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特色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传统文化特色,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传统文化特色

篇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崭新形态的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的。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起了源头和内生性动力的作用。正是有了传统文化深厚的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成功地做到了集大成,达到了历史的高度,超越了传统文明。其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文化多样性、包容性。炎黄子孙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疆拓土,继往开来,不断传承着历代的优秀文化成果。我们曾试图走过“全盘西化”,但实践证明行不通。最后,我们选择将自身放入历史的进程中,与传统巧妙地融合、依存发展,才形成先进的文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是因为根植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和谐的思路、中庸的适度而为、以人为本位的价值观、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爱国精神等等,都是当今先进文化构建所不可或缺的。新时期新文化在儒家文化积淀、道家与法家等传统文化的浸润中不断生发,最终成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建设的实践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自身内部的蜕变、上升,另一层是外部的供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除了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汲取养分,更是吸收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其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席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时代的呼唤下,在传统文化的厚土中应运而生。它能集大成,必然克服了传统文化成长于农业自然经济、君权至上条件下所与生俱来的弊端,剔除了传统儒学残留的封建遗毒,诸如小农意识、等级制度观念、宗法思想等。与此同时,保留、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理念,如关注内在修为、自身修养、尊师重道、热忱关注国家命运、积极的处世哲学和献身精神。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开拓式的发展,保持时代性,既要不脱离中国内生文化这个主体,不断践行去民族文化之糟粕,取民族文化之精华,又要吸收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展现包容精神、时代精神;既要关注中国国情、中国人民的思维传统,又要关注世情、时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是必经之路。

(三)以为指导是二者结合的契合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石上、的指导下成就了自身,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要传承传统经典,更要运用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将其不断丰富、完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近代伊始,传入中国以来,经过文化的撞击、实践的检验,引领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正是因为有了的指导,我们才得以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实现了民族的复兴;正是因为有了的引领,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不受干扰、少走弯路。总之,的指导使我们能够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适宜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传统经典,是我们能够“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的钥匙,是中国人民主体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灵魂指引。

篇2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艺术;传承;发扬

我国五千年来文明的一脉相承,留下了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对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日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就更显得迫在眉睫,例如那些优秀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就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作为高校理应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的承担起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把华夏文明弘扬光大。

我国很多高校之间的艺术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形式等方面十分雷同,毫无特色可言,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艺术专业毕业生无特色,就业难的现象。面对丰富的地方传统文化,如何古为今用,从中汲取营养,对那些“口口相传”“手手相传”的地方传统文化加以深入学习就迫在眉睫,然而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应仅是从理论的研究出发流于文字形式,而是要实实在在的把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引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教学中来,让学生在系统的教学中实际的操作中切实了解、学习、掌握其制作工艺流程最终达到独立操作的目的并运用到今后的设计创作中,开发产学合作项目走出高校独有的艺术特色。

一、理论教学方面

认识梳理广博的传统文化资源,理论教学是基础,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分析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变迁现状,探讨制约传统文化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包括传统观念约束、生产创作方式约束、生存环境约束、后继无人的传承约束等。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别、风格流派的分类进行收集整理学习,包括剪纸、风筝、织绣、刺绣、面人、泥塑、木版画、面塑、皮影、陶瓷等。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着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对这些文明瑰宝的理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践教学方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传承的最佳手段,如果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仅仅停留在书本理论的层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实践经验表明,在艺术类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理论与操作的实践是紧密结合密不可分的,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老师只是在教师里讲授理论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动手能力,技艺才能有所提升。[1]同理,传统艺术文化的学习也要进行亲身的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艺和奥秘。可是高校针对传统文化艺术实践教学方面的资料和场地等都相对欠缺和匮乏,面对这些困扰因素我认为传统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举办展览,广泛开展民间交流,将民间艺人请进高校讲堂,言传身教;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作为中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精华。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年画并称中国四大年画。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不但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而且极具观赏价值。2006年5月20日,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强广大师生对木板年画的认识学习我校专门邀请了河南开封朱仙镇木板年画在我校进行展览,观看展出的学生络绎不绝,大家在感慨如此精美的年画的同时对木版年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

2、把专职教师送进传统文化发源地、制作第一现场进行学习获得第一手资料,把最原汁原味的传统艺术灌输给学生,使埋没在民间的传统文化技艺生动起来。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景德镇拥有着瓷都的称号,景德镇陶瓷“始于汉世”,五代时的景德镇以为南方最早烧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对于宋代青白瓷制作以及元、明、清瓷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景德镇陶瓷以白瓷为著称,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之称,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产品誉满全球。2013年的假期我系专门选派专职教师赶赴景德镇学习,在景德镇八方工艺瓷画院跟随国家级的工艺师学习陶瓷的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工艺的制作方法,学习期间记录了大量资料图片,包括了拉坯、造型、施釉、烧窑、彩绘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我系的教师们还会经常性的前往神垕探访钧瓷的故乡,在那里领略钧瓷之美。产于河南禹州神垕的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华之魂,国之瑰宝”,它位于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始于唐,盛于宋,钧瓷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盛誉。钧瓷最为神奇的就是它的窑变艺术,其它瓷器上的釉色及花纹、图案全是人工着色描绘的,而钧瓷釉色则靠自然窑变而来,所以有“钧瓷无对,窑变无双”之说。在神垕卢家世代钧窑里老师们学习了钧瓷的传统工艺和现代造型以及现代陶艺制作。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艺术文化,目前我系的陶瓷工作室正在全面筹建过程中。

