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最基本的原则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7 14:54: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最基本的原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最基本的原则

篇1

论及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治疗原则时,各版中医高等院校统编教材《针灸学》中观点不尽一致。2版到5版教材都认为,“调节阴阳”是针灸治疗最基本的原则,6版教材却把“调节阴阳”改为针灸的主要作用,而非治疗原则。笔者认为这一修正非常合理。教材修正过后,问题的焦点转化为,究竟针灸治疗学最一般、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笔者认为“随变而调气”(《灵枢・卫气失常》)正是从针灸辨证论治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治疗总则。《素问・针解》:“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是其最好的注脚。

1 “变”而随之,方为善治

“变”的意义是由于多种变化因素(大致有病候之变、形质之变、甚至日月四时之变)相互交织,引起人体气血运动产生改变的特点或规律。审知其变化规律及部位,因气之“变”而选择恰当的治疗原则和时机、选配不同的腧穴部位和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既是针灸治疗过程的全部内容,也是调气的全部内容。“变而随之”就是要谨循气血变化的规律,这是针灸治病第一位的客观要求。

《灵枢》归纳出“形气逆顺”的4种综合情形,即为“形气不足,病气有余”“形气有余,病气不足”“形气不足,病气不足”及“形气有余,病气有余”。其主要矛盾方面分别是“邪胜”“阴阳气俱不足”“阴阳俱有余”。这种归纳法对于针灸治疗,特别对于针灸基本治则治法的确定,是符合实际且简便有效的,因而是可行的和科学的。

人体经气是随时间变化而流注周身各个部位的,这是针灸能否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亦即“毋逆天时,是谓至治”(《灵枢・百病始生》)。《素问・八正神明》记载:“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所以“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掌握了日月对经气运行的影响,候之而调,行针就可立见功效。

《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四季变化会影响人体血气运行,似主要表现在经气的浮沉上。故将其概括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另《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随四时之气而入侵,虽变化无穷,但仍然不能逃脱其经气所在部位。依照其部位治疗,即可祛除邪气,调整正气。

2 因“变”而调。始得奏效

针灸在辨证论治时,必须综合分析生理的、病理的、环境的以至社会的各种因素,以便从理、法、方、穴、术等5个环节作出清晰的判断。

篇2

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与非糖尿病患者患冠心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所不同的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发病年龄较轻、病情进展快、病情较严重,动脉阻塞的范围广、程度重。单纯的冠心病可能是在某一处的血管壁上形成了粥样斑块,堵住了血管的百分之七八十,但毕竟还留下一个狭窄的通道,在这个通道放置一个支架或是在合适的部位搭个血管“桥”就能缓解症状。但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液黏稠度高,会将这个狭窄的通道也堵得严严实实,根本无法放置支架,此外整个血管呈弥漫性的堵塞,想搭桥也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一般心外科的医生对此都感到无处下手。

中医中药在糖尿病性冠心病的治疗上可以及早考虑。糖尿病并发症几乎均有气滞血瘀的表现,糖尿病并发冠心病尤为突出,冠脉瘀阻,不通则痛,尽早介入活血化瘀治疗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并可作为一个基本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又因为糖尿病最基本的病理基础是阴虚燥热,久而久之,则无水舟停或少水舟行缓慢。因此,重视养阴生津法的运用,结合化瘀通络,标本兼治,在治疗糖尿病性冠心病上能收到理想效果。糖尿病一旦明确诊断,就应开始使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的中药,如养心氏片等。

养心氏片是在中医“益气扶正,活血止痛”的治则下组方、通过现代工艺制备的中成药,方中黄芪、党参为主药,辅以当归活血养阴,佐以丹参、山楂等活血化瘀药物,共奏益气活血止痛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强心、增加心脏输出量作用;当归、丹参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改善外周微循环之功效;山楂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脂。上述诸药亦针对糖尿病(消渴)的“气阴两虚”病机特点,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既针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标实“,亦培固了糖尿病(消渴)的“本虚”,因而对糖尿病与冠心病两病并发有一定疗效。

篇3

梅核气的病理基因,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气上递或横递,脾胃空降失常,津聚为痰,痰凝气机不畅,导致而成,痰气相搏,上递结石于咽喉,以致病人自觉咽中有梗阻感,有异物之造成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与饮食无碍,为梅核气之症,西医诊断为咽喉炎。《金匮要略》中有“咽中有炙肉之说”。

