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1

1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1.1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

山区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高职师范教育水平相对低下,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教育师资上都需要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从本质上来说,区域内高职师范教育需求是高职师范教育失业的软动力,而高职师范教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硬动力来自于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支撑。同时,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会引发人才的教育需求。

1.2 山区经济结构升级需要高职师范教育人才的推动

在山区等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特别是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广泛应用,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提高,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必须大力发展区域内高职师范教育事业,培养高职师范教育人才。

1.3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与区域经济需要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山区对人才的需求增加,高职师范教育需要适当扩大规模,以满足人才发展需求,而同时高素质人才投身教育事业,会促进大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输出,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

2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观念落后,综合环境较差

虽然我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多年,但由于山区特殊的历史、地理因素,教育水平、生活水平仍然相对低下,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读书无用,不如回家务农或外出打工之类的落后观念,同时,部分家庭经济能力不足,无力支持学生持续接受教育。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教育难度和周期都有所提升与延长,山区内高职师范教育对高科技的接受和应用周期也相对较长,难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2.2 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短缺

由于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现状的限制,财政教育经费支持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较低,且教育投入多针对义务教育。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于办校建学、基础设施建设、学习资源购置、实习资源联系等方面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加上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更加剧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

2.3 师资力量薄弱,吸纳人才能力有限

基于社会现状,山区内独立设置的高职师范教育院校部分建立在原中专基础之上,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很难满足高职师范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山区内高职师范教育院校在人才引进条件和措施设置上能力有限。

3 山区高职师范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更新教育观念:抓教育就是发展经济

改变一个地区的观念必须从领导者入手,要想转变山区落后的教育理念,必须转变地区领导者抓教育的观念。领导者必须认识到,发展高职师范教育事业,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必须要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内的社会进步,要加快高职师范教育发展,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将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3.2 加大教育投入,营造良好教育环境

近年来,我国财政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山区政府也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切实加大对高职师范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高职师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首先,要加大对高职师范院校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为教育教学提供硬件支持;其次,注重学生学习资源的购置,加大购置资金投入,购置适合学生的、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最后,在人才引进方面,要适当增加人才引进的福利条件,利用解决住房问题、提高安家费等条件引进人才。

3.3 外聘校外导师,改善教育实习模式

针对于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山区高职师范教育院校可通过聘用校外导师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首先,在素质培养上,将校外导师请进课堂,以课堂为教学平台,或开展专题讲座,加强学生与资深教育专家以及优秀一线教师的交流与探讨;其次,与基础教学实验基地合作,组织学生到基地观摩、学习,了解有关教育教学如授课、管理、测试、评估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认识;最后,还要就学生的实踐能力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教授、介绍教学经验,教导示范课,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课堂实践能力。

3.4 适应经济发展教育,优化专业设置

篇2

Abstract: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is low, resource constraint obviously, cangzhou w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ohai district important factors. How to deal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city, is worth the new city builder and economic researchers and reflection on major issues.

Keywords: cangzhou new bohai district, environment conditio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2012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为:NO.201245

作者简介:张春平(1975.1――),女,河北黄骅人,法学硕士,讲师。

沧州渤海新区于2007年7月20日正式揭牌成立,核心由“一市三园”构成,即黄骅市、中捷产业园区、南大港产业园区和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加快建设环渤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沧州渤海新区作为亚欧大陆桥新通道桥头堡和河北省“东出西联”发展战略重要出海口,其所独有的“两环”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腹地优势等,使其在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也要准确分析和正确对待各种不足和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正确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新区的快速健康发展。

环境承载力较低,资源约束明显,就是制约渤海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广大新区建设者和经济学者们关注和深思的重大问题。

