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公司信息化建设调研,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前言
本研究通过收集资料与调查讨论的基本研究,了解目前我国保险业信息化的特点及有待解决的地方,再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专员、专家以及客户的实践问卷调查、走访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因此,本研究调研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出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为其他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信息化建设是指公司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营公司的过程,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效益、以及经营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角色,因此各公司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不断挖掘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
保险业之所以有必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即是因为保险行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保险营销人员从事室外工作较多,范围较大,流动性也较大,无法实时更新掌握保险信息;其次,客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信息沟通不顺畅,存在很大的信息不对称性,导致客户不能了解公司以及客户信息无法录入等问题出现;再有,保险费率的计算比较复杂,客户登陆官网后无法进行相应的计算,这样造成网上保险的销售额几乎为零;最后,由于每一个保险销售人员需要记住自己保户的大量信息,难免时间长了会有疏忽,而业务信息系统又支持不足,这样由于客户跟进服务不及时导致了大量老顾客的流失。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换代,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时代的需求,同时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加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第二,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
第三,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公司的对外商机。第四,保险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国进行自我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和国际接轨,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立的局面,也可以摆脱单一的信息化建设流程,实现统一组织、统一领导、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最终建设保险业信息化的有机整体。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成立一个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第二,提供改善信息不对称的解决对策;第三,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第四,保险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充分结合。
衡量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测度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保险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应用的程度;第二,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和普及率不同的是,覆盖率强调信息技术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第三,即是网络化程度,主要是保险公司中PC使用数量中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总量的百分比;第四,集成化程度,信息集成包括新老客户的信息统一与控制;第五,智能化程度与水平。
三、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调研
本章节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走访等一系列信息分析与管理方式对我国的保险公司中的一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得来的数据使用软件等方式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分析结果以及基础理论得出结论。
本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来了解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从而发现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最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我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中各种疑难杂症的方式和方法。
调研对象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营销人员、客户、专家、随机抽样人群、本人的亲戚朋友以及保险行业专业人士,调研时间2014年9月――2015年3月。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里,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文献法;在调查过程中,采用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最后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实施,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过分析得到结果分别如下图2-1、图2-2、图2-3、图2-4所示:
图2-1 保险公司信息化不足之处
图2-2 对保险公司信息化提出的意见以及建议
图2-3 了解保险信息的主要手段
图2-4 购买保险途径的选择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问题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当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就是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因而对于今日的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找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当务之急。保险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一定要建立高效率、现代化的信息化体系,对于公司特别是保险集团公司发展至关重要。针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种种问题和失误,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得出以上数据,将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专家访谈的意见,归纳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业内专业人士指出,主要是由于我们对于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们在非常困难时期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也由于我们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数据集合、信息集合的严重滞后,这不仅限制了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发展,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可能遇到的风险。
