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0: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的作用,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兴趣是每个人有所需求的心理表现,高中是学生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有了基本的解读能力、理解能力与自学能力,现在社会的主流是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自己深入学习,远远比陈旧的教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只顾听的传统教学要有效得多。语文是一门深邃的学科,它的涵盖面广,意义深,需要深刻的理解与分析,作为一门本国的根本学科,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里面蕴含的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光背诵记忆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剖析语文的知识层面,那不仅学生会对这门课失去兴趣,还不能取得语文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探究性学习对高中语文来说是关键。
一、大胆得出结论,应用所学知识
高中是个过渡层面,高中语文所学习的是为以后语文的方面的深究打下基础,也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与应用能力。语文课程的学习并不像英语、数学等学科,每一题有自己的准确答案,它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应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再加以大胆的推理得出结论,尤其是阅读题,语文的阅读题在试卷中占的比例很大,而这些题目都只有象征性的参考答案,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发挥,只要写得有道理,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与观点都可以算正确的,而这些不得不依靠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一步步摸索,从中学生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也可获得一些技巧,这种探究性的学习对学生来说受益最大,对语文的学习也可以把握得恰到好处。
二、积累语文知识,深入语文学习
高考是学生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而当今的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视语文这门国民课程,语文的分数一升再升,难度也逐渐加大,对语文学习的培养越来越纯熟,在这种情况下,更体现出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的作用。语文这门属于我们自己的学科,学生要注重起来,大多数学生认为语文是我们自己的语言,而我们就本土生长在这片土地,还会学不好语文吗?可事实证明,就算是这样,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语文并没有学生想法中的那么简单,它是门研究性很强的学科,而一些学生只看到了表层一些肤浅的东西。语文重在积累,对每句诗词的探究理解,对每个句子的探究理解,对每篇文章的探究理解,都是这样一层层的叠加铸就出了语文学习。
三、从根本理解,培养学习兴趣
死记硬背是所有学科的硬伤,尤其是语文这门学科,要记住的知识那么多,仅靠死记硬背不仅浪费时间,还不能带入实际中。得到的知识就要学会应用,学生要去探究语文知识里深层的意义,从根本处理解它,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很容易地记住,而这种记住是记在脑子里,保持的时间则更久,光背不知道它想表达的是什么,就算记下来了也不知道在实际的题目中进行应用,从而导致语文学习效率的低下,那么很快就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烦情绪。人都有本能,长期得不到肯定,一直做无用功,肯定会对这门课失去信心,接着恶性循环,最后只会越变越糟糕。所以,要进行有计划的探究性学习,这样不停挖掘出新鲜的东西,才会对它产生兴趣,越学越好。
四、吸取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说到探究性学习,那么不得不联系到的就是课外的只是发展,高中语文不再是一味地死读书,开放性的学习让学生有学习的自由性,而想要进行探究性的语文学习,就会牵扯到课外知识的了解,语文的知识是相互融会贯通的,简单来说,它是不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的,只是象征性的说法,因为语文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完全隔绝的范围,想要学好语文,深入探究这门学科,要不断地积累课外知识,学会结合并应用。这样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了解文化元素,查阅课外资料
探究性学习即是对知识的全面学习与理解,牵扯面大,结合了别的知识点,将所有汇聚到一起,越深层的探究学习就越能发现语文的奥秘所在,会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也是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当学生被这种气度折服后,学习语文就变成了一件有趣并且源源不断的事物,学生不仅会自觉学习语文,查阅课外相关资料,还会不断地探究深入下去,了解本国的文化元素,培养新一代的爱国知识分子,这种结果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在这个阶段有无限的可能性,正是锻炼各项素质与能力的大好时机,而语文能磨砺学生的各方面技能,在高中养成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对未来学生的自我发展打下基础,更对未来的语文学习增色不少。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给予学生应有的肯定,带领学生探究语文,了解更多有意义的东西。学生的气氛可以带动整个课堂,当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相关知识与大家分享,在课堂上相互交流,那么整体就能自发地组成语文探究小组,每个学生也能了解到更多,有了兴趣也会去探究,这样不断循环,不仅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高中的学习方式也有极大的改善,同样语文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语文这项课程的渗透点很多,如果只是片面地学习的话,很可能三年下来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而教师上课说的内容毕竟有限,要学生自觉地将它变成无限的东西,突破局限性,探究文学艺术的内涵和文笔形式的特色,在语文里,学生能学到的太多,探究语文,也是在探究中国的文化,探究人文主义,探究社会精神风貌等,这门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带来的是丰厚的“财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究出自己的想法,随着越来越深入,学生的个人观念也会加强,会养成习惯,自主地完成一些任务以及学识的探究,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艳.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 2010(09).
