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4: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计算机的职业技能,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技能大赛是中职学校展示自我,提高自我,检验自我的平台,我院每年都积极的筹备大赛,并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月一小赛,每季节一大赛的模式,为参加省级或国家级技能大赛,精心选拔、储备和挖掘人才,这就说明了职业技能大赛对于计算机职业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有促进的作用,还有引领的作用。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总工会《关于山西省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通知》(晋教职〔2013〕7号)精神。1.学生组。比赛项目共设八项:“奥派杯”电子商务大赛;“神州数码杯”网络搭建及应用;网络布线;工业产品设计(CAD);数字影音后期制作技术;投影片制作;动画片制作;图文混排与电子图表。2.教师组。比赛项目共设二项:“神州数码杯”网络搭建及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限计算机课程教师)。由此可见,全国的职业学校都十分的重视技能大赛,这也说明技能大赛起到了重要作用。技能大赛大多数都是以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和任务的形式来进行的,其本身就是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一体化教学的很好体现。
一、以赛促教,保障技能教学
技能大赛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比赛项目,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只有及时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才能更加面向技能和就业,学校也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大赛促进我校教学方法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我校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行改革:1.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都在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我校也不例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的深入应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师生都受益。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较,教学方法多样化了,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方面引起了一定高度的重视。2.考试模式的改革。我校的计算机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进行过改革,由最初的“笔试”改成了现在的“机试”,虽然起到了计算机教学要“考验”操作技能的目的,但最后还是由“分数”来决定一切,这种终结性评价方式已经不能真正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现在职业院校在考试模式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目前我校采用的是“三三四模式”。“三三四模式”为:过程考核:(30%)平时作业、学习态度职业操守、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学习参与终结性考核:(70%)理论知识考核:笔试(40%)操作技能考核:技能考试和技能过关(30%)这种模式实现了“笔试”+“机试”。不仅考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主要还考核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方面的内容。3.评价模式的改革。在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的同时,评价的模式也在随着变化而变化,现在的教育教学,老师已经起不到主导的作用,学生是现在教育教学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位“引导者”,故此,老师的评价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才会起到正真的作用,所以我们一定通过以下的三大相结合来完成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必须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技能大赛与技能考试结合相起来,成为现在我院计算机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
二、以赛促新,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大赛中的比赛项目,说明的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只有及时跟踪研究,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才能更加面向技能和就业,学校也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案。技能大赛是面向社会、企业和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突出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技能大赛的项目来源于行业,来源于企业,这就更能说明目前社会在这些方面的人才是非常短缺的,我们就要根据技能大赛提供的项目分析和总结,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增补。
三、以赛促用,优化技能教学
三三四模式中“笔试”+“机试”,通过学生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对于实训设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要求,比如:1.要完成FLASH动画的制作,实训设备必须满足条件,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实训设备的建设。2.为了在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充分必要的条件就是要与国家级或省级技能大赛上所使用的设备一致或相匹配,这样学生在日常的实训过程中就可以对比赛的设备得以充分的了解,在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将能力发挥到极限。
四、以赛促学,引进新技术、新理念
当前“微课”的使用及普及,说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计算机教学早就进入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使用阶段,如计算机教学辅助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教学等都已经广泛使用。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各个职业学校必然要研究大赛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计划,完善评价体系,制定奖励政策,千方百计争取在大赛中创佳绩。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30-02
所谓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我国的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主要目的正是使学生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包括技能和知识等),提供通向某一职业的道路。而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绝大多数的职业在工作中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由此,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便成为学生就业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而计算机基础课正是这些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起点,因此,计算机基础课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注重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了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就必须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深化改革,以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及需求。
1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开设于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当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教师、教学内容选取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教师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是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参加并通过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其考试内容绝大多数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授课的着重点都放在了考试内容上,甚至有的老师不讲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直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学习知识和技能。但是,计算机一级B模拟考试软件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往往滞后于考试内容,由此就会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全面,考试不易通过,基本不能达到掌握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1.2 教学内容选取及评价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计算机基础课在选取教材时已经倾向于选择项目化、职业化的教材,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职业化的面向各个专业。这就导致学生可能接受了这个知识,但是并不知道这个知识与其专业有哪些关联,如何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由此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同时,随着教学改革,评价方式改革,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仅仅是以计算机一级B的成绩为准,这使得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目标直指计算机一级B考试,而忽略了整个学习的过程,以及计算机职业技能的培养。
