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

篇1

教育是指教授知识、教书育人以及人才的培养,初中作为学生素质、人格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更要加强初中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地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初中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初中生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受到学习压力的严重影响,心理长期处于非常压抑的状态,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生身体健康和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2)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应试技巧的培训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性。(3)由于初中生即将面临中考,受到当前初中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初中学校的教师过分注重中考科目的教学工作,而忽视了非中考科目的教学,虽然初中教学课程也有“轻重缓急”之分,但是课程的设计有其合理性,侧重部分教育课程,直接会导致教育效果的缺陷,这也是我国初中素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4)过分注重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学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绩只是一个方面,初中素质教育应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1.“减负”但不“放纵”

由于我国中学生普遍存在压力过大,所以学校为了响应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号召,通过各种手段,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降低试题难度,教学工作严格执行课程标准,降低题目和教材的编写难度等。但是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问题,由于教师对学生没有进行严格的要求,一些学生贪图玩乐,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还要严格遵守“严师出高徒”的教学原则,适当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当然,也不能完全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在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全面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妥善处理学生、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校和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学生生活、休息的主要地方,而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最主要的活动场地。所以家庭和学校也要做好沟通联系,努力为初中生提供既宽松又严格的成长、学习环境。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学生家长,教师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者,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和家长的素质,这是前提,这种教育方式也可以称为“前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要对素质教育进行全面、详细的了解,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让初中生可以在更好的素质教育环境中健康发展。

3.正确认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

我国虽然摒弃了应试教育方式,但是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采用这种教育方式。应试教育是指偏离了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仅仅为了考试和升学率而进行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获得提高,并且可以以统一的标准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但是会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必须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优点。学校也要不断完善教育机制,建立相应的评估模式,努力改变以学习成绩为评估标准的现状,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但是要注意,评估形式应尽量科学、量化,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这种评估形式可以在发展学生个性、贯彻教育方针中,充分发挥其激励、导向作用。

综上所述,时代在发展,教育模式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对于初中教育这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目前的主要任务,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在实践中摸索加强初中生素质教育的方法,探讨素质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篇2

在我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进行了明确地定位,并且要求高等院校需要积极创造条件,保证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对传统文化教学以及研究基地的建设予以强化,进而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在社会教育当中,则应该全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全面提升整个民族的人文素养。

一、大学语文价值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概述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主要蕴含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文化遗产,所以,是十分宝贵的人文读本。而语文教育在对社会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方面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民族精神、情感以及文化的传承方面[1]。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同时还能够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使其形成正确三观,保证学生个人气质更理想,全面塑造出优秀的人格。

而人文素质教育则是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教育,具体的内涵就是重视人性和人格的培养,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影响与作用之下,企业发展的方向转变成产业化与技术化以及资本化,对于从业者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的多少十分重视。而高职院校在将就业作为教育目标的情况下,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系统培养予以严重地忽视,因而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匮乏。为此,很多教育专家开始呼吁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予以重视,并且对学生进行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等方面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但是却没有远大志向,不仅缺少长远人生规划,而且不具备人文精神。学生将找到好工作作为主要的目标,只要是对就业有利的学科都会认真学习。其中,比较重要的学科就是网络应用,外语学科以及电子商务等,积极考取证书。而与就业不相关的人文科目却严重忽视。与此同时,有很多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并没有体验并感悟社会与人生。而站在人文角度进行思考的情况也不多,严重缺乏社会担当和责任的意识[2]。

另外,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并不十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儒家、墨家与道家等多种思想了解不多。而在母语基础知识方面掌握的效果更是不理想,尚且不谈欣赏和品鉴,最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都相对缺乏。甚至有很多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不强,思维十分混乱,经常出现错别字,严重的还会找人替写个人简历,在事情表达和陈述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一味地追求操作和实用,因此,使得大学语文等多种人文科目同国家要求严重脱节,进而制约了人文素质教育。