一、环境制约

环渤海地区的环境形势一向比较严峻。从自然状况而言,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海域内径大出口窄,仅靠渤海海峡与外海相通,海水交换持续时间长。渤海的这种自然状况决定了它的环境特点——纳污能力差,自净能力更差,环境容量低,具有明显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环渤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生态环境承受着异常巨大的压力与挑战。随着沧州渤海新区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致而言,渤海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近岸海域污染日趋严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的石化工业正在向环渤海地区集聚,石化工业又是渤海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遍地开花、星罗棋布的石化企业既是城市的火药桶,又是陆地和近岸海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大量未达标排放、甚至根本不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各类废水废气废渣,不仅破坏了陆地的生态环境,而且沿地表或随大小河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渤海,严重污染了渤海近岸海域。《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渤海年收纳的污水高达28亿吨,占全国排污水总量的32%,年收纳的污染物则超过70多万吨,占全国每年入海污染物的48%。渤海成了实际上的垃圾处理场。中国海洋检测专家发出警告:渤海的环境污染已到了临界点,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渤海将变成一片“死海”。[1]

第二,赤潮频发,渔业资源衰退。这是渤海水质恶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渤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虾索饵洄游产卵区,是世界著名的黄金渔场之一,故有“聚宝盆”之称。由于污染严重使渤海的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水产资源明显减少。以渤海大对虾为例,上世纪70年代渤海生产对虾近4万吨,现在只有几百吨上千吨了。经济鱼虾严重衰退,形不成群体,有些优良品种不但退化,而且已经消失绝迹。海域污染,水体富营养化,还会引发赤潮。 近年来, 渤海几乎所有近岸海域都发生过赤潮,造成鱼、虾、贝类大量死亡,经济损失惨重。

第三,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急剧减少,大地之“肺”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与陆源排污对渤海生态环境的破坏相比,围填海更快、更直接也更彻底地让自然岸线和滩涂湿地大量消失。渤海新区各项建设事业的全力推进,使人地冲突日趋紧张,“向海洋要地”的欲望变得强烈而急切。大面积地围填海有效缓解了新区建设用地的紧张状况,带来了巨额经济效益,然而,围海造地必然造成水面缩小,影响纳潮量,大量污染物不能被退潮及时带出,进一步加重了纳污和自净能力都很差的渤海所要承受的污染压力。黄骅港初期建设由于违背了海洋水动力和泥沙运动规律,建成后风暴潮带来大量泥沙淤积,每年清理航道的费用已几乎与所挣利润相抵。更重要的是,湿地是生态环境的“肺”, 湿地遭到破坏,其生态功能就会变得低下,甚至永久丧失,直接影响渤海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渤海近岸污染加剧,渔业资源减少和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等问题,均与湿地面积萎缩锐减存在一定联系。

二、对策建议

篇3

④/doc/ShowArticle.asp?ArticleID=4703.

⑤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⑥/Freepaper/35173_3.htm.

⑦郭萍.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2000年7月.

参考文献:

[1]魏晓铮.国内外经验对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启示[J].科技经济市场,2006年3月.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冯之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姬顺玉.甘肃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04期.

[5]郑周胜.甘肃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篇4

区域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要想加快国家的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解决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自从我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在适应中国的国情,探索其阶段性的前进道路,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目前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所以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发展存在的问题,总结积累的经验,可以有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够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在历史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在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中,应该以区域的发展和规划为主线,以区域经济政策为主导,以省级地方政府为主角,坚持因地制宜,明确功能定位,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地方作用,深化区域合作,统筹城乡发展,由点到线、从线到面渐进式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点线面稳步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导下,不断的地探索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道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区域的统筹发展,使得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的缩小,区域的特色日益形成。

从固定资产的投资方面来考察,可以看到无论是中部、西部还是我国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固定资产的投资都有所增长。其中东北地区增长最快,其投资的增长速度排在第1位;而中部也不落后,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中部从自身特色出发,不断地探索发展道路,其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也明显加快,在2007、2008、2009年三年时,其增速都在30%以上;而西部也在我国的"十一五”期间达到了28.4%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这是高于我国的25.6%的平均水平的,同时民高于我国的东部地区的20.4%的投资增长速度。 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改革开放后的时间里,我国的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一直是领导于我国的西部偏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在发展方面呈现不均衡的态势。但这种差距在不断的减少,我国的东部地区有12.5%的增速,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 0%、13. 5%和13. 4%,比东部地区快0. 5-1个百分点,特别是从2008年幵始,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首度超过了原先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

