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精神病人护理措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神病人护理措施

篇1

本文所指尿床是在睡眠状态中,由于各种原因,当事人排出尿液在床上。在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尿床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另一方面重视不够。容易发生并发症,延长康复时间,甚至贻误病情。因此,观察病人尿床原因,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患者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对25例精神病人尿床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供同道参考。

1 临床资料

2000年1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病人中尿床有25例,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22岁;未婚2例,已婚17例,离异6例;30岁以下8例,30岁以上17例;第1次住院者6例,2次以上者19例。疾病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16例,抑郁症4例,酒精性精神障碍2例,癫痫性精神障碍 1例,躁狂症2例。主要服用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碳酸锂、舒必利、丙戊酸钠、舒思等药物。

2 尿床原因分析

2.1 意志力减退 长期生活懒散,不愿自理。

2.2 精神症状原因 言行乱,不知自理,明明尿床了,证据在面前还不承认。

2.3 精神药物原因 主观上不愿尿床,由于睡得太沉,不知不觉中尿床了,醒了很不好意思。

2.4 躯体疾病原因 由于精神病人主述不明,合并躯体疾病如: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等未及时发现,出现尿床的临床表现。

3 护理措施

篇2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30-01

呼吸道感染是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极易发生的感染性疾病,为了进一步做好预防工作,降低住院精神病人呼吸道感染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病例呼吸道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出院病例共2294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发生呼吸道感染276例,感染率为12%,其中女性发生呼吸感染为101例,男性发生呼吸感染为175例。

2.相关因素

2.1 环境因素。精神病患者住院时间长,并且对不同年龄、不同症状、不同体质的患者均采取封闭式强制性住院治疗,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小,日常生活接触密切,户外活动少,加上吸烟造成空气污染对呼吸道黏膜刺激,导致抵抗力下降,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2.2 疾病因素。由于患者精神异常,长时间处于兴奋吵闹、夜间睡眠不佳、进食无规律状态,体力消耗过多,免疫功能下降;部分病人精神衰退,对自身健康漠不关心,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或丧失,自我保护能力差;有些精神病衰退期患者处于淡漠、被动状态,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加上精神病患者自知力缺乏,对潜在的感染不能识别,又不配合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措施,自我保健能力下降等有关。

2.3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过度抑制作用,可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使正常的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白细胞减少、咳嗽、长期住院和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免疫功能下降是这些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

2.4 自理能力。精神病患者生活懒散、不注意口腔卫生、衣着不整、乱食异物、吃不洁食物、进食无规律、夜间睡眠差;有些精神病衰退期患者处于淡漠、被动状态,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

3.护理措施

3.1 加强卫生宣教,培养卫生习惯。开展精神病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督促并协助病人洗漱更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多喝水,参加有氧运动,增强抵抗力。

3.2 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改善患者休养治疗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天开窗2次通风以上,必要时安装换气扇,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食用醋熏蒸或喷洒),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温度。注意保持病室与患者活动场所的清洁,合理安排患者的休养生活,培养患者活动兴趣,鼓励患者参加各种工娱疗活动,按患者疾病康复情况实施开放式管理,让患者多到户外活动,按患者不同年龄、爱好、兴趣、病情及机体实际情况组织患者做广播操或健康保健操,参加适当体育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3 合理用药,做好用药护理。掌握各种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服用氯氮平的病人因唾液分泌增加,加之药物作用病人睡眠较深,应督促病人侧卧,以利分泌物及时排出,协助病人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减少吸人性肺炎的发生。卧床病人及时翻身拍背,鼓励病人进行有效咳嗽,防止发生呼吸道感染。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期间,加强早期呼吸道感染症状的观察与处理,如需使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41-01

人性化护理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医疗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任重而道远[1]。在老人精神科护理中,由于病人年龄大又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自我控制能力和反省能力较差,思维、情感、行为异常,因此,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有相当的难度。

1 临床实践

1.1 提高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人文关怀理论:我院护理部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使之更娴熟有效地为老年精神病人服务。引导护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护理人文关怀的真正价值,用心服务,使老人们感受到人性的关怀,让他们在单纯的医疗治疗之外,获得额外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1.2 做好老人入院时的“安全检查”工作:老年精神科病房中的护理工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老人们的人身安全。精神病人受其自身精神症状的控制和支配,经常会产生自伤和伤人的行为[2],因此老人入院时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工作。认真查看其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如玻璃器具、刀、剪等金属器械及绳带、首饰等,查到后应坚决收回并交给病人家属或代为保管。遇到病人和家属不理解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向其解释携带这些危险物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表明病人需要的必要物品医院会及时提供。

