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知识管理的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知识管理的技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知识管理的技术

篇1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个,但缺乏有效的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预言,只要有真正方便实用的技术与工具问世以利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就能为企业所欢迎,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为它:①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②有利于促进企业群体协同创新能力的提高;③有利于提高制造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④有利于培育企业的人才资源。

    1 企业知识管理技术与工具研究的主要内容

    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一般是指可以编码和度量的、可以由计算机处理的知识;而后者一般是指人们头脑中的经验、诀巧、灵感等知识。面向企业知识创新的知识管理技术与工具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知识在员工之间容易地传递,使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容易转变,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知识创新。

    知识管理中有4种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

    (1)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指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即隐性知识在人之间的转移和重用的过程。

    (2)知识的外化过程。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即将人们头脑中的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并以文字、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使隐性知识得以保存、传播和重用。

篇2

以设计知识管理为研究对象,将设计方案的推出作为研究目标,积极利用创新的管理技术,确立建设准则,弥补不足之处,创建良性的管理系统,并且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标准,才能真正将工程设计类的知识管理技术进行完善提升。

一、设计知识管理的对象研究

对于工程设计来说,知识管理的对象有许多方面,基于对全面知识性的环节的认识,我们将分为:设计对象知识、设计过程知识、掌握知识的专家等。在进行知识归纳过程中,我们知道知识的首个方面为工程设计规范、产品开发制约、产品质量性能等;其次,反应设计知识的内容包括设计手册、设计习惯、修改经验、问题研究等事项;另外还有设计知识的技术实验人员与部分相关专家,其中包含大量的知识关键词,真正将专业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贯穿,使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分析路径的寻找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设计类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

(一)关键技术研究

其系统进行实施的关键技术就是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描述,在进行长期的管理过程中,找到各个知识单元想联系的正常途径,遇到相应的问题之后,能够找到确切的解决办法,并且真正将各类知识管理的先进管理工具进行了有效研究。

对产品设计知识的全面事项进行分类、编码、描述,并且对显性与隐性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真正将产品设计知识的系统提升与完善渗透贯穿,找到产品设计的科学途径,使其真正的特征性的知识概念能够不断完善,以促进未来知识使用、建设的完美进行。

(二)知识管理操作方法研究

对知识管理操作方法进行有效研究,就要站在数据库技术的角度来看,增加、查询、删除、修改、分层等事项的管理模式是比较能够反映其管理方法的。

为了使设计知识得到更好的判断、演绎,我们还可以将有效检查、突破检查、快速检索等操作方法进行使用。

但是对于显性知识的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入对特殊知识的管理需求、创新技术、各类操作标准等事项进行全面的建设,使其能够将全面性的建设基础发挥出来,使整体的设计方案能够进行完善呈现。

(三)管理工具的认识

对于管理工具来说,它的作用很大,具体表现在对信息系统与企业实施知识的应用管理上。基于对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管理能力的研究,将其分为知识获取工具、知识锁定工具、知识评价工具、知识共享工具与知识开发工具。

利用这些工具对全面的知识系统进行妥善管理,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建设标准进行有效提升,将功能性的知识体系呈现出来,并且根据实现设计知识分享、公用、知识突破等事项的研究力度,将知识的综合演绎功能积极地呈现出来。

三、工程设计知识管理体系

要想将工程设计知识的管理体系认识清楚,就要站在客观的角度,真正对全面性的概况呈现出来,使创新知识的渗透延伸工作能够取得更加出色的进步。

(一)知识积累事项

首先,我们将现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分析、整理,将同类别、同性质的知识进行单一系统的建立,并且将知识表现出来的公式性、约束性、规则性、模糊规则性、贯穿性、实验性的设计理念进行系统建设,将多层知识的表现面呈现出来,在进行深层次的总结贯彻过程中,注意对相应的管理手段的应用,真正将内部的查阅、浏览、修改、对比等工具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其正常的管理方式能够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化,使工作的性质变得简单、易操作。

(二)知识加工事项

进行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就要借助真正的系统分析手段,建立良好的知识地图,把握对重点知识的应用及分析标准,利用搜索引擎、知识门户进行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在系统库内部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使其所隐含的特殊功能能够被激发出来,并且将凌乱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清晰明了的答案,捕捉决策性的设计知识、前瞻性的建设理念,使元知识能够进行自我突变,在进行长期的总结实施过程中,能够得到企业想要的答案;按照对相应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比使用规则,真正将知识编码中可用面进行使用,根据对企业知识使用的实际准则,对全面的知识经验做出较为科学的评论、推导,使其推论结果能够真正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较好的辅助、统摄的作用,为今后知识的完善、更新、补充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三)知识集成事项

进行先进知识的集成,就要将先进的设计知识、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推导,真正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由量的突破提升到质的突破,并且将先进的思路进行贯穿应用,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设计知识进行结合运用,把握对建设设计事项的完美演绎准则,才能使全面性的建设力度进行提升。

对知识转换过程中,找到设计知识的统摄与管理的相应表现,进行不断融合,将其中的建设特征与知识本质进行有效研究,并且进行不断拓展,建立创新的知识地图,在进行长期的总结过程中,能够使正确的答案被发现,真正推导出企业发展前景中的应用因素有哪些;并且按照创新思路的演绎特征,将知识地图中的知识单元、知识构面与知识节点进行有效连接,捕捉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总结其中的发展规律,使各种知识的现实语境能够呈现出来,帮助企业内部的设计、建设规范提供较好的经验准则,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四、设计类知识的工程使用

在相应的函数管理工具及模糊规则管理工具中,运用相应公式,将属性、方法、事件等事项进行有效演绎并计算,真正为评价、模糊决策等系统提供较为优良的服务准则。将相应的公式输入程序内部,并且对其输入的各个参数、运算符号进行有效输入,将参数表中的各个注意事项进行研究,使动态运算表格得到有效调整,真正将输入参数与输出参数进行总结,把握对相应数值计算中的标准,并将完善的输出参数的赋值进行推导,将约束性的赋值进行运算区分,对全面的建设标准进行总结,使普遍的建设理念能够呈现出来,建立两端值的对照标准,使其能够呈现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计算结果。

五、公式类知识管理工具使用

针对公式类知识计算事项复杂特征,我们将公式类的知识建设标准进行了有效的分析与探究,建立起建设性的搜索工具。

首先,将基础的参数进行渗透,在计算机的控制工具里进行编辑、添加、删除、浏览的基本操作步骤。这样的做的目的就是将计算前提建立起来,对今后的计算过程提供建设性的基础经验。

