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养猪新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养猪新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养猪新技术

篇1

高中数学新课标从改革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学实施是主渠道,而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数学素养,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一、重新审视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 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 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 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代数方法)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

二、关注相关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全面地解和认识数学

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内容联系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须要将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相互沟通,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例如,可以借助二次函数的图像,比较和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解;比较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图像,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等。

新的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分不同的系列和层次展开的,因此必须引起课堂教学设计的足够关注。同时,处理这些内容时,还要注意明确相关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要求及其前后联系,注意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螺旋上升、逐步提高。例如,统计的内容,在必修系列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尽可能多的实例,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体会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并学习一些处理数据的方法;在选修课中则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案例,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加深对统计思想及统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

三、关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呈现教学内容应注意反映数学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的认识规律,体现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例如,在引入函数的一般概念时,应从学生已学过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生活中常见的函数关系(如气温的变化、出租车的计价)等入手,抽象出一般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理解函数的概念;立体几何内容,可以用长方体内点、线、面的关系为载体,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创设恰当的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素材的呈现应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留有比较充分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过程;还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篇2

信息技术课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不但知识性强,而且操作性也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也是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我们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计算机操作,软件的使用等。作为老师,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把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所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时,我总是运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就应该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时,我常常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种方法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设计一些实用性、趣味性、可行性强的教学任务,并针对性地因性施教、因材施教,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的优势,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发展,都有所提高,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学生才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当然,学生遇到困难时,能够向老师和同学,或者上网、翻阅资料等,最后教师适时点拨,作出归纳,这样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鉴别信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了,他们也就真正会自主学习了。

总之,要想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将努力进取,不断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真正成为自主探究者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篇3

大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己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1]。为了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已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载体,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和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的重要途径[2]。

一、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让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学生在具有探索性的课外科技活动中不仅增强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意识,还锻炼了实践技能,使学生能及早得到科学研究训练,有机会与教授、研究生面对面地交流,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并独立完成部分工作,锻炼实践才干。在导师的指导下,做一些探索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从实践中体悟“科学”的真正含义,逐步拓展学术视野,树立科学的理念。实现了从科学知识型向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另外,群众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会带动并营造起一种浓郁的氛围,进而带动并引导周围一大批学生投入科技实践锻炼。

2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平台

科技活动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训练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科学研究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实际工作才干,使崇尚学术实践,渴望增强动手能力的学习氛围在学校逐渐形成。使得课外科技活动成为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又具有大众性和普及性的特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舞台。科学研究与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将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无论是否参与此项目活动,同学们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全新的科学理念和求知精神。

3提高大学生科技能力的重要途径

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学生在各类科技活动实践中通过亲自动手和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大提高。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立项研究,促使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有机地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学科的认识,同时营造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学术研究氛围。这将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及早进入学科前沿,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探讨和教学相长,有利于改变学生的校园生活模式,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模式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是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在于,科技知识不等于科学素质,知识与创新能力是不同概念,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精神、创新能力)要后天的培养,而课外活动是重要形式和途径。

在开展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的初期,要鼓励学生根据通过学校公布的课题招标或自主选题找导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成为项目负责人或项目组成员。争取参与科研是重要的第一步。《申请书》的主要内容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填写。其中 “项目立题依据”和“研究方案”主要从立项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进度安排、研究工作已有的基础条件等方面说明。“指导教师的意见”由指导教师完成,主要是对申请人/负责人对本项目的认知程度、工作态度、研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评价。指导教师要给学生在专业上的指导或引导,包括对项目中涉及学生没学到的知识的补充。

完成项目《申请书》后,要组织对项目答辩。项目审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项目是否既具有现实意义,又适合学生做,并使学生能够从中得到锻炼;(2)项目所需的实验条件、图书资料、相关设备能否保障;(3)项目的指导教师是否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否熟悉所指导学生研究项目涉及的领域,是否对学生科研的指导在时间投入上有保障;(4)项目组的全体成员是否对项目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项目的内容、难度和投入的时间;(5)项目所需经费是否在学校资助、教师自筹和学院配套的基础上可以完全解决。

在实施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的期间,学生应自主完成项目,掌握研究的方法与手段,了解做科研的全过程,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解决,学会独立完成各种相关表格、报告的填写。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不是研究生所做工作的总结。指导教师不能直接参与研究工作,但要及时了解并确保项目按计划进度进行,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严把项目的质量关。

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要进行立项中期检查。项目负责人要认真如实地填写《中期检查书》,应检查项目进展及完成情况,有无项目变更,及时了解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立项活动的执行情况。

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项目以答辩为主要结题方式。项目负责人必须在规定的答辩时间内提交《结题报告书》、结题成果、结题评价及所有背景辅助材料。