1.3 为老人们营造温馨舒适的病区环境:根据老年精神病人身体素质低、心理脆弱等特点,将病区走廊安装了扶手,墙壁悬挂了小朋友的图画。病人卫生间安装了扶手。过节、老人生日时,适当装点病房,增加节日气氛,和社会团体合作为老人表演节目,为老人送上鲜花和蛋糕,让老人们感受到被呵护的氛围。每天播放老人们喜欢的音乐,为老人们准备喜欢看的书籍报刊和活动用具等。完善了医院的娱乐设施。

1.4 做好与老人的心理沟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密切观察老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情绪、行为,观察病情,掌握老人们的心理动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多和他们谈心,用乐观的语言和积极的行动引导他们。

1.5 加强与老人家属的联系与沟通: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空槽老人”的现象。子女们忙于奔波,忽视了对老人的关心和照顾,致使老人内心无比孤独和痛苦,从而出现精神疾病。医院制定了合理的探视制度,热情接待来访的老人家属。医护人员热心为老人家属讲解老人的各种症状,使家属更有效地和老人沟通,给予老人更多的心理支持。对于长期无人探视的老人,医护人员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通过电话等与老人家属沟通交流,使其主动到医院探视老人等。

2 效果

2.1 维护了患者尊严,提高了患者服药治疗的依从性:老年精神科患者是社会中的弱视群体,疾病使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支持和理解。通过人性化护理的时间,不但使患者深切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也消除了自身的自卑感,从而为战胜疾病重添了信息,更加愿意主动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治疗。

2.2 提高了护理整体质量,同时展现了精神科护士的风采:通过人性化护理的不断实践,有效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了护士自身人文素养,同时也培养了护士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护士耐心的讲解、热情的微笑、娴熟的技术,使患者及家属更加信赖医院,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3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护患纠纷的发生:人性化护理的不断深入应用,为患者提供了超期望值的服务,同时也满足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需求,使患者及家属倍感放心、温馨,因此对护士的服务形象及服务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大大降低了患者投诉现象,患者在接收护理过程中感受的关怀越深,对护理工作者的满意度也就越高。

人性化护理即:以人为本,提供充满人情味的就医环境和护理举措,让病人感受人文关怀,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一切,为了一切病人。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中,注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人文服务意识,把老年精神病人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积极为老人提供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加强与老人及其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使老人在安乐无忧的环境中充实治疗生活。

通过在老人精神科病房中实行人性化护理的新举措,老年精神病人在完成常规治疗操作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周到、细致、体贴的服务,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社会的关爱,因此对护士工作主动性的满意率、对护士落实分级护理的满意率和对护理综合服务的满意率均大幅度提升,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和谐的医院氛围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宝贵经验。这种做法很值得在临床中长期永久推广。

篇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5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65-01

精神分裂是精神病患者之中的一种常见病,其中男女的发病几率几乎相同。根据研究表明,关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总共有三种,一为生理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状产生大脑皮质慢性催眠基础上,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抑制过程可能导致不同的精神症状,当抑制情况波及皮下情感反射弧时,则出现情感淡漠和迟钝。二是免疫学假说,认为精神分裂是某种异常的免疫反应。三是心理学发病机制,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精神分裂是“力比多”(libido)退缩到依附自我的地步而使外界变得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移情。[1]

在第三种心理学发病机制中,所谓的“力比多”(libido)的中文含义为人的天生欲望,即人的本性。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的理论,人的身体之内存在着三种意识控制力量。一为“id”,即本我,其实在某种意思上而言就等同于“力比多”。二为“ego”,即本我,意思为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状态。最后一种力量叫做“superego”,即超我,表现为外界的约束,比如社会习俗,法律道德标准等等。弗洛依德认为只有本我和超我的力量在一个此消彼长的相互制衡过程中,一个人才能表现出正常的自我。而如果本我和超我之间任何一种力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话,都会导致一个人的自我失调。[2]如果精神分裂是因为个人的“力比多”退缩到依附自我的程度而造成的疾病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根据以上的理论认为精神分裂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个体中本我的力量压制了超我的力量而表现出的心理失衡。

而在女性患者的身上,这种心理学发病机制显得尤为明显。在西方文化中,《圣经》中记载了上帝造人的故事,女性作为男性的一根肋骨的化生,从最开始就处于屈从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明朝之后盛行的“程朱理学”,更是把妇女的地位降低到了社会的底层,出现了诸如“三从四德”等苛刻的女性必须遵守的道德及社会规则。如果把这些外界的文化及社会约束看做是“超我”力量的话,女性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完全可以说是由于自身“超我”力量长期过度压抑“本我”而最终导致的“本我”力量的大反弹。而女精神分裂病人的初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少言寡欲,远离社会,沉浸于自我的世界和幻想之中,而急性发作时常表现为异样的狂悲或狂喜,具有对外界强烈的破坏欲。如果把语言和社会等因素视作是“超我”力量的话,女精神分裂病患的发病完全可以视作是过度压抑的“本我”力量对“超我”力量的病态逃避和反抗。

