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7: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会治理的基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社会协同理念的提出
对社会协同内涵的认识,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当代治理理论认为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是治理的主体。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是“强政府、弱社会”模式。在大一统的时代对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并没有清晰正确的认识,造成了强政府弱社会的不合理局面,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完全是政府的附属品,统治的意味更为浓厚,造成的后果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微弱,政府权力过大、管得过多过死,但在社会治理某些领域中政府并不能发挥完全的作用,而社会组织在更适合其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中却完全无所作为,这样不仅造成政府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理效果。二是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要形成互动、加强合作,该模式的优点是将社会至于与国家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我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现实局面下,合作模式的构建恐怕还有待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三是“社会协同”模式。“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目标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时首次提出的。十报告在论述社会管理体制时又再次强调了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予以法制保障保证其落实。现在看来社会协同模式是更适合我国现实的一种模式,为什么如此说呢?在这一社会管理体制中,公众参与是基础,社会协同是依托,法治保障是根本。在我国的现实是政府治理能力较高,公民社会发育不足。我们还处在培育公民社会的阶段,自然不能与西方国家一样在短期内实现两者的合作关系,更适合我国当前现实的是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帮扶社会组织的成长,使其逐渐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法律与制度保障是协同治理机制形成。
二、国外关于社会协同的相关理论
目前,世界各国在社会治理中形成的许多理论如公共选择理论、治理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多中心理论、国家―社会互动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与我国的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存在着共通的地方,应充分借鉴先进理论、尊重我国现实,形成适合我国治安管理工作的社会协同治理理论。
(一)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观点是针对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失灵”现象,主张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灵活的特点来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1]。根据这个理论,警察公共服务同样需要引入市场机制,目前在西方国家非常发达的私人警务如保安、私人保镖等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中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是研究公共事务的一种现代经济理论。其基本内容是:不同种类的物品和服务可以通过两个特征――排他性和消费性来进行整理和分类,分类的结果确定了政府和社会(非政府组织)在物品和服务提供中所扮演的角色[2]。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服务)由政府提供,纯私人物品(服务)则由社会和市场提供,而准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和公共池塘资源物品)既不能完全由政府提供,也不能完全依靠社会和市场提供,而应该通过政府和市场、社会的竞争、合作来提供。
(三)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也称善治(Good Governance)理论、治道,是20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国家的关于公共事务解决之道的理论。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但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的事务管理之间[3]。关于治理的特征,虽然学者概括并不完全相同,但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尤其是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正如治理理论创始人之一的罗西瑙所说:“治理则是由共同的目标所支持的,这个目标未必出自合法的以及正式规定的职责,而且它也不一定需要依靠强制力量克服挑战而使别人服从。”“它既包括政府机制,同时也包含非正式、非政府的机制。”[4]
(四)多中心理论
当代美国学者E.奥斯特罗姆根据多中心社会秩序、公共选择、公共物品等理论,在长期实证研究公共事务(尤其是警察服务)的基础上,主张公共事物自主治理,提出“权力分散、管理交叠和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为特征的“多中心理论”,以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中心的“单中心供给”思路[5]。
(五)国家――社会互动理论
国家―社会互动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至19世纪西方国家的“市民社会”,但其流行却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社会互动理论主张:关于国家、国家制度及社会、社会制度等的研究,不能单从国家一元的单向的角度来认识,而应该从国家―社会二元的、多向的角度,从国家、社会的互动来认识。即:要批判那种“自上而下的”一元性“国家”分析范式,建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轨型“国家与社会”互动范式。简言之,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和社会互动的结果。按照这个理论,警察制度、治安制度也应是国家与社会组织互动的结果。
(六)社会资本理论
该研究视角运用社会资本理论对社会力量在治安管理中发挥的作用、作用的缺失及对策作以探析。社会资本是指普通公民的民间参与网络,以及体现在这种约定中的互惠和信任的规范。在社会治安管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有效使用往往能够倍增治理的绩效,这也是治安管理自增强机制的动力所在。
上述理论,因为主张政府之外的市场、社会也要提供公共服务,与以往由政府完全提供公共服务的旧理论有很大差异,所以也被合称为“新公共管理理论”。这些理论应用于公共服务领域中的警务研究,其结论自然就是重视市场、社会在警务中的作用。譬如,自20世纪70年代始,西方国家提出了“private policing”(或privatizing policing、private police)的概念,对社会组织参与治安工作及如何增进社会组织与警察机构的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英国艾莉斯?韦克菲尔德的《Selling Security:The private policing of public space》,提出了“安全被”(security quilt)理论,认为:不同的城市空间场所需要由不同的管理力量参与的各种安全管理模式;不同的管理力量和安全管理模式组织起来,就组合成为覆盖城市任何角落的“安全被”;在构成“安全被”的力量中,既有代表国家与政府的警察,也有单位与社区的专有安全保卫人员,既有市场化的保安公司,也有各种志愿者和警察辅助力量。
三、我国治安管理“社会协同”的相关理论
(一)治安综合治理理论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逐步提出了治安综合治理的思想,强调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骨干作用的同时,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和民众的力量,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的稳定。
治安综合治理理论强调治安问题的根源在社会,治理治安问题的力量在社会,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也在包括政府、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内的多种主体。
(二)治安主客体关系理论
治安主客体关系理论,是指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多重关系,一般而言,公安机关是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或主要力量,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其他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公众也会成为维护治安秩序的主体。
(三)治安、警务(国家警事)社会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3801
1和谐社会的新制度经济学定义
新制度经济学坚持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将和谐社会定义为交易费用最小的社会,即和谐社会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Matheus(1986)认为,交易成本是人与人之间打交道的成本,生产成本是人与物之间打交道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事前为达成一项合同而发生的费用和事后监督、贯彻该合同而发生的费用,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成本则是指为执行合同本身而发生的费用。在现代经济中,交易成本是经济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随着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人们之间交往的日益紧密和扩大,交易成本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物质生产成本在一定条件下弹性很小,交易成本却伸缩性很大。交易成本的高低往往决定着经济效益的大小乃至经济活动的成败。因此,只有尽可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才能提高经济效益。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交易费用最小是指每单位交易的平均交易费用最小,并非全社会整体交易费用最小。因此实证研究发现(诺思1990),经济发展水平逐渐上升的同时,社会总体交易费用是上升的。
交易费用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新制度经济学中“科斯定律”指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那么通过市场交易就可以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个世界就会既不存在企业,也不存在政府了。实际上,现实世界交易费用肯定大于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制度的重新安排来较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优,达到社会和谐。