答辩时应按照答辩组的要求做好相应准备(如幻灯片等)。结题报告表应按项目研究完成情况、取得成果及成果形式等方面做出总结;结题成果中所展示的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是项目组负责人或成员为第一作者;评价报告应如实填写参加项目的体会,对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活动的建议应该客观,有建设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大学生课外科研学术活动主要培养学生对创新主题的信息加工能力,动手和操作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它是创新思想获得表现的载体,因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以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

天津工业大学化学实验中心,在实验教学中,以制备、分离和结构表征为主线,按照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训练基本技能到培养综合能力,形成了层次分明的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课内实验教学模式。依托中心建立了统一的化学实验教学平台,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使他们掌握了科学实验能力和实验方法。通过实行实验室多形式、多层次、开放实验教学,吸纳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参与开放性实验。实行教师科研实验室开放,设立了课外开放性实验项目28项,使开放性实验工作落到了实处。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学术活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由选择科研实验项目,让本科生随时可以参与到任何一个他们喜欢的科研课题当中,进行研究、创新性实验,形成开放性、研究性、创新性课外实验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科研竞赛活动为龙头的各种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蓬勃发展,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成绩显著,获奖30余项,其中,2007年至今,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 1 项、天津市特等奖 1 项、天津市一等奖 3项,二等奖一项,和三等奖2 项。天津市级“化联杯”和“大学生化学知识及应用技能邀请赛”一等奖9 人次。天津市化学实验竞赛二等奖 3 人次,三等奖 6 人次等。

面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取得的可喜成绩,通过全面分析我们以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笔者认为要继续深化这项活动,要使课外科技活动真正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还要继续做好以下几点:(1)科学研究要逐步引入到大学教学诸多环节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学生共同参与科学研究。要吸收学生参加实验室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开发新的学生科技试验基地工作、实现学生和教师一起搞研究。(2)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积极性高,劲头足,兴趣浓,对学生本身也起到了很好的鼓励和促进作用。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支持教师指导学生的科技活动,鼓励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要以“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为宗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篇4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1.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意识的发挥,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发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自主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2.设置目标,分层指导,尊重个性。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不同,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受年龄和年级的限制。有的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喜欢计算机,水平明显地比其他学生要高,甚至在不同层次的竞赛中多次获奖;也有的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知道得不是很多,学生水平有着明显的差异。基于这些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取分层次教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不要限制他们的创意,应当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式发现或发现式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清楚自己的操作任务,然后通过分层指导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学习能力较强、计算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知识容量,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求创新

1.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而这种兴趣的真正所在,是对计算机上网或游戏的热衷。对于我们这些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几乎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学生中的很多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来玩游戏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适时地引导学生的兴趣志向。其实,游戏中有许多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学生可以从游戏中学习知识,并在游戏中明白许多道理。既然学生对游戏那么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妨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例如在讲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前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经过加工后装在计算机里,课堂上把准备好的作品演示给学生看,这里包括优秀获奖的作品和学生自己编写的游戏作品。那些动感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就吸引了学生。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还没有开始,所有的学生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对每一个作品都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自己找出哪些作品更具有创造性。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兴奋了,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使其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有的学生喜欢画图,就让学生用画笔进行美术创造;有的学生喜欢网页制作,就让其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熟悉的软件进行网页制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所有的学生都设计出了自己喜欢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很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每一个作品都要逐个进行分析、评价,并让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创造中感受到了欢乐,在快乐中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就是自觉的、主动的、热烈的,就会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推动其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实践是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是训练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例如,在Word中进行文章排版时,我准备了一个题目为《校运会中精彩一瞬间》。学生一听到这个题目都非常感兴趣,发挥想象力完成了短文,并对这段文字进行美化、排版。然后,老师评选出最精美的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从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一方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当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从中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课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训练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把“学会”与“会学”统一起来。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亦珠《信息技术课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篇5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1.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

对小学生来说,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例如我在上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一天小明去上学,突然间他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想”。然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景: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着走着,突然间,他看见一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小明追了上去,追着追着,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个小白兔,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白兔接着说:“太阳公公说,只要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时,同学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了。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课堂中,他们就会主动地去用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以便能顺利地帮助动物王国找回颜色。

2.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大部分同学刚接触键盘不久,对字母排列和指法都不是很熟悉,所以打字速度非常慢,而且有些同学只会用一个手指按键盘,不一会就被打字速度快的同学抓到了。这时同学们就会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我及时提出记住指法的重要性,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

