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7: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外贸易的方式,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 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 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 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 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 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 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
3. 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 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 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 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浙江省外贸发展总体现状
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增长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86年的1.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91.5亿美元,年均增长49.6%。其中,2006年出口总额为1008.9亿美元,继2005年增长26.0%后又增长了29.6%,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出口增幅居沿海主要省市第四。无论是进出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还是进口增长率,浙江省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进出口占全国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以来,出口规模稳居全国第四。1986年浙江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仅为3.6%,到了2006年,进出口比重增长到7.9%。1998年以前浙江出口在全国的位次徘徊在第六、七、八、或九位,1998年以后,出口规模己连续九年稳居全国第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贸依存度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1986年浙江进出口依存度为8.9%,2000年提高到38.2%,2006年则升至65.1%。
二、 浙江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贸易摩擦逐年增多
浙江贸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还面临着居高不下的国际贸易摩擦。在全球贸易保护势力抬头的大背景下,出跃的浙江商品已成为贸易壁垒的受害者,单纯依靠数量规模和价格优势的增长方式弊端日见,浙江外贸发展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口产品遭遇的“两反一保”(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调查)和知识产权壁垒案件日益增多。
2.资源约束日益突出,高消耗、高污染、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从对外贸易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浙江是市场大省,却是资源小省,缺煤少电无油,土地、能源等各种要素资源短缺,这使得浙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较强的资源约束,而国际市场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震荡,这些都将继续制约浙江外贸的发展。同时,浙江对外贸易是粗放型增长,输出大量的物,却换回数量不对等的“钱”,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输出资源、输入污染,出口增长越快,资源消耗就越多,环境压力就越大。浙的外贸发展单纯通过数量扩张来促进增长已越来越多的受到市场和资源等诸多性因素的制约,长此以往,将难以为继。因此,以打造外贸强省为目标,按照科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外贸工作关键。要通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对外贸易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1.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浙江省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浙江省以取胜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从总量、结构、效益等多方面己制约江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浙江省粗放型增长的对外贸易“大”而不“强”,而存在很多的问题,浙江外贸的“粗增长”之路会越走越窄。浙江省要想在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保持贸易利益的持续获得和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培育动比较优势,提升外贸竞争力。
2. 当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福利的增加己成为世界各国外贸发展的目标。浙江省经济增长要求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浙江省作为我国的贸易大省,其外贸方式的转变不仅对浙江省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3.转变增长方式对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一种增长方式不进整和转变,不仅使增长停滞,还会带来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浙江外贸发展由增加到质的突变,由传统的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转变为质量效益型的式经营方式,是实现浙江外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浙江由贸易“大”省转变为贸易“强”省的正确选择。尽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动程,在现阶段,浙江省粗放型的外贸增长可能还会持续,但是根据相应的外贸规律,积极转变浙江省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浙江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对策
1.优化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转变浙江外贸增长方式就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贸易条件等几个原则,优化浙江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优化,要看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有利于改善出口商品的贸易条件,或贸易条件处于有利于地位的商品是否占主导。从这个衡量标准来看,在国际分工形式中,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国家要优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国家则处于最佳状态。同时,还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和出口效益这两个原则,看商品结构是否按照本国或本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点,发挥要素或资源的动态比较优势。
2.大力发展进口,突破资源小省的“瓶颈”限制
注重进、出口的相互协调,既要坚决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品出口,又要注重进口资源、能源和技术。浙江是一个资源小省,资源短缺已对浙江的经济增长和外贸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为突破资源小省的“瓶颈”限制,浙江应该利用市场大省优势,选择若干产品积极扩大进口。
一、制度安排制约外贸增长方式
一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形成不仅由该国的要素结构、科技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贸易政策导向等因素所决定,而且也受制度安排的制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诺斯、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兴起,他们通过把制度因素作为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考察了制度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基于科斯所确立的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以及诺斯强调制度因素变化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本文将制度分析法引入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研究中。
(一)制约外贸增长方式的制度层面
诺斯将制度分为三个层次:正式约束制度、非正式约束制度和实施特征的制度。基于诺斯对于制度的理解,即制度安排是制度的具体化,可以把影响贸易的制度因素分为三类:正式约束制度,包括产权保护制度、法律规范程度等;经济制度,包括贸易制度、货币制度、外资政策、金融政策等;企业运行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企业研发机制、政府干预程度和工资政策等。另外,鉴于企业是国际贸易活动及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将制约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制度因素分为两个层面,即内生动力制度层面和外部督导制度层面。
