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能力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5 16:31: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教学能力,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教学能力

篇1

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通用教材都符合科学性以及适用性原则,无论内容,还是内容的编排顺序都是科学的,但编教材的专家教授不可能也的确不能把使用教材的每一个班、每一个学生都切实地加以考虑,这就要求使用教材的教师灵活应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还需要备学生,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科学地安排好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寻求更有效、更灵活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知识,能力提高的更快。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教法,不拘一格,凡是达到目的快的方法,便是好方法。

3.妥善处理教学细节。有了好的教法,但教学细节处理不当,必然会浪费时间,影响课堂的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要充分利用教材,合理使用教具,妥善处理教学细节,备课时应考虑到教学的每一细节以及处理方法。课上一分钟,课下十日功。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4.充分重视学法指导。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见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5.正确对待个别差异。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应回避,但个别差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差生是可以转变的。向课堂要效率,就必需在转化差生上多下功夫。

6.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无兴趣的课绝对不会有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对一切来说,只有喜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高效率地提高课堂教学,向课堂要效率,应是每位教师终身所要追求的目标。

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概念方面的阅读指导。在化学教材中,标题以外的黑体字一般都属于概念性的范畴,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化学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应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读,要让学生明白概念有它自己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不得任意删改,只能深入地理解,明确其中的化学涵义,实质上是要了解概念产生的条件与要求。

2.图形的阅读指导。对于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图的阅读,要引导学生阅读以下几个内容:①实验内容;②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药品;③实验装置图的原理;④实验要求的条件;⑤推测实验时的正确现象。对于曲线图的阅读,这方面多属于一些综合知识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广度。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会坐标的应用,在每一条曲线中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化学意义,同时,还要了解图上的点、线、面的化学意义。

3.数据方面的阅读。指导化学教材中的数据都是经过科学家们的实验积累而得出来的,数据的引用是为了说明某一概念。因此,要在教材的阅读中,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分析问题,导出概念。在阅读时,要告诉学生学会比较的方法。比较是思维的一种重要的基本过程,不经过比较就不可能分辨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可能确定事物的关系,也不可能区别事物的异同。

控制阅读的时间和速度,对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在阅读时,应保持适当的速度,对内容不同、难易有别的教材,阅读的速度也应当有不同的要求。对易懂的内容,速度可适当加快,对抽象费解的内容,速度可适当放慢。阅读中注重思考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阅读的时间中应包括学生思考的时间。

三、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1.寓思想教育于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想学。教学中,我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用优美的语言、强烈的感情向学生讲解我国在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和现代化学科学的巨大成就及我国丰富的化学资源。例如向学生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化学方面的发明就占了四分之三;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化工方面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在钢铁、能源、水泥、化纤等年产量均在世界前几位,甚至是第一位。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娓娓动听的谈心,科学精辟的分析,能纠正学生的偏见,能解决学生的压力,鼓足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常将化学史上许多刻苦攻关的科学家的事例融汇到知识教学中,如居里夫人历经45个月的艰辛,终于从数吨沥青铀渣中成功地提炼出0.1克氯化镭。还可以化学实验为中心经常做实验,可以激励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2

一、分析一个典型实验,阐明一类实验规律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就实验内容来讲,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有关制取固态、液态、气态物质的实验。2、有关阐明概念,证明基本理论和定律的实验。3、有关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各类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实验。4、有关定量方面的实验。一般说来,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何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如通过“粗盐的提纯”的实验,我们引导学生总结出制取纯净的晶体物质的实验原理和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规律。在实验原理和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着重掌握:①组成混合物的各种物质的溶解度;②混合物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和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发生反应(若能反应,需要弄清反应条件)。在实验技能方面让学生掌握:①所用各种玻璃器皿的性能和使用方法;②有关物质的溶解、过滤、结晶

二、明确选择仪器的原则,正确选用仪器

实验中,培养学生准确地选择仪器,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的前提之一。为此,我们从下述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再结晶的操作方法。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选择仪器。中学化学教材里,讨论化学反应的条件有: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根据不同的反应条件、反应物的性质来制取新物质时,所需要的仪器也就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在初中化学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着重向学生阐明两点:①凡是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取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②集气的方法和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对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水或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而定。因为我们在讲氧气时进行了上述分析,所以在讲一氧化碳、甲烷等气态物质时,就可以从启发学生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因素的分析,提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装置,来完成制取上述物质的实验。2、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的要求来选择仪器。在实验室里,为了达到安全而又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使反应速度加快,有些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要求的装置。这样分析、讲解,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就能正确地选好仪器。