三、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全面培养人文情怀以塑造学生高尚品格

高职院校应该将大学语文教育作为核心,站在品格修养模块角度,对学生予以正确地引导,使其阅读并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结合中国名人志士对于生命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感悟,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的天人合一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而更好地还原真实的人文思想[3]。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洁身自好、热爱生活以及自我调适等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感悟中国文化,积极地树立起人生价值取向,构建社会责任感,并且开展挫折感与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经受挫折与抗击打能力,使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始终坚持不放弃,进而塑造学生坚毅品质与高尚品格。最后,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崇洋的思想予以全面摒弃,形成自尊自强且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陶冶学生人文情操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高职院校站在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角度开展教育工作,需要与社会的发展形势相互结合,确保人才的人文素养培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积极地开展多元化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更加热爱母语学习。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与动口的机会,全面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与此同时,定期开展文章品鉴或者是诗歌朗诵等活动,进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起创新精神。而以多元化的途径,来充分地体现学生个人语文才华,对其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予以全面地培养[4]。在此基础上,还应该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讲座或者是辩论大赛等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将大学语文作为重要载体,使学生逐渐养素养,培养其人文情操。

(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以增强书面表达能力

在选择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确保其代表性与典型性特点明显。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描述十分生动,对于形象的刻画十分细腻,与此同时,在培养人文情操与人性品格方面所传递的正能量对于学生而言都具有积极地影响。另外,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设置以及编排方面,对于学生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的培养都十分有利。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母语相关知识,并且逐渐形成审美情趣,陶冶思想情操,树立起正确三观,在民族文化弘扬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5]。除此之外,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学习,还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在人文科目学习方面受益匪浅。为此,大学语文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当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的教育背景下,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就需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学这一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真实地感悟并体验语文文化中的意蕴,全面培养学生文化精神,使其情感与心灵得到陶冶。文章对大学语文价值以及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且研究了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站在品格修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三个角度进行深入地思考,使得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并积极地推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邓梦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32):66-68.

[2] 朱晓荣,冯晓芳.高职大学语文教学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剖析[J].才智,2015(8):122-122,124.

篇3

宏观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其推广和运用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它是一种多目标、完整的、有序有机的、多功能的一种社会系统,主要包括技术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等不同的组成部分,受到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宏观教育在我国的推广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教育和经济文化事业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迈进。

一、宏观教育得以发展的原因

宏观教育教学理念在我国的产生并非偶然,在上世纪的世界二战、冷战以及美苏争霸等多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多种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并且这些思想以不同的力量冲击着每一个国家,其中关于教育思想最为强烈的表现为教育存在科技取向、经济取向、终生教育、教育个性化、社会价值取向、国际化取向、信息化取向、全球价值取向等八个不同的方面,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多,并且教育背景复杂的国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尚未形成系统科学的认识,宏观教育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宏观教育在推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宏观教育自从在我国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的同时,退订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实施和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概括有以下几种。

(一)重视教育形式,轻视教育内容

受到我国教育环境的影响,宏观教育在实际教育体系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无是正规的学校教育还是其他性质的继续教育;无论是系统的职业教育还是一些业余培训,电大、自学考试以及函授等教育形式都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些复杂多样的教育形式虽然依然遵循着宏观教育的目的,但是,能够真正提高人们文化素质还是以正规学校的教育活动为主

(二)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统一

我国目前多流行的各种教育形式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教学内容,通过实际的调查和走访,很多教学形式的内容都没有创新点,不能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过分地追求分数。虽然在我国现阶的高校都采取了一定的扩招措施,但是,学生要想在选择院校上获得一定的优先权,依然要努力成为高考中的佼佼者,分数较低的学生只能选择一些层次较低的院校,这些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高等院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壮大,很多院校招收的学生已经超过了实际能力承载,一些综合类的社科院校往往一个专业在每一年都招收几百甚至上千人,这就很难让老师授课对其产生实际的影响力。这些因素都让理论与教学产生脱离,很难提供具体的实践场所来给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实践教学也只能停留在教学计划的层面之上。