[2]康小红.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式探究学习[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7).
2.更加关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探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语文团队的一大影响是促使教师显著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过去,教师只能僵化地按照教案完成教材中内容的讲解,应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语文考试成绩为目的,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甚至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后,使老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明显改变,更加着眼于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更加关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团队采取探究性教学方式后,教师就可以针对知识点设置问题,使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实际语文应用方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多层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解读,对问题本质产生更深入的思考,总结事物的一般性规律,进而形成新的发现。
3.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探究性学习的推广,正使得语文团队将目光聚焦于此,确保教学方向不发生偏移,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语文现象,并将课堂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如在教学《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一文时,教学团队可设置如下问题:从你自身发展环境谈谈你所感知的东西方文化的最大差别是什么?为什么中西方文化的发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学生在弄懂这些教学难点后,就会认识到当前东西方文化上的剧烈碰撞,根本原因是在文化资源上的形成上走出截然不同的轨迹,导致对于文化的认知存在不同的观点。可见,研究性学习的推广,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中的各位老师更好地在课堂中营造开放安全、合作平等、和谐轻松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更加关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探究性学习方式使高中语文学习共同体更重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这有助于教师破解教学难题,更便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合作式学习方式不仅提倡学习者通过相互间的配合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而且提倡助学者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如,《离骚》一章教学中涉及对诗人当时心境的把握,单靠一个老师很难讲清楚屈原的心路发展历程。教学团队内的全部老师都可以通过合作方式,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非常全面地为学生讲解为什么屈原最后会通过自尽的方式完成对帝王的最后一次劝谏,演奏出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离骚》一文的意境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地充当“管理者”或“顾问”的角色,更快地对教学难点实现“定位”,确保整体语文教学效果最佳。
5.更加关注挖掘教学资源潜能
在当前素质教育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方式正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综合质量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高中办学条件获得显著改善,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陆续得以配置。如《物种起源》、《辛德勒名单》等原来需要教师准备大量教学素材并在教学中困难度较大的章节,现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等方式手段,通过搜集大量素材,为学生们展示出来,使他们形成直观印象,提高探究兴趣,准确掌握知识点。这些教学资源并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顺利掌握的,应用状况有优有劣。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后,教师可以更加精心设计教学整体过程,钻研教材中的重难点,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潜能,以丰富生动的听觉视觉感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现代教学手段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结合。
前 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语文的学习中,素材是文学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制约因素。不少同学在考试中经常会感到写作力不从心,无从下笔,不得不“凑字数”。这种消极的写作对语文学习带来了较大的伤害。
一、高中生语文素材积累对写作创作能力提升的作用
1.1 丰富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气质
在语文阅读与写作中,素材的累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同时,素材的累积也是同学们在高中阶段提升个人文学素养,培养文学气质的重要途径。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日常的生活和学习,积累大量的素材,不仅有利于丰富自身的学识,解放思维桎梏,同时还会增加生活阅历,提高对文学知识的理解。
1.2 增加思考锻炼,提升创作灵感
素材的累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素材的收集和记录,形成自我独有的文学资源宝库,夯实“量变”基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会思考,向乐于思考,再到善于思考转变,增强在学习中的思考分析能力,从而激发灵感的火花,促进语文创作力的“质变”。
1.3 实现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的素材使用能力
遍览高考的优秀作文,无一不凝结着作者宝贵的文学心血。虽然这些作文文字不多,但对高中生来说可算是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更是体现着作者的自信与底蕴。同时,这些作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不花哨,举例和用典恰到好处,让阅卷老师生出“舒服”的阅读感觉,从而在高考的阅卷和评分中占尽先机。可见,通过积累素材,还可以增强对素材使用的选择范围和时机,提高考试中作文的写作速度和准确性。
二、有关高中生语文素材累积学习的几点心得体会
笔者通过观察和与老师的交流,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对高中生语文学习中素材累积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适合当前高中生的素材累计方式。
2.1 利用信息爆炸,提高对时事的解读和记忆
在高中语文写作中,议论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在考试中也经常出现。不少同学觉得议论文举例论证比较难,不知道举什么样的例子,也不知道通过例子如何引申出论点。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当前“爆炸”的时事信息来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累积。网络、手机、广播甚至街边的广告都可以成为素材累积的渠道和来源。海量的信息资源为同学们素材的累积提供了捷径。在累积中,我们不能仅凭兴趣爱好去看,而是应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建立起考试时可以应用的举例论证能力,提高对素材的使用经验。
2.2 学会使用历史典故
在我国古典文学体系中,支撑书籍文学层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典故”的使用。因此,我们在学习和阅读语文课本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通过语文教材区了解和记忆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通过记忆故事的过程来提高对典故所涵盖的诗词歌赋的记忆。这样让我们在日后的写作中,可以根据作文题目进行历史典故的筛选。而且,随着这些历史故事素材的累积,还可以让我们不断触类旁通,增强对于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理解。从而建立起强大的综合论证思维体系,在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等不同问题之间自由切换,做到游刃有余。
2.3 素材累积重在坚持
