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培养

篇1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师的教学认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进行教学。[1]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2]以教科书为中心,只想准确地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旁观者”,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怀疑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泯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也就是说不能再单纯地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和教学行为上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必须将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解并付诸实践。在这种新形势下,优化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以“苯”的教学为例[3]

教学认知的建构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因此,基于一定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研究,是培育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PCK(学科教学知识)、PCKg(学科教学认知)构成要素研究[4]的基础上,把对教师教学认知提升的重心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上,提出了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如图1)。“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进行化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其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分析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等。然后,选择教学内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课堂情境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通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与教学情境持续互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5]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学科化、具体化、情境化,它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但他们互相联系渗透,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全盘否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对于学生成长独有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化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6]

(二)全面分析化学学科教学知识

化学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等。准确把握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知识,是顺利完成教学,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证。1.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认知的基础。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融合课程理念,把握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1)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化学知识的形成阶段,充满了化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饱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苯”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苯的发现过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提出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师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略创造者的思考,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理论从“猜测、提出假说——证实或证伪——修正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炼化学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学科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在学生学习具体性知识时起统摄作用。教师在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提炼知识背后隐藏的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如“苯”的教学中抓住苯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凸显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结构的化学思想观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悟最本质的、最精髓的学科思想。(3)发展化学学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中居统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思维训练。如让学生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断进行证实或证伪,感受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4)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化学学科价值观,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的价值体现。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充分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如在“苯”的教学中联系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苯的危害等,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等。2.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扮演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实现高效率的转化的前提。如“苯”的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所面对的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一些特征反应,“苯”的教学要以此为基础。但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等。教师应该观察和深度研究学生,包括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心理、认知方式、错误概念、学习困难以及学习效果等。[8]

(三)准确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和化学核心素养的本意,根据化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和学生在某一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准确判断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苯”的学习目标如下: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对“结构—性质”关系的认识;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苯的用途、苯的毒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化学观念。该学习目标涉及“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或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探索、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建构式的学习,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在“苯”的学习中,设计的学习任务,如表1。总之,利用某一教学主题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认知培育,让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促进该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充分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提高其专业水平。化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越深刻、对学生了解越深入,教学目标把握越准确,设计的学习任务越有针对性,越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关键

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实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超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学生核心素养本位转型。化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法设计方面都应该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二)善于挖掘课程文本中的育人潜能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的结果。教师除了要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的深广度,还要挖掘知识的内涵价值,蕴藏的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所经历的思维过程的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的价值等,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层面来构建教学。

(三)重视学生知识,关注学习活动组织

一定要改变学生无条件接受知识的现状,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品格品性的实际变化。学生是在基本的化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知识生长、知识应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揭示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强调知识的应用,把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设计要紧扣化学教学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要新颖多样,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化学知识的重难点。化学教师还需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观察示范、支持鼓励、启发引导,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我们提出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师,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认知培育优化,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进而真正实现育人功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改革的契机,深化对高中化学教育的理解,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48-53.

[2]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

[3]朱鹏飞,徐惠.“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1):40-43.

[4]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5]吴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化学教学,2017(2):6-8.

[6]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篇2

一、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指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有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某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而得到的观念、能力和品格。从学生核心素养到课程标准的转化需要学科核心素养这个桥梁。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从化学学科的角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化学知识、化学思维、化学观念为基础而形成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化学核心素养能够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一是化学观念,通过对化学学科发展中核心概念、原理、观念、规律等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形成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如化学元素观、物质微粒观、化学能量观、化学史观、物质转化观、物质变化观等;二是化学思维和方法,这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了解并掌握研究物质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从宏观到微观、结构决定性质、物质变化守恒等,形成分析、判断、综合、抽象和推理等化学学科思维形式;三是实践创新,该方面的核心素养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形成应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科学精神,这方面的核心素B表现为具有学习化学科学的好奇心,乐于探究物质世界的奥秘,正确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对与社会和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点。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注重营造学习情境的真实性。核心素养着力提高学生面对复杂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真实世界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更加复杂多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抽象问题与真实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二是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素养)中心”,培养学生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学科知识在学生学习和成长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学习学科知识,学生的智能、品德、价值观都打上了学科的烙印,这个过程就是学科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三是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是要把教学中心由“教”转向“学”。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上,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开展“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关注学生问题生成、实践、操作、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教师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转化者的重要角色。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需要加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现以《苯酚》一课为例,谈如何在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材分析

