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4: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如何搞好语文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提升语文知识的思想价值
中职学生大多是经过升学考试筛选过的,他们往往内心自卑,缺乏上进心,思想素质较差。若教育不当,容易使其成害群之马。因此,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在教书授业的同时,必需要强调传道育人。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可从教师本人以及作家作品〔介绍作者生平人格、探讨挖掘作品主题〕两方面实现。这对于思想淡薄的学生来讲无疑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比如我们还可以从李白身上看到乐观飘逸,从杜甫身上懂得厚德载物。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于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是一种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人的审美是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期望与追求,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一个人对生活中的这些真善美如果都无法感知,那将失去多少乐趣。”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创设情景和读写体味。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迁移,这也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例如通过朗读一些美文佳作,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多方面的感知教材,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语言美,同时也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使文章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从而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够多方位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美。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的表情朗读,特别是抓住课文中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让学生体会语言美的同时纠正学生“重专轻文”的观念。
中职学生到职业学校来的目的就是要学一技之长,找一个相对满意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教师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转变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让他们明白语文课的学习对中职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师应改革教学形式
语文课以往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记,或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陈旧单一的教学形式职高生早已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在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时,可把知识的学习融于竞技类的活动中,如开展错字、病句“义诊”活动、成语接龙、故事接龙等活动。利用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演讲、朗诵指导、书法、当代文学作品鉴赏等活动。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演讲、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本土文化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如“口语交际”能力,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三分钟演讲”,对于提高学生的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演讲的方式是每节语文课前,由学生上台演讲,或是轮流或是自由。内容自定,你喜欢什么话题就讲什么话题。学生积极参与:有故事、有小评论、有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表扬和批评、有弘扬良好班风、有扶正祛邪弃恶扬善、有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学校曾对笔者所教专业的学生进行过民意测验,“你喜欢上什么课?为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喜欢上语文课和专业课,喜欢语文课的原因是特别喜欢“课前三分钟演讲”。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视学生为知识容器,从而以教为中心,因此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失去了自身探究的动力和习惯。要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教学观念上牢固树立起以实施创新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用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激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里有两条主要途径:
一是榜样熏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布鲁迪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是学生消除创新神秘感、激发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要大胆创新,敢于突破陈规。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结构上,科学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充满好奇并兴致十足地投入学习。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处理课文方式新,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别出心裁;观念新,让学生思想走在时代前面;思维新,能打破定势,做到解放思想;板书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语言新,华丽典雅,或幽默机智;教学手段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教学评价新,每次评价都使学生产生一次飞跃。
二是成功激励。教师创设时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创造,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积极地评价,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增强创新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创新教育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姆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朱熹也认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都说明兴趣才是推动学习内在动力、开发智力的钥匙。的确,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是拈笔伸纸、一吐为快的不竭的动力。如果一个问题总是“老调重弹”,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反之,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学生一旦对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就会入迷,就会有钻劲,也就学得深、用得活。