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4: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过对社会治安的研究与分析,本人认为国家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第一:改革公安系统结构,扩充警察队伍,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对于庞大的管理人口来说,我国的公安警察队伍是多么的渺小。比如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市,根据深圳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统计,深圳特区的总人口大大超过1000万,而深圳警察的总人数才一万人,也就是平均每一名警察要保护一千名公民;而我国的首都北京,人口大概是万,警察的总人数也就7万,平均每个警察也要负责大概三百位公民的安全。而深圳对岸的香港特区,人口大概七百万,而警察的总人数有2.7万,平均每个警察只要负责约260位市民的安全。相比之下,深圳北京的警力是多么的不足啊!深圳北京这样的国内一线大城市尚且如此,国内其他城市的警力就更加不用提了。而且我国大陆的公安管理系统的设置也不合理,室内办公的警员多,而基层一线的警员少。本来国内警员的数量就不足,再加上这种不合理的警员配置,使得国内一线警员的数量更加的不足。警力的不足,就进一步导致社会治安的恶化。
还有一点值得提及的,那就是我国从警队伍,来源混杂,警员的素质整体较弱。据了解,我国的警员有国内警校的毕业的,也有从社会人员中招聘的,招聘的门槛较低,警员的素质参差不起。毕业于国内警校的警员因为受过系统的教育,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都较高,而从社会上招聘的警员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再加上从警后缺少培训,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都相对较差。这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警察队伍管理社会治安的能力。
因此要改变我国治安混乱的局面,一方面要扩充警察队伍,补充警力。同时要加强对警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警员社会治安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改革公安系统的结构,把更多的警力纳入到基层的编制中,让警力进一步下沉,增强基层一线警员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震慑犯罪分子的作用,确保市民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确保社会治安的稳定。
第二:运用监控摄像头等高科技电子设备,加强对重点地区或路段的监控。
火车站、机场、地铁出入口、汽车站等人流量大,人员复杂,交通繁忙密集,社会治安也比较的混乱,历来是犯罪案件高发的地方,因此是治安监控的重点地方。由于我国的警力的不足,对于这些地方的监控,除了尽量派出更多的警力外,还要大量的运用监控摄像头等高科技电子监控设备,以此来弥补警力的不足,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监控,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效果。譬如说广州市流花火车站地区。流花火车站地区地处广州市的中心腹地,以广州火车站为中心,北起桂花岗,南至流花路,西接站西路、站前路、站前横路,东至环市中路电视塔路段。在这不到2平方公里的地段上集中了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和公路运输枢纽,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由于人流密集,这一地区的治安状况极差,是犯罪的高发地区,因而历来是广州打击刑事犯罪的重点地区。为了治理广州流花地区混乱的治安秩序,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在该地区安装大批的电子监控设备,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据了解,在广州市公安局投资500多万元对广州火车站广场及周边的治安监控系统进行全面更新改造,在该地区安装了69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并由经验丰富的民警24小时对流花地区进行监控。通过“电子警察”,及时发现广场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和伺机作案的不法分子,迅速调动执勤民警适时实施抓捕,达到以快制快的效果,提高了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的成功率。据统计,今年上半年,越秀警方通过“电子警察”,在流花地区破获各类案件400多宗,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00余人。这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犯罪,震慑了犯罪分子,稳定了该地区的社会治安秩序。
第三: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从源头上遏制犯罪。
出租屋是外来人口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犯罪的温床。犯罪分子常常利用出租屋进行犯罪活动,比如说、制造贩卖、制造贩卖假冒伪劣产品等,而出租屋密集地区,本身都是犯罪的高发地区,治安秩序特别的差。根据相关的报道,广州85%以上的刑事案件是流动人口所为,作案者80%以上以出租屋为落脚点,80%以上的制假贩毒活动,90%以上的无证生产加工点在出租屋内。可见出租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因此能否对出租屋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打击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否对出租屋进行有效地管理,已经关系到能否实现社会治安的长期稳定。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出租屋拥有巨大的市场,很多业主纷纷把自己的住宅改建成出租屋出租。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光是广州,有登记的出租屋就有533万间,加上那些没有登记的出租屋,数量就更多。出住屋具有分散、隐蔽、变更快的特点,这就给公安机关或者有关部门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出租屋比较集中的地方则是城中村和城乡结合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往往是治安管理的盲点,治安环境极差。再加上业主本身漠视对出租屋的管理。因此出租屋就往往被犯罪分子利用,作为其实施犯罪的隐秘场所。
因此要从源头上打击犯罪,就必须加强对出租屋的管理。具体的措施有:(1)完善出租屋管理条例,强化业主、小区管理委员会、村委会对出租屋的管理责任。对于管理不力的有关单位,加大处罚的力度。(2)要探索出新的出住屋管理模式,这种出租屋管理模式要能够实时反映出租屋的最新变动情况,比如说是承租人的姓名、籍贯、住址、承租的用途、承租时间等相关信息。(3)公安机关、区、街道办的治安管理人员,要加大对出租屋的检查力度,及时了解出租屋的相关变动情况。
第四:整合资源,专项打击重点犯罪行为。
由于我国用于打击犯罪的警力和经费有限,公安部门很难同时对多种犯罪行为实施打击,而犯罪行为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可能会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集中爆发。因此公安部门应该整合自身资源,集中精力,专项打击某类重点犯罪行为。通过对这一类重点犯罪行为的严厉的打击,不仅有效的压制这类犯罪行为,而且对其他的犯罪行为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自去年实施的重庆打黑风暴,其意义在于:这次整治行动不仅重重地打击了盘踞重庆十多年的黑恶势力,净化了重庆的社会环境,而且对于全国其他地方的黑恶势力以及其他即将要实施犯罪活动的犯罪分子也起到了震慑的作用。而在地区,公安部门早在两年前就对“两抢一盗”这类重点犯罪行为实施了专项的打击。具体包括:(1)针对犯罪分子多以摩托车作为作案的辅助工具,公安机关对重点路段、地区、甚至全城实行禁摩行动,禁止摩托车在这些路段地区行驶,从源头上剥夺犯罪分子利用交通工具实施犯罪的机会,使其犯罪付出更高的成本,面临更大的风险。目前广州、深圳、东莞等“两抢一盗”最为严重的地区基本上都实行全城禁摩。(2)组建便衣大队和打击“两抢一盗”专业队,充分发挥便衣警察和专业队的隐蔽性和专业性的特点,对犯罪分子实行重拳打击。自实行了上述措施以来,“两抢一盗”案件逐年下降,社会治安明显有所好转,根据有关的报道称,全省共立“两抢一盗”案件379969起,比的417800起减少37831起,下降9%;其中“两抢”案件103721起,比的127543起减少23822起,下降18.6%;盗窃案件276248起,比的290257起减少14009起,下降4.8%。全省破获“两抢一盗”案件137625起,其中破“两抢”案件50938起,破盗抢机动车案件37264起(盗抢汽车案件3608起),比的36788起多破476起。因此实施“整合资源,重点打击”的方针还是非常的有效的,对于打击遏制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以预防为主,建立警民联防体系,由点到面,实施全面布控。