1.3 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一年级的学生。而在学生刚入学时,一般学院会告知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取的证书,由此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计算机一级B考试,甚至将通过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并没有考虑学完这门课会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另外,很多学生在没有学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就参加了计算机一级B的考试,考试过后更加不注重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课上不听,课后不练,将计算机基础课当成计算机一级B考试的培训班一样,忽略了该课的本质,因此不可能达到本课程的最终教学目标,即使学生通过了计算机一级B考试,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很好的应用计算机。
2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方针的最本质要素是:“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要让受教育者具有能得到生活主要来源稳定收入的能力,以便就业。目前,计算机职业技能是大多数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正是培养这一技能的最关键的课程,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均需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需求设置。
2.1 教学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在实际应用中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专业结合目标:能有效地掌握并应用计算机工具、技术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以及日常事务问题。
职业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评价和利用。
情感目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自觉遵循并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2 评价方式设置
将目前的以计算机一级B成绩作为评价方式转换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以此来促进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占总成绩的20%):项目完成情况、团队协作情况。
量化评价与综合评价(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实验完成情况。
等级考试与作品评价(占总成绩的50%):计算机一级B考试成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完成的作品情况。
3 以专业需求为驱动,选取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职业都需要应用计算机来完成工作,而计算机基础课所讲授的正是最基础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使教材中的项目或案例与学生所在专业无关,也可以在实际讲解中更换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项目或案例,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所学知识与专业的关系,在自己的专业中是如何运用的,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职业技能。下面以“邮件合并”这个知识点为例来说明如何以专业需求为驱动,来选取教学内容。
邮件合并可以生成各种批量模板式文件。其应用领域如下:
1)批量打印信封、明信片等:按统一的格式,将电子表格中的邮编、收件人地址和收件人姓名打印出来。(多个专业,如金融专业、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专业等)
2)批量打印工资条:从电子表格调用数据。(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等,与财务有关的专业)
3)批量打印个人简历、个人信息表等:从电子表格中调用不同字段数据,每人一页,对应不同信息。(管理专业)
4)批量打印法院传票:在电子表格中设置被传唤人姓名、单位或住址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法院传票。(法律专业)
5)批量打印电话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姓名、时间、话费情况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电话单。(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
6)批量打印发货单:在电子表格中设置收货人姓名、昵称、单号、发货时间、收货地址、收货电话等数据,在WORD中设置打印格式,可以打印众多发货单。(物流专业、食品专业)
总之,只要有数据源(电子表格、数据库)等,只要是一个标准的二维数表,就可以很方便的按一个记录一页的方式从WROD中用邮件合并功能打印出来。因此,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项目或案例进行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更清晰所学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有助于计算机职业技能的提高。
4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计算机职业技能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听教师讲、跟着教师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成为真正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1)课前:学生可根据下次课要做的项目,收集一些资料或素材,并了解通过下次课的学习自己应掌握哪些计算机职业技能,为新课做准备;或者教师创设让学生能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目标意识,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
2)课上:学生将课前收集的资料和素材在课堂上付诸实践;或者解决教师所设情境中的问题,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针对遇到的问题,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中可以提取的部分进行思考和实际操作,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疑问。
3)课后: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后,再对课上解决起来有困难的问题深入思考,或多动手操作,为今后在工作中更好的解决类似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能够主动的收集资料,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在自己专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计算机职业技能。
5 结束语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但是侧重点都在于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技能的培养。但恰恰是这些基本的职业技能却是工作中常用的、或是完善工作的关键点,计算机职业技能就属于这一类。计算机基础课是培养计算机职业技能的主要课程,因此,基于职业技能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求的,这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奠定更坚实的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课 题:本文系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B276)的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正处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 “互联网+”战略的新时期,计算机网络技术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行业。许多研究表明,中职生就业竞争力低的根本原因是实践技术水平低,很多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仅仅掌握办公软件的简单使用,满足不了网络工程、W络安全技术、网络综合布线、无线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工作要求。为解决此问题,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了近一年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职业技能竞赛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就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网络搭建与应用”赛项规程也明确了竞赛内容,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和集成企业进行调研和分析,根据行业企业业务背景进行网络业务需求分析、技术应用环境分析、理解实际的工程应用与业务架构分析。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系统集成、系统应用、网络工程、网络安全及售后技术支持等五个岗位,竞赛内容即岗位工作主要内容”。由此可见,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习内容就是中职毕业生今后要主要从事的工作,要和企业需求形成无缝对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论是学生层面还是在教师层面,“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都是职业技能大赛中的常设项目。该项目不但能很好地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教师的技能水平及指导能力。
