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河道景观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生态河道景观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生态河道景观设计

篇1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1.武川县生态河道概况

1.1地域环境概况

武川县位于中部,阴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北,总面积4885平方公里。全境在北纬40°47′-41°23′、东经110°31′-111°53′之间。县境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最宽约60公里。

武川地形地貌为南高北低、南山北丘,从中低山、低山地形到高原低山丘陵,高原波状丘陵过度。其中山地占总面积的41.9%,丘陵占50.4%,滩地河谷占7.7%,境内8条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雨大山洪暴发,天旱河床干涸。

武川地区年平均气温3.0℃,降水量历年平均降水为354.1mm左右。年最多降水为1961年553.1mm,最少降水为1965年191.5mm。

1.2水系统规划概况

武川县河道水系的规划主要通过昆都仑河、东河、西河形成环城水系。

在空间布局上保留并整治7条主要河流水系,并采用河中河等工程形式建设“环城水系”。

在水源方面,水系景观用水水源应以再生水、河道内的天然径流、城市排水系统收集的雨水等为主。

同时避免填河造地的做法,应对河流进行整治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河流行洪的安全价值和改善城市景观的环境价值。坚持“以供定需”原则,不宜建设规模过大、没有水源保障的景观水面。

2.干旱地区泄洪河道概况

中国内陆广泛存在着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西北、华北地区。这些地区蒸发量大,降雨量少却短时集中,短暂的暴雨倾泻后就形成了许多泄洪冲沟。这些冲沟常年处于干涸状态,只有在雨季才形成径流。旱时黄土飞扬、涝时泥沙滚滚是这种泄洪沟典型的景观。

泄洪河道在城市中广泛存在,其长期无水的状态引发了大量不协调的现象。许多河道沿岸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使这种河流基本上“有河则涸,有水则污”。河道内私搭乱建现象严重,甚至有人将民房和娱乐场所修建在河床中,一旦发生洪水,后果不堪设想。大量未经许可的挖沙取土,令河床内千疮百孔,满目皆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决策者们逐渐开始关注城市环境的品质。相应的,这些一度被人们所遗忘,已经成为脏、乱、差典型的泄洪河道,又被重新关注,成为城市景观改造的重要对象。

3.武川地区河道景观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3.1 河道防洪策略

干旱地区泄洪河道往往源短流急,产流区地形坡度大、植被稀少,洪水一旦发生,量级较大。尤其是当其流经人口稠密的城市重要地区时,解决防洪安全隐患是首要的问题。

3.1.1 水利部门设计的人工河道多数是裁弯取直,将河道沿线低洼地孤立于河道之外,建立一条单线的人工河床。这种处理方式将原有多样的行洪空间大幅减少,对于自然河道的分洪蓄洪能力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应协调水利部门在坑塘支流和低洼地出现的位置设计分洪口,利用低洼地的空间将部分水滞留起来,有效降低洪水规模。大型坑塘和低洼地能够形成巨大的水资源储备,对于城市景观用水和地下水补充作出有效的贡献。

3.1.2 扩展河道宽度,实现梯级河道断面

在保证防洪标准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为实现坡度较缓、有植被覆盖的堤坡,必须尽可能扩展河道宽度。在保证原过水断面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两级以上坡度较缓的梯级河道断面。较缓的堤坡保证了河道两侧有合适的坡度进行绿化覆盖,将原有的绿化带与河堤整合为一体,扩展了绿带的范围,并且实现了河道景观的亲水性。

3.2 河道生态补偿策略

3.2.1 截污治污,利用再生水和雨洪水等地表水形成河道景观用水完善河道治污基础设施的建设,沿河建设截污管线,将生活污水收集后排入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治理,形成再生水。

3.2.2 建设生态堤坡,恢复河床的生态功能

河道堤坡改造应利用现代生态工程技术,在保证结构强度的基础上,运用透水透气、能够生长植被的生态型护岸,恢复河床的生态功能。如目前被大量运用的生态袋边坡,其主要由生态袋和连接带等工程组件构成。

3.2.3 沿河建立多层次植被景观带

河道生境的退化,与沿河植被的破坏有直接的关系。为恢复河道生境,建议在河道内外建立2个层级的植被景观带。在河道行洪范围以外,充分利用周边用地建设由乡土植物组成的防护林带,林下设灌木层和地被层,形成乔灌草结合的复式植物群落,有效防风固土。

3.3 河道水体景观策略

3.3.1 河床中设计宽度较窄的子槽,并通过多级水坝蓄水实现节水型溪流景观

河道梯级断面中宽度最窄的底层河槽设计为承载景观水体的子槽,子槽的平面形态模拟自然溪流、蜿蜒辗转。子槽内间隔一定距离布置多级小型石坝或水闸蓄水,形成溪流和跌水景观。

3.3.2 水体形态以溪流为主,局部区域扩大水面,形成溪池相间的水系景观子槽和石坝形成的溪流跌水景观效果较单调,可沿用河床内的沙坑和低洼地,修整形态后蓄水成为池塘。

3.3.3 仅在子槽范围设防渗,子槽范围以外不做防渗处理

为防止景观用水渗漏,需要在子槽范围内设防渗。子槽范围以外不做防渗处理,当水位超过子槽高度,水体自然外溢进入未做防渗的河床,还原河道的自然渗透特征。

3.3.4 结合水体景观设计,建立水体自净和循环体系

河道景观用水以再生水和雨洪水为主,因此有必要在河道中建立一套水体自净体系。河道中的大坑可改造为沉淀池,当有雨水汇入时,沙坑使水流流速降低,水中的泥沙颗粒等得以沉积。再生水入口处建设人工湿地,湿地由浅滩和茂密的水生植物形成,利用湿地植物的吸附和过滤作用净化水质。溪流中的跌水为水体不断曝气和加氧。

通过这种方式,中水和雨水得到了有效的净化,河道内以水循环的方式实现了水体的自我维持,另一方面,这一系列水池、溪流、跌水和湿地本身也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水体景观。

4.武川地区景观河道的植物选择与设计

4.1武川地区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植物种植乡土化原则乡土植物品种是良好的植物资源,乡土植物材料的使用,是体现地域文脉及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景观设计应根据环境、气候等条件合理地选择当地生长的植物种类,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乡土物种不仅最适宜在当地生长,而且养护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小,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基本要求。

生态效益最大化原则主要体现在利用园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除要突出乡土树种外,还要突出能较高产生生态效益的树种。科学、合理地设计植物生态群落,充分准确地依据不同树种的习性、体形、物候期、生长速度设计种植类型,不但要从美学和造景来考虑,更要从发挥生态效益与适地适树的生态学和栽培学角度来考虑。

植物多样化原则。应充分体现当地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强调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持城市的平衡发展。