第二,原有业务系统更换难度大。当下,虽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等一些大公司在研发新一代的核心业务系统,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更换难度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新系统性能不稳定,系统功能不规范,系统功能不适应,系统对接不规范;新老系统切换存在脱节;二是涉及范围较广,不单纯是技术层面,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个别公司仍然使用老系统,无法与总公司系统进行对接,数据存放在本地,容易出现违规问题;三是人员的更换整合;四是业务流程的整合;五是法律法规不健全。
第三, 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由于缺乏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缺乏挖掘数据中隐藏知识的手段,粗放的管理方式导致大量数据资产闲置,再加上业务流程不规范,信息标准体系不同意,导致信息系统割裂、数据资源难以利用,这不仅制约了信息化效能的发挥也制约了保险业的科学发展。
第四,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通过合理的业务流程管理,中国人寿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价值,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应用与管理决策,不仅能够提升保险整体运能,还有利于降低风险。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深入的阶段,信息化正在努力全面覆盖,但是仍然缺乏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导致应用仍然不深入,对管理战略决策的支持还十分薄弱,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缺乏较为合理的业务管理流程,大部分只是形式,信息化参与公司战略和决策制定的程度明显不足,因此将信息化深入管理决策已经十分迫切。
第五,未及时采取营销和调整策略。客户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中心目标,因此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应该实现从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的转变。需要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深层次的挖掘既有信息资源,从客户行为、客户忠诚度等方面准确、完整的分析客户,从我们上面调查的研究可以发现,根据年龄的变化,即将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也即将成为消费的主力,而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都有很大的转变,因此能够及时的采取营销和调整战略,才能够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局面。
针对以上的调研原因分析,总结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和重视人才培养。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人才和技术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公司决策层重视不够导致的。而人才资源是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能够走出个性化、特色化的重要资源,因此必须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同时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要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2015年的38妇女节,太平洋保险已经联合京东开始对产品进行保驾护航,即是通过多种信息化建设渠道加大保险业务的业务量。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应该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仅通过自己的官网也通过其他渠道加大业务量。
第二, 推动信息化自身的多层次技术应用。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首先应该加强公司行业主管部门的重视程度,积极引导IT服务商与保险信息化进程的配合,提高IT服务商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理解能力、对政策环境的把握能力。我国银行行业对IT技术的应用比较重视,相对应IT技术也比较关注银行行业,而对于保险行业的关注度远远低于银行和证券,而保险业企业自身的IT技术比较薄弱,因此就要推动信息化的多层次技术应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其中包括信息安全、网络保险、数据集中与整合、CRM系统、核心业务系统,这些都为IT商提供巨大的服务商机。网上支付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来说仍然是新生事物,这不仅由于大家的接受能力比较慢,也是媒体的宣传不到位,政府的监督管理不到位,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因此保险电子商务要借鉴其他电子商务的做法,使得信息化建设多样化,寻求公众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点。
第三,集成数据优化关键客户的管理工作。信息集成管理,就是指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分支机构、各部门的信息数据统一起来,实现集中管理、存储、分析和,从而提高企业在客户关系管理、产品经营等方面的效率和安全。当下时代金融业的信息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
第四,加强信息化参与战略决策的程度。随着保险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寿保险应该逐渐将信息化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我国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借鉴国外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引进信息化咨询、信息化整体规划、信息化战略决策,同时加大了信息化的投入。作为保险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部门中国保监会也将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战略层面,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支持信息化相关的研究与交流,保监会也加强对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监督,这对于全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多渠道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可以通过德尔菲或者其他调研方式获得结果,不断提高理论指导信息化实践的能力,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以及管理创新等方面的应用,以客户的需求为价值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提升信息化支撑并服务于客户的能力和水平。信息化不能单纯的定位于成本中心,而是应以客户为中心,成为客户忠诚度和满意度的创造中心。
五、结语
本研究尽可能从本人所知角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然而能力有限,对于更加深入专业的研究可能会涉猎较少,研究的人员不足,方法也没有很全面,因而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并不至善至美,希望能在日后的研究和学习中不断深化理论,精确调研和研究结果。
注:该项目研究成果由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YJSCX2014-122HLJU
参考文献:
[1]刘平.保险学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和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样,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的历程。为了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数,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有些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技术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机构来进行;有些人员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业务部门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不清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全局的、战略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的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分别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形成了很多在权利保护下的“信息孤岛”。
