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4: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生科学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场决赛包括:必答题、抢答题、演示题、科普剧表演等竞赛环节,来自各个场馆的七位专家为选手打分。同时,本届比赛为了全面考察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首次设置了动手制作题,参赛队员根据题目要求共同完成,既考察了选手自然科学知识的水平,又考验了团队的彼此协作意识。
经过激烈角逐,石景山区代表队勇夺高中组冠军,东城区代表队荣获初中组冠军,延庆县代表队喜获小学组冠军。丰台区高中组、东城区初中组、小学组代表队分别获得了北京天文馆设立的 “天文星光”专项奖;朝阳区初中组代表队摘得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设立的3000元人民币“周口店遗址奖学金”;延庆县小学组代表队最终摘得工体富国海底世界设立的“富国海底全场总冠军”奖。 (文/史文婕)
牛栏山一中参与科技人才早期培养项目
201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与顺义区牛栏山一中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为牛栏山一中颁发“中国科学院科技人才早期培养计划科学教育基地”铜牌。这标志着牛栏山一中的“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项目已万事俱备。
该项目依托中科院强大的科技教育资源,将学校科技教育需求与国家高端科技资源的教育转化相结合,通过系统的专题讲座、实验室研究、与科学家交流、野外科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 (文/马之恒)
科技文化阳光行主题活动走进顺义
2011年12月27日,由市科协、市民委、市残联共同主办的“关爱残疾人 为生命喝彩”――科技文化阳光行主题活动,在顺义区北小营镇第二温馨家园举行。
本次科技文化阳光行主题活动分为启动仪式、爱心牵手、文艺表演、科普展览4个部分。活动现场,市残联和市民委邀请艺术家和残疾人演员,表演了歌舞、京剧、杂技等文艺节目;市残疾人书画会的书法家们为残疾人朋友送上了书法作品和春联,营造迎接新年的喜庆气氛。
市科协则为温馨家园送去了科普书籍和科普展板,以提升当地居民的科学素质。其中,科普展板包括科学饮食和新能源利用等多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科学饮食主题展板从人们一日三餐摄入的食物类别入手,宣传膳食平衡的理念;新能源利用主题展板则介绍太阳能等新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等低碳机械设备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些展板会在温馨家园展示至1月4日。
科学本质观的重要性是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目标的转变而日渐明晰的,近年来培养学生发展对科学本质的了解,已成为科学教育界一致认同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程度如何?为此,我们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份小学生科学本质观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乌鲁木齐市重点小学小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情况,为科学本质教育进一步进入我国科学课程和教学中提供一些实证材料。
二、调查过程
1、研究目标
了解乌鲁木齐小学科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情况。
2.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问卷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所采用的研究工具有自编的“小学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针对小学科学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我们选取科学课程开设良好、领导重视、教师专职的乌鲁木齐市重点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班级进行问卷发放。
3、调查工具
本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参考了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在《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对科学本质的阐述,书中将科学本质观概括为以下三个基本维度:(1)科学知识的本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观是可变的、科学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2)科学探索的本质――科学讲究证据、科学是逻辑与想想象相结合的产物、科学作解释和预测、科学试图确定和避免偏见、科学反对权威;(3)科学事业的本质――科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被分成专门领域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研究、科学研究中存在着普遍的伦理原则、科学家既作为专家又作为公民参加公共事务。在此基础上,从中选取部分观念,并借鉴已有问卷的设计思路,针对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量表,自编而成初测问卷。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经多次走访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学科学教师,最终整套问卷由提示语、学生基本信息说明和25道主体选择题组成。(见附录)