2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
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定,人总是追求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英国哲学家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原则”的概念,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则在功利原则基础上第一个用了“功利主义”的概念,这都体现了以下两点:人们的行为有自利动机,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计算判断自己是否获利即“理性”,同时又由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成为一种必然,导致了人与人的严重不和谐。因而就有了制度设计的必要,从另一方面讲,由于正的交易成本和人的有限性,使得人自身又经常处于一种自我防范意识之中。用霍布斯的话来讲,“人都有怕死的本能”用罗布斯的“无知之幕”进行分析,每个人的命运都具有偶然性,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最少受惠中的一员。所以,软理性和规则遵从又使得制度机制的设计成为可能,再一方面而言,经济主体按“经济人”假设的行为模式行动,必然导致生态危机,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经济人”把利益绝对化,极端化、忽视生态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无非是一中利用与被利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济人”势必竞相开发“免费”的自然资源,非理性地向自然万物进行扩张,通过牺牲生态利益来换得一时的经济利益,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严重不和谐。因而制度,法规的约束成为不得不实施的手段与措施。
3和谐社会下的“制度”分析
制度是集体行动对个体行动的控制,是市场交换中的合作规则与习惯。制度起源的重要原因是:竞争带来的“囚徒困境”、“搭便车”带来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都加剧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和相背离。制度有三部分组成: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实施机制。如“意识形态”就属于非正式制度形式,它是“软性”的具有较强的渗透力,为最重要的制度安排,诺思认为意识形态为个人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提高意识形态的一致程度可降低费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指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两者相互影响,规则早就观念,正式约束可以改变非正式约束。健全的实施机制是制度的有力保障。“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的性质更恶劣。制度本身是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博弈而形成的策略均衡,它为人们在广泛分工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创造了条件,有效地制度安排应该使个人收益率尽量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安排。因此,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兼容、相互依存、稳定有序、运行协调、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约束经济主体,鼓励经济主体创新,达到制度创新,从而实现动态和谐。
(1)制度变量在生产函数中的引入。
古典经济学理论视经济增长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增加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或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等被贴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标签,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技术进步等。但是,任何经济增长过程都是在一定制度的环境安排下发生的,都不可能脱离大的制度背景而独立存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刺激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从而达到全社会的和谐。因此,在对经济增长模型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不断将制度变量加进了生产函数。在此做了以下尝试,建立生产函数:
Y=AΠni=1MXβii
M为制度变量,MXiβi表对相应制度下生产要素的度量。该式直接把制度变量纳入到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制度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动力。所以,在建立生产函数时,制度因素是不能作为“显性”变量或“解释”变量出现的制度,制度变量是描述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变量,具有抽象难以量化等特点,但现实中并不存在这样一个独立的变量,因此,必须找到能够近似描述整体制度以及制度变强的一系列经济变量的集合。这些变量就是所谓制度的变量。
(2)引入制度因素的生产函数。
制度作为一种要素引入到生产函数,通过制度的变量来反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假设,在同一个制度下,随着实施这个制度所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增加,单位投入带来的产出是递减的,如果假设整个经济中只有一种产品,用Ci表示贯彻实施i制度所投入的产品数量,用Y表示产出,则可以将生产函数设为Y=Cαi其中0
4用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和谐社会
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和谐”就是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协调有序以及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和谐社会”就是整个社会的子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即社会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关系稳定、协调、有序。和谐刺激效率、和谐促进发展、和谐体现公平、和谐创造社会价值最优分配。衡量和谐社会的和谐度的问题,有着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和动态复杂性特征,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其形成机理。
作业布置设计作为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广大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历史与社会学习过程中,作业布置设计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然而通过现实考察,笔者发现,在作业布置设计上,广大教师的表现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作业布置现状与问题
在推行新课改之后,历史与社会学科开始使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学生学习情况考查,这样十分明显区别于传统开卷考试的模式下,该门课的分数实际上是折成50%后,才计入中考成绩。历史与社会在全部教学分值中的下降以及考试形式中的明显改变,使得许多教师在作业布置设计上不得不改变以往并不上心的教学方式,传统“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课后作业、作业内容上不加选择,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形式,要么就是随便拿一张卷子让学生进行回答,甚至干脆就不布置历史与社会的课后作业态度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转变,然而具体应当怎么办?部分教师由于无法适应这种转变,而不加选择地使用了“题海战术”,这样不仅仅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忽视了作业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以至于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初中历史与社会作业布置设计的策略探讨
1.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必须坚持有的放矢
坚决杜绝课后作业布置的随意性,是广大教师进行作业布置设计的一项重点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课后作业应当分为基础知识巩固、提升学生课文知识领悟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三大部分,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以上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组合。举例说明,在学生结束对巴黎这个城市的学习之后,教师除了对巴黎这个城市的特点进行作业设置之外,还添加了巴黎与华盛顿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作业内容,学生通过总结,不仅能够对前面的教学知识进行回顾,也可以在学习诸如班加罗尔、蔚山城市中对于现代化的文明城市有初步的理解,提升他们对文明城市的总结能力,该种开放性与探究性兼具的作业布置策略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中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必须秉承文精神进行作业设置
作业布置设计一定要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吗?其实不然。作业不仅仅是教师留给学生的,也可以是学生留给教师,然后教师再传递给学生。笔者认为,在进行知识学习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提前让学生进行预习,根据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并上交给教师,教师在对问题进行分析之后,通过课堂中的有效引导,最后再将这些问题反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解答。
关键词:权利 权力 法治 法律价值
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国的改革和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真正启动了中国迈向现代法治社会的历史进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政治上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经济上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
然而,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淡薄,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已成为制约中国法治进程的巨大障碍。
