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篇1

一、山东省村镇银行机构人员情况

(一)机构设立情况

2008年11月,山东省首家村镇银行寿光张农商村镇银行挂牌开业。2012年末,山东省辖内的村镇银行达到52家,注册资本总额达人民币325070万元,平均注册资本额6251万元,其中注册资本额在10000万元以上(含10000万元)的村镇银行11家,注册资本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8家,注册资本额最低的2000万元。截至2012年末,山东省17个市除聊城外,各市都已设立村镇银行,绝大多数没有设立分支机构,服务范围有限。

(二)从业人员情况

山东省2011年度34家村镇银行共有员工1022人,平均每家村镇银行30人。从业人员数量最少的村镇银行只有20名员工,充分体现了村镇银行属于小银行的典型特点。本文对6家样本村镇银行195名员工的年龄、学历和从业来源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员工年龄结构分析,在20—25岁的104人、占比53.33%,26—30岁的59人。从员工来源结构分析,大学毕业生91人、占比46.67%,企业财务人员等46人、占比23.59%,银行机构人员58人、占比29.74%。从员工学历结构分析,本科学历154人,专科学历32人,硕士研究生9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较高。

二、山东省村镇银行业务情况分析

(一)存款组织情况

2011年,山东省32家村镇银行各类存款余额人民币704019万元,较2010年增加438123万元,平均每家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2亿元。2011年,菏泽市的3家村镇银行平均存款规模6215万元,德州1家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5755.6万元,远低于平均存款规模,其中既有吸收存款能力弱也与当地金融资源不足有关。济南章丘齐鲁村镇银行开业时间较短,存款余额2619万元。总的来看,山东省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少数经济水平较低地市的村镇银行吸收存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贷款发放情况

山东省村镇银行的贷款投放力度逐年加大,2011年贷款余额533593.35万元,较2010年增加351061.15万元。2011年度山东省平均每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6674.79万元。

2011年山东省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为75.79%,已经达到了贷款投放规模的最高上限。山东各地市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不均衡,存贷比最高的103.31%,最低的只有19.98%。青岛、烟台、潍坊以及日照4个市村镇银行严重超存贷比,主要集中在山东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其中,村镇银行存贷比在50%以下的主要集中在山东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贷比最低的淄博沂源博商村镇银行19.98%,除资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外,主要原因是当年开业时间较短。

(三)业务种类分析

目前,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品种相对单一,只有简单的存款、贷款等基本业务品种,服务功能不完善,吸引客户能力有限。信贷业务则主要是农户个人贷款、个体工商业经济组织贷款、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等,缺乏适合农村金融需求和村镇银行特点的贷款业务品种。同时,村镇银行没有开展银行卡业务,更未设立便捷的 ATM 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客户到村镇银行办理业务的便利程度。

三、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来源受限制,存款稳定性差

当前,村镇银行在当地广大群众中的信誉度不高,同时面临同行业竞争对手众多,导致客户不愿把资金存放在村镇银行,导致村镇银行的存款及存款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存在严重障碍。截至2011年末,山东省辖内34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70.4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6.01亿元,占比仅22.74%。反映出,村镇银行存款结构不合理,吸收储蓄存款的难度较大。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主要为企业流动资金、个人活期存款资金,流动性存款占比较高,存款稳定性差,少数地市的村镇银行储蓄存款仅占各项存款5%左右,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

(二)结算手段不畅,业务创新不足

一是村镇银行的结算手段落后于其他银行机构,支付结算渠道狭窄,无法实现异地支取,不能满足客户即时支付结算的服务需求;二是村镇银行贷款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差别化贷款业务;三是中间业务等新业务开展缓慢,业务品种和业务创新存在不足。

(三)员工从业能力有待提高

从分析情况看,村镇银行员工总体素质不错,但大多数员工从事银行业时间较短,欠缺从业经验和实际业务操作知识。村镇银行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和后备人才体系,特别是重要岗位缺乏人员,过度依赖发起行的少数业务骨干,员工整体从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对策建议

(一)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公信度

村镇银行要通过建立精品网点来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等措施,逐步获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一是营造整洁的营业场所环境,提升村镇银行的正规银行形象;二是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三是加强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和对外宣传力度,实现扩大村镇银行的社会影响的目的。

(二)创新业务品种,扩展业务市场

一是实现产品多样化,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创新适合当地情况的贷款模式,科学划分客户群体,并有针对性地开发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产品,开展以小额信贷为主的各类金融服务,设计适合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二是积极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办并拓展中间业务,丰富服务产品种类,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需要,进一步优化村镇银行营业收入结构,提高村镇银行的盈利水平。

(三)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员工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员工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等综合能力;二是引进优秀人才,从社会上招聘具有金融机构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逐步提高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三是留住人才,通过培养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员工树立视事业如家园的信念,提高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让员工享受到实实在在在的物质优惠。

篇2

我国村镇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各项资产优良,相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无历史包袱,且机制灵活、人员结构年轻、创新能力强、应对能力强,较农村信用社、合作社等多家农村机构存在诸多优势。此外,银监会在选择村镇银行发起行时多选择风控能力较强、农村信贷经营多的金融机构。故,我国村镇银行近十年来发展呈现平稳发展态势,资产质量、盈利水平、资本利润率等各项监管指标呈较好发展水平。

1.贷款领域多为涉农贷款,优势领域主要在乡村

村镇银行作为小法人机构,决策半径少,信贷审批和管理链条短,审批便捷,真正满足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短、频、快”资金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r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农村领域创新金融产品生力军

村镇银行特有的“短、频、快”审批机制,能够很快响应我国农村改革各项政策,并结合自身所处地域、人文特点,创新金融产品。目前,村镇银行在三农领域创建了许多创新金融产品,诸如“富民贷”、“小额贷”、“国开农贷”等贷款业务品种,是三农领域创新金融产品的生力军。

3.主发起行扶持力度明显,为农村金融引入了先进管理理念

大多村镇银行各主发起行对设立村镇银行多为控股,少数为参股,对村镇银行具有较强控制力,绝大多数发起行成立了村镇银行管理事业部。主发起行利用已有的结算手段、服务理念和管理团队和流动性支持,使得各村镇银行实现较快盈利。例如包商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借鉴了包商银行特有的微贷款技术,运用到农村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1.村镇银行自身存在社会认知度低、支付结算渠道不畅和竞争压力较大的三大弊病