本研究所编制的学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值达到0.850,该问卷的可信度比较高,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可靠,能有效地测试学生的科学本质观。
4.问卷分析
本研究正式问卷形成后,我们在乌鲁木齐市四所重点小学随机抽取950 名小学生进行施测,回收问卷916 份,回收率96.42%,其中有效问卷869 份,有效回收率为94.87%。我们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回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科学知识的本质认识
从表1 可以看出,学生在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同度中,对科学知识的累积性、公开性、重复性、局限性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依次为87.14%、79.13%、76.22%、70.58%。
在科学知识具有累积性的题目中:“6、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着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选择肯定答案的学生比例为87.14%,说明他们对通过科学课程中有关地球科学认识历史的学习,认识到科学知识的累积性持;科学课程中相关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见表1 科学知识本质认识调查)
而在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性和相对性上认同度不高,分别为54.52%和57.14%。对科学知识的认识性题目(举例)中:“1、利用科学知识能够探索未知的大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对性题目:“5、科学就是书本上的知识,是一些一成不变的东西”, 在这两道题目中赞同与反对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这说明我们的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到的科学就是书本的内容,科学知识仅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未知自然界的探索作用不太清楚,可能与学生的城市生活背景有关。
(二)科学探究的本质
由表2 发现学生科学探究的本质七个构成因素中持肯定态度所占的比例最高为77.62%,最低为19.97%,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科学探究本质的认同度差异比较大。
在科学探究的创造性上认同度最高,达到77.62%。题目举例:“15我相信每个人只要仔细观察,就常常会有新奇的发现;16我知道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去试试看所产生的新的想法;17我觉得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工作性质一样,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说明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式的学习,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可以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需要思维的发展,需要创造力。(见表2 科学探索本质认识调查)
特别是在对科学探索非固定性的调查中采用反向设问的题目,出学生认同比率为19.97%,说明学生能认同科学探索非固定性的比率达80.03%。题目举例:“4“雨是怎样形成的”同学们的认识是一样的;8在做实验时只要按照书上的步骤,就一定可以得到书上的结论;20我认为科学探究有固定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这表明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到科学探究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探究结果的多样性,科学探究解释的复杂性。
科学探究的预见性认同度最低,达37.72%。题目举例“19科学家能够预测天气的变化。”这表明学生对科学家天气变化的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忽略了科学可以对天气变化进行一定预测的事实。
(三)科学事业的认识
从表3 所显示的数据上看,学生对科学事业本质的认同度最高。
在“科学与社会”方面,学生持赞同态度的比例为93.73%,题目举例:“23 汽车这一发明,虽然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但也造成了空气污染”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科学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可能带来危害,对科学的社会功能有着更客观、更积极的认识。
在“科学家身份”中,赞成所占比例为81.04%,题目举例:“24科学家能利用科学知识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表明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是贴近生活的,能为大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在“科学与道德”方面,有89.30%的同学持肯定的态度,题目举例:“25我认为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说明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见表3 科学事业本质认识调查)
四、结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小学生对于科学本质不同维度的认同度差异很大,对科学事业的认同度最高.
