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8 16:27: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发展的趋势,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交通,同时,城市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交通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广西区内各大中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扩大,居民出行需求的提高,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之间的流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带来了客流量的与日俱增。此外,随着城区的不断拓展和公交线路的对外延伸,城区公交和公路客运的经营区域逐渐产生了“交集”,这样,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成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含义
城乡公交一体化就是根据城乡旅客运输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现有的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原来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的一种交通运输模式。
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能够明显提高城乡客运的服务质量,使乡镇居民享受到“快捷、方便、经济”的运输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体现了运输和谐。宏观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城乡道路客运行业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避免城市公交与公路客运之间的无序竞争,有利于客运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城乡客运的整体竞争力。
三、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积极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交运发〔2011〕490号)的要求,推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目标是:一是基本建成分工明确、衔接顺畅、保障有力、安全高效的城际、城市、城乡、镇村四级客运网络。二是建设一个管理规范、服务优质、衔接顺畅、方便灵活的城际客运系统,有效衔接城市公共交通、农村客运及其他客运方式,不断巩固道路客运的保障能力、竞争优势及其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三是基本建成能力充分、方便快捷、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实现地市级以上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覆盖郊区主要乡镇。四是加快构建覆盖全面、运行稳定、安全规范、经济便捷的农村客运系统,实现全国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建制村通班车率达到92%,100%的中心镇建成客运站、候车亭或招呼站;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力争实现县域内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行率达到30%以上。
广西区内各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在制定当地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发展目标时,应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城市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来确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具体目标,例如,桂林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到“十二五”期末,努力实现全市50%的农村客运线路完成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力争到2020年,全市范围基本实现城乡公共客运服务均等化。又例如,广西北流市制定的城乡公交一体化的目标为:(一)2010年,组建北流市农村客运公交有限公司。(二)2010年,北部镇的43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95辆。(三)2011年,南部镇的42辆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137辆。(四)2012年,推广到南部镇及玉林周边县市的专线车转为公交车,全市公交车达到200辆以上。
四、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步骤
城乡公交必须要根据农村客流的特点和农村群众的出行要求,摸索农村公交客运的发展规律,形成适合农村需要的公交客运组织模式。现在,不少地方对农村公交客运的管理还停留在强制完成农村通达率、延伸公交线路的层面上。
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要着力于规范行业标准上、着力于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上、着力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上、着力于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上,笔者认为,其发展的基本步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行业标准
地方政府应加强法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技术标准体系;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市场的宏观调控和统一监管;落实公交扶持政策;依法查处各种非法营运活动;规范城乡公交企业经营行为,监督检查企业服务质量;监督城乡公交安全工作,保障城乡公交的运营安全。
(二)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公交事业是公益型事业,需要进行必要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社会的监督。行业管理部门应当制订服务质量考核标准,建立信用评定和服务质量考核通报制度。例如,制定基本的城乡公交服务标准,开展优秀驾驶员、从业人员评比等文明创建和规范化服务活动,不断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公交企业的资质、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车辆安全、排放要求做明确规定等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公交要得到发展,就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首先,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到城乡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来。其次,在土地使用上,要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实行划拨,保证城乡公交换乘站场建设用地。最后,加快车辆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启动GPS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对车辆的实时调度监管能力。
(四)方便城乡居民的出行
城乡公交的线路应与主要客流流向一致,应分设主线和支线。主线主要是连接客流集散点和交通枢纽,比如一些较大的乡镇作为主线,较偏远的乡镇作为支线。科学规划站点布局,按照便利、优先的原则,统筹城区公交、乡镇公交和农村支线班车运营,逐步将城区公交与乡镇公交进行融合,使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五、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具体推广思路