对于打击犯罪,光靠打压是不行的,还必须要对犯罪行为予以防范。打压,着眼于犯罪行为已近产生,并且已经危害到社会;防,则着眼于犯罪行为正在酝酿,但还没有露端倪。,在犯罪行为酝酿时,就把它打掉。由于我国警力和经费的不足,要对所有地区实行全面的布控是不可能的。打击犯罪,倘若没有市民的协助是不太可能的,而市民也有协助警察打击犯罪的义务和责任。因此警察和市民应该联合起来,通力合作,共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具体来说,公安部门应该要帮助市民建立保安队或者联防大队,并对其进行培训,增强其处置治安问题的能力,同时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合理的装备。
作者单位:124010中油辽河油田第二职工医院口腔科(叶新平),眼科(万胜新),急诊科(孙桂捐),五官科(林爱军),肿瘤科(乌左祥)
舌鳞状细胞癌是口咽部恶性肿瘤的发多瘤,其治疗首选手术治疗。作者从1999年5月至2007年5月应用手术+平阳霉素联合放疗治疗33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33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为45~85岁,平均70.1岁,以55~85岁者居多。病理诊断:舌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期:按1992年全国肿瘤防治研究会的分期方法[1],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期8例,Ⅲ期16例,Ⅳ期7例。 发病部位:按肿瘤原发部位以界沟为界分为舌根鳞癌和舌体鳞癌。本组舌体29例,占87.88%,包括舌缘前1/3 2例,中1/3 12例,中后交界处7例,后1/3 2例,舌腹部2例,舌尖1例;舌根部2例,占12.5%;而舌体部以舌侧缘最多,其次是舌腹、舌尖部。根据其早期症状及表现,本组溃疡型16例,外突型8例,浸润型5例,状型4例。其中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与复发:本组33例中治疗前确诊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者10例,转移率30.3%。在30例手术治疗组中术后出现病灶复发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1例。肾功能检查正常范围,血常规正常。治疗前后均有CT片观察侵润范围对比。
2 治疗方法
2.1 外科手术+综合治疗 本组33例舌鳞癌中单纯手术治疗6例,外科手术+综合治疗(术前放、化疗+手术+术后化、放疗)21例,单纯放疗4例,放+化疗2例。其中手术病例在切除原发灶同时亦接受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前采用颞浅动脉插管灌注平阳霉素10 ml诱导化疗,术后再给予全身化疗,同时给予高营养等充分支持治疗,手术尽量保留患侧下颌骨。
2.2 放疗 用6MV直线加速器X射线常规放射治疗,术前及术后放疗剂量分别为40 Gy及50~80 Gy。放射部位包括舌及颌下区。每周总量900~1000cGy,每周5次,总剂量达6000~6500cGy结束放疗。射野:原发舌面颈联合野,放射量达4000cGy时缩野,只对原发灶放疗。颈野:如上半颈有肿大结节,初放时包于原发野内,下半颈切线照射5000cGy中间挡铅,保护脊髓。对残留结节再下放疗量1500~2000cGy,如上颈无肿大淋巴结只作颈部预放量照射5000cGy。
3 结果
3.1 近期疗效 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NC)、进展(PD)。33例患者资料后达CR 24例,PR 5例,NC 3例,PD 1例,近期有效率87.9%。
3.2 远期有效 全部33例患者随访5年,只1例失访按死亡计算,其中1、3、5年生存率为81.8%、69.7%、48.5%。
4 讨论
舌组织具有丰富的淋巴管及血液循环,生理活动频繁。舌鳞状细胞癌早期即可能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研究表明,N0期舌癌可发现淋巴结胞膜外转移灶[2]。淋巴结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发生胞膜外侵犯者远处转移增加。生存率可再下降50%。有研究表明,存在胞膜外侵犯者,局部复发率明显增加,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可达无胞膜外侵犯者的3倍[3]。平阳霉素自20世纪70年代末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证明是一种很好的化疗药物,尤其对明显鳞状细胞癌的效果较为显著[4]。
4.1 首选手术+化放疗再巩固化疗依据 对于原发舌鳞状细胞癌,传统治疗首选放疗,其5年生存率40%,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远隔淋巴结侵犯和外部转移,尤其是腹腔转移。Devita等[5]对舌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进行先手术+化疗再放疗,结果表现先手术+化疗再放疗的生存率略高于单纯放疗。本组33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69.7%、48.5%。明显高于单纯放疗者。
4.2.1 临床分期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1,从表1看,Ⅰ期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5%、75%,明显高于Ⅱ期、Ⅲ期、Ⅳ期,尤其5年生存率Ⅰ期与Ⅱ期以上之间有显著差异,说明病期越早,预后越好。有学者报道单纯放疗Ⅰ、Ⅱ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56.8%、45%。而本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75%,66.7%、55.6%、35.3%,说明综合治疗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放疗。
4.2.2 放疗剂量与生存率的关系 见表2,从表2看:>6000cGy剂量其1、3、5生存率为85.7%、76.2%、61.9%。而
表1
临床分期与生存率(例,%)
临床分期例数生存率
1年3年5年
Ⅰ期44/4(100)3/4(75)3/4(75)
Ⅱ期33/3(100)2/3(66.7) 2/3(66.7)
Ⅲ期98/9(88.9)7/9(77.8)5/9(55.6)
Ⅳ期1712/17(70.6) 11/17(64.7)6/17(35.3)
表2
放疗剂量与生存率(例,%)
放疗剂量例数生存率
1年 3年5年
6000cGy以上2118/21(85.7)16/21(76.2)13/21(61.9)
6000cGy以下12 9/12(75) 7/12(58.3) 3/12(25.1)
综上所述,舌鳞状细胞癌采用手术+平阳霉素静脉注射联合放射治疗是治疗舌鳞状细胞癌的最有效治疗手段。因此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69.7%、48.5%,但最终治疗失败原因均为转移复发。局部未控制晚期患者经治疗仍有40%存活3年,从结果看出放疗需达6000cGy最好,但为了提高其生存率,作者考虑今后采用放疗时先化疗12个周期,后行放射治疗,结束后再巩固化疗,希同行共同提出新方案。
参 考 文 献
[1] woolgar JA.Patrology of the no neek.Br J Oral Maxil lofac surg,1999,37(3):205.
[2] Myers JM,Green bery JS,MOV,et al.Newmaliynancy grading is a better prognostic indicater than Broders grading in ord sgaamous ceu caninomas. J Oral pathol med,1999, 18(8):432.
前言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在农村基层也存在着各种危机,且有的时候、有的地方还比较激烈,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责无旁贷。农村基层是我国体制架构的基础环节,但人们对于基层规范治理和法治治理的关注相对来说还远远不够,强化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是有效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1、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责任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1政府管理部门及官员责任意识欠缺
第一,体制性因素对政府管理部门和官员意识产生影响。政府现有的以由上级集中控制和统一分配资源的体制决定了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机制结构要素是向上级负责,而这一责任体制的形成使得政府责任的实现方式与实际工作情形发生断裂,突出对上级责任的认识与注重,而忽视了对民众责任的重视。第二,对责任内涵认识不清导致责任意识的缺乏。部分政府管理部门及官员没有形成正确的责任观念,对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政府严峻责任认识不到位,甚至认为责任制度是用来约束被管理者而不是约束自己的。第三,责任的执行观念不强、责任执行力不够是责任意识缺乏的突出反映。责任的落实需要较强的执行理念,将责任部署到位、落实到位、实施到位是对责任意识最好的诠释,提高责任执行力和履职能力是增强责任意识的根本。
