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0:5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篇1

在临床上,冠心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且随着近年来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1]。目前,该类疾病主要以西药治疗为主,但疗效并不显著,为了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我院随机选取了90例患者对活血化瘀法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中抽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共45例,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43~67岁,平均(54.5±6.1)岁,病程1.5个月~22年,平均病程为(5.6±1.9)年。观察组共4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42~69岁,平均(54.4±6.3)岁,病程1.5个月~21年,平均病程为(5.8±1.7)年。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方法,具体为,患者需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批号为H10930189),2次/d,20mg/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山西省临汾健民制药厂,生产批号为H14023070),1次/d,0.1g/次;口服辛伐他汀片(宜昌长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为H20056876),1次/d,20mg/次。观察组使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基本的中药方为黄芪、丹参各30g,川穹20g,麦门冬、桂枝各15g,妊娠、玉竹、生地、赤芍、炙甘草等各12g。若患者痰浊,则加入12g瓜蒌和薤白;若患者寒凝,则加入3g细辛和9g附子。加水煎服,1剂/d,分2次用完。两组患者均以28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指标[2]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ST-T缺血性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缺血性均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和心电图ST-T缺血性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当P

2 结果

经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传统中医学的角度来说,因为冠心病属于心气亏虚,气化不利使痰瘀内结而发病的,所以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益气补阴和活血化瘀[3]。在基础方中,黄芪和人参为固本培元的上品,而麦门冬、玉竹和生地的主要功效就是滋阴降火;丹参和赤芍主活血化瘀通心络;加上适量桂枝可以调和阴阳,起到止痛通阳的作用;炙甘草则可以健脾养胃。上述药材一起使用可以充分发挥温阳止痛、活血化瘀和益气补阴的作用。

在本组的研究中,使用活血化瘀法方法治疗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比使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高出11.1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表明使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疾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学为理论,使用益气养阴和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疾病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R7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035-02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是由于围生期低氧导致脑组织低氧、缺血性损伤,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早期有效治疗可避免或减少后遗症的发生[1]。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而以综合治疗为主。施捷因(GM-1)是一种进口的修复神经病变和神经损伤的药物,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生长和恢复神经功能等作用。为观察其疗效,本文中笔者对66例HIE患儿使用施捷因和胞二磷胆碱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1月~2008年10月在我院儿科诊治并坚持随访的新生儿窒息所致HIE患儿66例,均符合《儿科学》(第6版)新生儿HIE的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施捷因治疗,对照组使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胎龄(38.4±1.3)周;体重(3 465.5±128.50) g;轻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6例;年龄:出生0.5~21 h,平均7 h。对照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胎龄(38.6±1.0)周;体重(3 452.4±123.50) g;轻度11例,中度16例,重度5例;年龄:出生0.5~23 h,平均6.8 h。全部病例均经颅脑CT检查,显示不同程度的低密度灶。两组患儿病情及病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窒息患儿复苏后出现异常神经症状时即开始治疗,采取支持和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治疗组出生24 h后给予施捷因(阿根廷TRB Pharma生产,活性成分是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规格:2 ml∶20 mg),用法:每天1次,每次2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50 ml中静脉滴注,14 d为1个疗程。对照组出生24 h后给予胞二磷胆碱125 mg静脉滴注。轻度病例疗程7~10 d,重症病例疗程10~14 d。出生第4~6周,再治疗7~10 d。

1.3 观察指标

全部病例均有专人每天检查临床神经症状和记录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患者精神状态、原始神经反射、肌张力,有无惊厥、意识障碍、脑干症状,出院时复查头颅CT,并于3、7、14 d时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NBNA根据鲍秀兰等[2]提出的操作方法和评分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新生儿期临床神经症状比较

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是指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恢复时间。两组经不同治疗恢复顺序为意识状态、原始反射、四肢肌张力,其恢复时间:轻度3 d左右,中度7 d左右,重度10 d左右。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临床神经症状恢复时间比较(x±s,d)

2.2 新生儿NBNA比较

两组HIE患儿在住院期间均进行了3次NBNA评分。轻度3~5 d,中度5~7 d,重度10~14 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比较(x±s,分)

