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成果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体育活动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体育活动成果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5

Abstract As the basic organizational form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 class is the main organization carrier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self education, self management and self service,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Howev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themselves determine the traditional class construction guidance mode has not adapted t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 construction work. This pap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graduat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put forward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erience activity boost on the whole process of class construction mode, namely in the establishment phase to be guided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o provide a platform, and make good use in the mature stage.

Key words graduates; class construction; participate in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研究生班级的建设对研究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研究生作为一个文化水平高、民主参与意识突出、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群体,加之群体内部年龄层次差异大、生源结构复杂、学习生活习惯不同等特点,研究生班级往往缺乏活力和凝聚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作为行政事务的通知工具存在,无法真正发挥研究生班集体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本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情况调查”,借以了解开展研究生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50份,回收有效问卷890份,其中758份来自硕士研究生,132份来自博士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班级设置情况、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主观评价等。

1 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制度建设不完善,过程不透明,执行不到位

班级制度不仅是班级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有力保障。在调查中,39.66%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可以积极推动研究生班级的管理和建设,34.88%的研究生认为完善的制度需要强有力的执行力才能达到效果,仅有5.09%的研究生认为班级管理制度对班级建设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仅有19.17%的被访者所在班级的班级制度健全并得到了严格的贯彻实施。而表示自己所在班级有班级制度的研究生中,仅有19.03%的人积极参与了班级制度的制定,其他人或从来没参与过,或仅参与过公示过程,或者参与了没有发言,导致班级制度并不代表成员意愿。研究生班级制度的执行力也大打折扣,致使班级制度没有任何效力和意义。

1.2 班级活动缺乏新意,参与度低,活动流于形式

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直接载体。但是研究生在经历过本科阶段的各种学生活动后,一般的班级活动如讲座、参观、体育活动等已经不能再吸引大家的注意,调查中,36.40%的研究生认为形式老套、缺乏新意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有36.97%的研究生认为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与此同时,班级活动参与度低是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而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35.51%的研究生班级的活动参与度在50%~70%。参与度低又直接影响到班级活动开展的质量、影响力以及成员积极性。

1.3 班级软文化建设乏力

班级文化包含班级制度、形象设计、班级管理等,最能体现班级个性和班级整体形象。从调查情况看,研究生班级软文化建设严重乏力,仅有23.03%被访者的班级拥有统一的班级标识。在班级统一形象缺失的情况下,班级凝聚力建设失去了文化基础,班级成员不容易从统一的形象符号中产生认同感、找到归属感。

1.4 班级联络方式网络化,利弊兼具

调查中,90.90%的被访者班级以QQ群作为班级共同的展示窗口;57.19%的被访者采用短信或电话形式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66.07%的被访者采用飞信、QQ等网络工具与班级成员进行联系。这种网络化的联络方式既有优点也有着对班级建设不容忽视的弊端。

网络、电子通讯方式可以即时、快速、便宜地与班级成员进行跨时空、跨地域的联系,这解决了研究生群体因学业繁忙、经常出差等问题对成员间联络造成的麻烦。但是网络、电子通讯工具的共有弊端就是,容易疏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误读、情感淡化。网络的人―机―人的传播模式,让班级成员之间的印象仅停留在了文字、语音等抽象符号上,很难加深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2 影响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因素

以上问题的产生存在着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研究生群体的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交叉影响,导致研究生班级凝聚力建设困难,班级活动组织乏力等根源性问题。

2.1 研究生群体与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

(1)研究生群体特性和班级建设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研究生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稳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注重自主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的培养,并崇尚务实,讲求实际,对自己未来的设计较为重视。另一方面,研究生群体的年龄差异大,部分研究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群体内部个体差异大、心理发展不平衡。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组织纪律松弛,集体参与意识淡化,不愿意接受统一的集体行动。

(2)研究生学习生活群体和班级划分群体之间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以年级横向建立研究生班级――学生入学时间、毕业时间相同,便于行政事务上的管理;也有利于不同研究方向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但是以科研学习为重的研究生往往在实验室、课题组的时间较多,这又导致班级功能弱化为通知发放等行政功能,部分同学游离在班级外部。

面对此类问题,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研究生班级纵向建制,即将同一导师和实验室(或科研组、课题组)的研究生划入同一班级。纵向建制虽然能够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但是这种建制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在其中的指导作用,而且不利于成员的对外沟通交流,同时会降低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2.2 研究生班级活动经费多来源于个人

调查显示,74.83%的被访者班级的经费来源于同学上缴的班费。这种收缴班费的形式存在着经费数额不稳定、收缴花销不透明等问题,也容易让班级成员因班费开支对班级产生抵触。针对班费问题的调查中,68.43%的研究生认为经费有限是目前班级活动开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且比例高于其他选项;23.71%的研究生会因为“费用自理,加重经济负担”而不愿意参加某项班级活动。尽管班级建设情况和班费不是正相关关系,但数据说明班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班级的建设。

2.3 班级日常工作缺乏系统性指导

在本次调查中,31.12%的被访者所在班级在日常工作中无人给予指导;43.71%的指导来自于辅导员,24.61%来自于高年级同学,21.35%来自于导师;无人指导的班级占到了被访者的近1/3。从结果可以看出,给予班级最多指导的是年级辅导员老师。单一的指导通道一旦不畅通,将造成班级建设无方法和经验可依,容易偏离思想政治教育主线。

3 将体验式活动引入研究生班级建设全过程

3.1 班级建立阶段

一是通过活动,树立班级意识。在开学之初即班级建立之初,以研究生新生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性活动,让研究生在活动中尽快熟悉自己的班级成员,有一定的班级集体感,帮助研究生班级迈出集体建设的第一步。二是通过项目,确立建设目标。由于研究生个体差异大,班级建设缺乏主动性,需要有一股外力的助推和约束。可由学校层面建立“研究生班级专项建设基金”,既为研究生班级建设提供了专项支持,也可以有计划地指导班级开展相关活动。这样,将主动权交给研究生班级,可以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创造力、在活动中提高班级凝聚力。

3.2 班级发展阶段

一是通过训练,培养骨干团队。研究生班级干部骨干是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中坚力量。在班级建立之初,对于新上任的班干部要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一要让班干部认识了解研究生班级的特点和工作难点;二要培养班干部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三要培养班干部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班级建设形式,提高班级建设水平。二是通过展示,打造示范班级。研究生班级建设没有固定的教材和统一的模式,班级取得的成绩不容易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学校为发展阶段的研究生班级提供一定的展示、交流平台,让研究生班级在展示中汇报成绩,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如开展班集体答辩会、班长论坛等展示、观摩类的活动,提升班集体成员的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活动中的经验、案例还可以作为素材进行编纂整理,指导之后的新生班级开展班级建设工作。

3.3 班级成熟阶段

研究生班级在经过研一、研二两年的建设之后,基本进入一个成熟的运转阶段,班级活动频率相对减少。此时,学校应该善于利用成熟班级的建设成果,发挥班级在就业、毕业教育阶段的作用,让研究生感到来自班级的力量和温暖。比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班级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引导班级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择业风气。

研究生班级作为“组织育人”的基础组织形式,其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群体中的学风建设、软环境建设。而研究生班级一般只有二至三年的周期,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做好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学校需要根据研究生群体的特点,在体验式活动中指导研究生班级开展建设工作。同时,学校的整体引导工作还需要学院的配合,在建立阶段加以引导,在发展阶段提供平台,在成熟阶段善于利用,才能为研究生班级的建设“护航筑能”,让研究生班级在引导和指导中切实发挥班级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实现研究生班级内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广,王守伟.高校研究生班级管理精细化探索与实践.研究生教育,总第191期.

[2] 王轶,陈怡露,何晓琼.工科类研究生班级建立形式分析与探讨.文教资料,2007(2中).

[3] 吕淼华,劳俊华,郑秀娥.规模化培养条件下的研究生班级建设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04(9).

[4] 徐.涟漪式硕士班级共同治理模式.文教资料,2009(2上).