作为一个老师,就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学生引入主体的角色,否则,“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在语文创新教育中,我们要针对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尤为突出的特征,设置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奇、具体、生动的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广泛地吸引学生参与,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是创新教育的桥梁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改革的历史要求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是对原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层次的冲击。在教育第一线,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适应、积极调整的过程正是改革的外在表现,其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则是教育领域改革最具有行动意义的改革。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低迷状态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行为改革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专题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课堂教学行为才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对象。国外的研究中最早见于克瑞兹(kratz)1986年的研究。从探讨教师人格与特征的间接研究逐渐发展到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研究,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效能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显著的方法,已经有研究者(傅道春)开始采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对课堂实录进行研究。但是国内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不足是把课堂教学行为等同于教师行为,或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行为进行心理现象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都未能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未能把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有效结合来作整体性的研究。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师生的互动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开展研究。
二、重新解读新课程,返还学生主体真实要义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即让探究的方式进入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从而从根本上克服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肤浅平庸之弊,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传统,尤其是以应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与要培养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新要求有着很大的反差,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平衡这一矛盾的能力,进一步地说,新课程提倡的探究能力只能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有效培养,而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和思考过程。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允许,而且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真正的探究精神。无论提倡何种教学方式,高中语文教学都应重在求”实”,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课外拓展要立足文本,为语文教学服务,而教学方式也不要单纯以小组合作、讨论为唯一途径,应根据内容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对存在弊端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应从根本上加以改观,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而且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三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途径
1.创造性的设计教学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做法,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保证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教师要研究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明确教学目标,以课本为中心,对不同的课文应依据其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程序,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
2.尊重学生,调动兴趣
要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就必须研究、掌握学生的兴趣与需求、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实把握学生学习的自由度。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设定恰当的学习自由度为基础,实现对学生的尊重。
3.创设恰当的课堂气氛
恰当的课堂氛围是激励学生的主阵地,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因此,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保障。
4.重视课堂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文夸夸其谈,学生即使都掌握了内容,也都是理论,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们切身体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文的要领。因此,教师应该多举办一些时间性强的课堂互动,如:一周举行一次阅读心得座谈会。要求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找到自己喜欢的一本读物,然后在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课堂?曾几何时,当我们走过小学校园的时候,匆匆的脚步总是被郎朗的读书声吸引,并为此驻足。然而,随着教学越抓越紧,越抓越严,读书声几乎从小学校园消失了。笔者以为,无论多么花田锦簇的课堂,多么热闹活泼的教学,如果没有了郎朗的读书声,那就是语文教育的失败。那么如何点燃起小学生阅读的热情,如何引导学生步入文学的世界呢?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提出一些常用的策略,愿和各位同仁商榷。
一、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
