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7: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书法书写规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实施细则和考核办法的依据为《某某煤矿斜巷轨道运输管理规定》(暂行)。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井下所有斜巷轨道运输。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三条 矿机电副总工程师负责全矿斜巷轨道运输工作,对全矿的斜巷运输安全负领导责任。各井机电井长负责本井斜巷轨道运输工作,并对本井的斜巷运输安全负领导责任。
第四条 生产部(生产办)运输组是矿(井)运输职能管理科室,由一名副部长(副主任)专门负责矿(井)斜巷运输管理工作,对矿(井)的斜巷运输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五条 运(搬)输工区的区长,对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的斜巷运输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采掘及其他辅助单位应明确一名副区长,分管本单位的运输工作,对本单位管理范围内的斜巷运输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
第六条 运输职能管理科室职责范围:
一、制定斜巷轨道运输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各级责任,及时发现并处理斜巷运输系统问题,建立相关的奖惩办法。
二、负责会同财资部培训组对电绞司机、挂钩工、信号工等要害工种的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考试和年审工作,财资部要建立要害工种管理台帐,记录考试成绩。
三、负责对当班电绞司机、挂钩工、信号工班前是否具备上岗资格和班中遵章作业情况检查、记录与考核。
四、负责对全矿斜巷运输线的轨道、道岔质量、设备设施、矿用车辆完好状况、措施兑现、遵章作业、现场环境和制度建立等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限期整改,不符合运行标准的要摘除其运行许可证。
五、负责斜巷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造型设计审查和安装验收工作。
六、负责矿井斜巷运输年、季、月工作计划的编制和总结工作。
第八条 安全监察部门运输专管人员职责范围:
一、制定运行许可证发放及收回标准并建立运行许可证制度。
二、负责组织对全矿斜巷运输系统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斜巷提升绞车、轨道和安全设施等运行前的验收工作,符合“运行标准”的发给运行许可证;负责对在用斜巷提升系统进行安全监察工作,不符合标准的摘除运行许可证。
第三章
一般规定
第九条 小电绞运输必须做到“三好、四有、二落实”。三好:电绞设备完好、巷道支护规格好、轨道质量好;四有:有可靠的防跑车和跑车防护装置、有地滚和轨道防滑装置、有信号及躲避峒室、有声光兼备信号;二落实:岗位责任制落实、检查维修制度落实。对做不到的责任单位,每一项罚单位100~1000元,罚单位主管50元,罚责任人100元。并停止运行限期整改。
第十条 小电绞司机上岗必须做到“六不开”。即:绞车不完好不开、钢丝绳不合格不开、安全设施及信号设施不齐全不开、超挂车不开、信号不清不开、“四超”车辆无运输措施不开。对做不到“六不开” 要求之一的,按严重“三违”论处,对有关责任人按某某矿发[2005]17号文件相关规定处罚。并责令现场改正。
第十一条 挂钩工上岗必须做到“六不挂”。即:安全设施不齐全可靠不挂、信号联系不通不挂、“四超”车辆无运行措施不挂、物料装的不稳固不挂、连接装置不合格不挂、斜巷内有行人不挂。发信号前必须对车辆的连接和保险绳等全面检查,确认连接正常、电绞无余绳方可发信号开车。对做不到“六不挂” 要求之一的,按严重“三违”论处,对有关责任人按某某矿发[2005]17号文件相关规定处罚。并责令现场改正。
第十二条 斜巷运输严禁蹬钩,行车时严禁行人。人员上下时必须经挂钩工同意并打定钟后方可上下;斜巷上下车场和各甩道口必须安设与绞车联动的声光报警装置。斜巷走钩时,绳道内禁止有人。违反者按严重“三违”论处。对有关责任人按矿发[2005]17号文件相关规定处罚。
第十三条 绞车运行时禁止在斜巷内休息和工作,如需在斜巷内作业时,必须编制安全措施。违反者,按严重“三违”论处,并责令进入安全地点。不得在能自动滑行的坡道上停放车辆,确需停放时,必须用可靠的制动器将车稳住。车辆禁止在斜巷内悬钩。否则,一次罚责任单位200~500元,罚单位主管50元,罚责任者100元,由此造成事故的,按矿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四条 斜巷运送“四超”车辆时,必须制定专门措施,必须捆绑稳固,分提分运,重心不偏,必须用专用的多链环连接器连接。如果采用其它物品代替,必须有措施,并经分管领导批准。
一、运送“四超”车辆,每钩只准挂一车。
二、专用车辆必须达完好标准。
三、运送“四超”车辆的单位负责人在现场必须明确:由专人负责 “四超”车辆捆绑稳固;由专人负责 “四超”车辆摘挂钩;由专人负责发信号;由专人负责 “四超”车辆途经斜巷安全设施的操作;由专人负责在“四超”车辆途经斜巷上下滑板及各甩道设置警戒。
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停止运送。并对单位一次罚500元;对单位主管罚50元;责任人罚50元。
第十五条 矿井和各单位必须按要求及时建立格式统一的斜巷管理台账,登记该斜巷设备与设施的技术参数;选用设备与设施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设备与设施完好及包机人;管理单位变化情况及检查存在问题。记录设备与设施的原始设计和施工情况。斜巷管理台账由各单位技术负责人负责建立,台账的内容要完整齐全,数据准确,与现场实际相符,并按时报送矿(井)运输组以便汇总。对敷衍应付、不负责以及不按时报送的,一次罚50元。
第十六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符合条件的斜巷积极推广使用连续牵引车、架空乘人装置和助行器。
第四章 斜巷巷道、车场和峒室
第十七条 斜巷巷道、各车场、甩道 及峒室必须有设计,其巷道断面、人行道宽度、设备设施及车辆互相之间安全间距双轨车场安全间距等,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1、22、23条规定。斜巷下车场和各甩道口必须设有躲避室。躲避室内不得存放物料、工具、设备等。对不符合规定的,一处罚责任单位100元,并限期整改。
第十八条 各车场具体要求:
一、采掘运输小斜巷各车场长度不小于一次提升串车长的1.5倍。
二、主要运输斜巷各车场的长度为一次提升串车长度的3倍以上。
三、上车场不得有向斜巷的倾斜度,以免车辆自溜下滑。
四、车场宽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23条规定要求。
对不符合要求的车场,一处罚责任单位100~500元,并限期整改。
第十九条 斜巷轨道运输中部及下部车场甩道的轨道半径必须有设计,应能满足安设标准道岔的需要,轨道半径符合以下要求:
一、炮采工作面行驶一吨矿车时,应安设2#道岔,曲率半径不小于4m。
二、机采工作面使用支架和机组时,应安设4#道岔,曲率半径不小于12m。
0 引言
中国书法艺术,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生动的艺术,来源于其动静结合产生的奇妙趣味。书法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标示出其作为艺术的特质。中国人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对线条美的追求使汉语汉字不仅成为言辞符号和思维工具,而且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线条既是书法的艺术符号,也是书法的审美意象,同时是书法传情达意的全部载体。而书法中的线条并不是静态的,包含着笔在纸上的全部运动。毛笔在纸上的运动不是二维的,而是有垂直于纸面方向的提按扭转动作,三维的运动加上运动的时序性,四维的时空运动才形成了我们最后看到的线条艺术。这个时空交织的艺术世界才是书法无穷魅力的来源。
笔法即用笔的方法。笔法直接决定的笔的运动,从而决定的书法的线条。笔法的变幻与组合形成了线条的呈现的状态,或重或轻,或高或低,或粗或细,或浓或淡。笔法之美是书法美构成中比重最大的部分,信息含量丰富。书法作品中的笔法语言,直接表达了书法家的情感状态和艺术趣味。复杂的运动产生灵动妙趣的线条,这便是书法艺术。在数字移动终端蓬勃发展,并且已经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今天,书法艺术能以何种方式融入这种生活方式,继续在数字平台上为人们的生活体验、审美需求和学习娱乐服务是需要被关注的一大课题。在现在已兴起的数字终端(如平板电脑、触屏手机等)中,以现有的交互方式,不可能完全体现包括笔法、笔锋的运用等等的书法的全部精髓,需要提炼笔法要点,建立适合的维度,简化毛笔的运动,来让其在适用于数字终端上创作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展现出书法的美与趣味。本文尝试单从笔法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研究在以触屏技术为主的数字终端中,书法创作实现的可能性以及现阶段模型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1 书法笔法介绍
1.1 笔锋
(1)中锋用笔。指行笔时将毛笔的笔锋一直保持在笔画中央,使用中锋写出来的线条浑厚、圆润。中锋用笔一直以来被视为书法中最为重要的用笔方式,甚至一些书家将中锋用笔视为书写时的最高法度。在使用毛笔书写的时候,中锋用笔就要求书写者在用笔时将笔锋时时跟在笔画后面,任何不是书写方向上的多余的动作都将导致笔锋的偏。我们在书写时的起收笔时的藏头护尾,转折时的提按顿挫,都是为了保持中锋,使毛笔在书写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跟随笔画变化行进路线。
(2)侧锋用笔。在隶书产生之后,侧锋用笔开始出现了,在书写隶书的蚕头燕尾时,为了写出方折的笔画而不可避免的使用侧锋。这一改在隶书出现之前清一色中锋用笔的书写方式,为之后笔法多变的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书写方形笔画时比较容易出现侧锋,侧锋所写笔画较中锋更方折,更淡,更轻盈,在行草书中,中锋给人以圆润、厚实、饱满的感觉,但笔笔中锋难免让人感觉闷堵,就需要比较灵动的用笔去增加书写的流动感。魏晋时期一批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就善用侧锋书写,形成了飘逸流媚的书风,如《伯远贴》、《丧乱贴》、《何如贴》等等。
(3)其他用笔方式。在传统的书法用笔中偏锋、散锋、破锋、逆锋等等用笔都被视为错误的用笔方法。在数字书法中,这些用笔方法可以暂且简化略去不用考虑。
1.2 笔的运动
随着书体的发展,对毛笔的使用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形成毛笔三维的运动即提按主导的笔法语言系统。毛笔在纸上的运动,包括两个方向的力,一个是水平方向的力,一个是垂直方向的力。邱振中《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一文中提出笔锋运动的空间形式包含“平动、绞转、提按”三大基本范畴。“任何复杂的笔法,都可以由这三种基本的运动组合而成”。其中平动是在纸面的二维面中进行的,提按是在垂直于纸面的纵轴进行,而绞转则包括了这两个维度的运动。
