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4 16:48: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

篇1

截止20__年12月,全县非公经济总户数6492户,从业人员22149人,注册资金77513万元,非公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992万元,啬值达84048万元,上交税金3685万元。个体私营企业主要涉及采掘、化工、冶炼、能源、种植、养殖、建筑、建材、批发、零售、餐饮、旅馆、娱乐、运输等14个行业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中的个体私营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

经初步调查,我县的非公经济企业主要进行的是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形成企业规模的个私企业为数很少。如煤矿企业,我县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山企业多数从事的是对原始资源的采掘,没有形成有规模上档次的相应的产品加工配套设施。有的煤矿企业采取土法炼焦的形式对原煤进行加工,这不仅浪费资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低下,并且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蔬菜种植,除能进行简单粗加工外,在没有其他手段对蔬菜产品进行深加工。在兴起的养殖业中,只是进行简单的养殖而没有出现有规模的加工行业。总之,在个体工商户当中,多数从事的是种植、养殖、饮食、饲料、服装、批发、零售的经营,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但灵活多变,适应性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非公经济与前几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产值、规模和从业人员来看都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形势依然严峻,前景令人担忧,不容乐观。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主要有:

1、政策难以落实到位,政府缺乏有力的调控措施,从整体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省、州、县都相继出台了一些切实的政策及措施,以便鼓励、引导、支持、促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起了积极的作用。我县是一个以烤烟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对非公经济特别中小企业的发展认识不足,使很多政策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对非公经济的发展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控、引导和规划等服务工作,全镇的工业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使很多企业的发展缺乏正确的引导,长期处于盲目状态。

由于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发展没有进行很好的调控和引导,企业也就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显得迟钝,不能充分用好用足相关政策,从而错失良机。企业投资的目的大多出于眼前利益的驱使和引诱,很难从整体和长远利益进行企业的发展规划,从而处于一种盲目自发的投资状态。例如我县的煤炭产业,由于煤炭资源的市场价格急剧飚升,仅在去年就兴建了多个洗煤厂,还有几个小型的手工操作洗煤厂,到现在又建成小型焦化厂,这些厂在投资兴建时,对原料供应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必将影响其产量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的提高。其实根据我县目前的实际产量,只需建两至三个上规模上档次的洗煤厂和焦化厂就已足够,通过合资入股的方式完全可以做到,既能保证充足的原料供应和企业经济效益,又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2、企业整体竞争能力弱,综合素质不高,没有正常的筹资融资渠道。

我县有一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都在初中以下,有的甚至一个字都不识。家庭式经营和家庭式管理仍然是制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企业管理水平和效益低下,缺乏专业化管理人才,没有形成稳定的资金筹措渠道,全部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停留在产品的初级生产、初级加工和粗放型经营的基础上。企业职工的劳动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老板粗暴地对待职工的事时有发生,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企业里职工流动性很大,企业里很难有长期稳定的工作人员。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未来的发展中,很难适应市场的竞争。

3、安全意识不强,环保意识淡薄。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但在实际生产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仍然不强,环保意识的树立还有待时日。

从全县的范围来看,因违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在环保方面,有部分企业从投资兴建到投资生产,其厂址的选择和建设,明显不符合有关环保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给周围的环境和农作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在部分乡镇投资兴建的小型铁合金厂、锰合金厂,还有煤矿企业的土法炼焦。这些都有待政府及有关部门作好引导和管理。

三、发展措施及对策

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稳定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绰绰战功,为使这种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巩固,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1、加强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功能,引导企业用好用足上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相关优惠政策。

要使省州县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得到实惠,政府就必须发挥其在宏观调控中的职能和作用,为企业提供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服务宣传活动,为企业反馈相关市场信息,对全县非公经济发展作好长远规划,形成合理布局,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导鼓励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在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非公经济发展搭建平台的同时,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着眼于全县经济健康发展长远目标,利用舆论宣传及资金奖励等形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个私经济企业抓质量,创品牌,树立大市场观念。

2、在经营分散、经济滞后的情况下,要想使企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骨干和龙头,必须走企业联合或合并之路。

我县现在的煤矿企业及非煤矿企业从全县范围来看,在数量及其产量方面是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但没有一家能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实行家庭式经营、家庭式管理,没有全局和长远观念,不能很好的向外扩张和发展,相反,却使得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矛盾重重。因此,要建立几家具有整体竞争实力,适应市场变化的骨干企业,必须以投股的方式对企业进行合并或联合,以有限公司的形式对企业进行改组,从而形成行业内部良性互动,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譬如,可以把洗煤厂和焦化厂合并成1至2家,各自以其固定资产作为入股份额进行重组,使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克服各自为战,盲目发展的局面。

这种联合式合并,需要政府牵头、引导、鼓励和支持并提供帮助和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使各企业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此建议可能会影响甚至损害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眼前利益,但从长远和整体的目标来看,对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有益无害的。

3、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

在非公经济发展过程中,商会组织应该受到重视并使其发挥作用,商会组织建设应该优化,建立商会同行业商会、同业公会,在经济活动中充当政府和企业无法替代的角色,发挥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通过现在__煤炭协会、红砖销售协会,旅游协会的运作效益来看,成立协会,提高整体竞争力,规范无序的市场竞争有很长远的前景,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县非公经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构思。

4、创建品牌意识

__的经济还处于原始积累时期,这时期各企业的发展大多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出现一些假、冒、伪劣的产品,但正在这个时期,是品牌处于萌芽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舆论和一定政府行为把抓质量、创品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抓死抓牢,扶持出一部分有影响力、有代表力的品牌,让其发展壮大,成为__的龙头是很有必要的。

5、加强教育,造就一批非公有制经济领军人

在干部任用上,用强人、能人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教育干部坚持原则办事、公正办事,严于律己,干净干事,躬身为官,挺腰做人。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专题讲座,从思想深处使各级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理念发生重大转变,做到政府政策指导由既撑舵又摇桨向只撑舵不摇桨转变,对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由指挥者向服务者转变。适时有计划召开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研讨会,制定明确的发展规划、目标,让有潜力,发展前景好,并做出贡献的成功非公有制企业老板走上讲台,走上报纸,走上电视,在介绍成功经验的同时造成一种舆论倾向。培育地方人的精神,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恋家不守土,走四方而把根留住,敢冒知进退,既能睡地板,又能当老板,双赢重诚信,做生意,共生且共荣,不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而是你好我好大家才会好。培育地方人的技能,人才无定论,长城唯"砖"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里,承认强者,淘汰弱者,这就必须培养起一大批向高科技靠拢,与高科技结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人才。为此,各企业与教育部门应联合加强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储备库,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人才评审机制;对于现有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士可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取经拿宝",也可采用请进来的方式"摘花造林"。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18-02

