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1: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近年来,中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增加就业容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渠道,是传承农耕文明、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手段[1-10]。近年来,专家学者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论述日益深入增多,王鋆等[11]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休闲农业定义与内涵做了充分的阐释;杨华等[12]对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使用做了辨析与厘定;李旭东等[13]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以及农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相应的观点与对策。针对休闲农业概念的研究,有益于帮助产业梳理发展思路;针对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利于帮助休闲农业整体升级,但具体到区域的休闲农业发展,因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相应研究报告提出对策的迁移性较差。王继东等[14-20]对郑州休闲农业的研究表明了郑州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与劣势,申丹萍[21]对丰乐农庄的研究为企业发展提供对策建议,但现有研究对郑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的指导性不够清晰。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国地理中心,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郑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全国也越来越有影响力。笔者通过这几年休闲农业业务工作的开展,对郑州市所辖县(市)区休闲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国家农业公园等多种经营形式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地方主管部门、经营者、从业人员、带动农户以及部分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总结当前发展经验,剖析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结合郑州农业资源优势,以期解决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针对郑州未来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1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郑州休闲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改善农村(庄园)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调研组也发现,当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发展环境还需要净化,产业内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仍有待解决。
1.1主要成就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紧扣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两大主题,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和农村自然资源,立足“沟通城乡、优化生态、服务市民、富裕农民”,以挖掘农村文化内涵、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为抓手,以理念创新、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为支撑,着力绘制“山、河、沟、岭、原”美丽画卷。郑州休闲农业已初步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农民致富增收平台、都市现代农业样板,为建设“美丽郑州”做出了重要贡献[22-27]。
1.1.1产业规模壮大,经营效益提高,带动能力增强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郑州市共有休闲农业庄园186家(13.33hm2以上规模型),特色村18个,年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18亿元,带动5.9万农民致富增收。
1.1.2发展类型多样,经营主体多元,投资渠道拓宽
郑州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地理区位、文化底蕴,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创新发展模式,形成了以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农家乐、休闲乡村和农事节会活动为主的休闲农业经营形式。中牟国家农业公园的建成已成为郑州休闲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并丰富了休闲农业发展类型。近年来,郑州市大力推动农耕文化依托型、农事节会带动型、农业景观拉动型等多样化模式发展,逐步形成了集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文化传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体系。随着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休闲农业领域,逐步形成了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多元化的休闲农业投资格局。经营主体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促进了郑州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持续提升。
1.1.3内涵不断丰富,功能日趋完善,品牌持续提升
郑州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挖掘中原乡土文化,展示农耕文明,走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人文化创意的道路,将中原地域特色文化、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纳入到经营范畴,使休闲农业内涵逐渐丰富。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品牌策划和文化消费项目开发,郑州休闲农业逐步形成了观光、游憩、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的综合体系,不断提升了产业功能。近年来,惠济区的丰乐农庄、中牟弘亿国际庄园、新郑君源有机农场,以及二七区的“樱桃节”,荥阳的“河阴石榴节”,中牟的“西瓜节”、新郑市的“枣乡风情游”等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品牌。
1.1.4休闲主题明确,空间布局优化,协调同步发展
2013年,郑州市围绕都市区建设规划,立足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结合自然禀赋及区域内休闲农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市场差异化,规划了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和五大精品线路。2013年以来,每年组织开展“走进乡村寻梦田园”系列主题宣传推介活动及休闲农业企业星级示范创建评定工作。郑州休闲农业发展逐步形成了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企业,到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再到休闲农业示范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呈现出点线面同步协调发展态势。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郑州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发展环境和产业内部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2.1规模有待壮大,结构有待优化,服务有待提升
郑州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但产业规模依然较小,产品总量供给不足。2013年郑州常住人口已经超过900万,若按人均每年2次休闲农业消费计算,休闲农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800万人次,而目前年接待规模仅为1500万人次,接待能力尚有近300万人次的缺口,如果再加上省内、省外乃至国外游客,当前郑州休闲农业规模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消费旺季,接待能力不足的现象更为突出。休闲农业产业结构还存在着“小、散、低”的问题,产业整体水平仍然不高。当前休闲农业庄园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内部各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行业间的合理分工,各个主体都比较重视自身内部资源,但对相互间的分工协作还不够重视,多数未能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难以获得专业化分工效率,还会形成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28-29]。服务接待水平有待提高,休闲农庄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服务离专业化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员工缺少职业教育或专门培训,餐饮服务、客房管理、接待礼仪、导游讲解等水平有待提升[30-32]。
1.2.2产品品位不高,内容农味不足,项目内涵不丰富
项目内容上农耕文化内涵不突出,中原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缺乏,品味不高。农庄当中较多效仿西方都市风格,让农庄成为缩小版的都市,或者成为不土不洋的“混搭”,中原传统文化消失殆尽。产品结构单一,以吃住为主的观光型居多,缺乏农业休闲体验项目,农味严重不足[33]。未能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文化资源,民俗文化内涵不够,产品功能主要以满足游客物质需求为主,缺乏满足精神层面需求的产品和氛围,难以满足游客对“游”、“娱”、“养”的需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单体消费少,对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作用有限[34-36]。郑州休闲农业承载着中原农业文明,要能留得住乡愁,就要使农庄乡味更香,农味更浓。郑州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豫剧表演、剪纸等传统手工艺、传统习俗文化、农事节会等,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和利用。满眼望去尽是现代化的建筑和过分人工化的观光园,看不到农村的古朴与原生态、看不到农村的民风民俗,感受不到农味[37-42]。
1.2.3项目规划滞后,扶持政策不足,规范亟需出台
从整体上看,郑州休闲农业庄园规划经费投入不足,规划质量差,有的规划与建设环境不协调,导致规划难以实施,许多规划仅仅“纸上画画,墙上挂挂”。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前期规划论证,加上后期投资跟不上,导致部分项目没有实现合理开发,土地闲置现象比较普遍。当前郑州市财政每年用于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已达3000万元,但这些资金对于全市的休闲农业主体带动还是有限的。目前政府和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有待细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经营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对庄园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消费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有效整合空间,优化生态环境,彰显特色方面比较滞后。
2发展定位与目标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快速发展,郑州休闲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新常态下,进一步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步伐,不仅要巩固产业基础,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握发展的基本方向,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2.1战略定位
郑州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地貌、便捷的交通等独特优势,根据农业部提出的“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范管理、强化服务,政府引导、多方参与,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的发展要求,郑州应确立“聚传统华夏文明,铸休闲农业辉煌”的总体定位。郑州休闲农业发展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与农业产业提升结合,与城市和谐发展结合,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要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43-46]。