1.2政府管理过程封闭及信息沟通不畅
第一,政府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过程公开和信息畅通的体制不健全。从形式上来看,近年来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虽然有很多涉及到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过程公开和信息畅通的相关内容,但比较零散、规定抽象,没有形成一套完善健全的体制机制。第二,缺乏对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政府管理信息公开的特别规定,操作性不强。第三,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过程封闭及信息沟通不畅的责任得不到追究。现有的制度和体制对政府部门不公开过程、不畅通信息应付的责任规定不明确,过于抽象和含糊,没有形成严格的制度保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使得政府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过程封闭和信息沟通不畅成为常态。
1.3政府责任管理体系不健全
第一,没有建立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府责任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责任管理体系比较粗糙,管理每一个环节的责任没有做到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现有的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责任管理体系没有以现实为基础,不是针对现实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出来的国家层面的政府责任管理总体设计。第二,责任管理体制因循守旧,缺少革新,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方法探索上积极性不高。事实上,作为承担管理责任的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是管理的主要机构,亲自担任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领导组织工作,对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问题和缺陷也是最清楚的,是最有能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的主体,而现有的责任管理体系限制了部门和责任人员创新精神的发挥,不能有效激励部门和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责任管理体系不能随着经济社会变化而不断变化。政府的责任管理体系是国家权力运行体系和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部分,它应当在国家不断变化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实现自己的更新、变换、调整与升级。
2、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政府责任机制的落实
2.1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政府内部责任机制的落实
第一,政府在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矛盾防范和准备责任机制的落实。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做得到位,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爆发,或者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的将社会矛盾带来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居安思危,切实抓好准备。有些矛盾不可避免,必须为之做准备,如同诺亚在下雨之前就造好方舟。这意味着政府管理者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就必须积累可用资源和提升处理能力,降低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脆弱性,在矛盾发生以后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从而能够降低矛盾的损害程度,及早达到社会的有序治理状态。第二,政府在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监测与预警责任机制的落实。科学研究表明,社会矛盾爆发之前的临界期是处理社会矛盾、规范社会治理的最有利时机。尽早发现矛盾迹象爆发苗头,并在早期将其消灭,能够阻止矛盾向社会危害蔓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矛盾给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及政府管理活动带来的威胁与损失。
2.2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政府外部责任机制的落实
第一,健全和完善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法制体制。首先,要完善宪法条款。“宪法的内容及其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宪法和宪法的至上权威是保证权力服从法律,从而实现法治的关键。”要在宪法中增加关于政府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条款。此外,还要逐步完善其他与政府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当然,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要注意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各种制度规定要统一、配套、协调,相关措施要落实好,按照法治要求,做到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法制的执行到位。第二,建立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问责制。建立问责制的主旨,就是通过问责来落实政府的责任,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避免产生“不负责任”现象。问责即“追究责任和承担责任”,其核心在于要求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对其行为负责。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问责是对全过程中政府行为及其后果的问责,包括过错问责(决策问责、政治问责、法律问责)和绩效问责。这些问责方式意味着,政府日常决策失误或强行推行农村政策而引发矛盾或造成重大损失,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过程中未能维持社会稳定、导致事态恶化并造成恶劣影响,政府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没有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并有失职失责或违法行为,政府组织或其工作人员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未达到应有的绩效水平,均被追究责任。
3.结语
强化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中的政府责任是有效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过程中,政府不要惧怕直面现实问题,要勇于承担政府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既可以推进农村基层社会综合治理的有序发展,又可以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和良好政府形象的构建。
参考文献:
以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针,以组织开展“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统揽政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全局,建立完善“打、治、防、控”一体化的工作体系,构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全面规划,分布实施。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起全方位、全天候,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反应快速、打击有力、治理及时、防范严密、控制有效的适应形势要求的新型治安格局。实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的目标,确保全镇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大局平稳。
