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7 14:54:4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行政管理知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新华网北京4月7日电 (记者 孙玉波) 建设部近日下发《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对物业管理企业实施资质管理。这一办法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办法规定,物业管理企业资质等级分为三级,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30人;二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300万元以上,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少于20人;三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注册资本人民币50万元以上,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新设立的物业管理企业,其资质等级按照最低等级核定,并设一年的暂定期。
一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承接各种物业管理项目。二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承接30万平方米以下的住宅项目和8万平方米以下的非住宅项目的物业管理业务。三级资质物业管理企业可以承接20万平方米以下住宅项目和5万平方米以下的非住宅项目的物业管理业务。
办法提出,物业管理企业超越资质等级承接物业管理业务的,物业管理企业出租、出借、转让资质证书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主管部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分类号]G350 G302
企业危机不可避免,即使是经营状况很好的公司亦然。肯德基、麦当劳在“苏丹红”事件冲击下,依然生存下来;而三鹿奶粉在“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下,已不复存在。为什么一些企业能安然度过危机,一些企业却在危机面前轰然倒塌?这中间的原因很多,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危机知识和危机管理能力的缺乏,企业没有能将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结合起来。本文通过研究揭示出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从而为将知识管理引入到危机管理,在危机管理研究中开展知识管理研究奠定基础。
1 危机管理与知识管理相互依存
1.1 知识的特性内含危机管理的条件
作为内隐的认知过程和外显的认知结果相统一的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意会性、知识的离散性、载体依托性和收益递增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知识的前三个特征都与危机管理具有重要关系:①危机就是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别需要知识作为智力支撑。因为无知则无谋、无谋则内惧,惧则乱,乱则败,难以面对该情境中发生的各种事件。在危机情境下就需要该情境的知识。②不能应对的危机往往是企业没有经历过的。在危机状态下,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变化迅速的、具有危害性的各种因素的复杂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已有的可见的知识不一定能解决危机状态下的各种问题。其处理一般也没有规程可以遵守,领导的管理技能、经验是危机管理所依赖的凭据。③知识是离散的,离散的知识难以解决复杂问题。面对危机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知识。
1.2 知识和知识管理缺口导致危机
1.2.1 知识缺口导致危机彼得・圣吉在其《第五项修炼》的开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五百大企业’排行榜的公司,到了80年代却有三分之一已销声匿迹?这是因为,组织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侵蚀,甚至吞没了”。这就是说,类似的企业面临类似的危机冲击,有些企业安然无恙,但有些却被冲垮,是因为企业的知识储备不同,知识储备不同是因为企业学习的能力不同。唯一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途径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危机和危机管理知识的缺乏,致使危机没有在早期被发现,没能将它消除在萌芽状态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从危机的发展周期来看,危机发生、发展直至解决都与企业危机知识占有量有关。由于危机知识的缺乏导致危机意识的淡漠,而当危机爆发时也没有妥善的措施予以解决,直至当危机对企业造成较大伤害,甚至灭亡。危机处理没有一定的危机管理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也是不行的。
从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产品、技术、企业或某种事业,都有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周期,具体包括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4个阶段。追求可持续成长是同企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密切相关的。在图1中,给出生命周期曲线的同时也给出了企业知识的积聚过程曲线,它是一种由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种从持续学习到知识创新的过程。
图1表明,企业的每一次成长都是基于该时期企业的知识,在此成长期中,企业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企业需要在内部实现知识创新,或从外部学习到“额外”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使企业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知识的缺乏将会使企业的生命周期不能进入更高的循环阶段,不能使企业保持足够的竞争优势,不能保证企业的良好运作,危机因而难以避免。
1.2.2 知识管理不善导致危机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组成部分,知识管理不善也会引发知识危机、人才危机乃至企业战略危机。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存在风险,即投入风险、道德风险、流失风险、外溢风险、转换风险、管理风险、成功风险、安全风险。若没有应对的措施,这些风险就会演变为危机。
就企业而言,加强知识管理目的是提高知识的积累、交流和运用。但是由于知识的内在特征,知识不容易被理解、学习,对知识管理的不到位、不正确或者迟缓,都能够直接导致决策失误、反应不及或操作不当,从而引发企业危机。通过对大量危机案例的分析,都能够发现这一点。
1.3 危机管理需要知识管理
如何确定知识管理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等方法,研究危机管理为什么需要知识管理的介入,引入知识管理以后对危机管理有哪些促进作用,如提高决策效率,制订预案、学习教育、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等。
彼得・G・格林厄说:“在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企业衰退的所有原因都与管理不善有关”,管理不善乃是因为管理知识和技能的缺乏。所以,企业应对危机成功与否与企业掌握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可以大大改善企业搜集、处理、传播和运用危机管理知识的能力。
微软认为任何知识管理方案都必须与业务流程相结合。危机管理是企业的一种业务,也有其特有的流程模式。知识管理与危机管理流程的关系如图2所示:
知识管理对企业危机的管理改善主要表现为:
・需要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危机是企业的非常事件,它常对企业的核心价值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企业在危机的冲击下破产消亡。所以对危机的处理必须谨慎、科学、有效,危机管理对管理的技巧和知识要求较之常规管理要高得多。这种管理不是单个领导所能胜任的,所以不能仅仅依靠某个领导的主观臆断来决策,尤其是大企业或者面临的危机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比较多的时候更是如此。企业必须成立危机管理专家小组,借助专家集体智慧帮助企业发现危机并使企业度过困难时期。这个小组应该由高层领导、资深技术专家、公关经理和法律顾问组成,充分考虑个人素质和才能,合理搭配,使该小组既能够全面清晰地对危机进行预测,又能为处理危机制定实施步骤,并起监督、指导和咨询作用。
・需要专门的危机知识管理系统以采集和管理危机管理的知识。企业存在大量的有关危机的知识,这些知识一部分是企业自身经验和教训的积累,一部分是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采集到的,还有一部分是来源于企业的员工。前两部分的知识一般是以显性方式存在,容易获得。后一部分常以隐性方式存在,不易获得。通过建立企业危机知识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部分隐性知识的转化,并将显性知识存贮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提供给危机管理者。
・需要将应付危机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危机管理者。危机管理者不一定具备处理危机的所有知识,但危机管理者在危机爆发的关键时刻却必须有这些关于危机的各种知识,以便能准确制定危机处理方案,实施
正确的管理决策。为此,企业必须建立一种知识传递流畅机制,以便将这些危机管理的知识及时传递到危机管理者那里。危机的信息固然重要,但由于危机往往都是企业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特定危机处理的知识在这种关键时候就更显得重要了。
・需要实现危机管理知识的共享。同其他知识管理一样,危机的知识管理也需要在企业内部实现共享。这样在危机到来时,才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处变不惊,游刃有余。危机管理知识的共享不单单在危机发生时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它可以提高员工尤其是高层领导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由于是一种更高技巧的管理技术,它对常规管理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4 危机管理丰富知识管理的内涵