3、置入课程教学,使传统艺术在后期的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贯串其中,为以后学生的艺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面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学以致用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装饰基础材料与表现技法》课程中,我会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密度板雕刻版画、年画等,利用毛线绳索进行编制或者刺绣,利用废弃的瓷片或布头重新拼贴组织画面等等;在《字体设计》课程中我会以传统节日例如:谷雨、七夕、清明、仲秋、重阳等等为题让学生进行文字创作,要求字体的设计要从图案形式、色彩、内涵等方面来阐释传统的节日艺术;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启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传统工艺品进行包装设计,例如对“河南剪纸”、“朱仙镇年画”、“汴京灯笼张”等等的包装,恰当的包装总是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产品的气息品质,增强产品的附加值,要求既要美观实用又要突出地方特点等等。在《标志设计》、《型录设计》以及其他设计类课程中老师都会有意识的针对传统文化艺术开展作业实践项目,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置入,使得原本遥远、陌生、逐渐被人淡忘的传统艺术重新回到学生的视野里,扎根在学生的心田里。

三、产学结合方面

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不应只是简单的复制再现过程,以直观的形式封存对历史文化形态的记忆,这样,它将成为死去的“遗产”。如何让传统工艺以鲜活的形态为当代手工生产提供借鉴和参照才是真正的保护与传承方式。[2]加强产学结合,加强传统文化、艺术设计、市场开发三界的合作努力开拓发扬新的“传统产品”才是传统艺术与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面对许多优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高校应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充分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和生源优势在于市场企业间的合作中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学生自身价值的体现。例如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陶吧、创意手工坊的开设和建立等。

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资源,和日渐萎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的状况,尽快构建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艺术特色办学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传统文化资源为基础的产学结合形式对高校的艺术特色办学提供了新思路,为今后高校学生毕业就业提供了新选择,为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提供了新鲜血液。但是,我们也深知,在继承复兴源远流长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的道路上,我们也还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还会有很多的因素制约,尤其是经济和人力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会排出困难积极创造条件勇于探索,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实践意义和推广价值。

篇3

关键词:

文化特色;环境陶艺;建水紫陶

“环境陶艺”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形式,主要指在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共建筑、广场、公园、道路等场地中设立的陶艺或者以陶艺为主的综合媒介作品,是现代陶艺与环境艺术结合的产物,既属于陶艺的新分支,也是环境艺术的新发展。陶艺介入公共环境艺术领域有其独到的优势,第一,陶艺制品是粘土经高温烧制而成,具有耐磨损抗腐蚀,防火防水,天然无污染等特点,其回归自然的天然属性,也符合生活在钢筋水泥都市中的现代人心理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第二,陶艺作品变幻莫测的釉色效果,自然生动的材质肌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是任何其他环境艺术媒介所无法达到的;第三,我国的陶瓷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文化神韵,当它介入公共艺术领域,展现的是一种文化积淀和传承,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本着以上三种优势,现代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环境陶艺的运用在欧美国家已成流行趋势,我国的起步则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是陶艺大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民间陶艺传统,它们在各民族文化沃土的滋养下成长,姿态万千,异彩纷呈,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虽然当代中国的现代陶艺发展受日本、欧美等国的影响较大,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由内而外地发散着它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优势。

一、传统文化特色对环境陶艺的重要性

陶艺融入公共环境中,并不是体量上的简单放大,作为一门公共艺术,首先要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注重作品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还应尊重当地的人文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也就形成了不同的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特色广义上来说是一座城市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城市性格、气质和灵魂,因此,文化特色成为当前影响和决定一个城市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和影响着环境陶艺设计。尊重人文环境就是对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文化意蕴和民族风情的解读,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地人文环境的陶艺公共设施。可见,环境陶艺不单是艺术品,更兼具文化意义的表现和意境,是物化了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它释放着文化能量,镌刻城市历史,记录城市传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物质、精神和文化特征。

二、传统文化特色在环境陶艺中的体现

那么,如何凸显地域传统文化特色,从而表达出一个城市的气质与性格呢?艺术是抒感的特殊方式,不同的地域文化与民族个性形成不同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从而在各自的审美理想追求中,建构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因此,首要任务就是需要准确把握城市的文化特质,不抄袭,不造作,适宜而朴实地在题材、造型、材质、色彩以及细部设计上进行符合城市特征的处理。比如,题材上我们可以寻找陶瓷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历史和现实文化的交汇点,使两者融为一体,这样既凸显了环境陶艺本身的文化性及艺术特质,又提升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文化品味。同时,城市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会积淀为一些为公众所认同的符号,这些富有城市历史、民族和区域特色的意向性符号、标志、色彩都可以巧妙地运用到环境陶艺设计的细节中。

三、实例分析

近期,由云欣成设计,徐光强负责制作的以中医发展传承历史为题材的一组紫陶浮雕墙在建水县中医院安装完毕,这组大型紫陶浮雕墙有3.2米高,12米宽,由500块左右的正方形陶板拼接组成,是首次以建水紫陶为载体的大型环境陶艺创作。从材质上看,建水紫陶是指使用建水本地泥料制作的所有细陶,因其产地建水且呈现紫色而得名。建水制陶历史悠久,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之说。至清道光年间,制陶艺人吸收传统粗陶制造工艺和青花装饰工艺精华,始创建水紫陶独特的制作工艺。发展至今,建水紫陶已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是建水古城漫长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形成的独特地方传统工艺,即保持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和边地文化特征,又自然地融入了儒家文化特征,已成为公众所认可的建水城市历史的文化符号,以建水紫陶作为环境陶艺的载体,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建水古城的历史积淀,展示了城市文化特色,易于为公众理解和认可。从烧造工艺来看,浮雕墙采用的是分割组合的烧造方式——先按设计图纸制作泥稿,根据整体画面的需要将泥稿分为大小和形状适合的单元块,然后翻制为石膏模,再用建水紫陶泥料印坯、晾干、编号装窑,烧制为陶板,最后按编号拼装为浮雕墙。在制作过程中通过印坯的方式,使陶板坯体厚薄均匀,再采用电窑氧化气氛来烧制,提高稳定性,基本解决了建水紫陶泥料缺乏脊性成分容易变形的问题,从根本上突破了建水紫陶无法进行环境陶艺创作的技术难题。从内容和题材上看,陶取材于泥,经手的感知,人性和泥性的交融在火的历练中生化成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医学也一直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为理论基础。中医不但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且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如今,中医养生理念已成为现代时尚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同样体现了现代人回归自然的情感。从表现手法上看,整件作品以浮雕形式做表面肌理的处理,运用写实的塑造手法表现中医传承发展中的一些著名典故,如悬壶济世、杏林春满等,作品大气且局部精致,使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符合当地民众审美趣味,易于公众理解。而整件作品采用建水传统紫土为材料,所呈现出的紫红色赋予整个作品庄重、沉稳、浑厚之感,同时暖色调也可以调节周围建筑单调的灰色,丰富充实了环境空间。在这组作品中,建水紫陶本身所蕴含历史文化积淀的与作品所表现的中医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完美交汇,融为一体,同时也通过自身的文化性以及艺术特质,挖掘和提升了作品本身的文化品位。可见,不管是从外在形式还是内涵意蕴上这组紫陶浮雕墙都与中医院这一空间环境十分契合,充分把握了环境因素、人文因素以及设施本身因素,是件非常成功的环境陶艺作品。