体育经济即体育产业,是指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经济与体育的联系不密切,对体育经济的研究不为经济学界所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蓬勃发展,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体育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体育一方面面临着巨大的社会投资,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与巨大的经济利益,给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随着收入提高和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和国际、国内体育组织为推动体育运动社会化和产业化所采取的措施逐步实施,使体育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成为新的投资点。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1 体育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同时是经济强国。它们的经济研究战略及开发工作已触及到各个领域,其中体育经济的研究也登上了舞台。它们的许多体育产品已占有国际市场,有的已享誉世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适应21世纪国际化时代的要求,它们的经济战略已有了新的发展,体育经济的开发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表现出了日益强烈的竞争趋势,并为体育的提高和普及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使其具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形势发展和事业的需要,要求我们在体育经济研究工作中必须迎头赶上,加快步伐,为使我们尽快成为世界体育强国而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经济发展道路。

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4000多亿美元,并且保持着2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而中国的体育产业起步晚,规模小,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长值为156.37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可达到281.2亿元,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望从1998年的0.2%增至0.3%。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达到1%-3%。所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 中国体育经济的现状及障碍因素

2.1 体育经济的现状

中国的体育事业最初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缺乏市场经济意识和经验,缺乏市场经济对体育资源的基础配置,完全是一种社会福利形式的事业,由国家直接投资,“人财物”权利集中,为祖国而体育,为民族而体育。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威望和人民的体质等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缺乏对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缺乏体育经济工作的经验,不能明确地划分政府关于体育工作的具体职能,不能合理地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那脱离体育经济规律的传统机制的弊端愈益显现出来,影响着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与提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所有制方面,主要是单一的国家独资,是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投入,却很少考虑产出的全民所有制。二是体育经济的决策一律为政府决策,缺乏相应的调控机制,一律是政策性指令计划,使体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下级缺乏应有的活力和主动性,体育的进步直接取决于个人的思想觉悟。三是在用人、选才、分工和分配等制度上,实行“铁饭碗”、“大锅饭”的平均主义方式,使体育事业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热情和效率,束缚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在体育经济组织中,个人对体育捐助所产生的经济利益有一些不知去向;另一方面,巨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似乎未给体育事业带来现实的经济利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体育经济市场,这必将造成体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体育经济成本的提高,阻碍体育事业的发展。

2.2 障碍因素

我国目前可以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是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影响我国体育经济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市场定位不准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来都是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

2.2.2 传统体制制肘

以前我国体育赛事一直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由权。

2.2.3 市场缺乏竞争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的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2.2.4 政策扶植乏力

在英美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2.2.5 相关服务不完善

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缺乏。这些因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2.6 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目随从倾向,哪种体育获利较高时,众商家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

3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快速增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虽然发展体育产业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靠经济增长来拉动的,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就不可能实现。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战略部课题组报告,中国经济从2000年到2020年平均潜在增长速度可达7.3%左右,按不变价计算,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比2000年翻两番多。可见,新世纪我国体育产业的大发展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3.2 我国居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体育产业大发展

体育消费从本质上讲属于满足人们享受和发展需要的消费。从现在至21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将实现由第二步发展战略向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转变,即由小康社会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这一时期的总趋势是人们对物质消费品的需求增势将会减弱,而对服务消费品,尤其是与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直接相关的服务消费品的需求将会迅速上 升。

3.3 我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体育消费群体和体育市场

21世纪中叶,我国将进入富裕阶段,人口稳定在15亿左右,如果按年人均1000元体育消费额计算,那时我国一年的体育消费总额就将达到15000亿元,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巨大,到那时,富裕起来的15亿人,无疑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并以他们活跃的体育消费能力创造世界上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

3.4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大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三方面的有利条件:

(1)能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包括投资融资、税收减免、用工用地的优惠政策等。

(2)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的体育投资。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体育产业的投资回报率将明显高于社会投资的平均利润率,将会出现各种资本向体育产业流动的良好态势。

(3)会给体育产业带来更多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专业化优秀人才对体育产业这样一个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新兴行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 小结

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呈现出三大经济圈,即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圈。这三大经济圈对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在新时期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力量。但从近年发展过程来看,京津冀地区不论是在整体发展的速度、还是发展规模上,都明显地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圈。本文在增长极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增长极在带动其腹地地区共同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难题,并探讨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一、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帕鲁于1955年提出来的。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同时发生在所有的区域,而是有选择地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其周围地区扩散,并最终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增长极正式从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地域空间概念,以后的学者纷纷引用到各自的研究领域中。

(二)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作用

由于增长极的产业发展比周边的腹地地区要快,因而在区域发展的初始阶段,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腹地地区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都趋向转移到核心地区,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就减少了腹地地区发展的机会,使得极核地区与腹地地区的经济差距不断地扩大,极核地区的中心地位不断加强。

二、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过程的现状

(一)第一产业

京津冀地区第一产业的合作有着很长的历史,长时间以来北京和天津一直就是中国重要的政治中心和工商业中心,第一产业的功能弱化,主要依靠环京津的河北地区提供粮食、蔬菜等生活资料。随着京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调整,京津冀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合作会不断加深,产业链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在目前,第一产业的合作状况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二)第二产业

从总体上看,京津冀地区的第二产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受到种种问题的干扰,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目前的主要成果来说,主要是京津地区一些传统的工业,对环境影响比较大,依赖于资源能源的产业不断地迁到河北的部分地区,实现了区域整体的产业协调和合作。

(三)第三产业

在第三产业的合作上,主要集中在旅游业、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比如说在一些优秀的旅游资源的整合方面,打破原有的旅游市场壁垒,共同推出一些著名的旅游线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另外在人力资源的共同开发、资本的流通服务、通信领域的合作也都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增长极地区和腹地地区的互动机制不健

全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联动性不强,核心地区与腹地地区缺少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特别是随着通信技术、交通方式的便捷,使得核心地区可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腹地地区的依赖。双方的交流很少,经济的互补性开发认识不足。

(二)行政区划协调有待完善

京津冀地区存在着两个直辖市和一个省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在地区发展前景的问题上,都尽可能追求自己辖区内利益的最大化,对区域整体的协调、综合效益的考虑比较滞后。一方面,北京、天津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招商引资、国家的大型项目建设方面,处处都占有绝对优势,相对地减少了河北地区在利用外来资本技术的机会。

(三)区域内产业分工链条断裂

京津冀地区目前也存在很多颇具实力的产业,比如说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的生产等,在国内都是名列前茅的产业,但是经过相关的资料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强势产业并没有能够与其腹地地区实现产业对接,对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的作用有限,比如说同在汽车领域,著名的汽车生产商北京现代在中国共有40多家的配套企业和提供零部件企业,其中有十几家是现代集团原来在韩国的配套企业在北京建立的合资或者独资的公司,还有二十几家是分布在上海、昆山、江阴等长三角城市的企业。

