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5 16:31: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发展公有制经济,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非公有制经济已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以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调整,就没有全国的结构优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治理或退出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更多地进入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进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进入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进入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业,进入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领域等等。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非公有制经济在自主创新中具有数量多、效率高、周期短、成本低的特点,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就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拥有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要注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走出去和国际研发机构联合协作,从而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加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就是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追求企业内部收益和合理负担外部成本的关系。
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注重促进社会和谐
就是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工资随着企业效益提高不断增长的机制,足额缴纳社会保障资金,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加强职工培训,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应该正确履行职责,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公平的制度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环境。截至2006年上半年,已有17个部门和单位在市场准入、金融财税、公共服务、改进监管等方面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还有一部分配套措施正在研究制定中;各地区颁布实施了200多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但与广大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需要相比,进展还不够快,力度还不够大,社会上还不够满意。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各项工作:
一是切实抓好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清理的重点是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不一致的规定。
二是完善配套法规和具体政策。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市场准入、技术创新、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产业集群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三是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及基于行政的经济垄断。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有许多限制,虽然逐渐放开,但至今仍有许多限制。这给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带来了一些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在国有企业垄断的产业和部门以外的产业和部门存在和发展。这形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完整的畸形的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分布。1998年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约占四分之一,其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32﹪﹑第二产业47.8﹪﹑第三产业50.84﹪。在这些产业和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分布与国有经济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没有了非关税保护﹑大大降低了关税税率﹑给予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在我国处于弱势的部门,例如,农业﹑汽车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等,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国企业的强大竞争。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很低,所以它受的冲击可以不计。(关于农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一般都认为农业是集体所有制的,实际上,除土地外其他农业生产资料都是农民自己所有的,究竟如何认定农业经济的所有制这里不谈)。而在我国居弱势的其他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受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冲击比国有企业小得多,而在那些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则完全不受冲击,这自然是指直接冲击,间接冲击多少还是有的。在我国处于强势的部门,如纺织业等劳动密集部门﹑家用电器制造业部门﹑商业和餐饮业部门﹑建筑业﹑各种非金融服务业部门等等,正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多的部门,它们受到的冲击较小。相反,在加入WTO后,外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也更加开放了,那些我国具有强势的部门将可扩大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由此非公有制经济也将获益。而且,在与有些国家的协议中就明确规定在从该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中我国国有进口企业的进口额将逐渐降至50﹪,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可从事农产品进口,而且其进口额应占到一半。因此,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得它受到加入WTO的不利影响较小,而得到的好处则更多。这只是概括而言。实际上,当然还得按部门仔细地分析。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方面,在非金融服务业的有些中介服务业,如独立的律师﹑会计师服务业,在部分涉外业务上非公有制经济也会受到较大冲击。
在规模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很小,大企业很少,规模大有利于经营的一些部门,在与国外大企业有竞争的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确实处在不利地位,例如,在零售业方面,外国的一些很有实力的大型商店﹑超级市场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商业,包括非公有制商业,构成了威胁,我国的非公有制商业规模很小,直接与其抗衡是很困难的。但是,非公有制商业正因为其规模小,可以广泛分布,灵活经营,外国大型商业企业不可能取代它们。
在技术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低是其很大的弱点,在那些技术水平有决定影响的部门,如制造业部门﹑新经济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往往也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如果说我国加入WTO,在利弊权衡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话,那么,与国有经济相比,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利更大,弊更小。
二﹑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面临的形势﹖
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呢﹖这里提出几点。
第一,扬长避短,有进有退
不同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是,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机动性强,决策快,利益的激励和约束强,短处是许多企业的规模太小﹑实力弱﹑技术落后﹑管理差﹑信息不灵。如上所述。而在不同产业和部门,它又有其强势和弱势。在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时必须扬长避短,有进有退,主动地进行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应主动退出没有竞争力的部门,或者调整经营的方向。如果是生产汽车的话,在加入WTO后,那些不具经济规模的众多小的汽车厂继续生产汽车必定会遭淘汰,它们不应存侥幸心理,继续生产,而应及早退出,或转产其他产品。在那些具有优势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应乘机发展,有能力的企业应努力扩大国外市场,目前国有经济正在对其布局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将要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机会。在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优势,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也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原则上,在国有企业退出中非公有制企业应以不同方式进入。这对我国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与外国企业竞争的形势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弱,即使在国有经济将退出的领域,在短期内非公有制经济也难以替代国有经济,有些非公有制企业也难以具备能与外国大企业竞争的实力。但总的说来,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领域将更有利于应对,而且早让其逐渐替代比晚让其替代更有利。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应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在这方面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比公有制经济更适合于从事风险大﹑发展快﹑企业淘汰率高﹑创业成功后回报也高的新高技术产业。
在技术结构方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已刻不容缓。
在规模结构方面,在有些部门需要发展一批规模大的有雄厚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固然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小有其具有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但要与庞然大物的国外大公司竞争还是困难的。无论是占领国内市场还是扩大国外市场需要有一批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去竞争,单靠国有大企业去应对是不够的。