其次,要将知识与各个参数特殊性进行分析,把握对一致性与完善性的准则的应用,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知识与计算结果进行有效对比,运用ID与公式名的稳定性,真正将修改完毕的公式保持一致性,不能出现再次改变,以保证计算标准的稳固建立,并依据相应的建设规定,使计算的快速生成事项成为可能。

总结:

建立良好的计算数据库,将设计事项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连接,按照系统建设的标准,使主观的基础知识能够通过深层次的运转与统计、分析与整合,能够将设计事项的具体规则进行突出,并且使全面的建设标准呈现出来,利用现有的程序设计方案,对简单的知识进行分析,对复杂的知识进行演绎,才能帮助我们得到想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

篇3

信息技术外包是业务外包的一种形式。目前,许多学者从外包企业本身,或者承包企业角度,就经济、战略或技术层面对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进行研究,以期提出有效的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策略,提高信息技术外包的收益。如从影响IT外包的业务、经济和技术三方面探讨了相应的IT外包选择策略。但是,这些研究却忽略了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自身的态度对最后的外包决策的作用。

经研究学者广泛验证和被现实接受的技术采纳模型(TAM)认为,个体的认知构成预先的用户接受或者对技术的使用。2002年,国外学者JOHN BENAMATI等率先提出技术采纳模型适用于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研究,并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的基本框架。本文针对该研究模型,对影响企业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从知识角度分析入手,构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接受模型。并结合信息技术外包中核心的知识管理问题:知识获取与保护,提出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

一、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介绍

信息技术外包采纳的概念来源于著名的技术采纳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技术采纳模型是由Davis、Bagozzi、Warshaw等1989年提出,他们意图用一个一般化的理论来解释技术接受度的决定性因素。2002年,JOHN BENAMATI等率先提出技术采纳模型适用于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研究,他们认为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的态度对最后的外包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并提出了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IT外包决策者的“外包态度”受“外包易用认知”和“外包有用认知”影响,而这两个因素又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其中,“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商业应用的外部环境,外包前与潜在承包商的关系,及对外包风险的认知;“外包有用认知”与外包信息技术的效用直接相关,“外包易用认知”与外包信息技术的运作及控制相关,外包的易用认知正向地影响着外包的有用认知;“外包态度”不仅包括主观的意愿,而且还包括企业客观上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决策

1.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

JOHN BENAMATI提出的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可以分析外部因素来对外包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获得认知。因为IT外包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从IT供应商中集成知识的机制,所以本文从知识的角度给出影响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建立基于知识的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见图1)。

由于外包是企业从供应商中集成(或者说聚合)知识的一种方式,固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外包是企业从供应商中集成知识以实现全部或部分的信息系统功能的一种方式。就外包企业自身知识资源有限考虑,分析实现信息系统功能需求的知识与企业提供的技术供给的知识匹配情况,将会识别企业哪里产生短缺的知识,即为知识缺口。企业明确自己哪里存在知识缺口后,才会对缺失知识属性产生认知。知识缺口的识别可以采用VENN图解法,本文不详细介绍。

从前面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的分析知,信息技术外包决策结果最终取决于外包决策者的态度,而决策者对于外包的态度又取决于其对信息技术外包的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由于外包决策中影响企业长期绩效的根本问题是知识管理问题,即知识流动与保护问题,所以,企业在外包决策中既要考虑如何能获得外部能力,又要考虑如何保护使自己赖以获得长久竞争力的核心知识。本文认为影响外包易用认知和有用认知的因素有:缺失知识属性认知和外包知识风险认知。

2.外部因素分析

(1)缺失知识属性认知

缺失知识属性认知这个外部因素的提出来源于国外学者Jens Dibbern等研究的支持,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供应商的技术性知识缺乏的认知对信息技术外包决策有着重要影响,而企业所掌握的核心知识是影响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知识缺口识别后,有必要明确企业缺失的知识的属性:核心或是非核心。

基于价值链理论将IT业务分为支持核心业务的IT业务和支持非核心业务的IT业务。按知识对企业的作用和贡献大小将知识划分为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核心知识是指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独有技术,并使该技术迅速、高效地转化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非核心知识是指辅助核心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文化、技术及知识等。所以,本文认为支持核心业务的IT业务即为核心知识,支持非核心业务的IT业务即为非核心知识。

(2)外包知识风险认知

外包在许多方面为企业带来益处的同时,为也可能导致企业核心技术流失,丧失长期竞争力。外包使企业丧失长期竞争力的根本问题即知识管理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外包知识的风险。但是,风险又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它取决于决策者如何看待。当决策者缺乏能力对风险控制时,他们对风险的认知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外包决策因素。

三、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

从企业长期竞争力的战略考虑,在外包决策中需要关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知识核心度。知识核心度主要指知识对企业核心业务支持的作用或权重。二是影响企业竞争力保持的知识流失度。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知识获取与保护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见图2。

1.完全型外包IT业务

处于图中I的IT业务,应采用完全外包策略。对外包企业而言,该IT业务的特点是知识核心度和知识流失度均低。由于IT业务属于非核心知识,即IT业务只是支持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该IT业务的运营状况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绩效的影响不大,企业可以对该IT业务采用一般性的控制策略。另外由于企业对于该IT业务外包的知识保护程度高,即知识流失度低,可以与服务承包商签订明确的合同。

2.选择型外包IT业务

处于图中II和Ⅳ的IT业务,均应采用选择型外包策略。 对于II的IT业务,其特点是知识核心度高且知识流失度低。由于该IT业务属于核心知识,即IT业务直接支持企业的核心业务,则IT业务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的运营绩效,因此需要防止IT业务影响企业的运营策略,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这样,企业必须能采用有效的控制策略;另一方面,由于该IT业务的知识流失度低,则企业可以把握该IT业务的未来发展趋势,与IT的服务承包商签订一个周密的合同,从而达到保护该IT业务的知识的目的。对于Ⅳ的IT业务,其特点是知识核心度低且知识流失度高。由于该IT业务属于非核心知识,即IT业务只是支持企业的非核心业务,该IT业务的运营状况对企业的整体运营绩效的影响不大,因此企业可以采用一般性的控制策略。但由于该IT业务的知识流失度高,难与外包的服务承包商签订一个明确的合同,这将使企业面临知识保护的困难,从而导致外包该IT业务运营成本的增加,失去外包的成本节约优势,为此,对于这类IT业务,应采用选择性外包策略。