村镇银行虽已成立近10年,但社会认知度普遍较低,部分储户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对其存款的安全和可靠性存在很大质疑,许多村镇银行储蓄存款占比不到10%。此外村镇银行尚未加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征信系统及大额可疑交易报送系统,结算渠道都依靠发起行的结算系统,受限较多。农村信用社、邮储在农村地区多年金融机构,存在网点、区位优势,另外,还有很多理财产品和其他诸多便利条件。

2.存贷比高位运行,各项风险隐患较大

大部分村镇银行自成立之初,一直受存款制约,由于决策半径小,贷款方面存在较大优势,故多数村镇银行经常存在“等米下锅”现象,有些村镇银行远离主发起行,如存在流动性风险,主发起行及人民银行对其支持力度还有待观察。村镇银行自身造血功能先天不足,使得村镇银行发展各项风险隐患逐步暴露。

3.首批村镇银行设立偏远乡村,难以维持自身业务发展

根据银监会要求,村镇银行需设立空白网点农村地区,但根据近几年运行情况来看,首批设立村镇银行布局偏远,受存款制约,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调研过由包商行发起设立的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网点设在固阳县下湿壕镇王二壕村,发展初期因存款制约,无法发展,后设立分支机构至固阳县城内。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要求来看,只有将第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后,在可实现第一产业稳步发展,只有实现农产品深化加工物产流通,农产品才可得到利润空间,否则将是“谷贱伤农”。

三、应对措施及建议

根据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和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如何提升三农、小微服务水平和能力,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村镇银行亟需大力发展方向。

1.创新业务品种,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

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关注与扶持,但由于目前农村地区也是各家金融机构争夺市场,村镇银行关注扶持没有体现。村镇银行除密切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与地方政府探讨各类创新业务,作为地方政府支持三农创新业务试点行。同时关注地方政府关注扶贫业务、助学贷款业务、农村城镇化改革等诸多问题,为地方政府排忧解难、雪中送炭。同时,积极探索各类创新贷款业务和服务手段,从业务品种、信用结构、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2.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使村镇银行立足“支农、支小”发展定位

(1)税收方面优惠。目前来看,为了鼓励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利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低税或减免税收,低息或无息贷款等方法为村镇银行扩充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在西部或农村金融空白网点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2)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中央或地方政府还可建立起支农贷款风险保证金及支农贷款投放的激励机制,对于村镇银行的扶农业务进行风险补偿,对其投放贷款予以奖励,把扶农的政策性与效益性这两个目标统一起来,提高各村镇银行的经营积极性,推动村镇银行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国家各项支农补助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多而繁杂、且补助资金多由影响力大户申领到,而真正弱势群体无法得到补贴,或是补贴资金“撒胡椒面”现象严重,未起到杠杆作用,应将此类资金注入到村镇银行,或建立财政性支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以小博大,最终实现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

(3)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缓释机制。目前,我国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健全,农村地区可用于抵押品的担保资源稀缺,虽国家已开始试点建设“土地流转收益权质押、林权抵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但实效还待时间检验。此外,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信用体系不佳,农村借贷一旦遭遇风险,将对债权人造成全额或将近全额损失。因此,必须尽快创新并完善多层次的农业信贷风险保障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信用风险补偿机制、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对农村担保品的法律规定,降低或分散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信贷风险。

篇3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53

1村镇银行兴起的背景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加大了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提出了完善的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其中就有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制的内容。为改变农村金融市场处于垄断状态,没有竞争,服务水平无法提高,农民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现状。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文件)、《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7〕5号文件)等相关文件,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11河南省濮阳县经济金融发展情况

濮阳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华北平原南端,黄河下游北岸,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古老文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已探明油气蕴藏面积30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330亿立方米。生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全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全省城镇化建设重点县。改革开放以来老城区个体工商户长期繁荣发展,现在有8537家,是濮阳经济的支柱和金融业发展的丰沃土壤。

濮阳县具备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空间。近几年来,濮阳县的经济持续增长。201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92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快速增长,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24元,增长1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43元,增长1064%。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金融服务供给增加相对缓慢,为村镇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银监部门的调查,2015年濮阳县各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增势明显,达79亿元之多,增幅2605%,而贷款却相对增长迟缓,增加311亿元,增长1253%。由此可见,在濮阳县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几年,濮阳县的金融业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快速发展和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变。金融网点覆盖面窄,农村地区的储户存取款不方便,金融服务效率较低。贷款条件过高,获取服务不便限制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业者和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2濮阳鹤银村镇银行简介

濮阳鹤银村镇银行以发起方式设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00万元,鹤壁银行出资2550万元,占股本金总额的51%,企业持股不超过规定的10%,单个自然人持股不超过规定的5%。截至2013年3月,濮阳鹤银村镇银行共发放涉农贷款7495万元。

2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分析

21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资金来源匮乏。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是信贷业务,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农户的储蓄存款。然而由于受到自身发展情况及外界条件的限制,其存款规模较小,因此村镇银行往往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以鹤银村镇银行为例,其目前成立时间较短,从农户中获得的资金来源较少,不利于其业务的开展。

(2)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低。村镇银行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发展历程相对四大国有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比较短。由于属于新兴的金融机构,人们对村镇银行并不是很相信,对其信誉情况也持怀疑态度。因此,村镇银行面临着信誉度和社会知名度低的困境。出于这些担忧,农民不愿把钱存入村镇银行,这也造成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有限的问题。除了主发起股东外,村镇银行绝大多数股东都是民营企业,也造成了客户的不信任,以鹤银村镇银行来说,除鹤壁银行外,其他股东都为濮阳本地私人企业或自然人。

(3)村镇银行难逃网点扩张之嫌。城市商业银行近年来都在施行跨区域经营,而银监会对此要求较为严格,设立村镇银行似乎可成为其变相扩张之捷径。以鹤银村镇银行来说,发起单位鹤壁银行就是总部在濮阳市邻市的鹤壁市。借助村镇银行政策,鹤壁银行成功将网点建立在了濮阳。邻市银行因为地域关系而不熟悉本地业务,也是鹤银村镇银行初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4)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制约其盈利性。一般,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收入费用率通常为15%左右,农村信用合作社通常为22%~30%,而村镇银行则高达40%以上。在贷款管理方面,农户贷款通常为小额贷款,客户管理方面单位成本较高,加之村镇银行信贷人员多为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人员素质问题必然造成贷款管理成本的增加。