2.3 药物副作用比较(表3)

表3 两组药物副作用比较(例)

与治疗组比较,*P

2.4 颅脑CT比较

出生后1个月复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有3例脑CT检查异常。

2.5 随访调查

1年后通过电话联系,我院儿科门诊对两组患儿进行随访复查:治疗组无后遗症;对照组1例留有癫痫后遗症,2例遗留脑性瘫痪。

3 讨论

GM-1是唯一可以透过血-脑屏障的一种神经节苷脂。GM-1可以通过稳定细胞膜,恢复细胞膜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直接降低神经细胞内含水量,减轻脑水肿,并抑制Ca2+内流,阻止Ca2+积聚;GM-1可以对抗兴奋性氨基酸(EAA)和自由基的神经毒性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药理作用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及再生,加快神经功能恢复的速度,加大恢复的程度。GM-1中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是含唾液酸的糖神经鞘脂类物质,是人体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在神经系统中含量丰富,具有保护细胞膜、促进神经修复作用。在新生儿脑病中成功地运用及结合大量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地控制因缺血、低氧所致的脑水肿,抑制EAA神经毒性及神经细胞凋亡,降低因低氧、缺血所致的继发性损害,修复受损神经细胞,恢复神经细胞功能[3-4]。小儿脑组织在生后是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GM-1除了具有急性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外,对神经组织的发育及分化亦有积极作用。因此,对HIE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注射治疗,并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HIE患儿早日改善临床症状,加速脑神经细胞损伤后的修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比较,GM-1治疗同样有效,且患儿发生睡眠障碍、烦躁、抽搐例数少,可能与GM-1无中枢过度兴奋作用有关。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后遗症少,预后好。因此,GM-1治疗新生儿HIE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均取得较好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秦选光,朱宏斌,张凤仙.脑肌苷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5-27.

[2]鲍秀兰,虞人杰,李着算.应用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神经测定预测窒息儿的预后[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1):8.

[3]谢贵阳,朱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心肌酶及电解质改变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20.

篇3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目前关于某种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为:存在于机体的一种生理生化或社会心理因素,由于其存在使机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增加,而减少或去除该因素后,机体发生某病的危险就减少或消失,这样的因素称为某病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根据人群流行病调查,已知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300多种,但是最重要的有十几种。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以分为:①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指研究较早,并已有翔实可靠的研究结果的危险因素;②潜在的危险因素,是指较新的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或尚未被充分证实的危险因素;③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是指较早就了解并研究过,但因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困难,可靠的研究结果不多,需进一步研究的危险因素。

在各类危险因素中,又可分为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例如在主要危险因素中,年龄、家族史和男性性别就属于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血脂异常及糖尿病则属于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已有许多临床研究证明,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可以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心血管病预防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些主要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上,其他危险因素则是依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进行干预。甘油三酯、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a及凝血因子升高的干预是否能够获益,尚无一致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心血管病危险性分层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一个人可能有不同的危险因素,或一个人可能有多个危险因素。当不同危险因素在某一个人身上聚集时,其致病作用可相互协同,互为因果,从而大大加速心血管病的进程。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指南都提出心血管病“总体危险”的概念,强调控制“总体危险”,并制定出一整套评估方法。

我国的高血压指南和欧洲的高血压指南都提出一种半定量的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分类方法,即将血压水平分为5个等级,将高血压以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存在多少,有无糖尿病、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或肾脏疾病等情况,分为5个等级,来评估患者是属于哪个危险等级:很高危、高危、中危、低危或很低危。

从这一危险分层方法可以看出:①高血压这一危险因素被单独列出,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②随着血压增高,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大:③即使血压正常或在正常高值范围内,但如合并多个其他危险因素,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其心血管病的危险性也是明显升高的;④已有心血管病或已有肾脏病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属于极高危人群。我国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在心血管病危险分层时,也将高血压作为最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相当于3个其他危险因素)。

总体发病(死亡)危险定量估算是仿照Framinham和欧洲的SCoRE心血管死亡危险评估。我国根据20世纪80~90年代全国各省市6万自然人群近20年的心血管发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提出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10年发病危险评估方法及3种工具:①评分查表法,②网络直接计算法,③危险评估彩图法。

