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7:1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从国家对公益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方针来看,资源投入与服务改善是其中两项重要的指导思想,而这两方面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乡村广播电视具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性质,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文化性与市场性,为适应未来越来越显著的市场化发展趋势,必须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运行机制上,借鉴乡村文化产业开发的经验,创新体制,面向市场,以大众化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市场化运营。乡村广播电视与其他文化产业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必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满足公益性与经济型。乡村广播电视是国家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信息传播媒介,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与国家政策性,同时其必须保证足够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支持和良性循环发展,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本质特征。
2内容多元化
从目前我国乡村广播电视发展的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来看,乡村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是“三农”。因此,其服务内容也应该满足“三农”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为主。在这个政策的引导下,乡村广播电视节目应充分体现农村文化特征与农村文化产业开发的特色,以多元化的节目形式满足“三农”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众所周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发展与沿承的根基,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的形态。因此,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出发,构架多元化的乡村广播电视节目,为“三农”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务。
3乡村广播电视长效发展路径选择
乡村广播电视业的长效发展是乡村广播电视业服务市场以及第三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应努力创造乡村广播电视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从文化产业视角来看,广播电视的发展应体现出三种基本属性,即公益性、经济性与文化性,因此在长效发展路径的选择方面,应突出这三个属性的特色。
3.1公益性发展之路
从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现状来看,处于基础层级的乡村广播电视组织仍存在大量的问题与困难,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广播电视台的组织属性不明晰,运营混乱,无法准确理清公益性与经济型之间的均衡关系。多数乡村广播电视台的运营资本缺口较大,财政拨款不足,同时市场经营收益有限,导致乡村广播电视台长期处于多困难经营状态,这不利于公益性的发展。因此,从文化产业公益性属性的视角出发,必须对乡村广播电视的组织属性进行界定,要么政府投入来实现公益性发展,要么放权给电视台,改革节目形式,以经济带动公益的模式促进乡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公益之路发展。
3.2市场产业化发展之路
市场产业化石按照目前乡村电视台所属的行政区划分而成立的广播电视台全面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完成广播电视台的整合重组,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广播电视的整体质量,又减轻了财政负担,一举两得。依托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实现广播电视资源与文化产业资源的融合,构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适应农村市场的真实需求,这样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乡村广播电视未来发展的趋势,是目前较为实际、较为有效的发展路径之一。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forward quickly current, suburban mountainous village planning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ufficient research,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dustry and village relations, adhere to punish first, managing principles, implement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farmer self-determination development of self-help, to suit one's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 all directions for rural development farmer progress, formulate reasonable solution.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uburban mountainous village; industry development; natural; investigation; Xinwei village;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前言
随着全国各地不断掀起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成功的案例,也发现了不少令人担心的现象。面对大量后续跟进的新农村规划,针对众多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不同生活水平的村庄,我们亟需总结前期新农村规划的得与失,提炼出正确有效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以指导今后更大量的村庄规划。本文就以柳州市新圩村规划为例,对新农村规划的问题进行剖析。
1、基本概况
新圩村位于柳州市西郊的柳江边,距离市区仅11公里,下辖4个自然屯,本次规划编制的对象是其中的新圩屯和水磨屯。两屯属典型的山地乡村,临江临路,蜿蜒的新圩河自两屯之间汇入柳江,河上有新圩瀑布和滚水坝等特色景点,周边空气清新,自然景观良好。但村庄耕地稀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受历史、用地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村集体产业项目少,两屯村民就业方式以务农为主,主导产业是初级农产品种植。村庄建设陷入停滞状态,道路交通不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缺项多,居住环境闭塞、单调。
2、研究方法与规划思路
2.1充分调研与公众参与
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鼓励公众参与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关乎规划的成败。调研的主要工作包括现场踏勘、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干部访谈等。其中,问卷调查除了拟一份调查表给村委做全村概况分析外,每一户村民都应发放一份农户调查表,对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附图01)
2.2发展定位
新圩村为近郊型山地乡村,耕地匮乏,但拥有不错的交通区位和景观资源优势,所以,其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应以生态型服务产业为优先考虑类型;其次,作为位于城市上风上水方向的山地乡村,其景观资源具有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重价值,宜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因此,规划将其定位为:
以柳州市为市场需求导向,以柳南区沿江观光走廊为平台,依据自身的环境和区位优势,集特色农业、自然山水景观和中国传统乡村风貌于一体的近郊型新农村。
2.3产业发展
(1)产业群(产业链)规划
根据村庄发展定位,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做适当调整,提出新的目标,建立并完善产业群:
①现代农业(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的有机农业、以苗圃、鲜花生产为主的观光农业)
②服务业(满足生产、生活及旅游发展需要)
(2)产业发展模式
借鉴国内外“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和“村企互动”的先进模式,将成熟的企业拉进来参与农业的市场营销,一方面可以规避农民的市场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弥补农业发展资金不足和农民经营管理素质有限的弊端。
(3)产业发展的市场依托
新圩村的观光农业定位于柳州市的周末旅游,基本上是一日游、二日游等。随着“百里柳江”景观带和柳南区沿江观光走廊的规划建设,从宏观上将对新圩村休闲观光产业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新圩村的休闲产业应积极融入大柳州的观光旅游市场,结合“百里柳江”的成长过程不断升级新农村旅游产业,创造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2.4空间规划