四、总结

中国是传统的陶瓷大国,发挥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的环境陶艺非常重要,建水中医院大型紫陶浮雕墙的创作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在进行环境陶艺创作时,把握文化特色,借鉴典型民族文化符号,同时体悟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并结合当代陶艺观念,创作出能体现中华民族品格与文化精神的环境陶艺,才是我们中国环境陶艺的发展之路。建水紫陶作为极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在环境陶艺的开发和运用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建水紫陶这门古老的技艺,将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展现新的魅力。

作者:刘嫄 叶石勇 单位:红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慧文.现代陶艺介入公共艺术的优势与局限[J].中国陶瓷,2006(6):63-64.

篇4

中国商品经济起源于古代秦汉的“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到唐宋时期发展迅猛,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十大商帮部落,现代又崛起了五大商帮,这个过程均昭示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历史的深邃与久远。中国悠久灿烂的商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积淀,历史厚重,不断发展。商文化是一种稀缺资源,浓缩了中国商业文明发展的高度。弘扬优秀商文化,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教育学生,有助于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强调推己及人,和衷共济。中华传统美德中仁爱、公正、诚信、友善、和谐、责任、奉献、谦敬、礼让等传统文化因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二、商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

“商文化”主要的体现形式是商帮文化。我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商人和市场的概念,并出现了早期的商业社会分工。在明中叶后期,经济快速发展。但是重本抑末的政策仍使“商”在社会阶层排序中屈尊末位。商帮是通过商人利用天然的乡里、宗族、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在当时兴起了地方商帮,其中著名的十大商帮为山西、徽州、陕西、福建、广东、江右、洞庭、宁波、龙游和山东商帮。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晋商、徽商和粤商。

商帮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了商帮文化,它是地区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综合。商帮在中国各个地方的都形成了自己的商业文化,他们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色。

商文化主张儒意通商,以儒家文化为依据。诚信是晋商文化的核心理念,晋商经营的哲学基础是“以义制利”。徽商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信条,高举诚信的旗帜,以义为利、义中取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所以在生意场上处处受益。浙商文化崇尚“义利并重”的价值观念,浙商遵循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勤劳敬业、群体精神、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精神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

在元、明、清时代,津门商人凭借临海依河的地利之便,发展漕运、海运,贩卖粮食、食盐,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富商巨贾。天津在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资本流入,天津开始进入以外贸加工业为主的时代。津商凭借与外商洋行的特殊关系,逐渐控制了天津的对外贸易。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天津近代化的交通运输、电力设施、邮电通讯的建设,津商逐步走向繁荣,天津也因此成为北方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中心。津商中“诚信合作、共同发展、敬谨谦和、顾客至上、突破现状、推陈出新”的经营理念也蕴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文化特点明显。比如,晋商学而优则贾,勤俭朴实,同舟共济;徽商贾而好学,贾儒融通;粤商敢为天下先,内涵丰富等等。地方商帮巧妙地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自己的实际经营活动结合在一起,孕育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文化。

三、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兼成人教育)学校,前身为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和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2011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所学院整合更名为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校训是“厚德尚能,励学弘商”。学校培养的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经济管理学院是六个二级学院之一,专业设置主要是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方向)、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投资与理财、电子商务、旅游英语等。专业建设中的商业特色非常明显,为构建商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面向全国25个省市招生,生源分布广泛。天津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其在中国商业文化发展历史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将中国传统商帮和津帮中凝练出来的优秀商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其感染力和激励效应,非常贴近商科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以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实例构思

历史的积淀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为开展商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宣传、教育、灌输、熏陶,开展优秀商文化教育,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商文化、商文化精神,树立现代商文化理念,培养儒商气质,为今后发展奠定一定的意志品质与文化内涵。

1.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于2014年7月迁入海河教育园区,至今刚刚两年多的时间。经济管理学院拥有独立的教学楼,为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环境的便利条件。经济管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制定校园环境的建设规划,以教学楼为中心,在教室、楼道、大厅、实训室等地方,张贴以爱国商人代表、成功校友为表现内容的宣传画。在教学楼门厅,悬挂“厚德尚能、励学弘商”的校训。在教学楼各层固定位置,设计摆放“中国商文化展览”。

2.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首先,精神文化建设体现在对校训的学习实践。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历史与人才培养目标,而且能够号召全体师生去学习、实践“商文化”,从而使“商文化”真正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更加热爱学校、热爱专业。“弘商”要以“厚德”为基础,这是为了强调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号召全体教师以高尚的道德承载人才培养的重任。

其次,成立“中国商文化”项目调研小组。经济管理学院将建立专门项目调研小组,深刻挖掘“商文化”精神,让优秀商文化深入人心。将该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在全院范围内。一是招募参与项目组研究的志愿者。二是提出项目研究方向和要求。初步计划是各子项目组以中国传统十大商帮和津帮文化为线索,搜集整理各商帮文化特征内涵、商帮文化精神、历史发展进程、代表人物、经典故事等,筹备制作“中国商文化展览”。在筹备过程中,通过调研、讨论、整理、提升的过程,使更多的人了解商文化,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大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奋斗的优秀品质的崇敬和热爱。