3.完全内制IT业务

处于图中III 的IT业务,应采用完全内制策略。该IT业务的特点是知识核心度和知识流失度均高。由于该IT业务属于核心知识,即IT业务直接支持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则IT的运营状况直接影响核心业务的运营绩效,因此需要防止IT业务影响企业的运营策略,导致企业商业机密的泄漏,这样,企业必须能采用有效的控制策略;另一方面,由于该IT业务的知识流失度高,也使得如果外包该信息技术,难以签订一个完善的合同来保护该核心知识。因此,对于这类业务,应采用完全内制策略。

四、结论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角度对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进行研究。首先,本文认为信息技术外包决策者的态度对最后的外包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然后,从知识角度改造信息技术外包采纳模型,归纳出两个影响企业外包决策者态度的外部因素:缺失知识属性认知和外包知识风险认知。最后,根据知识核心度与知识流失度两个因素综合考虑,提出相应的信息技术外包策略:完全外包,完全内制或者选择型外包。

参考文献:

[1]R. DEKKERS. Decision models for outsourcing and core competencies in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0: 17(38):4085-4096

[2]Ojelanki K. Ngwenyama, Noel Bryson.Maki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outsourcing decision: A transaction cost approach to analyzing outsourcing decision problems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99 (115):351-367

[3]Jesper Momme, Hans-Henrik Hvolby.An outsourcing framework: action research in the heavy industry sector [J]. 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2002 (8):185196

[4]江兵夏晖刘洪:企业信息技术外包的策略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2,2(16):38~41

[5]John & T.M.Rajkumar. The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outsourcing decision: an applic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J]. Journal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2002: 35~43

[6]L. Jae-Nam,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of sharing,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and partnership quality on IS outsourcing succes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38) 2001, pp. 323335

[7]J.B. Quinn, Strategic outsourcing: leveraging knowledge capabilitie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9, pp. 921

[8]陈菊红孙琪霞等:企业知识缺口的识别方法及弥补策略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4)

[9]吴锋李怀祖:基于制造知识保护的供应商选择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8(16):734~738

[10]Jens Dibbern, Lars Brehm, Armin Heinzl. Rethinking ERP-Outsourcing Decisions for Leveraging Technological and Preserving Business Knowledge[C].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2

[11]王江樊治平:核心知识、知识运作能力与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15):29~34

篇4

企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全过程中,始终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知识及知识管理

知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的事实、选择、思想、理论、原理和模型等,知识所构成的框架可以不断的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并且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源于个人信仰,洞察力和价值观的长期经验积累或难以言传的技能的提升。知识管理是确定、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活动。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

(一)技术创新过程

技术创新是把研发技术、研发成果用于商业化的过程,是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市场实现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经历了技术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和联接模型,分别从研究开发、市场需求及其二者的结合来研究技术创新过程推动力。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

无论哪一种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都是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成顾客满意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也是知识的产生、交流和应用的进化过程。技术创新的思路形成、技术开发、产品制造和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知识的投入和应用,要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管理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

1.获取知识形成具有创意的技术创新思路

技术创新源于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思路是获取了新的市场需求知识和新的技术知识,对刺激技术创新的知识进行识别,提出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有益的创新观点。获取实用的知识不是广而泛的搜集来自市场和技术的数据,而是要在企业的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才能获取到有意义的知识。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创新成果商业化,企业根据已有的关于客户消费倾向,潜在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上有目标、有选择的获取知识。知识获取的途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

(1)激发技术创新思路的知识学习

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企业技术知识的转移、交流和使用,以及技术能力的积累与提高具有较大价值。创新思路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选择性的学习活动,是以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在企业内外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对市场潜在需求的观察和感知,对顾客消费倾向的预测,以及判断技术发展的速度和影响范围等。

(2)激发技术创新思路的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对企业中积累的、流动的知识进行整合产生原创性知识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思路除了来自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学习之外,还可能是来自企业内部的知识碰撞--知识整合。知识整合是把企业已积累的知识加以规划、整理和重构,创造出满足技术创新要求的新知识。

2.开发与创造的知识激活

企业拥有了技术创新思路之后,需要进行产品技术开发或工艺技术改进,这一环节是把获取的知识进行激活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第一阶段获取的知识不经过知识激活对企业的创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的激活是通过调整组织内部机制,最大程度的活化附着在员工身上和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源,使其知识资源通过创新活动转化为外在的技术竞争优势,知识的激活包括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重构两个方面。

(1)知识的应用

Demsetz(1991)认为:知识应用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以获得产品和服务。知识联合包括知识收集和知识转化。知识联合的过程包含了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存在一员工身上的经验、技能等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知识,也存在于组织中的程序和惯例,在开发制造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员工的隐性知识并使其显性化为组织的知识。显性知识综合化是研发人员和制造人员把企业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联合,解决创新的知识缺陷问题。

(2)知识的重构

知识的重构是建立在知识应用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内部升华过程。知识的重构包括知识的变异、知识的选择和知识的保持。为解决开发制造过程知识缺乏问题,企业个人或群体产生了一系列处于萌芽状态的想法,这是新知识的变异阶段。知识选择是为正确研发和制造出有巨大市场需求的产品,客观、公平、公正对新知识进行筛选。知识的保持方便企业对知识进行评价、分析和处理,否则知识无法应用到技术创新中。

3.客户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实现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要做好客户知识管理,为企业下一次创新积累客户知识,客户知识管理包括客户对产品或服务存在缺陷的反馈信息,客户对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期望,把客户的个人基本信息及反馈意见进行分类、归纳,构建企业客户管理的知识库,方便员工查询,也为企业未来的创新作好知识积累。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如图一所示(附后):

参考文献:

[1]柯平.知识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5

引 言

知识管理是组织的一种有意识的战略,是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和个人为组织目标合力于知识共享基础上的知识转移过程,它要求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一、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模式,有利于 图书馆建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利用组织知识实现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

1、实施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的学习。

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子系统,由三个互补的要素构成:学习的层次(个人学习、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学习的类型(适应性学习、预见性学习、行为学习)和学习技巧(系统思考、心智模式、自我超越、自主学习和对话)。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其横向内容划分为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学习速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广度,激励馆员寻找和发现问题并系统地解决问题。

2、实施知识管理,促进 图书馆组织的转型。

组织是个人、团体和组织整体学习发生的载体和构架,包含各种要素和过程.组织子系统包含4个关键的要素是:愿景、文化、战略和结构。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为组织共同愿景和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能够减少组织的管理层次,使组织管理结构扁平化,有利于 图书馆从一个非学习型组织向学习型组织过渡的过程。

3、实施知识管理,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

人员子子系统是由种群体组成的,图书馆人员子系统由管理者和领导、馆员、读者、业务伙伴和联盟、供应商和经销商五部分组成。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能够全面协调各方面人员的知识关系,及时掌握来自各个方位的需求信息,改善馆员的知识结构,提高馆员的个人素质,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团队作用以求得图书馆发展的“最大值”.