传统乡村依托山地形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空间形态,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本次规划不提倡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在保障功能格局与景观价值的前提下,借鉴精明增长理论,合理地进行村庄空间规划。(附图02)
(1)规划布局结构
在现有村落布局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依托新圩河与规划村庄主路形成的发展主轴,结合村域道路系统路网形成“一轴、一心、两片、三区”的布局结构。其中,
“一轴”是沿新圩河与规划村庄主路形成的发展主轴,是构成两屯空间的主骨架。在这根轴线上联系了村屯主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及产业发展区片;“一心”是规划的公共活动中心,位于发展主轴的东侧,集合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两片”即新圩和水磨两个生活区片; “三区”则是沿发展主轴依次排列的三个产业发展区片,它们分别是大型农家乐集中发展区、特色农业观光区以及沿江自然生态游览区。
(2)产业布局
大型农家乐集中发展区位于现状村屯主入口附近,新圩水坝至新圩桥之间的沿河两岸区域。该区交通基础好,拥有良好的景观条件,现状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家乐发展基础,比较适合下一步的集中做大。(附图03)
特色农业观光区位于新圩桥以东沿新圩河两岸的区域内,是集农业生产、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发展区。规划拟对该区域内的现有农田进行整合升级,引入高科技瓜果蔬菜品种及花卉种植,通过丰富的组合和设施的完善,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游览。同时在该区内新圩河的南岸规划建设一个结合水车景观的大型水磨,在营造该村标志性景观的同时,也是本次规划的一个点题之作。
沿江自然生态游览区处于发展主轴的尽端,新圩河口两侧柳江沿岸地区。这里江面开阔,山青水秀,自然景观条件优越,规划拟开发为中高层次的旅游服务发展区。
(3)居住环境与村貌控制
保留现有的两屯居住格局不变,采用填充式的建设,强化居民点建设的集中引导策略。同时完善居住组团内部的道路、停车、绿化等设施,提高村民生活环境质量。
规划将新圩村的整体风貌定位为具有桂北地域特色的山地乡村风貌。所有新建住宅都要按照规划建议的建筑形式进行建设;现状民居也都应统一进行外形改造。建筑形式主要以提供的图集为参考;材料基本上以传统材料,鼓励使用本地材料;体量小巧,色彩淡雅;立面形式统一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形式。(附图04)
2.5公共产品
2.5.1公共服务设施
近期项目安排:文化活动中心及其休闲广场一处、戏台一个、篮球场一个、公厕两座、垃圾收集点一处以及度假村一座。
中、远期阶段性安排:其他计划建设的各类项目,如沿江观光休闲设施、大型农家乐、小卖部等,这些设施是充实农村基层建设,完善农村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利益机制。
2.5.2市政基础设施
修整现状的乡村公路,使其全路段宽度都达到6~8米。在新圩桥南侧引一条主干道通往柳江边,与原有公路一起形成主干路网;并完善次村道和支路,最终形成“主村道(6米,两侧各预留2米人行道)——次村道(4米)——支路与入户道路(2.5米)”的等级系统。
规划根据新圩临近市区的优势,依托城市管网条件,完善村庄水、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撑。
3、主要经验
总的来看,此次新圩村新农村规划无论是从政府引导、村民参与还是建设成果来看,都算是比较成功的,新圩村的产业开发和村容村貌也发生了质的飞跃。对比同期其它新农村的规划工作,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主要经验。(附图05)
(1)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近郊农村不仅是农民的栖身之地,也是区域城市发展的生态承载。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育生态是农村发展所肩负的一个重要职责;而新农村建设不仅是物质建设和经济建设,它还是一场精神文化建设,这种建设在塑造崭新的精神面貌的同时也必须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传承下去。规划在如何保护与利用村屯环境资源的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村庄周边的所有山体、水域等自然环境都没有遭到破坏,村庄居民点也没有进行无端的大拆大建,土地肌理和人文环境得以有序传承。
(2)产业发展与村庄改造相结合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和经济基础。由于资源条件和产业定位的不同,有的农村其产业发展与村落关系不大。但作为近郊山地乡村,耕地缺乏的新圩村要想改变困境,必须把产业发展跟资源条件与村庄改造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统一发展。开始,农民不一定能理解其中的关系,在规划主路的选线上与方案组产生了较大的分歧。经过艰苦的博弈,规划坚持放弃原水磨屯僻塞的入屯主路,改由新圩桥南侧的开敞空间引一条主干道通往柳江边,从而打开了村屯建设的格局,产业发展和村庄改造实现了双赢,实际操作效果令城区政府及村民均十分满意。
(3)贯彻农民自决、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
农民尤其是近郊农民有着改变生产方式、推进村庄建设的强烈愿望,在新圩村的规划工作中,农民的自决虽然也给方案组带来很多额外的麻烦,但更多的是前进的动力。近期建设的每一户新宅基地与户型选择均是由设计人员与农民共同勘察、选定的,并以编号的形式在总平面上标示明确。哪怕是千奇百怪的朝向要求我们也尽量协调满足。使得方案既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和权利,又克服了农民自身的惰性、调动其积极性,形成了真正的新农村建设。
4、结语
我国乡村天地广阔,形态各异,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挖掘特色,区别对待。近郊山地乡村往往存在着生态保育和景观利用的双重价值取向,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是其一大个性特点。具体工作中只要经过充分调研,细致研究,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产业发展与村庄改造相结合的原则,贯彻农民自决、发展自助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采用经济合理的建设模式,就能够创造出不错的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海龙;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2005年03期
现代旅游业在向传统农业延伸的过程中,吸引了城市居民对乡村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乡村景观的向往,推动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尤其是在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塑造了乡村地域的多功能景观,改变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空间基本格局,促使乡村景观开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较大的发展潜力。作为我国乡村经济在新时期实现转型的重要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成为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这种基于传统农业的服务性产业,是一种多维度及多层面的旅游体验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休闲度假旅游外,还包括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乡村间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成为野外探险、打猎和钓鱼,文化与传统旅游等一些区域的乡村民俗旅游活动。
二、洛川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
(一)洛川县果业概况
洛川县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内有洛河穿过而得名。洛川县原辖5个镇、14个乡;2000年,调整为6个镇、13个乡。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秦开阡陌,汉主限田”,洛川是黄河流域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洛川现代果业建设成效显著,苹果精深加工、农资产品加工、饲料肥料加工等果畜配套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提速。相思川森林公园及旅游环线建成投用,万凤塔祈福纳祥景区开工建设,洛川会议红色旅游项目申报立项。
全县苹果从1947年至今已有苹果面积50.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1%。洛川人均占有苹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倍,名列全国榜首。果农人均年纯收入在2011年已超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4%,是陕西省人均纯收入的1.3倍。2011年,国家农业部与陕西省合作,在洛川县建设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产地苹果批发市场,共同打造引领中国苹果产业的“航母”。 2013年,编制了《洛川苹果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新建苹果出口基地2万亩,有机苹果基地1万亩,高标准果园1.46万亩,挖除弃管残败园6570亩,建成现代苹果标准园31个。全县苹果产量达76万吨,产值40亿元。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国际市场现状。
通过积极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洛川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及部省名优奖170多项,获得了英国、加拿大、阿根廷、墨西哥、智利、泰国等7国及欧盟有机苹果出口认证。品牌的创建,有力地提升了洛川苹果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洛川也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作为主导产业的“洛川苹果”,品质好,口感佳,已经成为我国苹果主产区陕西苹果的代表符号和聚焦点,更是市值超过40亿的“金字招牌”。