(三)教育活动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

我国现阶段的办学大都是以政府主导,社会资金支持办学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活动与市场出现严重的脱离。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在较长的时间内所实施的是一种计划经济的体制,这必然导致政府对教育活动进行计划,从而来对经济与教育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市场经济很难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发挥出实际的作用。这样的教育局面导致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之间出现较为严重的分离,很少出现多元化的办学模式,由于办学形式单一,缺少可持续办学理念的了学知道,无法让各大院校依靠社会进步和市场来生存,从而导致我国现代的教育事业缺少生机与活力。

三、我国发展宏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挖掘不同教育形式的内涵

宏观教育作为一种终身教育、全面教育、集中教育、分散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概括,对于我国经济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想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有效地推动宏观教育的发展,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不同的教育形式进行内涵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习者实现自我充实。现代社会上发展迅速的函授大专、夜大以及电大都是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所对应的教学体系也不同,各个阶层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刻认识教育存在的本质以及宏观教育在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运用。

(二)完善不同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的需求出现成倍上升的趋势,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要想通过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来应对各种社会挑战,很难满足经济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求。不同阶层的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每一阶段的教学活动,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

(三)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为不同院校确立教育目标提供根本性的指导依据,引导各大院校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促进教学活动和教学形式朝着符合我国培养人才规律的方向发展。

结语:

受到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的影响,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各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不同的教育形式也伴随着这股春风陆续登上社会舞台,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发展而言,要想在整个社会培养科学健康的学习氛围,必须要重新认识宏观教育的相关理念,国家要通过不断引导,努力与市场调节配合,让更多的学习者认识到宏观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孔庆华.我国的宏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陕西教育(高教) ,2013(9)

[2]禹行初.当前宏观教育应着重解决的若干问题分析[J].青年文学家 ,2013(32)

篇4

一、教师人格征服学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曾说:“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

1.教师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一个思想道德低劣,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么?教师没有事业心,不注意尊重学生,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率从何谈起?相反,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正直善良,同情弱者,扶持落后者,关心上进者;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永远保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永远操有健康的心口如一的语言;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2.教师应该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人格作用。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的一切。由此可见,加强修养,提高人格力量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一着。

3.教师的高尚人格应来自教师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来自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来自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来自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和对假恶丑的切齿痛恨,来自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宽阔博大的胸怀,来自对教材透彻而正确的认识,来自和学生共同奋斗的内在需要。

4.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二、教师思想魅力感染学生,学生产生共鸣,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语文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反映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科学,它除了能给人以知识、能染、培养性格、意志和审美观念等功能,语文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工具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些性质与特征,便决定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不仅有知识、能力、智力方面的目标,而且还有认识、教育、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目标。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而且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

教师的思想魅力来自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经常学习哲学,关心时事,思想敏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具有深邃的哲理。当一名教师摆脱了“匠人”的呆气,愿意向学生说心里话,愿意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由迷恋教师的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再者,我们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滚滚而来,旧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正受到猛烈的冲击,社会变革的范围之广泛,内容之深刻、速度之迅猛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我们若思想僵化,这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语文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可以让自己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人,跟着最受欢迎的老师学习,教学效率肯定会

提高

1.语文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朗读能力,无论什么文体,语文教师读起来,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

2.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词汇量,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应该是一本“活字典”。

3.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语文教师的厚积,应包括背诵大量的文章。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段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老师的文学功底外,主动背诵,欲与老师比高低,展示自己才华的心情就难以按捺了。教师若有学者的风范,学生就会如飞蝶恋花般地崇拜老师,崇拜知识。