企业危机管理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经营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原则、法令、法规,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企业所能支配的人、财、物、信息、能量等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配置,预测以消除危机,促进企业健康成长。在危机管理中,知识是决定性的;理论和原则体现为个人和集体的知识;法令和法规体现为组织结构知识;方式和方法的运用是知识外化的表现,是企业员工技能知识在应对危机时的应用。而且,企业及其高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在恶劣的环境下做出重大决策的,是对决策者知识、能力以及心智的极大考验,是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综合考察。
Spender认为,企业本质上是关于组织的环境、资源、机制、目标、态度以及政策等的知识体系。Nona-ka认为企业管理本质上是对个人的未编码知识转化成组织编码的这一互动过程的管理。危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种,必然也是一种知识转化的管理,危机管理又是一种情势管理,对信息和知识采集、分析的要求非常高。企业的危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化的活动。从危机管理的周期看,危机管理的知识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危机爆发前阶段。应该建立危机管理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专门收集各种危机的信息以及相关知识;同时建立危机管理的计划系统,也就是要有对危机的预见;然后按照计划,根据相关信息知识进行危机管理的教育、训练;另外在此基础上建立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随时对危机的变化做出分析判断,并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管理制度。
・危机爆发阶段。一旦危机出现,首先启动危机管理的指挥系统,该系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度人员、资金、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启动危机管理的行动系统,去解决危机。
・危机结束后,需要有危机评估系统,对危机进行分析评估;要成立危机复原系统,消除危机造成的损害;另外还需要有一个危机管理学习、创新系统,以便提高以后的应对能力。
无疑,危机管理引入知识管理后,使得危机管理知识化,从而使得知识管理的研究范围得以拓展。
2 知识管理与危机管理互动机制的理论解释
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两个车轮,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危机管理代表了企业生存问题,企业金字塔就是建立在这两个活动的基础上。这非常类似于字母“T”,故本文称之为“T”型理论,如图3所示:
知识管理代表了企业所能达到的高度,知识管理做得越好,则企业越有发展潜力,越具有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管理轴线正好与企业的权力中轴吻合,这体现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在知识部门和具有知识的员工身上;危机管理决定了企业的稳健性,危机管理越完善,企业越牢固。企业规模的扩大必须要以加强危机管理为前提。所以,企业知识管理做得越深,对危机管理的要求也就越强烈,规模扩张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使企业的重心在发展改变,企业只有不断提高危机管理的水平和应用范围,才可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2.1 知识管理: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知识管理水平关系到企业战略和核心竞争力培养等发展问题,它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存能力。知识管理在企业的推广,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规模的比例扩张,就像船在水中航行一样,船头激起的水纹是一个不断扩大的三角形,本文称之为“船行理论”,大企业一般属于该情况,这时候要求企业的危机管理必须跟上规模的扩张,否则就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另一种是知识管理不断拓展空间,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变形,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后一种情况下,组织对环境的反应将大大提高,拓展市场、抗环境阻滞的能力大大提高。小企业或一些高技术产业属于该情况。但这种企业由于对危机的管理相对薄弱,企业在灵活性增加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一些小的危机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倾覆。
2.2 危机管理:企业存续的基本保障
与知识管理类似,在企业实行危机管理也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危机管理的不断推进,使企业经营状况比较稳健,稳健又会使企业扩大规模,不断增大的规模使部分危机管理的效果被抵消,更大的危机有可能出现;二是由于危机的管理会消耗部分企业资源,导致企业的发展能力减弱,从而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的系统动力学图如图5所示:
所以,企业的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既是一对相互依存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由于资源的有限约束性,知识管理和危机管理在资源的占用上又有一定的竞争性,如图5所示。企业管理要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如何恰当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企业能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机制,既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又要使企业稳健经营,是值得企业深思的问题。
3 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关联调查与分析
3.1 基本数据
为了检验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关联性,笔者设计了针对企业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的调查问卷。本问卷包括16个大问题,共调查150余家企业,这些企业包含了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建筑、零售、餐饮等类型的企业。数据截止时间为2008年11月8日(基本数据略)。
3.2 结果分析
・被调查的企业已经存续的时间一般在lO年以下,占企业总比例的62%,说明被调查的企业都比较年轻,而年轻的企业遇到的危机事件总数相对少些。被调查的企业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总体上三者在企业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大体接近。调查数据表明,大、中、小型企业发生危机(包括严重和较轻危机)的比例分别是:53%、60%和63%,所以小型企业更容易发生危机。大型企业员工对是否发生危机回答“不清楚”的为0,而中小型企业分别为21%和13%.这意味着,这些企业的危机宣传不够充分,这从另外侧面反映了危机意识与企业的危机是否发生有密切关系,如表1所示:
・因为行业调查数据不充分,不能准确统计不同行业发生危机的概率,但通过现有调查,能感受到不同行业遇到危机的可能性有大小程度的差异。在调查的企业中,发生过危机的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57%,而没有发生过的仅31%,这说明,危机是大多数企业要面对的问题。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对企业的未来有信心的占90%,这说明,绝大多数员工对企业的未来充满期望,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有些是因为企业本身发展较好,给员工以信心,有些纯粹是怀着一种美好愿望,也有部分人是对危机的破坏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在企业遇到危机时,超过一半的企业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处理,但l临时组织力量的也占到15%.这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据,也有部分机构是依靠外部力量处理危机。企业处理危机主要是一部分员工、高级领导和专管领导参与,其他员工参与得比较少,外部专家和技术专家参与也较少。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预案的企业占总数的62%,所以大部分企业在危机发生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但也有15%的企业对此漠不关心。企业发生的各种类型的危机中,排列的次序是:管理(27%)、人力资源(27%)、销售(27%)、生产(19%)、财务(17%)、产品(15%)、公关(6%)
・企业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管理需要知识和能力,管理就是决策,这反映了危机管理和知识管理具有密切的关系。紧接着的原因是市场竞争、产品创新(也与知识管理有关)、员工素质不高(这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管理问题),其他因素较为次要。
・被调查的人群中,知道“知识管理”的占总数的58%,有31%的人不知道,但表示想知道,这说明知识管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并将有很大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正在或将要实施知识管理,这个比例占总数的59%,说明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成为一种主流。
・调查者认为企业危机最容易在销售环节发生危机占总回答数的48%,其次是管理(27%)、财务、人力资源、产品、生产等。企业发生危机的预兆主要是“资金周转困难”,占回答数的50%,其次是员工的不满情绪日益严重、高级人才跳槽、决策能力跟不上发展、管理者自满,而这些都与知识管理有关。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的新体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直接影响,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局势日益激烈,如果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不随着市场形势做出更新与调整,就必然无法与市场环境相适应。