篇2

数学操作技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富含动作技能的心智技能。在我们小学教学中有许多有关这方面的教学,如,画平行线、画角、用尺子度量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这方面的教学大多习惯性这样处理:直接用语言或书面形式传递学生正确的操作步骤,然后学生照步骤操作。如,北师大版一年级教学中的“用厘米尺量”这一知识点。在以往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告诉学生:(1)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2)平放,使物体的边和尺子边重合。(3)看尺子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教学后,学生学得特别被动、生硬、模式化。一到实际测量中,一遇到特殊情况,如:尺子断了,没有了起点或尺子不够长时就犯难,无法灵活地处理这些情况。反思这一传统教法,学生只是“遵命而为”地操作,并没有对步骤产生过程的体验,根本不明白其背后的原理,更难以从整体上去把握其内在联系。操作的过程当然变成了无意义的机械行为,以至于突况无法得到解决。

对策:在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中提高数学素养

难道这种“操作教学”只有刻板、模式化的教学吗?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的认知结构是平衡和谐的。一旦出现不平衡和不和谐,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趋力,力求改变。操作技能也总是一个不断纠错的、调整的、渐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操作技能更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需要一个从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悟,而不是简单的1、2、3步骤。如,在“用厘米尺量”这一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关键放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关注为什么会以某种特殊方式行动的原因上,以“为何如此”操作来确定教学思路,把深入透彻认识“厘米尺”作为整课的中心和关键,给学生一个充分认识、体验和探究的空间。首先,充分认识厘米尺。让学生真正明白:两个数字间1格表示1厘米、2格表示2厘米、5格表示5厘米……并配以找厘米环节。如,找尺子上的2厘米、找尺子上的3厘米等,看看能找出几段。其次,充分让学生说厘米。随意并分别以不同格为起点,摆放不同铅笔,让学生说长度,让学生真正明白:占了几格就是几厘米。最后一环节是探究度量方法。由于有了上述两个环节的体验、突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真正作为一个学习的主人有序地探究着其测量方法,并在欣赏和评价别人多样的方法中,找到了通常情况下较为便捷的方法:以“0刻度”为起点。经过了这样一系列的体验和探究,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从多样化的方法中接纳了这一测量方法,但又不定势于这一方法。

问题二:经历活动过程=统一定论?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学习“平面图形”,阶段目标就在于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丰富学生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在折一折、剪一剪等操作中建立认识。但对于低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共同的感触: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进行稍微的归纳、总结、提升其特点,不利于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深刻认识。如一味地向中高年级学生灌输那样的定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对角相等……也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是拔高了学段的目标。

对策:在操作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这一“困惑”又该如何解决?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实际上是使经验内化为自我感悟,使感悟到的东西成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而对于“平面图形”,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认识就是最好的途径。当在教学中不好把握深度时、当知识点不好表述时,不如给学生在搭建一个体验的平台,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感悟、去认识。而在“平面图形”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最为关键就是要给学生一个主动发现、充分体验、深入感悟的平台。因此,在这一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后,设计一个“分类”的环节。以“分一分”“找一找”“说一说”三环节为载体,把认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抽象的表述变为操作活动后的交流。如,首先,准备8个4种图形(长、正、三、圆各2个),让学生分一分,有几种分法并说明理由。在这一环节,有意地促进学生主动去观察这4种图形的异同,进一步认识并简单区分这4种图形。其次,把主要以形为主的几种分法集中在一块,让学生观察比较,看看发现了什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有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其联系与区别,调动其内在潜能,以进一步去挖掘。

问题三:经历活动过程=教师意愿?

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时常会出现学生面无表情、无法产生共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后,多数老师最为简单的方式就是怪罪于学生。对于这一现象,我也困惑过。如,在教学《数豆子》一课,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材料:小棒和豆子,然后让同桌小朋友分别数出36根小棒或36颗豆子,再想办法怎样摆会让大家看起来比较清楚,而后交流,当由一个数小棒的孩子交流后,教师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好吗?”没想到全班稀稀拉拉,面无表情。甚至埋头自顾自己的摆弄。有一个小朋友竟说:“老师,我数的是豆子啊!我没数小棒。”教师一时愣住了。

对策:关注学习材料保持经历活动过程的兴趣

篇3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又经常抱怨课“上不完”。俗话说: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不能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把给“鱼”改为给“渔”, 让学生自己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自己捉到“鱼”。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教学生学”。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

二、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变“单法”为“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不竭的动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源泉。有源之水长流,兴趣就如学习语文之“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单一的传授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实践。世界是多彩的,教学方法也应是多样的。美国心理学家哈瓦德·加德纳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论也为此提供了理论基础。所谓教学要注重“多重智慧”,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为例,可以用powerpoine格式将课堂教学重点、基础知识点、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的重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做成幻灯片。用flash格式将课文重点段的朗读做成音像课件,用于朗读示范。下载中央电视台电视诗歌散文《背影》中父亲过铁道片断(rm格式),借以加强朗读训练,朗读示范,加深对背影的直观感受。还可下载MP3歌曲《爸爸妈妈》,作为课堂教学气氛调节或课前课后学生休闲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传统的传授法如果运用得当,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此,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不是全盘否定原有教学方法,而是在吸收传统课精华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法的研究成果,促使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多样化。

三、改进课堂提问方式,变“师问”为“生问”

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传统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堂教学行为中,学生的提问是非常少的。教师带着预先设计好了的问题和明确的答案进入课堂,总企图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好了的方向引导。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总想揣摩老师的意图,发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个人的真实见解。这种“师问生答”的方式,处于课堂教学中心地位和主动地位的永远是教师,而学生只能是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是一种单项的、预设的课堂支配方式,严重限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问精神,学生的好奇心将被泯灭,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提问题,学会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例如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并欢迎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里互相提问题,互相请教;也可以将小组里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组织全班同学共同探究;还可以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学习。组织部分学生先学习“例文”,组成“先学团”,然后让还未阅读此“例文”的同学在自读的基础上,向“先学团”的同学提问题,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进课堂表演对象,变“师演“为“生演”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我讲你听”“我讲得口干舌燥,你听得索然无味”的现状,将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让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实践,让学生体验过程。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实验心理学家特瑞泰拉(Treicher)著名“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心理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这个统计说明,语文课要尽量让学生进行听、说、读的练习。《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倡讨论式教学。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改进师生的角色地位,尽量将课堂交给学生讨论、交流。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当学生的内部需要得到满足,才能激活其学习动机。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表演”,以满足学生各层次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将课堂教学分成三大阶段:

一是个人阅读阶段。让学生独立阅读,进行独立的与文本对话和情感交流。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篇4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6-0001-06

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一个独具特色且意义深远的话题,是检验我国是否切实做到统筹兼顾的试金石。统筹城市建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兼顾促进城市居民体力活动,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因为,体力活动不足和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成为当今慢性疾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1]。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日常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类行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行为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特定地点有关,而体力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的行为同样具有地域属性[2]。因此怎样使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协调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早于我国,而我国开展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晚,理论研究、获取原始数据资料的方法和测量技术等还处在摸索阶段,仍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基础[3]。在建成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且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只要发展思路明晰,我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进程很可能胜于发达国家[4]。因此,本研究选取英国、美国和新加坡三国的实例来探讨国外建成环境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具体实践,并深入分析在我国国情背景下的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逻辑关系。以此为镜鉴,试图探寻我国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

[HTH]1国外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理论研究[HTSS]

