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方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7 14:54: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治理的方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会治理的方法

篇1

继2013年廊坊市政府对重污染天气Ⅲ级黄色预警信息的多次,及环保部对廊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公布(超标天数比例为63.9%),本市的环境治理再次成了廊坊人关注的焦点。实际上日本也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最终取得了“双赢”。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社会对环保事业的积极参与。本文通过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结合廊坊实际,找出动员廊坊全体市民全社会积极参与环保的有效措施。

1 日本政府提高环保社会参与程度的方法

1.1 完善国家环境立法体系

为确保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环保,日本政府不断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如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等。1970年制定了防治公害的6部法律,并对原有的8部相关法律进行修正。80年代,针对高技术污染问题,“新阳光计划”、“月光计划”开始实施。90年代,确立了“环境优先”原则。2003年颁布了《环境教育法》,从学校、企业、社会三个层面强化生态伦理与环境法制教育。

1.2 开展“三位一体”的环保教育

在日本普遍使用“环境保健”而不是“环境保护”,一字之差折射出对环境的尊重和重视。

1.2.1 学校环境教育

日本政府早在1971年就决定在小学课程中增加有关公害教育的内容。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系统地向学生讲授环保知识和理念,从小学到高中环保都是必修课。孩子们还走出校门,参观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

1.2.2 家庭环境教育

为培养孩子们从小“爱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周六、周日妈妈们自发领着孩子到草坪捡纸屑垃圾。给他们看环保方面的书籍、电影等。

1.2.3 社会环境宣传教育

政府设立了节能日、节能月、节能检查日,来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许多社区都有环保教育中心,如东京的板桥区环境中心是向社区的全体居民免费开放的。有的还有环保示范餐厅、人类自然博物馆、屋顶花园等;在宾馆、饭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图文并茂的环保宣传资料。

1.3 提高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

节能环保是一项人人有责的公益事业,因此日本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来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

1.3.1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1)细致、到位的政策引导。从1980年,政府逐步执行垃圾分类。上胜町已把垃圾细分到44类。为帮民众培养垃圾分类习惯,政府在居民区划定“垃圾指定丢弃处”并设有监控镜头,发现未按规定扔垃圾的,由专人追踪到户并将垃圾退回。严重违反者可能被视为犯罪。

(2)激励制度。建立困难家庭买分类收集桶的补助金制度。日本上野原市为鼓励市民减少垃圾和分类处理,对家庭购置电动垃圾桶设立了补助金制度。还设立资源回收奖,旨在激发市民回收有用物质的积极性。

1.3.2 推动公众绿色消费

日本非常重视引导公众的绿色消费,运用经济杠杆来促进民众对环保的参与度。如为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实施低排放车认定制度。消费者购买通过认证的车辆,可享受不同幅度的车辆购置税和使用税的优惠;购置以天然气为燃料或混合动力车等低公害车辆的公共团体,可得到政府的补助金。其中的川崎市为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给予价差1/4 的补助,以及停车费、高速公路费等方面的优惠。

1.3.3 开拓畅通的环保参与渠道

政府为市民开通了畅通的环保参与渠道,保证了民众的监督权。如日本地方政府对与环保相关的信息都保持公开的态度。普通市民、社会团体可以通过公告及时了解到环境政策的规定以及政府和企业对环保的贡献情况;通过参与听证会、递交居民意见书来对环境问题提出建议。

1.4 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环保

政府主要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引导企业转型,使其完成了从被动治污―主动治污―积极强化环境责任、提高企业生态环保形象的路线转变。

1.4.1 特别会计制度

日本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方面都会充分考虑对环保的投入。如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这类建设和运行费用高的环境基础设施方面都是由政府负责投资建设和运行。由于是政府行为,因此能做到污染物的最大无害化。

1.4.2 税制改革

对于从事环保设备的企业在税收方面加大设备折旧率、减免固定资产税等税收优惠。如川崎环保城落户企业使用指定节能设备,可选择设备标准进价30%的特别折旧或者7%的税额减免。

1.4.3 补助金制度

对于将3R技术实用化、技术开发期在两年以内的新企业,政府补助率最高可达费用的2/3。以川崎为例,环保城内的企业在引进节能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方面,得到了政府给予的相当于总投资额50%的补助。

1.4.4 融资制度

对从事减少废弃物产生、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研究开发等活动的民间企业,可享受政策贷款利率;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业单位可以简化贷款手续,延长偿还期限。

1.5 鼓励民间环保NGO组织的发展

目前日本的环保NGO在1.5万个左右,主要活动为推广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开展环境教育等。如从事废纸再利用的环境NGO,推动了白色度70再生复印纸普。政府通过多种途径鼓励环保NGO发展。1998年颁布了《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降低了NGO法人的准入门槛。在资金方面扶持,NGO的活动资金中政府扶持资金和补贴高达9.9%。

2 日本的成功经验对廊坊市环境治理的启示

近年来,廊坊市把环境保护作为立市之本,在环保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从整体来看环保现状还不乐观,市民、企业的环境意识、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很差。日本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全社会全民对环保参与的经验值得廊坊借鉴。

2.1 完善环保立法、加强环保执法

廊坊市对环境问题的处理在法制上明显滞后,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白色污染”治理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等。廊坊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本市的法规政策,确保环保有法可依。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可法律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化工厂不按规定排污、火电厂脱硫设施不达标、垃圾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等。因此廊坊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执法力度。特别是要提高环保部门的地位,使其在治理环境时同公安、税务一样有更多的权威性。

2.2 完善环保教育方式

廊坊市民的环保意识不高,与政府对环保教育的宣传不到位有关。今后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通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途径来创新环保的宣传方式。如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学馆等一些公益场所开办体验式教育,促使市民加强忧患的环保意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墙报等工具加大环保的社会宣传力度。

2.3 制定经济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环保

与传统行政命令式的环境管制相比,经济激励政策对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的效果更明显。廊坊市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的预算投入,用于鼓励有使用价值的新工艺的开发研制,并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如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少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对引进的先导型能源设备、对企业采用的高效实用技术予以补贴并简化贷款手续等。

2.4 注重政策细节

注重政策细节及衔接,能较大程度地提高政策效果,一些细节的疏漏就可能导致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如我国包括廊坊在内,对于垃圾也进行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但是分类不够细致,并且对哪些属于可回收、哪些属于不可回收垃圾没有详细说明,居民没有学会分类,导致分类失去了实际意义。借鉴日本做法,廊坊市政府制定分类手册,免费发放给市民。通过小区摄像头监督、舆论压力及奖赏、补贴等鼓励措施,保证垃圾分类能顺利实施。

2.5 确保公众参与渠道多样化

政府应积极拓展环保公众参与的渠道。借鉴川崎市经验,设立由政府官员、节能专家、居民代表和企业人士组成的“公益协会”,研究廊坊的节能目标和实施计划;开展社区环境对话,建立完善的意见反馈机制;建立全国性的环保NGO协作网,组织NGO及志愿者搜集环境信息,向市政府、人大、市政协提交有建设性的环保方案。

环境保护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有必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全体民众的努力下,廊坊最终会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治理、全民参与、根植基层、覆盖全社会”的环保网络,实现生态廊坊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法律意识也在提升,消防事关人民自身利益,因此群众对消防行政执法质量有了更高要求。2008年到现在,公安消防局开展了众多文明执法活动以期规范执法行为,做到公平执法、执政为民,全面推进消防执法严格化。但中国人口众多,社会环境复杂,对消防行政执法存在质量影响,要进一步解决问题,还需要结合社会创新管理,不断完善。

1 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

指在现有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发展出的新的社会管理方法。新的社会管理比传统的管理理念有技术和知识上的创新,对传统管理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目的在于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秩序。

2 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化的意义

2.1概念

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化是针对消防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素养以及技能知识等方面的更加完善。消防执法人员属于一线执法,执法工作的质量影响整个消防部队的公众形象,因此,结合社会创新管理对规范消防执法具有推进意义。

2.2要求

人的身体行为是由大脑意识指导的,这就意味着在消防执法上,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执法理念,才能规范消防执法。因此,在规范消防执法的前进道路上,首要目标就是端正消防执法人员的思想态度问题,树立公正执法的消防执法意识。

第二点就是执法程序上的要求。事态的发展都是一步步进行的,消防官兵在执法过程中,不能任意妄为,坚持法定程序,按照规章制度来办理消防案件,出差错的几率就会减少到最低。

第三点就是相关法律法规的科学合理。法律是由人制定的,并不是一定完全正确,实现消防行政执法规范的前提就是立法要规范,尽可能不出现疏忽纰漏,给执法者严格的标准指导。另外,立法和司法的理解也是消防官兵的第一要务,有利于消防案件的正常合理处理。

2.3社会管理和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建设的意义

消防执法规范化对于人民以及社会的意义已经不言而喻,然而,中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确保消防执法的顺利开展,还是需要解决发展创新的问题。因此,消防执法规范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既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又同时关乎整个执法规范的未来趋势。所以两者必须相互结合,共同发展。

3 当前消防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执法人员不足,执法环境恶劣

当前, 我国消防执法的队伍现状是业务多,消防监督人员少,很多消防监督执法人员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了工作能力原地踏步,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在对实际案例进行判定的时候,笔录毫无章节,对案件的违法性质无法准确判断,缺乏科学有效的证据收集措施,不能正确裁量处罚的幅度。此外,部分消防监督人员思想出现偏差,自控能力较低,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缺乏高度负责的态度,做事不按严格程序,做事马虎,片面追求效率而忽略质量,导致很多重要细节没有得到处理。

