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4: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简述环境污染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厂镇营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地处靖州县边陲,与通道县县溪镇接壤。全村共六个自然团,2000名多村民。营寨村是典型的山地村,交通极为不便,境内没有大河和水路航道,目前全村也还没有一条正式的公路,通往镇政府驻地的公路正在铺筑当中,工程竣工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多年以来当地村民都是经过泥泞的盘山公路去往通道县县溪镇,而很少再到新厂镇赶集。 该村的落后与闭塞全县闻名,虽然如此,由于当地村民勤劳能干,坐山吃山也是温饱有余,这些年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得益于当地的香菌种植产业。该村相当一部分的村民都从事香菌种植,尤其是上营寨和下营寨更胜一筹。香菌种植给该村带来的财富一时间还难以统计到具体的数字。
与此同时,香菌种植业给该村的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极不符合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十六字方针的村容整洁一条。
二、营寨村环境恶化的现象、特征及危害
(一)营寨村环境污染现象简述
营寨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存在,但近些年尤为突出。笔者便有深刻的体会。从前的青山绿水被糟蹋得遍体鳞伤满目疮痍不堪入目。
该村的环境污染主要是沿溪流区域呈带状分布,而又以有居民带更胜。营寨村各个自然团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小溪,或穿团寨而过,或绕团外而流,这些水量并不丰富的溪流是当地主要的水源,不仅灌溉农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涤衣洗菜之便。营寨虽处于闭塞之地,但山水田园风光清秀无比,民养自给有余。但是现在已经俨然不是那般模样,小溪里沉积了厚厚的淤泥,烂橘子烂菌包破塑料袋将溪水堵得水泄不通,部分流段出现断流现象,如厕后使用过的卫生纸等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并统统倾泻于小溪当中,不但有碍观瞻,时间一长臭味熏天。
处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之下当地村民却不以为然,得过且过,放任自流。还在门前溪流中喂养家禽家畜,排放物如鸭粪直接排放到溪流中,而人们还在这样的水质中洗衣物甚至洗菜,根据食物链的原理,最后伤及当地居民在所难免。
(二)营寨村环境污染的特征
1、污染来源单一。污染源主要是当地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如烂菌包。烂塑料袋、如烂水果、洗衣污水等。
2、污染区域集中于居民区及河湾处。很多居民为图方便就近倾倒垃圾,所以很多门前的溪水流段都堆积了很多垃圾废物。溪水拐弯处则沉积了大量的垃圾。
3、污染时间的全年性。以前每逢夏季溪水涨水的时候,由于水量增大流速加快,溪水会把沉积下来的垃圾冲走,但是最近这些年由于河道淤塞严重,垃圾数量剧增等原因溪水已经无力带走沉积多年的垃圾,因而污染的时间由原来的季节性污染转变为全年的污染。
4、治理的艰难性。环境破坏了需要治理,但是农村环境的治理起码受到一下两个因素的制约:
(1)农民文化素质低下,环保意识薄弱,对环境污染问题不能引起足够的
重视。人们对公共卫生的维护还缺乏认识。
(2)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奇缺。污染起来是举手之劳,而要治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大规模的治理、清除和保护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持是不现实的。
(三)营寨村环境污染的危害
这样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事毋庸置疑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当地生态平衡。被污染的小溪内鱼虾几乎灭绝。
2、不利于饲养家禽家畜的健康。容易引起瘟疫的流行。
3、间接危害到城市区域。当地被污染的农产品可能流向城市,而间接危害到城市的居民。
4、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以环境换取的繁荣一定是不持久的。总有一天人们将面临无水可用的局面。它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时代的一个不和谐音符。
5、对当地形象影响不好。环境的破坏时人们素质低下的表现。
总而言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时百害而无一利,应该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重视,抓紧治理。
三、营寨村环境污染的治理
纵然是困难重重,总不能因噎废食。权衡利弊,人们还是支付不起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它所带来的危害不只影响一个人,而是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每一个人;它所危害的也不只是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今后的子子孙孙?
治理环境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既然是要治理那么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易于操作的方法。在提出具体方案之前笔者认为还需要花一些篇幅来论述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这样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我们制行动方案时有宗法可循。
我认为有关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措施的制定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依靠广大群众。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脱离了群众,一切都是空谈,毫无价值。
(二)因地制宜。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条件的措施,这样才具有可行性。不能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方法。例如营寨村是一个贫困山区在财力上无法安排专门的环卫车辆就不要做这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应当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解决类似问题。
(三)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这是我国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四)从根本入手,标本兼治。这个根本就是要通过环保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发扬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河山的精神,杜绝不良卫生习惯,积极爱护公共环境。人的觉悟提高了,自然就不会再做有害生态环境的事,环境治理好了,也就能保护好。
根据上述几点原则方针,结合营寨村实际情况,我需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从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宣传教育工作应该由村委会安排人员专人专办,这项工作应该长期坚持不容放松。
(二)制定本村的环境保护日程表,具体规划每一个时段季节的环保目标。第一步是在汛期来临之前全面疏通河道;第二步应该在汛期来领之时借助水力将河道清理干净,将沉积多年的垃圾冲走;第三步应该巩固成果,积极防范,杜绝再次污染。
(三)责任到户,责任到人。每户居民负责自家门前路段流域的环境卫生。
(四)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设卫生监督员巡视本村卫生。污染公共环境者应给予一定的罚款。
(五)严禁在上游河段饲养或放养家禽家畜,以免动物粪便造成水质污染。 以上八点只是一个框架性的建议,仅供参考,不足之处可在具体实践中补充或修改。
【关键词】
系统论;环境问题;协同发展
一、系统论简述
系统理论是20世纪兴起的一种科学理论,主张用系统的观点和思维去看待客观存在的事物,并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分析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征,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托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就系统整体而言,任何系统又是更大系统的部分,并构成更大系统的特性。系统方法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综合考察对象,求得整体最佳功能的科学方法。
二、系统论视角下的环境问题分析
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地球是由自然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其结构和功能是由系统整体性决定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破坏都会引起地球生态系统的不稳定。这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自然环境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容纳并净化废弃物;而人类社会系统是自然环境系统发展的产物,两个系统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处于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不断的征服自然,人类社会系统也日益膨胀,而自然系统渐趋萎缩,自然环境系统被人类社会破坏,系统整体性作用消弱,一系列环境问题随之产生。
环境问题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就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问题。更具体的说是人类社会在技术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这种破坏和污染反过来又造成了对人类生存的危害。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态破坏问题。即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另一类是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即环境污染。
三、系统论视角下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具有关联性
