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1: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简述茶文化的内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中国陶瓷茶具在日本的流传及发展
1.唐三彩茶具
开放的唐朝文化,较之其他朝代,对日本影响最大。此时在日本,饮茶是天皇、贵族、高僧们模仿唐文化的潮流之一,当然也少不了中国丰富多彩的陶瓷茶具。奈良时代日本人模仿中国唐三彩烧制出了奈良三彩,器物主要有盖罐、罐、净瓶、钵、碗、盘等,色彩主要为绿、黄、褐色,有的为单纯的彩绿。虽然其工艺、造型、装饰技法、釉色等方面均不如唐三彩,但奈良三彩是日本最早的陶瓷茶具,为日本陶瓷茶具的发展,及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宋黑釉茶盏
宋代“斗茶”风靡全国。北宋被金灭亡后,宋徽宗丧国,为百姓所不耻,斗茶之风也逐渐陷入低潮。当斗茶活动在中国的宋代逐渐落下帷幕时,在当时的日本却刚刚兴起,流入到日本的黑釉“建盏”,倍受推崇,在当时可谓价值连城。随着中日两国频繁的贸易来往,大量的中国陶瓷茶具被强势的武士阶层获得,这极大地促进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其积极作用就是推动了日本种茶、制茶技艺发展,不是完全模仿中国。
3.明景德镇青瓷
明代,陶瓷茶具的发展进入顶峰时期,最有名的要数景德镇。相传日本一位被誉为“茶汤鼻祖”的高僧叫村田珠光,非常喜欢中国茶文化,特别喜欢使用一种青瓷茶具,由于再传入日本时还没有名称,人们就以茶祖的名字命名为“珠光青瓷”。后来,珠光开始用禅来结合自己的茶事活动,禅与茶的结合是日本茶道的精髓,并且影响至今。
三、深远的影响
1.茶具造型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陶瓷茶具对日本茶具造型的影响不断减少,由简单低级的模仿样本,演变为有着自己审美倾向的风格造型。清贫主义是日本茶文化的审美风尚,所以古朴粗陋的陶瓷茶具是主流,与中国越来越精致的陶瓷茶具发展方向相反。
2.精神内涵
由于日本早期茶文化的传播仅限于宫廷和僧侣之间,其社会性和民众性的层面远不如中国,但是却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形成了典型的日本茶道。其典型性表现在“和、敬、清、寂”,这是说起日本茶道不得不提的四个字,也是日本为世界茶文化所作的贡献。“和”指喝茶者之间的和睦;“敬”则指讲究礼节、真诚互敬地交往;“清”即清爽、洁净。观赏过茶道表演的人都清楚,日本的茶室和茶具都是一尘不染的。当然,“清”也指品茶人内心清净;“寂”指品茶时优雅的环境,还有品茶者谦恭的神态。
一、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与茶史相结合
陆羽《茶经》载:“茶为之饮,发乎神农氏。”但神农时期,人们饮茶是为了治病。在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有吃茶叶的生活习惯。西周初年涉及茶事的历史文献:(1)《诗经》云:“采荼薪樗,食我农夫。”(2)《礼记・地官》记载西周宫廷里已设置了“掌荼官”,来司掌宫廷茶事与以茶祭祀宗庙等礼仪活动。(3)《华样国志・巴志》记载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蜀部落首领已将茶叶作为贡品敬献西周王室。(4)《尚书・顾命》里记载了周成王的遗嘱“王三宿、三祭、三诧”。周成王临终嘱托周康王在祭祀三王(指周文王、武王和成王本人)时,不是以“三牺”(牛、羊、豕)祭、酒祭,而是要以茶代酒“三祭、三诧”。这说明茶在西周帝王心目中是“圣洁的灵物”。在汉朝,僧侣坐禅时饮茶提神。而魏晋南北朝,茶自长江流域向北方普及。隋唐时代,出现了茶馆、茶宴和茶会,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问世,人们对茶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荼”字向“茶”字演变。茶是木本植物,人们就把代表草本植物的“荼”改为代表木本植物的“茶”。唐朝时期多是饼茶,采用“煮茶”的方式。饼茶是将茶的嫩叶蒸烂,捣成泥状,压实成块,制成饼状,然后风干。吃的时候要先将茶块敲下,碾碎,用筛网筛出小颗粒,放到器皿中煮。煮的时候加点精盐,目的是去除茶汤中的泡沫以及表面的一层水膜。而宋朝的时候,采用“点茶”的方式,碾茶为末,注之以汤,以筅击拂。明朝时,除茶马政策中便于运输的砖茶外,饼茶已完全退出了市场,散茶则大为流行。为了追求茶的真味,人们不再煮茶或点茶,甚至茶汤中也不添加盐或姜末等调味品,一直到现在。到了清朝,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戏曲、曲艺进入茶馆表演。
茶的各种异名、别称或雅号也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异名、别称或雅号有荼、、F、J、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苦口师"等。1)“荼”(tu),“荼”字,最早见于《诗经》。最早明确“荼”字包含有茶的意义的是《尔雅》,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蜀人名之苦荼。2)(jia),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3)F(chuan),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4)J(she),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5)茗(ming),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用来表示茶,现与“茶”通用,为茶的雅称。
涉外导游对茶史知识的介绍可以让外国游客了解到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大量有关茶的词语虽然有的已不再使用,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同义词,满足了语言交际上复杂性和灵活性的需求。
二、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与古代道茶相结合
武当古代道茶为骞林茶,采自骞林树,骞林树又名芳骞树。茶名骞林,表明这是一种仙茶,意为喝了这种茶就可以成仙升天。骞有驽马、马腹病、亏损、惊惧、昂首、飞起等含义。骞林茶如果和道家、道教“饮茶成仙”、“饮茶似仙”的思想联系起来,则骞为飞举之义。
