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会计专业训练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专业训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专业训练

篇1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在于既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使他们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基于这样的培养目标,如何科学地组织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的训练,就成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日常教学对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

在日常会计教学中,对于刚从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来说,一些从未见过的名词、术语以及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比如对会计中的凭证、账簿、操作流程缺乏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实物,将演示和学生自己动手相结合,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理论通过具体的实体表现出来,就能既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欲望,又使学生获得正确处理财会业务的实际能力。

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重于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学生不能适应会计岗位的需要,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差异很大,各种行业具体业务不同,会计处理形式差别很大。

二、强化技能训练

1.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

(1)分阶段确定目标。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三年可划分为基础课教育和专业课教育两大时间段。基础课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提高基础性技能,如语言、写作、数学与计算机等技能;专业课教育则是在掌握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如对基础会计课的要求,学生应重点掌握如何审核、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笔者学校的毕业生近几年主要从事银行接柜、超市收银、企业出纳、库管等工作。根据此信息,可以压缩基础文化课程,开设收银实务、出纳实务及银行前台实务等课程,更好地适应就业

需要。

(2)分阶段开展实践性教学。会计课程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按进行的时间与场所可分为三种方式。第一,课堂实训。是指学生在平时上课接触到的实践内容,是教师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与学过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实践,记账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践,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试算平衡表的编制,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核等。第二,课程实训。课程实训包括与财会专业相关的学科课程实训,如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在基础会计课程组织简单的过程实训,实训的经济业务是最为基本的,涉及的凭证也是最常见的,目的在于突出会计核算从填制原始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全过程,加强学生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掌握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第三,校外企业实训。由学校组织专人或学生自己联系到校外企业进行毕业实习,该阶段是以前两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更加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2.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1)演示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有关业务的操作技术时,教师可采用在黑板上逐项演示、在真实物品上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演练,使其掌握操作要领,如填制凭证、记账、编制报表等。

(2)案例教学法。教学过程中通过选用部分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剖析后引导学生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灵活地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这种方法在审计教学中尤为有效。

(3)模拟教学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用类似某一单位经营活动全过程的系列资料,在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扮演某一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处理,以增加其真实感与新鲜感。

(4)实物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涉及具体实物时,均准备真实物品,如各种原始凭证、账册、报表等,辅以授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通过综合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会计业务素质

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初步阶段实习一直是在企业里进行的,有一定的效果,也培养了一大批财会人才。但时间一长,实习学生在企业中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企业体制的转变等,使接收单位顾及“商业机密”“财务机密”,不愿意非本单位专业人员接触这些经济资料和原始单据,更不会让他们参与这些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过程,学生的实习技能得不到全面的锻炼。而企业在招收会计人才时一般要求至少有一至两年工作经验,因此,学校必须通过校内培训,使学生毕业时能达到相应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模拟实习逐步进入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逐步转变为以校内模拟实习为主,社会实践为辅,多环节相结合的形式。

会计模拟实验是企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以发生的实际经济事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凭证传递程序作为模拟实验对象,按照会计制度和政策的要求,用直观、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进行的会计业务模拟实务演练。在具体的实施中,这种模拟实验可与开设的专业课程结合,如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开设的同时模拟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及成本计算的手工记账训练,最后再进行一次综合模拟训练(手工和电算化)。这样通过几轮的模拟训练,使得学生具备相当于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的实习经验,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三、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证实训的有效进行

中职教育是一种职业针对性非常强的教育,而实践一项职业必须掌握其相应的技术知识。所以办好职业教育,培养出满足生产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依赖于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教育部在2005年修订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界定:“教师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职称证或技能证”。这一解释可以理解为“教师+专业证”,即“双师型”教师。

会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和所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为了防止会计信息外流,严守商业秘密,许多企事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不愿意让外来人员知道真实的会计资料和财务状况。这就使得财会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可以向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审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帮助指导学校的会计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资格的技术职称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和实践联系的能力,学校可以每学期安排教学轮空,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李桥英.中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探析[J].职教通讯,2008 (8).

[2]郭映芬.论师德建设与高校和谐发展 [J].科学时代,2008 (8).

篇2

高职金融会计专业始终贯彻的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目标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和面对生产第一线的操作者。专业技能课程是高职金融会计专业实操培养的重中之重。珠算、小键盘数字录入、点钞这三项技能是金融会计专业的核心技能,每一个金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练就一手过硬的专业技能。

一、传统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效率较低。小键盘数字录入(传票)训练由于设备(翰林提)固有的局限性,比如系统不可靠、续航能力弱、需人工回收成绩等情况的存在,造成一节课的测试次数不超过2次,达不到高效的训练水准。另外,点钞训练中发点钞券、发答卷、测试、收卷、批改整个过程繁琐费时,训练效果较差。

2、缺乏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由于任课教师课堂演示的局限性,造成学生看不到、不理解、吃不透、记不住的情况比较多,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差。所以,急需成体系的专业技能教学视频,包括标准动作的3D演示,真人操作视频等,以供学生随时观看学习。

3、教师无法有效的监控训练过程。由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无法对学生的训练过程进行监控,所以学生不按规定进行训练的情况发生的几率比较高。

4、训练结果的统计和分析能力薄弱。每次测试完毕只能统计到每位学生当次的成绩,无法做到实时对全班的成绩进行处理分析。由于没有横向、纵向的比较,反映不出来学生训练中的问题。

5、训练过程乏味,无法调动学生训练热情。重复、机械的枯燥练习,无法做到实时评价。急需开发新颖的训练方式,比如游戏闯关、在线比赛等多种手段来点燃激情,这是平台开发的原动力。

6、统测过程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月测和统测,同时汇总的结果和评比的排名也无法做到及时、准确。

二、信息技术在金融会计技能综合实训平台中运用的可行性

金融会计技能综合实训平台不只是简单的模拟仿真平台,它跟其他的实训平台最大的不同是它结合了学生日常的技能训练,将传统的技能训练模式完全放在实训平台上进行,在不完全改变训练习惯的基础上,提高了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逐步提升任课教师对于课堂的管理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在合理分析可行性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师生共同使用的软硬件,并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反馈、修改,最终完善成型。