英国国家旅游局调查表明,在1985至2015年间,儿童徒步旅行的比例从47%下降到32%,直接导致英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和肥胖。而Sturm的研究显示,不同的建成环境是儿童是否愿意主动参与体力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可见建成环境的改变与儿童体力活动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Ewing 、Berker等人通过步行指数分析,出行距离通常受到建成环境的影响,不同街区的衔接性与步行指数呈正相关,预测人们步行前往目的地,最佳距离为440 m[5]。可见,中小学生的体力活动行为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相关性很高,交通的便捷性、安全性等其他相关因素也与儿童的体力活动行为密切相关。另外有研究显示,室外安全、广阔的建成环境空间是更多群体性体力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Giles则从社会效益的角度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认为作为不同类型的建成环境会给人们提供不同的体力活动,进而产生不同的社会效益,比如增加交通性体力活动会增加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美国的城市扩张急剧加快,美国提出了新城市化,主要是统筹城市交通规划,重点在发展步行、自行车等体力通方式方面。Carroll的调查显示,美国成人步行或骑车出行的比例仅有17%, 68.8%的受访者提到目的地太远是其主要的障碍因素, 并且指出加强交通安全有助于促进骑车出行[6]。美国学者Durand 等人对204篇关于建成环境和城市精明增长的综述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出与体力活动密切相关的8条建成环境变量,其中论述频次前4位的变量由高到底依次是创造适于步行的街区178次、提供多种交通选择150次、培育社区吸引力138次和土地混合利用127次。可见建成环境变量与促进多样化体力活动的关系紧密,并建议通过培育社区吸引力、土地混合利用、紧凑型发展和开放空间等策略促进全民体力活动[7]。美国学者认为高效土地混合利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将多种土地的功能和物理空间整合在一个完整的规划之内,强调对土地进行有效的使用和密集式的开发,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Stock的研究表明,土地混合使用可以改善全民健康状况,尤其会影响人们步行和骑自行车的选择[8-9]。经济学家French则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该问题,认为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是人们选择交通方式优先考虑的因素,通过合理布局步行和自行车等交通性体力活动,可大幅降低人们出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只有718.3平方公里,据2014的统计新加坡人口密度在7 615 人/平方公里,而且82%的人口居住在高层公寓内。新加坡近年来人口老龄化严重,约30%的新加坡市人口在65岁以上。在如此高人口密度和老龄化严重的严峻局势下,新加坡已经将是否适宜步行作为衡量城市规划设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Kremers提出建成环境的特征可能会改变人口群体的行为方式,包括人格、卫生习惯、意识和参与个人健康行为[10]。合理规划和建立适于步行的街区已经成为建成环境改变新加坡居民体力活动状况的重要手段。新加坡利用不同土地的性质和特征,对不同土地类型进行勘察和改造,合理的建设能够承载不同类型体力活动的空间和设施,在土地混合利用方面做得非常好。面对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新加坡通过建成环境的合理规划和建设,将交通方式、街道布局、社区建设等有机融合于全民体力活动之中,通过改变建成环境的特征来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积极性。

对国外该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外的研究方法、理念和理论模型为建成环境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定量测量、评价体系以及健康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支持。国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致力于探寻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提出了诸如城市精明增长理念等一些有利于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城市空间营造理论。本研究所列举的只是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研究的冰山一角,其他各国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研究。可见国外对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关系的深入理论探讨,为实证研究建立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HTH]2国外建成环境干预体力活动的实证研究[HTSS]

2.1建成环境对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英国学者Angie在2010年对英国23所学校的1 270名10~15岁青少年利用加速度计和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数据搜集。通过独立变量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建成环境对男孩和女孩参与体力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男孩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显著相关的是提供多种交通选择(0.98,95% CI 0.97-0.99)和保持空间多样性(1.49,95% CI 1.06-1.89),而对于女孩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显著相关的是提供多种交通选择(1.65,95% CI 1.07-2.35)和创造适于步行的街区(1.45,95% CI 1.07-1.98)。建成环境对青少年通勤距离和交通模式选择有重要影响。建成环境在交通距离、街道连通性、安全性、环境美观程度等方面应达到最优化,以促成交通性体力活动的选择,因为交通性体力活动已经成为干预青少年体力活动的重要手段。可见交通出行方式和环境的多样性是影响青少年体力活动主要因素。涉及到宏观的土地混合利用和抽象的建筑设计等因素与青少年体力活动相关性较小。

2.2建成环境对中年人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美国学者Nicole 2014年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对2 068名20 ~ 60岁的成年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除住房机会(0.01,95% CI 0.1-0.07)和建筑设计(0.39,95% CI 0.02-0.80),其他因素均不同程度地与体力活动显著相关。调查显示,土地混合利用(0.46 ,0.16-0.76)和步行交通选择仍然是显著性最高的变量。培育社区吸引力的显著性也很高,通过培育独具特色的体力活动可以达到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目标。因为,社区可以及时评估出居民最重要和亟待解决的健康问题。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环境特征会改变全民的主观意识,成为改变全民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砝码。相对于青少年的调查,成年人对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考虑得更为全面,可见建成环境对于成年人的体力活动影响是全方位的,建成环境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

2.3建成环境对老年人体力活动的回归分析

新加坡学者Nyunt 2015年对402名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其中原籍中国的调查对象占比为83.1%)通过GPS追踪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其体力活动的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加强现有社区的发展(0.95,0.44-1.46)、培育社区吸引力(0.16,0.11-0.21)、利用紧凑型建筑设计(1.07,0.58-1.57)的P

国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搜集方法主要是主观测量环境量表、调查问卷、地理信息系统、加速度计和GPS追踪等方法,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体力活动的GPS追踪等定量的调查更加客观。英国的数据来源于专门的儿童健康与环境协会,可见英国的专业机构为儿童健康提供了大力支持。比较表1、2、3可见,建成环境对于各年龄段的体力活动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青少年对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感性认识占主导地位,诸如提供多种交通选择和创造适于步行的街区等需要主观意识判断的变量与青少年体力活动显著相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表现出趋于理性和客观的特征,像土地混合利用、保持空间多样性 、培育社区吸引力等变量占有更主要的地位。由此可以肯定的是,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关系密切,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地域之间各建成环境变量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显著程度也略有不同。

[HTH]3国外建成环境干预体力活动的实践 [HTSS]

英国具有传统而现代、保守而激进的城市文明,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英国走上超前发达的道路,与此同时,英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城市化迫使人民体力活动下降的状况,尤其是年轻人参与体力活动的水平在下滑。面对此种情况,英国各大城市纷纷将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纳入到城市再生计划,提升到城市转型的战略高度。2002年,英国政府颁布《游戏计划》,提出建设“积极和成功的体育国家发展战略”;2004年,英国的《英国体育框架》明确提出城市建设应与全民体力活动协调发展,特别是步行城市(walking city)的建设和完善为全民体力活动提供了所需的平台。时至今日,体力活动与学校、社区、家庭、建成环境等都密切相关。英国十分注重体育政策的颁布和各部门的协同问题。在英国从国家到城市,莫不如此。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的体力活动与城市建成环境的发展战略,注重城市空间结构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永续开发,形成完整的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美国在登陆美洲大陆之初,积累了大量的与自然斗争所必需的基本生存技能,此种技能决定了美国人自身好动、好斗、好强的个性,并将此文明保留至今。面对城市化发展,美国一直致力于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事业,其核心机制就是以总统为首的干预计划和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无论是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还是奥巴马等历任总统都十分关注全民体力活动,并积极投身于体力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2000年时任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将促进人们体力活动为重要内容的“精明增长”策略(Smart Growth)作为其竞选纲领之一。旨在以精明增长机制为中心,改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通过城市合理规划与设计来促进全民体力活动[14]。以总统为主导的计划实施是由社会组织和团体,结合各职能机构、学校、家庭、社区形成一种欣赏和鼓励参与体育运动的氛围,而且学校的建筑,室内外场地、设施,社区环境及交通设计均应围绕有利于学生提高体力活动的原则[15]。正是此种自上而下的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实施过程的存在,才使得美国的全民体质得以提高。另外,美国大量使用各类干预全民体力活动的模型,如生态模型、格林模式、多层次社区健康模式和干预规划图等。各类模型在政府支持下以改变建成环境和政策环境为主要手段干预全民的体力活动,同时囊括健康科学、行为科学、交通运输、城市规划、政策研究等领域的知识,多层次、全方位地干预全民体力活动。