同时,社会会上存在很大一部分的民众缺乏消防意识,不仅对相关法规法律不了解,而且无法在火灾面前及时运用安全尝试积极主动自救。更重要的是,在消防执法认识上存在极大偏差,不能配合执法人员工作,轻视消防执法力度,导致了恶劣消防行政执法环境的产生。上述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消防执法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2 消防监督执法法规不完善,尚未形成合作联动机制

我国的消防监督执法法规还很不完善,当前我国消防机构实行的是现役体制,这就意味着消防执法人员会频繁更换,执法素质不稳定。这间接造成两个影响:消防执法人员工作时间不长,业务素质得不到沉淀,工作能力就得不到提升。二是造成执法案件的堆积,人员的调动致使交接问题时有存在,长期工作无法继续。目前,消防机构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并不多,许多工作都是在自我摸索和借鉴以往经验开展的,而人员的变动使本就不稳定的人员出现职业素养高低不一的情况,从而影响消防监督执法质量。此外, 当前的很多的消防安全工作,大多数都是呈现的是消防部门一把抓的局面,职责没有得到分工和明确,很多原本应该由政府来负责的工作会议、消防培训、宣传、消防知识的推广等等都由消防部门来独自完成,导致没有形成明确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体制。同时,在实际的执法过程当中,消防部门与其它部门配合行动的比较少,很多本该与至质检部门、工商部门一起联合的行动,到最后都只有消防部门去承担,大大的加重了任务量,导致执法力度较为薄弱,效果不明显。

3.3消防监督执法行为不规范

3.3.1检查部门不规范

与列管单位有利益勾结而走形式的作派是中国监督部门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严格按照消防执法的程序办事,没有把消防监察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只是在消防检查事前与列检单位打好招呼,简单安排人员走个过场就是目前消防监督检查的现状。同时,也没有制定出详细的消防监督检查计划方案,发现问题也仅仅采取口头告知方法,更加没有严格勒令整改,对火灾隐患避而不谈,罔顾人身安全。

3.3.2执法手续不规范

消防执法部门没有制定出相应的上报审批制度,执法人员缺乏办手续、走程序的意识。对于需要整改或者整改不彻底的建筑单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提醒过一次后,对于依然没有达到整改要求的建筑单位放任不理,没有依法采取行动进行相应的处罚,勒令建筑单位强制执行。导致各建筑单位在消防工作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抓住了消防执法部门懒散的工作心理,在面对消防检查的时候,仅仅做做样子,随意敷衍 ,马虎应付,降低了执法人员在公众中的威信度和好感度。

3.3.3执法方式不合理,重罚轻纠

少数执法者欺善怕恶,在对有利益关系的建筑单位与普通群众施以两种不同的办事风格,伤害民众感情,执法形式简单、鲁莽,态度倨傲。引发群众不满,不利于社会的团结稳定。

在具体实践工作过中,部分消防机构过于强调对当事人的经济性处罚,不够重视消防违法行为引发的严重后果,未能制定针对性的方法纠正存在的问题,导致消防执法过程中出现“重罚轻纠”的现象。其一,一味强调罚款,忽视纠错工作。针对违反相关消防法律法规的现象,单纯采用罚款手段,没有通过强制性手段要求违法单位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纠错工作,导致消防隐患无法得到消除。其二,实行罚款放行。针对没有通过审核的消防工程,给予罚款放行,这种做法十分不利于保证消防行政执法的规范化。其三,一味强调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没有深入追究引发违法问题的主要原因,了解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消防执法的规范性。最后,执法手段不够丰富和完善。有些负责消防执法的工作人员对于具体的行政法律和规定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未能促进行政处罚及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处罚决定书上的处罚条款通常仅包括罚款这一个选项,未能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及停业整顿等处罚处理,导致部分违法人员错误地以为仅需上交一些罚款便可以不用纠正错误行为。

3.3.4 消防行政监督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很多消防行政监督人员在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上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无法满足日益提高的消防行政监督要求,造成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消防工作人员的能力以及素质与消防事业的发展不符,其次,消防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现阶段消防管理工作的强度和难度。近几年来,我国的消防事业迅猛发展,其高速发展导致消防工作人员在综合能力和素质上跟不上速度。随着相关消防法律的断建立和贯彻执行,我国的消防法律体系逐步走向完善,各类消防法律规定以及消防技术规范也陆续公布,多种多样的新型产品以及消防技术也开始广泛应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消防执法工作以及越来越严格的消防执法要求,消防工作人员的消防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依然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消防技能较差,再加上很多消防执法人员是从基层消防指挥部调上来的,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消防培训,无法充分发挥其消防监督作用。

4 建议措施

4.1树立牢固的现代化执法理念

“执法为民、公平公正”应该作为每一个执法者的执法价值追求。在工作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大众服务,出现矛盾及时调和,端正执法理念,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用好党和人民群众赋予消防执法权力,严格办事程序,为人民群众执法、用权、办实事、做好事,情为民所系。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开展工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责任意识不强,公仆意识不牢,群众观念淡薄,服务态度差,工作质量低,办事效率不高的新问题。实现社会与法治的和谐美好。

文明执法侧重服务,规法执法重在制度。制度长期时间积累的准则,体现执法的现代化水准,这要求执法部门在行使监督权力时,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进步,应该要结合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不断研究和发展出的新的社会管理方法,努力在管理理念技术和知识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完善消防的执法理念以及执法的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秩序,保证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稳定发展。

同时结合现代社会创新管理,积极创新现代化执法监督方式。

4.2 重视消防宣传

加强消防宣传能够促进公民以及各个单位组织消防法律水平的提升,引导其严格按照消防规定进行消防保护,正确履行自己的消防义务,通过法律手段给自己提供法律上的保护,保证当事人能够完成对执法主体的监督,保证消防执法工作能够慢慢走向规范化道路。为此,相关部门要努力提高群众的消防法制意识,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维护消防安全环境中,鼓励他们积极检举各类消防违法行为,与消防违法行为作坚决的抗争。同时,努力构造出良好的消防行政执法氛围。只有社会各界提高了消防安全法制意识,不仅是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明白了哪些行为是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提醒自己不要做不利于消防安全的行为;同时又强化了自身权益的保护,知道了怎样同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作斗争,切实增强公民消防法制意识,消防行政执法就会更加顺利。

4.3改善执法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是大自然环境,而是人文环境,人文化境由人和人的思想意识组成,消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还没到来,这种发展的里程碑体现在人们的自觉守法。经济全球化的进展,让许多民众的思想偏向了效益,忽视了安全。一些不正当的值班操作引发火灾的发生数量持续增加,说明消防意识薄弱。甚至有一些不懂法律的群体出现干预消防执法的行为,抵触消防人员的正常执法监督。因此,消防部门应该要要坚持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真正使各项工作在执法为民这个层面上扎根进去、体现出来。用好手中权力,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好人民的公仆,不断开展各种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活动,鼓励民众积极参与,让群众通过实践感受到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提升群众的消防意识,促使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重视消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构造出一个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

4.4建立健全消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

为了解决消防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必须要不断强化消防执法监督力度。如果不针对权利进行科学制约,就很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出现,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执法监督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方法促进消防执法监督机制的完善,避免各种监督问题的发生。其一,要加强内部监督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上级领导对下级工作人员的监督,另一方面,下级员工应积极针对上级消防执法工作进行监督,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形成相互监督的机制,促进上下级员工的共同发展进步。加强外部执法监督工作。提高消防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促进警务公开制度的贯彻执行,让广大群众了解整个公开执法操作。主动吸引社会上符合要求的消防监督人员,针对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进行深入了解和剖析,广泛听取社会上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从根本上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消防执法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背景之下,执法部门应该要根据执法实际的需要,成立专门的执法监督队伍,同时保证这支执法队伍整体综合能力高,素质良好,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学会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到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一套更加符合现今需求的消防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来提高消防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1.社会管理评价体系及法治指数权重设置的原则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某一指标而言。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目前,权重确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具体的有权值因子判别表法、专家直观判定法、层次分析法、排序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它们已普遍应用于决策评价、自然生态、生产管理、质量控制、流通管理、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但在社会管理领域有关评价体系中简便、有效运用这些方法的还鲜有成功实践。

迄今为止,国内涉及社会管理领域的各类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普遍没有较为科学或被广泛认同的方法或数理模型,权重的确定通常带有个别性、主观性和随意性,在法治建设领域也是如此。如:2008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第一次“法治指数”。他们以数据指标形式,度量各项法治事务。这套数据体系具体可用“149”三个数字来概括:一个法治指数,四个“评估层面”,包括区本级、区级机关部门、乡镇街道、村社区;九种面向老百姓的调查问卷,涉及党风廉政建设、政府行政工作、司法工作、权利救济、社会法治意识程度、市场秩序规范性、监督工作、民主政治参与、社会治安等九个方面。四个层面的人员参与法治指数评估:面对群众发放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占35%;由余杭直接参与法律运作的机关人员组成“内部组”评分占17.5%;包括教师、记者、律师、企业家在内的“外部组”评分占17.5%;“专家组”评分占30%。