习惯重在培养,兴趣也重在养成。小学生阅读应当从幼儿时期抓起,从读图抓起。在小学生眼中,图形符号更具有吸引力,他们甚至是以读图的方式来初步认识汉字的,所以才会出现小孩子写字如画字的现象。而这一点正说明我们汉字的起源,正是来自绘画。可见,汉字和图形本身就有自然的联系。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可以通过模仿作用来进行。大人在孩子面前多读书,小孩子很容易无意识地模仿大人,当他们看到大人在专心致志地读书时,他们也会像模像样地找本书读起来,甚至可能书都是拿反的。但这种行为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家庭熏陶是小学生最重要的一课。现在许多家长在看着孩子的时候会让孩子自由地去玩,自己在沙发上玩手机。更有甚者,家里喝酒打牌,任凭孩子自己去玩,大人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等到他们能拿起手机的时候,他们绝不会拿起书本。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要从家庭熏陶做起。如在晚饭后,父母都坐下来看书,或者拿出图画书和孩子一起看,就能静静地坐下来阅读。给孩子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给孩子一个浓郁的阅读氛围,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离不开必要的引导。 在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中,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引导。必要的引导是决定学生阅读走向的方向标。引导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阅读习惯方面,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坐姿,不能趴着或歪着身子阅读,也不能在光线阴暗或者过于明亮的地方看书。除此之外,还要养成读书前后洗手的卫生习惯。读书前洗手为是为避免把污垢弄到书上,读书后洗手为的是不把书上的细菌吃到嘴里。这些读书的小细节非常有必要,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所选择,碎片化信息、颠覆经典和解构英雄的漫画应该严加控制。一味的搞笑往往是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回避,这对小学生思想观的形成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教师应注意为学生选择具有传统美德和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故事和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活泼的读物,以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二、让学生爱上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仅仅是引导学生阅读的第一步,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让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朗读读出语言的美。小学生阅读一定要从朗读开始,这不仅是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的考虑,还是出于阅读方法的考量。优秀的主持人都曾经公开进行过朗读表演,声情并茂、宛转悠扬、准确到位的朗读是检测作品理解度的有效手段。不同的理解方式就会做出不同的停顿和不同的语气处理。反过来讲,大声的朗读也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示范,给学生展示朗读所表现出来的美,然后让学生尝试在自发的朗读声中学会控制节奏,把握重点。
其次,阅读活动激发学习兴趣。阅读要加强引导,更要激发其积极性,适时展开读书比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刺激他们把阅读放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去。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了解小学生的个性特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全面把握,设计符合学生个体实际的问题,特别是在引导的角度、坡度、难度等方面富有针对性,做到因材施教。
最后,通过写作促进阅读。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目的,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就是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写作能力。所以,语文阅读还要和写作联系在一起。没有写作的阅读是没有目的的旅程,时间久了就会让旅行者感到疲惫不堪,再也难以进行下去。而且,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写作中把所阅读所得运用进去,让他们感到因为阅读带来的实际功效,他们会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喜欢阅读。
三、让学生善于阅读
营造欢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育,顾名思义教育对象就是还不成熟的少年,正处于童年的他们心里总处于玩耍的状态,如果在课堂上还是保持固有的严肃,那将会打击他们学习的兴趣,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应该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轻松愉快的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引导者,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教师要让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都在为考试做准备,而不是真正教授学生语文这门课,如果从实质上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让学生打开他们的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只要学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教师就不应该因为其答案远离了教学大纲要求就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要鼓励他们以后多思考,多想出智慧,可以在班上进行话题的讨论,让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听到不同于自己的思考,从而激发他们想思考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得一点都不错,实践证明了兴趣不管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是最好的启发老师,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容易在课堂上分散,所以,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这个问题,可以在讲课的同时插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等,让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都集中在课堂上。
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最重要的工作,所以,老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为接下来的课做好充分准备。备课,不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准备,同时也要为学生做好准备。教师上课前要对教材内容做到了如指掌,要仔细阅读教材的重点内容,适当扩充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取舍和优化,尽力用教材外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感受属于语文的广阔天地,才能有效解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的弊端,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个完整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语文是灵活的语言,教学当然也不能例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互动学习,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自己以往的中心形象,以学生为中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既要认识语文教知识学习的价值,同时又要将它们与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区分开来,在尊重客观逻辑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草原》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通常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课文,而忽视了对文章结构进行理性分析,这样就无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真正意义。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文章纪实性文字的事实,又要进行逻辑合理性审视,在剖析文字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人之常情”和历史背景,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否则,单从课文的描述来讲会显得太绝对、太抽象了,而且单从一次聚会就说明汉蒙两族一家亲会让学生觉得逻辑上过于牵强,造成误解。所以,在尊重客观逻辑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培养学生生活与教学结合