2.2总体思路
按照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定位,依据“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强村富民为本”发展的总体思路,对郑州市不同地区、不同休闲农业企业所拥有的人文历史文化和自然风貌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对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特点等进行摸查,对现有的经营项目进行合理分类,统筹考虑,确定每种类型的发展定位和建设重点,科学规划,有序推进[16,18-19,47-54]。
2.2.1以农耕文化为魂
要加强中原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导郑州休闲农业发展的灵魂所在。要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机制,深挖科学内涵,着力发掘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找出统摄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之魂、趣味之魂。
2.2.2以田园风光为韵
要进一步加强保护建设,把美丽田园纳入基本农田或永久农田,加以珍惜和保护。强化动态管理,把创建过程与美丽田园的打造相结合,真正使那些田园美、山水美、人文美的典型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
2.2.3以生态农业为基
要把休闲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推进农村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相互依存、相生共荣的好环境,天人共美、各美其美的好生态,天蓝地净、山青水绿的和谐美,是郑州休闲农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
2.2.4以创新创造为径
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与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针对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雷同、创意人才缺乏等问题,要切实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创意策划水平,扎实推进创意农业的策划设计。
2.2.5以古朴村落为形
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古朴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古朴村落凝聚着古人“天人合一”的智慧,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是乡村文明的载体,是休闲农业的软实力,对完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2.6以强村富民为本
要以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着力壮大休闲乡村实力,大力发展农家乐集群。在保障乡村集体权益和确保农民主体地位不变的前提下,有序引入社会资本,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
2.3发展目标
坚持把农业文化遗产、历史古村古寨、特色民居民俗等作为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实现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原则,保护古建筑、原生态,着重突出中原文化特色,合理规划建设,使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和自然山水、文化传承相协调,逐步打造“河南休闲农业先行区”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区”。未来休闲农业发展要通过稳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着力提升产品品位,加强休闲农业各业态有机整合,推进休闲农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休闲农业产业价值,带动乡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55-59]。
2.3.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结,使发展类型更加丰富,经营项目更加多样,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加速休闲农业实体和一定规模以上的休闲农业企业数量增加,实现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持续增长。
2.3.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一批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星级示范点;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休闲农业片;实现休闲农业的规范经营、科学发展,促进郑州农业农村经济更好发展。
2.3.3区域布局更趋合理
结合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条件,郑州各种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因地制宜,由城市郊区和名胜景区周边向传统农区等适宜区域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休闲农业集群发展格局。
2.3.4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休闲农业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产业。通过提升产业的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直接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农民收入比本地一般农民高出一倍以上,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本地一般农民收入增长平均速度。
3发展思路与重点任务
在未来发展中,郑州休闲农业建设要稳步提升休闲农园,规范发展休闲农庄,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3.1稳步提升休闲农园
针对休闲农园建设和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要围绕休闲、养生、度假功能,开展园区的规划与建设,提升建园水平、景观水平和服务水平。一是壮大规模,凸显特色。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加工,做大规模,形成特色鲜明的景观,为休闲农园经营提供农业种植基础。二是优化布局,美化环境。重点围绕休闲功能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形成曲径通幽的休闲体验环境,打造休闲化的农业园区。三是完善设施,拓展服务。完善园区休闲服务设施,拓展休闲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包装宣传为切入点,充实和提升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娱乐健身、度假养生等休闲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多重便利[60]。
3.2规范发展休闲农庄
针对休闲农庄无序发展、对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带动不力的现实,要以规范发展为重点,加强休闲农庄的规范建设。一是严格准入机制和建设规范。严格执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建设、产业要素配置、安全和卫生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等方面的建设要求,严格休闲农庄准入机制。以休闲农庄星级评定为抓手,加强建设标准和服务水平要求,规范休闲农庄建设和发展,确保休闲农庄的规范经营和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竞争能力。坚持现代市场机制驱动,提高休闲农庄的自我发展能力,要重点加强农庄景区化建设和特色化发展,切实增强休闲农庄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持续增强辐射能力。强化带动能力,以农庄企业为核心,以周边生产基地为支撑,打造“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形成休闲农庄与周边农村之间较强的产业发展联结机制,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61-63]。休闲农庄通过创意、创新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景点。如“看涨台”、“点将台”、“官渡之战古战场”、“朝阳沟原形遗址”等吸引游人前往。
3.3大力发展农家乐集聚村
针对农家乐发展严重滞后的现实,要进一步鼓励农民合理开发自有资源,加强经营条件和环境建设,增强规范服务意识,提高品质和品位。一是加强政策扶助和规划引导。通过强化文化资源开发和景观建设,为农家乐发展提供更多文化创意元素。二是加速集中布局。围绕重点景区、道路等,开展集中布局,推进积聚发展,放大休闲农家发展积聚效应。三是加强规范引导。结合农业部《农家乐设施与服务规范》,加快制定郑州农家乐(休闲农家)发展规范和星级评定标准,推进建设和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农民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致富增收[64-67]。郑州农家乐集聚村的发展理念可以借鉴台湾民宿的发展经验,重点围绕无景点旅游进行。所谓无景点旅游,就是游客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并不会去逛景点,而是一种自主、自愿、自助、自由的休闲游。现代人旅游更注重品质、休闲、舒适、灵活,更讲究精神内涵,更愿意彰显个性和独立,不愿扎堆,不愿走形式。围绕这一特点,农家乐可以通过创意、创新,围绕某一主题人为创建出一个可供游乐的地点。可供借鉴的创新、创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改造老房子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没有一件废物”。老房子越来越稀少,老房子本身就是稀缺的旅游资源。因此,保留老房子的外貌,赋予它现代化的内涵,这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点。
3.3.2展示老物件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里有你想不到的稀罕物”。收集各种农村以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娱乐用品、农具工具、牲畜用品,开设老物件展览馆。
3.3.3演示老手艺
基本原则是“一切皆可为我所用,这些都不仅出现在回忆中”。贯穿农村生产、生活的老手艺,如榨油、打铁、织布、点豆腐、纳鞋底、剪纸、剃头、捏面人、糊灯笼、补锅、修伞、染布以及各种编织刺绣、传统小吃、木工、泥瓦工等,都应当挖掘开发进行展示体验。为了增加体验活动,增强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一方面可以现场展示,一方面可以传授体验。一个农村老人就可以操作几十样手艺,如果老手艺过于偏门,先找懂行的农村老人培训,然后让企业员工代为传授。
4对策措施
4.1完善休闲农业扶持政策体系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休闲农业庄园、农家乐特色村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和精品线路、农事节会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项目建设补助资金主要分两块,一是主要用于休闲农业庄园的基础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公共卫生间、果蔬花卉廊亭、标识标牌等建设;二是农家乐特色村中农家乐外部的环境整治、美化绿化,农家乐内部即餐厅、客房、卫生间、厨房间的改造,消防、安全设施的建设等。三是主要用于全市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精品线路的推广及农事节会打造等活动。
4.2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机制和服务规范标准根据各区(县)发展实际,制定休闲农业行业准入标准[68-70]。通过项目管理,从运行机制、经营场所、接待设施、内部规章制度、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的管理,做好对休闲农业星级评定、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立项审批、指导协调、组织验收、监督管理等工作。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协会等中介组织和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挥社团组织作用,规范竞争行为,促进休闲农业良性发展。
4.3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从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组织基层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到台湾等休闲农业发达地区进行实地参观考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推动郑州休闲农业创特色、上台阶,早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
作者:朱桂霞 史亚军 单位: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农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2.