四、政策和建议

(一)寻找利益共同点

由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合作被上述种种问题干扰,使得目前要想从根本上进行产业合作和协调变得非常困难,但是我们说从未来整体的发展趋势看,京津冀地区最终还是要往经济整合方向发展。笔者觉得可以从区域各种利益共同点出发,深挖产业链。

(二)创新区域内制度体制

笔者认为,目前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在研究京津冀区域发展问题时多集中在对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考虑,忽略了对制度体制的深入考察。而制度体制的障碍是影响地区发展最大的因素,因为制度体制决定着资源的配置方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加强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通

区域内可以流动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技术。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促进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加强腹地与极核地区的联系。因此,必须实施有利于促进要素流动的政策。例如,出台方便异地消费和异地购买的政策;建立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及时清理已经过期、不合时宜的部门封锁和区域封锁政策;积极实施反垄断、反区域封锁的政策;建立能够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的企业组织体系;规范市场的进入和退出行为;放松劳动力的流动限制,进一步完善鼓励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各项政策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扬州市 体育经济 发展现状 分析及对策

扬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气息。自20世纪末以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基础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产业定位的进一步明确,作为苏中地区的核心城市――扬州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各项工作发展指标节节攀新高,工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涌现了宝胜电缆、上汽荣威等大批优秀明星企业和支柱产业,招商引资工作,民营经济,乡镇经济、农业经济、三产服务业等多种经济共同发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经济的繁荣。扬州体育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工作基础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还不够平衡;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和总体规模不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增长缓慢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扬州市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统筹城乡体育发展一体化,加大对体育产业投入,推动扬州市体育经济的发展,最终为江苏体育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一)扬州市体育资源的概括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扬州城区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全市总面积6634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53.61万。1998年,扬州荣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4年,扬州获得“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奖”称号。“魅力扬州”是市政府近年来一直推崇的城市主题。扬州市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抢抓机遇,克难奋进。政府加大对体育建设的关注与投入,100%的街道和50%的乡镇开展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的创建工作;全市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市级23所;扬州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杯男子乒乓球锦标赛、第二届亚洲艺术体操锦标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足球甲B联赛江苏舜天主场比赛、全国竞走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一批省级体育赛事,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授予全国和江苏省优秀赛区、最佳赛区称号。每年一届的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是扬州为之骄傲的赛事,它已经走过了6年历程,从2006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现在成熟精品赛事。扬州市因举办马拉松赛而吸引到的资金、人气、注意力,带来了旅游、服务、餐饮、交通等行业的消费增长,体育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政府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管理,至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据扬州市体育局统计,扬州市体育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0%以上,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全民健身计划得到了贯彻落实。

不仅群众体育呈现勃勃生机,竞技体育也大放异彩。业余训练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教练员综合素质和训练成绩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扬州输送的运动员列全省前6位,输送贡献奖列全省前4位。在十运会中,市共有63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9.75枚金牌、4枚银牌、7.5枚铜牌和488.75分的成绩。为江苏代表团圆满完成十运会参赛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参赛集体一等功”。

“十五”期间,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终端机255台,体育彩票销售3.8亿元,市级公益金收入2850万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全市GDP的0.8%以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二、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市场消费结构单一

消费结构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3]。扬州市体育消费主要以实物消费(即人们参与体育活动时所消耗的实物产品,包括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等)为主。经调查表明,扬州市体育消费市场运动服装鞋帽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比重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5%,而用于观看比赛、参加娱乐活动的劳务性消费比重仅占体育消费支出的1O%左右,其他消费占2.4%。

(二)群众的体育意识淡薄

体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积极主动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经调查发现,只有35%的人对体育活动具有依赖感、必要感,人群集中于城镇中老年人;60%的人认为体育只是生活附属品不是必需品,有时间有精力才参与;5%的人从不参加体育活动,人群集中于农村居民。

(三)体育资金相对缺乏

扬州市体育资金的筹措方式仍主要依靠政府的拨款,没有充分调动社会的整体力量。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是扬州每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全市上下相当重视,预打造成“金牌赛事”。但资金筹集则不是十分理想,能有上百万的赞助资金已属不易,基本上处于亏损或持平状态,谈不上市场运作。例如,第四届鉴真马拉松比赛,省市就补贴55万元,市场开发现金165万元,但整个比赛支出总额近216.63万元,接近持平[4]。资金相对短缺的状况,给整个扬州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形成了桎梏。

(四)体育资源没有充分挖掘

扬州,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素有“苏北门户”之称。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造就了扬州美景。“扬州八怪”、世界驰名美食――淮扬菜系、倾动世人的扬州评话等,吸引了无数中外来客。然而,扬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空竹、踢毽子、放风筝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仍局限少数人娱乐,历史人文特色未充分利用。扬州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起飞”阶段。目前,仍在建设中集比赛、训练、健身、休闲于一体的体育公园,仅仅突出“体育”主题,没有彰显扬州特色,未充分利用地域环境优势,开创特色体育旅游线路。

(五)缺乏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扬州市体育经营管理者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或教练员,虽然他们精通运动训练有关知识,但对体育产业管理知识掌握甚少,没有与时俱进。所以,拥有知识结构合理、了解体育经济、具有市场发展眼光的体育企业家较少。

三、扬州市体育经济发展对策

(一)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体育产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体育市场消费能量加快爆发。我们要抓住这次机遇,利用社会大环境发展城市小经济。一方面,要积极开发体育商品市场。要重视体育用品市场开发及品牌建设,全力打造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体育用品品牌,增强体育品牌竞争力,力求开创扬州体育用品产业新空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挖掘体育旅游市场。扬州瘦西湖、古运河风光带、蜀岗西峰森林公园等自然风景为体育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优厚条件。体育旅游的形式可以包括:自行车、徒步旅游、定向越野等。大力宣传体育旅游事业,有助于促进扬州市体育市场稳健、快速、和谐的发展。此外,还可以扩大健身娱乐服务市场、体育彩票市场、体育竞技表演市场等。

(二)培养并引进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水平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及体育商贸市场的繁荣稳定。应根据市场要求,在扬州各高校,开设体育经济学课程,政府对体育产业经营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更为前沿的专业知识。不仅如此,还要积极扩大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实行“迎进来、走出去”策略,对人才双向循环、交叉培养。

(三)以政府投入为主,实行多元化投资方式。由于政府的财政毕竟有限,要开拓思路,扩大财路。体育既是一项社会事业,也是一种实业,可以采用经济的办法筹集资金。比如广告、体育彩票、体育赞助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办体育,全民办体育,开拓体育市场,壮大体育的经济实力。