养护管理减量化原则。尽量避免养护管理费时费工、水分和肥力消耗过高、人工性过强的植物景观设计手法。师法自然的人工造景最理想的维护是能够回归自然,加强植物群落自身更新、恢复的能力,靠自然之力自我维持平衡。创造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的自我维持的园林绿地系统。

4.2武川地区骨干植物选择

山地森林:华北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山杏,山樱桃,草木樨,沙打旺,沙蒿

丘陵草场:杨树,白榆,柳树,白桦,柠条锦鸡儿,沙棘,小针茅,草木樨,沙打旺,沙蒿

湿地:杨树,柳树,白桦,小针茅,草木樨,白榆,白桦,沙棘,沙打旺,柠条锦鸡儿,沙蒿

河谷:油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杨树,白榆,山杏,山樱桃,柠条锦鸡儿,沙蒿,草木樨,沙打旺,沙棘。

河滩:油松,华北落叶松,樟子松,杨树,白榆,山杏,山樱桃,沙蒿,草木樨,沙打旺。

5.对该项目的思考和方向性原则

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征,建立合适的河流生态系统,面对长别分明雨季旱季,这样的河流符合自然生态的原则,在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当地的生态平衡。

利用原有的植被,新增加的植物也都是本土物种,这样的选择不但展现能出极具当地特色的地貌景观,而且很大程度减少了景观维护的费用。

多样化的景观种类,林地,湿地,草场,河滩和公共设施用地相结合,丰富景观体验的同时还能保持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相结合,在核心区最大限度地维持生态原则,两侧尤其是与城市相接的部分建立供人使用的游憩设施,使该公园在生态与城市两方面功能都十分完备。

建立多层级的河岸,结合湿地的蓄水储水功能有效地在雨季控制洪水,在旱季收集净化雨水保持径流。

该项目中运用了土工膜防渗,生态边坡,高渗水性铺装等技术和材料,使公园的生态功能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干旱地区泄洪河道重点河段景观设计探索[ 冯潇 马俊峰 周曦]

篇2

河道的重要性

河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兴起就位于长江、黄河流域,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形成也与河道具有重要的关联。“得水为上”,这是中国古代对于城市建设以及住宅营造的重要要求之一。由此可见,河道与城市、与人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河道出现的一些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对河道环境的治理也有了新的要求,有的要求恢复河道原貌,有的急于改造利用河道,种种的尝试,有好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更多的弊端。

通过几年的河道景观设计工作,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河道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城市河流治理的“以人为本”

按人的主观意志(为了修路、盖房、旅游)改变河流的走向、切断河流之间的联系,原有河道的自然生态群落遭到毁灭,城市水系失去了自我净化的能力。

防洪堤从解放初的9万km,到目前的25万km,堤线越来越长,堤身越来越高,相应的洪水水位也越来越高。上海的苏州河就有很长一段是地上河,这样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景观效果,也加大了安全隐患。

二、护岸的硬质化

河岸、湖岸和底的硬质化。

三、河流成为垃圾场

几乎所有城市河流都成为下水道的排泄场,河流的水质越来越差,河道变成了排污道;

四、河流整治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土地开发需求,人们常常把城市中的河流越束越窄,甚至被废弃、被填埋 ;

五、不给城市河流足够的空间

城市河流需要在自然的生态环境下方能维持健康,需要不断的资源补给方能保持活力。

六、闸桥的无限制性设置

在同一条河,不远的距离设置好几座闸桥,好似扼住江河的一道道铁锁。在建闸或橡胶坝等拦河建筑物时,往往不考虑留有一定宽度的辅陡坡输水道(鱼道),这就妨碍了生物的上下游交流。

河道设计的理念:Landscape sustainability宏观生态

风景园林是以地球表层景观环境保护、土地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塑造和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生态是风景园林(景观设计)最基本的特征[1]。

从宏观上来讲,河道流经广大的地域,并与其他的河流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网。时间上,他们能塑造地形,改变气候条件;生态上,具有一套独特的生物体系,并与陆地生物密切联系;人文上,孕育了人类文明,也是地区文化历史的象征;交通上,自古以来河道就是重要的航线,载人发展史上具有不可获缺的作用。

在生态学观点以及可持续发展上,立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生态思路和生态法则,以河道生态格局的整体性、生态过程的完整性、生态界面的延伸性、物种的多样性、通道的连接性、生境的原生性、扰动的有限性、足迹的平衡性和环境的健康性9个特征为切入点[2],探讨新时期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河道设计的手法:微观途径

从微观上来讲,河道为人类、动植物提供水源,水质的清洁与否,直接关系大众生灵的健康与生存,现在全球谈水资源呈现愈来愈紧张状态,有4亿多人口直面水荒,对河道的水资源保护也更加的重要。

结合河道设计出现的一些问题,采用具体的设计方法:

(1)早规划,为河道留出足够空间

河水的每一次涨、旱,就好比它的每一次“呼吸”,给它留有足够的空间,才能够使它“健康”,否则只有不断的加高堤防,建设闸桥,才能抵御一次次的自然灾害。

(2)截污

除了受天气影响(暴雨、洪水等),河道的最大的污染源来自于人类,只有对生活垃圾、工业废物进行有效地处理,阻止他们的排放,才能真正做到水资源的保护。

(3)能弯则弯,尽量采用原有河道本身的流线。

我国古代风水理论

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因为风水认为吉气沿着曲折蜿蜒的路径行进与蓄积,而煞气则沿着直线穿流。河道蜿蜒性的保护和修复对于水曲之美的形成至关重要。

曲折蜿蜒的河道不仅形态上优美,也成就了生物的多样化,群落的出现,使水环境得到改善,水“活了”起来,带动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发展,形成了可持续的环境,这就是现在国际上正在倡导的Landscape sustainability。

(4)护岸的生态化、自然化

传统硬质护岸的弊病

传统护岸使自然河流渠道化

护岸和河床材料硬质化

河流横断面几何规则化

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

切断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通道

改变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势,急流、缓流相间的格局消失

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使河流生态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功能的丧失

护岸尽量采用生态化的设计,利用当地原有的材料和自然的方法营造:如:柳枝、茅草、木框、条捆、抛石等等[3]。

(5)对动植物群落的保护

每一条河,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动植物群落,它们才是河道“活着”的象征与标志。

篇3

防洪河道平面应尽可能保持天然河道走势,遵循大自然演变规律,岸线适当后退,保留河道中的岛屿、河滩、湿地等中间过渡带,为水生生物与陆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城市内河或人工开挖河道一般都是滞洪或景观河道,水流流速小,平面上避免治理成笔直、等宽的渠道,可设置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岸线,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见图1)。一条弯曲、宽窄变化的河道更具灵动性,更适合水生生物生长。

2断面设计

保留原有河道中浅滩和深潭的形态,不固定河床,使河流拥有一定的摆幅度,尽量不设计水流浅平的矩形断面,重视水边的多样性。纵断面上要能形成交替的浅滩和深潭,不设计直线形。如图2所示。河道断面型式上引入园林设计理念,建成园林式河道,突出亲水、绿化。以福州内河为例,传统驳岸采用一墙到底的砌石挡墙结构,高高的驳岸将人与水远远地隔离,显得生硬且不经济。采用复式断面,常水位以下采用挡墙或护坡,常水位以上土坡种植草皮、低矮灌木、杨柳,常水位处设置亲水平台,即经济又美观(见图3)。以4m高护岸为例,采用复式断面比单一挡墙断面投资省40%。

3材料选择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waterfront green space landscape elements of each design some treatment method.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river, green spac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ty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venue and respect cultural put forward this type of green space landscape design method and ecological river harnessing.

