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课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

篇1

一、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要确定学生主导地位

想要完善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措施,要求我们首先要树立起全新的语文教学思想,将过去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很好的改变,在我们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很好的明确,注重调动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而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来进行学科知识的掌握。纵观语文科目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语文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欢迎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语文在不断的变化和创新,没有一个学科知识是永恒不变的,所以,高中教师必须要鼓励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大胆的进行创新,根据自己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来实施自身思维等方面的创新。我们必须要将学生所具有的主导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引导高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我们就能够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将学生实施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

二、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要实施小组教学

高中学生的情感以及思维需求已经成为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校的基础和必要前提条件,我们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必须要坚持民主、平等这两项基本原则,为高中学生营造出一个利于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氛围,给予高中学生适度的自由,这样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兴趣很好的激发出来,引起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学习方式上面产生思路和思维的碰撞,使高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实现语文教育教学目标过程中的一项必经途径,使学生能够在情境里面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培养其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在高中学生中实施语文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求我们必须要明确其所具有的显著特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要保证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或多或少的在一定范围里面进行有效地互动,在学生互动过程中使他们交流学习方法、探讨语文知识以及碰撞思维和思想。身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中互动过程里面的学生的表达、行为以及语言进行密切关注,原因就在于高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所掌握的技巧以及了解的知识进行表达,这一种表达同样是学生语言和思想的表达,已经成为了学生将共同目标实现最为重要的手段和有效的方式方法,在这一个过程里面,要求教师必须要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杜绝学生一言堂情况的出现,将每一名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出来,使小组中的每一名学生都将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出来,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和互相帮助,最终实现学生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所以,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以及学生交流形式具有多样性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师必须要密切注意的一个焦点内容,语文教师必须要鼓励高中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还要帮助他们找到自身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方法,最终将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升。其次,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倾听的现象进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就是沟通以及合作,只有小组成员乐于与他人沟通,顾及他人的感受,才能够把自己想法与其他成员的想法进行一定的比较,进而将自身信息体系进行重组,最终实现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和互相认同。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要完善评价机制

(一)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纵向激励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能够增加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学习中的意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向导就是评价,在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过程中,能够将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进而将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的快乐以及自信增加,将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优势进行充分地发挥。想要保证进行有效评价,要求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有效评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成果就是整个班级全体人员的智慧结晶,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必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纵向激励,将横向比较很好的淡化,原因就在于纵向评价不仅表扬了小集体,更加对小组里面的个体成员进行激励,与此同时,在整个班级这一整体的氛围里面,还能够促进全体学生进步和发展。

(二)教师要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果实施有效的评价还要求我们必须要体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进步,高中语文教学课标规定,对高中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不仅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以及能力进行充分重视,还要关注学生个人的情感态度的发展以及形成。因此,我们在对高中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时候,不仅仅要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诸多特点体现出来,更加要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等诸多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语文课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为其他小组同学评价他们的表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彼此表现和语文思想进行互相评价,再结合教师的评价,能够增加评价的有效性。不管我们所采取的是哪一种评价方法,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所做出的评价都必须要具有全面性、指导性、针对性以及鼓励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结论

在我们实施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该将语文教学重点放在提升能力、激发兴趣等方面上,在语文教学形式方面,语文教师还要不断探索,最终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沉浸在语文世界中。

参考文献:

篇2

1.正确看待课程改革,树立对新课程改革的信心。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

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3.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语文反映的社会生活是个大千世界,涉及各种领域,重视各种观念的交叉与共存,语文与思想道德、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学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都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全面、开放的知识结构。

4.要有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提高独立钻研教材的能力。一些教师凭借教学参考书去教课,教死书。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教活的知识,培养活的能力,教师必须提高独立钻研的能力。要能抓住作品的立旨立意,分析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找出语言特点、艺术特色等。

二、新课改下高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1.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力、情感的生成,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内容提前介入,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书中各类注释,研究课前提示、课后习题,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情感,感受语言特色。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思考,依据学习要求以及提示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开展阅读,课文中有答案的划出来,养成作批注,做笔记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活学活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被动的接受知识已经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高中生在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下,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独立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引入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之中。

自学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能力关系着学生能否在学习的道路上行走的长短。因此,学生应在课堂听课基础上,全面系统认真阅读课本,并利用各种资源(上网等)获得相关的辅导资料。