(四)统筹区域发展,加快农村体育经济建设。农村也是一个巨大的体育市场。随着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宽裕”目标的实现,消费观念和健康意识也将不断加强,体育购买力也会有很大提高。2009年,扬州农村人口达到396.4万人,占扬州总人口的4/5,但由于农民传统观念的束缚,文化程度较低,体育消费意识低下,农村体育经济发展缓慢。政府应加大体育宣传力度,“花钱买健康”的必要性得以推广,使得农村与城市体育资源合理配置,缩小两者之间差距。

四、总结

扬州近几年来,体育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等体育主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市场逐步拓展,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投资体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韩文星.体育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篇5

1 矿井提升机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根据提升机对电控系统的要求,提升机的电气可分为直流传动和交流传动两大类。直接传动即对直流电动机的速度控制。直流电动机由于具有良好的调速特性、宽广的调速范围和易于实现四象限运行等优点,很适合在需要调速和频繁正反转的矿井提升机中作拖到应用。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晶闸管的出现,对要求较高、容量较大或多水平开采的矿井,其提升机几乎都采用了晶闸管交流装置供电的直流电传动系统(V-M系统)。但是直流电动机需要设置机械换向器和电刷,不仅需要经常维护,影响运行可靠性、而且电刷容易产生火花,限制了使用场所,特别是由于存在换向问题,难以制造出大容量、高转速、高电压的直流电动机来,使得目前3 000r/min左右的高速直流电动机,最大容量只能达到400kW~500kW;低速直流电动机只能做到两三千千瓦,已经越来越难适应现代矿井提升机向着高速大容量化发展的需要。

交流传动即对交流电动机的速度控制。交流电机,尤其是笼型异步电动机,由于结构简单、制造方便、造价低廉、坚固耐用、无需维修、运行可靠,更可用于恶劣的环境之中,特别是能做成高速大容量,更适应在高速大容量的矿井提升机中作拖动应用。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的交流传动矿井提升机大部分仍采用较老的控制方式,减速制动多采用能耗制动方式。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交流传动的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理论的出现和成熟应用,形成了一系列可以喝直流调速系统相媲美的交流调速系统,国外已将交-交变频调速系统和具有四象限性能的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应用于复杂的、要求较高的、多水平、大容量的矿井提升机中。

2 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的发展方向

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展现出如下的发展方向。

2.1 平滑调速且调速精度高

由于矿井提升机负载变化大,调速范围广,为满足提升工艺要求而严格按照规定的速度图运行,因此要求电气传动系统应能平滑调速。对于调速精度,提升机一般要求静差率较小(通常S〈3%),使系统在不同负载下的速度给定值于速度实际的偏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启动过程中出现提升容器下坠现象,另一方面是在保证安全和准确停车的条件下将爬行段距离设计得尽可能短,进而获得较高的提升能力。

2.2 提升容器进一步改进

主井箕斗采用具有外动力的侧卸式,装载采用定量,同时在箕斗采用轻型材料制成,其自重与原来相比有所减轻。由于采用外动力卸载,箕斗无需卸载曲轨,这样便可通过缩短提升循环时间来达到高产高效;副井罐笼为满足综采、综掘大型设备的提升要求,不少矿井采用了非标准、非对称布置,如采用一个大罐笼、两个小罐笼的型式。

2.3 完善的故障监视装置

矿井对提升机电控系统可靠性要求较高,因为一旦提升机发生故障,就会影响矿井的正常生产,而且还可能危及矿工的生命安全。对电控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电控系统的产品质量要好,产生的故障要少;一旦出现故障能及时按照故障的性质进行保护,并且能对故障进行显示,使之迅速排除故障。对于安全回路的故障检测、故障处理等,应采取“双线冗余”的保护措施,以提高安全保护性能的可靠性。

2.4 全数字化控制

由于引入微机控制系统,随着微机运算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存储器的容量化、高级专用集成电路的应用以及软、硬件的优化组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数字控制的小型化问题,使得数字化控制已经成为电机控制方式的主流方向。矿井提升机实现了全数字化调速系统后,能够在很宽的范围内高精度测速,所以扩大了调速范围,提高了速度控制精度。另一方面,一些模拟电路难以实现的控制规律和控制方法,如各种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复合控制等,都变得十分容易,从而使系统的控制性能得到提高。

2.5 满足四象限运行

矿井提升机是周期性的工作,在加速、等速、减速、爬行、停车及反向等不同阶段,每一提升周期都可能出现正力、负力以及正力与负力之间的变化,既有正转,又有反转,既有电动,又有制动等工况,因此要求电气传动系统必须是能在四象限中稳定运行的可逆调速系统。

2.6 综合自动化控制

随着控制、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外生产的提升机,其控制、监视及保护措施已由原来的继电器或半导体逻辑单元的技术水平发展到多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智能仪表的数字控制以及上位工控机监控的网络控制技术水平。网络形式有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等。

3 结论

总之,矿井提升系统是矿山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它的正常运行与否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必将沿着数字化控制方向发展,数字化控制系统具有完善的通信功能,使传动级与上一级自动化系统实现可靠接入,从而构成具有很高自动化程度的、完善的控制系统,其适用性更加广泛。必将能为矿井提供更安全、高效、强大的技术服务,使矿井提升电机控制朝着智能化控制的方向发展,为矿井建设提供更强大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清灵,龚幼民.现代矿井提升机电控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2]卢燕.矿井提升机电力拖动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3]天津电气传动研究所.电气传动自动化技术手册[M].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陈伯时.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 [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5]陈伯时,陈敏逊.交流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6]马小亮.大功率交-交变频及矢量控制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7]李志民,张遇杰.同步电动机调速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8]B费德查克,JA萨斯.福尔肯布里奇基德克里克矿井的集中控制及矿山自动化[J].Foreign Metal Mining Magazine,1996(10):34-38.

篇6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15-03

1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现状

1.1流通规模不断扩大,流通业地位不断提升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反映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2006年的3295.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29.3亿元,几乎翻了一番。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也在不断提高。流通业在2010年实现产值2918.69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比重为20.68%,产值拉动力达到了1.52。表1从产值角度反映了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现状的概况。

1.2市场主体中私营及个人经济发展迅猛

2006年以来,北京市流通市场形成了国有、集体、合营、外资和私营个体等不同类型的主体。非公有制主体发展迅猛,有力地推动了北京市流通产业的发展。表2反映了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各种不同所有制主体所占有的市场份额。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国有经济以及集体经济的比重在不断地下降,而个体经济及外资等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占有绝对的优势。这说明北京市流通业已经逐步完成了市场化改革,市场的竞争机制初步建立和形成。

1.3流通业企业数量众多

2010年北京市法人数为384973名,这其中属于流通产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运输服务业法人数总计为13716名,占比例为34.21%。其中批发业占比最高,批发业法人数占全市总法人数的15.38%,最少的为运输服务业,其这一比例仅为0.56%。表3是2008年到2010年流通业及其各行业占全市法人数的比重。

