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1: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主要有系统性、不确定性、突发性等特点,即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每个经营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风险;而风险来源是多样化的、不确定性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商业银行应重视经营风险管理,加强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水平。具体来讲,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主要具有以下作用:1.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能保证国家金融安全。近些年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市场一直风波不断,各种金融危机不断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加强金融风险控制,做好金融安全工作。而银行作为国家的主要金融机构,其经营风险控制水平高低不仅仅影响着银行金融安全,也影响着国家金融安全。特别是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农村商业银行拥有较高的经营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金融安全也将得以保障,进而保证国家金融的安全。2.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是提高风险控制的基础。农村商业银行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等,不管是哪一类风险,都和经营管理有着密切关系。如信用风险,如果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严格按照带宽流程办事,加强贷款人信用情况核查,即能有效地减少信用风险。又如操作风险,在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并加强稽核、核查等内部控制,从源头行入手减少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当农村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有序、正常的开展,按部就班的完成相关工作,便能有效规避或降低如上三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良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时提高风险控制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控制水平的措施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风险控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收益情况,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控制,做好风险控制工作。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到经营管理在风险控制中的重要性,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如下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控制水平的对策分析。1.完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中,能够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方法和控制,一改传统事后才能补救的状态。另外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后,能为日常工作流程提供良好的参照依据,减少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提高风险控制水平时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时,应明确规定出工作流程,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流程办事,为各项事务办理提供参考依据。另外还应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相关制度,保证会计控制、内部稽核工作的开展,通过良好的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加强风险控制。2.提高员工风险控制意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并不是单纯的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便能实现的,应全员参与到风险控制中,将风险控制贯彻到每一个工作流程中来。而要坐到这一点,则需要提高每位员工的风险控制意识。在提高风险控制意识时,应加强风险控制培训工作,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培训时应做好全面培训工作,将员工职业道德、工作技能、先进理论知识等相关内容纳入到培训中来,同时也将风险控制当做培训重点,让员工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技能、职业道德素质等的提高做好风险控制工作。3.完善监管机制,做好监管工作。监管是风险控制中的重要一环。首先央行应加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如督促农村商业银行尽快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存在问题较多的银行进行频繁、大强度的检查,促使银行及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改正,为风险防范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应完善监管机制,如通过会计控制、内部稽核等对银行资产、经营状况等进行有效监管,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另外还应对各种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并制定出风险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风险控制水平,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认识并重视这一点,全面做好经营管理,真正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加银行收益。
作者:张利民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1.资本风险,即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不能抵补各项损失和支付到期负债的可能性。资本数量的多少直接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誉好坏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商业银行经济实力的一项主要标志。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表明在今后几年中,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但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十分缺乏,如果达不到这个国际性的要求,这将必然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必然影响到与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
2.信用风险,即获得银行信用支持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意遵照合同规定按时偿还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成为了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资本金的质量与数量是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的最有力的保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信贷资产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质量。使原本就自有资本不足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障碍。
3.市场风险,即金融机构面临在市场经营中的风险,在国际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环境下,我国金融机构仍实行分业经营。由于金融混业经营业务日趋综合化,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通过等方式进行保险、证券等业务的交叉。由于它们既是金融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参与者,国有商业银行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金融市场里存在的风险。缺乏来自外部的监管部门有效监管和规范经营控制风险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潜在的风险。另外,投资市场运营不成熟以及相关的立法的滞后造成金融市场秩序混乱。投资市场的参与者主体企业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体制,从而危机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4.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产权不明晰造成的国有金融资产的所有者缺位使得国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内部管理风险。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构的基础。但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总分行制的经营管理体制降低了资产质量的责任,给总行的统一管理、调度、核算带来了层层阻隔,产生了许多方面的经营风险。尤其是由于银行“内部人”利益等原因造成的金融欺诈和盗窃案件,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二、化解金融风险的途径
1.加快产品研发,进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之一还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受到创新带来的利好。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不仅可以根据存款的期限不同确定不同的利率,更可以根据存贷款的金额不同把利率分成不同的档次。另外,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交易品种都将会推出。
2.改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整体上对全行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和管理,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全行经营风险管理体系,有助于对全行经营风险实行有序、规范的动态管理,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风险防范环节的权限控制、整体运作和信息支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通过改善,力求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相互控股的公司治理结构,为银行对风险控制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解决所有权缺位,产权不明,制衡机制失效等问题。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1.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组织构架没有实质