22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

多种风险并存风险管控能力亟待加强。村镇银行由于在设立时便严格限制其经营地域,仅在乡镇经营,许多村镇银行将其经营集中于当地个别行业,一旦出现地区性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村镇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与规避能力便会造成其整体风险的巨大损失。而在人员配置方面,大多村镇银行除董事长、行长等少数几人由出资参股银行金融机构选派,其他均在当地招聘,简单培训便予以上岗,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尤其两三人组成的部门难免会使经营治理制度流于形式,增加操作风险。比如鹤银村镇银行,于2015年公开招聘2名副行长,并且基层员工流动性也大,经常性招聘柜台人员。

3促进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31服务“三农”,不断丰富产品体系

由于村镇银行主要的经营区域和服务对象都是农村地区,而农村金融主体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因此它们的金融需求也表现出多层次性。在这种情况下,创新产品服务,因地制宜地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为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濮阳鹤银村镇银行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墨,量体裁衣,根据濮阳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积极推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农户小额贷款的投放工作。

32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知名度

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村镇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自身出发,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结构,提高在业务和产品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由员工素质决定的人力资源结构和机构的社会知名度,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优势。此外,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社会认知度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鹤银村镇银行以“龙都贴心人的银行”为宣传口号进行品牌建设,就是有目的的建立品牌核心竞争力。

33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对于村镇银行面临的资金来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以求缓解该问题。一方面,针对村镇银行,政府应建立专项的基金对其进行扶植帮助。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应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在税收及与其相关的各项费用方面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城乡二元结构

一、村镇银行成立的必要性

中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以城市和农村为区域划分使我国经济形成了城市和农村分割的发展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和助推器—金融的发展也呈现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金融明显滞后于城市金融的发展,这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经济。村镇银行成立的背景。一是农村金融机构分布不合理。从地域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呈现出中西部分布较稀疏,东部地区较密集;农村地区分布较少,而城市地区分布较多。当然,各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都已形成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足鼎立的格局。但这三家金融机构并没有撑起广大农村金融市场的一片天。农业银行已撤并了乡镇以下的分支机构,而县以上的农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作用非常少;农业发展银行是政策性银行,不和农户直接开展信贷活动;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最主要也是具有垄断性的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农村,特别是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非常少。二是农村金融资源多数流向城市。一段时间以来,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总量呈增长趋势,但其增加的幅度却在减少。长期看,农业信贷资金存贷差在扩大,存贷比在下降。商业性金融机构逐利性特点决定了从农村吸收到的存款大多会流向利润丰厚的城市重点行业和大集团、大企业,这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状况。三是农村金融需求增加与供给不足形成矛盾。农村经济格局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后发生深刻变化。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出现了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个体户等组织形式。因此,对金融需求的主体过去只有种植户,而现在还包括农村中小企业、龙头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多种主体。农业生产上由粗放型农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转变,这些转变会需要大量的信贷资金。村镇银行成立前农村金融体系主要问题原因分析。一是正规金融机构功能不健全。农业政策性银行作用发挥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但它却很难承担起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重任。究其原因,一方面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不畅通,资金使用效率低,业务范围仅限于粮油棉流通领域,不涉足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等更多领域,因此已退化为“粮食银行”。

在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趋利性原则作用下,形成了农村资金流失的两大主要渠道: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它们在农业领域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向农业、农民和农村发放的贷款却很少,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甚至不对涉农企业和农民发放贷款,从而使农业资金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主力,它的发展存在种种难题,满足农村金融需求能力不强。尽管经过了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和资产质量有所改观,但日益表现出银行化和商业化发展方向。改革后的农信社也显露出“嫌贫爱富”的本性,导致原本就因收入低、自有资金少、难以找到担保人等的农户被拒之门外,难以与农信社达成信贷协议。二是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抑制。由于正规金融在资金供给方面无法满足需求,催生了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型借款融资,从而出现在农村中非正规金融中介组织形式,主要有:钱庄、农业合作基金会、民间借贷等。这些组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正规金融供给不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经营规模上的劣势使其难以应对较高风险;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较混乱等原因,使其隐藏着较大的金融隐患,且基本游离于国家的监管之外。非正规金融机构长期受到压抑,如1999年关闭了当时农村各地广泛存在的农村合作基金会。

综上所述,由于农村的金融环境与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多数金融机构在“营利性”经营原则指导下减少了对农村的金融供给。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周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低,这些决定了,对于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便缺少吸引力。中国农村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少技术含量较高、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优质项目,农村金融机构可投资的空间较小。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需要真正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专业银行出现。村镇银行成立的意义。为改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局面,为解决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矛盾的状况。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下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银监发〔2006〕90号)。这一文件的出台,进一步开放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大门,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作为全新的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肩负起了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使命。

一是增加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解决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如前分析,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进城市,而资金回流渠道严重缺乏,从而农村金融供求不均衡问题突出。村镇银行建立初衷是贴近农民、服务农村专营小额贷款的机构,能够为农村金融供给注入新鲜血液。二是打破农村金融市场垄断局面,引入机构间竞争。由于市场机制作用,自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据统计,2006年底时,全国平均每乡镇的商业银行网点不到3个,有三千多个乡镇没有营业网点,从而使各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一家独大。村镇银行的建立受到中央银行经营许可,在银监局监管下的正规银行。从业务特点看,村镇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经营较农村信用合作社更为灵活。因此,虽然从业务总量上,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没有优势,但仍然对其形成竞争,这就促使农村信用社能够在细分市场、提供服务等方面更下功夫,当然最终受益的便是广大村镇客户。三是较低的准入门槛促使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高利贷信用在我国农村自古就有,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非正规金融随着经济活动的活跃仍然迅速发展。农研中心于2005年对农房信用与民间借贷调查中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借贷高达95%。中央财经大学于2006年对中国地下金融进行调查表明,地下融资规模占比达到28.7%。可见,农村非正规金融作用的范围广、规模大,在正规金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非正规金融交易圈子小、资金来源不稳定等弊端显而易见,因此其长期发展受到抑制。在2006年12月,银监会宣布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低准入门槛可以使大量民间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的形式开办村镇银行,进而纳入规范的金融机构体系。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村镇银行经营模式。村镇银行从其性质看,它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其成立必须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法批准;并由境内或境外的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法人、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而设立。《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在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原则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和自我约束,并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从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看,可以经营存贷款、结算、票据、同业拆借等一般商业银行业务外,还可以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