在当前的语文学习中,对其它的文学考点,可以通过考前的突击学习进行提高,但是在语文写作考试中,依然是通过平时的积累来体现写作功力。因此,高中时代素材累积的确会提高语文写作创作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在考试中展现出素材累积的效果。我们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星期能记忆一个素材,坚持两年就会在写作迸发出着显著的效果。所以,天道酬勤,素材的累积还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下功夫。素材累积的渠道可以用练笔、剪报等传统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电脑等现代学习工具去学习。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竖立累积目标,并进行自我监督,最终提高语文素材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中语文写作困难的同学,做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从当前做起,从基础学起,从素材累积学起。在课本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学习后,逐渐加强对平时生活中素材的思考和记忆,树立学习素材的决心。让语文写作能力在丰富的素材推动下稳步提高。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有打下深厚的素材基础,才能真正提高写作创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司静,浅谈高中语文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J]. 《软件:电子版》, 2015(10):417-418
一、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状况
今天,“生态”已经成为了一个再时尚不过的词语了,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食品……似乎原生态无所不入。面对这一系列的“原生态”,笔者在想:我们的新课程语文是不是也需要返璞归真创建原生态的课堂呢?如果是的话,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原生态”的呢?笔者以为,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来说,要实现“原生态”就要剔除一切急功近利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作为教学的最终任务,而不是培养一个个的垃圾知识的容器和考试分数的奴隶;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原生态”就是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唱响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主旋律;就教学方法来说,“原生态”就是要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目不转睛地听的局面,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掌握语文的基础与关键。
可见,生态的语文课堂就是以生态学理论和系统的观点作为指导,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教学,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教学效能;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如此说来,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加大对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课堂成为师生思想碰撞、情感互通、共同成长的最佳场所。可以说在这种课堂之上,处处洋溢的是生命的光辉与和谐的生态之美。
二、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特点
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相比,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教学内容上看,生态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再仅仅将目光放在“双基”之上。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其基本技能,这无疑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如果再像传统教学那样,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让其学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而从理论上来说,对学生而言,只有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正有用的,这对我们的教学来说无疑是极具挑战性的。因此,我们的生态课堂就应该在关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对其人格、态度的培养。在我们看来,一个个的学生个体不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一个整体,我们应该以完整的时空观为指导,为其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从课堂结构和学习方式上来看,自主、合作、探究成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长期的传统教学之中,我们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为“授-受”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则可概括为听讲-记忆-再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之下,完全没有一点儿自主性。而在生态理论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之上,我们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来看,致力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亲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合作、交流成了我们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对比看来,我们不再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再对学生进行机械训练,而是让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获取知识。
3.从教学的构成要素上看,学生和文本被放在了与教师同等的主体地位上。按照生态理论,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教师、学生和文本。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被学生当成是权威的标准答案,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怀疑,学生只能全盘接受教师的讲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会对学生学习的心灵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造成伤害;而权威答案也会使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不同人对同一文本的理解极有可能存在着差异。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就是要力促教学的三个主体之间实现平等的对话,注重课堂教学之中生成性的学习内容。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如下三方面的挑战:(1)教师应该放弃自己是课堂教学主宰者的观念,而应该成为平等的首席;(2)应该放弃自己是知识传授者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人格的培育者;(3)实现课堂教学由单方面传递向多方对话的转变。
三、生态化的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策略
以生态理论为指导的高中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努力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的舞台,将课堂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我们如何构建生态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呢?
1.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动起来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抛弃刻板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敢于进行感情投资。正如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所说,只有教学方法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和精神需要之时才会变得高效。就学科性质来说,语文是人文性极强的学科,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强化人文意识,在教学上做有情之人,让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实行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让学生乐于动起来
(1)注意对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做到让学生“心动”。所谓的“心动”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参与学习、主动探索的欲望。笔者以为,想使学生心动就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精选课堂教学导语,让导入敲开学生的心门,做到使学生“牵一发而动全身”。