(1)平动。这种运动形式主要指直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运动与变速运动。古人在笔法理论中论及行笔速度的诸如徐、疾、迟、速、缓、急、滞、驻等,均可归属,均可归属匀速与变速运动这一范畴。同时,用笔的速度还与墨色有着紧密的关系,行笔的速度越慢墨色越浓,行笔的速度越快墨色越淡甚至出现飞白。平动在触摸屏上非常容易实现,运动的方向、速度与加速度都是可以测量到并直接体现出来的。
(2)绞转。笔锋的绞转在运动学上可用转动来描述。除了笔在平面内的转动,绞转还包括一个常被忽略的含义“绞转实质是连续不断地变动笔毫所使用的锥面”,所以绞转除了为了作用于线条的转弯,还常常为了调整笔锋,与笔锋联系在一起。
(3)提按。书法作品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二维纸平面上笔锋的运动轨迹。然而,线条的粗细变化、点画的呼应顾盼等则是垂直于纸平面的第三维的提按运动之结果。如果仅有水平方向的力,写出来的字,只有结构而谈不上笔法。垂直方向的力(向上表现为提,向下表现为按)能否运用纯熟,也就是是否掌握了提按规律是书法笔法的关键,书法经过漫长的演变,最终形成毛笔三维的运动即提按主导的笔法语言系统。而这个重要的笔法却是在以多点触控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终端中最难实现的笔法,也是现在数字书法创作中最缺失的维度,它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数字终端的书法创作流于表层。
2 数字终端中书法笔法的提炼与模型的建立
2.1 笔锋
笔锋看似变幻非常细微,可能有人觉得对书法影响并不大,其次因为现在的交互方式很难体现出笔锋的复杂变化,所以现有的绝大部分书法创作应用都没有笔锋的概念。但其实,笔锋对书法表现的意义重大,并且只要有正确的取舍,笔锋的表现是完全可以体现在数字终端中的书法创作中的。
中锋用笔一直以来被视为书法中最为重要的用笔方式,而侧锋使用情况比较少,而散锋、破锋、逆锋则是极个别的情况,所以,在数字终端的书法创作中,我们首先选择体现中锋用笔的笔法,而舍弃其他的笔锋形态,简化数字终端的书法创作需要切换和变化的维度。
中锋用笔会给书法线条带来什么呢?书法中有一个很常用的比喻:锥画沙。当用锥尖在沙上划道,其沟痕必然是中间最深,两边及头尾渐浅,而中锋行笔使墨由笔尖落纸处向渗开,其情形一致。当墨随笔着后,由中间向两边扩散,中锋处墨最重,也着纸最多,因而中间最深,两边依次减弱。这带给了书法线条立体感与力度美。因为一笔中的墨浓淡不同表现出来的层次感,在视觉上形成了浮雕的错觉,从而产生了“立体感”的美。中锋着纸处正好成为对称轴,中锋便成为对称轴的关键,甚至可以说“中锋便是骨”,于是“中锋为对称轴的骨”便起到骨的支撑作用,在字的结构中产生了“骨力”。由此可见,笔锋的重要性,缺少笔锋形态的线条就好像布带一般,笔笔都很相似,没有生气而又绵软无力。
将笔锋简化为中锋用笔后,在数字终端上的实现是很容易的,只要分析走笔,提取笔画的中轴线,将最边缘的墨色逐渐减淡就可以,而中轴线交汇的地方即使顿点或拐点,墨色叠加也可显示出笔画的叠加。
2.2 笔的运动
(1)平动与绞转的合并。前面介绍过,绞转分为平面上的转折与立体方向上的笔锋的变化,由于我们的模型中简化的笔锋的变化,所以可以说绞转中笔锋的变化也可以简化掉,并且绞转常常也是为了调整笔锋达到中锋用笔的状态,所以本身可以忽略。去掉笔锋的变化后,绞转就剩下了在纸平面上的转折,与平面上的平动是同一维度的运动,由运动方向、速度与加速度组成。绞转还会有向心力等力产生,但是可以忽略。在书法中,笔在纸平面的运动决定了字形,在数字终端,这种字形是最容易记录的,所以基本所有书法创作应用都做到了这一点,也正是因此,所有思路都局限在了对字形的体现,而忽略的笔法中实则最重要的,提按。
(2)提按的补充。平动与绞转决定了字的形状,但是如果没有了提按,只有粗细均匀的线条,那便不是书法艺术。按力小,多用的是笔尖部分,笔画显得细瘦,写出的字,便显得清秀。如宋徽宗的“瘦金书”、董其昌的行草、欧阳询、褚遂良的楷书等。按力大时,可以几乎把笔的二分之一按到纸上,笔画显得粗厚,字亦显得厚重,如颜真卿的楷书、张旭的草书、隶书中的张迁碑等,给人一种沉实、雄壮的感受。
同一幅书法作品中,提按变化幅度的大小,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怀素小草《千字文》,提按变化幅度较小,给人一种宁静、古雅、朴实无华的印象。隶书中的《曹全碑》、王羲之的《十七帖》、山人的书法也是如此。而提按剧烈、变化幅度较大的书法作品,则给人一种激动、跳荡、狂放的刺激感。如米芾的行草、徐渭的狂草等,均是用笔中提按变化幅度较大的作品,笔画间有着强烈的对比。
提按对书法表现如此重要,但是由于提按是垂直于纸面方向的运动,在电容屏为主的数字终端上不能记录力度的大小,也不能准确感受屏幕上方物体距离的远近,所以简单地模拟书法的书写过程是没有记录这一维度的,需要单独引入提按的概念。现在大部分的应用没有提按的概念。这是有待补充的维度。
2.3 简单交互模型的建立
经过分析,我们对书法的笔法进行了取舍,留下重要而简单的笔法维度:中锋用笔、平动与绞转和提按。它们对书法线条的影响,可以总结如下:
通过分析与提炼,我们总结出了在数字终端中要表现书法的简单交互模型,如果要在数字终端创作出更接近书法的实质的,有美感的作品,这三个维度缺一不可。
3 根据模型对现有应用的分析
3.1 Zen brush、逸书和毛笔亲笔信――维度的错误建立
Zen brush(禅宗画笔)是现在最流行也是做得最好的一款水墨书写应用,由国外团队设计,在苹果app store售价18。逸书是较新的书法创作应用,毛笔亲笔信是以毛笔书写为特色的手写信工具。他们的设计各有特色,功能目标各不相同,但都希望体现书法的笔法与线条神韵。但是,根据我们前面对笔法的总结与分析,我们发现它们有两个共同的错误:1)就是建立了错误的维度――以书写速度来决定笔画的粗细;2)忽略笔锋。我们以zen brush为例说明问题。
(1)错误的维度。Zen brush最初的书写规则为一个手写字形,另一只手通过一个滑动条来控制线条的粗细。Zen brush后面意识到了这样书写的不自然,将线条粗细的控制加入了一只手的书写过程中,但是他们这一维度加入到了与书法笔法不相符的变量中――速度。上文分析过,书法笔法中,速度对墨色的影响较大,但是对笔画粗细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笔画粗细的因素是提按。
由于宣纸吸墨能力的不同,有的宣纸因为较为吸墨,在毛笔停留时会稍向四周晕开墨色,但是这不是书法笔法的一部分,也不是决定线条粗细的因素,设计者出于此理解而将粗细加入到书写速度中,和书法笔法有悖。其次,Zen brush中,书写速度既控制墨色深浅,也控制线条粗细。相当于用一个变量控制两个分别在两个维度的结果。这样的设计不符合一般原则。
维度的错误影响了Zen brush中书法的创作,表现在:
第一,书法的书写节奏被打乱。书法不但在欣赏时有无声的节奏感,而在书写时,书写的节奏更为重要。汉字有形,书写有顺序,所以有结构与节奏。中华书法的本质就是汉字结构与节奏的书写。这就是中华书法与西方抽象绘画不同的地方。汉字的每一笔书写都要考虑到与下一笔的关系,要完成整个笔势的运动与变化才能衔接下一笔的笔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写字可以从最后一笔倒写到第一笔,以时间带动空间,这才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所以这决定的书法在书写时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比如行书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引”、“以”这样左右结构的字左右拉开很宽,中间有足够的空间产生张力。这就是书写在左下角的笔画有停顿与蓄力,然后才能弹跳到右上角的笔画。可以形容为一个优秀的跳远运动员。停、顿、连、转、带,这样的节奏在书写时时刻都在发生,为的并不是线条的粗细,如果将线条的粗细用书写速度这一变量控制,这种书写的节奏完全会被破坏,书法书写的愉悦与线条美也就完全无法展示。如图1,每一笔最后都会因为停顿形成不必要的墨点。
第二,速度控制两个维度,决定了线条粗的地方墨色也深,线条细的地方墨色也浅。书法的力度美不是由线条的粗细体现的,纤细的笔法也可以产生金钩铁骨的力度。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在Zen brush出现,在这里的字,羸弱的地方更加羸弱,而厚重的地方也显得愣头愣脑。图2是zen brush宣传页中的作品,可以看到有的笔画非常笨重,而“者”的一撇就已经没有了墨色与重量。
第三,需要书写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如果需要写出较细的笔画,需要用非常快的速度书写,而在这种速度下笔画很难控制。并且经常为了达到线条粗细的变化突然变化书写速度,这种速度的变化带来的结果也是书写者难以预料的,只能靠猜测来碰运气。
第四,提按是有方向的,而用速度控制不能做到这种方向,每一笔无论粗细都是中间对称的笔画,比如楷书中的捺,还有隶书中的蚕头燕尾的燕尾这样有方向的提按都不能被表现出来。
(2)笔锋的缺失。忽略的笔锋的作用,每一笔都是扁平而对称,没有了立体感和“骨力”。造成书写出来风格绵软无力,圆硕却缺乏生气。图3 是Zen brush宣传页的第一张作品,当中笔锋的缺失带来的影响体现得非常明显。
3.2 逸书的启示
逸书与zen brush的书写规则大致相同,但是逸书有一点进步,它将书体进行了分类。因为篆隶草行楷的笔法与习惯各有不同,于是逸书根据这些不同调整了不同书体的书写算法,使得书写更接近实际书写的体验。这带给我们很大启示,对不同书体的书法的笔法与书写习惯进行研究,分别进行模拟与建模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4 改变与假想
通过对现有交互方式以及应用的分析,我们知道现在在数字终端的书法创作中,普遍缺失的是笔锋以及提按维度的加入。可以从现有的技术及设计入手,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合理的改变方向及展望。
4.1 分维度练习
分析现有应用时,我们发现了一个临摹字帖的应用叫活字帖。它是让用户描摹字帖,而用户只要画出了正确的笔顺,整个字就会自动填充到字帖里。整个书写过程十分无趣,但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发,就是不是每一个维度都需要用户去控制,可以分开来练习。活字帖颠倒了重点,所有笔画都自动填充,而用户则像填色的幼儿一样画一遍笔画顺序即可,对书法的练习没有帮助。如果说在书法的练习中,字形和提按可以分开来练习,那么可以反过来,笔在纸平面上的运动,也就是字形的书写自动完成,而用户则在书写的过程中控制笔的提按,小心地完成每一笔的起笔、走笔按压和轻抬收笔。用户只要控制一个维度,就可以完成书法创作。字形与提按,两个维度分开练习,是一个可以提供的思路。
4.2 自然交互下的书写模拟
在触摸屏上模拟写书法的过程,大家都会想到用手指去书写,而为了体现书写的力道不同,最自然的方法就是应该按笔时按压屏幕,应该抬笔时提起手指。虽然电容屏不能感受按力的大小,但是在按压屏幕时,手指接触屏幕的面积自然增大,提起手指时,手指接触屏幕的面积自然减小。可以将这个规则确定,计算手指与屏幕的接触面积,由模型计算后给出对应的线条粗细。通过不断的模拟与实验,我们可以调整算法,建立最接近真实书写情况的模型。这样的规则最贴近书法书写时笔与纸的真实交互情况,用户最容易上手与理解,并且经过不断地练习,应该可以比较精确地掌握书写方法。
5 总结
本文为了更好地在数字终端上进行书法创作与练习,研究了书法的笔法,总结提炼了适合在数字终端上表现的重要书法笔法,建立了简单的维度模型。通过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书法软件存在的问题与错误,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后面我们会细化对各个书体的笔法和书写习惯的差异性的研究,建立更加完整、具有针对性的模型,希望设计出更人性化的书法创作应用。
参考文献:
[1] 桂晓亮.笔法略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01):158-159.