1权利意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 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权利意识是指每一个公民不论存在多大差别,都具有同等的尊严和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并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法治经济,同时也是权利经济,这意味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参与者(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市场主体既包括各种经济组织,如法人、企业,也包括作为自然人的公民。市场主体是各种权利和义务的集合体,其权利和义务由法律规定或当事人设定,而不允许有任何人加以侵犯或者非法设定和强加。由于市场经济是追逐利益的经济,所以特别强调权利,如果法律不为市场主体设定并保护权利,市场主体就丧失了权利能力,失去生机和活力,也就没有了在市场中存在的任何价值。市场主体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如财产保值增值权、追求经济利益权、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权等,享有这些权利,既是市场经济要求的权责需明确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市场经济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重大区别所在。
传统的计划经济以权力为本位,通过行政命令方式来组织、管理经济,本应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只是国家的一个生产车间,自身没有独立的权利;另一个应是主要社会经济主体的公民则附属于单位和企业。由于社会参与者不具备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其相应的权利也就无从谈起,因而企业缺乏活力和生机,在市场竞争中步履维艰。从国家最初改革国有企业时采取的措施“放权让利”上看,即可真切地看出旧体制下的企业“无权无利”或“少权少利”。而市场经济是以权利为本位的经济,市场主体及其一切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交易活动都主要围绕权利或经济利益而运转,企业和个人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不再受政府意志支配、围绕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意志来运转,企业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其一切活动都体现着“权利本位”的原则而不再体现“权力本位”。
所以说,提倡并鼓励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并对市场主体及其各种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会产生许多新的观念、新的权利需要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权利内容。市场经济为完善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民主政治的基本含义是使政治权力按法律设定的既定途径运行,防止政治权力的失控和异化,即政治权力的运行不听从或不利于它的主人—人民。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公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是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而政治权力的失控和异化,是当前社会对公民权利侵犯的最大威胁。因此,完善民主政治实质上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在汉语中,智慧即“能够迅速、正确、灵活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智慧不同于一般的智力和智能,而是一种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人们对智慧教育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步递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智慧教育对人们教育思想影响较大。其中唐烨伟博士通过实践研究,按照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程度将智慧课堂和教学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平移型应用。将书本中的知识平移到媒体环境中,此种应用将媒体当作一种教学工具,先进于原始的教鞭、黑板,促进教育发展,但不能使教育产生革命性变化。②按照整合点针对型应用。相比第一层次该应用能够根据需要有选择地应用,节省时间,提升效果,但教学模式、教学思路等仍沿用传统方式,不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③学习方式方法变革型应用。在理想条件下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突破媒体技术、教育思想等的束缚,理想设计,尽量满足,这为教学、学习带来很多变化,是目前教育已经达到的层次。④智慧型应用。在该层次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构想该用什么样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技术变成学生构想和验证的工具,对教学产生巨大影响,也是目前教育致力于达到的层次。
由传统教育到智慧教育的演变,需教师、学生及技术经过一系列的发展进步,如技术经过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学习需求、教学需求等情况下由教师的教学工具变成教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工具(如图1)。
1.教师功能变化
传统教学系统中,教师作为课堂的绝对领导者,学生学习目标、掌握知识层次及过程、学习活动以及学习评价等均由其设计、制定并组织实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师的教育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教师搜集资料方式开始多样化,教学相比以前也更加灵活多样,但总免不了“课堂主宰者”这一角色的担当。而智慧课堂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由传统的“教”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引”,由此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有效提升。
2.技术角色转变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技术逐渐渗透到教学系统中,技术由单纯地由教师使用转变为学生和教师都使用的角色。技术自运用到教学中以来,一直是教师教学资源搜集的工具,学生在学习中尤其是课堂上使用甚少,而在智慧教育中,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能力提升,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习的有力工具。
3.学生角色转变
在智慧教育中,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加工机器,转变为主动学习构建的智慧者。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各方面通过智慧教育学习过程均得到有益锻炼和提升,是教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关键。
首先,智慧课堂能够促进师生交互,优化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由一般的单向传递(教师传递给学生)转变为双向传递(师生交互),师生更多地通过互动进行有效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实现个性化学习;其次,智慧教育中媒体角色的变化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媒体这一工具更好地吸收、运用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激发下一轮学习的动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语文学习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孕育出智慧教育这一高阶教育形态,相比当前教育形式更多具备公平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学习个性化等多个理想化教育的核心特征,更加适合语文学科的学习。
智慧课堂的开展,能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使其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方面均实现个性化。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创新性得到有效提升,知识由原来的“给”转变为现在的“探”,由单一转变为多维,如对一个成语的学习,原来要求是记住、理解并知道成语来源,这些信息均由教师或课本给予,而在智慧课堂中则要学生自己寻找,并且学生还要寻找不同情境去运用知识,这样探究出来的知识比给予的知识更易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形成。
信息技术在智慧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先进技术如网络学习空间、云平台、大数据等的快速发展,智慧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研究兴趣,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智慧课堂的构建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契机。笔者就智慧课堂中用到的信息技术做了分类总结,并将教师和学生对其运用进行了简单分类(如图2)。
信息技术在智慧课堂中的运用,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是指能够触摸到的实物,如基本的桌椅、座位等一般教室中具有的,在图中没有特别提及,只提出智慧课堂中的电子白板和平板电脑,其中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相比PPT更易操作演示;平板电脑则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使用的,方便师生之间资源的推送、管理和服务,是智慧课堂中主要的教学和学习工具。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极大地增加了其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对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有益影响;微课、网络和平台等软环境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互的有效工具,如教学平台、管理平台、评价平台、服务平台、云平台等有效满足了学生和教师的需要。
案例设计
《倡议书专题学习――做鸟类的朋友》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倡议书是由某一组织或社团拟定,就某事向社会提出建议或提议社会成员共同去做某事,以期完成某种任务或展开某项活动的书面文章。它作为日常应用写作中的一种常用文体,遵循一般书信的格式,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现实社会中有着较广泛的使用。一般包括向谁倡议、倡议什么、谁倡议的以及日期,倡议书的规范格式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五部分组成。通过专题活动学习明确倡议书的格式组成、适用对象、使用范围和作用,体验语文学习对日常生活的帮助,同时通过不同小组在课堂展示学习成果,能使学生扩大知识视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扩展合作学习能力,有效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教学对象分析