教师最主要的就是对学生充满爱心,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需要呵护,很多学习活动中,往往是优生踊跃积极,差生一旁做观众。究其原因不外是:差生有自卑心理,再加上某些方面确实不懂。自卑就不敢去想,不愿去想,不相信自己,以为自己想的答案都不可能对;老师可以想办法把这些“听众”改变过来,变成“演员”,利用一切机会,对差生进行辅导,教他们思考的方法和思考的胆量,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生活和教学息息相关,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教学最重要的是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以教学课程为中心,拓展教学内容,更新形式,缩小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语文教学活动涉及了语文的各个领域,与一定的生活相联系,因而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灵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精神。”可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丰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热情的基础上,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能力、条件等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从而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查阅图书、网上浏览、实地考察;成果汇报的形式有绘画、板报、朗读、表演、故事、歌唱等。这样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框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享受成功的快乐体验。学生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多渠道多途径地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事物、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获得独特的个人感受,既培养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一节课上的好不好不是靠运气,也不是偶然的,完全取决于课前的备课准备工作是否做足工夫。多花费一分的精力就有一分的收效。备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课堂的教学过程,选择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的事前准备工作,以便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课是上课的前提,让教师教学更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反复推敲,设计出自己满意,能被学生认可的教学方案。备课不能敷衍了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认真对待,才能让课堂上得精彩。
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研读,达到刨根问底的程度,弄清教材的基本知识点、脉络、中心思想等。在此基础上要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建构知识体系,确立解读目标,探寻解读文本的方法途径,挖掘其育人效能。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借鉴教学参考资料,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比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可以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笑”这个词,分析比较不同人的“笑”的不同内涵和表现人物的不同作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和驾驭教材,如果教师只是粗略看一下,没有发现其中的关键处,就不能很好地组织教学。其次,教师要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心理因素、学习习惯、个性特征和学习兴趣等。把学生的学放在首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怎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探究思考,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课堂留出与学生的互动时间、教学方式设计能否吸引学生;等等。备课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发展的长远着眼,回归教育的真谛。再次,教师除了以书本为依据进行备课,还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促进备课工作。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广泛的阅读是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教改脉搏的唯一方法,而知识渊博更是老师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不论是专业刊物或是文学艺术,教师都要都广泛阅读、理念不断更新换代。理念付诸实践,从实践中提炼理论,教学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也使得备课的工作做得得心应手。
二、鼓励学生课堂提问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的一份研究报告,引起教育界人士以及广大网民的注意。这份研究报告,从包括清华大学等985高校在内的23所本科院校中,收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的985院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做了一番比较。调查数据表明,985院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有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从未”,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选择“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而选择这一选项的美国大学生约为63%。报告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中,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导者,“不会提问”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短板。针对学生从不提问的现象,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李戈表示,“有些同学,怕自己的问题愚蠢,不好意思问。其实越‘愚蠢’的问题,对你越重要!当你觉得别人的问题‘愚蠢’时,通常是因为你没有真正听懂别人的问题。”除此之外,李还分析说,从小养成的沉默习惯,也是学生不提问的原因之一。“有时,一个主题讲完了,我问大家,‘有问题的请举手!’只有少数人举手;‘没有问题的请举手!’有少部分人举手;‘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问题的请举手!’仍然只有少部分人举手;那剩下的同学是什么情况呢?”
这样的调查状况,普遍存在于各个学校,学生从幼儿园开始,都是努力做“听话的学生”,没有提问意识。作为一名教师要引以为戒,要让自己的学生不被传统的教育所牵绊,形成惯性思维,教师就要在课堂给予学生提问的权利。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提问。
教学时把学生每两个人变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复习。这种做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2.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3.使学生不断进步、奋进、成才。分层次抽查,使学生在自然和谐中学习知识,受到教育,重新认识自我:后进生开始起步,步入知识的殿堂;中等生更加奋进,努力提高自我;优秀生则更加优秀。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1)预习的方法。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低年级语文预习要学会查字典,解决音形义等问题。中高年级在新教材讲读之前,阅读有关资料,将要讲到的内容先自读2-3遍,从中找出不懂的难点和不甚懂的疑点,带着这些难点和疑点,在上课时予以解决。(2)听课的方法。指导学生沿着教师教学思路,积极参与。听课不仅听教师,还要听同学对问题的各种建议、看法,并敢于提问“为什么”。(3)练习的方法。除普通的书写工整、格式正确外,应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新知识解答,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得出的结果,都应做到理解、掌握。(4)复习的方法。分课后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学年复习。各种复习应以教材为重点,对照笔记,检查作业,分析重点、难点,打破教材顺序,运用对比方法找出知识异同。(5)考试的方法。考试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解题要从易到难等方法的指导。