做可行性评估时,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点:1、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对珠算技能训练的辅助?经过不断的努力,花了二年多时间不断实践和探索,设计出了带的智能电子算盘(带USB接口),该终端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测试结果并对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2、对点钞券上使用的二维码或条形码如何进行识别?通过使用扫描枪进行读取,或者手动输入点钞券条形码信息。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就有了软硬件的支持,才能最终实现平台的搭建和使用。

三、金融会计技能综合实训平台的设计和搭建

(一)点钞实训模块。1、每把点钞券张贴条形码或者二维码,防止学生记得钞票编号,杜绝了作弊情况的发生。系统获取条形码或者二维码的信息后,测试成绩的批改和分析自动进行。2、学生每次只需要用平板电脑上的扫码软件扫描条形码或者二维码,测试完成后在测试平台输入自己的答案就可以实时得到自己的成绩。3、数据库保存学生每次测试的成绩,以便系统形成多角度的评价和分析。

(二)传票实训模块。比目前只能单机使用的翰林提增加了成绩收集、数据分析、作业布置等功能。

(三)珠算实训模块。1、电子算盘终端(带USB接口):该硬件通过上位机功能的完善,将学生珠算测试结果的对应数值通过串口在电脑上进行显示,实现人机对话。2、与电子算盘终端相匹配的系统:(1)智能接收终端传来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2)系统功能的现实意义:

①随堂测试中,该系统能实时汇总学生个人和班级的测试成绩,自动统计平均成绩和合格率,智能分析和评估测试结果;多媒体资源可以辅助学生进行珠算基本指法训练;学生在系统中可以自行进行四则运算的初中高级训练,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减乘除单项训练,并可模拟进行珠算技术一、二、三、四、五级模拟定级测试。

②题型完整的题库资源,任课教师可以从容的处理命题、纠错、备课等问题,彻底从辛苦的批阅试卷和繁琐的成绩分析中得到解脱。

③与电子算盘终端的连接,实现了课堂教学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打破了校园内外的时空限制,系统可随时监控到学生训练的时间和强度,达到技能训练的多元化、机动化、个性化。

④在珠算技能统一测试中,教师批改试卷的工作量减为零,同时杜绝了学生作弊和教师批改试卷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⑤该系统通过在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珠算项目的日常训练中的使用,一方面能够节省教练命题、阅卷、分析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训练的热情,提高训练效率,激发选手的积极性和潜能的挖掘,培养力争上游、接受挑战,勇于进取的竞技精神。

四、金融会计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平台的效果与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对该平台使用,初步对使用的效果和相对应的改进措施进行了思考:

1、传票模块:此模块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多,通过测试成绩的收集和分析模块的改进,提高了课堂效率。作业布置功能的开发,解决了监控课后技能练习这个问题。

2、珠算模块:由于电子算盘连接在台式机上,学生需要改变日常珠算练习的习惯,往常的方式是试卷压在算盘下,学生一边打算盘一边往下抽试卷,而现在需要学生抬头看电脑屏幕上的试题,影响了练习的速度。所以,我们考虑在电子算盘下放置平板电脑,显示题目,彻底代替台式机。这里我们需要将算盘抬高,优化电子算盘的底部结构,逐步改变学生的练习习惯。从技术上来说,台式机可以提供算盘的电压,但使用平板电脑后,为了保证电压,我们会改进整个系统的电路设计。

3、点钞模块:学生能够很快的熟练使用扫描枪对条型码进行扫描,也能很快适应手动输入。但学生要当心的是,扫描完成后,对输入结果时务必要对应好次序,千万不要搞错,否则成绩会无效。将来,我们希望能够对多把钞票进行一次性批量读取,不用单把钞票逐一扫入编码。最重要的就是目前暂时不能对回家进行点钞训练进行有效的监控,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后续开发所需要思考的。

五、总结

高职金融会计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平台的设计,是依据传统的高职技能实训中出现的问题为依据,根据实际需要研发而成。整个开发过程结合了任课老师的经验、教训以及学生的意见、建议,最终设计出让师生较为满意的平台。由于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使技能课程的形式更为丰富、课堂的教学效率更高。通过创建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自主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取得了更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h:论信息化教学对财会核心技能教学的影响.好家长 2016.9

篇3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 课题编号:2014sczy17

一、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兼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是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类型。目前,我国有一千多所全日制高职院校,设置会计类专业的学校就有近九百所,也就是说,所有的高职学生中每十名就有一名在学会计或者是相关财会类专业。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传统的会计职业教育,主要在于会计核算,毕业生走向社会,仅仅对于会计核算工作“得心应手”。但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人员是除了懂会计核算工作,还要能进行纳税申报、抄税报税、支票支付以及销售货物等等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即“复合型会计人才”。然而,一个人要想获得很强的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就必须要明白自己要解决什么样工作问题,以及解决工作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找到解决工作问题的途径,最后使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这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综合工作能力。

二、财会类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市场大环境下,社会上每年都会有大量经验不足、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的普通高校财会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然而,很多的企业和单位却招聘不到所学的财会类专业人才,职业会计人才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结构性失衡的总体特点。

经济越发展会计就越重要,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用人单位需要的不再是只懂会计业务的人才,而是综合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许多的用人单位也表示,刚走出校门会计类专业大学生,他们的理论知识基本能够达到要求,但是,他们实际的工作能力大多较弱。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受到招聘单位的重视。因此,职业类院校对在校的财会类专业学生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三、高职院校建立会计工作能力训练平台的优势

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模式和传统的将学生安排到企业或事业单位实习的旧模式不同,它以科学工作原理为指导,通过应用工作标准训练器、工作标准训练软件和工作标准系列教材三大工具,在校内建立工作能力训练中心,按照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指导学生将带有磁铁的工作标准训练器吸附在训练平台上,然后取下反复训练,这样的训练从根本上解决了困扰财经专业学生实习、实训难的问题。通过采用工作标准平台的训练,学生们亲身体验每项工作的流程和思路,然后用应用软件再去验证自己所学的该项工作标准,印象更加深刻。这种创新的训练模式 ,为我国当前财会专业学生的课程实训和毕业实习的被动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四、目前高职院校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工作能力训练和相关理论课程结合不紧密