从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组织来说,农村商业银行虽然在形式上基本健全了“三会一层”及相关专业委员会,但是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运作要求,“三会一层”运行质量不高,风险监管部门未能真正有效履行职责。董(理)事、监事、高级管理层对本机构与风险相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特别是对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外的其他类别风险知之甚少,所以,要确保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相当困难。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将组织构架没有健全,只重形式,没有实质。
2.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基础薄弱
(1)风险监管的人才严重匮乏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时间相对较短,风险管理人员数量较少,所以农村商业银行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2)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由于目前大多数机构的风险监管信息系统尚处于未规划或初始开发阶段,数据积累匮乏,难以满足有效风险控制的适时、精确、高效的需求。
(3)风险监管的文化建设落后由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建设比较落后,大多数机构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普遍存在以机构风险支撑个人业绩、以未来风险支撑眼前利益的现象。
二、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存在的风险
资产、风险管理机制、内控制度,是银行经营最为重要的三要素。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最欠缺的也恰是这三要素,这些正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所在。
1.资产质量不高、资本充足率偏低,容易导致经营危机
按照信贷资产无级分类,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偏高,资本金不足。再者,受区域经营限制及业务拓展水平等因素的困扰,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化解、资本积累方面都受到一定影响,单凭积累资本增长,难以跟上风险资产增长速度,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此外,资本充足率偏低,不能达到外部监管、内部风险缓冲的要求,因此,一旦出现较大额度非预期损失,就有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本覆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
2.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决策不力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的框架虽然已经建立,但尚未完全建立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监督层职责分工不明晰,影响风险管理执行效果。内部审计稽核部门权威性、独立性不够,审计过程中合规性检查多,内控、风险稽核少。
3.内控制度不完善,容易导致效能低下
农村商业银行某些业务缺乏操作细则,内控制度的制定和修改滞后于业务和形势的发展,尚未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内控制度动态管理机制等。有时表面上各项制度齐全,但实际执行中控制效果差,不完善的内控制度,导致农村商业银行效能低下。
三、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管理
由于结构性过剩引发的整体性过剩问题,对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的管理首先应转变观念,大力开发中小企业和个人信贷市场,再增加面向个人及中小企业的贷款种类,然后制定适当的信贷制度,设计出符合中小企业自身情况的信贷产品,同时要加大对农业领域的信贷投入,并且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优化资产结构,积极安排一定比例的贷款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发达地区的发展。
2.农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防范
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创新农村驾驭风险的产品、建立灵敏的信息和预警系统,能够从整体上减少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
通过资金集中,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资金集中管理后各项资金的配置权集中到上级行,上级行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对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
(2)创新农村商业银行驾驭风险的产品
预期损失(ExpectedLoss,EL)是指银行从事某项业务所产生的平均损失,计算公式为:
EL=AE×LGD×EDF其中:AE为风险敞口;LGD为违约时的真实损失率;EDF为预期违约率。一般以准备金计入银行经营成本或在产品价格中补偿,已不构成真正的风险。灾难性损失发生概率极低,但损失巨大。非预期损失额就等于经济资本,也可将非预期损失称为经济资本。
经济资本的计量是经济资本管理的核心,也是经济资本配置、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及经济增加值(EVA)的基础。依照现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资本也可相应地分为覆盖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覆盖市场风险的经济资本与覆盖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其计算基本公式为:
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重叠计算的损失
从数量上来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管理者总是希望银行需要持有的经济资本越少越好,越少的经济资本表明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水平越低。
二、经济资本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2006年底开始生效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指出,资本作为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保证,应在所有敞口上得到合理配置,资本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将资本要求与风险度量直接挂钩,这是新资本协议基本框架第二支柱内容的一部分。
(一)样本数据的采集
以某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一地级市分行为例,该银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全部公司贷款数据,共有370笔贷款。其中2007年1月31日仍具有余额的贷款227笔,没有余额的贷款143笔(已到期并本息结清)。将具有余额的227笔贷款作为一个组合,计算其非预期损失,其中11笔贷款已到期但本息未全部偿还,作违约处理。我们需要估计在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并在这一时点计量该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
(二)违约概率的估计
该银行已建立了客户信用评级系统,根据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与其年违约概率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分别确定2007年1月31日这一时点各债务人的年违约概率(见表1)。
(三)违约损失率的估计
我们采用该行上一期,即1998年1月至2002年6月的违约损失率38.2461%作为该分行2002年7月至2007年1月发生的公司贷款的预期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
(四)样本数据的分组以及频带的划分
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频带划分并要求每个频带内的贷款笔数不少于10笔,将贷款组合划分为8个频带,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
一旦确定了频带,便可估计出各频带内的预期违约个数和预期损失,并计算出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将不同频带内的贷款项目作为一个整体计算整个贷款组合的违约损失分布,使用聚合信用风险模型结合表2的参数,计算得出整个贷款组合损失为n×L的概率P(loss=n×L),n=0,1,2……,从而得出损失分布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违约损失分布图计算出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在置信水平α=99.9%下的非预期损失,结果如表3。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要求的置信水平99.9%,计量出该贷款组合应配置的经济资本为12510.7万元。另外,按照预期损失的计算公式:预期损失(EL)=风险敞口(EAD)×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计算出的预期损失为5269.012万元,与表3中的预期损失5339.300万元相差不大,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三、在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在管理上,某些地方的银行就存在着重理论、轻操作,重宣传、轻落实,重推广、轻实践等问题。日常工作中,更多地关注表内贷款管理,对经济资本的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较注重风险资产经济资本的事后定量计量,而不具备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的功能,没有形成对风险资产和资本回报的有效约束机制。
第二,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各行的考评办法与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资本的要求存在资产分类不一致、资本要求比例存在差异,所以导致和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事后考核机制仍然不是刚性的资本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经济资本的导向性作用。
第三,分配方式上,额度确定主要依据年初确定的利润计划和新年度的经济资本目标收益率,未充分考虑一定时点上银行下级机构实际实现的利润差别,可能会造成下级机构经济资本额度松紧不一,在额度调整尺度上较难把握,难以平衡协调,进而造成管理效率低下,不利于经济资本在全行范围充分而适度配置和高效使用。
第四,在资本约束上,与国际银行业比较,中国银行还处于初步阶段。由于数据、系统和人员制约,还难以对关键风险因子和资产组合进行准确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量基本还是空白。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足以完成从风险量化到风险损失的映射,不能在银行内部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和风险分布。风险控制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信贷质量管理上,而资本约束的作用只是体现为满足监管要求,与国际银行业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存在不小差距。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周凤亮,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李文.从利润管理到价值创造——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探析[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3]孙巍.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度量的模型选择[J].上海金融,2005,(8).