篇5

学习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内容,也是提高语文教学素质的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加强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向能力迁移,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能力。在能力的训练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把知识讲准讲活讲到位,强化知识网络的贯通编织,抓住知识和能力的结合。平时教学,研究每一个能力训练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做辅垫和支撑,能力训练也要注意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坡度。在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别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语文基础的教学,我们又以语言基础知识为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综合运用中学习语言,从纷繁的语文现象中概括出语文的各种规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活的语言。其次在文章的阅读教学中突出语言因素,引导学生去了解、体会作者是怎么样运用独特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意图和思想感情的。我们还注重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系统性,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从微观上具体处理好教材。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良好的习惯是我们进行教学的出发点。著名的出发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叶老要求培养的良好习惯,主要指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是从以下七个方面去培养学习习惯。一是课前主动预习,课后自觉复习,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的习惯。二是先复习后作业,课上认真听讲、记录的习惯。二是先复习后作业,作业有错及时自觉订正的习惯。三是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四是上课积极发言,响亮回答的习惯。五是阅读时随时查字、词、曲。边读边思考边摘记的习惯。六是课外阅读出刊和练笔的习惯。七是作业书写工整,规范的习惯。通过严格要求和持之以恒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自觉性、主动性。

篇6

从古至今,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用以思想交流的工具是语言,要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陈述给对方,使其听懂听明白,除了自己天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所谓文学功底,就是一个人具备的文化素质和文学底蕴,它包含着遣词造句与文字的组织能力。小学语文是基础,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各个阶段都不可忽视。所谓小学低、中年级,指的就是一、二和三、四年级,它是向高年级的过度。今后五、六年级以及初中语文的发展如何,还要看小学低、中年级是否已打好了基础。万丈高楼从地起,就像修建的高楼大厦一样,必须根基深而坚固,否则就成了“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不具备坚强生命力的东西,稍经风雨随即夭折。学好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得不扎实,要学好其他学科是一句空话。如数学应用题,就要先从文字上去理解,方能作出结论。从表面上看解数学题与语文无关,实际上你已经运用了语文知识。

篇7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一直都处于一种上升的趋势,即使是在大学生人数激增,面临就业困难的今天,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相对很多专业来说依然比较好。然而,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中我们也不难得知,目前,不少大财经类学生在市场激烈竞争形势推动下,注重了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又出现了道德素质下滑的倾向,给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已引起高等财经院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道德教育在财经人才培育中的作用

道德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科学,其根本指针或着眼点总是指向社会整体的普遍价值和长远价值,高度关注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强调经济参与社会合作与实现个人自我完善的辩证统一。这种价值指针引领当下中国财经院校财经人才培育中各种矛盾的解决,从而为培育合格的财经人才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具体而言,道德教育在财经人才培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道德行为失当的现象在各职业领域都时有发生。在财经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在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各种弄虚作假、损公肥私、敷衍塞责以及不择手段地追求金钱等不道德现象,使整个行业的道德风尚受到严重的干扰和侵害。要抑制和转变不良风气,就需要加强财经人才的道德教育,让财经人才明确行业道德要求,规范职业行为,并形成职业良心和荣誉感。通过这样的道德教育,可以促使财经人才大大提高道德水平,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目前财经职业生活中那些消极现象,达到净化社会道德风尚的目的。

2.有利于提高财经人才的理论道德水平。道德具有激励功能,它通过自我评价,激发人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避免恶行,坚持不懈的追求善的行为。加强财经人才的道德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发挥道德的激励作用,让财经人才的道德认知从无到有,从有到全。通过道德的激励作用,可以鼓励财经人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和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明辨方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自觉地在本职岗位上忠于职守、无私奉献。

3.有利于树立财经职业道德信念。实际生活中,不少财经人才在从事相关财经职业时往往处于矛盾、困惑和茫然的心理状态。财经人才一般知道应依法办事,要遵守职业道德,但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同时接受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机制的作用,要适应原有和变化了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法定职责,财经人才往往深感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加强道德教育,可以帮助财经人才重塑道德信仰,建立道德信心,弘扬真善美,抵制和批判假恶丑,净化道德环境,催生新的道德准则,维系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如何培育财经人才的德育素养

作为人才,首要的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人品。人品不好的,就是再有本事,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财经人才,作为众多人才的一种,因为与经济活动联系紧密,故更需要强调品德的重要性,品德必须是第一位的。高等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学习和教育,轻视或忽略德育素养修养,必然会扰乱国家经济生活秩序。大量的实践证明,现代经济生活中出现的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经人才德育素质不高分不开。这已经成为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毒瘤”。铲除这个“毒瘤”,必须大力加强财经人才的德育教育。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由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基本内容而构成的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基础,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也是引领当代财经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加强财经人才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这个根本指针。