1、内生动力制度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把国家作为贸易主体,忽视了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这对于一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型的研究是偏颇的,企业才是参与国际贸易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主体。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是外贸企业的行为,是投资者对经济利益的具体追求,涉及到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可以说,影响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内生动力机制即是企业内生制度。内生动力机制反映了企业潜在的能量与现实行为之间的转换过程和转换效应,机制越完善,企业成功和发展的希望就越大。
企业内生动力制度涉及到政府干预程度、市场透明度、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企业研发投入机制和企业工资政策等。政府干预,一国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会无形中加大企业的运行费用和交易商之间的交易费用。因此,政府干预越小,贸易额越大。另外,政府干预会扭曲企业内生动力机制,对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会有负面的影响。对于市场透明度来说,如果一国市场透明度越低,获取其市场信息所支付的交易费用越大,促成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至于工资政策,如果一国的工资水平由市场决定,则企业的交易费用就小,促成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就越大。
2、外部督导制度
外部督导制度主要涉及到正式约束制度和经济制度。
正式约束制度主要是指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规范程度。权责明确、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和公允、规范的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的基本要求。产权制度是一种基础性的制度,它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能帮助降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从而达到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对于国际贸易来说,一国对财产保护的程度越高,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对贸易的健康发展就越有促进作用。同样,一国法律体系越完善,则越有利于交易和贸易的实现。建立健全约束制度体系,是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及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制度保障。
经济制度包括货币制度、贸易制度、外资政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程度等。经济制度的功能在于约束人的选择、引导人的预期来减少经济运行中的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其中,货币制度对外贸影响的主要变量是汇率,货币制度通过对外贸易传导的机制也称为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对于对外贸易的影响虽然是深刻的,但是对于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推动性却是间接的,作用有限。贸易制度是指贸易的组织形式、机构设置、管理权限、经营分工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它表现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影响其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措施的总和,是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外贸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外资政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是为了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短缺,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是为了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推动本土企业提高竞争力等。
(二)制度制约外贸增长方式的一般性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劳动力、资本、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技术可以转移,资本可以转移,劳动力也可以转移,但制度因素却无法转移。制度安排作为重要的制约内因,与其他因素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制度安排是通过作用于其他内因,从而对一国的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产生作用的。
1、制度启动对外贸易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是可持续发展大计的具体形式,是加快对外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求认清产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
1.贸易增长方式的含义。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一国对外贸易的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这两种不同方式。量的增长表现为单纯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数量上的扩张,出口结构不合理,国际分工地位低,可能以较大的投入和资源的浪费为代价,且贸易利益和国民福利增加的效果不佳。总之量的增长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
2.贸易增长方式演进的一般规律。贸易增长方式的演进规律可以用贸易四阶段论来表述:贸易四阶段论很好的说明了贸易增长方式的一般规律,它是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演变主要依赖于它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的理论。它认为,一国的比较优势会由初级产品依次向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转移。
3.贸易增长方式的产业结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对贸易结构具有决定作用。按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禀赋基础上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又决定了贸易增长方式。
从出口方面看,生产结构向高级转换,会带动出对外贸易方式的质的提高。从进口方面看,国际分工发展的结果,使一国生产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由此,国际贸易己成为生产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生产结构决定了进口结构。
一、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目前,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已经占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60%,已经超过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贸易出口的主要方式。发展加工贸易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结构,密集使用廉价劳动参与国际分工,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益,增加了劳动者的就业和收入。但同时生产扩张过分依赖廉价要素的投入的增加,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犷,经济效益低,能耗多,污染重;而且我国以廉价劳动承接的这些加工贸易普遍技术落后,效益差,位于“微笑曲线”两端的低附加值部分。
服务贸易在23年间增幅达35倍,年平均增长16.92%,大大超过了中国同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服务贸易逆差自1999年首次降至94亿美圆,可以说服务贸易较过去在不断发展,这是事实。但是同时事实还有另一面,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发展不协调,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发展形态,还表现为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额达14219.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582亿,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10.9%,这个比重低于19%的世界平均水平,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很大。但服务贸易的发展的不平衡却让我们看到了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现实途径。
产业产值上,服务业和制造业已非常接近。为什么贸易上差距如此之大?原因是我国服务业能够出口的服务大多附加值低,属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壮大的同时并没有让服务产品有更多的国际市场空间,出口的服务创造的价值也低。产生诸多问题的加工贸易能否向集约型的服务贸易转变,下面从产业的要素供给角度分析问题。
二、基于要素的产业结构基础分析
分析服务贸易和加工贸易的产业基础着手,两个要素资本(K)和劳动(L),要素只在两个行业间流动,假设服务业和制造业分别有一个生产函数Fs和Fm。为了分析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要素流动以及要素价格发生变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为了方便分析问题假设:资本和劳动的总量不变,技术不变,现实中的要素的增加减少抽象为模型中要素价格的下降和上升。
如图1所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各自的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生产,m约束表示的是制造业的约束条件,s约束表示的服务业的约束条件,这里的约束可以理解成是行业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整合的总的资源,或者是发展经济所付出的成本在一定时间内是一定,可以是环境成本,可以是资源成本,也可以是一定时期内的发展规划的约束。Fm=ym表示的是制造业产出是ym的等产出线,Fs=ys表示的是服务业产出为ys的等产出线。资源数量某时期一定,形成均衡状态,劳动力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制造业和服务业最优化生产。在(K’m,L’m)点时形成新的均衡。从(Km,Lm)到(K’m,L’m)均衡位置的转移表现了服务业吸收要素,发展壮大的趋势。制造业产出水平有下降的趋势,而服务业有产出水平上升趋势。