4、实施知识管理,丰富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

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是持续和相互关联的。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再发展、再深人,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来的图书馆专业背景,要体现出这个学科的历史感和有持续价值的知识。我国目前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其实是相当被动的,过于强调图书馆学、情报学中的技术层面,从某种意义上反而削弱了图书馆学、情报学本身的专业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教育的出发点,应该着眼于知识的发现、应用和创新。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有利于形成图书馆学教育三要素:空中教室、家庭教师、全新教材。它们为学习者建立和建成了一个随时丰富和更新的专业知识网络:需要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组织和个人可以自主、自立、自愿地积累、交换、共享实际有效的专门知识,进而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

5、实施知识管理,能够架起知识的高速公路。

自由利用知识是21世纪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目标。所谓自由利用知识,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在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按自己所需去充分利用知识。自由利用知识需要高效率的知识组织管理,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丰富与共享着知识转移、利用的技能。

二、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特点

1、强调系统观点

从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解决和处理管理的实际问题。

2、重视人的发展

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个人发展有利于组织成功.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重视馆员的个人素质培养,营造利于个人发展的组织环境。

3、培养学习能力

发展是永恒的。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组织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快速老化和贬值,甚至成为组织发展的绊脚石.快速的知识更新,意味着学习必须成为一项持续性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习能力,快速获得新知识对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4、营建组织文化

学习型组织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组织的。组织文化一般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它使组织更具特色。它是组织中成员的一种共同认知,能够强烈的影响组织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策略研究

1、基于知识管理图书馆管理决策

管理决策的制定往往受制于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SWOT方法的基本点,就是组织战略的制定必须使其内部能力(强处和弱点)与外部环境(机遇和威胁)相适应,以获取管理的成功。它提供了四种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图书馆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知识与信息的需求这一机遇,利用组织管理外部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依靠组织内部优势,能够增强组织的知识服务能力。为了达到知识共享和转移的目的, 图书馆选择SO策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图书馆要引入知识管理的理念,促进个体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以馆员的人力资本升值为目的,在“以学习型组织为目标的知识管理架构”的引导下,遵循管理规律,把图书馆管理组织外部知识的技术和方法转移到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上来,通过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提高馆员群体素质,增强 阴书馆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2、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1)个人知识管理

个人知识管理的主要作用主要在于有计划地建立个人专业知识体系、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建立个人的知识库,实现自我超越,是 图书馆员迎合外部机遇的理性选择.同时,也要依靠内部的业务工作优势加强个人知识管理,使个人专业知识体系完整地建立,有针对性地挖掘和补充个人所需的知识资源,改善馆员个人素质结构,并将知识资源应用于实际工作,参与知识交流与共享。

对于学习型图书馆来说,组织的成功经验、典型案例、以往的知识积累和经验能够快速便捷地为所有馆员所用,内化为个人的准性知识。学习是工作的一部分,在工作中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一种方式。可以增加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存量。

(2)组织知识管理

组织的知识管理需要找到相关的人和知识,并用正规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随时保持并进一步优化这些知识。

建立组织的知识仓库。知识仓库是构建知识单元之间的关联结构,并将该结构与知识一同保存下来的场所。它是知识发现的基础,同时又是知识发现的对象,。知识仓库是知识管理的支撑工具。

组织知识的转移。组织知识转移需要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地图。知识地图(KnowledgeMap)是用于帮助人们知道在哪能够找到知识的管理工具,是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导航系统。它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制作知识资源总目录及各知识款目之间的综合体。构建 图书馆组织的知识地图,能够系统反映组织内部知识的类型以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情况,能够真实地提供组织内外知识的详细线索,为组织内部人员共享知识创造条件。

3、过程管理

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集体创造力.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应以它对环发的影响来衡量。

撰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依靠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知识奖惩机制(ZI提高组织和个人的知识发现能力.在激励馆员感觉参与知识管理和创新时,应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人格,激励其主动献身与创新的精神,而不应使馆员处与规章制度约束之下被动地工作,以致造成馆员知识创新激情的消失。

三、结论

图书馆管理引入知识管理理念,就是要挖掘出馆员个人的隐性知识和组织的潜在能力,丰富组织知识,使需要知识的人能够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图书馆学情报学业务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知识管理的 图书馆管理是图书馆组织和馆员个人合力于知识共享的知识转移过程;是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共建、共知、共享的过程;是以学习型图书馆为组织目标的管理学意义上的知识管理。它要更新图书馆学专业教育资源,建成学习型图书馆,实现高效率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有知识就有知识管理。国家、企业、组织、个人都莫过于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知识管理受到全世界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知识管理的提出不仅对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兴起,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借鉴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将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及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权威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主要存在着两 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两者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和体系,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推广实现组织的智力提升;二是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技术提供帮助与指导,两者主要都是处理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任务与活动,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思想源泉,都表现出鲜明的交叉与渗透的特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

经过多年在企业的成功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从横向上看,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从纵向上看,知识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知识管理”扩展到由“国家/社会知识管理”——“机构/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构成的多层次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目前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还有:医院、情报机构、出版传媒、军队、农业等。作为已经成功运行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教育技术管理的模式,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2.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实行知识管理的天然优势

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人的能力是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教育技术管理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关注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基础。相比其他施行知识管理的组织而言,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天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育技术组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信息和知识是教育技术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教育技术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是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存储、传播的专家。

在以往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也存在着知识管理,但是是在不断地、无意识的执行,而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当前形式下,教育技术尤其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与整合新的理念与技术,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这也正是本论文将知识管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技术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一般包括“组织”及“信息技术”两个构面。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本身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具有学习的动机;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可以协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并储存知识以供组织成员需要时使用。

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它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通过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人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即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是教育技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体;二是知识组织管理,它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类似于目前企业界正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来提升教育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重视对组织成员的精神激励,赋予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组织知识和人才,促使组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l2]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根本落脚点是对“人”的“组织”行为与思考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笔者在对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参考知识管理的典型架构,从宏观的管理学角度,从个人、组织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见图1)。

