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教育方针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7 14:54: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的教育方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的教育方针

篇1

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要求从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学习者能够有良好的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更加重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包含更多的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促进发展的成分。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好的机遇,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各种供选择的学习资源,还将导致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课程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方法、教育手段乃至教育体制等全方位的变革。因此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来考虑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发展策略。

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它必须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对发展全民教育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把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小学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和目标,正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用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支持和指导,才能发挥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真正做到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新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教育系统的目的,实现全民教育的宏伟目标。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应用系统思想和方法对各种教育系统进行全面地分析、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环境和条件。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扩大了学习的资源,改善了学习环境,丰富了传授的方法与途径,但必须对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和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学习资源环境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才能保证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这正是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的组成部分。

二、新信息技术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一般策略

(一)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进行科学决策

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是百年机遇,不可放过,但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要面向未来、着眼现阶段,作好分阶段总体规划是当务之急。

应建立各种专家咨询和调查研究的机构和组织,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重大决策应在有关专家多角度、多层次评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连续性。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投入较大、影响深远的课题。国?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围绕这一新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应从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方法和过程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实验,并定期地、有组织、有计划地作定量定性的跟踪调查,以及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修订策略,推动进一步发展。

要重视对信息社会中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模式的研究,建立适应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的信息教育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目标,着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尤其在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方面作深入思考,重新确定计算机教育的政策和目标、学科内容,摆脱强调程序设计语言的偏向,以计算机应用为主,把计算机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和其它手段去探索、获取和处理各种知识信息的能力。

要重视对新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建立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开展与新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教学评价的研究,重视对新信息技术应用的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包括对成本效益的评价、对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育系统有效性的评价、对学生学习成就的评价等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关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各方面的评价。

要研究制定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政策,尤其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规划、政策和策略。无论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还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它们在教育中的应用都需要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尽快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和策略,并切实有效地组织实施,这是当前新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所要求的。

(二)加强政府行为,切实处理好几个关键的问题

1.领导的重视与认识问题

各级领导的重视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领导者的重视及正确的认识可以直接转化为政府的一系列有效行为。由于存在经费、认识、师资、软件以及升学压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当前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发展十分缓慢。如果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行为来推动,十分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应用的发展。

2.经费投入问题

首先,各级政府应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确保经费投入,可以考虑以下一些可供选择的措施:

(1)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补助、贷款等形式向中小学增加投入;

(2)通过制订企业向学校资助经费可抵税收的政策,鼓励企业向学校提供资助和各种设施;

(3)通过教育附加、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经费,同时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鼓励中小学继续自筹经费,投入新信息技术的应用;

(4)考虑确立教育部门购置教育资源的价格优惠政策;

(5)积极争取国际援助,鼓励国内企事业单位和一些民间组织与中小学共建。

其次,切实保证硬件、软件、培训和管理维护的合理投入比例,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再次,国家在经费投入政策上应有所倾斜,尤其对经济落后地区和条件较差的中小学,要增加拨款和补助的比例,以加快其发展速度,缩小教育差距。

3.硬件问题

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程度取决于国家、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不应盲目追求最新、最高技术。每个地区、每所学校要根据自己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同的教育教学需求、资源与约束条件来确定自己最基本的教育技术设备作为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条件。

同时,必须对硬件维修、维护措施作出有效的安排,以保证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4.软件问题

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是保证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去改善教育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为此,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有效的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机制与科学的质量标准教学软件的质量和它能否被教师和学生接受是使用新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和软件开发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与科学的标准。

中小学教材的设计、开发应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国?学科内容专家、学科教学教师、教育技术专家、教学媒体专家、软件编程专家、教育心理学专家和教学研究人员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小组共同设计、开发,并要有相应的政府行为,形成相应的规划、投入、管理、设计、开发、试用、反馈、修改、评审、生产、推广、出版发行的工作系统。计算机课件的开发标准和纲要,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软件规范标准,加强视听教材和计算机课件的评审。所有软件均应有配套的使用说明或手册。

软件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参与,要了解学生和教师的需要并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在相应教学环境中的相互作用。要注意软件不是课堂教师的电子替代物。

(2)建立若干高标准的视听教

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当务之急是中央和地方应建立若干高标准的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骨干编制基地,统筹规划,重点投入,分区协作。采用政府与企业联手的方式开发软件克服开发人员和资源的严重不足。软件开发必须重视前瞻性、适应性、交换性,以实现资源共享。

(3)在软件开发上提供特殊政策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属于特殊商品,既要面向教育市场,又要实行特殊政策,在一定时期以文字教材的收益补贴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建设,国家和地方都应有重点投入,或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吸收社会资金编制中小学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通过确立对教育行业优惠的市场机制,教育电视台或计算机网络传送等多种形式促进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的流通。通过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评选、软件竞争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参与教材或软件的开发,对编制视听教材与计算机课件应视为“著书立说”,国家和地方应有相应的认定与奖励办法。

(4)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适当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学的实际进行改造和编译,提供给中小学使用。引进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和借鉴国外软件制作的经验和技术。

5.培训问题

任何一种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创造力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是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自觉要求和能力。因此,建立一支足够数量的、稳定合格的现代化干部教师队伍,是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成功应用的关键。

(1)建立职前教育与在职培训并重的培训体系要在教师继续教育以及师范院校中开设教育技术课程和计算机等信息文化课程,培养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文化意识和适应新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培训必须形成制度,经常地定期进行,以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2)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校长是推动新信息技术在学校应用的关键力量,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校长的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对信息文化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与新信息技术有关的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执行程度,重视对他们的培训,有助于为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合理的行政支持。

(3)要重视专兼职电教教师的培训首先要普遍地进行岗位培训,实行凭证上岗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分级组织专业进修、学历、双学历教育和骨干教师培养,逐步形成一支合格的、稳定的、拥有更多教育技术、教学设计和媒体专家的电教教师队伍,适应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

(4)对学科教师实行全员培训学科教师是应用新信息的主力军。对学科教师要实行全员培训,除了关心他们技能的提高外,还应注意他们态度的转变,利用一切机会阐明新信息技术和相应的教学软件改进教学过程的教育结果,要尽可能联系课程、联系教师的经验和观点来进行培训。要注意到教师使用新信息技术的勉强性常常是设备使用中实际困难的反映;要注意消除教师对媒体会代替他们或降低他们的地位和作用的担心;要注意消除教师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他们对新技术的不适应的心理。

(5)重视加强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把“教育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列为必修课,为学校输出适应信息社会和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合格教师。

(6)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重视对教学软件开发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尤其要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

(7)建立分级培训体制采用分级培训体制,利用和改进现有的培训系统广泛开展信息技术的培训,除调动中央和地方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外,要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

(8)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要以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规范、吸引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参加培训,并重视对培训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对有一定基础的教师和干部要有一定的政策鼓励他们通过自考、远距离教育等形式进修第二学位或获取证书。

6.管理体制问题

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必须按照系统原则进行科学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和效益。

要将新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纳入中小学“双基”督导、检查、评估范围,制定评估标准和相应的政策,分类推进,督导检查,促进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1)尽快改变视听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分而治之、多头管理的状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电化教育与计算机教育基本上是分别管理的,从国思想观念上也常把二者分割并列,这已带来管理上的很多问题,对于未来的发展更为不利。因此,只有采取相应措施将二者统一起来,才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规划与设计使用,才有利于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协调发展。

(2)教育电视台的建设与管理在当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它直接关系到卫星电视教育网络的发展和卫星电视教育的成败,对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的目标至关重要。国?电视部门协商,制定一个教育电视台管理条例,促进教育电视台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管理,提高社会效益。对于教育电视节目进入有线电视网,国家应在立法上加以考虑。

(3)搞好教育电视栏目,合理设计和编排节目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搞好教育电视栏目和节目内容、形式的合理设计和编排。卫星电视教育的主要落脚点是中小学及家庭、社会,卫星电视教育节目播出的主要对象和客观评价者之一是中小学,优化节目播出的基础源泉之一是中小学教育与教学实践。因此,教育电视台应针对中小学实际,播出与中小学教学配套的小版块节目,配合课堂教学,同时办好“开放性课程”和各类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应建立校内电视接收和闭路系统,同教育电视台“联网”形成相互配合施教、两翼齐飞的态势。

教育电视要为中小学提供与学科教学配套的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上要做到与中小学教学进度基本同步或略超前,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中小学教师提供一种教学示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将有关的教学材料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充分发挥教育电视资源的效益。