(2)注意情景创设,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发地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究,主动地与其他人合作和交流,使学生做到“动脑”。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开始于问题和惊讶。”只有恰当地进行问题设计,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进入自己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而对求知的问题进行探究是人的一种本能,人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学生在对问题不断地探究过程中,就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与此同时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会得到有效的保护。我们可以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通过探究主动地来完成知识的建构的,这就使得学生对这些知识做到了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而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
(3)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手、脑并用。阅读与写作之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与根本,而写作可以让阅读获得扩展与升华。如果我们将阅读与写作这两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结合起来,必然会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
(4)加大对朗读和口语训练的重视程度,让学生的嘴动起来。由于高考不考学生的朗读能力,所以不少教师将本来用于安排学生朗读的时间用来进行课文讲解分析或作业答疑。但是实际上,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朗读是一种传统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语文学习“四能力”中的首要能力。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心理研究也表明,在人的学习过程中,参与的器官越多其学习效率越高。而朗读正是一种眼、手、脑并用的学习活动,不仅会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语感,促进其语言的积累,还会使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之上,让学生亲历了对作品的感知、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恰恰是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的。
3.加强学法指导力度,让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动
校园文学活动是校园文化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现了校园特色和文学的魅力,营造着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文学社团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传统封闭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现阶段教学改革的需求,新课程强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和实践。语文学习应当构建成开发的学习环境,而文学社团在语文教育改革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文学社团的开展,继承了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培养着有能力和真才实学的人才,打造了书香校园的良好氛围。
一、开阔视野,提升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的高中语文学习和应试教育大都将学生局限在教室中,而学习的内容也局限于教材上的文章和阅读,将学生困顿于枯燥的死记硬背上,形成了封闭枯燥的语文教学模式。而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开阔学生的眼界。文学社团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能够有效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善高中语文学习的枯燥无味。文学社团通过开展文学创造和研讨活动、邀请校内语文教师对文笔优美的文章点评、组织文学爱好者座谈、组织开展作文大赛、邀请有一定文学造诣的作家上公开课、开辟校内报刊专栏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能够突破传统语文学习的局限性,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使高中生重拾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创作实践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敢于创新。
在多样化的文学活动中,学生的组织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高中生在文学活动中,需要开动其脑、口、手、耳来提升自我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得其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到综合训练。在文学活动中,学生还可能面临着各种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智力也会得到发展。当学生通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的文学佳作在校刊发表或文学大赛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发自内心的爱好语文学习。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新课标的实施为高中文学社团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明确了发展方向、建立了正确的评价标准。通过解读新课标,我们发现新课标十分重视在语文学习中的实践能力和个体的学习心得体会。文学社团通过开展各式各样切实有效的活动,使得高中生在社团活动中有所获得和感悟。通过活动的开设,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体个性,培养和促进高中生的自我构建语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三、陶冶情操,提升文学审美
文学社团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引导高中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现代散文中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正确的文学审美、明确阅读取向。将先辈们丰富的文学知识灌溉自我,陶冶了情操,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还能增强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学习十分有益。
四、激发高中生写作兴趣,提升语文写作能力
高中文学社团和高中语文的写作训练是紧密结合的。文学社团开展各项写作活动,对于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和提升。阅读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文学社团中各项阅读活动的开展,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激发高中生在写作方面的兴趣。朗诵会、座谈会、点评会的开展,能够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写作氛围。高中生在良好氛围的鼓动下,通过文学社团提供的作文大赛或校刊发表等途径,不断追求进步,敢于创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竞争与互助风气,共同实现写作水平的飞跃。
五、促进高中语文学习化环境和氛围的构建
教育学者将学习化环境称作实施素质教育的隐形课堂,可见学习环境对于高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程度,它能够使得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和良好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而校园文学社团对于语文化环境的构建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文化的渗透,在校园范围内形成浓厚的文学氛围,在为校园文化增加深度和广度的同时,也为语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前提。
六、结语
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化和特长教育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自我完善,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重拾语文学习兴趣,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激发文学创造兴趣和写作水平。能够使得学生将生活中的认知转化为思维上的创新,释放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自我表达能力。将文学社团活动与语文学习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脱离传统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有效提升W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05