职业技能竞赛与日常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能帮助学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技能教学质量,从而使“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能无缝结合是理想的状态,但笔者学校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真正做到“将实践课程改革与技能竞赛相结合,汲取技能竞赛的内容和标准对实践课程进行及时更新、转化、提升”,是实践教学中的技术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受益面小,难以惠及全体学生
参加“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技能竞赛的学生仅是几个人,他们拥有更多的训练机会。该项目的技术性较强,不容易学懂。赛前,指导教师都会对参加竞赛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在指导过程中参赛学生所遇到的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技术上的问题是必须解决的,这也使得指导教师会比在教学上花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而对其他学生,任课教师所花费的时间将会少一些,也没那么多的精力去指导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所学技能。因此,真正受益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得到的实训机会也仅限于课程安排的实训。
2.实践教学难点渗透率低,易产生两极分化现象
大多数中职生有厌学情绪,存在“理论不重要,会操作就行”的认识误区。然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而言,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必要支持。由于专业知识较难理解,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结合了技能竞赛的内容难点进行教学指导,不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不强,觉得“听不懂”“看不懂”。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直接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3.专业教师难以兼顾日常教学和竞赛指导
“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需要的是整体的相互配合,稍有错就很难进行下去。不少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师都是身兼日常教学和竞赛培训两项工作,在技能大赛的准备阶段,参赛选手通常都是选择在晚自习时间、周末双休日甚至是寒暑假备赛,这要求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业余时间来指导选手。而且竞赛内容常更新,要求指导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点,这也是很费时费力的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为了兼顾日常教学,常常回避参赛指导。
4.实践教学的教材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材和大纲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内容是相对不变的,这就容易与市场的反馈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的更新是日新月异的,仅靠教材难以与时俱进。在实践体系改革尝试阶段,笔者学校先后采用了清华大学出版社《交换路由实用配置技术》与机械工业出版社《路由型与交换型互联网基础(第3版)》作为教材。前者理论部分较为详细,但实训部分是基于思科设备的,职业技能竞赛选用的设备却是神州数码的。笔者学校网络实验室主要的实训设备也是神州数码,因此教材不适用于设备。而后者虽然实训部分是基于神州数码设备的,但理论部分或过于晦涩,或过于简单,也不适用于日常教学。
三、经验总结
1.融合竞赛,设计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实践实训内容
要解决受惠面积小的问题,让非参赛学生也能受益于职业技能竞赛,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实训任务就需要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实训内容时,了解学生已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技能竞赛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参考企业对人才的知识需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实训设备,设计相关实训任务。例如大赛中可变长的子网掩码(VLSM)的划分,这是一个即使在教师赛中都很容易出错的部分。目前很多中职网络课程教材并不提及VLSM,但其又是网络工程一个很基础的理论知识点。对于“子网规划”的实训内容,为使学生理解为何需要VLSM,教师们自己设计了典型案例,采用场景教学法,以一个实际的网络工程设计作为背景来说明为何要节约IP地址空间、减少路由表大小,让非参赛的学生也能系统地学习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关键技术。
2.优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式
要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就要修改并优化评价系统,让评价系统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网络搭建与应用”项目是一个团体竞赛,将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引入到实践教学的考核环节,可以直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学生网络部署、网络设备操作、服务器系统的管理等实际操作能力,合理设置其所占学生成绩比重,比如:学生评价=50%日常教学评价+50%期末考核评价。日常教学评价主要为课堂学习表现(如考勤、纪律、实训完成情况等)、阶段性考核、团队合作能力等。阶段性考核以通过实训课中增设的障碍性实验为主,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障碍性实验的设置,主要将技能竞赛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置故障类、实验系统延伸类、实验方案调整类题目,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期末考核以综合性题目为主,以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综合运用水平。
通过考核方式向技能和综合素质部分的侧重,可向学生传达专业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实践技能训练意识。
3.深化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要激励教师主动承担竞赛指导的责任,就要健全机制,完善配套制度。教师产学研践习成效与教师评价考核挂钩,与学校职务评聘、福利待遇、年终奖金等挂钩,与职务晋升、聘任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通过指导学生参赛,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积极深入企业积累实战经验,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发展同步,教出来的学生能与企业需求匹配。参加和指导技能比赛,教师不但可以了解和学习本专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实践技能的考核点,提升自己本专业的实践水平,还能提高自己的收益,w现自身价值,真正实现“以赛促教”的双师型教学。
4.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
在学校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是实践教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对于很多学校而言,所选企业是否适合教学实践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那么依托于职业技能大赛,学校与大赛设备供应商就能采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工作室”这样的双赢合作模式。大赛供应商大多是国内实力雄厚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与笔者学校合作的神州数码、西安开元、新大陆教育等企业,它们不但能解决学校技术变革相对闭塞的问题,使学校增加了符合行业标准的实训器材,对实训基地的总体布局、设备配置、环境布置等方面严格把关,科学设计流程,努力实现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的“零距离”对接;它们还能提供师资培训,及时为帮助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
四、小结
笔者学校基于“计算机网络搭建与应用”竞赛项目,从实践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方面着手,已初步实现“以职业技能比赛为平台,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导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式。但探索中待解决的问题仍有许多,还需积极研究和探索,以期为同类中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方法提供思维启发和经验借鉴,丰富中职校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翁敏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02Z).