梅核气多是由外界情绪刺激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机功能紊乱,发病多半在40至50岁之间,女高于男,女占90%,男占10%。40至50岁占75%,30至40岁占10%,50至55岁占15%。

例:解xx,男,42岁,干部,1986年4月13日初诊,主诉喉中发堵2个月余。其初和别人争吵一事引起,经西医多次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故寻中医求治,望其面色正常口唇发干,舌质淡,舌苔白微腻,闻其声音正常,左脉沉滑,右脉弦微沉滑。肝为将君之官,病由情志不畅引起,据此辩证,肝气郁结,脾胃不和,痰气相搏,凝结于咽喉。四诊合参,诊为梅核气证。

治疗原则:理气散结降逆化痰和胃。

篇4

它两者同属传统医学,但又各有所长。董氏奇穴是在传统中医之基础上研创的,他结合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位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较人体其他部位为大。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联系的神经元数量也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的应用,故董氏奇穴大部分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而中医经络最早记载是马王椎汉墓出土的帛书,帛书中记载有十一条脉灸经。但其脉与脉之间还是没有相互联系和衔接的。而《黄帝内经》则在《灵枢.经脉》里全面叙述了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这标志着中医经络学已基本成熟。经过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和不断的经验积累,中医针刺的经络学说日臻完善。

2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治疗原则、选穴方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的取穴少,平均每位病人两穴配伍,双边用针,宜八针为限。用穴精,临床用穴务必要求一针多病,切不可以一病多针。尽量或绝对不针患处,急症、痛症要求立见效果,久病难病敢于刺血及深刺久留。他认为久病必有瘀、难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故临床上好用之刺血。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着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其临床选穴方法可依据辩证辩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等方法取穴。从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上,两者存在有质的区别。

3 董氏奇穴与中医经穴针刺手法的异同

董氏奇穴施针手法简单,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和留针”、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补”、“泻”等理论。他还创了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即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

3.1 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 ①先选定穴道。②进针得气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稍微活动,病痛变可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之,视情况留针或出针。③久病可捻针数次以行气。如病在胸腹,不能活动可以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

篇5

一、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必要性

实验骨伤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骨伤科治疗方法和方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理,以阐明骨伤科疾病的发生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疾病骨伤科疾病的原理,是现代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医骨伤现代化及培养现代中医骨伤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内容涉及到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等多种研究方法。

多年以来这门课程在陕西中医学院一直作为自修课程,但随着中医骨伤专业的发展及学科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设实验骨伤科学的必要性愈加明显。通过开设实验骨伤科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培养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中医骨伤科学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中医学(骨伤方向)于2007年正式开设了该门课程。但其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而课时相对较少,给这门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进行了有限的实践与探索。

二、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可行性

从课程设置看,实验骨伤科学涵括范围广,课程内容系统性强,使学生能系统地用实验去印证理论知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机会增多,课程更贴近临床实际,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的同时,能系统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达到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同步发展。因此,从课程特点看,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是可行的。

从课堂设计看,如果把开设实验骨伤科学的目的局限于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范畴是不够的。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只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实验内容,就能通过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制备狗骨干骨折动物模型及假设股骨头坏死等临床景象以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处理,锻炼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些问题不能从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促使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实验中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做使实验骨伤科学课不再是简单地重复手术操作步骤,而是一个探讨性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无疑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实验骨伤科学是可行的。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创了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主动的实践者,从而充分调动了其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其求知欲望。学生在实验中思维活跃,操作认真,讨论热烈,探索精神强。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实验骨伤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昂的学习热情。

三、加强基础医学教育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基石

实验骨伤科学教学内容涉及到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医学知识,这些基础医学知识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很多相关基础知识较差,对于很多基本的实验方法不了解,对一些基础实验的原理也不清楚,这样该课程让他们觉得很难理解。所以对于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学生,加强基础医学的学习对于开设实验骨伤科学有重要意义。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方法及实验原理,了解基本实验程序,实验仪器。

四、科研创新意识及基本能力培养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要内涵

我们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就在于增加我们对中医骨伤疾病研究的本领,要开展科学研究,首先我们要有科研意识,要在我们的工作及学习过程中,通过意识去发现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尚无这方面意识,因此,如何加强对中医骨伤专业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引导,培养正确的科研意识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通过介绍近些年来现代医学、现代骨科学及中医骨伤科学发展的最新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新成果、新进展、新动态来扩大学生知识面。这对开拓科研思路,培养科研能力非常重要,同时通过课堂探讨,要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养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科研精神。