村镇银行的建立对发起人的要求高及国家对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决定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村镇银行因其管理层少、结构简单,因此运营机制灵活,业务手续简单,效率比其他很多金融机构更高。其次,村镇银行的发起人都是有实力的法人或自然人,成立之后还吸引投资者注资,从而使村镇银行普遍资本充足率较高。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优势。一是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大,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从200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后,村镇银行蓬勃发展,在全国开花。从表1看,村镇银行的增幅最快出现在2010~2011年,而2012年后其增幅逐渐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在培育村镇银行的初期,银监会对各金融机构发起意愿有着非常乐观的估计,曾制定了到2011年发展1027家的计划,为此放松发起行资质要求。2011年7月,监管逐渐理性,下发《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确定主发起行、村镇银行组建地点、数量的权限从地方银监局上收到银监会,并强调支持优质发起行批量化设立村镇银行。

二是村镇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支农作用明显。村镇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较快,表现在资产总额连年快速增长,从2008年1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7973亿元,增长48倍多。另外,至2014年底全国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80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62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05亿元,农户贷款余额2111亿元,这两项贷款占比92.9%,存贷比83.7%高于75%存贷比的监管红线。这些数据说明: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机构,其规模发展较快,业务经营较平衡,支农作用非常显著,说明其建立达到了当时的预期效果。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村镇银行地区分布不均衡。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建立村镇银行1071家,遍布全国31个省,1083个县(市),占全国县(市)总数57.6%。另据统计,在1071家村镇银行当中,中西部省份达到665家,占比62.1%。从这些比例看中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数量不算少,但这些银行大多集中在西部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青海、宁夏和甘肃等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的村镇银行却非常少。可见,发起行更倾向到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而在真正需要金融支持的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没太多积极性。至使其在地区分布上出现不均衡,这也就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农村对资金需求的状况没有实质上改善。二是服务条件不足,业务品种单一。根据银监会下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可经营业务较广泛。但就目前村镇银行的软硬件条件看,远不具备完成这些业务的水平。第一,有些村镇银行没接入人民银行的实时支付系统,资金清算只能依靠手工操作,汇划到帐速度慢且易出错。第二,有些村镇银行尚未接入征信系统,这就制约了其发展信贷业务,也给其带来更大的风险。第三,村镇银行信息化建设滞后。一方面,与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设备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这就使许多业务无法开展。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是在乡镇的广大农村居民,所处乡镇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村居民对金融行业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居民收入等因素都限制了村镇银行业务的开展。由于上述原因,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就是目前村镇银行办理最多的业务。三是村镇银行的知名度不够导致吸储困难。村镇银行与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一样,“存款是立行之本”,但村镇银行基础薄弱,与在农村已根深蒂固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相比,认可度和知名度都很低,不少群众仍然以为村镇银行属于私人银行,怀疑其安全性,而不愿将钱存在村镇银行。加之,村镇银行业务单一、网点少、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等原因导致存取不方便,因而吸纳存款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村镇银行有较充足的资本金率,但因吸储困难,也会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存在着生存危机。

三、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发展对策

加大贫困地区政策支持,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贫困地区村镇银行分布稀少,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因贫困地区金融活动利润空间低而成本高,发起行参与不积极。政府部分可对这些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给予政策倾斜,例如央行可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支农再贷款优惠等;地方政府可对其适当减免所得税、营业税等。另外,还可以在一些贫困地区,适当放宽村镇银行发起人的条件,从而改善因发起人不足而导致的村镇银行区域分布不均的现象。

篇5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1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指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项如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收付款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务主要覆盖在城市地区,村镇银行起步晚。2006年银监会创新性的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实现了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重大突破。紧接着,2007年银监会相关规定,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和经营管理提供制度保障,这标志着我国村镇银行的正式起步。随后我国提出加速村镇银行建设的三年规划,制定开放性政策,给予一些政策扶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步伐,2009年,村镇银行数量破百。至此,村镇银行进入迅速扩张阶段,据统计,包括分支机构,2013年村镇银行数量突破1500家。

2我国村镇银行经营存在的问题

2.1支付的便捷性有待提高

村镇银行没有加入银联的行列,异地、跨行取款都需要通过其他银行,与此同时,村镇银行的现金调拨也需要由农村信用合作社,手续上的繁琐降低了村镇银行的效率。

2.2业务的经营项目种类少

截至目前,我国村镇银行能够办理的业务种类远远少于城市银行,电子银行、投资理财等的发展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银行,业务种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发展,无法满足客户对业务的多样化需求。导致很多客户有需求但村镇银行无法办理。

2.3融资难,资金来源不足

农民的资金对于村镇银行来说数额小、很分散。相较于市民,农民的闲置资金少,存款能力有限,加之村镇银行网点少,往往离家远,因此难以吸引农民去村镇银行进行储蓄。从银行自身的角度讲,村镇银行业务种类少,效率低,融资渠道少。这些因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融资难。

2.4存在信用风险

由于农产品的产量和销量受天气和市场的影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农民的收入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农户由于缺少固定资产,因此在申请小额贷款时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小额贷款又是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因此,这些因素导致村镇银行的收益存在很多潜在的信用风险。

2.5金融监管力度缺乏

对于村镇银行的金融监管,虽然相关部门制定了严格地政策和法规,但由于村镇银行发展时间短,没有形成区别于城市银行适合自身结构和经营范围的监管体系和运作机制,使得村镇银行监管存在机制不健全、农村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村镇银行缺乏监管力度。

3完善村镇银行经营的对策

3.1拓宽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

3.1.1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理财意识

(1)加快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通过建设与完善农业保险机制,有效规避风险,减少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重大损失,保证和提高农民的收入,从而有效保护村镇银行的利益,同时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2)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教育是发展经济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低,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村的教育与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丰富农民的文化知识,从而增强农民的资金运作能力,提升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另外,地方媒体应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理财意识,增强其对村镇银行的认识,了解村镇银行的相关业务,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到村镇银行,从而拓展村镇银行的业务渠道。

3.1.2发行村镇银行金融债券

村镇银行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的方式扩充本金,通过发行形式、期限各不相同的金融债券来吸收农村各类闲散资金,这种方式不仅能拓宽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同时也改善了村镇银行资金来源总量波动的问题,保证了村镇银行资金的稳定性。

3.2提升管理水平,防范信用风险

由于我国农村与城市呈现二元化趋势,其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大,并且,农村与农村之间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村镇银行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农村的现实条件,建立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信用内部评级体系等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重视员工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全面提升村镇银行的管理水平来防范信用风险。

3.3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部门应从政策上建立健全的村镇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为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供指导方向和具体方法。如,规定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或企业要严格审核、规定村镇银行的准备金率高于一般水平等等。