(4)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要重视教育电视节目的反馈,建立有效的教育电视节目收视情况反馈网络,定期开展节目收视调查,收集反馈意见,以调整播出计划和修改教学节目。

(三)普及和提高基于视听技术(投影、录音、电视、录像、语言实验室、计算机辅助教育等)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大力发展基于卫星通讯技术的远距离教育形式,积极试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和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这一策略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具体策略:

1.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当前在经济比较发达,科学技术和教育水平发展较好的地区,多数中小学的校舍、师资、一般教学设施、正常经费等办学的基本条件已经达到基本要求,学校科学管理基本成型,教育改革被提到议事日程,校长一般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意识,在这些学校中应大力提倡应用新信息技术。在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较差的地区,多数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在这些学校应首先改善基本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利用已有的新信息手段开展师资培训。对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考虑到既能在有条件的地区与学校迅速有效地发展,又能对较为落后地区与学校进行辐射与扶持。

有条件学校,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不同层次的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目标和模式,分步推进。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兴起的情况下,必须仍然重视以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等视听媒体为主的多

媒体教学形式的应用。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确立一批不同层次、不同应用模式的示范校,要重视和扶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学校积极试验和推广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影响和带动一般。

我国多数乡村贫穷落后,中小学布局分散且条件较差。对这些学校来说,首先的是确保最基本的办学开支、维持正常教学、改善办学条件等问题。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应用新信息技术发展教育可以有两个基本方法:一是以中心校为点,充分利用县乡建立的广播电视接收装置,接收广播、电视教育节目,获得教学资料和教育信息,建立县乡教学资源中心,开展教研与教师培训,进行德育与公共课教学;二是在学校和班级进行以常规媒体应用为主的实验,取得经验,创造条件,逐步推广。

2.多类型、多层次布局

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新信息技术,可按照如下四种类型和层次布局:

(1)重点配置,形成若干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点有些中小学的班级、学科较多,物质条件与经济力量有限,教育方式和手段又需逐步更新。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放在年级和学科上,在一些宜于应用新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又需重点保证的学科与内容上,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与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

(2)以班级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班级体系在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小学,适应班级授课制,把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基点放在班级,在每个教室里装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等视听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给教师提供相应的软件和教材,方便教师使用。也可以在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音像阅览室等一室或多室配备投影、幻灯、电视、录像、计算机等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供一些学科使用。

(3)以学科为基点,形成应用新信息技术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班级授课趋于“专业化”,个别化教育逐步得到发展,多数学科教学在专业教?,学校把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点放在学科,在每个学科的专业教室除装备相应的演示、实验设备,挂图、教具与学具外,根据学科需要装备特定的视听设备、计算机设备和教学软件。

(4)以多媒体教学形式和网络教学形式的试验为中心,将基于视听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和基于卫星通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等多种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形式组合形成现代教育技术体系。

在少数办学条件有根本改善的中小学,在新信息技术普遍应用的基础上,以发展多媒体技术为重点,建立校园网,形成包括广播电视、录像、通讯、计算机与投影、幻灯、实验设施等各种应用形式在内的网络系统,覆盖学校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并留有接口同国内外联网。

篇2

(一)学校硬件与软件的不配套

新建本科院校,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一部分是从原来的专科院校转来的,有些甚至是非法学专业转行的,有些人自己都不懂的多少,怎能会给学生一个高素质的课堂?且不少是职业教师,大多只注重学术研究,在任教前后都没有多少法律实务经验,很少有法律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很好与实践相联系。更有甚者,个别老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法律法规修订与出台的速度,使得新知识不能及时取代旧知识而给学生造成了误导。而新引进的高学历的教师,由于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够,不能很好地全面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发挥其人才的优势,再加之教学经验的缺乏,也需要在课堂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地锻炼与成长。

所以,在规模扩大,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学校软环境的改变与投入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二)学校管理相对滞后

学校是个公益性质的单位,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对竞争的压力,很多学校也在注重自己赢利的一面,想法扩大招生规模,收取更多的学费,来扩大学校的建设。许多领导用企业的理念来管理学校,这种指导思想,无疑会使学校收益增加,但是也导致管理上的滞后性与非科学性。

在课程设置的时间上,呈现前松后紧的态势,前三年的课程设置较少,大学四年级课程反而最多,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去考取研究生,去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从而造成大四的课堂上学生缺勤率太高的现象,结果许多课程的开设,形同虚设,导致人力、物力与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一直与主要的法律文件对应,课程内容大多偏重于法律规范的介绍和注释;在培养要求和教学方法上过于重视课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与知识的传授,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模式上还没有建立起与法律部门相适应的协调机制,更多的是关门办学,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2](P28)

(三)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与其说法学是门理论课程,不如说是门实践课。实践能力在法学本科教育中的培养尤为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法学教学方法的缺陷

法学教育以书本教育为主,重视法律知识的培养,但教学方法僵化,与实践脱节,不能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未开设法律检索课程,没有专门的师资配备,学生没有掌握法学检索技能的途径;教学内容重本学科传授,轻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造成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比如联想式教学、互质式教学等。

2.法律图书馆作用未发挥

很多法律图书馆规模小,硬件和软件设备不达标,不能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也不完备,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不高,不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3.毕业实习流于形式

尽管在课程设置上会有二个月的实习期,但由于对实习的不重视,大多数实习单位也没有对实习生培养的计划,多以干点杂活,最后交个实习报告作为结束。真正能从实习过程中有所收获的很少,影响到学生对法律实践的认识和认知。[3](P165)

(四)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的不协调

法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专业的法学人才为己任与目标。法学专业的就业难也是法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法学的人才就业真正能对口的很少,大多在就业时被迫改行,这也是他们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原因。因为在实践中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不能直接从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法律职业;而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又不一定是法律专业毕业的。非法律专业毕业的人,没有经过法律专业学习的人,也可以从事法律职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显而易见。

二、新建本科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学校软环境建设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新建本科院校,也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用一些优惠条件来吸引优秀人才,比如给安家费,提供房源等等,无疑会吸引一大批年轻的法学学者加入进来,这就给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大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意味着经验的不足,这也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弱点,年轻的教师应该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课堂经验,管理方法;而老教师也应该尽快转变观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水平,向年轻教师请教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与水平。同时,要改善教师的待遇条件,尊重课堂,尊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的地位与待遇,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新老教师在搞好科研,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多接触些案例,把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教给学生更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是封闭思想,搞闭门造车。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由于是从原来的专科学校演变而来,保守思想的承继在所难免,思想的解放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领导要率先走出去,引进来,虚心向老校、名校请教,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法,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与生存特色。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的驱使,使学校面临经济的压力,但是学校毕竟不是工厂,不能以利益来衡量得失,更不应该以此改变公益服务的性质与方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才是我们的正确的导向。尤其是法学系的领导,如果自己不懂法学教育,应该尽快让位,提拔那些优秀的专业的法学人才。学校的发展要在尊重市场,适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走特色化建设的道路,大胆改革建设新专业,培养出适合市场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

(三)合理科学地设置教学课程

1.课程设置的先后要合理

在法学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尽量科学合理。既要有法学基础教育的十四门核心课程,又要有提升法学专业能力的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还应该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课程。课程的设置应尽量与司法考试接轨,教师可以用司法考试的高标准去严格要求学生。同时,也要照顾到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的需求,在课堂上老师应该讲解学科的最新动态与理论前沿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再创造能力。

2.课程内容要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课程内容上,更要讲究科学。既有公共课的学习,对学生政治方向的指导和英语能力的培养。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为学生专业素质和再教育储备能力。强大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反过来,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使得理解教育更加丰富。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

(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改变法学教学方法

法学教育应在重视法律知识培养的同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毕业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使学生形成法律思维形式;开设法律检索课程,配备专门的师资,传授法学检索技能;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

2.发挥法律图书馆的作用

扩大法律图书馆的规模,增加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为学生提供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完备专业的法律检索软件等的配备,提高图书馆员专业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提供专业的服务。改变不向学生开放的做法,为其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

3.重视毕业实习的作用

在课程时间的设置上延长实习期,注重实习过程的培养。并与法院、检察院、监狱及律师事务所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实习岗位与场地的充足。同时,学校和实习单位应该制定专门的实习计划,严格考核学生的实习成绩,并将其纳入到毕业的总成绩考核与测评中,使得实习得以足够的重视。

(五)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

法学教育与法学就业相结合,司法考试的作用不可忽视。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紧密结合。法学教育是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的前提,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目的,司法考试是联系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桥梁。这种做法在这些国家充分利用法学教育资源,提高法律职业者素质,保证司法公正,促进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4](P77~81)