[2]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3]包乌兰托亚.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5]安文静.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6]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7]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赵丽珍.清流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9]田颖.海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2.
[10]刘敏.休闲农业旅游消费行为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11]王鋆,高岩.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与内涵的研究综述[J].上海农业科技,2015(4):18-19,23.
[12]杨华,刘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异同辨析[J].品牌,2015(7):100-101.
[13]李旭东,谢晋.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农村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7):78-79.
[14]王继东.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2):24-28.
我国有机产品国家标准中对有机农业的定义是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而有机食品是指来自有机生产体系,根据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生产加工的,且获得了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蜂蜜、水产品和调料等。因此,有机农业符合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标准。
1.2有机农业的特征
以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为基础;有效利用太阳能和生物系统的生产潜力;维持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实现植物养分和有机物质的循环;不使用自然资源以外的物质;维持生态系统和农业景观的基因多样性;向畜禽提供适应其行为本性的生活条件等。
1.3有机农业的生产原理
以生物学、生态学为理论指导,以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功能完美结合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相对封闭的生物营养循环体系原理、土壤是一种活的生命系统原理、应用生态学防治作物病虫害原理和保持养殖业的适载量及遵循动物自然习性饲养管理原理四个方面。
1.4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
依靠传统农业技术(时空多样性和连续性、空间和资源的最佳利用、养分循环、作物系统自我调控和作物保护)和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耕作与自然的结合,培育健康的土壤,保护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的自然调节机制,生产高品质的食品。
1.5有机农业的理念
有机农业的生产观、价值观、消费观、环保观。是把生产视为人类为了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保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合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有机农业生产注重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有机农业生产不仅规定了生产的实质内容,而且强调污染人类生产环境和破坏资源的活动不是有机农业。
2我国发展有机农业的优势
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
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
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
3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成果
1.1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Agricul-ture或OrganicFarming直译过来的,与石油农业、化学农业、无机农业或工业式农业(IndustrialAgri-culture或Industrialfarming)相对应。有机农业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关注的不仅是产品,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的综合效益。它在减少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的同时,还有效保护了农田及其他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有机农业不使用化学肥料,避免了化学肥料带来的氮磷流失及由此而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切实防止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通过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的综合利用,减少了外部物质的投入,既利用了农村的废弃物,也减轻了农村废弃物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有机农业在发挥其生产功能即提供有机产品的同时,关注人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有机农业基于健康的原则、生态学的原则、公平的原则和关爱的原则。这4项原则是有机农业得以发展的根基,也体现了有机农业能为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在全世界范围都被接受;有利于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和全球发展有机农业的目标和共同愿景。具体而言,有机农业的基本原则包括。①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维持和促进生态系统和生物健康,包括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和地球的健康。有机农业尤其致力于生产高品质、高营养的食物,以服务于预防性的健康和福利保护。因此,有机农业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植物保护产品、兽药和食品添加剂。②基于活的生态系统和物质能量循环,与自然和谐共处,效仿自然并维护自然。有机农业采取适应当地条件、生态、文化和规模的生产方式。通过回收、循环使用、有效的资源和能源管理,降低外部投入品的使用,以维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③通过设计耕作系统、建立生物栖息地,保护基因多样性和农业多样性,以维持生态平衡。在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保护和改善我们共同的环境,包括景观、气候、生物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空气、土壤和水。④在所有层次上,对所有团体———农民、工人、加工者、销售商、贸易商和消费者,以公平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有机农业致力于生产和供应充足的、高品质的食品和其他产品,为每个人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并为保障食品安全、消除贫困作出贡献。⑤以符合社会公正和生态公正的方式管理自然和环境资源,并托付给子孙后代。有机农业倡导建立开放、机会均等的生产、流通和贸易体系,并考虑环境和社会成本。⑥为动物提供符合其生理需求、天然习性和福利的生活条件。⑦在提高效率、增加生产率的同时,避免对人体健康和动物造成伤害。因为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理解的局限性,对新技术和已经存在的技术方法应采取谨慎的态度进行评估。有机农业在选择技术时,强调预防和责任,确保有机农业是健康、安全的以及在生态学上是合理的。有机农业拒绝不可预测的技术,例如基因工程和电离辐射,避免给健康和生态带来风险。
1.2有机食品
有机农业生产出的产品是当今世界上最高质量的产品,称之为有机食品,有机食品这一名词是从英文Organic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也有叫生态或生物食品的。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有机产品标准生产、加工、销售,并通过合法的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供人类消费、动物食用的产品。根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2011年12月1日,2012年3月1日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9:2011)规定,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可认证的有机产品,包括植物类(谷物、蔬菜、水果与坚果、豆类及其他油料作物、花卉、香辛料作物产品、制糖植物、其他类植物(青饲料植物、纺织用的植物、调香的植物、野生采集的植物)、种子与繁殖材料、植物类中药等),畜禽类(活体动物、动物产品或副产品),水产类(鲜活鱼、甲壳与无脊椎动物、水生脊椎动物、水生植物),加工类(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加工或贮藏蔬菜、果汁或蔬菜汁、加工或贮藏的水果和坚果、植物油加工、植物油加工副产品、经处理的液体奶或奶油、其他乳制品、谷物磨制、淀粉与淀粉制品、加工饲料、烘焙食品、面条等谷物粉制品、不另分类的食品(茶、代用茶、咖啡、贮藏的去壳禽蛋及其制品、调味品、植物类中草药加工制品(颗粒/饮片)、白酒、啤酒、纺织用其他天然纤维(竹纤维、蚕丝)、服装(纱、线、丝及其纺织制成品)等127类产品。
1.3有机蔬菜