评分查表法第一步根据个体的7个危险因素(年龄、性别、收缩压、体重指数、总胆固醇、吸烟和糖尿病)情况查表评分,再根据评分总和得到1O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和相对危险。网络直接计算法适用于能使用电脑和互联网者,可登陆中国心血管防治信息网,根据个人的危险因素情况查到个人的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与该年龄段平均危险和最低危险进行比较而得出该个体发病的相对危险。彩图法则根据性别、年龄、吸烟,胆固醇、收缩压和糖尿病等6个危险因素绘出方格彩图,应用时根据个人的上述危险因素情况查找在彩图中属于哪个方格,即可得出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这些总体心血管病危险评估工具对临床工作及心血管病防治有一定的帮助,但是由于这些工具只考虑了7种主要的危险因素,没有包括其他危险因素,而且分类方法过于简单化,因此它们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评估只是粗略的,并不十分精确。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预防

篇4

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临床证实,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年轻化的趋势,据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达2.3亿,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的约300万人,平均每死亡3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1]。而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和缺心性脑卒中等心脑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心血管病的发病有重要影响[2]。为了探讨中年人心血管病的血脂代谢水平及治疗前后对其的影响,本文对日常门诊80例心血管病不同健康壮况中年人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日常门诊病人,共收集有效病例80例,分心血管组与健康组两组,其中冠心病组40例,男34例,女6例,年龄(55±11.2)岁,健康组40例,男31例,女9例,年龄(49±10.7)岁,均为常住居民,具有代表性。

1.2 方法

1.2.1 通过制定统一的临床资料表,对患者年龄、既往史、吸烟、血脂检查,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poA1、ApoB等相关资料进行记录。

1.2.2 嘱病人抽血前48小时内少吃油腻食物,空腹12-14小时于第二天清晨抽血,分别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直接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HDL-C),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1、ApoB,仪器采用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原装试剂。

1.2.3 诊断标准 以TC>5.72mmol/L、TG>1.70mmol/L、HDL-C

1.2.4 治疗方法 采用心理干预、营养膳食、处方运动、药物配合、健康指导等5项综合措施运用的方法进行治疗,以15天为期进行前后血脂代谢水平检测。

1.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间脂代谢水平对比表

表1 治疗前两组间脂代谢水平对比表(x-±SD)

注: 与健康对照组比, **P

从表1可见,冠心病组与健康组对照比较,TC的P均

2.2治疗后两组间的脂代谢自身前后对比(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间的脂代谢自身前后对比(x-±SD)

注: 各组自身前后对比,*P

3 讨论

3.1 血脂与冠心病存在着密切关,但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血脂中不同组分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也不同,仅笼统地用高脂血症来认识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也会显示理论和应用上的不足[3]。

3.2 高TC、低HDL-C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临床证实,本文也得到了证明。本资料说明,中年人冠心病和血脂代谢异常仍以高TC、低HDL-C为主,TG也有影响,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poB增高不明显,说明中年冠心病载脂蛋白代谢异常以ApoA1降低为主,这与有关文献报告类似。

3.3 诱发血脂异常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饮食营养等多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发生率的升高,血脂异常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在于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年人群,面临激烈的竟争和日益巨大的都市生活压力,生活节奏快,往往忽视身体的一些早期预警,因冠心病猝死事件常有发生;对于该人群,应提高早期血脂异常检出率,尽早干预,从而降低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发生。

3.4 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主的治疗对冠心病的脂代谢紊乱有较好的干预效果,治疗采用5项措施,对心情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单一的药物治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疏导的观点,因此疗效得以提高,虽然对对中年人观察的例数不多,但所取得的效果说明,对中年人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值得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参 考 文 献