基于之前对语文的学习基础,学生已熟练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但对倡议书这一应用文还停留在知道、了解这一层面上,需要对这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学生已适应小组学习法,并能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有效沟通交流,组内基本能够合理分工,互相补充,合作探究学习可以较好地展开。对于资料的搜集,学生已掌握方法,并适应智慧课堂这一新型教学环境,对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3.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倡议书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明确鸟类在文学、艺术、科学、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影响;培养独立查寻资料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总结归纳,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倡议书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内容。
难点: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5.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提供范围,学生通过电子书包、网络查找有关鸟的资料;温习微课《倡议书的写法》。
课上:
①情境导入(展示鸟的系列图片)。鸟以艳丽的羽毛、轻盈的身姿、美妙的飞翔点缀着大自然的美景,又以捕捉害虫、保护庄稼成为人类的朋友。在爱鸟周来临之际,今天我们开展的主题是“做鸟类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
②出示活动任务,明确活动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课前查找到的资料再次分类归纳(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任务,考察组织、分工、协调能力)。
③小组汇报展示。教师提示在每个组展示讲解的同时,其余三组要仔细听并且做记录。一个组讲解完毕后,会向其余三组各提一个问题。每个组回答正确与否,决定该组是否得分以及最终的自我检测评价等级。
结合活动目标设置组别,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文学组、艺术组、生态环境组和生活科技组。
④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学习,完成教师推送的题目,对自己的学习做一简单测评,明确学习成果和不足。
课后:各组进行自我检测评价,以帮助活动主体了解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有多大程度的实现。教师提供《倡议书的写法》微视频,让学生拟写保护鸟类倡议书,学习倡议书的写法。教师适时总结倡议书的写法并点拨、拓展:鸟类在文学、艺术、生态环境、生活科技等方面对人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动物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伙伴、朋友,我们要像保护鸟类一样保护它们。
智慧反思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2012年祝智庭等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指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由此,联系实际应用,笔者对智慧教育总结如下,是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让学习者会思考,有智慧。
那么如何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要求在整个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主体都是智慧的,教师要拥有智慧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作为引导者、帮助者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来为学生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创建智慧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智慧的教师指导下、智慧学习环境的帮助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极大地促进个人智慧发展。智慧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知识、品德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有生命的教育、真正关怀人的发展的教育。智慧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传授,而是让整个教育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在智慧教育中是轻松愉快的,他们可以彰显个性、可以协作探究、可以发明创造,智慧教育并没有忽略知识教学,而是将知识转化、升华,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为智慧。
初中数学智慧教育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育中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初中数学具有内容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和结论明确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希望通过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是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无意中将教学目标转换成考试取得好成绩。在这种理念下,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也很难让学生有智慧,会思考。而学习源于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疑问,更不会进一步去学习!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找到切入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直观生动的情境,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等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好奇,主动去探究;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再次是,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一点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思考的过程会强化训练思维,让学生变得有智慧,真正做到智慧教育。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中数学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的学习环境,而智慧的学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便捷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数学的原貌,有利于学生去模仿,去探究,养成个性化的数学学科思维。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构建智慧课堂,学生主动说、主动学、主动探,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智慧课堂是工具、资源丰富有力的课堂,学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工具和资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智慧课堂是充满批判争论的课堂,批判能力是智慧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每一次思维的交流、碰撞,每一次的质疑批判都是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产生的契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在扼杀发明创造;智慧课堂是凸显个性的课堂,学生有时间、有场所展示个人风采,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领域,每位学生的学习机会都是平等的;智慧课堂是可打破时空限制的,学生可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融合,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时随地都能构建一个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无缝的、持续的。学生在这样有生命的课堂中,个人智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以pad为支撑的电子书包环境特别适合初中数学的智慧教育。
案例设计
本案例为吉林省长春市第103中学赵菁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并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中,依托可支持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展开教学。
《平行线的专题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线”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加深学生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设计内容概述
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为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录制两种不同形式的微课,用于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复习平行线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以及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为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展示,在本课中设计了同修任务和实践任务,通过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同修任务中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并且采用多种方法解题,采取互批的形式实现辅导个性化;实践任务即一个生活问题的解决,回顾了课前复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两个任务的内容设置均体现了方法和结果的开放性。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同修任务中设置一道可以添加多种辅助线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或观点的体现,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在课前每一小组都有任务分工单,让学生自行填写,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他们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最后如果学生可以顺利达成以上任务,备用挑战任务又可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3.学习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应该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并能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几何证明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并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和规范的几何书写;能熟练灵活地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同修任务(证明)、实践任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及演绎推理过程的表达与书写。