再次,学院社管中心在项目调研小组的基础上,成立以“学习和宣传商文化精神”为宗旨的学生社团―儒商文化社。该社团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全院师生普及“商文化”知识。

此外,学院还通过各类学生竞赛、文化节等活动,为学生搭建践行“商文化精神”、宣传“商文化精神”的平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综合技能的发展。将结合学院年度励志报告会、文明修身情景剧比赛、创业比赛等内容在每年上半年举办“儒商文化月”;将结合年度专业技能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在每年下半年举办“新世纪新儒商技能比赛”。

最后,学院还将加强与驻津的各地商会的联系,学习了解现代商业的新动态。创造条件为学生搭建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到学院为学生举办讲座,分享成功成长的经验。

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职学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要求,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要求,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张力。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在育人过程中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延续,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效果。作为二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将继续挖掘自身特色,努力在育人工作中继续摸索实践,将“商文化”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打造成育人工作的新平台,不仅要落地生根,更要结出硕果。

参考文献:

[1]朱江鸿,廖启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作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15(4):105-111.

[2]王荣霞,于建福.开启中华文化本根教育的游学之旅―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为例.高校教育管理[J],2012(3):36-40.

[3]白鸿萍.晋商文化融入山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研究.烟台职业学院学报[J],2015(1):25-30.

[4]葛锦晶.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2(2):135-139.

[5]陈周付,刘燕.徽商文化与高职商科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以安徽部分高职商科院校为例.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12(18):120-123.

[6]刘建湖.商业时代.中国商帮的地域特色与文化承接[J],2005(29):54-57.

篇5

引言

现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逐渐呈现出网络信息共享化、一体化以及全球化经济的状况。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之间都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期间的交流也更加活跃以及频繁,慢慢地将各个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同文化以及思想进行有效地融合。所以,在国际竞争中,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文化的主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慢慢地也加强国际之间的相互影响力。

一、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之间存在的关系

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我国人们就一直希望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翻译研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练习,那时候就有相关的研究者提出“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本国的文化,而并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言论。之后就慢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翻译研究进行合理的融合以及将两者慢慢地相互渗透。所以,从那时候开始翻译就不是单纯的文字翻译,而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进去,将中国的传统的文化进行更好的传播和转换,促进文化的构建以及社会的进步,同时文学之间的演变也变得常见。文化在特定的意境中,才能够根据相关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发挥,才能够将更具有内涵的文化翻译凸显出来,这也是对翻译者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大多数的翻译者都具有很好的文化理解能力以及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并且在翻译相关的原语文本的时候,善于借助科学的方法完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二、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

1.翻译策略。在汉英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时,需要利用特殊化以及异化方式进行归化,主要是异化,而归化只是起着辅助翻译的作用,在进行英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意译、音译以及直译一起,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保留中国民族的语言风格以及传统文化的特色。然而,一般情况下常常会见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浓厚气息的专用词汇,倘若无法正确掌握好英译这些专用词汇内涵的方法,就会容易失去中国传统专用词汇所独有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所以,在选择英译的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意译策略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很好地将专用词汇所含有的内涵翻译出来,尽可能地避免出现其存在的文化背景。尤其是当前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专用词汇,读者在不理解作品含义的时候,就无法正常翻译出来其所涵盖的特点和内涵,这样的翻译就不具有文化特色。例如,儒家文化的礼被翻译成ceremony、义被翻译成justice、仁被翻译成benevolence、智被翻译成wisdom,这样的英译成果明显地将中外语言文化差异体现出来。但是,对于专用词汇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那么其具有的含义很本身的内涵就具有相似性,可以进行直译,例如,庙会就可以直译成temple fair等。

2.典型代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论语》,在网络中可以搜索相关的孔子学院资料,可以了解到在全世界已经存在上百所所孔子学堂以及上百所孔子学院。所以,慢慢地中外学者越来越关注中国的《论语》的翻译,相关的翻译人员就更加重视《论语》中专用词汇英译的特色,像《论语》中主要的专用词汇“君子”就会被翻译成“gentleman”、“仁义”就被翻译成“righteousness”、“礼仪”就被翻译成“niceties”。但是,如果只是一个“仁”,其就会具有另外一种意味和内涵,尤其是“仁”这个专用词汇使用在本书中的次数非常多,其具有的内涵也非常深刻,在孔子《论语》这个作品中,通过这个词汇就形象地将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出来。一直以来,相关的翻译工作者用心寻找最能够体现其内涵的翻译,然而由于仁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翻译也各具特色,最容易让人想起的英文翻译有:“kindness”,这是林语堂英译的仁;“humanity”,则是辜鸿铭英译的仁;都各具特色,让学者对仁的英译无从选择,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只有对《论语》原文可以进行正确的理解以及解读,那么自然能够起到促进选择英译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经济中,一直在加强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翻译的精准性直接关系到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文化走向国际舞台的状况。只有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专用词汇的英语翻译特色,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准地翻译出来,并且呈现在世界的舞台上,才能够发扬中华名族精神。另外,我国人们也要一直坚持强化推广以及翻译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不断提升翻译的效果,才能够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进行传播以及更好地将其进行语言的转换。

参考文献:

[1]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87

在我国城市林立的街区中,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无疑是其中引人注目的部分,也是人们到访一个城市、了解一个城市本土文化的最直观的窗口。

一、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的基本特征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俗称城市老街,是具有文化体验价值、有历史感的城市传统街区。通常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一)承载城市历史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往往富含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北京琉璃厂肇始于辽金时期的海王村,元、明时因曾在此开设官窑烧制御用琉璃瓦件,故得名“琉璃厂”。清康乾年间,逐渐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更以编修四库全书为契机,成就了老北京第一文化街。成都锦里再现古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从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传统的文化地标。