现在我国高职院校通常选用的会计实训教材大多数文字表述多、内容和实际脱节,案例中选用的原始凭证格式老化,不能与时俱进。这类实训教材不能客观的还原企业真实业务和企业具体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建立会计工作能力训练平台,将抽象的工作能力训练变得直观,具有可操作性,使工作经验的传承简单简易,通过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流程本身加深理解、加深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平时的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有任何的提及,有的学生甚至以为会计工作能力训练就是去“摆模块”,去做“填空题”,把工作标准的训练器模块贴到模板上就可以了,没有真正明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训练课程“形式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考核评价形式非常单一,结果是学生认为“会计难学”、老师认为“学生难教”,造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工作能力差的局面。

(二)会计工作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目前缺乏进一步研发和更新

工作标准专家们根据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编制出的工作标准能够科学的表现和规范工作过程。每一个具体的工作标准,能够完整地表现实际工作中各种所需的制度要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学生只要掌握一项工作标准,就等于掌握一项工作经验,最终能够有条不紊处理各项工作。会计工作标准则来源于企业会计岗位上经常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工作标准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改革和修订,那么,在此基础上所研发的“会计工作标准”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进一步的更新和研发。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在训练过程中所使用的《会计工作标准训练指南》和模块器都没有及时的进行改版和更新,从而影响了训练的效果。

(三)师资队伍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单一

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要求会计类专业教师是“双师型”教师,然而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是表面化的“双师型”教师。要么是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理论知识欠缺;要么只是取得了中级职称证书,没有在企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同时,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会计的实践教学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教师主讲的 “独角戏”。在这种模式下,老师照本宣科,使得整个会计工作能力训练过程受书本的限定,只要书本中的某个工作标准出现偏离或者没有与时俱进,学生也就无法对实际的工作标准有一个总体认识。这样的训练方法,完全偏离了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初衷,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四)目前高职院校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质量不高

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是在专门的实训室进行,但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训场所根本达不到规定的数量要求,而且教室与实训室通常不在一起,理论教室与实训教室分离,非常不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当然,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的最好方式,也是检验学生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效果和质量的最好平台。但现实的情况是:第一、高职院校的实习基地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实习的需要;第二、实习基地的标准不够高、规模不够大,无法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的要求。更有甚者某些高职院校只是形式上和实习基地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实际上是“一纸空文”,这些所谓的校外实习基地流于形式,变成了文件和摆设,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效果。

五、完善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对策

(一)把理论课程的讲授与会计工作标准及工作能力训练平台有机的结合

首先,教师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就要给学生灌输关于会计工作标准的相关知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工作能力训练的次数,让学生反复的去训练,不断的去学习,去感受,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再结合实际的训练,查缺补漏。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同时,会计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在“关起门”来模拟和仿真的状态下完成,学生应当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去验证和体验。所以产学结台,工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二)根据实际的会计工作,与时俱进的对会计工作标准进行研发和更新

未来企业是“创新、高效、绿色”且全面信息化的云端企业。在云时代下,各种知识快速折旧、经营环境快速变化、信息平台快速升级、管理机制加速转型、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实际的会计工作必然要顺应这种时代的变化。

与此同时,源于企业会计岗位上经常发生的真实经济业务,而制定的会计工作标准以及工作流程,也必然要与时俱进的发生变化,需要进一步的研发和更新。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一线的会计人员进行交流和合作,亲身体验企业运作的原理和规律,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全方位、多维度体会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对一些变化较大的行业和岗位的会计工作标准和流程进行更新或者重新研发。

(三)教师到企业一线去顶岗和实习,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首先必须将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现教学角色的转变。尤其是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时,实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案例和学生共同讨论某一个会计工作标准的流程,最后达成共识,甚至可以向教材提出质疑,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授课的工作量,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训练的质量。其次,会计专业课教师一定要“走出去”, 结合自己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到企业一线和单位去顶岗和实习,去验证和研究平时在教学和实训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的知识是否准确,是否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四)努力提高学生进行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质量

要实现学校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的更新与完善,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实训教学设施,这是必要的基础保障。高职院校要想提高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质量,就必须转变现有的训练方式。在训练硬件和软件上加大投入,建立现代化的会计实验室,开发或引进最先进、最实用有效的训练软件,这些新的软硬件教学设施能够紧密结合专业技能的时代脉络,确保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工作标准和流程,达到“出校就能上岗”的目标。

六、结论与展望

高职类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本文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如何把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的会计工作能力训练进行完善,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总之,只有提高了学生会计工作能力训练的质量,才能把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做大、做强,才能把岗位与课堂有机结合、实训与理论相融并进的理念落到实处,才能为用人单位培养出工作能力较强的合格毕业生。

参考文献:

[1]王民权,刘晓玉.圆通会计工作标准训练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2]卢德湖,赵巧.VBSE企业综合运营全景演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5.3

[4]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教育部,2015

[5]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1998-2014

[6]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2014

[7]孙淑娟.高职院校《财务会计》综合实训改革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4

篇4

0 引言

核心职业素养是指完成职业活动以及谋求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意识、知识和能力的集合。高职会计教育是为学生今后职业活动持续发展奠定职业技术基础和职业活动素养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有胜任会计工作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三个方面,核心就是将道德教育、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试从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会计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

1 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会计职业品德,包括敬业爱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等;②会计职业纪律,包括熟悉法规、依法办事、保守秘密等;③会计职业能力,包括搞好服务、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等。

在企事业单位中,会计工作虽然很重要,并经常接触金钱等财产物资,但具体工作却十分平凡、琐碎。培养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尽职尽责是高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及职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具体方法包括:

1.1 日常行为养成 职业素养的形成有一个由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习惯不断积淀的过程,日常行为养成依据这一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把行为养成训练分为三大部分—“体验激绪、行为改变认知、习惯积淀品质”,三者有机结合,循序渐进,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行为训练的核心理念。

体验激绪,就是在行为养成中,根据所要增强和培养的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感受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行为改变认知,其中认知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心理过程,行为是有机体在各种内外部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活动。在训练项目设置上,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在总结点评中,要帮助学生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习惯积淀品质,就是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应对模式和认知模式,形成习惯。随着这种习惯的养成,逐步积淀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养。

按照这样的训练模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即规范其日常行为,包括守时、物品摆放、整理、数字书写等日常行为习惯,这种训练意识和标准事先在每一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等与学生接触的所有人员中都达成共识,使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生活都处在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中。