[4]田新时.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近年来,银行跨行业、跨部门经营,金融业务组合交叉,关联交易增多,管理复杂,引起风险传递和风险集聚等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如何逐步构建科学的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模式,防范和控制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稳步推动银行综合化经营发展,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现阶段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制度缺乏标准性。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和成就,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自身的发展壮大,银行内部的各种纪律条款和规章制度也在日渐增多,但是,银行业务的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规章制度的制定速度,因此,目前很多银行内部的规章制度都存在着滞后性等问题,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要求,有些条款规定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而且,由于银行自身结构的特殊原因,使得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和管理往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条文规章,这些条款一般缺少一定的标志性,导致了制度上的混乱局面。这些缺乏标准性的条文规范使得银行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化的管理,进而在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管理成本,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和长远发展。
2.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简单地将风险管理视为银行业务操作方面的风险。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银行相关从业人员在实施具体的业务的时候不能够有效地意识到当前的操作所隐含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也许单一的操作行为不会引发系统性的经营管理问题,但是,如果这种不合理的操作行为广泛存在于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的时候,将面临严重的管理危机,将给银行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银行的商业信誉从根本上来源于全体银行职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同样,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水平也最终取决于每一个银行工作人员的实际落实情况。因此,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高层管理人员所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普通银行工作人员需要面对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的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意识的缺失是制约银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3.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不合理。现阶段,我国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主要局限于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对相关业务定期地监督和检查、打击洗钱行为等,但是对于具体管理问题出现的时候应该如何对相关人员进行处分或处罚存在制度上的缺失。这就使得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实施具体业务的时候控制经营风险的意识淡薄,而且在管理问题出现后想方设法地推卸责任,而不是积极地对相关管理漏洞进行填补和评估,这样在无形中便增加了银行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所以,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职责定位与巴塞尔银监会所倡导的“风险的监控、识别、量化、评估和报告”等管理制度相比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二、完善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1.制定规范化的经营风险管理规章制度。为了更好地进行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经验来制定一套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的具体职责,并对实施相关银行业务作出具体的程序方面的规定,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效地利用规章制度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控制银行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同时,相关的规章还要对管理问题发生后的责任处理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将责任分配到每个人承担,这样将极大地规范银行的监督管理行为,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并端正其工作态度。与此同时,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其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绩效评估相结合,将银行的整体发展同个人的发展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每一个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意识。
2.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授权其相应的监督和管理职权,并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具体制定经营风险管理规则,了解和跟踪与商业银行管理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对本单位的综合经营管理风险进行合理评估,通过这种专业化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为银行的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该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具体银行实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既可以设立专职的风险管理部门,又可以在银行其他部门内部设置相关的管理人员对本部门范围内的经营风险进行监督、控制和管理。不论如何,一定要保证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以确保其职责履行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因此,在机构的设置方面可以将该部门划归银行高层垂直管理,避免各个下级部分对风险管理的评估和监督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涉和影响。
3.培养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目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就是相关银行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造成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失误和责任心的缺失,因此,提高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更新相关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银行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和风险管理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其工作责任感的培养。只有具备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够切实贯彻落实银行的综合经营风险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 峰. 德国 新加坡商业银行合规管理对我国银行业合规管理的启示[J].金融纵横, 2008, (1) .