Key words: the urban waterfront green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ecological river, management methods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穿城而过的河流附属带状绿地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要求专业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通过形式多样的造景手法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水,交通、运输也需要水,自古以来许多的城镇、乡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兴盛发达。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单纯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环境功能日趋显现。

城市滨水绿地以带状水域为核心,以水岸绿化为特征,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资源,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与变化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也是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

从水利上来说, 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影响。

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交通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未来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内容产生影响。通过交通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体规划或详细规划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型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发展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结合这些自然细节进行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因此一个好设计师不在于他的设计水平,而在于他尊重场地,善于发现场地的灵魂。

水道的设计应尽量利用河流的原有形态。一条自然的河流,必然有凹岸、凸岸、有深潭、有浅滩和沙洲,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和灵气。保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自然状态下的生态河道水草丛生、游鱼翔底,基质为泥沙或石子,水流或缓或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组合,为多种水生植物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境。曲折自然的水道不仅可以降低河水的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还能尽显河流的自然形态之美,为人类提供富有诗情画意的感知和体验空间。

当河流穿过城市的时候,应尽量保持生态河道的连续性,连续的流水蜿蜒曲折,流淌于城市之间,可将沿岸各种单体景观元素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连续流水的水质较好,能有效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具有生态和美学价值。而为单纯提高水位采用的高坝蓄水,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河道的连续性,影响鱼类及其他生物的迁徙和繁衍,而且使生态河道丧失了其自然形态,也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亲水需求。

驳岸的处理,好的驳岸设计,不仅能营造良好的亲水空间和景观,吸引游人,还能很好地保护滨水绿带的生态环境。对于坡度较缓或腹地大的坡岸地段,可选用软式驳岸设计。软式驳岸的处理更接近于自然驳岸,把白沙滩、卵石滩、草滩一直延伸至水面,同时配合岸边的各种植物,既可达到稳定驳岸的目的,又能够发挥驳岸的生态功能,还有利于降低造价及管理费用。对于坡度较陡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在使用水泥和石块护岸时,可以通过挖洞加圈的方法,种植树木花草,局部岸段可布置园林山石,打破单调的硬线条,增加河岸生机。

对于防洪要求较高、腹地较小的河段,必须建造重力式挡土墙时,可采取台阶式分层处理。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用不同直径的钢筋混凝土管等材料,筑成很深的鱼巢,再在箱状框架内埋入大柳枝、水杨枝等;邻水地段则可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缝中生长出繁茂、葱郁的草木。还可采取挑台、眺台、退台、码头等设计形式进行复式处理。

篇5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文环境意识的提高,城市河道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其功能发生重要变化,传统的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发挥泄洪、航运的功能。现如今将对城市河道进行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联系在一起,在对城市河道进行治理的同时注重以人为本,发展生态河道,并以安全、资源、环境为一体的进行协调发展。

一、城市河道整治及景观生态设计原则

1、安全性

城市河道作为水灾防御体系的一部分,首先要保证其最根本的行洪安全,满足城市防洪规划要求。在保证此前提下,再深入发掘河道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

2、生态性

生态性即是指城市河道整治与景观生态设计中不能忽略河道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以尽量满足其生存、繁衍为原则,并确保河道的生态健康发展,景观生态设计尽量保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亲水性

城市河道设计还要符合亲水性的原则,可以采取修建亲水设施的方法,在沿河两岸形成舒适的水边空间,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健身等活动的需求。

4、文化性

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城市河道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特色,注重保留两岸的文物、建筑,挖掘周边的文化典故,创造独特的、具有当地文化内涵的河道景观。

二、城市河道的特点

城市河道界于天然河道和人工渠之间, 具有其独特的水力特性。 城市河道普遍较浅, 河道顺直, 水量小, 流速慢, 枯水季节甚至断流。 河道两岸甚至河底多采用混凝土衬砌, 两岸植物少, 水中生物少。 这些特性决定了城市河流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脆弱的特点。

从功能而言, 城市河道与农田水利设施相比, 一般不具有灌溉功能。除了有汛期排洪、排涝的安全功能外, 河道两旁平时又是人们休憩的场所, 因此也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同时, 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廊道, 还具有生态资源的功能。

三、城市河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1、水污染严重

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没有经济发展重要,人们没有认识到环境好坏的重要性,使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河流也未能得到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注入,水污染显得格外严重,河流生态环境也被严重破坏。同时,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很好处理,在河道周围经常散布垃圾,不仅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河道景观价值。

2、河道自然生态功能在逐步减弱

很多河道两岸陡直,多用钢筋混凝土建筑成断面,在此条件下不能种植大量绿化植物,影响动物的生存,不仅不能很好美化环境,也严重破坏河道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影响到整个河道的生态系统,使得河道的自然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3、河道景观遭到破坏,亲水空间减小

河道的陡直断面设计使得水流通畅,水流径流速度加快,这样水流对护岸的冲刷也加剧了。下游地区会沉积冲刷下来的沉积物,减少了地下水的渗透,降低了河岸的水调节功能,这样破坏了河道原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加上这种设计阻隔人和水面的接触,缺少亲水景观和平台,让人们的亲水空间也变得十分狭小。

四、河道景观生态设计

1、河道线性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河流的治理要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不仅要符合工程设计要求,还要符合自然生态及景观原理。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城市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也就是近年在国内提出的兼容人类亲水性、生态性和河道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河流断面,在满足水利防洪要求的前提下,避免了形式单一、无变化的滨水景观形式,规划针对不同河段的用地情况采取不同的断面形式,形成宽窄有致的水面景观。

2、生态护岸材料

(1)人工自然护岸—生态混凝土

生态混凝土护岸既能保障水边岸坡的安全与稳定,又能为水边空间的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从而起到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

绿化混凝土是粗砂大孔混凝土,由粗砂砾料或碎石、水泥加混合剂压制而成,具有高透水、透气性、较大抗拔力等特点。该类材料主要包括鱼巢砖、生态砖、环保型透水砖、植草砖等。