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定论,但是所谓的乡村旅游可以阐述为以乡村地域以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的休闲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休闲旅游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年,本溪小市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的产业特色、大力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采摘、旅游观光、池塘垂钓、民俗风情、温泉小镇、水上游乐、科普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文化、主题公园、农家乐等多种乡村旅游业态纷纷涌现,带动农民收入逐年增长,农村面貌不断改善,各个行业融合发展。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渐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一、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
1.缺乏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宏观调控。然而,该地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总体处于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状态,缺少总体规划。由于宏观调控的不完善,申请乡村旅游经营个体户数量逐年猛增,导致硬件不达标,服务不完善,经营不规范;另外,近几年发现部分生产企业“扎进”乡村旅游发展区,开垦林地,从长远来看,若不控制企业的数量,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和政府所拥有的调控手段和能力是分不开的;此外,从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网政务版规划一栏中可以看到,于2015年7月2日的《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目录中,文件从宏观的角度第一次较为完整的阐述了本溪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方面,在纵观全局与细节特色产品开发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设施相对落后
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餐饮、住宿、交通、商店、文化世值确矫妫完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促进旅游活动的有序开展。本溪小市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发展较快,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但在有些方面发展仍然比较滞后。一方面体现在停车场建设上。首先,由于本溪小市地区所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天然地形,山体较多,道路建设相对困难,每逢旅游旺季,道路拥堵让游客苦不堪言,平常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一个小时的车程,旅游旺季之时甚至要花上三个小时,严重影响游客出游的心情。所以,道路建设受限,导致停车场远远不够使用。在临近旅游目的地之地,游客会选择把车辆停在道路边缘甚至农田里、河流旁等地方,严重阻碍了正常的交通疏散,并且易导致与当地居民的矛盾甚至安全隐患,给整个出行带了不便。另一方面体现在厕所建设上。从国家开始发起“旅游厕所要革命”以来,国家在旅游景区厕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旅游厕所是游客出行必备的生活设施,是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更是反映旅游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厕所建设工程还远远不够。从离开高速到旅游目的地之间仍有一定路程,但是在行进路程中的厕所设施少之又少,导致各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环境;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厕所设施在旅游旺季之时也很难满足正常的需求。
3.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
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大都来自当地的乡村居民,主要以年长者为主。一方面,长时间受当地生活状态的影响,养成了比较自由、随意、散漫的状态,所提供的的服务与游客所期待的服务要求不符合;另一方面,当地的从业人员大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且当地大多数年轻人员外出工作,导致服务人员老龄化;再加上政府缺少必要的培训与定期的交流学习,所以导致该地区乡村旅游总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够,服务管理效率低、服务技能差等问题。
4.特色产品销售渠道单一,市场影响力不足
本溪小市地区有着丰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如葡萄酒、黑木耳、山野菜、大榛子等,刺五加茶、蓝莓、寒富苹果、速冻玉米、小米等多种产品还获得了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深受游客们的喜爱。然而该区对特色产品的销售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采用摊位与固定经营单位的方式,虽然旅游经营单位在全县已经发展到150多家,但也仅仅满足旅游旺季时对游客购买需求,旅游旺季一过,旅游产品便进入销售缓慢阶段。此外,销售市场定位过于狭隘,仅仅以来此游玩的游客为主。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特色产品虽然逐步形成品牌化,规模化,但是销售的范围还局限在本地,本省,打造省外市场、国内市场,甚至国外市场的目标与力度还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该地特色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二、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的对策
1.坚持规划先行,发挥政府主导调控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政府要立足本地整体发展做统筹全局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积极对乡村旅游进行策划、指导、管理和扶持。第一,立足本地资源、环境与优势,并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聘请相关资质机构,系统、标准的做好乡村旅游的具体线路、景点规划,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促进村落之间互通合作,互利共赢,不断打造乡村旅游特色村。第二,政府要严格把关经营乡村旅游单位资质。逐步建立起具有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高服务的乡村旅游单位,不求数量,只求质量,确保经营单位手续的齐全,定期审核与评估。第三,政府要严格把控生产企业驻进乡村旅游发展区问题。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的建设中依然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切不可一味的发展乡村企业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此外,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之下,要突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题和重点,确定发展任务和目标,制定保障机制和措施,尽快扭转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简单粗放开发和盲目无序发展的局面,确保乡村旅游实现精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资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一,停车场建设方面。在乡村旅游区之间应该增加缓冲停车场的建设。即在未到达旅游目的地的空旷之地,增设多个缓冲停车场,目的在于减轻区内停车场的压力,起到分流的作用。并且在缓冲停车场内增设乡村旅游直通车,开往各个乡村旅游点,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乡村旅游旺季道路的压力,减少游客在道路行进中的时间。其二,厕所建设方面。“厕所要革命”势在必行,所以要集中加强对乡村旅游厕所的建设。一方面增设行进道路中的休息服务点,解决行进过程中的如厕问题;另一方面,在厕所的建设过程中,厕所外观建设要突出本溪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与特色的宣传效果,并且硬件完善要有标准、设施摆放要更具人性化,逐步的促进道路两旁以及旅游区内厕所的升级。