再如《南京市依法治区、县工作考核细则 》,其主体构架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法制教育、初步成效”四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有若干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共21个。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是平均分配的,均为25分,二级指标的分值不尽相同,从3分到8分不等,没有给出不同权重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其第四个一级指标下的第20个二级指标“社会稳定,治安秩序良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落实,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率和地区犯罪率控制在市规定指标内;人民调解工作落实,无因调处不当出现非正常死亡和‘民转刑’案件,无集体上访闹事等重大事件。”分值为8分,第21个二级指标“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土地管理、义务教育、市容卫生等工作都能依法进行,符合上级规定的要求。”的分值为3分。第21个二级指标包含了几大基本国策和公民基本权益保障方面的依法行政却只有3分,而第20个二级指标概况起来就是一个维稳问题,却整整给了所有二级指标中的最高分8分。从这当中不难看出官本位的影子,因第20个二级指标中的几项工作都是上级政府要考核的,出了问题官员是要被追究责任甚至丢帽子的。

从上述一些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是近年国内几个较有影响的地方法治评价体系,在权重确定上也没有构建相应原则和模型,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理由。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建立我国在社会管理评价领域,特别是法治建设领域的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或数理模型十分迫切,也十分必要。

结合现今国内外社会管理领域各类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和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法治创建社会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至少应当遵循以下五大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体现科学性,定位准确,客观揭示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应有站位。二是规范性原则。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应当具有一定数理模型,体系规范性,度量客观,准确得出评价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应有的权重。三是可操作性原则。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应当便于应用,体现操作性,简便易懂,便于操作。四是实用性原则。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应当联系实际,体现实用性,能切实解决评价体系中各类指标的权重确定问题。五是普适性原则。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不仅适用于全国法治县创建总的社会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也适用于法治指数指标权重的确定;不仅适用于法治领域社会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也适用于社会管理领域其他社会评价体系权重的确定。

2.法治建设社会评价体系的构成及功能

2.1法治建设社会评价体系的构成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对地方法治水平的评判进行了大胆探索,但其评价角度不尽相同,评价内容相对笼统,指标分类重叠交叉。如《法治昆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法治的社会环境指标”、“法治的制度环境指标”和“法治的人文环境指标”3个一级指标系统,13个二级指标群(社会安全、市场有序、社会廉洁、法律资源、依法执政、民主政治、规范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制宣传教育、法律监督、公众评价性指标、公众体验性指标)和33个具体要素指标构成。郑州市金水区“金水法治指标测评体系”的主要架构则分为“党委依法执政、加强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坚持公正司法、加强经济法治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建立健全法治监督体系”十大方面。

全国法治县创建评价体系由于开创性地构建了双向评价体系,即自上而下的创建工作行政评价体系和自下而上的创建效果的社会评价体系,因而在评价上可以做到评价角度顺向一致,评价内容客观具体,指标分类清晰有序。

在综合法学、社会学和法治元素论、法治GDP论、法治指数论的基础上,遵循权威性、客观性、普适性、量化性、长久性、关联性等原则,全国法治县创建社会评价体系由公众安全感指数、公民权益保障指数、矛盾纠纷动态管理指数、社会公平正义指数、社会治安状况指数、维稳指数、重大决策风险指数共七大法治指数所构成。

2.2法治建设社会评价体系的功能

全国法治县创建社会评价体系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一是评价功能,七大法治指数涵盖了县域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具体状况,能够能动地客观反映出某一时期某一县区的整体法治水平;二是考核功能,可以作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开展中,对某一县区创建效果社会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引导功能,七大指数的高低,真实反映出了某一时期某一县区相应法治领域的好差状况,可以为该县区推进全国法治县创建指引方向;四是教育功能,由于七大法治指数相关指标与各级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员的整体作为及具体行为密切相关,因而可以促使各级国家机关和国家公务员转变行为理念,提高县域法治水平。

2.3法治建设社会评价体系与“七大”法治评价指数的关联性分析

全国法治县创建社会评价体系是对县域法治水平进行评价的一个完整系统,在本文所建立的评价系统中,它由能重点反映一个地区的7个大的法治领域所形成的法治指数构成。这7个大的法治领域虽然不能涵盖一个地区法治领域的方方面面,但基于其在整个法治社会中的重要性,通过这7个指数,我们认为其可以综合地、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某一时期的真实法治水平。由于7个法治指数最终形成的均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因此社会评价体系最终的评价结果仍然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当然,这7个法治指数所反映的法治行为在全社会法治建设中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因而在整个社会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权重也是不同的。其具体的权重将在下面具体论证和确定。

3.法治建设社会评价体系权重设置模型――积木权重法

基于上述社会评价体系权重确定应当遵循的原则,我们开创性地构建了社会评价体系权重设置的崭新模型――积木权重法。该方法的确立,可以准确得出法治创建社会评价体系中各类评价指标应有的权重,有效避免目前法治评价指标权重给出无据,主管性、随意性突出的顽垢。同时,该方法也可用于指导社会管理领域其他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积木权重法的主体构架。构架1:评价体系是由多个评价指标所构成,若把评价体系形象地看作一座大厦,则这个大厦可以看作由多个评价指标积木(以下简称评价积木)所构成;构架2:自然积木的大小由自然积木的体积决定,自然积木的体积由自然积木的长宽高决定。对于评价积木,我们也可以抽象(概括)出能判明该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某一社会行为实施层面、影响范围、影响层次三大主要属性,这一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某一社会行为的三大属性决定了评价积木的体积;构架3:为了确定评价积木的体积,我们可以构建一个三维坐标,其X轴、Y轴、Z轴分别表示评价对象的三大主要属性,三大主要属性的程度对应在X轴、Y轴、Z轴上形成不同的数值,这三个不同的数值对应地度量了评价积木的长宽高,有了评价积木的长宽高就可以得出评价积木的体积。构架4:各个评价积木的体积之和形成评价体系大厦的总体积,每个评价积木的体积占整个评价体系大厦体积的比例就是该评价指标积木在评价体系大厦中的权重。如此,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就对应准确确定了,且这个权重是经一定科学测算得出的一个确定的数值。

积木权重法的几点说明:一是三维坐标所描述的评价对象的三大主要属性可依据不同的评价对象而有不同,这需要评价者认真研究,找到既能反应评价对象共性又能体现区分度的三大主要属性。二是三维坐标只有正值没有负值,这是因为自然界积木的长宽高的数值是实数,是从0到+∞的实数。因而积木权重法不能表示负性指标,对扣分类的负性指标应当尽量换用得分类正性指标。三是三维坐标中三条轴上表示程度的数值不宜过细,因为权重是评价指标在评价系统中的相对重要性,只要能有效区分不同指标的相对程度就可以区分出其不同的权重。

积木权重法在应用中的三大核心问题:一是科学构建表示评价对象三大主要属性三维坐标,并以此来对应评价指标积木的长宽高;二是科学设定评价对象三大主要属性的程度,形成X轴、Y轴、Z轴上的不同数值,并以此来确定评价指标积木长宽高的具体数值,求出评价积木的体积;三是科学确定评价体系大厦的体积(各个评价指标积木的体积之和),有了总体积,各评价指标积木在大厦中所占的比例就确定了,即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就确定了。

4.全国法治县创建社会评价体系的权重设置

4.1构建表示法治行为三大主要属性的三维坐标

X轴(长):表示法治行为影响范围;

Y轴(高):表示法治行为主体层面;

Z轴(宽):表示法治行为影响层次。

4.2设定法治行为三大主要属性的程度

X轴:我们依据法治行为影响对象的不同程度,将法治行为影响的范围分为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区域、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五个不同的级次,其对应的数值由低到高分别为1、2、3、4、5。

Y轴:我们依据现代社会的治理结构有关理论,将法治行为实施主体的层面分为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政府五个层面,其对应的数值由低到高分别为1、2、3、4、5。

Z轴:我们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法治行为所影响的层次分为生存权益、安全权益、工作权益、民益、发展权益五个层次,其对应的数值由低到高分别为1、2、3、4、5。

全国法治县创建工作社会评价体系三维坐标模型如下:

4.3确定七大法治指数积木的长宽高

公众安全感评价指数积木:长为1.5。公众安全感涉及到个人安全感、社会组织安全感,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取其平均值为1.5。宽为3。公众安全感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保障、安全权益保障、工作权益保障、民益保障、发展权益保障,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5。公众安全感实施主体层面涉及到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2、3、4、5,取其平均值为3.5。

公民权益保障评价指数积木:长为1.5。公民权益保障涉及到个人权益保障、社会组织权益保障,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取其平均值为1.5。宽为3。公民权益保障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保障、安全权益保障、工作权益保障、民益保障、发展权益保障,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5。公民权益保障实施主体层面涉及到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2、3、4、5,取其平均值为3.5。

矛盾纠纷评价指数积木:长为2.5。矛盾纠纷涉及到个人矛盾纠纷、社会组织矛盾纠纷、市县乡矛盾纠纷、省(自治区、直辖市)矛盾纠纷,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取其平均值为2.5。宽为3。矛盾纠纷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安全权益、工作权益、民益、发展权益,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导致矛盾纠纷的主体层面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

社会公平正义评价指数积木:长为2.5。社会公平正义涉及到个人公平正义、社会组织公平正义、市县乡公平正义、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平正义,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取其平均值为2.5。宽为3。公平正义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安全权益、工作权益、民益、发展权益,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影响公平正义的主体层面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指数积木:长为3。社会治安状况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宽为3。社会治安状况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安全权益、工作权益、民益、发展权益,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影响社会治安状况的主体层面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