第二,学习规范,改革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学习WTO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结构﹑贸易政策审议和贸易争端解决的机制,其基本协定和附加协定﹑协议,与我国签定的双边协议,承诺清单等。这些协定﹑协议和承诺清单就是各会员单位之间经贸交往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了解和学习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按这些规则行动,不致违规,另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用这些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对非公有制企业来说需要按照这些规则来对照自己以往的行为,对那些不符合的地方,应切实纠正。自然,在任何经贸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有假冒行为。
为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需要加快改革。不谈那些中小企业,不少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也需要改革其产权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长的很大了。但是至今它们的产权归属仍是一笔糊涂帐。许多企业戴着「国有﹑「集体的红帽子,但国家﹑集体从来没有投资。由于产权错归,民事主体错位,经常发生法律纠纷,并造成误判,引起许多损失,障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加入WTO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带来的危害更大。为应对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来改进管理,这样才便于发展并便于与外国企业交往。
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有许多限制,虽然逐渐放开,但至今仍有许多限制。这给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带来了一些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特点:
在产业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只能在国有企业垄断的产业和部门以外的产业和部门存在和发展。这形成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完整的畸形的产业结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分布。1998年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约占四分之一,其在三个产业中的比重分别是,第一产业1.32﹪﹑第二产业47.8﹪﹑第三产业50.84﹪。在这些产业和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分布与国有经济的分布有很大不同。在我国加入WTO后,由于没有了非关税保护﹑大大降低了关税税率﹑给予外国企业以国民待遇,在我国处于弱势的部门,例如,农业﹑汽车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电信业等,我国企业将面临外国企业的强大竞争。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很低,所以它受的冲击可以不计。(关于农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一般都认为农业是集体所有制的,实际上,除土地外其他农业生产资料都是农民自己所有的,究竟如何认定农业经济的所有制这里不谈)。而在我国居弱势的其他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受外国企业和产品的冲击比国有企业小得多,而在那些由国有企业垄断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则完全不受冲击,这自然是指直接冲击,间接冲击多少还是有的。在我国处于强势的部门,如纺织业等劳动密集部门﹑家用电器制造业部门﹑商业和餐饮业部门﹑建筑业﹑各种非金融服务业部门等等,正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最多的部门,它们受到的冲击较小。相反,在加入WTO后,外国的市场对我国的产品也更加开放了,那些我国具有强势的部门将可扩大出口,获得进一步发展,由此非公有制经济也将获益。而且,在与有些国家的协议中就明确规定在从该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中我国国有进口企业的进口额将逐渐降至50﹪,也就是说非公有制企业不仅可从事农产品进口,而且其进口额应占到一半。因此,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结构使得它受到加入WTO的不利影响较小,而得到的好处则更多。这只是概括而言。实际上,当然还得按部门仔细地分析。例如,在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方面,在非金融服务业的有些中介服务业,如独立的律师﹑会计师服务业,在部分涉外业务上非公有制经济也会受到较大冲击。
在规模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规模很小,大企业很少,规模大有利于经营的一些部门,在与国外大企业有竞争的部门中,非公有制经济确实处在不利地位,例如,在零售业方面,外国的一些很有实力的大型商店﹑超级市场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对我国的商业,包括非公有制商业,构成了威胁,我国的非公有制商业规模很小,直接与其抗衡是很困难的。但是,非公有制商业正因为其规模小,可以广泛分布,灵活经营,外国大型商业企业不可能取代它们。
在技术结构方面,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低是其很大的弱点,在那些技术水平有决定影响的部门,如制造业部门﹑新经济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往往也处于不利地位。
总之,如果说我国加入WTO,在利弊权衡上有利有弊﹑利大于弊的话,那么,与国有经济相比,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利更大,弊更小。
二﹑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面临的形势﹖
那么,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呢﹖这里提出几点。
第一,扬长避短,有进有退
不同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是,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机动性强,决策快,利益的激励和约束强,短处是许多企业的规模太小﹑实力弱﹑技术落后﹑管理差﹑信息不灵。如上所述。而在不同产业和部门,它又有其强势和弱势。在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时必须扬长避短,有进有退,主动地进行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方面,应主动退出没有竞争力的部门,或者调整经营的方向。如果是生产汽车的话,在加入WTO后,那些不具经济规模的众多小的汽车厂继续生产汽车必定会遭淘汰,它们不应存侥幸心理,继续生产,而应及早退出,或转产其他产品。在那些具有优势的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应乘机发展,有能力的企业应努力扩大国外市场,目前国有经济正在对其布局从战略上进行调整,将要从竞争性领域逐渐退出,这是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机会。在竞争性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与国有经济相比具有优势,在与外国企业竞争中也比国有企业更具竞争力。原则上,在国有企业退出中非公有制企业应以不同方式进入。这对我国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与外国企业竞争的形势是有好处的。但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弱,即使在国有经济将退出的领域,在短期内非公有制经济也难以替代国有经济,有些非公有制企业也难以具备能与外国大企业竞争的实力。但总的说来,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这些领域将更有利于应对,而且早让其逐渐替代比晚让其替代更有利。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应向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进军。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应对加入WTO后在这方面的激烈竞争的需要,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经营机制比公有制经济更适合于从事风险大﹑发展快﹑企业淘汰率高﹑创业成功后回报也高的新高技术产业。
在技术结构方面,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技术水平已刻不容缓。
在规模结构方面,在有些部门需要发展一批规模大的有雄厚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固然非公有制企业的规模小有其具有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长处,但要与庞然大物的国外大公司竞争还是困难的。无论是占领国内市场还是扩大国外市场需要有一批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去竞争,单靠国有大企业去应对是不够的。
第二,学习规范,改革提高
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将进一步与国际经济接轨。非公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和学习WTO的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基本结构﹑贸易政策审议和贸易争端解决的机制,其基本协定和附加协定﹑协议,与我国签定的双边协议,承诺清单等。这些协定﹑协议和承诺清单就是各会员单位之间经贸交往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了解和学习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按这些规则行动,不致违规,另一方面使我们知道如何用这些规则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对非公有制企业来说需要按照这些规则来对照自己以往的行为,对那些不符合的地方,应切实纠正。自然,在任何经贸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诚实信用的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不得有假冒行为。
为应对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非公有制经济需要改革。非公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需要加快改革。不谈那些中小企业,不少大型的非公有制企业也需要改革其产权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已经长的很大了。但是至今它们的产权归属仍是一笔糊涂帐。许多企业戴着「国有﹑「集体的红帽子,但国家﹑集体从来没有投资。由于产权错归,民事主体错位,经常发生法律纠纷,并造成误判,引起许多损失,障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加入WTO后,这个问题不解决,带来的危害更大。为应对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来改进管理,这样才便于发展并便于与外国企业交往。
第三,团结协作,共同努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经过改革调整,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重新绽放出活力,国有经济牢牢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资产总量不断增加,控制力进一步增强,一大批极富活力的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脱颖而出。非公有制经济几乎从零起步,经过蓬勃发展,其产值比重、劳动力比重已占到半壁江山,一批现代化的私营企业竞相涌现,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这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独特优势。与众多欠发达国家和危机频发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拥有一支公有制经济“主力军”,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实现自主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本制度条件;同时,中国打造出一支非公经济的“生力军”,加快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生产力发展,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功能上来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所作出的现实选择。一方面,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这对于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全盘私有化作为改革发展的选项。另一方面,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从客观上要求有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任何设计都不能主观地超越这一阶段。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可割裂,更不能对立起来。忽视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落入私有化的陷阱;忽视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导致经济体制僵化,经济活力不足。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才是确保改革正确方向的正路,才是振兴和发展我国经济的新路。
