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篇1

二、设疑导思差异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设计差异性问题给学生,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正确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逐渐熟悉知识的构建。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层次感,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会搭建不一样的认知桥梁,确保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例如,问题的难度系数比较大,可以找一些思维能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回答;难度系数低的可以找一些基础稍差点的学生来回答,以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成果展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学习的基础和学习的特征,自觉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独立学习并开展学习成果展示。在自主学习中,学生由最开始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式探索。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师的协助下进行学习的探索,并在课堂上展示学习的成果,交流学习的经验。教师要针对学生成果的展示加以评价和总结,尤其是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也要鼓励那些做得不好的学生下次努力。自主学习,成果展示差异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篇2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但综合性,弹性不够,这对于一个班组中不一定适合于每一位学生。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旧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例题,文字说明和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为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对下列问题起注意:(1)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己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变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二、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教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前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收集有关“利息”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课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学看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公式。课后,我要求学生向父母介绍利息和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并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办法存款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这样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内容枯燥向富有情趣转变

由于旧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如果按旧教材教学,以书教书,势必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现在课程设计将有“给予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活动获取知识,获得体验。如《连减》这节课,我一开始设计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活动: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下去了2人: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下去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地好。这完全得益于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情趣化地设计,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四、算法统一向算法多样转变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例如,教学《乘法运算定律》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实物课件,请学生按图示列出乘法算式。接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25X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于是,同学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

(1)25×16=25×(4×4)=(25×4)X4=100X4=400;

(2)25×16=25×(2X8)=(25×2)×8=50×8=400;

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因材施教的价值,积极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幼儿的差异化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潜能与潜力。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高效落实因材施教,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全面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

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详细了解学生的一切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为每个幼儿量身制订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才能真正提高因材施教实效。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投入更多情感与精力,详细了解幼儿的脾气、爱好及性格等,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幼儿合理分配到一定的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设计出周全的调查方式,比如和幼儿交流、与家长沟通、观察幼儿行为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微信聊天、短信平台、电话沟通、问卷调查、家长会、网络留言等,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从而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差异化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教育。但是,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情感与精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幼儿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而美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每天面带微笑、高高兴兴地面对幼儿,与幼儿交谈之前都先抱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平时与幼儿说话的语气亲切而温和,即便他们犯了错误,也不会对他们大声斥责、严厉责备,那么幼儿就会对教师有亲近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喜好告诉教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能更加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幼儿特点,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因材施教方案,教学实效就会更加理想。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幼儿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效果优劣。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因材施教实效,必须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很多幼教机构对教师素质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普遍较低。比如有些幼教机构在选聘教师时,只重视学历高低、性格好坏、才艺多少,不重视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考查。幼教机构这种间接忽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做法,给一些教师造成一种误导:入职后用人单位也不会重视教学技能,导致教师不具备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意识,片面重视知识面与学历问题,这就导致一些教师缺乏因材施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切实强化幼儿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效果,幼教机构或者幼教院校应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使其在教学艺术、教学方式上具备较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而恰当地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多种性格特点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幼教院校应革新以往以教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将传授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纳入教学内容中,重视对幼儿教师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培养,最大限度优化幼教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幼教机构来讲,其应积极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与机会,比如定期为教师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为教师搭建分享教学心得的平台;邀请名师到幼儿园为教师做相关专题讲座;选派教师代表到示范机构观摩、学习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才能为他们开展因材施教教学做好准备。

三、灵活选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用统一的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完全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差异,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希望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消除或者减小幼儿间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共同进步。但是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特点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极易导致幼儿间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质量落实。因此,为了扎实践行素质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及时察觉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在课堂上的细节特点,特别是幼儿对教学环节的具体反应。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幼儿眼神迷茫、一直挠头,那么就说明他对新知识还有疑惑,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如果幼儿全神贯注地听讲,或者目光始终停留在老师身上,那么就说明幼儿被教师的教学形式吸引并能较好地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这时,幼儿教师就应该依据幼儿的实际眼神、动作及表情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思路或者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重视知识的讲解,而且应重视对学生情况的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组织出更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多种个性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幼教阶段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施教是确保幼儿个性充分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促进全体幼儿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168-03