专业改革
教学方法
一、 引言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依托技能大赛平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高等职业学校重要的办学理念。通过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力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展现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检验学校的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参加大赛还可以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课程评价改革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二、 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的必要性
(一)以竞赛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强化技能教学
技能竞赛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了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如程序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就要求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软件开发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在对软件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时就可围绕职业资格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将专业课程内容改革与技能竞赛紧密结合,牢固树立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通过汲取技能竞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
(二)比赛有利于推进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在校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教师全面参与竞赛项目的组织和指导培训,尤其是在竞赛前对学生进行指导时,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和相关标准,督促教师自觉转变观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职业技能大赛开阔了师生的视野
职业技能大赛提供了很好的与其他兄弟院校进行交流的机会,通过展示、切磋、交流,与设备、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场”,将原有的经验和新的交流收获融为一体,开阔了师生的视野,吸取了好的经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四)以竞赛为机制,营造校园育人文化
高职院校可对计算机专业建立技能竞赛长效机制,对职业技能竞赛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扩大竞赛范围,尽量拓展到更多课程,让技能竞赛覆盖到每位教师、每个学生,重在参与、学习、提高,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同时,学院可通过每年举办一次 “技能竞赛月”和各种技能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提炼学生的就业技能,提升本专业品牌。
三、 职业技能大赛反映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办法
职业技能大赛一方面提供给我们展现学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准备和参与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较低,背离了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初衷,学校及专业教师对行业及职业的变化敏感度不高,缺乏市场调研、考察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正是借助于职业技能大赛解决了这些问题,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师资建设、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要有效地把握教学过程,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选择参赛队员的时候,我们采取了笔试和上机考试结合的考核方法,挑选出自愿并且成绩较好的学生参加大赛,然而在集训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却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潜能开发的激发点。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学习、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水平,有研究问题的能力,最后,有解决问题的真本事。
2. 尽量放手,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学生的特点是想“动”、好“动”、愿意“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凡是学生能观察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要尽量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凡是学生能说的要尽量让学生说。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只有学生说出来,才知道他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灵活、合理,是否具有创新性。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敢说、愿说、有话可说。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又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21-02
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岗位而言,传统的“一人一岗”、“一人一技”的工作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有“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此,要求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具备一种或多种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经过笔者调研与分析发现:(1)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以训练的,而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总的课堂学时数较少,需要大量额外的课余时间(第二课堂)来弥补。(2)部分学生尽管课余活动时间充裕,但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没有将课余时间用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浪费了宝贵的课余时间资源。(3)高职现有的第二课堂主要以协会或社团的形式存在和开展活动,活动内容偏重于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4)计算机类专业第一课堂的“知识(制式)化”教学不便于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和“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职业岗位的实际技能要求相差甚远,现实状况与高职生的需求不相符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或应付的情绪,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探索一条旨在吸引和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技能学习与训练,强化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的途径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常规课堂教学而言的,一般是指在教学计划安排的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在非特定的空间,学生在教师或家长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拓宽知识面和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能力,培养科技、文体、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丰富课余生活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智能训练、兴趣小组、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第二课堂并不是第一课堂的简单延伸和补充,而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深化,是与第一课堂教学相配合,以育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展开的系列开放性活动,具有丰富性、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等特点。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内涵 由第二课堂的定义可知,它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涉及的教学活动非常广泛。但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一些趣味性、娱乐性、艺术性较强的文体艺术活动和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与专业技能学习、训练的相关度较低,没有发挥出第二课堂在专业技能学习与实践训练方面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系列活动就成为培养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二课堂”,就把这种性质的活动简称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面向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以按专业特长分类的学生工作室为依托,以企业项目为载体,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展的旨在强化与拓展第一课堂所学知识与专业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独立工作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切课外职业技能学习与训练活动。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组成要素 一个以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为切入点,以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室为平台形成的“第二课堂”,可以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计算机技能培训与实践提供环境,创造条件。在各专业工作室中,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的软件项目开发与应用操作为载体,按照“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开展一系列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与训练,通过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应用技能。在这里,学生、教师、工作室、课余时间和用于教学的实际项目以及以实践为主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活动等要素就形成了“专业技能实践型第二课堂”。