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三线八角的数量关系,根据图形特点合理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6.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可供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
7.教学活动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提供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的微视频,时长为5~8分钟。
课上:
①检测任务。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再次回顾了平行线的哪些主要内容?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书包环境里进行检测任务,核对答案,针对出错问题先独立改正,有困难的题目组内解决(讲解员负责讲解)。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内容学习的形式和要求,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试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改正,组内解答,从被动转向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②同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任务单上自行完成,填好小组序号和姓名,组内核对后选一名同学的答案在教师发起收集图片功能后由操作员上传。由1、2、3小组互评,4、5小组互评。每位学生进行批阅指定小组答案,互评结束每组的汇报员汇报各自小组批阅的情况。教师对汇报进行总结,发表教师观点,对知识点做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形成团队协作的精神,让不同的意见能够顺利地表达出来。
③实践任务:学生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中所提供的工具进行独立操作,用所学知识解决任务单中的生活实践问题,探究结束后,组内交流各自的观点汇总到记录员,由汇报员进行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兴奋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平等、愉悦地参与到实践中,发挥各自的思维,将课上课下以活动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观操作的、现实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脑、眼、手互动的同时个性思维随之发展。
④评价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投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1 时展必然要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活动
最近的一段时间,有关职业道德的话题已然成为我们谈论最为频繁的内容。由于经济高速前行,相关机构以及组织达成一种统一的认识,即在当今的背景下,要要想确保市场经济发展顺畅,就要将诚信思想当成是工作的理念。如果没有诚信的话,经济发展的费用会非常高,严重的时候几乎不能运作。
所以,才可活动时每个企业经管活动的初始步骤,财会工作者握有经济权利,他们本身的位置非常重要如果遇到负面思想的话,他们的思想意识就会在无形中受到负面作用,发生各种不利现象,目前财会行业体现最为关键的是信息不真实,大量假账存在。
2 何为职业道德
它是在会计行业的出现的基础上得来的。是工作者通过持续的活动而不断分析得出的,它的意义是用来有效地调节从业者个和社会,从业者相互之间,以及个体和单位间的内在关联,它是主观思想和客观活动的综合。虽然的区域因为它们的经济状态存在差异,社会模式等不尽相同,导致他们的职业道德存在一些区别,不过也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具体的活动措施以及管理方法有差异罢了。
我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根据国情和现有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结合国际上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规定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为: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
3 何为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使外在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得以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在品质和行为的有效途径。它的关键体现是结合财会活动的具体特征,结婚随社会主义思想对工作者产生作用,确保良好的道德思想能够被工作者牢记于心,提升工作者在活动中的道德意识。
其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是职业道德构建的时期里非常关键的一项活动,是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等要切实开展的一项内容。
职业基本教育:指对会计人员从事会计职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进行的教育。
服务宗旨教育:指对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服务宗旨进行的教育。包括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端正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熟知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职业精神教育:财会活动不但关乎到企业的运作活动能否有效地实施,同时还关乎到总体的经济秩序的运作是否良好,工作者担负着非常艰巨的任务,他们的活动会产生非常大的意义,所以认真地开展职业精神活动意义关键。
遵法守法教育:工作者和资金联系的时候,必然也和法规存在联系。所以,遵守法规是工作者最基础的职业道德内容。
4 通过开展法规培训活动,切实提升道德建设的力度
第一,会计人员要自觉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一切工作行为,认真履行会计职责,严格坚持财会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按原则办事,做到事事处处清正廉洁,秉公办事,要有勇气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斗争。}
第二, 努力学习各项政策法规,认真钻研财会专业知识,做到业务技术熟练、各项账目处理准确。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不断增强和提高自己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
第三,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积极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开源节流,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做好决策者的帮手,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从业者要结合条例规定,人呢真的审核凭证信息,合理的设置账户,认真地对相关的账簿进行登记处理,定期的对财产进行盘点,以此来确保单位的所有资金都能够算入会计科目中,进行综合的核算,严禁设置账外账,降低所有的不合法现象的发生。
第五,从业者要认真地参与到各个培训活动中去,要切实的更新自身的专业内容,以此来提升综合素养。
5 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基础工作作为财会活动的基础内容,是经管活动的关键要素。为了强化管理力度。形成合理的工作模式,切实提升活动能力,就要认真的开展基础活动。
第一,明确领导责任,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具体体现,是依法理财和依法办事的要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单位负责人应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企业的高层人员,不仅仅要关注此项轰动,同时还应嘎使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按照相关的规定,切实的落实好财会活动。
第二,切实提升从业者的综合素养,做好基础活动。从业者是财会活动的关键人,基础工作又是从业者开展活动最基础的内容。要想做好基础活动,第一,要切实提升从业者的政治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从业者的业务能力。由于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竞争的机制的形成,单位以及国家部门和广大群众迫切的要求信息公平有效。 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工作能够及时提供更多的会计服务。为此,会计人员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切实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要具备必要的监督思想以及服务理念。
第三, 通过整章建制,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工作通过提供会计信息为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一方面要合理的设置职位,科学的配置员工,要论述清楚具体的职位的权责,在单位自身形成一种彼此制约的模式,确保核算制度合理有效,做好内控活动。另一方面,确保职位在一定的期限内调换。不仅能够使得从业者综合的了解会计知识,提升活动能力,还可以使得会计活动中的不利现象在调换的时候显现出,进而对于落实内控工作有非常大的意义。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内审的功效,从会计凭证到账表的合法性、资产的完整性、成本费用的可控性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以健全会计基础工作,以此来确保内容精准合理。
[中图分类号] F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51-03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江西省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追踪及绩效评价研究》(08SH29)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的必要性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的稳步向前发展,社会保障的作用日益凸显,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量不断增大,其比重也将逐步提高。2007年中央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16亿元,增长13.7%,完成预算的114.1%。①2008年,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6,684亿元,较2007年增长1,288亿元。②2000年至2007年财政每年拨大量资金到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财政拨入合计2,656.25亿元,财政净拨入合计2,649.72亿元。③