表3北京市流通业及其各行业法人数占比(2008―2010年)(单位:%)行业2008年占比2009年占比2010年占比批发业13.8414.5715.38零售业13.3615.4314.92餐饮业2.472.432.32住宿业1.031.071.03交通运输业0.540.570.56流通产业31.2234.0634.21全市100100100

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批发业在2010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流通产业企业占比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水平。相比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除餐饮业有少量萎缩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都有所提高,其中以批发业和零售业最为明显。

1.4批发零售业固定投资增长最为迅猛,餐饮住宿业有所萎缩自2008年批发零售固定投资增长率达到-37.5%的水平,这两年投资增长较为迅猛,而相应的餐饮住宿业固定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10年为-10.5%。表4反映了2008年到2010年三年流通产业分行业固定投资增长比例。

表4北京市流通产业分行业固定投资增速(单位:%)年份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运输服务业2008-37.523.011.5200915.1-26.814.6201052.3-10.50.8

1.5流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北京市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如《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以及《北京市商业流通发展项目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为规范流通业发展,提高流通企业服务水平与质量出台了一系列行业标准与规范如:《北京市流通业发展分类指导目录》、《商业、服务业服务质量》、《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促销行为规范(试行)》等。

2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北京市流通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是还是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流通企业单体规模较小,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严重

2010年流通业产值较2009年增加了20%,然而企业数量增加了34.21%。因此,平均每个企业的产出下降了,说明单个流通企业创造的新增价值有所削弱。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小规模的并提供近乎同质服务的流通企业大量的出现,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整体的良性发展,降低了流通企业的规模效应,削弱了北京市整体的流通竞争力。

2.2流通业空间布局有待完善

生活在北京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生活在郊区十分不方便。这是因为关乎民生的流通业在空间布局上较为集中在中心城区,郊区的商业无论从层次上还是服务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地区居民的消费需求,尤其是在南城地区,商业发展相当滞后。

2.3流通业发展现代化水平较低

北京市目前传统批发业还处于变革时期,现代批发业还需进一步发展完善;综合性批发市场过剩,专业性批发市场不足。除了少数大型的综合批发市场,多数批发市场在配套设施、技术支持、市场管理服务等方面仍有不少欠缺。此外,相关的物流服务业也存在资源分散、物流成本高、结构不合理甚至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2.4社区商业较为分散,商业业态结构不合理

北京市现有社区商业多以楼盘底商或者是临街店铺为主,很少有较为集中的大商业综合体。这不仅降低了社区商业的吸引力,还给居民带来了环境污染,噪声等降低区域吸引力的后果。商业业态也较集中于餐饮和零售,而其他生活性的服务却极度缺失,造成社区内服务层次的缺失,无法满足社区内消费者的综合需求,降低了社区居民的消费意愿。

2.5社区商业运营模式落后

商业地产商为谋求短期的利益而将社区内商业地产分割为小块进行出售,由于商铺面积被分割的很小,大商业难以进入。不利于社区商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产权式商铺的开发终将导致社区商业功能、业态上的混乱,带来的是恶性竞争与商业运营的低业绩。

2.6批发零售业利润率低,税负阻碍其发展

从表5中可以看出批发业总体平均税后利润率仅为4.03%,零售业则更低仅为2.40%。尚不及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这将严重降低批发零售业对资金的吸引力。从税负上来看,零售业的所得税率达到了31.30%的高值,这是在零售业投入产出比高于批发业的情况下导致其低利润率的重要原因。因此,税收政策的“一刀切”原则损害了零售业整体的发展。

2.7法律法规尚需进一步完善

虽然,近年来为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行为准则和标准,但流通业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完全,应当从流通业全产业链着手制定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法律条款以形成完整的流通业法律体系。

3北京市流通业发展的建议

流通业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与健康发展,在于提高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在于更好地服务于城乡统筹的战略。

3.1调整中心城区与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格局

目前,北京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已经呈现过度开发的态势,而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发展却严重不足,这进一步导致了城市整体流通业的低效率运营,也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衡,阻碍功能新区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要重新调整中心城区和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格局。中心城区应当发展高附加值的商业,建立综合性的集休闲、娱乐、购物、商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最大程度地使土地的利用最优化。周边功能新区的商业发展应当有助于该区域功能的发挥。北京市的人口规模和密度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需要在周边的功能新区建立新的副中心地带以承接从中心城区转移的产业,新区的商业要与之相适应。

3.2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北京市现有流通业的主要业态依旧以服务居民生活的零售业和批发业为主,而服务于旅游和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则相对较少,这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也阻碍了北京市在区域内发挥其中心城市的作用。因此,应当规划服务于北京及周边地区产业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北京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产业与流通业的协同发展。

3.3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应当共同发展

如果将流通业按照其辐射范围的不同分为:区域性流通业、城市流通业、社区流通业。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应当共同发展。不同层次的流通业在发挥流通业的功能上呈现互补的关系,任何一个层次的流通业发展出现问题,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都必将影响另外两个层次的流通业的发展。

3.4促进旅游业与流通业的和谐发展

北京市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这是北京吸引众多国际游客的优势,与旅游相关的流通业的发展将严重影响这种优势的发挥。应当根据游区特点,旅客需求发展融入中国文化的特色产业以及为之服务的流通业。应当鼓励特色产品产业化、商标化以及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的规模化、正规化。

3.5根据流通业细分行业的不同制定扶植政策

流通业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其包含的行业众多,各行业中经营的商品以及提供服务的种类也十分繁多,产品的特性差异性较为明显。为适应北京市低碳式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北京的优势,应当鼓励流通业中低能耗、高附加值以及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企业发展,针对流通业内不同行业的产品及服务特点制定扶植政策。政策的制定应当征询行业内法人代表的建议,也需要国内相关行业的专家参与研究制定,并持续跟踪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结果,对政策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修正。

3.6大力发展流通业的现代化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或者通过政府扶植成立流通技术、流通方式研究中心。推进电子商务、无店零售的发展,建立大型信息交换以及共享中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高北京市流通业的协调合作能力,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本土大型流通企业,在可行性调研的基础上推广商标制及商品可追溯体制。培育本土大型连锁经营店以及专营店,增强对本土企业投资的扶植力度。建立培训中心,提高流通业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篇7

引言

在桥梁建设中,转体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建桥的范围,可以弥补施工条件的不足。在横跨大江大河的桥梁设计中,转体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可以将桥梁分成两个半跨,当施工完成时可以将跨合拢,是建造大吨级桥梁运用的施工技术。桥梁转体施工是这样一种施工方法,它根据滑道摩擦小的特点,在完成浇筑后,通过转体就位。桥梁转体可以分为水平转体法和竖直转体法,这是因为转动平面的差异。在我国桥梁建设中,桥梁转体技术运用广泛,桥梁建筑比较多。