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基本思路 根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借鉴艺术类工作室的经验,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与空间资源,针对培养软件设计、软件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网络系统应用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开发等专业技能的要求,建设与各个专业特点相匹配、组织样式灵活多样的学生专业项目工作室,作为学生开展课外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实践与创新训练的平台,用于开展包括软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站开发、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比如ERP)的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拓展训练与实践活动,从而构建起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方法 项目化“工作室”是组成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核心。因此,构建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项目化“工作室”。主要的建设步骤和内容如下:
1.分专业或按项目设立工作室。工作室由各教研室(实训中心)根据IT企业的岗位技能要求和专业建设需要,或开展教学、科研、技能竞赛等项目的需要,向系(部)提出申请,经系(部)研究同意后设立并备案。工作室可设置在教师办公室内,教师办公室一侧是教师工作区,另一侧是学生活动区,为每位学生配置一张单人电脑桌,教师和学生同处一室。这种场地设置带来的好处是交流方便,学生和教师始终在一起,学生有问题随时可以问教师,教师随时可以布置任务、辅导学生。
2.按照“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教育理念,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各工作室。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在全系范围内由工作室负责招募。计算机类专业学生通过半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后,经申请或由教师推荐加入工作室。加入工作室的学生不限年级,分预备成员和正式成员。学生通过申请、笔试、面试等招募流程后,可成为预备成员。预备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就业方向,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学习的专业方向。预备成员在工作室学习一年,通过工作室的技能测试、面试等程序后,才能成为工作室正式成员。在工作室中,预备成员与正式成员组成团队,一起学习和训练,形成新老结合、以老带新的学习团队,这样的组织结构非常类似于企业的师傅带徒弟组合。
3.多渠道筹措设备,为工作室创造实践条件。对于实训所需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自带计算机到工作室学习与工作。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下,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带计算机来校学习,这样既可有效发挥学生计算机的使用价值,也可降低工作室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成本,减少设备的安全性风险,从而节约工作室的运行成本,部分弥补学校办学经费的不足。学校主要提供工作室的场所、课桌椅和网络环境,以及与Internet的接入和使用条件及其费用,配置适量的服务器设备以及投影仪等,为工作室提供基本的学习与实训条件。
4.为工作室选配优秀的专业指导教师。工作室的指导教师必须由充满激情与工作热情、具有丰富IT技术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担任,可经个人申请、系(部)指派,或通过系内招聘、向企业招聘等方式加以选择。培训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内容之一,也是锻炼与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5.开发教学项目。真实项目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工作室的教学项目。采用现实环境的真实项目对学生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而且真实项目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学生必须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寻求解决方案。真实项目的来源可以是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正在开发,或教师已自主开发完成的各型应用软件系统项目,也可以是来自校外企业、由非盈利性机构提供的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6.制定工作室管理制度。为保障工作室长期稳定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工作室设置、工作室设施设备建设、工作室经费保障、工作室运行管理、工作室活动开展、工作室业绩评价和考核等方面的系列制度。通过修改和完善《学分制管理办法》、《学生记实量化管理办法》等有关学生管理制度,加大对参加工作室活动的学生在评优评先、学分计算等方面的奖励力度,以吸引优秀学生参加工作室。
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院以“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为平台,开展了“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运行模式如下。
多形式、多途径的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是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结合所学专业和开发项目所需的技能要求,请高年级工作室正式成员培训低年级的新成员;请指导教师做专题讲座与辅导;不定期地邀请企业专家做专题技术报告等。
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训练 按照“工学结合”和“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让工作室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发实际的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能实训的具体内容。这项活动一般分“点题”、“实践”、“汇报”、“提升”四个步骤进行。“点题”,即布置任务。由工作室主持人、辅导教师或工作室正式成员针对某个项目讲解项目的开发内容、开发流程中每个环节需要的知识点和技巧,让学生明白任务目标。“实践”,是指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及点题时提及的解决问题思路,自行查找资料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汇报”,是指任务完成后,每位学生都必须写出总结报告,汇报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老师和同学互相点评,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提升”,是指通过汇报交流,找到一种较“实践”阶段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然后大家按照这个方案更好地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的意义是在校园内模拟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环境,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参与、互动,沿着从旁观者、参与者到示范者的轨迹前进,即提供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深化专业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工作室学到的不仅是技术知识和经验,还有老师和周围同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习惯,以及他们身上的意志品格、研究风格和创新精神,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升职业素质。
面向社会提供计算机技术服务,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要以工作室为平台,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采用“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比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尚维计算机维修工作室”作为学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技能的课外实践平台,多渠道、大规模地在校内外开展以“计算机维修与系统维护”为载体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实践活动。通过参加该项活动,学生“边用边学,以用促学,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可在实践中大大提高“计算机组装与系统维护”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得到助人为乐、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的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培训,强化专业技能培养 参加技能竞赛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技能竞赛培训也是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由各项目化工作室组织的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培训活动。近年来,我院依托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全方位开展了“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强化训练,实现了学生技能竞赛培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较大提升。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参加各类各级大学生技能竞赛过程中,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33项,成绩位列省内同类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前茅。
综上所述,专业实践型第二课堂的建设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技能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可以“项目引领、学做一体”的方式,指导学生巩固与深化已学的本专业基本知识,掌握就业所需的拓展性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在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强化与拓展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工学结合”方式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可在工作室的拓展学习和技能强化训练过程中,选拔和培养尖子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可通过工作室的培养,为企业输送能直接上岗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可通过“传帮带”、“教学做”等手段与方法实施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在学业进步上出典型,教师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出成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丹,王芝华.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探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04.