实施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企业在面对各种复杂的市场竞争时,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使企业在核心管理水平上明显提升。进而为企业的市场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动力支持,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行政管理新体制还是企业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把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在处理各种发展问题时科学性更强,进而能够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不断深人和落实。
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是实施新体制建设时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第一,要求对行政组织部门进行合理化设计。第二,要求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第三,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方案。
二、企业行政管理新休制的建设策略
1. 加强新体制的建设力度
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要想取得良好的建设效果,就必然要明确新体制的建设任务,并且从这些任务依次人手加大逐一加大建设力度,这样就能够使新体制建设的成效尽快实现。
首先,应当明确行政管理新体制的最基本任务,即建立起优化合理的行政管理制度。这是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所以也是加强新体制建设力度中的首要任务。
其次,根据新体制的改革需求将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加大监督力度,进而获得更加优秀的落实效果。
最后,在对新体制中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完善,在行政管理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的精简与合理的职责安排。
2. 加强新体制管理手段的改革
行政管理新体制必然要求从管理手段上进行大力改革,面对传统行政管理中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的问题,应当建立起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并且通过有效的改革创新使管理手段的可应用性更强,这样才能为新体制的建设提供有效动力。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能够使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种管理手段及方法效率更高,所以采用现代管理手段来处理行政管理中的部分任务是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必然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工作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种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技术支持,信息的储存与管理,多媒体的传播形式,都为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支持。
3. 实施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企业中的影响不断扩大,新行政管理体制已经无法运用传统的职责分配体系支撑。因此,在建设行政管理新体制的工作中,以新的管理职责分配方案为前提,是提高新体制实施效果的必要条件。行政管理职责体系的创新,首先应当在职能分配上进行调整,建立起创新的职能分配框架。以当前企业的运营特点为依据,对各种岗位进行职能划分。其次建立创新的责任体系划分,根据经过调整的职能分配方案,建立起相应的责任体系,使各项行政管理事务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行政管理的职责体系有效落实。
4.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企业行政管理职责划分固然能够为企业各项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管理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必要支持,然而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管理新体制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无法达到最佳的实施效果。所以,在进行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职责体系创新的同时,还应当建立起与之知识的激励机制,以推进企业行政管理新体制的不断加强落实,进而获得更好的建设成效。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当以管理制度与职责体系为基础,从物质上与精神上两个方面实施合理的人员或部门激励。激励手段以薪酬增加为主,使企业对外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此外还应当从福利制度上加以完善。
2、负责公司的考勤管理,监管公司劳动纪律,每月5日前按时公布、上报上月全员考勤,统计公布违章记分表。
3、负责公司内部人事档案的收集,归档及公司文件的上报,归档工作。
4、负责技术资料及技术书籍的管理工作,包括建档、借阅、归还等。
5、处理日常行政对外事务,包括办理暂住证、户口、租赁收费、交费等。
6、负责安排、监管公司前台服务工作,树立良好公司形象。
7、协助生产部经理做好文明生产管理,检查落实生产卫生、安全、消防等。
8、打印、复印公司各类文件、资料,收发文件资料。
9、负责公司员工宿舍、食堂等后勤工作的管理,包括卫生、保安、消防等。
10、行政人事部经理要严格遵守保密制度(包括人事,档案,计划等),对相关泄密事件负责。
二、办公用品管理办法
1、各部门每月需用办公用品,须在每月10日前向行政人事部提出申购计划,行政人事部将各部门申购计划参考库存量和月平均用量后汇总,填写申购单,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统一购买。特殊情况另行安排。
2、公司办公用品由行政人事部安排专责人员负责管理,每月办公用品购买后,由行政人事部指定专人负责验收保管。办公用品的采购和保管人员要分开。
3、各部门领用办公用品,按工作需要办理领用手续,经本部门经理审核,常务副总经理批准后领用。对工作没有直接需要的岗位和个人,未经公司领导批准不得领用。
4、对非消耗性办公用品,如剪刀、订书机、裁纸刀、直尺、文件夹、笔筒等,由部门经理领取,本部门员工共同使用,部门内不可重复领用。
5、对消耗性物品办公用品,如签字笔、圆珠笔、铅笔、软面抄、胶水等,一个月最多申领一次,再次领用时需以旧换新。信纸等用品领用一次不得少于两个月。
6、非消耗性办公用品不慎遗失,由本人负责赔偿,行政人事部不予再领用。
7、严禁把公司领用的办公用品拿回家私用。
8、领用人员离职时,对非消耗性办公用品一并交还行政人事部,再由该部门人员到行政区人事部领取。
9、行政人事部每月对办公用品进行一次盘点,并将盘点结果上报公司主管领导。
三、关于公司电话和Inter网管理的有关规定
1、公司根据工作需要在各部门有关岗位安排程控交换电话和计算机网线,对内线、外线和局域网等实行不限量使用,对长途电话实行限量限额管理,对Inter网实行定时管理。
2、一般员工在正常上班时间不能使用Inter网,如工作需要可以经申请后,经公司办公室领导批准后,就可使用定。
3、行政人事部每月统计上报长途电话使用情况,必要时输出长途话单,检查长途电话使用情况。
4、所有员工上班工作时间不得打私人电话,确有急事需要打私人电话可以在下班以后使用。因私使用长途电话时,可在行政人事部登记,由行政人事部核查使用金额后,报财务部在工资中代扣。
5、未经申请登记私自使用长途电话电话者,经查证后罚款30元,并在工资中扣除所打的长途电话费用。
6、所有已经授权的计算机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上Inter网浏览信息,查阅资料,发送电子邮件。对一些不良网站禁止浏览。
7、如果发现不按公司规定上“英特尔”网的处罚30元。
8、所有公司员工不得利用Inter网泄露公司技术、商务情报,损害公司利益。对上述行为一经查实,必将严肃处理。
四、办公室制度
1、办公室员工上班应穿戴整洁,有厂服应时常穿厂服,在上班时间不准穿拖鞋和穿一些艳诈、露骨的衣服,打扮要淡抹;上班时间要带厂牌,并且厂牌要挂在胸前或放在上衣口袋里。
2、在上下班时间要时常保持办公桌面整洁,要分清要用的资料和不用的资料、急要处理的文件和待处理的文件;在下班时要整理好文件,把文件尽量放入办公抽屉,使办公室桌干净整齐。
3、在公司中任何时间任何人不得坐在办公桌上,也不能随便脱鞋或把脚放在办公桌上影响公司的形象。
4、办公室人员不得擅自用公司给外来人员提供一次性杯子,如果发现给予10元的处罚。
5、办公室人员在下班时应自觉关掉自己所用的办公设备,办公室每天值班人员应负责电器和灯的关闭情况;如果公司发现下班没有关灯和办公电器的罚值班人10元,办公室人员值班进行轮流值班。新晨
6、办公室人员需要丢掉的东西应丢进办公垃圾篮里,要时常保持办公室清洁干净。
7、办公室内的厕所应时常保持清洁,上完厕所后应进行冲厕,时常保持良好的素养。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本职业经理人竞争优势知识经济
引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和成功加入WTO,我国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成功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是企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面临的三大最主要的挑战。企业如何动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参与全球化竞争;如何规范管理,提高绩效水平;如何整合国内外资源,赢得竞争优势?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再到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可以解释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企业如何赢得竞争优势。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货币资本(CurrencyCapital)和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的基础性作用发生了改变,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是企业的决定性资源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应以战略眼光重构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高激励、高素质、忠心耿耿的人力资源队伍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本战略性投资,注重协调好货币资本的出资人(Investor)和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ProfessionManager)之间的关系。
1.职业经理人概念的界定