[2] 胡瑞年,陈超.浅析书法之“笔法,字法,章法”[J].知识经济,2011(002):179-180.
[3] 王智忠.书法的生命形式――来自苏珊・朗格的启示[J].中国书法,2012(6).
[4] 邱振中.论楷书对笔法衍变的若干影响[J].书法研究,1984(3).
[5] 朱荃.数字书法前瞻[J].知识就是力量,2004(1):12.
[6] 张运国.说“提,按”[J].青少年书法,2003(11).
[7] 庄木弟.书法技巧中的物理原理[J].中国书法,2011(10).
[8] Cantoni V,Cellario M, Porta M.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in e-learning: towards natural interaction paradigms[J].Journal of Visual Languages & Computing, 2004,15(5):333-345.
[9] 郭丽,任向实,丁怀东.电子书画系统中毛笔笔型的模拟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6).
岩画的象形符号和画本生命是文字和书法的基本起源,由于从岩画中发现象形文字极少,学术界只能把陶文作为书法的最初始点。在此,我们仍然沿用约定俗成的观点,暂从陶文入手研究书法的起源和变异过程。
甘肃大地湾陶罐上的几个符号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痕。这几个笔画是中国文字第一次在人工制品上留下的痕迹,尽管我们至今无法破译它的全部意义,但它作为文字的源点却无可置疑。
随着大量考古的发现,越来越多的陶文面世。西安半坡、浙江良渚、山东城子崖、西安乐都、甘肃马家窑――先后发现了古陶文。从甘肃大地湾起历经五千年,陶文慢慢地变异为可以识别的文字。
相对于陶文,甲骨文无论是在字形、书体还是章法上,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沉淀,为后来的金石了必要的铺垫。但是,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使用的书写工具上大多是枝桠、石片,文字的载体是陶片、龟甲、骨等等。青铜器的出现为书法提供了新的载体,大量留在青铜器上的篆书开启了书法的新纪元。
陶文由刻画到涂写是质的飞跃,它表明人们开始使用毛笔和颜料――这是书法的最初表现形式。
篆书的出现至少有五大特点:
1.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过渡。虽然篆书和陶文、甲骨文都有具象性、意象性等象形文字的特征,但是篆书对象形高度概括使之抽象。
2.宗法式向世俗化的演变。陶文、甲骨文、金石文大多是宗教祭祀的功能,篆书更多的是记事的功能。
3.贵族式向平民化的转变。
4.由多变性向规范化的转变。
5.书体增加了自我美学的感彩。
以陶片、骨片、青铜、木竹、帛为书写载体,制约了书法的发展,纸的出现才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书写的面积上,纸为书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地选择。书写的传递上,纸可以随意地传递和传阅,表现为可移动性地阅读。此前,虽然简牍也可以随意地移动阅读,但是写在木片上的书法沉重、容量小,往往记述一件事情需要一大堆的木片,古人所谓学富五车就表现了这种意思。纸释放了书法的能量,使它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变得轻便起来。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1教科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容量适度,使所有学生了解写字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写字规律,逐渐掌握钢笔字的书写技能,能够按笔顺规则使用钢笔写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一、教材分析
1、目标要求适度
教科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容量适度,使所有学生了解写字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的结字规律,逐渐掌握铅笔字的书写技能,能够按笔顺规则使用铅笔写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体现写字规律
本册教科书以教基本笔画、偏旁为重点,从简到繁,由浅到深。每教一个笔画和偏旁,配以与之相应的汉字。
3、紧密联系语文教科书
写字教学时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编排充分注意与语文教科书相联系。
4、合理设置板块
新授课一般由“写写笔画”“描描写写”和“自己练练”三个板块组成。板块之间层次分明,各有侧重。
5、引导自主探究
教科书注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书写规律。每课设计了儿童化的提示语,提醒学生在练字过程中,注意观察每个笔画的形状、位置以及与其他笔画的对应关系。
6、重视习字兴趣
通过板书设计、汉字描红、汉字书写、多种评价方式等,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习字。
二、教学目标
1、能按“写字歌”中“身直,纸正,头正,肩平”要求做到用规范的姿势书写钢笔字。
2、能用正确的握笔方法书写钢笔字。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学习掌握基本笔画横折、竖折、竖提、横钩等的书写技巧。
5、钢笔字工整入体。
6、培养学生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7、结合书法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8、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9、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和一些常见的偏旁部首。
三、重难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十五人,大多数学生对写字不重视,在作业中表现出字迹潦草,结构不匀称,没有掌握硬笔字的运笔方法与规律。大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书法训练,最基本的写字常识都不清楚。他们写字的时候很随意,不仅不能端正地写还经常出现错别字,纸面也不能保持清洁,涂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学生不能规范自己的写字姿势,身直,纸正的持久性较差,对于坐正、肩平、身直,三个一(一尺,一拳,一寸)的规范写字习惯,在近期内将作为写字的常规重点训练,从头做起。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本学期,学生写钢笔字兴趣较高,大部分学生对写字有了新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能注意到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做得不够好,本学期要多加指导,加强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把字写漂亮。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5、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书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2一、指导思想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把字写的正确、工整、规范、美观,可以提高运用汉字这一交际工具的准确性和效率。一手漂亮的字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使人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小学生进行写字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他们写一手好字,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还算可以,但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还有待纠正,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潦草,书法基础较差。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以写字书为载体,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抓汉字结构的矫正,充分发挥“写字歌诀”感染、激励作用,较大程度地矫正学生写字结构上的不足,美化写字形象,同时要加强坐姿的指导。
3、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4、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5、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6、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7、学生互评写字水平,交流写字经验,激发写字积极性。
8、开展各种书写竞赛活动,结合板报,展出学生优秀作品,鼓励认真书写。
提高书写水平。
9、抓好表率,树立写字标兵,表彰写字能手,定期举行作业展览,请“能手”介绍经验,给予奖励,形成你追我赶,后浪推前浪的局势。
10、为孩子们搭建展示的平台,把好的字及时粘贴在墙上,要鼓励优秀的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使他们更优秀,鼓励他们多练多写多展示。
11、要及时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多进行辅导,多给予自信,多给展示的机会,及时表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五、教学进度
随课堂进行练习,对写字书进行一课一练。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3一、指导思想
巩固学生“双姿”训练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不断完善写字教学评价,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意志毅力、智能素质、审美情操的培养,实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写字技能以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大部分学生经过几年的写字学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写字习惯,能熟练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学生的书写工整率还算可以,但入体率不高。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不正确,个别学生的书写比较草,书法基础较差,有待加强。
三、工作重点
1、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各种不同的偏旁或同一偏旁在字形不同位置所占的空间大小及笔画的变化。
2、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4、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5、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2、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写字指导课,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
3、重视写字课教学,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4、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5、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书法教学计划范文4一、指导思想: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着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实用性,而且自身还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注重挖掘这些因素,并恰当地将其融合、渗透在教学当中,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自身的道德素养和知识水平会大有裨益。因此,本学期的硬笔书法兴趣小组根据书法的自身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特设计以下教学计划:
二、教学意义:
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字写不好了,殊不知书写是人们必不可缺的交流方式,书法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一手好字既可为阅者提供美好的享受,也展现了书者良好的文化素养。我校书法兴趣小组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激发学生练习书法的兴趣,使少年儿童在进行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在书法学习中,使他们养成良好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
2.指导学生写出一笔漂亮的字,对其学习以及将来的工作、社会交际起到深远的影响。
3.通过书法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
4.让学生直接接触书法,接触中国文化艺术之美,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四、教学措施:
(一)、精选学习内容:
首先,选好教材教材,阐明学习书法道理、增强学习勇气。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法不是高不可攀的。其次,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要求学生临帖写字时要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
(二)、教给正确方法:
在书法教学中首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运笔姿势,执笔轻重的调控,书写坐姿、站姿等要领;其次是教给正确的读帖方法和临帖方法,如看笔迹,悟其运笔过程,看结体悟其组合规律,临帖时“字数宜少、遍数宜多”等;再次是要求学生注意写字卫生。如桌凳、光线、写字姿势等,通过严格的学习训练,使学生不但可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还可以培养气质。
(三)、加强书法训练:
汉字书写,落笔的轻重,结构的疏密,运行的缓急,气势的强弱,均有章法可循,训练小学生遵守汉字书写规律,便是“有纪律”。书写内容为课内外文章、诗词、对联或名言、警句之类,一词一语、一章一节,流泻笔端,铭刻心版,便是“有文化”。要求学生书写时学谁像谁,越像越好,这也是培养学生虚心、诚恳、一丝不苟的品德。
五、具体内容:
钢笔书法及基本笔画的书写,独体字的练习。
六、小组成员:
四一:王美乐刘一诺王艺昕韩如奇刘文秀
五一:王晓杰王凤娟王伟刘文军李欣
六一:韩永庆于莹莹闫文亮高新鹏韩力
七、具体效果:
第3周钢笔书法及其基础知识,横、竖的写法
第4周笔画书写——撇、捺的写法
第5周笔画书写—--点、提的写法
第6周笔画书写——竖钩、弧弯钩
第7周笔画书写——戈钩、卧钩的写法
第8周笔画书写——竖弯、竖弯钩的写法
第9周笔画书写——竖提、横钩的写法
第10周笔画书写——横折、横折钩的写法
第11周笔画书写——横撇、撇折的写法
第12周笔画书写——撇点、横折弯钩的写法
第13周笔画书写——竖折、竖折折钩的写法
第14周笔画书写——横折提、横折折撇的写法
第15周笔画书写——横撇弯钩、横折折折钩的写法
一、汉字笔迹学的理论基础
汉字笔迹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书法学等学科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础。
(一)生理学基础
1. 人类大脑是笔迹形成的物质基础。 笔迹是人类书写活动的结果,书写是大脑的反射活动,大脑是笔迹形成的物质基础。从书写的生理机制来看,它是大脑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即:书写的产生是客观世界的各种刺激作用于视觉、听觉和其他感受器,并由相应的传入神经传到中枢――大脑,经大脑一系列的心理、生理综合分析过程,才得以发出指令,然后再由相应的传出神经将指令传至效应器――手,才使书写动作得以进行。人类的大脑与双手是息息相关的,手部活动是人体最复杂的活动,脑部活动大部分为手而设,手能通过许多方式反映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状况,书写便是手脑联合的产物。学者们从这一角度出发而普遍认为,笔迹就是脑迹,字迹是大脑的书写。人在书写时,与其说手在写,不如说是大脑在写。指尖的各种运动形式只不过是人内心世界在无意识下的一种不加修饰的流露,是被传递到手指上的无意识的思想,就像指纹能证明一个人的个体特征一样,写字时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能反映出每个书写人独特的个性。所以说,通过笔迹可以挖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2. 生物遗传因素对笔迹形成的影响。 笔迹的形成必然受到书写者的脑、神经细胞的构置特点和神经冲动的电生化传递特点的制约,而这些因索通常是由生物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对笔迹产生一定的影响,书写活动与整个神经中枢有关,尤其与大脑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是脑神经、肌肉等器官协同操作的结果。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影响着书写运动的特点,并通过这一结果――笔迹形成的特征反映出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对书写活动的制约,也可以从气质类型与笔迹特征之间的关系中反映出来。
内分泌腺机能对笔迹也有一定的影响,内分泌腺包括许多腺体,如脑下垂体、甲状腺、刚甲状腺、胸腺、副肾上腺、性腺等,腺体分泌的激素过多或不足都会影响神经信尸、传递的屯生化机制,从而对书写的进行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甲亢病人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病人基础代谢率增高,血量增加,血流加快,病人的性惰暴躁易怒,惰绪反应强烈等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这时,病人书写的字迹字体明显增大,梭角增多,落力加重,锋利的笔划也相对增多。可见,内分泌腺的机能对笔迹的形成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身体素质对笔迹的形成也有影响,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外形、体质、精力及其关系的总和。 每一个要素的基础及其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笔迹的变化,各个要素的综合关系最终形成对笔迹的决定影响。
(二)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方法提供了实验和统计的手段,有助于对动作技能与行为习惯进行研究,这为笔迹学的研究提供了现成的方法,对笔迹学的理论系统也是很好的补充。在笔迹分析的术语和方法上,心理学也给予了很好的借鉴。笔迹心理分析实质上就是通过笔迹进行书写者的心理分析,所以没有心理学的理论支撑,就没有笔迹心理分析的实际应用。
笔迹学关于书写习惯的科学基础,是在生理学、心理学和解剖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发展必然跟这些学科的发展相关联。所以,心理学也是笔迹学的理论基础,有人把笔迹学混为笔迹心理学就是因为夸大了笔迹心理分析的功能的误解。
1.投射理论。 投射技术是心理学三大重要技术之一。投射的基本特征是:一个人真正的动机、欲望以及其他心理活动,可以通过此人的其他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产品间接的表现和反映,亦即投射出来。
笔迹反映了作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书写习惯,而这种书写习惯与作者的视觉,动作协调,情绪,注意,思维,乃至个性和能力等心理活动相关。
2.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绝大多数行为是由潜意识决定的。笔迹书写的动作和人的其他动作一样并不杂乱无章,都有其自身规律。书写无数次重复的动作已经成了无意识的、自发的和不经自我分析地做出的。在笔迹书写时,书写者意识注意的中心是在文字的规定结构上,而笔迹线条无任何约定俗成的规定性,制造笔迹线条的主动触觉同样无任何规定性,书写者无意于用笔迹线条去表达与他人交流的含义。人们都通常注意到文字规定的结构和文字的内容,而笔迹书写的线条不是我们意识控制的中心,它在未受意识影响的个性心理无意识暴露的同时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记录。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笔迹线条的双重无意识,即笔迹线条既是无意识的表露,同时又是可供观察的无意识记录。因为对笔迹线条本身书写者和他人都不把它作为交流的形式,它是一种非社会性的动作,它完全按照书写者个人的习惯和适应性进行,由于社会规则不对它进行过多干预,这种自我中心动作得到了充分的宽容,享有充分的个性。(三)社会学基础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以E?迪尔凯姆为代表的社会唯实论,认为人存在于社会之中,其行为和思想都并非纯粹服从于个体理性的,而是受到社会的塑造、限制乃至决定。
人类行为和思想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的行为不完全来自于人本身,还受制于社会整体的环境。因此,群体行为和时代思想是影响人类行为的正常因素。笔迹学所面对的笔迹,既是书写主体的行为习惯的反映,也是书写者的社会属性的反映。因此,对于我们来说,绝没有一个与社会隔离的书写主体存在,只要书写者在文化的背景下拿起笔,他的行为就已经烙印在社会的大背景下面,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对书写主体进行群体性研究,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对书写主体进行划分、归类,当然我们尤其要使用社会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门别类的归纳统计,进行定量的笔迹统计,只有通过定量统计和比较归纳,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也才可以促进笔迹学的应用与发展。
笔迹与人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年龄阶段、文化水平、精神面貌等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的不同,文字的书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一个从小生活优越的人与一个从小在艰苦环境下长大的人的字,其字体在字态、字势、风格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笔迹特点也不同。一般来说,学生时代的字,由于还没有定型,笔画稚嫩、工整、拘谨;中年时期的字,笔画熟练、流畅、个性突出;老年时候的字,笔画老辣,略显僵硬。不同的心境,笔迹也不一致。心态平和时,所写笔迹端庄秀丽;心情急噪时,笔迹也浮躁潦草等。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字体的主要特征是不变的。只是近期的字更能反映书写者最近较稳定的个性特征、情绪变化、心理特点等。
(四)语言文字学基础
笔迹学的研究对象是被书写了的“文字”,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具有自足系统。汉字学是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形体演变规律、语义系统及应用,以及其文化传承的学问。汉字的各种形体为书写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书写空间,不同书体的选择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心理,夹杂的个别非规范书体则表现了书写者的特殊要求和求异、求古等心理,作为笔迹学研究者和笔迹分析工作者,首先要熟悉汉字的各种形体并且知道其演变规律,同时,也要了解汉字使用的时代性和特殊性特征。例如,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四十出头的人使用二简字(二十世纪80年代使用并很快废除),就可以断定这个人是一个保守、遵守传统的人;如果一个人喜欢写异体字则说明这个人喜欢新奇事物、追求与众不同的感觉;如果一个人喜欢用简单易写的俗体字,则说明这个人文化水平不高。
语言方面的习惯和言语选择也可以作为笔迹分析的一个参考。如果一个人喜欢使用书面语、古语词,说明这个人文化水平较高,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一个人用词简单,口语化较重,还有语病,则说明这个人文化水平较低;如果一个人喜欢用方言词,则说明这个人比较固执、守旧,不易变通,而根据他的方言区域就可以断定他的成长地;如果一个人喜欢用网络语言,则说明这个人喜欢时尚,年青有活力。
总之,笔迹学的研究如果建立在深厚的语言文字学基础上,就可以更加全面地把握书写者透露的信息,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笔迹分析。
(五)书法学基础