(1)个人:教育技术组织中个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知识的获得、储存、分享、应用,并鼓励创新的精神。

(2)组织:加强组织的知识共享和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教育技术管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共享文化。

(3)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为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四、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困难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其中也有非常多的阻力和障碍。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理念的欠缺: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障碍在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观念普遍缺乏与不足。

2.无法确认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我们经常会忽视了自身所具有哪些方面优势知识,还欠缺哪些方面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育技术工作者对自身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认识,并运用教育统计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评。

3.在知识分享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一是因为教育技术领域个人的知识大多是以个人化的内隐知识为主;二是这些个人自身的分享意愿性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烈。因而,还需要各种有力的途径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与分享,且对知识的分享要采取种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技术组织中的个人分享知识与贡献知识。

4.没有成功范例的参照:毕竟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还是处在刚刚开始的起步研究上,还没有参照范例。

(二)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必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取得成功,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1.强调知识的分享与创新:知识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因而,对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发展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使现在的组织文化循环渐进地改变,让成员对知识的分享产生正面的评价,并鼓励分享知识。

2.建立有效的奖励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应该来说,知识分享心结的解开,将可能是知识管理碰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毕竟,人们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知识是我个人的私人东西,为什么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权力与成就。因此,必须要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让成员愿意分享其专业知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助推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技术组织进行统整、组织和管理。

4.明确的目的及清楚的沟通方式(clear PurposeandLanguage):在推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前,组织必须先定义出明确的目的,以指导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方向;而若要推动有效率的知识管理活动,则成员对知识的看法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在沟通时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才不会产生认知上差异,而导致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

5.着力为组织培养以下的四种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

(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

(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

(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增值化。

篇7

1.知识管理的定义和理解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式,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图书馆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对组织进行的管理。图书馆将通过对显性与隐性知识的挖掘、汇集、整理、存储和应用,使管理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点是知识与人的结合与创新,强调知识流动和更新,并通过知识的有效利用,激发个人的创造价值和组织的协调能力。

2.服务创新的涵义和引申

服务创新有着自己特殊的定义和理解,它有着两层不同的涵义,总的来说,从广义上来讲,服务创新是指一切与服务相关或针对服务的创新行为和活动,从狭义上讲,服务创新就是指发生在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与活动。而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满足高校师生信息需求,为高校师生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逐步实现全方位、多样化的服务,适应多层次的读者信息需求。为此,我们为了更好的创新服务知识管理,将服务创新的基本理念融入到知识管理图书馆的方面,我们应该加强我们的知识管理体系和模式,更快更好的构建我们新发展的立体式服务框架,将服务创新真正的应用到知识管理创新的方面去。

二、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1.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每个行业甚至知识的进步都需要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思维,我们的图书馆改革创新也不例外,在我们的国家,图书馆进行服务创新的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具有许多不足和欠缺的地方,特别是,我们的国家知识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结构。总的来说,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滞后,服务对象较为单一,开放时间短,图书流通率低,服务项目少,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手段与方法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难以满足读者需求。

2.当今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新学科,新知识的不断涌现,使人们过去所学的知识不断老化。这都需要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对图书馆事业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事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3.图书馆服务创新是图书馆服务与大学教学科研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和侧重点不断调整,向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有用人才的方向转移,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学校在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

1.理念创新的定义和理解

理念创新有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理念和创新的结合。首先,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纽带。理念的创新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是十分关键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高校图书馆理念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用户对高校图书馆资源及其服务的需求是进行理念创新的根本动力。

2.服务内容创新的涵义和引申

服务内容的创新和理念创新不同,它侧重的是服务的方面,当然这里所说的服务内容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服务中心,在重点学科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文献保障作用,是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因此,我们要想在服务内容创新方面有着根本的改革,我们必须要对学科方面和科学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做到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我们的服务创新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和进步。

3.服务方式创新

服务方面的创新不仅仅代表着服务的内容创新,同样重要的是我们的服务方式得到创新。服务的方式分为许多种,但在我们的知识管理下的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却是独特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和其他内容不一样的。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和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读者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网络来获取他们所需的信息。

4.人力资源创新

篇8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020-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忽视对技术知识的了解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技术创新管理的成果和效果。如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一、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系统的两个方面:知识管理是一种手段,用来规范和配置创新过程中获取、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理念、信息、数据和技术等知识;技术创新是一个行为,用来实现“知识”从最初的设想到最终的产品商业化的循环过程。创新的核心在于知识的规范与配置、增长与运用。因此,企业必须关注知识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1.知识管理有助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来源于知识,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表现形式,技术凭借知识管理而得到创新。对知识源进行合理分析与应用,就可以获得技术创造的多种解决方案,这种合理分析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

2.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共存。企业的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标志着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并存,作为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强有力的措施[1]。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生存,这种共生需要宏观介质与微观介质与之匹配,培养共生的环境。

3.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创新过程的实质就是信息和知识的转换过程,而知识管理就是对此转换过程的管理。从知识论角度来看,组织的自主技术创新实质上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但会有新产品新工艺的出现,还能实现企业知识信息的共享整合及演进[2]。

二、企业技术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意义

1.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在知识时代中,企业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获取的方式也极其方便。而正因如此,“信息错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会导致技术创新人员在做决策时受无用信息干扰,并陷入困境,降低创新人员做决策的速度,从而为企业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这时,知识管理的导入就能够有效地控制这一现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帮助技术创新人员筛选和甄别有价值的信息,使得海量无序的信息转换为浓缩优质的智力资源,满足技术创新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有效地减少创新人员在做决策中出现的失误。

2.提高企业知识利用效率,降低创新成本。通过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各种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知识的利用率。知识的共享和应用可以避免重复开发,例如软件开发中的可重用模块、部件和工业领域内的标准件,工业标准、行业标准等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技术创新的速度和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维护性,降低总的开发成本,提高开发速度[3]。

3.有效规避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现在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企业应该到客户那里获取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和收集,通过企业与客户的互动沟通,企业可从市场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为技术创新做依据和参考,减少技术创新方案中不完整之处,以及可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来及时调整创新方案[4]。知识管理可以改变技术创新的速度,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高技术创新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

4.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运用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将技术创新各个阶段的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增加企业知识储备,将个人知识和信息提升为组织的知识,以便使今后的技术创新人员能从过去的技术创新项目中吸取经验教训,熟悉技术创新环境,学习其他员工的经验。