3.规范服务,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服务质量的优劣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心情,以及对旅游地的直接感受,并且乡村旅游更要突出的是淳朴的乡村风情,热情好客的乡村服务业渐渐成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无形资产。所以要不断地加强本溪小市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学习,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一方面,由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定期聘请相关领域人士,如高校教师、企业经理等那些具有扎实的服务理念和丰富的实践能力人员,对从业人员做相关的讲座与培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要定期的加强与其他乡村旅游示范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经验,促进彼此的学习;政府相关部门还需要定制详细的服务标准体系与奖赏考核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以及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与鼓励,并予以公示,目的在于鼓励从业人员的服务热情,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内整体的服务质量提高;此外,政府还可以设定扶持资金,鼓励大学生回家乡创业,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大学生凭借着灵活的头脑与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断的为家乡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逐渐打破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老龄化的问题。
4.拓宽销售渠道,加强品牌建设
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销售渠道与消费方式,并且这种趋势不可扭转。所以对于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的特色产品,在现有的销售方式基础上更应该拓宽在网络中的销售渠道。尽管在各大网络销售平台也会检索到销售本溪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店铺,但是从其店铺数量、销售记录与评价等方面来看,其规模有限,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分析其原因在于一方面人们对网络销售渠道存在认知偏差与接受能力的滞后,另一方面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政策扶持严重不足。所以为了拓宽本溪小市乡村旅游特色产品的销售渠道,在政府有效政策扶持下,依托电子商务网站、微商、报纸、杂志等平台,逐步构建稳定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宣传推介渠道,满足消费者在线上线下购买、线上线下消费的需求,形成报纸有文章、网络有专题、广播有声音的格局,提升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宣传效果最大化,逐步拓宽网络销售渠道,促进品牌的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
三、结语
农村地区曾经因落后而很少有人愿意扎根奉献到农村的工作当中去,如今时代的变迁与飞速的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本溪小市地区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只有政府的有效决策与指导,人们共同努力与合作,才能促进本溪小市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走向新高度。
参考文I:
[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4.
[2]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5-2030)[EB/OL].http:///bxzw/news/News_View.asp?NewsI D=226,2015-07-02/2015-12-27.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3-02
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是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理念。气象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在减灾、防灾和趋利避害及人民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2]。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依靠气象科技振兴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建立地方政府与气象部 门信息共享和联动服务平台是公共气象信息的发展与应用中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1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
鼎城区为传统农业大区,在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普及中有得天独厚的业务优势,为其信息产品服务于“三农”,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了良好的宣传应用平台,可有效深化农村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巩固农业气候区划成果、合理规划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安全生产适用技术可持续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风险决策水平,是发展公共气象应急响应系统的重要因素,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另外,鼎城区农业人口生活比例大,居地和生活垃圾分散,管理难度大,易对人畜、水产品和农作物造成污染,直接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类生存质量。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应根据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特点有效安排清理时间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鼎城区地处中亚热季风湿润气候区,温、光、水等气候资源较充足,植物生长较快,作物种类丰富,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由于其农业气象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对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1 决策前
准确的天气气候趋势预测预警,合理的种植制度和科学决策是降低气候风险、趋利避害技术应用的最得力措施。应围绕鼎城区粮、棉、油、果、林、水产开展研究和成果引进与应用。因此,对农作物种植制度、熟性安排、品种搭配和适宜播种期等提供科学的气候论证,为塘坝保水蓄水和防洪提供天气保障服务甚为必要。
1.2 过程中
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当中,经常会遇到天气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气象部门能够准确预警预测天气,提出因时因地农业生产避灾减灾关键技术措施,及时开展科研与灾情监测,补充订正预平模式。
1.3 灾后补损
灾情一旦结束,应立即进行灾情调查,了解灾情程度,为减灾救灾物资调度提供决策依据,分析农产品存贮场地准备、收购与运输及其保质销售可能带来的气象影响。
2 鼎城区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的特色
2.1 气象观测基本信息结合主要农作物生长发育农情、苗情实况,以多种作物产量结构形成过程为分析重点,反映出当地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
鼎城区西接武陵山余脉,东连雪峰山余脉,北临西洞庭湖平原,小气候特征明显,大型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出现机率就全省而言属正常偏多县(区)。气候分析以粮、棉、油、果为重点,对基本的温、光、水要素和旱、涝、低温、高温等主要灾害进行应对分析[3-5]。
2.2 建立多种基本数据库和灾情数据库,对各种大尺度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开展专题服务
鼎城区中贯沅水,东承澧水,堤防长度210 km,防汛形势十分严峻,中小尺度灾害发生较频繁,适用采用覆盖全区45个自动气象网站实测资料,坚持点面结合、面略点详的原则,开展主要作物产量分析与滚动预测。
2.3 对作物当前生长发育状况进行农业气象分析评估,结合高新农业生产技术,促进高产稳产技术稳定推广