二、工作目标
在“严打”整治专项斗争取得重大胜利的基础上,为巩固“严打”成果,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保障社会治安持续平稳的长效机制,针对我镇当前的治安形势,我们要在全镇实施以建立新型的“打、治、防、控”机制为主要内容,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实施“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在工作方针上由以打开路、侧重打击向预防为主、重在治本转变;在工作范围上由单纯解决治安问题向排查消除不稳定因素、全面维护社会稳定转变;在工作方式上由依靠政府、依赖专门机关向防范工作主动化、市场化、有偿化转变;在工作模式上由静态控制为主向动静结合、以动态控制为主转变。全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新型的治安防控网络和保障机制,使我镇社会治安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任务要求
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是一项民心工程,是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关系我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的一件大事。要充分认识实施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各行政村、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自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紧抓好。
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要突出工作重点,全力提高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要坚持以“破大案、追逃犯、打团伙、治乱点”为主攻方向,加大破案追逃的工作力度,争取做到重特大积案破案率达到90以上,现行重特大刑事案件力争发一破一。
(二)、要妥善处理各类人民内部矛盾,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行政村、各单位、各部门都要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及早发现、及时化解,并通过多项措施的建立和完善使这项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三)、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基层安全创建活动。城区安全创建活动要与即将开展的城区建设工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完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农村安全创建要通过抓组织、抓制度、抓巡逻防范、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农村创安水平。
(四)、要强化动态控制,建立“打、治、防、控”一体化的防控快速反应体系,做到“反应快速、打击有力、防范严密、控制有效”。要建立完善“四个体系”,即以专门机关为依托的打击犯罪体系,解决“打得狠”的问题;以公安部门为依托的动态防范体系,解决“控得住”的问题;以社区为依托的基层防范体系,解决“防得牢”的问题;以有关部门为依托的重点管理体系,解决“管得严”的问题。
四、方法步骤
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分三步实施,即一年打基础,力争有进步;二年抓规范,整体见成效;三年抓巩固,全面上台阶。
20__年为基础年。工作上要强力实施四个突破,即城镇在健全“打、治、防、控”网络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广大乡村在安全创建,抓好群防群治网络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城乡结合部,交通干线在整治治安乱点上有新的突破;“严打”斗争在打击乡村流氓恶势力和盗、抢等侵财型案件上有新的突破。
20__年为规范年。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推广典型,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铺开,全面达标,不留死角,使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各项目标基本得到实现。
20__年为总结评比、巩固提高年。要在总结,评比,完善,提高,巩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以下保障措施,确保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顺利实施。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为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多渠道筹集综治工作资金,为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保障;三是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力保障;四是严格奖惩,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的落实,为争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高效的激励机制;五是广泛
二是突出惩防体系的创新性,努力建立起结构合理、程序严密、配置科学、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要贯彻落实好这一方针,需要全面推进行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司法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制度来解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问题。从目前各级党政机关权力运行的现状看,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权力运行,收到一定效果,但是,公共权力的滥用、自由裁量的空间过大、权力失去监督和制约或者监督和制约不力等问题还依然严重存在。因此,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非常有必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抓住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权力的规范和制约问题,从机制体制和制度上保证权力不被滥用。
三是突出惩防体系的应用性,把征防体系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之中。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及治本抓源等工作都要按照“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要求有效地开展,真正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把制度建设作为根本性工作来抓,把监督作为关键性工作来抓,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用惩防体系建设来促进工作的落实。
关键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特点;问题;政策
Key words: soci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management;characteristics;problems;policy
中图分类号:D6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328-02
0 引言
社会治安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被逐渐提上日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被广泛应用在社会治安管理上,对我国社会治安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社会治安形势仍然很严峻,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的势头,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其治理工作起了限制和阻碍作用。一味的严打或者宽松化治理并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只有继续不断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等法律体系,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方针和指南,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服务和指导,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成效。