元人罗霆震在《武当纪胜集》中有对骞林树的歌咏:“七宝林中上界奇,枝枝翡翠叶琉璃。若非大顶居天上,安得灵根独有之。”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载“武当有二,大顶与五龙接待庵涧滨”。意思是武当山总共有两棵,金顶上一棵,五龙接待庵涧滨一棵。《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记载了明代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山宫庙玄天上帝瑞应事迹,其中有“骞林应祥”的情景。《湖北茶史简述》说,史载武当山陈善于弘治二年(1489年),复贡骞林叶茶,供明王朝宗室享用。1561年成书的《明一统志》:“谓骞林叶,太和山出。”明王象晋(1561~1653年)编著《群芳谱》云:“太和山(今武当山)出骞林茶,初泡极苦涩,至三四泡,清香特异,人以为茶宝。”《清一统志》:“武昌府、宜昌府、施南府皆土贡茶。襄阳府土贡骞林叶茶。”吴承恩(1501-1582年)在《西游记》第九十回“师狮授受同归一,盗道缠禅静九灵”描写“东极妙岩宫”时也出现了“骞林”。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晓梅副教授认为武当山野外自然生长的骞林茶古树才是宋、元、明、清代典籍里记载的当地茶树――骞林树。武当骞林古茶树数量极少,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贵植物。因此,她建议以政府部门的名义做护栏加以保护,申请国家古树名木保护,成立武当山骞林茶种原保护区,并繁殖抚育骞林茶人工园[2]。
涉外导游对武当古代道茶的讲解让外国游客了解到武当道茶史,以及中国政府正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对武当古代道茶的保护,消除外国游客对中国政府的某些误解和偏见。
三、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与宗教相结合
茶与宗教的关系一直很密切。茶字被解读为“人在草木中”。中国人发现并利用了茶,认为它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可成为人类与天地沟通的媒介,所以大约在魏晋时期,茶的精神内涵开始得到提升。
儒家在中国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庸和仁礼的思想。他们主张以茶雅志,通过饮茶沟通思想、增进了解、促进和谐和表达敬意。南北朝时,茶已用于祭礼。在民间,“以茶代酒”和“客来敬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礼仪。
茶禅结合主要原因是茶可助禅。僧侣长时间坐禅容易疲劳,而茶可生津提神,因此茶与佛教结合在一起。之后,佛教僧侣认为茶苦中带甜,而且茶汤清淡洁净,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加上饮茶有助于参禅悟道,于是把禅的哲学精神与茶结合起来,加以发挥提炼,最后终于形成禅茶一味的理念[3]。
道家品茶主要从养生的目的出发:一是为了追求空灵精神境界;二是为了修炼,增强体质,长生不老。道士们饮茶的方式自在随意,既不像佛教执着于精神追求,也不像儒家那样礼仪繁琐。陆羽所著的《茶经》,也受到了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影响。“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这与道教崇尚简朴的理念相符合。陆羽设计的风炉,亦贯穿了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风炉有三足,一足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铸“体均五行去百疾”。前者为煮茶的原理,后者为饮茶的功效。风炉厚三分,缘阔九分,六分虚中。三、六、九也是道家喜爱的“易数”[4]。由此可见,道家对陆羽茶道思想的影响。
涉外导游把武当道茶与宗教联系起来,并进行比较,让外国游客体会到:儒家以茶养廉,道家以茶求静,佛学以茶助禅。在不同的宗教里,茶的精神内涵都超出了其本身的物质层面[3]。
四、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应进行中西文化比较
武当山的外国游客以新加坡和欧美为主导。对来自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人们传播武当道茶文化时,要了解客源国或地区的茶文化,进行比较,加强针对性,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比如针对来自新加坡的游客应了解新加坡最具特色的为“长茶(stretchedtea)”。把泡好的红茶加些牛奶,然后把奶茶倒进罐子里,然后一边拿着空杯子,一手倒茶,两手相距1米左右,来回倒7次,故称长茶。在新加坡喝茶与在英国不一样。在英国喝茶是以茶为主,佐之以一些饼干和小三明治。在新加坡喝下午茶则是以吃为主,从印度式的煎蛋饼到中国的广式点心,花样繁多,而茶的好坏却不十分重要。新加坡还有一个特色是肉骨茶,其实就是中药排骨汤:排骨和各种上等中药一起煲到软熟。那明明是汤,为什么叫茶呢?因为在吃肉喝汤的同时,必须以茶解腻,吃还是占主要地位。
正统的西方“茶饮”文化以英国为首。在英国,饮茶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早茶、午茶和晚茶之分。英式下午茶通常在下午4-5点钟。英国民谣称:“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都为茶而停。”正统的英式下午茶通常要搭配三层甜点,口味由淡而重,由咸而甜。取用顺序从底层逐渐往上,先吃最底层容易饱腹的三明治和松饼,然后是第二层的蛋糕等甜点,最后是第三层的水果饼干等小点。英国人通常喜欢喝红茶(blacktea),传统的饮茶方式为热饮。现在英国人多饮用袋泡茶,因为它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茶叶品种多。英国的袋泡茶多选自印度阿萨姆、斯里兰卡、肯尼亚等地红茶调制而成(比例为40%斯里兰卡茶、30%肯尼亚茶、30%阿萨姆茶),集斯里兰卡茶的口感、阿萨姆茶的浓度和肯尼亚茶的色泽于一体[5]。
针对来自美国的游客,导游应了解美国茶往往都是袋泡茶、速溶茶、混合冰茶粉,或罐装、或瓶装,所以大多数美国人不太重视茶叶的外形,爱饮冰茶不爱饮热茶。美国的冰茶品种繁多,既有红茶,也有绿茶,既有加糖的,也有无糖的,既有加果味香料的,也有纯粹茶味的。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著的《茶叶全书》,于1935年出版,被认为世界茶史三大名著之一(另外两部是中国陆羽的《茶经》,日本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这位酷爱茶叶的美国学者对他的同胞并没有起到很大的影响,美国只是在近10年,对绿茶的需求才增加了一倍多。原因是战后出生的一代咖啡拥趸者希望寻求一种含有少量咖啡因并可延年益寿的饮品。美国茶饮以凉为主,不带任何茶叶痕迹,便没有中国茶沏出的那种品味,那种温馨,那种悠闲,喝茶的情调也大打折扣[6]。
德国人的花茶是用各种花瓣加上苹果、山楂等果干制成的,里面没有一片茶叶。中国花茶讲究花味之香远,德国花茶追求花瓣之真实[7]。
涉外导游进行中西茶文化的比较可以让外国游客意识到:西方人只是为饮茶而饮茶,而武当道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从饮茶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体会人生的乐趣,并把它上升到天地自然一体的哲学高度。
五、结语
作为一名涉外导游,要准确传导武当道茶文化,不仅要与茶史、古代道茶、宗教相结合,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中西茶文化比较。这样才能激发外国游客的兴趣,有效地传播武当道茶文化,让武当道茶文化走出湖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马耀峰,李旭.中国入境旅客旅游选择模式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2003(5).