4总结

2006年以来,村镇银行从起步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发展时间短、扩张速度快也使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面临一些困难。本文描述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并分析出村镇银行经营存在支付便捷性差、业务经营范围小、融资渠道小、存在信用风险和监管不力等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篇6

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给赣州金融市场加入了新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金融服务的空白,一些被忽视的信贷对象受到关注、得到扶持。截至2013年6月末,赣州市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5.60亿元,涉农贷款占比达到85.9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5.72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1.92亿元,同比增长19.58%。从实际用途分类上看,主要用于支持商贸流通及生产加工。以借贷利率为例,目前村镇银行贷款月利率普遍为10‰,民间借贷的利率则普遍在15‰~20‰左右。融资成本的降低,实实在在地降低了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资金负担,满足了它们发展生活和扩大生产的金融需求,而且有助于农村地区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主体多元化、产品多样性、服务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截至2013年6月末,3家村镇银行吸引了社会资本1.50亿元,吸收社会存款29.79亿元,这客观上为民间资金进入金融业提供了正规渠道。

村镇银行层级简洁,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农村金融实际需求,不断创新信贷担保、产品和流程,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目前赣州已开业的村镇银行通过逐步探索,相继开办了公务员保证、农户联保、林权抵押等产品。针对农村地区、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财务不健全、抵押物不足难题,村镇银行大胆创新,采取自编报表等方式,主打保证信贷产品,全市村镇银行各项贷款90%以上为保证贷款。此外,村镇银行还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特点,大胆推进金融创新。如赣州银座村镇银行指导当地家具行业协会,设立互保基金,互相担保承担连带责任,之后对协会成员发放贷款。村镇银行在信贷服务时间上突出“活”字,在信贷服务环节上体现“快”字,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到贷款发放,最慢5天,最快1天,有效缓解了贷款时间长、速度慢的问题。

赣州市村镇银行仍处在初创发展期,随着业务经营和管理的逐步深入,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资金筹措困难,流动性风险隐患大。村镇银行目前普遍面临资金筹集困难,存款稳定性较差,流动性风险隐患大的问题。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本就较短,加之采用的是独立法人的运作模式,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此外,由于目前3家村镇银行都不能直接接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导致支付环节增多、资金结算和周转速度缓慢,造成存款市场上的竞争力先天不足。截至2013年6月,赣州市村镇银行存款余额为29.79亿元,仅占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1.21%。目前,3家村镇银行平均存贷比超过100%,且多数村镇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结算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占比不足20%,财政性存款几乎没有,存款稳定性差。如2013年6月末,某村镇银行单月存款下降1.51亿元,占其各项存款比重达到5.07%。

服务方式单一,营利能力待提高。受准入过程烦琐、成本高、相关规定不明确以及规模小、管理能力较弱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赣州市村镇银行支付结算都是通过主发起行或选择其他银行接入。同时,部分村镇银行也未加入银联,导致结算渠道不畅,难以提供多品种、高效率的结算服务,许多新型业务无法开办。此外,目前村镇银行的业务都是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而利润空间高的代收代付、代客理财、信用卡、投资咨询等中间业务几乎一片空白,部分村镇银行目前只开办了工资一项中间业务,而且是免费服务。据统计,2012年3家村镇银行实现利润4482.31万元,其中中间业务收入仅164.74万元。

定位不够清晰,风险控制需完善。目前赣州市村镇银行在信贷担保、产品、流程上都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也有部分村镇银行目前仍然沿袭的是传统的业务运作模式,在客户定位上不够清晰,存在“垒大户”现象,在业务品种、信贷调查、抵押担保、贷后管理、利率定价等方面也缺乏创新,与现有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化竞争,而不是差异化竞争。此外,目前各村镇银行在贷款期限设置方面不够灵活,随着经营时间的积累,可能还会有一些周期性、行业性问题逐步显现。影响风险控制的另一重要因素是村镇银行尚未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客户的道德风险约束具有一定影响。

篇7

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高凌云、刘钟钦(2008)认为村镇银行面临着极其重大的信用风险,比如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农业、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个体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与实际需求不符等。并提出应该逐步完善信用制度、增强农村经济个体的信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等预防信用风险的对策。国外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观点各不相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 T.Patrick(1995)提出了两种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农村经济主体有需求,这种需求便会引起相关金融机构的供给。二是“供给先于需求”,就是相关金融机构先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供给,农村经济主体发现需求。

二、我国村镇银行现状

村镇银行成立于2006年,经由国家部门审批于2007年在内地试办6个试点进行村镇金融管理,在村镇地区发展目的在于以银行营运为管理办法,深入农村城镇改善金融体质,深化经济改革,以政府指导意见为核心,响应政府提出的村镇经济发展政策,服务村民,建设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村镇银行作为农民的银行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通过分析,村镇银行的出现,使当地经济有了适当性的增加。村镇银行作为国家为农民谋福利政策的实施者,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都有积极意义。对农民群众,村镇银行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群众受益,农民群众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十分关键。对农业,农民群众可以从村镇银行进行贷款,进行更多的农作物种植,大棚搭建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项目。

村镇银行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村镇银行为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了保证。其次,村镇银行提供了独特的农村服务项目。综合来讲,村镇银行实现了村镇金融整体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服务大众,结合实际,增量带动全体的方案符合当代村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资金来源问题

村镇银行本身是新兴银行,面对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农民、村镇以及无数小微企业,而村镇银行本身能受到国家以及各大银行的财政补助和资金注入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供少于求的局面。同时村镇银资金信用存款与贷款的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这就造成村镇银行进行信贷等业务的艰难。新兴村镇银行在存款吸收方面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存款吸收不够,贷款却与日俱增,时日久了便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可能。

(二)经营模式带来高风险问题

我国在建国后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努力,农村信用合作社便是那一时代的代表产物,农村信用社在建设中因各种问题,并未被重视,结果使得当时的信用体系不得不进入停滞。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没有十分清晰的信用评定等级制度。二是农民本身经济信用意识淡薄。三是村镇中许多小微企业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借款项如果无法按时归还不如逃之夭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村镇银行对农村提供信贷的积极性。

(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仍有问题

村镇银行的管理层治理约束制度是和透明且较为统一的产权约束联系在一起的。村镇银行在金融机构层次的监督中,内部董事会成员一般是由发起行的商业银行和出资最多的私营企业的代表人出面担任,管理层主要是由发起行任命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董事会成员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可能使银行本身具有商业化趋势,管理层人员熟知城市银行内部运作规律以及业务,而对村镇地区经济形势和人民需求有着不深入的认知,对农村金融业务较为生疏,导致他们在开展村镇银行金融业务时表现的不尽人意。