一、 引言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各个国家的联系愈来愈紧密,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美国的金融业发生了一些列的连坏影响,不仅如此,美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发展到世界各个国家,次贷危机的重创不容小觑,更是引起人们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和思考。
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就是实施风险管理,根据银行自身的资本基础、条件和实力,明确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评估银行的风险水平,当发生风险迹象时,通过调节控制银行的风险水平,摆脱风险威胁的困扰,使银行进入安全状态。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经济资本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是以资本的约束为核心的控制经济资本合理增长的管理。巴塞尔协议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商业银行真实的反应经营中的面临的风险,并且更加重视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地位。因此,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业务的不断扩充,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这就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资本管理的营运而生,带来了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符合了商业银行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二、 经济资本管理分析
2.1经济资本
银行资本是一家银行发展所必须拥有的金额,是商业银行存在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对存款者资本的保证和保护。银行资本可以分为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其中账面资本是银行财务表中的所有者的权益,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银行所必须持有的最低资本量,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种。经济资本则是经过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内部评估得出的,是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商业银行用来抵御风险的资本,也可以称为风险资本。经济资本不是一个真实的资本,是虚拟的,是一个量化而来的概念,是一个经过科学合理的计算得出来的数值概念,而且经济资本反映风险的真实程度比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都大,能给商业银行的配置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参考。
2.2 经济资本管理
经济资本管理是在确定经济资本的计算方式和范围的条件下,通过资本来约束风险的增长变化,把经济资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从而获得相应的收益,促使发展、效益和抗风险能力协调统一,共同和谐发展。经济资本的计算就是对风险的计算,按照巴塞尔协议可以把商业银行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种,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是由债权人的变化所引起的风险;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的变化所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则是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问题或者系统的问题等所产生的风险。而信用风险可以由银行进行内部评定计量,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内部模型法来计量,操作风险则可以采用标准法或者比较先进的高级计量法来计量。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计量是对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计量,那么经济资本的计量就是建立在对信用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市场风险的非预期损失和操作风险的非预期损失的量化之上的。
三、 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经济快速多样的发展,使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挑战,随着经济资本管理的引入,给银行的发展带来一股清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明确了银行的战略目标。由于量化了风险,银行可以根据量化的结果来比较分析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确定银行的发展战略,实现既定的目标,取得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当商业银行的经济资本大于等于它的监管资本时,就表明银行有比较大的承受风险的能力,这时候就可以扩大资本的实际量,但是反之,如果经济资本小于它的监管资本时,说明银行具有一定的风险,就需要调节资本的量,降低风险的威胁,保证银行可以安全的实施战略计划。第二、促进了银行的风险管理。由于商业银行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成功与否对银行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经过对不同风险的量化计算、分预期损失的预测分析,能比较真实的反映银行的风险情况。经过不同部门相关人员的参考,发现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措施,可以全面提高银行的整体风险意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第三、完善了银行的管理系统。经济资本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不仅仅是对银行经济资本的配置管理,同时也渗透到了银行的风险计量、业绩考核、业务发展等环节中。而银行的风险不是孤立存在不同的部门中,而是不在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彼此间相互影响。因此,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全面的解读不同环节中的风险,通过量化研究,从而使不同部门或者环节的风险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少,避免风险的过大发展,增加银行的效益,也完善了银行的管理系统。