职业经理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它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流行的概念。2003年6月初,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职业标准》中首先对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定义为运用全面的经营管理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独立对一个经济组织开展经营或进行管理。标准规定该职业共设职业经理人和高级职业经理人两个等级。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管理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产物,是企业的高级人力资源并逐渐成为现代企业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群体;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的重要载体和具有战略性价值的人力资本在企业能力、核心竞争力、持续竞争力的开发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合格的职业经理人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决策和战略管理,能够正确制定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善于协调和改善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对自己职业忠诚和对企业忠心耿耿。被著称为“人力资本之父”的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可见,人力资本是指凝集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它可以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未来的满足或收入,是一种能提高经济效率的资本和能带来知识效应与外部效益的资本。因此,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职业经理人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
2.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拥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是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思想;不仅要精明,更重要是建立在真诚基础上的精明;不仅具有人力素质,更重要是具有人格素质;另外,职业经理人还应具有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全球竞争意识、感染力和凝聚力等。我国对职业经理人的认识比较晚,但职业经理人对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作用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及其体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新市场竞争环境下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健全,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职业经理人市场才刚刚起步,职业经理人体制及其市场评价体系还有待建立健全,部分企业职业经理人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似乎并没有达到出资人最初所设想的那么好,甚至出现了损害出资人利益的现象。如祝剑秋出走方正,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等等(备注:1.由于北大方正收权,股权利益之争臻至致使祝剑秋出走方正2.由于喷施宝公司对合作者的目的和经理人的人品失察,致使用了道德不好的经理人使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故广西喷施宝公司王祥林大喊“上了职业经理人的当”)。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社会约束和道德约束不够,激励不足。职业经理人存在隐性信息和隐,并在其利益自主性驱动下出资人无法或不容易对职业经理人行为进行监督,造成他们的行为有时违背企业战略目标。
(2)素质不高。复杂多变、网络化、全球化是企业面临的新市场竞争环境,动态适应新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健全,致使出现了一批市场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差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曾经具备的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以应付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
(3)价值理念不纯。职业经理人需具备对职业忠诚、对企业忠心、重信誉、守契约的人格素质。然而,目前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在处理自身与各种外部关系时,缺乏非自我利益不能动的意识。
3.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指从企业战略出发,以赢得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力为目标,以战略的高度对职业经理人的获得、激励、绩效评估等活动,以及职业经理人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关系进行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的管理,它属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范畴。本文从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和同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建立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模型初探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最终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3.1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获得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指职业经理的招聘、甄选等活动同企业发展战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目的是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以资源基础的企业理论认为资源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决定性资源、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重要载体,具有稀有性、不易流动性、排他性的特征。职业经理人的招募和甄选决策对于企业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及竞争能力至关重要,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重要保证之一。一般来说,企业可以通过外部招募如“猎头”公司,网络等或内部招募如内部晋升来实现。职业经理人战略性获得主要表现在招募和甄选决策过程中:
(1)依企业发展战略制定职业经理人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
(2)综合考虑应聘者的人力素质与人格素质,特别是人格素质如忠诚度,
(3)动态的调整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以确保招聘计划与甄选方案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3.2职业经理人与出资人委托-关系的管理职业经理人具有自利性、风险规避、隐性信息、隐性行动等特征,这些特征造成了出资人对其行为监督变得非常困难且监督成本很非常高,造成职业经理人行为有时偏离企业战略目标。因此,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建立优化委托-契约(Principle-AgencyContract)对激励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提高工作积极性,防止“偷懒”现象变得非常重要。职业经理人同出资人的委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激励问题,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不仅有利于满足职业经理人的需要,而且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表现为:
(1)职业生涯激励。出资人为职业经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例如,同职业经理人达成长期雇佣默契来增强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解决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等问题。另外,出资人可以通过开始时支付职业经理人低于其所值的工资,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所值的工资即用工资后置方式(DelayedPayment)来激励其行为的长期性。
(2)显性激励同隐性激励相结合。显性激励如货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完全解决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这就要求出资人应结合隐性激励如企业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法律激励约束和社会激励约束解决委托-问题(Principle-AgencyProblem)和职业经理人的短期行为和机会主义。