二、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不断变化,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持续进行。这种情况下,指出:“如何更好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如何,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国有企业是否能做大做强做优、是否具有活力和竞争力、是否可以发挥好各项功能。
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改革发展,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许多国有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资产保值增值、规范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位居一流,在国际上也属于较好水平。如今,中国优秀的国有企业已经与各国一流企业比肩而立。2013年,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由国资委监管的中央国有企业占了44家,其中不乏处于完全竞争性领域的企业,如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五矿、中国电子等。除了经济绩效的长足进步,国有企业在重大工程建设、科技自主创新等落实国家战略方面也走在了前头,在保障民生、抗震救灾等承担社会责任之际更是作出了表率。
有人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的优异绩效来自其垄断地位。事实上,如今我国绝大部分行业包括国有资本比较集中的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建筑、机械制造等,都已形成充分竞争格局。垄断性国有企业只占少数,而且要执行政府定价,不能通过垄断价格获取超额利润。也有人提出,国有企业必然滋生腐败。应该说,企业腐败作为一种职务犯罪,在任何所有制企业中都有可能出现。国有企业出现的腐败问题要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制度监管、严肃党纪国法加以解决,但不能因此就断言国企必然腐败,更不能以私有化的方法反腐败。还有一种认识,将国企发展与改革倒退画等号,认为唯有削弱国企,实现“国退民进”才是推进改革。这与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国企改革绝不等于“去国有化”或“去公有制”,更不能以所谓“国际经验”为依据,要求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将国有经济的比重降低到10%。正如反复强调:“深化国企改革是大文章,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加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
为更好地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并适应新的形势、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适应混合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体现国有资产“全民所有”的性质,《决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对继续控股经营的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探索推进重大信息公开;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严格规范管理人员薪酬水平和职务消费等。这些举措将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经营效率、合理承担社会责任、更好发挥作用。
三、从多个层面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既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联系,又与多个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接,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在机制上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促进公有制经济提高效率,而且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市场需求多样性、增强社会经济活力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
这些年来,国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使其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规模持续扩大。以私营企业为例,目前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0%以上,注册资本占全国总额的四成。在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6家私营企业上榜,在纺织、钢铁、有色、家电、汽车、电信设备制造和金融业等市场化的主要领域赢得了一片广阔天地。十年前世界500强企业中还看不到我国私营企业的身影,如今已经有8家企业进入这一梯队。华为等一批领军企业已经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优质品牌,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面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人担心,非公有制经济增长一分,公有制经济就会萎缩一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事实上,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前提的,30多年来尽管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了,但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控制力在增强,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大大提高。
当前在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市场准入制度不统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等;同时,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在治理结构、经营行为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在改革中逐步改善。应该说,要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需要鼓励、支持,也需要加强引导。为此,三中全会《决定》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改革举措: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在政策支持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在鼓励混合上,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在加强引导上,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当然,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改善宏观外部环境,更有赖于各个微观主体练好内功,在具备条件时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要紧紧围绕“两个毫不动摇”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实现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打通了各种所有制资本相互融合的渠道,可以放大公有资本特别是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也可以促进私营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作为一个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薄弱,各产业尚不发达的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财政、税收收入的新的重要增长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比如,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于99年8月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全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放手发展。”
二、新形势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利条件
1.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不断健全完善
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适合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的实施和立法的逐步完善帮助人们消除了非公有制企业与公有制企业的“差别待遇”,在经济领域实行了同权利、同义务、同处罚。非公有制经济在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其法律责任也不断科学明确、具体可行。
2.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带来大好机遇
第一,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允许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通过转让、租赁、拍卖、兼并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小企业、困难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为非公有制经济低成本扩张和结构转换升级创造了条件。第二,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的机遇。农村结构调整的战略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空间,通过加盟参与市场开发与建设。第三,有缓解资金和人才瓶颈制约的机遇。西部大开发将导致人才和资金回流西部,可以缓解西部地区资金短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国家已出台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资金匮乏的措施。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振兴地方财政的客观要求
财力十分有限,引进外资不易,国企振兴也尚待时日,促进财政增长可谓任重而道远。而非公有制经济自发展以来,不要政府投资,没有财政补贴,也不要政府承担风险,由于其产权明晰,责、权、利一致的财产机制;自我投入、自我积累、自我扩张的资本聚集机制;短小精干、快捷灵活、互惠互利的营销机制,使个体、私营企业保持旺盛的活力和竞争优势,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税收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促进非公有制的财政对策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时转变理财观念,积极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条件。
1.在资金方面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
财政部门加大对基础设施、公共支出的投入,可以改变并完善城市的基本面貌,这是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探索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的新途径。如设立贷款担保基金,吸引银行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经营业绩好、有发展前途、讲信用的非公有制给予大力支持。对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种植和养殖项目、畜产品深加工项目、农畜产品购销的贸易流通项目及从事民营企业、开发性企业应适当运用财政资金加以扶持,通过贴息优惠等办法,改变国家财政资金投入不涉足非公有制经济的观念,实行政策倾斜。