[2]李国德,王升厚.大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技能培训体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5):80-82.
[3]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
[4]彭巧胤.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147-148.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49-01
在现今激烈竞争的情势下,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实际操作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高职高专毕业生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利用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扩大学生就业渠道,是计算机教师的主要教学责任之一。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实现真正的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明确计算机专业在不同层次的院校中的培训重点
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有不同的层次性和相互的交叉性,显示出自己的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偏重理论,本科计算机人才重在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要建立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紧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去设计实践教学。
二、将计算机教学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合理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计算机课程在人才培养中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的职业技能能力。坚持以“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不断淡化与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界限,逐步加深计算机信息技术对各专业的渗透,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基本要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层次包括:(1)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的制作。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通识性课程。(2)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Access,VF,SQL等数据管理课程,目的是扩充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技能。(3)网络技术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网络技术应用等专业课程。(4)其他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为了结合各系本专业的需要,加强学生解决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为拓宽和加强就业渠道而设立的取得相关各种证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三、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
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各行各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再停留在大专毕业证书上,还要求学生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等级证书和其相关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走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联合的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度,使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且互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以职业资格证书为突破口,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关键任务。
(1)针对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认证。适合高职院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更有利于法律文秘专业及其它专业,倾向于使用网络化办公的方法规划和处理日常事务,培养学生实用办公技能,并为学习其他计算机实用技能的学生,打下良好的计算机使用基础。如:信息化办公认证: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办公软件应用高级专家
(2)针对于高职院校网络系统管理专业的认证。网络课程认证:以提高政府、企业、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从政府和企业人才职业化考核的角度,加强国家信息化人才培训为目标,培养具备使用多种操作系统构建和管理各种网络服务的能力;规划和设计完成网络结构,独立组织完成整个网络系统建设的能力;熟悉TCP/IP协议、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并具备网络布线和设计、实施一个高效、安全的Internet连接方案的能力。如:CEAC网络管理员、CEAC网络应用工程师、CEAC网络应用高级工程师。此外,还有信息安全认证:如: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工程师、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专家、CEAC网络与信息安全系统决策专家
下面笔者就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大赛为例,谈谈我们通常遵循的原则。通常不外乎赛项方案设计时要突出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需结合相关产业发展和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内容,设计竞赛标准和方案内容,通过竞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最终能更好更优的就业。
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重大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向技能培养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通过它可以培养选拔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培养的学生需具备“首岗适应、多岗迁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技能,毕竟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中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在蓬勃发展,但目前总体工作主要包含六个方面,即院校建设、团队建设、专业建设、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技能大赛。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要实现高职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高职技能大赛与行业企业相结合、高职技能大赛注重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相结合三结合的要求。使职业技能大赛引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24-01
1 技能培训过程中对职业道德的培养。
1.1 引导学生养成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认真、规范、严谨的职业态度
由于在竞赛中,参赛学生首先做到尊重裁判、遵守纪律、服从裁决,发挥特别能吃苦、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才能把精湛技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计算机专业理论性强,实践性更强的专业。一张图纸,一幅作品需要一天甚至几天坐在电脑面前,不但要求学生认真、细致更考验学生的耐心和毅力。由此在平时技能训练中,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上的技巧提升,同时着重对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锻炼。
因为专业技能方面高水平的学生往往不分伯仲,但在职业道德方面却会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有的学生在点名排队时,井然有序,遵守纪律,服从监考教师安排,在电脑出现问题时,及时告知监考老师将竞赛题整齐放置在桌面,有的却大声喧哗,在电脑出现问题时,慌张得不知道如何处理,或自己动手随意解决,这样的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肯定会失去宝贵的分值,从而无法取得优秀的名次。所以在平时技能训练中,引导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每次技能培训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严把考勤制度。不能迟到,不能早退,不能请假。由于计算机专业有专业特性,电脑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因此在自己电脑出现问题的时候,严禁自己将电脑乱点或任意拆卸,必须告知老师,在老师引导在进行修复。其次,在竞赛中学生操作的细致性以及顽强拼搏意识等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比如,在竞赛中学生对题目的解读细致,直接影响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学生答题的耐心程度等,在学生技能训练中是密不可分的。在技能训练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吃苦精神,训练题在由刚开始的一天三道,到第二天的五道,第三天的八道,不断地累加,使他们没有时间喘息并没有时间去多想,只需完成当天的训练量,并不断地加大训练时间,由第一个星期两节课,到第二个星期四节课,第三星期七节课12小时的强化训练,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意志力。这种职业道德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并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来推动,并以此为方向引导学生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养成。