2014年3月25日,美媒称洛川苹果征服美国市场,美国农业部数据:美国人消费的苹果汁有60%从中国进口。来自陕西洛川的苹果征服了当地市场,而这为苹果原产地的果农们却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美国果农面对中国洛川苹果的来袭失去了传统竞争优势。
洛川苹果种植面积50万亩,无工业污染,是世界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已获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指定苹果冠名权20多个,同时,洛川海拔平均1100米,秋高气爽,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搭乘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已举办七届)东风,推出“来洛川采世界最佳苹果”赏果采摘月活动。
2、国内市场现状。
洛川发展苹果产业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是举世公认的苹果最佳优生区。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势农产品(苹果)产业化建设示范县、优质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食品安全(苹果)示范县和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示范县。
2012年9月21日至23日中国陕西(洛川)国际苹果博览会将在洛川隆重举行。恰逢洛川苹果成熟季节,广袤洛川大塬呈现“红果满园”景色。为此,特决定举办“苹果之都,休闲胜地”金秋赏果采摘月活动。
因此,洛川苹果现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规模,能够为后续打造以苹果资源为主导的农业旅游提供足够的支持和保障。
(三)现状分析(SWOT分析)
优势:洛川苹果种植面积广,全面采用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产量大,品质优秀,色泽红润,口感极佳。并且洛川已举办多届国际苹果博览会,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劣势:产业发展模式单一,产品线宽度过分狭窄,产业结构不够优化,尚未形成完整的苹果产业体系。乡村旅游不发达,对外宣传力度小。
机会:近几年,我国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这为洛川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由此开始扩张产品线,优化产业结构,整合各类资源,正是迎合、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
威胁: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较多,竞争力较大。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低,容易被替代。
(四)洛川苹果产业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问题
1、资源与环境约束加剧,果业发乡村旅游发展方式有待转变。
目前,洛川苹果生产高度专业化,土地资源消耗严重,依靠规模扩张已无潜力,常规的生产和旅游经营方式难以持续,传统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体验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当地居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也存在巨大挑战,迫切需要转向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2、自然灾害频发多发,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
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影响,自然和生物灾害更加严重,保证苹果产量、质量基础上发展果业相关产业旅游要素,需要完善果园基础设施,提高果园装备水平,强化科技支撑保障,使当地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涵盖一定的高科技要素。
3、乡村旅游市场消费升级,苹果生产、产品、工艺等更受旅游者的关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品种的优质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洛川苹果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工艺化水平精高,这些都是现代都市居民热心关注和积极体验的重点。因此提升苹果质量的任务越来越重,确保产品安全,满足旅游者体验感和消费力度的难度越来越大。
4、乡村旅游富民强县的目标,迫切需要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洛川县重点打造苹果加工物流,文化创意,关联农资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挖掘县内为资源,开发国内外市场,农业旅游已经势不可挡。
三、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及现状分析
(一)洛川苹果产业开发模式
2014年以前,洛川苹果一直都是以简单、单一的模式在发展,根本没有合理的利用这个优势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严重的阻碍了洛川苹果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中国也是个接待量很大的国家,所以在旅游方面,政府更有责任和义务来满足来自四方的游客,并且旅游产业与农业存在高关联度,随着产业的高度化,产业融合能使旅游业与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升级。
(二)洛川苹果产业的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洛川苹果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 生产的低成本又使洛川苹果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强大的科技依靠和政策支持又为陕西苹果加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因此,洛川苹果有着优越的内部发展环境;但另一方面,洛川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又存在着品牌形象差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至于影响了自身优势的发挥,不利于建立有利的竞争地位。所以,如何有效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自身能力,如何建立并改善陕西苹果的品牌形象, 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加快陕西苹果的产业化步伐不可避免地 成为洛川苹果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陕西苹果农业旅游产业产业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发展思路
1、加强产品品质, 强化品牌战略。品牌可以给产品带来超越其功能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可以吸引消费者,创造消费者忠诚,可以给产品带来价格优势。对于农业旅游这一项产品也是如此,名牌产品可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可以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不论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出口到国际市场,陕西苹果要想快速发展,取得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提高产品品质, 扩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
2、调整单一结构, 深化产业发展。合理的品种结构、苹果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占有并开发市场,使苹果这一季节性产品突破季节限制,平衡市场供求,延长产品创利时间, 增加创利范围。使农业旅游突破季节性、单一化的特点。比如说, 加工用苹果的价格就远高于食用苹果,深加工的果汁、果酱等产品就不受季节影响。我们可以将这项制作引入我们的农产品观光之中,加深农业旅游的深度。
3、增加知识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知识、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应用于苹果产业资源的的生产、加工、管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成为苹果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也是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4、改善营销管理,拓展发展思路。市场营销和营销管理对产品的推广和销售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随着市场的变革,国内外农业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往传统的营销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多变的市场形势了,进行营销管理的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以苹果为核心农业旅游的的营销管理,拓展新的发展思路。
上洋镇隶属于广东省阳江市阳西县,地处粤西中部,位于阳西县东南部,背山面海,交通便利,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上洋村委会位于上洋镇中部,毗邻镇区,距离县城约18公里,东邻白石村,北接上洋镇区、西连南堡村,南毗双鱼村。
【自然环境】上洋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季风气候明显,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雨量充沛,地势较为平坦。
【区划人口】