新加坡是世界公认的健康国家,源于其饮食、医疗、运动、文化等各方面完备的健康体系。新加坡保健促进局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前,超过70%的新加坡人达到最低的体力活动标准,即每周要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运动或75分钟的激烈运动。2011年新加坡由高层管理者、体育领导者、城市规划师、教师等组成的智囊团开始探讨和实施《2030愿景》,其中名为“未来视界”的领域,着重探讨如何革新,创新未来运动的空间和环境。新加坡城市建设之初已经将建成环境如何适于体力活动的开展考虑在内。健身设施遍布于这座“花园城市”的每个角落,跑步的专用跑道在花草树木间蜿蜒穿行。新加坡的每个社区都至少有1个标准的塑胶体育场,还有配套的其他场馆设施。城中修建热带雨林园,在热带雨林徒步一圈要4个小时。可见,新加坡在建成环境适宜全民体力活动的问题上具有先见之明,通过政府部门、社会机构、民众等共同协作,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结合地域特点整合建成环境,最优化国土资源,全力支持全民体力活动。

从以上三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实践来看,其共同点是政府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英国的现代文明、美国开垦美洲大陆的拓荒精神以及新加坡崇尚健康的意识,都为本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的体力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H]4建成环境与我国全民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HTSS]

城市建成环境是高度综合和复杂的系统,其承载着公共健康和居民可持续发展重要责任。我国已经有超过50%的区域迈向城市化。城市化发展的浪潮代表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进步与崛起,但正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一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各种矛盾也会层出不穷,建成环境的发展能否促进全民体力活动正是其中之一。国内有关调查显示,有81%的家长认为青少年体力活动的减少,与居住环境的变化直接相关。本研究认为以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协同发展为基础,以经典文化与域外理念协同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协同发展为驱动机制,试图探寻我国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协同发展路径。

4.1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协同发展

城市建成环境影响全民体力活动是近年来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前卫话题。我国地域广阔,各城市建成环境千差万别,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与很多国外城市的建成环境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针对具体建成环境特征的本土化研究空间巨大。该问题在我国各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中热度逐渐升温,由上海体育学院陈佩杰教授领衔的体力活动研究团队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由于该领域具有高度的渗透性和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具有一定的难度,纵观国内的现有相关研究尚以针对国外文献的综述研究为主[16]。我国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不足会导致问题意识的缺乏,致使寻求思维突破的难度加大,更会给不同人群和区域的实证研究带来困惑。因此需要运动健康促进、城市规划以及公共健康领域等相关部门共同投身于研究之中,使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之间的研究体系不断丰富。逐渐增多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体力活动的GPS追踪等定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不同地域的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佐证数据,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能够协同发展,逐渐构建我国建成环境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定性和定量指标体系,为实践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奠定基础。

4.2经典文化与域外理念协同发展

文化在解释人类行为变化性方面的作用长期得到了考虑,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本研究大胆地演绎“中体西用”的思维范式,以中华经典文化为“中体”之核心,以域外理念为“西用”之手段,二者协同发展、互为依托,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理念。中华经典文化能够赋予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据不同城市自身的特点规划和孕育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借助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要素增加居民的体力活动。提升全民体力活动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城市形象,保护传统文化。在满足全民的基本体力活动需求的同时,考虑到不同人群包括弱势人群受到意外伤害的风险,并加强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提高环境质量,以增加人民主动参与体力活动的意愿。英国的“国家战略”,美国的精明增长,新加坡的“未来视界”等理念,可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布局的思想体系,更有利于土地的系统整合,达到节约土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拓丰富的健身空间的目的。“中体西用”相互融合,既不失中华传统思想,又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借助中华经典文化柔性地吸收域外理念使二者协同发展,会是激发全民体力活动行为的重要推动力。

4.3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的协同发展

建成环境直接影响全民体力活动的方式和强度,而全民体力活动的需求又间接引导城市建成环境的未来建设。我国许多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居民积极从事体力活动的上层建筑都已经具备。但对于建成环境是否能够促进全民体力活动,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的协同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体育体制等政府行为的惯性,我国建成环境的规划与发展无疑是依赖于政府行为的[17]。在建成环境促进全民体力活动的过程中,政府行为所要面临的现实社会问题就会凸显出来。首先,人口众多加之贫富分化严重,此时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分化趋势显著提升。在实现不同的住宅类型、步行街区和多种交通方式的同时,就要将有限的土地进行最优化的规划。“高效的混合土地利用”可以整合土地资源,促进街区的通过性,提高土地混合使用率,增加交通性体力活动等。另外环境恶化、老龄化、失业、流动人口等等都会给城市促进全民体力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林林总总问题必须由政府行为完成。政府行为与人民意志的协同发展能够做到问需于民,充分将人民体力活动的需求纳入到建成环境的规划之中,使建成环境的规划和建设兼顾人民体力活动的需求。二者协调发展能够促成全民积极从事体力活动的共识,体现变革城市发展建设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

[HTH]5小结[HTSS]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健康城市建设的要求,以及《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2015 年) 》的正式启动,可见“建成环境、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外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具体实践都证明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国外的城市化进程发达于中国,其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都站在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的前沿,为审视我国建成环境与全民体力活动的关系提供了借鉴。本研究针对国外建成环境对全民体力活动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体力活动与建成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路径,期望未来城市发展和建设能够兼顾全民体力活动,引导城市向适宜全民体力活动空间的有序扩张和合理布局的方向发展,为建成环境促进我国全民体力活动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撑。

[HTH]参考文献:[HT5"SS]

[1]王正珍,周誉.运动、体力活动与慢性疾病预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69-75.

[2]陈庆果,林家仕.体力活动建筑环境测量方法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71-78.

[3]黄卓,王秋人,周美芳,等.伦敦大众体育人口空间发展的路径特征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4):22-26.

[4]Ewing R.Can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determine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J].Exe Sport Sci Revs,2005,33(2):69-75.

[5]Sallis JF, Linton LS, Kraft MK,et al. The active living research program: six years of grant making[J]. Am J Prev Med,2009, 36: S10CS21.

[6]王超,陈佩杰.体力活动研究的现状及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43-49.

[7]Durand CP, Andalib M, Dunton GF, 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Related to Physical Activity and Obesity Risk: Implications for Smart Growth Urban Planning[J]. Obesity Reviews,2011(12):173-182.

[8]Stock C,Bloomfield K,Ejstrud B,et al.A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chool district associated with active transportation to school in Danish adolescents[J].Eur J Public Health,2012,22:398-404.

[9]Owen N ,De De Bourdeaudhuij I,Sugi yama T,et al.Bicycle use for transport in an Australian and a Belgian city:associations with built - environment attributes[J].J Urban Health,2010,87:189-198.

[10]吕和武,吴贻刚.美国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干预及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5(3):62-65.

[11]Angie. Independent mobility, perceptions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play,active travel and structured exercise and sport:the PEACH Projec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2010(7):17.

[12]Nicole L Bracy.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 ctivity moderated by perceptions of crime and safety?[KG-*2][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4, 11:24.

[13]Ma Shwe Zin Nyunt.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measures of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NE):relationships with transpor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older pers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2015(12):108.

[14]吴薇,何晓龙,陈佩杰.美国“积极生活研究”计划解读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5,21(6):44-48.

