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医学基础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医学中医学基础,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医学中医学基础

篇1

1 课程特点

 

中医学基础》是以《黄帝内经》作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的真知灼见和创新观点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一门必修课,也是该学院康复治疗技术和中药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学好该门课程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在近几年从事《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发现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既难教又难学的特点。

 

2 学生特点

 

目前在该学院就读的高职层次生源都是经高考录取入学的学生,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些学生共同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年龄多在17~18岁之间,他们的心理基本趋于成熟;(2)从内心的愿望和就业需要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课程,因此,具有自主学习的基础;(3)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积累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率较低,学习效果不甚理想。

 

2.1 学习基础

 

在121名学生中,有96人明确表示对中医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只有25人表示没有兴趣;而且其中44名学生在入学前对中医知识有所了解;有102名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学生是对中医学习有着极大的兴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若要使教学成功,最关键的要素莫过于让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因此,笔者认为《中医学基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

 

2.2 学习习惯

 

新生中明确表示会进行课前预习的仅有1人,而有40人表示从来不会进行预习,其余学生只会偶尔进行课前预习;同样会每次进行课后复习的学生也屈指而数。这点上和笔者的预期情况一致。主要由于高职学院生源一般都来源于高考中成绩较低的学生中,这些学生一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较差。

 

2.3 课程内容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88%的学生表示在课程学习中有全部或部分困难,笔者总结学生学习课程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思维差异,难于理解;(2)概念较多,难于记忆;(3)知识晦涩,易于混淆。

 

2.4 教学模式

 

目前笔者常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传统课堂讲授制和学生分组合作制,在调查中发现,有78%的学生更喜欢两者相结合,而并非单纯的教师课堂讲授或学生自主分组学习。但是在激发学习兴趣时,有近70%的学生认为学生分组合作更能激发自己探究的兴趣。而且在教师布置任务后,95%的学生表示都会积极参与小组任务,并且认真完成。

 

2.5 技能实践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但是由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困难,而实践技能性课程主要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点上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所以,在这项调查中,有多达93%的学生明确表示对实践技能更加有兴趣,例如:针灸、拔罐、艾灸、刮痧等。同时有将近9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临床实践课,以便能更好地理解课程相关知识。

 

3 任务驱动法在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以解决一个有实际意义的学习任务为主要渠道,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相应研究和操作活动达到传授课程理论知识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要讲授的知识蕴含于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

 

3.1 任务驱动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笔者通过课堂实践应用实践发现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更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并且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任务驱动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教学特点:(1)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教学中任务情境的设置和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2)课堂的学习活动以设置的任务为中心展开教学,知识点隐藏在一个或若干个设置的任务情境中;(3)任务要有具体的课堂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和完成来达到课堂学习目的。

 

3.2 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驱动法”中通常所说的“任务”就是需要通过某种活动完成的某件事,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实质就是将教学内容的任务化。教师将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后,变成课堂各项任务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从《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来看,任务可以是制作一个中医知识小报,可以是制作理论内容课件,也可以是完成临床病例分析等等。由于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任务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升的程度。

 

笔者认为任务的设置主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任务设计首先应该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要紧密联系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符合学习主题;(2)任务设计要从学生的现有知识和实际能力出发,使任务的难易水平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相符,保证所有学生能顺利完成,并为学生留出创造性的发挥空间;(3)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任务量的大小要恰当,基本任务应保证在一次课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2]。

 

3.3 任务的实施过程

 

任务的实施就是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课堂任务一般分为封闭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两大类。封闭性任务是指每个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的任务。这类任务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以课堂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主要设计原则。开放性任务一般是需要小组成员共同配合完成,通常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一个作业,以知识的深化学习和技能的应用为主要设计原则。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任务必须在老师的指导、提示下完成,有的任务可由学生独立完成。

 

在任务驱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和任务这几大要素是积极互动的,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互动的。教师课前设计出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在紧密衔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逐步推动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去完成各项任务;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更多问题就会被发现;当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时,则求助于教师或者求助于他人。此时,教师为学生所推动,可以深入发挥其主导作用。主导推动主体,主体促进主导,直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成[3]。

 

任务的实施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环节,任务作为师生间互动的必然产物,将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地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内容,提高了知识的应用水平。

 

3.4 任务完成评价

 