终身教育概念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强大推动力,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表现,但是学生来源的多样化使得教师在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兼顾全局,对于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教育日渐趋向普教化,失去继续教育的特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终身教育的大背景,要想使我国成人教育继续保持活力,必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众多学者也论证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李志强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是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1]。黄友安提出,在我国,成人教育具有办学主体多样性、学习目的多维性、学习主体差异性、教学效果直接性、学习容易受多种因素干扰等特点,成人教育中的学员,每个人的生理素质、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等具有差异性,主观努力和学习风格不同,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需要在成人教育中认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王本洋与罗富和提出,因材施教可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而进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研究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与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3]。针对我国成人继续教育的特点,必须在教育目标上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本文通过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析,运用聚类分析的量化划分方法,将学生依照其特点进行科学的分类,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应该采用何种教育方法。

一、构建学生特质评价体系

构建能够反映成人继续教育学生个体特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基于特质区分的首要环节。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领域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4-6],指出在进行学生素质评价时,要综合考虑目标导向性、科学性、全面性、主客观一致性、接受性以及可操作性等多种评价原则。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范围较广,学生的来源多样,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不仅仅是过去意义上的走上社会的成人学生,更涌现出大量高考落榜的学生和希望获得更高学历的大专生。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主要有高中起点攻读本科的、专科转本科和攻读第二学历的,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的学生更大,一方面继续教育个体年龄的差异大,各方面条件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相差较大,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使得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表现中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特点,我们根据成人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终目标,对继续教育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本文对于普通高校成教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主要从道德修养、专业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三个维度来进行。

道德修养指标主要体现学生的道德品质素质,对于该指标的数据采集主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来实现。成人继续教育学生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我导向、自我意识。到底在学习过程中付出多少,态度怎样学生自己最清楚。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方面[7]。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态度和学习态度三个方面,学生要对这三方面的内容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考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这一指标也可称作学校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任课老师最清楚,而学习结果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专业素养指标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创新实践素质指标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指标的主要包括创新能力、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参与校园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科学研究情况、业余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情况。其中社会实践、承担社会责任情况主要通过社会评价实现。这样的评价方式也是由成人教育学生较强的社会性决定的。成人继续教育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的机会较多,通过对他们的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考察也能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评价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外创新能力主要通过教师的评价来考察。

三、针对学生特性制定个性化教育策略

成人继续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把学生培养成学有专长、素质全面的适应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在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学生所适合的发展方向。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学习有关的个体差异可分为可变差异和不可变差异,可变差异就是指学生在知识储备、学习策略、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习得的,是可以改变的,它的具体内容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任务。不变差异指的是相对于可变差异而言的较为稳定的、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它难以在短时间内加以改变。可变差异又称之为“学习结果”的差异,不变差异是表现为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教学和评价中不可回避的现实。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才能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发展差异[8]。

通过设置的学生特质评价体系对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进行划分,其根本目的在于承认学生之间的不变差异。例如,部分学生学习用功,但不具备独立创新精神和意识,引导他们进行针对实际应用的理论学习会比引导他们进行面向创新研究的学习取得更大的成果;反之,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如果一味要求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基础知识,可能会束缚他们的创新思想;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在社会实践上表现突出,则应该在保证他们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保证他们的人性得以发挥。

因此,在进行了基于学生特质的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大体上对学生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有了了解,从而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针对学生特性的个性化教育策略。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导向,突出个性”的教学宗旨,让所有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保证继续教育目标的落实。

在实际操作中,首先要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制定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无论学生具有怎样的特性,都必须掌握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保证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涉及较宽泛的知识背景。其次,针对具有不同特质的学生群体制定其个性化的培养策略。通过将学生的特质与学校采取的培养手段相结合,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方面地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逐渐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继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必须及时地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在此教学方案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和调整,保证对学生的培养能够朝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四、结论

成人继续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且日趋社会化、大众化,这导致继续教育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高效的方法管理成人继续教育学生,提高教学和管理的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着眼于继续教育学生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对学生进行基于特性的划分,实行基于学生特性区分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全面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探索一种适合成教学生的教学新模式,这是终身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当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建立适合成教学生的创新教学模式是能够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李志强.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阈下的因材施教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4):65-67.