在财政收入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相应在减少,从财政收入来看,2011年上半年,东部地区实现财政收入15489. 5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4.7个百分点;东部增速比中、西和东北地区分别低6.5、19.0和9. 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己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区域立法步伐滞后,区域管理政出多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二是区域规划遍地开花,区域开发无序竞争,区域间低水平竞争和重复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三是落后地区尚不发达,区域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东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二、促进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5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6-0073-04

一、决定财政对策的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分析

财政如何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取决于其调控对象的客观实际,这个客观实际就是区域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只有对河北省区域经济运行现状进行如实刻画,才能够获得较为客观理性的认识,从而确保思维的科学性,以便为制定可行的财政政策提供必要的逻辑基础。

受数据所得性限制,除财政收入指标为2010年最新数据外,其余指标为2009年河北省相关数据。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数据虽然是截面数据,但同近几年的时序数据在基本特征方面差别不是很大,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规律。

总体上来看,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三个严重失衡”,即发展规模严重失衡、居民收入严重失衡、投入水平严重失衡,具体见表1所示。

(一)河北各市经济发展规模严重失衡

从GDP指标看,2009年末,河北省全省GDP为17235.48亿元,其中,唐山和石家庄分别以3812.72亿元和3 001.28亿元的规模列前二位;邯郸以2015.28亿元的规模列居河北省第三位,也是全省当中唯一一个处于2000亿规模的设区市;沧州、保定、廊坊和邢台分别以1 801.23亿元、1 730亿元、1 147.48亿元和1 056.29亿元的规模依次而降;而张家口、承德、秦皇岛、衡水四市则不足1 000亿元。总体上看来,河北省各设区市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差距较大,唐山、石家庄和邯郸无可争议地处于河北省经济发展规模的前三位,且远远高于其他几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规模,张家口、承德、秦皇岛和衡水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在全省处于落后水平。其中,经济发展规模最小的衡水市,其经济规模总量仅为唐山的1/6强,石家庄的不到1/5。经济规模的这种巨大差距,表明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已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

衡量一个设区市的经济发展规模,除了GDP指标之外,还要考虑地级市的面积、人口、资源禀赋等情况。为了较为全面地反映河北省各设区市的经济发展规模相对状况,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标对河北省各市情况进行进一步衡量。如表1所示,如果用人均GDP指标来衡量的话,唐山和石家庄分别为51 054.78元和30 373.95元,仍然位列河北省前二位,但是其他各市的排名则有些变化,如经济规模处于中位水平的廊坊市,人均GDP为27 838.62元,排名为河北省第三位,经济规模不足1 000亿元的秦皇岛市,人均GDP为27 016.12元,一跃而为河北省排名第四位,沧州、邯郸、承德、张家口则依次以降,邢台则排在了最后一位。总体上看,如果以人均GDP来衡量的话,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仍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但唐山和石家庄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仍未撼动。

从财政收入指标来看,2010年全省财政收入约为2 347亿元,其中,超过300亿元的设区市只有两个,唐山市和石家庄市分别以439亿元和387亿元名列前二位;沧州、邯郸、保定分别为271亿元、243亿元和217亿元,处于全省财政收入的中位水平;其余各市财政收入低于200亿元以下。在所有设区市中,衡水市的财政收入最低,仅为60亿元。这种财政收入不均衡的局面,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的严重失衡。

(二)河北各市居民收入水平严重失衡

从城市居民收入指标可以看出,在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上,河北各设区市失衡状况比较突出,已经基本形成了环京津和环渤海邻近区域为龙头、其余地区相对落后的城市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看出,河北省各设区市失衡状况仍比较明显,环京津地区和冀南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其余地区则相对比较落后。

各设区市间城市居民收入及农民收入的结构性差距,直接影响到各设区市经济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到各设区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关系到启动内需所依赖的特殊经济环境,反映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活力差异。正视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这种现实,有利于全面正确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体现地区发展差异的财政分配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河北各市经济发展投入严重失衡