三、结论及建议
1.从要素禀赋理论以及运用最优规划模型能够得出制造业的资源向服务业转变的趋势,国家产业部门应该促进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改变制造业的增长方式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题中之意。
2.转变制造业的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着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技术制造业,对于资源浪费型的产品要严格限制,加工贸易产品从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服务业的发展要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配套,同时促使产业升级加快其进程,服务业中的高技术和高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技术引进,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提高经济效益是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对外贸易,又称为国际贸易或者进出口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企业贸易合作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在这样的形式之下,以对外贸易活动来解决减缓企业竞争压力,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开展对外贸易活动时,常常会由于国家间的法律差异以及合作方的欺诈行为,往往会造成非常大的交易风险,给企业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必须要正确认识对外贸易合同风险,并针对这些风险来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
一、对外贸易合同品质条款方面风险
商品品质,是对外贸易合作过程中最重视的内容之一,如果产品品质得不到保证,无法满足对方的相关需求,则会严重影响到合作结果,甚至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首先,商品品质应该按照合作方国家相关品质要求来进行品质条款的制定,这时,如果参与贸易合作的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和分析品质条款而盲目进行产品加工和生产,就很容易造成对外贸易合作的失败,使产品无法得到销售,而很多合作企业也常常依靠品质条款中的漏洞而对企业进行欺诈,从而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
比如,国外企业甲向我国企业乙定制一批女装,双方在进行合同签订时,企业甲仅仅是对女装的规格、样式、材质以及颜色进行了相应的标注,要求企业乙在一个月内将女装生产完毕,供甲开展相应的营销活动,并标注产品生产结束后又企业甲进行相关检查和复检。由于企业乙没有完全认识到合同条款的重要性和贸易陷阱,按照我国相关产品规定进行了女装的加工和生产工作,并按时将产品提交给企业甲。但之后甲按照本国相关服装检验技术和检测标准对这批服装进行了相关检验工作,并出现不符合相关规定的问题发生。因此,企业甲以违反合同条款为由向企业乙提出索赔,而企业乙却强调条款中的漏洞并控诉甲的欺诈行为,并强调企业是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技术要求开展的生活活动,最后,仲裁机构作出最后判决,在企业乙实行降价政策之后,才保证了双方交易合作的最终结束,但依旧给企业乙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效益影响。
因此,我们今后在开展相应对外贸易合作时,要针对对合同品质条款的阅读工作,及时发现合同品质条款中的漏洞问题,从而有效避免企业的相关经济损失。首先,在进行合同阅读和签订之前,要充分了解合作企业所处国家相关产品质量标准规范,以及国际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以确保产品生产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合同签订过程中,一定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内容,要确保合同品质条款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尽量要求条款中的相关描述语言精确准确,要有法律效益,并且要认真发掘合同条款中的隐藏条款,并针对品质条款中所存在的不平衡性同企业合作方进行协商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合作时遭受不必要的风险,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形象。
二、对外贸易合同其他条款方面的分析
对外贸易合同条款分为品质条款、价格条款、运输条款、支付条款和违约条款等多项条款类别,对于对外贸易企业来说,必须要认真仔细的进行各项条款的核对和分析,确保相关条款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否则将会增加交易风险,误入交易陷阱,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比如支付条款,是合作方所设定的用以说明支付手段和支付方式的相关合同内容,支付条款应该详细标注支付货币种类、支付时间和支付方式,这对于我国生产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支付条款的表达信息模糊,没有明确指出相关重要内容,生产企业也没有根据这一问题进行反馈,则很容出现相应问题。比如支付货币种类就是必须要详细注明的内容之一,由于货物运输需要一段的时间,产品在运抵后同样需要等待合作企业的产品质量检测以及信息反馈,而最终合作企业要求以本国货币进行产品支付。由于国际金融货币兑换比率会发生不断的调整,甚至部分货币难以流通和兑换,这样就极容易导致企业蒙受重大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应该在支付条款中要求注明支付方式和支付货币种类,以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违约条款风险,是企业对外贸易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风险问题。一般,利用违约条款实施欺诈行为的合作企业往往表明都不会存在违法行为,看似以合同条款规定行使相关工作,但是,实质上是合作方抓住我国生产企业的重视心理,以缩短违约期限来迫使企业出现违约行为,最终使合作方赚取大量的违约金,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造成违约问题的最终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够充分,以及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而盲目进行合同签订,却没有正确衡量企业实力,最终导致无法履行相关合同条款,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比如外国企业A同中国生产企业B准备签订贸易合同,要求企业B在一个月内为企业A生产300万双旅游鞋,违约条款如下:如果企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生产货物,导致企业销售活动受到影响,需要企业B向企业A赔偿5%违约金。300万双旅游鞋的订单对于企业B来说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能够为企业B带来非常高的经济效益,并且扩大企业B的合作范围,促进企业B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但是,企业B并没有正确衡量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盲目接下订单,并签订贸易合同,最终无法在一个月内生产足够的产品,而企业A拒绝企业B的合同延期要求后,向企业B提出了违约索赔,最终企业B只得支付给A企业700多万违约金,使得企业损失巨大。
针对违约条款风险,首先,企业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贸易合同,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糊,要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正确衡量企业的实际生产水平,能够满足合同中所规定的生产能力,能够完成生产任务。其次,企业要根据合同要求同合作企业进行有效的商榷和沟通,尽量降低合作风险,使企业能够符合合同生产条件,这与企业业务人员你的实际工作能力、外语水平和工作经验是分不开的,企业应该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和业务人才的引进工作,提升企业的整体工作能力,从而确保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中占据有利位置,从而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三、降低对外贸易风险的其他措施
在确保对外贸易合同准确性的同时,对于生产企业,还应该不断提高企业外贸知识水平、加强合同管理工作,以及采取必要的风险转移措施,从而提高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安全性,避免企业在对外贸易合作中遭受重大经济损失。首先,企业要对外贸知识术语进行深入的了解,这些术语在交易合作过程中应用频繁且发挥重要作用,比如FOB、CFR和CIF等等,只有充分了解这些专业术语,才能够避免企业在实际合作过程中不会误入合作企业陷阱,避免企业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企业要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工作,加强资信调查工作,加强相关信息的整理工作,对于汇单和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并严格控制运输途径和运输流程,确保货物的安全运达和准时运达,减少企业的运营风险。
四、总结
对外贸易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拓展企业的销售空间,避免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业务,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开展。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一定要保证清醒的头脑,做好合同的分析工作,降低合作风险,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保证企业的合法权利,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峰.国际贸易合同问题[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8(09).