四、 经济资本管理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应用的问题策略分析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很多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身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深入理解经济资本理论,建立银行风险管理意识。次贷危机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全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延缓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它又给人们一个大的教训,加强了人们的风险管理意识,避免以后损失更大的风险威胁。因此,商业银行更是要认真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深刻理解经济资本理论,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不断完善经济资本体系,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银行对不同风险的量化考量,需要充足的数据资料和信息,因此,面临复杂多变的风险市场,银行有必要逐渐积累不同风险的数据信息,给经济资本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这就需要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技术水平,整理出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建立完善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提高银行的资本配置能力,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最后,积极推进考核奖励机制,激发银行风险管理动机。面对枯燥繁重的工作压力,员工难免会有懈怠情绪,这就需要银行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明确银行管理和员工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激励体制。根据员工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经济资本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不同部门根据业务的需要可以提高风险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徐州分行)
参考文献:
从“银行是经营货币的企业”发展到“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成为一种普遍认知,可以说是我国金融界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其意义在于,认同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就不得不认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就不得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这不仅是我国加入WTO的需要,而且是我国国有金融资本经营融入全球金融竞争环境的需要。
一、树立风险管理和追求效益协调一致的新理念
所谓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因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银行经营活动的内在属性,是不可忽视、不容回避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和效益相伴而生,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绝对的零风险绝对的零收益。那么,面对效益最大化的市场要求,经营银行就必须树立有关风险管理的新理念。
首先,银行的经营者必须正视风险而不是忽视风险,以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以巴塞尔协议关于风险种类的划分方法,对所有种类、所有机构、所有环节的风险加以识别;其次,不能一味地同避风险,而是要通过分析、淖估、临控、转移、分解等风险控制机制,将与经营活动相伴的内在风险控制在可以用资本进行补偿的范围之内;最后,发展业务、追求效益不能以牺牲风险管理和控制作为成本,而风险管理和控制也不能以牺牲发展与效益为代价。[11事实上,风险管理和效益追求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撇开风险控制的投机行为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其实是摧毁风险管理机制以致最终影响生存的溃穴之蚁;而不能服务于发展目标、不讲效益比,单纯就风险论风险的风险控制,则无异于抛弃了银行生存之本。
总之,银行经营者必须接受风险、容忍风险,建立科学的风险抑制、转移和补偿机制,从被动的风险接受者转变为风险控制者进而进化为风险经营者,并在经营风险的过程中,追求最大的效益。
二、建立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追求最大效益的新机制
既然银行经营必须接受风险,那么银行在评价一项经营活动的效益情况时,就必须考虑其效益是在承担了多大的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某项业务的风险过大,则该项业务为消化其风险损失所占用的资本就较多,这样即便该项业务能带来较大的利润,但与其所占用的资本相比,其资本利润率就不见得很高,即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应在一个适当的风险水平上追求效益最佳。关于如何衡量扣除风险因素后的实际收益水平,国际上较多地采用RAROC指标,即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利润率=(利润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收入一支出一预期损失)/经济资本与传统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不同的是,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分母采用的是经济资本,分子中扣除了预期损失。它要求将所有可能产生风险的业务都视为付出经济资本的风险投资运营,由此计算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既考察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叉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 资本利润率指标把银行的风险与效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使银行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成果体现为数值。根据资本利润率指标的这一性质,银行管理者可以通过控制资本利润率水平来建立一个高效的、自动运转的风险控制机制。
资本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同时取决于业务发展水平(影响利润水平)和风险控制水平(影响经济资本),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工具进行风险控制,能够把风险控制工作融合在银行各项业务中。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都可以计算自己的资本利润率指标,并且相互间可以直接对资本利润率指标的高低进行比较。这样,以资本利润率指标为基础,银行可以从过去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单独分析、孤立管理,转变到以经济资本分配为基础,以有效资产组合为纽带,将对各项风险的管理联系起来,在银行总体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使在此体系运行的基础上产生的效益,成为真实牢固的效益。
近年来,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次贷及欧债危机持续演变,国内经济下滑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再加上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等多种因素叠加,银行业经营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相继出现的区域性债务危机,更是对银行风险管理敲响警钟。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一方面企业经营出现困难,财务状况逐渐恶化,违约风险不断增大;一方面中小银行资产规模仍保持快速增长,不良贷款已出现持续反弹的情况,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一、不良贷款持续反弹,信贷质量值得关注
据银监会统计{1},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三类机构2011年全年不良贷款共增加80亿元,但自2012年以来,上述机构不良贷款快速攀升,其中一季度增加98亿元,二季度增加144亿元,反映出中小银行不良贷款持续暴露,并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浦发银行{2}、兴业银行{3}等上市银行三季报中也已披露有关不良贷款及不良率持续上升的情况。另外,从不良贷款分机构指标看,今年上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共增加285亿元,其中中小商业银行增加242亿元,占比高达84.91%。数据表明,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二、信用风险成因分析