共有5个自然村:上洋一村、上洋二村、上洋三村、上洋新村,上洋圩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705户2778人,其中男性1499人、女性1279人,人口较多的姓氏有:姚姓。
常住人口1926人,其中60岁及以上459人,占16.52%;青壮年劳动力1725人,占62.09%;16岁及以下568人,占20.44%。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770公顷,建设用地22.32公顷,非建设用地0.87公顷,水域0.33公顷,农林用地0.54公顷。
【配套设施】
1.道路交通:村庄主要通过X747与镇区和外界相联系。进村主要道路宽8米,水泥路面。目前村内道路基本实现硬底化,村内缺少公共停车产,现状主要为沿路停车。
2.公共服务设施:目前上洋村公共服务设施有祠堂,健身广场、幼儿园、小学,文化广场,村庄已全部通水通电通宽带,道路增设路灯。
【经济组织】
现有5个经济合作社分别是:上洋一村经济合作社,上洋二村经济合作社,上洋三村经济合作社,上洋新村经济合作社,上洋圩村经济合作社。
2017年换届以来新上的较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
1.村道硬底化工程项目 ;
2.村巷道硬底化工程项目 ;
3. 污水管网铺设工程项目;
4. 上洋一村,上洋三村,2个自然村的公厕建设项目;
5.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项目;
6.上洋村文化广场工程项目;
7.农田高标建设项目。
【产业发展状况】
目前上洋村的村民收入来源为外出打工和西瓜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种植。
【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上洋村的产业发展状况,资源条件,地理区位,环境优势等,以现代农业以及配套的农贸商业、产品初级加工业以及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升级村内传统农业,发展现代规模农业(西瓜、荔枝、龙眼等),并积极发展新型农作物,农村电商,实现产品产销结合。
鼓励农户与广东省、阳江市或者其他地区的龙头企业、加工配送企业和宾馆、饭店超市等流通服务企业加强合作与对接,为期提供农产品初级加工和分类包装,有条件的可以发展精细加工、分级包装盒标识上市,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有效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效益最大化。
乡村旅游业正成为重要的乡村产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突出田园风光及人与自然和谐特性,注重旅游设计建设,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推动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1、为游客提供既有乡土特点的,又有城市生活的现代、便捷环境。
2、要发展传统农家乐、养生游、休闲观光采摘游、节庆游的同时,顺应乡村旅游新趋势,适时推出乡村旅游在第二住宅、分时农业、节会、等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方面的产品。
各位企业家、同志们:
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大企业引领。大产业发展是靠大企业来实现的企业的发展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引领。大企业是引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名片。日本丰田公司以全球最佳制造业者闻名于世,并且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标兵,也提升了日本制造业的整体形象;青岛海尔集团创造了中国红色家电的奇迹,增强了青岛经济综合实力,也代表了当代中国制造业先进水平。句容只有培育出一批大企业,才干进一步提升我海内外的知名度,才干实现跨越发展、加速赶超的目标。培育大企业,就是要把市里已经出台的培植规模企业的系列政策落实到位,强化对工业企业的服务,落实好市领导和部门挂钩联系制度,协助企业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大企业,就是要大力改善服务环境,落实涉企政策,清理涉企收费,加强中介机构管理,简化审批顺序,提高服务效率,营造大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培育大企业,就是要在各类要素的供给上优先保证大企业的需要,包括优先安排项目用地、优先建设配套设施、优先安排生产要素、优先争取省市科技创新扶持资金、优先享受各类优惠政策,把资源要素向大企业集中;培育大企业,就是要集中力量引进大项目,特别是要引进国资、外资、民资大项目,以新的大企业引领句容大发展。企业家也要树立雄心壮志,把做大做强企业作为自己始终不渝的事业与追求,以宽广的眼光审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时刻坚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机遇,带领企业不时开辟新的发展天地,发明辉煌的业绩,
这里召开全市工业企业30强座谈会,今天。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致谢意;二是听意见;三是谋发展。刚才,周副市长宣读了年度工业企业30强名单及实行领导、部门挂钩制度的通知》为30强工业企业进行了授牌。6位企业家也从各自实际动身,畅谈发展成绩,谋划美好未来,志存高远,决心很大,充溢了坚定的信心和必胜的豪情,同时也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大家的发言,深受鼓舞,也深受启发。
今年以来,应该说。全市广大企业家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面对利息上升的困难局面,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的冲天干劲,善谋发展之策、开拓发展之路、力求发展之效,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支撑了句容发展的大局,为我市实现“决胜小康、加速赶超”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实际行动,让我感受到句容企业家的优良素质,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畏难、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一种在机遇面前不错过、乘势而上的发展意识,使我看到句容实现加速赶超、跨越腾飞的希望。这里,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对各位企业家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为句容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高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刚才,尹市长就扶优培强规模企业作了很好的讲话。下面,对各位企业家,再谈三点想法。
大产业是乡村的核心竞争力。大产业不只代表着城市的综合实力,句容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大产业支撑。大产业引领城市发展。也是乡村文化的象征。美国微软,不只使信息产业获得了空前发展,也使美国的文化影响力得到极大增强,甚至在某种水平上引领了世界文化潮流。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世界。瑞士的手表制造产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不只为乡村发展提供了一种创造财富的机制,更重要的这些大产业的发生和成长,增强了乡村比较优势,塑造了乡村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乡村经济发展更具效率和更富创造力。目前,句容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贴牌加工型为主,产业层次不高、带动能力不够、竞争力不强,缺少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产业,这也是句容综合实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所在致力培育大产业已成为句容跨越腾飞最紧迫的任务。要认真研究句容产业发展的基础与现状,掌握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抓住产业发展中集聚与扩张的规律,以敢当第一、敢争唯一的气魄,大力培植产业集群,产业发展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尽快形成聚集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企业家更要增强敏锐性,准确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熟悉产业最新的技术效果与产品,向产业终端和高端发展,争当产业的引领者,为句容大产业的形成贡献力量。
1.1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主要功能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通过扶持来改善乡村旅游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相关地区的旅游条件和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确保旅游能够解决贫困人口的生活问题。旅游业与当地的农业、住宿业以及餐饮业都有着紧密的关联,借助扶持旅游项目可以促进相关产业更好地发展,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最终帮助该地区人口脱贫致富。
1.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主要内容与实施形式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人口等主体共同参与,立足于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来识别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和不足,借助政府、企业的资金和政策帮助,改善当地旅游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旅游扶贫帮助体系,最终让贫困人口直接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比如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售卖土特产品、土地转让等等。借助这些方式让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到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和实惠,其核心内容是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实施过程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注重扶贫目标识别和旅游项目识别,只有准确识别二者,相应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才具有长期的持续效益。