环境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作用并相互影响。环境压力引起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加剧环境压力。环境污染会在一定范围以及某种程度上造成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加速环境污染即环境的自净化力减弱。环境的各种单个要素之间存在紧密的连锁关系,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环境问题具有动态性
环境问题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是一个随时间、条件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因此,环境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动态的过程。这是因为它的环境系统在不断地变化,引起输入输出强度与性质的不断变化。一些环境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涨落参数很难控制在某一固定阀值内,当它超出时,便会形成涨落,产生一定量上的变化,但并不会停着,而是接着引发系列的连锁反应,进一步引起环境问题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从而呈现出显著的动态性。例如:在我们控制或解决一个或多个环境问题时,可能会引起另外的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且同一环境问题也会由于时间、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特点,也表现出显著的动态性。
3、环境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所谓不确定性是指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后果的难以预测性。每个自然现象,都已不再是纯粹自然力作用的结果,都可以找出人类行为促成的痕迹。使得自然确定性发生改变,人们也已难以从过去确定不移的事件预测未来的自然事件。尤其是环境问题的后果,难于预测,甚至难于想象。
4、环境问题具有长期性
环境问题是在人类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治理也必须以人类的长期实践来完成。从出现农业文明开始,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强度逐渐加大,局部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而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由于人们不断的追求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和光化学烟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影响也具有长期性,具有缓发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它的防护和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四、基于系统论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法
1、加强环境污染的全过程控制
传统的污染治理方法是末端治理,这种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只有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做起节约资源,并在产品制造、消费、回收等环节上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逐步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平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经济活动中实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以减污、降耗为目的,用全过程控制的方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
2、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都是一种传统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掠夺,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是一次性的和粗放型的,排放出的废弃物又是巨量的。仅仅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如今,绿色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才认识到经济增长必须与环境和谐统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追求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能够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人类活动必须在新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下进行,遵循生态系统规律,对自然界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的管理。从仅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发展方式转变为注重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发展方式,即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核心是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友好关系。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生态负荷超载愈重,这将致使环境越来越恶化。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尽量把生态问题发生控制在资源存量和环境状况的警戒线之内。
4、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循环经济应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用系统论方法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开展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工业园区,建立结构优美、高效、持续的生态区域与城市,建立循环型社会。循环型社会是相对于以往的废弃型社会提出的。废弃型社会曾经是20世纪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必然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大部分废弃物都是潜在的资源,在处理废弃物的过程中,人们实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花费了大量的治理费用。为此,必须推动废弃型社会向循环型社会转变,循环社会的建立,将会导致传统经济向新型工业的转变,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新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参考文献】
[1] 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
[2] 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保护,2004.12(23)226-230.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82-01
一、关于中国汽车市场现状简述
21世纪的今天,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享受汽车文明所带来的时尚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2003年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汽车消费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09年末,仅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7619万辆,比08年增长28.6%。这一速度在全世界前所未有。这类数据一方面突显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增长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引发了诸如大气污染、资源浪费、道路堵塞、安全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怎么在实际中去关注和解决这些问题,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系统已刻不容缓。
二、人、汽车、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汽车从最初的单纯的代步,运输工具发展到今天,它早已超出其自身的本身功效了。现在的汽车设计考虑更多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充分精确地与人体测量相适应,以求不断地满足人们对于舒适性的要求。
现在的汽车设计除了与人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之外,也考虑到了与人的心理反应相适应,它通过设计语言传达给人们诸如新鲜奇异的、简约明快的、华丽尊贵的、高雅有品味的、温馨诗意的、圆润流畅的、野性力量的等语意特征。之于此,汽车更像是一个人身份、地位、性格、物质与精神世界的象征。
在璀璨的汽车文化面前,我们不能否认它带给人类的便捷,我们不能否认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我们同样也不能否决汽车设计中的以人为中心。但是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它的“璀璨”给环境所带来的沉重负荷。
令人遗憾的是,以人为中心而忽视环境的设计趋势将愈演愈烈,人类文明看似不断地发扬光大,而随之引发的诸如能源紧缺、道路堵塞,停车位紧缺,环境污染等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同样令人汗颜。如何使人、汽车、环境三者和谐相处,如何创造更合理、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意义非凡,同样也任重而道远。
三、关于未来概念汽车的构想
基于诸多社会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现在各大电动汽车场商都在马不停蹄地生产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可是这有一个大问题,就是我们要到哪里的去弄驱动它们的电能呢?现在,好多汽车设计师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已经开始着手于靠太阳能驱动的汽车了。太阳能是最易得最环保的绿色能源,用太阳能为汽车提供动能,将是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光解决能源,还不能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