[2]李晓梅,赖贤宗.关于武当骞林古茶树现存状况的考察与保护建议[J].汉口学院学报,2014,(1).
[3]郭丹英.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J].茶叶,2006,(1).
[4]胡长春.道教与中国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6,(5).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所形成的文化自然也是多元文化。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战争或者自然因素的影响主动或者被动进行大规模的迁徙,由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特殊的迁徙文化。而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发现茶叶的价值,并大规模种植,当前已经形成多种知名的茶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由茶衍化出茶文化,而茶文化的典故正是茶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典故的形成除了当地人文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外来迁徙文化的作用。
1民族迁徙文化内容概述
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是动机,民族成员部分或者全部离开自己原来的居住地,到其他地方进行居住。随着民族群体迁入到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往往也会形成民族文化的变迁,我们将此中现象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指的是因为本民族内部的发展,或者是各个民族之间由于相互影响,使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从风格、模式到结构等发生变化。造成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即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响造成的变化;另一个是内部的,主要是由于民族内部的发展所引起的。迁徙文化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住所文化变迁、饮食习惯文化的变迁以及风俗习惯的变迁等。
1.1住所发生变迁
住所最主要的功能是让人们避免受到水灾或者风雨的侵犯。不同民族的住所不同,会受到各民族所处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住所文化变迁,比如说游牧少数民族,他们为了便于迁徙,所以建筑一般都是容易建造和容易拆迁的,但是随着他们迁徙到内陆或者中原地带之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再加之当地生活方式的影响,他们的住所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具备定居的特点。
1.2饮食习惯发生变迁
饮食习惯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所积累下的生活习俗之一。不同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不同,因此饮食习惯也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在北方民族食用的主食大都是蔬菜、乳和肉等,而南方则是以大米、蔬菜等为主。随着历史上或自然因素或战争因素的影响,北方民族在向南方迁徙的过程中,其饮食习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3风俗习惯发生变迁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或者地方最主要的文化特征。一个地方或者民族的风速习惯包含了丧葬、婚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风俗习惯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点,随着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当人们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其风俗习惯也会受到迁入地大环境的影响,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茶文化典故的形成过程
2.1茶的发源及特征
茶本身是位于我过南方的一种嘉木,随着茶价值被发现,经过千年的发展,茶叶已经作为一种保健饮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不仅是我国南方人对整个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而且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一种贡献。茶发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传说茶源于荼字,是从黄帝的名字中演变而来的。茶是一种小乔木或常绿灌木植物,属于山茶科。茶一般喜欢湿润的气候,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被大范围种植。我国的茶区一般有三个地域,分别是江南和西南代表的一级茶区;江北,西北代表的二级茶区;华南地区代表的三级茶区,在云南地区更是生长着大量的野生大茶树,茶叶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比如有排毒、养生的作用等。
2.2茶文化内容阐述
茶文化包含整个茶品的过程,比如品评茶叶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等。在整个过程中需要达到精神和形式的有机结合,是饮茶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宗教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比较喜欢品茗,甚至有的地方更是将饮茶作为一种艺术享受,大力推广茶文化。茶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即茶文化典故,不管是茶的起源、还是各种茶类的发展等都有着不少相关的典故。
2.3茶文化典故简述
2.3.1关于茶文化起源的典故据相关史料记载,茶最早发源于我国,而就其发源也有不同的典故。常见的关于茶发源典故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神农说,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所有和农业、植物有关的起源都会归结于神农氏。唐朝陆羽的《茶经》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第二,西周说,在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华阳国志》中记载,茶最早产生于西周武王伐纣时期,在巴国,也就是现在的汉中和川北一带就有人将茶纳贡于周武王了。第三,秦汉说,当前最早的比较可考的茶学资料出现在汉代,《僮约》为西汉的王褒所编著,此文详细的记载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情况。在其文章中可以发现,当时的茶已经成为社会饮食中的构成部分了,而且还把茶作为待客的珍贵之物,可见茶具备了比较重要的社会地位,
2.3.2不同种类茶具有的特殊典故我国茶园面积广博,茶的种类自然多样化。不少种类的茶都有其特殊的茶文化典故。比如台湾的冻顶乌龙,就传说是一位林凤池的青年去福建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高中决定回台湾探亲,在出发前去武夷山游玩,发现乌龙茶,并向茶农购买,带到台湾南投县种植,便产生了冻顶乌龙。又如龙井茶、虎跑泉;茉莉花茶等,我国不少的种类茶都有特殊的典故,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3迁徙文化对茶文化典故所产生的影响
3.1迁徙文化丰富了茶文化典故的内容
由于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是各民族战争的影响,不少民族选择迁徙到别的地方。由于迁徙的存在,使得茶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自然也使得茶文化典故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在唐朝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唐朝时期中国的一部分人迁徙至日本,将中国特色的茶文化带到日本,因此现代日本人所钟爱的茶文化是起源于中国。日本的饮茶风尚,一直可追溯到一千二百年前的奈良时代,由中国唐代的鉴真和尚及日本的留学僧最澄法师带入日本,并很快在日本的上层社会流传。到了十五世纪时期,日本的名僧村田珠光,采用十分大众的形式来将品茶和鉴赏茶叶的内容与佛教结合起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茶道艺术,此种茶道提倡茶禅合一,旨在清心。从此之后佛门逐渐普及到民间,进而形成了二十多个流派。比如松尾流、宗偏流、南声流、石洲流、细流、内流和乐流等。到十六世纪时期,丰臣秀吉时代的高僧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创立了一派茶道。一派茶道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是迄今日本流传最广和影响最深的茶道艺术。由此可见,迁徙文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种茶和品茶,而是与茶相关的文化以及典故内容的丰富,为茶文化的发展和继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迁徙文化创新了茶文化典故起源的类型