[2]黄友安.成人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探讨[J].成人教育,2014,(4):35-38.

[3]王本洋,罗富和.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1-4.

[4]张杰,李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3):174-175.

[5]姚宏,叶宁.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7-25.

篇5

“差异对照”的策略模型为:在A,B中,A中有c,B中无c,其他条件应素一致,如果A能产生C,而B不能产生C,则c是产生C的原因。在科学探究中选择单因素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是归因的基本策略。例如,在“扦插材料的处理”实验中,要求探究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根据“差异对照”策略,如果以“茎端口的切法”为变量,可做如下探究设计:取足量的相同紫背天葵茎,设置“茎上端和下端都斜切;茎上端斜切、下端水平切;茎上端水平切、下端斜切;茎上端和下端都水平切”四组对照实验,在同等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培养,定期对比观察。发现:植株“下端斜切、上端水平切”的一组最容易成活。得出结论:茎端口的切法是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植株下端斜切可以扩大表面积,增加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上段水平切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利于插条保持水分,更易成活。对植株的选择处理还有很多方面,如茎的长短或老嫩对比,腋芽的有无或饱满与否对比,不同植物种类对比,同种植物不同器官对比以及环境条件方面不同温度、不同光照、不同湿度的对比等都可采用该策略逐一探究。要注意的是:选择某一因素进行对照处理时,要保证其他条件的相同,否则说服力不强。

2.共性归结,演绎归因

“共性归结”的策略模型为,在A、B、C中,A中有a和d,B中有b和d,C中有c和d,如果A、B、C均能产生D,则d是产生D的原因。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的实验中,根据“共性归结”策略,可作如下探究设计:(1)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能长时间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2)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只小白鼠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发现植物和小白鼠都能正常地活着;(3)在光照条件下,将一盆绿色植物和一瓶开盖的汽水一同放到一个密闭的玻璃罩里,植物依然生长盛。由于蜡烛燃烧能产生CO ,小鼠呼吸会排出CO ,汽水分解能飞逸CO ,可见CO 光合作用的原料。当然,“共性归结”带有一点猜测的意味,往往需要从相反的角度进一步演绎求证。

3.共存共变,跟踪归因

“共存共变”的策略模型为:无a存在就不会产生A,有a存在就会产生A;a如果发生变化,A也会跟随变化,那么,a是产生A的原因。从某种程度看,“共存共变”是“共性归结”的补充。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的实验中,我们还可根据“共存共变”策略,设计实验:在两只透明密闭的玻璃罩内各放一盆相同种类、生长茂盛的绿色植物,所不同的是一玻璃罩内盛放一瓶开盖的汽水,另一玻璃罩内盛放半烧杯NaOH溶液,一起放在阳光下,数天后可见汽水旁的植物依然茂盛,而NaOH溶液旁的植物出现萎蔫。由于汽水能释放CO ,溶液能吸收CO ,在光照下,有CO 存在时植物就能正常生长,而无CO 存在或量少时植物就会出现萎蔫,显然,CO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又如,在“蚂蚁的通讯”实验中,要求探究蚂蚁依靠什么传递信息。根据“共存共变”策略,可设计实验:在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几张纸片,让它从上面爬过,待大批工蚁出动时,取走纸片,工蚁就乱作一团。如果将侦察蚁爬过的众纸片摆成一个圆,则工蚁会沿着这些纸片不停地转圈。可见,只要有纸片,工蚁就能找到行动方向;纸片摆成什么形状,工蚁行进的路径就会变成什么样。如果把纸片换成树叶等其他物品进行实验,结果也一样。由此说明:留在纸片等物品上的气味才是蚂蚁信息传递的载体。