汉字笔迹学研究汉字的书写规律,书法学也讲究书写规律。不同点在于,汉字笔迹学是为了鉴定、分析书写的痕迹――笔迹,而研究汉字的书写规律的,书法学研究的书法则是为了美观、为了艺术,为了更好地书写而研究书写规律的,所以两者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在目标上是不一样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都以汉字为对象,不同点是一个是为了分析而研究,一个是为了书写、审美而研究。对于书写而言,笔迹学分析的书写是日常的书写,是自然的、随性的;书法所关注的书写是主动的、抒情的、合目的的书写。在书写的层面上笔迹学的书写和书法的书写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共同遵守作为语言文字的规范。从这一点上来说,书法的书写和笔迹学的书写是一致的,所以书法的评鉴中也有对书写所反映的性格、心理、性情等的描述,就此,有人认为古时候书法学和笔迹学是混为一谈的。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没有考虑书法学研究的书法的书写和笔迹学研究的书写痕迹是一致的,书法的书写应该看做是日常书写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日常书写的一部分,所以书法的书写跟笔迹学的书写是重合的。
书法的笔迹和日常书写的笔迹都是笔迹学的研究对象,书法家只不过是熟悉书法技巧,在书写艺术上超过日常书写的写字者,因此,笔迹学和书法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书法理论中运笔方法和结体规律对于书法书写者来说是共性,对于日常书写者来说,则是不易掌握的技巧。虽然是共性,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笔迹学的方法分析出书法书写者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
研究汉字笔迹学离不开对书法学的研究,书法理论中的术语、概念以及一些理论都可以借鉴到笔迹学的研究中来;同样,笔迹学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书法作品的解读和研究中。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笔迹学的方法探究欧阳询结字特点的深层原因,那就是童年经历加上性格使然。我们也可以用笔迹学的方法对书法作品的真伪进行鉴定,为真伪的准确推断提供参考。
二、汉字笔迹学的应用
笔迹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并逐渐被接受。笔迹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安司法领域、心理咨询领域、文化教育领域、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等。
在公安、司法领域,通过对作案者留下的笔迹进行检验,分析判断其书写习惯的本质特征是否与嫌疑人笔迹相同,从而断定是否为同一人所写。常常用于帮助擒拿、捕获各种从事匿名信制造,伪造发票、证件、文件和其他文字材料的罪犯,从而协助公安部门侦破案件和法院进行判决。
在心理咨询领域,通过笔迹分析技术可以知己知彼,可以帮助一个人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潜力、思维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加强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帮助人们提高合作效率。在恋爱、择偶方面,通过笔迹分析帮助恋人、情侣认识和了解对方,为恋爱、择偶提供指导,减少盲目性和偶然性。
在文化教育领域,笔迹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的性格类型,在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方面进行有效引导,从而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指导性的反复练字,纠正书写习惯,以克服与消除个性中的不足与弱点,强化与巩固个性中的优点,让其个性获得健康发展。
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开发领域,通过笔迹分析技术开展就业咨询,可以较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求职者的个性特征、能力、特长、脾气秉性、意志行为、管理素质、品德以及兴趣爱好等,根据这些特征科学地安排工作,做到人尽其才,才适其职,使人才配置合理化,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使个人的潜能也得到最有效的发挥。
笔迹学的应用要以实践为基础,以理论为指导,合理的应用。既不可盲目地夸大笔迹学的应用范围,把笔迹学看成是无所不及的万精油,也不可以妄自菲薄,忽视笔迹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实践。
书香文化:浸润师生品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凝聚和激励师生的强大动力。要让每一位教师成为一本深厚的书,让每一处墙面成为一幅精致的画,让每一寸土地成为一首流淌的诗,让学生在诗、书、画的艺术中发展成长。
金溪县秀谷二小利用各种途径,宣讲书法教育的重要性,旨在转变观念。学校充分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晨会、班队会等阵地,对全校师生进行宣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资源,在校园网上开辟了“书法教育”专栏,将书法知识、师生优秀作品等上传至网络;充分利用师生教学、备课、作业展,教师教学竞赛等各项活动穿插书法艺术,如在思品课上,教师通过讲述书法故事育人;在语文课上,通过识字写字教学,展示汉字的演变,认识汉字的历史,感受书法的文化等,把“书法”思想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使“书法教育”这个特色深入人心、人人皆知。
金溪县秀谷二小把强化写字姿势训练,养成书写良好习惯作为学生练字之本,自编自创了一套写字“双姿”律动操,每天集中习字前对学生坐姿和执笔方法进行强化训练,教师也时时强调和纠正学生写字“双姿”,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书写。11月17日,学校组织了一次写字“双姿”律动操比赛,掀起了双姿训练的热潮,学生主动利用课间等空余时间练习,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与书写良好习惯的养成。
科学方法:提升书写品质
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书法教育也一样,只有遵循规律、讲究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学校倡导人人练好字,力求人人成为写字教育工作者,建立了以书法教研组为主导、语文教师为主干、全体教师为主体的书法教育队伍。规定每周一例会后为书法教学集中培训时间,建立了秋根课堂,要求教师全员参与;规定在学生集中练字的同时,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一律在办公室练字;规定在每周五下午,每位教师挑选一份最满意的作业交本年级的书法教研组成员批改、点评、存档,要求张张有进步,月月有提高。紧紧依托教师的榜样作用,狠抓常规管理,要求全体教师把备课本、黑板、学生作业本等视为书法练习纸,做到一笔一画,毫不潦草,排列工整、有序,养成“提笔即练字”的习惯,让学生处处有参照,时时可比照。
学校规定每周的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为集中习字课,由各班语文教师负责指导;星期二至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和第二节课之间专设20分钟为集中练字时间,由语、数教师轮流负责指导,教师必须在上节课结束后提前赶到教室分发练字专用纸,做好练字准备工作,真正做到了专课专用。学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年级制定了不同教学重点和阶段性要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教学活动。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学写字等特点,采用了“唱唱练练”的教学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笔画及书写规则有一定的了解,但框架结构不匀称等特点,采用了“摹临结合”的教学方法;三四年级学生正处于书法教育的磨合期,推出了“你写我评”的上课模式,让学生互评互改、合作探讨、共同提高,有助磨合期的顺序过渡;五年级学生采用了“书写经典”的教学策略,把诵读经典与书法教育两种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体验经典中的心境,揣摩书写中的意境;针对六年级学生写字时间长,对书法艺术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重在指导学生怎样设计书写格式、怎么落款、怎样创作“我的作品”,彰显自己的个性,提升审美情趣。
学校成立了书法校本教研小组,规定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为书法校本教研活动时间,学习书法技巧,交流书法教育教学经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年级教研组成员每周末及时收集教师书法作品进行批改,点评存档;每月对各班书法展示栏进行检查、评比。定期组织各年级教师开展书法沙龙活动,定期组织全校教师写字大比武和作品征集活动,许多教师成为校园书法新秀。同时,学校还把县书协会员请到学校办书法讲座、走进班级指导学生书写,并与教师现场交流互动。
开拓思路:升华师生品行
围绕“书法教育”特色创建,学校开展了讲、赛、展、赏等多种形式的“书法教育”活动。讲:即给学生讲书法名家刻苦练书法的故事,让学生从小懂得苦练才能成才。赛:即坚持开展每月一次的书法赛,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书法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看到进步和发展,在金溪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2011年小学生毛笔字、硬笔字现场书法比赛上,学校选派的15名选手中有9人获奖。展:即将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公开展示,互相学习和借鉴,并配上本人相片挂在教学楼各楼梯间,做示范、树榜样。赏:即欣赏书法名家的大作,提升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
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书法艺术体验,学校组织教师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入书山书海亲身体验书法艺术,一次就组织校书法沙龙的教师和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共60余人前往仰山书院开展“走进仰山书院,感受先贤文化”书法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书法教育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书写兴趣,扩大了社会影响。
云南建水紫陶纹饰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残贴和文人书画装饰艺术。“残贴”即简单上讲就是在成型但未烧制的陶胚表面用白、黄、红、紫、黑等天然色泥,分色区按照装饰内容按顺序嵌入陶器需要装饰的区域,之后再用书法把诗赋词句装饰于色区之上。按顺序第一色区及其书写的内容有部分被第二色区及其书写内容覆盖;前面一层书写的内容有一部分被后一层书写的内容覆盖,由此类推。色区和辞赋内容反复交替,多次覆盖,其视觉上最终形成的表象特征极似现实中看宛若断简残篇的效果,“残贴”之名由此而来。云南建水紫陶“残贴”艺术于清代末期出现,民间又称“烂简书”。此风格的创制为建水紫陶最终成为我国四大名陶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在我国陶艺装饰领域独树一帜。
“残贴”的创始人王永清,字定一,清代贡生,毕生钻研于陶艺创作,其作品多出于光绪、宣统和民国初期;他是建水紫陶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保存下来的陶器进行考证,观其作品可以看到:1.面与面之间在二维空间上按不同的角度进行有序镶嵌,并进行多次局部交叉与叠加处理后所呈现出的某种象征意义上所具有的“层次感”和“空间”概念。2.色区与色区之间在彼此覆盖处理上,附加写、填、刻、涂、刮等陶上技法的综合运用,自然产生了面整体之间的色块对比与部分成不规则形状的残缺面之间丰富的色差调和与补余并存的构成形式。3.其不同色区面上附着的各体汉字内容,王定一先生把它作为所表现的主体元素,以点和线的形式布局按中国书法的传统书写方式,镶嵌入面构成中,不仅打破了面的呆板与单一,还极大地丰富了装饰区域的视觉内涵。4、在“残贴”的制作过程中,王定一先生通过繁复多次的写、填、刻、涂、刮等处理手法,有意识地促使表现元素之间或多或少出现和产生自然的“残缺”。观其作品可以看到,在有着明暗、色差和斑驳感的不规则的大小“残片”上,有规律地镶嵌着用各体书法书写的我国历代著名诗人墨客之诗赋词句。“残贴”所展现的美,是如同饱经岁月沧桑的断章残句,静静的附注在陶身上,又宛若是一种超越了千年中华民族思想所带来的蕴涵了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文明之美,一种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之美,美中夹带着一丝丝浑厚古朴,含蓄婉约的残缺至极之美,给人以震撼之感。
此外,后起新秀陶茶居紫陶茗壶工作室田波设计的“残贴大缸”,器型端正大气、稳定沉着、有力气,,选择的图案题材凸显出了时代的风貌,符合现代审美心理。残帖大缸,圆缺通融,,作品器型的设计传递出了旧时生活的影子,但又能符合现代感,陶身绘有书画残帖装饰弥补了器型大、稳、圆中的呆板与稚拙,多了一分秀气与儒雅,有雅俗共赏的特质。
(一)云南建水紫陶的纹饰类型