语文教学是高中阶段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审丑能力。在高中阶段,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相比,学习起来难度不大,但是想在真正意义上学好语文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元素,对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情感教育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关注。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符合教育教学标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以心灵感应为基本载体、以感情交流为重要手段的开发式教育模式。情感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情感的交流,关注学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思想内容。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能够更好的贯彻落实语文教育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重点体现在情感教育方面,体现在学生的三观、道德素质和理想追求。语文人文性教育能够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情感教育,因此,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落实高中语文教育目标。
(二)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学习效果最好的时期,但是如果引导不当也会引起各种情感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高中语文学科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在增强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加强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挖掘
应用高中语文教材开展情感教育能够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加强对高中语文教材的了解,根据语文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效的选择语文教学内容,并适当的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充、提炼,加强对各种语文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对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的充分挖掘,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比如在高中人教版语文诗歌《归园田居》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没有适当的挖掘情感因素,学生在学习之后只能对诗歌营造的表层安静简朴生活进行了解,而无法感受到诗歌的深刻内涵,即诗人落魄中饱含旷达、贫穷中饱含富有、污浊中饱含隐士之心等。而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将陶渊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与诗中作者的心境相对比,学生透过陶渊明的心境得到个人内心上的启迪和净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效的情感渗透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和生动,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情感感受,提升对语文学习的热爱。
(二)通过富有情感的诗词、散文朗读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具体分为听、说、读、写四个层次,因而有效的情感教育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其中,朗读通过有力的语文能够刺激人们的听觉神经,进而引起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有效实现情感的传递。通过朗读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沁园春―长沙》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在朗读中感受到诗人的爱国热情,并激发自己爱国热情和为国拼搏努力的斗志。
(三)通过意境的创设,激发想象力,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
将情感教育有效的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结合语文教学实际为学生构建适合的语文教学情境,在情境教学中全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想象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发展。比如在学生高中人教版如姜夔《扬州慢》的时候,教师可以猪猪全面侧面描写、意境营造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作者在战争之后看到萧条古都破败、衰弱的情感,并联想到到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将能够联想到的事物构造成一种立体化、悲凉化的画面,加强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扬州慢》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应用充分强化了主体的心理感受,加上丰富想象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深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化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再比如学习人教版高中语文《背影》的时候,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和感动。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充分爱和感动的氛围中,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和文章内容相似的感人细节,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对学生进行更高的情感培养。
(四)营造和谐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协调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师主导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进行教与学的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加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情感体验,进而不断培养和他生学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情感和知识有效融合的新型教育方式,情感教育以生动化的语文和有效的行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引起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升自己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将真挚、丰沛的情感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徐桂梅.浅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技展望,2016,(29):220
[2]温少宁.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J].学周刊,2016,(06):223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的日新月异,是这个时代的典型标志,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深刻体验到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科学素养绝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关乎他的生活质量、社会地位,当然也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影响和改变整个国民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大问题。