投资拉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衡量各地区的发展潜力,可以通过投资指标进行反映。为了衡量各地区投资和投入情况,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两个指标。

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指标可以看出,环渤海地区和冀南的石家庄、邯郸经济发展仍有一定的潜力,而其余地区则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衡水和张承地区,是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洼地,经济内生动力亟待加强。

从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指标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为张承之外的环京津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便利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经济对外开放度较高,经济发展的外生动力较强。

二、影响河北财政调控对策的特殊因素分析

河北区域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决定了财政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同时,以下几方面特殊因素亦有影响:

(一)特殊的省情制约河北省财政调控政策的制定

河北省的特殊省情,在区域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特殊的区位条件。河北省内环京津、外环渤海,既有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又有依托京津发展的天然优势。如何有效利用河北省这个两环优势,一直是河北省比较关心的问题;同时,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同京津虹吸效应之间的关系,也是河北一直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具体的财政政策方面,财政政策如何有效体现促进两环地区优先发展,如何协调同北京和天津的财政体制关系,本身就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二是特殊的地形地貌。河北省是我国唯一具备山、海、坝、平原、高原的省份,这种特殊的地貌决定了河北省各设区市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比如唐山市是近代工业的摇篮,工业基础较好,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而处于坝上的张承地区,自然环境较差,资源也比较贫乏。这种特殊的资源禀赋状况,直接导致了河北省各市在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方面具有天然的差距。制定财政政策,必须对这种客观差异有明确的认识和把握,然后通过有差别的财政政策,尽量达到消除地区差异的目的,但受客观现实的约束,这种主观努力无法短期内得到实现。

(二)特殊的国家战略影响河北财政政策的调控效果

国家战略主要是指在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家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从最初的开放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到后来建设天津北方经济中心,这一进程中,河北省的秦皇岛最先列入了沿海开放城市,较早受到了体制转轨之益。中央近期在十二五规划中将秦、唐、沧纳入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冀中南经济区建设和环北京绿色经济圈建设,以及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些发展战略均影响到河北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定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必须从这些既有约束政策出发,服从国家的统一部署。但国家战略通常从全局考虑问题,地方的特殊利益可能会被忽略,因而地方的一些战略实施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比如受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影响,河北的张家口和承德侧重于生态建设,而两个地区本来就是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同环境的矛盾极为突出,这就直接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特殊的发展趋势影响财政宏观调控的动态性

从农业大省转变为工业化大省,从农村经济转变为城市经济,这是河北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向。设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对策,必须立足于这一发展趋势之上,保持一种动态的眼光,以适应区域经济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社会演进注定是一个城市化过程,将区域经济运行放到城市化的角度,相关问题的讨论才更有战略意义。无论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还是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都将会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会引发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使资源配置日益合理化、集约化。受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就应当做动态调整,而动态调整的不确定性反过来又直接影响调控成效。

三、河北财政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河北财政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以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为分析基础,结合上述影响因素,建议河北财政现阶段调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发展型财政为宗旨,努力提升落后地区发展支撑力,积极提升先进地区发展竞争力,充分夯实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力,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力,通过财政体制机制创新,统筹运用财政体制、政策、资金等工具,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大力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建设,提高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环首都经济圈提升接轨北京的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二)河北财政调控产业经济运行的具体对策建议

在现阶段,推动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键是在立足于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合理引导区域内生产要素的科学配置,从而实现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具体的财政对策建议如下:

1. 促进河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税体制对策。财税体制是指通过规定各级政府的收支权限,用以规范各级政府收入分配关系的各项管理制度。财税体制的核心,就是通过预算安排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行划分。通过财税体制调整,可以合理调整区域内不同层级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体现税收优惠政策在不同区域内的差异性,从而引导经济资源向税收优惠的地区流动,促进享受体制优惠的区域快速实现要素聚集,实现区域加快发展的目标。

在现阶段,财税体制应当进行如下几个方面调整:

一要完善促进经济增长极形成的财政体制,充分发挥其对区域经济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按照国家和河北省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河北省的增长极主要是唐山的曹妃甸新区、沧州的渤海新区和邯郸的冀南新区。对于上述三个地区,继续沿用激励性财政体制的做法,重点落实好“四税定额分享、超收全返”优惠体制,以此加速促进沿海经济隆起带中工业园区的迅速隆起;对于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县市和邻近天津的县市可以比照上述激励性体制的做法,研究制定相应的体制措施,并注重加强同上述两个直辖市在财税体制上的对接;在其他设区市,可选择一个边界明确、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作为增长极培养对象,享受同样的体制优惠政策。

二要推进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的深化实施。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办法由河北省财政厅2007年制定,该办法主旨在于建立新的地区利益调节机制,在打破行政区垄断和地方利益制约的条件下鼓励异地投资,从而推动经济资源在省域范围内自由流动。根据现实的经济省情和约束条件,应该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快促进省内经济资源向沿海经济隆起带和冀中南经济区合理流动,加快设区市内经济资源向工业聚集区和园区集中,加快优势产业的聚集,优化经济发展区域布局。

三要改革和完善省以下基本财政体制。在科学合理界定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收入划分体制,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构建财力配置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框架。要继续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支出责任和财力的重新配置,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经济发展主动权,解决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不统一的问题,重点解决区域经济发展活力问题,促使区域经济布局配置科学合理。

2. 促进河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府支出对策。政府支出是指各级政府的支出,按照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可以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在现阶段,购买性支出最能体现政府的经济建设职能,特别是政府面向特定区域的工程性购买支出,可以极大提升当地的基础设施水平,刺激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转移性支出虽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是很强,但可以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熨平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

促进河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要实行以下支出政策:

一是政府直接参与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后金融危机时代转方式、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结合国家的战略部署和省内工作部署,可以重点支持省内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建设、廉租房建设以及各设区市涉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建设。通过政府参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制约,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加强政府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政府转移支付的出发点,关键在于“扶持”,重点是通过扩大政府转移性支出,解决落后地区发展急需的资金,实现政府财政雪中送炭的功能。促进河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切实发挥转移支付的作用,通过整合各种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向重点地区倾斜的财政扶贫政策。鉴于目前张家口、承德和衡水相对落后的状况,建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酌情加大对上述地区的扶贫力度。

3. 促进河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投融资对策。政府投融资是指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主要通过投融资平台的建立,募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资金,以弥补私人资本的不足。由于政府投融资活动可以引发挤出效应和货币效应,投融资政策的运用比较慎重。一般认为,政府投融资项目,应严格限定在基础性产业、公共设施以及新兴高科技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可以鼓励相关区域从事符合项目要求的投融资活动,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当充分发挥财政投融资平台作用。通过建立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投融资平台,可以募集落后地区发展基金,实现社会资本的集聚,从而增强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建议以财政性资金为引导,募集张家口、承德、衡水等贫困地区发展基金,各项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科技和教育等各项事业发展,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通过上述投入措施,解决落后地区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人才、科技、社会建设问题,实现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甘家武.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财税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1):48-52.

[2]郝大江.基于要素适宜度视角的区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J].财经研究,2011,(2):104-123.

[3]李杰刚,李志勇.促进河北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会研究,2011,(1):6-9.

[4]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Fiscal Policy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Regional Economy in Hebei Province

Li Zhiyong1, Zhao Guidong2

(1. Hebei Fiscal Science and Policy Institution,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2. Xingtai Medical Professional College, Xingtai 054000, China)

篇6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32-01

一、概念的界定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也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与国际贸易中,并和周边国家形成了多个各具特色的经济联盟或经济圈。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以及东北亚经济圈。这些经济联盟与经济圈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关注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属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范畴,所以,本文着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并将概念界定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金融支持范畴内。

二、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创新论”。这些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才能缓解资金短缺问题。这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从金融政策、金融组织及金融工具等方面促进金融市场一体化。

2.金融约束论。赫尔希曼、斯蒂格勒茨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约束论是介于金融抑制与金融自由化之间的、并且比它们更有吸引力的模式。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区域而言,政府安排一种有差别的特定的金融政策制度比竞争性制度更能促进地区发展。