2.强化服务意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做好促进工作
财政部门应转变职能在强化服务上下功夫,第一,做好信息咨询服务,财政部门要发挥宏观经济部门的调控作用,及时收集、整理和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所涉及的行业布局、数量前景预测等相关信息,引导他们发展。第二,做好管理服务,要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的企业主及财会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对个体、私营企业财会人员的持证上岗、职称申报评聘等工作要纳入全区财务人员统一管理渠道。第三,抓好资产评估工作,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要积极为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做好服务工作,在评估过程中既要客观公正,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又要做到服务优质高效,积极促进企业的资产重组。
3.完善税收征管措施,做到合理公平税负
各级税务机关主要施行“定期定额”,对少数有建账能力、帐证齐备的私营企业采取“查账征收”。在新形势下,税务部门要统一认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做好服务和咨询工作,对国家出台的税收政策和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减、免税政策要全部公开。第二,完善税收征管办法,各征收机关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更简洁、更实用、更能方便纳税人纳税的征收,努力形成适合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方式。
4.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发展舞台
财政部门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对市场建设进行投入,会同工商管理部门按照“多方集资、多方兴建、统一管理、共同受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吸收资金,加快市场建设步伐。要鼓励个体户、私营企业投资联建市场,对出资者应在场地、房租、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管理部门应统一规划市场,把现有条件较好的小商品、服装、农副产品等专业性零售市场逐步发展为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的市场。把初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发展为产、供、销服务一条龙的功能齐全的市场。在拉萨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创办各类具有一定特色的诸如民族服饰、传统手工艺品等经济小区,集中管理、连片开发,形成特色经济群体。
综上所述,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扶持指导和规范。随着各项财政政策的贯彻落实,必将迎来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突破的春天。
参考文献: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达114.63万户,占全区市场主体的97.86%,比2009年的82.9万户增加了31.73万户。其中,非公有制企业17.9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8.36%,比2009年的12.9万户增加了5万户。工业类非公有制单位数(包括个体工业企业)由2009年的12.24万户增加到2012年的12.6万户(其中工业类非公有制企业1.74万户),从业人员由2009年的157.23万人增加到了2012年的214.18万人,增长了36.22%。非公有制经济创造了全区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成为我区推动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社会就业、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内蒙古和协调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特别是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为实现“富民强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企业规模分析看,2012年,全区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2.6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9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4187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6.97%。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达到1.55万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的74.0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2754.0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70.18%,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133家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拥有175个“内蒙古名牌产品”称号,占全区名牌产品总数80.28%。
——从所有制结构分析看,2012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单位数已达到12.47万户,占全区工业企业的98.85%,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561户,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2.5%。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创造的产值达到1.48万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73%,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产值达到1.21万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6.71%。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93.83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90.5%。
二、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
从总体看,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活力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也落后于周边兄弟省市和自治区。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数(含个体工商户)占全国总数的比重,始终徘徊在2%左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仅占全国1%左右。由此可以看出,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仍然处于全国的落后地位,总量少、规模小、发展速度慢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府扮演的角色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创业环境,为企业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更便捷的优质服务。就目前看,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些部门或地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说的多干的少,政策文件多抓落实少,布置多绩效评价和目标考核少,形式上的东西多真抓实干少等不良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中央及自治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难以得到充分落实;
——准入门槛高,办事程序繁杂,效率低,涉企收费多,企业负担重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行业垄断依然存在,所有制歧视与规模歧视并存,特别规模歧视较为严重,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非公有制中小微企业发展;
——政出多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均分散在各有关部门,在资金分配使用上“撒胡椒面”的现象较为普遍,很难突出重点和发挥财政资金应有的乘数效应;
——服务意识不强,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服务机构数量少、能力弱、质量低、内容单一,基础设施差、网络服务平台不健全等问题日显突出,难以为企业提供及时、高效、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已成为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
(三)发展方式和理念有待转变
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绝大部分属中小微型企业,且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因企业布局雷同,导致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低端的中小微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成本大、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差,市场开拓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集群化发展水平低等共性问题有待转变。
(四)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是束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是金融机构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单一,可操作性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倾向依然存在。二是中小企业担保体系不健全,担保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担保品种单一。三是资本市场门槛高,中小企业利用上市、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融资困难。四是银企信息不对称,缺少有效的银企对接平台和融资服务体系。五是政府对商业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不健全。
三、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考
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最基础性工作是把握其发展规律和特点,按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体现实效性的工作思路,淡化政府管理职能,强化引导、扶持、服务和协调意识,切实做到科学引导、重点扶持、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同时,要紧紧抓住非公有制经济转型升级难这个根本矛盾,把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创新发展思路和集群化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攻方向和工作目标,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出台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一)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将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巨大发展空间,随着产业分工协作日趋专业化,大企业发展越来越倚重于关联的中小企业为其产业配套,形成大中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企业生态。大企业在发挥支撑、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同时,可进一步加大对配套中小企业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一是鼓励和引导大企业与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把产业链条有关环节交给成长型中小企业加工生产。二是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构建良好的利益机制,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协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三是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设备、资金等支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四是中小企业要主动与自治区“双百亿”工程培育的大企业对接,积极开展相关联的社会化协作,实现互利双赢。