篇3

忠县是农业大县,属于全国的贫困县之一。花桥镇位于忠县西部,东临拔山镇,南、西连新立镇,北壤马灌镇,距县城58公里,距重庆150公里,辖8个村1个居委会,交通闭塞。在新农村建设中,花桥与拔山镇、新立镇合并打造中国柑橘城,其他农副业为绿竹、淡水鱼种养殖业。2011年9月忠县农业部门为该地区农户印发《农户万元增收投资项目指南》小册子,新农村建设在花桥镇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虽然城乡差距不断减小,但是农村人口还是占据多数,对于这一群体而言,提升整体素质,除了普通的教育之外,还必须依靠远程教育作为有力的补充。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电大远程教育现状

(一)农民业余生活单调,渴望接受继续教育。目前,农村很少活动,大部分时间农民都是呆在家里照看学生儿童和耕作农活。根据调查,农民业余活动的频度排序(多选)依次是:看电视(64%)、打牌(57%)和聊天(33%),主动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的人很少(13%)。在花桥镇场上的“宝圣村活动中心”,人们最热衷的活动是打麻将,离花桥镇场最近的“大柏村农家书屋”倒是门可罗雀,无人问津。尽管如此,当被问到“如果有远程教育提供时,你们愿否参加?”时,村民们表示仍然很愿意接新事物,渴望接受继续教育。他们称对《农户万元增收投资项目指南》小册子上列举的项目非常感兴趣,但对其中的知识所知甚少,很希望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但担心自己文化水平低,怕别人耻笑而不会主动提出要求而随波逐流。

(二)宏观上,电大远程教育进入了与各类农村教育竞争的新阶段。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大从2004年秋季承担的“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开辟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先河,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覆盖全国城乡的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成为中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网络传媒技术的普及,远程教育已不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专利。电大远程教育进入了与各类农村教育竞争的新阶段。当前,农村教育市场上,有多家进行竞争,如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机构、农村学校(职教中心)。条件好的农村社区,会有科普中心、成校、老年大学等多种教育资源。以花桥镇为例,农户会经常接到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传单,他们子女中的新一代农民会参加本县的职教中心的培训。

(三)微观上,电大远程教育自身存在以下实施问题

1、电大农村远程教育活动设施不健全,教学资源使用有局限。目前,电大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的固定活动场所绝大部分终止于县级电大,乡镇继续教育活动场所欠缺。虽然电大远程教育可以借助电视、广播和网络来进行,不需要学员亲自到县城学习,但目前由于乡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有线电视信号效果不佳,广播形同虚设,较少发挥作用;同时,网络在农村扎根还有待时日,导致电大远程教育并没能在农村发挥它应有的强大优势。在调查者中,仅6%的居民家中有配置网络的电脑,大部分居民舍不得上网,偶尔上网也是用手机。

2、专业体系和课程设置并不完全契合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需要。新型农业、农业信息化、农村产业化等相关专业和科技知识在农村很受欢迎。调查显示,在花桥镇,村民们最想接受的教育内容依次是柑橘(81%)、竹子(72%)、大棚果蔬(69%)、淡水鱼(54%)、良种肉兔(35%)等种养殖方面的课程。但目前电大还是侧重于学历市场,忽略了非学历市场,疏于发展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的内容更新缓慢,有些教育内容脱离农民生活、脱离农村经济状况,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达不到帮助农民快速致富的目的。

3、电大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有待加强,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电大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意识是广大农村学员能否坚持学完课程的关键。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难度相对来说较大,在镇一级的农村,很多人连电脑都没见过。92%的花桥农民从来就没有用过电脑,大多数电大学员能够看VCD、听录音机,但很少能够利用电脑。但由于多数农民电脑基础较差,对不符合当地用语习惯的词汇理解起来比较费劲,电大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他们的这一特点,技术水平不能在乡土教材上体现,远程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

三、电大远程教育发展策略

(一)电大远程教育重心可逐步向农村转移,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正如前述,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从重庆电大招生现状来看,之前招收学员中真正农村的生源很少,留有很大生源空间有待挖掘,加上城市中电大招生因普通高校的扩招、高校网络学院招生而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电大应积极做好农村远程教育的宣传工作,远程教育重心可逐步向农村转移,开展农村社区教育,让农村成为远程教育的主战场,在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实施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形式。电大参与社区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实力、拓展了办学空间,而且还可以打破电大过去相对封闭的局面,扩大社会影响。笔者认为,市级电大可以尝试建立社区大学,在县级电大(工作站)下开设乡镇电大工作点,建立社区学校协同开展社区教育,提高农村社会成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完善与其他教育类型、企业、商业间的伙伴合作关系,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电大远程教育服务新农村的建设并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加强同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可以和普通高校的远程教育学院、远程教育机构和农村学校、企业和商业伙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错位发展;也可以争取企业、商业、社区等在资金、教学实践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明确各自的职责,从不同的方向努力,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层次和种类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当然,这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对电大自身而言,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搞好硬件、软件建设,为农村远程教育建设好的学习环境。电视、广播和网络环境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因此,要加大投入,建设好电脑网络机房、多媒体阅览室等基础设施;要建立教学资源库,方便学员下载学习,保证“电大在线”学习平台的畅通,为远程教育办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也为广大农村学员搭建一个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要将课程在VCD中展现,让农村学员能够更容易、更方便地接受知识,扩大视野。

2、要因地制宜地开设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电大系统在农村发展远程教育,不能固守学历教育,要办农民最需要的职业教育。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学员,教育内容应该以推广农业科技为主,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民的特点,开设适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民需要的专业,如养殖业、加工工业、农业科技服务等,以达到培训农民、推广技术、发展产业、振兴经济的效果,真正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篇4

关键词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的诊断及鉴别

ECG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rhythm with three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Dong Guihong

Emergency Department,Baoshan Hospital of Chifeng,Inner Mongolia 024076

AbstractCardiac arrhythmia refers to the abnormal cardiac impulse frequency,rhythm,site of origin,conduction velocity or excited order.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rhythm and three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re all slow arrhythmia.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CG has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ECG characteristics,diagnosis and prognosis of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rhythm and three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diseases, and to guide clinical.

Key wordsCardiac arrhythmia;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rhythm;Three degree atrioventricular block;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ECG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它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一般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1],包括节律异常和频率异常。正常心脏的激动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100次/分(成人)。激动首先通过结间束和心房肌使心房除极,然后通过房室结向下传导,到达房室束、两侧束支和蒲肯野纤维,直至到达心室肌,使心室肌除极[2]。由于每个部位的生理特点的不同,使得其对信号的传导速度也不同,传导时间都处在一定的范围。如果某个患者的激动起源发生异常,或者信号在传导的过程中发生异常,则都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原始的工具,当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我们首先会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其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在心律失常中,有两种比较重要的疾病,分别是房室交界性心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他们都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在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中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中应该注意这两种疾病的鉴别,对患者的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房室交界性心律

房室交界性心律(A-V idiojunctional rhythm)是被动性心律,或称交界性逸搏性心律,它主要是指患者在房室交界区发生连续性的逸搏占主导地位所形成的节律。如果患者处于病理条件下,使得其窦房结的激动不能正常传送到房室交界区,它的激动传送的间歇超过交界区潜在起搏点的自律周期,则此时交界区的潜在起搏点则会自行发放冲动,然后通过信号传导通路向下传导,形成一次异位心搏,称房室交界性逸搏(A-V junctional escape beat)。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为连续3次以上的交界性逸搏,它的特点是心率慢而规则,40~60次/分,P波见不到或呈交界区型,即在Ⅱ、Ⅲ、avF导联中倒置,avR导联中直立,QRS波形的形态与窦性的相同,P波可能在QRS波群之前或之后[4]。

交界性逸搏心律的典型心电图特点见图1。

在房室交界性心律的患者中,通过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我们可发现存在连续≥3个交界区逸搏;该类型患者的心室率一般都较为缓慢,心室率一般在40~60次/分,但患者的心脏搏动节律是整齐的,并且RR间期相等;多数患者的QRS波是正常的,有些可能存在室内差异性传导;通过对心电图的仔细观察,我们可发现在QRS波的前后,一些患者会存在逆行P’波,有时该波形可能会和QRS波相重叠,此时应注意观察和鉴别,如果患者的P’波出现在QRS波型之前,则PR间期