有机蔬菜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蔬菜。有机蔬菜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平衡,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即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所以有机蔬菜的生产必须按照有机食品的生产环境、质量要求和生产技术规范来生产,以保证它的无污染、富营养和高质量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追求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食品消费将成为一种时尚。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不再满足于吃饱、吃好,更要求吃得健康,对鲜活农产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品,不含转基因成分,有机食品符合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发展有机蔬菜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具有较好的综合效益。
2国际有机农业发展现状
目前,IFOAM组织已经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广泛、最庞大、最权威的一个拥有来自120个国家700多个集体会员的国际有机农业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有机农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即使近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仍能保持一定的增长。据欧洲著名有机咨询机构FiBL(ForschungsinstitutfürbiologischenLandbau欧洲有机农业研究所)和IFOAM在年度出版物《TheWorldofOrganicAgriculture———Statistics&EmergingTrends2012》中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0年,全球约有160个国家超过160万个有机农户进行有机农业生产,获得有机认证的土地面积有3700万hm2,占全球生产总面积的0.9%,全球有机产品贸易额达到590亿美元。美国是世界上有机食品销售额最高的国家,200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29亿美元,是1997年的6倍,2004年的2倍。其有机产品中,大田作物产品大约占一半,其他主要产品有乳制品、速冻蔬菜、有机方便食品等。美国2008年的有机食品销售额占全部食品销售额的3.5%。据有机贸易协会估计,加拿大2008年的有机食品销售额也达到约18亿美元,也在有机食品消费大国之列。欧洲有机产品市场比较兴旺的国家和地区有德国(58.5亿美元)、法国(25.9亿美元)、英国(24.9亿美元)、意大利(19.7亿美元)、瑞士(9.1亿美元)、奥地利(8.1亿美元)、丹麦(7.2亿美元)、瑞典(6.2亿美元)、荷兰(5.4亿美元)、西班牙(3.5亿美元)和比利时(3.0亿美元)(2008年数据)。
3我国有机农业存在问题及对策
3.1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起步阶段(1989-2005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国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成员,开始了有机农业的生产、认证工作的探索,并出台了相关规范、标准。1989年,多年积极从事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研究、实践、推广的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农村生态研究室加入了IFOAM,成为中国第一个IFOAM成员。该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并于1990年参与了按照欧盟有机标准对浙江裴后茶园和临安茶厂进行的有机认证检查,揭开了中国有机农业认证的第一页。与此同时,不断完善的有机产品认证监管体系为保障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的有效性,促进有机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5年上半年,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和了《有机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以及《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技术规范》。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相继了《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并成立国家有机(食品)认可委员会,批准了OFDC等首批认证机构。②发展阶段(2006-2011年)。本阶段以2004年和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先后制定了《有机产品》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标志着中国有机产品事业迈上了一个规范化发展的新台阶。2006年我国有机产品出口总值超过4亿美元(出口对象主要为美国、欧盟、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售总额超过40亿元,但由于市场开发相对滞后,每年都仍有相当比例的经过认证的有机产品未能按照有机产品出售。目前,我国有机产品已涉及蔬菜、茶叶、大米、杂粮、水果、蜂蜜、中药材、水产品、畜禽产品等20多个大类500多个品种。我国2010年底有机生产面积达到199万hm2,其中植物类生产面积109万hm2,占我国耕地面积的0.9%。③规范发展阶段(2012-)。2011年12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以假充真“有机菜”》,披露山东部分农场将普通蔬菜冒充有机蔬菜销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10月21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有机产品等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紧急通知”(国认注[2011]68号)。为了应对有机蔬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规范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认证机构有机产品认证活动,提高从事认证活动人员的个人素质,加强有机产品生产、加工、营销过程的检查、检测与管理,为我国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依据与保证,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12月1日,2012年3月1日实施的《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CNCA-N-009:2011),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也对2005年制订的有机产品标准(GB/T19630-2005)进行了修订。从此将开启中国有机食品规范发展阶段。
3.2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及制约因素分析
第三,非价格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农产品国内消费和出口的关键。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会更为关注食品卫生安全、环境保护、劳工福利等问题,从而导致相关标准的提高。正是由于这一点,发达国家实施的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并且越来越严格,日本和欧盟于2006年开始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规就反映出这一趋势。恰恰在这些方面,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存在诸多的薄弱环节。例如,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公害频繁发生,面临这一形势,政府监管机构表现出严重的能力缺失或不作为。由于这种情况,我国具有很强价格竞争力的畜禽肉类产品并没有能够如一些人预期的那样大量出口海外,进口产品却显著增加,使我国在这些产品上也成为净进口方。虽然我国的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出口保持了较好的势头,但也多次受到进口方限制措施的打击。然而,我国也有一些企业成功地突破了进口国设置的“绿色壁垒”,例如山东省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针对日本加强食品安全管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通过主动改善产品质量和调整生产结构,把别人失去的市场转变为自己扩大出口的新机会。
第四,只有不断扩大农民在非农业的就业机会才能够持续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在2001-2005年期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增长了30%,同期农产品生产价格提高了约20%,消除价格因素后,农民农业经营纯收入年均仅增长2%左右。鉴于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持续上升,即使政府继续增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单纯靠发展农业显然不足以保证农民收入持续提高,更不要谈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标了。另一方面,入世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加快,第一产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例由2001年的的50%下降到2005年的44.8%,由非农业经营活动得到的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然而,考虑到第一产业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12.6%,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非此不足以消除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最后,加入WTO对我国政府实施支农政策的空间构成严格限制。入世后,我国政府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这些惠农政策是导致农业增产、农民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政府可以选择的手段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我国入世承诺的约束。这种情况在大豆产业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加入WTO时,我国完全开放了大豆和豆粕市场,大豆进口关税率为3%,豆粕为5%,进口数量不受任何限制;对豆油进口实行关税配额制度管理,配额内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3%立即下调到9%,配额外进口关税由2001年的121.6%逐步下调,到2006年过渡期结束时改为9%的单一关税。入世之初,我国利用制定转基因产品管制办法的机会限制了2002年的大豆进口,但2003年后大豆进口量急剧增加,2006年上升2658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将近2倍;豆油进口量更由2001年的7万吨上升到2004年最高时的252万吨。面临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只能通过“大豆振兴计划”等间接措施支持大豆生产,对进口数量却无法有效实施调控。此外,很多符合WTO绿箱标准的政策在我国现行农业经营模式下面临操作成本过高的限制而难以实施,而价格补贴和口岸保护等操作成本较低的政策则受到WTO规则的约束,只能在有限程度上使用,这使得政府在制定农村发展政策上面临困难的选择。