气象条件不仅影响农事活动的正常进行,更影响农事活动的效果。如农药、叶面肥的施用需要3~5 d晴好天气,便于其有效吸收;化肥的施用还应根据天气、土壤湿度、降雨、田间水分状况,采用撒施、浇灌或深埋方式进行。作物移栽、收割大面积作业时,不仅天气条件要有保障,而且在其后的成活、产品晾晒、收藏和运输期间也应有良好气象条件。目前,气象部门对大尺度天气过程发生时间和强度的预测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应对天气变化的能力有一定局限性,由于作业范围大,持续时间长,要求气象预报有长效性。因此,生产建议中结合天气过程发生的时间、强弱提供关键和应关注的要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保证服务的时效性和专项服务的针对性
通过对逐月、逐旬温、光、水要素的监测、评估,并了解掌握当前农作物苗情、灾情、虫情与农事活动,能够在作物产前、产中、产后,灾前、灾中、灾后开展连续滚动监测,特别加强对各级气象分级指标和产量要素、生长状况平行监测的分析,将气象指标体系逐步普及应用。
3 开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的建议
长期以来,气象部门围绕“资源气象”“安全气象”开展了很多科学研究,形成了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和防御措施等发展高效农业的研究成果,其信息产品通过短信、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送达到政府机关、职能部门及广大市民手中。由于农业气象信息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地域性、具体性等特征,成为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决策依据之一。目前,由于政府对该项事业支持力度不大,专项资金投入少,仅靠气象部门支撑难以为继,以致有效渠道不畅通,网络系统不健全,没有形成信息反馈机制,全区范围不能全覆盖。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 建立农村公共气象信息联合服务平台
建立政府和气象部门发展“农村公共气象信息”的联合服务平台,提升科技生产力的服务水平,充分认识农村气象信息产品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农业公共产品制作与传递的资金投入,政府每年财务预算保证气象局、乡(镇)、村一定配额的公共气象事业维持金费。
3.2 多方协作配合,构建信息员队伍
公共气象内涵覆盖面广,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多单位协作与配合共同完成为农服务系统工程。目前为止,鼎城区建立了41个气象自动站。但农作物信息、林业信息、畜牧业信息、水产业信息和山洪地质灾害信息等,须由当地干部和信息员获取和提供。由此可见,建立一支由部门-乡(镇)-村-组人员构成的信息员队伍确有必要。
3.3 开展面向基层干部的农村公共气象信息员培训与示范
农业气象是介于农学与气象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当地作物产量的高低、品质的优劣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并且还与土壤、肥料、水分、种子、密度、植保、管理、人工等有关。农业高新技术知识的应用,对农村干部来说,由于具有长期实践工作经验而容易掌握,缺少的是农业气象知识,一旦作物出现状况,难以准确诊断。因此,先对乡(镇)村、组干部和气象信息员进行培训,然后以点带面推进鼎城区科学种田、科学种养和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等新理念,有利于开创鼎城区科技信息的普及与应用新局面。
4 参考文献
[1] 夏云海,张美玲,张慧.对滕州市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36-339.
[2] 唐春燕,申双和,邱小忠.气象服务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8):175-177.
(一)转变以城市为主导的城镇群体研究
在以往的城乡空间结构研究中,由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偏倚,使得城市的空间规划被当做唯一的重点,农村的建设规划被忽略,造成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难以解决,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实现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机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转变过去的发展理念,从而更多地考虑农村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实现城市反哺农村[1]。随着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体系越来越完善,使得城乡区域一体化趋势明显,因而有必要整合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空间结构,通过城乡间的功能互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二)以区域发展战略取代城市发展战略
在空间结构安排上,应站在整个区域的发展方向上,实现资源利益的分配,打破等级结构规划的桎梏。一方面,应体现区域聚居点的梯度性,营造城乡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发展方案中,统筹对象应覆盖整个区域。在保证空间连通性的同时,维护相对独立聚居点的整体性,实现城乡功能及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对周边腹地的引力作用,有时会出现功能较完备的组团卫星城。这些卫星城规模不大,但能够与农村区域产生直接的影响。在组团卫星城的作用下,可为农村区域的经济要素的流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农村区域视角下的城乡总体空间结构规划
(一)促进城乡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
在城乡空间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对建设要素的统筹既包括物质要素,如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等,也包括非物质要素,如资本及人才流动、社会保障等等。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合理调配,可实现城乡建设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市对农村区域发展的支持。其中,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要素包括人口、土地及农产品等,而城市向农村流动的要素则包括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为了促进要素流动的平衡,应认真考虑要素流动的相关细节。例如,在城市向农村征地的过程中,应做好安置房的建设,维护社会的和谐安定[2]。
(二)扩大城市建设指导效用,为城乡建设指导发挥作用
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其规划指导多偏重于中心城区,因此所采用的方案内容对辖区建设缺乏适用性,指导意义不明显。为了实现新型的城乡空间结构设计,应将建设指导对象由中心城区转为下级乡镇,在吸取城市建设指导的成熟经验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其中不适合农村规划的内容,从而避免编制与实际管理相脱节。应当根据乡镇地区的实际发展需要和优势产业,分析其中应解决的问题,制定出科学的发展互动策略。
三、农村区域视角下的村庄规划建设
(一)实现村庄规划的被动性到编制自主性的转变
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村庄作为规划的最小单位,在编制上存在明显的被动性。由于村庄规模较小,在人才技术方面基础较弱,因而通常由上级机构代为编制。这种编制方法由于针对性不强,因而成效大多不明显[3]。因此应从农村视角出发,引导村民对村庄编制的积极参与,认真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使村民能够从自身利益出发,在编制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成为村庄的主人。
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使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这就导致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重困难,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大量老年人口对养老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必须认清楚我国社会养老目前的现状,并大胆创新新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模式必须做出的改变,它是适应老龄化社会的,也符合养老模式转型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区养老服务,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社区养老服务概述