(2)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的累积性、公开性、重复性、局限性认同度较高,科学知识的认识性、相对性认认同度不高。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可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情况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能够引起学生的同化和共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真正认识科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磁铁的两极》一课时,首先出示一块小磁铁和一个小螺帽,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而且很多学生都玩过,所以开始就会对课程比较感兴趣。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我这块小磁铁可以吸住这枚小螺帽吗?”学生们都知道可以,然后老师示范一次,又换一个大螺帽:“那它能吸住大螺帽吗?”学生回答:“不能,要用大磁铁。”当学生进入到这个情景之中以后,老师就将学生向课程目标上引导:“为什么不同的磁铁吸力不同?”学生就会非常好奇,兴趣被激发,思维也打开了,有的拿出自己的磁铁来试验,最后发现不仅不同大小的磁铁吸力不同,而且同一块磁铁的不同地方吸力也不同,“哪位同学举一个生活中运用磁铁的例子?”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钱包扣”“冰箱门”等,通过这个简单的情景演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变得活跃,而且还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知识,并与生活产生了联系。
二、积极探索,感悟科学魅力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对于内容、案例等知识的熟悉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所以应当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不断接触生活中的事物,积累生活经验,最后联系到科学方法。
比如,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科学实验课,能够让他们边学习边思考生活中相似的情景,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要怎么样将煮熟的鸡蛋放入一个瓶口比它小的瓶子,这是通过实践证明了的,学生对这些都会非常好奇,会不断探究,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改变气压让鸡蛋进人瓶取1热纾在一个杯中装满水,放上纸片,为什么倒过来水不会流出来?在冬天里墨水瓶盖拧太紧打不开怎么办?冬天如何解决道路结冰的问题?这些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遇见的,而这恰好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联系生活,积累科学素材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小学的科学教材上的内容,如彩虹、滑轮、气体等都是根据生活实际情况提炼而来,它们都有着生活原型,所以应当将身边的一切资源都运用到科学之中,植根于生活,深入挖掘科学素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可以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从而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真正体会到科学生活化。
比如,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这个实验课程时,老师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然后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最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不同事物的声音有什么不同?”等,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运用身边的一切工具来制造声音,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情况,模拟各种动物的声音,最后让学生明白声音是震动发出的,并且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区别,包括音量、音色等各方面,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媒介,而且速度是不一样的。最后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让学生在下课之余或在家里的时候,思考身边的物体都是否能发音,不同的力度、不同敲击物等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差别。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东西,然而通过课堂学习却挖掘出了无数的科学知识。
四、加强实践,提升运用能力
科学绝不仅仅是来源于生活而成了纯粹的理论和书面知识,这些知识更应该被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学以致用才能够体现科学的精髓和真正价值。因此必须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用科学的眼光和思维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当讲到《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着子虚乌有的纱衣在热闹的大街上神气活现地游行,笑得学生们前俯后仰。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来,我便抛砖引玉,要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有趣的书籍。第二天课前,我用十分钟让学生口述故事情节来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特别喜欢上阅读课,也会主动从家里带一些故事书来阅读,这就为课外阅读开了个好头。
二、推荐适合的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识字量有限,可以向学生推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因此,我在教学生学习新课时,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上二年级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看并阅读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上完《静夜思》,要求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上完《卡罗纳》一文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阅读《爱的教育》……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扩充一些阅读资料或书籍,这样会对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三月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再查找当代的雷锋的事迹来补充学习;遇上国庆节,学校开展“迎国庆”活动,我布置学生诵读爱国的诗歌,阅读反映祖国面貌的资料;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与其相关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读书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方法决定效果。好的阅读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课外书则需要家长陪同阅读。有时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帮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时父母是孩子的忠实“听众”,耐心地听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渐渐成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则需依据文章的长短或体裁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认为篇幅短小的写景或者是诗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的方法。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区别对待。(1)掌握读书程序。一本书先看标题、内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别观点。再查看目录,弄清书的大致情节。然后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相关的书籍,以便解读需要理解的词汇。(2)了解读书方法。培根说过:“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有选择的阅读是为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可以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对于那些浅显易懂、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或是长篇小说中那些穿插故事情节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随便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选择性阅读。对于书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以便理解记忆。如读《百科全书》《昆虫记》,书中有许多科学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对待这类读物不可随意浏览,而是要学生重点阅读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三是品味性阅读。对于名家名篇或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在读中细细地品味字词的运用、文本的意境等。读此类的文章时,需要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针对文中精彩的场景、生动的对话、细腻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建议学生用笔在书上画起来,熟读背诵;文中出现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议论等可以建议学生用特别符号做好记号,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实验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和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介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介入学生实验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探究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秉持“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发挥”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学生实验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实验,支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实验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分组实验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自主探究精神”。
案例:“杯子变热了”实验
交流实验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蜡烛油都融化了。第一个先融化,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生:因为给铜条加热,这一端温度高,然后热沿着铜条传到下一个孔,这里的温度变高了,所以就融化了。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师:加热点温度高,后面的部分温度低,然后热又传递到下一个温度较低的部位,其温度有升高的,只要有温差就会出现传递,就像是接力棒一样,依次传递。
实验的过程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观察蜡油的融化现象变成了讨论热传递的方向问题,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本质的欲望。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通过和学生对话了解实验开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验精神”,积极投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情景,寻找介入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教师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实验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学生会放弃实验。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学生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实验结论而即将放弃实验时,教师必须介入。
案例:“力在哪里”实验
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接下来马老师想让大家用玻璃球来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大家看,现在这颗玻璃球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能用力让它动起来吗?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2.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会让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了,你能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吗?