关于茶文化典故的起源说法多种多样,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典故发源形式有三种,分别是西周说、神农说和秦汉说。但是在英国,有不少人认为茶文化不是起源于中国,而是起源于印度。这种说法的来源是因为,在历史上曾有英国的一支军队在印度发现了所谓的野生茶树,于是就有人认为茶的发源地在印度。但这些茶树是由部分的印度人在中国受到当地文化习俗和种茶饮茶习惯的影响,进而偷种过去的。毕竟在几千年的茶文化的发展历史中,从未记载印度种茶的说法,也没有人在当地制茶。或许他们都犯了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那就是,茶树的历史很长,甚至要超过人类的历史,因此不能说哪里有茶树就可以说茶文化起源于哪个地方。最早的制茶和种茶记录都发生在中国,所以茶是起源于中国。迁徙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丰富,不仅包含住所形式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变化,正是由于部分印度人来到中国受到当地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的影响,这才使茶文化起源的典故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
3.3迁徙文化促进与佛教有关茶文化典故的发展
佛教缘起于印度,古时候将其称之为天竺。在唐朝时期,政治清明,朝廷大力鼓励僧人引入佛教,也有不少国外的僧人极力传播和推广佛教。而佛教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故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所惯用的“吃茶去”,就是源于禅林用语。这句话最早源于唐代僧人从惗禅师的口中。从惗禅师是山东青州临淄人,幼小出家,他一生都崇尚茶、爱惜茶,几乎是唯茶是求。在他每一次说话时,总会说一句“吃茶去”。比如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的诗人赵朴初就曾经引用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在他的诗句里面有这样两句诗词:“空持百年偶,不如吃茶去”。甚至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启功先生也引用到了“吃茶去”这一典故。当前“吃茶去”这一典故已经成为中国人以茶会友、用茶的习惯用语。也正是由于少部分人的迁徙,将国外的佛教文化传播至我国的境内,再与当地的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才形成不少和佛教相关的茶文化典故。促进了佛教和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总结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又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国度。长时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迁入迁出,使我国的迁徙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我国的茶文化典故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迁徙文化的影响,不仅使茶文化典故的起源得到创新,而且也丰富了其发展的内涵。尤其是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所产生的典故,更是流传至今,被现在不少的人所沿用和喜欢。
参考文献
[1]郭雅玲,冯会,郑明芬,黄晓敏.茶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与产品发展探讨[J].福建茶叶,2011(2):43-47.
[2]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茶艺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门艺术,并且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的茶叶市场很庞大,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茶叶的发展空间都很大。学好了茶艺,不仅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变得更加知性,还能够促进茶叶的销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因此,茶艺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我们应该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标新立异,使学生不仅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而且还能熟练地掌握知识点。
一、茶艺的发展史
1.茶艺的历史发展历程
在我国唐代,饮茶风靡一时。由于古代的,道教成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因此茶艺早先被称为“茶道”。茶道是指以修行道德为首要目的的饮茶艺术,它是饮茶的方法以及修行道德的方法的统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茶艺”一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茶艺”一词第一次被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它是由当时的台湾茶文化界首次提出的,用以表示品茶艺术的内涵。虽然品茶早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但是具体的品茶方式方法还不够完善,不够系统化。我们只是知道泡茶的具体步骤为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以及习茶,但是却不能精确地掌握各个步骤。
2.发展茶艺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往往要高于对物质世界的追求。因此茶艺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日益重要起来。作为历史悠久并且拥有独特茶文化的国家,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友人的喜爱。外国的朋友进入茶楼,不仅可以品尝茶叶的甘甜,还能够欣赏到茶艺的唯美。因此,茶艺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并且还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茶艺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做法
1.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首先,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满足市场对精通茶艺人员的需求。茶艺在珠江三角洲地带蓬勃发展,在各省以及重要城市中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高端餐饮业以及酒店需要相应的茶艺从业人员,但是现如今的情况是茶艺从业人员供不应求,因此,发展茶艺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其次,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渴望精神的享受,他们会自己学习茶艺,这样既能丰富自己的知识,又能达到享受生活的目的。
2.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激发学生对茶艺这门学科的学习动机
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单方面说教,失去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可能就会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茶艺的学习动机,是为了使学生把社会和教育提出的对茶艺这门学科的客观要求变成他们自己内在的学习动力。也就是说,要让他们明白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茶艺的重要性。
(2)茶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正视自己的职责,要把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引导以及启发,从而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因此,满足学生的需求就变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强调茶艺的步骤以及概念性的东西,而是要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多体验茶艺的乐趣,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书本上关于茶艺的概念性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学生将自身方面的特征与茶艺的学习相融合的良好效果。
(3)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传统的教学方式、陈腐的思想不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的应用能够节省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学习的渴望。因此,教师在教授茶艺这门学科时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措施。
三、茶艺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