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他们了解基本的科研方法及科研思路后,通过国内外最新文献的学习,让他们在进一步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设计的基础上,也了解到学科前沿,同时对他们的外文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课堂教学和实验操作中重视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良好的科研思维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培养科研意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研方法,如科研的概念、科研分类、科研选题的步骤及原则、有关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知识等。

另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骨伤特色及重点病种的科研思路及方法训练,如讲述骨折愈合的研究现状,中医药的优势,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骨折愈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长骨干骨折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及观察指标。另外,颈椎病、股骨头坏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骨质疏松、脊髓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科研思路及研究方法也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在科研思路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引用国外最新文献,通过这些文献的结构设计、涉及的研究方法,研究层次来让一方面学生了解科研思路及科研设计。

五、突出实验技能培养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点

一个好的课题需要严谨的设计,但涉及再好的课题也是需要熟练科学的实验方法来完成,所以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和基础医学的教学实验相结合,适当增加骨伤科疾病研究方法中的基本实验,如我们在组织学实验中可以适当增加肌肉,骨骼的标本处理、常规及特殊染色方法的教学;在免疫学实验中可以增加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尚没有统一编制的《实验骨伤科学实验指导》教材,我们根据以往给中医骨伤专业2003级、2004级、2005级本科学生讲授这门课时的经验,结合教学改革内容,并参考了同类相关教材,编写了内容配套、操作性强、重复性好、同我院现有基础条件适宜的实验骨伤科学实验指导院内教材。以期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多媒体教学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学过程中我们改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利用自己制做及应用国内外相关实验方法的多媒体课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起来,提供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理论感官化,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嗅鞘细胞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及其培养,我们把培养嗅鞘细胞的实际操作过程及培养结果的图像拍摄下来,制成多媒体课件,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理解,深受他们的欢迎。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节省时间。我院目前此门课总时数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8学时。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单位时间里增加了信息量,减少了板书时间,与以往相比相对延长了学时,使我们有时间给学生讲解更多的内容。

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精神是强化实验骨伤科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使人对工作、学习和创造产生强大的推动力,从而使人思想活跃,注意力集中,产生较高的智力而获得成就。这门课程因内容较广泛和前沿,在教学中我们应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通过一些设计性实验或课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如我们布置以“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这一任务学生就会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科研专著去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如,设计思路、动物分组、动物造模、指标测定及统计学方法等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了科研方法,又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这一点对于以后的临床工作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但迄今为止,该学科尚存在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具体涉及到传统基础理论及临床技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实验骨伤科学的开设和规范教学对于中医骨伤专业发展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增加学生兴趣,培养新世纪中医骨伤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寿好长,朱津浦,金京南等.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改革[J].实用医技杂志,2003,10(7).

[2]耿建芳,王玉芬,邢天娥等.中医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教学模式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6).

(上接第168页)用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Blog的出现使网络教育的发展更上了一个台阶,也使得人们将重新审视教育信息化的许多认识。在Blog短短的发展阶段,它已经用它的优势,使人们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它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进行知识管理的工具。随着它的日益普及化,它也必将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工具。Blog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它将引发人们对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新的思考,使网络教育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然Blog在教育中的应用,还需要我们每一个Blog受益者去探究、发展和推广,使它成为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成为教育发展中的有利工具。

参考文献:

[1]黎加厚. Blog与教育:体验生命历程共享[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2]张正国. Blog:承载我们的教育理念[J].信息技术教育,2004,(2).

[3]冯纪元.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篇6

绪言

中医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是一套有着完整理论体系和独特疗效的医疗体系。自古以来,中医就是各个民族国家借鉴和学习的对象,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以及越南的越医学都是在中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7世纪起,中医开始了西方之旅。上个世纪70年代的针灸热更是加速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医的认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西方世界中医热的再次兴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加入到传播中医文化的队伍中来。

1标准化及其问题

中医有着独特的完全不同于西医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为基础,包含了许多文化及宗教因素,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由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和修改,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而且,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载体都是诘屈聱牙的古汉语和文言文,因而,中医翻译从来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尽管在众多组织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中医名词术语国际命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绩,但一个术语多种译名,译名错误或不准确,译名使用混乱,专家学者口诛笔伐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改变这种混乱局面就得对中医名词术语的国际命名进行标准化。标准化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一般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不同刊物和标准的颁布为标志。至2007年两套国际标准的出台,这个过程算是暂时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十月颁布《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简称IST),该标准被称为中医名词术语国际命名标准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中联)汇集55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联合定制了《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简称ISN)。这两套标准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纷争,毕竟它们都是由国际性权威组织颁布的。而同时,两套国际性标准的出台又产生了众多问题,两套标准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因而,大家不免产生疑问,到底哪套标准才是最规范最有说服力的呢?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到底应该遵从哪套标准呢?