篇3

化学核心素养属于化学学科的基本素养,教师应重视认识其体系的构成与特点,改进落后的教学理念与方式,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1.基本知识与技能.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时,首要任务是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深化学生对于化学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增强学生透过化学现象看到化学本质的能力,促使学生把握化学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观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化学的能力.

2.化学思想.化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化学本质、特点与价值应用科学方式的思想意识,主要包括守恒思想、控制变量思想、对立统一思想、验证探究思想以及绿色化学思想等.

3.化学方式.传统的化学方式主要包括矛盾分析法、唯物辩证法以及两点论等,而一般的方式包括观察、比较、类推、归纳、综合、演绎、实验、图像以及迁移法等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日益互相渗透,时常在化学研究中综合应用多种方式,如化学方式中融入生物、物理以及数学等方式.

4.化学精神.化学精神属于一种科学精神,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化学色彩.学习化学今后不一定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但是化学学习的目标在于掌握化学方式与精神,化学精神也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内容.化学精神强调的是,在理解化学规律、原理概念以及解释化学现象时,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务真、坚强不屈、独立自主等高尚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

这里强调的化学信息主要指的是,关于化学学科的信息技术、书刊图表、数据模型、互联网、音像、化学资源以及化学程序等.首先,提高学生化学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信息工具与信息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在获取、显示、存储、应用、传递信息中具有应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等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获取与识别化学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传递与创造的能力.纵观近年的高考化W试题可以发现,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等.题目中融入部分全新的信息,并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与处理信息,从而总结与归纳规律.该类型的题目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最后,加强学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信息理论的形成.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加工与评价信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学生的信息筛选、整合与生成全新信息的能力,促使学生应用化学信息与化学知识灵活地解决面临的各种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素养

1.动手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减少实验以留出更多的讲题时间,导致学生虽然可以在化学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在动手能力方面非常薄弱.该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与设计实验等,由学生自主或者以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方案与实施实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与操作实验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4

1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具备复杂性、多样性、跨领域性特征。欧盟在21世纪初就指出要以核心素养来代替读写文本的技能;日本修改相关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我国台湾地区提出DeSeCo计划,确定包括阅读、沟通、学习、创新、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核心素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培养是一种趋势。基于核心素养进行化学实验设计,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又能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化学实验课程设计

化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化学有着科学认知、有着浓厚的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化学创新思维等。在化学实验课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2.1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被动学习和做事往往效果比不上因为兴趣爱好而从事某项活动。化学是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高职院校,由于教育设备和师资缺乏,限制了化学实验的开设。在初高中阶段,学生往往依靠教材上的知识和实验数据去学习化学,实验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做,学生没有亲自做实验的机会。这导致学生长期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动手能力差,不敢动手做实验,缺乏实验兴趣和经验。在高职阶段,很多化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都是通过实验来完成的。因此,在高职化学实验课上,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兴趣,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顾自己做实验,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做实验,实验内容也不能照搬课本,而应该在讲解化学原理的同时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解释化学原理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化学的实用性,从内心深处喜欢化学,培养化学素养。

2.2化学实验课上注重方法

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化学,缺乏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会对化学学习产生困惑甚至厌倦。化学实验课上注重方法,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还有教师教学方法。在实验课上,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再讲解化学理论知识,让学生理解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2.3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才能进步,在当今社会创新人才更受欢迎。在核心素养中,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化学实验课程中要注重创新。第一,教师要创新教学思维。有的教师每年的教案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这导致很多学生提前知道教师的讲课方法和风格,听课时没有新鲜感。教师在化学实验课上重视创新教学思维,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创新意识。第二,教学方法也应创新。例如,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课,教师补充,活跃课堂气氛,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创新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得创新思维深入学生心中。