篇5

心血管病是指循环系统发生病变,临床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常见有高血压、运动猝死、冠心病等病种,进一步发展则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而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1]。据报道,心血管病已成为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之一,而国内平均高发年龄为56.6岁,与国外统计的51.9-57.5岁相当[2]。而心血管病患者多因喝酒、缺乏体育锻炼、饮食高脂高糖、抽烟等生活不良方式,疾病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有研究认为,心血管病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可有效避免该病的高危因素,效果确切[3]。探析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故我院对42例心血管病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入选我院2012年8月-11月84例心血管病患者,入选标准:符合2012年英国心血管临床研讨会制订的诊断标准[4];经胸部CT、MRI、心脏彩超检查确诊为心血管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7例,年龄57-73岁,平均年龄55.9±6.2岁,平均病程3.65±1.79年。所有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各42例,患者入院时的平均年龄、常见病种、疾病严重程度等基线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服用门冬氨酸钾镁片,1支/次,每天3次;或将20ml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加入250ml的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

1.2.2对照组实施常规强心扩血管利尿剂疗法。两组均治疗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3个月后对两组分别随访,了解其预后复况。

1.3药物与试剂门冬氨酸钾镁片(商品名:潘南金;批号:H20080496;厂家:匈牙利Gedeon Richter Hungary),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批号:H20054831;厂家:扬州中宝制药)。

1.4判断和评估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无明显异常;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但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有异常;好转:症状略有减轻,复查CT、MRI、心血管彩超有异常;无效:症状无变化或加重,复查MRI、心血管彩超无改变。

1.5统计学处理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X2检验,P

3讨论

心血管系统病是由于脂类代谢异常,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造成的心脏动脉硬化、心肌缺血疾病。该病主要源于高脂饮食过多摄入、抽烟、不当运动、喝酒等因素,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存在生活不良生活方式对其预后该病的反复发作占89%以上[4]。突发性情绪的剧烈波动对病情的进展有直接关系,负面情绪可使病情加重,应激行为可引发各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临床上主要有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易疲劳、晕厥等症,常见有心律失常、运动猝死、急性心梗、心绞痛等病种。临床上主要通过胸部CT、MRI、血管心脏彩超等检查确诊。目前该病有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心导管消融等微创治疗[5]。

本研究对心血管病人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低镁低钾时Na+-K+-ATP的心肌酶活性锐减,提供的能量会下降而形成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衰,严重者多脏器的衰竭,而门冬氨酸钾镁增强心肌代谢力,改善心脏的收缩,对低钾镁血症进行纠正,同时L-门冬氨酸亲和细胞,是Mg2+、K+的载体,将腺苷酸心肌环化酶进行激活。对心血管病患者实施门冬氨酸钾镁疗法,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vs.52.38%,P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编辑委员会.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2):173-174.

[2]贾克刚,刘晓程.循环微小RNA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10):153-155.

篇6

冠心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病情恶化快,死亡率较高,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高龄老年患身体机能衰减,器官功能减退,容易诱发心血管病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极为不利[1]。因此,对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对应的社区治疗对策,对预防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特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区医院管理的58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和同期收治的58例高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合并疾病,以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为心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社区医院管理的58例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冠心病,其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其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8例,患者的年龄70~81岁,平均为(75.64±2.38)岁。另选取同期收治的58例高龄老年非冠心病患者,将其设置为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有31例,女性患者有27例,患者的年龄71~82岁,平均为(75.92±2.43)岁。排除心肌梗死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以及心脏搭桥手术患者。

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方面作比较,P>0.05,其基本资料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进行良好的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分析,对其生活习惯、合并疾病进行对比和分析。

合并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诊断标准[2]为:收缩压大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90mmHg。糖尿病诊断标准[3]为:任意时间血糖超过11.1mmol/L,空腹血糖值超过7.0mmol/L。

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吸烟,指每天吸烟数量超过1支或连续吸烟超过3年。饮酒,指每天饮酒量超过50ml,酒精度数超过45°,且持续饮酒超过1年[4]。

1.3统计学方法 将各项研究数据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进行t检验。以P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明显更高(P

3讨论

冠心病的发生因素较为复杂,可能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以及合并疾病有关。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中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吸烟以及饮酒的比例明显更高(P

针对上述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区治疗中,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控制,给予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②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给予患者降糖药口服,并给予患者胰岛素静脉注射。③督促患者戒掉烟、酒,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芦笋等,尽量减少盐分的摄入,尽量避免食用高脂肪食物,补充维生素。督促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早睡早起。④患者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社区内可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广场舞、太极等。

综上所述,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因此,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社区治疗过程中,应对患者的血压和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督促患者进行戒烟戒酒,以规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效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进华.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治疗对策[J].医药前沿,2014,4(28):32-33.