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特点
在社会治安治理工作中,我国主要是以政策的形式进行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现做如下分析:
第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是指按照党的政治和组织领导机制所构建的综合治理领导体系。其既不需要设立专门的法定实施机构,也不需要改变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组织管理。其领导体系就是指按照党的统一领导,对社会治理工作由党和政府共同管理,办事机构对其进行具体管理,同时明确各单位的职责。上至省市,下至县区、乡镇都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制,以便使得社会治安治理工作能够进行明确分工。权责明确,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为指导和标准,对综合治理的相关管理规范加以明确。在综合治理的区域,以属地管理为原则,明确主管人的责任,并且以“系统抓和抓系统”的方式进行辅助。对于国家各个部门来说,要进行齐抓共管,一切治理措施都必须以综合治理方针为标准,对于基层中的各个单位来说,则可以进行群防群治,专心管理好本部门的人员,处理和本部门、本单位的治理工作,做到各尽其责。
第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调控手段要以政策性责任为核心。可以采取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以及一票否决制来进行实施,或者还可以取消评先评优的资格,甚至将个人的政治荣誉和工作成效相联系等方式来提高治安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办事效率。
第四,社会综合治理政策具有非常广阔的实施主体。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上,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都是政策实施的主体,对综合治理工作负有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对其人员和资产的管理,以便进一步促进社会综合治理政策的建立和完善。
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优缺点
2.1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优点 政策实施方式在对社会治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时具有其独特的优点。
第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实施机制较为灵活。如果国家对社会治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比较滞后,为了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率先实行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对其进行指导。
第二,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进行实施可以不必新建实施机制。其完全可以以现行的体制为标准和依托,专门的国家实施体制不必建立。
第三,通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来对各个单位和相关人员的升迁奖惩进行约束和管理,可以进一步明确其职责,促使其能够严于律己,提高其自身的治安治理效率和质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同时按照政策进行实施比较符合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让政府政策可以先行发挥作用。
第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指令和措施,可以促使省市县级等各个区域和各个单位的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
2.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局限性 政策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政策具有严格的要求,原则性较强,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措施,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操作方面有一些不利影响。其次,国家不能要求政策强制执行,使得政策的权威性和实际执行情况仍然和预想方案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一些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法律基础。再者,政策的实施主体也未进行明确规范,对负责综合治理并进行实施的国家管理和部门以及群防组织的性质和职责范围进行明确确定,使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缺乏严密的分工层次,管理体系未能有效建立开来。另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导致在治理过程中投机违法现象频发,人员治理的积极性不高,给社会治安工作的有效进行带来很大的难度。
3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3.1 主要问题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难题,社会矛盾较多,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缺乏明确的定位。管辖综合治理机构缺乏明确的地位,难以断定其是属于政府还是党委。并且治理工作的连续性较差,缺乏具体的实施和治理计划,权威不足,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治理工作的实践性较差,流于形式,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人员编制不合理,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尽管政府对综合治理的人员编制以及资金投入等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然而地方资金有限,尤其是对于县镇乡等基层来说,财政更为吃紧,要想加大对人员编制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有点力不从心,使得综合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地建立和完善,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第三,治安防范工作力度不足。有些地区的治安防范工作较差,缺乏一定的治安措施和治安体系,导致违法犯罪现象经常发生,进一步加大了治理的难度。
3.2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有效建议 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制定来说,一定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治安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政策,涉及到更为广泛的区域,并且对治理措施进行细化规定和要求,避免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另外,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会出现一些变化和调整,对于综合治理政策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够为社会治安的治理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和保障。对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来说,明确各级政府的治理范围和职责,加强对人员的合理编制,并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对于社会治理工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政策的指导和服务下,明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分工和职责,对人员进行合理编制,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提高治理成效,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参考文献:
[1]张传玲.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的探讨[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6).