国家投入如此多的资金到社会保障,到底产生多大的效果呢?因此,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是非常必要的,引用现代市场中的管理理念,像企业财务计划一样,对社会保障资金支出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强化支出效益和责任意识,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益。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这意义在于它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建设。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则是通过对一系列绩效指标进行评估,监测和跟踪资金运行整个过程,分析评估社会保障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和经济性,评估社会保障支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客观反映社会保障支出政策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它能实现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监督,确保社会保障资金专款专用;有利于社会保障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益化;有利于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部门的信任度,也就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最后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社会保障决策水平和分配社会资金的合理性,有利于社会保障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为和谐社会编织一道牢靠的安全网。
二、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模型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极大地推动社会保障向前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其模型设计是首要的,它清晰明确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具体工作及流程。依照系统理论的观点,任何系统只要存在输入就必然会存在某种运作表现和结果的输出,而这种运作表现和结果通常被称之为绩效。[1]但是仅仅有输入、输出的开环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要正常发展还须具备某种反馈回路,成为闭环系统。社会保障支出作为一种特定的系统,其系统模型必然遵循系统普遍的、一般的规律。如图1所示。这个模型的构建是在分析影响社会保障支出绩效因素的基础上。
绩效评估作为系统的一种反馈回路,是指对评估对象的输出结果进行判断并反馈作用于未来输入的管理行为。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就是对社会保障支出的运作结果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判断并将评估信息应用于未来决策优化的管理行为。基于系统理论的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模型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模型可以分为项目前期准备、绩效评估准备与实施、评估结果反馈及应用等三个阶段。
1.项目前期准备阶段
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包括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相关政策中绩效目标和确定战略目标、预期结果两项内容。
(1)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相关政策中绩效目标。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相关政策中绩效目标对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社会保障支出活动是依据于社会保障支出相关政策条例。它是基础性的工作,有利于增加对社会保障支出活动的认识,更多地了解社会保障支出的发展与方向,有利于把握社会保障支出的使命。如果不分析社会保障支出相关政策中绩效目标,以后的工作就会可能偏向不合理。根据社会保障支出基本理论,政府提供社会保障产品的根本绩效目标是优先增进公平,兼顾提升效率。
(2)确定战略目标、预期结果。战略目标,是指能够描述社会保障项目支出在一定周期内所取得的最终结果的可测量的“标的”。[2]目标的制定通常要求表述清晰,易于理解;具体化,不可过于抽象;可测量与结果导向;与社会保障支出的使命保持相一致。战略目标的确定在整个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管理战略性框架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在预测产出的基础上,注意确定预期结果。确定预期结果,需分析归纳开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种有利、不利条件,主观、客观条件,还需审视整个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产生偏差。
2.绩效评估准备与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整个模型的核心、关键,包括绩效评估准备、绩效评估实施两项内容,可细化成很多项内容。
(1)绩效评估准备。首先,了解社会保障支出投入、转换过程及产出结果,明确制定评估的内容。评估内容不同,其绩效成绩就有可能出现差异。如果是对社会保障支出某一具体项目绩效评估,一开始就得确定项目,因为绩效评估是服务于特定项目的。其次,确定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可采用最优实践法、绩效协定法等确定。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实施绩效、功能绩效、资金管理绩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内容的评估。评估指标可采用适合的绩效分析方法加以确定,同时考虑到输入、运行状况和运行结果。构建适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要围绕评价对象的绩效目标来设计,因为评估社会保障支出的绩效根本是看评估对象在绩效目标方面的运作结果如何,而评估对象的运作结果即绩效信息是通过评估指标来体现的。同时,科学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确定评估方法。现有的绩效评估方法有多种,如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等等。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及社会保障支出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2)绩效评估实施。收集与绩效评估指标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数据资料、社会调查所获得的资料等。所取得的相关资料必须详实、有说服力,因为认识和判断都是建立在对相关信息的了解基础上,而且这样才能评估产出成果的有效性。评估者应根据评估目的和所选择的评估视角对所收集的信息加以筛选、核实、鉴定,进行合进化处理,为我所用。之后采用合适的绩效评估方法分析绩效资料,依据选定的评估标准,计算出基本指标的分值,再进行修正,得出实际的分数。最后根据指标权重及指标实际分值得出绩效评估的总分。
3.评估结果反馈及应用阶段
最后这一阶段包括评估结果反馈、评估结果应用两项内容。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应该有个连续的、随时反馈并及时予以纠正的监控运行机制。评估结束后,绩效评估组应按规定以书面形式书写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果再进行分析讨论,以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最后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社会保障支出相关部门。这些部门分析与应用评估结果,调整社会保障支出政策,调整下一期战略目标,更加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金。评估结果的最终价值也在于这应用,如果报告中的评估结果不能很好地被利用,那么绩效评估将成为一纸空文,失去意义。
三、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指标设计
构建科学与合理的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整个绩效评估中至关重要。由于指标体系不仅关系到绩效评估活动的实质性开展,也关系到评估对象下一周期绩效的改进和提高,而且其所具有的强烈的价值取向引导着评估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社会保障支出产生的效益是以间接的社会效益为主,有的需要长时间才体现出来。而且社会效益的量化一直是各种核算长期难以解决的技术性难题。
基此,以公平与效率为核心,围绕系统的投入、过程、产出、结果等四个方面选择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表1. 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社会保障支出总体概况。这方面的评估指标设计,主要是从规模状况、水平状况以及结构状况三个方面来进行。每个方面包括若干个关键指标,其设计宗旨主要是了解、掌握社会保障支出的总体情况,并且由于支出的分配情况将直接影响支出整体绩效,所以突出公平方面的评价指标。
(2)社会保障支出过程情况。主要选取能反映社会保障支出计划完成情况的指标。
(3)社会保障支出产出情况。社会保障支出的直接产出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所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若干个关键指标。
(4)社会保障支出结果情况。主要围绕社会保障支出的直接产出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每个方面也包括若干个关键指标,重点突出整个社会公平的实现、效率的提高。
此外,还需科学地确定评估指标标准值和权重。评估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可采用三种方式:[3] 一是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值、国情与我国相当国家的标准值、国际平均标准值来确定标准值;二是根据国家社会保障支出绩效目标、战略目标来确定标准值;三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及国际经验或社会保障支出相关理论,确定理论上应达到的理想值作为标准值。对于评估指标权重,一般是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及其影响程度所赋予的[4]。也可采取排序法、层次分析法、专家直观判断法、“拉开档次”综合法等予以确定,还可根据因子分析法初步确定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调整与修改。
[注 释]
①数据来源:财政部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报告,财政部网站.
②数据来源: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社会保障支出较上年增长1288亿元,新华网.
③数据来源:财政拨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金情况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网站.
[参考文献]
[1]吴建南,李贵宁.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模型及其通用指标体系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5-31.
[2]王宇龙,周战强,安秀梅.公共支出绩效评估模型略论[J].理论探讨,2007,(5):35-37.
[3]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7):30-34.