针对女精神病患的发病机理和特点,临床心理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女性精神分裂的康复性心理护理中,应该设法取得病人相关病史及生活式。有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发病原因可以归于儿童或幼儿时期的不良事件或反复精神刺激。成人如果只表达儿童的情感或长期沉浸于儿童或幼儿时的反复创伤,就会表现为幼稚,无知,紊乱,失去现实的表达和认知能力,这是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3],也可以视作是对“超我”力量的逃避行为。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了解病人的病史以及家庭史,以期可以找出导致病人幼年时心理创伤的来源。而女患者由于社会地位和自身心理条件的限制,在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或者接受来自于外界威胁的可能性要大于男性患者。例如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在1995年7月的一份精神病案例中,发病女患者30岁,因外界一般程度不良刺激而造成精神分裂。后来经调查,该患者幼年时期曾因为家庭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而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及厮打。因此在提供临床心理护理时,除了针对应激性事件提供心理护理辅导之外,还应该详细地了解导致病人发病的深层次原因,以建立符合病人自身特点的心理护理方案。

其次,在对精神分裂女病患的护理中,应做到多沟通和交流。语言在现代西方文论中被认为是“超我”力量的体现[2],患者能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和交流,也是其“本我”和“超我”力量回归平衡的表现之一。护理人员一般为女性,因此在护理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时拥有一些比男性医务工作者更大的优势。较之男性精神病患而言,女性精神病患可能遇到的需要应对的心理问题更多。因为在中国社会,女性生育和养育子女的任务普遍多于男性,而在就业问题上,女性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女性精神分裂病患在康复期可能会对自己以后的就业及婚恋生育等问题表示出担忧或不良情绪。另外,女性在特殊生理周期也会因为身体内分泌的变化和身体不适而表现出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心理护理工作中,应该随时密切观察病人出现的不良征兆,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在婚恋生育及养育自己子女的情况上表现出担心的患者,要通过关心,疏导,安稳及分析,使其了解关于精神分裂的相关知识,预防复发和护理治疗重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便其日后能够正常承担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和生存问题表现出担心的患者,护士应该以自己的职业经历来向患者表明女性职业的优势所在,并依据可靠的相关资料,让患者了解自己康复出院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对于因心理性周期而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除了相应的言语疏导措施之外,还可以向医师说明,在其指导下使用一些可以缓解患者生理期不适的药物。另外在言语交流时,应尽量使用鼓励,安慰及治疗型语言,尽量杜绝指令型语言,还可以用一些轻微的身体接触,例如轻拍病人肩膀表示鼓励或安慰,以此来逐渐减轻病员对外界的过度防御和抵触心理。

最后,还可以在病情程度许可的情况下开展一些工娱疗活动。可以组织科室中的病员在病情许可的范围内进行诸如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围棋等常见的体育活动。在参与的同时,可以给予自己的病员相应的心理指导,使其能逐步重新建立起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其回归社会打下基础。例如2000年四川省空分厂职工医院的跨年活动中,该院组织其精神科的女病人成立时装表演小组,由该院护士和女病员共同参与参加表演服装的设计、面料选取及彩排表演等活动,最后表演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整个组织和参与比赛的过程中,无疑增加了女病患和外界社会以及病员之间的交流,有益于女性病员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重拾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信心,大大地推进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总之,精神分裂型患者尤其是女性精神分裂患者在致病机理上不同于其他的精神病种,护理人员在执行常规精神病心理护理措施的同时应该注意有的放矢,针对其特点提供有效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07-01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Zhang Genfang, Huang ping

(Henan Kaife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Kaifeng, 47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and nursing of it. Method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during 2010.01.01-2010.09.30 were taken in random to b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ttack behavior were summar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nursing and prevention of attack behavior. Result 86 patients who are mentally ill, 42 patients of them have attack behavior (48.83%), in these 42 patients, 28 of them are p 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66.67%), 10 of them are affective psychosis patients (23.81%), 4 are mentally disorder in epilepsy (9.52%).Conclusion Attack behavior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re most common, the analysis in Psychopath attack an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can decrease the patient hurt themselves and other ones, is helpful for their recover.