维稳评价指数积木:长为3。维稳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宽为3。维稳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安全权益、工作权益、民益、发展权益,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导致维稳的主体层面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

重大决策风险评价指数积木:长为3。重大决策涉及到个人、社会组织、市县乡、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其在X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宽为3。重大决策影响对象的层次涉及到生存权益、安全权益、工作权益、民益、发展权益,其在Z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1、2、3、4、5,取其平均值为3。高为3.5。实施重大决策的主体层面涉及到社会组织、市县乡政府、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中央政府,其在Y轴上的对应数值分别为2、3、4、5,取其平均值为3.5。

4.4七大法治指数积木的体积和社会评价体系大厦的体积

公众安全感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 1.5×3×3.5=15.75

公民权益保障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1.5×3×3.5=15.75

矛盾纠纷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 2.5×3×3=22.5

社会公平正义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2.5×3×3=22.5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 3×3×3=27

维稳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 3×3×3=27

重大决策风险评价指数积木的体积:3×3×3.5=31.5

社会评价体系大厦的体积:15.75+15.75+22.5+22.5+27+27+31.5=162

4.5七大法治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公众安全感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15.75162×100%=9.7%

公民权益保障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15.75162×100%=9.7%

矛盾纠纷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22.5162×100%=13.9%

社会公平正义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22.5162×100%=13.9%

社会治安状况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27162×100%=16.7%

维稳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27162×100%=16.7%

重大决策风险评价指数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权重:31.5162×100%=19.4%

社会评价体系的总权重=9.7%+9.7%+13.9%+13.9%+16.7%+16.7%+19.4%=100%

篇4

[中图分类号]A8,B0-0,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1-0005-0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综观已有文献,绝大多数学者都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系统的观点和方法来阐释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特别是李秀林先生曾专门指出,社会有机体的分析重点首先在于“全部社会生活的系统性”。[1]尽管陈志良和杨耕认为,不能“仅仅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理解社会有机体,把社会分解为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动态-静态、层次-模型等等”,[2]但无疑他们也从反面说明了系统观和系统方法论乃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一、系统思想是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思想

从思想史上看,由圣西门最早提出的近代意义的社会有机体思想就已包含了系统思想的因子。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多个器官、组织构成的有机整体。他的学生在《圣西门学说释义》中明确提出“社会是一种有机的整体”,并要求分析“这个统一机体的各个器官”。实证主义创立者孔德的“社会有机论”有着深刻的系统思想。他认为,社会的细胞是家庭,社会的组织是种族或阶级,社会的器官是社区或城市。斯宾塞是“社会有机论”的集大成者,他依照生物有机体有营养、循环和调节三个系统,相应地把社会有机体也划分为三个系统:营养系统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循环系统是商业阶级,调节系统是政府和工业资本家。但斯宾塞又认为社会是一种“超有机体”。就是说,社会有机体虽然是一个可自我调节的系统,它的各个部分比较分散与自由,这与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紧密相连并完全从属于整体不同,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的存在是为了生物有机体的整体,社会“超有机体”的存在是为了社会系统中各个独立的个体。

马克思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也把社会比作有机体。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社会就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3]。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他又说:“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4]马克思把社会比作有机体是为了把社会“当作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5]。就是说,社会有机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整个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它绝不是旧唯物主义所认为的那样是个体的机械组合或全部社会生活条件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的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全面实践关系中构筑起来的,由人及其社会生活条件、要素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运动的、不断新陈代谢的复杂系统。

由上述可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有机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两者都有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但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基于社会存在的实践性、系统性和辩证本性形成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它认为社会有机体已不同于纯粹自然环境的物质系统,它里边是一个个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实践决定了社会系统的特殊之处在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一刻也离不开人的活动。而后者把生物学规律简单移植过来解释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人类社会,在总体上是错误的,这就像用经典物理学原理来解释量子物理学现象一样。

二、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根本方法论是“新唯物主义”辩证法。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之为辩证方法(它与形而上学方法相反)的,不是别的,正是社会学中的科学方法,这个方法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6]但在次层次方法论中,系统方法论无疑体现得最为充分。

首先,关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性和目的性。马克思有着鲜明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他曾指出:“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散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7]又说:“城市本身的单纯存在与仅仅是众多的独立家庭不同。在这里,整体并不是由它的各个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8]卢卡奇指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9]可以说,整体性是马克思研究社会的首要观点。他认为,社会就是一个“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而且“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0]事实上,马克思提出社会有机体范畴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蒲鲁东割裂了社会的整体性,片面夸大了观念和理性的作用。当然,从根本原因上说,马克思创立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片面性的。因为,其时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导致了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和劳动的异化。他主张劳动应成为“自觉自由的活动”,人的发展要以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发展要整体地推进。显然,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又有着鲜明的人本思想,体现了社会有机体的目的性。

其次,关于社会有机体的层次结构性和关联性。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要素和部分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有机系统。第一,人口是社会有机体的第一个前提性要素。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1]“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12]第二,自然环境是社会有机体的又一前提性要素。马克思说:“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13]第三,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决定社会有机体发展和性质的根本性要素,三者有机联结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核心系统。马克思又进一步把各种社会关系(要素)归结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并阐明了它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即“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14]此外,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还包括语言、教育等特殊的社会现象。

第三,关于社会有机体的自组织开放性和动态复杂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5]此处,马克思经典地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从内部自我引发了社会有机体的矛盾运动。这是社会系统自组织开放性和动态复杂性的重要表现。值得指出的是,马克思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性是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讲的,并非忽视社会有机体的动态复杂性和其他要素的作用。恩格斯晚年曾清醒地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16]其实,社会有机体不断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就是“通过渐进分化从低复杂状态向高复杂状态进化而到‘自组织’的系统”[17]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把社会及其要素、结构和关系等描述为一个活动和发展着的复杂系统,尽管这并不完全等同于后来的系统论,但却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的系统性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事实上,对系统的研究在古代就开始了。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过“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思想。可以说,现代系统论在某种意义上不过是对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原则的继承和发展。其实,贝塔朗菲本人也坦率承认:“虽然起源不同,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类似则是显而易见的。”[18]

三、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指导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空前伟大的系统工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同时以人为本,通过对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形态的发展、人的发展及同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与不间断发展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社会有机体发展的实践性、人本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特性,从而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19]其实,科学发展观在一定意义上实质上就是以系统方法论为基本内容的关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以人为本”体现了系统的目的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五个统筹”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自组织性和动态复杂性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自觉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系统方法论作指导,系统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第一,把握社会系统的目的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系统都是有目的的,建设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也有自己的目的,这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把握社会系统的整体优化性,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各项建设任务上升到社会整体的高度和放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去认识,全面地把握社会有机体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地位和功用,按照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减少片面性、主观性和盲目性,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必须看到,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忽视社会全面发展和整体进步的问题是十分突出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依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这种片面发展不符合系统整体优化性原则。今后,必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整体地认识和改造社会,力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整体优化”。

第三,把握社会系统的层次结构性,自觉调整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纷繁复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中理出一条有序的思路,建立一套有序的机制,有序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700美元,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这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国际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充分吸取历史教训,正确对待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变迁,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避免用被“左”的思想曲解了的“斗争哲学”来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建成马克思所展望的那种和谐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0]

第四,把握社会系统的关联性,努力完善路线方针政策之间的协调性与配套性。和谐社会的建设一定要把握好社会系统的关联性,制定实施路线方针政策时,既要着眼社会微观层面的相互联系,又要站在社会整体的高度,使社会主义建设能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层面的诸多要素之间的协调运作和良性互动。换言之,就是要兼顾统筹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解决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以确保社会有机体及其要素之间能够协调运作和相互促进。

第五,把握社会系统的自组织性和动态复杂性,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有机体通过自己内部的相互作用表现出自组织性,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出开放性,进而不断从初级、低层次的复杂状态向更高级、更高层次的复杂状态转化。这不是一般地承认运动和发展,而是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源在于社会系统诸要素的相互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原因。”[21]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有机体的根本要素,所以三者的相互作用就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而这种相互作用又表现出“适应――不适应――再适应”的动态复杂性,使得社会发展也表现为“和谐――不和谐――再和谐”的动态复杂过程。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过程,它既是以往历史的产物,又是今后发展的前提,而不是绝对封闭和凝固的体系。中国过去在这方面有着血的教训,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不断改革那些束缚人和禁锢社会的制度,使整个社会始终处于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状态之中。这样才能确保建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秀林.论社会有机体[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1).10.

[2]陈志良、杨耕.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J].哲学研究,1990(1).35.

[3][11][13][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24.45.294.

[4][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32.32-33.

[5]列宁选集(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6.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马克思.资本论(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6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0.

[9][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6.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2、143.

[12][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7.55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M].人民出版社,1979.477.

篇5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spirit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China's local started large-scale government popular project, security room construction project. At present, large-scale group building as development company managers, not only need to have a strong organization skills, but also to the whole plot construction understand, need more to block the whole major municipal construction control. The control in the construction progress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safety, and costs at the same time, also want to consider the various projects to the unity of the coordination, difference, and the risk and so on carries on the corresponding to control.