[2]王雅琴.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治疗对策[J].医学信息,2014,28(39):362-363.

篇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87-02

在神经内科临床治疗中,中老年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最普遍多发病症,死亡率高被称为第一杀手,心血管病主要由心脏、血管变异引起的,如:冠心病、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和高血压合体、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和饮食节奏的加快,诱发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对中老年心血管病的诊断要准确,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本院神经内科对158例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治疗和指导等做了回顾性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天脊煤化集团公司职工医院内科,对2011年10月―2014年2月期间的神经内科心血管病患者158例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其中男93例,女65例,年龄在45~93岁,平均(73.6±3.7)岁,10例45~59岁,121例在60~79岁,27例,在80~92岁;病程10个月~30年,平均病程(12.9±6.7)年;其中冠心病34例,占21.5% ;高血压40例,占25.3%;急性心肌梗死17例,占10.8%;冠心病和高血压合体42例,占26.6% ;风湿性心脏病16例,占10.1% ;肺源性心脏病9例,占5.7%。

1.2 方法

针对心血管病患者所患疾病的不同种类,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如:降压药、降脂药、血管扩张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对患者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流动学检测、心功能检测,并通过CT和MRI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检查,患者切忌不能运动量过大,一定要卧床休息,时刻关注患者的情况,如:呼吸、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变化,依据患者的情况适当的,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和抗感染治疗,为了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采用化痰和解痉平喘治疗方法等。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有所改善或消失,在血液生化检查、血液流动学检测、心功能检测等基本恢复正常,进行医师指导后可出院;有效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恶化或者死亡。

2 结果

如表格所示:158名患者中无效者共5名,其余153名患者在综合治疗、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下,对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血压、血脂、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有138例,占87.3%;其余血脂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血压基本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水平。

3讨论:

3 .1适当的用药

被誉为“第一杀手”的心血管病是中老年患病率、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尤其是除了血管疾病外,还有可能伴随有其它多种疾病,如:肾病、肝硬化、食管癌、糖尿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老年痴呆症等,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物的综合合理使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根据疾病的临床情况使用药量,并密切观察使用药物后的反映。

表158例心血管患者的治疗效果(例(%))

3.2 治疗

3.2.1心里治疗法。在医学上“病由心生”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对中老年人患者治疗首先从心里开始。在心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病情反复的发作,使患者处于心里紧张、担心害怕的状态,并且焦虑、烦躁、恐惧、不安等不良情绪极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对临床治疗造成很大的影响,见效慢甚至治疗无效等,因而对患者需要进行心里开导,并安慰、尊重、关心患者,还要耐心沟通,向患者仔细讲解疾病知识等,来稳定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保持心理健康等也是防止心血管疾病发作的一个良药。如果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情愉悦、乐观积极,那将会事半功倍。

3.2.2药物治疗

篇8

因为某种原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抵抗,导致身体代谢障碍并且最后引发一些心血管的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统称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1]。十几年来,身患此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为了研究发病率升高的原因并且采取预防措施,我们对过去1年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共有108例糖尿病性心血管病患者在我院住院治疗,同时我们从脑外科和心内科选择没有糖尿病的心血管病患者108例,作为前者的对比。在糖尿病患者中,男性63人,女性45人;无糖尿病患者中,男性68人,女性40人。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1.2±14.8)岁,病程为(8.57±4.12)年;无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为(50.3±13.5)岁。有32例糖尿病患者有多饮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的症状,72例患者出现头晕、胸闷的症状,25例患者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12例患者为少年起糖尿病患者,96例患者是成年起糖尿病。67例糖尿病患者伴有冠心病,4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无糖尿病患者中,62例有冠心病,46例有高血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组成等方面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糖尿病确诊标准:全部患者的诊断以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作为参照。①空腹时全血血糖超过6.7mmol/L、血浆血糖大于7.8 mmol/L,2次以上的重复结果即可确认为糖尿病。②如果患者全血血糖超过5.6 mmol/L,血浆血糖超过6.4 mmol/L,则需要做耐糖实验。若存在糖尿病症状,必须先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测试[2]。③非糖尿病患者在就餐2小时后,全血糖小于5.6 mmol/L,血浆血糖小于6.4 mmol/L.如果餐后2小时的全血血糖大于7.8 mmol/L,血浆血糖超过8.9 mmol/L,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如果在此基础上患者伴有某种心血管疾病,那么可以诊断为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冠心病的确诊标准是: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后,结果表明动脉狭窄大于50%,并出现胸痛发作的现象。高血压确诊标准[3]:①身体休息时,收缩压超过140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②在不同日期的至少两次测量都符合上述标准。脑血管意外确诊:突然失去意识,有典型性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坏的现象,患者头部CT出现高密度的阴影。