(二)遗存历史文化风貌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有明显的城市建筑文化遗存,展示了浓厚的城市文化肌理。北方的胡同和四合院、南方的里弄与青砖黛瓦粉墙、江南小镇的前街后河与G乃声声,以及中华古建筑的组群布局、九曲回廊、飞檐斗拱、砖雕泥塑等,都凝固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中,形成城市历史文化风貌的一部分。如成都的宽窄巷,既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北京的烟袋斜街,其地形就宛如一只烟袋,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通往银锭桥,活像烟袋锅儿,而斜街细长的街道则是挑起烟袋的烟袋杆儿。

(三)具有原生商业文化

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通常具有原生商业文化。历史上传统的商业文化不是生硬营造出来的,而是因需而生,顺势而为,逐渐“生长”起来的,城市原生商业文化往往传承数百年,集聚了老字号、老特产、老口味等城市商业文化的精华,造就了城市街区中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以北京前门大街为例,历史上这条商业街至少面临三次发展契机,随之促进其繁荣兴旺:一是明嘉靖以后,为了解决进京应试举子的住宿问题,在前门大街两厢建立了各地会馆,大量举人消费促使前门大街趋于繁华;二是受益于清初“旗民分城居住”的政策,汉族官员后商民皆住于京师外城,客观上促进外城商业兴旺,而与皇城毗邻的前门大街成为外城商业繁荣的标志;三是清末前门火车站的建设,使前门大街成为北京与各省联系的交通枢纽,也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城市商业中心的地位。

(四)商、旅、文融合发展

当前我国各地的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普遍具有商、旅、文融合发展的特征,商业在旅游中,旅游在文化中,以文兴商,以旅游促消费。以北京南锣鼓巷为例,据我们2015年对该街区的调研,游客是南锣鼓巷消费的主力,该街区外地游客占到访者比例的80%,人们到访南锣鼓巷目的排位前三项分别是观光旅游(429%)、休闲度假(344%)和人文体验(251%)。如图1所示。

图1消费者到访南锣鼓巷的目的

二、部分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业态结构不够合理由上所述,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作为城市街区色鲜明、不可替代的部分,尽管富含大量商业内容,但其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若偏废其文化内涵而一味执念于商业消费,就偏离了文化体验的主题,这也是近年人们对此类街区过度商业化质疑之所在。

根据我们对此类街区的调研显示,街区发展中普遍存在业态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以南锣鼓巷为例,对该街区店铺业态结构的调研显示,其现有业态结构存在两方面明显的不合理性。

一是购物类业态比例过大,购物、餐饮、休闲类业态比例结构不合理。南锣鼓巷现有店铺中购物类业态占比最高,约占63%;其次是餐饮类业态,约占31%;休闲娱乐类业态比例不足6%。显然购物比例过大而休闲娱乐比例严重不足,与游客希望实现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及人文体验的到访目的相距甚远。如图2所示。

二是非体验类业态比例过高,现有业态店铺的文化体验度明显不足。调研显示,南锣鼓巷现有购物业态经营包括服装服饰、食品、日用品等8类,其中服装服饰类店铺比例最高,达39%;其次是工艺品类店铺,占比35%,两类总和达74%。尽管在购物类业态中也有部分具有较突出的文化元素,受到游客的喜爱,如“创可贴8”“京扇子”“TEAHOUSE茶屋”等,但总体上存在同质化现象,文化体验度不高。现有餐饮类业态中,小吃业态呈独大局面。对南锣鼓巷72家餐饮类店铺的分析显示,小吃类店铺比例最高,占比62%(45家);其次是酒吧类店铺,占比17%(12家);再次是特色餐厅,17%(12家),另有3家咖啡馆,占比4%。根据《南锣鼓巷文化休闲街》标准(北京市东城区地方标准),该街区定位为“以胡同四合院为肌理、历史文化为底蕴、安怡静雅环境为特色的文化休闲街”,显然,同质化业态及店铺的存在,与文化休闲街的定位不符,而大量小吃类店铺丛生,对街区环境存在干扰,“安怡静雅”无从谈起。如图3所示。

图2南锣鼓巷店铺经营行业占比情况

图3南锣鼓巷餐饮类店铺业态分布情况

三、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本部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介绍。

(一)案例借鉴

在我国各城市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不乏成功案例,如成都宽窄巷、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北京南新仓等。其中南京1912定位为“昔日总统府邸,今朝城市客厅”,以集中式的休闲娱乐业态搭载民国风格建筑,其业态结构以休闲娱乐为主(占比4898%),以餐饮(咖啡店、主题餐厅)为辅(占比3265%),其次是服务(含商务办公,占比1224%),零售比例压缩至612%,更多的体验类业态使这个街区文化体验度更高,使文化体验得以穿行在历史中,也使该街区本身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如图4所示。图4南京1912业态比例结构

资料来源:苏纶场,吴门印象商业研究

成都宽窄巷以“成都生活精神”为线索,通过业态规划、业种配比、功能分区等,将特色餐饮、宅门酒店、展览展示、茶馆戏馆等体验性业态,蜀锦、蜀绣、竹编、漆器等具有四川地域风情的艺术和技艺与老成都的民俗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并结合“宽”“窄”“井”三条老街及建筑群落,形成“成都城市怀旧旅游的人文游憩中心”,实现了“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发展定位。如下表所示。

成都宽窄巷功能定位及业态结构街道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功能定位“闲生活”区

以旅游休闲为主题“慢生活”区

以品牌商业为主题“新生活”区

以年轻时尚为主题业态类别以精品酒店、私房餐饮、特色民俗餐饮、特色休闲茶馆、特色休闲酒馆、特色客栈、特色会所、SPA为主题的情景消费游憩区打造成以各国西餐、各地品牌餐饮、轻便餐饮、精品饰品、艺术休闲、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的精致生活品位区以酒吧、夜店、甜品店、婚庆、小型特色零售、轻便餐饮、创意时尚为主题的时尚动感娱乐区