1.2 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想要飞,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就是他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在技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技能大赛中,具有处乱不惊、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的学生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遇到困难或出现意外情况时能够沉着冷静,将专业技能项目完成得相对完美,取得良好成绩。平时训练成绩好的并不等于大赛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做为指导老师的我带队在参加、组织技能比赛的经历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配合以适当的竞赛心理辅导,通过选拔赛、模拟赛等反复锤炼使参赛的学生不仅具有了高超的技能水平,还具备了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技能培训过程中,我不断地给学生加大习题的练习,并不断提高难度,让他们自己去解决,他们不断看书,不断从网上获取资料,一个一个地攻克我给他们的难题,并在每三天之后进行一次250分钟的模拟赛,评出第一名,作品展示在训练机房墙上。每五天一次的选拔赛,让他们在紧张有序的环境下不断提升自己,在不断的压力下,不放松,坚持、坚持下去是唯一的信念:相信,我们的坚持都会有回报。同时,也在不断地给学生做心理疏导,让学生把每一次的练习当做比赛,把每一次的比赛当做练习。平时在制作作品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Ctrl+S进行随时保存,防止制作的作品出现异常问题情况(突然死机、断电等)情况下,有效保存作品的完整性。平时的点滴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训练习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学生明白遇到各种突况如何解决时,学生的心理稳定性就在不断提高。
同样的道理,学生在参加工作以后也会遇到各种突况,在这种情形下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顺利度过危机和难关的必备职业道德。
1.3 引导学生形成团结协作精神
“道相同则心相知,心相知则力相合”。团结不是一团和气,而是能否凝聚各方力量,有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在合作共事中加深了解,在相互支持中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疑难试题一旦出现,学生不知从何做起,我一般要求学生自己解决,一个学生在网上找资料解决办法,一个学生在网上下载相关辅助软件,几个学生专门从书上来研究,一个学生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后,一个个地讲解疑难,使得全体同学都能完全掌握。
我将学生分成两个组,第一个组是有经验的,参加过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比赛的学生,第二组是没有经验,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学生,分别出题,第一组学生做疑难试题,并负责指导第二组学生的试题,讲解较难步骤及疑难问题的解决;第二组学生题量大于第一组,在量中求质的变化,在量中找到规律,找到熟练程度,遇到问题随时问第一组学生,如果有好的做题步骤或方法与第一组学生商榷,第一组和第二组“团结作战”,通力合作,发现问题互相提醒,互促互帮,共同成长,在比赛中“厚积薄发”。大家在疲惫的状态下仍能顽强地解决各种训练中的难题,怀抱必胜斗志,不断超越自我和提高自我。
现在社会,只有合作是才能办成任何事情的;只有合作才能让我们在比赛训练中技能不断长进,心智不断成长,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 起,几乎是万能的。――美.韦伯斯特。凡是参加过技能训练的团队和个人都有这么一个共识,并将深深地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8-0000-02
一、教师要强化学生就业观念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一直把就业教育当作是学生毕业之际的一种速成教育。学生进入学校,先着手学习计算机课程,临近毕业,再把就业的注意事项集中警示一下,至于以后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自行消化和解决。但实际上,进入中职学校,“就业”的理念就应该在老师和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因为学生“就业”,就是教师的培养,绝大多数中职生都面临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校期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学生一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观念,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就业”的环节中,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就会自觉地树立“就业”计划。所以当学生置身于“就业”的空白期时,就业教育的开展当仁不让,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定位,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在校生活,制定自己的学习方案,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更为自己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个长期的职业规划。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入校后不仅对计算机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还要积极应对学生的就业素养。学生一入学,我课堂上总会先和学生沟通,问他们:“为什么选择计算机专业?”,而90%的同学会蛮有兴趣的说电脑能玩啊,然后就表现出对电子竞技的热爱,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或不清楚自己所学专业要学什么知识、毕业前应考取何种相应证书,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更是一头雾水。针对学生的茫然,我往往在第一节课就开设就业教育课,明确其所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告知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对的标准和要求,用人单位的基本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去考取相关的证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这种就业观念在学生心里根深蒂固,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师要统筹学生就业目标
中职生是未来的技术工人,但目前的中职计算机教育却很薄弱,计算机科目开得五花八门,学生的技能水平却是蜻蜒点水,在真正的工作岗位显得无所适从。在学校学生没有就业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规划学生就业目标,指导学生至少在某个专业方向上能胜任工作岗位。我们学校把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高一的在校学习,专注文化素质、专业基本知识、专业基本操作的培养。这段时期重点是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将来的专业技能做准备。在教学安排上,要协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教学内容的可行性,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第二阶段也是实训阶段,该阶段的培养我们以专业教师为主导,学生按各自的特点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各个团队由专职教师负责,教师设置学生的专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这一阶段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有部分相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侧重,还要选修与专业对口的相关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应该清楚自己的实力,就业的目标和方向一旦明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这就达到了我们培养中职学生的目标。