课堂评价是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了解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途径。除此以外,评价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教师能根据课堂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方法及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通过教师的点评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既可以及时弥补学生知识点的盲区,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评价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的时效性:当学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这样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教师给予的反馈,从而更好地学习知识和发现自身的不足;(2)评价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正面导向性,尽量运用鼓励性言语,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体会到成功者的乐趣;(3)评价的全面性:课堂评价既可以是教师评价,也可以是个人自评及学生之间的互评,或者是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相互结合。评价方式既可以口头评价,也可以制作评分标准进行书面评价,尽量使评价方式趋向公平化[4]。

 

3.5 课堂实际案例

 

笔者所在的学院近年来顺应职业教育改革方向,一直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各种探索。笔者在几年的课堂授课中不断地探索,发现任务驱动法比较适合《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笔者在应用任务驱动法时,主要采取的任务以开放性任务为主,主要是分组合作学习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全班学生按照4~6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教师根据课程的要点安排不同的小组任务,任务由组员共同合作完成。

 

4 结语

 

篇2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篇3

一直以来,多数教师大都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之前的教育是让少数人出人头地,让绝大多数人做出牺牲,使大部分人的内心受到伤害,这种“精英式”教育到现在已经不值得提倡。21世纪的教育不仅是为了少数人或某个人的发展,而是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学到科学知识,都能健康地成长。实践证明,盲目蛮灌、不注重效果的坚持、不讲究方法的苦战与求知都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所采取的不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也是极端错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间加汗水”等摧残学生身心的教学方法应该抛弃。苛刻的要求、枯燥的学习、盲目的蛮灌、机械的重复只能使学生越学越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就是缺乏前瞻性、趣味性、开放性和科学性,没有以学生为本,没有建立起师生互动的教学平台,没有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愉快教学就是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愉快地,主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早就被运用于小学、中学的教学当中。对于中医药专业的中专学生,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将应用心理学、教育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采用愉快教学法对教学有很大帮助。

愉快教学在教学观念上视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与意识的、是有创造能力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把学生看成是接受和储存知识的容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做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情绪心理学是“愉快教学”的心理基础。当心情愉快、心情舒畅的时候则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愉快教学正是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对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接受,并产生较强的记忆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合作,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愉快教学具有以下3个特征:①愉悦性。愉快教学是通过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使师生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和谐关系。②主体性。愉快教学体现的是寓教于乐。“乐”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从自我活动、自我实践中得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不再是一言堂,而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做、自己说,把课堂变成自己舞台。③成功性。成功是和愉悦经常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两者有一种循环反应。学习成功率越高,情绪越好。愉快教学正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获得成功机会,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把学习真正当成一件乐事[1]。

中医学基础是中专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程以理论为主,抽象的东西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总提不起兴趣,认为太枯燥无味了。另外,学生年龄比起大学生来说相对要小,且好动活跃,自律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乐意地去学习。那么如何让学生们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呢?笔者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联系实际,引起学生思维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的内驱力,是构成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习入门和获得成功之间的“牵引力”与“黏合剂”。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比如在学习经络和腧穴时,学生们都会看过武侠小说,听说过什么一些关于经络和穴位的故事,所以在授课时让他们讨论一下自己所认识的经络和穴位,它们是不是真的如小说中那么的神奇。这样一来,大家的学习兴趣就高了。相信不少人都听过这么一副对联,上联是:“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下联是:“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这一副既形象生动、又带有中药材名称的对联由于其巧妙之处,被某电视剧引入到剧情当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类带有中医药知识的典故、谜语对联等,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趣味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2)创设“问题情境”,开拓学生思维境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设置“问题情景”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这种与问题有关情景中的过程。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如;讲到阴阳五行时,提出所有事物都可分阴阳吗?阴阳能否分开,单独存在?阴阳的关系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把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到更广阔、更高级的思维境界。

(3)巧妙创设“临床”情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其成功感.一个人如果成功完成了一件事情,有了成功感,那么让他再做另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很愿意去做,而且会有信心去做,因为成功感会带来乐趣。传统的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而其中通过表面现象去分析病情病因的方法是传统且有效的。这一经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积累而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形式,以模拟诊治的方式,通过设计“病情”,让学生在模拟中加深对用药、问诊技巧、判断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学习八纲辨证时,举出一个病人的临床表现,让学生讨论属于哪个证型。诊断对了就给予表扬,让学生有一种做医生成功诊断的感觉,增强其自信心,培养其成功感,使其主动、愉快地学习。

3 应用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容易掌握

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其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多媒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在创建情境、,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更直接、更有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参与度,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多媒体教学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变难为易,变复杂为简单。如学习诊断中的舌诊,通过观看不同舌象,学生们就很快就掌握了舌象的诊断方法。