(二)与园区“结亲”,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协调力度,帮助园区有效解决瓶颈制约问题,推动优质资源向大园区集中,争取更多的“园区”升为国家级;二是认真做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优先保障要素供给,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三是以园区为依托,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各地创建“园中园”、“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孵化园”、“创业园”,鼓励和支持“园区”吸纳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入住“园区”,解决 “小、散、弱”问题,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四是要建立“园区”与非公有制企业对接激励机制,对新接收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多、新增就业人数、产能、产值、税收、利润幅度大、科技成果转化多的“园区”,按其综合因素进行考评,对贡献突出的“园区”给予奖励,引导和鼓励各级各类“园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三)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且中小微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且以非公有制企业为主体,既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群体,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全区99%的非公有制企业是中小企业,99%的中小企业是非公有制企业,两者互为主体。将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工作进行一体化部署,协调推进,符合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国家和发达地区推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做法,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与科研院所对接,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大企业相比,受诸多因素限制和约束具有先天性不足。研发资金不足、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差是绝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通病所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联动机制,实现无缝对接,是促进非公有制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是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对接,根据自身条件及所从事的行业,双向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伙伴,共同组建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设施共享机制,促进科学数据共享和大型仪器设备共用。二是“园区”与科研院所或大中专院校对接,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组建职工教育培训联盟,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园区”或产业集聚区设立分院和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五)优化发展环境,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优化发展环境涵盖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硬件建设靠的是财力,政府要舍得花钱,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软件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和研究并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着力解决好“政府应该做什么、企业应该做什么、市场应该做什么”,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政府的层面讲,着重从市场准入、政策扶持、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监管、政策协调等方面来规范和引导。小、散、弱的特点直接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社会服务机构的帮助,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坚持公益先行的原则,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积聚资源,资源服务企业”的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将我区列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示范省的机遇,加快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三为一体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基本建成服务功能完善、特色鲜明、运用规范、方便快捷、社会影响力大和品牌知名度高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涵盖信息、融资、电子商务、创业、人力资源、法律、技术支持、政务服务、交流合作全程一站式综合性和公益。
(六)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3-0000-02
引言
混合所有制是一种新型的所有制改革的探索形式,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允许国内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革,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能够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我国出现和发展,主要源于国有企业改革,源于寻找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形式和途径。其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助于“走出去”,是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支撑。经过多年股份制改造,虽然很多国企早已变成混合所有制,国资占比已较低,但政府干预仍无处不在,公司治理上不达标。 行政化垄断体制未真正打破,开了玻璃门,还有旋转门,准入限制未真正放开。
今天,我们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混合所有制是有发展的前途,但是更有发展的困难,究竟怎么发展,遵循怎样的原则,均有继续深入探讨的余地,有好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与探索。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目前的所有制已经由单一的公有制实现了多元化的所有制的结构,而且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当然这种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仍然是占了主体的地位的,而且是占着绝对性的主体的统治地位的,我们改革的目的是逐渐地转向混合型的所有制结构。我们既要是公有制占统治的地位,又要是所有制向多元的方向发展,激发出活力,那么我们的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在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上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是破解经济改革难题的关键
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里边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清一色的公有制,这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是行不通的!其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在坚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要求与目标,我们知道市场是要进行交换的,而交换是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进行的,若不同的商品同属于一个所有者是没必要进行交换与买卖的。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如何让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地合理地统一在一起,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一项历史的难题。
我们国家采取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所有制制度,在此前体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按照理论与实践的规律看,公有制与计划经济具有天然的统一与合理性,而市场经济是与私有制具有天生的与生俱来的统一性与合理性,不论是理论的阐释还是操作方法的实践均已经证明了这点。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实质上是指所有权的过度与转换,而交换必须实现所有权的交换,如果你是在一个公有制范围内的交换与转换,那是没有意义的,市场交换实际上是所有权之间的交换,只有不同的所有制存在,市场交换才会有实质上的意义,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是有无数个不同的所有者经济,他们之间是可以自由地实现市场交换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能否满足市场经济的要求而实现自由的市场交换,这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巨大难题。如果要使市场发挥充分的作用就得对公有制实行改革,而我们是不能改变公有制的基本属性的,如果改变了,那样就成了私有制了,就不具有我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了,是行不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只有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而使得既能让市场机制发挥它的作用,又能够保持公有制的基本性质,不会实行全面的私有化,那么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了。那么在混合所有制这种情况下就会把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统一在一块。因此,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发展混合所有制显得十分重要与及时,因为所有制改革对于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是十分关键的事情,也是十分难做的事情。只有从混合所有制开始试点,一步一步看,如何应用一种所有制的方式,使其既具有灵活性,又不失公有制的性质与主体的地位,我们就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混合型的所有制。同时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如前所说,市场经济要发挥调节作用就必须对公有制实行改革。而这种改革由于不能改变公有制的性质,可行的路径便是在企业的微观制度上进行。这是必然的逻辑的要求。