[2]卢虎.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毛口乡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有效[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1(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不同于行政和管理,最基本的要求是掌舵而不划桨。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能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走好海事的发展变革之路,是海事工作者应当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下面以“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为例,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海事改革发展的指导价值,尝试探索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的指引下,扎实开展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
融入改革大局,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定位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丰富了国家现代化的内涵,是对改革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海事系统在执行国家法律、行使执法权力以及实施监督检查等方面都与国家治理体系密切相关,海事系统的执法行为是“国家水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是镇江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镇江海事落实海事“三化”建设要求的重要实践载体。在国家治理改革发展的大形势之下,镇江海事局应抓住机遇,融入改革大局,进一步优化“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定位。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要立足海事系统改革发展和地方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按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和科技运用能力”总体目标,统筹规划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各个要素,扩展目标空间和任务区域,推进各种资源的有效集中,推进各项目标的高效实现。二是夯实履职基础。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海事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单元之一,全面高效履行海事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责,也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此,我们必须引导海事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肩负的责任,增强提升履职能力的自觉性,持续提升抢抓机遇、承受压力、推动发展的综合能力。三是抓好统筹协调。海事部门作为中央垂直管理的经济类执法部门,既要全面履行法律赋予各项工作职责,全力确保辖区水上安全稳定;也要立足自身实际和海事工作规律,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海事工作与地方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推动海事事业改革发展。要围绕海事工作的使命和地方发展的大局,努力实现争创“服务发展先锋区、科学监管样板区、智能管理先行区”与海事改革发展大势、地方经济建设大局的统筹协调和有效对接。
加快职能转变,扎实推进“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
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合理定位政府职能,要明确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权力的边界范围。在此基础上,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转变。
海事监管现代化镇江示范区建设第一个目标就是以“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为基础的“服务发展先锋区”建设。镇江海事局将围绕镇江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目标,助推临港物流产业发展,给力长三角区域物流中心建设,推动辖区码头对外开放和升等改造,支持新兴港区开发和临港重大项目、涉水重点工程建设,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集聚升级,鼓励并支持航运配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港口企业向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业转型,服务镇江水运经济发展繁荣。一是简政放权、优化机制。“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新一轮政府改革背景下,简政放权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支撑和制度取向。海事工作服务航运、服务船员,拥有为数不少的行政审批权力。如何履行好这些权力,事关行政效率和安全效率的提升。推进海事监管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业务运行机制,提高行政审批项目办事效率,按要求及时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审批权,压缩行政审批时限,优化政务办理环境。二是发挥作用、促进交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是新一届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发挥海事服务作用,服务水运经济发展,不是没有边界的无限服务,更不是要海事部门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要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认识基点,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为企业和地方发展提供政策解读、法律咨询和技术指导等公共服务。三是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简政放权,简的是办事流程,放的是手中权力,要的是办事效率,留的是肩上责任。只有把“管得多”转变为“管得好”,把“管得大”转变为“管得巧”,该放的决不伸手,该管的要责无旁贷,才能达到简政放权的真正目标。我们海事部门必须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同时,强化对涉水工程、通航管理、船员管理等重点事项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强化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积极完善简政放权后的管理制度,强化现场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意味着从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交互共治的结构性转变,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具有可预期性、可操作性、可救济性等优势,强调限制公权力和合理配置私权利,给予每个个体平等的保护。依法行政,以法治的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方能在转型时期凝聚改革共识,使不同利益主体,依法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就是要以“依法行政”为基础,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升科学管控效果。坚持以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推进海事管理,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履职,就是海事系统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最好方式,也是提高海事管理水平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从“法治”角度抓好“科学监管样板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进一步明确部门岗位职责和分工,优化业务工作流程,建全和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抓住工作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实、抓细,持续强化重点水域、重点时段、重点船舶的动态监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能。二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一直是水上安全监管工作坚持的工作方针。在新的形势下要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对安全隐患实施联合执法、综合整治;要积极依靠地方政府开展综合治理,努力将非法采砂、碍航捕捞等影响海事监管的重大隐患整治工作,由单一部门执法工作上升为地方政府层面的统一行动。三要更加注重经验总结。要综合考虑人、船、环境等因素变化对水上交通安全的影响,合理制定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评价体系。要固化安全形势分析会等行之有效工作制度,制定并落实针对性事故预防预控举措。要定期分析形势,把握规律性,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监管从事后到事先、被动到主动、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加强创新管理,扎实推进“智能管理先行区”建设
摘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受到了愈来愈多目光的注视,因此亟需创新石油炼化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推动企业优化转型、跨越发展。因此,新时期的石油炼化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方向,努力找寻出发展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措施。本文阐释了推动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重点探究了推动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旨在提升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 :新时期;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推动措施
1 推动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1.1 企业自身发展进步的需要
石油炼化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也就是要通过做好综合治理工作得以加强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达到填充管理漏洞、突破发展瓶颈的目的。但现实情况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会阻碍企业的进步,因此推动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是石油炼化企业自身转型、稳健发展的必经路径。
1.2 市场经济竞争的根本要求
现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加之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导致石油炼化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内部管理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石油炼化企业必须强化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一目的呢?这就要求石油炼化企业敢于发展、乐于创新,从而满足市场经济竞争的根本要求。
1.3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定位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继续坚持了这一重要任务,竭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石油炼化企业作为我国范畴内的大型企业,必须着手强化企业综合管理,极力构建出适宜的综合治理机制,这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 推动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具体措施
2.1 认清时势,提高企业领导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视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认清时势、跟进发展脚步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战略步骤,石油炼化企业同样也不例外,因而企业领导应依据实况认清时势,提高对综合治理工作的重视度,为企业安全稳健的发展打好基础。