3.3职业经理人与利益相关群体的博弈管理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现代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广义地讲,公司治理就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制度就是一种博弈(Game),也就是企业利益相关群体依据博弈规则(GameRule)在博弈过程中无休止的摩擦、冲突、平衡,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动态的均衡。职业经理人同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博弈管理对优化企业治理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出资人根据企业治理结构类型授权给职业经理人。例如,企业治理是管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把权力集中于管理层或经理层的治理称为管理型企业ManagedCorporation),职业经理人将被授予更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反之,治理型企业(约翰•庞德(2001)认为各种利益群体共同分享权力并形成均衡的治理称为治理型公司GovernedCorporation),员工将被授予较大的权力;再次,职业经理人进一步同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来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职业经理人通过理智的沟通和行动,以极大说服力表达对员工的真挚感情,增强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帮助员工发展自我,激励员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而且,职业经理人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提供高质量低价位的产品,同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满足客户和社区的需要。因此,通过利益相关群体的动态均衡满足经理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主要包括上述几点。另外,职业经理人的绩效评估、遣散和保留、与出资人冲突的解决等也属于其管理范畴。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对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
有利于迎接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推动了企业信息化、全球化发展。企业能否以全球的眼光来开发信息、知识、技术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来参与全球化竞争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一。职业经理人战略性管理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留住合格、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有利于企业动态的适应目前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新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以全球的视角正确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赢得竞争优势。
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要取得成功、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关键是要在满足出资者需要的同时,注意满足其它利益相关群体如顾客,员工、供应商、社区等的需要。如何满足利益相关群体的需要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充当企业经营者或控制者有利于满足利益相关群体,其主要表现为:
(1)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忠于自己的职业,对企业忠心耿耿,努力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2)与员工建立优化委托-关系,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为员工职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不仅注重建立和维护企业自身的形象,同时也注重社区环境的保护,努力为社区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4)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善于战略管理,制造出质量高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有利于创造高绩效工作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指人力资源及其能力、新技术及其采用机会、高绩效的工作结构能够促使雇员与技术产生相互作用的企业政策之间的相互链接。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大小。计算机辅助生产系统、现实虚拟、专家系统以及国际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为企业提供了竞争的利器。新技术不仅使得企业能够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而且有利于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平台。职业经理人的战略性管理有利于获得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的组织者、契约者、推动者、竞争者、变革者、价值创造者具备丰富的管理知识、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新技术开发利用能力。他们愿意接受新知识,善于有效整合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积极建立企业自身的信息库或智囊团,这将有利于企业创造一个高绩效的工作系统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美]雷蒙德.A.诺伊、约翰.霍伦拜克、拜雷.格格特、帕特雷克.莱特.人力资源
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0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06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11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民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兴起,各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增加,环境管制标准也日益提高。有关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此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各种新论也不断涌现。但是,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在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问题上还远未形成共识。本文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对污染密集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目的在于从微观层面客观评估我国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为协调我国环境管制和企业竞争力关系、并最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文献综述
西方学者对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得出了差异较大的结论:一些学者如Robison[1]、Kalt[2]、Ederington & Minier[3]、Triebswetter & Hitchens[4]、Tewari & Pillai[5]等人的研究认为,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将显著地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生产率、并损害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另有学者的实证研究发现环境管制造成的成本增加对企业的影响虽然为负,但影响很小,不至于降低企业竞争力。例如Walter[6]、Wheeler[7]、Levinson[8]、Grossman & Krueger[9]等人发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与劳动力成本差异、基础设施完备状况等其他因素造成的成本差异相比,环境成本的差异并非是决定性的,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是,Joshi等人[10]对于环境成本的估量,表示了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环境管制除了可见成本(在会计账目中分类为环境成本)之外,还有隐藏成本。基于企业会计账目的环境成本统计结果会低估环境管制带来的成本增加。以钢铁企业为例,环境管制带来可见成本上升1美元的同时,还会引起9-10美元的隐藏成本上升。不过,这些研究虽然对环境管制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大小、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有不同意见,但都赞同加强环境管制会带来企业成本的增加,并进而对企业竞争力造成负面影响。按照这种思路,在环境管制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政府加强环境管制,实施了比其贸易伙伴更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业会相应地增加生产成本。假若没有保护措施和机制,这些产业在市场上将会因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而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很可能因此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行业协会指导并参与,高职院校和相关行业、区域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学校搭建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的校、院(系)两级平台,成立以“五个共同”为核心的利益实体,实现“三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其特点是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如图 1 所示。
实 践
形成校院两级组织架构
学校建立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通过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政、校、企联合办学体制,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主体办学、多渠道投资、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增强办学活力。学校制定理事会章程,明确理事会组织机构、性质、作用、权利和义务、活动方式等内容,建立理事会议规则、联席会议制度等。政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相关机构代表组成;理事会设常务理事会,负责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职能;设立理事会秘书处,配备专人,负责理事会日常事务。理事会的主要工作职能有:协商合作发展战略、规划,决定合作发展领域和项目;审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科研及产业基地建设总体规划与合作办学政策文件;协调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合作发展关系,协商协助解决相关难题和困难;监督共建共享资源及合作成果的利用情况,评估其合理性与有效性。