从表面上看,外部信用环境恶化是导致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在部分地区集中爆发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源,中小银行自身经营特点、增长模式、风险意识、控制能力等内在因素,也是引致信用风险攀升的重要原因。
(一)风险意识明显不足
1.资产规模扩张的动力更强。在国内银行业仍主要依靠存贷款净息差的盈利模式下,中小商业银行为满足股东和银行自身发展要求,资产规模扩张的动力更强。银监会网站显示{4},截至2012年9月,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总资产较上年同期增长率分别为31.8%和27.8%,远高于大型商业银行13.1%的增长率。过于追求自身的发展速度和经营规模,必然会提升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
2.业绩考核驱动的方式更激进。中小商业银行考核体系中基本都将业务增长速度、存贷款规模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而资产质量、管理评价等仅作为辅助指标。“高增长、高费用、高收入”的激励方式,更偏重于银行的短期收益,未充分考虑潜在风险的暴露。同时,受考核制度的影响,中小银行人员流动性更强,业务连续性较差,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信用风险发生。
3.滚动增长的模式风险更高。由于资本充足率和存贷比等指标约束,部分中小银行存在诸如通过资产业务带动负债业务、以表外业务推动表内业务的增长模式,短期内业务增速较快,但在经济下行期,潜在的风险会逐渐暴露。
4.信贷风险更加集中。中小商业银行趋同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信贷业务呈现行业集中、区域集中和客户集中的趋势,信贷资产的集中度风险逐步显现。一旦某种风险爆发,不仅意味着巨大的信贷损失,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迅速蔓延,中小银行往往难以承受。
(二)贷款定价能力面临挑战
由于在客户基础、信贷产品、网点渠道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中小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更多依靠价格进行竞争,在贷款定价方面缺乏足够话语权。随着存贷利差进一步收窄,将迫使中小银行调整客户结构,将信贷资源投向议价能力高的中小企业客户,中小银行贷款定价能力将面临较大挑战,信用风险指标也会相应有所变化。
(三)风险管控能力相对滞后
近些年来,中小商业银行快速发展,业务品种日益复杂,资产业务逐步多元化,但内部管理体系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相对滞后。一是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已不能满足业务日益复杂的管控要求;二是人力资源向营销条线倾斜,中后台人员配备不足,兼岗现象突出;三是针对风险控制人员的考核缺乏量化指标,激励与约束不明确;四是风险管理条线部门分设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管理缺乏横向信息反馈机制,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协同能力;五是现有风险管理体系更侧重于传统信贷业务,而对类信贷、非信贷等业务关注的不够,风险管理未实现全覆盖。
(四)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
按照一般规律,信贷风险传递顺序依次为:宏观经济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客户经营风险、客户财务风险以及客户信贷风险。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造成的损失比率就越低。但中小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即事后处理多,事前防范少;静态分析多,动态跟踪少。如信息系统数据收集、管理和分析功能有限,不能提供有效风险预警功能;又如制度中有关风险监测的职责是由业务经办人员承担还是由贷后管理部门负责,信息衔接渠道和责任划分都不够明确,风险预警制度和体系尚不健全。
(五)风险处置手段有限
不同于国外,我国尚未建立信用风险转移市场,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后只能持有至贷款违约或到期日,不能根据自身资产组合管理的需要进行转移。当风险事件出现后,中小商业银行出于资产保全的要求,会按照程序采取法律诉讼、处置抵质押物手段,但在经济下行周期中,一方面可能会遭遇很多行政干预、行政保护,法律途径会受到阻碍;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担保企业的连锁反应,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在客观上扩大了风险程度和范围。
三、政策建议
(一)准确认识外部环境变化,理性确定经营目标
中小商业银行应准确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在国际经济下行风险有所加大、国内经济增速继续回落的经济形势下,认准经营方向,稳健经营,严守风险底线,实现业务速度规模、资产质量、风险收益率均衡发展。
(二)积极转变经营模式,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在外部经营环境和资本约束的双重压力下,中小商业银行应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从原来的“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不断优化资产结构和客户结构,提高银行定价能力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良性的内生性增长模式,保持盈利的长期稳定增长。
(三)注重全流程管理,努力做到风险全覆盖
中小商业银行应与时俱进,倡导全员风险文化,强化风险全流程管理,依靠信息系统和其他科技手段,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同步内嵌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落实责任,紧紧抓住风险实质,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条线业务的专业性、管理的全面性、体系的有效性。
(四)完善风险预警体系,提高风险预防能力
中小银行应建立信贷风险预警体系,通过数据收集、快速更新、实时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以及特定客户群等各方面进行持续监测,提早发现和判别风险来源,风险范围,风险程度和走势,并提示相应的风险警示信号,扭转目前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有效控制和降低经营损失。
(五)优化风险处置手段,提升化解风险能力
一是建立快速介入机制,对出现预警信号或关注类的业务,及早控制和化解风险,防范形成不良贷款;二是细化风险处置方案,对于生产经营和债务情况符合一定条件的,可采取债务重组的方式,有效缓解风险;三是风险处置要符合经济下行周期的特点,积极防范风险传染和连锁反应,避免形成系统性风险。
(六)探索建立风险转移和退出机制
建议研究建立风险转移和退出机制,尽快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完整的数据要求,提高中小银行信用风险的定量分析和资产定价能力,推进资产证券化研究试点工作,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注 释
{1}.
{2}.
参考文献
[1]袁洪章.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研究.2005年4月,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金正茂.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研究.2005年4月,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栾小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及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16期.
[4]刘红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金融,2006年第12期.