在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过程中,领导者一定要不断更新企业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认知企业生产、发展与治理工作之间的联系,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间的联系,狠抓综合治理工作,努力兼顾好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从而推动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2.2 注重学习,切实提升整个综合治理队伍人员的素质
要想切实提升企业整个综合治理队伍人员的素质,必须要做的事情有三件:第一,企业着手培养和增强广大干部员工的治安综合治理自觉性,激发他们敢于斗争的意识,鼓励员工敢于同各种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第二,企业要注重学习,推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与培育,邀请专业的培训人员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切实提高企业在职员工的综合品质素养;第三,石油炼化企业要认真践行和贯彻已有的规章制度,尤为重视实践领导责任机制与目标管理责任制,开展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治理活动竞赛,切实加强员工对综合治理工作的认识与理解。
2.3 重视管理,力求企业职工人人遵守法纪、按章办事
在推动石油炼化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务必要重视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求营造出企业职工人人遵守法纪、按章办事、和谐共处的环境氛围,致力于加快企业综合治理工作创新发展的进程。在管理过程中,企业要站在全局角度,紧密结合实际情状,极力改变“有人用、没人管”的恶劣现象。与此同时,还需定时定期调查企业员工的基本情况,了解基层员工的需求与困惑,理清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冲突,便于及时处理各种问题纠纷,减少员工违章乱纪事件的发生频次,确保企业内部员工间的矛盾不再扩大,以此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2.4 善于调和,处理好炼油企业与周边工农的矛盾关系
一直以来,石油炼化企业与周边工农的关系矛盾一直很突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因为炼油企业土地问题严重,大肆占取工农土地;二是炼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污染物过多,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炼油企业必须出面调和此问题,恰当处理企业与周边工农的关系,竭力消解矛盾。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与周边各村镇结对扶贫,照顾弱势家庭群体,同时加大环保投资,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拉近企业与居民的关系,进而为后续的生产经营扫除些许障碍。
2.5 完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
此处的机制指的是维护企业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只有切实完善此项机制,才能为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的建立健全奠定好基础,石油炼化企业整个综合治理工作才能以创新发展。因此,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日常工作中,国家要对各种违法犯罪和邪恶势力行为施以高压政策,切实建立并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与目标管理体制,以此帮助石油炼化企业维稳工作应急机制与责任机制的建成,协调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鼓动企业员工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工作格局,发挥整体效能。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要想做好石油炼化企业的综合治理工作,必须要认清时势、注重学习、重视管理、善于调和、完善机制,多角度、全方位的创新与发展综合治理工作,有效清除和消解企业综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障碍与荆棘,切实保障石油炼化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新林.新形势下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04).
一.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小流域综合整治涉及河流保护与管理的部门很多,流域内水土资源、森林资源、植物与生物资源等均属不同部门管理,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现行管理体制未能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形成一系列激励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用水、节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从而导致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不高、水土流失严重、河流环境的质和量持续恶化。
2、规划滞后,缺乏对小流域治理的有效指导。小流域保护与管理基本停留在水污染控制和水利工程的管理,许多小流域缺乏系统的规划工作,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薄弱,治理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河流沿岸的城镇规模日益扩大,重要粮食生产基地的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都对防洪保安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有前期工作不能满足河流治理和管理的需要,难以有效指导近期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3、治理标准低,大部分小流域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很弱。河道治理多偏于防洪功能,而其它功能被严重忽视。以往采用单一治理措施建设了一些临时防洪工程,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防洪问题突出,许多小流域的重要河段仍处于未设防的自然状态。
4、缺乏投资渠道、投入不足。小流域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治理资金不足。近年来,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对河流的治理(河道清淤和堤防加固等)日趋减少,水利专业技术力量薄弱,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
二、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的措施
随着人们对水资源环境要求不断提高,河流生态建设的意识逐步增强,有必要进一步改善传统的小流域治理措施,探讨新的治理模式。依据国家生态治理的政策方针,结合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际,提出“规划――整治――监测――评价”一体化模式的治理维护理念,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1、因地制宜确定治理方式.治理方式的确定是小流域治理难度最大的,从过去已经实施的项目可以看出,小流域的治理很多都以防洪建设为主。小流域具有数量大和分布广以及形势复杂的特点,它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国家的财力也不能够像治理大江大河那样的标准治理,从经济和技术这方面出发来考虑治理问题也不是那么合理。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小流域的特点以及经济状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措施来治理小流域,完善防护体系。
2、统一规划明确治理目标。河流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成了生机盎然的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是河流廊道生态系统的动脉。河流整治不应孤立地处理河道里的水体,而要综合考虑恢复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制定全局规划方案。由于我国小流域众多、河流差异大,洪涝灾害程度不同,各地要根据当地河流治理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的相关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的重点范围。
3、改革水利设施管理制度。全面实施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制度改革,对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全部实行业主责任制,实现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水利服务。中型及其以上水利工程,要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大力发展供水、水产养殖、水利旅游等产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以资本为纽带,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水利资本经营的市场机制,使各种水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流域水质污染源控制。民众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污水、生活和生产垃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对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必须有效控制污染源,建立完善的污水管网体系,阻隔污染来源,防止水土流失。
5、防治洪涝灾害。做好水土保持,这是根治河流水患的重要环节,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种牧草、修梯田、挖蓄水坑和蓄水塘等。增加防洪投入,提高防洪工程标准,修筑堤围,做好防治屏障。在江河的上游和各河流汇集的地方兴修水库,拦蓄洪水,调节河流夏涝冬枯的变化。
6、河流生态修复。水生生物区岸坡设计时,要尽可能地创造孔隙,为水生生物的繁衍、栖息、觅食以及活动等提供必要的场所。河流平面形态设计时尽量要保持原河道的自然弯曲,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因势导流,恢复自然河态。营造多样水域空间,后撤堤线,清除底泥,改良急流浅滩、深潭、湿地等多样水环境,为多种水生物提供生存空间。
7、营造生态自然景观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结合景观学建设绿色廊道,与植被、村镇绿化带、田园作物交错融合,形成立体生态群落,并在合适的地方建立湿地公园,滨江公园、文化主题公园等,形成河道的生态文化廊道。小流域治理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水文数据,为了实现实时监测水情、综合评价治理情况,进一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必要创新技术,构建小流域检测与评价体系。
8、建立小流域检测体系。结合现代科技,采用GIS、RS等先进的监测手段,对河流进行空间尺度上的多指标监测,建立水文、水质、水生态指标等信息的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快速高效的掌握河流信息,应对河流突发事件。
9、建立小流域信息档案系统与健康综合评估体系。建立小流域信息档案系统,以积累资料,形成较为系统的历史数据库,为管理决策者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河流环境健康状况评价可描述和反映任一时段内河流的整体状况和健康水平,获取河流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同时河流健康的各个分指标,包括水质参数、生物指标、河岸带状况等可以反映河流该部分的健康情况,从而剖析河流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结束语
当前国家加大了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治理力度,逐步形成了以堤防、防洪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工程为主的防洪体系框架,主要江河防洪抗旱能力显著提高,但小流域治理总体滞后,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全面系统治理,治理方式落后,治理标准不高,防洪能力弱,未能从根本上防治较大河洪灾害。小流域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国城乡,尤其是县城、重要集镇和粮食生产基地的防洪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也影响城乡广大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了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强小流域整治工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重点地区小流域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工作大纲[R].北京: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8.