1.2 宣传教育 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系统地传播、阐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职业道德观念与行为的影响,使其逐步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深处,从而净化其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手段除课堂、系报、校园广播、宣传画册,还可采用辩论赛、海报、会计用品展室、会计人物宣传等方式进行,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以理服人。

1.3 环境育人 即通过创造和利用校园物质、精神生活条件以及社会一切有利资源来推进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德治理念的形成与巩固,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校园环境,而致力于创造和利用优良的校园环境,就能使学生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和道德修养的内化。

法制教育是让会计人员知法守法,培养会计人员学习和执行有关法规政策的自觉性。会计工作涉及面广,法制教育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具体地说,会计人员应掌握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合同法等经济法规,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会计专业教育中将这些基本法律传输给学生,培养其法律意识。

按照这样的教育模式,每名学生既是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也是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受益者,坚持在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素质要求,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 会计职业技能

所谓职业技能,也可称为职业能力,是人们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就会计职业而言,会计是一项具有极强专门技能的职业,只有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相当业务水平和能力的人才能胜任这项工作。高职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制证、签章、传递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审核、结账、制表等胜任会计工作的基础技能,这是传统会计专业教育容易忽视的地方,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

2.1 专业实习 通常会计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几个环节,不同阶段的专业实习让学生对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由认知、熟悉、制作到掌握技巧的程度。

2.2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 会计技能训练课程包括珠算、点钞、数字书写、小键盘输入、EXCLE数据处理等技能。

2.3 技能比赛 为配合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经常性的组织专业技能比赛,给学生营造一个勤练技能的良好校园环境。

3 会计专业知识

篇5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企业输送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有会计核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形势的严峻也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断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是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就要改变传统落后教学模式,积极寻求教学创新和实施,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围绕重点理论知识反复讲解,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学生产生厌倦和反感,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一些都在盲目跟风中进行着,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培养很不利。

二、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

(一)教学内容创新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对会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掌握会计专业发展动态,明确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会计专业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社会实例,让学生对会计行业有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认识。(二)课程体系创新在财务会计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对当前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出纳、工资核算、往来账务结算、财务成果核算、稽核、内部审计、财务分析管理、税务会计、档案管理、资产和宿舍那以及财产物资核算等工作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三)实践活动创新当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教师应该结合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在校内学到知识与社会工作要求保持一致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专业训练,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和水平。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组织适合学生能力要求的社会实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实施

(一)学习与实习双管齐下的仿真工作岗位在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实施中,应该设置学习和实习的双重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中某一案例为蓝本,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体验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借助模拟会计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独立进行财务会计工作训练,教师对其训练过程要给予及时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会计人员所做工作。同时校方要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师来校为学生开设演讲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操作技巧,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提出令自己困惑的实践问题,提高每一位学生专业素质。(三)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校方要想综合提高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经验地积累、财务会计工作能力的提升。校方借助企业实习机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企业通过与校方合作,可以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条件,对于学生来说,经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对今后参加工作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四、小结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也逐渐严格,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脚步要跟上时展地变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和缺陷,除上述文中总结的创新之法和实施之道,教师还应该结合时展特点和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的改革方案,以提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湘.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施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6:134-135.

篇6

高职院校承担着向社会企业输送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担,在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有会计核算能力、实际操作技能、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才。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形势的严峻也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对财务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断要求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还要具备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希望招聘的人才是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就要改变传统落后教学模式,积极寻求教学创新和实施,培养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现状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围绕重点理论知识反复讲解,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学生产生厌倦和反感,既浪费教学时间又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和沟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一些都在盲目跟风中进行着,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培养很不利。

二、高职财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

(一)教学内容创新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对会计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和了解,掌握会计专业发展动态,明确在工作中需要用到的会计专业知识,然后根据教材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并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社会实例,让学生对会计行业有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认识。

(二)课程体系创新

在财务会计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还要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容纳入到课程体系中,让学生对当前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出纳、工资核算、往来账务结算、财务成果核算、稽核、内部审计、财务分析管理、税务会计、档案管理、资产和宿舍那以及财产物资核算等工作有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知。

(三)实践活动创新

当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教师应该结合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保证学生在校内学到知识与社会工作要求保持一致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锻炼,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专业训练,增强自身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和水平。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积极组织适合学生能力要求的社会实习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机会,也可以鼓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提高自身社会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高职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实施

(一)学习与实习双管齐下的仿真工作岗位

在财务会计教学创新模式实施中,应该设置学习和实习的双重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他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社会中某一案例为蓝本,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体验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操守。

(二)加强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与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借助模拟会计软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软件,独立进行财务会计工作训练,教师对其训练过程要给予及时指导和点拨,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会计人员所做工作。同时校方要积极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会计师来校为学生开设演讲活动,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操作技巧,学生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提出令自己困惑的实践问题,提高每一位学生专业素质。

(三)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校方要想综合提高财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应该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和周末时间,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经验地积累、财务会计工作能力的提升。校方借助企业实习机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企业通过与校方合作,可以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类型,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人才条件,对于学生来说,经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实践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对今后参加工作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和促进作用。

四、小结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财务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对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要求也逐渐严格,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教学脚步要跟上时展地变化,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和缺陷,除上述文中总结的创新之法和实施之道,教师还应该结合时展特点和学生自身能力发展,制定适合学生成长的改革方案,以提升高职院校财务会计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作者:尹丽娟 单位: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长期以来是以学历教育为主,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其培养目标及市场定位与现实相脱离。市场经济下的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并依据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安排课程结构。我们对会计专业教学计划重新设计,将实训由半年改为一年,减少基础课,增加实践课,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科学的安排两年的理论教学和一年的实践教学(简称2+1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2+1”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理论依据

200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在江苏召开,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绝不是中职升高职,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专业实训时间应为半年至一年。这种培养目标的明确定位和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指示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的办学模式和观念,也是我们推行“2+1”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2+1”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时间,强化了职业技能的培养,符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目标的要求;第二,“2+1”教学模式注重能力培养,减少了理论课,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当前学生学习的特点,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第三,我校会计专业已连续招生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专业办学经验,有一支善于改革的教师队伍,教学设施和校内外实训条件完备,完全能满足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第四,按“2+1”教学模式的理念,可将不同学制,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演化为“1+2”模式、“1+1”模式等。它是一种可以根据定单要求进行调整的教学模式,必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三)推行方略