总结我国入世后的农业发展实践,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我国农民和涉农企业对市场变化有相当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能力薄弱的条件下,农户和企业也会理性地利用市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机会谋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其行为有时会损害到公众利益。例如,我国很多食品公害事件完全是人为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缺乏技术能力。
第三,我国尚未形成适合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产品产业链和有效的质量监管体系。一方面,农户与涉农企业之间普遍未能形成利益共赢机制,在缺乏社会征信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各方出于自身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常常导致产业链的断裂,出现“市场失灵”;另一方面,政府治理能力的缺失和不当作为常常不仅未能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而且造成“政府失灵”。这种情况加大了市场交易成本,损害了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
第四,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尽管我国顺利地实现了向WTO贸易体制的过渡,但今后的农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能否成功应对挑战决定了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
最近商务部了关于农产品出口的五年规划,提出了放低出口增长速度、加强质量效益、侧重于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方针。根据规划,2010年的农产品出口额将达到380亿美元,年均增长7%,其中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达到50%以上。这一规划体现了将提高农产品非价格竞争力放在首位的思路。
在日益开放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非价格竞争力要比价格竞争力更为重要,对贸易发展起的作用也更为持久。这是由于价格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可以廉价使用的资源,在我国,这主要是通过降低劳动成本和环境标准实现的,从根本上说这种模式与社会发展要求并不一致,并且也非常容易受到进口方利用动植物检疫措施、技术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反倾销措施等合法限制措施的打击。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也将受到人民币升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只有改善非价格竞争力,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一种可持续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模式。而改善非价格竞争力不仅需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的开发应用,更需要在制度上创新,建立起产业链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制约竞争力的“瓶颈”。可以说,在将小农户与国内外大市场有效连接进而在农产品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实现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标上,我国还面临很多有待探索的问题,特别是政策问题和制度问题,决不能由于过去几年平稳实现过渡的经验而盲目地感到乐观。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农村村民大规模进城打工而弃耕农田的现象。因此,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清楚认识农业生产不再是过去的传统生产模式,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已成为一种潮流。
1农业机械发展现状
1.1我国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现状
随着家庭联产经营制度的提出,调动了农民的劳动动力。因此,农业机械吸引着广大农民的眼球,因为现代化农业机械有着高效、便利等特点。例如,南方的水稻种植,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势比较平缓,因此可以采用现代化机械操作,大大节省人力、财力;而在北方,比如陕北地区,其地势多为丘陵和山坡,无法大规模实施农业机械操作,这样就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1.2我国农业机械设备质量现状
随着农业机械化时代的到来,各地的农业机械经销商也如雨后春笋般日益增多。但是,许多农业机械经销商没有生产经营许可证,安全保护措施不规范,没有规范的防护设备[1]。同时,经销商为了争夺市场,常常以次充好,制作工艺粗糙,质量无法保证,导致农业机械的质量差,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安全性可言。
1.3农业机械设备服务系统不完善
按照国家的农业机械设备三包规定,出售正规的农业机械时必须有退货、维修等售后服务,而现在市场中出售的农业机械大多没有售后服务点。同时,大多农业机械设备说明书中的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厂家地址等项目注释模糊,这样使农民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业机械服务机构的不完善给农业机械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农业机械发展前景
2.1智能电子传感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遍地开花,智能电子传感技术应用就是一个典例,飞机打农药则利用了传感技术,自行感应出农作物所处的位置,对其作出感应,精确其位置,根据种植面积,喷撒适量农药,促进庄稼正常生长[2]。这一系列便利的措施在过去是无法普及到的,所以农业生产中采用现代化的传感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2.2农用机器人的普及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将会出现传感和机电一体化的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农用机器人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比如采用计算机技术中的编程,对于农作物常见的疾病及发病特征做出一套完整的程序植入机器人内部,机器人可以根据观察和感应到的农作物状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3]。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农用机器人必然会成为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3先进的4C及仿真技术的应用
农业机械的使用不但体现在大型种植设备上,现在已经全面渗透在精密的仿真等领域。例如培育新植株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利用高端的仿真技术,可以模拟出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大大缩短培育时间,节约人力和财力。因此,现代化的仿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3结语
该文通过对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发现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机械仍然存在着服务系统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对此进行改正。而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化和自动化已成为农业机械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只有在政府、农机生产部门、农民三方齐心协力下,农业机械才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稳态发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衡模,高焕文,王晓燕.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与推进模式[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44-49.