4.否定其他,迂回归因

“否定其他”的策略模型为:有a、b、c存在时会产生A,但有b时却无A,有c时亦无A,那么,a是产生A的原因。这种非此即彼的排他策略在限于某些条件难以直接求证时尤其管用。例如,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要求探究馒头变甜的原因。馒头在口腔中受到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含水和淀粉酶等)混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限于实验室条件,唾液淀粉酶一般难以提取后直接实验,根据“否定其他”策略,可作如下设计:取3支试管,在试管①中放入适量的馒头碎屑,再注入2ml唾液并进行搅拌;在试管②中放入适量的馒头碎屑,再注入2ml清水并进行搅拌;在试管③中放入适量的馒头(不切碎),再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3支试管一起放在370C左右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取出,各滴入2滴碘酒,摇匀。发现:试管①不变蓝,试管②变蓝,试管③部分变蓝。试管①不变蓝说明馒头中的淀粉已被糖消化,可能是由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中水或淀粉酶的作用变成麦芽糖;试管②变蓝说明水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淀粉无真正的消化作用;试管3部分变蓝说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仅起辅助消化的作用。所以,馒头变甜的真正原因是唾液中淀粉酶将淀粉转变为麦芽糖的结果。

又如,在“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中,由于各种鳍同时摆动,在自然条件下直接观察不易分辨每一种鳍的各自作用。根据“否定其他”策略,可采用捆绑或剪掉其他鱼鳍的办法,排除干扰因素。如探究尾鳍的作用,既可从控制其他鳍后鱼依旧能保持原有前进方向的表现中归纳,也可从控制尾鳍后鱼不能保持原有前进方向的反常表现中体会。

从以上分析亦可看出,有时在同一个探究实验设计中需要综合多种归因策略,只有灵活运用,统筹安排,才能更奏效。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33-01

高中英语因材施教教学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实现高中英语因材施教教学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材施教对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由于高中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学任务比较重,因材施教受到严重影响。

1.高中英语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出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践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比较多,由于一些学生从英语学习开始,对于英语缺少学习兴趣,英语的基础并不十分理想,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英语成绩比较差的现象,这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高考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实行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可以充分照顾一些对英语学习缺少兴趣的学生,通过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英语学习缺少积极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1.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仅需要学习英语的词汇,语法,还需要锻炼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汉语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通过实行因材施教教学可以充分照顾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中英语因材施教教学的建议

高中英语教学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对汉语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导致很多学生往往缺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材施教作为英语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当前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在英语教学前应该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对策。教师在调查了解过程中针对一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行的学生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和支持学生进行课堂发言等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2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量比较重,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因材施教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比较枯燥,尤其是对于一些对英语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英语问题情境,不仅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英语教学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媒体教学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由于英语教学对于英语的发音要求比较高,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英语视频和音频的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现状。

篇7

因材施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个体差异开展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均能获得发展。高中生物和初中生物相比内容较为抽象复杂,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出现问题,也因缺乏适合个体的学习方法也降低学习效率。因而也需要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因材施教教学策略,训练不同层次学生思维和技能,不仅能提高生物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全体学生均衡发展。

一、整合生物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毫无疑问,课堂主体是学生,但每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认知水平都不同,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教学内容,从而满足学生个体需求。如果依旧按照生物教材开展教学,极有可能出现学生实际情况脱离教材编写意图。生物教师在备课中以实际教学进度为主,因为不同班级在每堂课完成不同教学内容,所以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例如理论课和实验课先后顺序、重点和难点顺序,但无论如何调整都应坚持由浅入深和由易到难的原则。以《细胞中生物大分子》一课,该章节涉及脂质、糖类、蛋白质等相关鉴定实验,以往教学步骤为先理论教学后实验,很多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接触实验依旧不会操作,没有深入掌握知识。对此可提倡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开展实验,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生物教师可以将课堂理论知识都转移到实验室讲解,便于学生直观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载体之一为教材,更是教师和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生物教师在讲解教材时应适当添加新内容功供学生掌握,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教材篇幅很少描述细胞膜和细胞壁,因而教师就可为学生深入讲解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知识内容,促使学生了解生物模型的同时也能形象理解细胞膜结构形态,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施分层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也可称为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为不同层次小组,以获得全体学生共同发展。首先学习目标分层,以《减数分裂》一课为例,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为生物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概括本章节基础知识,如观察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时的变化,或理解动物细胞减数分裂概念。B层则为中等水平,要求学生能概括各个时期细胞结构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以及细胞内染色体变化等。C层学生则为优等生,可以掌握较高难度的知识内容,例如让学生归纳总结该章节和《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的不同特点,不同学生在教学中均可得到提高,也能有效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其次学习活动分层;素质教育明确指出应尊重学生个体性,感悟学习快乐。以《有丝分裂》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之后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制作模型,其中小组成员一人负责对染色体摆放和绘图工作,其余学生则负责捏制染色体模型,最后选派一名学生上台阐述小组制作染色体特征,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存在不足,不仅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三、注重多样评价,提高生物教学效率