第一,要求专业系部依据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制定出新的科学和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与要求、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岗位、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及学时分配、实践教学设计及实行学分制等内容。第二,学校对系部提交的专业教学设计,进行分析和研讨,制定出实施性教学计划。第三,各科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根据新的教学设计认真组织教学,把教改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第四,强化实践教学,各专业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二、“2+1”教学模式设计

会计专业是我校的骨干专业之一,本专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培养目标与要求、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岗位、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教学进程及学时分配、实践教学设计及实行学分制等内容。

(一)招收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学制:三年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既具有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会计专业技能,适应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劳动者。具体要求是:

学生应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崇高的思想品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素质,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学生应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各单位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及健全的心理。

(三)知识能力结构与就业岗位

1、知识结构。通过理论教学,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应用文写作、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税与金融、经济法规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会计、财务、审计及会计电算化等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通过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2)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公关能力;(3)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4)具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及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分析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会计电算化操作能力;(6)具有较强的企业财务管理、分析与决策能力,筹资、投资分析与决策能力,盈利分析能力以及计划编制能力。

3、就业岗位。根据劳动力市场战略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目标及本专业的特点,本专业就业岗位主要有:(1)企事业单位的出纳人员;(2)系统管理员;(3)系统操作员;(4)数据审核员;(5)专职会计员;(6)系统维护员;(7)企业内审、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之审计人员;(8)其他行业经济管理人员等。

(四)课程设置、学分及时间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的要求,本专业的课程由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训课几部分组成。

1、必开基础课。主要包括:计算技术、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体育、思想品德修养等。

2、必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财税与金融、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统计学原理等。

3、选修课。包括:市场学、企业管理学、公共关系概论、小企业会计、思想品德修养、市场经济概论、财务会计法规、商品学、电子商务基础、管理会计、商品经营、商务礼仪、商业心理学、创业与就业、生理卫生与健康等。

4、专业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见习、教学过程的课堂实践、专业模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课程实践教学反映在相关课程的教学进程中,专业实践教学有以下内容:

(1)社会见习:第一、二学期各安排一周。教学见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情况,了解企、事业单位各业务部门的性质和任务,了解会计人员应有的业务素质及业务工作范围。

(2)会计电算化培训及考核:应在第四(或第五)学期组织学生参加会计电算化集中培训,并参加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考核,毕业生应获取会计电算化等级证书。

(3)珠算等级证书培训:在第一、二学期应组织学生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珠算练习,直至达到普通五级以上水平,毕业生应获取珠算普通五级以上证书;

(4)专业模拟实习:时间第五学期。主要任务是对会计核算进行模拟操作,可安排在校内手工模拟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或教室分别进行,其主要内容有:

①会计基础模拟训练 ,包括数码字的书写,原始凭证的填制等;

②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包括出纳岗位模拟训练、债权债务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存货会计岗位模拟训练、费用会计岗位模拟训练、工资岗位会计模拟训练、成本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投资会计岗位模拟训练、收入和利润会计岗位模拟训练、会计报表岗位模拟训练等;

③综合会计模拟训练,可设计一套综合模拟习题,以原始凭证的方式给出经济业务,让学生按规定的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填制审核凭证、登记账簿(建账、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资料整理装订、会计报表分析等。

④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可利用手工综合模拟习题,在电算化实验室采用不同的会计软件进行上机模拟,并把模拟的结果与手工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5)毕业实习与论文: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实习期间,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就某方面的问题联系实际撰写实习报告或毕业论文。

(五)教学进程及学时、学分分配表(略)

三、教学实践探索

“2+1”教学模式设计,只是新的教学模式下的一种教学计划或教学指导方案,是否科学可行,教学过程检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把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改革等贯穿到教学之中,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学设计更加完善和科学。

(一)转变教学观念

新的教学模式实施有赖于教师的理解并具体化 ,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则是关键性的前提,没有合乎时代的教学观念,也就没有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现代教学观念,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因培养目标和学生来源异于其他教育机构,要树立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兼顾共融的教学观,树立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操守相结合的发展教学观,树立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启发式教学观。特别是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服务意识,要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用自己积极健康向上的言行引导学生,用自己精业敬业的工作精神感染学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二)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方法的总和。教学方法种类很多,要根据授课内容及教育对象的不同灵活选用。一位老教师说的好:只要你课讲的活,学生愿意听,且能学的会,就是好方法。这里的“活”主要是教学方法选用得当,驾御课堂能力强,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及语言表达能力等 。这里的“会”是指教学结果,是对教学方法及过程的检验。我们在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教学中 推行“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 和“讨论式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会计实践课推行“模块教学”、“示范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方法,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方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服从服务于培养目标,包括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的改革。课程设置的优化在教学设计得到体现,即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和选修课。理论教学学时与实践教学学时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2以上,实践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已达到总学分的57%。在授课内容上,按照“需要”和“够用”的原则,重点是抓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删减,对不同课程中重复的内容进行科学协调。加强与证书教育的衔接,把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有关考核的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建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多媒体教室、会计模拟实训室、电算化实训室的利用率。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废除学好学坏期末看试卷的考试观,注重对教学过程的管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实行教学过程的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开卷考的不闭卷,能考实践的不考理论。以能力考核为重,使学生不畏考、不唯考,通过考试体验成功。

(五)实践教学的组织

会计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核算方法,最关键的是组织好实践教学,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课堂实践、多媒体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校内手工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校外基地实习、社会调查等。由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数量多,安排顶岗实习难度较大,故校内模拟实训成为各财经类院校的首选,这也是我们增加半年校内实训的原因。但长时间多个班级在校内专业实训,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老师和学生亦会对单调枯燥的操作感到厌烦。为此我们在制定实践性计划时,增加了基础训练、就业指导和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用以调整单调的专业训练氛围,排列了课程表,经检验比单纯的专业训练更具科学性。