2问题探讨和原因分析

IST收录了类3543个词条,翻译标准为反映传统医学实质、避免采用拼音、不造新词、与WHO标准一致。ISN收录了21类6526个词条,力求英译“信、达、雅”。且不论在词条收录和编排分类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两大国际性组织,为什么会在最基本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等方面产生分歧呢?

基于这样的问题,笔者尝试以抽样的方法来比较分析两套标准具体词条译名的差异。两个版本收录的词条数目庞大,因而比较所有词条显然不太可能,因此笔者随机抽取了两个版本共同收录的319个词条,结果发现两个版本给出的译名完全相同的有165个,不同的有142个,还有12个词条出现了译名部分重复的现象。

对比分析译名相同的术语发现:1. 基础理论类术语的译名基本一致。这类术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基础,所以其译名在漫长的争论和不断的修正下最终得到统一。2. 另外,大部分中医特有概念术语和内涵抽象的术语因其特殊性也获得了关注从而促进了译名的统一。3. 四字格这种特色术语也因其组成方式的特别之处获得了相对统一的译名。分析译名不同的术语发现:1. 两套标准本身存在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差异。2. 部分术语理解方面存在分歧。3. 具体词汇、结构、动词处理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

3解决方法

既然这两套标准都是在国际性机构的组织协调下由众多专家学者反复讨论研究才完成的,而且所收录术语的英译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致的,那为什么不能以此为基础,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分歧以促进译名的规范统一呢?

笔者尝试给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1. 首先确定翻译原则和方法,这是标准化道路上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两大组织在这方面已经达成一些共识,分析总结译名相同的术语可以为进一步达成共识提供参考。可以参考采纳本领域不同时期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旨在消除分歧。2. 在统一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两大机构可以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解决具体的差异,如:消除术语理解上的差异,避免结构性差异、动词形态差异和四字格术语译名结构性和具体用词差异,修饰性词语的规定性统一,西医对应词的合理规范性使用,采取问卷及数据库的方式以约定俗成为原则来选取更普及更被认可的译名等。3. 除此之外,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采取措施来推动标准化进程,如协调两大机构的合作,组织专家学者沟通交流,规定出版物中术语译名的使用等。4. 另外,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提供参考性意见。

4结论

随着中医逐渐以一门独立医学而并非替代医学的身份立足于世界医学领域以及中医对外传播的迫切性要求,中医名词术语国际命名的标准化使用显得更加重要。笔者通过对比分析ISN 和IST中具体术语国际命名的差异从而帮助减少分歧,促进统一,最终推动中医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篇7

常规抗心肌缺血制剂硝酸甘油是控制心绞痛症状的首选药,但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影响疗效。因此,在冠心病病变过程中,一般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进行治疗。

发作期――应用急救药物

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是因心肌急性短暂缺血缺氧而致。中医认为这类患者多为年老肾虚、五脏阳气之生发及之化生机能显著衰减,心脉受阳气温煦、阴血濡养的力度显著减弱,致心血营运无力,抗御寒邪、七情伤害的能力降低。所以,每遇寒冷,或七情伤害,心脉易发生寒凝血瘀或气滞血瘀而疼痛。

心痛急性发作时,宜急用辛温散寒、活血化瘀、通阳豁痰、行气散滞等治法,及时疏通心脉,改善心血营运灌注,以缓解疼痛,防止变生危症。

缓解期――中医治疗

篇8

静功一般是静中有动。静坐可以使人们散乱的心念逐步归于清定,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不但能祛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迷妄,获得安乐。