无砂混凝土是日本近年在河道护坡方面作出的研究,主要由多孔混凝土、保水材料、难溶性肥料和表层土组成;多孔混凝土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成,它具有孔隙多、透水性大、抗变形能力好的特点,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2)自然型护岸

松木桩护坡是在护脚处用松木桩打入地基挡土,当水流通过时,能在卵石缝隙中间长出水生植物,净化水质,有效抵御汛期洪水的冲刷,保护河堤。

生态袋护坡主要运用于建造柔性生态边坡。这种特殊配制的材料抗老化,只透水不透土、可植被绿化,形成良性的生态植被体系;作为最新型边坡构件材料具有环境普适性优势。

(3)自然原型护岸—植物型护岸

水边林:水边林是生长在水岸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的总称。常见的有柳树、赤杨等,水边林可以防止陆地面源污染的流入,落入水中的落叶可以为水生昆虫和底栖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水边陆域部分的树枝是鸟类觅食、筑巢的场所。此外,水边林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效果,是人们林间漫步、享受自然野趣的好去处。

湿生植被带:湿生植被群落一般生长在水际线内侧地下水位高的场所。湿生植被一般有:芦苇、水菖蒲、千屈菜等。湿生植被带不仅可以防止陆域面源污染的流入,还可以防止洪水对河岸带的侵蚀。此外,湿生植被带在动物栖息环境中起到重要作用,水边湿地草丛是蜻蜒和萤火虫的羽化场所。

挺水植被带:挺水植物是根、根茎生长在底泥之中,茎、出水面的植物。常见有:芦苇、荷花、香蒲等。挺水植被群落通过吸收底泥表层的营养盐、与水中附着的一些微生物共存,分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等,具有净化水体的作用。挺水植物群落生长的浅水带还可以作为鱼类、虾类、两栖类、蜻蜓类等产卵之场所,非常重要。

3、景观生态设计

(1)分段设计

分段设计应作为水边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按照上、中、下游区间分为三个主题,使得设计充分体现主题的特色,使河流具有活力。以恢复周围空间和生态环境为目的,打造时尚和自然的主体环境,通过分段设计,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生态保护区、河流利用区、自然河流恢复区三部分。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加强河道在城市中的自然原貌,利用区以加强城市亲水功能为主,恢复区以保护为主,恢复河道亲水特性。

(2)亲水设计

亲水平台是连接人与水的通道,拉近人水之间的空间范围。一般的亲水台阶尽可能平缓舒适,形成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具有开放空间的景观带,实现防洪、景观、休闲的和谐统一。栈桥式亲水平台,在满足亲水需要的基础上,给人以特定的文化感受,将多元化的亲水平台与传统的水埠形式结合使用,还可以加强空间的围合感,形成别致的私密空间。

亲水护岸:尽量采用斜坡型或阶梯型,并运用自然的绿地和生态材料建筑,营造鱼类栖息地及繁殖场,达到生态驳岸的效果,使人获得良好的亲水感。如取消河岸护栏,在水边栽种灌木防止游人落水,在满足安全性的同时,使人们和水能够亲密接触,同时改善了垂直堤岸给生态带来的破坏,使河岸随着水位的涨落发生变化,让人们注意到河水的自然变化。

(3)植被景观设计

滨水休闲空间的植物造景,要充分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发挥滨水区的生态效益。首先,植物配置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其次,植物配置过程中注意贯彻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再者,要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注重比例尺度,注重观赏的连续性以及环境氛围的营造;最后,由于植物景观的四维性,时间对于植物景观的影响也应综合考虑。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篇6

1、前言

在城市的生态系统中,河流的河道分布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观当中河道是最活跃的要素,生物群落最丰富,但也是生态适应性也最为脆弱的区域,还是自然地域与居民活动的共同区域。城市河流既要具备防洪、排洪的基本功能,还需具备调节区域性小气候以及形成滨河与水面景观的功能,可以为当地居为的休闲娱乐提供场所的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

2、分析我国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

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遵循河流自身的自然属性及自然规律,通过河道整治工作,使河道的自然属性及本质属性得到还原,并实现城市河道须具备的防洪排涝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运输功能、调节小气候与净化空气的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等,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2.1河流自身特性。这是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河流自身的水力学特性、水流特性、降解特性、生态流量、生物属性等河流的自然属性都是河道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若违背了此项原则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然会留下各种隐患,城市河道的功能也将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2防洪与生态安全。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有效解决城市的防洪排涝以及河道生态安全。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解决防洪排涝安全,水环境质量安全、供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以河道整治必须将生态安全作为基础,对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进行保留或者重构,使河流水体得到自然循环或者净化,促进河道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的发展。

2.3截污与治污。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将截污与治污作为重要内容同步进行,这也是确保河道整治工作效果的关键。由于每条河道对于污水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当河道的纳污承载力超负荷时,河道的生态系统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河道整治预期的目标也将无法实现。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须加强控制河道沿岸污水的排放,制定系统的治理方案,保证各类污水能够在达标之后再排向河道。

2.4地域适应性。每个地区的河道情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河道整治工作要杜绝生搬硬套,必须根据地域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整治策略。对于城市河道来说,大部分都分布在居民区,必须注重河道的景观生态设计,使人们亲近、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与城市景观有效结合,创造与当地文化相符的人文环境。

2.5河道独特性。城市河道治理目标必须与城市发展相一致,但是河道景区的各个景观节点、功能分区、河道护岸风格等必须突出特色,可按照沿河地区的经济、历史文化、生态环境等特点,将河道景观分别划分为亲水景观、生态休闲、商业区域等,各功能的设计方案可按照其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河道的风格,避免简单与重复,从而导致居民出现乏味感。

3、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景观生态设计的应用

3.1景观生态设计之河道形态

第一,平面形态设计。设计城市河道的平面,必须尽可能的保留城市河道本身的形态,要避免将曲径通幽的河道改变并重新设计为直线或直线的形态,首先要保留河流的原始断面形态以及河道形态的丰富性,设计时无需过分的强调河道的平行等宽及整齐。在河道的两侧可适当修筑实际作用较强的蓄水湖池,既可以用于防洪抗涝,还可用于当地居民的娱乐休闲,这是城市河道治理非常实用的一种设计思路。

第二,祛除河道当中的瓶颈。在设计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改善河道的流水情况,必须有效的祛除河道当中的瓶颈,由于河道当中凹凸不平的浅滩及深潭,使自然弯曲的河道形态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也是大自然为生物打造的最适合它们生存的天然生态环境,所以河道整治设计时自然弯曲的河道原始形态必须尽量保留。