本文构想的未来概念汽车定位于城市代步车,在满足人体舒适的基础上,仿照鱼的形态,行驶过程中如游弋一般充满活力。整个车身小巧玲珑,可以穿梭于大街小巷,随处皆可安家。通过降低车顶高度而直接降低车身高度,也就降低了汽车的高度、重心、座面高度,同时有助于乘车姿势的改善,减轻空气的阻力,提高运动性能,符合当前的环保理念。侧面看过去,车顶简约宛如一条弧线,生命力十足,又符合空气动力学。
更可贵的是,在汽车数量与日俱增的今天,交通拥挤,道路阻塞令人焦头烂额。未来概念汽车可通过利用磁悬浮陀螺原理以及陀螺仪效应,并作用于车轮。通过增加车轮的运行方式,于地面行驶,可通过正常滚动。于空中飞行,通过机械结构将四个车轮展开并旋转。车身尾部设计成机翼片状,通过空气流动产生上升的浮力。
0.前言
人类利用生物质能源已有几十万年之久,其应用之早,是最直接的一种燃料能源。然而却因为生物质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不能得到广泛的利用。例如:生物质的热值比较低、缺少专用的燃烧设备、运输及存储不便等。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能源的消耗作为重要前提的,经济发展的越快,能源减少的越多。这样我们所面临的两个显著问题是:环境污染趋于严重化;另一个是能源燃料的紧缺。因此,研究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机理,探究其燃烧及排放特性,妥善处理能源燃料紧缺问题,对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燃用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简介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主要采用三室的燃烧结构:即气相燃烧室、固相燃烧室和燃烬除尘室。固相燃烧室的主要作用是为生物质颗粒燃料供应大量热解的气化热量,从而产生大量的生物质燃气。这部分生物质燃气通过底部的吸式结构过滤净化,并最终被导入气相燃烧室中从而实现均相的动力燃烧。气相燃烧室的尾部主要采用旋流结构制造,这样可以让燃气的火焰进行充分的扰流,进而促进燃气的完全燃烧。而燃烬除尘室一般采用降尘、燃烬、凝渣以及辐射传热等组合结构,从而可以实现洁净燃烧和辐射换热等多重效果。下面我们给出了一个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简化图。
图1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简化图
2.生物质燃料锅炉的燃烧及排放特性
2.1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燃烧特性
生物质颗粒燃料一般都是经过超高压压缩形成的微粒状燃料,密度较原生物质要大的多,这样的结构和组织特征使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的逸出速度和传热速度。该种燃料的点火温度也比较高,但是点火性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不过仍然要好于煤的点火性能。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在燃烧开始阶段会慢慢进行分解,此时的燃烧主要处于动力区,但是随着燃烧进入过渡区和扩散区,燃烧的速度降低,就可以将大部分的热量挥发传递到受热面,从而使排烟的热损失大大降低。同时,挥发燃烧需要的氧气和外界扩散的氧气比例适中,从而实现充分的燃烧,并进一步减少了气体不完全燃烧造成的损失和排烟造成的热损失。
燃烧充分完成以后,留下的焦炭骨架的结构非常紧密,流动的气流无法分解骨架,从而使得骨架炭仍然能够保持完好的层状燃烧,并形成层状的燃烧核心。此时炭的燃烧比较稳定,炉温也相对较高,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固体和排烟的热损失。
2.2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的排放特性
2.2.1清灰装置设置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排放过程中的清灰装置主要采用机械刮除式以及机械振动式两种主要方式。并且,在有些燃烧锅炉中配备相应的灰分压缩机,这样就可以满足进行长时间自动运行的要求。如果设计工艺良好,那么该锅炉的维护保养都会很有限,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清理。
2.2.2相关污染物排放
生物质颗粒燃料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包含有多种不同的物质。其中,主要的污染物有没有完全燃烧的颗粒CxHy和有害的气体CO,这些都是由于燃料的未充分燃烧而形成的,同时,也可能和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组成成分有关系。不过,锅炉的污染物气排放量相当低,并且由于生物质燃料中N、S等元素较少,所以最终排放的有毒气体,如NOx、SOx较燃煤排放的要低的多。
3.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的环境影响分析
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只包括少量的大气污染物以及固体废弃物。
3.1大气污染物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纤维素含量比较高,而硫的含量则比较低,因此,燃烧所长盛的大气污染物较燃煤而言要少得多。另外,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密度比较大,非常便于运输和储存,而热值也基本和燃煤相当,燃烧锅炉的燃烧速度要比煤快,燃烧充分且黑烟较少、形成的灰分也比较低,尤其是在采取相配套的脱硫除尘设备之后,大气的污染物排放就会大幅度减少。根据大量的数据分析可以认为,使用生物质燃料锅炉进行燃烧后所释放的大气污染物浓度要远远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
3.2固体废弃物
生物质燃料锅炉燃烧后形成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燃烧完后形成的灰分,这部分废弃物可以被充分的回收利用。最主要的应用就是将灰分进行回收用作农田钾肥,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充分进行综合利用的目的。
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排放的污染物很少,对环境的污染影响极低。不仅如此,该种工艺在很多方面还有及其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例如代替煤炭资源,不经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还解决了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另外,就是将燃烧后形成的固体废物回收用做钾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效循环,实现我国环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了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的目的。
4.结论
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主要利用废弃的农作物资源作为燃料,因此燃料资源丰富,经济环保,不仅降低了我国农业废弃物的运输成本问题和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生物质颗粒燃烧锅炉的推广和使用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国策,具有十分突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缓解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能源紧张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对于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翠苹,李定凯等.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1、生态环境监测的定义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监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
生态环境监测采用的是生态学的多种措施与方法,从多个尺度上对各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写照及其趋势而获得。可以说生态监测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与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从方法原理、目的、意义等多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环境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历程来看,现今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其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环境监测可用作对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进行监测。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的拓宽,除开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措施外,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定能作为生态监测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保障。景观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淡水生态学、海洋生态学、荒漠生态学、脆弱带生态学、地球化学、气象学、物候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对生态环境监测也是大有益处。
2、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2.1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最主要原理便是“准确性原理”,即监测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信息是生态环境历史和生态环境管理的记录、书写,也是生态环境历史的“镜像”写照,同时更能体现环境及环境管理的真实性及环境信息的权威性。为满足“准确性”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还衍生出了以下3个基本原理。
2.1.1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2.1.2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2.1.3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2监测对象