三、建立技术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机制

1.建立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组织形式。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知识库通过其特有的模式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流动以及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需求者有效使用知识提供可行知识库自身的存在,还需要与知识库运转机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规模及其创新的程度,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时,可以选择以下组织结构形式:(1)学习型组织。(2)网络—层次型组织。(3)实体—虚拟知识社群。(4)虚拟团队。

2.运用知识管理控制技术创新风险。风险是指对系统未来不确定性预测的一种偏差。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不断开发新技术、产生新知识,并生产高技术知识含量产品的过程。由于外界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另外,对技术创新过程实施知识管理,也会对创新产生一定影响和改变,也将导致一些不确定性。为了确保导入流程顺利完成并且有成效,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管理程序、风险管理技术和风险管理保障机制三部分。

3.基于知识管理的创新绩效追踪机制。在企业不同层面上,导入知识管理的成败,系统导入流程的正确与否约占关键因素的70%以上,技术仅占不到20%的关键因素[5]。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在导入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成效追踪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导入知识管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个兼顾人(People)、流程(Process)与技术(Technology),同时可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知识管理导入前、后,进行量化诊断与绩效评估的体系。

在科技、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而知识作为核心资源,通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真正地使企业在变化骤然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导入知识管理机制,无疑是一件明智且富有远见的举措。

参考文献:

[1] 杜跃平,周永红.论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共生环境[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

[2] 张子刚,周永红,刘开军.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的能动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0):89-91.

篇9

知识管理,作为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管理变革,其目的是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知识共享,知识共享通过知识在每个成员间的分享,实现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组织内其他成员的转移,其结果是个体的知识得到了更新,组织的知识资本总量也得到了增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作用,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有必要将知识共享作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知识共享贯穿于图书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因为,面对海量多样的馆藏资源以及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图书馆员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才能将馆藏、技术与智力三者完美的结合,让智力主宰与驱动资源与技术,让资源与技术成为提升智力资本的手段与条件。“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图书馆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不单单是释放图书馆员的个体能量,更主要的是让全体图书馆员的个体能量显化并流动起来,最终转化为更大的创新合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共享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契合,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置于知识共享视角之下进行重新的审视也就成为必然。

一、知识管理、知识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三者的关系

1.1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

有学者说过:“只有人类才能在知识创新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无论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有多大,它们终究不过是人类的一种工具。” 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在各种知识转换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因而人的管理,也即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持。如何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来激发知识的运用与累积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目标和发展方向。

1.2知识共享与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概念是指“结构性经验、价值观念、关联信息及专家见识的流动组合”[1]。按照其外化的程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以一定的物理固化形式加以表述的知识,另一类是隐性知识,深植于个体的心智模式并且难以编码和沟通的知识。知识管理强调的并不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而是要促进知识产生和传递的外界环境,利用快捷的技术将知识管道化,防止知识的个人垄断。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目标,一个组织构建的知识管理体系能否成功,取决于对知识共享问题的判断与决策,包括是否共享?与谁共享?共享什么?如何共享?

1.3 知识共享与人力资源管理

知识共享不可能轻易实现,还存在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障碍。主观障碍来自于知识拥有方和知识接受方的思想障碍,客观障碍来自知识背景差异、组织结构缺陷、谈话技巧缺乏和管理者的工作失误等等。由于缺乏相应的交流、控制与激励机制,知识在拥有者与分享者之间的主动、高效的传播已经成为难题,对于那些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的挖掘更显突出。知识共享能否实现是有效开发人力资源中智力资源的关键。要以知识共享为主线,疏通成员知识交流与转化的渠道,形成科学的知识共享机制,促进个体与组织的知识资本能量累积,以此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提升。

二、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应把图书馆员视作一种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视为可开发并能够带来收益的资本,重在以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实现与发展为目标的人力资本开发,其工作内容包括预测图书馆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根据计划选聘工作人员并进行安排,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同时结合图书馆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绩效的全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成效显著,在管理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与淘汰机制,确立了人才在图书馆事业中的关键作用,明确了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人事管理的理念。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内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几个方面。

2.1缺乏人力资本概念

以馆员为对象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长期以来处于未开发状态。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虽然也很强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缺乏人力资本的概念,只是单纯从图书馆的业务技术管理考虑,没有形成对于人力和智力的投入、产出、创新和发展的思路。由于图书馆长期忽视人力资源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级和待遇既带有政府公务员管理的色彩,又带有科研单位的色彩:馆内各级负责人套用政府公务员序列,如处级、科级等;其他人员则套用科研人员序列,如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评聘方法受政府行为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职称论资排辈,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这就挫伤了大多数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进取精神,由此导致了图书馆各种人才的严重不足。[2]

2.2知识管理没有形成共识

从整体上看, 图书馆界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基本停留在人事管理的层面上,单纯重视馆藏资源、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对于建设高素质的图书馆员队伍普遍缺乏重视。管理方式上,大多实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而这两种管理方式都是针对的工作任务,而非人,更谈不上人力所附载的知识了。在部门设置上,主要按照工作流程来进行分段管理,部门与部门之间,馆员与馆员之间缺少必要的知识性业务交流。岗位职责中没有体现能级对应的原则,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人力资本浪费。用人机制与分配制度也不尽合理,对于人员的管理没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没有形成馆员终生学习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工作长期在低水平的徘徊。免费论文参考网。

三、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是因为首先要突出人力是资本、是资源的概念;其次,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当中的智力因素;第三,个体的知识储备毕竟是有限的,如果缺乏共享与交流,就会造成垄断或者重复,这两者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都是不利的,而图书馆发展的结果也终将作用于个体;第四,知识共享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较高境界,它体现的是图书馆组织的公平、知识交流渠道的畅通、图书馆员间的和谐以及图书馆与馆员的共同提升。[3]

知识共享是对组织、馆员以及渠道的三维管理,实现基于知识共享的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就要从人力资源管理中涉及这三个方面的各个环节着手逐步进行变革。

3.1组织结构

知识管理时代的组织结构必须有助于知识交流,以往的金字塔型的层级制组织结构早已成为知识共享的绊脚石。过于复杂的管理层次不利于图书馆内部知识的流动与共享,过多的知识中间流通环节也会加大知识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与衰减,同时,容易造成等级知识观念,影响全体图书馆员共享参与的积极性。取而代之的应是扁平化、网状化、弹性化、网络化的新型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了中间环节,加速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将工作重心由传统的以显性知识为主向着隐性知识的挖掘为主转移。网状化打破了单一的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将每一位馆员都变成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一个节点,成为参与者。弹性化是图书馆创新的核心,可以超越部门的约束,将图书馆员组成各种临时性的动态项目组或课题组,以达到在一定范围内的资源快速重组,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网络化是能够持续进行图书馆组织知识创造、建立学习型图书馆的理想结构,可以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随时交流。