[Keywords]Psychopath; Attack behavior;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冲动攻击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一种常见的病理,精神病人由于受到诱发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突然发生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严重威胁着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现就我院86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提出有效地护理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1.3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4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相关诊断标准。

1.2 攻击行为倾向的患者临床特征 患者攻击行为最易出现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其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9.5%,部分患者常常周密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具有高度危险性,其次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情绪不稳定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而攻击行为发生时,约97%的患者缺乏自知力,入院时表现烦躁、兴奋、拒绝住院、易激怒、不合作、敌意、治疗依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情绪不稳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1.3 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受病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攻击行为发生前常表现一些征兆,如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坐立不安,为怀疑一切,不信任他人,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意识障碍等。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拳打脚踢,撕咬、卡勒颈部、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

1.4 护理干预措施

1.4.1 评估病人的病情 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并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落实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发现病人的攻击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

1.4.2 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休养环境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休养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竞争性的工娱活动,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对具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给予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1.4.3 完善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初期,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的环境,安全制度以及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讲解有关患病的原因、疾病症状、有关治疗以及预后及预防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安心住院,提高治疗效果。

1.4.4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2 结果

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发生28例,占66.67%,其次情感性精神病10例,占23.81%,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占9.52%,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均达临床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遭受精神症状或者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发生突然攻击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能够造成患者、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各种损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对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攻击行为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病人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过分拥挤,进出不自由,饮食不习惯,有被监禁的感觉,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都会增加患者攻击行为。本组资料显示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居首位,为28例,占66.67%。据资料显示[5,6]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医护人员占41.66%-68.3%、家属、病人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与本组资料基本一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强制治疗手段例如保护性约束,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7,8]。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特征,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减少病人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2] 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3] 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篇6

1患者特征

1.1精神疾病类型住院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1,3],其中尤以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更为常见(占75%)[4];其次情感性精神病,癫痫性精神障碍、分裂样精神病、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攻击行为发生报道。

1.2攻击行为病人临床特征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攻击行为的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3,5],最易出现攻击行为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5%-45%,这类病人高度危险,他们常常有明确目标,周密计划,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其次是情绪不稳定,易激惹、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是攻击行为产生的高危因素。而攻击行为发生时,97%的病人是缺乏自知力的[6],以上提示入院时表现兴奋、烦躁、情绪不稳、拒绝住院、易激怒、敌意、不合作、治疗医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具有有关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2攻击方式

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徒手攻击(包括拳打脚踢,卡勒颈部、咬人、扯头发、啐口水、企图及言语性攻击,如:威胁性言语、辱骂、下流言语等)占62.01%-86.67%,其中以拳脚相加多见,言语性攻击常常早于人身攻击;其次为日常生活用品、危险物品攻击(如牙刷、口盅、痰盂、扫帚等)[3,5,7]。男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伤人、自伤、毁物、威胁要打要杀、粗言谩骂、猥亵;女病人的攻击行为多为抓对方头发、咬人、踢人、辱骂、啐口水、摔盆碗、泼水等[8,9]。

3攻击主要对象

由于精神科病房具有相对封闭的特点,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病人或家属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在病人的攻击对象中,工作人员占首位,,而护士所占比例又最高,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7,8,10]。

4发生攻击行为时间

据统计,住院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发生时间多在入院后的1个月内,发生率占90%,入院1周内发生者近半数,入院半个月以内占56.67%,0.5-1个月占41%;入院1个月以上占3.33%,发生攻击行为的具体时间:白班(30.73%-37.3%),中晚班(28%)>上夜班(21.4%~49.32%)>下夜班(16.43%-19.8%)[5,10,11]。

5诱导因素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除受病理因素影响外,环境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过度拥挤,缺少独处,闲散无事可能导致攻击行为[12]。刘克礼[13]报道过分拥挤增加攻击行为的可能性,精神分裂症尤其如此。精神病人多数不承认有病,被骗或强制住院,以及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饮食不习惯,进出不自由,有被监禁的感觉,因此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而出现攻击行为[14]。此外医务人员的强制手段(如对病人进行保护性约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15]。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与沟通方式不恰当,如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说话态度生硬、粗暴或与病人争辩、有意等,环境存在可攻击他人的物品,如扫把、拖把、碗筷、椅子等均是造成病人攻击行为的因素,应引起精神科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提示,病房环境的布置及执行治疗护理时,尽可能宽松一些,需全面考虑安全管理,这样可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或至少使攻击行为的模式有所改变。

6攻击行为发生的征兆评估

病人在出现攻击行为前常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怀疑一切,情绪不稳,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坐立不安,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意识障碍等。

7防范措施

7.1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16]。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此外,创建一个安静、安全、美观、舒适、整洁的休养环境。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不安排竞争性的工娱活动,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均是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7.2全面掌握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

要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17],对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要全面掌握,根据具体情况切实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及时把病人的攻击倾向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并认真落实交接班制度。