对于专业的茶艺从业人员来说,从事茶艺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气质,还可以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增强服务于人民的自豪感。因此,课程改革的发展前景将会是:首先由教师讲解理论性知识,然后需要学生进行茶艺基本操作以及表演,最后是拓展研究,学生要掌握例如茶艺礼仪等与茶艺相关联的知识。只有在课堂上充分地把这些步骤结合起来,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茶艺人员。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人们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需加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茶艺专业从业人员就成了现在的热点。因此,教师如何能够更好地改善茶艺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做法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茶艺课程教学形式改革与做法进行了详细的简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能够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以及喜爱这门学科,并且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对通感的研究,最初侧重于心理学和文学的领域。在心理学中,通感被视为一种心理现象;在文学中,通感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在艺术领域,通感对于艺术创作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代的包装设计中也逐渐融入了艺术通感的内容,以形成现代包装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巧妙地融入艺术通感,能有效地促进感觉的渗透和挪移,增强包装设计的审美感受,能良好地传递商品信息,并有效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有必要对包装设计的艺术通感视觉传达效果进行分析。
1通感概述
1.1通感的含义。通感起源于希腊语,最初是心理学领域和文学领域的术语。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指人的不同感官的感受能实现相互沟通转化。[1]人对世界的认识起源于自我的感觉,依赖于视觉感官、听觉感官、嗅觉感官以及味觉感官等。感官的存在与功能为通感提供了物质基础。通感的存在是艺术通感的前提。通感,是五官感觉与心觉的相互引发沟通。通常客观事物对人体某一感官造成刺激的同时,会引发对其他感官的刺激感觉,形成一种复合的感觉效果。因此,通感具有独特的艺术功能,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2通感与视觉要素的关系。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绝大部分信息来源于视觉。视觉为通感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通过有效的视觉传达能形成良好的通感效果。[2]视觉要素主要包括两大要素:一是图形要素,一是色彩要素。通过通感,视觉要素可以实现对味觉信息、嗅觉信息、听觉信息等的有效传递,丰富人的感觉体验。
2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层次
2.1感觉挪移。感觉挪移是艺术通感的第一个层次,是较为初级的通感,具有直接的特点。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由此种感觉引发彼种感觉,诸如人对外部的色彩刺激,形成视觉感受,继而引发各种味觉感受。[3]2.2表象叠加。表象叠加是艺术通感的第二个层次。表象叠加在某种程度上是多重通感,实现了对感觉挪移的有效深化和良好拓展。[4]人通过发挥想象力,引发某种感觉兴奋,进而会形成多重感觉的应和,从而造成多重感觉的通感意象。例如,德芙巧克力“此刻纵丝滑”,通过各种视觉表象的刺激,引发受众味觉和触觉刺激,形成了良好的通感效果,有效增强了产品包装的艺术感染力。2.3通感意象。通感意象是艺术通感的第三个层次。意象的本质是一种经过人工意识加工的艺术形象。意象中的“意”是主观的,包括意念、意志、情感等诸多因素;意象中的“象”则是客观的物质形象。意象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通感意象是指在某种外部环境条件下,人的主观意识,包括内心情感等实现与外部事物的互通。通感意象实现了设计者情感、意趣的良好融合,是层次更高的一种艺术通感。
3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效果
3.1图形表达的视觉传达效果。图形语言是世界性的,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图形是实现良好的视觉传达的重要形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效承载了现代包装设计的主要信息。在包装设计中,常见的图形包括商品标志、实物形象以及各种装饰图形等。这些图形通常采用具象或者抽象的表现形式,以摄影、绘画、插图等形式呈现。现代包装设计中,采用图形设计,能通过艺术通感形成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实现对产品特性与功能以及企业理念的有效传递。例如,“心相印”品牌的纸巾,其包装设计就巧妙应用了图形设计。“心相印”纸巾深入市场考察,进行了市场细分,对消费者进行了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将纸巾设置为不同系列,并进行了新颖的图形设计。其茶语系列的纸巾包装设计采用了茶叶的形象作为图形设计的要素,其薰衣草系列的纸巾包装设计采用了薰衣草的形象作为图形设计的要素。这两款纸巾的设计巧妙地采用了茶叶和薰衣草的图形,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茶叶的清香和薰衣草的馥郁,形象地阐释了该系列纸巾的香型特性。在包装设计中采用图形设计,能有效地传达抽象的产品特性,还能通过艺术通感形成对消费者良好的审美感受,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某茶叶公司开发出一款“四君子”茶叶。该系列茶叶的包装设计采用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形象作为图形设计要素,形成了良好的视觉传递效果。梅、兰、竹、菊四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雅、坚贞、刚直、隐逸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国民心理认同。包装设计者采用水墨勾勒的艺术手法将梅、兰、竹、菊的形象生动传神地勾勒出来,再配合以行云流水、卓然不群的书法,形成了高雅的艺术品位,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相得益彰。这样的包装设计形成了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不仅带给了消费者良好的味觉和嗅觉通感享受,还传递了高雅的艺术韵味和审美意趣。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采用巧妙的图形设计,能形成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给人以深刻的艺术通感享受,实现对产品特性的有效传达,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3.2色彩传递的视觉传达效果。绚烂丰富的色彩具有直指人心的震撼力量。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普遍运用色彩作为直接表现形式。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包装设计的内在灵魂,一方面能实现对包装设计格调强有力的渲染,另一方面能形成对企业产品的良好宣传效果。世界诸多品牌产品都强调灵活运用色彩设计形成鲜明的艺术效果和视觉感染效果。实践证明,在大型商场货架的同类产品中,包装色彩绚丽的产品,总是能得到更多顾客的青睐。在包装设计中,绚丽的色彩不仅能产生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而且能产生多重艺术通感效果,形成味觉、嗅觉以及听觉的通感效应,实现对包装设计多角度、全方位的心理感受。例如,饮料产品的包装设计采用色彩设计能取得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通过艺术通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冬季,对饮料的包装设计采用暖色系的色彩,能取得良好的包装效果。在夏季,对饮料的包装设计采用冷色系的色彩,能带给消费者冰爽的感受。在进行包装设计时,选用色彩要综合考虑产品的品质属性,通过绚丽的色彩形成形象的设计效果,引发消费者对产品的通感感受,了解产品的特征,最终激发购买欲望。对于食品产品的包装设计,要充分利用视觉和味觉的通感联系,通过合理的色彩设计以及组合形成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引发消费者的味觉通感。色彩不仅是一种传达视觉效果的手段,更是表达产品文化内涵,突显审美品位和消费者情感的要素。例如,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营销,其产品包装设计一直采用中国红作为主打色彩,迎合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
4结语
艺术通感主要有感觉挪移、表象叠加、通感意象三个层次。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要巧妙应用图形要素和色彩要素,形成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形成高层次的艺术通感效果,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作者:聂淼 石峰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恩培,张磊.论包装设计中艺术通感的视觉传达[J].包装工程,2010(22):66-69.