农业机械是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繁荣的重要载体。所谓农业机械化,也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过程。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可见,只有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思维,充分提高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落后的生产环境,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成果。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本文中分析了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下一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希望对我国未来农业机械化发展有所借鉴帮助。
1.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机械整体发展水平低
从当前我国农作物机械化程度来看,小麦生产基本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但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很多地区拥有较多的小型农业机械,动力很小,新技术的农业机械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其中,拖拉机、三轮农用车作为目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机,在农村、农民的普及面较广。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农机结构的不合理性日益显现,也就是动力机械配套的比例比较低。同时,农机化发展也存在着地区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地区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但是边远山区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低。这也是制约我国农机整体发展的一大瓶颈。
1.2农业机械设备陈旧老化
目前,农业机械的陈旧老化也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农民多是小规模家庭经营,农民的购买力相对不足。农民手中现有的农业机械比较陈旧老化、技术状况差、生产效率低,新型农机十分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阻碍了农机化发展进程。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正确的发展战略,合理选择农业机械,优化机械化各个环节,借鉴先进经验,集成有关技术,在农业机械的管理、推广方面进行创新,尽快改变农业机械陈旧老化的现状。
1.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正在从粮食生产机械化向效益农业等领域拓展迈进。同时,原来以产中为主,而目前则向产前、产后环节延伸。在这种情况下,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先进新机具、新技术满足不了农民要求,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太少,个别领域甚至是空白,这也不适合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4农机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
虽然我国近年来农业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但农机管理和服务水平显然跟不上农业发展要求。当前,我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很少,合作社经营耕地比较有限。此外,农机服务市场还不够健全,市场化程度比较低,没有实现规模经营。农机服务组织相对薄弱,经营机制比较松散,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服务程度比较低。近几年农民自发组织的农机合作社,发展资金缺乏,诸多合作社存在机具不配套、建设不标准、管理不规范、功能不完善、经营没效益、发展没后劲等问题。所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农业机械应运而生,而能够掌握运用的农机从业人员少,农机管理、服务、监督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下一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前景
2.1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逐步建立
在下一步的工作进程中,建立起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是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有力举措。在创建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过程中,要着力引进先进、高效的新技术、新机具,逐步形成合理高效、节能低耗的科学机具结构,实现农业发展全程机械化,从根本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设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进而引导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集约化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2.2农业机械与农业结构调整更加配套
随着未来农业机构的进一步调整,要进一步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调整优化农机化结构布局,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步伐。要全面优化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的比例,动力机械与配套机械的比例以及种植业机械与其它行业机械的比例,以此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业作业效率。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地方特点和产业特色,合理进行农机发展布局,努力形成区域发展优势。要把农业机械化产中环节利用向产前、产后利用延伸,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2.3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持续加强
随着我国农机化的深入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健全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服务水平,推进农机服务向产业化、社会化迈进。其中,要尽快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农机服务队等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其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也就是说,要对目前的农机资源进行重新合理优化配置,确保得到有效利用,克服农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全力拓宽农机化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实现农机规模经营,提高农机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2.4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环境日益优化
可以说,农业是一个存在风险的产业,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农业机械作为服务产业,其使用经营风险更大。为此,我国出台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是一部与农机化密切相关的法律,目的就是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农机扶持力度。目前,我国正处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早、中期阶段,也是政府支持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发展农业机械化投入,尤其是加大农机部门研制开发力度,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经费投入,加大农民购买先进机具资金补贴扶持,从这些方面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步伐。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和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践“中国梦”的具体行动。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必须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全面服务“三农”,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笔者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农业机械整体发展水平低、农业机械设备陈旧老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慢、农机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将逐步建立,农业机械与农业结构调整将更加配套,农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将持续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环境将日益优化,农业机械化也必将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福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现状
随着商业保险的蓬勃发展,我国逐渐开始了在农业保险领域的尝试,由此便产生了农业保险。一般来说,农业保险不属于商业保险的范畴,它是家为稳定国民经济基础,加强农业保护而实行的一种政策,是一定国家意志的体现,需要政府的扶持才能开展起来,而非一般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合同买与卖的经济活动。
在农业保险发展的初期,财政部只在新疆、四川、湖南、江苏、吉林、内蒙古6个省区开展了试点工作,而目前早已扩大到了全国范围,使更多的农民可以从中受益。另外,在开展试点的初期,农业保险的保险品种仅仅包含水稻、玉米、小麦、母猪、奶牛等16种,如今更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品种都被纳入了农业保险的承包范围。让农民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的种植或养殖适应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物种,稳定了农民的收入,也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持续增加,通过政府补贴的逐年增加,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同时也引导了农业保险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保险的迅速发展对国家地方保险公司和农业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是强农惠农的好政策。但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表明现行的农业保险制度安排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国家和政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政策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始于中央和地方对农业保险费的财政补贴,农业保险业务不再属于商业保险的业务范畴,开辟出了一条专属的发展途径,在制定农业保险政策制度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各种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中央和地方政府如何在经营和管理之间进行协调;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更能调动农民的投保积极性。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对农业保险方面的知识不够了解,因此认识不到位,以至于没有制定出适应各个地区实际情况的制度安排。
(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尤为突出
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没有实行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对于有的险种来说,全国甚至只有一个费率。因此,风险较高的地区和较低的地区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出现显著的差别。更加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居然利用自己的权利强制农户进行投保,这不仅没有保障广大农民的利益,还损害了农户的利益,更违背了我国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初衷,从更深层次看,这种保险经营和管理方式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道德风险在农业保险中也经常出现。保险人以假承保的险费的承保方式骗取投保人进行投保,而投保人也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来骗取保险人进行理赔,与一般的财产保险不同,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问题不只存在于投保人一方,投保农户的保险方都会出现道德风险,这是由于农业保险中保险方、投保方和政府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成为了农业风险业务领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三)财政补贴政策不够完善