新《企业会计准则》最大的变化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规定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这将对银行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但是由于中国银行数量少,获取相关数据比较困难,加之新准则推出时间短,进行量化研究有难度。因此本文分析归纳了国外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结合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准则SFASI15,和国际会计准则IAS39,分析了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与市场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金融工具分类的确认与计量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以期在采用新的会计准则后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借鉴。
一、公允价值对银行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随着准则SFASI15的.许多学者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作了深入的分析。由于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在考虑利率和风险等因素后对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计,因而公允价值计量也有利于评估证券投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种变革与我国目前的改变是一致的,我国原来实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通过要求金融资产计提各项准备来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下降,但不确认金融资产价值的增加,体现了稳健主义的要求。而新的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运用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既确认了未实现损失,也确认了未实现利得;同时又规定上述两类金融工具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分别在损益和权益中确认,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Barth,Beaver和Wolfson(1990)将银行股票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EBSGL(EarningsBeforeSecuritiesGainsandLosses),SGL(RealizedSecuritiesGainsandLosses),研究结果支持EBSGL要比SGL收益成分更完整的解释银行股票价格结构。建议投资者用EBSGL收益成分来观测相关价值。Bartheta1.(1990)认为SGL要比预期EBSGL要低(可能到零),因为SGL收益成分反映了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证券的摊余价值(未实现的)和证券出售时实现的市场公允价值的时间滞后。换句话说就是,金融工具的损益只有在融工具出售时才报告在收益报表里,因而延迟了摊余成本和市场价值之间变化的确认。也就是说,如果证券在以摊余成本计量的价值下降的期间没有卖出,那么SGL收益成分就带来了误差,SGL的解释能力就减少了。Barth(1994)的研究结果也表明,EBSGL比SGL提供了市场的更相关和更可靠的信息。
Barth,Landsman,和Wahlen(1995)以137家美国银行在1971年至199o年财务报告数据为样本的检验发现,首先,对证券投资的损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所得到的银行收益确实比基于历史成本的收益具有更大的波动性。但这种增加的收益波动性并不一定反映银行经济风险(如银行股价反应的风险)的增加。其次,如果在样本期间采用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来确定银行监管资本的话,与历史成本相比,银行会更频繁地违反资本监管要求。尽管在公允价值会计下所发生的违反情况更有助于预测未来违反监管资本的发生,但与公允价值会计相关的监管风险的潜在增加并没有反映在银行股价中。引起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化的利率变化通过对利息收入的收益乘数反映在银行股价中,表明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估价银行权益是相关的。
Nelson(1996)以美国200家最大商业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期间所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为样本,检验了银行权益市值与按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只有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才具有价值相关性,而贷款、存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异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这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新会计准则实行部分公允价值会计提供证据支持。
Barth,BeaverandLandsman(1996)以136家美国银行从1992年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SFAS107所要求披露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结果发现证券投资、贷款与长期债务的公允价值估计都具有价值相关性:但银行吸纳的存款与表外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公允价值会计总的来说比历史成本更能反映经济现实,公允价值信息与历史成本信息相比增加了更多的信息含量,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几乎包括全部的金融工具.意味着SFAS115准则规定的收益测量方法所产生的报告收益量排除了银行操作的是关键的影响因素。
Beatty,ChambedainandMagliolo(1996)以美国195家上市银行和94家上市保险公司从199o至1993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未实现证券投资利得与损失发生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他们假定股价反应会揭示这种变化。结果表明关于SFAS115所引起的从披露到确认的变化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是非常重要,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不重要的观点。其次,他们还发现,对于那些可能会增加按公允价值计量与投资证券在期限相匹配的负债的可能性的事件,银行呈现出正面的市场反应,从而支持了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关于“混合公允价值会计(PartialFairValueAccounting)会降低银行权益准确性”的论断。另外,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那些证券投资交易越频繁的,投资期限越长,对市场利率变化套期越充分的银行,受到该准则负面影响的程度越深。
从上述实证结果来看,尽管他们的检验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大多数经验证据表明:银行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具有信息含量:而贷款、长期债务与表外金融工具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并不具有价值相关性。大多数学者把其归因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问题(Nissin,2003):当以客观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公允价值估计的基础时,其可靠性就高,从而其公允价值信息就具有价值相关性;而当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时,依靠估价模型与相关假设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具有信息含量。因此,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成败关键在于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
二、金融工具分类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商业银行须按持有意图将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将金融负债分为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两类。本节参照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对于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进行对比性的分析。以期阐述这种新的分类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SFAS115将所有债券投资和可确定公允价值的权益证券投资按企业持有意图分为持有至到期证券、交易性证券和可供出售证券等3类,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对各类证券的后续计量、未实现持有利得损失及减值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研究SFAS115以意图为导向的资产分类方法能够揭示基于这些准则的实施对国外银行监管产生的重要影响.从而对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能影响作出推测。
1993年,安永公司对银行和储蓄所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被调查者对于SFAS115的反应是改变他们的投资策略:他们会缩短债务证券投资的期限,增加套期活动:他们一可能会减少证券投资的比例。有证据表明,银行通过权衡不同的资产和风险来维持整体风险的理想水平。