1.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
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审题过程中,不能从试题中找出核心词语(它往往反映的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和最核心的内容),如地形特点、气候成因、农业地域类型等;不注意核心词语中的限定词语(它是对核心词语的说明,决定了答题的重点),如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甲地的气候成因、乙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等;忽视有关答题要求的词语(它指明了答题的方式),如描述、分析、比较、指出等。二是从试题材料中获取的信息不能为答题所用,即学生不能根据试题要求,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解题信息。
【例1】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水系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图中信息描述图示省级行政区域的地势特点和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的成因。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答案不完整和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审题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其表现为:描述图示省级行政区域的地势特点时,该学生没有注意图例中的“省界”,只描述了该省中南部的地势特点;分析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的成因时,该学生忽视了“省会城市所在”这一核心词语的限制,读图可知,该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应是渭河平原。从答案内容来看,该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是比较牢固的,掌握了根据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特点的方法,也分析了黄土高原的形成特点,但与试题要求不符合。
解题方法:分析地势特点时,学生要根据河流的分布与流向推断;该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是渭河平原,其成因要从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个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中南部西高东低。成因:地壳断裂下陷,河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
【纠错训练】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该区域东北海域的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珊瑚礁是指造礁石珊瑚群体的遗骸构成的岩体,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遗骸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其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材料二:世界某区域图和某景观图。
(1)悉尼的气候与美国东南部气候类型相同,但该气候类型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分布面积远小于美国东南部,从影响气候的因素出发对此现象作出说明。
(2)与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相比,分析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港口运输业更为发达的原因。
(3)澳大利亚东北海域有大量的珊瑚礁,分析这些珊瑚礁的有利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港口的区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澳大利亚东南部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分布面积远小于美国东南部的原因,应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和洋流三个方面回答;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港口运输业比东北部沿海更为发达的原因,应主要从人口与城市、对内交通、开发历史和航行条件四个方面分析。澳大利亚东北海域珊瑚礁的有利作用,应主要从保护海岸、调节海水中CO2的浓度、属于旅游景观等三个方面回答。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美国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比澳大利亚大,季风气候特征更显著。地形:澳大利亚受大分水岭影响,海洋水汽较难深入内陆;美国中部平原广阔,海洋水汽可直接深入内陆。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势力较弱,墨西哥湾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暖流。
(2)澳大利亚东南部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客货运输需求量大;对内交通线密集,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殖民者最早到达该地,发展历史悠久,开发时间早;东南部沿海没有大量珊瑚礁,航行条件优越。
(3)珊瑚礁的功能较多,它对海岸具有保护作用,是弱化强海流及大浪的天然防波堤,守护着海岸;珊瑚和珊瑚礁可以调节海水中CO2的浓度,维持海水中CO2的平衡;珊瑚礁是重要的旅游景观,可以在珊瑚礁分布区建立海洋动物园、自然保护区,既是旅游胜地,又是科研基地。
2.答案组织不合理
解答地理综合试题,要求学生根据试题要求合理组织答案,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有因果关系。学生答案组织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答案欠准确。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审题,或者没有搞清所用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与作用,答题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失分。二是答案不全面。所谓全面,就是说既要回答主要的,也要回答次要的;既要注意一般的,也不遗漏特殊的。然而有些学生往往顾此失彼,答了前者忘了后者,回答出有头无尾的不全面答案。三是答案不具体。一般说来,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有骨头有肉”,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事实”说话。只支撑“架子”,或者只抽象笼统地从理论层面回答,严格来说是很难得高分的,甚至不能得分。四是答案欠“简明扼要”。答案要简明扼要,即回答问题要全面、圆满、具体、准确、简单明了。相反,若答案“拖泥带水”,或学生答不到“点子”上,会导致应有的得分点被多余的文字掩盖,从而影响答案的得分率,也浪费了答题的时间。
【例2】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阴影部分代表海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简述①②两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答案组织不合理。试题要求简述①②两地区降水的季节差异,而该学生只象征性地说明了季节差异,没有具体说明①②两地冬夏季节哪个季节降水多,哪个季节降水少。
解题方法:学生可以根据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分别指出①地和②地降水的季节分布状况,并比较差异,再简述原因。
参考答案:①地降水集中在冬季(夏干冬湿),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②地降水集中在夏季(夏湿冬干),因为夏季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得以深入,受地形抬升而降水丰富;冬季受来自北冰洋寒冷气流影响,降水少。
【纠错训练】阅读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8日至28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直播特别节目――“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报道了角马的迁徙活动。东非野生动物迁徙要经过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距离约3000公里,并且年复一年地在非洲大草原上沿顺时针方向运动。
材料二: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三国是非洲也是世界主要咖啡出口国,该地区生产的咖啡品质优良,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同时也是重要的外汇来源。下表为三国气候资料及咖啡出口量统计表。年平均
气温(℃)月最高
气温(℃)月最低
气温(℃)年降水
量(mm)咖啡出口
量(万t)乌干达22.323.5521.4110012肯尼亚2022~2610~149009坦桑尼亚
(大部分)21~25//800~
14004.5(1)在角马群迁徙路线上的①②③三地中,本次直播报道选择的是哪一个地点?说明角马群在此季节迁徙的原因。
(2)赤道横穿肯尼亚,简析肯尼亚中部地区没有热带雨林景观,而形成热带草原景观的原因。
(3)分析材料二中三国种植、生产咖啡的区位优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东非高原气候、动物迁徙和农业生产活动。每年7月,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东非高原上的雨带也随之北移,故角马群自南向北迁移,即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迁移到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整个迁徙活动是沿顺时针方向进行的,所以本次直播报道应选择在②处。肯尼亚中部地区没有热带雨林景观,主要是因为地势高,改变了这里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影响咖啡种植的区位因素有气候(热量、光照、日温差)、土壤、水源、劳动力和政策等,根据材料依次分析即可。
答案:(1)②地。原因: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每年7月底,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大草原旱季来临,而此时北部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却正值连绵的雨季,有充足水源和食物,故此季节角马群开始向北方迁徙。