就目前专业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看,计算机专业学生还是大有市场的,如各企事业单位、各电脑公司、各网络公司、各广告公司等,我们有针对性提供给学生选择的培养目标:如计算机操作应用人员,要能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自动化软件和常用计算机外设,解决办公无纸化的能力;计算机组装、维护人员,能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设备,具备软、硬件故障维护的识别和维修;计算机销售人员,能熟悉各种常用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特点,能准确定位用户对计算机设备的需求;计算机网络安装和维护人员,能组建局域网的工程,熟练运用网络设备产品,维护简单网络的正常运行;网页制作、网站维护人员,能熟练的掌握动态和静态网页制作软件,能操作相关的多媒体处理软件和设备,设计和维护实用的网页的实践经验;广告、园林、产品等设计人员,熟悉运用各种图形图像绘图软件以及相关的绘图设备,熟悉一两种程序设计语言,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提高他们就业的竞争能力是势在必行的,教师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在常规教学中,点点滴滴都渗透就业能力的培养,为保证学生毕业之后能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必修课程一定要稳打稳扎,不能让学生有偏科现象,重点在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其次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课程教学上,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真正地在“做”中“学”。例如我校每年寒暑假都会组织计算机等相关专业学生到上海英业达集团工学结合,让学生在实操中学会技能,学生从计算机生产到熟练安装各种软件和硬件及计算机维护及维修,加强学生专业动手技能,做到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专业与岗位相结合,取得了实用的良好效果。
学生在项目进行阶段,教师还要偏重于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适当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人文、艺术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可以提高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更好地融入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增强应对困难的抗压能力。可以按照学生技能及能力水平提出不同的项目课题,各小组学生群策群力,分析项目要求,提出作品方案,拆解项目模块,应用开发项目步骤,综合思考项目结果。在项目进行的每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在对企业进行平面广告设计活动中,对企业的传统文化、背景建设、企业的宏伟蓝图等都进行设计和构思,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中。还适时举办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实战技能和竞争意识。通过各种省、市及校内技能竞赛,拓展学生的专业特长,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挥个性和特长,为成为真正的蓝领做准备。
中职学校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而教师是学生就业能力的操作者,为了学生能有美好的未来,更好的融入职场,我们应该作一个良好的铺垫,不断探索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顺利度过“就业”的盲区。
参考文献:
我国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有着两个特点,分别是起步早、发展较快。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颁布和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实践教学对于中职教育来讲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使得学生要学会实际操作,学会自己解决实际问题。但是现今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和中职教育的规模进行协调同步的发展,这也是造成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文章从三方面来进行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思考这一课题的探究。
1对现今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分析
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一般都是进行对“计算机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对于计算机教学来讲,它的职业教育特征非常明显,它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且它的宗旨是培养出设计、维护、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以计算机为主,然后给企事业单位进行熟练计算机操作和拥有较强维护以及设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还有给企事业单位进行能够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行业经济情况下进行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人才培养。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里面,其课程设置在计算机实践操作方面较为侧重,并且要求学生在计算机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开设和网络工作领域或者行业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这两者成为学生能够掌握的一门工具,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个工具实现对各行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和维护能力以及技能的提高,以及最终实现学生在各个行业环境下都能够胜任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应用,实现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在社会上发展。
2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中相关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具有两个特点,即复合型、应用型,这使得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较高能力。现对中职计算机教师能力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如下:(1)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能力。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要和中职计算机专业培养的特点即应用型和复合型这两个特点进行相互的结合。对于合格的中职计算机教师来讲其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比如要有着坚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功底,还有要有着丰富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及经验。现今,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此,这些的毕业生就会缺乏具体的社会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当他们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就不能够深入、透彻的讲述计算机、网络专业知识以及传授计算机操作技能,也不能够掌握了解新计算机以及网络产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从而使得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还有就是这样能够培养出过时的毕业生,从而产生用人单位用人较少的情况。所以,对于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讲,一定要将自己不断的进行知识的充实,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知识,积极的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新动态以及新行情,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自学能力,不断地对新课程进行钻研,这样就能够使得自己的教学方式不断地满足现代教学需要。(2)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拥有综合素质的能力。中职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很注重,它主要是培养“职业人”,不是“教育家”。因此,要教师不仅仅要拥有职业能力,还要有综合素质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对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实践、职业道德、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等文化素质进行教育加强。要帮助学生拥有“能力本位”的思想观念,学会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转变,将“被动”学习的学习态度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学习态度。学生在进行听课的时候,要以课堂知识为主要的,然后利用其余的实践通过其他的学习途径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对待社会工作和计算机行业的工作环境。(3)中职教师要拥有职业教育的能力。现今,较多的教师他们都有着较为模糊的教育观念,这就使得在职业人才培养上其研究途径较少,使得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依旧落后。一些教师在进行讲课的时候,采用的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和一张嘴的方式,这就使得在讲课的时候对学生主体地位进行忽略,使得不利于学会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使得现代教育方法和教学方法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对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高进行相关的方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