最近,我国积极参加中外贸易的活动,并且加入国际贸易世界的次数与越来越多,从而使得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大,这对我国外企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一份特别大的挑战。而在这些不良影响中,外汇风险就是举足轻重的一个。所以,为了中国经济能够更健康更稳步发展,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需要加强国际贸易当中所存在的外汇风险的防范。
一、国际贸易中的外汇风险的分析
外汇风险的现状分析。即因为汇率的变动而产生的各种风险和损失。在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中,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等这些因素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进出口结构与其他国家存在的很大的差异,人民币又无法自由的进行兑换。从而导致我国外汇风险。
二、国贸中对外汇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兑换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外汇风险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不同的结算方式也导致了各国之间贸易方式的不同。而外汇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自己利益的产生,开始采取外汇结算、本币记账的方式。而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本币进行交易和记账的方式,我们企业能够有效地规避风险,虽然在现实中,这有点不可能,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规避风险。
(二)我国不强大的企业应变能力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众所周知,强大的企业应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和各国跨国公司相对抗的重要力量,是能够与外国交流贸易的主要力量,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企业没有好的规避风险的能力、企业需要的相关专业人员的缺乏,所以这些企业难以在困境中生存,难以用健全的方案规避风险,乘风破浪,成为对国家经济发展有利的国有企业,从而导致了外汇风险的加剧。
(三)结算方式多样性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结算方式的不同是由各国不同的经济状况造成的,而如今产生的结算方式有:商业汇票、汇兑、委托收款、银行汇票、信用证等。进而使得汇率的变动也在所难免,因此对企业外汇风险的影响也是情有可原的。
(四)我国外汇市场的不完善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外汇市场这个国家的贸易发展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我国来说,我国的外汇市场相当不成熟,特别是有些方面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同时,在有些方面也是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我国在外汇市场非常腐败,在我国的外汇体制中仅仅是一个兑换货币的场所。除此之外,由于外汇市场也相当的落后,使得有些防范外汇风险的方法也收到了限制,从而限制了规避风险。
(五)汇率波动对外汇风险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汇率的波动越来越频繁,从而也进一步加剧着外汇风险。我们又可以猜想,如果外汇的汇率一成不变那么我们也许就可以成功的规避风险。可是这显然是现实的经济格局所做不到的。
三、国际经济贸易中对外汇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外汇风险管理管理机制
对于一个拥有良好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企业要从自己的公司做起,制定好应该有的管理制度,并且能够以身作则的来保证其发展。要想有一个好的制度,首先,企业应该认真的分析自己能够造成的风险的每一个细枝末节,努力找出自己企业外汇所存在的风险,从实际的问题出发,寻找属于自己企业适合的道路。其次,为了能够更好的建立一个好的制度,我们需要借鉴前人或失败或成功的实例,来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属于自己企业的管理体系,从而来建立健全一个好的完美的风险管理制度。
(二)有效结合市场情况来规避外汇风险
我们知道,对外市场也是能否规避外币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对价格的合理安排,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适当的产品价格调整来进一步降低汇率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交易双方可以通过制定价格这个款项来设置最基本的价格。以此来共同承担一定得风险,从而能够确保交易的完全和规避风险的成功率。
(三)外企需要树立外汇风险的防范意识
我们知道,梳理外汇防范意识是一个企业能够成功规避外汇风险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做些有意义的事来让企业养成树立防范意识的好习惯。首先,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度,我们知道道德的约束不如制度的约束,只有通过制度才能够更好的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提高其规避风险的防范意识;第二,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使其能够树立强大的风险防范意识;可见,作为一个效率高、成功的企业,还需要锻炼其各个部门(尤其是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以及团结能力,使得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有效而行的应急策略,以此来减少企业的损失,从而使企业能够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乘风破浪,成功的渡过难关。
一、外贸英语函电的写作方式
1975年,美国哲学家Grice从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之间的差别出发,提出了人类会话一条指导性原则-“合作原则”(The Coorperative Principle)。1983年,在吸收了Grice研究结果的基础上,Leech在《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书中系统的提出了“礼貌原则”理论。1984年Bobby D.Sorrels在《Business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一书中总结了6个C的原则,即:“简洁,准确,清楚,文采,体谅及连贯”。2001年以陆墨珠,庄学艺和周耀宗为代表,基于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天普遍认可的7C原则。“礼貌,体贴,完整,清楚,简洁,具体,准确”,这是现在在外贸函电的写作中人们常用的七项基本原则,它综合了各方面的说法,从一个更为广泛的角度去解释商务信函写作应遵循的原则。由于外贸函电的写作与其他文体的写作存在很多的差异性,即使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函电的写作细节进行了大量研究,外贸函电的写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了,但是规范化的写作仍会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实现畅通的沟通。这些主观因素包括:交易各方的文化差异,收信人的情绪等等。那么,对于学习外贸函电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写作中也避免不了这些错误,包括复杂句式,用词生搬硬套,句子冗长,不会外贸词汇的缩写,语法错误等。
二、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现象
(一)母语文化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中提出的。“迁移(transfer)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起促进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正向的,被称为正迁移;起干扰作用的影响,其效果是负向的,被称作负迁移”。
英语写作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实践性是指英语写作需要结合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来实现书面表达。综合性是指英语写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脑力劳动,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要求作者用英语来进行思维、表达思想。但是,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外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
1.母语的正迁移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知识方面差异很大,但是共同之处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上等。在词汇上,词性和词义有很多的共同点。例如,二者都有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在句法上,二者都包含有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