7.3健康教育

根据病人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如入院初期,向病人宣教住院须知、安全制度、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宣教患病的原因、症状、治疗、预后及预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安心住院、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并指导其学会控制情绪,分散注意力,转移攻击行为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宣泄自己的情绪[18]。出院前期,向患者宣教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坚持按医嘱服药及其目的,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定期复查的重要性等。7.4“以人为本”的人文护理

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中,传统的服务观念已不适应,张静怡等[19]所采用的整体护理干预方法,从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出发,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解决病人的实际需要,从而稳定病人的情绪,控制攻击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为病人创造与家属沟通的机会(电话联系,探望),为病人提供喜爱的食品,为病人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读书活动、演讲、谈心得、书法,手工制作、唱歌、跳舞、仪表整理、劳动等,并给予奖励),为病人创造节日的氛围(逢节日到来有问候声及祝福声,并召开公休座谈会议等),根据冬夏季节的变化,分别为病人提供防寒保暖措施及防暑降温工作。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言行,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尊重病人的人格,文明服务。

7.5行为干预[20]

要重视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工娱疗活动及文体训练等。如下棋、打扑克、搞卫生、做操、书法、朗诵等,这样既丰富住院生活,又能分散注意力,对病人的努力和恰当表现,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鼓励病人强化自我,使其改变行为方式,发挥最大的潜能,培养自己逐渐表达出社会能接受的态度,并给病人提供可模仿的角色榜样。对已发生攻击行为的病人,要尽快控制场面,疏散围观病人,转移被攻击的对象,应设法转移病人的注意力的同时称其不备多人快速对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约束前病人告知保护的目的,并严格执行保护性约束制度,以减少因隔离约束引起病人消极的一面。

7.6注重岗前培训及在职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及防范措施

加强对各级各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培训内容有:职业道德规范,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接触病人的方式方法、各种相关防范措施、安全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学习等。经常开展各种安全意识教育和防范暴力行为知识学习,进行专业防护训练,掌握各种有效技术,包括言语、行为等综合有效措施,及时预防和制止病人暴力行为的发生[21]。

综上所述,作为精神科护理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全面了解分析攻击行为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攻击行为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22(1):23-27.

[2]KaplanHIlComprehensiveTextbookofPsychiatry4thed.Vo1.1,1985.

[3]张有成,鹿存芝.60例男性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28(11)844-848.

[4]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5]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6]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7]霍桂芹,党伟.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防护[J].中国保健,2006,14(16):79.

[8]危雪芳,谢小青.住院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1):2675-2676.

[9]穆世铭,高光平.谢小青.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45.

[10]杨颖,刁俊荣.121例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12):741-742.

[11]王志英.住院精神病人发生危险行为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5,30(2):80-83.

[12]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13]刘克礼.精神病房内拥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2):115.

[14]武艳红,郭志芳,樊献丽.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3,17(7):848-849.

[15]卜永霞.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因素分析及护理[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2,23(3):298-299.

[16]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17]陈常玉,郭丽,陈维香.住院精神病人暴力行为特点及护理干预[J].山东精神医学,2001,14(1):67.

[18]丁宝坤主编.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145—149.

篇7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1-0191-03

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发病期间缺乏自知力,个别病人对住院不安心出现出走行为,出走行为指病人在住院期间未经医生批准,擅自离开医院的行为[1]。由于病人自我防护能力下降,出走可能给病人或他人造成严重后果。为此,笔者在2008年开展了《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的课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7月~2011年6月对在我院住院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且属于出走行为高危人群的精神病人,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并观察其效果,以不断修订和完善该护理干预措施,对进一步减少精神病人出走行为的发生。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8年7月~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属于出走高危人群的精神病人。

1.2 方法

1.2.1 列出高危病人:①住院之前有外出乱跑病史者。②入院之后有出走倾向。③曾有住院期间出走行为者。

1.2.2 制定干预措施:①加强安全教育。经常督促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责任性,避免疏忽大意。②严密病情观察。对出走企图强烈的病人不宜带出病区活动,应安置在Ⅰ级病室专人监护。③强化交接制度。对高危病人,坚持床前交接,除配合病区医生给予积极的药物治疗,并予以适当的护理保护措施。④平时要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如娱乐活动等,以转移病人的出走意念,病人进出病区时,必须清点病人数,护送病人外出作检查时须在工作人员视野内,密切注意病人动向。加强与病人间的交流沟通,了解和掌握病人的思想动态,尽可能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⑤采取心理等联合干预措施。定期组织病人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和认知治疗,根据病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辅导。对极高危病人,可以联合医生、周围病人和病人家属,加强安全监护。⑥对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而不承认自己有病,不安心住院的病人,在心理疏导的同时,要多与相关单位和政府部门联系,帮助他们减轻今后生活顾虑,消除自卑心理。⑦其他针对性措施。注:干预前数据为课题《住院精神病人意外事件发生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统计所得资料。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479例住院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走的病人共13例,占住院病人数的2.71%,与加强干预前(31.5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其中男性9例,占男性病人数的3.35%,女性4例,占女性病人数的1.9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13例出走病人中9例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2.2出走行为造成的后果