3.专业人才缺乏。过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电算化为主的系统,逐渐发展为各个部门的系统。人员大部分只具有操作能力,而没有开发的能力。缺少既懂管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成旧,培养出的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缺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流程不相匹配。尽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还停留在原有状态,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致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不相匹配,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
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理清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的信息管理,首先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管理。企业决策层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决策层在实施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要以企业发展为重,统一思想,提高信息意识,保证认识和决策的相统一。
组织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我们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小组成员由各分管业务的副总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
2.全面规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信息规划要避免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虑,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规划要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的规划。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了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内容的前提下,决定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线,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的特性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一步构建企业完整的内部网落。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将企业各部门的单项信息通过内部网络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构建企业信息库,解决信息化基础、应用等问题。第二部是企业内外网一体化建设。在对内部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实施与外界单位的协同工作信息化,包括商务和销售等。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甚至有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在资源规划方面,充分发挥软件提供商和现代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支持系统,能否实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资源的重组,更在于管理的重组;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的软件系统;对信息化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避系统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人员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
佳维精细化工厂信息化建设项目是整合现有信息化系统,实现本厂各孤立的系统互通互用,资源共享,使全厂生产流程贯通一气,提高生产与管理档次,向大型化工集团的生产模式靠拢。项目建设涉及到生产、管理的各个层面,关系到产品数量、质量,关系到全厂发展的前途、命运。
主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万副总和信息中心金主任对项目极为重视,制定了详细和周密的计划,举全厂之力,进行了多次需求调研,认真梳理了业务流程,编制了项目的建设方案,考察了能够承担项目建设任务的计算机集成公司。应该说,招标前期的组织工作、需求调研工作和招标准备工作有序,比较到位,准备充分,为招标工作和项目的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佳维精细化工厂完成了项目建设需求报告后,通过正规渠道,向社会上信息化建设集成商了“佳维精细化工厂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公告”。经过认真考察,从十家集成公司选中三家,采用议标的方式确定项目的承担者。评标专家由四位化工方面的专家和三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组成,经过专家评议确定了一家公司作为项目的承担者。这三家公司的确定,以及专家的组成人员是经过万副总、金主任、信息中心及厂相关单位人员认可的。说明三家公司都有能力按照要求完成项目的建设任务,整个招标过程是公开的。
唯一的不足是评标专家缺少信息中心的人员,不能充分表达信息中心的建设思路。毕竟其他专家不能完全了解整个项目的具体情况。
评标会上,A、B、C三家公司各自提交了商务及技术方面的文档,派出代表作了限时的述标发言,经过专家阅标、质疑提问、综合打分,确定由B公司中标。尽管主抓信息化建设的金主任颇感意外,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参观了小平故居以后,我们服务队一行赶往市区附近的华蓥县明月镇实地调研,先后参观和访谈了两个养猪场、一个养兔基地,以及一个兔肉加工公司,详细了解了公司和基地的规模、流程和发展情况。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当地乡镇的发展状况,并针对实际情况,结合我们学院的优势,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经过协商,我们学院和镇政府计划在明月镇建立一个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党员队伍,让学生党员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和成长。
本次社会实践有我们学院图书馆、档案、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各个专业的同学,我的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成行前,我主要关注农村和农业信息化的问题,查阅了很多图书、网站和档案资料,对xx省的农业信息化状况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详细的了解,为向农村和乡镇科技管理人员讲解农业信息化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可是当我们同明月镇党委书记访谈的时候,发现明月镇这个在广安还算不错的小镇,也只是在镇长和书记的办公室里面有一台电脑,农业科技人员几乎没有上网条件,感到目前xx实现农业现代化或者说是农业信息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此次对明月镇的实地调研,我对农业信息化感悟很深。窥豹一斑,由于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基础上开始的,在xx这个农业大省,信息化的进程更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表现为:
(2)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投入分散、重复建设,一些农业数据库存在互相复制、投资大但利用率低的问题。农业网站内容缺乏行业特色或本地特色,网站的信息开放性和共享程度低,信息的标准化和时效较差,网站建立了但资源建设却跟不上,缺乏对一手资源、实用资源的开发。