二级学院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是二级学院邀请行业协会、企业等合作办学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建立的校企合作组织。其组织架构和开展工作从属于政行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负责听取本级校企合作工作报告,审议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计划和校企合作制度;为二级学院专业建设、校内外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学生就业等搭建平台。学校对外合作工作部门负责学院合作办学管理与校级层面合作办学组织实施工作;二级学院设立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负责本单位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及管理工作。
创建由市级相关政府部门、学院驻地区政府、重点建设专业市级行业协会、骨干企业和学院代表组成的“政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及“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为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证;建立相应运行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发挥议事、咨询、协调、合作功能,形成学校新的办学管理机构和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组织,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搭建“四位一体”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
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是一个由学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原则组成的产学研联合体。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管”的思路,建设创意产业及创新创业基地,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基地“管委会”为协调机构,以“中心”为专业建设载体,由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实际操作的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运行模式。学校从两校区办学实际出发,围绕重点专业建设,分别在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成立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构,并按照行业、专业划分成立以专业(群)层面集实训实习、技术研发、创业孵化、社会培训“四位一体”功能的互利共赢合作平台。
在华岩校区建设九龙创意产业基地。九龙创意产业基地由九龙坡区人民政府、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创意产业联盟、重庆广电集团等法人主体合作共建。由学校出场地,政府出政策,引进影视、动漫和艺术设计行业企业,通过产业集聚,建成接纳影视动画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其专业群的师生进行产品研究开发、参观、见习、实习实训教学和提供社会服务的创意产业基地,为影视动画和艺术设计专业提供专业建设支持。基地主要功能一是对接环境艺术设计、影视动画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载体“环境艺术设计创意与推广中心”“动漫产品研发与推广中心”;二是承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群、传媒类专业学生实习教学,为校企专兼职教师提供社会服务项目,成为企业、学校共同开展科学研究的平台;三是成为服务于企业技术攻关、员工培训、学生定岗实习的平台。
在合川校区建设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由合川区人民政府、合川区招商局、重庆华地投资集团、瑞思集团、重庆群标移动网谷管理公司等法人主体合作共建。在学校原有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技术推广中心、研究所和微型企业等基础上,学校出场地,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引入企业,建成创新创业基地。学校依托位于重庆“全球移动网谷”的现代化资源和设备设施,为软件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建设提供支持,把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建成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微企孵化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的主要功能:一是积极参与合川区“重庆市服务外包示范区”和“全球移动网谷”的建设,投入学校优势技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二是利用其重点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移动手机软件产业的定位,引进软件研发、游戏动漫、电子商务、旅游酒店相关企业,按照行业分类共建软件技术、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三是对接校企合作专业和专业群,在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建立“嘉陵江软件开发与推广应用中心”“ 嘉陵江营销管理推广中心”“嘉陵江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中心”。
开创“五个共同”合作办学机制
学校以重点建设专业,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为载体,创新并实践“目标共同定、资源共同建、人才共同育、成果共同享、责任共同担”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校企各方在理事会的推动下,以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和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为平台,利用政府和行业的支持政策,做好学校与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开发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构建完整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建立适应现代高校发展的治理机制,适应以教学为中心的院系两级管理运行机制,以及适应工学结合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保障机制;通过项目的合作,形成校企互利共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紧贴“五个共同”为核心的体制机制建设,政行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成立后,理事会从两校区办学的实际出发,在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分别成立“政行校企合作共建管委会”。管委会以各“研发与推广中心”、研究所、企业等为重点专业(群)建设和生产研发载体,根据理事会授权协调各专业校企合作委员会的工作,即:管委会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将进入“创意产业、创新创业基地”的企业、工作室等,按照行业,专业划分到与重点建设专业相对应的同一个中心,各行业“研发与推广中心”又对应学校相应的专业,相应专业的负责人又是相应行业中心的成员或负责人。正常情况下,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以“中心”为单位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的组织下开展工作。 从而形成了“管委会”协调下的,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实际操作的,行业、企业与专业对接,行业、企业的负责人与专业负责人合作,实践“两个平台、五个共同、三个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紧密合作的运行机制。
构建“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以“五个共同”为核心的校企深度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实训考核方法的改革,师资队伍岗位结构的改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按照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实现“三个融合”,即:三段能力(通用能力、专门能力、综合能力)的融合;三种评价方式(学校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的融合;三种学习环境(课堂学习、职场学习、网络学习)的融合。三个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的支持和推动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
搞好“五个共同”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合作育人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让企业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招生就业、课程开发、课堂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评价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使合作育人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资源共建制度:校企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在学校教师培训、挂职实践、企业员工培训、学历提升、对外培训与服务等方面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形成校企双向兼职、共同向外、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
责任共担制度:理事会成员单位签订共管共育的协议明确彼此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校企考核与评价制度建设。