13例出走事件中,3例出走成功,事后有工作人员找回或由家属协助送回。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63%,与干预前(0.72%)比较略有下降,但经统计差异并不显著(P>0.05)。

2.3 出走行为与年龄

发生出走行为13例病人,年龄为22~67岁,平均年龄为(39.38±14.65)岁,低于住院精神病人的平均年龄(40.11±13.58)岁,(P>0.05)。其中男性为(40.89±12.50)岁,女性(45.75±20.87)岁,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

表1出走行为发生比例与年龄段的关系

年龄段(岁)≤20 21~30 31~40 41~50 51~60 ≥61 合计

住院病人数18 124 13196 6347 479

(N=479例)

出走行为病人数0 4 3 32 113

(N=13例)

比例( %)0 3.23 2.293.13 3.17 2.132.71

表1显示,出走行为发生比例以21~30岁年龄组为最高,其次为51~60岁年龄组。

2.4 出走行为与入院天数

表2出走行为的发生与入院天数的比较(N=13)

入院天数 ≤7天 8~30天>30天

发生意外事件例数 92 2

比例(%) 69.23 15.3815.38

表2显示,出走行为的69.23%发生在入院一周之内,比较干预前79.78%(71/89)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84.61%发生在入院后一个月之内,与干预前94.38%(84/89)比较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2.5 出走行为与时段的关系

表3出走行为的发生与时段的关系(N=13)

时段(点) 00:00~08:00 08:00~16:00 16:00~24:00

意外事件

发生例数36 4

比例(%)23.0746.1530.77

表3显示,出走行为的46.15%发生在白天,比较干预前55.06 %(49/89)略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2.6 出走行为与住院次数的关系

表4出走行为与住院次数的关系

住院次数(次) 例数(N=13) %

首次646.15

2~5538.46

>5 215.38

表4显示,出走行为的46.15%发生于首次住院者,与干预前65.17%(58/89)比较有下降,但经统计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从资料显示:479例住院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出走的病人共13例,占住院病人数的2.71%,与加强干预前的6.41%比较,有差异(P<0.05);占意外事件的16.15%,与干预前的31.56%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资料还显示:69.23%(9/13)的出走病人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与饶晓翠等报告的精神分裂症占84.20%[3]及张俊菊等报告的精神分裂症占84.00%的结果接近[4]。这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病人受妄想支配有关。

综上所述,三年来,我们对住院精神病人出走行为高危病人加强干预措施之后,住院精神病人出走行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我们所采取的干预措施有一定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工作中更要提高认识,足够重视,及时总结教训,积极积累经验,不断加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的防止或减少出走行为的发生,切记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始终坚信“防患于未然”更胜于“亡羊补牢”。

参考文献

[1] 曹新妹.精神科护理学[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8.

篇8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病人进入医院以后各方面的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活动。使病人明确自己特定疾病的护理过程,医患共同努力,提高生活质量,达到最佳的质量效果。尤其是老年精神病复杂多样,有的病人产生与脑组织退化相关联的症候群,出现意识障碍或痴呆状态。有的病人与身体功能相关,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全身衰竭导致死亡。老年精神病的症状极不稳定,有时变化无常。很多病人与身体疾病一起并发,特别是与心血管病、肺气肿、糖尿病、肾脏疾病、骨关节疾病等躯体疾病一起并发。因此,在对老年精神病进行治疗时,必须充分顾及这些并发疾病。老年精神病受环境的因素影响很大。住院、搬家等环境的突变,会引起痴呆症状的恶化,导致忧郁症状等。在护理过程中应用健康教育,有助于疾病的康复。

1 健康教育的对象

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患者本人而且涉及到患者家属,陪护等任何参与患者护理工作的人员。

2 健康教育方式

对健康教育对象可采取多种表达方式,如口头讲解,病区宣传栏。根据患者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护理,缩短治疗时间,提前进入康复阶段。

3 老年精神病护理中健康教育实施

3.1 老年精神病人体质较差、抵抗疾病能力弱、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容易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病情、性格改变、不易合作。对药物敏感且易产生药物副反应,常并发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疾病,给临床诊治和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针对老年精神病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防患于未然,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2 老年精神疾病多由脑功能的退化引起,根据不同情况,组织必要的活动以丰富患者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安排一些文娱活动或体育活动,如欣赏音乐、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充实病房生活。既可以激活大脑功能、防治脑功能退化,又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滋长和驱散患者心头忧郁与烦闷。