(3)信息市场开发刚刚起步,还处于机制不健全,信息程序不规范、信息用户不成熟的阶段,误发或误用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
(4)我国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地区对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致使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基于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和xx省的省情,我认为可以采取这样的对策:
(1)建议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从宏观上制定政策,进行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发挥大型网站的整合联动作用,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从而既发挥了大型国家级农业网站的信息导航功能,又展现了区域性网站的地方特色,以点带面,提升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2)根据国际信息化发展趋势,制订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及制订统一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信息标准,规范管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尽快与国际信息标准接轨,提高我国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关键词] 对标管理;企业信息化;价值评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5. 036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5- 0065- 05
1 前 言
近些年,企业信息化价值逐渐得到认可,信息化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价值也体现着企业价值。一般来说,所谓信息化价值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信息化价值,即某一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或信息系统建设能够为其建设主体带来的价值,一般表现为直接的、可看得见的经济效益,是对一种具体的、短期的、单一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进行评估。另一种是广义的信息化价值,即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来影响和优化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模式的过程,是对宏观的、长期的、复杂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伴随着国际信息化的深入飞速发展,我国两化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价值评估结果的模糊性表述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的战略价值参考,企业管理者需要认真而严肃地评估信息化价值,但围绕信息化价值的分析与评估,仍然存在着评估方法的缺失和评估不够量化等问题。对此,本文作者结合信息化工作实践,参考大型央企集团信息化工作模式,提出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价值评估方法。该方法既适用于对具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进行评估,又适用于对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进行评估。
2 基于Ρ旯芾淼男畔⒒项目价值评估
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化项目价值评估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即选取对标企业、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对标评估及分析。以我院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为评估对象来阐述该方法的应用。该系统建设目标是为了提升项目管理效率,使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为决策者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系统实现了从经营、合同到生产组织、项目管控及验收、归档等全程线上管理,功能覆盖了正式生产项目、投标项目、代政府咨询评估项目、经营服务项目以及科研项目和管理类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业务流程节点涉及经营管理、生产综合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项目生产、工时管理、指标管理、综合报表等8大类41个功能模块。该系统2012年正式立项,至今已建设达5年整,先后投资达480万元。
2.1 选取对标企业
首先选取已经建设了类似系统的三家单位作为对标企业。对标企业的选择可以是行业内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或者与本公司规模体量及经济效益基本相当的单位。经过调研走访,选择了一家北京建筑设计单位、一家行业内施工企业和一家与我院规模体量基本相当的省级规划设计院,为方便描述,分别为上述三家企业设定代号为A、B、C。
2.2 选取对标管理指标项
对标管理指标项的选取对评估结果至关重要,它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某方面价值的关注程度,指标选取的恰当与否会影响价值评估结果。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PMI)提出的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PMBOK)的九大知识领域,结合企业自身对信息化价值关注点,选取其中与项目价值关系紧密的五项改进后作为对标管理指标项。
(1)项目整体目标:是对项目建设后形成的预期结果的描述,建设目标的方向性和现实性是系统能否体现其价值的关键,因此衡量项目建设价值时往往从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可实现的角度进行考量。
(2)建设内容及范围:是指为达成项目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对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可从两方面来描述。一是根据项目周期的阶段按照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集成准备、集成实施及测试与验收等6个阶段对所涉及的工作进行层层分解;二是根据系统需实现的业务功能模块来进行层层分解,将业务流程进行细化。项目建设内容及范围有覆盖程度及深化程度之区分,在做对标评估时要确保使用同一维度的内容分解方法并使分解的各个工作事项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
(3)项目时间进度:是指为完成该项目所产生的所有活动的时间总和。一般指信息化项目从立项启动到上线验收经历的时间。
(4)项目投资及成本:指完成该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及人力资源成本的总和。
(5)项目建设质量:对于信息系统来讲,项目的建设质量主要从三方面来考察:一是系统建设选择的技术框架体系是否合理,如系统选择的软件技术,采取的安全技术等是否合理;二是系统本身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标准或客户要求,如系统可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等;三是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是否规范合格,如过程的组织与管理(P-D-C-A的执行过程)、风险分析与管控、项目参与各方的沟通程度等。
2.3 对标评估及分析
对标评估过程需要专家参与。对于信息系统的价值评估,一般由领导、业务部门、信息化部门、行业专家及用户共同组成5-7人的专家组。首先到各单位调研,就对标管理指标项与各公司沟通了解情况,每位专家将填写对标评估表,经过对比分析给出各家指标项的评分;汇总专家对标评估表,取平均值作为该公司某项指标项的最后得分,得到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院的建设目标相对清晰,建设框架和内容、功能相对完整,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了项目组织管理的质量控制环节,避免了走弯路,在时间上节约了返工成本,总体属于中上等建设水平。这与我院建设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也证明了基于对标管理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方法是可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将该办法应用于系统建设之前,即调研各家单位后形成上述对标评估表,根据评分来决策其他要素几近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投入的多少或时间进度的控制。