Key words: management departm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oduction schedul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北京亦庄作为北京新南城的重点地区,开动了12平方公里扩区项目,其中3.86平方公里拆迁安置房建设,总计建设18387套住宅,226万平米建筑需在1年10个月内同期竣工,成为北京最大的同期开竣工项目,在项目的建设中,所有的甲方项目人员都没有如此大规模开复工项目的经验,但是凭着一股勇于向前,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迎难而上,开辟了北京亦庄新速度。下面就对本项目进行一下阐述。

1 项目概况

12平方公里项目开发建设涉及亦庄镇宝善村及瀛海镇等共计18个自然村,约3267个院落、4000多户村民,宅基地占地面积约140公顷,总人口共12000余人。12平方公里项目自2010年初启动,将陆续进行征地拆迁、拆迁安置房建设、市政道路管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工程,预计到2015年底基本完成所有一级开发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400亿元。拆迁安置房工程 12平方公里项目拆迁安置房工程将安置亦庄镇、瀛海镇共18个自然村的拆迁村民。整个拆迁安置房工程分为7个地块,建设用地面积约7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共有160栋楼,住宅18387套。地上住宅建筑面积约154万平方米,小区内配套设施4万平方米;地下面积68万平方米,其中车库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

2大规模开发公司的甲方管理架构

首先,我们将3.86平方公里的开发工作分成了6个大部管理,房建工程部、市政工程部、安全管理部、合约管理部、土地事务部、营销开发部,226万平米的建筑由房建工程部分成了9个项目工程部((X75-X82)和N5供热站),分别由9家单位进行各个地块的单独施工总承包人,甲方管理人员分别在每个地块设置了项目经理一名,水电工程师一到两名,土建工程师一到两名。市政工程部主要负责17条街区市政主干道的建设以及红凤灌渠工程,每2-3个市政项目由一位市政工程师负责。安全管理部由6-7位工程师,分管整个开工工地的机械安全,生活区安全,现场文明施工安全,整个3.86平方公里治安联防安全,以及外部协调安监局、城管、市容、环境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合约管理部由每个合约工程师负责2-3个地块的合约工作,同时有相应的工程师配合外部咨询、政府审计公司进行相关合约的咨询与签订。土地事务部主要负责相关土地手续的完备,以及拆迁工作。营销管理部主要负责相关工程前期的设计方案论证,(规划,环评,交评,设计)等各个委办局的相关手续办理工作,以及后期的物业移交,配套招商,入住办理等营销类工作。

在整个8地块里集中设置了甲方的总指挥部,配备了安全生产部,技术质量部,合约管理部,前期部,后勤保障部形成一种中央集权的管理协调,地方把控细节,配合总部行动一致性的管理模式。

2项目实施中沟通与协作

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良好的沟通确保了项目实施,在公司每周三都有一次生产调度会,分别由各个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汇报上周的生产工作总结和下周的计划工作重点,同时公司房建部、合约部、市政部等各个部门每周也有一次内部协调会,协调各个项目经理的相关工作,在房建部内部技术质量组也有每周一次的相关地块工程师有关工程进度质量的汇报工作,最后在每个项目部内部也有总包,监理,地块审计一起参加的地块内部监理周例会,集中解决地块发生的有关工程的大小事宜。由于有着这样的沟通机制,就很好的将工程的各类问题形成链条式的传输给了相关部门以及公司领导,很好的将各个地块共性的问题与差异性的问题得到区分,使得重要的问题能够集中解决,差异的单独地块的问题又能采取单独的解决办法,达到相应的效果。由于有着这种良好的沟通机制,使得每个地块的信息能够很清新的展现给整个公司员工,实现了相关的信息与资源共享格局,很好的解决了大面积开发工程信息不畅的诟病。

3保持整体工程协调一致

为了保持整体工程的一致性,我们首先选用了一家设计院进行相关建筑的设计工作,对户型进行了统一的设计,对各个装修材料采用了统一的技术参数,并对相关的厂家进行了统一的考察,严格采取封样选型制度,对每个地块选择的产品样品进行集中封样把关,优胜劣汰,在外观上保持一致,在内部质量上统一要求,在价格上采取空间控制,充分进行市场竞争后进行选择。使得最终入围的产品存大同,留小异既保持整体效果的一致,有充分考虑各个厂家对产品的自主性与独创性。

4建筑个性化设计

其次,作为生活小区,避免同质化产生的视觉疲劳,我们要求设计在楼层高度上进行相应的变化起伏,对每个楼体的外立面进行不同观感材质的搭配,使得236万平米的小区色彩丰富,造型起伏,互为弥补,形成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落,增加了小区的差异性,使得居住的人们心情舒畅,生活惬意。

5其它难点的解决

另外,作为大体积开发项目,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因为大市政的工期排布,直接影响地块内与外部已有路的交通导行的问题,以及地块内雨季排水问题,临时供电线路影响大市政施工问题,也都直接影响了相关地块内建筑施工的工期,这就要求甲方必须提前预想到相关困难,给总包公司提早通知,并安排相关措施洽商费用,协调有关部门完成相关难点,如开辟新的围墙出入口,抢在雨季前完成大市政的雨水管路施工以及修建临时排水管线,移挪有关地块的临时配电线路等等工作。

再次,在保障房建设中另一个集中突出的矛盾就是甲方直接分包队伍与厂家同各个总包之间的矛盾,包括供电专业施工,燃气专业施工,自来水专业施工,三网合一专业施工,配电设备供货厂商,电梯设备供货厂商,给排水设备供货厂商等等施工队伍与供货厂商同总包的配合经常发生矛盾,例如供电专业的管线与其他专业管线冲突,燃气施工同厨房间瓷砖装修工程施工的冲突问题,供电,燃气,锅炉房的等设计由于采用专业设计院与建筑设计院不交圈的问题,以及供电、燃气、电信的独立工程监理问题,或者配电箱,水表设备,电缆厂商等的供货周期以及电梯安装调试周期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施工总体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这就要求甲方现场管理人员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具备协调每家单位同总包工作配合的能力,在良好的沟通中解决每个矛盾,达到顺利施工的目的。

6廉政风险的把控

篇6

1 引言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在社会困境中,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由于不一致而冲突,从而出现个体的理性决策导致集体的非理性结果。社会困境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无论其他个体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个体做出背叛的决策相比做出合作的决策,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第二,如果所有的个体都选择背叛的决策,那么相比所有的个体都选择合作的决策,结果要更糟糕。

Hardinl968年在Science上发表了《公共的悲剧》一文,明确指出了个体对私利的追逐造成集体利益损害的社会困境问题。其实,早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Hobbes就在他的《利维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霍布斯悖论(Hobbes Paradox):如果承认人性是自私的,那么群体和社会的协作又是如何实现的?无论是Hobbes还是Hardin都假设人性是自私的,只在意自己的利益,不会为他人考虑,因而面临社会困境的时候都会做出背叛的选择――这种假设被称为理性利己主义(rational self-interest)。

然而,无论是现实生活还是实验研究,都表明理性利己主义的假设过于片面。Miller和Rather发现,人们常常过高估计利己主义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Megiino和Korsgaad认为利己主义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变量,人们并不是同等动机地追求自我利益。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个人也会不同程度地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人取向,other-orientation)。即使在作为典型社会困境的单局囚徒博弈中,也有1/3到1/2的个体选择合作,在确定人们明确知道不同选择的意义以及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未来的联系时,结果也同样如此。更为重要的是,那些经常做出不同选择的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人格差异:选择合作的个体具有合作性人格,选择竞争的个体具有竞争性人格。这种稳定的人格差异,反映了个体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因而在面临社会困境的时候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 社会价值取向的概念和分类

社会价值取向又被称作社会动机(socialmotive),社会取向(social orientation),社会价值(social value)和动机取向(motive orientation),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这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也是社会困境研究中最受关注的个体差异变量。

从理论上说,由于个体偏好的不同,社会价值取向因人而异。研究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了多种分类,但大多数研究者都采用了Deutsch(1958)的分类方法,即将其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和个体型三类。合作型指个体追求群体利益的最大化,竞争型指个体追求相对他人的利益最大化,而个体型则追求绝对自我利益最大化,与追求相对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竞争型相区别。

3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模型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模型大致经历了从早期的双维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到后来的整合模型(integrative model)的发展。

3.1 双维模型

前面提及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同分类,大都属于早期的双维模型。在双维模型中,社会价值取向由两个维度决定:对自我结果的考虑和对他人结果的考虑。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例如,根据双维模型,亲社会者既追求自身利益,同时也兼顾他人利益,具体表现就是在社会困境中常常采用合作策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实现,所以亲社会者又常被称为合作者。这一假设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有效地解释亲社会者的行为决策。但是,这一模型没有考虑平等因素,同时也无法解释亲社会者行为同化(behaviorassimilation)的现象:虽然他们常常做出合作决策,但是在多局博弈中,如果面对亲自我者多次背叛时,他们也会做出背叛的选择,而不是一味的合作。

3.2 整合模型

由于早期的双维模型不能解释亲社会者行为同化的现象,VanLange提出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整合模型。这一模型加入了对平等(equality)的考察,把早期的两因素模型发展成了三因素模型,即价值取向是自身利益、他人利益以及两种利益间的关系(平等与否)三个因素共同考虑的结果。根据这一模型,亲社会者既关注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同时也追求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平等。竞争主义者追求相对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希望自己比别人获得最多利益,而个体主义者追求绝对的自我利益最大化,不关注他人利益,只在乎自己是否获得了最多利益。因为竞争主义者和个体主义者同样都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是前者在相对意义上而言,而后者在绝对意义上而言,他们又被称作亲自我者(proselfs),与亲社会者(prosocials)相区别。社会价值取向的整合模型得到了相关研究的支持。