1.3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主体构成与行为逻辑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体众多,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贫困人口,各个主体之间联系密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逻辑。政府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消除社会贫困,帮助贫困人口借助旅游产业实现脱贫。基于此目的,政府会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并利用财政资源扶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谋取利益,同时也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主要表现为支持和提供旅游产业相关服务,制定并开发旅游资源;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承担旅游产业中的中介功能,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际出现的问题提供帮助,主要表现为维护贫困人口利益,解决贫困人口在旅游活动中遭遇的问题;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为了寻找到生活资源,借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改善自身的生活,主要表现为经营旅游相关产业,转让旅游用地、售卖相关土特产品。以上各个主体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目的不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有着不同的行为逻辑。在这些行为逻辑合理匹配的状态下,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良好运转。
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2.1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现状
截止到2015年12月,我国贫困人口降至5500万人,同比降低4.3%。从我国整体情况来看,贫困人口已经大幅度减少。在贫困人口减少的过程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产业是一个无污染的朝阳行业,以旅游产业用于扶贫代价较低、成本?^低,并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使地区经济能够持续性发展。自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以来,每年带动20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持超过6000个乡村旅游项目。预计到2020年,通过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地区,旅游年收益将突破100万元,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将成为我国扶贫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
2.2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困境
2.2.1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资金相对匮乏
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匮乏是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注入,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旅游项目开发更是要解决周边道路、基础设施问题。政府在旅游项目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资金来源有限,对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也受到限制,在较高的开发成本面前资金注入显得稀少。同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单一的投资主体会导致政府压力过大,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从而影响旅游项目的开发效果。因此,政府扶持力度不足,资金相对匮乏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2.2扶贫对象认识偏差,缺乏动态管理
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针对贫困人口进行调查和统计,由于贫困人口数量较大,会存在对扶贫对象认识的偏差。相关部门对人口的调查和统计数据不准确,并且没有实施动态管理,所谓动态管理就是对贫困人口进行跟踪调查,及时了解贫困人口是否已经脱贫,这项工作耗时费力,容易出现扶贫对象不明确、扶贫对象不精准的问题。这就导致贫困人口没有受益,反而让其他非贫困人口获取了经济收益。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一旦扶贫对象出现偏差会造成项目偏离根本。因此,扶贫对象认识偏差,缺乏动态管理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难以根治。
2.2.3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旅游扶贫项目落实困难
基于目前贫困地区人口分布来看,贫困地区的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剩余的贫困人口劳动力明显不足。这是由于贫困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匮乏,造成劳动力过剩,这些劳动力只能选择外出打工。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开始建设,并无法短时间内有效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而剩余的劳动力又无法满足旅游项目建设需求,这也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旅游扶贫项目落实困难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存在的重要问题。
2.2.4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
目前,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是严峻问题,优秀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偏远的贫困地区,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由于人才匮乏,造成大量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没有特色、模式单一,在持续开发过程中竞争力不足,失去竞争地位,从而逐渐走向下滑道路。由于人才供给不足,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无法进行持续性发展,造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运行效果不佳。因此,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创新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难以克服的问题。
3.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未来发展规划路径
3.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吸收多元主体资金注入
政府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重视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多数是由政府财政支持,只有政府重视旅游项目开发,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完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提高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并引入更多投资主体来减轻政府压力,政府应该提出更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形成“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新局面。
3.2提升扶贫精准程度,重视真实数据调查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的关键在于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是为了让贫困人口能够在旅游产业中谋生,并借助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目前各个地区针对贫困人口的确定主要依赖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统计,这种方式容易出现作假行为,造成扶贫对象不精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设定动态的贫困人口调查管理模式,保证相关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只有调查数据真实有效,才能准确定位贫困人口,才能借助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3.3延伸农村产业链条,实施优化产业整合
