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19 18:11:2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装饰画教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U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安装顺序
首先要配合土建,对管桥、管基进行验收,检查核对好各个设备的配管口,对材料进行检验,核实相关的型号与规格,对管件和管架进行预加工,其次要对其做好防腐措施,对其进行安装,钢管组对焊接,并对焊口进行检验,还要做水压气压试验,对管道清洗和吹扫,做好防腐渗漏措施,最后进行调试。
2、 准备工作
2.1 认真的审图,将图纸所表示的意图掌握,检查好图纸中是否存在问题。将图纸中有关的问题及时的发现,并在会审阶段对其有效的进行解决。
2.2 在区域内有很多的纵横交错的部位,对于这些部位,在施工之前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根据图纸来指导施工管道正确的进行安装。
2.3 根据图纸的要求,对所需的材料要进行严格的筹备与筛选,对其用途进行适当的区分,做好相应的标记,不同的材料要专项使用。
2.4 在对材料进行堆放时,根据不同材料的属性来堆放,要特别注意不能乱堆乱放。
2.5 对临时用水和用电线路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要将施工的工具合理的布置与分配。
3、 安装措施
3.1 土建和安装要进行紧密合作,相互协作,将前期工作准确高效的完成。
3.1.1 对于土建中的管道预埋件,一定要求由管道安装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合理的预埋处理,选好位置并作好标记。
3.1.2 在安装的精度上有一定的差距,在预埋之前一定要向有关方明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尺寸。
3.2 做好安装过程中的检验工作,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全面的检测,保障施工的安全。
3.2.1 对管架、管基、管桥进行认真的检查,看其是否达到了图纸的设计要求,相关数据有无偏差。
3.2.2 在配管之前,要对相关的设备进行检查,看其是否达到预定的要求,检查好管口的位置和标高,设备的水平度和垂直度是否达到要求。
3.2.3 要在施工前对相关的材料进行细致的检查,看其是否达到安装的要求,对其合格度进行仔细的检测。
3.3 对于加工平台,要进行集中的设置,配备相关有经验的工人,对预制非标准件进行集中加工处理。
3.3.1 对加工的工件的数量和规格进行全面的计划。
3.3.2 要对现场实测实量予以保障。
3.3.3 对于预制工件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顺序,对与需要先用的就先预制。
3.3.4 确保加工工件的质量达到一定要求。
3.4 对于输送的介质腐蚀性较强和相关冶金行业用的管道要进行防腐处理,如果做不好这些管道的防腐处理,那就会严重的影响管道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一点要对其配备专业的防腐施工队。
3.5 对于管架的安装,要对其生根面适当的选择,保证其平正与稳固的特性。
3.6 对于管道对焊接,要求将管道满足施工的要求,但是不能强行对口,防止出现错口,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
3.7 管道安装完成后,要对其进行试压试水处理,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试压之前要将阀门进行隔离,对试压用表进行校验,做到试压工作的准确与安全。
3.8 在管道系统经过检测合格后要对其进行吹扫和清洗。
4、 焊接工艺措施
4.1 管道的焊接方式要采用手工电焊。
4.2 对于雇佣的焊工,一定要求其持有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并且满足施焊的操作范围。
4.3 对于使用的焊条来说,要选用符合要求的材质与特性的焊条,并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烘干处理。
4.4 还要对管口进行适当的坡口处理,清理好管口处的无污垢,用打磨机将其磨光成型。
4.5 根据施焊的方位和焊条的直径进行适当的调整,满足正式焊接的质量要求。
5、 大口径管道的对口
通常在施工的情况下,一些管口较大的管道都是架空的敷设,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要对某些管道采用空中对口的措施,这也就成为工程中的难点,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采用合适的方法与有效的措施,从而使空中对口的速度与质量都可以得到保证。
5.1 对管架要进行严格的测绘,对管基的标高和轴线坐标进行准确的测量与绘制,做好相对应的记录,根据图纸的规定的要求计算出实际的尺寸,并根据实际的尺寸进行施工。
5.2 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排出管道的焊口位置进行设置,要求对空中对口的部位尽量的协调到方便操作的位置。
5.3 根据使用的吊装机械和管径大小尽量将预制安排在地面,以保证可以在吊装后对口可以支撑在管架之上。在对口前后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要求进行。
5.4 对于要在空中进行对口的管道,要对其在地面时提前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
6、 安装集气管
根据图纸的要求,应该事先对集气管进行预制。集气管的中心线应该和焦炉的总行中心线平行,保持平行度的公差值在正负三毫米范围内,同时要按照相关的规定设计其倾斜方向,其极限偏差要保持在正负五毫米范围内。
全部管桥与集气管的连接要保证在一个平面之内,偏离的最大限度均为正负三毫米,各个法兰的中心线要保证与焦炉上升管设中心能够对正,偏离差也要保持在正负三毫米内。
同时还要对集气管现场焊缝采用渗透探伤的手段进行检验,对于检测中出现的缺陷问题要及时的予以补救,再对其进行相应的探伤检验,循环检验到没有任何问题为止。
7、 总结
总而言之,在焦化工程工艺管道安装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问题随之出现,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进行回避,而要正视这些问题,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制定相关的监管制度也可以起到保障安装的作用,运用有效的方法,保证在安装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安全问题,可以有效的提高相关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避免相同缺陷再次发生,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焊接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施工管道的美观,同时也可以保证安装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大幅度提升,建设工程中的管道安装的手段与施工工艺也必将会有更大的发展,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一定会为管道安装的过程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姜全胜.大型工业厂工业管道的安装施工技术[J].中华民居,2011,(09):575-576.