预后: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可发生于多种病理情况下,如窦性停搏、不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等,它的发生主要是和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患者的窦性心律减慢等因素有关,这种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对机体能够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可防止机体发生心室停搏。对于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的临床意义也各不相同,该疾病的预后也同其原发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中,对于一些无严重原发疾病的患者,如果仅出现短暂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我们一般认为无明显临床意义,无需治疗,偶发窦性心动过缓者预后较好。持久的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常提示有心肌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患者可能存在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窦性停搏等较严重的原发疾病,其预后一般都较差,应行心脏起搏治疗。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亦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是指在房室传导系统中,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一些组织或部位的传导能力受到损害,导致其传导功能降低,当这些病变部位接受到来自心房的激动时,不能顺利地向下传导至心室,导致房室脱节。对于房室传导阻滞,其可发生于心脏的多个传导部位,如房室结、希氏束等。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我们可发现存在完全的房室脱节,患者心电图中所呈现的P波和QRS波群毫无关联(PR间期不固定),心室率要显著慢于心房率,心室心律由交界区或心室自主起搏点维持,阻滞水平即可在房室结也可以在房室结下,依据QRS波的宽度和频率有助于判断阻滞的部位。如果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在希氏束分支以上,则其逸搏心律的起搏点多数是在房室交界区,此时患者出现的是高位心室自主心律,在心电图中可看到没有增宽的QRS波群。如果患者发生病变的部位在双束支,则患者形成的逸搏心律是一种低位心室自主心律,在心电图中可看到增宽或畸形的QRS波群。逸搏心律的起搏点在房室交界区的患者,其心律一般可在每分钟40~60次,而那些存在低位心室自主心律的患者,其心律一般可在30~50次。对于一些患者,可能会有极少数的P波能正常下传到达心室,我们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此时出现的心室率相对较为缓慢,并且节律是绝对规则,则考虑该患者可能合并有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诊断标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由于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一般诊断不困难。根据P(P’、F、f)波的频率、出现时相与QRS形态、时间、频率进行比较,P波与QRS波群无任何固定关系,全部P波不下传,心房由窦房结(或异位心房律)控制,频率多较快,而QRS波群由次级节奏点控制,频率较慢,形成完全性房室脱节,心室率0.11秒)。阻滞部位越低心室率越慢,并趋于增宽(时间延长),而不稳定。

典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见图2。

对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其心房(P)和心室(QRS)的激动是各自独立的,两者互不影响,在心电图中则表现为完全性的房室分离,PR间期不固定,并且心室率要慢于心房率;该种患者心房跳动的节律可以是正常的窦性心律,也可以是一些异常的节律,如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等;心室节律也同样存在多种可能,如可以是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QRS波正常),在这种心律下,患者的心室率一般在40~60次/分,也可以是室性逸搏心律(QRS宽大畸形),在这种心律下,患者的心室率一般在20~40次/分,心室律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

预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一种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最高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常导致心源性晕厥和抽搐,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常见于冠心病患者,特别是>50岁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其他如扩张型心肌病,15%的患者有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毒性心肌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并不少见,多为暂时性的,也可成为急性心肌炎患者的初发表现和猝死原因。此外,如先天畸形、心脏外科手术、外伤、各种感染性心肌炎、心肌病等也可导致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常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引起,尚有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所致,但多数为暂时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因心室率缓慢,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必须及时积极处理。一方面积极寻找病因,并针对病因治疗,如及时控制各种感染性疾病、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洋地黄药物中毒、心肌炎、心肌病等原发病;另一方面针对房室传导阻滞进行治疗,如应用阿托品或异丙肾上腺素治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如伴有过缓的房室交接性逸搏心律(

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任何其他方法能替代[5]。心电图的诊断及鉴别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房室交界性逸搏心律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均为缓慢性心律失常,二者病因、治疗、预后各不相同。临床应注意鉴别,及时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6-455.

篇5

实验教学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需要有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作为支撑。传统的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实体形式,以物理空间中的实体设备、器件和材料为实验对象或载体,具有真实、直观、直接的优点,但存在更新运维成本高、规模与复杂度受限、可扩展性差、开放共享难等不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综合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在信息空间中构建高度仿真的实验操作环境和实验对象,提供类似于实体实验教学的体验与效果,具有近似、抽象和间接的特点,并在可视性、交互性、安全性、可扩展性与可共享性等方面具备优势,是对实体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与完善。

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保障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的主要载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不能简单停留在对实体实验教学项目的信息化再现或资源堆砌,必须思考并解决以下六方面的关键问题。

第一,建设理念。涉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应承担的角色或发挥的作用。

第二,建设内涵。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服务面向相适应,涉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教育教学品质与特色,例如是以基础研究与教学为特色,还是以工程研发或工程应用教学为特色。

第三,建设主线。涉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核心线索或体系,需要系统而有效地组织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以满足中心的服务功能与特色。

第四,建设方法与途径。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与途径实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院校单独建设,还是校内外协同;是自主开发,还是购买服务,抑或是多方面结合。

第五,使用模式。如何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资源运用于课内外教学,其与实体实验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与长处,以提高实验教学的实效。

第六,开放共享机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如何实现优质实验教学服务的开放共享,包括服务的对象与范围、策略与机制以及服务能力等。

二、面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思路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温州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针对前述六大关键问题,我们提出了“学生发展为中心、工程应用为特色、能力培养为导向、多元协同为抓手、虚实互动增成效、开放共享促辐射”的基本建设思路。

(1)学生发展为中心,解决建设理念问题。服务于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该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立足学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支撑问题分析、问题研究、解决方案设计以及现代工具使用等相关毕业要求与培养标准的达成,并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2)工程用为特色,解决建设内涵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内涵与品质必须和网络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特色相契合,并着重在三个层面上予以把握:一是教学内容有效覆盖网络工程生命周期的主要应用环节,包括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开发、运行与维护等;二是实验平全支持当前主流的网络设备厂商及其产品,与业界主流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无缝对接;三是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都来源于网络工程实际问题或相关项目案例。

(3)能力培养为导向,解决建设主线问题。改变传统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组织框架,体现以能力为导向,围绕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培养,针对递进性的分级能力培养目标,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实现技术、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而精细地设计与开发。

(4)多元协同为抓手,解决建设方法与途径问题。为了落实能力培养核心与工程应用特色,依托高校与企业、教学与科研、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多元协同,建立由教师、研究人员与工程师组成的专业化团队,融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相关的教育、科技与工程优质资源,深度协作致力于虚拟仿真中心的开发与建设。

(5)虚实互动增成效,解决使用模式问题。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与实体实验教学各自的优势,改革单纯基于实体实验教学资源的传统模式,结合分级能力培养目标,构建与实施虚拟实体高度互补、线上线下有机互动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贯穿课内课外的各项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6)开放共享促辐射,解决推广机制问题。建立管理服务与技术服务的“双轮驱动”机制,促进虚拟仿真中心的开放共享。在管理服务方面,面向兄弟院校、业界企业的团体与个人用户提供“Lab as a Service”形态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云计算服务,为兄弟院校提供以全面降低使用门槛在技术服务方面,利用先进的虚拟数据中心网络技术提供安全、稳健、灵活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充分保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的品质。

三、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

依据上述基本建设思路,温州大学网络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要进行了以下建设实践。

1.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以“专业基本技能一综合实践能力一工程实践能力一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的递进式模型为主线,围绕综合分析和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如下表所示。

其中,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演示认知型、分析验证型以及基础操作型等形式为主,以对少量技能点的认知或理解为教学目标,以可视性、交互性表现突出的软件仿真技术为主要实现途径,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综合训练型为主,以对数个领域的大量技能点的整体掌握为教学目标,以仿真程度高的硬件虚拟技术为主要实现途径,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较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工程演练型为主,以掌握真实网络工程项目的部署与实施、测试与验证为主要教学目标,以仿真程度高的硬件虚拟技术为主要实现途径,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高;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阶段的虚拟仿真实验以创新设计型为主,以掌握真实网络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开发为主要教学目标,结合软件仿真技术与硬件虚拟技术实现,网络工程问题复杂度最高。

2.工程应用为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库

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库的建设中,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现工程应用内涵与特色。

(1)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技术与产品覆盖面接轨当前网络工程行业的热点应用领域与主流产品。包括网络互连、网络安全、无线局域网、协作网络、数据中心网络、运营商网络等,支持对这些领域各主流厂商设备的软件仿真或硬件虚拟。

(2)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能力点定位与设计源于网络工程应用的实际需要,根据当前网络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工程能力要求的分布,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与筛选。每门课程精选出若干能力点,并依据规划与设计、部署与开发、测试与验证、运行与维护等不同阶段内能力点之间的关联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能力点组合方案。