总之,愉快教学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斌.愉快教学模式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4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篇5

一、了解学生特点和中医学习现状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本文由收集整理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篇6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学生,其特点为: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学习缺乏兴趣。中医学习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基础,而这正是这部分学生薄弱的环节。再加之笔者学校中医学基础教学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学生没有任何有关医学的知识,这就使本来就晦涩难懂的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更加困难。比如在讲五脏的生理联属时,就要讲到大量的临床实例,学生听起来就感觉非常吃力。

    二、明确中医学基础的教学特点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中医学基础是非常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内容抽象、复杂,难以掌握。如对阴阳、五行、气、精、经络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生难以理解,但这些理论却贯穿于所有的中医课程中。二是思维差异。中医的思维方式与西医截然不同,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要同时接受两种医学模式,这对于基础较差的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且学生从小接受的思维模式更倾向于西医,对中医容易有排斥心理。三是内容容易混淆。中医学习和西医学习同时进行,学生很容易将两者混淆。比如肝的生理功能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这和西医的解释有很大差别,学生很容易用一种观点来解释另一种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明确要求学生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中医的观点。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

    1.提问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临床需要,在课程结束前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出一系列问题。如在学习“气”时,笔者提出问题:“武打电影中常常出现元气大伤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气?元气又是什么?气分为几类?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初步认识。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提出问题,笔者对问题加以解释,最后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找出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学生不仅能牢固地掌握课程内容,而且能通过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脏腑学说与西医参比教学法

    教师在中医学基础藏象教学中,讲授生理功能时,与西医的观点对照讲授。如心的生理功能为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在讲述心主血脉时与解剖学联系,可用血液循环途径及心脏的腔室结构来理解心主血脉;讲授心藏神时用日常与心相关的成语来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来说明心与神志有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3.触类旁通法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其中一个观点是人与自然界是统一体。自然环境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感知周围环境入手,触类旁通地理解深奥的中医理论。比如六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些作为自然现象每个人都有感知,讲解时教师就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区分自然现象与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篇7

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城市,只有20%分布在农村。为解决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卫生部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主要目的是为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培养执业助理医师(乡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通过对本省基层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现状的调查结果,制定该专业的招生计划。我校在2011年增设农村医学专业,并于同年秋季开始招生,三年来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在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在未来工作的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中医学中的一些常用中草药、临床操作技能、急救技术等,在农村有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面向农村培养的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尤其需要掌握《中医学基础》课程。

 

1 教材分析

 

《中医学基础》教材涵盖了基础理论、养生防治、中药方剂和临床技能等知识,在内容上体现出深奥抽象的特点。整个中医学体系的内容浓缩在一本教材,用几十个学时完成教学,内容多而不精,加大了教师讲解的难度;对学生而言,由于基础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容易对学习感到失望,甚至厌学。

 

2 学生素质分析

 

从农村医学专业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分析,由于学校扩招几乎不设置入学门槛,导致该专业的学生素质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为“中考淘汰生”,文化基础知识极为薄弱,学习能力低下;另一方面,大多数中职学生年龄较小,没有主动学习的观念,甚至完全是按照父母的意愿来读书,自控力、自律性不强,容易出现消极懈怠的情绪。此外,在入学后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具有孤儿、单亲、留守等背景的学生数量在50%以上。这部分学生中不乏聪明好学、接受能力强的孩子,但是由于家庭及社会的因素,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善与人沟通等因素也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3 教学探索

 

3.1 整合教材内容:

 

目前所用的教材,只是大专、本科的缩略版,不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此,势必对教材进行整合,在基础理论模块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不追求面面俱到,较难的内容不必“深讲,精讲”;在临床技能模块,教学大纲参考的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4∶1,根据我校情况调整为3∶2,通过适当增加实践课,促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得到工作过程的充分体验,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3.2 运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校已广泛使用,但在中医学方面的精品课件还是比较少。这主要与中医学内容深奥抽象,缺少视频、图像资料等因素有关。笔者坚持运用多媒体教学且不断改进,通过视频、图片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又能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此外,还可以整合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例如:在“望诊”中用大量临床图片展示舌诊图片,既解决了挂图、模型失真的问题,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讲解,节约了时间;在“中药”内容中将原药材与饮片对比展示,使学生意识到身边处处有中药,激发了学习热情;在针灸、推拿、拔罐等实践教学中循环播放视频,使学生查缺补漏,在信息化技术的帮助下独立完成任务,突破重、难点。此外,针对学生经常用手机上网、QQ的情况,教师可以提供中医课程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浏览,并在QQ上答疑解惑。