在课堂上,笔者结合教学目标设计足够数量的探究题目,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开展学习活动,自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组间巡视,对后进生开展辅导,对其他学生进行思维方式上的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按照正确的方向发展,用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认知,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采取展因材施教的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采取因人而异、因需而导、因材施教等有效措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开展分层施教,使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统筹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在课堂提问设计上既要有拓展性较强的问题,也要有难度一般、基础性的问题,既要考虑优等生的认知能力,也要兼顾后进生的学习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尽量兼顾更多的学生,在开展分组探究时注重优秀、中等、一般合理搭配,课堂提问时向优秀生提问一些难度较大的思考题,并要求他们讲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供其他学生借鉴。

对于优秀生,可以在课堂作业以外专门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练习,防止他们在学习中出现“吃不饱”的现象,学困生则注重基础知识训练。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因生夯实语文基础,注重课本知识理解与语言文字基本运用,对中等以上学生强调灵活运用与深入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4.注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在声、影、形等方面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的优势,活化了教育方法,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3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坚持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即一切都为了高考服务。一些内容和意境都非常好的文章,都在教学中被随意分解了,许多优美的句段都被从语文术语的角度进行了拆解,这就造成再好的文章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渗透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地把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精简高效。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想把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实际上很多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很多,但实际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可以采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策略,压缩整堂课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那几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课文讲授时间,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上的伙伴和朋友,所以教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缺点;最后教师要淡化自己权威,在学生之中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潜能

无论是课前导入教学还是满足推动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宽容》一课前,我首先会提出思考问题,“你们知道房龙先生的写作用意吗?”随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怀揣探询究底的决心导入对新课的探索中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再者可以以文章的题目做文章,从文章题目中领会作者思想,如“同学们,你们说作者为什么要以《再别康桥》为题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有感情基调贯穿其中,自问自答,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掌握总结思想的方法捷径。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提问:“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和地坛有什么相同的遭遇呢?”,随后教师自己回答:“从……可以看出两人都是被抛弃……”,一问一答的形式相比较其它方法只是转变了形式,本质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思路上的一种引导,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锻炼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不管是导语设计、板书、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运用,还是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都要注重营造美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课堂的美感,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使得康桥的美景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体现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依依不舍。又如,在教学《边城》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断,或展示湘西凤凰城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对边城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在教学《项链》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课本剧,使他们在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过程中,切身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美。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正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摆脱应试教育中分数至上的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篇4

一、理解教学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课标”对语文教育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应重视开展实践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教学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有助于真正有效地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学习水平。从长远看,对学生今后工作学习都有莫大好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形成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的课文与基本知识,应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课堂的延伸,将语文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实行的原则

(一)以教材为指导

教材是专家学者在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专业性和指导性都强。新课标背景下的粤教版语文必修新教材每册都有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的安排.这些安排在扣紧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相结合,尽量让语文走进实践。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落实这些活动,学生就能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和能力。

(二)全体参与和自主合作相结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往往通过解决某一方面问题的形式,有机地把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各

方面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示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优势。不论何项活动,班级全体同学一律参加。在某一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个体既可以自主独立完成任务,也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这需要教师针对特定的问题和任务,把独自研究和合作探究二者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去引导和分工。

(三)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差异,活动内容多样

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学应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师在设计和安排实践活动时,务必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注意两者的紧密结合,内容多样,体现层次性,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而不是消极应付,不讲实效,敷衍了事。

三、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和技能的必由之路,它培养合作精神,发现创造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语文实践活动教学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有:

(一)灵活运用教材,充分利用课堂课堂是教学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j要灵活运用教材,使用讲授、讨论、质疑、探究、记者采访、改写短剧表演等多种形式教学,重在针对材料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既落实基础知识,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灵活。

(二)结合新教材的活动单元和表达交流设计开展专题实践活动

借助单元活动指引和点击链接,以基础阅读文章为活动借鉴参考内容,分课内外不同层次多种形式活动。

(三)善用“语文化”的生活情境

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引导学生善用“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家庭生活中如请柬、留言条、亲

情书信、生活日记等,学校生活中如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出校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社会活动中如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谈巷议等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能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从而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提高语文素养。

(四)让学生学会评价

实施发展性教育评价以来,评价由教师为主体到由学生自己、同学间,小组间和老师的多丰体评价的转化。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不仅要养成他们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习惯,更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如果只让学生使用“好”、“对”“错了”等简单的词汇进行评价,就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引导评价的深入,也不利于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篇5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1.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1.1 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1.2 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2.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2.2 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2.3 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3.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3.1 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3.2 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6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突破以往教材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展开了语文教材的新面目。新教材汲取语文教学经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出发,在编排结构和文本选择上都有了新的超越,而它所赋予教师的教学职能也有了新的内涵。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特点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突破了以前语文教材的风格,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而成,是国家首批通过五套高中语文教材之一的新教材,目前的使用人数众多,也备受教育界的关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尤其自身的优势特点。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曾经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就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基本特征。它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实际情况确立特定的学习专题,而且每个专题都比较注重人文性,以人文母题统领整个组元,在具体的板块中,教材又都以高中语文的学习活动为支撑点和立足点,以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每个专题都围绕阅读与鉴赏、表现与交流这两条主要线索来编排。