(3)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上,以能力点目标组合方案为出发点,以网络工程案例为背景素材,以实际需求和工程问题为导向,进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保障其真实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网络工程案例主要来源于合作企业工程师参与或主持的工程项目,经过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根据分级能力目标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的分解、梳理与萃取。

当前,虚拟仿真中心建成的306个实验教学项目对应于分级能力培养目标的项目数量比例大致为4:4:1:1,其中直接来源于实际网络工程案例合计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3.多元协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发与建设方式

多元协同的开发与建设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高校与企业协同、教学与科研协同、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协同。

首先,通过与两家业界领军企业(思科系统与思博伦通信)的校企协同,在技术层面获得了网络功能虚拟化的授权,解决了对网络系统进行高度虚拟和仿真的核心技术难题,同时获得了工程师的加盟,增强了开发与建设队伍的整体技术实力;在资源层面得到了企业一线工程师队伍的宝贵经验,解决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案例主要来源的关键问题;在管理层面借鉴了企业在线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模式,解决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服务的安全性和稳健性问题。

其次,充分利用高校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并举的优势,依托教学与科研协同实现了科研反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是通过学生课外科技与创新活动等形式,将科研成果直接或间接转化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此类项目占总数近14%;二是在虚拟仿真中心的开发与建设中,转化了许多虚拟化与云计算领域的科研成果,到目前为止直接实施应用的发明专利共有6项,主题涉及网络服务质量、虚拟机资源配置以及云计算调度等。

最后,依托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协同解决了虚拟仿真中心建设各个层面的多个关键理论问题。例如,针对虚拟仿真中心硬件平台的建设,先后依托两项浙江省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专项资金项目开展了主题为“多租户虚拟数据中心网络建设”的研究;针对虚拟仿真中心软件平台的建设,依托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重点项目开展了主题为“‘实验教学即服务’的云计算模式构建”的研究;针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应用,依托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主题为“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的课题研究;针对校企合作开发与建设虚拟仿真中心的机制,依托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了主题为“基于企业生态系统的分布式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4.虚实互动的实验教学资源使用模式

相对于传统的网络工程实体实验教学,网络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实体实验教学起到补足与增强作用。

首先,弥补了实体实验教学在开放时间、地点和方式上的不足,实现在任意安装有浏览器的终端设备上随时随地访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以及实体实验教学资源进行练习,为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提供充分的保障。

其次,克服实体实验教学可见性与交互性差的弱点,实现对网络协议和网络系统工作原理的交互式可视化呈现,促进对基本技能点的J知、理解与掌握。

再次,克服实体实验教学在拓扑规模、网络特性以及管理便捷性等方面的局限,以低成本构建特性更丰富、结构更复杂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进而实现简捷高效的连接与配置管理,提高综合性实践教学的品质。

最后,克服实体实验教学由于成本因素而明显滞后于工程应用发展水平的局限,支持跨厂商、多系列高端网络设备,支持对复杂网络系统连接与配置的多视角可视化交互管理,用于在专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环节中对实际复杂网络工程项目进行快速概念验证。

为充分发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在支撑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不同维度上的优势,结合能力分级目标的特点,依据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将实验教学资源的组合使用模式分为四种:虚辅实主、虚实并举、虚主实辅以及纯虚拟仿真。

(1)虚辅实主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二项优势,适用于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是对实体实验教学项目的近似仿真,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用于课前预习以及课后练习,而在课堂中使用实体实验平台与虚拟仿真实验相互印证。

(2)虚实并举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三项优势,适用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主要面向开放实验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专业技能竞赛等课外教育活动,而实体实验教学面向日常课堂。

(3)虚主实辅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三项优势,适用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阶段。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用于前期耗时较长、不依赖于实体设备的建模与部署环节,实体实验平台用于后期耗时较短、依赖于实体设备的验证与测试环节。

(4)纯虚拟仿真模式。利用上述第一与第四项优势,适用于工程设计/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学生在进入企业学习阶段后,用于大规模复杂网络工程解决方案的概念验证,包括规划与设计、建模与开发,用于新建网络解决方案的展示、客户网络割接方案的预演以及客户网络故障排错方案的验证等。

当前,虚拟仿真中心所有实验教学项目覆盖10门专业课程、5门综合实践课程、4大类课外教育活动以及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时间跨度从大二下到大四。从整体人才培养过程来看,随着专业教育阶段的逐步深入,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逐步提升,所涉及的工程问题复杂度随之提升,对实验教学平台支持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所依托的实验教学环境也由以实体中心为主逐渐演变为虚实结合,最终过渡到以虚拟仿真中心为主。

5.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开放共享的实现与推广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74-02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及其特点

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法律道德和专业责任感为核心的法律教学模式。其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是传统的判例教学法不断发展的产物。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借鉴和发展了判例教学法的经验式教学方法,而且还借用了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对实际案件的具体运作过程来指导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把课堂上理论知识贯彻到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真正地锻炼了学生的法学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法学教育中经典的教学模式 [1]。与传统法学教育模式相比,其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上强调实践性。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但实践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强调学生从经验中学,从实践中学。诊所式法律教育通过指导学生真实案件,真实参与到从事法律职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法律技能,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最终作出恰当的诉讼或非诉讼实践活动。这样就给了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了解和掌握法律的实际运作流程,避免了传统的法学教育只停留在书本上的被动的识记模式。

2.方法上突显互动性、技能性。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方法有课堂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堂内采用角色模拟训练、互动式个案指导、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和课堂游戏等;课堂外采用法律咨询、案件等。诊所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改变了知识从老师到学生的单向流动,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和实际演练的机会。同时,通过诊所教育,学生们能够切实地掌握重要的专业技能,如法律分析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事实的调查能力、与当事人的交流、法律咨询、谈判、诉讼等各种法律服务所需要的必备技能。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注重启发性。以学生为主角是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重要理念。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课堂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学生,师生均是具体案件的承办人。学生们扮演不同的法律角色,教师甚至只担任次要的指导角色,而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充分运用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法律基础知识,紧紧围绕所承办案件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并且按照自己喜欢的办案方式和程序来进行处理。教师只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宏观的指导和监控,并且在案件讨论的过程当中提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4.评价方式独特。传统的法学教育以单纯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呈现出一种应试教育的特征。这种教育模式无法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诊所式法律教育根据教学目标创造出一套全新的与传统教学评价方法不同,同时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进行评估的方法。在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学生更加关心的是他们所承办案件的成败与得失,更加关心当事人对案件结果的感受,学生关注的焦点同样也是教师对他们进行评价时所关注的焦点。案件的成败固然是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准,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考核学生是否在承办案件的过程中真正地学会运用法律并认识到法律精神,是否得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二、中国传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传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法。传统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方式采用“填鸭式”,只重视理论灌输,而不太重视司法实践和民诉法的关系。这种方法产生并延续至今的原因在于:第一,许多政法院校专门设立诉讼法教研室,阻断了其他法学课程与民事诉讼法学的联系和交流,使得民事诉讼法学日益成了一门枯燥学科,只能从理论到理论。某些从事民事诉讼法学教学研究的教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更加加剧了“书院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及流行。第二,“书院式”教学方法,一般都由主讲教师讲台上讲,学生则在下面记笔记,到考试时,学生只要背住即可。考试评一个简单的分数而学生往往在考试完之后就将知识还给了教师 [3]。这种教学法特别强调教师的作用,而不能充分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法律教育应当以职业教育为目标。如前所述,传统的民事诉讼法学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司法实践的职业要求。民诉法学教育缺乏相对成熟稳定的运行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育理念落后。目前中国法学教育的思想很大程度上还属于应试教育范畴,忽视学生个人特长、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的发展,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法学教育一直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2)“学院式”教育和法律职业教育仍有很大差距。传统的课堂讲授法的不足之处在于大多数学生不能形成主动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办案的能力。尽管在民诉法学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学生毕竟没能真切地参与到案件的处理过程,所学的法学理论并未经过实践的检验,法律技巧并未得到运用,学生毕业之后往往要适应很久才能独立办案,这与法律职业教育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的理念对民事诉讼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启示

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法学学科,对于本学科的学习,不仅要有系统的法律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参与到法律实践中去,把理论贯穿到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传统的民诉法学教学重视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实战训练,因此,实践性教学一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上述诊所式法学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到民诉法学教育中来。笔者认为,民诉法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确立法律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我们应当改革现行法学教育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的以应试教育考试为主的教学现状,创立素质教育的教学考核模式。要把考试从考记忆、考模仿力转到重点考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建立起一整套符合实际需要的考试考核标准,重视诊所式教学法的推广与应用。