本质上“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是由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支撑,为社区里生活的老年人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社区养老模式是功能弱化的家庭养老模式和理想的机构养老模式之间的一个最佳结合点,既为老人提供了相应的照顾,又充分利用了老人家庭的资源,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基层组织单位区、街道、居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的社区养老服务计划,服务目标对象以社区老年居民为主,为其提供能够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社区服务。该种社区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福利性与服务性并存
社区养老主要目的是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它是非营利机构组织。通常情况下是组织机构内部的工作人员无偿或低偿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以最小的成本运营,有很强的公益性。
1.2 组织形式灵活,社会参与广泛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不是正式的政府社会保障机构,其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调整结构,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社区福利,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具体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其身体素质等各方面考虑,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其运营资金来源方面,社会资金来源广泛,社会参与程度较深。有政府资金补贴、商业捐赠、慈善组织捐赠、社会公益基金等。
1.3 综合性
在社区养老服务具体运作过程中呈现出多种社会力量综合参与。其服务的内容也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些不足,为其提供了有益补充。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这就使社区养老服务能够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在不断完善中呈现出鲜明的文化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社区养老的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2.1 对于社区养老服务多数人存在认识偏差,不能真正理解社区养老的内涵
不仅是服务对象存在认识偏差,就连提供社区服务的机构、工作人员也对其工作内容存在认识偏差。社会公益精神淡薄,专业服务思想不到位。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认识社区养老的现实意义。
2.2 社区养老组织机构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质量较低
人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现阶段我国老年人需要的更多是物质层面之外的需求,有精神充实的需求,有社会活动参与的需求,还有身体健康的需求,文化娱乐的希求。而大部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还是囿于传统思想,提供的服务形式单调,主要是单纯的日常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对老人的心理疏导、精神娱乐、社会交往等层面的需求则关注较少。
2.3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不健全,老年医疗保健体系仍有待完善
由于行动不便,医院就诊程序繁琐等原因,老年就医困难重重。目前在我国城市,虽然在社区内设立卫生医疗机构已比较普遍,但这些机构多数还未纳入社区养老服务的整体系统管理,与社区内其它有关养老服务机构之间缺乏经常性和制度性的联系,因而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2.4 社区内养老服务岗位工资偏低,导致专业社工人才的流失
在服务人才方面,我国发展是滞后的,在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的社会工作者。西方国家的专业社工人才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目前我国高校有大部分已设置了社工专业,只是社区服务机构的岗位设置定向不清晰,而且相应的岗位岗位工资较低,难以留得住专业社工人才。这不仅导致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资源浪费,也导致了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失去了施展自身专业知识的机会,人才的流失对我国社区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是致命的,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没有专业知识,社区服务容易迷失自身的定位。
3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取向
社区养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应做好以下几点:
3.1 健全运行机制
3.1.1 实现专业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员,提高服务质量,实施对老人的生理、心理、日常起居等方面的全面照顾,使社区养老服务趋于专业化、多样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动员身体健康的热心人士,开展以照顾有困难的老年人为内容的公益性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志愿者的活动,加强居民和社区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社区凝聚力。
3.1.2 探索实施互济救助的养老模式。在养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需要不断创新并尝试新的社会养老模式。在探索尝试中摸索出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模式。同时,各地区也可以自主创新,依据各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老龄人口比重设计出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时间储蓄”就是个别地区的很好创新,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用今天的劳动赚取明天的服务”。劳动时间在代际间流动。“时间储蓄”社会互助服务,把自己纳入整体社会的一份子,既在年轻时贡献了自己的劳动力量,又能在年老时享受到社会集体的养老服务。在年轻时积赞劳动时间,等到个人退休后享受年轻人的服务。这种劳动服务代际间流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养老难题,还能让现有老人在得到照顾的同时有一种不脱离原有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的亲切感。
3.1.3 逐步完善养老服务项目。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数量的扩充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优化养老服务项目的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3.2 优化管理模式
3.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协调,合理分配资源
第一,各级政府要提高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在城市的社会保障总体规划时,要将社区养老考虑进去,积极协调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争取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社区服务养老模式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政府也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地位,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在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明确定位,发挥好监管、协调的职能,在养老服务发展规划、资金投入、评估管理等方面制定一些操作性强的政策,使社区养老服务纳入政策化、规范化的轨道,有力地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快速发展。
3.2.2 优化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互动格局。