2.跨文本、超文选的全新的教材结构

我们知道,以前我们的高中语文教材结构始终遵循着一种模式,那就是一本教材包含大概固定的几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四五篇文章都属于同一种文体,一个单元都设定与该单元相对应的单元知识和训练点。几乎这种教材结构从小学语文一直延续到高中,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的就导致了语文教学方式的僵化,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这种单一的固定模式,实现了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教材结构。这是适应新时期教材改革中的一次巨大突破,也是课程改革中的新的课程理念。这对高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教学的个性化和学习的自主性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赋予教师和学生很强的选择性,这也正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它在多个层面上位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空间。

(1)专题层面的选择空间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前四个模块是四个专题,这四个专题的设置并不是要求在同等的教学时间里全部教授完成,而是为教师提供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让高中语文教师从四个专题中选择三个专题进行教学就可以。

(2)层面的选择就是板块的选择空间

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专题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之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进行有取舍、有整合的教学,并不是把每个板块的内容都搬进课堂。这有利于给教师提供一个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自主性,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灵活的掌握。

同时,苏教版教材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自主性选择的空间。在教师进行有选择的教学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身学习情况,对教材的专题和版块进行二次选择,有取舍的进行区别对待,以更灵活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整体素质。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以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开创了语文教学的新时期,适应新时期时展的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激发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更加广阔的学习思路。

二、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的建议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不会一帆风顺,同样,新教材的从出现到被大家接受也需要一个探索和完善的长期过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比之于以前的语文教材,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现提出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建议。

1.自主选择,果断取舍

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相比于以前可谓更为丰富多彩。有些教师看到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内容都很好,而且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量与一个人的总体语文素养是成正比的。因此,就不知道怎么对教材进行取舍。但是,无论从教学任务还是学习任务来看,几乎是无法全部选择的。因为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学课时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专题特点进行自主选择,对相关专题相关版块,要大胆取舍和整合。剩下的专题和内容可以留给学生作为课后阅读作业来完成。

2.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选择已经突破了以前高中教材的单元性类别划分模式,而是以专题为大单位,以板块为小单位的结构编排。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对教材的文本进行类型的认定,再根绝不同类型的文本设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不但可以解决教学时间的紧张,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重点突出。而对于那些具有很强副属性的文本,可以在具体的学习活动时,安排进去进行内容渗透,以完成教学任务。经典性文本采用精读教学,一般性文本则应该采用略读、速度的教学方法。

3.课上课下,互动学习

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中,每个专题的每个板块都应该对学生的课外学习有明确的规定,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及课后体验活动相结合,进行一种互动性教学。

4.融会贯通,注重体验

苏教版教材的提出了的一个重要新教学方式就是“活动体验”。活动体验是引导学生围绕相关专题的文本内涵及学习要求而设定的,因此,体验活动的落实并能够与专题文本内容做到融会贯通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探究,让学生通过体验融合进专题文本内涵的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三、总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既然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自主选择性和灵活性空间,教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教材观,以创造性、自主性、个性化的进行有选择的处理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教材的二次解决和二次开发。把新教材本身赋予的职能利用在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开阔思维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丽君.避免“半死不活”,力求“动而不乱”――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体验课”的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20).

[2]黄厚江.苏教版国标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特点及教学建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3]陈善钊.理想主义的排萧――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教学心得[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9).

篇7

一个人思想伦理的道德观决定了他会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处世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说伦理道德观的培养非常重要。据统计,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在中学培养的道德观念,可见将伦理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多么重要。

一、伦理教育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中的体现

(一)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社会需求

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集体中,语文课程作为主要课程是不可或缺的的科目,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实现了人们的社会需求:

1.实现了人与人沟通的需求。在社会中,假设人和人之间没有办法沟通交流,那么他们之间就会中断联系,没有交流的社会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瓦解。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对语言的传输,教授学生如何与别人进行正确的交往和沟通。语文课程教学主要是对听、说、读、写这四大能力进行训练,听、读能力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一种准确理解外部信息的能力,而说与写的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具备正确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2.维持社会的整体和谐。人在这个社会中不仅仅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和谐的沟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谐,才不致因为不良的交际方法而引发社会出现混乱。语文课程中伦理教学的目的正是训练学生使用规范用语和文明用语,使他们具备交际伦理的素养,在与人沟通时做到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他人,除此之外学习交际的礼节礼法以及交际的技巧,伦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教会了学生用优美的语句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并形成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伦理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实现了人的生物超越