高中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即课程评价,不仅能有效推动学生发展,最重要能考察教师教学水平,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在实际评价中也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多元化等,更要坚持可行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等原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同时生物教师还可将小组自评、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因为学生自评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只有个体了解自身才知如何高效学习。而小组之间评价则在于考察学生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习态度,便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和关系,不断完善自己。教师评价则能改进学生存在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和帮助,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每个学科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课程特点展开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尤其对于生物这项抽象性较强的科学,因材施教可以打破传统单一沉闷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生物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巧玲.关于高中生物因材施教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中旬,2014(8).

篇8

中学生处于青春成长阶段,可塑性非常强,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人文素养和人格的关键时期,快乐学习、兴趣学习十分必要。对于语文教育而言,初中是一个过渡时期,它突破了小学的读写教育的束缚,需要建构起包含知识、能力、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学习系统[1]。在进行文言文这样的传统文化色彩非常浓厚的课文学习时,因材施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未来生活质量。

(二)初中文言文的教材现状

新课改之后的教材,增加了文言文的数量,选篇范围更加广泛,几乎囊括了各重要朝代的诸多佳制,其中当以先秦阶段最为突出。就人教版而言,初中的文言文篇目达三十八篇之多,不仅选篇精致,典范规制,而且历史感突出,古风雅丽,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力水平,多为文言启蒙之佳作。可见,教育改革愈加重视传统文化的宣扬,文言文作为传承国学的良好载体,受到关切。

(三)初中文言文的考试现状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相对独立的一个分支,与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它集中体现了学生语文水平的具体层次。文言文教学与中考二者之间,亦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年命题的特色与趋势,规范和引导着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文言文考试一项的演变呈现出一定趋势:首先,试题的分值加重、内容广博、设计独辟蹊径。其次,试题强调学生的平时积累;更突出运用能力,避免死记硬背,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更彰显人文关怀,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2]。可见,在教学中,一方面需革新教学思维,另一方面需突出积累的深度与广度,立足现有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具体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优越性

文言文的教学,除了提升中学生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培育中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中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因材施教,就意味着形式与内容的繁多,它是一项多角度的系统性工作。因材施教,核心目标是借助多种形式的授课手段,对整个教学系统进行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除了对必要的知识进行普及,因材施教更侧重于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它对一个学生的思辨能力、人格魅力和情感世界影响深远。因材施教能够培养独立思维,为当前教育改革探索一条新路,为时代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材施教不可避免彰显出卓越特色。

三、推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举措

(一)课前教学策略

课前的应对举措,主要是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双方进入一种备课的状态。首先是教师选材的问题,即遴选出一种辅的教材资料,帮助学生学习,遴选原则应遵循难度适中、讲解详备、质量较高标准,除此,学生可以自备自选辅助资料,让学生自发遴选,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在每一单元、每一课设置PPT,诸如“导语”———“图表”、“视频”———“资料包”、“拓展阅读链接”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本转化之间的信息获取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最后,学生必须课前规范诵读,亦要达到默写的要求,默写是考试的常用测验手段,不仅需要学生注意语句顺序和错别字,又有助于学生调节状态进入文本模式,从而为进一步“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具体内涵较为繁富,它是以发展个人优势为目标,尽力挖掘个人的闪光点或长处的思想,鉴于受众较为繁多,一一专项指导不切实际,但可充分考虑给予学生个人的表现机会,发挥众人之智[3]。首先,教学手段不拘一格,灵活多样,所谓“教无定法”。以人教版八年级的周敦颐的《爱莲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图片、音乐、视频、实物等诸多形式,动态展示课文内涵,这样既可以满足对画面、音乐、物品等不同喜好的学生的需求,又可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嗅觉多方位感知莲花,增加知识。教师甚至可以进行户外教学,将课堂移到户外,去公园或荷池,实地感知,发挥实践出真知的优势。莲花在目,可以集体讨论对莲的认识和态度,是放松神经,发挥学生众智的有效方式。其次,积极诱导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狼》一课时,灌输式教法难以提起学生兴趣,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分成五个组,各负责朗诵、翻译、词类活用、课文解析、“挑刺”,让学生依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小组,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优势,充分尊重了课堂主体角色,完成教学任务。最后,反弹琵琶,彰显创新思维魅力。在讲授《愚公移山》与《曹刿论战》时,教师大多偏向于贬斥智叟或忽略鲁庄公,教师可让学生讨论这二者的作用和意义,发掘出新的观点,不拘泥于常规,敢于想人不敢想,发人不敢言。