(四)我国政府有利条件不足

尽管国家在村镇银行建立之初便对村镇银行大行便利之道,可是毕竟受众面太广,需求远远大于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国家所设想的那样。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l展的时期,国家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需要巨额资金发展经济,尽管农村经济也急需解决,村镇银行发展项目在这么多扶持项目中也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行策略

(一)扩展资金渠道

从上述问题可知,村镇银行本身能够受到国家以及各大银行的财政补助和资金注入并不多,使得其他各大银行不需要竞争便可吸收农村地区资金,而村镇银行只能陷入借贷无力的局面。村镇银行可以选择提升信誉度,以实际行动在农民群体心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银行也可以采取发行金融衍生品等方式在村镇地区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解决贷款存款不足的问题,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资金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达到降低开展“三农”业务的工作成本,提高资金效率,缓解贷款压力,实现借款方和贷款方的双赢。

(二)改善信用环境

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村镇银行应摆正姿态,在获得借款人信任,保证到期偿还双方约定各项款项的同时,做到双方互利互信,降低交易成本,尽可能保证借贷人利益不受到额外损失。也可以联系保险公司,三方互通,增加交易的安全系数。也可建立有效长久的信贷机制,有明确的用户信息以及信贷记录,规范正规的信用评级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将用户的信用资料录入公共系统与各大银行联网实现用户信贷信息共享。更可以通过对信贷记录良好,有着可发展空间的企业与个人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制度

从管理人员来说,一般合作社管理人员由国家人民,具有银行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而现在成为由资金扶持最多的金融机构人员担任村镇银行管理层要职人员,从工作资历和专业技能来讲都是不适合的。所以可以进一步优化银行管理模式和监督系统,深化改革模式从而解决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当地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也需要配合村镇银行的实际人才需求,逐步降低村镇银行在招选人才方面的困难程度,使人才内流,增加银行工作效率,提高吸收资金能力。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篇8

一、村镇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随着2006年末全面取消对外资银行在空间和业务上的限制,我国金融市场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面临着比其他产业更严峻的挑战,如果缺乏金融支持,我国农业和农村就不可能稳健的发展。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村镇银行的产生主要由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决定。

金融供给不足。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大体上分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民间金融四个方面,从理论上来说,他们都是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服务的。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二元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制定者往往把工业而不是农业看成经济迅速增长的工具,由于利润的导向,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的正规金融供给主体都主动边缘化。新农村建设要求日趋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随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调整以及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目前农户的贷款需求已不再是购买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的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部分农民已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成为专业户和生产大户,他们对资金的需求有着很强的季节性,且数额较大,超出一般农业生产的数倍。农信社缺乏效率,竞争不足。农村信用社是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在村镇银行诞生前,农信社是农村市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加入WTO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信社也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由于产权不清,管理混乱,农信社的经营状况不佳。此外,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少,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信社结算功能尚不完善,办理结算的方式和汇兑时间均不能满足需要;而且农信社的内部管理及开展业务的电子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现代金融业务运行的需要。

二、村镇银行面临的风险

(1)农业生产的高风险。首先,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是农户小额信贷形成呆坏账最主要的原因。其次,任何一种农产品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又有生产周期长、信息相对滞后的特点,使得生产经营面临着极高的市场风险。

(2)经营的高风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小额信贷的功能还处在为农户扩大农业生产(主要是种养殖业)提供信贷资金,这些项目都是小型的生产或经营,单个农户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常处于不利的地位。农业小额信贷一般是向贫困人口提供短期劳动资本贷款,其贷款类型和地区都比较集中,农产品市场信息闭塞,许多农民对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又无有效的信息渠道加以引导,一旦遇到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将直接影响到贷款的归还。

(3)信用风险较高。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抵押品一般要求具有变现性,而农户一般缺乏有效的抵押工具。而没有抵押品的情况下,单纯的信用贷款将使得客户违约后的强制执行变得没有保障。另外,中国一向将扶贫作为慈善事业,农民已经习惯不归还扶贫贷款,信用环境较差,商业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很大的操作难度。外部环境发展不健全。中国现今缺乏完善的征信系统。完善的农村征信系统,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大范围推广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农村信用问题未被重视,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障碍和困境

(1)发起行问题。目前村镇银行的发起主体也就是商业银行对组建村镇银行的热情不高,他们更多的是想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这使得组建村镇银行的速度正有所减缓。而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发起人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论各界和实业界都倡议将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主体列入其中。譬如现在颇受关注的小额信贷公司转制,由于村镇银行的发起行持股规定,将导致公司股权将拱手让人,阻挡了小贷公司转制热情,不利于形成一批真正的“草根”银行。

(2)接入问题。村镇银行至今开立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国内结算行号难,致使无法实现在央行开户提现和同业结算,企业资金结算渠道不畅,对公结算业务受限。银行汇票业务只能通过借助别的银行的平台来进行,完成一个支付结算就会产生时滞。现在也有少数村镇银行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大型商业银行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最新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银发〔2008〕137号)》文件规定:“符合条件的村镇银行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申请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支票影像交换系统”。但是,这个文件并没有明确符合条件到底有哪些。

参考文献:

[1]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23).

篇9

一、云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1、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

村镇银行根据相关规定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初步设有营业部、综合部、稽核监察部、信贷部等内设部门,明确规定了各部门、各负责人的岗位职责,并在银行内部制定了具有各地特色的内部人员管理规章制度。

2、存贷款规模增长快速,机构实力逐渐增强

截至2013年三季度,云南所有村镇银行的各项贷款总额为69.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70.26%;各项存款总额为9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40.75%,涉农贷款余额为2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18.27%。以玉溪区兴和村镇银行为例,截至2013年3季度末,该行已经连续5年实现盈利,总资产突破10亿元,存款余额为8.4亿元,贷款余额为6.4亿元,利润总额已经达到了2101万元。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其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各项经营监管指标保持良好,拨备计提充足,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应。

(1)资产质量保持较好水平,盈利能力逐步提升。据云南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云南所有村镇银行的净利润为4973.04万元,比上年末增长95.73%。其中近60%的村镇银行都实现了盈利,并且盈利水平较上年大幅增长。根据调查显示,云南省村镇银行自设立以来未发生不良贷款,资产增长保持较好水平。

(2)贷款期限以短期为主,平均利率低于同期信用社水平。截止到2011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贷款余额7.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亿元,占全部贷款的72.91%,中长期贷款余额2.01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8%。总体而言,村镇银行各期贷款利率低于农信社平均利率水平。