3 基于对标管理的企业整体信息化价值评估
运用对标管理方法来评估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价值同样适用,只是选取不同的对标项。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的信息化价值评估为例,根据国资委年度评测指标体系,在行业内信息化较有影响力的央企有某综合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M)、某大型实业集团公司(设代号H)和某大型专业能源集团公司(设代号S)等。中国交建选择这三家行业优秀集团公司作为对标企业,对标管理可以选取以下几个指标项。
3.1 指标项1:信息化领导力
从信息化领导力来讲,大多数公司均由公司领导亲自挂帅或设立CIO制度,将信息化定位为驱动企业变革与转型的核心要素,以信息化为切入口实现企业整体变革。在这方面,这三家对标企业均由集团公司副总全面抓总信息化,实现集团范围内的管理提升和变革。
3.2 指标项2: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
从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上,信息化工作是系统工程,集团上下应齐心协力,适宜集中统一、步调一致,不适宜分散建设、重复投资。这方面,三家对标企业的实施路径与策略见表2。
3.3 指标项3:信息化管控w系及职责分工
信息化涉及众多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内容,建设过程中清晰明确的管控体系和职责分工能够帮助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尽快进入角色,共同提升业务和信息化水平。在这方面,三家公司均有成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办法、信息化与业务活动的规范接口及相关技术标准。
3.4 指标项4:信息化建设力量
信息化工作的效用发挥一定是信息化理念、技术与公司特有文化、管理模式、组织模式的有结合。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一支自有专业队伍必不可少,不仅可以支撑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同时还可成长为行业内独立业务板块。三家对标公司的具体情况见表3。
3.5 指标项5:信息化资源投入
充足的资源投入是信息化工作的强力保障。在对标企业中,各公司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投入。经调研了解到各对标公司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见表4。
从以上五个维度的指标项来对标分析,目前中国交建在信息化领导力方面,尚未设立企业CIO制度,二级单位信息化组织架构尚需要完善和充实,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在信息化建设路径与策略方面,2010年提出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12年在《中国交建十二五信息化顶层设计》中正式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筹建设”的四统原则,2016年又进一步提出“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投资、统一运营、统筹建设”的六统原则;在信息化管控体系及职责分工方面,公司已制定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但业务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性仍有待提升,业务部门及信息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仍需进一步明确和清晰;在信息化建设力量方面,中国交建下辖7家信息化专业公司,运维人员约1 400人,但由于市场分散、地域分散、人员分散、专业分散等原因,尚不能形成合力;在资金投入方面,目前中国交建年度投资约4亿元,同期营业占比仅为0.1%,相对建设期投资偏低。
为以上五项指标给出相应评分,见表5。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交建应在信息化领导力、资源投入及整合信息化团队方面进一步提升,这与集团当前信息化所处实际情况是一致的,与中国交建在国资委信息化评比成绩是一致的,与当前集团上下对信息化的认可度也是一致的。
4 结 语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在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前期,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调研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如果企业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类、整合、进行检索以及编码工作,就可以很容易形成一套有效的管理企业信息档案的规章制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形成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库,做到真正的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档案信息的管理,实现档案信息化。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只有2%的企业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企业档案信息等相关数据的管理。由此可见,建立数字化的档案数据库是建筑施工企业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更有利于企业更好的收集、处理、积累具有信息价值的庞大的档案数据。因此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期,要加强对其调研。
(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重视力度不够,针对性不强,档案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档案信息化建设受到很多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比如高层领导不够重视,导致协调沟通不到位,又如档案人员对档案的管理能力不够好,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单纯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简单的对工程档案进行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因而不需要太专业的知识和专业人才,导致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业务水平偏低、来源杂乱,这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三)档案信息化的探索、开发和建设传统化。
目前国内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开发都流于“表层化”,仍然以比较简单的介绍、汇编和存储为主。比如在数字化的扫描或者目录录入方面,只是由传统方式转变为数字化的网络化的保管,在建立开发的工作中,更多的是改变了档案信息存储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实质上的突破,甚至有一些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从不进行档案的编研及相关的检索工作,至于具有综合性、专题性的档案信息化的调研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
二、关于解决建筑施工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方案
(一)通过几种手段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加强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的管理。
加强对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有针对的根据建筑企业档案的实际情况进行,要着重于计算机、网络与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操作的培训。同时也要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软件系统维护人员的培训,这其中包含:数据的管理、各个业务模块使用权限的控制以及意外事故的处理等。加强建立档案移交、管理分类方案。对于工程项目竣工档案,集团公司档案管理部门要形成一整套的收集、整理、移交规范。对企业档案、文件的分类以及其组卷原则,都要有统一的要求。