一、我国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四川省就采用了转体方法建设桥梁,从那以后,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开始大量研究。为了进一步满足我国大跨度的桥梁发展,在80年代实验成功了四川省的无平衡重转体施工方法。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的斜拉桥和刚构桥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表现在跨线桥的施工上。我国桥梁转体技术无论是在斜拉桥还是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应用方面,都很广泛。从地区分布来看,使用转体施工方法较多的是在我国西南各省。很多高速公路的跨桥建设都采用了转体施工方法,主要目的是减少对铁路、公路的影响。

二、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特点

1、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优点

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运用在桥梁建设中有很多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减少了建设成本。桥梁转体是利用桥梁本身的结构来做支撑,可以避免在河道上建设管架,降低钢管等材料的投入成本。其次,有利于确保施工安全。桥梁转体施工主要是采取岸边陆地作业的方式,避免了水上作业的危险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利于施工的安全。再者,将桥梁转体施工技术控制好,能把握桥梁的外观和质量。而转体施工技术的简单方便的优点,将实际施工周期缩短,提高了施工的经济效益[1]。

2、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缺点

桥梁转体技术在施工时,有些工艺会比较复杂,这将扩大土建施工的难度。此外,转体施工在结构上不够稳定,这主要是由于转体施工采用比较轻型的结构,导致结构失稳。

三、桥梁转体施工的关键技术

1、球铰的设计与施工

在桥梁建设中,实现其转体施工的关键是球铰,如果桥梁要达到过万的吨位,就必须采用钢制球铰,这是由钢制球铰强度高、摩擦小的优点决定的。然而混凝土球铰比钢制球铰价格低很多,具有很大的发展和推广优势[2]。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是把握球铰球面的精准度,正确运用钢制球铰和混凝土球铰。

2、转动系统的布置

转动设备是施工进行的主要要素之一,转动系统主要有牵引系统、防过转及微调系统、测量系统等组成。为了实现大动力、稳定性高的目标,转动牵引系统通常应该用全液压、自动和连续运行系统,在牵引所安装固定之后,应该注意防电、防潮、防湿,以保证使用期间的安全。微系统的调整主要是让转体能够继续运动,之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相关参数。测量系统主要是提供转体数据,提高结构的精准度。

3、转体的稳定性控制

桥梁转体施工的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对转动体的倾覆稳定性的控制和拱肋屈曲稳定性的控制。转体施工过程中,当施工支架拆除时,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自平衡或者配重平衡。当转体施工的桥梁达到承载万吨大体积重量时,测试转体前对转动体的不平衡部分可以有效确保转体过程中的安全。拱肋的稳定是转体施工中又以强调的问题,为了方便施工,通常会采用薄壁结构,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可以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过计算和施工监控来确保拱肋的稳定性。

四、桥梁转体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虽然我国桥梁施工技术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快。现在,我国的桥梁转体施工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得到迅猛发展[3]。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桥梁建筑的也急剧增加,对于当前大规模施工的前提下,我国的桥梁施工技术仍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结语:

转体施工技术比传统的桥梁施工方法有更多的优点,紧随经济飞速发展的步伐,大体积吨位的桥梁建筑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对桥梁建设的投入也会加大,转体施工技术在我国还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89-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44

[本刊网址]http://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扩大的脚步加快,我省的农业和农村已经呈现出诸如农村务农人员老龄化,农民兼业化,农民转业化,农业副业化,土地荒废、污染等现代性问题,原先以单户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联产承包制度已经不能应对当前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跟不上时代的节拍,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在面临外界环境的复杂变化性上有着天然的劣势,不能够有力面对经济生态以及人员构成形势的急剧变化,而以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可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力量,通过更多可能的渠道来进行扩大化生产及再生产。

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他们把分散的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这样既增加了应对市场和灾害的抵抗力,又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新的组织结构的形成必将带来更多社会、法律法规等等方面的逐步磨合,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我国和谐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我们应该在培育、培养、创新发展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积极应对并且牢牢把握每一次难得的机遇与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现阶段我国应该坚持走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推进信息化、工业化、农业化和城镇化的高度融合,并保持相互之间的协调同步发展。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应当也必须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数量上,河南省在过去的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3年7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合作社多达63474家,名列全国第四,还有包括入社农户,也有多达348万户,占全省农户的20.8%。在质量上,河南省也做到了合作形式多样化,开创了信用互助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非传统农业领域合作方式。总体来说,做到了质量与数量皆优。

河南省的农业产业化也在不断壮大,各地各级农业龙头企业截止2013年6月,已共有6400多家,其中省级的多达63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更有15家涉农企业在国内外上市,43家企业被列入上市后备企业,31家企业的产品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与此同时,河南的种植大户也在快速发展,截止2013年3月底,种植大户多达11513户,经营耕地面积432万亩。这些种植大户大部分由种田能手组成,对农业新科技接受程度高,并且还可以影响其他的农业生产主体,成为了提高河南省粮食产量的主要贡献力量与河南农业生产的支柱型力量。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和所要面临的问题

相比于传统家庭责任联产承包制的单个生产主体,这些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明显优势,他们可以获取更多销售、经营以及市场信息的资源和渠道,具体表现在市场导向、资金来源、销售渠道、盈利能力、经营规模、产品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单单是为解决温饱而劳作,而是认识到了产业化、品牌化的市场价值,逐步扩展进入现代农业行列,走农业商业化、农业集群化、农业金融化之路。

通过实际调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在实际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他们在融资、服务体系、后继人才和土地获得等方面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意想不到的挑战。

农村土地流转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农业生产者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土地经营规模已经不是新型农业生产大户的衡量标杆,他们在组织结构和利益机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通过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引导逐步实现了小规模基础上的经营规模化。以市场、科技、人才等带动产量,将是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解决了土地经营规模问题,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资金来源的渠道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生产主体也更加的多元化,其盈利能力较强。资产的增长不仅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的收入水平提升,而且更加增加了其对于农业的投入能力,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经调查,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合作社,都是依靠自有资金对其农业进行投资,相对而言,对于农业企业来说,由于其涉及的农产品产后加工、销售渠道等环节较多,则只有小部分依靠自身资金来进行投入。

由于大部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都是依靠自身资金,带动了整个新型农业生产的市场导向明显,并且其经营主体也更加自动的寻求多元化的渠道进行销售。例如,近些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业产品开始在网络平台上进行销售,通过物流渠道,基本实现了市场全国化,更有甚者,部分实现了市场全球化。

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不同的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开始越来越多的注重其品牌的建设,他们开始认识到了品牌效应,由于品牌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专业的农业大户往往通过加入大的农业合作社或者参与订单的方式来分享品牌效应,以期实现品牌的最大效益,做到投入与产出之间最佳的比值。

虽然新型的农业生产主体具有种种优势,但是在现阶段,其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发展瓶颈和各种难题。