农业保险保费全部收入中占大部分的是中央和各地市县级的政府补贴,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增强了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另外,可能存在着地方政府和保险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和手段来套取中央财政补贴的现象,即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还有一些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力度过大,导致了农户风险和保险意识减弱,以上这些都会使中央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保险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大减弱。
(四)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不够健全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由于水涝和干旱等原因,与一般财产保险的经营风险相比,农业保险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而且系统性风险也更容易发生。虽然在试验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我国还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的灾害,但局部的地区也发生过较严重的旱灾和水涝灾害,所以可以看出无论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还是保险公司都没有完善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三、完善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在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中,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其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013年3月正式实施的《农业保险条例》为中国农业保险设计出“政府与市场合作”即“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制度模式。国家要以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农业保险的政策属性为出发点,使农业保险制度能够很好的协调政府、保险机构和投保农户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农业保险强农惠农的属性。
(二)建立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农业风险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分布极不平衡,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都相差比较大。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农业保险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至少要考虑中央一级,省级和保险机构三个层面,中央一级和省级应该对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只有做好这一点才能保证农业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如果做不到这些,当遭遇到巨大风险时,保险公司可能面临破产,而农户的利益也会受到严重损失。另外,保险经营机构也要做好制度规范方面的工作,不仅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也要切实保证投保农户的利益,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财政政策的支持力度
自2007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都非常大,但近几年来,中央财政预算似乎放缓了在农业保险领域发展的步伐,其覆盖范围也比较小,虽然有些地方想在农业保险领域作出一些创新,增加农业保险的品种,但碍于没有中央政府提供的支持,而只依靠自己又存在众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只能迫于当前的大环境放弃了这种会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想法。
财政补贴政策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国家对农业保险的经营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一项强农惠农的政策,在过去的几年中,财政政策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在不断的加强,这是不可否认的。但从整体水平上来看,国家财政补贴的范围和程度非常有限,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扩大财政补贴。在农业保险领域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险的保障水平,进而促进和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
(四)建立农业保险费率精算制度及合理调节机制
在农业保险有效且持续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精算农业保险价格至关重要。这不仅会关系到政府的利益也关系到了农民的切实利益。首先,各个地区就要把风险区划和费率分区的题提上日程。其次,建立的费率精算制度必须具有很强的公信力。目前,我国主要是由保险公司来厘定农业保险价格。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充分意识到农业保险价格应该由政府来制定。因为这样可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使农业保险价格制度更合理,使农业保险发展的更为顺利。
(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监管
完善的监管措施对于农业保险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这之前,首先要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加强对保险机构的监管要综合考虑市场行为,偿付能力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多方面的问题。另外,也要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监管,政府在农业保险经营中的权力不是无限大的。最后,农业保险的监管力量有待进步的充实和加强,中央政府应增加监管部门的人员配备。营造一个合法合规的农业保险发展的市场秩序,投保农户的权益才有保障,政府支持政策的效率也会有保障,而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水平也会上一个新台阶。
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前景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验已有些年,也颁布了《农业保险条例》,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视力度。我相信经过其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一)政府财政政策对农业保险的力度会不断加大,结构将更加合理
政策性农业保险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财政政策的支持。自2007年我国建立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制度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力度都在不断的加大,更多的保险险种和保险标的都获得了财政补贴的保险费,而且补贴的总额也会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财政补贴的力度固然重要,但补贴结构的合理性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财政补贴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将公共财政的公平性和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相结合,发挥出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农业保险产品将日益丰富,参保率将迅速提高
农业保险产品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保险险种都越来越丰富,这种良好的态势必定会促进农业保险的迅速发展。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不断加大,保险机构结合自身的利益和参保农户的利益,必定会注重农业保险新险种的开发和推出,达到双赢的效果。正是由于各级政府和保险机构采取了各项有效措施,切实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农民投保农业保险的热情必然会越来越高涨,因此农业保险的参与率也会迅速提高,农业保险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必定会呈现出稳健的发展态势。
(三)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教育和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目前,农业保险领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了农业保险经营的法律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保险机构以及农户都有了在农业保险发展过程中的大体框架和约束机制,虽然现在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但在财政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会呈现出完善且合理的趋势。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理论、制度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这就暴露了我国缺乏农业保险领域方面人才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国家层面也设立了各种基金来鼓励和支持在农业保险领域的研究。可以预见,农业保险领域的科研成果将与日俱增,农业保险经营和管理机构中的人才也将越来越突出,这将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质量和加快农业保险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
[2]庹国柱,朱俊生.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J].保险研究,2014(2).
[3]罗向明,张伟,丁继峰.地区补贴差异、农民决策分化与农业保险福利再分配[J].保险研究,2011,05:11―17.
在我国,有机农副产品仍然是一个新鲜领域,大多数的消费者对其的认知程度还比较低。消费者很难对有机农产品和常规农产品进行区分,这就使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加上其在实际中所存在的质量隐患,造成了有机农产品面临着社会公信力的挑战。自从我国颁布有机产品标准以来,我国的有机农业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这样高的增长速度造成了部分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在利益的驱使下,将产品数量的增长作为重点,致使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的可靠性产生了一定的怀疑。如果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不能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的话,就会致使大量不合格的有机农产品进入消费市场,这就会造成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信心的进一步降低。这会对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部分有机农业企不能贯彻落实国家标准
我国部分有机农产品企业只注重产品能或得相关机构的认证,而忽视了产品生产过程中能否达到国家标准,结果就造成了虽然产品获得了国家认证,但其质量却得不到真正的保证。更有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表面一套,私底下做的却是另一套,根本不重视产品质量,试图走捷径,甚至试图通过关系或者用钱直接获取认证资格。
(三)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由于我国的有机农业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方面,我国对有机农业生产研究和科研开发方面的投资力度较小,在成了这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从事有机农业专项研发和教学的机构比较少,特别是缺少对生产技术的创新,普遍都是利用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生产,影响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
(四)有机农业生产达不到市场需求