(六)评价及特色

该模式在2005级和2006级六个会计班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召开的师生座谈会和调查问卷来看,满意度达到95%以上,特别是对强化职业能力的一些实践措施给予充分肯定。从检验结果来看,同学们手工处理账务更加规范,对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更加熟练,珠算等级合格率100%,会计电算化证书考取率100%,会计从业资格证考取率95%以上,其职业技能和职业操守得到任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大家认为新模式具有以下特色:第一,更加强化实践教学。与传统模式相比,增加了一个学期的专业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时数达到授课总时数的56%以上,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有具体的 “专业实践教学实施计划”。针对一年时间的会计实践,制定了科学的实施性实践教学计划,确定了实训项目、实训课时及实训地点,并根据学生在校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利于就业的实际,增加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三门课的强化训练摸块;第三,专业课前移。因减少基础课,增加实践课,使专业课能够前移,即第一学期就开专业课。专业课前移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又为以后进行会计实践和毕业前的就业活动预留了空间,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最后一个学期学生既要专业实习、撰写论文,又要考从业证书,还要到处求职的矛盾。第四、注重教学过程的改革。对教师师德建设、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等,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

四、需完善及解决的问题

篇8

关键词:

中职;财务会计;分岗位教学

一、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改革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中的财务会计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核心课程,但是由于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再加上财务会计课程专业性强,造成了学生在财务会计课程中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例如学生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听课不认真等等。这与传统的财务会计课程的授课特点是分不开的。分岗位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色上,为学生营造一个较为真实的会计环境,加强学生的技能操作训练,把课堂交还给学生。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细分细化知识点,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有用与价值所在,提高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使其得到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将来就业后快速融合岗位。

二、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分岗位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重构财务会计课程体系

对当前财会专业核心课进行整合,例如将《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税务会计》这三门课的内容整合后,根据新会计准则进行整编,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根据岗位设置进行分岗位教学。为了便于教学实施,可以编撰校本教材。

(二)明确分岗位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财会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当前中职财会专业的就业岗位特点以及从业资格考试要求等,并对中职财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在对市场需求充分论证后研究中职财会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分岗位设置要求,进行内容的分岗位划分,形成不同的模块。在此,以工业企业会计岗位的经济业务为例,可以划分出7个岗位,具体包括出纳货币资金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岗位、职工薪酬成本核算岗位、债权债务结算核算岗位、资本收人利润核算岗位、纳税实务核算岗位、财务会计报告岗位。在中职财会教学中,可以同样划分出7个岗位,并实施分岗位教学。

(三)开发系列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开发可以使中职财会会计课程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且能够完全的适合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学生。首先对财务会计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以大纲为基础进行校本教材开发。中职财务会计教师在对财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后,划分出教材的典型工作与一般工作,明确各个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境,并根据各岗位的教学内容进行教材的细化,完成教材的编撰。

(四)改革原有学生考评体系

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体系有所改进,例如增加了学生专业工种等级鉴定,但是除此之外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普教评价为主。传统的考试制度是通过知识再现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下很多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核,这种考评体系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可以说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是对于学习过程却没有太多的考虑。对中职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考试制度下的考评仅仅看到了学生的学业分类,却没能很好的反映学生的职业技能,可以说是“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在中职财务会计分岗位教学改革中,通过分岗位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样学生考核也会为两个方面,首先,理论教学上,学生分岗位进行模拟实习,并根据教学产生了大量的会计凭证,教师根据模拟实习要求对产生的凭证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并给予学生理论部分的学习成绩。另外,过程性评价也是分岗位财务会计教学的特点,通过对学生出勤、上课认真态度、小组排名和分组实践中表现的动手和协调能力进行评价,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最终成绩由实习小组组长及教师共同确定。

三、中职财务会计教学改革校企合作探索

中职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中职教育一定要与企业结合起来,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使中职教育与企业形成联合培养。中职教育改革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中职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采取了分岗位教学模式后,可以选择部分有资质的企业合作,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素质拓展领域课程”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关键、以构建实用有效的实践教学条件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实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与工作岗位间有机融合。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分岗位教学,使中职财务会计课程可以有更多的优秀表现,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上效果更好。首先,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财会分岗位教学是通过软件来进行企业环境的模拟,学生可以在线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练习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模拟企业的会计岗位操作,并且通过反复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会计专业技能。其次,校企合作的分岗位教学是以考核点为基础元素,使学生边学习边练习,尊重教育学习规律,学习效果加倍。第三,模拟平台为学生的错误操作给出提示,学生能够根据系统标红的相关标记了解自己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重新学习,学习效果更好,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快速提高。综上所述,中职财务会计的分岗位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职能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会计环境下进行模拟操作,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体验到了企业的真实业务,建立校企合作的中职财务会计分岗位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都有效提高,实现了学生毕业即能快速融入企业岗位的教育目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助力。

作者:杨海燕 单位:张家港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篇9

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就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包括课程作业、实验等,一种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包括见习、阶段性实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等。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上,都应重视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动手能力,以适应生产、服务及管理等第一线的需要,使学生成为能满足职业岗位需求的,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除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也非常重要。固然,实践性教学在很多课程中都已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本人认为,实行校企合作这种新模式是实践性教学的极好途径,能有效促进会计专业的办学质量。

一、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新形势下教学模式变化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精神,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

一直以来,职业学校虽然开设了很多不同专业,但是各种原因的限制,忽略了实践性教学。比如过去的办学条件比较简陋,没有足够的实验实习设备;许多学校把教学的中心放在对口单招上,当然也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性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现在,即使是对口单招,也把技能操作列入了考试范围,更不用说普通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了,这些都对现在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实践性教学要求。

当然,实现实践性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的课程和时间,在校内建立手工账实验室、电算化实验室、ERP沙盘实训室、模拟银行实验室、模拟税务实验室、财务教学软件等,创造实训环境,完成实践性教学,但是这些训练都不能完全真实,无法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而校企合作可以实现。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可以引入社会优秀资源到学校,也可以把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实训设备等资源推向社会,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二)提高师资队伍质量、提升教学质量的要求

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没有企业实践经历,自然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只能照着书本讲课,遇到实践性教学内容很难完成,自然无法保证教学质量。虽然近几年,职业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多,但毕竟不是每个教师都有机会参加,而且培训的时间较短,成本也比较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师资质量提高的问题。其他的如自学、听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收效甚微。但如果加强校企合作,选择好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实校企合作内容,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实习实训等问题,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会有极大的促进,更能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成,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更好的服务社会,也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的要求

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我们应大力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课程设置和教材的改革,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我们的教材更满足实践教学要求,更好的与职业岗位对接,我们必须通过校企合作,了解会计相关岗位的具体要求,改进现有的教材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二、校企合作的方式

学校和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环境和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其实就是资源的优化共享,通过产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提高企业的科研能力,带来的一定是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的四赢。