1.3 疗效评定指标 对两组患者检测血清胆固醇的含量和眼底,统计患者出院以后的转归情况。通过数值前后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病情是否转好[4]。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分别使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均数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身高、体重、血清中的胆固醇以及视网膜病变的病例的比较结果,上述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比较,见表1。

3 讨 论

糖尿病的主要特征是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升高,导致多个系统受到伤害的系列临床疾病[5]。糖尿病是多个疾病的复杂组成,由多因素作为介质,引起患者多个器官受到伤害。糖尿病有许多并发症,其中心血管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6]。因为此类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不但对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因此,我们的医务人员、患者和家属必须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有足够的重视。限于当前的医疗水平,我们还不能彻底治愈糖尿病,但是如果我们能进行正确、合理的药物疗法和预防措施,就可以降低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发病率。

总之,心血管病变和糖尿病相互联系,关系紧密。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五年后就有心血管病变的可能。十年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多数冠状动脉都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硬化。所以,关键问题是积极主动的防治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发生。从以上数据来看,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和患者的肥胖程度、胆固醇含量都有明显关系,我们要实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首先,饮食要合理。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较高,所以饮食要以低糖为原则,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较多的食物。其次,多进行运动。运动过程可以消耗很多糖,也就能降低血糖水平,同时减少胆固醇在动脉管壁的积累。如果这些导致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的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就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磊,何婷婷,肖海鹏.阿司匹林在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防治中的作用-证据与正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7(10):727-730.

[2] 李萍,李艳英.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诊治进展[J].山东医药,2009,49(37):105-106.

[3] Gaede P,Lurid-Andersen H,Parving HH,et al.Effect of a multifactorial intervention on mortality in type 2 diabetes[J].N Engl J Med,2008,358(6):580-591.

篇9

中图分类号:R587.3 文献标 识码:A 文章编号:1009_816X(2010)06_0444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0.06.15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在降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事件及与之相关的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的情况愈加受到关注。为讨论低血糖给老年心血管病带来的危害,作者对我院2001年1月 至2008年1月42例发生低血糖的老年糖尿病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2~81(68.5±5.8)岁。其中2型糖 尿病40例,病程平均12年(2~18年)。其中明确诊断为高血压、冠心病28例,合并脑梗死5 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其中22例在胰岛素强化降糖过程中出现低血糖 ,8例在口服优降糖时发生低血糖,5例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拜糖平时发生,5例在口服孚 来迪、二甲双胍和卡司平时发生,2例既往无糖尿病病史在住院应用极化液过程中出现低血 糖。

1.2 诊断标准:(1)有明显低血糖症状;(2)即时血糖<2.8mmol/L;(3)有经12导联心电图 或心电监护记录证实的心律失常、ST_T改变;(4)及时给予葡萄糖治疗,心律失常逐渐消失 ,心衰症状得到改善以及ST_T改变恢复到低血糖发生前的水平。

1.3 实验室检查:发病时用快速血糖仪及静脉采血的方法检测血糖0.8~2.4mmo1/L,均 低于2.8mmol/L。

1.4 临床特征:低血糖时,21例出现心律失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1例,室性期前收缩10 例,室速2例,房性期前收缩7例,ST_T改变21例,心衰加重2例,心绞痛加重5例。

1.5 治疗方法:确诊后立即给予25%~50%葡萄糖注射液40~100mL静脉注射,继以10%葡萄 500ml静脉滴注,严重低血糖可用氢化可的松200mg静脉滴注,使血糖维持在6~11mmol/L之 间。