二、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解Word《绘出生动的图形》这课中,要求学生利用自选图形里的各种图形绘一幅画,图形可自主选择,教师通过展示示例作品明确任务,不提出要求,完全由学生自主发挥,为学生留下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到上交作品时,我发现每个学生所画的画都不相同,有的用到了笑脸、十六角星组成了太阳、有的用到了矩形、三角形组成了房子和树……这些作品可看出小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发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性,使他们在任务驱动下学习到了大量的知识。

篇6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人素质高低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如果正确引导就会成为栋梁之材,相反就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那么,在小学阶段,在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呢?下面我就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所以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经过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后,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教师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创造过程。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而不是盲目的在网上冲浪。另外,在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下,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他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没有学习兴趣,根本就不想主动去学。针对小学生这种情况,我平时在上课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从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主动去探究和创新。

1、创设激情导入,带领学生进入精彩信息世界。

对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着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对电脑,由于他们刚接触电脑不久,对电脑怀有一种神秘而好奇的感觉,学习积极性很高,所以我们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

2、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主动学习。

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创新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喜欢玩游戏引起的。那我们上课时是不是就禁止学生玩游戏呢?这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而定,在上某些课程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三、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也没有设置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现象:某些教师在上信息技术课时,把学生带到电脑室,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玩,玩游戏、上网,教师一概不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根本找不到目标,有些学生甚至还养成了只喜欢上网、玩游戏的习性;或者教师整一节课,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引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习惯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也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篇7

学生是促使我国发展的后备军,所以包括小学在内,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学科,为学生普及计算机知识,教师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的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无形的促进了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在教授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时候,学好自己本专业知识和是否掌握与之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有很大的关系。然而,要想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适当的填补社会需求,教师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给予学生一个敢想敢做的机会。

一、信息教育课堂的现状

1.传统的考试成绩评定方式

在我国,各个学校对计算机的成绩评定都像数学语文一样,存在着理论考试,并且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上机实际操作的考核成绩却占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主要是进行上机操作,有一部分同学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强,对于他们来说,进行以笔试为主的理论考试来计算成绩是不公平的,不仅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相违背,也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考试评定方式,教师应该进行探讨和研究,在短时间内进行纠正,用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评定考试成绩。

2.理论未能结合实践

计算机作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的一门学科,在很多学校教师只是讲述课本,进行理论考试,上机操作只是偶尔练习。所以导致一些同学虽然很好的掌握了课本知识,但是却不会进行实际操作。针对这种状况,学校应该通过加强上机操作来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真正的掌握这门学科,可以运用自如。

3.课堂质量不合格

信息技术课作为新型课程,老师本身的态度不够严肃,甚至有的学生将这个课程视为娱乐休息课程,导致在机房上课时,老师坐在前面,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玩一些小游戏等。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并不能学到什么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技术,更没有发挥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机会。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必须给予重视,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改正与完善。

二、学生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而学生是促使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军,所以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对我国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促使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信息技术领域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对于教育这个行业来说,网络上存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同学和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没有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各种障碍,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学习交流,在这个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毫无顾忌的进行提问与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大胆创新。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到一些软件的使用,进行创造,比如很多学生在课堂中学习过flash的制作,就可以大胆创新,制作出一个有特色的小动画。或者通过网页制作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想法制作一个网页链接,对这部分内容掌握得好的同学,也可以制作一个特色的网站,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更有利于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将比赛活动与教学相结合

学生作为年轻人的代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应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枯燥的书本知识进行合理转化,把一些就教学内容穿插到游戏比赛中让学生们主动的去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教师可以在传授完课本知识后,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网页制作的作业,主题不限,通过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网页设计和链接,完成后再由学生自己进行网页讲解,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最后老师进行纠正与完善。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轻松活跃的环境里使自己的知识得到完善,在课程中没有提到的学习点,便可以通过同学的展示得到补充,将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主动的获取知识,以便进行技术展示或技术比赛时获得更好的成绩,经过这样的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学生更好的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

2.将生活融入教学

在学校学习的科目,很少跟生活相关,但是信息技术课除了在科技发展中大量使用,在人类生活中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把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引入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入了解。比如,在学习Photoshop等技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供一些自己收藏的和自己生活相关的照片,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课本知识运用为主,适当的创新,对图片进行处理之后教师再进行纠正与完善,正因为是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照片,学生们就会努力去进行制作,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与和自己相关的图片来深入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各个学校也将工作重点逐渐转向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创新能力培养。尤其是在新型课程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主要培训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和了解,正因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科学中的应用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赖泽湛.信息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3):45-46.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2-0116-01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变为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学习动力的源泉,只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了,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一点,对于初中的学生很重要。也许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朴素,就是为了获取知识,但到了中学就不行了,课业的艰深、科目的纷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倦怠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些课件,利用图文并茂的演示,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学习兴趣,动手操作的欲望也就不断加强。同时,教师要欣赏学生,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对知识充满渴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讲授“Flash遮罩动画”这节课时,首先播放一段用flash制作的个人电子相册,一下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开始讨论,这段动画这么漂亮是怎么做的,带着疑问,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想一下,你们觉得我们用flash这个办件能做出来吗,让学生看书,了解动画是怎么做的,这时他们看书练习的积极性高涨,有的学生通过看书,就能自己做出来了,这时就可以给他机会让他和大家讲解一下具体的步骤,如果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的给予指正,然后鼓励学生也用自己的照片给自己做一份电子相册,制造动画中多变的效果,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带去一份喜悦,一份快乐。