4 社会价值取向的测量

根据不同的理论模型,社会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分类界定,但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分解博弈(Decomposed Games)。

Pmitt(1967)以及Messick和Mcclintock(1968)各自独立地设计了分解博弈,为社会价值取向的分解博弈测量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从McNeel(1973)第一次采用分解博弈测量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开始,此后公开发表的38篇文献中所报告的47个研究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分解博弈,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社会价值取向的三分模型:合作型、个体型和竞争型。分解博弈的题目数量从6组到48组不等,最常用的是9组。分解博弈具有很好的心理测量指标: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稳定的重测信度,与心境和社会赞许无关,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例如有研究发现,亲社会者更多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而亲自我者更多选择驾驶私车的出行方式。

分解博弈一组题目通常包括三个选项,每个选项都是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收益组合,三个选项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被试需要在其中选出自己偏好的选项。举例来说,A:500,500;B:560,300;C:500,100。选项A代表合作的价值取向,因为自己的收益和对方的收益相同

(500=500),差别最小(500-500=0),同时自己和对方收益之和最大(500+500>560+300>500+100,且500-500560-300>500-500)。在9组分解博弈中,如果被试在不少于6组博弈中具有一致的选择,就会被归为相应的社会价值取向。一致选择少于6组的被试则无法被归类。

用分解博弈来测量社会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循环论证。从一个利益冲突的抽象情境中得到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然后应用到较为具体的模拟情境(比如实验室设置的各种利益冲突情境),甚至是更为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去。在这种情况下,循环论证的嫌疑被避免了,因为各种情境的抽象程度不同,测量社会价值取向的情境是最抽象的,因此也就可以作为利益冲突的代表情境,从中区分出不同的社会价值取向。而较为具体的模拟情境,例如囚徒博弈,最后通牒博弈,公共物品博弈,则可以检验和运用抽象情境中测量到的社会价值取向。现实生活情境作为最不抽象的一种情境,按照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自然也可以运用抽象情境中测量到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区分和界定。

5 社会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

5.1 采用博弈模型的研究

人们发现,亲社会者在各种社会困境中都比亲自我者表现出更高的合作性。无论是在资源困境还是在公共物品困境中。在资源困境中,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的要求更少,对自己的约束更严,更多地考虑集体的利益;在公共物品困境中,亲社会者比亲自我者会做出更多的捐献。在重复博弈的社会困境中,亲社会者都会最先做出合作,只有在对方坚持背叛的情况下,亲社会者才会采取一报还一报(tit-for-tat)策略;而与亲社会者相反,个体主义者倾向于采取背叛策略,即使在对方合作的情况下,除非有特定的理由改变自己的策略,例如对方是非合作性的,但是愿意互惠;竞争者则自始至终都会采取被判策略,即使合作对他们本身有利时也同样如此。

5.2 采用模拟谈判的研究

社会价值取向对于谈判过程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谈判同样是一种利益冲突情境。那么,社会价值取向在其中有着怎样的影响呢?De Dreu和Boles发现,在谈判的准备阶段,亲社会者更倾向于采用合作的启发式(cooperative heuristics),竞争者更倾向于采取竞争的启发式(competitiveheuristics),而个体者则对两种启发式没有偏好。De Dreu和Van Lange的研究也表明,在谈判过程中,相比亲自我者,亲社会者提出的要求较少,做出的让步较大,利用更多的重组线索,做出更多支持他人的反应。谈判结束之后,虽然他们认为对方采取了同样的策略,但还是会认为谈判对手更公正和体贴。

5.3 来自现实生活的研究

除了实验虚拟的社会困境之外,研究者们同样在现实生活的社会困境中考察了社会价值取向的效应,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对城市交通工具的使用偏好研究。正如其他的社会困境一样,私车的使用对个体来说是理性的,可是一旦越来越多的人都使用私车的话,就会使集体利益受到损害,造成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许多研究表明,相比亲自我者,亲社会者表现出使用公交车的更强烈的偏好,更多地考虑到自身选择对环境的影响。

5.4 影响个体的社会认知

除了对行为决策的影响之外,社会价值取向还影响人们在社会困境中的社会认知。研究表明,亲社会者和亲自我者以不同的方式对社会困境进行建构。Kelley和Stahelski认为,合作者和竞争者发展出了对他人的不同观点:合作者倾向于认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合作性和竞争性,有一些人倾向于合作,另一些人倾向于竞争,他们更多地预期对方会合作;而竞争者则认为他人都是同质的,而且都倾向于竞争,竞争者的这种认知偏差会使他们在动机冲突情境中一味选择竞争,而合作者则会根据对方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策略。

另外,不同取向的个体对合作与竞争的判断也是不同的:合作者更多地从评价性的好坏维度看待合作和竞争,而竞争者则更多地从动力性的强弱维度进行判断。具体而言,亲社会者更多地把社会困境看作是伦理问题,认为合作是道德的,竞争是不好的;亲自我者则把社会困境看作是权力问题,认为竞争是强大的,而合作是软弱的。对合作和竞争是否理性和明智的问题,合作者和竞争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亲社会者认为合作是明智的,他们期待明智的人更多地做出合作;亲自我者则认为合作是不明智的,他们更多地期待那些不明智的人做出合作。

6 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趋势

2000年之后,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在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都表现出新的趋势。

6.1 理论建构

以Kelley和Stahelski(1970)的相依理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为基础,Van Lange、DeCremer、VanDijk和VanVugt(2007)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社会交往中存在六种人际取向:三种亲社会取向,即合作、平等和利他,两种亲自我取向,即个人和竞争,一种取向,即攻击。合作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集体利益;平等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之间的利益平等;利他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对方和他人利益;个人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利益;竞争取向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相对他人的利益优势;攻击取向的目的在于减少对方的利益。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合作、平等、个人和竞争四种取向的研究,前两者是亲社会取向,后两者是亲自我取向,对利他和攻击取向的关注较少。这与利他取向和攻击取向的自身特点有关,前者要求个体之间存在人际依恋、同情和关系承诺的基础,而后者则常以愤怒为前提,并不是一个自我激发的现象(self-activatedphenomenon)。现有的研究多以陌生人为对象,他们之间没有情感联系,同时也大多在中性情绪状态下参与实验,因而很少表现出利他和攻击的取向。

对于六种人际取向,Van Lange和De Cremer等人提出了五个基本命题:第一,大多数人都在社会交往中追求即时的或长期的自我利益,但这不是人们唯一的人际取向。第二,人际取向不但包括个人取向,还包括合作、平等、利他、竞争和攻击取向五种类型。第三,同为亲社会取向的合作和平等联系密切,经常共同发挥作用。第四,人际取向某种程度上被社会交往塑造,受到个体、他人和情境的共同影响。第五,人际取向代表一种或多种决策原则激活和使用的概率。

6.2 实证研究

第一,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影响个体行为

的情境因素。Brucks和VanLange(2007)发现,在存在消极偏差(negative noise)的情境下,亲社会者甚至会表现得和亲自我者一样的自私,与不存在消极偏差的情境相比,他们更少做出合作的行为。启动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研究者们发现道德启动条件下,无论是亲社会者还是低稳定性的亲自我者,都会作出更合作的行为,但是高稳定性的亲自我者会变得更具竞争性。权力启动条件下,竞争者的合作性会降低,而亲社会者则不受影响,甚至合作性会提高。Giebels,De Dreu和De Vliert(2003)发现,与没有退路相比,存在另外选择的情况下,亲社会的谈判者会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解决努力,谈判的结果也更差,但是亲自我的谈判者没有这种差异。Poppe和Valkenberg(2003)发现,相比于有获得的情境,在有损失的情境下,个体的行为会变得更加自私自利;相比于确定的情境,不确定的情境会让个体变得更具竞争性。

根据勒温的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函数。人格与情境对行为的影响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强弱。在强情境中,情境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更大;在弱情境中,人格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更大。De Kwaadsteniet,Van Dijk,Wit和De Cremer(2006)的研究支持这一观点:在资源数量确定时,亲自我者和亲社会者都依据默认的平均分配原则做出决策,当资源数量不确定时,平均分配原则就失去了效力,亲自我者比亲社会者表现得更自私。

第二,亲自我者也会像亲社会者一样关注平等,但其动机并不相同。社会价值取向的早期研究认为,只有亲社会者关注平等,但是有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Van den Bergh、Dewitte和De Cremer(2006)发现在多次囚徒博弈中,亲个体者也会表现出和亲社会者同样的追求平等的倾向,但他们对平等的追求是功利性和工具性目的的,最终结果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Stouten,DeCremer和VanDijk(2005)使用公共物品博弈的研究指出,亲社会者对平等的追求是基于公正的考虑,而亲自我者对平等的追求则是基于效率的考虑。他们发现,违背平等原则而群体利益仍能保证的情况下,亲自我者没有多少情绪波动,但是亲社会者会产生消极情绪。Carpenter(2003)通过多局最后通牒博弈研究发现,具有公正取向的被试会做出公正的行为,但利己主义者则把公正作为一种工具,他们做出公正的行为是因为害怕不公正的行为会被拒绝。