2.母语的负迁移
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模式和知识都有一定的共性,学生在学习外语中利用母语文化来理解和学习语言中有共性的东西。刘润清(1999)说过:“学习外语时,完全脱离母语是不可能的。语言之间有些普遍现象,不参考母语,不与母语对比,会造成莫大的损失”。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的将母语和外语进行比较,积极的明确二者的异同,这样,具有良好汉语基础的学生,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也相对快一些。
三、母语文化对外贸英语函电写作方式的负迁移影响
(一)词汇迁移
在母语词汇层面的负迁移中,语言的词汇系统所代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带有该民族特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与文化环境色彩。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亚非语系,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没有完全对等的词汇概念。在母语文化氛围下学习英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力图寻找汉英对应词汇意义。无论是误用还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而有意识的使用母语词汇,其结果往往造成母语词汇的负迁移,即母语词汇的语义负迁移。
在外贸函电词汇运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更加明显。学生在外贸函电中,要尽可能避免出现中式英语,外贸函电是综合了专业知识和英语知识的一门专业性英语,它有很多的固定表达,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既要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还要学习专业的惯用词汇,这对学生的要求就非常的高。
1.固定用法的使用。在函电写作中,会经常出现“贵函发出日期”这样的词语,对于中国学生,经常会翻译成“your letter’s sended date”, 但是,真正的函电英语应为“Your letter of 5th May & Your favor of 5th May”, 对于中国学生,根本想不到会用到“your favor”的表达方法。还有,函电中“特此回信”的表达,学生经常会理解为“特别在此回信”,进而翻译为“we specially reply to you here”,但是,地道的函电英语应该为“Reply to&answering to&in reply to&in answer to”。
2.关联词的使用。英语写作中的关联词的使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很不擅长。例如,在函电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因此,但是,而且”等诸如此类的关联词,中国学生会机械的翻译为“because, so, but, besides”,这些经常在初中英语中接触到的词汇,但是他们却很少运用“since, thus, therefore, however, moreover, inaddition”等这样的书面语词汇。
3.专有词汇的使用。很多的英文单词都有一词多义,例如“电器”翻译为“electric equipment”, 但是“厨房电器”,中国学生就会翻译为“kitchen equipments”,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中式英语的翻译,真正的翻译应为“kitchen appliances”。
由此可见,对于中国学生学习外贸函电,他们掌握的词条内容只是单词形式上的信息,使用这些词汇时只能通过母语对该词的对等概念进行关联,这就导致了学生对母语对等词的依赖。
(二)句子结构迁移
在母语句法层面的负迁移中,英汉两种语言一个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英语重形合,以形统意,英语句子主要靠语法手段来表明其句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句子形式和完整。而汉语重意合以意统形,主要利用语义来表明短语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重逻辑顺序。当学习者在使用英语句法结构感到困难时,他们就会使用母语的句法结构,把母语的结构作为语言组织和处理的根本原则。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很多差异,这种做法并不总是行得通。
对于外贸函电,它有约定俗成的惯用结构,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对一些常用句型和重点句型都做了反复解释和强调,但学生在写作中还是出现了不少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1.在句子语序上,英语语序和汉语语序有很大不同,主要是英语中包括定语从句,宾语从句等。在这个句子中“如您早日回复,我们将不胜感激。”,学生一般会翻译为“If you reply us as early as possible ,we will appreciate you.”。这样的翻译显然非常的中国式, 应为从句子结构上来说,不够紧凑,而且此翻译是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体现出一点的句子优美。当收信人看到这样的句子会觉得对方很明显的在谈条件,他们会觉得“如果贵方没有及时回复的话,那么我方就不会感谢你。”对收信人来说,这是很明显的不尊重。而地道的说法应为“It is highly appreciated if your reply reaches us as early as possible.”。在这样的表达中,句子结构紧凑,表达专业,看信人看到这样的句子会感觉到被充分的尊重,并不会觉得对方是在谈条件。还有这样的句子,“我们会及时通知您我们的货物的到货时间”,学生一般会这样翻译“We will immediately inform you our goods will reach you in what time.”,这样的翻译句子很明显是受到汉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没有体现出来宾语从句的特点。正确的翻译应该为“We will inform you when the goods reach you.” 这句话包含了一个宾语从句,但是很多学生在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下,稍不注意就很难翻译出这个宾语从句。此外,在语序上学生经常会犯的错误的是日期的写法。在中文中,日期的顺序为“年/月/日”,英文中的日期顺序为“月/日/年或日/月/年”。而且,汉语的日期通常出现在句首,如“我方希望7月6日之前收到您的来信”,可是在英语中,日期通常出现在句末,如“We hope your reply reaches us before 6th July.”。
2.在句子的语态和时态上,这两点是汉语中经常忽视的一点。例如,在英文信函中,不强调“你或我”之类的表达主观意愿的词语,更强调客观事实。例如,这句话 “我方3月5日安排装运”,学生一般会写到“We will arrange shipment on 5th March”。这句话中,语法词汇都正确,但是却不地道。因为这句话更体现出人为的意愿。更加客观和地道的表达方法应为“Shipment will be effected on 5th March.”。该句的主语为“shipment”而不是“we”,收信人看到此句话时,会感觉对方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于中国学生,这样的主动和被动句混淆运用非常普遍。
3.在句子的简洁性上,外贸函电写作的原则中包括简洁。汉语是一种含蓄的语言,例如这句话“如您早日回复,我方不胜感激”。学生看到这样的句子,会想方设法的寻找“不胜感激和早日” 该如何翻译,在英文中,这句话应为“We’ll highly appreciate it if you give us an early reply”。此句简单明了,体现了英文注重实用性的特点。
(三)语篇迁移
在母语语篇层面的负迁移中,语篇组织与思维模式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汉语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型结构,因此中国学生在写作中先阐述原因,理由,最后才提出文章的观点和主题思想。 而英语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这种思维模式反映在段落写作中,即是把主题句放在最前面,直到最后是结论句,是一种逆向式。与汉语语篇的“因”在前,“果”在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语语篇习惯“果”在前,“因”在后。
在外贸函电写作中,中国学生通常较多的使用汉语思维,把写作重心放在阐述原因,陈述背景上,却忽视了函电写作的真正目的。请看这两封关于延期信用证的信函:
中国学生通常这样写道:
Dear Sirs:
Contract No. 246 Covering 2000 cartons color TV set.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owing to the bad weather and the ship calls at our port only twice one month, it is impossible to ship the goods you ordered at the stipulated time. We hope that we are allowed to ship the goods until the end of September.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early reply.