近几年来,生态环境监测的内涵已获得极大的丰富,传统的“水、气、声、渣”已不能代表环境监测的对象特征。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生态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2.2.2生态环境“要素”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2.2.3生态环境“相素”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2.2.4生态环境“压力”监测 广义为“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解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等。
2.3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3、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3.1生态环境监测程序
3.1.1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生态环境污染随时间、空间变化,受气象、季节、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监测区域呈现的特点,进行周密的现场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主要调查各种污染源及其排放情况和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土地利用情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状况。
3.1.2确定监测项目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结合该地区污染源及其主要排放物的特点用以选择,并且还要测定一些气象与水文项目。
3.1.3数据处理与结果上报 因监测误差存在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整个过程,唯有在可靠的采样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办法来处理数据,方有可能得出符合客观要求的数据,处理得出的数据应经仔细复核后才可上报。
3.2监测的方案与技术路线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以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关键数据,通过统计数据,来反映该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趋势。在选择生态环境监测具体技术方法前,需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确定的技术路线,确定最理想的监测方案。技术路线和方案的确定大致包括以下几点: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的对象、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目前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具有着眼于宏观的特点,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对于结构与功能复杂的宏观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4、开展生态监测的建议
4.1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
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具有广泛的内容,环境监测的实践丰富了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要发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优势,使其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的基础保证。
4.2合理选择监测指标
我们现有的监测能力、技术与设备水平有限,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从由于经济发展过快对生态环境形成压力和影响生态系统变化的因子中,选取易监测、针对性强、能说明问题、对特定环境敏感和属于污染的因子开展监测,以此表征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待今后条件具备时,逐步加以补充、扩展。
4.3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当前许多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还没有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作用,如3S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并广泛得到应用,要使其和生态监测密切结合,并以最少费用获得必要的生态环境信息,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发挥效用。
5、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实施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体系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一项复杂的工程,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定更深层次地为环境管理部门服务,为经济区建设营造良性循环、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从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达到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 图1为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
(1)指出我国“三大荒”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自然条件。
(2)简述“南大仓”发展橡胶生产、“西大仓”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
(3)我国东北黑土区现有大型侵蚀沟25万多条,每年仅因侵蚀沟吞噬耕地而损失的粮食高达40多亿千克。试结合材料三分析“北大荒”黑土侵蚀的原因与提出可持续发展措施。
解析 本题以我国“三大荒”到“三大仓”的农业地位转变为背景,考查我国区域农业发展。(1)(2)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影响“三大荒”农业生产的限制性条件和有利条件。“南大荒”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充足,但地形起伏较大。“西大荒”地处西北内陆,光照充足,但水源缺乏。“北大荒”地处东北,地形平坦,土质肥沃,但纬度高,热量不足。(3)材料三说明“北大荒”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由于过度垦荒导致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因此必须加强植被保护、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实施工程措施。
答案 (1)南大荒:地形起伏大。西大荒:水源短缺。北大荒:热量不足。
(2)南大仓: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仓: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3)原因:人类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耕作,使黑土失去植被的保护。措施: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②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打坝淤地;③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林、牧、加工等综合性农业。
推进工业化是区域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区在社会经济条件优越的地区如政策倾斜、位置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地区积极斥资办厂,推进工业化进程,经济实力大增。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使这些地区发展变化令人瞩目。
例2 地处长江入海口的上海市,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城市用地日益紧张,滨海地带的开发成为热点。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4)上海市在F围垦区内规划建设工业开发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在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区建设中应防止出现哪些问题?
解析 本题以社会热点事件(上海滨海地带开发)为背景,考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1)根据等深线的分布可知,淤积作用明显的是水深较浅的乙、丁两处,水深大于5m的是甲、丙两处。(2)读图4可知,上海市精品钢铁、化学和船舶工业基地都分布在沿海港口附近地区;微电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影响其布局的最重要因素是技术。(3)结合材料提示“S处临近中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洋山港,有铁路抵达和高速公路经过”和所学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来分析。(4)抓住关键词“F围垦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重点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方面来分析。
答案 (1)乙 丁;甲 丙
(2)临江濒海、位于郊区;技术与高素质人才
(3)①滨海地带,用地充足、环境条件好;②靠近装备产业基地、临近洋山港,有产业支撑与居住需求;③交通条件好,对外联系方便。
(4)①严格工业企业准入,防止传统工业企业的过度引进;②合理布局工业企业,防止土地资源浪费;③严格控制工业“三废”排放,防止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④做好海岸带防护,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与破坏。
1.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Ⅲ耕地缓慢减少区Ⅳ耕地基本持平区][30°N][115°E][110°E][武汉][长][江][江][长][Ⅰ][Ⅱ][Ⅲ][Ⅳ][Ⅲ][Ⅲ][Ⅱ][Ⅰ]
材料一 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 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图中两个I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
(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1.1城市污水的监测