纵观我国30多年来的企业改革无非是为了激发企业的活力,让市场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因此我国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从一开始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到放权放利、承包制、分配体制改革。后来到了14大以后,由于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事就触及到了所有制改革的问题,于是就在所有制的改革上下功夫。这种改革也有中小型的企业逐渐发展到了大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企业逐渐地放开了,这样一来就激发了市场的活力与潜力,这就更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的形成,我们所实施的所谓的抓大就是特大型的企业永远掌握在国家手中,这些企业掌握着国家国民经济的命脉,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性质、亦即公有制的属性,这是毫无疑问的,国家对这类型的企业的改革是不能在所有制上考虑的,而只能通过内部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来调动其的积极性。然而这种改革其实不能很好地凑效,于是我们还必须通过混合所有制的这种改革去激活企业的活力与适应市场经济的活力。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与程度
根据多年的改革的总结看,目前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在国有企业上推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那么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改革的范围有多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么哪些企业是追求盈利最大化的企业就要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那些不是以企业盈利最大化的企业则不是不属于改革的范围。这样讲起来大家应该是好理解了,就是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不能总是说国家的国有企业都是效率低下的,这要看怎么样地去衡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国有企业的存在,因此国有企业的存在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国有企业的存在是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长久的利益并不是阶段的利益、眼前的利益。由于这些项目往往见效慢,所以一般的私人企业又不去干。因此上讲国有企业效益衡量的标准应该在看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兼顾社会效益。因为有些领域的投资回报率是很低的,但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是社会与民生又是必须要的,这时往往那些私营企业主或者是中小企业是根本不愿涉足的,而这些领域有又是国家长远发展所必需的战略领域,国有的企业必须承担起这种国家责任与社会发展的责任。而在另外一些的大多数的一般性的竞争领域,则需要的就是有活力中小型的企业去从事活动。
那么,究竟如何选择这些个改革的范围呢?具体地可以这样讲,不管是央企还是地方性的国有企业,选择的标准就是唯一的一个:看是否以经济效益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某些企业就是以经济效益为衡量的标准的话,那么就应该纳入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范围。当然,如果这些企业本身也效益很好,那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了。当然,地方的企业相对于央企而言,是更看重经济效益的,其推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的步子可以放的大一些、宽一些,这是与地方企业本身的性质有关系的。
在竞争与垄断的领域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呢?原则上可以这样讲,只要是在竞争的领域均可以让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可以不管你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只要你是身处在竞争的领域,就可以选择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范围。有些看似垄断的企业实则不一定是“天然”垄断的行业,是制度历史造成的,这时则更应该打破这种垄断,混合所有制改造正是打破这种垄断最佳的一种选择。这里必须要分清楚,一些关乎国民经济领域的重点行业,比如:石油、电力、铁路、银行、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从事的企业还要不要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呢?这个问题笔者觉得是应该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其根本的一条就是哪些是属于自然垄断的行业?哪些是属于竞争性的行业?要不要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在这七大领域要进行认真地思考,切不可盲目行事,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情况进行,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逐步地看实际运行情况再分步实施,有些领域可以让民间资本进入以激发活力的地方就应该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而若不适宜民间资金进军的领域则不宜推进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难点
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的目的主要是要和该企业要实现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若该企业追求的是利润额的最大化,则就应该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以期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一般地讲市场经济体制对进入的企业在产权制度方面有三方面的要求。
首先的一个要求是企业的所有制在产权上具有纯粹的经济性质,而不能具有超经济的性质。而往往我们的国有独资企业或国有控股的企业都具有超经济的性质,他们就难以适应市场,难以接受市场经济规则的约束,就不可能进行公平的市场交换。要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的改革,使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接受市场规则的约束,就必须让其在产权制度上不再存在超经济的性质,而要改变这一性质就必须是不能独资或者不能占有绝对控股的股份,否则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就走了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改革的作用,因为改革是为了让市场在起作用。在我国的国有企业里进行混合所有制的这种改革,使其真正实现政企分离,从而激发出活力,但还不能改变公有制的性质,这是个难题,因为我们国家还是,还存在处理企业与党的关系,因为我国目前的政体是党政合一的体制。
其次,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企业之间的产权界别是十分明确的,即是你是我都十分清楚明了,只有这样交换才有可能,只有产权清晰了,才不会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这样和那样的摩擦,交换的成本也就很低了,而如何使国有企业的产权十分明晰,而又不改变公有制的性质,这也是十分难度大的事情。如果形式上是混合所有制,但其实质变成了私有制的了,那这就不叫制度创新了,这就是走了老路了,这是我们绝对不能的做的。
第三,在混合所有制的内部,不同产权和要素之间结合为同一企业的过程,本质上这也就是一个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十分关键。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不同股东(所有者)之间的权利怎么样得到保护?如果采取的是现代的股份制的企业,大小股东之间的权益如何来协调?既要使企业有明确的决策权的主体,又要使企业有保障小散股东权益的机制。总之,混合所有制条件下所有者的终极所有权、企业法人的产权、公司的经营权以及员工的权益等方面如何均衡,这是构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口
在整个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在相应的法律制度上应该至少明确以下原则:第一,不同的要素之间是要自愿平等的,绝不能强求违背各个要素的主观意愿;第二,不同的要素之间的权利一定要平等,绝不能你大我小;第三,不同的所有者均可自愿退出;第四,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的信息要对等地分享;第五,不同的要素所有者利益分配要公正。
改革开放初期,非公有制经济仅仅只是公有制经济的一种补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革,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对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就业机会的贡献者和创造者,也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当前,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有制经济一起承担着国民经济发展、国家稳定富强的重担。未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将更加稳固和重要。虽然,当前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在日益加大,但是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应对非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在当前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遇有以下制约障碍。
(一)客观障碍
一是认识不足。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当前大部分人已经转变了思想观念,认识到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还有部分人,特别是经历过计划经济体制的人固守以往的思维,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等公有制单位才是正道,在心理上对私企、民企等非公有制单位有不信任感和偏见。这种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利,特别是在用人上会形成一定的制约。二是制度政策问题。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制度,并出台了一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在实操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制度和政策存有不足,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了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三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持与引导上动力不足,不能适应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四是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法律虽然将“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写入法律条文中,但是具体的实施细则还有待于落实。”[1]以上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缺乏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在实际发展中,面临很多困境。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外部融资难。拿中小企业为例,国外中小企业的自我融资率很低,大部分有政府资金支持。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自我融资率高达90%,民间借贷频繁。二是缺乏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非公经济发展与公有制经济相比,缺乏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主观问题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普遍规模小,实力分散,自身抗击风险的能力不足。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普遍落后,尤其是在一些个体企业、家族企业、民营企业中,管理思路更是跟不上,现代化管理理念推行举步维艰。三是人才流动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因社会上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高素质人才大多选择公有制单位就业,导致非公有制企业人才不足,流动性大,科技依附力和自我创新力弱。非公有制经济自身所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导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非公有制经济自生动力差,综合实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二、新阶段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解析