公众科学素养主要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及方法、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认知程度。一个国家国民科学素养的普遍水平,不仅影响到该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且有效影响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因此,几个杰出的科学家虽然能够给国家带来声誉,但是不能带来国家整体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腾飞,要使国家科学技术的取得极大发展、经济获得腾飞需要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对于我国来说,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就对普通国民的科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这样说,公众科学素养关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我国国民基本科学素养并不是很高,中国科协进行的第八次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3.27%[1]。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相对应的是,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并没有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此,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将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及实现全面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语文作为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的基础课程。主要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吸收各文明的优秀文化,对提高我国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能力、科学技术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但是,长期以来,各级教学机构和任课教师更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经常忽视语文教学在科学素养的养成方面的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善语文教学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1.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是高中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的基本目的。现行的语文教材,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及其他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课文比比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关注文学性,往往忽视文章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科学世界观的培养,是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不充分,不利于学生科学兴趣的养成,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在保证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将文中科学知识合理传授,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感受科学的洗礼和熏陶,提高科学素养。
如教学《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文章时,正常地引导学生学习规范的结构特点、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体会其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可以促使学生养成关注科技新闻的习惯,激发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进步产生自豪感。除了这些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也可以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的物理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查询学术、科普期刊,初步了解各种飞行器基本技术参数,设计规格及其相关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的热爱。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对科学进行初步探究培养科学兴趣,在他们心中打下对科学的信仰和热爱科学的坚强情感基础。教师通过使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素养。结合理科相关科目,比如物理、化学和生物,促使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质的提高和飞跃。
2.在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各级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和目的,也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伟大使命。写作是一个创造性极强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和至高目标。通过写作教学,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作文中树立创新思想,写出个性,彰显理性。《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3]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出赏心悦目的文章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写出的文章就会空洞无物,缺乏吸引力。
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关注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将是语文教师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形成,实际上是成长经历中的表象刺激的作用。想象力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元素,按照新的构思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整合到新的形象实现质的升华。学生成长的经历中积累的各种形象越多,通过各种学习获得的自然科学知识越丰富,就会为想象力构建丰富的资源库,使学生站位更高,视野更广阔、想象力更多彩。体现在写作中,学生更有机会写出有思想、有深度,符合科学思维、有严密逻辑的好文章,将有助于学生科学创新精神的培养。
3.提高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
现在各级学校的教师已经实现公开招考和聘任,操作起来一般不少于两个过程:一是笔试,内容为考核教育学、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学案例,也有增加教育法和教育热点问题的时候,主要考核的是应聘者应该具备的教学基本能力素质。
二是面试,内容主要为提供10分钟左右的时间,应聘者采用说课或试讲的方式,有时还可能进行一些技能测试。重点考察应聘者教学内容的熟悉应用能力、课堂掌控能力及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一般由地市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报名应聘者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和中文、语言等相关专业。在教师聘任过程中,可以扩展到理工科的相关专业参加语文教师的应聘。通过这些语文知识丰富、文学修养高的理工科学生的加入,可以加强语文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各地教师的选拔和聘用在不断探索发展,正在日趋完善,这对于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快速提高,当然对语文教师队伍科学素养的稳步提高均有巨大的推动意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体现在日常会话的方方面面,缺乏科学素养将变成新时代的文盲难以适应时展社会的需求。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在强调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科学素养,树立二者并重的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充分认识科学理念和科学精神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不断学习各学科基本科学知识,特别是出现在语文课文中的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背景。
学校应该积极推进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利用好网络资源,比如“慕课”(MOOCs),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发端于过去的那种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4]。学校应该为教师的进修和培训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设立细化的奖励机制,在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考核中体现支持。切实使语文教师认识到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提高他们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肖庆.技术价值的考量与影视艺术的未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2):29-34.