青壮年人口流失是贫困地区面临的主要现象,由于经济发展滞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数量稀少,贫困地区的青壮年不得不外出谋取生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开发应该注重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以旅游业带动农业、交通业、餐饮业共同发展。只有延伸贫困地区的产业链条,实现各个产业的优化整合,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才能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3.4注重人才培训及引入,打造创意旅游产品
园林花卉
(1)攀西地区荚蓬属植物资源 潘天春 李佩华 梁剑 罗强
信息荟萃
(5)重庆市财政突出“五大重点”耕作美丽乡村 无
园林花卉
(6)自贡彩灯公园规划设计探析 张军昌 张建林
信息荟萃
(12)重庆市农产品将建“户口档案” 无
园林花卉
(13)城市绿地对热岛效应的缓解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邹敏 刘奕清 先旭东
信息荟萃
(16)重庆市南川区全力打造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无
园林花卉
(17)升钟水利工程废碴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探讨 罗建碧 邱建华
(21)华北地区盐碱地白玉兰栽培技术 桂炳中 徐现杰 马晓辉 黄韬 及瑞芬
信息荟萃
(23)重庆市永川区扎实推进六大农业产业发展 无
园林花卉
(24)影响市街桂花开花的因素及解决对策 马跃 刘华敏
栽培与植保
(26)乌皮樱桃大棚避雨栽培效果初报 唐元华 张敬
(29)浅谈全膜玉米在榆林市榆阳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高飞宇
(31)马铃薯晚疫病综合防控示范效果初报 张亚东 胡成香 周远秀 袁文斌 谭监润 冉峰
(32)“水稻-大蒜”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许洪富 杨秀洪 郭忠印
(35)我国菠萝水肥管理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郑良永 郑龙
(38)水稻主要病虫害为害特点及防治措施 杨淑兰
(41)云阳县花椒栽培技术要点 李大成 黄丙春
产业发展
(42)重庆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设对策 唐双福 史思茹 黄永东 唐维超
(46)柳江县青花梨产业现状、优势分析及发展对策 梁志全 喻忠刚 韦初举 韦启光 梁丽梅
(50)重庆市永川区粮油产业化发展思考 彭南飞
信息荟萃
(52)重庆市农委五项措施确保蔬菜供应不断档价格稳 无
产业发展
(53)梁平县黑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方绪彪 刘兆俊
农业经济
(56)垫江县全力推进“五点三区”特色效益农业的思考 黄晓容 周杨 王金涛 张东 黄静
(61)试论重庆市南川区农业品牌建设与保护 程勇
(65)从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视角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 樊兴丽 布海东
(68)酉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及发展思路 黄修文 冉强
&nbs
p; (71)农村土地撂荒的原因及对策 喻小倩
城乡统筹
(74)巫溪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思考 王继平
品种推介
(77)双低杂交油菜‘种都油998'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 石有明 邓武明 周燕 文凤君 黄华磊 唐尚同
信息荟萃
(78)第三届重庆采茶节开幕 无
品种推介
(79)杂交一代新品系‘惠丰'苦瓜栽培技术 谷九益 胡道荣 陈兴瑜
农事月历
(81)重庆市3月农事建议 无
无
(84)陕西扶风县瑞欣果树苗木专业合作社 无
编委/专家风采
(85)编委风采 无
(85)专家风采 无
“邮乐购”是邮政部门为了贯彻国家富民政策,依靠邮政专业网点优势,凭借邮政部门社会影响力及服务性,打造的服务于人民的公共服务平台。“邮乐购”在最初阶段需要凭借政府提供的大力支持,全面发挥邮政优势为电商发展提供设施支持,同时与各大线上网购平台及线下零售市场相结合,推动“邮乐购”通过农村电商网络平台获得发展;期间,邮乐购为了能够提升农产品营销效率,促进自身现代化发展,利用农村邮政网络优势、农产品经营产业及销售渠道,与农产品领军企业及销售渠道建立合作关系,树立领军企业及营销渠道协同发展的市场局面。2016年,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竞争激烈,“邮乐购”在竞争大军中独树一帜,走在全省电商前沿。在“互联网+”的社会环境下,加强优化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企业合作力度,形成大众配送规模,是当前电商及农村电商物流发展需要快速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针对贵港市电商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农村电商物流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素,基于贵港市自身特点提出优化策略。
1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1.1农村发展现状
1.1.1农村基本发展情况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港市常住人口大约为431.6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大约为215.82万人。近年,乡村户数、乡村总人口及从业人数逐渐呈现上升趋势。1.1.2乡村经济发展现状“十三五”以来,贵港市关键性经济作物产值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推动农产品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贵港市粮食产量高达146.8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大约为311.4万亩,水稻产量高达122万吨,全市粮食产值超过47亿元;全年水果产量高达50.56万吨,年末果园种植面积超过103万亩,水果及果园种植面积同比增长分别为15.8%、3.3%。近五年,贵港市农林牧渔等产业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年平均增长值超过4%。综合来讲,贵港市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使农村电商业发展具备一定自然优势。
1.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现状
1.2.1电商综合发展状况2019年,贵港市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全面推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全市电商成交额超过131.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1%。电商产业快速壮大。2019年,贵港市简易家具、电子信息、运动服饰以及生鲜水果、旅游等产业电销成交额均高达亿元以上。全市通过第三方平台创建的跨境网络营销商户超过80家,跨境电商境外成交额超过2亿元,其中,简单的木制品及工艺品的销售总额分别超过2000万元、1600万元不等。电商扶贫获得明显效果。全市商务机构联合企业设立“京东———贵港馆”以及“贵港扶贫市场”等平台,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富硒农产品,开拓农产品营销途径,主打百香果、红薯以及白玉甘蔗和沃柑等“网红”农产品,仅这四种农产品全年网络营销额度超过8000万元。以上情况均体现了贵港市电商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逐步进入迅速发展阶段,是促进广西消费增长、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打造现代服务产业的重要动力。1.2.2农村物流发展状况当前,贵港市农村物流产业逐渐从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物流模式过渡。首先,主流产业多样化发展。主流产业由快递、仓储、邮政以及运输等方面向加工、生产及流通方面拓展,特别是向农产品深加工至营销方面扩张。从当前阶段贵港市农村物流发展现状来讲,农民及农业生产机构是主要生产力,乡村供应及营销物流规模较大,比如农产品批发、经销合作产业等。其次,政府持续向乡村物流提供支持。中国快递行业规模始终排在世界首位,广泛覆盖全国各个村镇。贵港市与其他地区制定战略合作目标,希望通过互相扶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等方式,促进在网络规划以及项目建设和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管理及电商等范围内的合作,协同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最后,物流产业与农村经济现状之间出现冲突[1]。社会现代化发展及服务通过物流产业得到体现,贵港市乡村经济呈现出自产自销的态势,不符合农村物流产业发展需求。一则自产自销的发展定势造成贵港市无法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服务性能有待提升;再则,农产品加工无法形成一定特点,不能有效促进乡村物流产业市场开发。
2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遭遇的瓶颈问题
2.1乡村群众参与电商观念有待加强
乡村群众人员结构存在一定复杂性,受教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农村地区很多居民是留守儿童及老人,虽然部分地区有青年人群居住,不过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处于初高中阶段。尽管网络宽带已经广泛普及,但是基本用于看电视及玩游戏,网络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发挥经济效用的机会渺茫。农村群众受自身观念及受教育程度影响,对于网络交易、电商等概念缺乏认识,对于信息科技及网络了解不够深刻,通过电子商务完成购物的观念及操作能力有待提升,无法充分认识电商对于农产品外销及工艺品下乡等网络平台的作用,潜意识只认可传统的实物交易模式,对于新兴的网络交易较为陌生,致使乡村群众参与电商的观念有待加强,使乡村地区的电商物流受到很大影响。