“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是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已有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学科体系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不够贴合实际应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够紧密,使得本门课程的教学不能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学生感觉本课程内容单调、照本宣科,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人才,我们在深入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模式基础上,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彰显技能教育培养特色,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标准,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和技能培养过程,形成以项目化教学为核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
项目化教学课程中的教学项目的开发应当基于工作过程,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设计教学项目,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施从以前的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实践操作与教师讲解并重,课程以培养“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维修”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设计为七个学习项目,学生首先要明确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就能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完成课程中的各个教学项目,使学生深入掌握自动生产线安装、调试及维修的专业知识,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应当完成自动化生产线的机械、电气、气动等系统的安装,调试,程序设计及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及工程文件的编制、归档等工作,培养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职业能力。
三、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
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的实践性,“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内容划分为七个项目,依次是:项目一:上料检测站安装及调试;项目二:操作手站安装及调试;项目三:加工站安装及调试设计;项目四:安装站安装及调试;项目五:安装搬运站安装及调试;项目六:分类存储站安装及调试;项目七:自动生产线的联网控制设计。每个项目以一个典型的工作项目为任务,围绕项目的完成而展开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工作项目的完成方法,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具体实施方案是按照学生工作任务书展开,具体方案实施过程如下所述。
(一)上料检测站安装及调试设计
(1)上料检测站工作任务及控制要求;(2)上料检测站元器件、材料及工具的准备;(3)上料检测站的机械部分的装配与调试;(4)上料检测站气动控制回路设计、装配与调试;(5)上料检测站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装配与调试;(6)整站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
(二)操作手站安装及调试设计
(1)操作手站的工作任务及控制要求;(2)操作手站所需元器件参数的计算、选择、检测;(3)材料及工具的准备;(4)操作手站的机械部分的装配与调试;(5)操作手站气动控制回路设计、装配与调试;(6)操作手站电气系统的设计、装配与调试;(7)整站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8)整站联动调试与故障排除。
(三)加工站安装及调试设计
(1) 加工站的工作任务及控制要求;(2)加工站所需元器件参数的计算、选择、检测;(3)材料及工具的准备;(4)加工站的机械部分的装配与调试;(5)加工站气动控制回路设计、装配与调试;(6)加工站电气系统的设计、装配与调试;(7)整站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
(四)安装站安装及调试设计
(1)安装站工作任务及控制要求;(2)安装站所需元器件参数的计算、选择、检测;(3)安装站元器件、材料及工具的准备;(4)安装站的机械部分的装配与调试;(5)安装站气动控制回路设计、装配与调试;(6)安装搬运站电气系统的设计、装配与调试;(7)整站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
(五)安装搬运站安装及调试设计
(1)安装搬运站工作任务及控制要求;(2)安装搬运站所需元器件参数的计算、选择、检测;(3)安装搬运站元器件、材料及工具的准备;(4)安装搬运站的机械部分的装配与调试;(5)安装搬运站气动控制回路设计、装配与调试;(6)安装搬运站电气系统的设计、装配与调试;(7)整站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
(六)分类存储站安装及调试设计
(1)分类存储站工作任务及控制要求;(2)分类存储站所需元器件参数的计算、选择、检测;(3)分类存储站元器件、材料及工具的准备;(4)分类存储站的机械部分的装配与调试;(5)分类存储站气动控制回路设计、装配与调试;(6)分类存储站电气系统的设计、装配与调试;(7)整站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
2010年10月经学院审批,管道设备安装“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开始建设。该项目由庾汉成老师负责,张亚峰、严湘华、胥书霞老师和本人参与了建设,邀请实训中心老师参与整个施工过程。我们先从总体上划分区域,规划布局,把“建筑给排水工程实训区”和“建筑采暖工程实训区”列为重点对象。先进行样板房的搭建:六个给排水实训区,两个地暖演示区。把所涉及的管材、仪表及附件、设备、工具准备好,进行了样板间管道的配置,给水和排水管分别与卫生器具连接,采暖管与分(集)水器连接。地暖采用断面处理可以清晰地了解地面管道的布置与敷设。其他实训区需要现场制作,比如:教学演示区的50个凳子,管道工基本操作要用的12个管工操作台,10个散热器组对操作面,管道焊接的排风罩,材料堆放架、工具摆放架等。2012年7月一体化教室验收合格并投入了使用。
1管道设备安装“教、学、练”一体化教室简介
管道设备安装“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主要用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用于水、暖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一体化教室位于我院南院实训楼二楼,建筑面积约600m2,分八个区:建筑给排水工程安装综合实训区;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工程综合演示区;教学演示区;电动工具操作演练区;管道工程焊接实训区;管道安装基本操作综合实训区;材料堆放区;工具摆放区。