2. 传授基础知识与学法指导
标点、字、词、句、段、篇的学法指导,低年级是小学阶段识字量大的阶段,要教会查字(词)典。中年级以句、段为指导重点,高年级以篇章结构、文章训练为重点。根据教材结构特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八个单元,互相独立,又互为整体,每单元遵循着一个由“教——扶——放”的过程,精讲课文教者在“传道授业解惑”同时注重“学法”渗透,利用教师的学法指导去学习课内自学课文,教者只要恰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第三类课文,是学生运用“学法”的阶段。语文课是教者传授知识的主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应根据不同的知识点传授,渗透学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如:讲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个特点:奇、秀、险;要求学生依同样的方法自学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个特点:清、静、绿。作者运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写”的方法,学生通过学法指导练习学法,最后掌握学法,让学生体会出:描写自然景观,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层、分段叙述。
3. 以培养智能为内容的学法指导
智能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教学五年级《梅雨潭》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彩图,然后要求学生依照一定的顺序介绍梅雨潭,接着,讨论观察顺序,使学生明确观察景物的有效方法。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反之也成立)。在学生明确了写作顺序后,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布置观察作业。这样把学法与学文有机渗透,通过“观察——讨论——学习——运用”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看图学文的方法,而且训练了触类旁通的能力,也体会到了学法指导的层次性。
4. 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
其次是让学生多积累知识,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要走马观花,多积累,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才是创新的基础。有人说创意的出现看似突兀,但是不乏过去的基础,诚然,这句话强调了过去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没有积累的精彩片段,没有良好的积累习惯,书到用时方恨少。一个不会观察,对生活事物又不留心的人,自己的成长足迹满是一片空白,其创新能力也一定会受到决定性的制约。
二、激发创新思维
发现问题固然可贵,能与众不同,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就显得更珍贵了,创造性思维便是这些能力的关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能够客观地揭示是必要的一环,然后还要做到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认识,拿出新颖的结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刻不容缓。
首先要让学生善于质疑解难。对于那些好的文章,平直浅露者少,含蓄蕴藉者多,有许多扑塑迷离的地方有待读者补充,这些因素往往是潜在的创新的好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慧眼发现,捕捉情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填补,对课文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学习《丰碑》一文,不妨如此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就没有棉衣?棉衣哪里去了?军需处长是怎样被冻僵的?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心理想着什么呢?通过设问这么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这些情节和场面进行主动地想象和填补,如此一来,一个充实丰满和有血有肉的丰碑式的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生根发芽,对丰碑的理解也就更加刻骨铭心,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培养。像这样的创新素材不一而足,随处可见,虽如此还要依赖于教师的巧妙创设,置学生于一定的情景当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激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一大难题。面对低年级教学中识字量大、枯燥无味的教学现实,很多教师都无奈地选择了重复、反复的书写。每学习一个新的汉字,教师都会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甚至更多遍。为了能够巩固之前学过的汉字,教师在留作业时还会让学生把这册书所有学过的生字全部写上几遍,这样反复不断地靠学生写的次数多来牢固掌握生字。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丧失,教学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那么,在识字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固、扎实地将生字“占为己有”呢?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识字教学环节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游戏—谜语法学汉字
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经研究发现,小学生在做游戏时注意力十分集中,观察力入微,记忆力非常强。根据这一特点,我在面对识字教学这一难点时,采用了游戏—猜谜语学汉字的方式。我先说出谜语,然后让学生猜。由于学生不知道这个汉字的读音,在猜时我让学生根据我的描述把汉字比划出来。最后,我揭晓谜底,并把原因讲给学生。这样学生经历过自己猜想的过程,对于这个汉字的读音、结构和写法就会印象深刻,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汉字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汉字“校”时,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十个人打架,八个人拉,六个人回家把门插。”然后,我提示学生把这些数字拼凑在一起,想象一个汉字,而且这个汉字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学生都非常积极,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些数字组合成不同形式的“字”,虽然他们不一定能够组合成功,但是他们真正参与到了其中,锻炼了语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当我说出答案时,学生都恍然大悟,深刻地记住了“校”字的写法。又如,教学“高”字时,我对学生说:“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大口张开嘴,小口往里跑”;教学“府”字时,我说:“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有个小矮人,只有一寸长”。
我相信,只要教师认真钻研,很多字都可以谜语的形式教给学生,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牢固掌握新学的汉字,还能够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拆分法学汉字
有些汉字我们可以将它拆成基础字和附加一个偏旁或是其他字组成一个新的汉字。我们可以将这些字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字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写出由这个字组成的新的汉字。