2.强化师德意识。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品质。教师师德意识强,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激发更大的热情和积极性,引领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可以肯定地说,现在一些财经类大学生不喜欢德育课,疏于品行的修养学习,与一些老师的师德意识不强有很大的关联。一些专业老师在课余甚至在课堂上鼓吹学生只上专业课,不要听或者少听德育课,完全忘了教师除了教书,还要“育人”本职。强化师德意识,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挥主体性、能动性,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示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集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于一体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师考核考评机制,督促教师洁身律己,充分发挥道德楷模作用。

3.坚持以诚信教育重点。诚信,即诚实守信,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社会,什么阶层的人,遵守诚信的人都是社会所称赞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子曰:“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的道德传统,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近年来,一部分财经大学生诚信观念淡漠,诚信行为缺失,其境况令人担忧,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如大学生考试作弊,骗取成绩;不守承诺,拖欠贷款等。诚信缺失问题虽然出现在少部分学生中,但负面影响较大。学生在学期间失信行为一旦得逞,易形成投机取巧、徇私舞弊思想,产生冒险和侥幸心理,养成漠视规则陋习,为将来可能的经济犯罪埋下祸根,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潜在威胁。因此,增强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诚信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4.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是智慧之源、生存之本。财经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既需要教师课堂教育的正面引导,更需要社会实践的洗礼磨炼。教师组织开展诸如财经辩论、谈论、演讲等课堂实践方式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充分辩论、讨论的过程中认识真理。通过这些方式,固然可以帮助学生们在辨析的过程中提高独立选择、明辨是非的能力。但是还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投身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之中去。“好的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给对方,而是带领对方去寻找真理”。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考察、参观访问、无偿献血、义务劳动、“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道德情感,增强学生建设祖国的道德责任,提高学生热爱社会主义道德觉悟,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道德意识。总之,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实践条件,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磨炼的机会,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

5.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所谓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的和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之所以称为社会公德,是因为它是全体公民都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保证每个公民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公益、遵守环境道德、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也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要求。从总体上看,目前虽然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现实生活中仍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据某财经院校对近十年300余名毕业生的不完全统计,出现了数起严重盗窃,携带巨款潜逃的刑事案件,其中多是原在校学生骨干和党员。他们信仰淡化,理想空虚,缺少社会责任感;或者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极度缺乏敬业精神,造成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犯罪。因此,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转贴于

总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培养合格的优质的财经人才,已经成为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促进国家和谐和发展的大事。今天高等财经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更要有团队精神,能承受压力、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创业精神。这样,才有可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修订本.

篇8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数学学科和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二、巧妙设置引入问题

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情境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

当然,问题的情景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使学生不知不党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如,我在讲“勾股定理”这一课时,开头是这样的,同学们:为了学好这一课,掌握勾股定理的特点,请听一则故事,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我讲到中国古代数学发展情况,讲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数学家商高的勾三股四弦五的故事,同学们想了一会儿后,有的同学说为中国感到骄傲,有的说勾股定理太神奇了。

大家此时争论不休,那么到底勾股定理有什么特点呢?等同学们学完了“勾股定理”一课后,这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就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带着疑问和悬念积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状态。

三、诱导启发,解决问题

诱导启发,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诱导启发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诱导启发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诱导启发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

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即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问,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因此,问题设计的好,教师就应必须吃透教材,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机械式的提问。

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 “ 经历 ―― 体验 ―― 探索 ”。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探索精神。为此就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能关爱学生,宽容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时空,允许课堂上有笑声,鼓励学生议论、争论、讨论,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彰扬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质疑是好的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标志。

篇9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19-02

一、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内在的品质,通过一个人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表现出来。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自身的实践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是发展特长和个性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的业务素质乃至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重要基础。