静坐法除了上身应保持自然端正外,两腿、两手的放法各有不同。一般可分为平坐式及盘坐式。盘坐式又分为自然盘腿坐、单盘腿坐和双盘腿坐几种。至于两手的放法更有多种,一般是将两手仰掌,左掌安放于右掌上面(或右掌安放在左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放在腹前脐下;或两手合掌胸前,手指、手掌对应合拢;或用两手结成手印等。有的平坐式是将两手掌平放两大腿上。笔者根据多年的练功体会,并参考一些文献资料,认为手按膝部的静坐法(平坐式)既方便舒适,且功效亦甚宏大。

平坐式也称自然坐功,是身体端正稳坐在凳上,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弯曲成90度,两脚平行着地,脚底踏平。

一、古代手按膝部的静坐法

1.南北朝时《昙鸾法师服气法》中说:“初,宽坐,伸两手置膝上,解衣带,放纵肢体……”

2.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第二》中说:“每旦初起,面向午,展两手于膝上,心眼观气,上入顶,下达涌泉,旦旦如此,名曰迎气……”

3.我国最大的石佛像是四川乐山大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弥勒佛坐像,通高7l米,凿建在乐山市凌云山栖鸾峰峭壁临江处。这尊佛像是平坐(危坐)像,两手按于两膝,与其他盘坐佛像不同。

由上所举,可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手按膝部的静坐法。

二、手按膝部静坐法的功效和意义

1.有利于上下相通,阴阳平调

上下相通,高下相须,是自然界和人体运动的一般规律。中医学认为,人体必须保持阴阳相对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上身属阳,下身属阴,并由于心脏在人体上部胸中之故,血液运行以上身较为旺盛,因此上身常较下身温暖。手按膝部静坐法可使上身阳热之气经膝部温通于下,改善下肢血液运行,避免“上热下寒”、“上盛下虚”,阴阳失于平调的病症;同时因膝部是下肢的大关节,膝部得到温热之气,可增强腿膝功能,防止腿膝疼痛无力等症。实为保健祛病的良法。

2.有利于“心肾相交”

心火下降,下交于肾;肾水上升,上达于心,谓之“心肾相交”和“水火既济”。这是医疗和气功锻炼的重要原则。手按膝部静坐法,可借手心劳宫穴(心包经穴位)之热气,使膝部经脉温通,达于足部涌泉穴(肾经穴位),并因调息、调心以激发和促进肾脏功能,促使肾水上升,而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以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篇9

1.1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放射线属火毒之邪,最易伤津耗气,放射线直接照射口腔所致损伤乃火热毒邪燔灼肌肤,属“口糜”范畴,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是气阴两虚,常见的证型有热毒炽盛、阴虚火旺、气阴两虚、脾虚湿热、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等[3]。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是所有放射性口腔炎发病的根本原因,而以脾肺肾气虚及肺胃肝肾阴虚为主。“火”(热)贯穿放射性口腔炎始终,无论是实火(火毒或湿热)还是虚火(阴虚火旺),在每例患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而且以虚火占主导地位,血瘀也是放射性口腔炎的重要发病机制。虚、火、瘀互为因果,常常同时存在,形成恶性循环且贯穿始终。

1.2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对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照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细胞数的减少可能是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病理学基础,但这种细胞数的改变并不易被临床发现,临床常见的往往是急性渗出性炎症的组织学改变,这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照射的方式和剂量、自身抵抗力、口腔疾病及卫生状况、放疗导致的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消失、放疗导致的自身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对增生活跃黏膜细胞的损伤和造血系统及免疫功能抑制、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口腔菌群失调等[4]。由此看来,急性放射性口腔炎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在放射线的照射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篇10

运用外科手术对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进行治疗的很少,一般来讲,仅仅通过保守的中医治疗,疗效就可以很好地实现。现对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应用中医保守治疗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52例,均为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男34例,女18例;年龄37~79岁,平均52.7±2.5岁;致伤原因:跌倒伤22例,车祸伤21例,砸伤9例。椎体压缩程度:压缩不及1/3者20例,压缩1/3~1/2者25例,压缩超过1/2者7例。

1.2治疗方法复位:如果骨折表现单纯,且无神经症状,或者没有明显的移位、压痛,或者是附件骨折,不需要进行复位,选择硬板床进行卧床休息即可;如果椎体压痛比较明显,且有脱位症状,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复位,具体对应的复位方法为:对于屈曲型骨折,过伸位复位即可;对于伸展型骨折,过屈位复位即可。休息的条件,按照具体的病情,选择硬板床,胸腰部适当垫高,进行1~3个月的卧床休息。