紫陶的纹饰的类型主要分为绘画与书法残帖两类,绘画方面主要题材分为人物、花草、禽兽、山水、吉祥图案等等;而书法残帖以隶、篆、真、草在陶身上刻写古典诗词或散文名篇;技法上有工笔和写意之别。书画须按适形造形的规律在弧形陶坯上来章法布局,同平面的宣纸上创作书画相比,陶瓷装饰有很大难度。比如说,平面书画在创作和品鉴时可一目了然,而在弧状的陶身上进行书画时必须旋转器物来刻画和鉴赏。
(二)云南建水紫陶的纹饰组合规律
紫陶书画装饰多以《芥子园画谱》中的梅兰竹菊和山水为范本,也有效仿山人“寥寥数笔,妙趣横生”的构图和技法。建水陶艺大师向逢春首创“残帖五彩装饰法”,即将楷草隶篆字体临摹在陶坯上,雕刻后又以红、白、兰、黄、v多种色泥分别填入,陶胚上的字迹尽显端庄稳重,雍容大度,纵逸豪放,瑰奇雄健之气。紫陶书画装饰并没有上釉彩绘般绚丽,亦缺石雕浮雕般凝重,甚至不像传统绘画那样墨分五色而纯以线条描绘的技法,在今天已经被新技法所取代。而陶坯和色泥一般都有很大色差,或白体黑泥,或黑体白泥、关键是它能将书画笔墨线条之感淋漓尽致的呈现。陶体经打磨抛光后出现的光亮感中所体现的那种安静与祥和,有笔墨纸张不可企及之势。
在探讨建水陶书画刻填技术具有时代感的笔迹墨痕,给人强烈感受到紫陶与书画之间那种和谐、互补、映衬而激发出来的“竞美词而溢藻绘”之高雅品位,和“激浊扬清”的审美意识需求。品鉴者个人的品味、学识、涵养、情操不同,对紫陶纹饰内涵的理解和品评也是大相庭径,主客观,深度与广度,现实与理想,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之间,形成人们者各自不同的视觉理念,鉴赏者对紫陶工艺美术品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技巧,多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看到窈窕修长的小口梅瓶身上秀逸疏朗的兰竹,可能会想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虚心”的寓意,有的人会想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板桥名句;面对亭亭玉立的美女瓶上龙飞凤舞的书法,有人会想到“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有的人会想到“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书法益进的”启示;面对通润雅趣的陶壶上雕刻着灵秀精细的纹饰,会有人想到“ “禅茶一味”的意蕴等等,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使用功能,在欣赏把玩时,亦能引发人们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体会宁静安详超凡脱俗的意趣。
【参考文献】
[1]聂磊明.建水紫陶形式美探寻[J].前沿,2012(06)
课标中对低年级写字教学的建议是:“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一年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开始学习用铅笔写字了,但由于很多家长重视不够,要求不严,很多学生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都不正确。不过这些还没有完全定型,而且儿童的可塑性极强。因此,在学生刚刚入学时,除了进行严格的常规训练和正常的拼音教学外,我还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在教室正前方贴上放大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图,要求学生经常检查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并熟背“三个一”的口诀,即“手指离笔尖一寸,胸部离桌沿一拳,眼睛离本子一尺”。学生每次只要提笔写字,就在班长的带领下齐说写字要领:“拿起笔要牢记,一拳一尺又一寸。头正肩平脚放稳,端端正正来写字。”整个写字过程中,我一直在学生中间巡视,遇到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有偏差的,立即帮助其纠正,使其逐步养成良好习惯。
二、练习描仿临汉字,掌握间架结构
汉字的音形义皆独具魅力。在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通过影声像的完美结合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让世人充分领略了汉字的形体之美。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准,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字。汉字是方块字,为了让学生写好字,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低年级学生初学写字,往往掌握不好字的间架结构,我采取“一看二描三临写”的方法,训练学生写字。学生人手一册的习字册上,第一格是范字,后面两格是让学生描红的字,还有两个是仿影,最后几个田字格让学生自己临摹练习书写。另外,在习字册上还安排了汉字的基本笔画练习,而每个笔画都渗透着毛笔笔意。首先,老师在黑板上认真讲解笔画起笔、行笔、收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正确的运笔方法书写。虽然铅笔字不能明显显示笔锋,但学生写出来的字会更加端正,而且为以后学写毛笔字打好基础。通过长期的写字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写出一手好字,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教材中,汉字的基本笔画和汉字教学是同步的,我把这部分内容提前到拼音教学中,利用写字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和教材配套的习字册上练习描红、仿影、临写,并要求一笔写成,不随意擦掉重写。在学生描写的同时,教师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对姿势正确、书写认真的学生予以表扬,评出在写字方面做得好的学生,发小红花奖励,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有样可学。经过几周的严格训练,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写字方法,初步具备了书写能力。另外,在写字指导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少用或不用橡皮,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新课标指出,对学生的写字要加强指导和示范。写字指导,不能用多媒体的演示代替教师的板书。我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在黑板上的田字格内认真范写,一笔一画地讲解,使学生对字的间架结构有整体印象,并充分利用教室里多媒体设备的回放功能,将范写过程一遍遍回放,让学生熟记每一个汉字的正确笔顺,再让学生按照我讲解的方法描写,将每个字逐笔逐画在田字格中写好,使他们具体感知“横”向上微斜到什么程度,“竖”怎样写直,“竖折”和“竖弯”有什么区别,在田字格什么位置最合适,等等,对每个所写汉字形成具体印象,最后按照范字临写。写完后同范字认真进行比较,反复揣摩,认真记忆,掌握所写生字的结构特点及其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通过不断强调,促使学生看到汉字,不由自主地学会分析它是属于什么结构,在田字格中处于什么位置,应写得怎样,从而懂得如何安排好字的结构,使它更合理。如此经过反复讲解,反复描临,学生对汉字的间架结构、构字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充分感受到汉字的形体之美,以后独立书写这些字时,就不易出错了。教师除了在课堂上的示范外,言传身教在书写的教育中也尤为重要。改作业,写板书,写课题时,教师一笔一画、规矩美观,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认真的态度,美的享受。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开展对外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即书写汉字的规则和艺术。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的灵魂,是使中国书法成为一种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之根本。汉字和古希腊、古埃及文字一样肇始于象形文字,但由于汉字独有的指事、会意方法使得汉字数量逐渐增加,可以满足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不像古希腊、古埃及文字那样完全拼音化了。所以,汉字便顺理成章的和汉语相“分离”了。这一方面赋予了汉语丰富内涵,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对于外国留学生,更是如此,很多留学生尤其是不具任何汉字背景的留学生,往往能听说读中文,但就是写不好。书法在攻克汉字书写难关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书法首先是汉字的书写规则,其目的在于使书写准确、简捷和形美。学习书法能增进对汉字字形理解,深化对汉字笔顺的记忆,加深对汉字结体规律的认识。从而使留学生能正确、流利地书写汉字。
笔者认为,对外国留学生的任何教学除了语言教学任务外,还无形中隐含着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国汉字产生的最初目的是实用,但是随着自身及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书法被渲染上了文化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中国古代人文精神提倡人性本善,以心体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中国书法亦是如此,在书法练习时,讲究万缘放下,澄心静虑,以成“心与物冥”的人生追求和心灵境界,申言之,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艺术意识和美学思想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精神的独特体现。外国留学生学习书法,可能极难体味此种文化艺术精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能达到体验到“中国式平静”的状态,这不也正是中国传统精神的传播吗?所以说中国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书法虽然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但是他与其他的艺术,如中国绘画、篆刻天然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书法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所以书法有着“举一反三”的独特功效,留学生会不自觉的接触到独具中国特色的其他艺术。
书法,在当今越来越流派纷呈,在世界范围内演变为注重形式,在中国称之为书法,在日本称之为书道,在韩国称之为书艺。在欧美,本没有所谓的中国书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家从中国书法中吸收养分。比如,法国人Georges Mathieu 受到中国书法的启发开创了“书法画”,美国人Maik Tobey 更是远赴中国拜师学艺。加之,海外华人分布广泛,对中国书法依然恋恋难忘,在许多华人社区甚至有书法培训机构,一到春节,到处都是用中国书法书写的春联……所以,在外国学生中普及书法不仅仅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促进中外各种书法文化的交流。
当然,对外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外国学生怎么写好汉字,这是最基本的目标,再次基础上才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能本末倒置,否则就失去了书法教学课的初衷了。
二、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内容,是开展书法教学的第一步。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清楚该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中抉择,当然,有些老师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书法训练,更是无从下手。书法艺术的范畴极其宽广,包括书法技艺,书法发展史,书法思想史,书法理论史等。但是对外书法教学的对象是外国学生,太艰难晦涩的理论他们一时难以接受。在选择教学内容是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汉语水平,水平好的可以适当增加深度。还要顾忌学生的喜好,比如有的学生就喜欢书法技法,有的就对书法的演变史比较有兴趣,不一而足,需区别对待。不管怎么样,笔者认为对外书法教学大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书法技法。
这是首要内容,只要是书法课就必须有这一内容,除非是纯粹的书法欣赏,或者是书法联谊会可以考虑摈弃不用,但那就不是书法教学了。书法技法包括三个方面:笔法、结字、章法。