 

3.3 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是联系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的纽带。教师以案例为教学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学生通过对案例的主动探索,自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要适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典型案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采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临床经验,通过定期到医院进修学习,收集有效病案,促使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4 运用兴趣教学法:

 

中医学既是一门科学、一门技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医学应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需求,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1]。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接触了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中医学知识,但这些知识是比较零乱的。因此,当学生接触中医学课程以后,会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现象,长辈们处理疾病的方法,甚至日常的饮食保健等,都是中医学理论的运用,进而对中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兴趣教学法”,设置知识链接,将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例如: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可以用“阴阳”归类的自然现象;列举自己家乡常用的草药及功效;平时的饮食中体现“药食同源”的例子等等。

 

3.5 强化技能培养:

 

中职教育要培养的是符合就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因此,在教学中要树立“贴近岗位”的观点,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课时设置中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临床技能如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等则尝试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培养职业情感。

 

3.6 改革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往往是期末考试定终身,过分强调了应试能力而忽略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种考核模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对成绩的考核标准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向,所以不应该把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而要将实践技能操作强化训练和达标考核相结合[2]。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是学生学习的策划者,在考评体系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及评价指标,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

 

4 结语

 

篇8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医思维培养

1 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的重要性

中医与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体系息息相关,其以哲学思想为指导,思维方式具有抽象性、宏观整体性等特征,这与刚接触中医的学生既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习惯格格不入。学习中医知识的过程中,若学生不能及时转换思维模式,将影响其接受和理解中医理论的精髓。与此同时,大多数新生在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学习积极性较高,对新理论、新知识充满好奇,时间也存在学习方式的不适应性、学习目的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多层次性、学习态度的不稳定性等特点。学习兴趣在此时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其为学习过程中最强烈、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之一,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动机的确定,对于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积极地发动和维持学习活动有较大益处。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基时,可充分利用其对认知领域里新事物的好奇心,适时展示中医学独特、科学的思维方法,系统、条理分明地传递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其学习动机,提升其学习动力,端正其学习态度,养成其合适的学习方式。为其长期学习中医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不利因素

2.1 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这种“悟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的沃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过分重视数理化练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学生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缺乏对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悟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课程设置上除医古文外,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种类也偏少。在没有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学生们难免对中医的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2.2 现代教学思维方式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

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而言,从小接受的则是现代科学体系的逻辑思维方法训练,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薄弱,由此造成的思维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医思维方式转变缓慢,一方面使学生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理解、接受困难,对中医学的认同性降低,专业思想不牢固;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思维训练,造成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师不太会运用中医理论思维,直接影响了中医的诊疗效果。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甚熟悉,尤其是对中医的精髓,即中医的思维方法很难把握。

3 以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为 “启点”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3.1 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在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人文知识在中医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阴阳、悟性、道、儒、佛、易等,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文知识和天文、地理、药物等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互相交融,构成了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古代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医家同时也是大儒,这是不无道理的。想学好中医,必须看到中医学身兼自然和人文学科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重视对中医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讲座、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研修会等等,内容可以涉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中医相关内容,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中医的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就要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想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学生们拥有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

3.2 分析中西医思维差异,合理引进中医学校的教学方式

中西医的思维方式虽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其根本都是“治病救人”,所以在进行思维方式的整合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基本点,既让学生们熟悉西医的微观分析,同时也要对中医的整体分析、综合分析上有足够的了解。可以通过对同一病例进行中西医不同角度分析,让学生们自由讨论中西医在分析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相同点,找到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另外,我们也可以对中医院校的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引进,例如对中医穴位认识上的大模型、局部模型、人体模型教学等等。通过多种手段的结合来打造新型的西医学校中医教学,才是正确解放学生们思想的合理方法。

3.3 重视中医经典课程,夯实中医基础知识

熟读经典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一直是中医名家的经验之谈。尤其是通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籍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加深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开设《中医经典选读》课程,且开设学时以保证学习效果为宜。

3.4 临床病案分析

临证医案学习是中医的一种特殊传承学习方法,它的存在与中医临床诊疗的复杂性和经验性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经典医案教学,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历代医家的宝贵经验,使后人在临床中少走弯路,尤其是名老中医的诊疗方法及辨证思路,对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同样,临床病例讨论也是医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不同病例的探讨,学生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从更深层次掌握疾病的正确诊治过程,训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5 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教学的主体,这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也有助于中医思维的培养。