第三,变死水为活水。河道整治设计过程中,必须注重城市当中所有河道水系统的连续贯通,使原本断续的河流能够连续在一起,变死水为活水,可以促进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构建,更可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2景观生态设计之滩地改造

河道整治时,由于滩地的形态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对于滩地的设计必须因地制宜,着重滩地的改造设计工作。

第一,自然生态保护区。滩地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滩地作为生物栖息场地,对处于淹没状态的河流滩地给予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尽量维持河流的原生生物群体,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亲水公园。针对河流滩地宽阔的特点,滩地设计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修建亲水公园,将河流滩地设计为比较开阔的空间。另外,高低起伏不平也是河流岸滩的主要特点,因此,河流岸滩的设计可以尽可能地丰富,对于草坪为主的滩地植物景观,可以融入灌木林设计,灌木林既不影响泄洪,还可以为居民的休闲娱乐提供更好的生态景观环境。

第三,休闲平台。河流滩地可设计为散步、休闲、垂钓的亲水休闲平台,根据河流滩地的宽阔程度,还可设计为广场,并设计座椅及雕塑等设施,再搭配适当的绿化,使河流滩地周围的景观设计更加人性化。

第四,滩地停车场。城市的发展日益加快,车辆停放问题越来越严重,可将滩地设计为停车场,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在铺装停车场地面时,可采用透水结构,可在车位缝隙种植花草,既可以满足滩地的透水功能,还使地面得到了绿色和美观。

3.3景观生态设计之河道剖面

根据河道的自然形态,可适当设计挡水建筑,模仿瀑布的效果,形成水面落差,增强城市岸滩的景观性。挡水区域的上游可设计为水上娱乐场所,下游的急流区可设计为观赏性区域,使不同的河道形成不同的河流景色。与此同时,水面形成落差,还可使水中氧气的含量增加,对于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效果显著。挡水设施的建设可应用橡胶材料等,既可以在汛期防水,对于泄洪需求也没有任何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整治必须因地制宜的融入景观生态设计,在保证原有河流形态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河道景观,河道设计时在满足防洪、蓄水、排涝、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加强其生态、景观、旅游、休闲等功能,使居民感受自然河流景观美感的同时,打造园林、水城、水乡、亲水建筑等人工建筑景观为居民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参考文献

[1]周达.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理念[J].民营科技,2014(01)

篇7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挂影洲围中心涌流域位于东莞市北部,地处东江三角洲河网上中游区,流域内水系密布、相互连通,整个流域有中心涌、南排涌、北排涌3条主要河流。南排涌是中心涌最大支流,跨高逗褪碣两镇,南排涌主干流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总长9.71km,由于局部段已经规划改造完成,本工程实际整治河道长约5.70km,全线为明渠。本工程拟通过对河道进行清淤、清障、裁弯取直及护岸整治等系列工程整治措施,使其达到20年一遇防洪要求。本文针对南排涌河道堤岸结构形式的设计进行探讨分析。

本工程场地类别属软弱土、中软土地层,建筑物基础土层为淤泥质土,凝聚力低,存在抗滑失稳隐患。大部分堤岸结构土层为饱水粉砂,其细粒颗粒含量多小于20%,且密实度松散~稍密,易引发堤岸河底构筑物失稳,在筑堤过程中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及发生滑动破坏,须进行地基处理。根据挂影洲围大堤多年整治经验,本工程采用抛石换填措施进行基础处理。

2、堤岸断面型式比选

综合考虑景观布置、投资、施工等各方面因素,有三种堤岸型式较适合本工程,分别是生态景观挡土墙、钢筋砼挡土墙及浆砌石挡土墙。

2.1 生态景观挡土墙

生态景观挡土墙系统是一种新型加筋土柔性结构重力式挡土墙,它主要依靠挡土块体、滤水填料、加筋材料和墙后土体连接构成的复合体自重来抵抗动静荷载,达到稳定的作用。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坚固、美观、耐久;是一种既能起到生态环保的作用、又兼具景观功能、且能节约土地及防止水土流失的挡土墙。挡土结构中块与块之间无砂浆或其它刚性连接,利用土工格栅加筋作用成为一个整体来承担外部土压力,相当于一个重力式挡土墙。本工程采用生态景观挡土墙设计标准断面见图1。该挡墙主要特点如下:

(1)结构耐久性好。产品由高强度高密实度混凝土经过蒸汽养护而成,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抗冲击能力(特别体现在水下使用情况),不会分裂或腐朽。其抗冻融能力也比一般混凝土强。

(2)施工简便快捷,可重复使用。加筋土挡土墙的面板采用预制,加筋材料采用工厂生产,现场分层装配施工,施工工艺简单,施工速度快,施工质量容易控制,并且节省劳动力。

(3)柔性结构,对地基的要求低。独特的柔性结构可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系统可允许有30CM的最大沉陷。

(4)节约占地,造型美观。加筋土挡土墙的面板可以垂直砌筑,大大减少了占地,而且其面板可根据需要采用各种图案,配合环境实现路、景、物美观协调。

(5)与传统挡土墙比较,综合成本低。与重力式挡土墙相比,可节省造价20 %~6 0 %,并且随墙高的增加其经济效果越好。

(6)生态环保性好。该挡土墙施工时无需砂浆;设有鱼巢、植栽等功能,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的存活及景观绿化;透水性良好,墙体后有碎石排水层,这保证了整个墙体排水的通畅性,使水能透过墙体与土壤进行自由交换,通过水体不断的循环交流,使水体达到自身净化的目的,改善水质环境。

图1 生态挡土墙标准断面图

2.2混凝土挡土墙

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序多,施工工期长,且造价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水利工程应作为水环境纳入城市景观,生硬的混凝土堤岸拉开了人与水的距离,亲水性能差,且绿化景观布置较为困难,人工痕迹重,堤岸显得单调。本工程采用混凝土挡土墙作为比较方案,设计标准断面见图2。

图2 混凝土挡土墙标准断面图

2.3浆砌石挡土墙

该种挡土墙虽然造价相对便宜,但浆砌石挡土墙除了不符合现代水利景观要求外,还存在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墙身容易出现裂缝并且对基础要求较高等问题,因此,本次设计不作为本工程比较方案。

2.4方案比选

综上所述,分别采用生态景观挡土墙和重力式砼挡土墙对本工程进行堤岸形式设计,设计标准断面见图1和图2;两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如表1。

表1 堤岸型式比较表

护岸型式 环境效应方面 施工方面 主要工程量及造价

(每米) 备注

生态挡土墙 外观自然生态、美观、亲水。 柔性结构,适应变形能力强,工程施工简单,施工进度快。 生态挡土墙3.6 m2、碎石砂6 m3、抛石5.6 m3、及栏杆等,造价约1.1万/m 推荐方案