篇7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42例,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先天发育不良18例,哺乳后萎缩24例,。注射隆乳次数一般为1~3次,每次单侧注射约80~120ml。

1.2 手术方法

1.2.1抽吸脂肪颗粒:脂肪颗粒一般取腹部、大腿、髂腰部及臀部等脂肪易堆积部位行脂肪抽吸。局部肿胀浸润麻醉后,采用注射器针式持续负压吸引法,吸出足够脂肪混悬液后,生理盐水冲洗,过滤纯化、把血液、肿胀液、破碎的脂肪细胞及纤维组织等筛除掉,静止30min,完全滤除水分。保留黄色脂肪颗粒在无菌注射器中待用。吸脂部位给予加压包扎。

1.2.2自体颗粒脂肪的注射:切口选择在下皱襞正中及乳晕下极分界线正中, 把筛选好的脂肪颗粒分别通过多隧道、多层次、多方位、小剂量均匀铺植到乳腺后间隙和皮下脂肪层中,使移植的脂肪颗粒与周围组织有充分的营养接触的饱和量。在注射时注意每个部位都要做到双侧一致,注入总量根据体积大小每侧约80~120ml。

1.3 结果:4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一例出血,术后3天内发现局部瘀斑3例。术后一周单侧有轻微红肿2例,局部有结节3例。经过综合护理后所有症状均消失,术后一个月所有患者门诊复查,触诊后未发现明显的结节及液化灶,术后3个月10例患者复查B超,未发现明显结节。

2 综合护理对策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患者大都有自卑感,接待的护士要热情真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充分了解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并针对具体问题耐心解释,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急于求成的心理,适当降低对手术过高的期望值。向患者介绍手术方法和步骤,解除顾虑,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强调手术需多次后才有良好效果,并告知第一次手术后的吸收率是最高的,不要盲目追求增大而进行过度注射,可能会出现脂肪液化坏死及结节等并发症,通过心理疏导后,患者接受小剂量多次注射的手术方法,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1.2术前检查:包括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生命体征、胸廓是否有畸形、双侧是否对称,以调整注射量,确保患者身体健康、精神正常且无严重的器官疾病,无凝血疾病、无糖尿病及心脏病等。从而可减少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2.2术中护理: ①巡回护士接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根据手术要求给患者摆放,适当与患者沟通后消除其紧张情绪,并建立静脉通路,以便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出入液体量,并及时记录。心理护理贯穿手术始终。术中除注意保暖外,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及时了解患者的感受,通过放背景音乐、谈话、暗示等手段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②器械护士准备手术需要的器械,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术中协助医生清洗脂肪,使脂肪能最大程度纯化,提高脂肪成活率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2.3术后护理

2.3.1心理护理:术后的各种不适以及对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性,可使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护士要向患者说明肿胀恢复期可能出现的不适,让其有正确的认识,消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2.3.2术区护理:①预防切口感染护理:严密观察术区辅料有无渗血、渗液、松动、脱落,包扎是否松紧合适,若出现伤口渗出多,局部疼痛明显,皮肤瘀血青紫现象,要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给予切口引流,抗炎纱布湿敷等换药处置,加强护理,从而消除红肿,避免感染;②预防结节液化护理:发生在的结节,约在一周后出现,早期为较大的硬块,可先行经皮肤穿刺,若有液化组织抽出则为脂肪液化,用穿刺通道冲洗抽吸。若无液体抽出,则为结节,可给予结节部位适当的加压按摩,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持续一周配合换药及按摩后,硬块逐渐变软消失。证明早期护理干预能更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后,多数患者症状都可消失。

2.4注射后的康复护理:注射脂肪后可正常带胸罩及生活学习。术后72h内会有轻微胀痛,嘱患者不必紧张,无需任何处理,告诉患者术后第3天开始徒手轻压按摩局部,用手掌大小鱼际肌按摩,压力均匀,每天3次,每次10min以上,坚持6个月以上[4]。应向患者讲明第一次注射后的吸收率最高,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其吸收率逐渐下降,部分患者停止注射。

2.5随访:如果脂肪颗粒注射后的液化和结节等并发症在术后数周或数月内以发生,由于患者认知欠缺和术后随访不及时,而最后形成的并发症,都可通过加强手术后随访来避免。术后一周内患者均到门诊进行换药观察,嘱患者继续每周来门诊复查一次,观察大小对称,有没有局部硬块,皮肤表面情况,并指导按摩。一个月内定期电话随访患者,触诊时是否有红肿疼痛,结节等症状。详实记录后,把各种情况反映给医生,从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体会

自体脂肪移植主要并发症有成活率不高、术后局部出现液化钙化等。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仅与手术者的技术娴熟程度及经验有关,与手术前后的护理亦密切相关[5]。多数学者认为,通过多层次、多隧道、密集单点小容量均匀注射,对脂肪成活有很大帮助[6]。而笔者认为在临床中,早期进行综合护理来干预并发症的发生,在患者刚出现感染、结节液化等并发症迹象时给予积极的处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更加行之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乃军,管延萍,黄金井.脂肪组织源性干细胞在临床脂肪雕塑术中的指导意义[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7):1034-1036.

[2]安彩霞,乔星,普熊明,等.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在美容外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2):1727-1729

[3]陈阳,高建华,宋良萍,等.自体脂肪颗粒注射移植治疗哺乳后乳腺萎缩的临床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8,22:343-345.

[4]郭斐,隋志甫,王聪敏.Body-Jet水动力吸脂自体脂肪注射隆乳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8)1313.

篇8

德育,学术界中有不同定义,主要有《教师手册》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世界观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教育》中“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直接作用于人的灵魂和精神世界的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使人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等。但对于德育,在理论界普遍认可的是“德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二)关于社会化

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金盛华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社会化关注的是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使个体得到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实现个体更好的社会化。就要以社会现行的规范和期望去引导个体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也要保证个体的个性化有足够的空间去实现,让个体得更好社会化的同时个性化也得到发展,使社会化和个性化在个体身上得到统一,使人更够全面发展。

(三)中学德育现状

有人说:“身体不好废品,学习不好是次品,道德不好是危险品。”道德教育是中学教育不可少的的重要内容,我国道德教育取得不小成绩,但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德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张武提到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观念滞后;第二,德育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第三,德育方法简单呆板,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第四,德育途径封闭单一、缺乏合力;第五,德育评价重文本考试,忽视日常行为表现。

许望斌提出中学德育教育现状有:第一,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个性缺失;第二,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第三,德育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第四,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

以上研究中,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从整个大社会的背景下看的,对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得到些启示。

(四)个体社会化心理机制对中学德育的启示

每个人在社会中总扮演不同的角色,对角色的准确定位有利于个人和社会更好的融合,中学德育中,要注意中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定位还不准确,并且容易出现角色错位和混乱,所以,按社会化心理机制的社会角色引导要求对中学生施以合理引导,这样德育效果会好些,因为,中学阶段学生个人独立的评价系统还处于发展之中,还没有成熟,所以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价值判断(如没有价值。是对是非,应该或不应该等),更多的取决于所处的群体或小社会中所提倡的价值为标准,他们缺乏独立的并且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还有社会对他们认可。接纳,重视及尊重等有急切的期待。基于此,给学生一个正确角色定位,并按这个社会角色的要求加以引导,可以很容易达到教育目的。

篇9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就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任务情境,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归纳,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因此,作为学科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抓住有利时机,善于捕捉课堂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做孩子有效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1.探究前温馨提示,奠定探究基础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为他们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示方法和步骤,要避免放任学生进行盲目而低效的探究活动,因此,在探究前教师作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我们的邻居》时,第二个活动是小组合作找寻邻国,在找前,教师让孩子们相互进行温馨提示:“为了又快又准地找出它们,你有什么好办法?”,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要认真仔细,不能找多,也不能找漏,所以一定要细心;有的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找,就会节省时间,还会提高正确率;有的说要看清每个国家的边界线等,孩子们没说到记录的问题,因此老师追问了:“邻国有20个,有的名字还很长,怎样记录才能节省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呢?”,孩子们又出了一些好点子,有的说记录时只写前面一个字,有的说用首字母代替,有的说就在图上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如陆上邻国用横线画出,海上邻国可以圈起来,还有的说小组内可以分工合作,一人记录几个,然后汇报时再合起来就行了……,教师对这些锦囊妙计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让他们按照前面提示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找出我们的邻国,有了探究前的方法指引,孩子们找时顺畅多了。这样小组合作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以温馨提示的方式让孩子们相互提醒,远比教师强制性的要求易接受得多,为学生成功探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交流中渗透点拨,强化学习方法

我们在课堂中用的较多的学习方法便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后通常又要经历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的过程,无论是哪种形式,我们都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因为此时归纳或强化学习方法可谓是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某种学习方法的妙处,知识学习水到渠成。如教学《我们的邻居》一课,孩子们在交流汇报找寻到的邻国时,老师追问学生是怎么找的,小组内是怎么合作的,进一步强调学法指导,让学生逐步养成有序、有条理的思考,解决问题,并逐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在“走进邻国”环节,孩子们自主介绍感兴趣的邻国时,教师做出如下提示:“老师希望大家介绍时语言要简炼,要抓住这个国家的特色有条理地介绍,可以模仿教师开课时介绍印度的方法。”并且在学生介绍完后,开展各种评价与提问反馈,如“刚才他的介绍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觉得这个国家的特色是什么?你认为他介绍的好吗?好在哪里?或者是问:你对这个国家有了什么了解?你觉得这个国家最了不起的是什么?”无论是生生评价、或是师生评价,还是小导游检测游客倾听得怎么样,都紧紧抓住一个国家的特色来进行,在种种互动中学生意识到以后介绍一个国家或事物要抓住特色与亮点来展示,并且要做到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提高实效。又如在教学《家乡的美食佳肴》时,孩子们对家乡的特色食物进行探究汇报时,教师结合学生的探究图示教给他们所用的就是四维导图法,通过画图的方法将研究对象与形成原因联系起来,教给学生必要的探究方法。