结论:力可以使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也可以使玻璃球动得更快些,还可以使玻璃球停下来。力还可以改变玻璃球运动的方向。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操作员积极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使实验前期知识储备有了突破,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主导优势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科学教学目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学生的实验探究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实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准确性以及严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素养。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学生实验为前提,以不破坏学生兴趣和实验的操作思路为原则,以让学生获得实验体验以及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学生实验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
案例:自己动手设计滑轮组
制作滑轮组的几个同学坐在桌子边设计滑轮组方案,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学生什么也没组装出来。有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设计滑轮组好吗?”学生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滑轮组就设计好了,他们高兴地进行数据采集的实验探究。
几天后,学生又要设计难一点的滑轮组了,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同学,并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在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孩子们很快设计出几种很好的滑轮组方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学生对滑轮组的认识比较抽象,在设计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同学们实验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实验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学生实验水平素养和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儿童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学生的自信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学生科学实验活动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科学实验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试行)》
[2] 《谈科学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曾宝骏。
赵:“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赵:“同学们交上来的论文我都看了,语言流畅,思想深刻,创造力丰富,全班没有不及格的。但大兵同学的论文让我突发脑溢血,连夜去省人民医院进行紧急抢救,刚刚才脱离生命危险,刚从省人民医院回来。你们知道大兵同学论文的题目是什么吗?
赵卫国绕着舞台踱步,用手指着台下。大兵同学的论文题目是:牛顿——19世纪最大的骗子。”
赵:“今天大家一起来评析一下大兵同学的论文,也希望大兵同学能为他自己的论文作现场答辩。”赵卫国扫视了一圈台下,“大兵今天来了没有?”
台下鸦雀无声,
赵:“大兵,大兵,大兵。”
赵:“大兵今天没有来,那我们先来分析他的论文。大兵论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牛顿第一定律说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也就是说一个漂亮姑娘你没去追她,她就会在原地等你。事实上这显然是错误的!当你不去追求这个漂亮姑娘时,过不了多久她就成为了别人的妻子。
牛顿的第二定律说施加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这显然也是错误的,如果此定律成立的话,当你越热烈地追求一个漂亮姑娘,这个漂亮姑娘也会有越热烈的反应。但事实上如果你是猪八戒或者癞蛤蟆,那么你的热情只能招致她的反感,离你越来越远。
牛顿的第三定律说物体与物体相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这显然错得更厉害,如果此定律成立的话,当你爱上一个漂亮姑娘时,这个漂亮姑娘也一定爱你。这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天下如果有这样的好事,那为什么有这么多单身男女呢?
所以,伟大的牛顿三大定律毒害了无数的善男信女,使成千上万信奉他理论的男人终身不娶,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衍,其恶毒影响无异于洪水猛兽,我们应该完全。大兵同学在论文的结尾呼吁有关部门把牛顿的三大定律作出定性,并从教科书中删除。
这时候大兵哼着小曲,歪歪扭扭地走进了教室。
赵:“大兵同学,你看一下现在几点钟了?”