篇5

本次活动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新华书店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泰安市未成年人“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委员会(成员名单附后),负责领导并组织开展本次活动。

二、参加活动人员范围及推荐用书

1、参加活动人员范围:全市未成年人,重点为中、小学生(含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2、活动用书:本次活动用书为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指导编写的《心系祖国健康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供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阅读。

活动用书分为小学低年级读本、小学高年级读本、中学生读本和青年读本(适合高中生阅读)。中、小学生读本估价4.90元/册,青年读本估价5.90元/册。

三、活动内容

1、阅读活动用书。按照不同学龄段,广泛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认真阅读《心系祖国健康成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读本》一书。在阅读活动用书基础上,结合开展“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报告会、座谈会等其他活动。

2、组织开展///市“新华书店杯”心系祖国健康成长演讲(讲故事)比赛。

(1)比赛拟定于5月下旬举行,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2)参赛对象和代表队的组成:

参赛者为参加本届读书活动的中小学生。

各县市区矿业集团、市直学校可先行组织演讲预赛,产生各自代表队。每支代表队由领队1人,辅导教师1人和参赛选手2人(讲故事和演讲各1人)组成。并于5月上旬向市里推荐1-2名选手,市组委会在组织比赛的基础上,确定选手组成///市代表队赴省参赛。

(3)参赛要求

参赛选手演讲(讲故事)的内容必须以“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为主题。要求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表达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展现新世纪青少年奋发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演讲主题要准确显明,语言表达要生动贴切、符合年龄特点。讲故事时间不超过4分钟,演讲不超过5分钟。

3、举办“心系祖国,健康成长”征文比赛

(1)参赛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

(2)征文主题为“心系祖国健康成长”。征文篇幅:小学生作文不超过800字,中学生作文不超过1200字。

(3)参赛方式为分组分级比赛。征文比赛分小学生组和中学生组。参加市级征文比赛名额视参与活动人数情况确定,另行通知。市级征文比赛将设学生一等奖50名,二等奖100名,三等奖200名,优秀辅导教师奖50名。

参加全市比赛的征文,由市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获奖者由市组委会颁奖,并推荐部分获奖作文在市级报刊发表;同时推荐部分优秀作文参加全国比赛。

4、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四个“十佳”评选活动。在组织好本次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上,评选表彰全市思想道德十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佳教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十佳案例。评选标准及办法另行通知。

5、开展网上知识竞赛。

(1)竞赛时间、试卷和网址

本届网上知识竞赛出题、答题日期待定。试卷分为小学生试卷和中学生试卷两种。试卷将刊登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网站“春苗网”上,网址(已在读本上注明)。

(2)参赛对象

本届网上知识竞赛参赛者为参加本届读书活动的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必须以真实身份参加相应试卷的答题竞赛。身份不符者答题无效。

(3)答题方法及要求

①打开春苗网,点击主页上设立的“知识竞赛”按钮;

②按照网页上的介绍,准确填写个人注册信息;

③认真阅读试题,按提示要求答题;

④确认答题完毕后,点击“发送”按钮,发出答卷;

⑤每个人限答一次,务必在规定日期内发出答卷,过期答卷无效。

(4)奖项及表彰

竞赛评审对全部有效答卷进行评判,评出正确答卷后,按小学组和中学组分别抽奖。先抽出优秀奖若干,再抽取幸运奖。全国组委会对优秀奖获奖者颁发证书,幸运奖获得者将在20__年暑假,参加全国组委全举办的第十二届读书活动表彰大会和夏令营活动。

四、活动步骤及时间安排

1、组织发动阶段。20__年1月上旬,起草文件,制定方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工作协调会,商讨活动方案,统一认识,协调分工。

1月中旬,召开全市未成年人“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下发文件及实施方案,部署工作。

动员会后,各级新华书店要主动配合宣传、教育等部门积极做好活动用书的宣传征订工作,并及时送书到门,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2、开展读书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阶段。20__年2月份至20__

年3月,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团组织都要组织发动广大中小学生认真阅读活动用书,踊跃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比赛活动。20__年5月上旬,各县市区、矿业集团、市直各学校向市组委会推荐“心系祖国健康成长”演讲(讲故事)活动人员名单。

20__年5月底前,各县市区、矿业集团、市直学校向市组委会推荐优秀征文(征文推荐数额另行通知)。市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

20__年暑假前,各地各单位按照市组委会分配的名额,分别推荐上报全市思想道德“十佳”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十佳”教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佳”学校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十佳”案例。

网上知识竞赛活动,按该活动届时通知的具体时间进行。

3、总结表彰阶段。拟定于20__年下半年召开全市未成年人“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主题教育活动总结表彰会,市组委会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开展活动好的单位和成绩突出的个人进行表彰,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本次活动设组织奖4—6名,由市组委会视活动开展情况研究确定。

篇6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践性课程。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语文实践课程的本质,或与我们所掌握语文知识不衔接,又或是流于形式,浮皮潦草,敷衍了事。把本是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活动,搞得脱离实际,不得要领,没有达到上述良好目的的结果。我们反思后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社会意识亟待提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普遍在各学校的开设及活动效果都不太理想,究其根源,首先是社会、家长以及有关管理者的意识还没有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思维中转变过来,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存在偏见。这就导致了对这门课程教学管理的轻视甚至鄙视,对教师教育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而对这门课程的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差。

由于诸多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活动流于形式,效果差强人意。各农村中小学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跟思想和认识上的误区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喊了许多年,但由于整个教育还被应试教育氛围笼罩着,结果还是“雷声大而雨点小”。传统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应试教育思想,使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甚至部分教育管理者都普遍认为学生语文成绩才是升学考试的主要条件,而忽视人的整体素质,这样,实施这类课程时,无论家长还是学校,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严重影响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教师意识和素质有待提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思想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认识不足,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还深深地感觉到“课堂语文主科”重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副科”,这样的心态导致了课程开设质量不高。很多教师认为花大功夫搞综合实践活动,影响现在普遍认为的“主科”成绩,担心家长不会接受,认识上的误区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是任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现成的教材,找不到现成的教案设计或活动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或参考资料,且领域宽泛,内容趋于开放,更加丰富。另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更加强调师生的多边活动,要求教师转变角色,做指导者、协调者,帮助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策略和方式,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来说,确实是难以适应的。农村中小学没有科学合理的实施制度和措施,一些学校虽对语文课程的实施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但实施过程中,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施过程中职责不分明,操作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统筹安排,具体指导。学校并没有真正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制度和措施,没有活动的全盘计划和长期规划,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进行合理的组织和管理。于此同时,也没有相适应的评价监督机制,也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这无疑会直接影响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此外,语文教师的在选题过程中,选题过大,目标过于庞杂,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让学生有老虎吃天无处下抓的感觉。这样就会出现实践活动“只做表面文章,不深不透”的现象。

没有真正体会到开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图。

三、教材、教案设计上的错配,在实践中偏离了实践课的本质

在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当成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只是换个地方进行课堂课程教学,或者严重脱离本年级语文课程所学语文知识,进行不相关的活动或其它社会实践。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与通常意义上的学科性教材有很大不同。它不是对某一学科知识系统的严密编织,而是一个围绕许多社会生活等主题展开实践活动的框架。从某种意义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材”不是书本,而是生活、是实践。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直接实践出发,在设计和编写教材上或教案上,应与所学年级语文课程知识相匹配,做到相关不死套、游离不脱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材和教案的设计总原则上来。

四、教师越位,学生缺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始还能把主动权给学生一点,让他们自己发挥,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通过教师的调控,不知不觉又回到教师预设的问题和设计上来。教师往往依然是“主宰”,想着法的死套课本上知识,或框架设定好的知识,没给学生自由探讨的空间,和发挥个人特性的余地,造成老师越位后成为主体,学生成为客体的现状。违反了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支持者,教师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材的人”的本质要求,更谈不上为引导学生在每个主题活动都需要学生在“做中学”,进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发现型”学习和通过直接经验的“体验式”学习的目的,依然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

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既有人们认识上的问题,又有现实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差异;既有师资队伍不足的因素,也有办学宗旨和教育思想不端正的因素。因此,要认真研究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对策,切实改变目前的状况。

【参考文献】

篇7

**支部对开好这次组织生活会高度重视,把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一次政治体检,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内容。会前,认真研究制定会议方案,集中进行学习研讨,深入开展谈心谈话,认真撰写检视剖析材料,并报公司党委审核把关,为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会上,支部书记通报了2018年度民主生活会班子查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并代表班子对本次主题教育进行检视剖析,重点查找了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等5个方面问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挖问题根源,提出整改措施。随后,支部书记带头作个人检视剖析,带头开展自我批评,诚恳接受班子成员提出的批评意见。支部其他委员和全体党员逐一进行检视剖析,相互开展批评。大家在发言中,直奔主题,相互批评真点问题、点真问题,自我批评不遮不掩,见人见事见思想,达到了红脸出汗、排毒治病的效果。