[2]张凤德,李旭光,李小平.城镇小流域生态修复设计.东北水利水电,2012.
二是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了区域发展的竞争力。各地各部门把环境综合治理放在创造发展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推动。通过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各地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对我市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旅游经济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深入推进,不仅树立了*人干事创业的良好形象,而且让国内外客商看到了*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增强了我市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区域发展的竞争力。
三是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提升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各地各部门始终把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切实解决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锻炼作风、转变作风、检验作风,攻坚克难打硬仗、关键时刻讲付出、全心全意办实事,树立了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得人心,深孚众望、深受好评。
四是积极培育文明意识,激发了全民参与的主动性。各地各部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七进”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和动员全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健康知识和卫生防疫知识得到广泛普及,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初步形成。经过宣传动员,群众支持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为我市群众关注热切、社会参与广泛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是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齐抓共管的新格局。着眼于把好做法制度化、好经验长效化,制定完善了“四化”体系评价标准、目标管理考评机制、经费投入机制、社会投诉办复机制、督查问责机制等一系列制度,为治理工作持久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切实加强治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全市初步构建起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初步形成了全市总动员、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治理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回顾一年多来的艰辛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统筹推进的结果,是全市各级各部门探索创新、扎实工作的结果,更是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支持、踊跃参与的结果。实践证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部分干部有畏难松懈情绪,缺乏持久推进、不断创新的思想准备,认识没有完全到位;二是个别地方“五乱”现象回潮,建筑立面清理、风貌塑造、设施建设等推进不力,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三是一些地方对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薄弱环节,没有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原则细化分解任务,责任没有完全到位。四是少数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不浓,缺乏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对治理工作积极性不高,参与没有完全到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重在全民参与,贵在坚持不懈。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劲头不松,努力把这项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决胜之年,保持全市经济“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势头,顺应人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新期待,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继续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集中精力“抓创新、求拓展、建机制、促深化”,坚决完成“四大创建”任务,全面提升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这里,我提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坚持把治理“五乱”作为基本要求,在增添设施、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首先要抓好“五乱”治理,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推进治理工作从繁华街市向背街小巷延伸,从中心城区向乡镇村庄延伸,从治标起步向标本兼治延伸,攻克治理难点,消灭治理盲点,确保不出现回潮反弹。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抓住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设施建设投入,构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要针对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薄弱的难题,重点抓好洗车、停车、修车场地和农集贸市场的规划建设,切实抓好城乡治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今年机械化清扫率较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各县城区已开工建设的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必须全部建成投入运行。乡镇、村庄要因地制宜采用沼气厌氧、湿地净化及卫生填埋等方式,对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
第二,坚持把风貌塑造作为重要内容,在体现特色、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进到现阶段,风貌塑造既是工作难点,也是工作亮点。要更新规划理念,抓紧制定城乡风貌塑造规划,并纳入城市和乡镇总体规划,严格审批程序和标准,确保风貌塑造规划落到实处。要继续按照“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加大城镇街道立面清理和风貌打造力度,努力提升城镇形象和品味。要坚持“三打破、三提高”,抓好村镇和村落规划建设,体现山水田园风光,打造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要狠抓城郊结合部、“城中村”、边远偏僻乡镇和村庄等薄弱环节的治理工作,逐步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整治的全覆盖。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农村加强“一池四改”工作,修建沼气池,实施改水、改厨、改厕、改圈,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群众享受现代生活。
第三,坚持把典型引路作为有效手段,在示范带动、创先争优上下功夫。创新方法载体,实行典型推动,是打开工作局面、巩固治理成果的有效举措。要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确保今年有1个县城、6个乡镇、50个村庄成功创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城市(县城、乡镇、村庄)”。未进入2010年“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实施范围的县城、乡镇和村庄,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2011年进入示范行列。要发挥好典型引导作用,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大力表彰先进典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要大力宣传环卫工作典型,关心爱护环卫工人,不断改善生活工作条件,切实提高环卫工人社会地位。要大力宣传“七进”活动先进典型,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建、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要适时曝光突出问题,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发现整改,狠抓反面典型,严肃问责处理,营造坚持不懈、真抓碰硬推动工作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