笔法即运笔之法,康有为曾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运笔的方法决定了线条的形质。在中国历代书论中对用笔之法极尽深化之势,使后人难以捉摸。但在对外书法教学中,一般能使学生对逆锋、顺峰、中锋、偏锋有所体会,能够依各自特色分辨开就行了。至于笔势、笔力、笔意等内容则可以暂时省略。
结字,个人认为是书法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包括两部分,一是汉字的笔顺,二是汉字的结构规律。众所周知,英文诗画圈式的从左到右书写,泰语是画画似的从下往上写,所以外国学生学习中文最棘手的是汉字书写,汉字书写最大障碍又是笔顺。写好书法的前提之一是明了汉字的笔顺,所以在书法教学中,老师必然要强调笔顺,以求书法的气脉畅通和谐。汉字的结构,总体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又分为三:横式、纵式和包围式。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渗透汉字的笔顺和结字规律,讲解时不要求多,但一定要讲的透,有时候甚至要不厌其烦的拆解汉字,分析部件,然后重组汉字,通过反复训练,学生才能写出规范的汉字。
章法,是指对作品的通篇安排,所以让外国学生掌握有相当难度,但是也可适量讲授,一是可以增进学生的书法欣赏知识,二是可以让学生依照章法进行创作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章法,一般可列出书法的一般布局格式,如中堂、斗方、册页、扇面、长卷、匾额等等,比较各种格式的差异,明了其适用的场所。然后在根据各个格式总结出书法作品应该包括正文、款识、印章三部分。然后可以进行创作练习。
(二)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上溯殷商,历经秦汉、魏晋、隋唐、宋元、下迄明清,历经数千年,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主导意识、风行书体,或端庄古拙,或轻灵飘逸,或豪放大气,风格繁杂,博大精深。讲到书法教学,有必要对此进行简单的介绍。在介绍时一般可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汉字发展规律逐一介绍。每种书体的时代、代表作品、代表书家都可以纳入讲解范围。并可做一些适当书写示范。值得强调的是,很多外国学生在了解了异彩纷呈的各种书体后,往往会要求学习其中一种。这时老师就要慎重考虑了,因为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是今文系统,其笔顺、结字规律和古文字,如篆书、今文有很大的不同,老师需分别对待。如果是中文水平较高,已经能流利书写汉字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学习篆书、金文等,但对于一般初学者还是应该从楷书入门。
在介绍书法简史时,尤其是书法风格是难免会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相联系,教师可依学生水平字形斟酌,尽量将其限制在较小范围内,以免难度过大,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三)其他知识。
讲到书法,不可避免的会涉及与书法极其密切的其他知识。如文房四宝,篆刻,绘画等。这些内容相对书法简史更加简单,且内容更富趣味,学生学起来轻松,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一般可以每一节课介绍一两点,实践表明,这样比集中讲授效果要好。另外对于韩国、日本籍的学生,可以将中国书法与其国内的书法进行横向比较,厘清它们与中国书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讲两者结合,以中国书法的创作技巧进行本国的书法创作。
三、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内容之后就将进入教学实践了,这对教师有较严格的要求,一方面需具备相当的书法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
(一)区别对待、因人制宜。
既然是对外汉语教学,必然与中国人学习书法有差异。例如最基本的坐姿问题,中国学生不容易聚精会神,往往不能头正、身直、臂开、足安,但是外国学生却恰恰相反,大多数会身体过于僵直,不能自然。执笔也是如此,外国学生通常五指太近、太紧,此时需教其放松,才能心手相应。中国学生初涉书法,学习执笔一般要求掌竖腕平,外国学生很难习惯,不如任其自然,不必强求掌竖腕平。可以通过其他方法通过训练腕力达到运笔自如。另外,很多外国学生习惯用左手执笔,但是学习书法就是否非用用手执笔不可,对此尚有争议,但我认为,我国也有左手书法家,不必僵化,他们习惯用左手执笔,反而更加自然,如果强求用右手执笔,反倒弄巧成拙,效果适得其反。苏轼《书论》说:“执笔无定法,但是松而宽”即是此理,只要不离大谱即可。
不但要注意中国人与外国人学书法的不同,还要注意区分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和非汉字文化圈学生。一般认为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有一定的汉字甚至是书法背景,比非汉语文化圈的学生更了解书法,比较容易接受书法的规则,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专业知识,提高难度。很多日韩籍学生甚至有较好的书法功底,那就不必要再从一笔一划的基础教起,反而可以讲章法,甚至是创作了。
(二)新意教学,激发兴趣。
一般来说,外国学生对中国书法是比较陌生的,也正是这样,当他们接触到书法时,往往具有浓厚的兴趣,老师要做的不是引起其兴趣,而是保持其兴趣。依照中国是的书法教学,学习书法的入门方法是对照字帖,一笔一划的多摩多临,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果好,进步快,但缺点是比较枯燥,难以坚持。所以在课堂上有必要改进教学技巧,变枯燥为趣味。在笔者的教学实际中,一般喜欢引进外国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其他中国文化,来弥补书法练习的枯燥。如讲解永字八法,八法是指侧、勒、弩、、策、掠、啄、磔。其义深奥,外国学生很难理解。我就用武术招式解释,勒如出掌,一送即收;如踢脚,迅捷有力……这样既形象生动,用能缓解课堂气氛,实际效果很好。再如腕力训练,一般就是多写多练,但并不知道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增强腕力。我一般是每堂课都让学生用毛笔画圈,以使其腕能灵活转动,四面出力,如此几次,手腕即会灵活许多。当学生可以用毛笔准确的写出汉字后,不论字形漂亮与否,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一则就其创作讲解书法创作的规律和方式,二则可以发现问题,指出改正,三则可以教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制作成小条幅,小册页,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有纪念意义。总之,很多的教学技巧需在课堂上逐步探索、总结,以便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外书法教学技巧。
(三)示范领先、操练为主。
古人讲学习书法需口传心授,颜真卿为得书法真谛,曾两度辞官向张旭求教,张旭念其心诚,遂传笔法十二意,颜真卿从此书技大进。可见老师在书法教学上的重大作用。尤其在学书法初期,老师的示范作用更是至关重要。运笔的方法,顺峰、逆锋都要有清晰、准确的示范,给学生以直观生动的视觉冲击。在结体上,不仅要有正确笔顺、结构的演示,指出错误写法,分析错误原因也很重要。所以老师可以再黑板上将正确写法和错误写法都展示出来,首先让学生观察,那个字体漂亮、正确,从而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老师在演示完后,很有必要让学生自己依照范字临写,老师根据学生书写的情况,及时对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有的同仁认为尽量不要再黑板上的白纸上演示,因为这样会造成墨水的回流。事实上,如果以宣纸贴在很班上书写,老师控制蘸墨,一般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况且,在黑板上演示,字体较大,比较清楚。特别在学生较多的情况下,如果要向每个学生一一演示,会耽误很多时间,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四)回归传统,摹临结合。
传统书法教学的路子是以临摹为主,我认为对外书法教学如果要达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效果,做种还是要回到传统方法上。摹写是以薄纸蒙在范本或影印本上照着书写。临时是将字帖放在一旁,看着字的点画、结构仿照书写。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学书必须摩仿”“摹之数百遍,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这说明摹写、临写的重要性及程序。但是对外书法教学又需异之。摹写虽易上手,但是容易忘却,不易巩固。临写刚开始较难,不易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但是一旦抓住字形规律,往往记忆牢固。所以我的主张是在对外书法教学中,先摹后临,临中再摹,临摹交错,互相结合,兴利去弊,取长补短。需要强调的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摹临结合有必要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完成。
(五)由易到难、梯度教学。
不论学生硬笔书写是否流利,对于绝大多数外国学生,书法教学的主要目的都是纠正其汉字书写的错误,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最终达到书写漂亮。所以,对外书法教学应该由易到难,先教比划单一、结构简单的字,先教部首易写的字,然后由简到繁。就一般观点而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所以是先练楷书,然后再练行书,再练草书。但也有人主张可以诸体结合练习,避免枯燥。此法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仍旧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要求。对于书法简史也是如此,不宜过早的讲授,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书法技巧训练,学生对书法有一定了解后再讲,这样有利于他们更深刻地发现各时期书法的不同点。
(六)适时调整、多种方法结合。
可能老师教书法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书法练习来外国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但实际的效果未必如此,或许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对书法的好奇心和兴趣会下降。所以老师应该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书法的状态,及时地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实际的教学让我感觉到单一的课堂练习模式收效甚微,所以不妨采用课外活动的形式、如参观书法展览、参观碑林、题写扇面、制作书法条幅、学习篆刻和绘画等。这些方法能调节外国学生的学习疲劳,但不宜过多,只可作为“调剂品”使用,否则会“丧志”或“贪多嚼不烂”。
四、结语
对外书法教学可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是书法教学和对外教学的综合产物。对外书法教学对于外国学生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意义重大,在对外书法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正确方向,以书法技巧为中心,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以期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理论。
(作者:徐恋,吉林大学法学院在读法律研究生,研究方向:侵权法;李伟强,吉林大学法学院在读法律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法,近期研究方向:人权,法史)
参考文献:
[1]曾昭聪.朱华《面向留学生的汉字书法教学刍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
Abstract:Calligraphy uses lines as the main expression of visual arts,and image expression i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Calligraphy image,conveyed through the artistic structure,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notation of creating image to convey meaning and of expressing meaning without too much emphasis on image,and by logical direction of naturalness and humanity. Calligraphy image structure,as a complex process,is introduced briefly from two aspects of creation and acceptance.