政府应鼓励居民通过积极参与基层民主选举,组建代表民意的居委会的方式,实现社区服务的自主管理,通过向社区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提建议、提意见等方式,实现社区共治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3.3 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3.3.1 要根据当地老龄人口的需要,尽快落实相关服务中心的建设。合理分配社区服务中心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3.3.2 升级医疗卫生服务技术,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引进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建设老年体检康复中心。
3.3.3 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为社区老年人建立个人信息档案,并及时将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反馈给其家属。
3.3.4 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及法律援助中心。在社区内建立老年人心理辅导中心,聘请专业的社会学、社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运用专业的社工知识进行辅导。
4 结语
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上也曾经历过人口红利,也曾由人口红利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在其解决社会养老服务问题上都有过不同模式的探索与尝试。目前我国也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社会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向老龄化社会过渡,社会养老负担越来越沉重,如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时间储蓄”其实质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时间”代表的是该时间内个人创造的劳动成果或价值,体现为劳务或货币。
参考文献:
[1]夏建中,社区工作[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63-165.
[2]王斌,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和社区养老服务[J].社会福利,2004(5).
[3]张文范,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战略意义[J].城市管理,2002(6).
[4]任丽新,社区服务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J].社会,2001(1):15.
[5]王立新,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探讨[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179.
摘 要:乡村旅游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的发展重心.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经济的转型再次创造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契机.本文以武汉市黄陂区为例,在分析相关利益群体的基础上,探讨了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然后分析了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利益相关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095-02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近50年的历程了,进入20世纪以来,乡村旅游的开展更是如火如荼.我国经济日渐步入新常态,乡村旅游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发展必须要跟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旅游业发展的目标,现今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1].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问题应运而生,本文选择武汉市黄陂区微利,通过对黄陂区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讨论乡村旅游组织内各个组成群体的权利和责任,提出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这对新常态下武汉市周边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 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黄陂199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设区.区域面积2261平方公里,人口113万,辖19个街乡镇场,是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新兴城区.近年来,黄陂区利用经济发展的契机大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了全区人气最旺、亮点最多、关联度最高的产业.黄陂区过去主要以农业为主,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近几年来,通过引进民营企业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业,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旅游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的致富工程.
黄陂区现已建成“木兰八景”.其中国家3A级景区两家,木兰天池是武汉市郊唯一的一家国家4A级景区.区域内有各类宾馆饭店62家,其中星级宾馆13家,有3星级宾馆3家,木兰湖七星岛宾馆为全市郊区唯一的一家4星级宾馆.几年来,依托“木兰八景”,乡村休闲游得到了迅速的壮大和发展.黄陂区星级休闲山庄8家,星级休闲农舍(户)21家.黄陂区具有一次性接待1.5万名游客的能力.黄陂区现有各类旅行社及门市部13家,其中木兰风旅行社为首家旅行社.黄陂区南部现已建成谦森岛农业庄园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园7家.目前,全区旅游从事人员5600人.截至2012年12月,全区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分别比去年增长8.9%和9.2%.全区已有4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旅游饭.旅游业已从过去的特色产业转变为支柱产业,木兰品牌的旅游景区已成为武汉地区主打景区.
2 主要利益相关者分析
在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涉及到了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影响范围的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我们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之中选择几个核心成员,即地方政府和当地居民、引进的旅游投资商,来具体分析他们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各自的利益表现.
2.1 黄陂区政府.当地政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必然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政府在发展本区旅游业时,必定要根据旅游资源的客观情况来制定旅游规划方案,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政府需要采取对旅游开发有关的利益主体即旅游投资商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即考虑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要兼顾本区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保护.同时政府为了引进资金,还需制定许多吸引旅游投资商的优惠政策[2].
2.2 社区居民.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肯定少不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在政府和旅游投资商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各项服务,黄陂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围绕旅游“六要素”发展相关配套的产业.同时,黄陂农民也在本区旅游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及服务水平,为本区旅游的发展做贡献.