大兵:“老师真对不起,我冇得手表,手机也冇得电了,所以不知道几点了。你要是很想知道现在几点了,就问一下其他同学吧,我刚才走得有点急,你就让我先喘口气,休息一会儿吧。”
赵:“停!停!停!怎么搞的,你不明白我的话吗,我的意思是你上课迟到了难道不知道吗?”
大兵:“老师,我就是因为冇得手表才不知道已经迟到的。现在刚刚知道,谢谢老师提醒我。”
赵:“谢什么谢,你怎么那么多话啊。你知道迟到了怎么还径直往里走呢?”
大兵:“老师,你把问题弄颠倒了,我是先往里走,然后才晓得自己迟到了,你把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弄错了。”
赵:“好好好!就算我问得有问题,可是你上课是不是迟到了?”
大兵:“老师,难道我上课迟到了你都不知道吗?”
赵:“我是问你你知道不知道?”
大兵:“你是不知道才来问我的,对吗?”
赵:“对什么对,我是问你难道你不知道吗?”
大兵:“哦,就这个问题,那我现在已经知道了,老师,还有没有别的事情?”
赵:“什么别的事情,你迟到了你不对,你难道不知道该怎么做吗?”
大兵:“哦,你是问该怎么做,老师你难道不知道我该怎么做吗?”
赵:“我是问你你该怎么做!?”
大兵:“我知道你问我,那老师让我回去想想再告诉你好吗?”
赵:“好什么好,我是让你现在马上回答我的问题!”
大兵:“回答什么啊?”
赵:“回答你该怎么做!!!”
大兵:“我当然是一会儿就回到座位上就可以了。”
赵:“我是问你现在!!!”
大兵:“现在回答你的问题啊!”
赵:“现在你该怎么做才对!!!”(赵的声音变大、变调了。)
大兵:“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才对啊!”
赵:“那你还不赶快回答!”
大兵:“可是你问了我那么多,我已经不知道你到底先让我回答哪个问题了?”
赵:“那你先回答我,这次中期水平考试为什么不能及格?那些重点知识我都给大家划出来。”
大兵:“哦,这问题,我考试不及格可是完全不能怪我。”
赵:“怎么不能怪你,一年365天你天天玩,不读书怎么能及格?”
大兵:“老师,我一年365天天天有事情,忙得不得了,实在是抽不开身。我给你算一笔帐,一年365天我是如下安排的:赵:“礼拜天没读书我不怪你,那还有260天你在干什么?”
大兵:“每年两个月的暑假里大约有30天的天气非常热,导致四肢发软,头脑发晕,无法念书,加之脑袋里还要想着那些可爱的美眉,因此,一年只剩下230天。
赵:“暑假太热,不能读书,这个我也理解,那你也还有230天啊。”
大兵:“按生命科学的说法,人每天必须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我为了挤出时间读书,每天只睡觉4个小时,占了一年的61天,扣除睡眠时间一年只剩下171天。
“每天玩个个把小时的游戏,吃个个把小时的饭, 吃个半个小时的零食,扣除这些时间一年还剩下125天。
(赵卫国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又无法发作,气得无话可说。)赵:“你还要过三八妇女节和六一儿童节?”
大兵:“何是不过妇女节和儿童节呢,我女朋友一过妇女节我不就得请假去陪她逛街?要不她给你闹个天翻地覆,有话说老爸是天,老妈是地,老婆是玉皇大帝,宁可惊天动地也不敢得罪玉皇大帝。我这人最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们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一过儿童节我就得去为他们组织活动,不也得休息?
“就是这两天节日不过,也还有建军节、建党节、国庆节、胜利纪念日,九一八事迹纪念日,国际爱滋病日、国际环保日、无烟日、父亲节、母亲节、光棍节……”
赵:“你要是这样的话,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过节日,你还读什么书,干脆不读书,回家天天过节算了。”
大兵:“我就是想多点书,所以每年只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51个节日,比如男人节、光棍节我是不过的,就是情人节我也只过一次。”
赵:“你每年还可以过两个情人节?”