(1)建筑给排水工程安装综合实训区简介(见图1)。建筑给排水工程包括:建筑给水系统和建筑排水系统。
建筑给水系统由引入管、水表节点、给水管网和用水设备组成。采用直接供水方式,给水管材采用镀锌钢管或PP-R塑料管。管道连接方法有:螺纹连接、热熔连接。建筑排水系统由卫生器具、排水管道、通气管、清通设备组成。采用UPVC管粘接而成。
(2)建筑给排水工程安装综合实训区的主要功能:①熟悉建筑给排水系统的组成、所用管材和管件、与卫生洁具如何连接,了解给排水系统安装与土建相互关系。②实物展示、真实工程的参观,使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并对真实工程有足够的认识。③让学生通过小组配合安装,提高其动手能力,感受岗位真实的工作环境。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2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工程综合演示区简介
地板辐射采暖是一种以低温热水作为热媒,将加热管道与建筑物构造相结合,利用建筑物内部地面进行采暖的系统。该系统由分(集)水器、加热盘管等组成。加热盘管的布管方式为平行排管。地面结构一般由楼板、找平层、绝热层(上部敷设加管)、填充层和地面层组成(见图2)。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工程综合演示区主要功能:
(1)了解地板辐射采暖地面的结构,管道的材料,管道的布置与敷设方式。
(2)通过实物的演示了解真实工程情况,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
除此之外,一体化教室配有钻床、砂轮切割机、电动套丝机、气压泵、电动和手动试压泵、交流弧焊机等设备,可进行套丝、电焊、切割、散热器组对和安装等实训。
3管道设备安装“教、学、练”一体化教室的使用
2012年7月一体化教室已投入使用,我系普大设备10级、11级二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实训。在实训室,学生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浓厚,个别小组在完成自己实训任务外,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小组工作。从总体上看,学生在实践课上表现相对轻松,参与度高,喜欢动手,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和动手能力。
在两年中,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以及一体化教室的投入使用,使理论与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体化教室的使用不仅为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承担了“水暖工种实训”的实践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初、中级管道工”职业技能考证的平台;同时也可以满足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观需要;也为社会相关技能等级考试、技能培训搭建了平台,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4管道设备安装“教、学、练”一体化教室对教师的作用
在一体化教室建设过程中,专业团队老师积极参与规划和布置,完成了一体化教室各系统的设计、编写了说明和各项规章制度,有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一体化教室是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依托本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督促教师到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科技信息,将企业最新的生产工艺成果应用到实践基地建设中去,通过管道设备安装“教、学、练”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不仅可培养锻炼专业教师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也可增强专业实践指导能力,着力打造一支高层次中青年骨干“双师”教师教学团队。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和使用,提高了教师实践课的指导水平。专业团队教师近两年参与了国家级管道工职业技能鉴定中、高级管道工考评工作,也为青海省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写了锅炉工、管道工的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学习的相关资料,为地方专业培训做出了贡献。
5管道设备安装“教、学、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教学特点
建筑设备安装教学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原材料知识、设备及工具知识、典型工艺知识、管理知识和相关工种知识;在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设备、工具的使用及维护方法、岗位的操作技能、常用设备故障分析、排除方法。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能适应安装岗位的工作要求,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根据教学积累,总结出“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如下:
5.1职业定向
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践相对应,部分项目设置与工作岗位要求相吻合。
5.2实用性强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培养专业操作技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度,课程重点在于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养成,从而形成连贯的、全面的、完整的教学体系。
5.3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使多门理论、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连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相辅相成、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5.4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教、学、练”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能借助多媒体、模拟系统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思维、探索学习能力;能以真实现场情境及真实系统实施教学,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并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素质。