[4]丛树海,周炜.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财贸经济,2007,(3):35-42.
Establish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Li Chungen,Li Jianhua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社会治疗
社会工作游戏治疗是社会治疗的一个分支,因而对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理论基础的探寻,实际上就是对社会治疗理论的探寻。而社会治疗在国内的研究较少,有关文章相对来说焦点比较集中,主要以表演理论这一内容为核心展开。而在国外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完整而系统的体系,且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如教育改革、医疗卫生、社区创建、企业发展、组织建设等,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了一场社会治疗运动,成千上万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了社会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并从中受益。
当然,这些成熟理论的中心点依然是表演。而所谓的表演理论中的表演,是成为自己之外他人的活动,也即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活动。社会治疗要做的就是帮助人们生活,帮助人们创造一些新的事物,帮助人们成为自己之外的他人,帮助人们表演,而不去探讨对一个人深刻的内部解释。社会治疗学家认为,直接移除痛苦或问题,我们就不能解除问题和痛苦,即使在某种外科的意义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帮助人们成长和发展,以改变那些痛苦的问题和困难所存在的完形。社会治疗的基础是解决疏离的两种人类能力:活动和表演。治疗学家帮助团体进行方法的实践,也即创造一种独特的工具(在工具和结果统一中),并进行特别地设计来处理他们想谈论的东西。正是在团体创造方法的活动中,特殊的问题得以解决。社会治疗的过程不是帮助人们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是帮助人们创造环境以获得帮助。
而社会治疗的过程可以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访者带着问题来向治疗学家咨询,并试图找出和解决问题。第二部分是创建环境,创建新的生活形式,从而进行团体成长的过程。
社会治疗是前后两部分过程的整体。团体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第一部分的转化,社会治疗团体的大小根据具体情况会有所不同。一般的社会治疗团体由 10-25 个人组成。治疗学家首要地是帮助团体成员创造一个发展性的环境。在治疗中,治疗学家谈话的实体针对整个团体。治疗的功能就是同团体成员一起工作来创建团体。治疗学家坚持仅同团体相联系,这样就在团体成员和治疗学家间构建了一种创造性的张力。
在社会治疗中,治疗学家不会强加给团体成员某种平等参与的民主观念,或者某种形式的参与。他们认为许多事物各有其运行之道,对其强制实行某些行为模式是很难的。纽曼认为,同团体成员谈什么并不重要,也不是一个主要问题,关键是怎么谈。治疗是一种定性的体验。在社会治疗中要解决的问题常常是团体正在做的事情。作为社会治疗学家就是要观察团体如何对所有信息做出反应,对这些信息做出集体反应是社会治疗工作的主旨,这也是开始进行意义创造、集体发展和成长的时候。在治疗过程中,社会治疗学家对一些感到困惑和不理解的事情,可以坦诚地说“我不理解”来和团体成员共同交流、分享。“我不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判断性的一种主观报告,它是同其他人一起保持这种活动的持续性所必须的。再者,打破帮助者―被帮助者模型所固定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一判断性模型可能设定了许多不正确的事情。治疗学家必须一直保持创造一种共同语言,这是在治疗学家和来访者两个方向上的一种根本转变,有助于团体经验的共享与理解。
二、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方法与模式
目前,游戏治疗的倡导者就其理论背景来看源出多门,“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也都衍生出以游戏为媒介,适合儿童的游戏治疗。近些年来,各种游戏治疗的不同派别在下列问题的看法上已经接近一致:游戏活动本身不是治疗的目的,而仅仅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治疗者的态度,以及治疗者与儿童之间建立的特殊性关系起关键作用。因此,探寻游戏治疗的方法及模式,便是目前所有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关注游戏治疗者们最多探讨的问题。
1.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模式
在该方法模式中儿童天生具有的种种内在的需求和欲望需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但是儿童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其为所欲为,从而使其内心产生抑郁,于是,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需求,从而得到身心的愉快和发展。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次,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在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中,游戏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性关系、观察的媒介、分析资料的来源和导致顿悟的工具。
2.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模式
该模式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思想,本质是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而该种模式的推崇人提出的8项原则至今仍为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方法所遵循:1.治疗师必须尽快和儿童建立起温馨友好的关系。2.治疗师应该无条件的接受儿童。3.治疗师应该营造一种宽容的氛围,使儿童能够充分自由地表达其内心感受。4.治疗师必须迅速识别儿童所表达的情感,以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儿童解释这些情感体验,获得对儿童行为的领悟。5.治疗师应该始终尊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只要给以适当的条件,儿童就能够自己处理困难。6.治疗师不能以任何方式企图指导儿童的行为或对话过程,儿童应该引导治疗的进程。7.治疗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8.游戏过程中要建立一些必不可少的限制,以保证治疗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目前该疗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儿童,但是国内却应用很少。
3.认知行为游戏治疗模式
自该模式提出定义以来,便成为一个扩展快速的领域。该模式强调儿童必须主动参与治疗,并接触到有关控制掌握以及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问题。因为此模式是根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计的。
4.格式塔模式游戏治疗
该疗法的背后蕴涵着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是:(1)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以非评判性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儿童,为儿童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2)保持良好的接触,解决阻抗问题。(3)帮助儿童发展出坚定的自我感觉:引入不同的体验来加强儿童的自我,为其情绪表达提供所必需的自我支持。(4)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由于格式塔治疗的指导性与集中性,该疗法对受到丧失与悲伤问题困扰的儿童有较好的疗效。
5.亲子游戏治疗模式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种情况,尤其对于那些由于病态的家庭系统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的情况,亲子游戏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其治疗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1)治疗师向父母解释基本理念与方法。(2)治疗师演示游戏治疗的过程。(3)治疗师训练父母掌握最基本的游戏治疗技能:建立结构、共情式倾听、以儿童为中心的想象性游戏以及设立限制。(4)父母在治疗师的督导下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活动。(5)父母独立在家里开展游戏治疗,并将这种技能扩展到日常的生活中。亲子游戏治疗在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这类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压力。
6.集体游戏治疗模式
集体游戏治疗是一种低成本、高效、且便于推广的心理治疗方法,但是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相关文献并不很多。目前的文献报道中,多见于针对社交退缩儿童和遭受躯体虐待或待的儿童。
三、结论
社会工作中的游戏治疗是社会治疗的一部分,而游戏治疗在治疗儿童心理障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相比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游戏治疗的研究,我国的社会工作者们对游戏治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推进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应当从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理论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同时针对儿童的游戏治疗的方法、模式进行尝试性地实践;在社工进行游戏治疗过程中,要对游戏治疗实施前的准备及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记录。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和理论的深层次探讨、研究,才能在我国真正实现社会工作意义上的游戏治疗,才能使得社会工作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和焦点模式的研究更具意义。
参考文献:
[1]佩恩著,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梁培勇.游戏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3]刘敏娜,黄钢,章小雷.儿童游戏治疗的研究进展 [J].中国临床康复,2004,(15).