合作发展制度:签订政行校企合作办学战略协议,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确定合作原则、合作目标及内容、各方责权利、合作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制度等。界定合作办学内容、各方责权利、工作机构及制度。促进校企合作双方的全方位提升。
成果共享制度:制定合作办学项目利益分配意见,为企业开发新项目、新产品、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开发符合企业需求的项目并及时转化成果提供动力。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行校企参与的内部治理机制,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校企员工的身份障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责任感;建立适应校企合作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以基地及其组成要素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构建校企互利机制,确保校企合作长效运行。
建立“双岗双责”的教师交流机制。建立“校企互通”共同培育师资的制度,通过进行校企合作单位之间的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专业带头人与企业部门管理人员、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或师傅之间的身份互换,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健全有利于人事制度改革的长效机制,制定校企人员互聘、轮换管理制度,通过推行专业带头人“兼职企业顾问”制、骨干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专业教师“顶岗实践”制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师实践制度。同时,积极推促兼职教师的选拔和聘用,以锻造专兼职双师教学团队。
建立“项目合作”的共赢合作机制。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以及校企合作项目负责制度,加大用于合作企业项目研发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并挂牌运行;奖励在企业产学研合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师生员工和企业员工,以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校企间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多元评价”的质量监控机制。学校合作办学理事会从整体利益出发,全面考虑各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与联系,建立接受政府、社会、企业、学校评价的应对机制。一是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作为合作办学的主导者,他们代表国家的利益,实施对学校办学主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二是社会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它们代表学生和家长的利益对学校进行检查和评估。三是企业作为合作办学的人财物投入者,参与制定合作办学、培训、科研及社会服务保障制度,形成合作办学全程监控机制。四是学校内部通过教学督导、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毕业生质量跟踪等方法和手段进行质量监控与自我评价。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多主体监督的质量监控机制实现了依据办学目标,对合作各方的教学质量、科研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测量、调整或修正,保证学校各利益主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建立“搭台唱戏”的集聚效果机制。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的建立,推进九龙创意产业基地、嘉陵江创新创业基地的发展,有效促进基地企业引入,这种通过政府出政策、学校出资源、企业出项目,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富有效率,充满活力。
合作发展信息管理服务平台
为加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理事会成员单位将合作共建管理信息平台。建成集校企合作门户网站、合作项目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网络教学实施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平台。为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建设、顶岗实习学生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提供网络支持,满足学生边工作边学习、校企共同管理、学业成绩评定的信息化需求;为行业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支持提供及时快捷的途径,实现校企、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学校支持行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成 效
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激发基层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思政工作的对象是人,其目的则是影响人的思想。因此,就必须接近生活工作实际,全面体现思政工作的影响力、感染力、吸引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可见,只有全面体现思政工作的激励作用,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使他们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权益,不断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二、做好各项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开展各种管理活动。管理的对象一般主要是基层工作人员,因此,只有做好基层思政管理工作,才能统一员工思想与行动,从而确保企业井然有序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思政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正不断促使石油企业基层员工思想发生巨变,滋长了一些缺乏道德标准、注重享乐的思想,导致一些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思想腐化。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力度不断的加大,各类资源在市场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因而他们的思维极其活跃,更加注重经济利益,特别是一些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和知识人才难以安于现状,并不断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石油企业思政管理工作正面临着员工要求越来越多,工作了越来越大等多方面的挑战,使得我国很多石油企业的基层思政管理工作收效甚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发展的形式越来越趋于多元化,这就使得石油企业的基层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正悄悄的发生变化,民主诉求日益增多,群体意识逐渐淡化,个人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得到显著增加,特别注重自身的话语权,以实现自我价值。总的来说,就是石油企业基层员工希望企业尊重他们的知情权,提升自身在企业发展中的发言权,以实现影响企业重大决策方向与力度的目的,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体现,这也给目前我国企业思政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加大基层员工针对利益事件的关注力度,从而使强企业内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思想认识问题,转换企业员工思想观念。
新形势下加强石油企业基层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面对当前的复杂多变的新形势,如何做好石油企业基层思政管理工作,是我国石油企业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大传承工作的力度,做到与时俱进并不断创新,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石油企业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的石油企业思政管理工作的新途径。基于此,做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一、以人为本开展基层思政管理工作。
加强企业基层文化的建设,并与企业的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相结合,坚强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大与基层员工的沟通力度,作为企业形态意识的基层文化,能组织企业基层人员进行各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民主、平等的企业决策参与意识,以打开企业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提升企业的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的渗透能力,拓展企业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的各个领域,以实现思政管理工作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渗透,促使二者合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石油企业道德观和价值观呈现企业个性十足的精神,加强石油企业基层员工的工作能力,助推企业的又快好的发展。