一、增强学生的能力。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一般能力,而且可以发展语文方面的特殊能力,如语文积累能力、语感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文学作品的领悟能力及鉴赏能力、个性与创新表达的能力等等;还能够发展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创造出一些文学作品等;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且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极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能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一般根据自己的特长、潜能、兴趣、爱好等选取深入研究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式方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是扬长教育的精神。
二、增强学生的内在动机。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的求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得到满足,因此,这一学习活动本身就会成为学生追求的目的,这其实就是学生从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
三、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优先给予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通常是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品质。
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这一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发展注意的高级形式——有意注意。学生一般对自己参与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目标、具体任务有着比较清醒地认识,这极有利于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良好的有意注意是适应当今社会,提高学习、工作、生活效率的必备条件。
六、提高学生的知觉水平。
在语文这门学科中,知觉主要表现为感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以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悟为前提。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会根据选题的需要主动阅读大量的文本,其整体感悟的能力会不断增强。
七、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当对象不在眼前时,我们头脑中浮现出的形象。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像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像。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像和创造想像,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言
愉快式学习能够寓教于乐,老师从乐教入手引领学生乐学。在师生之间构建良好的情感沟通,在教学的时候加入愉快学习的理念能够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也是实现新课改要求的途径。
一、构建能够让学生愉快学习的环境
在教育过程中,教学环境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教学环境能够帮助并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推进其人格品格的完善塑造。所以学校和班级要明确教学目的,依照教学计划,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健康优美的教学环境,这不仅能够体现教学文明,更能够依靠环境影响师生的教学心情和学习态度。在班级中可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悬挂书法字画、张贴优秀范文,在肯定鼓励学生成绩的同时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同学能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交流
想要实现愉快教学,必须要将师生双方联合起来才能够实现教学目的。高中生处在青春期特征比较明显的时期,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双方的配合合作,完成愉快式教学。只有双方产生情感共鸣,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自身学科的优势,运用一些能够引感共鸣的文学内容与学生交流沟通,实现和学生心灵的沟通,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学习语文知识,并且能够在出现疑惑的时候及时向教师求助,促进愉快式学习的进程。
三、营造活泼愉悦的课堂气氛
想要实现最佳的愉快教学的效果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的配合,也就是说要营造出能够符合学生学习情感的愉悦的课堂的气氛,保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动。首先教师要保证和颜悦色的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是最需要饱满的情绪、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的课堂,文章的思想情感、情绪表达都要通过老师的言行传授给学生。面带微笑的老师,给学生留下温暖的感觉,自然会拉近师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亲近,愿意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再有老师要在教学中投入饱满的热情,通过端庄的仪表、亲切的语言、激情的讲解、和蔼的眼神,向学生传授所要讲解的语文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最后要重点强调教师的强化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正强化加强学生的愉快心情,还可以在课堂中渗透竞争性,教师可以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引导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互相质疑,最终寻求解答。这样一系列的轻松、有趣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课程学习的兴趣。
四、要正确把握教学节奏
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像乐队的指挥家一样合理控制整个课堂的节奏,详略得当、轻重缓急都有控制,才能够适时抓住“听众”的心,这里的听众就是学生。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兴奋节奏,保证教学环节能够与之配合,通过对高中生大脑兴奋曲线的分析,可以得知在五十分钟之间大脑会有一个疲劳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这个时间段找同学阅读、朗诵,或者通过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刺激学生的兴奋神经,度过疲惫学习的时间段。另外教师要在整个课堂的时间安排上体现出详略得当,比如说课前阅读的时间、课上分析的时间、学生讨论的时间、文章思想总结的时间等方面都要在上课之前规划并在课上依照步骤进行,这样控制的课程节奏不仅能完全深化教学重点,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加强阅读课文的主动性。
五、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