重力式砼挡土墙 河道生硬、人工痕迹太重、不易布置景观、亲水性差。 施工需立模、扎钢筋,工艺复杂,基础要求较高, 开挖量相对较大。 砼约6.5 m3、模板8 m2、碎石砂2.1 m3及栏杆等,造价约1.2万/m 比较方案

由两种方案对比情况可知:无论从施工技术上还是工程造价上,生态挡土墙护岸都较重力式砼挡土墙明显占优,故选择生态景观挡土墙作为本工程推荐方案。

3、生态景观挡土墙设计

生态景观挡墙主要由底板、自嵌式挡土块、土工格栅(加筋网片)及压顶组成。通过土工格栅与回填土连成一整体,为便于排水,减少墙后剩余水压力,沿墙背铺300mm厚20~40mm级配的碎石作为排水骨料,在排水骨料与回填土间铺设土工布,与排水骨料组成反滤层,防止土料渗出墙外,如图1所示。

生态景观挡墙的设计计算包括外部稳定分析计算和内部稳定分析计算。计算前必须充分了解回填土、被挡土、地基土的力学参数及土工格栅的力学性能、地面荷载情况等,并合理确定墙前、墙后的水位[2]。

3.1 外部稳定分析

分析在外部土压力作用下整个加筋土包括挡土墙在内的整体性稳定性。自嵌式挡墙应用在水利领域时,水位的变化会对挡墙产生一定的影响。水位变化有两种情况:骤变和缓变。缓变对挡墙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体含水量的变化对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以及水位变化造成影响区域内土体容重发生相应变化;骤变除了会造成上述影响外,还会由于挡墙内外及挡墙土体不同位置的水头差导致渗透力的形成,使挡墙稳定性变化更为复杂。

结合挂影洲围内水闸运行情况考虑,本工程最不利工况是,洪水位从设计水位骤降至低潮水位时的这种非常运用条件的边坡稳定计算。

外部稳定计算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编制的《边坡稳定设计软件》计算。经计算,稳定安全系数为K=1.23,大于非常运用条件下Kmin≥1.05,故整体稳定分析满足规范要求。

3.2 内部稳定分析

内部稳定计算是对生态挡土墙自身稳定验算。包括:①最小拉结网层数的确定及布置②加筋网片承载力验算:分析每一层网片所承受的拉力是否在其允许拉力Ta的范围内;③加筋网片拉结能力验算:分析当加筋土发生剪切破坏时被动区内的网片长度能否承受墙体上的内部土压力;④内部滑移验算:分析在外部土压力作用下沿着加筋网片的滑移[3]。

最后综合以上计算成果确定各层土工格栅强度、长度、位置,从而确定土工格栅型号和布置方案。本工程初步选定为单项抗拉强度85kN/m的土工格栅规格,共布置6层,其间距为0.60m,长度为3420~6160mm。

根据双威生态景观挡墙设计计算程序验算知,内部稳定计算滑移安全稳定系数K=1.55>[K]=1.50,倾覆安全稳定系数K=5.02>[K]=2.00,满足设计要求。

3.3局部稳定计算

局部稳定计算包括:①拉结网与挡土砌块之间的连接强度验算:分析每一层加筋网片与挡土砌块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②挡土砌块之间抗剪强度验算:分析在内部主动土压力作 用下每一层加筋网片处的挡土砌块会不会由于抗剪强度不够而凸出墙面;③顶部无加筋挡土砌块的抗倾覆验算:分析挡土墙顶部无土工格栅加筋部分墙体在 内部土压力作用下的抗倾覆能力[3]。

经设计程序验算知,局部稳定计算成果也满足设计要求。

4、结语

本文通过生态景观挡土墙在东莞市南排涌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表明了和传统的浆砌石、混凝土等重力式挡土结构相比,生态砌块挡墙具有外观效果好、结构柔性好、适应变形能力强、施工简便、减少占地、节省投资、生态环保等许多优点,能为该项目带来了环境和经济的双重效益,不仅满足城市防洪要求,节约了工程成本,又能提升工程的景观效果,美化了城市环境。故生态景观挡土墙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河道作为人居环境中最具活力的开放性休闲场地,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是在营造一个满足人类社交、尊重高层次心理需求的户外活动空间,是一个高品位高质量的精神场所。城镇河道的治理正向生态化、景观化、多学科化方向发展,加强河道、河岸的水体保护,以提高生态涵养能力,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河道湿地生态功能,同时提高景观效果,不仅可使河道恢复原貌,而且为旅游休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一、城市河道景观的概念

1、河道景观的定义

河道:即河流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目前国内外文献中还没有明确指出城市河道景观的定义。广义上的城市河道景观指城市河道水域本身以及与城市河道毗邻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

2、城市河道景观与城市的关系城市河道属于城市的范畴,已成为城市景观体系中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城市河道不仅发挥着防汛、航运、排涝等物质功能,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居民休闲、美化城市的人文功能。它贯穿于城市的不同区域,每个社区的河道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与河道周边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城市河道必须承载其周边区域的物质与人文因素。

二、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安全性及自然性

防洪是城市河道的第一功用。因此对于城市河道的治理工作,首先应考虑河道的防洪功能,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其次才是重点美化河道周边景观,改造河道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河道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统一增长。河道是天然的自然景观,有曲折的姿态、深浅不一的河滩、植被覆盖的河岸等,这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作品,在治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时,我们应遵循河道的自然属性,尽量保留河道的自然形态,设计出自然、和谐、优美的生态河岸景观。

2、观赏性及生态性

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要注重美感,适当设置富有观赏价值的景观,给城市居民美的享受,构建生态、优美、宜居的城市生活。另外,在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中要保证生物的生存空间,为生物创造足够的繁衍生息环境,这样才能保障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3、文化性及亲水性

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的内涵及思想,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所在。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应融入城市文化,让河道富有地方人文特色及文化内涵。一个优秀的城市河道生态景观应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亲水性是人的天性,应在河道沿岸修筑一些亲水设施,为市民创造一个能够亲近水、观赏水的平台,从而构建舒适、优美的水边环境。

4、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是要求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比如城市总体规划、治污工程、防洪等方面的关系。河流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因此在进行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在把握整体性原则的前提下,应对不同的河道区域进行具体的设计,而且要从城市的整体发展出发,对河道景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5、地域性原则

对于大部分的城市来说,都是临海而建,因此城市的河滨区往往是对一个城市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的集中体现。不同的地域都有自己独有的文化氛围,而河流承载了这个地域的文化特色,因此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到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去,从而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人文历史和城市的外在魅力。经过地域文化的融入,每个城市河道的景观设计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也是衡量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我国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1、河道驳岸的虚实处理工作