德国的法院除设外,另设五个不同体系的法院,即普通法院、行政法院、劳动法院、社会法院和财税法院。每一个法院体系都根据本体系的法院法即法院组织法所构成,各自都有自己的案件管辖范围,实际上都有各自的最高法院。德国设立了专事审理有关劳资纠纷、社会保障纠纷案件的劳动法院和社会法院两个独立的司法体系,并制定了各自独有的《劳动法院法》和《社会法院法》。这不仅表明德国非常重视劳动法和社会法的司法,把有效的司法看作是实施法律和实现法治的有力保障,而且据德国联邦社会法院法官武尔芬的看法,由于劳动法属于私法性质,社会法属于公法性质,各自调整的对象、范围、程序等均有重大差别,因此建立各自独立的法院体系,分别由劳动法院专事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由社会法院专事审理社会保障纠纷案件非常必要,这种从立法到司法的分类法,对保障雇佣劳动者的权益是非常有利的。
二、劳动法院的设置及对劳资争议案件的审理
(一)劳动法院的沿革、设置和案件受理范围
在德国,劳动关系原来是由民法调整的,世界著名的《德国民法典》就有调整劳动关系的规定(第611条至第630条)。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逐步完善,劳动法就逐渐从民法中分离了出来,以至今日已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因为在德国,在劳动关系方面贯彻的是“劳动自由”的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采用市场化的形式,即劳动契约的形式,由雇员与雇主自由决定是否发生雇佣劳动关系,并决定工资、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休假、劳动保护等有关事宜。在这种关系中,作为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显然总是处于劣势的地位,他们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护,劳资冲突和劳资纠纷的产生是必然的。为了缓和冲突、排除纷争、稳定社会关系,德国法律在保护雇员即劳动者权益上采取了重大的举措,即制订了独立于民法之外的劳动法,作为劳动司法的劳动法院随之也从普通法院体系中分离了出来。
在德国,普通法院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至于专事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的劳动法院,只是本世纪中期(1952年)才从普通法院体系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体系。为此,联邦德国于1952年专门制订和颁布了《劳动法院法》。该法既是一个劳动法院组织法,又是一个审理劳资纠纷诉讼的程序法。它不仅对劳动法院的设置和组织机构作了规定,而且还就劳动法院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的一些特殊的程序等也作了详细的规定。〔3〕在德国,劳动法院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实践证明,这在缓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其他司法机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德国《劳动法院法》,劳动法院分为三级,即:1、基层劳动法院。它负责劳资纠纷案件的初审,即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因此也称初审劳动法院。全德国现共设有基层劳动法院123个,职业法官840名。2、州劳动法院。它负责劳资纠纷案件的上诉案件的审理,因此也称上诉审劳动法院。全德现设有州劳动法院19个,即除全德16个州各设1个州劳动法院外,另在北威斯特法伦州增设2个州劳动法院,巴伐利亚州增设1个州劳动法院,现共有职业法官200名。3、联邦劳动法院。主要负责不服上诉法院裁判的全德劳资纠纷案件的复审。为使劳动司法得以统一,全德只设一个联邦法院,地点在德国中部的黑森州的卡塞尔,它实际上是德国劳动法院的最高法院。
与普通法院审理一般民事案件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劳动法院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的法庭采取职业法官与名誉法官相结合的形式组成。这样做的好处,据德国的法官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名誉法官来之于企业,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劳动关系的状况也比较熟悉,可以帮助法庭对劳资纠纷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裁判;第二、名誉法官来之于当事人,即雇主和雇员两方,代表雇主和雇员两方,各自为他们说话,这样就可以使劳动争议双方在心理上增加对法庭的信任,使他们更容易地去接受法庭的裁判;第三、名誉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有与职业法官一样的权力,如有相同的询问权、查阅案卷权等权力,以及相同的表决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防止职业法官的独断,提高法庭裁判的公正性。基层、州劳动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庭由本法院自己的1名职业法官和2名外请的名誉法官所组成。联邦劳动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庭一般由3名职业法官(其中1名为首席法官)和2名名誉法官组成。名誉法官来自雇主和雇员各方,各占一半,由雇主协会和工会提名,然后由有关部门任命,基层、州劳动法院的名誉法官由地方和州的有关部门任命,联邦法院的名誉法官则由联邦劳工部任命。名誉法官任期4年。担任名誉法官的年龄限制是,基层法院必须在25周岁以上,州法院必须在30周岁以上,联邦法院必须在35周岁以上。
对劳动法院的案件受理范围,德国《劳动法院法》作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规定,劳动法院主管下列劳资纠纷案件的审理:1、单个的雇员与雇主因工资、解雇等私权性的争执,包括因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执、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争执、劳动关系的终止及其法律后果的争执、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非法行为引起的争执,等等。2、集体合同方面的争执,包括签订集体合同的双方就集体合同的和集体合同存在与否而发生的争执,签订集体合同的双方与第三人之间关于集体合同内容和集体合同存在与否的争执、集体合同双方之间或该双方与第三人之间因不允许行为,如劳资斗争采取的手段等而发生的争执。3、企业委员会与雇主之间发生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