在这封信中,写信人只是解释了延迟装运的原因,并且暗示对方进行修改装运期。
地道的外贸函电应为:
Dear Sirs:
Contract No. 246 Covering 2000 cartons color TV set.
We regret up till now we haven’t heard anything from you about the order in question. As you know, this contract is for September/October shipment and we should have received your shipping advice by the end of October.
We presume there must have been some reasons for the delay in shipping. In view of our good relations, we are extending the relative Letter of Credit. The Credit has been arranged to cover shipment until the end of November. We trust we can hear from you about this matter soon.
We await your immediate reply.
在这封信中,同样是关于延迟装运,写信人对原因进行简单描述,重点表明了自身的写信目的,即延期信用证。
对于英美人的函电写作,在一开始就说明了写信的意图,然后就此事进行简单的说明和解释。通过这两封信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方的写作习惯完全不同,西方人的写作模式使收信人一目了然明白来信的目的,而中国学生的信函让收信人很难明白来信的意图。
四、对策分析
(一)改变思维模式,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并让学生对这些差异进行了解。学生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就会了解到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提高自身对国家文化的认识,并且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准确了解外贸函电中所传授的英语知识。
(二)拓展学生在外贸函电中的英语能力
外贸英语函电是一门技能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商务交往能力和英语能力有机的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根本,在做中学,在学中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函电知识的积极性。
1.掌握大量的英语词汇
词汇是学习任何英语的基础,单词是进行写作的基础。如果连基本的单词都写不出来,及时满脑子都是想说的话,想表达出来,也无从下手,又怎能写出好的信函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求学生牢记大量的函电专有词汇,为写好外贸函电的信函打下基础。
2.牢记函电中的固定句型。
只掌握单词对于函电写作来说远远不够。函电的基本单位是句子,英文句子与汉语句子的差异很大。如不进行认真学习,写出来的句子只是中式英语,所以,学生有必要掌握运用一些固定的函电句型。对于这些句型,教师应该经常指导学生进行记忆,练习和掌握。
3.多朗读,背诵好的范文。
外贸函电教材上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包含很多的固定句型,都非常的地道。学生在阅读这些范文后,通过反复记忆和阅读,增强语感和模仿力,逐渐积累好的句子,增加知识储备量,提高专业英语的写作能力。
4.规范书写。
写作的规范化很重要。书写中的标点符号,大小写等等都必须达到规范化。教师一定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三)了解函电信函的背景知识
函电以国际贸易知识为基础,因此,要避免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影响,就必须了解英语函电信函的语境,词汇,句型等等。在英语环境下的国际贸易知识函电写作与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在写作过程中,要尽虽避免母语的负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要尽量把自己设身于英语环境中,用英语国家的思维思考事情,这样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
五、结语
母语文化负迁移对外贸函电写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机的结合东西方思维的差异,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巧妙的运用本族语言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本文已对母语负迁移对于外贸函电写作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树立学生正确的外贸函电写作方式和意识,尽量避免在写作中负迁移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当今全球经济结构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经济重心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在中国,国际旅游服务是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贸易所谓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就是指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不仅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完善贸易结构同时还可以缓解各种贸易摩擦,而且还可以增加就业和创收外汇。随着中国国旅游业的全面开放,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只有建立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相结合的综合性指标,才有助于认识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巨大潜力,有助于认识中国旅游贸易出口蕴藏的国际竞争力,更有助于进一步缩短中国成为服务贸易强国的进程。
一、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中国旅游外汇收入以及入境人数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1978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入境人数很小;2010年对外开放度,分别达到了514.94亿美元、2612.69万人次。就排名而言,外汇收入从世界第41位已经提升为4位,而入境人数更是成为世界第一,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外汇及世界排名和入境人数的变化,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越来越强。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到2020年可能超过目前排名第一的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年 份
旅游外汇(亿美元)
世界排名
入境人数(亿人次)
1978
2.63
41
0.02
1980
6.17
34
0.06
1984
11.31
21
0.13
1988
22.47
26
0.32
1992
39.47
17
0.38
1996
102.00
9
0.51
2000
162.24
7
0.83
2001
177.92
5
0.89
2003
174.06
7
0.91
2005
292.96
4
1.20
2007
419.19
6
1.32
2010
山东和广东都是我国的对外贸易大省,两者的贸易增长绝对额、相对额均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对全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与广东作为沿海省份,依托优越的区位与自然条件,结合当地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外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两省均打造了各具特点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
一、山东和广东两省对外贸易现状
山东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从2010年至2005年,山东省进出口总值增长了150%。2012年,山东省进出口总值为2455.5亿美元,位居全国第六。
广东省对外贸易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自1985年至2012年连续27年蝉联全国首位,是名符其实的我国对外贸易第一大省。
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内部驱动”加“外部力量”,即内源与外源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以一般贸易方式占主体,对外贸易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并重,较偏重于沿海发展;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农产品等初级产品比例较高、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相对较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是“外部力量”型,即外源力量主导的结果,以加工贸易为主体,对外贸易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对外贸易规模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相对较高,对外贸易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区域,而珠三角中又以深圳等个别城市最为突出;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存在过于依赖外商投资企业、过于依赖加工贸易、区域对外贸易发展极不平衡甚至两极分化的问题。
二、山东和广东两省对外贸易情况对比分析
两省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对经济发展均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经济增长对外贸具有十分强烈的依赖性。但由于二者的地理位置、产业基础、政策倾斜等多方面不同,两省在对外开放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本文结合两者的客观条件,从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主体、对外贸易方式、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区域5个方面,对山东和广东两省的对外贸易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推进两省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为促进两省经济稳步可持续增长提出建议。
(一)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尽管近十年来山东省对外贸易规模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是与广东省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相对值上,二者相差悬殊。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高,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等低科学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占相当一部分;机电产品顺差一直较大,高新技术产品顺差极其微小、几近于无,农产品近年来出现逆差,且逆差有扩大趋势。广东省的对外贸易起点远远高于山东省;从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的占比上,二者差距明显。
(二)对外贸易主体。
山东省对外贸易主体以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为主,外商投资企业约占50%,私营企业约占30%。
广东省区位优越,沿海、毗邻港澳,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再加上较早获得国家政策的倾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对外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最主要主体,自2002年以来常年在60%以上。
(三)对外贸易方式。