结束语:

思维方式是中医理论的深层本质,而作为中医学入门n程的中医基础理论,传达的讯息尤为重要。培养中医思维,使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医学理论,不仅要在中医教学中培养中医思维,更要启发学生应用中医思维学好理论、做好临床。中医教学是中医思维培养的“启点”,使学生能够正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迈入中医殿堂,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对中医院校留学生中医思维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 杨莉,于海兵,耿冬梅,谭巍.教育教学论坛. 2014(02)

[2]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提高中医思维的思考[J]. 杨若俊,郭晓梅,周晓娜,刘明星.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04)

篇9

关键词:中医药学;生物学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现代中医人才应具有较深厚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和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应具有现代生物医学基础,横向学科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行为和社会科学基础,才能追踪、占领中医药学发展的前沿,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社会。如何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却存在着认识上、操作上和理论建构上的巨大困难,且一直是阻碍中医发展和融入世界现代医学的障碍。下面根据医学生物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相关联系和分析,以期对中医现代化和改进中医院校生物学教学有所启发。

1.生物学与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关联

1.1现代医学模式和中医医学模式

早在几千年前,《内经》对人体疾病的的认识就不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而是全面考察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密切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外在环境和内部机能的综合效应。生存条件的生物、气候、环境、时间、物候、地域、饮食五味、社会等因素的变动,人的内在环境的情志、体质、阴阳、气血等的异常,两方面的综合变动才造成疾病的产生。因而对疾病的治疗过程,《内经》所关注的不只是具体的疾病所在,而是病症所导致的整体变化,所以诊治的目的是去治疗整体五脏阴阳气血的变化(治本)。待到阴阳能够达到平衡协调的境界,病因也就被驱除,这就是疾病被治愈的状态(标本兼治)。并形成了和现代医学模式相近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环境一生态医学模式。”因此,中医理论和实践和现代医学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基本观点是统一的。

1.2阴阳理论理论在生物学中的体现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疾病的产生和治疗都可以用阴阳的平衡和互根来解释。阴阳学说可以拓展到生物学的许多方面,如把同化作用产生的物质归于阴,把异化作用产生的能量归于阳,细胞、组织的增长属阳,变性萎缩属阴,cAMP属阳,cGMP属阴等等。以cAMP和 cGMP为例,在细胞中cGMP的含量使cAMP的十分之一,但cGMP/cAMP的比值是稳定的,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研究发现细胞趋于分裂还是趋于分化取决于cGMP/cAMP的比值。在白天细胞内细胞内cGMP/cAMP的比值升高,细胞分化,分裂受抑制,机体应即耗能,机体处于阳盛状态。而在晚上细胞内cGMP/cAMP的比值下降,机体修整,DNA合成、分化受抑制,机体处于阴盛状态。这是中医的阴阳平衡学说的很好体现。并且cGMP 和cAMP是一对拮抗物质,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作用也不同甚至相反,如cAMP在平滑肌细胞中使细胞松弛;在心肌细胞中使收缩力增强。cAMP和cGMP量的调节作用是多途径、多层次的和相互变化的。这是中医的阴阳互根和相互的转化的表现。

1.3中医学理论和实践与生物微生态学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微生态平衡,以及在病原微生物的刺激下免疫系统正常的应答反应能力及其所表达的功能是构成“正气”的重要因素。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均衡、菌群多样性明显、优势菌以有益菌为主。中医瘟病学的“疠气”就是现代生物学所揭示的病毒、细菌和真菌等。中医脾胃病的微生态学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与患者胃肠菌群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有显著差异等。

1. 4中医学药性理论生物生态学

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中药材产地与中药性味有关,并应用到医疗实践中。现代生物生态学研究也表明中药性味与生物生态因子有很大关系,并且由于现代中药栽培和气候、土壤等的变化,使中药药效产生了极大变化,原有中药理论中的中药性、味、归经已经不符合现代中药的性能,这些问题必将会导致重修本草,以明确现代中药的性能,指导临床。

1.5中医疾病防治与生物生态

中医学历来重视 “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并认为疾病的发生,一是因人体的正气不足或功能紊乱;二是因邪气侵入人体。因此,中医的治病原则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即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时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因地制宜”;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谓“因人制宜”等。这些无不体现中医防治疾病的生物生态观。

2. 中医药汲取现代生物基础和改进中医院校生物学教学将会是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地的优势更好的发挥