大兵:“你冇点文化,情人节有西方情人节和中国情人节,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阴历7月初7是中国情人节。我扣除这些节假日一年还剩下34天。一年里还有父母亲的生日、各种同学朋友的集会,还可能会生病,还去看场电影或者参加一些其他活动,占了一年的33天,算到最后一年只剩下1天。剩下的这1天,就是我自己的生日。老师,你说说,我可是完全没有时间念书,考试又怎么能够及格呢,你总不至于让我把吃饭睡觉的时间用来学习吧?
赵卫国气得吐血,无话可说,只好把话题重新转回来,“好,现在我不管你为什么考试不及格,那你先给我回答你迟到了该怎么办。”
大兵:“迟到了就该抓紧时间把迟到的时间补回来啊!”
赵:“难道时间是可以补回来的吗?难道你不知道时间是不可以倒流的吗?”
大兵:“知道啊,可是老师你并没有问我时间是不是可以倒流的这个问题啊?”
赵:“我是问你时间是可以补回来的吗?”
大兵:“这个问题啊,补回来其实是说把以后的时间利用好,来弥补过去浪费的时间。老师你说对吗?”
赵:“我不是问你这个!”
大兵:“那你刚才明明是问我这个啊,那老师你到底是问我哪一个啊?”
赵卫国气得说不出话了,“我不是问你哪一个!”
大兵:“不是哪一个那是什么啊?”
赵:“不是什么!”
大兵:“不是什么是什么???”
赵卫国完全不想与大兵再说下去了,“没什么,你别在这里,赶紧回座位去听课!”
大兵一幅不把问题说清不回座位去的架势,“老师你为什么今天问我这么多话啊?”
赵:“不为什么,你快点回去吧。”
大兵恋恋不会舍地说:“好的,老师,那我回去了。”
1努力做到让问题成为“有效探究”的起点
“思源于疑”。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因和目标。问题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从自然现象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来,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不同,产生的问题就不同。问题多多,但真正有研究价值的有多少,问题多多,但真正让学生自主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很少;问题多多,真正让学生自主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该问题能在40分钟的时间展开有效的探究活动,少之又少。通过教师的精心准备与设计,通过教师精心创设与安排,让学生的问题真正站在“有效探究”的起点,我说你是一位有本事的教师。
1.1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例如研究《水的表面张力》,向盛满水的烧杯中投放回形针,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马上会提出自己的猜想。
1.2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发思考,提出问题。例如研究《摆的秘密》,你认为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3教师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方便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出示部分鸟在天空中飞翔的背景,其中突出闪现一例蝙蝠,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说出:它是什么?我们应当通过多层次的开发,多角度的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可以提出问题,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下一步实施有效探究奠定基础,从而由“要我探究”为“我要探究”。
2紧紧围绕探究主题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探究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定准探究目标,需要学生努力做到三动脑,即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中要动脑,动手之后,还动脑。还需要教师最后的有效点拨。
2.1教师确定探究目标。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必须做出合理、有效的筛选、梳理,师生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究。这里要求教师们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扶”与“放”的关系,牵手太多,放手太少,没有自主探究。探究的“热情”与“深度”的关系,往往我们课上有温度而缺乏探究的深度。材料呈现的“时机”与探究的“步子”之间的关系,针对探究目标,我还是赞同,探究适宜小步子,材料呈现要适时,不能一鼓脑儿全部呈现给孩子避免探究目标的转移,的干预等。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教师要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扎扎实实搞研究,避免花里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而这些推理能力、抽象能力等又是学生解决问题时必备的基本思维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而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能源性因素。其次,小学数学课堂还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可实现性条件。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恰当设问、提问、解问等方式,有意地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再有,小学数学课堂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标准性参考。设置问题不是为了问题而问,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学习内容,以便学生对学习内容深入、全面的理解。可见,小学数学课堂,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滋生环境。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之功能
1.促进功能
我们知道,“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动力源泉。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那么学生则能够从多角度地对学习内容提出质疑,这对于学生从多方面角度去理解学习内容具有直接地促进作用。
2.激励功能
长期以来,讲授式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几乎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知识全靠教师传授,学生的思维活动完全跟着教师走,这样的条件下,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很差。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强化功能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强度与注意力集中与否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养成学生经常自问或相互提问等,有助于促使学生对“问题内容”的注意力集中,增强记忆。
4.启迪功能