城市大量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带有大量有机物,使水质恶化。卫星遥感技术通过水体在光谱影像上的差异来判定水体污染的变化,不仅能够实时观察污染物的运动特点,还可以根据水中的悬浮物作为判定指示物来追踪污染源。韩阳等针对不同浓度的3个生活污水样本,采用二向反射光度计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样本在2π空间的多角度偏振反射光谱数据,建立了探测方位角、光线入射角、探测天顶角、偏振角、波段等因素与所测水体的偏振数据的关系。黄妙芬等利用2006年4月6~7日在甘肃省庆阳市境内环江、柔远和马莲河实测的水体波谱数据,以及化学需氧量COD测定数据,采用Fisher判别方法,建立了基于地面实测光谱数据和适用于该研究区的水环境COD遥感识别模式。水环境COD污染遥感模式的建立为从遥感影像上快速、大面积获取COD信息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ChuqunChen等利用卫星数据来评估珠江水质,结合综合污染(CPI)法,测得水体COD和养分的含量,定量分析了珠江口水污染的状况。巩彩兰等提出了利用多光谱、高光谱遥感技术对水环境情况进行大面积、多时相、低成本监测和评价的新方法,并通过水样采集、光谱测量、模型建立、图像处理、水质反演和系统演示等实现了对黄浦江和淀山湖的水环境情况的宏观监测和评价,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通过监测水体的反射光谱数据、光谱数据,再结合实测水体的波谱数据建立相关关系和模型,实现对水体全方位快速、准确地监测。
1.2水体热污染的监测
废水中悬浮物千差万别,导致特征曲线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也不一样。一般采用多光谱合成图像来监测废水污染,也可以根据温度的差异选择热红外的方法进行调查、监测。由于热红外传感器对热源比较敏感,能够准确、有效地探测出热污染排放源。吴传庆等利用多时相的TM热红外数据对大亚湾核电站周围的水温场变化进行监测,通过对信息的提取分析,有效地对核电站周围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石登荣等利用多时相航空热红外扫描,获取水体热辐射场变化资料,结合数学模拟,研究上海地区感潮水体热污染的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动态方程,数学拟合的误差平均在±2.7%左右。说明,利用航空热红外扫描结合数学模式,可以较好地反映水体热污染的动态变化。采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对水温变化进行时空监测,根据影像上的热辐射信息,能够准确地识别热污染的分布,较好地完成对热污染的监测和评价。
1.3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
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接纳的N、P等营养元素超过了自身的最大负荷量,造成水体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这是水质富营养化的显著标志。遥感技术根据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与可见和近红外光之间具有特殊的陡坡效应,即叶绿素含量高的地方反射率的峰值也大的现象来监测富营养化的分布范围,然后,从彩色红外图像上的颜色变化来监测富营养化的污染程度。宋瑜等结合高光谱的实验数据,建立了基于MODIS数据对太湖水体富营养化识别的模型,实现了水富营养化遥感信息的有效提取。XiaoqinXue等采用水体富营养化状态指数(TSI)对西安渭河水体富营养化的研究证明,使用TM遥感数据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远程监测和评估是可行的。吴传庆等研究证明,从叶绿素a和悬浮物浓度反馈角度的遥感评价方法,可行性强,能够充分运用遥感数据源很好地完成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的评价工作。遥感技术能够多角度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监测和评价,为动态监测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了有效的监测技术手段。
1.4石油污染的监测
海上或港口的石油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水体污染,也是污染数量多、范围广、危害深的一种污染。遥感技术利用油和水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不同,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同物异谱和同谱异物现象来监测水体是否有油层覆盖。张永宁等在可见光波段对不同厚度煤油、轻柴油、油和重柴油的监测中发现,油膜反射率的大小与油膜的厚度有关。赵冬至等总结了油膜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地物光谱特征,为识别油膜的厚度提供了参考。Palmer等利用小型的机载成像光谱仪分析了发生在英国设得兰(Shetlands)的溢油事故,证明440~900nm是油膜提取的最有效波段。ShiL等搜集了中国东海西部2002—2005年石油泄漏的(SAR)图像,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石油泄漏量昼夜性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规律,为控制和治理大面积的石油污染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不同厚度的油膜对太阳光的反射不同,通过对水面影像上反射率的变化监测水体的油污染以及油层的覆盖厚度,从遥感影像上观察石油泄漏的时空分布特点和扩散规律实现对石油污染的快速准确的监测。
2遥感技术在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大气遥感是利用遥感传感器来监测大气结构、状态及变化,不需要直接接触目标而进行区域性的跟踪测量,能够快速地进行污染源的定点定位,从而获得全面的综合信息。由于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甲烷等微量气体成分具有各自分子所固有的辐射和吸收光谱,通过选择合适的波段来测量大气的散射、吸收及辐射的光谱,然后,从其结果中推算出污染气体的成分。白亮通过对几种主要大气污染物定量反演方法的分析,论述了定量遥感技术在福建省大气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杨岚简述了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着重阐述被动式空基遥感和主动式空基遥感在大气环境中的应用。
2.1大气气溶胶的监测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各种液态或固态微粒,通常所指的烟、雾、尘等都是气溶胶。在遥感图像中工厂排放的烟雾、大规模的沙尘暴、火山喷发产生的烟柱、森林失火导致的浓烟都有清晰的影像。气溶胶光学厚度则是气溶胶粒子各个特性参量的综合反映,气溶胶光学厚度能够反映大气污染浑浊的程度,利用气溶胶光学厚度反应气溶胶的变化,方法种类多,内容也各不相同。程立刚等介绍了应用于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多种方法,并着重阐述了被动式空基遥感和主动式地基遥感在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应用以及探测气溶胶的卫星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王耀庭等针对大气气溶胶性质及其卫星遥感反演的研究发现,气溶胶光学厚度对低地表反射率比较敏感,而与太阳光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孙娟等证明,MODIS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资料与能见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利用MODIS产品来反演能见度是可行的。此外,毛节泰等对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的方法与地面多波段太阳光度计的观测法进行对比,发现二者有较好的相关性。MODIS卫星遥感能够精确地识别每一地区气溶胶细微的变化,利用MODIS产品来监测气溶胶的变化,为大气污染监测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
2.2有害气体的监测
有害气体通常指人为或自然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硫、氟化物、乙烯、烟雾等对生物有机体有害的气体。遥感监测有害气体主要有2种方法,一类是根据有害气体污染区地物反射率的发生变化、边界模糊的情况来对有害气体的污染情况进行估计,另一类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实际反演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魏合理等利用地面可见光(430~450m)波段的太阳光谱和大气上界的参考太阳光谱,反演出大气中NO2的柱总含量,得到了该地区上空NO2含量及其变化,其变化与当地环境监测站用常规法测量的NO2浓度的变化基本一致。赵春雷等选取2010年的资料制作了河北省SO2的遥感图像,与地面监测情况基本符合,还通过光学厚度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进行遥感效果检验,平均遥感监测精度达86%,基本可以满足大范围大气环境动态监测的需要。白文广开发了基于优化拟合的CH4物理反演算法,用于实际反演,与官方反演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并首次在中国区域开展地基FTIR大气成分遥感监测研究,用于卫星反演产品的地基验证。对中国区域CH4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监测,并给出分析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无论是直接观测污染物的反射光谱还是通过间接解译的方法,最终都是通过观测反射率的变化来监测有害气体的存在,为监测大气中其他污染物提供了科学的借鉴。
2.3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中的空气温度高于城市周围郊区的温度,从而形成了从城市流向郊区的一种环流。城市热岛效应是环境遥感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对城市环境而言,城市热岛也是一种大气热污染现象。目前,针对城市热岛的环境遥感监测是通过研究城市下垫面的热红外遥感进行的,通过对不同时相的遥感资料的收集,总结出城市热岛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XuhanQiu等提出了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可以用来定量分析近一个时期的城市热岛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根据植被、水分和表面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照目标城市,根据城郊植被的差异,选出2幅不同时期的TM(4.5.6波段)彩色合成图像,大致定出城市热岛的范围。Zak-sek等采用欧洲高空间分辨率SEVIRI来估算地表的温度,再根据陆地表面温度(LST)来分析城市热岛的日变化,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用来分析城市热岛的日变化分析,为监测和治理城市热岛的变化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Gallo等用NOAA/AVHRR数据获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估算城市热岛对城郊气温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指数和城郊气温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LinLiu等观察香港一天的热岛效应与植被指数(NDVI)的相关性时发现,热岛效应和NDVI存在着负相关,同时表明了绿色土地可以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和归一化差异指数(NDBI)存在着正相关,可以用于城市热岛效应案例的分析研究。遥感技术能够从时空中分析城市热岛的变化趋势,为监测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科学手段。