三、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篇7

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十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

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呼包鄂),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大型企业主要集中在呼包鄂地区,有27家,而蒙东地区总共有16家。每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特色是优势产业的兴起和龙头企业的领头羊作用。

2.各区域间科研环境和基础不同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资源和科研设施等科研条件至关重要,是地区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和提高生产力的核心资源。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只有拥有高素质的科技队伍,才能快速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资源方面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主要集中在蒙中地区的呼和浩特和包头市。而蒙东地区和蒙西地区科研机构和高校等科研条件及环境相对弱一些,在地方政府与高校科研工作的合作与融合方面有待进一步发展。

3.各地区投资经济不同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和自然资源不同,近几年在吸引投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差异。近年来,蒙中地区的呼包鄂依托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经济发展形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52.3%,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32.9%,其他盟市固定资产投资占十二盟市的14.8%。因此,从吸引投资的角度来看,蒙中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吸收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改善硬件设备,增强本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合理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宏观调控能力、协调机制和扶持机制,合理协调各区域经济发展,互通有无,取长补短,达到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政府继续鼓励和支持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蒙中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在发挥领头羊作用的同时,也有必要在重点投资和金融支持方面进一步政策倾斜以及提高扶持力度,加强蒙西地区和蒙东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科研投资力度,扶持和帮助解决科研人才不足的局面,通过宏观政策调控使各个地区之间能够合理有效的协调发展。同时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北部丝绸之路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集中投入资金、引进高端技术、培植每个地区的区域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内蒙古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口岸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后发优势。

2.统筹协调区域合作,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

政府通过制订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统筹协调三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的产业布局,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原则,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调整和优化各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低成本少投入促进产业优势的发挥,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以优势产业的“重心布局、合理融合、优势互补”加快发展势头良好的蒙东地区区域经济,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推动牛羊肉产品品牌建设及发挥旅游行业等特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同时在原有的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促进资源主导型产业进一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篇8

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的协调、全面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存在不协调、可持续性弱、不平衡的等发展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及时的解决,“木桶效应”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会愈加明显,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区域经济与供给侧改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既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统一性,也要有条件的转化两者之间的对立性,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具有一定的发展意义。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全方面的建议,促进两者的平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出供给侧改革的背景

供o侧改革是改革深化和精神回归的必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速度备受世界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政府过多的干预到经济的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政府过度刺激总需求为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在政府干预过多的行业中,使企业产量过剩并很难被去除,导致企业信贷增加是金融行业一直处于高处,难以控制,使很多行业缺乏有效的供给。而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政策可以有效的解决目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在资源配置中让市场起到决定性作用,加强有效供给。将政府的职能定位在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框架及制度环境中,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统一性。推行供给侧改革,使区域制度的供给创新得到有效的增加,加快区域经济增长和制度供给目标的匹配,加快区域经济升级和转型、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补短板、降成本的五大任务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完成这五项任务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以去产能这一项任务为例,这一任务就是要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遵循多兼并、多重组的原则。可以将各区域之间产能过剩的企业进行重组,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不仅可以使重组企业获得一定的市场定价的权利,避免非法降价的不竞争局面出现,也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规模化效益得以实现,有效的解决了企业产业过剩的经营状况。

2.对立性。以“去产能”为供给侧改革落脚点为例,要求淘汰产能过剩及无法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企业,在进行企业淘汰的过程中,区域的就业总量与财政收入会受到无法避免的影响。目前东北地区的面临着去产能的任务,也面临着区域经济的深度调整。由于东北地区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个别产业,黑龙江省的石油煤炭产业占工业产值比例的60%,冶金石化、装备制造是辽宁省产业的支柱,吉林省的一汽占GDP的40%。这种产业结构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会增加行业和企业的风险。2015年辽宁、黑龙江、吉林东北三省的GDP在名义上仅增长了0.26%、-0.29%、3.4%,东北三省在调整中区域经济几乎是“硬着陆”。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1.加快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技术含量低、经济结构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积极推进侧供给改革政策,能够使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而高投入、高污染的工业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些高能耗、高污染、科技水平较低的产业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环境。供给侧改革政策则提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高效益的科学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区域经济更加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发展转向污染小、高质量、科技水平高的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供给侧改革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加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2.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这一问题,“木桶效应”将会更加明显,极大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任务,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我国四大地区的发展特色,东部地区有效的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率先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创新能力与升级,有效的带动其它区域的经济增长;东北地区进行工业机制的转变以解决东北地区转型困难的问题,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动力;西部地区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开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优势,大力发展西部区域特色产业;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的地理位置优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优化区域的交通运输系统,加快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