二、注重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注重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与企业的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相结合。这就必须注重基层员工的生活情况和思想问题,并以此作为开展企业基层思政管理工作的宗旨。在当代企业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基层员工的生活问题与思想问题就会随之而生。因此,只有把解决基层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困难作为思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注重基层员工的生活质量,并把思政管理工作始终贯穿于解决企业员工生活工作困难的全称,做到因势利导,坚持以思政管理工作为核心,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把思政管理工作渗透到企业每个运作环节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基层员工的归宿感和使命感,凝结员工的站斗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认真组建企业基层思政管理机构。
1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正在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在于知识和知识的竞争力。
据知识管理理论,按知识的属性和获取、传递的难易程度,可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对于企业而言,显性知识编码方便,容易沟通、共享且易被竞争对手学到,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性知识占绝大部分比例、是隐含的且难以模仿,因此不易被其他企业复制或窃取,是企业进行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
隐性知识管理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作用体现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管理隐性知识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的大部分研究与隐性知识的作用发挥和目的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明确。为了完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体系,本文将对隐性知识管理的目的实现途径与连接关系进行纵深研究。
2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模型
隐性知识管理就是将隐性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活动看作企业财富的核心,对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转化与共享以及创新机制进行管理的过程。隐性知识管理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集体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见图1):
(1)目标识别。这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初期准备阶段。组织管理者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出企业的各个分目标。
(2)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这是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前提条件。隐性知识是一种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深藏于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心智模式之中,一般很难被识别和获取。要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对隐性知识进行识别与获取。以确保当企业需要这些知识时,随时可以获得,从而为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提供了条件。
(3)隐性知识的转化与共享。这是隐性知识管理的关链环节,由于企业的大部分知识是分散在知识型员工头脑中的,具有高度专业化、复杂化的隐性知识,因此利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促进隐性知识的有效转化与共享成为企业管理其隐性知识的关键之所在。通过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能够打破原来职能性分工所导致的障碍格局和组织内部的不良竞争气氛,避免知识垄断,从而发挥出知识的“外部性”和“溢出效应”,增加企业总体的知识存量,最终促进企业效率、效益的提高。
(4)隐性知识的应用与创新。这是企业隐性知识的最终目的。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转化与共享,促进知识型员工之间隐性知识的不断交流,从而导向知识的创新,实现企业隐性知识资源的不断增值。
(5)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支撑要素。支撑要素构成的管理体系通过组织建设和管理手段,为企业隐性知识的生成、交流、转化和共享提供必要的场所、渠道、激励、控制,从而保证了上述隐性知识管理过程有效运作。
3企业隐性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隐l生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受企业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转化与共享和应用与创新的能力的影响,即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能力。企业隐性知识管理过程实际上是隐性知识在企业中流动的过程。企业隐性知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的创新,创新的知识再经过识别与获取后重新被利用,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
3.1隐性知识的识别、获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成本是企业竞争的基础,低成本领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隐性知识的识别与获取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专家知识地图对现有的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从而解决由于信息过载而带来的大量检索、寻找知识所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浪费,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降低了企业使用知识的知识搜寻成本,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内部活动,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是企业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主要活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隐性知识识别与获取工作收集了个人经验、专家技能等知识,再加上知识地图和知识仓库,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了高效的知识检索和知识存储环境,即节省了检索时问,也满足了研发对知识的需求。
3.2隐性知识的转化、共享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是在个人、团队和企业三个层次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充和推广的。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竞争的逻辑,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作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的来源也就消失了。由于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能被竞争者迅速地模仿,因此技术不能够提供长期的优势,而通过持续的知识转换形成的知识优势却是可以维持的,因为它带来日益增加的利润和持续不断的优势j。有形资产随着使用而减少,但知识资产却随着使用而增加,它在使用中能激发知识拥有者的创意,知识共享后提供者仍然拥有它,同时又能丰富接收者的思维。
由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交流,企业知识资源不断丰富与扩大,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创新的激情和灵感,同时隐性知识的共享为企业研发人员提供了强大的学习能力,使研发人员更加专业化,使企业减少了对研究与开发活动辅助人员的需求,从而降低了研究和开发活动所需的成本。
3.3隐性知识的应用、创新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隐性知识应用创新过程主要是指利用知识共享与转化过程所得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知识的过程。这一方面表现为利用己有的知识,在工作中形成新的知识产品(如新的产品知识、新的业务过程知识等),而另一方面,随着员工将从交流中获得隐性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能够得到不同的体验,常常可以导致员工自身知识储备的拓展。比如,销售人员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智能分析软件就能找到扩大销售额和产品组合的最佳方案,并可以此迅涟地拓宽、延伸和重建自己的知识系统。可以说,隐性知识应用是隐性知识管理的最高境界,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整体知识规模的拓展以及知识质量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它更是一种质的改善过程。
4案例分析
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用友公司)创立与1988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财务以及企业管理软件开发供应商,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独立软件厂商,企业管理软件位居国内市场国产品牌第一。
在公司业务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高层领导逐渐发现,用友与国内外同行一同竞标项目的时候,同行的报价速度往往先于用友,并且有些同行的报价甚至在用友的成本线之下。究其原因,用友公司发现自身很多项目大多是“单打独斗”,项目经理之间缺乏交流。接到项目信息之后,往往都是从头做起,很少参考以前的项目成功经验,有些则是在一年前就做过一个基本上一致的项目。如果能够及时找到以前的项目建议书,完全可以大大提高决策速度。然而,这些经验都散落在各个项目经理的头脑中,项目资料堆放在文件柜里。知识传递也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进行的。用友的优势并没有变成一种核心竞争力。因此,公司高层通过相关论证之后决心引入知识管理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