3结论与展望
3.1结论
目前,遥感技术正从单一遥感资料的分析向多时相、多数据源(包括非遥感资料数据)的信息复合与综合分析过渡。利用多时相监测方法对环境污染的种类进行追踪,能够及时、客观、准确地反应污染物的信息,如污染源的位置、污染物的种类、扩散方向等,并能够对大面积的环境污染通览全貌,在环境污染监测中有巨大的技术优势。
3.2展望
随着各领域对遥感技术需求的提高,遥感技术仍有待于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1)实现环境遥感信息的定量化,对全球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预测和管理。随着RS与GIS、GPS结合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环境中,而GIS的发展更需要遥感信息的定量化,实现遥感信息的定量化,才能使RS与GIS结合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2)发展环境遥感监测的网络化,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性,将全国范围监测数据实现网络化及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一个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促进其运用,可以节省监测时间和成本。
3)提高卫星遥感的分辨率。由于大气中云和雾的干扰,在进行大气校正时会产生误差,造成误判。高分辨率和高频率的传感器的建立,可以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且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重点剖析】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
1.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
2.当代环境问题的成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而以人为原因为重要。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
强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①人类尊重环境规律:对立性向统一性转化,人地关系协调,对人类产生有利或无害的影响。②人类违背环境规律:统一性向对立性转化,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势必会反作用于人类和人类社会。
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主要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1)化石燃料的分布特征:不均衡
(2)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3)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3.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三、中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与防治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与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强调:生态环境问题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一种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导致其他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例如,森林的破坏会使流水的侵蚀作用增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而泥沙被携带到下游的湖泊中并沉积下来,又会造成湖泊面积减小,导致湿地萎缩。又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还会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拓展延伸: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如下图: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的类型、表现及危害
(2)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建设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防治石油泄漏。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污染环境的现象。
(2)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危害
(3)城市垃圾常用的处理方法
垃圾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几种主要的处理方法比较如下:
强调: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原料”,若采用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可以变废为宝,其利用方法、利用成分和优势见下表:
3.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
拓展延伸:我国重酸雨区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原因分析:我国酸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中pH值小于4.5的重酸雨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主要原因是:①南方土壤呈酸性,大气中的灰尘颗粒均呈酸性,对大气和雨水中的酸缺少足够的中和,而北方与此相反。②南方降水多,大量酸性气体随雨水降落至地面。③南方地形多以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而北方地形平坦开阔,风力较强,易于酸性气体的扩散。
我国与欧美酸雨类型的不同:欧洲、北美的主要能源为石油,酸雨类型为硝酸型酸雨;而我国以燃煤为主,多为硫酸型酸雨。
五、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
1.环境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及目的
2.环境管理的手段
3.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4.公众参与
(1)民间环保组织的优势及作用
(2)个人环境道德修养
【典例分析】
例.(2013年高考福建文综卷)表2是我国某区域2008―2010年占用、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与平均海拔状况,据此回答问题。
(1)指出占用和增补耕地分布的差异,并推断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
(2)简述该区域保护耕地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直接看出,占用耕地比增补耕地的平均坡度小、平均海拔低;增补耕地因坡度大、海拔高,开发中易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进而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第(2)题,可从宣传教育、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等方面进行回答。
参考答案:(1)占用耕地分布在坡度小、海拔低的区域;增补耕地分布在坡度大、海拔高的区域。增补耕地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2)加强教育与宣传,依法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质量;严格限制坡度大区域开垦。
【创新演练】
1.内蒙古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为了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内蒙古加强了能源的加工转换,变输出煤为输出电力和输出焦炭。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内蒙古当地人在开采煤炭过程中,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简述电力输出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
(3)在开发利用煤炭过程中当地应采取什么环保措施?
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废弃物的数量快速增长,正成为危险的污染源。读“中国电子废弃物管理过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电子废弃物处置不当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2)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合理处置电子废弃物的措施。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华网2010年8月9日报道,根据安徽环保局提供的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巢湖湖区共有约20平方千米蓝藻集聚,占巢湖总面积的2.56%,集中分布于西半湖西北部和东半湖东南部,并有局部暴发的趋势。巢湖是中国重要湖泊之一,位于安徽省合肥、巢湖两市之间,因湖呈鸟巢状而得名。
材料二 蓝藻发生趋势与气象条件关系表:
(1)按照环境要素划分,蓝藻暴发属于________污染。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徽巢湖蓝藻暴发的原因。
(3)请为巢湖蓝藻的防治提出合理的建议。
(4)环境管理的手段除了环境技术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_手段、________手段等。
4.绿色消费正在全球兴起,成为时尚。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环境都不造成污染。读“产品在社会中的一般流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是绿色产品的关键,主要取决于哪两个环节?