北京南新仓文化休闲街的兴起,不仅因其将600年皇家粮仓改造为现代文化休闲街区的特色,也得益于其在白先勇先生主导下,自2007年以来,将厅堂版昆曲《牡丹亭》引入南新仓,在皇家粮仓的古拙空间唱响明代传奇名剧的悲欢离合。名人、名曲、名剧与古仓文化相依存,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业态,成为南新仓的一大文化品牌,也体现了特色街区的发展主题:“新的在旧的中,时尚在历史中。”

上海新天地占地三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六万平方米,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的海派文化为基调,将上海特有的传统石库门旧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群融为一体,创建既具传统风貌,又具现代化功能设施的聚会场所,提供餐饮、零售、娱乐、文化及服务式公寓等设施,露天茶座及酒吧、广场表演和步行街等特色,令项目倍添新意。

从各成功案例可见,在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中,文化是灵魂和精髓所在,特色街区的文化既需要传承,也需要创新,传承立基,创新出彩,传承+创新,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体验文化、感知文化,以文化带动消费,此类街区才有恒久的发展生命力。

(二)发展路径

对于当前业态结构存在明显不合理的传统文化街区,建议其以文化为魂,实现业态结构的转型与优化。我们认为,业态转型与优化是传统文化体验型特色街区发展升级的基础。业态转型与优化,首要任务是要破除特色街就是购物街或餐饮街的概念,要打破商业概念,将街区业态格局由以商业为主向文化主题转型,强化文化主题类业态占比。所谓文化主题类业态,指具有文化概念、主题化方向、休闲体验度高的业态,它可能是茶馆、酒店、作坊、画廊,也可能是私家会所、实验剧场,可能是一家以黑胶唱片为销售内容的音像店,也可能是一家出售后现代风格产品的概念店。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1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

文化创意强调文化生成的原创性,此类业态包括艺术家设计室、手工作坊、传媒工作室、广告艺术工作室、视觉艺术开发工作室、旅游纪念品及商务礼品定制、设计室等。

2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文化体验强调文化消费过程的体验性,此类业态包括有主题概念的精品酒店、咖啡馆、茶吧、休闲书吧、酒吧、精品客栈、个性民宿、名人名家艺术馆、画廊、古玩艺术品鉴赏与交易中心、艺术表演场所、博物馆、艺术品鉴赏讲习与推广场所等。我国部分特色街利用街区资源进行区域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与活态展示,如杨柳青的年画制作室,就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

3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

其外延较前两类更广,通常具有特色文化元素,能以文化带动消费的业态都可作为文化消费类主题业态。如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老字号餐饮店、地域名优特产店,具有文化魅力的特色餐厅,独特创意的自有品牌店铺,艺术品、创意礼品、旅游纪念品店铺等。

如前所述南锣鼓巷,针对其现有业态结构,建议其可考虑从以下角度加以调整:一是可采取置换、替代、退出等方式降低非文化主题类业态比例,特别是对于产权不清、无照经营、违规经营的店铺应坚决调整,置换出的面积用以优先引进文化主题类业态;二是大幅降低购物比例,逐步调整现有购物业态中缺乏文化主题元素的同质化部分,购物类业态比例不应超过街区业态比例的40%,且存留的购物消费相关业态也应该是具有多种文化元素、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三是大幅降低小吃类业态比例,调整出的面积可以考虑引进原生地老字号餐饮店,特色轻奢休闲餐饮店,风格各异的咖啡厅、茶吧等休闲餐饮店;四是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类主题业态,可考虑将艺术家原创工作室、非遗大师工作室等文化创意类业态移入街区两侧胡同中,使主街与两侧胡同形成动、静互补,让街区文化能够沉淀下来;五是积极发展文化体验类业态,南锣鼓巷街区原生的官府文化、名人名家文化、市井民俗文化等均可作为文化体验的基础。如中央戏剧学院位于南锣鼓巷街区东棉花胡同39号,南锣鼓巷文化体验类主题业态的发展完全可以搭载中戏浓厚的戏剧文化氛围,将戏剧文化渗入街区文化肌理,创造新的业态体验。

参考文献:

[1]韩凝春,胡昕北京特色商业街发展述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41-02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也成为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高等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医学人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使命。培养“人格好、人缘好、会办事”(下面简称“两好一会”)的医学特色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一 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医学院校“两好一会”特色人才中的优势

1.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才培养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如公忠为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仁取义的献身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尊老爱幼的公德精神、勤俭节约的勤俭精神、谦敬礼让的明礼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等,无不蕴涵着珍贵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现代医学生应该继承的优秀传统。

2.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医学生,首先要有健全的人格,就是要懂得做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教育要回归到人的教育,要用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成果灌溉人心,以培植人的德性。素质教育应是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础,全面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教育。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能使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科学人才发展观。

3.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医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在当前医心不定、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格局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被传统文化否定的事物和行为,相应地也会为大多数人所鄙弃,而被传统文化所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则同样会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和追求,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我们可以将之看成社会群体所形成的社会共同的心理程序——群体心理,这种群体心理可以视为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及其具体化的规范。

二 “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格好”需要以“修身”思想完善自我的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大学》中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主张人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律己修身。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塑造医学生理想人格,树立诚信意识、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等高尚的人格情操都具有重要意义。人格修身的方法有很多,如“每日三省吾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独”等。人的生存与发展首先要通过修身,实现身心的和谐。

2.“人缘好”需要以“和谐”理念的人际观教育

讲究“和谐”,是传统文化“仁爱”思想的核心。“和”

是中国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种状态和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体与客体,人与外在的世界处在和谐一体、相互沟通的状态,中国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天人合一”。用“和”的理念来处理个人与他人、自然的关系,对于个人,通过修身,追求自我内心和谐。强调个人与全体的统一性,一方面承认个人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强调个人存在和发展应该与群体的存在和发展统一起来,使双方处于和谐关系中;对于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互相爱护。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崇尚“以宽厚处事,协和人我”的理想人格;此外,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持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3.“会办事”需要以“尚群为公”对待公私关系、义利关系的义利观教育