我们对于城市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实景与虚景。我们所说的实景是要通过一定的硬性景观来表现,例如一些园林建筑,富有创意的环境空间景观等。这些硬性的景观能够表现出较强的功能性与尺度性,我们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到植物与景观建筑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虚景指的是在河道水流较为平缓的驳岸环境中种植一些不同类型的植物,可以根据植物不同季节的变化来进行不同的艺术搭配,我们进行这样的处理工作是为了能够创造出驳岸丰富的植物景观群,并且能够让这些植物景观与水中的倒影虚实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与其他建筑景观形成呼应。

2、城市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方法

城市河道景观营造自然生态环境是重要的方面,并且植物景观的营造是营造自然环境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注意到植物景观组团与开放空间绿地工作的设置,要注重乔灌草与植物造型方面的配置,以细节与总体两个方面相互协调搭配,要做到本地植物与外来引进植物紧密结合。另外要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并且注重季节分明,要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原则,将科学与设计艺术相融合渗透。

3、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设计方法

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

4、城市河道文化景观设计

新时期城区河道景观不只是具有防洪排涝的功能,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而文化元素在河道景观特色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河道景观与公园、游乐园等区域不同,在体现出文化元素方面有着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挖掘到河道自身的文化传承与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例如一些河道的传说、历史故事等。

5、城市河道的构筑物设计

河道景观的构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桥梁。河滨建筑的设计需要结合实际环境状况、区域尺度以及周边的建设情况,建筑的整体风格需要有地域性与延续性。城市河道桥梁是城市景观河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桥梁的尺度和形式的变化强化了滨河空间独特的个性。桥梁作为城市河道公共空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景观要有鲜明的个性,在造型、材料等方面应该体现出与所在城市和地区景观的和谐性。

6、城市河道的小品及配套设施

城市河道的附属设施包括围护设施、雕塑、休憩公用设施(长椅、凉亭、厕所、垃圾桶)、导向标、停车场等,从形状、尺寸、材质、颜色等细节上体现河道景观的品质。小品及配套设施的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天然材料,色彩、形态设计风格应该相近或一致,突出景观效果、体现区域特征。

7、城市河道绿化走廊设计

河道两岸的绿地,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利用自然变化的河岸形成绿色走廊,将景区连接为一体。选择植物时,以易成活的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尽量种植适宜本土环境生长、具有美化效果、经济、适用的植物,注重植物的多样性。遵循“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为主,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慢生树为主,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的种植原则,以形成合理良好的乔、灌、草组成的复层结构植物群落。种植于水边的植物,应选择耐水的乔灌木、花卉、草地等。

结束语

城市河道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的生态走廊。我们在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河道本身的功能及作用,更要让河道在实现本身功能的基础上,保证河道生态的完整性,提高河道景观价值,为城市居民带来良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高河道景观的综合效益,实现城市河道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篇9

我国许多城市都是靠着河流建设的,城市河流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依靠河流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对河流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就通过对城市河流进行精心设计和不断改造,如构筑水生态、水文化等景观建设,来赋予城市河道多方面的功能,不仅使城市面貌得以改善,更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创造了良好效益。

一、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

1、当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并蔓延到周围的环境时,河道和滨水地区就遭受着极大地破坏。这些影响意味着生态和经济的代价。例如挤占河道断面修建道路、河道改为暗沟用以建房、不修下水道直接将污水排入河道等。

2、从20世纪末开始,在改善城市水环境上人们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将城市河流改造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风景型河道。这种观念对于城市河道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如只注意风景景观,不注意生态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与错误性的建设。

3、当前在城市河道建设中,很多工程都是采用混凝土护坡,这样就会出现严重的“硬质化”现象。从表面上看,加固了河道的坡堤,但是这种护坡方式对河道岸坡土壤植被损坏严重,使河岸上的植物和微生物丧失了生存环境,不利于河道的生态循环,影响了河道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使河道景观工程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4、随着人们对城市水体认识的不断加深,也逐渐提高了对其要求,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要符合审美需求。因此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河道景观建设,而其核心部分就是两岸的园林布设,在一味追求“美”的过程中,很多景观河道都犯了一个毛病,以为更多的“小美”聚在一起便会成为“大美”,于是便将许许多多的景观手段(雕塑、盆景、小品、流水、小桥、喷泉等等)统统集中到有限河段中,造成了堆积小品,实际效果多数与初衷相悖。

二、河道景观设计应坚持的基本理念

任何一项规划设计都是在一种理念支持的基础上来实施的,而建立起新的理念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这是因为更新观念就需要补充更多更新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是要通过艰苦劳动才得以实现的。河道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层面很广泛,若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全新理念的支撑,那么对城市河道的整治就只是在重复以前的老路,不能达到生态的目的。以下提出几种设计理念,供参详:

1、道法自然。老子的无为而治,其实是大智慧。在河道景观设计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研究,寻求生态修复的方法,参照自然的变化过程,对河流生态进行干预,引导自然向人们希望的方向演化。无为其实是有为。

2、由易到难。寻找条件最适宜研究最透彻难度最小的点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和入手点,取得经验,逐步展开。

3、因地制宜。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几乎不存在通用的手段或法则。取得的经验或者做法,只适应于某一地域。遇到新的环境,就要展开新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到适宜的方法,而且对于场地现有条件的利用,也应成为工程的必要条件。

4、严格控制人为痕迹。景观设计的根本原理是以人为工程赋予自然生态系统以社会功能,因而在对于人为工程手段的生态关联性研究不够充分的状况下要严格控制工程量,人工材料和其它人工手段使用的量和频度,以减少建设性破坏。

三、河道景观设计中几种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于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是在一般美学意义上来追求景观的视觉效果,而应该依据自然和谐和生态发展的原则,通过精心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使城市河道景观不仅在视觉上满足人的精神愉悦需求,更要符合生态上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下针对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几种常见问题,做出解析。

1、对于顺直河道

天然河道都是弯曲的,只是弯曲程度不同,不会存在天然笔直的河道,如果将河道修建的等宽而且笔直,那么水流就一定是等速的,这样对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不利。因此在对河道整治时,要随着天然河道的弯曲而弯曲,不能将弯道变为直道。可以采用这种做法:避免建设过长的直线段,而采用蜿蜒的方式如蛇形、折线等线形来建造;在河道转弯的地方,用弧线和折线等线形代替一个半径的方式来完成河道的转弯。

2、关于河床硬化

随着河道硬质化程度的加深,很多城市的防洪压力越来越大,因为城市中建成区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冲击到水利工程的这种行为,同时也要求水利工程师们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来设计非硬化护坡材料。应对硬质化现象,可以从材料和工艺两方面入手解决。近年来,一些具有渗透性的防护材料在应用上越来越广泛,例如土工布、模袋、大石块等,取代了混凝土和浆砌石等造成河床硬化的材料,这样不仅达到了防护目的,又实现再渗漏效果。在此,需要明确一个观念,我们并不是要完全反对直墙,直墙有直墙的现实功效,但是量要尽量减少。我们在此反对的是为了防渗而将河底硬化。