3.2制度建设

明确图书馆知识共享的主体是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有序化的制度环境,为知识共享提供合法化的生存与发展保障。首先要建立协议制度,凡是纳入图书馆管理的成员, 都要遵守知识共享的规则并与单位考核聘任“挂钩”,在相互尊重、体现公平的基础上签订协议,以便今后对其实行管理约束。其次,建立激励与保障机制,赋予创新权力,明晰责任与利益的关系。免费论文参考网。免费论文参考网。在整个知识共享体系中要突出知识贡献者,并在知识的提供者与利用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通过自豪感刺激贡献者继续贡献的愿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交流加深利用者对知识的吸纳程度。鼓励图书馆员把图书馆当作一生的归属,采取提升、培训、付酬方式使其在贡献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与物质奖励。还要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使每一位馆员不断的学习与提高。

3.3共享文化

建立图书馆知识共享文化,实质上是塑造一个软环境,营造出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氛围,也即知识奉献不吃亏、知识共享为大家、激励机制作保障、道德规范来引导的氛围,以此来打破个体、团体或部门的知识垄断。在市场经济以资本衡量知识价值的时代,专业是看家本领,专业知识是体现一个人价值地位和待遇的标志,有特殊技术的人,往往会担心教了徒弟,赶走了师傅。而隐性知识传承的主渠道又往往来自师徒关系,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同事中的友情关系,这些关系无一例外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图书馆要想实现知识共享,也必须是图书馆员对图书馆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并最终以心理契约的形式发挥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对创新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是由动机决定的,动机又会受环境中介的影响。图书馆的组织文化,是知识创新环境中的中介。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员的一种精神依托,是图书馆凝聚力的直接体现。图书馆要为知识共享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要提供知识共享的环境,满足创新需要;其次是使每个成员自觉将成长与学习视为己任;第三是要组织塑造出一套共享的价值观、态度、行为假设,用来增加凝聚力。

3.4技术平台

图书馆知识共享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知识流动、分享、交流与创新,先进通畅的技术平台是实现图书馆知识共享的生命动脉。目前可以被利用的知识共享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建立图书馆知识库。将图书馆中需要学习的所有专业知识分类,同时将优秀馆员的最佳工作实践与心得记录下来,保存在图书馆知识库中,并且提供相应的知识地图,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知识地图查找到相关知识或者该知识的链接对标学习。图书馆知识库的最大优点就是不会因为人员的流动影响组织的知识积累。第二,在线科研和知识创新。图书馆可将需要创新的技术或知识缺口在网上公布出来,按规定悬赏破题者或有功者,在研究过程中随时将问题上网进行讨论,而网上讨论的过程正是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也是今后考核知识贡献大小、实施激励机制的重要依据。第三,网上头脑风暴。定期在网上利用BBS或虚拟音视频会议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或学科研讨会议,通过互动式的创新讨论,充分挖掘每个成员的知识潜能,同样的问题以及瞬间的灵感都会使共享知识的时效性更佳。第四,个人知识库。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员在图书馆局域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或博客,提供展示图书馆员个性和自身价值的场所,同样也能促进图书馆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学习。[4]在建设技术平台时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技术平台的设计要根据图书馆的类型及特点、知识共享的要求来进行,不能盲目追求技术的时尚性与系统的复杂性;第二,技术平台要易于操作,人机界面要简单,满足一般人员的使用要求。

四、结语

从知识共享的视角来诠释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以人为本”,其根本宗旨是激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对馆员隐性知识的挖掘。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内容还很多,知识共享引入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拓宽了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希望以此抛砖引玉,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储节旺. 知识管理概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篇10

1 知识管理与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

数字图书馆管理和管理创新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成长能力、自身效率和服务水平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目标是建设一个既符合网络传输的技术特性,又符合人们接受数字知识和信息社会文化习惯的知识与信息服务系统,合理配置与协调该服务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资源,协调与所处环境的关系,降低各种运行成本和交易成本,使数字图书馆发挥最大的系统功效,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为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及社区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作业提供重要的知识服务和信息服务。要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功能,高效的管理必不可少,知识管理在其管理中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知识管理的概念原本是最近几年由企业管理界,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和知识型企业首先提出并进行研究的。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是一门将机构知识资源视为可管理的资产的管理科学,是由机构资产/资源的无形化和知识化所直接引致,并由机构经营及管理方法的复杂化和知识化所推动,进而对机构信息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的科学。知识管理的任务是对企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处理,并把这些知识用一种适合于用户及商业环境的方式表示出来,提供给企业员工分享、吸收、利用。其目标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应变与创新能力,从而是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两个直接目标是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只有在知识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促使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二者内部的转化与创新,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知识链,并最终将企业再造成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组织。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有效运行,从创新和信息资源的开发意义上来讲,其关键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和运营中处于关键地位,是整个管理活动的中心和指向。知识管理包括知识开发、知识组织、知识服务等全过程的管理。这个全过程主要体现在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加工、上网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知识生成、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的特征。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管理的方向,是促进信息状态走向知识状态的转化;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一种路径和模式。

2 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与对策

我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保存大量结构化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一个立足于知识管理、面向知识创新、面向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的数字图书馆管理机制的设计和创新中,应从系统论的观念和思想方法出发,建立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管理子系统,外部知识与信息搜索子系统、基于文献信息内容管理的本地知识与信息导航子系统、知识交互与融合子系统,面向特殊用户的个性化服务,以组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纽带和关键,通过这些子系统的整合。构成一个完善、高效的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系统。

从管理意义上看,数字图书馆要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并为知识创新服务,关键是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面向并服务于知识创新,建立适合知识管理与创新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的互动机制、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

2.1 组织和组织结构设计与创新

传统的图书馆采用的是直线型的古典企业管理模式,有利于图书馆流水线式地开展文献工作。这种组织形式对重复性的文献检索和服务工作是有效的,但是对于知识创新而言,面对节奏变化和富于挑战的基于专门内容的知识服务来说,等级制的古典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数字图书馆知识和信息服务具有个性化、专业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征,知识创新要求数字图书馆必须变革传统和古典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积极引进现代企业为实施知识和技术创新管理而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思想,重新调整图书馆的组织结构设计和内部关系。数字图书馆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理念应是以满足知识创新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开展知识和专业信息服务为重点,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把可获取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可开发的人才优势和可持续的技术能力优势转化为基于知识管理服务的知识创新的优势,从而建立起以知识流和专业信息流为主线和流动方向的扁平化的业务运行和工作流程体系,建立起专门的科技型知识创新与项目相结合的灵活开放式的柔性化的组织结构。