(3)大部分贷款投向农村,涉农贷款占比小于农信社。截至2011年6月末,全省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余额5.05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1.77亿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1.99亿元,农村贷款合计占涉农贷款74.36%。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为64.87%,比农信社低18.65个百分点。

二、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经营环境分析

1、文化环境分析

由于受到西部地区经济环境的制约,农户的思想普遍保守,贷款意识薄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农户表示不愿以贷款来扩大经营,怕贷款后给自身带来压力,同时高额的利息也是农户不愿贷款的又一原因。而对于少数有意愿贷款的农户或企业,村镇银行由于本身发放贷款规模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其资金贷款需求,致使贷款意向最终无法达成。同时,由于民间信贷活跃,贷款手续较简便,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综上所述,村镇银行应当立足当地,做好服务和自身宣传,不断建立庞大的客户群,以增强自身资金的实力,在面对有发展潜力的农户和企业应当给予优惠如减低贷款利率,来支持它们的发展,使其产生模范、宣传效益,以此扩大贷款的投资方向和需求。

2、信用环境分析

云南省是我国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存在着经济配套设施不健全、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普遍比较高等问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大多数农户没有将欠债不还上升到法律层面,这就造成了大多数农户有逃避债务的想法,信用意识淡薄。目前村镇银行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个人征信等信用系统,也未与各行政司法机构实行联网信息共享,只能通过当地农户对贷款人进行情况分析,这既加大了工作量,又收效甚微,贷款风险必然增大。村镇银行可效仿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担保抵押贷款,以便在面临债务人逃避债务等风险时尽可能地减少银行的损失。但由于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户可用来抵押的物品较少,而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农村地区的房屋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因此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3、金融支付环境分析

云南省村镇银行还属于起步阶段,这使得各个村镇银行金融支付环境面临着较大的困难:一是结算渠道不够通畅。目前云南省的村镇银行经营的主要业务仍以传统的方式为主,现金、同城结算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村镇银行网点不能办理银行卡,不能汇兑,不能开展基金业务,不能办理房贷,支付结算渠道单一,直接影响了自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经济基础配套设施不到位。村镇银行和各金融、行政、司法等机构联系不够紧密,致使自身发展缓慢,不仅失去了很多拓宽市场的良机,也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4、外部政策环境分析

(1)村镇银行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银行盈利的本质致使大多数银行把发展目标都放在了城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农户和农村地区的中小企业急需的是贷款手续简便、能重复多次贷款的中小型银行。村镇银行的出现刚好解决了农村地区最急迫的资金问题,在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金融监管条件放宽。我国政府为了支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于2006年底正式了调整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相关文件,决定在多个省市进行试点。随后,银监会又了关于村镇银行的6个行政许可实施细则文件。

(3)银监会出台优惠政策。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缺失,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政策出台后,银监会按照中央要求,通过对试点地区的调查研究和对国际上一些国家经验的学习,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相关意见。出台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此之后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村镇银行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吸收储蓄存款难度大的问题,这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金融资源有限。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发展水平较落后,农民收入不高,经济总量较小,金融资源有限,村镇银行的发展主要立足在农村地区,这就限制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

(2)市场竞争力不足。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较短,在经营管理方面还不成熟,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与农信社等从事多年农村信贷业务的银行机构相比,村镇银行明显缺乏经验,与其争夺客户明显困难。

(3)缺乏社会认同感。村镇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短,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认知度较低,从而导致到村镇银行参加储蓄的客户较少。

2、信贷支农资金实力薄弱

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比较迅速的环境下,特别是在县以下地区,原先存在的金融机构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村镇银行成立时正面临着贷款需求旺盛的问题。而村镇银行由于资金实力不足,在信贷支农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

(1)存款少。2010年6月、2010年12月、2011年6月末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分别为50.73%、52.57%、68.91%。逐步上升的存贷款比例一方面说明存款使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村镇银行的剩余资金逐步减少。例如,2008年开业的一家村镇银行存贷比例目前已达86.86%。由于村镇银行吸储难度大,在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向当地金融机构拆借资金,但这又势必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成本。

(2)资产规模小。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由于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小,贷款规模难以满足一些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

3、贷款脱农化趋势明显

村镇银行成立的本质是服务农村金融事业,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村镇银行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贷款对象上就会进行有选择性的贷款。这就造成了涉农贷款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横向看,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以及投向农村的涉农贷款比重均低于农信社。纵向看,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比在下降,投向于城市企业的涉农贷款在逐步增加,违背了村镇银行成立的初衷。

4、高风险,低利润

由于村镇银行不是扶贫机构,其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以盈利为先决条件。目前村镇银行的利润收入主要来源于信贷业务的利息收入,其他金融业务开展的较少,且贷款的期限主要为短期,利率低于农信社,所以获得的利润收入自然较少。另一方面,村镇银行的规模普遍较小,但在其经营发展中一些固定成本、费用的开支必不可少,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成本费用就相对较高。

农业本来就是我国一个高风险低利率的行业,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也较多,在此环境下,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村镇银行是以低利率这一优势进入农村金融机构并与之相竞争的,这也是村镇银行以政策性金融为主要选择的结果。但这一特点引发的问题也在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并成为村镇银行战略选择的一项重大难题。如果村镇银行选择实行较高的利率,则由于市场竞争力不足,会面临较大的困难,也违背了村镇银行支农功能的初衷。但是较低的利率导致村镇银行发展缓慢,给经营者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综上所述,云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还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完善。

四、对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和趋势分析

1、对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1)村镇银行的设立应遵循“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原则。从现有的村镇银行来看,村镇银行都是设立在经济较为落后,发展较为缓慢的农村地区。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差异较大,加之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设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各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特点,考虑多方面因素,在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然后稳步推进,把村镇银行这一金融机构逐渐扩展开来。

在云南省经济比较富裕的地区,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较大,对这些地区可考虑设立业务办理多样化的村镇银行,并相应提高注册资本,以发展较大规模的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明显薄弱,虽然灵活性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规模越小越好,在条件允许的地区设立较大规模的村镇银行可以抵御各类风险,而且还能为以后村镇银行发展分支机构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云南省在发展农村金融的同时要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依据“因地制宜,稳步发展”的市场原则,建立大、中型化的村镇银行。