3.引领后学法迁移,提高探究能力

篇10

0引言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在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所提供的服务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国家科技规划纲要》的实施更需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为解决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分割、重复设置、资源分散、办学效益低下、学科结构单一等问题,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00年对252所普通高校的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本科院校199所。其中,合并32所,划转教育部管理36所,划转地方管理127所[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完成后,这些高校在行业、政府、社会之间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机制,为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总体来看仍然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主要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高校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很多高校抓学术,轻服务,进而导致高校与社会严重脱离。第二,高校社会服务的定位不明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校忙于扩大招生规模,未能及时定位。服务定位直接决定服务质量,没有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从而导致整体服务质量不高。第三,服务的科技水平不高。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许多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较差,其社会服务的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缺少话语权,同时在服务的技术层次上一般以中间技术为主。第四,社会服务效益低。从经济效益上讲,高校通过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获得的经费有限;从社会效益上说,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评价、社会赞誉不高。最后,普通高校因其鲜明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色,使其学科专业和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相对较低,从而导致高校很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优势。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理解的偏颇,也与高校在走向社会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行为有关。

1.2 高校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普通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中做出了贡献。但目前主要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改制后,高校学科结构发生变化,总体呈现出“多科化”、“去行业化”甚至“综合化”的趋势,削弱了高校传统的学科专业特色,使得高校渐渐远离行业。第二,高校与原行业之间的沟通渠道狭窄。高校与原行业系统之间的沟通不断被弱化,进而原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扶持也日趋减少,从而导致高校发挥传统特色优势、为行业服务的空间在进一步缩小。第三,高校来自原属部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锐减。改制后,使原行业部委对这些高校的支撑弱化,经费投入减少甚至取消,政策上也没有倾斜。最后,高校本身对行业服务的影响力降低。普通高校实力下滑,导致这些高校对原行业服务的影响力降低,行业优势日益消退,甚至产生了不断被边缘化现象。

总之,高校服务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以上问题,多源于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探究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内部动力,旨在更好地满足行业和地方的服务需求,形成普通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良好的内部动力机制。

2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内部动力及相互关系

所谓内部动力,是指存在于服务系统内部各主体对服务产生的内驱力。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把外部动力因素的作用真正转化成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其动力功能,形成真正的服务动力。

2.1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内部动力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三个主体,即普通高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下面就从服务的三个主体来阐述其内部动力因素。

2.1.1 普通高校内部动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中,普通高校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一是政府在加大对教育力度的同时,也对普通高校提出更高的要求,并通过评估等手段,来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若办学水平不能达到一定要求,就会被淘汰出局。普通高校相对底子薄,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二是, 高校之间竞争激烈加剧。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高校之间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在政策上倾斜、师资队伍建设、生源及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无法同中央部委所属的重点高校相比,从而导致资源更倾向于实力强的名牌高校集中。三是,民办高校、私立高校等多种形式的高校迅速崛起, 电大、自考、 成教、函授等不同办学层次冲击着普通高校。普通高校求生存,谋发展,就需要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原所属行业,拓展自身特色,同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与地方的各类社会组织进行合作,通过服务,获取资源。因而,普通高校需要以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来获取资源以谋求发展。

2.1.2 行业内部动力近几年来,我国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低碳经济已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这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高校具有本行业齐全的学科专业门类、综合的行业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与行业协会、学会和行业科研院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较深的感情,在本行业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着能激发创新思维的独特人文环境,跨度大的学科交叉以及数量巨大、源源不断脱颖而出的创新型人才,使其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前沿高技术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在制定行业科技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而且,普通高校能够无私地、全心全意为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服务。积极承担的科研任务,且大多数均有较明确的为行业中长期共性关键技术服务的应用目标。其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人员来自工程或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实践,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普通高校服务行业有利于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1.3 地方经济社会内部动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信息的创新、处理、应用等因素的整合能力[2]。而作为面向社会,竞争性地提供知识产品、教育培训和科技服务的社会组织,普通高校在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等方面恰好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当地社会对普通高校也就不断产生新的期望和要求,要求高校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为其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我国地方政府承担着组织和领导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职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会整合地方的各类教育科技资源,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地方政府积极地对普通高校的社会服务提供全方位支持,并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引导的行为,客观上也构成了普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强大牵引力。

2.2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间相互关系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三大主体的内部动力为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系统。在服务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会随时产生多种作用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拉动、推动作用,如果处理不当,甚至会产生阻滞服务的进行。所以,在服务过程中,应仔细深入研究各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根据所涉及因素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促使各动力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动力因素的积极作用,避免各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形成利于服务健康运行的合力,推动服务向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在这个系统中是以普通高校为纽带,服务行业与地方,同时通过服务,又拓展了行业与地方之间的联系。因而,构建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的构建

普通高校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内部动力机制涉及三个主体以及多个层面,是个复杂的系统。本文从人才培养机制、科研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构建其内部动力机制。

3.1 人才培养机制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自身原行业高校特色和行业的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积极探索“3+1”模式,确定本校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教育上,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安排上,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及学校各专业的特点,抓好预测并事前设置,部分专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从而毕业生毕业后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研究生培养上,要加强与企业、行业之间沟通与联系,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计划,并组织该项计划的实施,积极制订、实施高校为地方企业和行业培训人才,并为企业员工和行业系统单位员工开设学分或非学分课程的计划,以提高员工的素质。

3.2 科研机制科研要面向行业与地方经济建设,为行业与地方企业搞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发,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地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工作:①科研工作紧紧围绕行业和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促进行业和地方重大问题科学地解决。普通高校的科研只有紧紧围绕“科教强省”、“科教兴市”等地方发展战略,从原行业和本地区资源出发,注重捕捉行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对策研究,才能找到三者相互发展的“耦合点”,更好地服务于原行业和本地区的建设发展。②建立成果对接机制,提高行业和地方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能力。成果的对接机制实质上就是成果的流通渠道,普通高校要提高成果的转化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要积极邀请或聘请社会、企事业和行业方面人士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在科研计划、科研立项,乃至发展规划的制定等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努力与行业和地方联合,加快产学研合作,从而取得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并要加强与行业和地方企业的信息沟通,如积极参加技术交易会、网路信息沟通、开展厂校联合等。

3.3 服务机制为了更好地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普通高校还应建立一些实体性或半实体性的专门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或实施校地、校企合作事宜。这些机构包括: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合作研发机构、信息咨询中心、校企联络办事处、董事会等。

3.3.1 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供成果转让一站式增值服务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在三边合作中,普通高校可更广泛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与创新等活动中,为此,可建立专利技术推广机构。美国许多大学都建立了大学专利公司,专门提供技术转让服务,推销科研成果,同时也帮助大学教师确定商业上可能有利的研究项目,承担各种专利任务[3]。这样可以凭借行业和地域优势,加强横向联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3.3.2 以互补性为基础,与政府、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一些高新技术、尖端技术项目的研究越来越显示其技术交叉集成性,开发难度大、耗资大、风险大,共建研发中心可以共同承担的。

3.3.3 信息咨询中心普通高校是行业和区域信息中心,理应成为行业和政府的智囊团、行业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参谋。普通高校应该主动接受行业和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委托,组织有关科技人员,为他们进行区域发展规划、产业对策及其它专门的重大决策,或重要产品的研制、开发等方面的科学论证,制订确实可行的方案,为行业与地方有关部门、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3.3.4 校企联络办事处联络办事处是实现高校与行业、地方“对接”的重要平台。学校设立企业联络办公室,帮助教师与行业、地方企业牵线搭桥,以便建立固定的、畅通的联系渠道。

3.3.5 高校董事会和校友会普通高校应通过建立董事会密切与行业、地方社会各界的联系,协调与行业、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行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相互协作与支援。同时,董事会和校友会是普通高校发展的重要资源,学校的重大事项应该由董事会参与,使普通高校更好地适应行业与地方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而校友会可以协调高校与行业、社会的关系。

3.4 保障机制普通高校要长期、有效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保障机制。就高校科研状况而言,目前普通高校中有很多科研人员的科研动机主要是职称评定,看重论文的发表与成果的评审与鉴定,忽视科研成果的转化意识,缺少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因而,普通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机制灵活的优势,调整政策,整合资源,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他们积极为为行业和地方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从管理体制而言,目前部分普通高校既接受教育系统纵向管理,又接受地方政府横向管理,束缚了高校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能力的全面发挥。为此,在管理权限上,要扩大地方政府对高校的决策统筹权,让地方政府通过经费评估、监督等手段调控高校,使高校主动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在教育法规上,既要明确对高校与社会双方在合作中的责、权、利,又要对高校内部在为行业和地方建设服务中的人员编制、职称评定、收入分配、奖励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从而保障服务地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