篇8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1―0030―05

1 背景介绍

1.1 该领域国外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全球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许多城市也出现明显的离心化趋势,城市空间形态日益扩张,形成单一化和分散化的功能分区。这些过度扩张的城市,居住区多位于地带,而学校、商业、娱乐区域等多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产生居住―就业、居住―休闲空间错位等,导致日常出行严重依赖机动交通。再加上城市的居住区健身、康乐设施不齐全、社会治安不足,街道空间环境的步行、自行车出行吸引力、便捷性、可到达性和安全性不足,居住区周边环境休闲活动吸引力不高等,这些建成环境(Built Environment)的变迁极不利于人们形成身体活动充分的生活方式。正是基于人类活动与城市环境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建成环境、身体活动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构成了近年来公共健康领域的研究新热点。

1.2 国内研究需求背景

1.2.1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的居住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工业化城市面临一系列来自环境卫生以及生态恶化引起的城市化难题,例如人口密度过高、住房问题持续尖锐、食品的卫生安全、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生活交通不便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人类的健康发展以及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2.2 《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表明,我国已经有数量相当庞大的慢性病患者,并且以每天13%的比例在持续增长,平均每10个人中就会有1.3个人确诊慢性疾病。在这些患者当中,包括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就有18.8%的人患有高血压,22.8%的人有超重的问题,11.6%的人患有糖尿病,7.1%的人患有肥胖病。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不仅仅是环境污染。所以平衡处理人们的生活习惯(主要指体力活动)、身体健康和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卫生,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水平。

1.2.3 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大气、水、土壤等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污染的治理。相对于此,对体力活动相关的环境问题的重视显得不足。2013年10月在沈阳体育学院举行的第12届华人运动生理与体适能学者学会则是国内第一次将“体育,锻炼和环境”作为主题进行研讨,这说明体力活动相关环境的研究逐渐在我国引起关注。当年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导致的各种社会安全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如今在我国也逐渐凸显出来。中国的城市环境在国情上和实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与国外有很大不同,了解外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吸取其宝贵的经验,再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才是我国在实现城镇化目标中面对问题的办法之一。

2 体力活动的相关环境

体力活动相关环境是物质环境的一个分支。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建成环境是指所有人们创造或修建的建筑、空间和物体,可以包括家、学校、工厂、公园和休闲设施、绿道、交通系统和机动车辆,是通过土地使用、交通规划和政策等因素而形成的。其中建成环境和政策是关乎到休闲型、交通型、工作型和家务型/庭院型体力活动为目的机会的提供;自然环境是人们经常积极进行体力活动的地方,如开放空间,当然也包括可以改变人们体力活动模式的自然条件,如气候、水文、天气、植被和地形。而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建成环境,因为前期大量文献的成果已经可以为政策所用,通过政策选择用以改变建成环境的特点,使其更适宜进行体力活动;社会环境可以包括个体、家庭和所有小团体,也包括更为广泛的要素,比如可以影响大群体或者整个社会的文化、道德以及导致社会紊乱的因素。其中,部分经过选择的社会环境才是影响体力活动的特定背景。这个社会影响的过程可能导致政策的产生,以对建成环境进行影响。但是关于体力活动相关政策的研究并不多见。

3 研究涉及的领域及其贡献

体力活动相关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一是健康领域,包括公共健康、运动科学和行为学科。二是城市规划。包括交通行为、城市设计和地理学科;三是公园、娱乐和休闲学科,表1具体阐述了这三大领域的研究贡献。

4 研究现状介绍

4.1 国内研究现状

参与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健康主题研究的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和运动健康促进等三个领域。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所涉及的研究人员为数不多,但正逐渐呈现研究者增多和多学科背景的趋势。本文查询相关文献,对我国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历程做了梳理。

4.1.1 探索阶段

我国从2(9世纪90年代起,翁锡全指出了环境对人们体育行为的影响。同时提出体育相关的环境包括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其中所提及的“人工环境”的含义就和“建成环境”意义相当。除了理论研究外,陈昌惠于1992年开展了中国和瑞典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项目《住房类型、环境与居民健康协作研究》课题,在国内较早进行了建成环境(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

4.1.2 初期阶段

21世纪初开始(2000―2008年)有国内外一些学者陆续介绍国外与体力活动或公共健康相关的城市规划的相关成果和城市计划,为国内开展此领域研究提供了国际视野。围绕本土开展的工作主要停留在健身环境的相关研究中。

4.1.3 多产阶段

自此(2009―至今),国内较多学者们开始了多视角、多学科的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吕筠、董晶晶、朱为模等人先后将该领域生态学的方法、健康城市空间的设计理念、理论模型等知识介绍到国内,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至2010年该领域的研究达到一个高峰,以2010年吕筠《杭州市城区建成环境对成人休闲性体力活动的影响》、韩西丽《城市邻里空间特征对儿童感知与户外体力活动的作用机制》的两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为代表。张莹对国外体力活动及其相关环境的研究做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对体力活动、建成环境(人居环境)、健康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翁锡全、何晓龙等人分析了城市建筑环境对居民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影响,并介绍了城市建筑环境影响居民身体活动与健康的研究模型,为我国进行此方面研究提供了参考。至此,结合我国发展的社会背景,相关研究陆续开始,所涉及人群包括儿童和中老年人。研究内容包括体力活动和环境关系研究、体力活动环境影响因素和相关环境工具研究E203。

4.2 国外研究进程简介

通过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在从事体力活动相关的环境研究中涉及了很多方面,例如心理、自然、建成和社会人文等环境的多个方面。基于对外国文献资料的总体把握和综合分析,整个的研究进程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酝酿阶段、活跃阶段以及干预期5个阶段。

4.2.1 萌芽阶段(―1996年)

在萌芽时期,体力活动和健康的关联刚刚吸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时还没有很多的资料可供查询。1996年在美国的卫生局负责人报告了健康和体力活动的关系后,很多人来研究这个问题,当时大部分的研究表明,缺乏体力活动和慢性病以及由此导致的死亡有密切关系。

4.2.2 形成阶段(1997年―2002年)

形成时期主要开展流行病学研究,并产生了众多的相关理论。健康和体力活动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对健康的提升有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个时期的研究进程和我国目前的体力活动发展现状很类似。

形成时期的研究已经逐渐依据体力活动,并将其作为研究的中间载体,进而研究健康和城市环境建成单因素的关系。这些就是城市卫生规划学中体力活动方面的早期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环境和体力活动的作用影响力,并且投入了财政支持对其更好的研究。在探究体力活动和物质环境因素关系的众多研究成果中,美国的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设立的项目“环境研究和活跃的生活政策(Environment Strategy and Ac-tive Life Policy,简称ALPES)”,取得的研究成果更为显著。这些成果对提高人类的体力活动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形成时期产生的“社会―生态(social ecological model)理论模型”,是后期研究两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形成时期的研究主要是根据经验,得出的理论成果大多是主观意义上的,并且研究的因素也比较少。研究的环境因素也大部分是依据实用主义,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也不少。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有5个环境因素影响了体力活动,这5个方面是:汽车、宠物以及体育设备等个人相关设备的占有使用、人工与自然环境等相关土地的可持续性、自行车与人行道的坡度设计以及环境安全影响的视觉景色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形成阶段仅仅是整个探究过程的早期阶段,还只是处在探索期。涵盖了经济、文化和环境心理等人类居住环境的各个方面,以环境学的心理和行为分类学科研究理论为依据,结合流行病学的研究理论,得出了很多优秀的研究成果。

4.2.3 酝酿时期(2003年―2005年)

酝酿阶段以生态社会的理论依据为指导,进行大量的实证探究,并且在其研究的基础上也对模型理论进行了证明和改正。所以这个时期是以环境城市卫生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为主要依据。这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环境规划方面的理论模型。Pikora在2003年提出了针对环境和体力活动关系的新型理论成果,依据社会一生态理论模型,对研究人体健康和城市卫生规划的相互关系,具有理论方面的指导意义。