2.完善已有的案例教学法,推广双师同堂解析民事疑难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案例式教学方便实用的优势。案例教学法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案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当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目的;第二,选择的案例应当真实,切忌空穴来风,闭门造车;第三,案例的选择要典型,所谓典型即是指案例具有普遍意义。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对于启蒙学生运用诉讼法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非常重要。此外,也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如程序法结合实体法解析民事案例的方法。双师同堂解析民事疑难案例是对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和发展,应当继续推广,惠及更多的学生。

3.细化模拟法庭的实训内容和环节。在以往的模拟法庭训练中,重点往往集中在开庭审理阶段,而事实上一个民事案件从、受理、答辩到审理前的调查取证、证据开示、调解等程序也是处理民事案件的重要环节,笔者建议在今后的模拟法庭实训中应当重视庭前程序,给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民事案件处理过程。

四、法律诊所教育视角下教学方法改革的对策

为了实现中国高等法学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法律专业人才的任务,必须进一步推广能够提高实践能力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方法。并以这种新型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推进法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了顺利移植诊所式法律教育,中国必需从思想上到具体制度保障上作一系列变革。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广大法律教育工作者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把法律教育的目标定位为职业教育,树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顺利推行。只有观念转变了,我们才会有勇气制度创新,为诊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国的推行提供制度保障。

2.资源保障。(1)专项经费。应充分发挥各法律院系全体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的支持。如呼吁政府、社会以及各界人士建立法学实践教育公益基金,号召投资者与法律诊所协会建立友好互助关系等。(2)师资。一方面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律师或法官担任诊所法律教育的兼职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本校教师实践能力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3)案源。可以通过走进社区进行法律宣传,社区法律咨询等方式与老百姓接触,使法律诊所在群众中获得一定的认知感。

3.加强制度建设。(1)培养模式。可将法律诊所教育的对象限定在大学二年级以后的学生,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没有任何理论指导的实践必将是盲目的,我们应当遵循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原则。(2)评价制度。法律诊所教育由于其实践性,其评价标准不应只是简单的成绩单,而是通过学生的实际工作所反应出来的综合素质。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多元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法律诊所应当建立起学生自我评价、客户评价、学生办案小组内互评与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此外,还可以以承办案件的成败,当事人的满意程度以及学生在办案过程中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等诸多因素来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 TN108+.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4?0172?04

Circuit simulation of MSK signal generation based on quadrature modulation

SUN Dongyan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Optical Engineering,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3, China)

Abstract: Minimum shift keying (MSK) is a special continuous phase modulation technolog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The basic principle to realize MSK signal based on quadrature modulation scheme is introduced. The modulation simulation circuit of MSK including the modules of original signal generation, differential coding, baseband weighted signal generation and multiplication circuit was designed by using circuit simulation software Multisim.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arned from some related courses such as digital circuit, analog circuit,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communication circuit, is appli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alization principles and simulation circuits of various modules are presented. The input and output signal waveforms are drawn,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analyze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to verify the consistency between circuit implementation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Keywords: minimum shift keying; continuous phase; quadrature modulation; Multisim

0 引 言

最小频移键控(MSK)是相位连续的恒包络FSK,可以减小幅度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增强了抗干扰能力[1]。MSK的频率利用率高,误码性能好,在卫星通信、定位、导航等现代通信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采用的调制方式就是经高斯滤波的MSK(GMSK)[2]。因此,研究MSK的实现在教学和应用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SK信号的产生方式有多种,有并行和串行实现方式[3?4],也可基于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原理来实现[5?6]。并行方式是基于正交调制原理,先通过串并变换电路将原始的串行数据变换为并行的I,Q两路数据并分别加权,再进行正交调制。基本的MSK实现方式,通过正交调制产生MSK信号是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在现代数字调制技术相关课程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在通信原理等课程中只提及在原理框图阶段的实现过程,没有讨论各部分电路的具体设计方案。各部分电路的实现是通信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电路等几门课程的综合应用,均属典型的低频或高频电子电路。利用仿真软件对由这些典型电子电路构成的MSK调制电路进行计算机仿真, 一方面通过对各部分电路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电路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MSK信号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数字调制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Multisim软件包是一种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包含丰富的虚拟仪器和电子元件库,可以根据元件仿真模型建立新的元件,也可以利用软件的子电路或层次模块,使复杂系统的设计模块化、层次化,在电路实验教学和电子系统分析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7?10]。本文采用Multisim软件设计调制电路生成MSK信号,进行直观的仿真分析。

1 MSK信号的基本原理

MSK信号是连续相位调制FSK信号的特例,具有正交信号的最小频偏,表达式可以写为[11]:

式中:[ωc=2πfc]为载波角频率;[θk(t)]为相对载波频率的附加相位;[Tb]为二进制信息间隔同时也是码元间隔;[ak=±1]为在[(k-1)Tb≤t

式(2)说明MSK信号是一种FSK信号,为了保证已调波在码元变换时刻相位连续,对[?k]的取值具有约束条件:

把MSK信号看作一类特殊的OQPSK,将式(1)展开为正交调制形式,若假设第一个码元的[?1]=0或π,[?k]的取值总是0或π,[sin?k=0],[cos?k=±1],因此式(1)可改写为:

[SMSK(t)=cos?kcosakπt2Tbcos ωct-cos?ksinakπt2Tbsin ωct =cos?kcosπt2Tbcos ωct-akcos?ksinπt2Tbsin ωct, (k-1)Tb≤t

令[Ik(t)=cos?kcosπt2Tb] ,[Qk(t)=-akcos?ksinπt2Tb] 分别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由式(3)可知,[cos?k]只在二进制信息发生跳变且k为偶数时([t=(2n-1)Tb],n为整数)发生变化,[-akcos?k]只在二进制信息发生跳变且k为奇数时([t=2nTb],n为整数)发生变化。分析加权系数的时序关系,可将[Ik(t)]和[Qk(t)]分别表示为:

[Ik(t)=npnrect[t-(2n-1)Tb]cosπt2Tb] (5)

[Qk(t)=nqnrect[t-2nTb]sinπt2Tb] (6)

式(4)的正交表示形式变换为:

[SMSK(t)=Ik(t)cos ωct+Qk(t)sin ωct] (7)

式中:n为整数;[rect[t]=10,, 0≤t

pn和qn可由对原始数据[ak]的差分编码序列[bk]进行串并变换得到[11]。根据式(5)~式(7)构成的MSK调制方框图如图1所示。

输入的二进制码元[ak]经过差分编码调制后得到[bk=bk-1ak],再经过串并变换后变成I,Q两路信号且时间上相差Tb。两路信号首先分别与[cosπt2Tb],[sinπt2Tb]相乘,然后进行正交调制。

2 MSK调制的电路仿真

2.1 原始数据的产生

原始数据是用m序列发生器产生的伪随机序列,仿真中采用一个3级移位寄存器,特征多项式为x3+x+1,输出周期序列1110100。在图2中,移位寄存器由74LS164实现,异或门74LS86是模二加电路,由非门74LS04、或门74LS32构成的电路可避免出现全0状态。

2.2 原始数据的差分编码

在实现正交调制时,需要将原始数据[ak]进行差分编码形成新的数据序列[bk],如图3所示的差分编码电路中,D触发器74LS74作为延时电路,异或门74LS86实现模二加。

2.3 正交加权信号的产生

用于加权的两路正交的正弦波与奇偶两路信号在时间上要保持同步,如果直接采用正弦波发生器很难保证正弦波与信号之间的同步关系。根据MSK正交调制的原理,加权的正弦波的频率是原始数据时钟频率的4分频。将数据时钟4分频后作为同步时钟通过三极管谐振放大电路,调谐集电极的LC回路谐振频率使其等于同步时钟的频率,此时电路处于谐振状态,输出信号就是用于基带加权的正弦波。同相和正交两路信号的同步时钟相差90°,可分别由数据时钟经触发器74LS74分频得到,再通过如图4所示电路生成正弦波。