(2)肯尼亚中部地区海拔达3000米,由于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不旺盛,蒸发弱,降水少,所以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景观,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景观。
(3)纬度低,平均气温高,光热充足;东非高原气温日较差大;当地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政策支持。
3.对地理概念认识模糊
任何地理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学生对地理概念认识模糊表现为:一是对概念的内涵理解得不透彻,如对气候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分不清;对锋面的概念不清楚,导致对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判断失误。二是对概念的指向把握得不准确,如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时,试题往往有一定的指向,有时要求从自然条件或从社会经济条件考虑,有时要求分析有利条件或不利因素等。
【例3】读东北地区流域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比较松花江与辽河水文特征的显著差异,并说明原因。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答案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概念不清楚。从该学生的答案来看,他把水文特征回答成水系特征的内容了。
解题方法:水文特征主要是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其差异显著的原因应主要从水源补给和河流流向两个方面来回答。
参考答案:水文特征的差异:松花江径流量大(辽河径流量小)、河流含沙量小(辽河含沙量大)、有凌汛现象。原因:松花江流域为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径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冬季气温在0℃以下,且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有凌汛现象。(或答:辽河流经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径流量小;流经地区植被稀少,河流含沙量大)
【纠错训练】读下图,回答问题。
(1)莆田是福建的主要甘蔗产区,分析莆田成为福建主要甘蔗产区的自然原因。
(2)浙闽丘陵是我国重要的优质茶叶产区,据调查,该地土层浅薄,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试从土壤形成的自然要素方面分析该地土壤特点的形成原因。
(3)福州港是我国著名的古代茶港之一,简述其成为古代重要茶叶输出港的主要区位优势。作为一个历史古港,福州港不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远比上海港逊色,分析其原因。
解析:莆田成为福建主要甘蔗产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以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回答。浙闽丘陵土壤特点主要有土层浅薄(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土壤呈酸性(淋溶强,酸性强)和有机质含量较低(高温,有机质分解快)等。福州港成为古代茶叶输出港的主要区位优势是靠近茶叶生产地区、交通条件比较优越和港口条件好等。福州港不论是规模还是发展潜力都远比上海港逊色的原因主要是服务区小,且服务区经济没有长江中下游发达,商品生产能力弱和城市依托作用小。
答案:(1)莆田位于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为亚热带气候,热量与水分条件与甘蔗各生长期的需求相吻合,既有利于甘蔗生长,又有利于糖分积累。
(2)浙闽丘陵坡度较大,且降水丰富,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强,所以土层浅薄;气温高,矿物质分解快,且降水量大,淋溶强,所以土壤呈酸性;气温高,不利于有机质的累积,有机质含量低。
(3)区位优势:靠近主要茶叶产区,茶叶来源丰富;有闽江等河流,交通条件比较优越;海湾众多,水域开阔、避风,利于船只航行和停泊。原因:受武夷山阻隔,福州港腹地比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上海港的腹地小得多;福州港所依托的福州市,不论是生产能力还是消费能力都比上海港所依托的上海市小得多。
4.对地理原理运用不当
地理基本原理包括地理事物特点、地理现象的成因及其演变规律。学生答题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对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的原理理解得不全面,如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地形、气候、河流、生物、土壤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影响人类经济活动的各要素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例4】随着伦敦奥运会闭幕,从北纬51°到南纬22°,奥林匹克五环旗来到里约热内卢。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面A、B、C三图分别为英国的等高线地形图、日照时数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英国的地形、降水、日照时数之间的关系。
某学生的答案:
错因分析:该答案错误的原因主要是该学生没有掌握地理基本原理。海拔高度与气温有密切的关系,但与日照时间的长短没有必然联系,日照时间与地理纬度、季节和天气状况有密切的关系。试题明显是要求学生分析天气状况对日照时间的影响,海拔高度提供的是地形信息。结合英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中部为山地,西部为西风的迎风坡,所以阴雨天气多,导致日照时间较少。
解题方法:从图中可知,英国中西部地区多山地、丘陵,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降水影响到其日照时间的长短。
参考答案:英国中部多山地、丘陵,西部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多阴雨天气,日照时数较少(或东侧位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日照时数较多)。
【纠错训练】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美洲七月份气温分布图。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年降水量北部约为1250mm,南部不足200mm。1973年,加利福尼亚州调水主体工程完工,1990年达到设计输水能力。后来,加利福尼亚州又继续兴建大大小小的调水工程。得益于这些长距离调水工程,加利福尼亚州的干旱河谷地区出现了灌溉面积达130万公顷的良田,受益人口达2300万,加利福尼亚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全州经济实力跃居美国第一。
(1)描述图中大陆24℃等温线的走向。根据等温线分布状况说明大陆西部地区的气温特征,并简述其原因。
(2)加利福尼亚州从粗放的放牧业发展成为灌溉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其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3)分析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图中大陆24℃等温线的走向可以按照地形的特征分段描述,即西部沿海地区、山地(高原和盆地)、中部平原、东部山区。分析大陆西部地区的气温特征并简述其原因时,首先应据等温线图中的信息概括出两个特点,一是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南北相差不大,二是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高原、盆地低得多;然后结合洋流、天气和地形分析原因。分析农业区位的变化时,可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然条件方面是水源保障,社会经济因素有交通运输、市场和技术等。北水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从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1)24℃等温线在西部与海岸平行,呈南北走向;进入高原和盆地后,等温线呈弧形,向南北(锯齿状)凸出;中部平原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东部山区等温线向南凸出。西部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南北相差不大,其原因是南部沿海受寒流的影响,形成多雾的天气,日照不强,北部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气温比同纬度山间高原、盆地低得多,这是因为山间高原、盆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或答:等温线密集,说明同纬度温差较大,这是因为受地形地势的影响)
(2)水源条件的保障(北水南调);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变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城市化的发展。
(3)有利方面:减少径流的浪费,使得南方有了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的保障。不利方面:北水南调改变了径流方向,可能会使原入海河道的水量减少,造成海水入侵;新建调水河道途经地区比较干旱,调水灌溉后蒸发量也变大,土壤易次生盐渍化(盐碱化)。
二、综合题答题对策
解答综合题,一般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即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地理规律,并能进行综合运用,就能较好地解答这类题目。由于综合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多种能力,考查的内容往往涉及自然、人文和区域各方面,所以学生必须准确获取信息,并调用所学知识,最终确定解题的方案、对策。
1.仔细审题
审题过程一般是:一要细审试题的背景材料,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地理综合题常以地图的形式呈现信息,学生只有先把地图读懂,才能根据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要点或技能去组织答案,所以审题要注重层次性。第一层次一般是确定地理位置;第二层次是思考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属于哪个方面的内容。二要细审设问,包括试题的核心词语、限定词语,这样学生才能领悟命题者的意图,把握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联系,从提供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中找到突破口。审好题,是做好题的先决条件。