就我本人的观点,校企合作不一定非得是大手笔、高起点。任何一项工作,都有起步、推广、成熟的过程,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就会计专业而言,我认为校企合作首先可以从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下企业锻炼开始。

(一)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的见习、实习和顶岗实习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但是社会、企业也有对学生的培养责任,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与德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很大关系。企业把吸纳学生到企业实习作为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当然也因此可以享受政府的税收优惠。在我国,普遍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认为学校应该完成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所有教育内容,企业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招工用工。我认为这种观点要改变,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应用各种方法宣传企业教育学生的责任义务。无论什么学校毕业的学生,无论学生学的是什么专业,绝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都是为企业服务的,企业理应承担部分教育义务。开展校企合作,首先是校方有机会向企业灌输这种思想,然后通过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到学校观摩、交流,让他们切身感受学生企业实践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心理上接纳学生,让那个企业成为我们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了这样的沟通,校企合作的大门就打开了。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我们不能仅限于一家企业的沟通合作,通常需要十几、甚至几十家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

从解决学生见习、实习的层面上来说,这样的基地必须是长期稳定的。一是因为每年都会有学生要定期参加这样的实习实训,二是因为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灵活安排短期的见习。比如,在进校之初,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会计专业是什么,会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岗位有哪些,某些岗位的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哪些技能和工具来完成,那么就可能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短期的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对会计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也要对企业文化有所感知。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也可能需要安排学生一到两周的企业实习,到第五、第六学期,我们将安排学生整学期的顶岗实习,深入企业,担当“员工”角色,需要企业的长期配合和帮助。同时在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并留下优秀的学生为自己所用,减少了招工的成本和风险,对企业也是十分有利的。

也许这只是校企合作最简单的方式,但我认为真要把这样的合作常态化已经能使双方都能从中受益不小了。

(二)资源共享,学校应“请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质量的保证是师资。师资队伍建设的渠道也很多,但是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是捷径。“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这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最高效省力的方法。到企业锻炼,可以让老师亲临一线,从事会计岗位的实际工作,熟悉会计工作的运行流程,能够使老师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自己的实操锻炼,更加巩固理论知识也是,对今后的教学必将有极大的促进。同时,教师在企业工作,也可以将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工作人员分享,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请进来”就是聘请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会计专业及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学校兼职,或定期做讲座,丰富师生的专业知识和会计职业技能。

(三)校企教研合作,制定适合本地经济的实施性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服务地方经济,会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岗位定位决定着我们的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而经过充分调研的教学计划才是可行实用的。可以成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财政、税务、银行、企业等各方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广泛听取各方对会计专业办学的要求,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共同确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对企业用人需求的充分调查,了解企业对会计各岗位的理论、技能要求,不断修正实施性教学计划,使之越来越科学合理,越来越能满足当地的用工需求。甚至到每门课程,我们都可以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讨论,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确定课程标准,甚至可以参与我们的校本教材的编写。

(四)鼓励校外企业进入校园

校企合作模式中,很多工科类的专业比较容易引企入校,比如校内的机械加工车间、汽车修理车间,会计专业想引入相关企业入校,确实有困难。但是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咨询服务公司之类的也可以尝试合作,校内企业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企业感受,也是安排见习的最好去处。这样的企业在校内,也可以更多的关注本校会计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还可以轻松用工。

篇10

对全球化、网络化和知识化的新经济时代,给高职会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部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会计学生技能与行业需求的实践操作力、社会适应力远不及市场的需求,严重制约着会计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产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出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产学结合、突出岗位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

一、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顶岗实习失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困难重重。一方面,企业认为财务会计信息是商业秘密,学生在实习时不能按职业岗位工作内容进行经济业务处理,学生的顶岗实习变成体验性认识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企业生产面临经营压力,尤其是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担心学生顶岗实习干扰正常生产秩序或影响经济效益,几乎对会计专业的实习生不接收。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有机整体

会计实践教学是由多个环节、多个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的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组成。通过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使不同环节互相联系、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专业技能,使学生具备会计岗位工作能力。但是目前一些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相互割裂,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一体化。如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单项实训中,均包含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实训内容,都有证账表的实训,但在内容及体系上相互割裂;再比如,会计电算化实训与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实训的内容是相同的,只是处理手段不同。尤其是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实践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以技能考核方式开设会计实训课程很少,一般只有附属于核心课程的单项实训,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等只作为一门单项实训课程来上,没有将其作为综合实训课程,况且单项实训系统性较差,远达不到会计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

(三)实训教材缺乏仿真性、针对性,实用性差

现在绝大多数的高校会计专业选用的实训教材是教师按实训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从企业中收集一部分经济业务经加工处理编写出来的,业务类别单一化和模式化,不能反映会计岗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繁杂的经济问题,针对性不强,缺乏一套融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动态电子、立体化实训材料,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财务会计实训为例,一般每个参加实训的学生配备统一的实训素材——一本教材、一套凭证和若干的账页和账簿,实训中缺少岗位分工,往往采用混岗方式,每个学生都完成相同的全套的账务处理,对内部控制、与工商、银行和税务部门的业务关系的实训一般不涉及或无从涉及。

(四)实践教学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要

师资作为实践教学的软件,专业课教师实践技能薄弱,年长的教师不愿意进行知识的更新,年轻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实践技能,习惯于驾轻就熟地来进行授课,难以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职教目标,导致高职教育“普高化”、人才培养“学究化”、教学模式“学科化”的现象出现。

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培养基础,需要达到角色、环境双仿真。如果学生的角色环境只能模拟出企业的产供销的业务环境,而无法模拟出会计工作的社会环境,将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二、基于产学结合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以“四合作”为主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四段梯级渐进式”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产学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建立互助互惠的产学合作系统,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为产业界培养实务人才、提供增值再教育服务,促进知识的更新、消化和创新,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良性互动。

(一)构建 “四段梯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当前大力推行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条件下,构建“四段梯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实现从岗位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岗位综合能力三个层次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按照“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思路,建立临岗认识实习、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含记账)和校外顶岗实习的“四段梯级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第一学年着重安排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参加从业资格考试,获取岗位资格证书,同时安排一定时间的临岗认识实习,认知职业岗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学年着重安排专业技能课程,通过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单项实训,适应会计核算岗位的初步能力;运用金蝶、用友等主流ERP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等课程的综合实训,以企业特定的会计期间经济业务为范本,提升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第三学年通过与记账公司合作,为当地中小企业记账,进行双仿真技能训练和毕业顶岗实习,学生以全真的资料、全真的操作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所学会计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认知过程的飞跃,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实现专业实践教学角色、环境的双仿真,实现专业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二)大力推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实践教学模式