2.4 乘法电路的实现

串并变换后的正交加权和MSK基带信号对载波的正交调制都是在相乘器中完成的。仿真中互为正交的两路载波信号可由两个初始相位差为90°的正弦波发生器直接产生。电路中的4个相乘器都采用单片集成双平衡模拟乘法器MC1496。MC1496可工作在VHF频段,有极好的载波抑制能力、较高的共模抑制比,并有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和增益调整方便等优点。在仿真器件库中没有这个器件,要根据MC1496的电路原理创建一个模块,在以后应用时可以多次调用该模块[12]。由于正交调制时的载波频率可能比较高,在模块中采用特征频率为500 MHz的NPN三极管2N5769。图5(a)是层次模块MC1496的内部电路原理图,图5(b)是模块在电路中的符号表示。

在正交加权时采用的乘法器中,频率为[14fb]的正弦波加到管脚1,串并变换后的信号加到管脚10,如图6所示。管脚12输出的信号为两输入信号的乘积,管脚6输出的信号则是管脚12输出的反相信号。

2.5 加法电路

奇偶两路信号分别经正弦波加权后,I路由I路乘法器MC1496的12脚输出,Q路由Q路乘法器MC1496的6脚输出。两路信号分别与对应的载波信号相乘,此时正弦载波信号加到MC1496的管脚10。分别与载波相乘后的两路信号通过一个加法电路相加,一个三极管射极跟随器可以实现这个加法电路,最终输出MSK信号。

3 仿真结果

设原始数据的二进制信息间隔Tb=325.5 ns,比特率Rb=[1Tb]=3.072 Mb/s,用于加权的正弦波信号频率为[0.25Tb]=768 kHz。为便于在时域观察,设未调载波频率fc=[1.25Tb]=3.84 MHz,则调制后数据0对应的载波频率f0=[1Tb]=3.072 MHz,数据1对应的载波频率f1=[1.5Tb]=4.608 MHz。原始数据是周期为7的伪随机序列1110100。串并变换后每路的比特率为0.5Rb=1.536 Mb/s,图7(a)为串并变换后两路的数据波形及加权后的波形,加权前后波形的对应关系符合式(5)和式(6)。

图7(b)中为原始数据波形和MSK信号波形,原始数据一个比特周期约为326 ns,电路最终输出已调波相对原始数据的延时约为400 ns。从图7(b)中可以看出,一个比特周期的高电平对应正弦波频率为f1,包含1.5个频率为f1的正弦波周期;一个比特周期的低电平对应正弦波频率为f0,包含1个频率为f0的正弦波周期。由仿真结果可知电路实现了MSK调制。

4 结 语

MSK信号的正交调制电路包括多个功能模块,是对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通信电路等相关课程的综合应用。利用Multisim电路仿真软件设计并实现MSK调制仿真电路,通过对电路中各点的波形观察,可使学生加深对MSK调制原理的理解和掌握。MSK电路比较复杂,仿真软件的应用使电路参数调整方便,电路连接及改变简单易行,自己建立模块使电路设计更加灵活,有多种虚拟仪器可以直接使用,克服了很多传统电路实验的不足,在电路设计与仿真分析过程中,学生的电路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学习通信原理和通信电路的兴趣增强了。在观察MSK时域信号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观察MSK信号的频谱,了解MSK的频谱特性。根据仿真电路对实际电路的设计与实现,可作为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 曹志刚,钱亚生.现代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2] CHEVALIER P, PIPON F. New insights into optimal widely linear array receivers for the demodulation of BPSK, MSK and GMSK signals corrupted by noncircular interferences? Application to SAIC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6, 54(3): 870?883.

[3] 王士林,陆存乐.现代数字调制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87.

[4] 郭建蓬,海磊.基于SystemView的串行MSK调制与解调的仿真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8,36(11):179?181.

[5] 贾志强,郭莉,陈志文.基于FPGA/DDS技术的MSK信号调制与解调[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29):156?158.

[6] 张宏伟.用DDS实现MSK信号的调制[J].电子科技,2010,23(11):44?46.

[7] 朱高中.基于Multisim的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仿真实验[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2):92?94.

[8] 张爱英,毛战华.基于Multisim的非正弦波信号发生器设计与仿真[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13):146?149.

[9] 苗倩,余志勇,侯洪庆,等.Multisim仿真软件在高频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J].现代电子技术,2014,37(20):127?129.

篇8

调研走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县委总体部署,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推进科学发展观,建设魅力”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大走访活动,重在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举措,使学习活动真正成为推动工作、促进发展、创新实践的过程,奋力开创我乡工作的新局面。

二、调研目的

根据第一阶段工作方案要求在精心组织好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结合各自的岗位实际、工作实际,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落实实践于具体的工作中。

三、调研走访

(一)调研主要方式:调研走访采取召开座谈会、分析会、设立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上门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和上级机关以及有关单位对我乡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对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意见、建议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并注意采取适当方式,主动征询县、乡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建议。

(三)具体要求:

(1)确定调研课题。各参加对象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确定调研课题,特别是在影响我乡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热点问题等方面选择确定调研课题。

(2)领导带头调查研究。乡领导班子成员要围绕贯彻落实县委决策部署、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富民增收、改进工作作风等问题带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进行调研。采取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正反结合的方式开展调研活动,既要做好专题性调研、经验性调研,更要做好问题性调研、差距性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交流调研成果,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

(3)广泛开展走访活动,问计于民。各参加对象要广泛征求意见,有针对性的开展走访活动,记录好“民情日记”,虚心听取意见建议,重视反映的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所盼;重点走访离任村干部、致富能人、军烈属、特困户、留守家庭、残疾人家庭、长期上访户等,认真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切实找准本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调研走访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每个参加对象走访的农户数不低于15户。

(4)围绕调研课题召开座谈会

要对调研情况进行集中交流,认真梳理,适时召开座谈会。要吸收党代表、人大代表以及老党员、老村干和村民组长、发展能人等人参加座谈。座谈会参加人员不低于20人。与会人员要针对调研课题,畅所欲言、充分讨论。要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

篇9

1 引言

单片机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可以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本文借助于Proteus仿真系统进行系统虚拟开发成功之后再进行实际操作,可以节约开发时间,降低开发成本,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国外有包括斯坦福、剑桥等在内的几千家高校将Proteus作为电子工程学位的教学和实验平台;在国内也有众多学校正在体验Proteus的独一无二的功能并申报教学计划。该方法具有普遍意义。通过实际应用发现,采用该方法可以大大简化硬件电路测试和系统调试过程中电路板制作、元器件安装、焊接等过程。很明显,使用该方法可以提高开发效率、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开发速度,对单片机系统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2 基本原理

单片机系统作为一种典型的嵌入式系统,其系统设计包括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设计两个方面,其调试过程一般分为软件调试、硬件测试、系统调试3个过程。软件调试一般比较容易进行,但如果要进行硬件电路测试和系统调试则比较麻烦,因为要进行这两个过程必须在电路板设计制作完成、元器件焊接完毕之后进行。而电路板的制作、元器件的安装、焊接是费时费力的,如果采用单片机系统的虚拟仿真软件――Proteus,则不用制作具体的电路板也能够完成以上工作。

Proteus软件是来自英国LabcentereleCtrOniCS公司的ED A工具软件,Proteus软件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全球广泛使用,除了其具有和其它EDA工具一样的原理布图、PCB自动或人工布线及电路仿真的功能外,其革命性的功能是:将电路仿真和微处理器仿真进行协同,直接在基于原理图的虚拟原型上进行处理器编程调试,并进行功能验证,通过动态器件如电机、LED、LCD、开关等,实时看到运行后的输入、输出的效果,配合系统配置的虚拟仪器如示波器、逻辑分析仪等,Proteus为我们建立了完备的电子设计开发环境。Proteus软件由ISIS和ARES两个软件构成,其中ISis是原理图编辑与仿真软件,ARES是布线编辑软件。这里主要介绍ISIS软件。

ISIS软件的主要特性有:

(1)可以仿真、分析各种模拟器件和集成电路,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支持许多型号的单片机仿真,该软件的单片机仿真库里有51系列、PIC系列、AVR系列、摩托罗拉的68MHⅡ系列等,Proteus的仿真是基于SPI CE3F5的,因此它也能像其他的EDA软件那样进行电路分析,如模拟分析、数字仿真、混合信号分析、频率分析等。

(2)提供了虚拟示波器、逻辑分析仪、信号发生器、计数器、电表、虚拟终端等虚拟仪器仪表供选用。

(3)能够进行原理图(sCH)的设计。

(4)能和Keil,Matlab等软件整合使用,以求达到更好的仿真效果。

3 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以单片机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为例,介绍使用Proteus进行单片机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的过程。笔者使用的是Proteus 6 Demo版本。该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硬件主要由AT89C51单片机、片并行8255接口芯片、和红黄绿LED灯等元器件组成。