2.4重视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化学知识可以解释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在化学实验课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主分析,通过动手做实验找答案,从而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利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在化学实验课上,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可以采取奖励、创新教学方法等手段。

2.5注重化学实验课程的设计

很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方式,以通过考试为学习目标,忽视了化学学习过程。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并通过做实验来解决,教师起指导作用。例如,让学生到污水处理厂,了解化学知识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并讨论为什么要处理污水、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等问题。学生只有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才能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6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

篇5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初中化学是极具抽象性的一门学科,因而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实验教学为中心,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1]。然而,在实际的实验课堂上基本都是以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记录为主,这样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违背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失去了对化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敷衍等现象。如此不但达不到化学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同时还会造成学生成绩的大幅度下降,各个层次的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其心理变化比较复杂,他们更喜欢富有吸引力、挑战性的活动。而此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的教学方式总是陈旧的、缺乏创新的填鸭式教学,那么他们就会认为学习是无趣、疲劳、乏味的,这种情况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就会越来越低。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

(一)学校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要想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需要加强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化学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持对化学长久、持续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精神和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性。学校可以和相关部门进行联合,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专门用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资源支持,包括化学用具、材料、技术支持、资金、实验项目等[2],而学校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场地和教室作为化学实验室,并且拨出专门的款项用于化学器材的配置,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化学用品定期的维护工作,对老化的、性能下降的器材及时进行更换,以保证初中化学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学校还要大力支持化学教师的创新性想法,及时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以此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多样性,提高教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度。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不断地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技术和素质修养。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化学学术研究会、交流会,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保证教师将最新的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上。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各学校联合组织的化学教师教学、实验技能比武、交流活动,学习更多的教学方法,以便使化学实验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转变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化学实验教学变成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篇6

化学核心素养中包含了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科学研究与优化观念、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维度,具体分析如下所示: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其可以从多个层次了解物质的多变性,且对物质进行划分,可以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了解物质的构成、特点以及变化,以此构建“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可以在宏观和微观彼此结合的观点下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第二,变化理念与平衡思维。可以了解物质在实际发展中是变化和运动的,了解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遵守一定的规则,了解化学变化的特点就是新物质的构成,且存在能量的转变。了解化学变化存在约束,在实际发展中是可以调节的,可以在多方面、动态化的去研究化学反应,且可以引用化学反应去解决现实问题。第三,证据推断与模型理解。存在论证观念,可以结合证据对物质的构成、结果和变化提出更多的假设,结合研究判断来证明真伪性。构建观念、结果以及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此结合研究、判断等形式了解目标的本质特点,构成要素和彼此推论关系,构建模型,可以引用模型解释化学现状,突显实验现象的特点和规律。第四,科学研究和优化观念。了解科学研究是实施验证和发掘科学现象,优化和引用科学现实活动,以此了解和提出更多具备研究意义的问题,并且以问题和假设为基础,明确研究的目标,设计研究的形式,以此进行实验探索。同时,在探索中全面落实合作观念,且在面对“异常”现象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拥有严谨细致的科学观念,具备研究未知、推广真理的观念,对社会发展拥有一定的贡献。同时,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化学观念,可以对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方案分析

(一)深入发掘,整合教材知识,培育学生问题观念

现阶段,教师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更愿意依据课本规定进行模仿,缺少自主创新和研究的行为和意识。很多教师更愿意选择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结合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实验演示,却忽视了学生自主操作的必要性。这种教学方案对学生而言,并不具备推广意义,难以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更减少乐学生在现实操作中遇到问题时的思考和解决机遇。