3.促进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协调,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良好的发展,供给侧改革倡导在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区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建设中,供给侧改革提昌引用能源消耗低、污染小的生产技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实现协调、可持续性、绿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使区域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稳步发展。

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发展带了机遇和挑战,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区域经济要想得到健康的发展,根据区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思考,积极改革,充分发挥自身的发展优势,促进区域经济的良好、稳步的发展。

篇9

国外关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以美国最为突出(向敛锐,2007)。张人崧和伍新德(2012)研究得出,国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大致经历早期萌芽、稳步推进和迅速发展三个阶段。另外,许多研究表明,西方许多国家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之所以能够形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协调与推动。如美国是最早以立法形式保证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经济相结合的国家;日本政府则以优惠的税制、补贴、无息或低息贷款等形式,从财政上支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双方良性互动注入强大的后盾;加拿大政府通过建立国家杰出中心网络(NCE),为大学和企业双方穿针引线,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在大学、企业和政府部门及其研究机构之间建立一种独特的合作伙伴关系;荷兰政府特别重视对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评估与监督,强调高等院校在提高自身的质量与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意识,以便更有成效地服务区域社会(蒲蕊,2007)。天津师范大学的李威在他的硕士论文《美国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中对美国创业型大学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美国创业型大学以发展高科技、开拓新产业为使命,承担着发展区域经济、创造工作机会、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创业”的新作用;耿耀在其《国外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一文中对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摸索的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主要通过在高等教育规划融入城市,促进大学与社区一体化建设,构建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等路径来实现。

英语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并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人们的共识。1965年,“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Jacob Marschak最早提出“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他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除了作为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和收益(Marschak J 2007)。Vaillancourt F和Grin F(1991)认为在劳务市场中,对一种语言的需求取决于雇主的选择。

二、国内高等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一)从宏观上阐明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协调发展的对策。张小刚(2006)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思路;郝士艳(2013)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智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有赖于区域政府部门的扶持,以及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的哺育;杨玉兰(2013)在分析武陵山片区内高等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为使片区内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其中包括以片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及时调整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篇10

王忠昌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第3期中撰文,诠释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跨界属性,剖析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逻辑衔接,进而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现代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它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其专业的设置、布局、调整和变革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的变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跨界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现代职业教育技术传承的跨界属性,要在继承传统技术优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赋予技术的新要求,培养适应不同技术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2.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跨界属性,人才培养的模式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类型、需求等因素进行选择,主要包括专业属性和产业属性两个基本特征;3.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跨界属性,主要体现在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和产教互融三个方面。

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辑衔接体现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1.理论基础,包括专业论、人才论、技术论和多元论;2.逻辑方法,包括认识方法论、实践方法论、辩证方法论和哲学方法论。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跨界属性和逻辑衔接,作者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与建议:1.理念引领。保证专业设置的前瞻性,要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意思维。2.结构对接。保证专业结构的优化性,包括专业设置类别的优化性,专业设置数量的优化性和专业结构布局的优化性。3.平台搭建。保证专业育人的技术性,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鼓励制度,同时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内涵建设,实现双赢。4.品牌建设。保证专业内涵的持续性,需要做到以质量为准则,走内涵发展道路,并且融入产业属性,市场化办学,以及实施国际化策略,扩大影响力。5.特色彰显。保证专业建设的区域性,其中包括专业理念的区域性,专业布局的区域性,实训基地的区域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区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