和Protel,EWB等软件相似,绘制原理图都要先从器件库里取出所需的元件并在绘图区布局好,同时编辑元件的参数,接着进行连线,添加必要的网络标识等步骤。运行Proteus的ISIS后出现程序主窗口界面,鼠标左键单击窗口左侧的元器件工具栏的eompo―nent.按钮,接着再点击窗口左侧的元器件选择区的Pick Divices.按钮,再在Category栏里点击Microprocessor I Cs项后,在Results栏里会出现各种类型的CPU器件,找到AT89C51后双击,AT89C51就被添加到当前窗口左侧的元器件列表区了。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把并行8255接口芯片、74HC373和红黄绿LED灯、晶振以及多个电阻、电容等元器件也添加到器件列表区里。然后再依次点击列表区里的器件,单击左键把他们放到绘图区,右键选中元件,并编辑其属性,合理布局后,进行连线。连线时当鼠标的指针靠近一个对象的引脚时,跟着鼠标的指针就会出现一个“×”提示符号,点击鼠标左键即可画线了,需要拐弯时点击一下即可,在终点再点击确认一下就画出了一段导线,所有导线画完后,点击工具栏的IntersheetTerminal.按钮,添加上电源和接地符号,原理图的绘制就完成了。最后,保存设计文件于C:\Labeenter Electronics\Pro―teus 6\Demonstration\jtxh文件夹,文件名为jtxh.DSN。

4 软件设计与实现

本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的软件的主要功能包括中断定时的设置和延时子程序,红灯亮30秒,绿灯亮25秒,黄灯亮5秒,采用汇编语言编写,在Keil集成调试软件中编辑完成后,以文件名jixh.asm存盘并编译生成16进制目标文件Jth.Hex。

同样保存到C:\Labcenter Electronics\proteus6\Demonstration\jtxh文件夹。

5 系统仿真分析

电路原理图在ISIS里设计完成,并将系统软件编译成jtxh.Hex文件后,下面就可以进行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虚拟仿真了。

在ISIS的原理图中,右键单击AT89C51将其选中,然后单击左键打开AT89C51的Edit Component对话框,在Program File:选项中选择文件jtxh.Hex,单击OK按钮完成仿真设置。点击ISIS下方仿真按钮的运行按钮,系统开始运行,实时交通信号。

6 结束语

单片机交通信号灯模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中加入Proteus软件之后,实现了硬件软化的目的。将Proteus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单片机的教学、实验与课程设计中,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可移植性、可推广性,有利于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萍.单片机技术项目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文秀.单片机应用系统仿真策略的研究[J].现代电子技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30-03

一、“通信原理教学辅助软件平台”介绍

《通信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数学公式推导多,比较抽象,侧重于对实际通信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而有关通信系统实现的内容,一般只给出系统实现的思路或框图,很少介绍具体实现,与实际的系统实现距离大,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大部分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并不能对通信原理讲授内容做到深刻的理解,基本上是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这使得学生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时产生较大困难,如在毕业设计和创新型实践中,学生经常不知如何下手,一片茫然。虽然有相关的辅导资料可以查阅,但本科生的学习任务繁重,自学能力还较差,不能单靠学生努力来改变现状。目前通信原理课程有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但是大部分实验内容还都是在实验箱上进行的。一方面,实验室由于规模的限制,实验设备的台数不多,而招生规模却在不断扩大,学生的实验课时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得到充分的实践练习和锻炼;另一方面,实验箱平台所支持的实验内容大都是演示性质的,并且实验项目基本固定,学生只能得到对实际通信设备结构、原理的浅显认识,而对通信系统背后的真正工作原理,以及各设备之间的相互关联是片面和模糊的。

针对《通信原理》课程面临的困境,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套基于Matlab语言的“通信原理教学仿真平台”,同时编写了“通信原理及仿真实现”教材。图1是软件平台的主界面,图2是该平台集成的课程知识点,图3是第五章内容的主界面,本文的“DSB调制和解调过程分析”就是基于这部分提供的开放代码进行的课程设计。

二、DSB调制解调仿真的基本原理

1.课程设计要求。设消息信号m(t)为:

m(t)=sinc(100t),|t|≤t■ 0 else

其中t■=0.1s。用这个消息来调制载波c(t)=cos(2πfct),f■=250,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写出DSB-SC已调信号的表达式。

(2)画出消息信号和已调信号的时域波形图、频谱图。

(3)将已调信号进行相干解调,画出恢复后消息信号的时域波形、频谱。

(4)假设已调信号叠加的噪声信号,SNR为10dB,进行相干解调后,画出恢复后消息信号的时域波形、频谱,并将(3)和(4)进行比较。

2.DSB调制解调原理。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制(DSB-SC),简称DSB,也称线性调制是用原始信号去控制高频载波的振幅,使其随调制信号的规律变化的过程。它是在AM信号中将载波抑制,去掉直流分量,从而输出抑制载波的双边带信号[1]。其时域表达式为:s(t)=m(t)*cos(2πfct),m(t)是原始信号,f■是载波信号的频率,与cos(2πfct)相乘得到已调信号。在频域上,通过调制相当于把基带信号的频谱搬移到载波中心频率的附近,已调信号的频谱可表示为SDSB(ω)=(1/2)・[M(ω+ω■)+M(ω-ω■)]。该已调信号经过信道的传输,叠加噪声,到达接收端经过相干解调恢复出基带信号,相干解调由乘法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在设计中,假设生成的本地载波与接收信号的载波同频同相,低通滤波器滤的设计是课程设计的难点。

3.数字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利用MATLAB进行低通滤波器的设计,其关键是确定基带信号的通带和阻带截止频率。在MATLAB中设计滤波器的方式有多种[3][4],本文选择巴特沃兹低通滤波器。主要用到以下几个MATLAB内部的函数:

[N,wc]=buttord(wp,ws,Rp,As):其中wp,ws分别为通带和阻带的截止频率,取值范围为0~1,在调用时对二分之一采样频率进行归一化;Rp为通带的纹波系数,表示通带范围内信号的波动幅度,As为阻带的衰减系数,表示阻带的衰减幅度;N为低通滤波器的阶数,wc为低通滤波器的3dB截止频率。

[B,A]=butter(N,wc):该函数的作用是计算滤波器系统函数分子分母多项式B和A。得到A和B的值后可以用freqz函数画出低通滤波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利用Y=filter(B,A,y)可以得到通过滤波器之后的信号Y,其中y是滤波前的信号。

三、仿真结果及部分代码分析

按照课程设计要求,生成消息信号,其MATLAB仿真代码如下:

T=0.2;Ts=0.001;N=T/Ts;t=[-N/2:N/2-1]*Ts;x=sinc(100/pi*t);

调制过程:fc=250;y=x.*cos(2*pi*fc*t);

基带信号频谱:fs=1/Ts;df=fs/N;f=[-N/2:N/2-1]*df;X=fftshift(fft(x))/N;

已调信号频谱:Y=fftshift(fft(y))/N;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相干解调:YR=y.*cos(2*pi*fc*t)。

巴特沃斯滤波器设计:从图4可见,基带信号带宽约为23Hz,因此设计低通滤波器时,通带边缘频率取为30Hz,又知采样频率为1000Hz,则得到wp=30/500;阻带边缘频率取为50Hz,则ws=50/500;Rp=1;As=25;[N_,wc]=buttord(wp,ws,Rp,As);[B,A]=butter(N_,wc);HY=filter(B,A,YR);[H_Y,w]=freqz(B,A,512)。仿真结果如图5所示,设计的低通滤波器有较好频率响应,实现了DSB的相干解调过程。图6是通过信道传输叠加了噪声之后的解调过程,可见当信噪比为10dB时,恢复的信号已经出现失真。

四、结束语

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将抽象的知识点以图形图像方式展示,不仅有利于教师授课,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自我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够有效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产生脱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基于“通信原理教学辅助软件平台”,主要利用了软件中“DSB模拟调制和解调”模块的开放代码,在MATLAB环境下模拟了双边带幅度调制和解调的基本过程,并重点设计了低通滤波器,达到了课程设计的要求,双边带幅度调制与解调(DSB)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实践表明,该“通信原理教学辅助软件平台”为通信原理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樊昌信,曹丽娜,等.通信原理[M].第六版.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2]彭红平,杨福宝.基于Matlab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5,27(5):275-278.

[3]何丽娜,叶听,汪伟.数字滤波器(FIR)设计算法研究[J].电声技术,2014,38(2):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