笔者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类制约问题,不断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应该积极从内外两方面做好文章。
(一)政府做到位
各地方政府要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不断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度,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四件事。一是不断完善制度政策建设。在现有制度政策基础上,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断完善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政策建设,如融资政策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支撑。二是完善立法。针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专门专项立法,在与国家宪法及法律不相违背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本区域内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三是狠抓制度、政策及法律的执行监督。好的制度、政策和法律必须执行到位才能发挥实效。各政府要狠抓执行监督,加强巡视与考核,确保各类制度、政策和法规落实到位,发挥应有的效能。四是转变政府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与扶持,而不是吃拿卡要,用铁腕手段给制造障碍。五是加大宣传,通过合理渠道给群众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精神和指示,逐步转变部分群众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传统看法和偏见。政府部门只有提高认识,把工作进一步做到位,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部问题,如融资难、办事难等,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二)自身要改变
俗话说外因是条件,内因是关键。良好的外部条件固然重要,但内部的自我提升却是必不可少。非公有制企业想要突破发展壁垒,除了依托外部因素以外,还必须积极进行内在升华。一是走产业集聚化道路。加强相关产业之间的链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整合各个企业的力量和优势,以扩大整个产业链的综合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二是进行经营管理创新,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企业管理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要有进步的意识,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大胆的革新,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公司治理。三是重视人才、依靠人才,另外,要培育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素质提升。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为人力竞争,企业必须重视人力管理,要为人才和科技创造合适的生存环境,从而依靠人才不断提高提高科技依附度和自我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但是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塑造良好外部环境和提高自身水平两个方面入手,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 信贷 非公有制经济 思考
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前面临在信贷支持方面相对薄弱的制约。为优化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并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本文选取中南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分析,剖析银行在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信贷支持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考和建议。通过这样一种“解剖麻雀”的分析方法,本文希望能提出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具体办法,亦希望能籍此提炼出具有一定一般性的经验,甚或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借鉴。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本文所研究的这个地级市地处中南地区,人口约470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约为710亿元。据笔者对该地级市非公有制经济的调查,目前,该市包括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个私领域市场主体有9万余户,年均增长7.3%。注册资本达18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22万人。其中33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已有10家企业准备上市。有省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45家,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1家。非公有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达7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信贷支持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也日益迫切,并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征。更加及时有效地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既是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营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和银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据笔者对某国有商业银行市级分行的调查,该行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类贷款为8.85亿元,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达3.23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公司贷款余额5.62亿元、贷款客户20户,今年前五个月新增贷款2.63亿元,占到该行全部新增贷款的103.5%,银行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在充分肯定银行近年在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银行与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互动还存在许多不足。同样根据对该行公司贷款数据的统计,某一时段公司客户向该行申请贷款户数95户,申请贷款金额15.2246亿元,发放87户,贷款13.84亿元,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申请户数46户,贷款满足38户,发放贷款余额3.5281亿元,其占比分别为48.4%,43.6%,25.5%。企业融资不能满足的原因主要是:受行业政策影响占37.5%,信用欠佳占12.5%,财务状况不好占12.5%,经营管理不善占12.5%,不能落实抵押担保占25%。
不能满足非公有制在经济发展中提出的融资需求,既有金融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银行内在因素,又有许多诸如地方金融环境、企业自身条件等外部原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1.从银行层面来看,一是个人信贷业务支持的品种单一。该行目前仅有一个品种―--个人经营贷款;二是担保方式政策要求高。所有个人经营贷款不论客户情况如何,也不管企业经营状况怎样,一律要求借款人提供易于处置变现的个人名下的住房或商用房作抵押担保,企业的机器设备、厂房或企业名下的其它资产均不能作为抵押担保;三是贷款期限短、还款方式不合理。个人经营贷款的最长期限为三年,一年期以上的贷款必须按月等额还本付息,借款人还款压力大;四是贷款金额较小。单笔个人经营贷款最高审批权限仅有100万元,超过限额的需经上级行审查审批,难以迅速满足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2.从企业层面来看,一是部分客户诚信度不高,素质差。目前,该行支持的非公有制企业客户累计有50多人次先后有不良还贷款记录,300多户不按时归还银行贷款,造成该行信贷资金损失的有16户,金额达300多万元。这部分客户有的恶意逃债,有的赌博成风;二是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该市经济欠发达,当地非公有制企业大部分是一些规模较小、属于污染较大的行业,企业无资金实力落实环保设施改造,造成银行信贷风险;三是企业经营及财务状况不规范。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其均为私有制,大部分无正规的财务制度,无经审计的真实财务报表和规范经营往来帐务,大部分的产品销售为现金交易,使银行无法真实、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法满足银行信贷支持的准入门槛。
3.从地方层面来看,一是在银行资产维权方面政府部门支持力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大。由于个人贷款面广金额小,法院在受理银行的申请时,积极性不高。同时从判决到执行时间过长,往往需半年以上;二是政府部门对逃债企业无硬性制约措施。目前政府部门尚未制定相关的政策细则对逃债企业进行制裁,甚至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的逃债行为行政不作为的现象。
三、以加快创新为手段不断优化非公经济支持体系
数量众多、活力无限的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非公有制经济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提高和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增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是发展区域经济,就是发展生产力,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必须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在非公有制经济,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没有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快发展,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大发展,也谈不上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放胆、放手、放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论哪种形式,只要有利于发展、搞活,群众能从中受益,遵纪守法经营,都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