二、体院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高等体育院校以为国家培养专业突出、知识全面的体育人才为己任,学生毕业以后,他们可从事职业裁判、体育教练、教师、群众体育运动的指导人员等多种职业。因此大多数学生的专业思想比较明确,对职业角色有较深的理解,进校以后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平时非常注重对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特别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如学院组织的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体育赛事,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是经验和资历的积累,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很多体育院校的学生甚至认为没必要学习人文类课程。“学训并重,突出训练”,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所接触的、学习到的都是专业技术,在体育训练方面投入的精力远远超过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在体院存在一种共识:体育院校就应突出“体”的特点,在资金、师资等方面优先考虑专业课,体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多确定在运动技术层次,偏重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的掌握与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较少考虑人文知识含量。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与普通院系相比差距较大。这些都助长了“重专业轻人文”、“重技能传授轻人格培养”的功利化教育倾向。过分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人文学科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状态,造成体育院校学生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素质欠佳的现状。高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搞好为学校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自身馆藏丰富,信息量大等有利条件,在对体院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希望通过这种教育兼顾“专业”与“教养”,使受教育者既掌握专业知识,又通晓人生事理,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相互补充,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体院图书馆应当义无反顾地为此做出自己的贡献。具体来说图书馆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图书馆内部管理,提高馆员素质,树立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服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服务,这就要加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根据学院和图书馆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这套管理制度中,一定要体现出现代管理的核心,即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强调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彰显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的对象包括馆员和读者,对馆员的人性化管理包括管理和业务提升,要融管理和提升于一体。图书馆工作人员得到人性化的管理,就会树立“服务育人,读者至上”的工作理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宽容热情的态度,专业规范的服务,创造出良好的服务环境,建立起良好的工作作风,营造开放、自由、平等的借阅环境,让读者在图书馆里得到人文关怀,接受到人文素质教育,图书馆通过自身的努力把对学生的服务与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统一起来。

2.建设好、利用好图书馆的馆藏图书资源。图书馆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利用高质量的藏书为教学科研服务。体育院校图书馆的藏书,在突出体育专业特色,兼顾相关学科需要的基础上,结合体育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能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各类读物也要有收藏。这样的藏书结构,不仅能让师生的体育专业知识更完备,同时还可扩展知识视野,提高体院学生的人文素质。图书馆在购进新书时一定要深入基层,了解师生的需求。我们学院采编部工作人员做法是:在网上采购新书信息,欢迎广大师生提供书目;在流通部设置新书推荐表,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推荐新书;鼓励院系提供书目。采编部工作人员根据图书馆现有藏书资源,根据学院实际状况,有意识的偏重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图书,努力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兼顾的藏书体系。有了好的图书资源,还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首先要做好新书推荐工作,可在图书借阅大厅悬挂新书彩页;可利用本馆固定专栏制作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在图书馆网站新书公告。对饱含人文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名人传记、中外名著进行大力推介。学生走进图书大楼,就进入知识的长廊,浓郁的文化氛围扑面而来,让学生驻足阅读,了解优秀文化、聆听大师的教诲,感受和学习名人的优秀品质。其次是利用馆藏资源开设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体院图书馆要责无旁贷,根据体院学生人文素质较薄弱的实际情况,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组织和开设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教育讲座,提高体院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乐于接受并积极参与这些活动的前提是:为什么要读书?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要讲清这个问题,时间过于久远,内容过于深奥的讲座,恐怕都不能引起体院学生的兴趣,本人以为,于丹教授在人民日报社内所做的“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的报告,能让学生领会读书的妙处,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每年在学生毕业离校,清理毕业生借书工作时,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没借阅过图书。只有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读书问题,图书馆举办的讲座、报告会、展览会、书评、征文竞赛、研读经典等活动,才能有效开展,图书馆才能利用其本身所特有的教育性和渗透性,实现对学生的文化塑造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提高大学生获取信息的素质和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上网率占我国目前上网人数的85%以上。校园网络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体育院校是以体育为主的专业院校。学院根据专业的发展需求,在图书馆建立具有体育特色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做到全面、完整并且更新速度快,使全校师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在查询资料时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很多地方都建立了高校网络图书馆,加强高校间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大量丰富的电子资源能够实行网上共享,让学校花较少的钱就能享受到众多的数据库资源服务。这些资源能否真正为学生所利用,学生能否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海洋中找对信息,这就需要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和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可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资源优势,完善的信息设备优势,开展各种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引导学生学会查找所需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进行信息分析、加工和处理的技能,掌握信息交流传播技能,使学生不但重视信息、善于吸收信息,而且会处理和有效利用信息,提高信息素质,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在对信息的加工分析中容易发现新问题、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达到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