(2)举例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绿色消费。
参考答案:1.(1)破坏地表土及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地下采空区易塌陷;堆放矿石,占用大量土地;污染环境。
(2)造成当地大气污染。
(3)对矿区土地进行复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2.(1)废水、废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如铅、汞、铬等)和有毒溶液等有害物质污染水源、土壤、大气后,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电子废弃物占用土地;废旧电器重复使用,存在安全隐患。
(2)加强对电子废弃物的监管;分类收集,企业回收利用,资源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卫生填埋。
3.(1)水
(2)高温、降水少、风速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3)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引江济巢,增加入湖流量,促进水体流动和交换;加强监测与管理。
装饰装修工程生产工序较为复杂,且在生产操作中采用多种不同建材种类,各道工序以及各式装修繁复交叉,从而产生大量建材废料,例如废水、边角料以及油漆涂料等有毒物品,同时施工过程中也产生大量扬尘以及噪音,从而引发各类环境污染问题。而在结束装修操作后,倘若所选择的装修材料不够合理,则会在使用过程中向外释放甲醛、氨气以及苯类物质等大量有害气体,对居住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在装饰工程中应尽量选择符合环保需求以及设计要求的绿色建材,应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等相关规章制度出发,秉承绿色施工理念,在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支持下有效保障工程装修质量,以创造出预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一、装饰装修工程中的绿色材料概述
绿色装饰与装修材料通常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最大化降低天然能源与资源损耗,并对城市以及工业固态废弃物加以充分利用所合成的无污染、无毒害的一系列工程装饰材料,此类建筑材料并非像其他一些建材在使用过程中向外释放有害气体或者粉末,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危害居住者健康,其对于人体健康完全无害。相比于普通材料,绿色装饰与装修材料基本特征表现如下:(1)生产过程中不会耗费过多天然资源,主要以城市以及工业废弃物为主,如废渣、废液以及固体垃圾等等;(2)其生产技术具有无环境污染的特点,同时制造工艺实现低能耗,在配置以及生产过程中不会向产品中添加芳香族碳氧化合物、甲醛以及卤化物溶剂等;(3)绿色装饰建材的设计目的在于改善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可实现回收、循环再利用,有效应对了废弃物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装饰建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属于简单加工或者未加工的天然材料,其本身并无毒害物质,或所含有毒成分剂量低至忽略不计,此类建材以天然石材、木材以及石膏为主;另一种则是通过合成以及深加工等技术手段清除材料内部有害物质或者有毒成分,或抑制其释放与积聚,此类材料属于低排放型以及低毒型,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过大威胁,例如纤维板以及胶合板等等。
二、国内装饰工程施工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
1、国内装修施工单位管理人员大部分都存在绿色施工认识不足的问题。在于绿色工程装饰施工中不乏节能环保技术、装饰装修绿色建材和绿色施工方法的应用,此外还包括节能设备、各类先进系统研发与应用等等,这都要求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成本支出与资金支持。但国家并未针对建设项目建材装饰装修的应用做出绿色技术规范与规定,且此类措施并不在硬性规定指标体系内,加之大部分业主对于装饰工程认知度不足,其对于装饰建材对人身健康以及居住环境的影响缺乏必要认识,因此对生活环境提出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绿色施工效果各有不同。在工程项目装饰装修工作中加入绿色施工技术,则会难以避免地延长施工工期,从而增强企业成本投入。所以业主方可能单纯为了削减成本支出而裁掉一部分节能工艺以及绿色施工项目,这对绿色施工在装饰工程中的推广无疑产生了不良影响。
2、使用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装饰装修要想实现绿色施工,首先应科学选购装饰材料,通过科学合理的环保家装设计指导装饰装修工作,同时还应积极推广环保施工工艺,拓宽其应用范围,为绿色装修材料与技术的应用创造必要前提。然而不少业主方在实际操作中,虽然较为关注绿色装饰装修,并且也投入了相应的资金用于购置绿色装饰材料,但在装修过程中不重视绿色施工工艺的应用,施工作业现场由此产生大量废气废水、粉尘、垃圾,甚至还产生严重的噪音污染问题等,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与影响。
3、施工方式较为落后。传统装修装饰工程中工种较多,但大部分仅仅属于原始分工范畴,难以凸显出专业化优势。其具体体现在构配件加工工作与安装工作彼此并不独立,而由同一组作业人员负责制作到安装这一系列过程;而操作空间也未明确划分,常常伴有生产加工空间即为安装施工现场的现象,这种常规混合式施工模式无形中拖延了施工周期,同时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三、装饰工程绿色施工的优化措施
1、室内装修应遵循生态化设计原则。生态化设计既要重视为居住者创造优美的、具有较高舒适度的室内环境,又要重视环境生态平衡,尽量减少污染。其具体操作分为如下四点:(1)着眼于低能耗、低成本推动室内装修设计工作发展,遵从并发扬舒适温馨以及环保健康的宜居理念;(2)保持合理的室内布局,并对自然通风以及自然光予以充分利用;(3)应重视装修材料的合理选择,确保其具备再生性、环保性以及节能性;(4)应充分考虑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改善室内温湿度、采光以及通风效果。
2、合理应用环保建材。在选择装饰材料时应尽量选择同价位或近似价位下的环保类材料,为环保化装修创造基础。选材原则应以设计便捷、严格控制材料用量以及污染物累加效应为主。同时应合理搭配不同类别装饰材料的用量,切忌单独采用同种材料进行大面积装修。应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胶粘剂、溶剂型油漆以及化纤地毯等化学性污染较为严重的材料,多选用铸铁件、玻璃以及金属等无污染的无机材料。
3、加大新式环保材料的开发力度。应加大力度推动节能材料、绿色施工检测以及循环利用技术的发展;推进绿色建材的研发工作,尽量降低建材内部有害气体或物质的释放量;积极研发高强度以及高性能建材,以节约有限的金属资源;在施工现场作业中应尽量选择低噪音以及低油耗施工机械。
4、技术人员应深化施工设计,着眼于施工策划阶段实施有效的环境保护策略,统筹兼顾,充分考虑节能降耗,实现整体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尽量减少环境破坏以及能源消耗。同时还应积极转变理念,发扬“绿色”施工原则,对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计划予以优化,提高作业人员专业素质,合理调配施工现场操作,科学分工并相互协作,在降本增效以及节能降耗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施工效率。
四、结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色施工对于装饰装修工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实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深化发展与创新,推动了整个建筑装饰行业理念的革新。现阶段,国内建筑装饰行业仍未成立绿色施工相关的专业机构,尚无法为绿色施工提供组织引导。但笔者相信,随着绿色施工理念在建筑装饰工程行业发展中的不断完善,绿色施工也必将建立起标准化管理体系并不断发展完善,建筑装饰工程绿色施工必将全面展开。
参考文献:
[1]段新华.装饰工程推行绿色施工的实践与建议[J].上海建设科技,2014,(1):50-52.