内服用药:①骨折的初期阶段,应该进行活血散淤汤的加减治疗,最基本的药方构成有:当归、乳没药、桃仁、红花、泽兰、赤芍、三七、甘草、丹皮;②骨折的中期,应该用补肾续骨汤加减治疗 ,基础方包括丹皮、骨碎补、香附、茯苓、川断、土鳖虫、当归、枸杞子、自然铜;③在骨折的后期,对应的治疗方案为舒筋活血汤加减,基础药方有五加皮、桑葚、当归、络石藤、片姜黄、鸡血藤、桑枝、甘草、秦艽。

对症治疗:①如果患者腰痛,要叮嘱进行仰卧,尽可能的选择木板床,在患者腰下垫至5~10cm的枕垫,不要对患者进行随意的搬动,即使有搬动,也要防止腰部发生弯曲。为了减轻痛疼,还可以采取耳穴埋籽,即选取腰椎、肾、神门等穴位,进行操作,减轻疼痛感。②如果腹部胀痛,对腹部按照顺时针的方向,进行10到15分钟的按摩,促进肠腑通气;对相关的穴位,进行针刺,比如足三里、关元、中脘、气海穴;③如果排尿困难,可以采用暗示导引法,比如对膀胱区进行按摩;对气海穴、关元进行艾灸,对阴陵泉、中极、三阴进行针刺,必要时保留导尿;④对于失眠患者,精神安慰是一个主要的方法,比如入睡前,热水泡脚15到20分钟,对双足的涌泉穴进行按摩,帮助实现很好的入睡;还可以服用安神糖浆20ml,或者选取心、肾、交感、穴神门、肝等进行耳穴埋籽,以有助于宁心安神。

功能锻炼:循序渐进的进行功能练习,这些练习需要按照步骤,遵循阶段,一点一点的来:①五点的支撑练习:所谓“五点”,包括双肘、双足和头部。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描述为病人仰卧于床,用五点支撑全身,悬空背部。②三点的支撑练习:所谓“三点”,包括头及双足,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描述为病人仰卧于床,双手放置胸前,三点支撑全身,悬空背部。③四点的支撑练习:所谓“四点”,包括双足及双手,具体的练习方法可以描述为用四点将病人支撑于床上,整个身体程腾空的桥状。④俯卧练习法:俯卧后,后仲上肢,尽量后仰头背,仅保留腹部着床,翘起全身。

1.3疗效评价治愈:治疗后受损椎体基本恢复正常形态,骨折愈合良好,胸腰椎部无不适感,生活能力完全恢复正常;好转:治疗后受损椎体大部分恢复正常形态,骨折基本愈合,胸腰椎部疼痛感基本消失,生活能力基本得到恢复;未愈:治疗后受损椎体未恢复正常,骨折愈合不佳,胸腰椎部持续疼痛感,局部产生畸形并影响正常生活[1]。

2结果

治疗半年后,52例患者中,治愈39例(75.0%),好转11例(21.15%),未愈2例(3.85%),总有效为96.15%(50/52)。未愈的2例通过服用活血化瘀、散风湿中药来进行巩固治疗。

3讨论

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表越来越提前,这样的整体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人们,尤其是临床工作人员,对老年性疾病给与更多的关注。一般来讲,骨质疏松是多数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这样,一旦受到外力撞击,中老年人员经更加的容易发生胸腰椎骨折,相应的椎体压缩也非常容易发生。如果椎体骨折比较单纯,没有伴随别的相关症状,比如神经系统的损伤,相应机体没有明显的移位和压缩,这样就不需要进行相关的复位操作,只是简单的进行腰背肌锻炼,平卧硬板床就能实现相关的操作[2]。如果椎体脱位或者压缩明显,复位是第一步必须作的工作。复位的很好开展可以有效的减少相关的后遗症,比如慢性腰痛,同时维持良好的脊柱生理弯曲。关于复位的方法比较多样,但是无论哪种复位方法,原则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骨折是屈曲型的,就要进行过伸位复位;如果骨折是伸直型的,就要采用过屈位复位[3]。对于单纯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保守治疗外加适当的休息、适时地锻炼和复位即可。对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应该给与适宜的指导,在这些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收缩腰背肌,将前纵韧带拉紧,实现椎体的逐步改善,这些工作也依赖于患者给与积极的配合,只有二者的充分结合,成功才很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