语言是一种表达形式,是人与世界取得联系的中介,人类创造了语言,但同样人类也因为语言而生存。人所具备的内在思维是需要借助语言来展开的,而人们如果想把自己的内在思维表露出来同样也需要依靠言语,因此说语言是人们生存的重要标志。语言使人们获得了新的人质化意义,使人们超越了自身的动物性,并且使自己有别于其他的生物。人们把自己的文化通过语言一代代的相传、相教,就形成了教育。在众多的教学科目中语文课程就是对语言文化的传授,学生通过语文教学中伦理教学的学习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熏陶,开启了心智,培养了逻辑思考能力,并从文字中学到了高尚的伦理品质,意识到了自己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区别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独特之处,这就是我们说的理性,理性让人们实现了对自我生物性的超越,从而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伦理道德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以伦理情感塑造为中心。

有句话说“理智无力欲无眼”,一个人所具备的理智控制力和人对欲望的控制力比较而言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人的欲望,尤其是伦理情感的需求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因素,所以人必须要具备具有一定规范的伦理情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将伦理情感塑造作为教学的中心,课程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贴切,让学生用自己的恻隐仁爱之心面对生活与学习。例如《我与地坛》,在这篇文章中,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在《小狗包弟》这篇文章中,要引导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探讨和拷问,进而使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如何让学生具备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厚德载物博爱众人的道德观念,如何在语文伦理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塑造正确的情感意识,这些可以以老师为教学的主导,利用活动时间进行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全方位的接受伦理道德教育,渗透伦理道德思想,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以塑造追求幸福、热爱生命的意识为目标。

追求幸福,战胜逆境是每一个人所渴望的,也是每个人所感兴趣事情。当然高中的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这点入手,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热爱生命》这一课,课程很自然地就能过渡到追求幸福、热爱生命这个伦理教育主题,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顽强坚忍、热爱生命的深刻含义,进而体味到了“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地不感到死之苦恼”“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在于生命本身”的道理。另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品读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树立他们战胜困难,顽强追求生命光彩的信心。

结语

语文课程不只是将基本的文化素养传递给学生,重要的是推动学生的精神发展,使他们的审美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提升。因此将伦理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的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节操和理想。只有完善学生的精神品格,他们才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不断进步,才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不懈地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8

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在进行深度改革,以迎合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养的人才。因此,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的教学资源和课外可学习的资源,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书本、网络、电视、广播、电视、电影、图书馆、博物馆、广告牌、报廊、布告栏等等。此外,一些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日常生活所见所闻都是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开发语文课程的资源,就是寻找那些与人们文明文化息息相关的,并能够与语文教学相联系和结合的资源。有效地利用开发母语学习的课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呢?

一、有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念

传统的课程观念中,过于强调“以书为本”的思想,盲目地认为课本是唯一的语文的课程资源,导致学生的学习被限定了范围。

教师要想解决上述这个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实现从“课本唯一学习课程资源”向“世界是个大的课程资源”的根本观念的转变。教师还要有强烈的对课程资源的认知意识,努力开发,有效利用周边世界的自然、人文、社会等多种资源。准确地来说,语文资源还是相当广泛的,对于它的开发利用,教师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语文课程方面也是无限的。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我们所看到的自然形态和人工的形态。教育者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去体验观察我们大自然所带来的美妙和神奇。

(二)开发利用社区资源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习也有一定的要求。学校应该适当发挥优势,进行不断的创造,为语文教学配备相应的设备,而且应该尽量让社会各方支持,以及和社区建立稳定联系,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一定的实践环境,从而使多种文化活动得以开展。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还要在社区中让学生能将所学进行有效的运用。因此,开发利用学校资源是特别重要的。对于学校来说,语文课程资源是包括物化方面的资源还有人为方面的资源。

(三)开发利用家庭资源

在家庭中,也是存在着语文资源。家庭资源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物化的设施和营造的文化环境,比如家庭藏书等。另一方面是家长。家长也可以是很好的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家长方面的课程资源也是很重要的,值得我们关注。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并不是直接就能被语文教学所使用,而是要对语文的课程资源进行一系列的筛选、重新组合、归类和选取等工作,才能将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使用。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就是进行教学的优化策略。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策略。