(三)课后教学策略

篇9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然而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从性质上看,初中英语教学是教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从特点上看,英语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也就是说,语言对学习者既是工具,又是文化。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也就具有许多成年人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学生善于模仿,有激情,既学习了语言又学习了文化,然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二、因材施教的本质

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就是差异教学,其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班级教学中,学生有很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讲授同一个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也会出现极大的不同,差异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一水平,而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且,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且依据差异实施教学策略设计,全面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因材施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调整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班里的学生都存在着好、中、后进。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合这一学情。要求一个教师在同一个班级里使用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进度来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然而我们采用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却是可行的。这里说的同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可以适当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篇10

学生在自身发展中认知结构的差异客观存在,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上的差异;学习方法、习惯、能力上的差异;适应班级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方法程度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学生被分为“学习优等生”、“一般学生”、“学习困难生”三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的分布通常呈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符合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创造条件,使其有所提高,对接受能力弱的学生不能歧视,要使他们树立信心,逐步提高能力。

一、研究背景

1、从生源角度看,生源情况复杂多样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包括来自农村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家庭教育、家庭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和学生自身的素质、学习习惯等各个方面千差万别,我们难以对他们提出整齐划一的要求。

2、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

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必然使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3、从教学结果看,学生成绩的分化有低龄化的趋势

我们倡导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可是,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作用的今天,我们还是以笔试成绩来考核和评价学生为主。因此,学生学习的压力也不断低龄化,成绩的分化也随之产生。学生的个性差异情况更为复杂。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采取的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水平、非智力因素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分层办法。

4、从教师队伍的结构看,青年教师比例很大

锻炼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施分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步做到大面积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素质。

二、目标分层

教师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基础水平,分成 A、B、C三组,在教学过程中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拟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程序,使优秀生提高冒尖,大部分学生正常发挥,稳步提高,后进生得到转化,努力赶队。

三、教学分层

1、分层备课:注重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考虑三类学生不同接受能力,配置相应的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目的就是使全体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让中、上等学生能有所提高,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2、分层授课:坚持“进度一致,程序不同,分层施教”的原则。做到不同授课内容区别对待,搞好分层提问、分层练习和分类指导。

3、分层作业:为使各类学生在课后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巩固和提高,课外作业和练习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梯度的设计。给三组学生布置的作业难度不同。

4、分层评价:在确保考核内容中包含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将评价起点放低,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优生要给予有一定难度和研讨类问题,可适当提高评价起点,让优生“跳一跳摘到桃”,以拓宽这部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研究依据

1、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分层教学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个层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与自信。

2、符合学生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需要。每个人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这必然使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客观差异性,分层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3、符合课堂的教学原则。由于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目标分层、教学分层等,符合“因材施教”原则。

4、符合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要求。检验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的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因此,只有使教师的“导”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才能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而实施分层教学能使教师的“教”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促使“教”与“学”互应,这就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开展分层教学意义

1、通过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推广,学生的差异越来越大,高校迫切要求研究学生的差异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评价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分层教学研究对如何扎实推进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通过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监测模式——“跟班监督”,“阶段性调查”,建立“学生档案”运用各种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推进专业学生的进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3、通过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英语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教授化”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此项研究将为英语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