2 结果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随着血糖的逐渐纠正,心电监护下心律失常逐渐减少、消失、ST_T改变 逐渐恢复到发生低血糖前水平,心绞痛、心衰症状改善;其中2例心绞痛伴严重低血糖患者 在血糖纠正后第2日发生猝死。

3 讨论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限制降血糖治疗达到理想标准,也会直接危害机体健康,甚至直接导致严重合并症、心脑血管意外,以 致危及生命。Cryer等学者曾指出:“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 能会抵消一生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所带来的益处[1]。”由此可见低血糖对心血管 疾病的危害性是如此之大。

据有关报道,与无糖尿病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死亡率增加3~5倍,高血压患病 率和高血压相关心血管病患病率也显著增加[2]。近年来发现,部分接受强化血糖控制的人 群心血管病风险增加。2008年6月6日在第68届美国糖尿病年会上ACCORD研究结果公布:强化 降糖治疗增加死亡率并且不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危险。

本组42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有不同反应,除神经系统的常见表现外,尚有心血管系统的严重表现,甚至是致命的危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低血糖会导致各种心律 失常、心肌缺血、心衰加重、甚至猝死。葡萄糖是心肌能量的来源,当低血糖时心肌能量 代谢发生障碍;长期的高血糖可使部分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血管、心肌受损,在遇到 应激时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本组中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发生低血糖后猝死,发病机 制尚不清楚,可能在低血糖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心肌耗氧量增 加,心肌缺血程度加重,缺血细胞自律性升高而易引起室颤[3,4]。

目前已有许多研究提出低血糖可能与心血管病风险增加相关。低血糖成为合并潜在心脏病患 者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一个原因[5,6]。Cyrus等对2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7 2小时的血糖和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发现,与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相比,低血糖与心脏缺血 的相关性更大,尤其是血糖显著波动的患者,更易出现心肌缺血症状和心电图异常[7 ]。Sander等曾报告1例与低血糖昏迷相关的无症状的心肌梗死,并指出低血糖发作是潜 在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建议在低血糖昏迷时检测心电图[8]。Min g Wei等在一项纳入40069例研究对象中发现,低空腹血糖患者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血糖 正常者增加2.7倍,全因死亡相对风险增加2倍[6]。

因此,低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己在医学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与高血糖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一 样,低血糖的危害同样严重。在使用药物控制高血糖以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同时,医生还应 该重视 低血糖的心血管危害。对于老年糖尿病这类特殊人群,因其对低血糖的耐受性差,在选择降 糖药时不宜选用长效、强力的降糖药,同时还应考虑其肝肾功能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与 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重视监测血糖,尤其是自 我血糖监测更为重要,及时了解血糖的变化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为了避免低血糖带来的风险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中那些具有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高度 个体化的降糖目标,血糖控制日标应适当放宽,一般使空腹血糖在8.96~10.08mmol/L,餐 后血糖不超过11.1mmol/L为宜[9]。

综上所述,通过积极监测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最大程度的降低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使血糖安全达标,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参考文献

[1]Cryer PE, Davis SN, Shamoo H. Hypogiycemia in Diabetes Care[J]. 2 003,26(6):1902-1912.

[2]胡大一.控制血糖能降低心血管风险吗[J].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8(2):A11.

[3]梁黔生.心脏性猝死的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8,18(11):685.

[4]谢英,洪昭光.老年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0,12(11): 675.

[5]Enrique Z, Fisman. Is hypoglycaemia a marker for increased long_term morta 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8_year follow_up[J]. Eu r J Cardiovasc Prev Rehabil,2004,11(2):135-143.

[6]Wei M, Gibbons LW, Mitchell TL, et al. Low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 asa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_cause mortality[J]. Circulation ,2000,101(17):2047-2052.