(二)强化化学概念和原理,注重概念教学和原理教学

概念和原理在化学的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特别是对于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如果缺乏对于必要的概念和原理知识的掌握,就如同缺乏坚实地基的摩天大楼一般总有一天会坍塌。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来讲,在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时也应该注重对于化学基本原理与相关概念的掌握。在相关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同时也应该对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进行研究,进而让自己选择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的化学反应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一框题的学习时,教师列出相关的知识框架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和学习,明确物质分类的基本方法,进而也能够使学生对于物质分类的概念形成更加明确的认识,进而在生活中培养其分类的意识,甚至包括对于生活垃圾的分类等,这也在思想上培养了学生对于分类的理解,让学生接受了更加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学生对于相关化学物质的分类知识的掌握,也可以促进学生对于元素、分散系以及相关化学反应类型等概念的理解。高中化学的教学中,注重对于学生相关概念及原理的掌握,不仅能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同时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进而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三)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情境教学成为了一种流行与趋势。情境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化学,加深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的能力。将化学知识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结合,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化?W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比如,在进行铝单质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应该从大家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展示大家在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如易拉罐和铝制餐具等,同时请大家各抒己见,试寻求:这些铝制品,包括铝制餐具有哪些行为在生活中较为适宜,哪些行为在生活中不适宜?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应用,让学生明确作为铝单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之后再通过生活场景图片进行判断,如铝餐具进行蒸煮的图片,让学生明确这是错误的,铝制品不易蒸煮,同时也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和碱性物质。这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索小小的铝制品能有多大魅力的欲望。

篇7

一、初中化学的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化学学科中最具学科本质的素养,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在化学学习中,学生要有全面整体的意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探索和分析问题。

(2)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事物的生长变化规律,掌握平衡思想。

(3)证据推理和模型认识。初中化学要培养学生按照证据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模型的基本认识。

(4)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化学实验是化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创新意识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初中化学通过实验教学等来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从核心概念出发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从化学的核心概念出发,积极引导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常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化学概念、特性、反应、公式等,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内容,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点转向对化学核心概念的讲解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化学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化学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找出现在所学知识和之前学过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表征,从而围绕可迁移的化学核心概念构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气体制取、检验、净化”的有关教学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学习记忆有关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方式等内容。拿我们非常熟悉的为例,它们都是我们生活别常见的气体,无论是在性质、功能还是制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师可以在讲解二者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总结归纳出O2和CO2的相关性质和原理,找到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并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核心知识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和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这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培养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师要积极的开动脑筋,设计出吸引学生参与兴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时,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小段化学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化学实验现象,然后提出几个小问题,让学生观看完回答。这种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启发诱导学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同时还能检验学生对之前知识学习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65-02

最新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强调:“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体现“科学认识与观念”、“科学思维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课程目标体系,为高中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化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把化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不再是枯燥的读书,使他们体会到化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或者耳熟能详的生活事例引出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对生活事例的探究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含有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应用化学,让生活引进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回归生活是当今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一、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内涵

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是指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各种现象,利用各种资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理解化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带着问题探究,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这与我校开展的问题法教学不谋而合,生活化问题教学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化学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两者基础上的,以源于生活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运用书本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生活事物中学习和理解化学,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化学的作用,体验化学的魅力。

二、生活化问题教学的意义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化学。高中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是实现新课改目标的有效策略和方法之一。化学生活化问题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施生活化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将生活元素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课堂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加入一个科学小故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入一个小实验就可以让课堂气氛达到等。学生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课堂的学习中,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感觉学有所用,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2.有利于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生活,让生活过得更丰富,更有意义。在教学中,渗透学生感兴趣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化学,如食品、保健、化妆品、药物、环境等,拓展生活视野。同时及时关注最新的科技前沿,如介绍载人飞船的船体材料、火箭燃料的助推剂,介绍最新研究的有机光伏技术等。实施生活化问题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生活化问题教学可使学生感知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如介绍侯德榜先生的侯式联合制碱法时,可以介绍时代背景和侯德榜先生的高尚情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注与化学有关的如食品烹饪、美容保健、毒物、穿戴、环境、日用品、药物化学等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绿色化学、可循环利用思想,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4.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在“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新型人才,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是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自我发展的推动者,通过转变教师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实现“教的变革”到“学的变革”。坚持“生活化”教学理念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引导作用。所以教学“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生活化问题教学的实施策略