2.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合理确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突破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资本社会化,把企业做大做强。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帮助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摒弃家庭式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职能化、层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积极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用科技创造效益。坚持一切围着市场转、盯着市场干的原则,全力开拓市场,寻找商机,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切实解决目前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近年来,受宏观政策以及非公企业自身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盈利情况的局限,非公有制企业贷款的难度较大。融资难是非公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融资又是非公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此,政府和银信部门要充分把握国家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支持加快建立区域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支持系统。设立担保机构,通过财政出资作为启动资金,加快建立和壮大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吸纳民间资金进入,建立和完善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组成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为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帮助解决借贷难的问题。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基金,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启动、发展贴息资金,专项用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贴息支持,对那些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吸纳就业人员多、带动能力强的非公有制经济给予财政贴息扶持。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金融创新,进一步加大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加快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同时,各银行要重新对市场进行细分和定位,始终坚持以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调整信贷结构和市场份额,支持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征的金融服务机制,加强和提升为非公经济人士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一是积极参与和支持地方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全力提供有关金融评估咨询方面的专业服务支持;二是积极向上级行争取对本地区域经济支持的相关政策,积极抓住目前国家宏观政策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机遇,从非公经济特点出发,进一步积极争取适度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准入门槛,吸纳更多更好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信贷支持圈;三是对企业领导层素质较高、诚信意识较强、市场发展潜力好的成长型企业适度提高相关财务成本方面的优惠,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尝试发放信用贷款,逐步由担保贷款向依靠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贷款过渡;四是大力为相关融资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理财服务,积极满足非公经济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依托资金、网络和科技优势,为民营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融资、现金管理、电子银行、年金、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以及信用卡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努力为企业节约和降低财务成本,综合运用票据融资等各种融资工具,扩大服务范围,大力支持地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五是精简贷款程序,提高办事效率,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特点,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及资信评估制度,完善金融服务;六是积极对辖内非公企业进行全面筛选,建立对辖内非公企业发展状况及信用支持数据库,适时动态监测,确保能适时支持到位。促进区域经济和银行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地发展,取得社会效益和银行自身效益的双赢。
如何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发展是一个需要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企业自身而言,必须做好以下事情:
一、多途径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不可否认,目前企业经营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对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扶持,离不开广大劳动者辛勤的劳动。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家,对共同富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独特的认识。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家无偿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捐款捐物,支持社会经济建设,就充分说明广大非公有制企业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利益和诱惑,一些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不能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员工,甚至有些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漠,道德素质低下,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牟取私利。如不提高这些管理者的素质,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就将是一句空话。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努力提升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1、在企业内部实施针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工作,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市场特点,积极选派一批肯钻研、肯吃苦的非公有制企业管理者到各大专院校进行培训深造。
2、从各大专院校或科研所请专家到地方进行授课或举行讲座。重点培养企业家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等),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框架,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二、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应对市场竞争环境,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保证。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很难做到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和改善。因此,对企业而言,发展生产,提高市场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实力,始终是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根本保证。
目前,由于各方因素的影响,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实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企业生命周期过短,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不高,相当部分私营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才匮乏;缺乏核心竞争力,管理水平低下。这就要求对企业而言,要努力整合有限的资源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准投资方向和合适的投资方式,赢得市场的主动权,追求企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对政府而言,要积极引导扶持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为其创造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
三、非公有制企业要积极营造劳资合作的企业文化,树立人本管理思想,重视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为目标的管理模式,这种文化的软管理打破了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利用一种激情、责任感。它不仅是企业组织机构运转必不可少的一种剂,也是能够创造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实践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与和谐的劳资关系相伴随。我们以湖北恒隆企业集团为例,这是中国汽车动力转向系统及零部件制造领域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供应商,总资产过16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25亿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例如,对一些员工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对表现突出了优秀员工给予物质精神奖励,鼓励员工为企业献计献策,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同时每年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领导亲自参与其中,极大地促进了整个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企业形成了一整套对员工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对一些有困难的员工实施人文关怀。在工资福利待遇上,让广大员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正因如此,近几年在许多非公有制企业遭遇用工荒的时候,企业留住了人才,每年员工的流失率不超过5%,企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四、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应对SA8000认证体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是Social Accountability8000的英文简称,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国际标准。SA8000标准适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其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及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一样,皆为一套可被第三方认证机构审核之国际标准。 目前已逐渐被当作一种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了人的发展,这与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享受社会发展、进步的好处相吻合。纵观整个体系,其内容与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相吻合。SA8000已成为全球化经济中企业竞争新要素,这个要素直接从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同、这将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选择。
在我国沿海城市一些外贸企业,积极应对SA8000认证体系,处理好了企业本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缓解了劳资矛盾,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此外,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职代会制度、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立科学、公平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和公平合理的薪酬福利体系,这些都是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