2.3 引进的旅游投资商.政府为了引进来旅游投资商,在土地利用和税费征管等方面制订了优惠政策,大力倾斜在旅游投资商的一面,因此在黄陂开发本地的旅游资源时,各旅游开发商并未在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忘记所应该承的责任.在黄陂区除政府以外,成立了许多旅游协会,来监督和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旅游投资商在这种旅游协会的督促下,利用获取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去,不仅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对当地居民的就业采取了优先政策,做到多方合作,共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3].
3 黄陂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模式
3.1 木兰天池开发模式.黄陂区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形成了发展的重要模式,也可称为是“木兰天池开发模式”.其模式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并农户山水资源、政府统一对外招租、农商联合开发建设、门票收入定比分成.二方面引导小商靠大商、鼓励大商联小商、拓宽旅游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3.2 四主模式.除了木兰天池开发模式以外,黄陂区成功的探索了农村区域旅游发展的黄陂旅游发展“四主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发展农村区域性的旅游,必需坚持“政府主导、行业主管(指旅游部门)、企业主角、(争取和引导)农民主体”,以此达到科学规划、全社会支持配套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社会进步和商家盈利的目的.如木兰乡发挥木兰湖的水体景观资源优势,通过整体规划并开发木兰湖旅游度假区,带动滨湖沿岸地区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或为各度假村提供农副产品,迅速成为省内知名的旅游胜地.该模式的特点:一是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政府引导性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开发,加快了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步伐;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的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三是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四是依托优良的山水景观,组织旅游节庆活动,在吸引和招徕大量游客的同时,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4].
4 黄陂区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黄陂区乡村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营销方式落后;二是旅游基础设施不配套;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
4.1 解决营销方式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建立适应旅游大市场的木兰旅游品牌的思想营销模式.建立“木兰八景”的营销思想: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千方百计克服各自为政,资源市场分割,一盘散沙的市场营销局面.树立品牌共打、资源同享、企业互动、市场共赢的发展观,创建“木兰八景”利益共同体[5].
4.2 建设与旅游发展速度相一致的旅游基础设施.就必须在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主管部门的大力监督下,努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政府公共投入配套,建立适应大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迅速解决旅游目的地交通道路旺季堵塞问题,旅游景区多处通讯盲区无信号的问题,部份景区配套景区建设用地难的问题,旅游通道绿化、美化、文化环境质量档次水平低的问题等等.努力实现木兰生态旅游区环境生态化、产业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的“三化”目标.
4.3 努力提高旅游服务管理水平.通过政府以及行业协会的监督,地区居民的参与,加强旅游地硬件设施的完善和地区居民的服务意识的提高,解决导游服务质量差,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不及时,服务环节脱节、食品卫生不达标、安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到2010年为止,黄陂区乡村旅游已经完成相关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同档次的星级旅游宾馆及相应的环卫环保配套设施的建设.而从2010年开始这10年内,黄陂区乡村旅游将会侧重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文化旅游区的文化内涵,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丰富参与性旅游项目,树立现代绿色旅游地形象和特色文化旅游地形象上来.综上述,我们可以看出,黄陂区乡村的旅游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而黄陂区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和服务效应,促进武汉市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进步,实现旅游业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欣昆,周国忠,郎富平.乡村旅游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唐克敏,舒伯阳.新农村建设本质以及目标体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一、抓项目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认真落实乡村振兴规划,发挥好我委综合协调职能,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紧紧围绕“一圈七带”示范工程,科学谋划布局项目。坚持示范带动,配合建设局及沿线乡镇加快国道227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示范带和张肃公路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抓好出城口改造、沿线绿化带建设、明永万亩戈壁农业示范园、新墩双塔民宿客栈等项目。尤其是我委牵头实施的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坚决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重点向国道227线和张肃公路沿线村社倾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只有很少一部分来源于专业的幼师行业,大部分或者是小学低年级教师,或者是经过短期培训的社会其他人员,导致农村幼儿园教师整体上呈现专业知识不丰富、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思想和专业技能与幼教工作要求差距明显的现象。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不高,对高水准的幼教专业人才的吸引力比较低,且教育管理部门给予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机会不多,这对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利的。
(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理念里,只要具备教幼儿弹、唱、说、画、跳这种常用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很好地教育幼儿了。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教师往往会忽略幼教基础理论、幼儿管理、幼儿启蒙等专业幼教知识的学习。没有专业的幼教知识做武装,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智力启蒙教育和能力启蒙教育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基础科学知识并不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遇到自己专业以外的基础科学知识,对幼儿的提问把握不到位,也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这对幼儿的基础科学教育难以收到满意的效果。