酝酿时期的研究主要是提高和升华原有的理论基础。理论成果也更加客观,研究的环境因素也越来越丰富,主要在4个方面体现:土地混合利用(land―use mix)、街道连通性(con-nectivity)、城市扩张(urban expansion)以及净居住密摩(net residential density)等很多环境原因方面,与此同时,相关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也全面细化。

4.2.4 活跃阶段(2006年―2009年)

与形成阶段相同,酝酿时期也主要研究环境的4个因素:建成、住区心理、生态以及社会。但是在活跃阶段,其主要研究体力活动和生态自然环境,在研究方式上更加客观化,研究内容上也更加尊重自然,针对小部分的特定人群,使用计步器得出相关的体力活动的测量数据,但是自然环境数据的获得则是通过日积月累的环境监控。例如Togo F。研究目的旨在了解与体力活动相关的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以获取更实际的理论数据,从而制定有益人体健康的预防措施,形成环境规划对体力活动的有效促进。

4.2.5 干预阶段(2010―至今)

经过前期大量的探索性研究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干预性研究。主要通过对与身体健康相关的各种自然环境、建成环境等的干预,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体重、增加体力活动、促进身体体质健康的干预目的。较早开始建成环境的研究是Niemela等人于2000年开始的工作环境对生产力的干预性研究。自此后的建成环境干预研究除了针对公众的健康外,更多的研究集中在从生理和心理层面出发进行的各年龄阶层特殊人群的干预,如肥胖、心血管疾病和自闭症等。

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融合的。但由于人为改变这两类环境的现实操作性不强。为此,该领域的干预更多是体现在科研成果的实践应用以及增强人们对建成环境对身体健康影响的意识。而所有对环境的干预结果最终都以政策的改变得以体现。例如Rosenthal等人介绍了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的两项融合了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涉及环境健康、城市规划、公共健康等多个学科间的干预工程,旨在为了解全球气候和建成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试图做出改变。纽约气候和健康工程就研发了一套可以评估都市地区气候和土地等建成环境变化所导致人们公共健康变化程度的模拟系统。“城市冷环境”工程旨在通过采用传授社区居民关于“建成环境的干预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利与弊的影响”的知识,从而最终建立具有导向性的政策。这可以缓解有害、多变气候对人们健康及城市的危害。

4.3 文献总结

4.3.1 研究视角:早期外国有关体力活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环境的3个方面:建成、社会和心理。这几年才开始研究环境的自然生态和体力活动的关系,目前还只是在早期阶段,对自然、生态以及人体健康三者的关系还不太了解,因此还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上述环境共同构成了体力活动相关环境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4.3.2 研究方法:在此方面已经不仅限于使用某一种研究方法,而是客观与主观相结合。采用电话访问以及问卷调查的主观方法统计来自各个层面的社会资料、环境认知资料以及体力活动资料。客观研究则通过GIS、GPS、网络如Google StreetView和Google Walkability测量等高科技手段,借助对交通地图和航片的数据分析,来获得各个方面的有用信息。借助现代科技如GPS的民用化、资料的获取多从国家层面的普查数据或者公开的信息地理数据资料网站获取。统计方式有:分层建模(Hierarchical Modeling)、泊松回归方程、物流回归以及皮尔逊相关线性方法(Pearson correlation Approaches)。分析软件有:分层线性和非线性建模(Hierarchical Linear and NonlinearModeling)即HLM软件,另外还有Arcgis,Arcinfo工作站,定制的视觉软件Custom Visual,基本编程Basic Programming(ESRI公司.雷德兰兹CA)、SPSS、SAS等。

4.3.3 研究内容:更加注意健康、体力活动以及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之在内容上更加丰富。与此同时也兼顾其他的生态自然环境的因素研究。不过从这些理论成果上看,指标研究依然处于低水平的研究上,即指标体系只能从单层向多层研究或者多层向单层研究。

4.3.4 研究榭式:社会一生态研究模型是目前用的最多的研究模型,这个模型是目前相对比较全面的一个研究模式,对此领域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在环境和人体健康方面或者体力活动方面的理论成果还不能全部借鉴,有一定的缺陷。

4.3.5 体力活动问卷和分类:根据其目的性,体力活动可以分为家务、工作、交通和闲暇时间4种运动方式。大部分是通过电话及问卷调查、自己记录报表的形式取得一周或者一个月内的体力活动情、况。依据运动时间长短、强度大小、频率高低的不同,又可以把体力活动分为很多种;常用体力活动调查的问卷有国际体力活动问卷(The intern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questionnaire)简称为IPAQ,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ehavior 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即BRFSS。

4.3.6 环境体指标的确立方式:大部分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其主要成分,也可以从其它的变量中筛选,例如环境友好型社会指标体系、聚集分析法(Gather analysis)以及德尔菲法(Delphi Methoal)等。外国的文献资料表明,体力活动可以作为研究健康与环境关系的中间纽带,也可以和人体健康一起作为研究指标的变量。

4.3.7 研究范围的确定:以人口的密度高低和地域的贫富差距作为选择远郊区、近郊区以及城市中心三个位置研究范围的主要依据。也有一些是依据收入的高低来确定是高行走区域(high-walkabmty)还是低行走区域(low-walkability)。研究范围可以从小孩到老人,将民族、收入、教育水平以及年龄和食物热量摄人多少作为研究社会统计的自变量,因变量则是体力活动和人体健康。根据GIS研究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区域进行研究:1km,3km,5km和200m,400m,600m。对于区域的划分,Sallis和Gordon-Larsen提出,成年人体力活动比较适合$km的缓冲区域。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因为较小区域内收到的交通干扰不大,所以范围越小的区域越合适。根据Nelson的敏感性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出,3km内的缓冲区域最适合青少年体力活动。

5 问题及展望

5.1 存在问题

5.1.1 未确立系统的建成环境指标

当前,建成环境、体力活动和健康的关系研究中的建成环境指标,无论定性还是定量指标,均存在指标不够系统的问题。造成这方面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该领域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又存在明显的学科交叉性,因而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背景有很大的差别,并且研究都是基于自身角度,因此所做的研究不统一、不系统。还有,现在所得到的环境建成因素指标多基于城市形态的静态测量,许多建成环境指标之间建立不起良好的联系,如果能从城市形态不同时间的纵向测量(也可称动态测量)如城市蔓延出发,则更易构建系统的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尤其是针对建成环境的定量测量。

5.1.2 健康指标多局限在身体形态学指标如体重、BMI

建成环境通过影响身体活动,进而影响居民的健康。该领域研究目前多以体重、BMI等来衡量健康水平。许多研究认为,BMI等身体形态学指标并不适宜作为体力活动的健康效益指标,因为体重、BMI等受遗传、饮食等的影响较大。Duncan等(2012)对1034名波士顿青少年的BMI进行Z-core编码,并利用ArcGIS技术与户外娱乐场地、公园、公交站、地铁站、文化/教育场所、十字路口、人行道覆盖等城市环境因素进行匹配,发现两者没有一致性。

5.1.3 女性、残疾人的研究有待深入

受益于美国CDC和国家脑缺陷和残疾发展中心的资助,Rimmer等撰写了《用于测量建成环境和体力活动的工具检验》的报告。他们发现,当前针对影响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测量工具极少针对残疾人进行设计。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看,研究对象一般针对青少年和老年人,对于特定的女性研究的报道尚不多见。