(2)明确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从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来看,农信社占了主导地位,农行、农发行占有率仅次于农信社。2011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4248.48亿元,其中农信社、农行、农发行的涉农贷款分别占33%、25%、12.07%,村镇银行仅占0.15%;农村贷款余额3311.28 亿元,其中农信社、农行、农发行的农村贷款分别占43.99%、25.16%、4.65%,村镇银行仅占0.16%。村镇银行要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立足并发展下去,就必须依托农村经济,明确市场定位。一是创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产业经济。从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发展较好的村镇银行都是具有完整的产业链或者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产业经济。对于物质资源丰富的云南来说,这无疑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如三七、花卉、野生菌等,这些都是云南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资源。二是明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群,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来吸引较多的目标客户。把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地区作为村镇银行的主要目标市场,把农户和中小企业作为主要客户来源,提供简单快捷的小额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同时,利用低利率的优势吸引客户。

(3)完善村镇银行的法律规章体系。目前关于村镇银行业的法律规章较少,在鼓励和引导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不足。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金融机构,其存在和发展必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并对农村金融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就要求不断完善村镇银行的法律体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推出新的法律规范,以保障村镇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把村镇银行在法律地位上与其他商业银行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上,保证村镇银行的合法性地位;在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金融统计、个人征信等方面加强管理与监督;完善村镇银行金融体系的构建,维护农村金融的稳步发展。

(4)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政府扶持力度。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对农村金融不足的有益补充,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的发展机制还不成熟,理应得到政府多方面的扶持。一是财政支持。吸储困难是云南省村镇银行面临的一大难题。如果政府能够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支持,就能够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这将会大大提高村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二是支农再贷款。近几年农村地区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的程度明显增大,村镇银行的贷款能力及抗风险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支农再贷款有利于缓解村镇银行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三是减免税费。村镇银行开展业务的资金成本较高,适当的税费减免,有利于提高村镇银行的获利能力,减小经营者的压力。

(5)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村镇银行是新生金融机构,无法独自负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在经营发展好自身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其他金融机构的力量,促使他们利用自身的优势,服务于发展农村金融,更好地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提高村镇银行资金的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不同的地区积极开展适合各地区的金融服务类型,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推进农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2、对云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趋势分析

村镇银行在政策的扶持下和市场利益的推动下,其发展势头如雨后春笋,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帮助云南省广大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毕竟这是有雄厚实力的农业银行和农信社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更何况是资金薄弱、规模较小的新生村镇银行。对待这个问题我们也不能太消极,虽然村镇银行在发展农村经济的任务中所承担的责任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它却在云南省最贫困、最需要资金的地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巨大和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生的农村金融机构,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综上所述,云南省村镇银行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也要依赖于村镇银行自身的管理与发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云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云南省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一支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

(注: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乡统筹下的云南省金融支农问题研究”(2011Y24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燕小月:关于云南省村镇银行产权模式选择的研究[J].市场论坛,2011(3).

篇10

(一)决策链短。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属于一级法人机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且其机构规模小,决策链短,公司治理灵活,能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特点和现实需求科学地设置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

(二)现代零售银行。立足城乡,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是“村镇金融便利站”式的现代零售银行,是属于农民自己的“草根银行”,其建立和发展有助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能有效解决农民、微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三)创新产品灵活。针对农村地区借款人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这一实际,村镇银行发挥了发起行的经营理念和传统优势,推出了中小企业联保贷款等业务品种,深受客户欢迎。

二、村镇银行建立产生的效应

(一)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村镇银行的设立,对原有的农村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促进作用,增加了一条支持“三农”的金融渠道,还可以解决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较高而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有利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更好发展。

(二)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了舞台。村镇银行的出现无疑拓宽了融资渠道,从而为形成规模化农业经营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村镇银行的出现可开拓农村消费信贷需求,能有效促进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开拓。村镇银行构建了城乡金融资源互通互联的新桥梁,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城市资金有余,农村资金紧张和金融运行渠道少的问题,逐步可实现把农村资金留在农村、把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目的。

(三)强化对特色农业的资金支持。村镇银行加大了金融对“ 三农” 的投入力度,拓宽了特色农业的融资渠道,引导社会和金融资金流向特色农业,有效地满足农户和小企业的小额贷款需求,帮助从事特色农业的农户和中小企业等突破资金瓶颈、扩大生产规模, 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面临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情况。从目前情况看,村镇银行总人数在20人左右,基本除一名董事长、一名行长、一名副行长外,其他部室并没有相应的配置,法人治理结构无从谈起。

(二)面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在吸收存款方面,村镇银行一方面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另一方面受到农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在网点、网络、品牌等方面的竞争,吸收存款弱势明显。村镇银行放贷需求强烈,由此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

(三)面临一定的信用风险。目前,村镇银行面对的企业客户往往没有完善的财务及产业发展系统可供评估,也缺少相关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进行评估,而且这种状况短期内将难以改变。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本身具有很大的风险。

(四)面临一定的操作风险。从业务管理看,村镇银行沿用大股东发起行原有制度模式,业务流程上从原有的较大客户向农村客户调整,采取相对灵活的模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效率高,但也容易产生操作风险。

四、业务发展制约因素

(一)法人治理上的制约。村镇银行虽然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 但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无法体现出来, 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村镇银行法人治理建设中,对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绝对性限制也有与村镇银行设立初衷不一致的地方。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就是要利用民营资本,要充分调动当地股东的积极性,追求责、权、利一致,而在村镇银行中,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均由发起银行派任,这种法人治理是欠缺科学性的。

(二)业务开展上的制约。目前村镇银行由于结算系统不畅通,难以开展同业拆借业务,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致使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融资渠道受限。这些不仅影响村镇银行的形象,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资金来源受阻,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就会受到较大制约。新业务如代销基金、债券,代缴水电费,理财产品销售,保险等没有得到开展,创收渠道单一,实现盈利困难重重。

(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制约。首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提高贷款覆盖面,防止贷款过度集中,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再则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加之难以承受太高的人力资源成本,村镇银行即便招募到金融专业人才,也面临人才流失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给予一定年限的免税期;建立涉农贷款补贴制度,对村镇银行发放的涉农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信贷补贴。二是银监部门适当放宽对村镇银行存贷比例和最大单户贷款比例指标的监管限制,促进村镇银行扩大支持“三农”的经营规模和效益。三是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民的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四是研究探索农村金融担保和保险制度,适时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开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健全必要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切实保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放得出、收得回。

(二)明确市场定位,加快发展步伐。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由此可见,低端市场的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的任务将由村镇银行来承。在村镇银行成立初期,明确的市场定位不仅有助于其在农村地区形成自己的“区域”和“地盘”,加快发展的步伐,也有助于推动各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