3.3 老年精神病患者具情感脆弱、幼稚孤独、恐惧感、猜疑心等情况,对他们的称呼要保持尊敬之意,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语速要慢,声音要大些,必要时多重复几次。护理人员对待老年患者要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多关爱他们,使他们感到温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康复。

3.4 老年精神病人容易产生肺气肿、冠心病、偏瘫等严重的并发症,要注意加强躯体疾病护理。特别是病人吃饭时,严加管理,密切观察,防止呛咳吸入食物或水分,引起吸入性肺炎;长期卧床者要定时翻身,局部按摩,防止褥疮,多改变或增加户外活动,从而增强抗病能力。

3.5 老年精神病人由于年龄偏大,记忆减退,容易走失 护理人员对走失高危人员制定防范措施,同时强化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和防范性,护理人员对这类病人特别关注,多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的行为动向,禁止单独离开病区,如需离开必须有专人陪伴。

3.6 对老年精神病人要随时看管和照顾,并要关心、体贴,做好思想工作 不要在病人面前交头接耳,使病人产生猜疑,使精神受刺激而导致发病。要严密观察发病的诱因和先兆。一旦发现有发病可能,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可给予镇静药。对狂躁的病人要随时跟随保护,及时藏好各种危险物品,防止自伤和伤人。

3.7 老年精神病人服药时。应现场监督病人服药,防止病人将药物含在舌下及口腔的两颊部,过后将药吐掉。

3.8 加强老年精神病人的饮食管理,适当给以营养丰富的饮食。对拒食者要劝其进食,食欲旺盛者要适当限制,做到合理定量。食品要以质软易消化的为主,不要吃带骨刺的食物。同时,要防止患者吃得太快,以免产生误咽或呃逆。

篇9

【关键词】精神病人;跌倒;对策

精神病人由于其疾病本身的原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其他疾病的特殊症状,在住院期间因受疾病控制及其他因素影响而易跌倒,导致机体损伤,功能状态衰退,自信心下降,病人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引起医疗纠纷,不但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为病人及家属造成负担。因此,预防精神病人跌倒已逐渐成为评价精神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1 结果与分析

1.1 跌倒地点:病人在床周围跌倒者;如厕跌倒者;走廊跌倒者洗浴室跌倒者

1.2 跌倒发生的时间:夜班跌倒者;白班跌倒者。

1.3 病人跌倒情形:有变化跌倒如厕及洗漱跌倒者行走时跌倒者服用氯氮平、氟哌啶醇、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

1.4 跌倒跌伤情况:无不良后果;皮外伤缝合;皮下血肿;发生骨折。

2 讨论

目前,因住院病人意外跌倒发生跌伤而引起医患纠纷呈上升趋势。而导致精神病人跌倒的最主要的因素有环境、疾病、药物、心理、护理、下床方式等[1]。 跌倒病人中以老年住院者居多,既往研究表明:住院精神病病人跌倒的危险人群为60岁以上老人、反复住院、病程较长、住院时间较长、有较多躯体合并症者以及首次住院、入院20 d以内的病人。因此,精神病病人跌倒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老年病人。

病人跌倒在床周围、走廊、卫生间居多,药物的副反应造成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坠床的发生。有研究表明,当夜间、清晨病人频繁如厕时更易发生跌倒。主要是护理人员配备不够,无人陪护。

夜班是跌倒发生的高峰时段,跌倒发生在夜班多,此时工作人员相对较少,护理工作较集中,同时精神科病人晚间用药相对较多,而夜间又是病人起床如厕最频繁的时候,清晨病人从睡眠状态到起床活动、如厕等变化极易造成病人跌倒,加之抗精神病药物多数具有镇静作用,傍晚及夜间由于灯光亮度不足、缺乏夜灯等易引起跌倒。

精神症状的因素也是导致跌倒的原因之一精神病人是以精神活动紊乱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兴奋、冲动、易激惹。常因动作过大、过激、过快、过多、对周围环境失去正确判断,造成跌伤、碰伤。3 对策

3.1 掌握病情: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在其病室、床头做标记,提醒工作人员引起警惕。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病人一切活动在视线下进行,协助生活料理。

3.2 加强安全护理:对卧床病人加强巡视,及时发现睡姿不稳、有安全隐患的状态,以免翻身坠床;对嗜睡、半闭目而行的病人说“小心慢走”,给予搀扶;对起床急骤者说“慢一点,别心急”;对保护约束病人及时检查保护带,随时调整位置,调整松紧度,确保病人处在“保护状态”;对步态不稳、年老体弱者,给予搀扶行走。