篇10

【Abstract】Objective To screen out the population with multiple cardiovascular metabolism risks accurately.Methods The portable 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strument and innovational combined human bod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were used. ResultsThe proportions of middle and high risk groups of 61 cases, 29.51% and 4.92% respectively, were dec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one year's treatmen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Human body measurement instrument;Cardiovascular disease;Risk stratification

最新研究表明[1],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高血压、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提前。如何应对和遏止我国心血管病的上升是摆在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严峻挑战。本研究运用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及技术对61例入院疗养的军队干部进行了心血管代谢危险分层评估,按其不同危险分层进行为期1年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7月~2007年7月入院疗养的军队在职和离退休干部为研究对象,纳入者均符合疗养适应证,多为健康或亚健康者,排除急危重症或不稳定性疾病,共61例,全为男性,年龄26~69岁,平均(58.8±8.31)岁。

1.2创新组合人体测量装置由2台欧姆龙电子血压计、1台小型人体磅秤、1台微量血糖血脂仪、1台欧姆龙微型心电仪、1台电子计算机、1条人体身高及周径测量尺、1本操作指南、1本评估手册、1个整装箱组合而成。

1.3创新组合人体测量技术①腰围、腰身指数(WHtR)、体重指数(BMI)、腰臀指数(WHpR)的测量。受试者取站位,双脚分开25~30 cm,使体重均匀分配,平稳呼吸,在髂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测量腰围;测量身高和体重时受检者脱鞋、帽,穿单衣单裤。各指标同时测量3次,取平均值。WHtR的计算为腰围(cm)/身高(cm)。BMI的计算为体质量(kg)/身高2(m2)。WHpR=腰围(cm)/臀围(cm)。②血压测量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前1 h停止较强体力活动,30 min前停止吸烟和饮咖啡,安静坐位休息5 min,使用电子血压计将血压计束带分别束于受试者右上肢肘横纹上2 cm及右下肢踝关节上2 cm处,同步测量踝肱血压、心率。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平均值。踝肱指数=踝动脉SBP(kPa)/肱动脉SBP(kPa)。③微量血糖血脂测定。利用微量血糖血脂仪在抽血后30 min内测定。

1.4心血管危险评估方法用计算器分别计算出受试者的体重指数、腰身指数、腰臀指数、踝肱指数,同时联合腹围、血压、脉压差、心率、微量血糖、微量血脂共10项指标,以医学领域最新国际心血管指南为依据,分类积分,每项10分,共计100分,制成量化评分表进行量化评分。评分标准为:心血管代谢危险总分90分为很高危。

1.5治疗方法首先对各危险分层患者均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膳食干预、参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精神压力,并根据分层情况辅以降脂、降糖、降压等药物治疗[1],1年后再次入院疗养进行人体测量及心血管危险评估。

1.6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应用卡方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心血管代谢危险异常率。

2结果

在治疗前,中危、高危和很高危患者占多数,达57.38%,以中危为最多,为36.07%。经过1年治疗,与治疗前相比,中、高危组比例下降明显,分别为29.51%和4.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危组比例上升明显,为40.9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很低危组比例上升达22.95%,说明总的危险分层程度下降(表1)。

3结论

大量研究显示:糖调节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均为心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具备这些危险因素越多的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越大。多个危险因素对心血管病发病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协同作用。几个危险因素都轻度升高对于发病的绝对危险甚至超过单个因素的中高度升高[2],此时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将明显增加。因此在心血管病防治中必须要有全局观点,在发现一种危险因素的时候要主动寻找有无其他危险因素,对于并存的危险因素必须关注并予以更积极的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发病与否与危险因素作用的大小和时间有关,同时还取决于干预的时机和力度。

既往医院和医生对心血管病都重视药物、手术(如冠脉搭桥)及介入治疗(如PTCA、血管内支架植入)这类纯技术性操作,这种治疗模式只解决了“终末期”问题,并没有解决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获救后的康复,因此病情常有反复。现代的治疗应该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的模式转变,实行综合的疾病管理。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筛查、干预以及健康状况评估、预警和疗效评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本组资料表明,在军队干部中,中、高危险层占大多数,经过1年的治疗,中、高危险层比例下降显著,很高危险层也有下降,很低、低危险层比例上升。表明总的心血管代谢危险程度下降,提示可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便携式简易人体测量装置的大量使用,能较准确地筛选出心血管代谢危险人群,为及时、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展健康干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十分适合基层医疗单位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