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校内实践教学、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内外结合,三层双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在专业实训上力争做到双仿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基地来巩固实践教学,做到“内外结合”;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通过专业基础课实训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单项实训培养学生专项技能,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记账和校内的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实现学生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三层”技能培养;借助会计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模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实现手工和电算化的“双轨”运行。

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融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一体的教程,配有动态的实训材料、电子实训材料和立体化实验材料,开发内容丰富、仿真性强,满足教学需要的产学结合的会计实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实训教程,以适应制度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培养要求。

三、基于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运作机制

(一)合作企业与职业训练岗位选择

基于产学结合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行业企业财务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技能,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积极利用行政资源和地域优势,通过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建立起稳定的产学合作基地。根据专业特色和区域产业需求,建立布点合理、类型全面、功能定位明确的产学合作基地,既有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也有工业、商业和服务业,满足学生在不同类型行业企业、不同会计职业岗位上的需要。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要点面结合,重点审查合作方是否满足会计教学的基本要求,从企业资质(是否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规范企业)、企业经营规模、开业年限及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斟选,看其是否愿意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培养会计人才,会计工作岗位设置是否满足教学需要。以工业企业为例,一般设置12种会计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应基本齐全,可以是一人一岗,一岗多人、一人多岗。合作企业及工作岗位选择事关产学合作的成效,企业提供的会计工作岗位应满足会计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需求。

教师组织实习小组定期到企业的财务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进行产学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经济实体,使其能身临其境,接触企业的实际业务,配合校内实践基地里的模拟数据练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充分利用专业知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出谋划策,提供会计核算和咨询鉴证、教育培训服务,与企业合作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在职青年教师定期去企业实践、锻炼,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的需求,并且把在企业中获得的技能带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技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产学结合,使学校、企业和学生实现三赢。

(二)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生辅导与安置

产学合作的参与教师是合作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用具备会计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担任产学结合的会计实践教学企业导师工作,是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在遴选企业合作导师时应充分考虑导师的从业工作经验、教育专业训练情况、任教科目所修技术学分、专业教育训练情况、个人的性格特质等。当产学合作导师确定下来并安排好会计职业训练岗位后,方可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训练岗位,开展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学生经过认识、试探、准备与再适应环节,开始真正从事会计职业工作。在辅导与安置学生进行产学合作时,校内教学秘书应完成下列事项:公布产学合作招生简章;对高年级学生阐述产学合作的教育目标及价值;接受学生报名申请;收集报名学生特点、兴趣、能力资料;与学生面谈,了解学生的价值取向及意愿;选择并安排学生进入职业岗位。

同时,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为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积极利用当地的优秀的会计人力资源,聘请行业企业的会计专业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增加具有企业会计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三)制定产学合作计划书

与行业企业进行产学合作之前,必须与行业企业制定会计专业产学合作计划方案、产学合作协议书,以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与责任。包括产学合作训练计划、经费与课时、权利与义务、辅导安排等。学校按合作计划书的要求安排学生在工作时段进入会计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企业按相关法规支付实习津贴。

(四)产学合作项目评估

对进入职场进行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学生,其产学合作学习经历作为职场学习经历,学生产学合作结束后15日内根据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教师巡视情况,按规定进行学业学分记录,达到会计工作岗位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学生,取得实习科目学分,可顶替校外实习科目学分,但不得顶替校内课程(理论课程)学分,但应特别注重产学合作课程与校内课程衔接性。

学校每学期产学合作项目结合后1个月内,对产学合作项目进行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由行业职业专家、资深教育工作者、行业分析专业专家等构成。教学效果比较好的则继续合作。

四、基于产学合作的计划保障机制

目前“四合作”正蓬勃开展,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为主线,进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新机制,进行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校企间开展合作的新模式。为做好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产学携手是保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一)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1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十二五”期间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引导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制度,建设以“政府主导、行业牵头、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体制和机制,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合作,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学校与企业的产学合作由合作厂商提供工作机会、工作津贴和生活补助,分享企业资源,兼顾学生意愿,以学生校外产学合作可适性为主,以家庭困难且品学兼优学生优先,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政府继续出台关于产学合作实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经费补助、资助支持相关文件,对接收产学合作学生在予以经费支持的同时,对达到接收实习生一定比例的给予所得税减征或免征。

(二)政校企三方分工明确

为保证产学合作的顺利开展,政校企三方应携手共同成立合作委员会,明确三方的权利与责任。当地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教育、财政和税务部门应在产学合作中起到政府的主导作用,着力搭建桥梁,给予政策支持和经费配套。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衔接课程及课程标准,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密切沟通渠道进行充分协商,研究产学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校除负责日常教学之外,还要到学生工作场所巡访及辅导学生实习,解决学生在生活及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合作厂商主要提供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学生实习职业规划,执行工作任务分派及轮岗计划,提供企业导师,辅导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实践,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实习和高职院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在职学生的学习、工作培训和技能提升机会,进行必要的生活辅导,提供实习学生的津补贴与奖助学金,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三)产学合作模式

校企产学合作过程中,上课时间弹性配合合作厂商的工作需求,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课务安排采用轮调式、阶梯式等,除开设日间课外,还可根据学生上班时间的需要开设夜间、假日及暑假课,以方便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锻炼。产学合作计划的开展主要是通过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来开展的,协调厂商为在校学生提供工作机会,给予相应津贴,以提高职业技能,缩短与企业的适应周期,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分享设施设备,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究,促进就业。

(注: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2012年度省级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2R30042,主持人:汪榜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失序与重建:我国社会第二次转型中的职业教育秩序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117,主持人:朱芝洲)

参考文献:

1.杨辉.研究与比较: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2.汪榜江.基于“双仿真”的记账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9,(29):74-75,93.

3.杨佳洁.高职会计“四位一体”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8,(09):25-27.

4.林英法,杨瑾淑.工学结合视角下会计专业全真实践教学创新[J].审计与理财,2009,(0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