3、拦河建筑物的问题

当前在对河道的整治上,有些地区的城市甚至是在郊外,为了保持水面的平稳而减缓洪水,或者是想建成景区效果,常常在河道上建造一些拦河建筑物,例如建闸或者是建造橡胶坝。但是在建造这些拦河建筑物时,通常又没有预留出一定宽度的具有辅作用的陡坡输水道,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鱼道,这样就阻碍了上下游水生物的交流汇合。因此,在河道的拦河建筑物问题上,最好不要做跌水,尤其是直立跌水,当现况要求必须要做时,可以用缓坡来代替跌水,这样有利于水生物的上下回游,符合生态循环。

四、结语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时,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指导和规划,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然,在建设生态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建造的城市河道景观将更符合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能彰显出本地特色。

【参考文献】

篇10

河流与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靠着河流的城市,河道建设对居民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河道规划治理中人们对河岸的整治与美化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城市水环境能够得到改善。所以就要对城市河道不断进行改造,把城市河道的基本功能与其生态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能改善城市面貌,而且还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河道景观设计作为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城市非常关键的组成要素。河道景观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下图1是河道的一般功能。除了这些,河道还承担着城市旅游、市民休闲、美化城市等功能。不过在设计的时候通常只看重对其功能的考虑,而忽略了它的景观性特征。

因此如何合理运用设计方法进行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使河道真正构成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是相关单位以及广大群众应该积极分析探索的一个关键事项。

1 当前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部分的河流景观设计常常只侧重于护岸、堤防、沿河的建筑、桥梁等景观构筑,除了这些硬质景观,不容忽视的还有了绿地林荫等景观的规划设计。大众所需要的环境是要充满生活气息的,而这些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相比更适合这种环境。如何适当增加软质景观,减少硬质景观的建造,是目前河道景观设计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在改善城市水环境上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将城市河道改造成为具有观赏价值的风景型河道,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念确实推动了城市河道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经常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现象,比如不注重生态建设,只注重风景景观,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与错误性的建设。

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城市河道景观建设,但是很多景观河道都在两岸的园林布设这个核心问题了上犯了一个同样的毛病,那就是在一味追求美的过程中,误以为美只是许多小品的堆叠。于是便把许多景观手段都集中到有限的河段中去,如盆景、雕塑、小桥、流水、喷泉等等,造成了景观的堆积,一般都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2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2.1 整体协调性原则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处理好与两个方面的关系。一个是与城市总体规划的从属关系,城市河道景观设计要服从、服务于城市总体规划。另一个是与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关系,要保证水安全与水景观的协调统一。

2.2 点、线、面结合的原则

作为河道景观,沿岸应该选用几种较有特色的种植形式,在全线呈块状分布形成“面”;然后有统一的绿化背景贯穿全线,形成一定的规模气势,形成“线”;同时与具体景观的主题相结合,进行不同的景点配置,形成“点”。这样点、线、面相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绿化景观。

2.3 多样性的原则

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就是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多种植物之间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只有这种制约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个体或群体植物才能形成有序的体系。

2.4 保持生态平衡原则

进行自然景观的美化处理是河道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但要在不破坏总体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中,沿河流两岸要控制一定宽度的绿带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另外,应该使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尽量保留,适宜生物生息繁衍,使生物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恢复河流水中的小岛和湿地,重建原生态的河流生态链。创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河道景观,实现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图2就是一个生态型景观河道。

因此,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减少对周边原有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要重视对植被的保护。

2.5人性化原则

因为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最终受益者是人们自己,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按照人性化原则来。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点出发,考虑观赏者的审美感觉,注重景观的层次感、错落感,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物,也可以运用传统的造景手法,并对设计形式和材料进行创新,满足人们的审美和活动要求,形成赏心悦目的环境景观。

同时,在考虑大部分感受的基础上,也要考虑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比如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士等,设置一些无障碍设施,进一步体现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3 加强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效果的方法

3.1 总体规划与定位

在进行城市河道景观设计之前,首先要先对河道的相关情况进行详细勘察,不仅要对河道的周边生态状况、河岸建筑物、水域概况等有所了解,还要对城市气候、居民生活状态进行调查,与不同的建设部门联合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总体规划方针。

3.2 融入地域文化特色

任何城市都有它的文化要素,融入地域文化内涵是评价一个景观规划设计重要因素,所以要合理的结合当地文化的相关内容开展河道设计工作,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对河道景观设计。在满足防汛、休闲娱乐和旅游观光功能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到景观要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入。与城市风格个性结合,与当地民俗、民族特色相结合,以雕塑、浮雕、文化长廊、音乐、灯光、喷泉等景观元素表现,使人们在享受旖旎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3.3 改善河道硬质化现象

随着河道硬质化程度的加深,很多城市的防洪压力越来越大。应对硬质化现象,可以从材料和工艺两方面入手解决。近年来,模袋、土工布、大石块等这些具有渗透性的防护材料在应用上越来越广泛,逐渐取代了浆砌石、混凝土等造成河床硬化的材料,这样不但起到了防护作用,又实现了再渗漏效果。

3.4 河道道路景观设计

城市河道道路景观艺术设计要始终坚持自然、淳朴的思想理念。由于河道景观区域的道路与其他道路是不同的,一般以群众休闲散步为主,所以我们在设计上要将城区运输道路与休闲道路区别开来。要将河道周围的道路与植物区、小公园等空间相融合较差,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区域,让人们有着美的享受。

3.5 合理的设置环境小品装置

城市河道景观中的雕塑、花坛花钵、座椅、休憩亭廊、景石等等,都是属于环境小品设施,虽然没有很大的规模,但是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个休息的场地,而且它本身具备一定的观赏性特征,我们经常发现那些衬托在花草之间的雕塑,设计非常精妙,不仅把一个区域的文化内容体现出来,同时还可以体现出当代群体的审美思想。

3.6 结合周边环境设计

在河道景观设计中,要协调好景观和附近的物体、群众的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可以有效地统一到一起。如果是处于市区的河道,可以通过立面设计的形式,结合其附近的建筑的样式,形成变化丰富的河道景观。如果河道处于人口数量较多的旧城区,往往没有足够的休息场所,而且绿化规模也较小,此时要想确保环境合理,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空间立体绿化,提高绿化率,弥补局部地区平面绿化的不足,为人们提供与水对话,宁静、趣味的场景。

4 结语

在城市化发展中,城市河道景观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城市河道景观工程时,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指导和规划,在利用自然的同时更要保护好自然,在建设生态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建造的城市河道景观将更符合自然生态发展的规律,也能彰显出本地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