三、分析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实验操作的正确与否,不仅是保证安全和实验效果的先决条件,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所必需的。在这方面,我们除按实验原理、要求提出有关的操作内容和要求外,还着重讲了下述几点:1、剖析一个典型实验,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如通过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实验分析,可归纳总结出下述操作内容:①仪器的选择、连接和固定:②装置气密性的检查;③药品的取用;④加热方法;⑤气体的净化和干燥;⑥气体的收集和放置;⑦装置的拆卸。对这些操作,都应讲清它们的知识、理论根据。2、通过对某些实验操作的分析,向学生阐明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在分析某些实验操作时,为了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总是把操作要点总结成几个字或几句话,让学生便于记忆。如在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溶液时,在分析演示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称(对固态溶质要称,?液态溶质要量)、溶(溶解)、洗(洗涤溶解时容器的内壁)稀(稀释至容量瓶的刻度)四字配制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根据。实验内容、操作内容和要点,独立地进行实验,往往能提出一些改进某些实验的设计。

四、根据实验内容,处理好演示实验

篇3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要备好课就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化学教材是编者根据化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化学学习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编写的,只有结合《化学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才能领会编辑意图,融会基础知识,把握教材内容的章节体系,以及重点和难点。

二、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言传身教,做好教学工作的“工具”。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这就要求教师能把知识和经验尽可能有效地准确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化学教师的语言还应该纯正、规范、艺术,应该符合现代化学语言规范化的要求,做到准确、清楚、精炼,力戒语病、废话、口头禅等。教师教学语言规范,学生对课堂内容就易于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语言叙述上的规范,不仅能帮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文字语言、符合语言,以及图形语言的转换,而且能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解题能力

解题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活动,也是化学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化学教师的解题能力直接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益。如果教师自身的解题能力较差,或者不亲历解题过程,那么教师对题目的指导、评讲常常会顾此失彼,不得要领;面对学生中出现的新的解法会措手不及,不置可否。更有甚者,会贻误学生。而教师经常亲历阅题解题、寻找策略、困惑突围的过程,便能够发现教学中疏漏或薄弱的环节。教师通过解题,才能弄清哪道题容易犯错,哪个知识点可以扩展,从而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学中便能有的放矢,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堂设计能力

在上一堂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节课要讲什么,怎样讲,重点、难点是什么等心中有数。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这一堂课进行周密的设计,体现出一堂课的目的性、知识性、科学性、条理性。可以说,课堂设计是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导课设计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化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提问设计

问题是化学的心脏。根据《化学课程标准》要求,现在的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机器,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需要教师设疑。成功的设疑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会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兴趣。

(三)板书设计

化学课跟别的课不一样,我们不主张简明扼要,应该突出详略,把一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写在醒目的位置,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标记。对于较难的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应详细地板书,对学生在解题格式、解题要求上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效果。

五、控制能力

(一)对学生的控制

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思想不集中,或者故意违反纪律的情况,教师应该及时提醒或者制止。当然制止并不是大声的训斥,更不是把学生赶出教室,因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逆反心理很强,不当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教师可以采取严厉的眼神,或者课后谈心等方法。特别是当遇到化学基础较差,上课根本听不懂,又想引起同学注意的调皮学生,教师更应该采取冷静的说服教育的方法。

(二)对自己的控制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教师的自我控制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或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在学生面前始终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

(三)对情境的控制

教育活动是一定社会情境中的社会实践活动,长到一个学年,短至一次师生谈话,都是在一定或一系列的情境中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境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效。教师对情境的控制能力表现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的交互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

六、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以创新的观念去努力创设民主、自由、探究、奋进的课堂学习气氛,注重化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探索化学规律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与自主探索中真正体会到化学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都要紧紧围绕“创新”这个中心,设计“教”与“学”的最有效的方案,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七、教育科研能力

(一)只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

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创新。有的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时间研究,将教育研究看作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先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的。

篇4

中学阶段,化学可分为有机与无机两大块,结束无机化学的学习,同学刚接触到有机化学,兴趣很浓。这时候,是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期,也是进行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在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