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完备的专业教育,只能使他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体院图书馆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弥补专业教育可能造成的人格危机与文化分裂,还可以充实、扩展、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质,将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社科人文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希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走向21世纪的图书馆[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徐岚.图书馆管理中如何发扬人文精神[J].池州师专学报,2003,(1).

篇10

寄宿制学校在农村地区“撤校并点”后,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确实是普通学校无法比拟的,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能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虽然学校专门雇有负责学生宿舍安全的生活老师,但是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师人数少,学生的安全意识比较差,再加上管理不善,宿舍被盗案件和财物丢失是最常见的问题。此外还有食品卫生、交通、用电、女生人身安全等问题。

2、学生情感缺失等心理问题和校医问题。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想爸爸妈妈,还由于学生家庭生活与集体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矛盾,部分学生出现了孤僻、亲情淡漠、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如洗衣服、叠被子)等问题。学生经常感冒、发烧、拉肚子,还有体育课受伤等简单的救治,最好有一名校医。

3、家长的经济负担和教育经费投入问题。针对农村贫困学生家庭,国家采取了“两免一补”政策,可惜只是杯水车薪。一学期下来,也得多花400元,学生的生活费用仍是一些贫困家庭无力承担的。其次是学校原有设施与寄宿制小学要求的硬件配备之间差异的矛盾。撤并学校的学生涌入完小或中心校就读,使原来就不充裕的校舍更加捉襟见肘,学生的厕所、盥洗室、食堂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寄宿制的硬件投资是令许多农村学校头疼的事。

4、教师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确实,对于在集中办校的学校来说,教师的角色是教师、父母、保姆的混合,“吃人饭,干牛活” 是恰当的形容。没有额外的补贴,确实难以保证教师安心工作。而且,部分家长动不动就把责任推给教师,吵闹、上访、告状司空见惯,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职业风险。

二、提高寄宿制小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1、完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1)为了给住宿生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学校应该增设门卫和食堂、寝室管理等机构,选聘那些热爱学生、乐于奉献的同志从事以上工作,并且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和管理制度。

(2)在班级管理中,应对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实绩分别进行“班主任积分考核”和“教师管理过程考核”,并与班主任津贴和教师奖励工资挂钩。学校应特别加强对班主任的管理,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应对学生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应对不法侵害,尤其是用水、用电、防火、防盗和人身防护的安全教育。

(3)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形成制度化。

(4)形成多层次的校内管理网络。一是少先队大队部“争先创优”班级月量化评比;二是教务处、班主任、寝室管理人员、保育员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三是校长、值周领导、值日教师全周、全天负责制。三个层面,要形成网络,构成动态化的管理。

2、实施关爱工程,培养健全人格。

(1)实施关爱工程,把教职工的爱撒播在孩子的心田。 关爱学生,既要做学生的严父慈母,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2)健全学生人格。针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来到学校过集体生活,老师、保育员要手把手地教,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人格的健全。

(3)建立心理辅导室。可选派参加过心理课培训的、有班级管理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定期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讲座,指导留守儿童自己解决思想障碍,健康快乐地生活。

3、创新学生课余生活管理。学校应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实施“春笋计划”,成立篮球、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科技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让人人冒尖,表现出自己的特长,使校园成为孩子们的乐园。

4、实行多渠道的生活保障管理。

(1)搞好食堂建设。学校要管好,重点抓“两堂”:一是课堂,二是食堂。抓好学校食堂建设与搞好课堂教学同等重要,尤其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由政府或教育部门通过招商引资修建学生食堂,使住校生生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