(一)筛选策略

大量的课程资源只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备选材料,我们只有对这些材料进行严格的筛选,才能提炼发掘课程资源的价值,并不是“放到篮里的就是菜”。

(二)问题策略

围绕所存在和产生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可以有效提高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探索寻找,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对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解了课本知识,还让学生对我们的课外生活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书本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

(三)专题策略

这种策略是指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题问题进行课程资源探寻,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然后让学生从网络、社会、家庭生活、自然环境中有效地获取语文的学习资源。

(四)动态生成的策略

“动态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情况,演绎出新的教课学习内容。这些内容并不都存在于课本中,有的是突然出现在教学活动中。这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但是目前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三、结语

作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较强的资源意识,开展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争创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实践环境,加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使用,全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的使用运用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开发利用我们周边的语文资源,课程资源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荣.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自20世纪末开始,从考试、课程、教材到教学模式改革,不仅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索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一展才华,而且为人类发展和时代所需要多方面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各地语文教学虽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成绩,但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方法,改变了以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采取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断交流经验、不断学习,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

2.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价的功利性弱化了其自身的发展功能。多数地方把基础教育办成了升学教育,这样的应试图景与我们教育教学评价不无关系,现在的教学评价简单地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代替全面和发展性的评价,教育效益的滞后性与长效性和教育评价的功利性之间出现了矛盾。

(2)教师对课程变革缺乏深入的理解。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起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中介作用,所以教师在新标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课程的开发及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影响着其教学的效果,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仍未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因而抱残守缺。

(3)语文选修受到限制。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在高中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求,设置相应的选修课,以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设置选修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在高考的压力之下将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来上,除此之外,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及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校经费不足等因素,都制约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展。

(4)教学改革的行政干预弱化了改革的内部动力机制建设。从总体上看,有三种力量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即行政力量、学术力量和学校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改革基本上是行政力量推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它通过制定教育方针和重大法规对教学改革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对具体问题的关注和指导影响教学改革。政策上鼓励和支持教学改革探索,张扬创新的组织个性,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改革的外在张力。然而这种缺乏学校变革内部动力的来自学校外部的动力只是暂时的,长期的行政干预使学校教师有了依赖,销蚀弱化了参与变革者的主动性和学校变革内部动力机制的建设。

二、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变革教学文化。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本校实际的教学文化,课堂教学中成功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包括课堂、关系、显性与隐融的文化,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价值选择、生长及实现的过程,应该超越过程主体物化工具的缺陷和功利的强化而凸显主体性、生命性和人文性。因为语文教学有着极为特殊的一面,文字是一种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所以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要求培养熏陶学生情感、价值观念,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经验,帮助其与教师互动,逐渐养成相互合作、自主探索的良好的学习方式,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及人类发展。

2.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从整体上看,无论国内或者国外,注重人文性的发展趋势日趋显著。目前,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应当与语文课程的改革同步进行,应包括机制、内容、形式及招生、考试的改革。与此同时,教学评价的改革既要服务于教学改革,以实现其改进的教学功能,又对教学改革起着监督与监测的作用。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应跟其他学科有所区别,其更应注重学生对语言、生活的一种感受及在长久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学气质和对我国语言的一种领悟。因此,在评价时应将这些考虑进去。

3.教师合理转变自身角色。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要求要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事实上,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并且,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有着许多的不能平等对话地方,或者说教师是“权威”的一方,在这种传统教学的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开展实施就必须依靠教师自身对于课堂设计、文本引导、把握并且创建和谐、轻松学习氛围的理解和付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以学生作为主体,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思想,使其得到更多的熏陶。

4.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增强师资力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学习。随着时代突飞猛进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知识水平也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图景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强大师资力量已刻不容缓。一直以来,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深远影响,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习惯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文本上的知识“倒灌”给学生,并没有进行及时的扩展和提高、更新,以至于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知识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应当为教师加强培训工作,改变教师僵化的观念,使其充分深刻理解和领会新课改的精神,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当前的教学环境仍有许多方面的不适应,但是,以学生为改革的重点,是必须坚持下去的,同时教师应当合理的转变自身的角色,以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为己任,及时更新旧的知识、观念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高自己,做好引导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久的将来,就是丰收的季节。

篇10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沉旧的理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探索,才不会“误人子弟”。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这些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传统课程的革新与挑战。

二、教师角色转变

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交流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1)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在某些领域出现了学生比老师知道得多的现象,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新鲜的信息,学不到有用的知识,感觉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他们难免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出现排斥和逃避上语文课的情况。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2)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圣旨,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而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