比如“乙烯”这一节的教学,我就打破书本上的顺序,先讲乙烯的分子结构。介绍乙烯分子的结构时,先由分子组成讲到化学键类型、分子的极性、空间构型;据碳原子结合的氢原子数少于烷烃分子中碳所结合的氢原子数引出不饱和烃的概念,得出乙烯是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不饱和烃。再由其结构看其物理、化学性质,展示一瓶事先收集好的乙烯气体,让学生从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毒性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根据乙烯结构中化学键的特征——双键容易断裂讲乙烯的特征化学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根据绝大部分有机物易燃烧的性质讲乙烯的氧化反应(补充讲乙烯能跟强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再由乙烯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讲其用途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如作有机溶剂(物理性质)、制造塑料和纤维(化学性质)等。最后对这一类含有碳碳双键的烃,介绍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以后几节的教学,我都反复强调这样的学习方法: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同学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我顺着这样的思路一点一点地讲下去,很清晰。学生自己掌握,复习时也就感觉到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有机化学其实很好学,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时时提醒学生,以后就是进入高一级学校,有机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也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他们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与能力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

适应于有机化学的特点,在教学学习方法和知识的同时,我还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基本上都掌握了有机化学的一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总结。比如“乙醛”这一节,通过约20min的阅读,我就请同学自己列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展示样品)、化学性质?由这样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了它有哪些重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甲醛)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教学,通过这样的训练,我觉得学生不但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

2.观察能力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有机实验的过程中,我时时提醒同学要细致、全面,而且要有思维。比如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加石棉网、碎瓷片等等都应特别重视,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3.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5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科学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创造性地发现新规律、发明新技术和创造新材料。这就对化学这一基础学科提出新要求,必须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独立的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完全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革新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已成为当前化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现就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与能力的培养叙述如下:

一、课前给出预习提纲,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阅读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教材阅读两个方面,在这个阶段着重抓好预习提纲和阅读技能的培养这两个环节。要组织好预习,必须有一个切合学生实际的预习提纲。有了提纲,学生就有目标,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定高度。可根据以下原则提出预习提纲。

1.要根据所学内容给出预习提纲,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探求知识。

2.预习提纲,不仅要反映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提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问题。

3.要遵循认识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通过给出预习提纲,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在课前通读教材,大体上了解教材的内容,针对预习提纲里的问题找出正确答案,抓住重点,概括内容,在教材中做好标记或记好笔记。

二、课堂上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堂上教学的核心就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而教师在于相机诱导和启发。课前预习,有的学生满足了大体了解,缺乏钻研精神,因此,对不同内容的思考方法,在课堂上应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必要时还可以结合实验。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探索、发现、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启发、引导、解惑和及时配合点拨式讲解。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具体做法现归纳如下:

1.以分组讨论为主,面向多数,使每个学生都动脑思考,动口探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2.讨论的内容应以解决预习中所提到的疑难问题为主,但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掌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3.对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应抓住重点给予点拨、精讲,或者组织实验,及时为学生消除学习中的障碍。

4.经过讨论,指导学生自己概括整理教材重点。

三、努力研究改革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为了增强实验教学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熟练地进行中学化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做好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要求教师善于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改进和研究中学化学实验和应用实验。提供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的机会,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者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积极开展化学课外科技实验和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应积极开展趣味化学实验,联系生产和生活的实验及化学产品制作和演示实验研究等化学课外科技实验,设计和布置化学实验展览,进行演示实验表演、学生设计实验评奖等活动。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72-02

化学教学,我们首先要传授给学生丰富多彩的化学知识。然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解题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等。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这几种能力的培养。

1 观察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实验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需要做细致、准确、全面的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此,教师首先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明确观察的对象和目的;理清观察的顺序;确定观察的重点;注意对细节的观察;及时做好观察记录等。正确观察方法的掌握和良好观察习惯的形成,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前提。

2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各种能力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的过程,都与自身的思维活动密不可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阅读课本,做到在读书中思考;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意识地训练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多进行变式训练;多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3 自学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这其中,突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而且对一个人的终身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布置课前预习,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多提出问题,而且要求学生努力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对一些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在有充分课前准确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然后由教师补充和点评;课堂上应留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己支配,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同时,教师还应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在正确的方法中进行有效的自学。

4 实验能力

化学离不开实验,可以说实验是化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验能力的高低和实验习惯的优劣是衡量一个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做好课本上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在科学精神和操作规范上给学生予以示范,应多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以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还可将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实验,更应给予充分重视,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增强化学实验能力,并进一步提升学习化学的兴趣;多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5 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反思是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总结和提升学习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并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如:课后反思知识掌握的情况;练后反思方法与技巧运用是否得当;考后反思某一学习阶段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按时间划分进行反思,如:每天反思,每周反思,每学期反思等。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对其现阶段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是大有裨益的。