Key words:calligraphy;image;artistic structure;image creation
一、书法中的意象表达及其艺术构造性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书者,如也(或若也、或也)”。如什么呢?兹摘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数则:“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子云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1]81-8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曰:“《爨龙颜》若轩辕古圣,端冕垂裳。《石门颂》若瑶岛散仙,骖鸾跨鹤。……《元燮造象》如长戟修矛,盘马自喜。《曹子建碑》如大刀阔斧,斫阵无前。”[2]822-823汉蔡邕在《笔论》中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3]6元郑杓认为蔡邕的“象”就是“意象”。姜澄清先生也认为这指的是“创作者心中应存其意象”[4]71。“形者象也,势者意也。”韩玉涛先生对书之势做如是说:“势就是风骨,势就是境界,势就是意象”[5]110。由“书——如——象(像)——意象”的逻辑推演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书者,如也,如意象也。
书法之所以具有意象性首先在于其载体——汉字本身的象形性特征。我们知道,汉字是由图像符号转化而来的,在早期的书法作品如甲骨文和金文中,还能隐约看到古人造字的图画性特点。但若据此认为书法意象性仅由汉字的象形特征决定就不够全面了。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指出“由象形变为不象形,是字体演变过程中最容易觉察到的变化。在整个古文字阶段里,汉字的象形程度不断降低。古文字所使用的字符,本来大都很像图形。古人为了书写的方便,把它们逐渐改变成用比较平直的线条构成的、象形程度较低的符号,这可以称为‘线条化’。”[6]28公认的最具表现力的书法形式则是最为简化的行书、草书,这也说明了书法的意象绝不仅是状物拟态的模仿,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而作为意象性另一端的“意”也并非文字本身的释义。 举例来说明,中国的文字书写具有双重意象。第一层意象是对事物的写征意象,属字的本意。如“劓”,《说文》云:“刑鼻也,从刀。”这是相当古老的一种鼻刑,刑始于兵,这种酷刑应是古老的征战中以割鼻报功演变而来。“劓”字的本意,给人是一种残酷的意象。然而作为书法书写出来的“劓”字,其字形的另一层意象则可以让人感觉到,左右偏旁的繁简疏密之间,就像一老一少相持而立,相安和谐。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这是书法艺术的象外之意象。文字书写之所以上升为书法艺术,是这第二层意象性在起决定作用。
可以看出,书法意象不是由汉字本身的象形性和表意性单独构成的,而应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构造结果。即是说书法意象是由创作者的主体投射,书写过程中的形式表达和欣赏者的联想和对作品背景的反观共同构成的。正如杨小清先生所说的“艺术虽不是客观的,但也不是主观的。艺术是‘类’的客体主观性在A B投射中由C的‘虚化’规则定位的,这是艺术存在的极其重要的属性。”[7]41书法意象正是这样通过作者、作品、欣赏者三位一体共同构造,并受时代审美趋向和艺术规则影响而形成的。所以书法意象的形成不是死板的、具体的,而是变化的、虚化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主客观相互交汇作用产生的审美体验。
二、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
既然把书法意象的形成看做主客体双方共同构成的审美过程,可以将书法意象表达的逻辑指向归结为以下几点:
1.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象的内蕴
中国书法以“意象”论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易》学思想和道学精神上。《周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道德经》的第二十一章上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作为表意、表象的文字其文化指向是最初的意,作为表现文字美的书法恰恰通过合理的表达将这种美表现出来了。
古典书论中,最早将“意象”二字并提的是唐开元时期的书法理论家张怀瓘,他在《文字论》中说道:“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虽迹在尘壤,而志出云霄。灵变无常,务动。或若擒虎豹,有强梁拿攫之形;执蛟螭,见蚴蟉盘旋之势。探彼意象,如此规模。忽若电飞,或疑星坠,气势生乎流便,精魄出于锋芒,如观之,欲其骇目惊心,肃然凛然,殊可畏也。”[8]211他认为以翰墨构成的筋骨神情,足以体现万物之精魄,已将书法的意象表现性表达得相当完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一文之首指明“象”与“意”的关系:“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应当指出,书法中如“万岁枯藤”、“千里阵云”之类的自然物象,不是再现自然物之形,而是自然物象意态美的写征。亦是说,书法表现的是自然客体的情趣。可见,书法中象有可见之象,如笔墨线条的特征;有不可见之象,即通过可见的笔墨在特定语境和条件下以联想、通感的方式生成的象外之象。 意,则书法所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情绪、神情和意志。书者的心情、情趣不可能直截了当或者一目了然地展示给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作品之象来“暗示”书者之“意”。意象二字一隐一显,一本一用,概括得完整而精准,成为书法创作和赏评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书法意象的自然取向
晋卫夫人的《笔阵图》,其中将汉字基本笔画以自然物态之象表述出来,如横似“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其他如“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均是以自然之象比拟书法,成为后世书法理论的一大特色。唐李嗣真在《书后品》中评价王羲之书法时写道:王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草行杂体“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瑾瑜烂而五色,黼绣摛其七采”;其飞白体“犹夫雾觳卷舒,烟空照灼,长剑耿介而倚天,劲矢超腾而无地”,“又如松岩点黛,蓊郁而起朝云;飞泉漱玉,洒散而成暮雨……”[9]135这其中“有天时意象,有景观意象,有人物意象,有色彩意象,有声音意象,有香味意象,有肤觉意象……”[10]115-116书法作为艺术表现形式必然是人类追求自由,渴望窥见自然变化奥秘的手段,因此以自然之象喻书或是由书想到自然之象,都如马克思所说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的表现。
3.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
“若而书也,修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瘦而露骨,肥而露肉,不以为佳;瘦不露骨,肥不露肉,乃为尚也。”[11]313骨肉、筋骨、肥瘦等是人们最初用人体意象类比论书的范畴,也是常见的方法,如“颜筋柳骨”是也。书法中人的意象美,也在由表象到内在的发展。由此推及杨雄的“书,心画也。”三国钟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法美的赏鉴本身就体现了古人对自己身体的认可与欣赏,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自然美的顶峰是动物的生命美。而最高级的动物美正是人类形体的优美。”[12]188对由人创造出的文字以美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书法给以人体美的类比不能不说是古人确认自我的自信显现。
书法意象的人文取向还表现在人的气质品味由书法作品中的反观。姜夔说:“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攲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13]393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觉得:王僧虔书如王谢子弟,奕奕有一种风流气骨;萧子云书,心胸猛烈,锋刃难当;羊欣书如婢作夫人,羞涩不真;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退缩……
三、书法意象的构造过程
1.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构造
首先是意在笔先的构思过程,王羲之所谓“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指某种抽象的道理,而是指具有艺术完整性的构思成果,也就是在形象、理性和感情相统一基础上所构想的具有完整性的艺术形象”[14]290。作者在创作之前一定会对作品的整体风格、技法选择、气势风韵等作出一个全面的构想,在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化的形式,并在纸上臆想出结果。然后是创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谈具体技法,从空间构成上看,主要是对空间块面的分割。如果把书法创作看作用黑色的颜料在白纸上作画的话,整个书写过程就是以长短、粗细、浓淡不同的黑色线条将白纸空间块面分割开来,造成疏朗、紧密、浑圆、尖峭的不同空间块面,这种黑白对比的空间构成是形成书法意象的物质形式,对于审美意象的生成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是创作过程中的调整、安排,这可以分为创作中和创作后两个阶段。创作中的调整主要指对章法构成的安排,这其中涉及阴阳、刚柔、动静、疏密、巧拙、浓枯、畅涩等一系列对立风格技法的调和、转换。其目的是要达到古人所说的中和的审美要求。创作后的调整是指物化形态的变换、调变,如纸质书作的装裱、石刻、木刻等,这些形态转换对书法表现效果将会产生新的作用,如装裱产生的立体化效果,挂于壁上的可视效果,石刻的凹凸效果,经风雨残蚀的金石(这是非主观性的,但其拓本可以算作再创作的作品)效果都将对书法意象的生成造成影响。
经由以上几个步骤,书法作品被创作出来,它的物化形态之中蕴涵着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社会的风格特征与审美取向,这些都将沉淀为书法意象的内质,伴随着欣赏者的发掘而显现为艺术化的意象。
2.欣赏过程中的意象构成
普通欣赏者面对一件书法作品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内容,即它用文字表达的那些词句是什么。这是不为专业鉴赏家和书法家本身所肯定的,因为书法不是写字。虽然在古代相当长的时期内,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不分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欣赏书法是从实用性角度出发的,否则为何成篇累牍的书论以形象化的词句赞美书艺,而没有哪个称某位书家书写清楚、工整,便于识别。事实上到了文字成熟以后,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恰是突破篆隶那种对称、规范的书写风格,因而行草书成为最便于表达书法家个性风格的书体,过于规范缺少变化的书写则动辄被给以“如排印板”、“状如算子”的诟病。可见欣赏者首先应关注的应该是形式而不是内容。
对于书法作品的形式欣赏是一个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的过程。先是整体观照,可以见到所书作品的大小,是何书体,字数多少,风格特征,这一步骤能使我们得出整体的评价,即书作是刚是柔,是雄强是秀俊,在心中生成或威武将军或罗绮美人的人格形象;或雷霆闪电或微风拂柳的心理感受。接下来细赏作品,可以见到字的大小对比,长短安排,虚实映衬,方圆变化,浓枯调和,章法上的起承转合,疏密穿插……这一过程具有历时性,如同欣赏音乐和舞蹈,当音符传至鼓膜,动作映入眼帘,触动心灵,唤起美感,但前一音节与动作将不再复现,仅是作为完整作品的一个环节和作品本身不可分割。这时的欣赏者看到的将是流动的意象显现,或如壮士扼腕,或如美人含羞,或如狮子搏象、或如鹤游碧霄,总之作品随欣赏者活了起来。最后还是会进行统观式的赏析,但这时的观照不同于最开始的,经过前两个程序的欣赏者已被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带动、感染,不自觉地将那一系列美的感受回味,回头再来看作品,真是满纸活物,无需通过目光的移转整幅作品已动了起来。当然受欣赏者文化修养、见识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欣赏者的构造结果不会完全相同。但可以共通的是通过联想与通感对书作中的自然物象特征与人自身生命力量的把握。
[参考文献]
[1] 萧 衍.古今书人优劣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蔡 邕.笔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
[5] 韩玉涛.中国书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 杨小清.艺术构造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 张怀瓘.文字论[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9] 李嗣真.书后品[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10] 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
[11] 苏 轼.论书[M]//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