例如,“抱”字,它是以“包”字为基础,添上一部分得出的新的汉字。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掌握“包”的读音、写法和意义,然后启发学生找出带有“包”字的汉字。最后以“抱”字为例子,告诉学生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提手旁是与字的含义有关,“包”是与字的读音类似,并启发学生找出类似的汉字,如跑、鲍、饱等字。又如,以“火”字为基础的汉字,我们可先引导学生思考与之音相似,而且由它组成的新的汉字。学生肯定会非常快地想到伙伴的“伙”字,因为音相同,而且添上单人旁,表示伙伴的“伙”字意思指的是人。然后,我们再让学生找出学过的由“火”字组成的其他汉字。在这样拆分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最后的归纳和总结。因为学生找出的所有汉字不一定全面,教师要加以补充,这样才能让拆分法学习汉字达到更加完美的教学效果。
这样拆分法学习汉字,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源,让学生亲自感受造字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这样的学习汉字的方法,能够让学生把汉字学得更加全面和系统,记忆汉字的记忆也更加简单和轻松了。
三、笔顺口令法学汉字
小学的汉字教学,不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汉字的形、生、义等特点,而且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一定要正确无误。针对这一教学目标,我在汉字教学中经常采用笔顺口令法教学生认识和学写汉字。
例如,“卡”字的学习,我这样设计口令:“卡”字如何写?“卡”字这样写:一竖一横一大横,再来一竖加一点。然后,我让学生在写这个汉字的同时默默地念出这个口令。这样不仅便于学生对这个汉字的记忆,也使得学生掌握了书写这个字的正确笔顺。
这种口令法教学法比较简单,只要教师用心编写,每个汉字都能编写出相应的比较流畅的口令。教师再让学生在口令的指导下书写和记忆汉字,就能使学生轻松地将汉字装入自己的脑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汉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目标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目标为主线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以教学目标为导航仪,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系列引导与摸索、点拨与探究的活动,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他们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我们都明白:学生在学习上有了目标,就如在大海航行的船有了行进的方向,就有了进取的指向标。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通过目标教学法,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品质和综合性学习的实践能力以及与未来社会相适应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么才能搞好目标教学呢?
一、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凸显其主体性
目标教学是人格化的教学。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目标教学的中坚。目标教学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把课堂上的教与学统一为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于是,教学要围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和“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学生已有的学业水平是制订语文课时教学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学生主体的活动是实施并完成目标的践行,学生素质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目标教学效果的基准点。因此要有效实施目标教学,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学习指导。学生由小学到初中、高中甚至到大学,随着他们学习知识的螺旋式上升,这些知识严密性、抽象性、逻辑性拾级提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要求也与之相应的提高。这需要他们有更独立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和非常高的学习自觉性。所以,在目标教学中教师必须在每个环节上要教会学生会预习与质疑、会听课与领悟、会复习与反思、会归纳与总结;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能从内容的学习中获得富有个性的学习方法,进而热情地积极地加深对知识的内化。这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唤起了学生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二、搞好语文目标教学的关键是细化并落实教学环节与时空
目标教学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目标教学法,它要求教师根据新课标在授课前吃透教材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编排,并明确知识点及其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前,需预先通报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打有备之仗”;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的教学目标接近;在实现目标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总结,强化知识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践证明,搞好目标教学的关键要细化并落实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时空。
(一)摸好学情
为保证目标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情做充分摸底,发现长处,找出缺陷和待进点并进行矫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明确目标
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明确要学到什么程度,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目标意识以及他们的有意注意,使他们迅速地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
(三)达标目标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时段,是学生进行新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它无可替代。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地自学、探究,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工程目标。但我们一定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与之对应的目标,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就是讲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要关爱“滞后生”,要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适时地给予表扬鼓励,努力使教学效果落实在每一个学生身上。
(四)当堂检测
在学生完成目标后,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板演、听写、卷面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残缺知识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尽量防止知识缺陷积少成多出现的负积累。对于当堂检测的题目,要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坡度、难易适中,量适度。
(五)评价与总结
课尾要进行简明扼要的总结,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也可以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知识,总结规律,指明存在问题,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对当堂检测的情况,可进行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或学生自评,对有进步的或有创新的学生给以必要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