6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职责。就化学学科而言,本学科给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尊重学生个性,乐于接纳学生的个人观点和见解;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通过化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多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学;多组织化学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等。面对新世纪的化学教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的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7 解题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通过例题教学、习题训练和试卷讲评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审题时,要求学生全面仔细地研读题目,把握题目的关键字词,并挖掘题目的一些隐含条件;在分析题目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技巧;在遇到较复杂的题目时,要求学生学会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善于寻找解题的突破口;在书写时,要求学生力求做到清楚、工整、规范。当然还应让学生明白,只有扎牢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习题训练,勤于动脑和善于动脑,长期坚持,解题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篇7

差异。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些具体做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对学生的语言能力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对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与化学相关的简单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并做出解释的能力。”据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准确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

化学概念是用准确、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概念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准确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是学好化学的最基本要求。而化学概念和原理都是用语言的形式表达的,而概念和原理的字面含义与实际内涵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否则会造成误解。

二、准确表达化学概念和原理

知识掌握重在应用,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意会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学生能准确、规范、恰当地进行表达。化学中有许多概念和原理,必须要保证学生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三、运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述化学问题

近几年的各地高考化学试题都出现了一些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对实验事实做出合理解释、运用多种方法形成实验探究结论的能力。在学生的答题中普遍暴露出条理不清、拖泥带水、丢三落四、答非所问等语言表达上的问题。化学式语言能力的培养除了要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表达化学概念和原理外,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作出准确、精练的回答。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着重做了以下几点:

1.通过自己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

教师的语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语言才能把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有在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加以消化吸收,才能掌握所学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不规范、不严谨或条理不清,那么传输给学生的就是一些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当学生再把这些信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时,就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不但讲课时语言要准确规范,富有启发性,而且板书的设计也要力求简练、严谨、条理清晰,并能体现学科的特点。

2.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从教材中汲取语言营养

化学教材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训练语言能力的载体。教材中的语言一般来说系统性和科学性都较强,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教材,不仅能加深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还能纠正头脑中已有的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水平。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求学生注意学习教材中不同知识类型的表达方式,如概念原理、化学用语、工业流程图、实验装置等知识,该记忆的要记忆,以增加自己的化学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根据装置图、图像、表格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图像语言,学会“图文结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图像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牢固持久,并在头脑中形成图像,从而能做到“看图说话”,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2011年高考化学试题(江苏卷)第16题就是化学工业流程图,意在考查考生结合工艺流程应用化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对化学语言能力要求比较高,不仅要看懂图,还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的技能训练,让学生同桌之间互问,让学习小组内互问,让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讲解提问,讲得好的给予掌声,使大多数学生得以表现,能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予启发、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欢乐,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4.严格要求,强化学生读、写规范

篇8

1.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但是,化学原理及规律本身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介绍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化学在生活、国防乃至社会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化学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对待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坚定了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决心和信心。

2.充分利用化学发展史教学

一部化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揭示自然的创新活动史,蕴含着无穷的创新教育节点。通过化学发展史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化学发展的历史和一些著名化学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化学学史材料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如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拉瓦锡发现空气的组成、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汤姆森发现电子等,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化学学史教育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实现了创新在学生心理上的认可和思想上的内化。

3.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加强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

1.化学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活动的方式可以采取诸如: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办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的特点,如果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在充满浓厚趣味的课外活动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化学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变大红花”、“自制可口可乐”、“化肥的分析”、“土壤酸碱性的测定”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阅读开阔视野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化学知识竞赛”和相关交流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3.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化学知识的延伸在于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后,我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水质环境的污染情况;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调查土壤污染、化肥及农药的使用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小专家”建议,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自觉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创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9

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引起每位教师的高度重视。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重视课堂教学设计

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学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渠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应重视以下方面。

1.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具体途径有多种,如:通过演示实验形成问题情境;结合化学史实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设置问题情境;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形成问题情境,等等。

2.加强思维训练

同样智力水平的人,有的善于思考,思维水平高,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却不善于动脑,遇到问题就一筹莫展,表现为思维能力较弱。以下几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教会学生高效率地“上课”

有些学生上课很认真,感觉课都听懂了。可是面对稍有难度的题目却束手无策?但仅仅精神集中,不走神,并不代表学习效率高。他很可能处于被动“听课”状态,此时他的思维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这样的思维活动只能解决教师讲解过的例题题型。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充分,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达到“我会学”。

(2)提问启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提问要先易后难,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这些由易至难的问题进行主动思考。教师要多提能促进学生思考、推理的问题,尤其是书本上没有明确答案、需要对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联系、概括才能回答的问题。多问“你是怎么想的”关注的过程与方法。