1.从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

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

2.用生活经验理解化学概念。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时的困难,可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然后再将其中的思想方法横向迁移到所学习的化学概念的研究中,为化学概念的学习提供认知支持。因此,“联系生活”的有效化学教学,必须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生活经验。

3.回归生活解决化学习题。把改革习题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而改变传统习题枯燥、抽象、脱离实际的“纯化学”模式,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让习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设计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充分发挥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我们生活的世界,化学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在这些常见的化学现象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可以将其转化为高中化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如对氯气一节的教学,通过一则新闻报导材料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导课,并配有记者专访某化工厂氯气泄露事故的视频,然后结合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①为何发生氯气泄露时,人应往高处逃生?②为什么可以用钢瓶来储运液氯?③氯气泄露后,有什么办法来处理?),学生很快进入问题思考状态,同时也激发了探求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5.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的元素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为了完成实验,学生获得充分的前期制作经验和动手欲望,而前期操作经验是相关技能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练习体验,且前期操作本身就是向学生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使化学实验增添了一个物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不自觉的程序逻辑式实验成为灵活的、自觉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6.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为了充分发挥生活资源的这些独特功能,我们组织学生课外开展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将这些应用于今后的课堂教学,进一步发挥生活资源的教育功能。通过我们的实践来看,科技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高中阶段的科技活动为学生今后的深造和走向社会后从事创新、原始创新和高科技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为新课程增添时代气息的源泉和活力,生活化问题教学是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生活化问题教学思想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它不是简单的回归生活和生活概念理解,而是借助于“生活知识”这个载体来容纳学习内容,利用“生活场景”架起知识点和应用能力之间的桥梁,用问题探究作导向,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层次,把握学习内容,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提高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起到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G623.5

当前核心素养的分析研究逐渐深入,2014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中要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对不同学生、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识到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教师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概述分析

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也不是简单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能够将数学的思想以及本质在数学学习中有效形成,提高其综合性与整体性。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目标密切相关,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数学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素养注重的使知识、能力等统一,[1]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学习形成的对周围事物认识、理解等品质,使人们与周边环境发生作用而表现出的思考方式以及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遇到的问题有些是数学问题,有些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并不直接,有了数学素养就能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思考问题,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如数感、运算能力、符号意识等与数学直接相关,[2]数的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关系密切,数的学习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数感的建立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1.深入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是以计算、测量、认数以及统计等数学知识技能等形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不同领域知识时,教师需要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阅读分析,对教材中的话、图片、例题以及习题等进行分析,[3]对知识进行理解,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技能目标。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实质进行分析,了解知识技能中的核心素养,以及能够培养的核心素养,将其通过教学目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需要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实处。