由以上五点可以看出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拓展到现代生物学的许多方面,现代生物学可以阐释中医的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具有宏观系统性、整体性、定型性和辩证性等的中医药理论和医疗实践的能和现代生物学的定量和微观结合体来,将会是中医和现代生命科学地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如果在中医院校生物基础教材或相关基础学科里加入中医药学和生物学的相关联系和分析并不断改进,或者教师能够在生物学的教学中有机的融入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医,了解和认识中医的科学性,也会对如何实现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认识上、操作上和理论建构上的困恢和消除中医药融入世界现代医学的障碍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对发展中医特色和优势,促进中意现代化进程和培养中医现代化接班人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152-02

中医学作为我们祖国的传统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历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法,至今,中医以其简便、应验、低价的特点在我国卫生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医学生,理应掌握祖国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适应新形势下医疗卫生事业对卫生技术人才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主要是以西医学为主的现代医学,中医课时的安排是相当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课时为学生开启一扇探索祖国医学宝库的大门,是中医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同道共探讨。

1 端正态度,正确认识中医学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着有关中医“落后论、淘汰论”和“不科学论”等思想,这必然会使学生对中医药学产生怀疑的态度,因此在中医教学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首要任务。中医药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临床经验日积月累,并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向学生展示中医药理论的博大精深,体现其历史与医学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中医药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指出中医药学的薄弱环节以及面临的困惑,如在客观化指标、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1],从而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认识中医药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 分析教材与学情,准确把握定位

岳美中认为“中医是一门艰深的科学,易学而难精。医生也绝不是泛泛地认得几味药,记得几个方就是中医。”对于非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了解祖国医学的渊源、历史传统,熟悉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发展状况以及目前中西医结合成就,为今后从事医学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因此重在了解,对学生不能要求过高过深,只要求他们熟悉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病治疗方法,了解中药的作用及组方原则和常见病的中医治疗方法,所以教学过程中应把握中医理论的精髓,围绕以脏象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为核心的生理与病理;以六气、七情为主的病因与预防;以四诊八纲、辨证论治为中心的诊法与治则;以及基本的中药、方剂理论等,引导学生步入中医药学的殿堂[2]。

3 讲好开篇,激发学习兴趣

通常绪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是以概述、简介的形式出现,一般都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在中医学的教学中绪论的作用却不可忽视,它会形成学生对中医药学的第一印象,讲得好坏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讲解时可以医学发展的历史轴线为纲,详略得当地向学生讲述中国医学史:如汉末之前的四大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神农氏尝百草著成《神农本草经》,扁鹊切脉断生死被誉为神医,华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术堪为外科鼻祖,张仲景勤求古训、拯救生灵而为医圣;金元四大家开创了中医学术争鸣的新局面;李时珍赴深山、访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纲目》;明清温病学派开拓创新、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这一幅幅生动的医史画卷向学生展示出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历史价值,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医学的探索欲望,为今后学习中医学做好心理准备[3]。

4 借助现代医学,阐述中医理论

中医学的形成发展特点决定了其理论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专业性强、术语多,对于初学中医的学生来说,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医教学应尽可能通俗易懂,教学过程中以中医学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释中医基础理论,会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上海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经过研究初步阐明了肾阴虚和肾阳虚本质上与机体皮质醇量的高低相关;热证时在病人和动物模型中发现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儿茶酚胺类的排出量亦有明显增多,而寒证则相反[2];中医血瘀与现代医学循环和微循环障碍之间的关系[4]等,这样生动具体的成绩和实例,会使学生感受到中医学的奥妙和神奇,从而提高他们探索中医理论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并且开阔了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5 突破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理论授课方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显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加强对学生的素质培养。

(1)注重启发引导,加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中医学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在授课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新知识。如在详细讲解了生理功能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相应的病理变化,从而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2)开展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能力。对于相对较易理解的内容如病因中的六和中药的煎服方法等,由学生分组自学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在课堂讲解,互相提问,取长补短,最后由教师对重点、难点予以总结,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中医术语的运用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加强中医理论学习的直观性。中医理论的抽象性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又加上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都感到乏味至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件中适当配以形象的插图、临床的实例图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医理论的直观性;而对于中医四诊和针灸学的有关内容还可利用教学录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而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中,尤其是面临严峻生存挑战的形势下,中医教学必须要顺应时代要求,摆脱单调而乏味的传统模式,改革教学思路和方法,符合时代特征,只有这样,中医学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尚华,童瑶,徐竹林.论中医现代化思想在中医教学全过程中的贯穿[J].中医教育,2003,22(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