“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道德根基。它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可见孔子并不排斥对利益的追求,只是要求“以其道得之”“见利思义”。在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当下,个体利益得到了充分重视,但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只重个人利益,漠视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形,这种情形在医患关系当中也有体现,医患关系由此也日趋紧张。因此,在医学生中开展“为公”“义利观”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摆正个人、国家、民族的关系,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感的“会办事”的现代人。

三 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育中实现价值的途径

1.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说教式讲学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甚至存在厌恶心理和抵制情绪,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学生专业课程紧,学习强度较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要注重培养其兴趣,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社团,如话剧社、棋艺社、民乐团、中国传统手工艺坊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是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传授和教育,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这是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迅捷的方式。目前,很多高校仅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程,这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学习,导致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贫乏。因此,在医学院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公共必修课程,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安排专门讲授传统文化的内容。

3.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好的传统文化课程还需要有好的老师去教学,因此,培养一批专业素质硬、人文功底扎实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医学院校应加强师资培养,引进专门的研究教学人员;对学生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在传统文化上的修为。作为教师,也应该通过传统文化的讲授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目前,有些老师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的职业看成谋生的手段,不注重自身言行。所以老师也应从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达到教学相长。

4.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

各种媒体要发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传统文化的学习贵在耳濡目染,因此应为学生创造各种与传统文化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开设“文化长廊”铭刻历代先贤的古诗词,在教室张贴名医的画像及经典医德名言,在走廊和报栏里张贴《中国医学生誓词》,在学校实验楼、教学区域、生活区域张贴各种激励学生奋进的名言和古代医家及其事迹;在学校报纸上开设专栏,专门编撰经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利用网络载体,开通传统文化专题博客、微博网站等。

5.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实践活动

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更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引发道德情感。“两好一会”特色人才培养要贯穿到学生们的临床实习阶段,通过耳闻目睹的临床经历,培养与患者沟通、对病人负责的意识,总结医疗服务中的经验教训。开展医疗行为自评等活动,不但能促使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定位,自觉提高医德修养,增强辨别好恶是非的能力和医德医风行为的选择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医德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郑鹏、黄朝文.关于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4)

篇8

我们引入这个项目的初衷,一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据了解,该项运动虽然历史悠久,但就全国而言,从事该项运动者相对不多,虽然全国有多个省、市在民间成立了空竹协会,但尚未形成规模,活动状态多以老年人为健身而在街头巷尾或广场进行非集体性的活动形式,也就是说,离普及、形成规模的目标尚远。那么,我们几年来从农村小学这个层面引进并全校普及这个项目,并且形成了特色,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起码在东北三省校园体育文化中,抖空竹项目我们填补的是一项空白;二是就空竹文化本身而言,它虽不属于竞技运动的范畴,但是其独特的运动形式,其潜在的技法是无穷无尽的,在运动中思考、探索、创新,自然地就给予了小学生相互学习、自主探究、开发动作、创新技巧的一个极大的空间和平台,它也同样在充分地展现着竞技运动的规则性、挑战性、娱乐性的特点,不但对技巧、难度、耐力、协调等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参与者形成了强烈的争胜意识、规则意识、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平等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身体素质得以全面发展。空竹运动技巧、动作种类繁多,它提供了多元化的身体运动形式,也融入了杂技、艺术的元素,从而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生理机能、智力表现提出较为全面的要求,自然而然地服务于学校的育人宗旨。尤其是像我们这个自然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开展的这样一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吸引力和凝聚力。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人才培养的关键。我们引进该项目四年来,由最初的基本动作学起,发展到现在,所有的动作、招式基本上是师生自由探究的结果,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能独立地完成多种难度较高的动作,比如“玉带缠身”、“风火轮”、“高抛”等动作,能整齐划一地进行集体九个系列的空竹动作展示,并参与多次大型活动展示和受邀表演,培养了表现意识,增强了心理承受能力,强化了集体主义意识与协作理念。

篇9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74

Cultural Ecology of Traditional Folk Art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YAN Chunting

(School of Arts,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Chuxiong, Yunnan 675000)

Abstract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splendid culture, traditional folk arts and culture is a culture of Chinese grassroots groups working people in long-term life and the practice gradually formed, which has a unique cultural values, art forms, local customs and aesthetic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value of traditional arts, elaborated traditional art TCEs and style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rt and modern art were studi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ar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folk ar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t; cultural values

中国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蕴藏的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术文化主要包括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以及民俗风情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着不同地域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且传统民间艺术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过去,传统民间艺术以生动、有趣、接地气的表现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我国现代科技和现代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崇尚简单、快捷、高科技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关注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成为民间艺术研究者考虑的重要问题。

1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

传统民间艺术作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所蕴含文化和发展,与地域特征、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等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关于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和实地勘察,并对具有传播价值的个案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展开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等进行理论分析。但由于研究者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了解不够全面,无法充分了解当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来源和发展,因此研究者大多只能从外观、形象的塑造,创造出与当地民间文化相似的另类艺术,而无法真实还原出具有当地民间特色的艺术。

2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色

不同地方都有着当地最出名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传统民间艺术是从民间发展而来,具有大众的统一审美,即使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传统民间艺术依然代表着当地大众的审美情趣。传统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是质朴、率真等,并体现着当地人们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征。

2.1 传统民间艺术的地域性

2.1.1凤翔泥塑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02-02

《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特色音乐教材》(试用版)是由五指山教育局委托我们课题组完成的一项课题,因考虑到教材还比较粗糙尚需修定因此暂定为内部使用教材。教材主要以五指山黎族祁方言地区的典型音乐素材为主,内容主要从黎族民歌、黎族器乐作品、族舞蹈三大类别入手,形式上主要以欣赏、唱、跳为主,拓展到访问民间音乐家、感受民间节日、搜集一些相关的本土民族音乐名作和名家故事资料等活动,旨在增强少数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从根本上提高民族地区青少年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思想价值的深刻认识,逐步培养和加强当代儿童热爱祖国建设美丽家园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带着以上的目的和责任,课题组于2013年10月在五指山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就教材主要内容对当地的十余所小学的2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和交流。为了更好地推进黎族音乐文化进校园,课题组特邀请黎族歌曲传唱专家杨桂兰老师逐句用黎语逐字逐句教授了教材采用的全部歌曲。工作在基础教育前沿的音乐骨干教师们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努力,在五指山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和课题组全体成员的诚挚邀请下许多教师都参与到了该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的顺利进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依据和建设性的意见,具体情况如下:

一、教材编写的内容和教材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根据教材培训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又走访了五指山实验小学,对10余名老师进行了专访和交流,总结各位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教材收录的黎族歌曲虽然好听但是大都是普通话演唱,在某种程度上减弱了黎族文化的传承力度。如:教材试用版共收录学唱歌曲十三首,其中只有《睡吧,好宝贝》、《摇篮曲》、《儿童过生日》三首作品用国际音标标注了黎语的发音。

2.教材选用的学唱歌曲除了创作作品外,全部录用的是完整的原作品,其民歌针对小学生来说旋律、节奏普遍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前十六后八分和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加上歌词的密度问题等都给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

3.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和形式还比较单一,音乐游戏、音乐综合训练等趣味性教学环节设计还比较欠缺。

4.该教材的推广和使用还缺乏系统的跟踪指导和全面的政策督促,导致个别学校知难而退。

二、教材在推广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针对《五指山市地方课程本土音乐特色音乐教材》在初步使用和推广中出现的普遍问题,我们课题组除了跟骨干教师的交流、专家的走访,还在五指山市试验小学全体音乐老师的配合下亲自指导了60名小朋友的合唱课《睡吧,好宝贝》、《跳娘调》。通过跟同学们的亲密接触,充分了解了民族地区小朋友对音乐的理解、兴趣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如:我们尝试把曲目改编为两个声部,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孩子们对这种形式非常感兴趣,但是创作作品时必须注意低声部的配备避免太多变化,应以平稳的长时值为主,旋律声部难度较大的节奏和结构,创编时可以把整个节奏按比例扩大,这样既减小了孩子们学习的难度,又做到不影响原作的风格和味道及情感,等等。这次排练和授课体验对于课题组进一步修订教材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通过这次回访,我们也了解到由海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厅和省文体厅共同组织开展的《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三进校园”活动》已经在民族地区普遍开展,海南省五指山地区依然是走在了最前列,另外,“说写黎语”、“民歌传唱工程”等海南省各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程已在全省中小学范围内普遍开展,在这种大好政策扶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配合海南传统文化在中小学校地普及我们重新制定了教材修订措施和设想。

三、关于进一步修订和推广教材的设想

1.根据需求扩大课题组的研究力量,适当调整和补充研究人员,吸收优秀的任课教师及便于采集信息的青年教师和部分学生力量。

2.争取取得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更大的支持,成立课题督导小组,主要负责教材在实施过程中的长期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最好有地方教育部门人员参与。

3.调整和改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难度大的歌曲作为欣赏内容,多用肢体参与的体验性和创造性活动和节奏游戏。努力按照教育部的“音乐教学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的课程理念指导,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黎族歌曲装饰音繁多,节奏行多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聆听,并用身体部位去尝试着表现和理解作品,把这类课程设计成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并将其作为学生全身心走进音乐,从而达到音乐审美体验的良好途径。通过这样音乐艺术实践,学生的音乐素养可以有效地得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有力的提高和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加大歌曲当中儿童合唱作品的编配,主要以主旋律加配唱的形式为主,根据授课教师的建议,多插入相关的图片,歌曲最好经过改编,旋律应围绕主要动机多重复,动用课题组音乐创作专业的力量,克服困难,尽可能地把黎歌旋律儿歌化、趣味化,便于低年级学生接受和掌握,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审美兴趣和需求。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课程理念: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

5.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定期举办教材内容授课比赛或观摩和相互之间的活动,并评选出优秀教案或教学活动纪实录入修订教材,在与教师们的访谈中了解到该环节对于教学工作特别重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参与和监督体制,便于教材更好地推广和使用。

6.课题组应启动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详细的问卷调查和访问,掌握最新的动向和资料;及时整理采集地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做到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依据为上级部门的政策更新提供可靠的依据。

7.海南本土特色教材的建设在内容上应适当考虑多元化的因素和特点,通过了解其他民族的音乐文化和情感,通过感知不同艺术的情感和特点,正确理解音乐的多元化特点。

8.通过进一步对海南本特特色音乐教材的修订和推广,吸引更多民族地区的孩子们通过乡土、乡音和乡土旋律的学习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再次提高少数民族少年儿童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族群英雄和先辈美好品德的再度认识、理解和熏陶,增强民族地区少年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激励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传承本土文化地活动中来,树立热爱家乡、自立自强、勇于承担称扬本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任的新一代有志少年。

9.黎语是教材地编写和推广过程中的难点,经过推敲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1)在取得相关部门支持的情况下,尽可能邀请民间音乐专家和爱好者亲自进课堂授课;(2)联合“民歌传唱”、“读写黎语”等活动相互授课;(3)学校和家庭相互结合,发动家长和长辈给孩子们营造说黎语或其他语种的氛围,在家、课间鼓励学生尽量说黎语,方便学生逐渐恢复母语语境。(4)建议民族地区媒体多提供母语节目和栏目,为民族地区孩子恢复母语提供更宽阔的环境和影响。

四、结语

总之,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渗透和深入工作是个长期的连续的工程,更需要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力度重视,在当今海南省民宗委、海南省教育厅、海南省文体厅联手主抓传统文化三进校园以及黎语、黎歌全方位传承活动的正面影响下,及时把海南传统文化传承工作落实到各民族地区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并形成政策法规,长期延续不断地深入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及教学观摩等活动,切实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落实到位,全方位提高民族地区少年儿童整体素质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