2.2乡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国内乡村电商起步较晚,物流产业严重缺乏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农产品冷链物流,储运保管、道路运输等设备均无法使电商物流需求得到满足。此外,乡村各个村落较为分散,特别是新疆、以及青海等牧区,有些地方甚至没有公路通达,更遑论建设乡村物流快递站点[2]。很多电商及快递企业在此类偏远山区成立的快递站点通常只能到达县、乡、镇一级,很难实现“村村通”的服务目标。与城市成熟的物流产业相比,乡村电商物流当前需要完善道路、储运、保管、通讯及网络等基础设施,即使实现邮政通讯的行政村,其他自然村仍需要自行寄取货物,使乡村电商物流的长远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3乡村电商物流成本要求过高
国内农村地区电商物流兴起时间不长,物流产业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很多电商及物流产业服务站点通常只在县及乡镇或者经济发达的乡村出现。再有,农村地区村落及人口过于分散,快递收寄站点存在一定距离,同时交通不够便利,使农产品网络交易受到很大限制,从而造成物流配送时间及成本消耗过高。很多快递公司对于农村订单缺乏接收意愿,并且乡村物流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使农产品竞争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导致乡村地区的电商推广受到很大限制,成为当前乡村电商物流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与国际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国内农产品物流环节消耗量已经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近28个百分点,物流消耗成本占农产品总成本的30%左右,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物流损耗仅占总成本的3%,由于差距过于庞大,使得国内农产品市场近95%的电商处于亏损状态[3]。
2.4农村网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随着国内宽带战略的逐渐强化,网络在我国的发展速度较快,不过乡村地区互联网覆盖面积仍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不同,发展状况也存在差距。相较于城市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程度,乡村网络速度、信息技术及互联网安装、运维等环节均有较大差别。当前,乡村推广电商物流需要网络信息化技术给予支持,由于受地理环境、运输条件、网络科技及专业人才等因素制约,电商运营网络产生意外状况时,无法及时得到维修,使得网络交易无法正常进行,特别是具有较高时效性要求的生鲜农产品交易。再有,很多乡村群众严重缺乏互联网应用的基本技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基本需要利用移动通讯或社交传播等途径知晓市场信息,网络交易量较为零散。乡村现阶段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无法为交易双方提供有效的主体信息或者存在信息不对等现象,极易错失农产品最佳交易时间,使得物流配送及储运等相关资源遭到严重浪费。
3破解贵港市农村电商物流瓶颈的有效路径
3.1在农村范围大力推广电子商务产业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无法充分了解乡村电商产业,对于电商的参与意识有待加强,传统实体交易理念根深蒂固,参与电商网络交易仍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过渡。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推广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大乡村电子商务传播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乡村标语/标牌、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大力提倡电商经济发展优势,强化乡村群众参与电商模式观念。首先,利用新媒体进行专题报道,邀约各大新闻媒体、报社等具有权威的机构,针对乡村电商发展优势进行专题报道。其次,张贴标语标识,充分利用条幅、LED显示屏以及移动广告车等宣传途径,广泛传播电商知识,为乡村群众打造电商服务环境。最后,发放宣传资料,在乡村、集市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安排宣传咨询窗口,为乡村群众提供电商知识专业咨询服务。
3.2快速优化农村电商物流基础设施
农村地区受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环境影响,农产品加工、质量检验、储运、保鲜及包装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硬件设施建设不足使得乡村电商、物流发展及服务质量均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要求工信、交通、农业以及邮政等政府机构和电商及物流企业协同发展,促进乡村电商物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优化乡村电商物流服务体制,推动乡村电商及物流产业健全发展。首先,快速建设乡村通讯基础设施,加快光纤网络普及范围,推动通讯网络提速降费,快速扩大农村公共服务网点免费网络覆盖面积。其次,应该提升农产品物流标准化发展速度,政府在生鲜农产品物流、质检、冷链、储运以及包装等环节给予资金及政策支持。再次,邮政机构及其他民营物流企业应该强化服务设施及系统共享力度,迅速加强农村物流网络基站建设,加设农村快递网络站点,缩减物流成本。最后,交通运输方面,政府应该加强输运硬件设施维护力度,优化城乡一体化交通运输环境,提高农产品运输质量。
3.3建设县乡村三级乡村电商物流服务系统
发展乡村电商物流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但是农村综合业务量及消费群体不够集中,物流企业通常仅在县或者乡镇地区布置网点,顶多在行政村设置便民服务网点,很难使大部分自然村的物流需求得到满足[4]。为了能够有效降低乡村电商物流网点的建设成本,需要交通、物流产业、网络营销及邮政部门相结合,构建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服务系统,发挥县级区域优势,展示“多站合一、服务通网、网络共享”的强大优势,协同建设网络营销、专业培训及服务的综合渠道,探索符合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农产品储运、生产、包装以及营销过程中提供助力,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信息化发展,推动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具备综合性能的乡村电商物流服务机制,降低农村消费群体收集营销信息、储运损耗、农产品加工等环节的成本压力,避免中间环节成本损耗过高,压缩物流运输周期,确保农产品营销渠道通畅,保障农产品新鲜度。
3.4提高乡村电商物流信息化水平
农村信息网络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市场信息传播速度也较慢,基本需要依靠移动通讯及人际关系获取市场信息,使得农村电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受到严重干扰。首先,需要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促进关联机构融合、对接,利用“互联网+农业”为农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支持,推进农产品物流产业实现统一管理。其次,基于农村电商物流建设需求创办专业网络平台,用信息流引领资金、人才、产品及技术等重要因素,突破乡村物流信息迟滞性缺陷,发挥“互联网+物流”在市场信息收集过程中的优势,通过物流信息数据库,及时公布及接收农产品营销、储运及物流等相关信息,追踪产品信息,提高物流产业服务水准及储运效率,最大程度保证物流速度及农产品新鲜度。
4结语
202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提到,“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强化农村补短板保障措施”。开拓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同时促进农业供给侧创新,培养乡村新动力的主要动能。为促进乡村电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政府陆续推出和电商物流有关的发展策略,并提供破解途径,为推动乡村电商物流产业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廖瑜婷.漳州出台推进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四条措施[N].闽南日报,2021-12-08(002).
[2]岳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六曲河镇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06):93-94+104.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不论是实施偏重城市的政策还是扶持农村的发展战略,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地区的问题表现为诸如小农户与大市场,小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等一系列矛盾。城市地区的问题则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市场容量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乡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与工业化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谁都不能孤立地求生存、求发展,两者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一种有序发展的良性态势。
一、我国城乡产业关系发展的现状
1.目前乡村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现在继续进行的工业化,不是传统的、狭义的工业化,这种工业化大体是指制造业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提高的过程。我们要实现的是广义的工业化,既包括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包括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和第三产业发展所引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深刻变化。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增加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是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农村社会面貌所必需的。