5.1.4 GIS定量测量建成环境指标的缓冲区问题

影响个体体力活动的城市建成环境并非整个城市空间,而是与个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定地理区域内的空间。如家庭住址的1km范围内的空间,日常通勤的道路周边环境等,目前研究建成环境影响体力活动的研究多在家庭住址、学校、单位建立一定距离的缓冲区。在地理学中,缓冲区是指目标地理空间的影响或服务范围。建立缓冲区的作用一方面强调了与个体密切相关的那部分建成环境,将那些距离个体生活空间较远的空间元素排除在外;另一方面,缓冲区的建立使得不同区域的研究具备了比较的可能。早年,缓冲区一般以建立圆形缓冲区为主,由于圆形缓冲区未考虑街道布局、交通障碍等因素,近些年逐渐被更为科学合理的路网缓冲区所替代。当前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同的GIS软件创建出的缓冲区不一致的问题。此外,许多研究表明,道路周边环境是影响人们出行的重要因素,但该领域研究中基于线要素(道路)缓冲区的分析还很少。

5.1.5 对体力活动的背景空间研究有待深入

当前,许多建成环境因素影响体力活动的研究结果并未达成一致的结论。这一方面存在建成环境指标不够系统化的缺陷;另一方面忽视了特定的城市空间与不同类型体力活动之间的关系。如靠近田径场使得个体的跑步行为发生具备了建成环境条件,周边具有良好的自行车道和休闲绿道更易吸引人们骑自行车出行。随着GPS技术不断完善和大众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再加上GIS数据库要素的不断丰富,这为体力活动空间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2 建成环境、身体活动与健康关系研究的今后发展

当前的全球公共健康趋势促成城市实体环境和体力活动的这一研究领域。虽然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领域,但也应该一直记住这是一个组成部分。与建成环境的关系通过一些其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特征、个体和文化变量、安全和时间配置进行运行(TRB 2005)。一个全面、综合的方法是改变社会形态、改善居住区对体力活动的理解度以及改变实体环境。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可能会在以下一些方面有所突破:

(1)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断深入;

(2)结合食品环境的分析是趋势;

(3)建立基于计算机和GIS技术的建成环境、体力活动监控平台,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篇9

德育课是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

德育课活动化教学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德育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具体而言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和设计具体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学习、体验有关的知识,培养道德情感,强化和巩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使德育教育更有实效。

一、高职德育课活动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活动化教学越来越得到德育课教师们的重视、认同和推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与德育课开展活动化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地位丧失,功能弱化。

活动化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任由学生独自活动。有的老师在活动开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说明,导致学生茫然行动、费力操作;有的老师虽有要求,但指向不明,活动过程中又没有适时从旁指导和及时纠正、调整,导致课堂无序、形同散沙;还有的老师在活动结束后没有及时的评价和小结,徒留表面热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不到进一步升华,失去活动应有的意义。

例如,教授《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这一课题,大纲要求其学时为两课时,教学重点一为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二为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一位教师先以一节课的时间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时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讲完发展这一哲学观点。第二节课突然风格大变,在黑板上写上“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的板书,然后把班级分成两块,左半边为正方,右半边为反方,要求学生以派系为组,围坐讨论10分钟,然后开始辩论。于是学生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被迫搬凳子讨论。“待会谁说”、“我比较赞同对方的观点怎么办啊”、“一下子想不到好例子啊”、“反正我不说,我不会说”……类似的声音不时出现在讨论声中,而且受场地的限制,不可能真正让一半的学生围坐交流,于是有的仍原地不动,看着别人讨论,或是低头看书。10分钟后进入辩论,没有学生自告奋勇。教师两边各喊了些同学,站起来几乎都是干巴巴几句话,无理无据,氛围沉闷,学生无趣,教师最后只能草草收场,白白浪费一节课时间。

如果这位教师能在上周作业中预先布置一道资料搜索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一些名人的成才资料,并让每组推荐1—2名辩手,在课堂上先创设情境导入,自然引出顺境逆境对人成长的影响,然后对学生课前的资料搜集进行展评,那么最后进入辩论环节就不会显得那么突兀、无序和无趣。

(二)设计活动过多,毫无主次。

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调节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中学、乐中学。但是活动过多,首先会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基础知识的传授变得草率仓促;其次,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让学生活动,会使整节课显得毫无重点和主次之分;最后,不停的活动使德育课俨然成了自由活动课,学生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缺乏动静结合,没有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和总结。

(三)活动形式单一,枯燥乏味。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该精心准备,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否则会使课堂的活动化教学流于形式。要么过于简单,不停地交流资料,或是不停地看读案例,要么过于复杂,光是活动的过程和规则就要解释半天,这样的做法只会使学生丧失活动热情,缺乏兴趣。

例如,有老师在讲授《性格》这一课时,整节课几乎成了心理测试课。先以几道趣味测试题导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性格;接着同样以几道趣味测试题引出性格的基本特征;随后让学生互评,总结自己的性格;最后以大量的题目测试学生的职业性格。学生在导入环节时很投入,也充满兴趣,在新授环节的起初也算配合,到了中间环节就有些失去耐心,到最后大部分同学都发出“啊”的声音。这样无视学生的情绪、毫无设计感可言的单一活动,效果可想而知。

(四)活动对象局限,个别参与。

教师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应该尽可能让全班同学都动起来。可以你动手,我动脑;也可以你献计,我发言;还可以你组织,作。否则所有的活动永远只能是个别积极主动的同学参与体验,大部分同学沦为看客,而内向害羞的同学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课堂,得到锻炼和提升。

例如,一位教师在上《能力》这课时,采用互动游戏“数字传递”导入,要求几位学生在讲台前逐一向前面同学的背部传递数字信息。这位教师先问哪些同学愿意,结果只有两位同学举手,然后教师又随机点了几个同学上台。游戏结束后,教师让这几位参与游戏的学生代表说说感想和体会,然后总结游戏的成功完成离不开各种能力。自始至终,台下的同学都是旁观者和倾听者。如果游戏开始前,先告知下面的同学充当评委角色,引导其认真观察;游戏结束后,由下面的同学先来点评参与者的不同表现情况,再由参与者总结活动失败或成功的经验教训,就不至于使大部分同学无事可做,被动接受知识了。

二、应对措施

为避免出现上述现象,德育课教师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理念,研究新思想、新方法,提升教科研水平。主要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摆正态度,更新理念。

教师可以搜集国内外有关“活动化教学”的资料,了解“活动化教学”目前的研究状况,并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丰富和更新自己对“活动化教学”理念的认识,意识到“动”只是手段,“动”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

除了提升理论修养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指导和帮助学生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个性的养成,等等。

(二)钻研务实,精心备课。

教师在设计活动前一定要充分“备好课”。

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认真研读教材,整理思路,分清主次,把控时间。

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知识基础、态度和情感及逻辑思维方式、生活体验等,设计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活动。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能力划分小组活动,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努力创造条件,力求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活动,都有事可做。设计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备自己: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机智能力,活动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要善于随时把握课堂中闪动的亮点,要成为信息重组者和动态生成的推动者。

参考文献:

[1]王小玲.地理活动化教学中的几大误区[J].地理教育,2003(4).

[2]詹洁月.拨开雨雾见青天[J].生活教育,2012(6).

篇10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在《中国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体系大纲》(CPMO)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该体系充分吸收了《中国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体系大纲》(CPMO)的核心技术和整体思路,增加了学习内容和解释,减少了技术指标和操作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和专业深度,加强了宏观结构的表示,简化了整体结构,深化了重点内容的知识性。

《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是我国在全世界项目管理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与其他项目管理领域内的知识体系相比,拥有十五个第一:

1 第一次界定项目是以“时间和发展”为核心的活动;

2 第一次系统采用“立体项目管理”的理念;

3 第一次系统提出“三维项目管理”和“四维项目管理”模型;

4 第一次绘制出“项目空间”和“项目立体结构”;

5 第一次提出“项目空间设计”的创意;

6 第一次提出和界定“项目管理是管理的四大表现形式之一”的理念;

7 第一次提出和总结“项目具有性质准则”;

8 第一次明确和制定“项目管理技术标准”;

9 第一次提出和阐述“项目量值管理”;

10 第一次明确区分“项目管理高度层级”;

11 第一次提出“项词、项语”的概念;

12 第一次系统划分和界定“项目工具”;

13 第一次系统区分和界定“项目管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