目前来看,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植政策还不够完善,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然有贷款难,担保难,融资渠道狭窄,缺乏高科技指导等情况发生,在税收方面,针对经营主体所得税、营业税并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在土地的获取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企业也面临着用地难的问题。

其次,涉及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还需要完善。农村的保险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保险公司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的社会服务化不到位,致使农业的发展受到非常大的阻碍。

目前有关政府部门、党委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没有引起重视,在思想上还存在有某些偏差,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宣传以及服务,在组织体系中,没有形成相关部门的配合机制,从而制约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使其在规模上无法更进一步的发展、壮大,造成了超大型、名牌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的情况。而且由于缺乏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使大部分的农业农民合作社运行不够规范,经营主体的产权也不够明确,没有形成完整的利益分配,生产机制,从根本上制约了其向大规模方向发展。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中,人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其经营人员高龄化比较严重,对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市场的接受程度较低,造成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

三、服务型政府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几点建议

保持农业稳步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政府在现阶段更应重视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充分作用,解决其实际的问题,并且在组织结构和制度构架上给予其保护,全力培育和扶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4-02

“有钱办事”是整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而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在目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群众还不富裕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从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制约因素很多,因此,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拓宽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途径,努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一、东营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东营市共有179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人口113.03万人。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农村集体资产总额43.61亿元,从村集体收益情况看,当年无经营收益的村700个,当年有经营收益的村1096个;集体经营收益在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10~50万元的村个283个,50~100万元的村7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44个,其中,50~100万元的村增幅最大,比上年增长102.6%。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制定政策,强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基层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主要特点是:

1.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路子越走越宽。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业上充分利用土地、水面、浅海、滩涂等资源,由集体统一规划、组织开发,采取招标方式由农户承包经营,以收取承包费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东营市河口区部分村充分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和靠海的优势,集体组织实施苇板加工和海洋滩涂开发,2012年,60家苇板厂共为村集体创收600多万元,水产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为村集体创收上千万元。垦利县胜坨镇利用临近中心城区、主要交通要道和油区的优势,以商品房出租、兴建集贸市场、创建水产养殖基地等形式,借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20个村均有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的集体积累。

2.采取综合措施,对后进村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在巩固提高先进村、督促发展中间村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经济后进村的问题。采取培养、选拔、竞选下派等措施,强化领导班子建设;开展“包、帮、带”活动,实行部门、企业帮扶责任制,集中人才、资金、技术,分期、分批进行帮扶,做到不改变面貌不脱钩。同时,各级都制定扶持政策,从信贷、税收、物资供应、人才流动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3.加强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发展机制日益完善。通过村级集体资产清理核算,推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审计监督和村会计聘任“三位一体”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1998年全市开展农村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活动以及2002年实行村财、村账乡镇代管以来,村级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电算化的管理轨道,截至目前,全市1796个村均实行了财务公开,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所有乡镇、村都实行了会计委托,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村1693个,占总村数的94.3%。有效地遏制了非生产性开支,严格了财经纪律。开展土地延包工作,完善各类承包合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制合作社,确保了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4.提高班子素质,村级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几年,各级普遍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思想过硬,懂经营、会管理的青年进班子,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路子。同时,注重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看,请进来教,健全各级培训制度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增强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这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强,“空壳村”问题日渐突出。据2012年度农经统计,我市有700个村当年无经营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480个,5—10万元的村210个。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基层组织正常运转难,党群、干群关系协调难,公益事业建设难,村级债务化解难,近几年来我市有的村级负债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是举债搞公益事业建设。农民虽然没有什么负担,种粮还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但农民收入增长仍然缓慢,增收渠道不畅,农村经济服务功能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的弱化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对新形式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农民手里有钱就行,没有必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的观念陈旧,认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冲突;有的则只看到困难,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畏难发愁,存有无所作为、难有作为的思想倾向。同时,部分农民群众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持无所谓的态度,多数群众不够热心、不够支持。

2.村级经济基础差,非生产性开支过大。全市大部分村集体积累薄弱,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实力。2012年全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5067021.55万元,总费用3771620.2万元,可分配净收入总额1457549.83万元,但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征占地补偿、油区补助、荒碱地和滩涂承包,主要集中在少数城中村、油区村和荒碱地多的村。多数村拿不出也贷不起上项目的启动资金。从调查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村不管是什么收入,只要有钱,首先想到的是搞公益事业,如街道路面硬化,建办公楼,建文化大院等。有的村资金不足甚至向私人高息借款或向银行贷款搞公益事业。再就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借助行政手段和管理权限,向村强行摊派(如征订报刊、杂志),不顾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际承受能力,导致村级负债无力化解。

3.部分村干部素质低,责任心不强。目前看,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仍然偏低,村“两委”缺乏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的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有的村干部尽管是“经济能人”,但为群众服务意识淡薄,奉献精神差;有的村干部得过且过,恋于位置,“占着牌位不显灵”;有的村干部则利用职务之便,大吃大喝,挥霍浪费,不仅损害了干部形象,也阻碍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4.措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大多停留于一般号召,具体措施少,缺乏激励机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不能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管理上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经营方式粗放,不够灵活;组织形式单一滞后,不能按现代企业制度操作,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因此难以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1.优化氛围,提高认识。这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要通过多种形式,让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明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群众服务的实力和能力,提高村级集体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稳定,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物质基础;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形式。正确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必须从思想上切实解决好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1.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是否定和取代家庭经营,不是放弃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1.2强调发展集体经济绝不能走“吃大锅饭”的老路,更不能“刮风”,硬压指标,急于求成;

1.3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不能忘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1.4重视发展经济强村,不能忽视扶贫解困。

2.配强班子,启用能人。实践证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配备一个好的班子,尤其是选好带头人至关重要。选准一个人,致富一个村。要不拘一格,广开渠道,选拔那些事业心强,清正廉洁,思想观念新,又甘于奉献的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要注重培养和选拔政治成熟,有经营头脑的“能人”进班子;要采取党校培训、参观学习、典型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水平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的加速发展。

3.建立积累机制,维护集体利益。要妥善处理好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不能过量举债上项目,或举债搞公益事业;制定有效的积累机制,把有限的资金积累起来。承包项目等所收各种承包费和油田占地所收的土地补偿如果园、鱼塘、荒碱地承包开发、工副业费等都可以积累起来,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资金除用于“五保户”供养、特别困难户补助、必需的公共福利事业支出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除外,都应积累起来。

4.发挥优势,找准路子。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准项目,找准切入点,才能培育起集体经济的生长点。从东营市情况看,可适合选择的路子有:

4.1发挥荒碱地较多的优势,大搞农业综合开发,走以地生财的路子;

4.2采取承包经营、托管经营、资产入股、土地入股等手段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走企业强村的路子;

4.3发挥油区优势,搞好油地结合,走借势发展的路子;