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电教设备、图片、影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教学生动化,使教学内容更具体、更形象。语文课堂上电教工具等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能够使得语文教学更加直观,使之前传统沉闷的课程学习变得生动和有趣,这是实现愉快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满足新课改环境下素质教育新的要求的具体实施手段。比如说在《再别康桥》一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录音朗诵,配合背景音乐,将诗中表现的美的事物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根据优美的旋律和诗词语句在脑海中想象波光粼粼的河畔,河里的青荇“柔柔的在水底招摇”,体会那种轻轻地走、轻轻地来的静谧,在心中感受“天边的云彩”的自然美,将整首诗的思想感情推向,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通过展示网络上搜集类似风格和主旨的影像和图片,展示月光泻在荷塘中的美感,配合背景朗诵的美感引领学生深入到静谧美好的荷塘月色中,感受自然的美。然后回过头继续带着直观的感受回到课文的学习,这时候脑中有情景的学习,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结论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愉快教学,可以将课内知识和课外见识融合到一起,在完善课堂教学的同时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课堂知识向实际生活的延伸,争取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当中,促进学生提升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加强其主动阅读的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个性化阅读
0.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个性化的阅读促使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阅读感悟,同时,文章的鉴赏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也可以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因此需要重视个性化阅读的意义与作用。
1.个性化阅读
1.1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对语言符号进行认知并且取得其意义的一个心理过程,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人们智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个性化阅读强调个体以及心理倾向的不同,在阅读中需要依据学生的情感以及心智活动来理解与感知阅读材料的意义,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人文素养,从而释放学生个性。
1.2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教学文本之间进行多重性的对话,进而在思想上、心灵上产生情感与认知的交流与互动的过程。由于学生的个性以及心理特征的不同,在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以及感知阅读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利用各种生活体验和长期积累的知识,让学生结合语文教学材料,来获得自身对于阅读材料的独特的感知与体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文章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与对话,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语文教学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而组织相关的阅读活动,能调动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对文章产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以及艺术修养,产生创造性的理解与感悟。
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的个性的培养、阅读态度的培养、独特的阅读心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学生独到见解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阅读能力的培养,来释放学生的天性,展示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要注意,要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阅读的效率。
3.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作用
3.1可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文章的阅读与理解,很多教师教育学生按照参考答案的思路走,参考答案即为标准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的培养,强调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与感受,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高中语文诗词讲解中,对于古人的诗词的学习与考察上,传统的阅读教学,需要的是让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能够一致,与教材分析或者是文章解析的思路一致。如对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的理解是:李后主以前是位皇帝,现在是一名囚徒,所以看到这情景出于一种仇恨的心理希望“春花秋月”可以早早的结束。但是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对于这句诗词的理解却产生了质疑,如,有的学生说:“‘春花秋月’表达了李后主对于过往岁月的追思与怀念”;有的学生说:“是希望‘春花秋月’可以快快结束,以免勾起过往回忆,减少内心的痛苦”;还有的同学说:“这是李后主的一种内心感慨与无奈心理的表达”。这些说法和表达,正是个性化阅读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
3.2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信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除了彰显学生个性以及提高阅读能力外,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听讲与记录教学笔记,即使有个性化的理解也不敢表达出来。但是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比如: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教师不会马上表达自己的观点,会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在文章中批注自己对文章内容、表达方式、语言特点以及精彩片段的理解与思考,并且在文章中标注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过程。然后阅读完文章后,让学生自主表达对于《背影》在层次上、段落上、语句上以及情感上的理解,学生自由表达的过程,与教师之间平等对话,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结 语】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师的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也利于释放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