[2]王勇.装饰工程绿色施工监理的实现[J].科技与企业,2014,(7):94-94.
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则指的是非通用的可持续发展规则,它结合了地方的环境特色,用现有的技术进行建筑施工,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还能满足人们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不仅是低耗能、低污染,还要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生态理念,需要设计师将其融入到设计当中,这种融入必须是高品位、有着丰富内涵的。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及其特征
1、绿色建筑的涵义。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指的是一种概念和象征,而不是通常意义的绿化,是指在建筑可以满足居民使用需求的前提下,不会破坏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而且对人体健康无害。所谓的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寿命周期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污染,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高效的空间,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绿色建筑对环境没有破坏性,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会影响生态平衡。
2、绿色建筑特征。在建设绿色建筑过程之中要时刻注重环保。同时绿色建筑应遵循当地的自然、人文和气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所以在建筑时没有明确的规则、模式。绿色建筑对自然进行充分地利用,比如阳光、空气、绿地,有效地联通内部和外部,布局十分开放,这跟传统封建式建筑布局是有很大差别的。与传统的建筑相比较,绿色建筑本身的耗能大大减少了。(1)自然和谐。自然和谐就是人们在建造、使用建筑的过程里,爱护、亲近所处的自然环境,使人、自然、建筑三者和谐共存。只有如此才可以兼顾协调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可以实现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国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2)节约环保。节约环保指的是人们在建造、使用建筑的时候,尽可能地节省资源利用,保护周围环境,呵护生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把由于人类对建筑建造与使用活动造成的对环境和资源的负荷与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和生态再创造能力的范围内。
二、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保护环境原则。保护环境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原则,这点对绿色建筑产业来说意义重大。在建筑以前,设计人士必须对施工场地进行大规模数据勘查,然后整理出详尽的信息,再制定环保方案,由材料、结构和外观等大方面分析整体建筑绿色设计理念,以免有害建筑的出现。
2、低消耗原则。影响建筑的内部环境因素之一就是热能损耗,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传统工业设计之中,找不到很好的办法进行处理。绿色建筑遵循低耗能原则,良好地控制建筑内外的热能,维护工业生产的良好环境。
3、节约能源原则。目前我国人口还在不断增长,能源需求日益增长,所以建造建筑的时候,需要十分重视能源使用情况。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给建筑节能方面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既会运用新型材料,还会建立新节能体系,增强建筑的综合性能,防止能源的浪费。
4、消除污染原则。对污染进行消除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里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一方面,在建筑中,提出与应用消除污染的观点意义十分重大。在建筑的内部装设除污系统,除去烟尘污染,保证空气能够正常流通,与此同时在施工的时候要采取各种方法,降低噪音污染,以保护生态环境。
三、建筑设计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1、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物地点的选择,应在遵循一定设计原则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主导风向等各种问题和地理环境因素。在设计时,应对建筑物进行合理布局,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周围自然能源,使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地址选好后,设计人员还应到现场实地考察,对施工现场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进行分析,并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现场热岛效应的出现。
2、建筑物的单体设计。(1)建筑物外形设计。建筑物体型系统越大,其能耗量就越高。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形面积,控制其层高,并采用规则的外形,这样也可以起到降低能耗的作用。(2)外墙材料及门窗的选择。在对建筑物结构进行设计时,以优先满足自然通光和通风要求为宜,这样可以降低能耗,提升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在外墙材料选择上,应以节能效果好的材料代替传统的粘土砖等。在门窗材料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到其气密性,选择那些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这样可以改善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3)设计方案的选择。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为了提高建筑物的适用性和可变性,对建筑结构及设备要采用弹性方案,即采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的方案。比如说,在设计管道时,应留有一定的管道空间。
3、室外环境的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室外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环境绿化是绿色建筑的室外环境设计关键所在。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居住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美化、减少环境污染,提升建筑整体的环境质量势在必行。
4、节能环保设计。(1)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在对建筑物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到建筑材料自身的能源消耗问题,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消耗,合理的外形设计也能起到降低能耗的效果。这是因为建筑物的平面布局、形状、体形系数等这些因素也能直接影响到节能效果。对建筑物墙体、门窗、屋顶等方面的选材和进行节能设计,都能提升建筑物的整体节能效果。此外,对建筑材料的使用方面应尽量就地取材,减少建筑材料在生产运输及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这样不仅能降低运费,也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总之,绿色建筑设计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合理选材,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如优先选择绿色混凝土、低耗能建材,选用预制模数构件减少建筑垃圾。(2)确定人的主要地位。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确保使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在选材上应选择那些无毒、低污染的材料。在结构上应尽量采取自然通风,保证室内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通过合理的设计调节室内的温湿度和气流等,以达到改善室内的热环境,提升节能效果。(3)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回收利用旧材料,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出。如在建筑物在拆除过程中,可对一些木制品、混凝土预制构件、钢材、保温材料等加以回收,经过二次加工和改造,在符合规范要求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再利用到新建筑中。通过太阳能光电屋顶和太阳能光电玻璃等,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以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结束语
随着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建筑高能耗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使得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因此在绿色建筑过程中,必须遵循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从而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节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