问题意识对学生的启迪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设问、提问可以引领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活动,从而对学习内容的本质及其联系整体理解与把握。此外,通过设问、提问可以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以及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观意识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之策略
1.情感转移策略
情感转移策略主要是指,通过建立友好的师生感情,产生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赖,以致于使教师情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实现教师的问题意识向学生方向转移,生成学生自身的问题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只有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是值得敬仰和可信任的。在我的课堂上,明显地观察到,那些经常跟教师交流的学生,无论是提问还是解决问题上都相对优于其他学生。
2.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把形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有利于学生形式一套个性化的问题系统。因为,来自生活实际的情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真实的,它能真实地反应问题的本质,这样学生学习与之应用直接联系起来;二是具体的,它能将全理论化的书本知识转换为简单具体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是有趣的,数学课本知识的逻辑性特别强,这给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是教师能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学会增加许多学习的趣味性。四是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一些案例或事件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经历过的,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3.师生互动策略
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进行自学的意识已经有所萌发,但是自学的方法还需要指导,自学能力有待加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班级里进行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强烈的自学动机
“教师教,学生学”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养成了学生较强的学习依赖性,所以,在很多时候学生对自学都存在着一些疑问:我们到学校里就是来学习知识的,是老师“教”我们知识的,我们为什么要自学呢?因此,教师必须彻底转变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设法激起学生自学的兴趣。
1.在故事中激发动机
古今中外自学成才的事例很多,如,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也是自学成才的,还有伟大的画家达・芬奇等等。教师可经常向学生讲述一些此类的小故事,使学生在这些伟大人物的影响下,在具体的事例中认识到自学对于成才的巨大作用,从而激起学生自学的动机。
2.在情境中强化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在熟练把握教材知识与充分了解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状态的基础上,利用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的跨度,创设一个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
3.在探索中持续动机
学生进行自学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独自或者是在学习小组、老师的指导下,冲破一个又一个的阻碍,一步一步地获得了新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自学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既体会到了探索的艰辛,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起了他们继续进行自学的强烈愿望。
二、明确的自学目的
进行自学,必须明确自学的目的:主要学习哪些知识,应达到怎样的要求。有了明确的目的,那么学生的自学活动也就更加有的放矢,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我们现在的教材,内容少而又少,这就为学生的自学带来了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由扶到放,逐步引导,让学生知道该学习什么,怎么学习。如,我在教学中先给学生设计了详细的助学提示,告诉学生从哪入手,思考什么问题,最后该得出什么结论等。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掌握了步骤后,再逐步简化助学提示,最后只设计几个主要问题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渐渐地学会了自己提出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知识时所要达到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
三、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
开始时,学生自学根本不知道怎样学,他们只是看书上的例题和解题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这样做,不去深入思考。所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自学方法迫在眉睫。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指导。概念的教学,应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对这样的教材,我告诉学生应当把上面的具体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结论是怎样总结概括出来的,可不能上来先背结论,上面的具体材料是讲道理根据的,结论是从上面的具体材料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仔细阅读上面的具体材料,就弄不懂结论的来龙去脉。法则的教学,要注意看竖式旁边的注释。我告诉学生遇到这样的教材,特别要认真看小注。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注意看题目下面的分析。讲应用题时,例题的下面有分析讲解,这是编者为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而设的。让学生从问题入手,一步步寻找条件,想办法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思考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