目前乡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乡镇企业产权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深化改革坚持既积极推进创新又注意规范完善,经营机制不断完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各方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企业生机活力有所增强。
2.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问题。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缺乏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第二,乡村劳动力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发育良好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传导机制。
3.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关系失调
根据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要低于15%的要求,工农业增长速度应该保持在2∶1~2.5∶1之间。目前中国城乡发展处于失调状况,这些失调环节主要是工农业发展速度失调,二元反差过大,城镇化进程缓慢。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滞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进一步加剧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结构失衡。
由于我国工业化走的是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实行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城市过度吸取农村农业生产剩余,城市优先的投融资体制。因此,不彻底改变这种扭曲各方面关系中的重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城乡产业结构失衡和城乡经济发展失调在内的问题是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二、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了地方政绩,往往把主要的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等方面,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从而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2.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从50年代就开始制定出的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户籍制度、劳动与就业保护制度及住宅制度至今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城乡不平等的政策使农民进城难。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虽有改革,但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
3.大中城市的活力不足。中心城市应该是一个地区的生产、流通、贸易、金融和科技信息中心。在世界各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中心城市都起了对农村进行经济技术辐射和吸引大量农业人口就业的作用。我国的中心城市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活力不足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不仅没有吸收更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就业,而且城市没有对农村产生应有的辐射作用,使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滞留在城市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农村则由于得不到这些生产要素,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
4.乡村经济素质低下。在沿海地区,不少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堪与城市国有企业相匹敌。但对大多数乡村地区来说,整体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一些乡镇企业有所发展的地方,也存在着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落后、人员素质低、生产项目重复等问题。有一些地方乡镇企业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从而导致了农村无法吸收城市资金、无法消化城市的一些高科技项目。
5.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在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财政方面,由于县级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也力不从心,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推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
1.政府加强引导,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政府应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引导,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的实现形式,改变乡镇企业投资主体单一的现状,加大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力度,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乡镇企业的重组转制,提高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乡镇企业的再次腾飞。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业的投入,是扩大农业再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提。
2.工农协作的组织需要继续发展和完善。应总结经验,结合市场要求,郊区乡村地区通过农村股份合作制,确立农民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系,增强“公司+农户”的关系、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和农业经纪组织,促进近郊工农业的互动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依据市场需求,以农业的龙头企业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将分散的农户或由农户共同组成的农业生产基地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等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建立与其他行业有广泛联系的农业产业链、产业群或产业体系。
4.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农业的“反哺”,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领域,不断创新的农业投入机制,建立国家、集体、企业个人多元化投资机制,包括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比如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提高农民素质水平;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拓宽农业筹资渠道。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支持小城镇建设,合理确定小城镇建设的承贷主体。
5.建立跨区域的产业互动与合作的协调机制。各地的资源是有限的,各具优势,在竞合日趋重要的当下,区域合作使得各地的优势资源互补,产业升级提档的速度也同时加强。而现代交通线路的不断延伸,打破了行政区划的界限,让相邻的两地成为日益紧密的一体。因此,只有加强跨区域互动和对外合作,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的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物流和产权等联动机制,才能促进跨区域的大经济区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吴方军: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12
[2]于今:落实科学发展观学习辅导百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3
[3]徐承红张佳宝: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财政政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10
[4]王梦奎: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05
[5]徐璞英: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趋势——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概述[J].资料通讯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