2.理清思路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学生应调用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并解答问题。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学生只能依据其他条件去判断、推理。
3.精准地组织答案
首先是答案的方向性,就是学生将试题要求与自己储备的基础知识进行“对接”,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应利用的地理原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其次是答案的逻辑性,就是学生将已知条件和所问问题“对接”,即事物的前因后果组成一条“知识链”,各知识点环环紧扣。“知识链”的起点是试题情景中的已知条件,终点指向问题。最后是答案的全面性,就是学生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
三、强化训练
2012年6月21日至8月28日,北京某中学的学生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其沿京杭运河南下进行地理环境的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踏访京杭运河时的记录不正确的是
A.沿岸城市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
B.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C.黄河以南运河由北向南流动
D.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极大
2.从北京出发时,下图所示地区会出现图中的天气系统。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停留时间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可能会
A.南北皆涝B.南旱北涝
C.南北皆旱D.南涝北旱
郑渝铁路是中国铁路网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客运专线,时速350公里,是联系郑州等中原地区和重庆等西南地区的主要客运快速通道。读图,回答3~4题。
3.目前流传最广的郑渝铁路规划方案是北线和南线,巫山(巫溪)会成为南(北)线的第一站,巫山行动,巫溪反击。“二巫暗战”说明影响铁路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因素B.技术因素
C.社会经济因素D.地形因素
4.如果选择南线方案,对襄阳的影响是
①彻底改变了襄阳依靠公路运输的单一运输格局②增强了襄阳作为陕南、渝东、豫南、鄂西铁路枢纽的作用③相对减小了焦柳铁路的压力,并削弱了焦柳铁路的辐射作用④增强了湖北铁路在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原创】读南极地区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5~7题。
5.图示时刻,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北京市旭日东升
B.北印度洋东行货轮顺风顺水
C.巴西高原草类繁茂
D.宜昌的昼长将增加
6.煤炭是古代植物由于地壳的变动被埋入地下并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逐渐形成的固体可燃性矿物。下列有关南极地区煤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成煤时期,岩浆活动频繁
B.有煤炭分布,说明南极气候温暖
C.有煤炭分布,证明南极板块不断运动
D.煤炭是矿物能源,为变质岩
7.有关我国三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62°12′59″S、58°57′52″W;中山站:69°22′24″S、76°22′40″E;昆仑站:80°25′01″S、77°06′58″E)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个南极考察站的自转速度相同
B.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气压较高
C.昆仑站位于长城站的西南方向
D.与长城站相比,昆仑站年均风力小
读“我国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增长统计图”,回答8~9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6年之后城市数增幅减小,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
B.1987年到1996年,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增加速度快
C.1997年之后,城市发展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
D.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主要是产业大规模集聚
9.城市扩展强度是指某段时间内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城市初始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扩张速度的指标之一。下列对城市扩展强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基本没有影响
B.自然因素决定了城市的扩展强度
C.1996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2007年大
D.城市扩展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速度
10.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茶叶之路》于2012年7月9日开始在央视10套首播。根据统计,2010年我国茶树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农业产值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猛,110万吨的茶叶内销总量也居世界第一,而1978年茶叶内销量仅为18万吨。
指出我国茶叶生产的社会经济优势,并分析我国1978年之后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猛的原因。
11.读北欧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指出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坡的气候类型。比较奥斯陆、斯德哥尔摩两城市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3)分析挪威耕作业不发达的主要自然原因。
(4)吕勒奥是瑞典著名的钢铁工业中心,试分析其形成的区位因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运河沿岸城市随着运河航运的繁荣而兴起,也随着运河航运的衰落而没落;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流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众多,经济发达,潜在的旅游开发价值极大;由于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之间有分水岭,所以黄河以南运河不一定由北向南流动。
2.D读图可知,该地区为江淮地区。正常情况下,每年六月到七月初,图示江淮地区都会出现准静止锋,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停留时间过长,我国东部地区就可能会出现南涝北旱。
3.C影响交通线路的区位因素有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自然因素是限制性因素,技术因素是保障性因素。
4.D襄阳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的铁路枢纽,如果郑渝铁路经过襄阳,就可以增强襄阳作为陕南、渝东、豫南、鄂西铁路枢纽的作用,并且增强湖北铁路在全国路网布局中的重要作用,但不会削弱焦柳铁路的辐射作用。
5.C图示时刻,30°W为12时(150°E为0时),则北京时间为22:00;南极地区出现极昼,应是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东行货轮逆风逆水;巴西高原处于夏季,热带草原草类繁茂;宜昌的昼长是否增加无法判断。
6.C煤炭是植物的化石,应该存在于沉积岩中,所以成煤时期的岩浆活动不可能频繁;南极煤炭资源分布在极圈内,该地区气候寒冷,不适宜高大植物的生长,这说明煤炭形成时该大陆的位置不在南极地区,由此可以证明南极板块在不断运动。
7.D三个南极考察站的纬度不同,则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相同,故A说法错误;昆仑站位于极地高压控制区,但由于海拔高,所以与中山站相比,昆仑站气压较低;昆仑站所处位置被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所以与长城站相比,昆仑站年均风力小。
8.B读图可知,1996年之后城市数增幅减小,但不能说明城市化速度减慢,因为城市化进程中除城市数目增加外,还有城市面积扩大;1987年到1996年,每个城市的建成区面积都呈稳定或减少趋势,而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这说明我国中小城市数目增加速度快;1996年之前,城市发展的动力不是产业大规模集聚,产业大规模集聚会导致城市面积迅速扩张。
9.D经济因素对城市扩展强度影响较大,一般是经济发展速度快,城市的扩张速度也快,所以城市扩展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自然因素对城市扩张有影响,如地形因素等,但不是决定性因素;1996年之前我国城市化以增加城市数量为主,而2007年之后以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为主,所以2007年我国城市扩展强度比1996年大。
10.优势:种茶、制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劳动力丰富。原因:1978年之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茶叶消费能力提高;人口众多,饮茶文化源远流长。
解析:我国茶叶生产的社会经济优势,主要是历史、技术和劳动力等;1978年之后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迅猛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导致茶叶需求量增加。
11.(1)呈东北―西南走向;西部沿岸陡峭,多峡湾;东、南部地势较低平,地形起伏和缓。成因: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形成时间古老,久经侵蚀(长期受流水、冰川侵蚀)。
(2)类型:斯堪的纳维亚山脉西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奥斯陆降水多于斯德哥尔摩,其原因是奥斯陆受盛行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比斯德哥尔摩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