篇10

[中图分类号] P64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5-222-2

1研究区地下水资源概况

目前,市区供水水源80%来自地下水。由于长期集中和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使中、深层承压水由原来的单向径流变成了由漏斗四周向漏斗中心汇集的径流模式,形成了一个人工开采流场,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

2地下水开采现状

2.1地下水开采现状

经过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及实地调查,对湛江市区地下水总开采量及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1。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逐年上升。尤其是从80年代开始,平均每年以8%~12%速度递增,2000年后地下水开采增速减缓,多年中层开采量按每年5%递增。中深层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于赤坎区,霞山区,及湛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次为麻章区及湖光区,总和占研究区开采量的80%。深层承压水的开采量占中层承压水开采量的33.3%。

2.2主要地下水开采集中区

以平乐为中心,赤坎、霞山、坡头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分布有多个自来水厂:湛江市自来水公司平乐水厂、屋山水厂、开发区水厂、霞山水厂、东山水厂、东菊水厂、海滨水厂。总日开采量高达15-25万m3/d。这些水厂以抽取中深层地下水位主,是整个湛江市中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的中心。

湛江临东水厂也是一个较大的集中供水的水厂,是湛江市中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随着湛江发电厂的建成,调顺铁路至许屋一带,将会是湛江市深层地下水次级降落漏斗的中心。

3地下水流场的演变及分析

3.1浅层水流场

浅层水一直未作为集中供水水源,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和农村人口生活,呈点状分散开采,开采量总体较小。埋藏浅,直接接受大气降雨和地表水等入渗补给,至今未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其流场保持天然状态,与地形地貌密切相关,地下水多从地势高处向低处流,平面上形成了以补给区为中心向四周径流。

3.2中层承压水流场

中层承压水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采,开采量随城区的扩大、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增大。其变化过程如下:20世纪50~6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龙划水厂为中心的降落漏斗;70年代,区域水位降落漏斗进一步加大,仍以龙划水厂—麻斜一带为中心;80年代起,在麻斜、临东、平乐、南油基地、沙湾、赤坎、调顺等地增加了集中开采点,降落漏斗范围亦向这些地段及四周扩展,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霞山中心水厂;90年代漏斗中心逐渐北移,漏斗中心位于霞山—海滨宾馆一带,至1995年,漏斗中心已由霞山逐渐移到平乐一带,在霞山—麻斜—南油—赤坎集中开采地段形成了一个大的漏斗中心区,漏斗中心水位下降值31.77m,4m降深线已扩大至新圩及东海岛民安、东简等地;从1996年到1999年,开采量有所减少,漏斗中心区水位有所回升,而边缘区仍继续下降,漏斗面积继续扩大,降深线已扩大到太平—西湾盐场—龙安—蔚律一带;2000年后,需水量逐年增大。随着临东水厂的投产,在其周围已形成一个小漏斗。而平岭一带则成为局部分水岭。

3.3深层承压水流场

1973年以前,开采量少,水位变化不大,只在有地下水开采的麻斜、巴东和调顺形成局部小降落漏斗。至1979年,原已形成的几个小降落漏斗逐渐连通,形成区域水位降落漏斗,漏斗中心分别在霞山—麻斜—巴东—调顺;至1985年,中心孔水位下降值15.08m,降深10m界线已到达了赤坎、调顺、麻斜、巴东、北月、陈铁等地;至1990年,漏斗中心逐渐北移至平乐—南油一带;1995年,-6m标高等水压线已扩至西部的麻章—平岭、东部的南三巴圩一带;1996-2000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部分监测点水位略有回升;2000-2009年各监测点位的水位较为平稳,其中2004-2007年水位略有下降,降幅3-5m。

综合分析历年长观孔水位监测资料,认为影响地下水流场变化的因素主要为开采量,其次为地下水的开采方式及水文地质条件,另外潮汐及降水量也影响着地下水流场的变化。除人为开采导致水位形成降落漏斗外,许多因素也能引起地下水位的降低。如河流人工改道;修建水库、筑坝;新建、扩建水源地;道路硬底化范围的增加;修建高层建筑地下工程的降水工程、改良土壤等都能使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局部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

4地下水开发过程中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多年历史,由于长期以来对中、深层地下水的大量开采,地下水位大幅降落,引发了水资源衰竭( 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

4.1地下水位下降

湛江市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已有50 多年历史,中层承压水和深层承压水为城市供水的开采层位,由于开采井布局的不合理及大量集中开采,集中开采区已明显出现地下水资源衰竭现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并最终形成了区域水位降落漏斗。中、深层承压水的区域水位降落漏斗分别于1965年和1974年形成,并在尔后地下水的不断增采中扩展,尤以近20年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而逐渐扩大。目前,降幅超过2 m 的漏斗面积已超过1 000 km2,漏斗中心水位已低于海平面21m; 漏斗影响范围(半径) 已超25km,且正逐步向北西、南西补给区方向和南三、东海排泄区方向扩大,其中南西方向已超过35 km; 深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扩展速度比中层承压水降落漏斗更快。

4.2地面沉降

4.2.1研究区地面沉降发展过程

湛江市自5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水,开采量随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日益增大,开采范围和开采深度也不断地扩展和加深。湛江市地面沉降最早发现于1984(第Ⅰ期)年,此后于1989(第Ⅱ期)、1999(第Ⅲ期)、2001(第IV期)年又进行了三次地面Ⅱ等水准测量。湛江市1984-1989 年地面沉降速率达11.9 mm/a,沉降量10-20 mm,最大沉降量59.7mm ( JC72),累计沉降量以原已形成的2个沉降中心潜水学校与沙湾较大,潜水学校为139.6 mm,沙湾为136.9 mm;1989- 1999年地面沉降速率达4.95 mm/a,沉降量为10-30mm,最大值为49.5 mm( JC18) ,累计沉降量仍以潜水学校和沙湾最大,分别为175.8 mm 和168.4 mm;1999-2001年除滨海平原软土分布区继续沉降外,西部内陆地区相对较稳定或略有抬升,沉降量多小于10 mm。不同时期各沉降中心的沉降量和沉降率不同,发展趋势也有明显差异。赤坎沙湾、霞山潜水学校和湛江化工厂3 个地面沉降中心的地面沉降速率经历了由慢-快-慢的发展过程,目前正处于缓慢沉降期; 铺仔圩沉降中心和霞山儿童公园附近的沉降速率由慢变快,尤其在1999- 2001年间,沉降速率成倍增长,目前正处在高速沉降期。总体上地面沉降仍在继续发展。

4.2.2研究区地面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区地面沉降幅度相对较小,影响因素多,机理较复杂,沉降中心与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不甚吻合。但是总体上,湛江市地面沉降是由于大量开采中深层承压地下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头变化(图1),导致土层(包括含水层、软土层、硬土层)中的孔隙水发生变化,引起土层承受的上覆地层的有效应力改变而产生的土层压缩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