(二)从顶层设计入手,同时培育复合型人才,积极建设并完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将档案信息化管理规划到企业的发展中去,依照国家及行业的规划,同时结合企业自身档案信息化发展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的发展档案信息化发展规划。总体规划要从信息化现状、建设目标、系统构架、行动路线、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方面出发,既要有短期要求,又要保证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长期目标,使档案信息化不盲从、杂乱。要加强基础理论、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对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学历要求、专业对口性要求。加强对相关人员现代化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在恰当的时机引进专业人才,增强团队实力,为企业更好地服务。
(三)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引进新的方法,用应用来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建立。
改变企业档案一归档、保管工作为主的局面,注重档案的应用、扩展范围,提高员工参与档案管理的比例,形成全员参与的好局面。同时应用更加专业档案管理方法,充分利用IT新技术。
大连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较强,有许多工业企业更是中国同行业的骨干企业。大连市经信委一直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协调多方面资源推动此项工作。
据冯宇军介绍:“2007年前后,大连市政府曾经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初步的信息化建设,选择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内企业。当时的信息化以协助这些中小企业建设自有网站为主,信息化建设主要是由大连市中小企业局来掌控。”
2009年大连市成立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随后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大连市经信委对中小企业信息化采用了产业对接、双向扶持的政策。冯宇军表示,这是因为大连本地的软件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各有特色,在服务、软件外包等方面都各有长处,贝斯特公司自主研发的电子海图系统(ECS)通过中国船级社(CCS)的认证;四达公司自主研发的“飞机大部件数字化钻铆装配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维公司面向“三网融合”研发的数字高清终端播放系统已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等投入使用;亿达信息荣获“2011年度中国软件和信息服务十大领军企业”。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75-02
供电行业是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产业,是经济社会的命脉。目前,信息化已深刻改变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样也引发了供电行业方方面面的深刻变革。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都在通过开展信息化规划来指导信息化建设,改变传统的生产和建设方式,从而提高供电行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企业性质的不同,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理解不同,导致投资和规划不尽相同,伴随着集团分离、厂网分开,电力企业改革发展到现在,矛盾和问题非常突出。因此,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制定信息化规划,明确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及建设思路,对企业有效配置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襄阳供电公司信息化业务发的展要求
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坐落于素有“诸葛亮”历史文化名城的湖北省省域城市,是湖北省电力公司所属全国大型一类供电企业,担负着全市4区6县(市)的供电任务,电网覆盖面积1.97万 km2,供电人口591万,直供客户154万户。自1914年襄阳同济医院安装发电机照明以来,襄阳电力已经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目前公司共拥有在职职工3 971人,职能部室11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7个,县级供电单位7个。襄阳电网在湖北电网内处于丰水期西电东送、枯水期南电被调的220 kV枢纽地位,拥有35 kV、110 kV、220 kV不同电压等级各类变电站137座,变电总容量663万 kVA,供电线路总长度5 051 km。襄阳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将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引入到管理流程,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将帮助企业降低建设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
不管是国内电力行业还是襄阳公司,电力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和规划,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及应用水平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实际状况,并用以指导规划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及目标。
2 研究评述
关于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国内外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信息软硬件设施的测评上,在测评指标的设计方面也缺乏对供电企业的针对性设计。
而国内关于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供需脱节的局面,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①缺乏可操作性。
②无理论基础。
③没有信息化组织及管理水平测度。
④缺乏信息化对企业业务和管理支持程度的测度。
⑤缺乏持续发展的测度。
⑥缺乏企业横向比较的测度。
3 行业评价模型
2004年国家电力公司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导则(试行)》,评分指标由综合和业务两部分组成,综合部分涵盖组织机构、维护资金、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运行管理和系统安全,业务部分包括计划、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生产等系统评分。
湖北电力公司根据现阶段工作重点,将指标体系分为信息系统深化应用、ERP系统综合使用率、营销系统综合使用率、生产系统综合使用率、信息系统运行和信息系统安全六个方面。信息系统深化应用包括ERP、营销管理、安全生产、协同办公、集成应用率和门户更新时长等6个指标;ERP系统综合使用率包括人资、财务、物资、项目和设备5个指标;营销系统综合使用率包括完整率、准确率和应用可用率3个指标;信息系统运行包括系统运行可靠性、系统纵向贯通性、调度管理、运行管理和检修管理等5个部分;信息系统安全包括信息安全监控、信息安全督查和信息安全管理3个部分。
4 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
企业信息化是效益驱动透支项目,实施信息化能不能给企业效益的增长是管理者最在意的问题。信息化建设是否达到预期,信息化水平是否有提高,信息化投入是否带来相应的收益,信息化水平还存在什么不足,这些都需要对企业信息化状况做出正确合理的评价,这样才能为企业领导做出信息化决策提供明确的依据,乃至通过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管理带来更大的收益做出更公允的评价。
企业管理信息化评价可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种,也可以两者相互结合。怎样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水平,建议按照以下三个原则:
①代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
②可比性与导向性相结合。
③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5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该体系需要全面反映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需要更进一步的显示各单位信息化建设水平之间的差距和弱项。因此,该体系要涵盖对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还应包括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以指导企业定位。