(3)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

质疑和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发展思维的重要环节之一。质疑不能只是停留在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后问学生“会不会?”“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等激励学生探索的问题上。教师的预期目标不应是单一的,要充分估计部分学生或许会失败,所以要耐心疏导和允许反复,要时时鼓励后进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思考;同时要重视及时地对知识进行综合整理,不断提高学生头脑中知识的系统性和概括性水平,使学生构建一个有序而开放的、灵活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依据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可以说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灵魂,是学生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对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新课标倡导“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化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又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加强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当前,其理念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且复杂的问题。我们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要认真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积极寻求开放、生动、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认真实施诱导、鼓励、赏识的教育策略,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中,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四、提高教师修养

教师教是和学生学习在一起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告诉我们,好模仿、易冲动和意志脆弱等,这些既是学生的弱点,又是教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很好切入点。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气质直接影响学生,有道是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战胜挫折的能力。这样做,无论对学生的心理还是行为,都是大有益处的,模仿与崇拜内化为自己学习的行为动力,激励与磨炼使学习行为变成意志行为,学习能力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要用心研究,认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教师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总之,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必须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学会倾听、学会对话,与学生分享感情和想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索中感悟,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学习。

篇10

在化学教学中,用赋予本学科特点的科学方法,使每个学生掌握应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应有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是中学化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飞跃的学习氛围。下面仅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观察是认识活动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自然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及时、如实地记录观察的结果。通过观察启迪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认识化学现象、形成化学概念、认识化学原理和物质结构、获得实验技能等的重要手段,是学好化学的必由之路。化学实验必须通过观察才能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

1、通过多种渠道,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于同样的现象,有的人能从中发现重大奥秘,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可见,整个观察活动乃至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是相当多的。

(1)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

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了“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等活动性栏目。这些栏目中有许多探究性实验,连同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药品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的大好时机。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给学生操作和观察的方法,提示学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注意什么?”“记录什么?”让学生明白,观察应该是眼观、耳听、手动、口述等各种器官的综合运用,从而为概念、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活动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感性材料。教师要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机会,言传身教,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2)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观察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化学物质极其丰富,如化纤、塑料、橡胶、合成食品、合成染料、合成洗涤剂等;化学现象更是随处可见,如食物的腐败变质、铁的生锈、水泥的硬化、天然气的燃烧、开水中的水垢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物质和现象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尽力去设法解答,增长才智,提高化学素养。

2、要目的明确,有的放矢,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观察力的有力支柱。一般来说,学生掌握的观察方法比较正确,观察步骤比较合理,观察就能有条不紊的进行,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明确观察的目的,做好知识的准备

正确的观察,就是要使学生的感知按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只有按照物质变化的具体特征和规律去进行观察,才能使观察全面周详,不发生遗漏,才能抓住那些细微的或稍纵即逝的现象,使观察变得精细、敏锐。观察过程中,要善于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或容易忽视的重要情节和特征,这往往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例如做“金属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实验时,如果没有观察的敏锐性,势必观察不到“白烟中混有黑色烟丝”这一重要现象。但若先从理论上分析反应的可能产物之后再观察,就不会停留在“继续燃烧”、“耀眼白光”这些一目了然的现象上,而会有意识地去寻找其他现象,那么黑色烟丝是不难发现的。又如,在学生完成“中和滴定”的实验后,可提出一个问题,一只25mL的酸式滴定管,所盛溶液的液面恰好在10mL处,把管内液体排出,用量筒承接,所得溶液体积是多少?就这个问题对某个班的学生调查结果,答对人数却不足三分之一,如此简单的问题,由于观察时粗心,答对者竟然不多。

(2)掌握观察的程序,做到井井有条

事物变化中的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总有个前因后果,具有一定的次序和条理。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事物的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如观察分子结构的球棍模型,第一步可先从整体上观察球的种类、颜色、大小,代表何种原子以及球和棍的数量;第二步,再从每两球的相邻关系,棍的多少,以及棍间构成的角度等,识别出官能团;最后从整体上观察,根据官能团和原子数,确定物质。对化学反应的观察,一般应遵循“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具体步骤是:①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所需要的条件;③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④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及检验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观察,最后对观察到的现象都应作逻辑分析,综合判断,形成认识,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学生的观察能力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外,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进行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化学事实、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应关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要使学生形成正确、明晰的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没有正确的概念就不会有正确而流畅的思维,因此,要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这四个环节,使学生对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概念,再通过不同层次的知识运用,使概念得到巩固和深化。如果在教学中,只就事论事,不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和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概念,其思维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出现差错。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其素质的提高。

2、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