SFAS115,金融机构普遍存在通过调整金融工具的分类来影响损益和权益,以及通过选择性出售金融资产的“利得交易”进盈余管理的情况。实施SFASll5准则的直接反应,就是预期大量的证券投资组合将从持有到期类被重新划分到可出售类。总的说来,FAsB对划分为持有到期类资产条件的严格限制,目的是减少管理层在此准则下操纵证券买卖。由于对持有到期类资产的预期的出售和转换的严格限制,估计管理层会重新构造组合,并且可能全面缩小证券组合由于公允价值改变的确认及更严格的证券种类划分。估计银行管理者考虑证券投资组合时会实行更细致的决策管理技术(Purcell,1994;Bowen,1994)。大量持有到期资产会减少银行公允价值波动和监管资本风险暴露,却减少了银行管理者对利率改变的反应能力,所以增加了银行利率风险。而保留大量的可供出售资产使银行暴露在公允价值波动引起的监管资本波动风险.而公允价值对利率改变也是很敏感的,但是保留大量可出售资产使银行更灵活。机构积极采取套期措施及资产负债管理很重要。目的在于减少利率风险暴露。
Hodder(2O02)用230家上市交易银行1993年一1998年间的数据做样本,对作为宏观经济因素和公司特殊因素函数的组合和风险决策建模的实证检验中发现。不考虑实施SFAS115准则的先后时,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银行划分较少资产到AFS类:相对于估计的基准,那些较早实施SFAS115的弱资本银行划分了较多的资产到AFS类(因为弱银行打算用证券的未实现收益来增加监管资本);当监管资本下降时,银行根据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水平改变证券组合的大小,即减少证券组合,降低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在采用SFAS115时,银行贷款组合的利率风险增加了。银行可以通过不将证券分为AFS(例如,将所有的证券分为持有到期类)来消除监管的影响。然而,证券若分为持有到期类,则当需要满足流动性需求时是有代价的。
Beatty(1995)以369家美国银行从1993年第二季度至199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组合数据为样本。检验了银行试图减少报告权益的波动性而做出的努力是否会影响到证券投资资产的比例、证券投资的期限以及归类为可供出售组合的证券的比例。其结果证实,在SFAS115实施期间银行所持的证券投资的比例下降了,期限缩短了,并且当银行平均杠杆率和权益的平均回报率下降时,其归为可供出售类的证券所持比例会下降。这些都说明了。采用SFAS115所引起的银行权益波动导致了银行投资组合管理实务的变化。他们的结果还表明,在SFAS115下,银行的投资组合管理实务受到减少报告权益波动性与保持影响银行收益的弹性的双重目的的影响。
Hodder(2002)提供了会计准则可以影响到公司经济决策的证据,发现银行在采纳SFAS115时进行会计选择将有利于获得真实的成本。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揭示银行实力是否与采纳SFAS的成本有关。其结果发现,成本对于所有的银行来说都是要承担的.但对于资本较弱的银行承担的更多。较强的银行分置较少的AFS证券,这是因为HTM有价证券会削弱流动性。这种低分配表示选择用摊余成本会计的可确认成本。对于较弱的银行过多的分配给AFS.暴露了潜在的监管影响。当银行采纳新的标准时,他们会降低它们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的公允价值敏感性(利率风险敏感性)同时增加贷款资产组合的利率敏感性。我们的发现指出银行均衡各种风险(利率敏感度的来源)的一种方法是重新配置。同样的,银行也降低有价证券的信用风险。因此,这和Schard和Unal(1998)的结论一致:银行会用一个整体的形式来管理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商业银行业务逐步拓展,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总结为四个部分: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
会计人员风险如何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遇到的金融会计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构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将详细剖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给出针对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一、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归结为会计管理风险和会计素质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可以表现为票据结算风险、会计核算风险、会计监督风险、结算风险。其具体表现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由于会计人员自身专业水平不达标素质低而导致会计核算风险的产生进而影响了整个决策的失误,从而导致最终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会计风险中加强会计核算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尤为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进步,商业银行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业银行经济和信誉的损失。因此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与防范,研究一套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相适应的方案,避免金融会计风险问题进一步恶化而影响了整体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影响
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的地方政府治理理念多以自身所具有的权利、权威,运用政府权力集中对社会的各种事务进行强制性管理,对于商业银行财务风险的产生也有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机制下,存在不公平竞争,非正规的金融机构频繁出现,导致菲菲活动猖獗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因此宏观条件下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当地政府本位主义的思想都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
(二)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
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有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制度在规范性的实施, 建设一套完善的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是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之一,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票据结算机制、会计核算机制、会计监督机制、结算。比如,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管理不健全,有的员工责任心不强,导致联行报单的错发漏发,银行内出现柜员之间混岗的现象,支票等先关票据核算审查不够严格都是因为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而导致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是提高商业银行管理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银行管理体制的优化关乎着银行安全稳定的发展,一套完善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增强银行效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在新经济市场条件下,加强银行财务管理,建立银行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降低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实现提高银行管理效率,促进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有效手段。以下内容将针对现阶段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产生的原因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人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就是专业人才的竞争,增强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加强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是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低,专业知识掌握的不牢固或者在风险预测,财务监督上不能严格按照规范实施,甚至参与犯罪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质量,增大了商业银行金融会计的风险,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是保障商业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在技术上杜绝操作失误,在道德和法律规范上做好自我约束与监督,了解怎样做才能有效地防范与控制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要求专业人员要具备夯实的专业知识,培养金融会计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进而实现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
建立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避免商业银行金融会计风险发生的根本保障,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各岗位人员责任的明确分工,坚决杜绝违法犯罪现象,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制,从管理层次与操作层次进行会计人员的内部管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商业银行管理体制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去摸索创新,积极构建出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防范与控制方案。
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会计风险是当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套与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管理体系,对实现银行收益最大化,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