第一项是立足于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第二项指标是信息化应用绩效。
第三项指标是业务支持指标。
第四项指标是信息化管理能力。
第五项指标是信息技术水平。
6 襄阳供电公司信息化评价
6.1 背 景
襄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襄阳公司)是隶属于湖北省电力公司的国家大型一类企业,承担着服务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电力供应任务,供电区域面积1.97万km2,供电人口591万,直供客户154万户,2012年完成售电量90.85亿 kW时。
襄阳公司深入践行“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发展思路,大力弘扬“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电网发展方式和公司发展方式“两个转变”,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发展质量和结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荣获全国“一流”供电企业,“国家电网公司先进集体”和“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连续九届十八年保持“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
6.2 襄阳公司公司信息化现状评价
对于襄阳公司的信息化现状分析评估,采用业务调研的方式,对襄阳公司11个部门、7个业务支撑和实施机构、7个县级供电单位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对襄阳公司信息化现状作了进行全面分析与系统性评估,从襄阳公司的业务与管理构成来看,全局业务由四位一体的业务体系构成:即规划建设体系、生产运维体系、营销服务体系和管理支撑体系。
6.3 总体评估
“十一五”期间,襄阳公司在“抓发展、抓管理、抓队伍、创一流”的企业发展思路的指引下,经过十年来不懈的持续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两个信息化项目获湖北公司公司科学技术二等奖,多个项目获湖北省公司科学技术进步奖。
①信息系统应用集约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②信息网络各基层站所全覆盖,信息安全保障度高。
③管理与运营职责清晰,流程与制度规范实效,运营工具作用显著。
④业务运行对信息化依赖性强,业务扭转效率高。
⑤信息化建设资金稳定,根据逐年通信建设现状对信息化规划滚动修编,并不断完善信息化管理流程与制度。
6.4 问题总结
分析襄阳公司信息化现状,发现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信息系统按业务流程纵向设计,缺乏统一协调和数据共享,各专业系统水平不一致,缺乏管理创新,主要表现在:
①以数据中心为基础的各业务系统间协同性能力不足。
②重复建设、资源共享难。
③各业务信息化调研的深度不同,导致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④没有完整的业务管理支撑,缺乏管理创新。
不同业务间的标准不一致,缺乏全局性的标准规范,导致数据中心不能有效共享跨业务数据,不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需加强业务数据的综合利用及决策分析。
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认识水平有待加强,安全督查体系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
①病毒防治与入侵管控有待加强。
②PC终端安全监管工作存在不足。
③运维人员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安全认识存在误区。
信息化管理与运维工作需界限不够清晰,运维队伍的建设和运维水平的提高需有持续稳定的保障,主要表现在:
①管理要统一,分工要明确,运维界面要明确。
②构建稳定的运维队伍与提高能力。
公司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缺乏总体规划,业务流程与系统应用结合不够紧密,专业支撑不够全面,数据中心利用不够充分,这些都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需要管理决策层对信息化有总体的建设规划;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加快信息化管理制度的建立,这需要根据国网及省公司的信息化整体规划,根据公司每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来逐步改善。
参考文献:
Conside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Fei HAN
(Liaoning Maritime Safety Administration,Dalian City,Liaoning,province 116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by leaps and bounds and maritime administration’s increasing demands for maritime regulation and office automation,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has entered into a rapid development period. This article, aiming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in form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concerns several key problems as follows:how to change the way of budget control on informationalized project, the planning of medium-term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systematically retrospective mechanism,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disposal among others.
Keywords: Maritime, Informatization, Consideration
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以及海事部门对海事监管要求和办公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海事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与国内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一样,海事信息化建设也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部门应用系统建设两个阶段。辽宁海事局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从信息资源整合到两个应用平台的建设,经过调研、规划、建设和使用已经走过了六个年头,笔者有幸全程参与这一过程,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对一些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理论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1. 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海事业务的发展
一直以来,海事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是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下简称部局)各业务部门为满足业务数据汇聚以及方便业务人员的需要建设信息系统,再推广到各级海事机构使用。这种垂直下发的各类“烟囱”式业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局对业务数据的汇总和海事监管及执法工作的需要。但对于需要在各业务系统间共享数据从而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的各级海事执法机构而言,这些系统无法满足各业务部门之间以及与其他相关单位之间的横向业务需求。另外,“信息孤岛”现象的更大危害在于由于多个业务系统从多处重复录入数据,无谓增加业务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更是导致了业务数据的不一致,数据上报和汇总数据准确性无法保证,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宏观决策。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重复建设的孤岛系统不仅没有推动业务发展,反而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变革信息化的建设模式,进行海事信息资源整合及应用系统的集成。