目前,为了适应结构化职能化的优化设计,实现知识创新与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组织结构,数字图书馆可采用灵活的、可调整的双模式组织形态。其中,第一种组织形态主要以组织结构及其职能为中心,类似于一般标准的、稳定的、正式型的组织形态,主要服务于日常的文献检索和信息服务。第二种为灵活的、非标准化的、非正式形态的组织形态和组织结构,主要以任务为中心,是一种可及时变动、多任务、多功能的动态的知识服务团队,其成员来自于第一种组织形态中或数字图书馆的外部,其组织结构类似于企业管理中的矩阵型的管理模式和结构分布。后一种组织结构主要运用于关键性或集团性知识管理任务的服务与运作,是一种项目和任务的管理模式。

2.2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

技术创新与保障机制是数字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技术基础。它充分支持知识的表示与管理、知识的积累与传递、知识的挖掘与再生以及知识的利用与文献的评价,支持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文献资源体系的服务集成,支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专题化和智能化信息与知识服务。技术保障和创新的实质是以技术手段为基础,将知识信息源与用户使用过程紧密结合,灵活调用各种资源和功能,促成新型知识管理的安全、高效的运行。技术创新与保障必须与新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知识交流共享机制相适应。技术创新的路线和运行模式、技术创新水平及保障和供给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效率和馆内资源的优化利用及开发水平。

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知识共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通过有效利用基于Internet的知识讨论软件、电子会议软件和头脑风暴软件等,从而使跨空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得以实现。信息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地方便对知识的获取,电子文档管理、文档信息系统和智能等技术能够帮助提供非结构化的知识,使用户做出有针对性的知识创新服务选择。目前常用的支持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软件技术有:

(1)元数据的开发应用

DC元数据是Dublin Core数据的简称。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 据,或是关于数据的信息。元数据概念最早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在数据仓库的数据及环境,即描述数据及其环境的数据。

元数据是为解决提高网络信息资源有序组织和整理的效率与程度之间的困境而产生的。元数据主要功能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著录或描述,而不是对信息资源的评价。DC元数据在国外已得到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并取在知识管理中得了可喜的进展,它解决了网络信息资源无序化问题。元数据的研究与应用,是网上信息存取和检索的十分有效的工具之一,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XML(Extensib[e Markup Language)技术

XML技术是W3C天地公司1998年的可扩展的用于网络环境下网页设计和数据交换,管理的结构化语言。XML关注的不是数据在浏览器中如何布局和显示,而是关注于怎样描述数据内容的组织和结构,以便数据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和处理。

XML语言适用于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各种电子资源(全文、多媒体、书目数据等)的处理。利用XML可以生成各种用于不同目的的元数据,如导航图、内容评价、流路径等。基于XML的元数据能为电子出版和数字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贡献。

(3)智能技术

智能Agent技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自适性的软件程序,它是通过通信协议进行信息交换,以实现问题的自动解决。它在用户没有明确具体要求的情况下,根据用户需要,代替用户进行信息查询、筛选和管理等。”智能Agent技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具有解决问题所需的丰富知识、策略和相关数据,能够进行相关的推理或智能计算,智能Agem还具有性与主动性、交互性与协作性的特点”。实际上,目前,在搜索引擎中,如Yahoo、Sohoo等,均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智能Agent技术。目前数字图书馆在广泛地应用这项技术。

(4)知识编码工具

知识编码工具可以将知识有效地存储并且以简明标准的方式表示知识,使知识能够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事和交流。知识仓库、专家系统、知识地图、文档管理软件等都属于知识编码工具。它在知识创新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日益明显。

(5)数据采掘技术

数据采掘技术是一种正在兴起的开发信息资源的数据处理新技术,它的应用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和随机分布的原始数据中,识别和提取隐含在其中的、先前未知的、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采掘又被称为数据挖掘、数据开采、知识发现、知识采掘、知识考察、数据融合等。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上数据越来越繁杂,数据挖掘和知识发掘的研制与开发将成为21世纪挖掘知识的关键所在。数字图书馆具有明显的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倾向,对数据采掘技术有强烈的需求。

(6)个人知识管理软件工具

这是一种专为个人设计的软件工具,可以用它来进行个人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对每一个人一生中积累的大量信息具有问题求解和决策制定作用。如个人知识系统,可用来进行个人相关知识的收集和组织。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对其进行分析和组织,便形成一个知识库,充实和丰富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以供将来使用或供别人共享等。这对一科研作者的自我评价认识有着重要作用,目前需求求量也在一直增加。

2.3 知识交流与共享机制

一个数字图书馆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很好地开展个性化服务的知识管理的同时,也应设计有利于知识在组织内外部流动和共享,有利于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机制。部门化结构和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相结合的、灵活开放的组织结构,能够充分调动和发挥知识型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和知识发生。

结构化部门与知识服务项目团队是两种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当二者处于同一组织机构和相同的知识环境下时,具有知识上集成互补和交叉影响的良好关系,在现实中将正式组织与服务团队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发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整体优化和知识共享的功效,形成良好的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知识交流机制。

常用的知识共享,学习和交流机制有:以制度的形式保障馆员的个人发展和学习。尊重、引导,激励馆员学习、交流与共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开展数字图书馆内部外部的知识交流引进;定期举行知识讨论会;开展BBS论坛。在数字图书馆组织内可以建立起—个会促进知识型馆员知识共享行为、知识创新行为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一套激励机制可以从职务晋升、经济收入和精神满足等方面肯定知识型馆员为组织的知识创新共享、知识积累和知识交流等做出的贡献。

2.4 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创新机制

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创新实现的根本条件,人才是包括数字图书馆等任何组织管理机制创新的根本,数字图书馆及其知识管理的有效运行依赖于人才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制,人才机制十分关键。数字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机制的关键是按照专业任务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培训调配。为确保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依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创建适合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境和激励机制、人力成长机制、薪酬机制、培训机制、考评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得组织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有序流动和有效应用。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重要任务和知识创新功能作用,决定了它必须由数字图书馆管理决策部门既熟悉业务和技术、又有着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结合型人才担任人力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