山东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为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齐头并进,一般贸易较为领先。山东省以一般贸易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同时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也比较高。广东省与山东省不同,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对外贸易方式。
广东省依托沿海、劳动力密集而廉价的优势,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要出口对象、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贸易特征。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中,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最大。
在两省的对外贸易方式上,两省有如下异同:
1.加工贸易均在两省的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比均大于40%,成为主要部分。
2.两省对外贸易方式的主要区别为山东省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齐头并进,而广东省以加工贸易为主。
3.从趋势上看,山东省主要贸易方式的比例正在逐步增加,而广东省主要的贸易方式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减。
(四)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山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为4大主要类别。其中,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占相当一部分;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相对较低。
广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的比例非常低,而工业制成品占绝大部分。在工业制成品中,深加工及精加工产品、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产品展绝大部分,且比例逐年增加。
在两省的对外商品结构方面,两省有如下异同:
1.山东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为4大主要类别;广东省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2大支柱。
2.山东省对外贸易商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与广东省相比较低。山东省纺织服装产品、农产品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占相当一部分,而高新技术产品占比相对较低;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占比高、机电产品占比高,高技术含量及高附加值产品展绝大部分。
3.从趋势上看,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品比例均在稳步增加,代表着该省企业企业科学技术水平、产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明显提升;山东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自2000至2010年有了明显增长,自2011年以来反而有微弱的降低。
(五)对外贸易区域。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个沿海城市2010年、2011年、2012年出口额均占全省的65%左右。特别是青岛市,在出口贸易中发挥了龙头作用。青岛、烟台、威海、日照4个沿海城市2010年、2011年、2012年出口额均占全省的68%左右。日照市在进口方面较为突出,远胜过威海。日照与威海在进出口方面各有所长,日照出口份额较小,而进口份额较大;威海出口份额较大,而进口份额较小。
总之,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区域主要以沿海港口城市为主,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出口可占全省60%以上;4个城市在地域上并不集中,而是以海岸线为纽带连接。
广东省对外贸易区域从地理上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珠三角地区,主要由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惠州、江门、东莞8个城市组成;第二部分为东翼,有潮州、汕头、汕尾、揭阳4个城市组成,也称为“潮汕”,富有历史人文风情;第三部分是西翼,由阳江、茂名、湛江3个城市组成;其余部分为山区,由其他城市组成。
总的来讲,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的区域差距较山东更大,外贸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更高,呈现两极分化。
三、山东和广东两省优化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在现有的外贸发展水平和模式下,充分发掘现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以及认识不足之处,相互借鉴和学习;
第二,加快出口产业的技术升级,把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地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基本结合起来;
第三,提高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大技术创新,不断增加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乃静.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新探[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张燕生.环渤海地区的对外经贸区域战略[J].中国经贸, 2006,(08)
[3]王春燕.山东半岛对外贸易状况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7,(3).
[4]周田君.日韩产业转移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J].东北亚论坛(社会科学版),2005(16).
[5]潘文达.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J].学习与探索,2005,(3).
[6]刘可.我国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
[7]姜建华.调整出口产业结构促进山东对外贸易发展[J].山东经济,2005,(9).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59-03
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阶段划分
1.外贸管理制度改革的探索时期(1978―1987)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改革处在探索时期,其主要措施为精简政府管理职能,并向地方政府及微观经营主体下放权力。
首先,下放外贸经营权,简化贸易计划的内容。第二,试行工贸结合和外贸专业进出口公司制度。第三,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时期,政府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调动微观经营主体的出口积极性,但是改革对外贸企业的财务体制、管理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触动,外贸宏观调控手段仍以直接调控为主。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由改革开放前的完全封闭逐渐向鼓励出口,有选择的限制进口方向转变。
2.外贸承包经营管理改革时期(1988―1993)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处于深化时期,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推行对外贸易承包责任制,并逐步加以完善。
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的执行主体由外经贸部下属的外贸企业扩展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各外贸专业公司,这些公司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中央外汇额度和经济效益指标。主要目标是建立外贸企业自负盈亏的机制。这一时期的改革使中国的出口企业逐步成长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了以往大锅饭式的财务体制。但出口承包责任制只是一种在改革中的过渡体制,存在很多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做法,而且,外贸经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有了很大发展,急需建立一套多层次的、既灵活又规范的宏观管理体制。
3.新型外贸管理体制建立时期(1994―2001)
这一时期的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外贸管理制度框架,其主要任务是完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
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实施对外贸易企业的自负盈亏管理,继续强化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完善出口退税制度,中央财政承担了所有的出口退税。实现汇率并轨和有利于出口的信贷和税收制度。放宽对外贸企业的行政管制,改革经营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注重出口创汇的数量转向注重效益。完善外贸立法。在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对外贸宏观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显著特征是放宽直接的行政管理手段,加强经济和法律手段在调控外贸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阶段颁布的《对外贸易法》是中国第一部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对外贸易基本法,对维护对外贸易秩序,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发挥重要作用。
4.外贸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时期(2002至今)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转折点,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得到了加强。
这一时期国家及地方政府就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修改和重新制定,力求在内容上与WTO法律制度趋同,许多条款吸收了国际贸易的通行做法。制度设计的目标重点在于通过推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和升级,同时,逐渐提高贸易法规的透明度,简化行政审批制度等。中国在近年也开始逐渐加强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大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面是法律制度,由国家颁布的关于对外贸易管理的多部法律构成,包括《对外贸易法》《海关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是整个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框架中最具权威,最有强制力的一部分,决定了制度的其他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颁布的各项条例、规定组成的,如《进出口管理条例》《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等,这一层面的制度规范较法律制度层面在内容上更为具体,是整个框架的主体部分。第三个层面是各省、市级政府部门根据各地区自身的对外贸易状况,针对具体地方产业、具体商品进出口的规定。是第一、二层面制度的具体化、技术化,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绩效分析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不断演变,其根本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每一次变迁都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演变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的促进效果明显。从图1和图2的对外贸易总额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高达18.53%,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从改革之初的世界排名第二十六位上升至2006年的世界第三位,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由1987年的0.9%上升到2006年的8%。