1.2 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预算管理体制,在一定阶段内发挥了很好的协调和管理作用,但是却越来越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现在海事系统仍然是以基建工程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先立项、报批,再实施、验收付款。信息化建设与基建工程建设并不完全一样,基建项目按照基建材料的具体标准,检查各种设施是否符合就基本能完成项目验收,而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界定和预测的可能性。尤其是软件信息系统,它并没有物理材料,是融入了人的思维和智慧的一个非物理性的软件产品,验收时不应只核实该系统有没有,还要根据每个具体的软件系统特点,制定相应的标准来衡量是否能用、好用、易用。即便这样,信息化产品是否合格也不是在交付使用后立即就能检验出来的,很多不常用的功能,或者一些问题隐藏较深的缺陷,还需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使用才能体现出来。所以,海事信息化的健康发展需要改变以往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模式。
1.3当前海事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
长期以来,海事信息化建设缺少健全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各业务部门、各直属海事局为了满足各自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了满足响应的信息系统建设,而由此产生的标准不统一、系统功能叠加的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切实贯彻海事信息化顶层设计,制订海事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海事信息化标准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1.4 海事信息化建设人员相对匮乏
信息化建设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与信息化建设的成败息息相关,但海事系统各级机构的专业信息化人员相对匮乏。信息化建设涉及软件、硬件、系统建设、系统运维等等多个方面,而现在经常是一个人负责整个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而且由于缺少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进行的相关培训,使得海事信息化管理人员事业难以开拓,信息化知识难以更新,信息化建设工作就难以顺利的开展。
2.如何推进海事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1进行海事信息化的中期规划
信息化不是简单的建造和使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了从规划、组织、实施到管理运维,涉及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复杂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精心规划后,有步骤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完善扩充。另一方面,信息化又与IT技术密不可分,由于IT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太快,各行各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时普遍追求新技术、追求热点概念,而追新追热的规划容易被昙花一现的技术和概念所束缚,不能达到预期的规划效果,笔者认为海事信息化适合做5年左右的中期规划。海事信息化需要结合现有业务模式和成熟的信息技术水平,展望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制定合理可行的海事信息化中期规划。
2.2建立已有规划及系统的回溯机制
随着海事业务的不断发展,会有信息化系统不适应海事业务的情况发生,所以信息化的建设是个迭代往复的过程。业务人员在使用已有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也会找到信息系统中的缺陷和发掘出新的业务需求。信息化的规划工作完成后,在规划落地、实施建设和系统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与实际规划有偏差的地方。这就需要定期对已有系统的使用信息进行收集,与规划进行对比、对规划进行调整。为了信息化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建立长期的系统需求和规划的回溯机制是必要的工作。
2.3踏踏实实进行海事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是个比较特殊的工作,因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和技术更新比较快,信息化工作很容易进入追赶新兴流行概念、产品、技术的误区。并不是说新兴的产品技术不好,而是要考虑哪些最适合自己的产品,避免不成熟的技术造成的浪费,而且一味地追赶也导致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工作。
这里提到的基础建设工作并非网络硬件设备的购置,而是指数据管理和软件需求控制等信息资源运营层面的工作。漂亮的页面、流畅的功能、便捷的操作是大家可以直观感受到的信息化工作成果,而信息资源规划、数据梳理等信息化基础工作是非信息化人员接触不到也想象不到的工作,恰恰是这些工作又是信息化的基础工作,是保证信息化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2.4改变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方式
在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用户需求不成熟,或者开发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的误解等原因,往往会根据具体情况对建设内容和范围进行调整,可能会对原有工作量进行增加或减少,因此通过一次性立项就确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预算是不准确的。应该改变现有基建工程式的信息化建设预算方式,遵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规律,探索新的信息化建设和预算管理方式。比如,通过小型的试点项目对开发公司进行遴选,用户与入选的开发商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先框定一个服务周期(半年或一年为单位)的大致工作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双方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在每个服务周期结束时,双方就实际发生的工作量按照服务质量、进度和用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评审,根据共同认可的工作量进行费用结算,同时将其作为下一个服务周期的估算依据。同时建立开发商的服务评价体系,对不合格的开发公司应及时考虑改进和替换,形成良性竞争机制。
2.5信息系统建设引入回溯机制
信息系统建设的普遍现象是上线部署使用后就认为该信息系统建设已经完全结束了,笔者认为信息系统建设应该引入和建立回溯机制,即信息系统上线使用后,定期根据用户反馈、系统运维情况等信息对系统需求、功能、数据等各个层面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需求,完善系统功能。这样才能建成用户能使用并且愿意使用的信息系统。
2.6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
由于海事系统内部缺乏信息化人员或信息化人员配备不充足,海事信息化的建设基本处于完全由开发公司全权负责。这样就造成海事系统内部人员只懂业务,不知道信息化系统是如何开发的,软件技术标准是否符合要求。遇到问题时开发公司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甚至海事局用户经常会受制于开发公司。
这就需要海事内部努力培养信息技术人员,掌握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全程参与到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来。从调研业务、技术选型、概要设计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进度跟踪,以及项目后期的测试验收,都要由海事局自己的技术人员来把控,明确建设目标、建设范围和关键技术路线等等,最重要的还是要掌控核心功能架构和数据结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权,建设一个符合海事业务特点,满足业务人员需求的信息化系统。
2.7建立长期的信息化技术学习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