二、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让他们动手实践,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活泼、灵活地学习,并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通过解决学习上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潜能,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在教学中,教师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使学生有超越自我的信心,另外,问题的提出要有利用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体会成功的快乐,在问题的回答上,只要有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表扬,让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得到最大的程度的满足,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快乐地进行自主的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在讲授“制作配乐诗朗诵”一课时,先让同学们用录音机把自己最想对老师说的话录进去,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录制的时间太短了,只有60秒,不够,怎么办?笔者就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他们经过一番讨论尝试后,都能够做到,其实我们只需再按一次录音按钮就可以了,那我们要制作配乐诗朗诵该怎么办呢?让学生自己思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更渴望被重视,所以大家很快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给学生一个到讲台前做小老师的机会,他们会感到很自豪,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加强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它以理论课教学为前提,以实践教学为根本。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动手、动脑操作,才能获得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不是为教而学,而是为用而学的教学新理念。教学充分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充满智慧挑战的课堂上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实践操作内容,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上进行相对充分而周密的编排,为学生营造出一片适于他们探索、想象、创造,发挥其个人潜力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依靠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想得住,记得牢,才能操作灵活,运用自如。这样,学生便可在明确目标的引领下,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完成自己的创造性实践。一个自主发挥、自由创造的空间,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正如比尔·盖茨在《未来时速》一书中写道:“未来社会属于那些具有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能力的人。”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四、优化教育评价方式,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篇9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维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来源于深刻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总结。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自己创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大致分为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在一个教学主题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真知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提出问题,主动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论中的重要策略之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承担的任务,所以,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必须经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意识、问题能力是创造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问题能力在于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则在于老师的引导。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提出问题通常有三个主要阶段:

1.教师提出问题

从探究式学习的层面讲,“教师提出问题”不仅仅是实施教学过程的需要,而且是培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第一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二阶段。

3.学生提出问题

“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完成问题的筛选和确定”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第三阶段。

提出问题,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都应该注意:问题要明确、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互动研究,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实施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生生互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在小组内部、小组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相互发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的参与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达成学习的目标。

四、全员参与,亲历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说,亲历过程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们要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方法、学会体验、学会学习。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去,都要亲历探究过程。在学生亲自经历的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给学生自行探究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提供必要的方法。

任何一项操作都有成功和失败的可能,让学生亲历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失败与成功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由失败转入成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学习中的酸、甜、苦、辣,体会操作的全经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注重人本位,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每个学生的发展,全员参与就成了它的重要特征之一。

五、启发思维,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了探究过程,必然要得出结论,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这是一个归纳、推理、演绎的提升过程,强调的是启发、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对过程的体验,运用谈话、提问、研讨等方法,指导学生得出问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的指导,绝不是各种形式的灌输,作为教师应该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创造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定位自己,做到到位不越位、指导不指定、参谋不代谋。

在指导学生得出结论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得出结论,不要把结论以任何方式硬塞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学生在经历了探究过程以后,即使没有得出结论,也是正常现象,不要以结论作为评价学生探究过程的唯一标准。

六、展示作品,体验成功

展示成果,不仅是教学过程的需要,还是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可以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评价,通过学习成果、探究结果的展示,进行多元评价、主体评价、描述评价和发展评价,评价既是一种评估,也应是一种激励。通过评价,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愉,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篇10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首先要教师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师由原来的处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适当地参与教学过程,给学生恰当的指导,给学生创造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兴趣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石

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从兴趣出发。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很有兴趣,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特点,培养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习惯。例如我上《绘上缤纷的色彩》这课时,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没有颜色的图画,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我涂上颜色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愿意!”。随后他们就主动地去学习各种工具的使用、颜色的填充,通过活动,充分地调动了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上某些课时,还可以寓教于乐,例如在上《键盘指法》时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警察抓小偷”游戏,看谁打字速度快。由于他们刚接触键盘,对指法不熟悉。这时就会有同学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我适时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的指法就熟练了。

三、激发主动学习欲望,指导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