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时,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推导公式进行理解,掌握计算平行四边形的公式,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并能够正确的应用平行四边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蕴含的数学核心素养有模型思想、符号意识、推理、空间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探究,使其转化为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经验,行动以思想作为前提,只有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思想意识,才能够对教学行为进行外化,使得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实处。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数学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要求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全面提升,使数学内容与实际情境密切联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教师需要让数学知识趣味化,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有兴趣。生活中有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这一问题就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家记录自己家中瓶瓶罐罐的容量,以及喝的饮料瓶以及酸奶瓶的容量,[4]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升与毫升的知识有深入的认识,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数学知识的亲切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课堂学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强化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数感对于科学直觉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一个人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数学态度以及数学素养水平。如果一个人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以及数感,也会有对数以及数运算的适应力和感受力,能够有目的的利用数学知识对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以及数学特点进行观察、解释,善于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感受数学特征。因此需要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着图文并茂的特点,能够将数学内容灵活的展示出来,教材中的内容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就可以创设野营的情境,让学生从野餐到野营进行玩耍,寓教于乐,通过玩耍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余数的除法知识。[5]再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农村小朋友进入到城市后的所见所闻,以及城市学生到农村之后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知识中,学生可以通过万以内的数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和描述,对较大数进行大小比较,能够口算几千几百加减法,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以及符号感。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到生活情境,从生活中获得学习的素材,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到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使数学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强化知识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以知识技能为主,又高于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发展以及应用过程中有充分的体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是概念,概念与概念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的性质、定律、公式、法则等,这些都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基本技能有测量、运算以及画图等。[6]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更好的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通过分类方法、模型以及推理等数学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引导同数相加的问题,通过教材中的情境,让学生计算,了解相同加数连加的特点,对乘法的意义进行渗透,同时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以及读法,体会乘法的含义。在数学练习中,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有层次性的练习,积极转化直观图形、语言文字以及数学符号表示方法,深入的对乘法意义进行理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书写、符号表征、观察以及操作中,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直观的了解乘法概念的思想,认识到乘法读好的简洁性,[7]使符号意识得以发展。通过图形以及实物等对乘法的意义进行分析和理解,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用数学符号进行交流表达,强化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开展多元化评价,完善评价体系建设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进行检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数学教学以及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在教活动中注重情感以及态度等表现,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数学学习的信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动态化的教学评价。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评价,能够使数学课堂评价更加公正、客观,提高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效性,在数学评价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的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若教师能够对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有效的把握,了解数学教学的目标,通过合理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使其更好的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适应,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使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强化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极为重要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核心素养的地位,将其置于课程改革中,使立德树人的目标顺利实现。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需要注重日常工作的开展,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提高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提出科学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利用生活化的知识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小学数学教育质量和效果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智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议一――例谈数感素养的培养[J]. 中华少年,2016,33:134.

[2]王玉. 淡化细节 注重本质――小学数学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数学大世界(下旬),2016,05:11.

[3]陈敏.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第六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综述[J]. 人民教育,2015,23:46-47.

[4]陈六一,刘晓萍.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05:57-60.

篇10

一、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原则

化学的核心素养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这几个方面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因此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还必须要遵循几个原则:

1.整体化原则

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不可能单纯割裂某个知点或者某种学习方法而授课,而是要引导学生由点及面层层推进来学习,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渗透给学生这种普遍联系的意识。

2.探究性原则

核心素养的落实以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品质为前提,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体现化学学习的探究性,让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会学习、理解和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自主发展,并发掘自身潜力,确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探究可以从教材内容的探究入手:如探究各类元素和物质的性质,包括:外观形状、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以课本为基础,自主学习有效探究,教师再加以必要的指导;也可以从课外探究入手,如水垢的化学成分分析,让学生们从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入手,学习和探究化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研究的价值,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3.时代性原则

时代性原则是核心素养发展的一条基础性原则,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创新都是以适应时展为原则,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迎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确保研究成果与时俱进、具有前瞻性。化学在不断向前发展,而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掌握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青少年,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具备推动化学继续向前发展的时代意识。不要让学生们满足于当下的学习,要从发展的角度,建立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凸显化学教学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指引下的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推进策略

1.情境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释放活力,体味学习的多重价值。现实生活是科学世界的根本,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学只有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有意识地融入化学与生产、社会、环境、生活等多方面的内容,突出核心素养教育。以高中化学“油脂”这个章节为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们最熟悉的食用油入手,让学生们想一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油脂都有哪几种: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大豆油、菜籽油、猪油等,接着让学生们试着说一下它们的状态都是什么样子,课堂上教师可以取少量花生油、猪油,让学生们亲自实验看看它们是否能与水互溶,密度比水大还是小,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继续提问:生活中油着火能不能用水扑灭,为什么,有哪些方法可以扑灭燃烧的油。这样一步步引导,既能通过情境教学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实现了理论联系实践,凸显出探究乐趣,更实现了的宏观辨识、证据推理、模型认知、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多个层面的渗透。

2.活动化教学为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