3.3 环境设施利于病人活动方便: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光线充足,地面干燥。拖地应尽量放在病人休息或集中管理时进行;厕所安置坐式马桶和抓杆,在洗漱室醒目之处贴上防滑警示语;沿走廊、厕所设置扶栏,保证夜间照明;老年人及小儿应选择低矮的病床,穿防滑平底鞋,上卫生间及沐浴时应有人陪伴,必要时协助如厕。

3.4 治疗过程对病人的指导:在治疗过程中应关心病人的主诉,有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无力、嗜睡等症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要缓慢,如厕时应有人陪伴,防止发生意外跌倒。在入院时及住院期间,特别是在使用药物之前告知家属和病人服药物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告知家属造成病人意外跌倒的常见原因、发生时间及预防措施。

3.5 应加强健康教育:跌倒最常发生于病人上下床、起立或坐下时。因此,应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房和病区的环境,将使用频率高的生活用品放置在易取的地方,避免因卧床时伸手取物发生坠床。服药后及时上床休息,便器放于床旁,以免药物引起头晕、步态不稳而跌倒损伤[2]。

3.6 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和管理:对于年龄大的病人,护士应做好病人的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情及心理变化,向老年病人讲明住院期间应注意的安全问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病人的要求及生活习惯,减轻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较好地解决住院期间病人出现的负性情绪及心理反应。在平时与病人交流时,关心其有无生活协助方面的需要,尤其在人员少的时段要主动询问病人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因病人怕麻烦他人而导致跌倒事件的发生[3]。

3.7 加强病房管理:夜班是病人跌倒发生的高峰期,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做好人力的合理安排,加强岗位责任制度的检查和落实。对重点病人加强巡视及安全防护。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特别应加强药理知识的学习,熟悉各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用药情况并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4]。

通过对精神病人跌倒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应充分认识到病人跌倒的危害性,重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法律问题,要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预防精神病人跌倒。预防措施不是仅注重某一种方法,而是采取多种方法,调整护理工作行为,尽可能减少精神病人跌倒的发生,以避免和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安凤荣.精神病病人住院期间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4A):973

篇10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055-01

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据国内有关文献报道,因各种精神疾病引起的自杀占自杀原因的第二位【 1】。有资料显示,精神病人自杀死亡率达 6.0%【 2】。因此,分析住院精神病人自杀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提高医疗护理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98年 8月~2009年 8月在我院住院发生自杀行为,均符合 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2例;精神分裂症 53例,抑郁症 21例,其他 9例;年龄 18~65岁,平均年龄 41.5岁;文化程度大专以上 17例,中学 36例,小学 28例,文盲 2例,其中自杀未遂 75例,自杀死亡 8例。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分析,对发生自杀行为的方式进行分析。(见表 1)

2 结果

2.1自杀行为撞墙最多 以男性病人常见,占自杀行为的 42%,该行为具有突发性,时间多发生在白天。

2.2 自杀行为中自缢也多 占自杀行为的 24%,死亡率高,该行为多为有计划的活动,时间多发生在夜间,工作人员少,精力不足时。

2.3溺水 3例,均为病人逃出院外,跳河所致, 2例死亡。

2.4跳楼 2例, 1例冲破治疗室防护网坠楼导致重伤,另 1例为外出活动跳楼导致死亡。

3 讨论

在精神科,自杀是最危险的症状之一,如未及时发现,将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本研究发现,男性自杀行为高于女性,而且以撞墙最为常见。自缢死亡人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 62.5%,时间 85%发生于夜间。自杀原因以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所致最多,其次为焦虑、抑郁等情感,恢复期病人缺少家庭、社会的支持以及药物副反应等都可导致自杀行为。如何防范精神病人自杀,提高护理质量,是我们精神科一项重要任务。

4 防范措施

4.1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充分调动起工作积极性 热爱本职工作教育,树立为为精神病患者服务的观念。

4.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杜绝安全隐患 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安全教育,使护理人员从思想上具有安全意识,主动去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4.3 加强专科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地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特别是刚入精神科工作的护士,使其掌握各种疾病的特点、发展规律、护理要点及自杀发生的规律,识别自杀的前驱表现,并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4.4加强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做好入院、外出返院、探视时危险物品的收检,严禁刀、剪、绳索、打火机、药品等危险品带入病区。

4.5 做好心理护理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自杀前有一些先兆表现,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少言少动、进食少、失眠等表现。在工作中要仔细观察,多与患者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精神症状、心理活动及情绪变化,才能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4.6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加药过快或药量过大,使病人一时难以接受这种负担过重的药物反应,而产生轻生的念头。有的护士缺乏经验,对病情不够了解,未及时观察到病人的药物副反应,导致病人发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4.7 动员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长期反复多次住院病人,缺少家庭的关心,受到社会的歧视,我们要动员家人及朋友来探视,特别是节假日,给予病人鼓励,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对生活的希望,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