(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幼儿正处于智力开发的关键阶段,要求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多种方式的启蒙。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是相对比较单一,一方面缺乏与其他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交流,教学方式和理念更新速度慢;另一方面幼儿园和教师对科研不重视,教师缺乏科研素养,对教学方式研究不深入甚至根本没有研究,导致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幼儿教育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大学区概述
为共享资源、提高教学效率,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选择一起合作,组建大学区。大学区就是选一所优质幼儿园为龙头,联合3-5所同一层次的幼儿园组成一个大学区。大学区内实行“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评价激励”,让所有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打破公、民辦幼儿园教师管理的机制界限,按比例实行教师校际间交流。
三、大学区工作可以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大学区为各幼儿园的教师提供了一个自由交流、合作的平台,可以共享课程和教学资源,还可以统一培训、备课,并进行统一检测和评价考核,较快地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定时组织培训、共同学习交流
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学基础知识需要不断地进行充实,大学区工作中可以定时组织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各种培训,通过外出培训、请专家来讲课、举办讲座的方式充实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幼教基础理论、基础科学知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教师们还可以就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快速地消化和掌握知识,甚至通过交流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大学区工作理念下,组织这样的培训和交流更节省资源,教师学习的效果也更好。有了专业知识做指导,农村幼儿园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二)共享资源和设施、教学更丰富
传统的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相对单一,大学区工作理念下,各幼儿园共享教学设施和课程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丰富的教学设施让教师的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课程资源的共享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全面启蒙幼儿的智力开发提供了可能。大学区工作中,统一组织备课和教学活动,教师们可以快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板,也可以高效地取精华去糟粕,提升各自的教学专业技能。例如在幼儿课程设计方面,教师跳出完全依赖教材的局限,大家一起讨论,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普遍特点进行完善性设计,不只是设计教案,要对整个的教育教学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引导幼儿去思想和活动,这对幼儿园教师传统的课程设计是质的飞跃。
二、文化站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宣传作用,传播先进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思想保障。政治职能是文化站的根本职能,公益性决定了文化站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文化站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用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鼓舞人、教育人。
一是文化站要以现有的人员和设备为基础,依托媒体,发挥其宣传、引导职能。通过墙报、报刊专栏、过街横幅、各种标语、宣传队、学校的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文化站扶持、引导农民自办的文化组织,编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好作品,使农民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进行自我教育。村民在农闲时自编、自演一些歌颂党、歌唱美好生活的“小品、三句半”等文艺节目,说的唱的都是村里人、身边事,人们喜闻乐见,在不知不觉中,党的方针政策如春风化雨般沁入人们的心田,凝聚了人心,增强了党在农村的执行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充分发挥文化站的文化娱乐作用,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新农村文明村风的形成。文化站的基本职能就是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配合上级文化部门做好送文化下乡活动,大力扶持民办文化,打造品牌文化大院;培训农民文艺骨干,不断壮大业余文艺队伍,努力做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
[作者简介]秦波(1981- ),男,重庆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及专业发展。(重庆 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FGB080529)和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8-JJ-00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71-02
农村教育是直接影响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重庆要实现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目标,关键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渝东南地区,更是要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指引下,高度重视并认真做好农村基础教育工作,找准、用好城乡统筹这颗“指南针”,做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工作。
一、研究被试
在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武隆等区县(自治县)的农村地区共近50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700名教师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42份,有效回收率为91.7%。
二、测查工具
采用《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调查问卷》,该问卷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研究”专用自编问卷,共82个项目,包括受访者基本信息(11项)和调查题目(71项)两个部分;访谈提纲是根据问卷并结合实际改编设计而成。
三、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关于教师队伍状况。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急需加强。(1)入职渠道:主要以上世纪后期学校毕业分配为主(占63.1%),本世纪初通过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数量大(占15%),公招竞聘的仅占3.1%;(2)年龄结构:年龄段分布比例失衡,以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为主;(3)教龄结构:5年以下占10%,6~10年占22%,11~19年占39%,20年及以上占29%;(4)学历: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中师中专学历占51.2%,通过各种学历提高途径使得最后学历大专占23%、本科占60%,基本上实现了学历达标;(5)职称结构:初、中级职称为主(初级占45%,中级占44%),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过少(占6%);(6)教师获取最后学历的途径:在职函授、自考为主,通过函授取得大专的占55.3%,通过自考获取学历的占13.2%;(7)性别结构:男女比例(男54%,女46%)相对均衡。可以预测,在今后5~8年和15~18年期间(即2015~2018年和2025~202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渝东南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会有大量教师退休,至少在数量上会出现大量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