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普遍规模较小,这样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上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销售链条还不完善,使国内市场上的有机农产品价格超过了实际的价值,对有机农产品市场的拓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我国有机农业主要是集中在种植类产品上,缺少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畜牧产品和水产品,更缺少对有机农产品的二次加工,完全不能满足市场消费对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五)市场不规范,有很多假冒产品充斥其中
我国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才刚刚起步,相关部门对市场的监管还不够完善,监管力度不够大,没有形成规范的市场体制。由于有机农产品从外观上看与普通农产品差别不大,消费者难以分辨其真伪,这就使许多不法商贩有机可乘,通过将普通产品当作有机农产品来进行宣传和销售,获取巨额利润。市场规范化对有机农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时,才能从根本上调动生产销售者的积极性,只有形成了规范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体制,才能使消费者信任有机农产品,才能推动有机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有机农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有机农业的宣传教育
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广大农业生产者的生态、环保及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有机农业的宣传力度,让农业生产者了解发展有机农业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加强有机农业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基地的建设
我国应该有计划的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有机农业技术的研发以及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中。在全国范围内的有机农业建设试点区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并且通过组织各个农业科研机构,进行有机农业相关的技术研发,通过宣传、技术培训、政府补助等方式提高广大有机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三)规范有机食品认证工作
建立规范有序的有机食品认证体制,通过加强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标志、标准等各方面的监管力度,建立一套有序的认证体制。
(四)加强农村环保使用技术的推广
大力推广农村环保使用技术,对各种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农业、生活、工业用水分开处理,将废水循环在利用,采用配方施肥等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这些方式,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五)建立有机农业信息管理体系
现代化有机农业主要包含种植业、养殖业和产品加工业,有机产品要经过从生产到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的一系列过程,这就需要对整个过程有较高的监管水平,为了提高监管力度,需要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对整个产品的产业链进行监控。这样有机农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全面的保证。
三、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将对食品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机农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整个农业产品的发展方向。我国幅员辽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发展有机农业方面有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丰富的品种优势,面对着拥有巨大潜力的有机农产品市场,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前景光明。
(一)有机农业生产逐步规范化,发展速度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有机农业生产标准、认证标准、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各部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正逐步进入规范化。在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的有机农业生产将进入快速持续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业面积约为140万公顷,位居亚洲第一位。预计未来几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这一面积还将继续扩大。
(二)有机农业产品多元化发展
目前,我国有机农产品主要还是以种植业产品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有机畜牧产品及有机水产品业将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有机畜牧产品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区先后开展了对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预计未来几年,有机畜牧产品将会快速的发展。
(三)国内市场规范化,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c)-0155-01
1中国的农业与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占用耕地,致使中国的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而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口不断的增加,粮食需求也在增加。要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目标就必须提高粮食单产,然而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水平已经很高,靠化肥引起的产量增长已近极限,土壤退化严重。同时由于大量的施用农药化肥使得农业的面源污染状况十分严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2007年通过农业面源污染排放的总氮为270.46万吨,总磷为28.47万吨,分别占同期全国排放的57.19%和67.27%[1]。根据中国国家环保局在太湖、巢湖、滇池、三峡库区等流域的调查,发现农田的氮,磷流失已成为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更严重的是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和长期较低的种地收入使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大大降低,迫使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富强劳动力大量流失,村里一派凄凉之景。大量的事实证明,如果中国的农业继续这样下去,前景不容乐观。农业耕作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
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发展生态农业的呼声提到了国家层面上,并有望成为解决未来农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什么是生态农业呢?生态农业是一个由多种多样彼此相互促进的有活力的生态系统所构建的景观多样性镶嵌体。这样。既有望获取高质苗的多种多样产品,也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质量的保持,这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被认为是生态农业[3]。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农业不等同于传统的有机农业,它是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来达到保持土壤肥力,单位面积物质生产总量的提高等目的。生态农业之所以被国家大力提倡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优势。
(1)为了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生态农业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的,采用有机肥作为肥料和生态系统方法控制虫害或者物理方法灭虫(灯光诱虫),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同时也避免了污染土壤,又能保持土壤肥力。
(2)生态农业产出的有机食品一旦经过认证后,在国内外的市场上都有很高的认可度,有机产品的价格要比普通农产品高上不少,而生态农业的立体养殖方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单位面积的总物质的产量,这样就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就能够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3)近年来一直让国人担心的食品农药残余,如膨大西瓜,毒韭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而这些问题也会因生态农业的发展而迎刃而解。
3生态农业体系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在全国有不少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如山东弘毅农场等,都是呈点状零星分散,尚未成大的网络。生态农业目前在中国尚未普及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刚刚在中国起步;另一方面是生态农业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还不成熟。比如产品的认证,产品的输出与销售等非生产环节。生态农业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它不但是自然内部各个系统的复合,还是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生态农业的运作不应该只关注种植模式的研究,更应该把目光投到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有序运作上。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运作,考虑到现存的一些问题,本文提出几点规划时应该考虑到的因素。
3.1 组织生产
生态农业虽然能够较明显的提高农民收入,但是单靠分散的农户的生态农业知识技术水平以及商业运作意识,不足以进行生态农业活动。虽然现在建立了很多生态农业的示范基地来带动周围群众从事相同的运作模式,但是无论从后续的产品认证还是销售等环节来说,分散的生产形式,对其发展都是不利的。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组织生产:一是以村为单位,开展农村合作社,生产活动、模式,都由合作社统一安排,产品认证与销售也由合作社统一调度。合作社将整个村的生态农业基地都规划好了以后,每户人家各自的所属地分配到什么模式,就各自管理各自的田地,统一销售获利后,按各自所属地的产品产量,进行利益分配。二是引进外面资金比较雄厚的生态农业之类的公司,公司在当地建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雇佣当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3.2 产品认证与品牌建立
生产出来的有机绿色食品,如果没有进行产品认证,没有建立品牌的话,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必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要做好产品认证和品牌这块,与此同时还要有赖于政府建立完整成熟的认证体系和市场导向,比如未经过认证的产品一律不认为是有机绿色食品,对市场假冒产品和品牌予以严厉打击等。
3.3 产品的销售
目前有机食品的价格都比较昂贵,不是大众都能接受的产品,所以进行产品的定位和销售市场销售方式的确立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存在的销售方式有以下几点。
网络销售,通过网络订单,然后送货上门。这一销售方式虽然保证了销售的渠道,但是销售网络的拓宽比较缓慢,而且销售量也比较小不稳定,每小笔量的运输成本也很高,同时这样一种送货上门的方式必然大大增加了运输的碳排放量,虽然是由卖家承担,但是相对生态农业本身提出的绿色环保的口号并不相符。
还有就是建立专门的销售超市进行销售活动,主要面向的是城市的高消费人群。这样属于生产基地的销售超市只销售自己基地的产品,虽然也有效的防止了假冒产品浑水摸鱼,但是未免会有超市销售的产品种类不够齐全,影响整个超市的销售情况,毕竟人们更喜欢去产品比较齐全的超市购物。将来如果生态农业真正发展比较好的话可以考虑建立一类专门销售各地有机食品的有机超市,这样也给了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余地。
有机产品可以进行对外出口,国外市场对于有机产品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所以将产品销售到国外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销售渠道。
3.4 城市垃圾分类与有机肥料
根据物质守恒定律,农田源源不断的讲产品输出出去,必须要有相应质量的营养元素返还给农田,虽然生态农业考虑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将家畜产生的粪便做成有机肥料返还农田,但是总的来说生态农业所有的产品都是从农田里整体移除到城市里。而城市将这些产品转化成了排泄物,厨余垃圾,生产资料等。如果未来的城市垃圾分类做的到位的话,那么可以将厨余垃圾等制成有机肥料在回到农田,即实现物质从城市生态系统转移到农田生态系统的途径,大大减缓了有机肥料不足的困境。也实现了城乡生态系统良好的物质循环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