改革的前三阶段,虽然增长率均值比较高,但是增长率波动性也很大。这是因为改革初期处在探索的阶段,而且表现为“强制性”的方式,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某些领域或地区并不适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对外贸易的扩大,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开始显现,针对各种现象调整政策也会造成数据的波动。第四阶段的波动性最小,因为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加大,并表现为“诱致性”的变迁方式,更适应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的需要。
总体而言,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增长率的波动性说明了制度的变迁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反复试验、不断完善的过程,没有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照搬套用的,探索和创新本身就包含着失败的风险。而中国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快速的增长,且增长率的波动性也趋于平缓,说明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化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对外贸易制度演变的背景及影响因素
诺斯的制度演化思想认为,意识形态对制度的变迁和稳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式取决于人的学习过程。诺斯后期的制度演化思想强调,制度变迁的起源在于决策者所洞察到的机会,这些机会或者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是来自决策者在给定的心智结构下对各种制度框架在边际上的成本收益分析。所以,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化都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变迁。
1.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这一有利时机,适时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参与国际分工,并逐步改革和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外贸管理制度。近年来,中国的贸易顺差连年增长,与许多贸易伙伴国产生了贸易摩擦,受到伙伴国的反倾销、反补贴,侵犯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同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国内环境的变化。(1)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制造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中国企业不仅有能力而且又有必要开拓国际市场。国内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要求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改革、发展和完善。(2)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过渡,其改革过程影响甚至是主导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制度的改革过程。
3.思想意识的变化。(1)对国际贸易作用认识的变化。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是把对外贸易作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其目标是通过出口换取进口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党的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必然要求改革传统的贸易管理制度。(2)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指导,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思想,比较优势理论代替了自给自足的思想。随着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建立在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外贸管理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外贸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需要。为此,以竞争优势为导向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就成为现实的需要。
四、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方式和特点
1.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方式。改革开放以后,通过不断的探索、学习、改革和创新,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表现出“渐进式强制性”的变迁特征。渐进式表现为“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强制性表现在“自上而下”政府推动的制度改革过程。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要求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这一时期变迁方式日益表现为“渐进式诱致性”的变迁。诱致性表现在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和完善制度环境,由经济主体来选择和建立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路径是从封闭的高度集中的国家垄断外贸管理制度逐步向开放的外贸企业为主体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过渡并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中国对外贸易的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从以经济利益为重,向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综合利益并重的转变过程,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不可能完全服从对外贸易效率最优化的原则。
(1)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演变过程中,政府始终占主导地位,但其作用的方向和领域不断变化。下放管理权、实行自负盈亏机制等体现 “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在改革中依然起到主导作用,但其侧重点逐渐从直接的管理和强制性的推动,转变到根据外贸发展的需求来建立合理的制度环境和宏观的管理体系。(2)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采取“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过程。在改革的初期改革主要对象是微观层面的外贸管理制度,这些领域在改革过程中较为容易把握。随着改革的深化,改革的重点则转向营造统一的制度环境,如着力于外贸领域的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订,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的建立等。(3)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创新的重点逐步从体系的建立转向结构的优化和内容的完善。在改革的初期,主要的任务是逐步建立从微观到宏观的管理制度的体系。之后,改革的重点转向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形势完善现有的管理体系。(4)影响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变迁的因素逐步从国内扩展到国外。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领域的扩大,国际市场竞争状况、贸易伙伴国政府的反应和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的影响加大。
五、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提高,国际国内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制度的演变也会出现新的特点。
1.中国的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法律手段是最重要的外贸宏观管理制度手段,处于外贸管理体制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的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但中国外贸在某些领域缺失,可操作性不强,立法落后于需要的问题依然存在。建立健全中国有效的贸易防御和贸易救济措施的法律体系是将来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趋势。
2.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宏观调控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将会加强。中国的产业制度,利用外资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环保制度等都与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这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都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进出口企业。中国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与其他制度产生矛盾,因此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协调将成为发展的新趋势。
3.中国将加强区域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WTO制度存在缺陷和发展缓慢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寻求发展双边或区域性一体化组织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中国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也取得了巨大进步,通过对国际上的区域性或双边安排方面的制度进行完善,扩展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将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发展的又一趋势。
4.改善外贸秩序,加强对外贸易非正式制度的建立。当前,中国出口企业之间为争夺国际市场竞相压价的现象十分普遍。这种情况不仅使中国的出口企业的利润大量流失,而且由于价格过低引使中国出口产品频频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投诉。此外,诚信制度的缺乏也为中国的进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包括因为违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包括更大的潜在市场的损失。
与正式制度比较而言,中国外贸领域中的非正式制度处于严重供给不足的状态,此类非正式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强制性推动作用。更应该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或“商会”在自律经营和诚信经营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沈四宝.论WTO后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法律制度的梳理和完善[J].WTO经济导刊,2006,(7).
[3]谢国娥.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新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