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和农机富民工程的强势拉动下,全区农机化呈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0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81.7万千瓦,亩均拥有农机动力1.12千瓦。各类农机具总量近14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51台,小型拖拉机19490台,拖拉机配套农具44830部,耕整机械33650台,水稻插秧机298台,稻麦联合收割机556台,油菜收割机40台、其他机械40380台等。农业机械总值4.5亿元。全区机耕作业面积87.05千公顷,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面积93870亩。水稻、小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88%以上。全区拥有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48,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21个,拥有机械500台。2010年作业服务面积近30万亩,实现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整村推进村8个。农机修理厂(点)260个,农机经营机构11个。全区出现大批农机使用者、经营者亟待通过有关有效培训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一步增强依机致富的本领,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农机培训机构概况
区农机技术培训推广站是全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主体。属农机局下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既从事农机技术培训又从事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区属拖拉机驾校现在职教职工13人,其中理论教员5人,教练员3人。本科学历3人,专科学历8人,中专学历2人。具有中级技术职称7人,初级技术职称6人。学校占地面积7.1亩,建筑面积380m2,教室面积120m2,实训场地1700m2,教练车5台,配套农机具14套,生源主要来自农村。长期以来承担着乡(镇)农机管理干部的岗位培训,农机具操作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培训;承担着全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的培训工作。
三、农机培训开展情况
近几年,为适应新变化,针对新需求。我区在做好常规教学培训的同时,以开展现代农业农机新技术培训为主线,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渠道,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条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路子。一是现场培训活跃在田间地头。随着各类农业新技术的迅速普及应用,广大教育工作者以田间地头为课堂,以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为教具,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以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训为例,紧紧抓住水稻的育秧、栽插时期,以示范基地为依托,层层开展以水稻的软盘育秧技术,插秧机的栽插演示为主要形式,现场培训。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为代表,最大程度的吸引农民群众,主动到现场学习培训。据统计,2010年全区举办各类现场培训达96期,参加培训人员3600余人次,这种直观的培训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二是岗位培训大受欢迎,领取补贴机械的农机手在自家机械前就能接受到来自厂家技术员和农机培训部门专业人员的面对面培训;跨区作业出征前机手就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专业培训,能得到往年跨区作业“老手”的经验亲传,即免除了后顾之忧又增强了信心。
四、农机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源少
我区农业人口外出打工的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比较少,从事农机事业的人员就更少,加之,农机新技术发展迅猛,而新技术培训滞后,应用效率过低。驾驶员不愿进入农机学校进行系统培训,对新机具技术原理、技术构造及驾驶操作要领未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致使农机培训学校生源不足。农机培训学校生源缺乏强有力地组织手段,困难重重,制约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2.农机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法律意识不强,安全观念淡薄
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直接导致农民的文化科技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在购买了农机具后,认为从事农田作业,大部分时间闲置在家,不需要挂牌入户,也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不愿办理驾驶执照,更有甚者在农忙季节,无视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违章载人、载物,人员混载、无牌行驶,把安全问题当儿戏,置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顾,给农机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3.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区内唯一一所拖拉机驾校,教学设施老化陈旧,使用的教学模具、挂图所表达的机型已退出市场多年,有的已接近“古董”,而无条件更无能力更换配备新设施。如大马力拖拉机、农用运输机、收割机等,更无法达到电教化、数码化教学的要求。另外虽然大部分教师学历、职称较高或从教多年,但知识陈旧亟待参加知识更新培训。现有条件直接影响到了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果,给农机培训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五、几点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
建议上下一盘棋,真正建立尊师、重教、农机富民的新格局。农机技术培训是农机化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推进现代农机装备及技术的必由之路。改善农机培训机构基本教学条件,增添教学设备,建议采取向给农机补贴一样给学校配备拖拉机、收割机、电教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办学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培训教师到专业学校参加农机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并且结合农机企业的生产实际,让他们参加一些农机具的生产过程和作业过程,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a)-0186-01
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教材的编写形式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教材编写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叙述,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还有一种就是教材完全采项目进行教材的编写,没有知识的储备和运用方法。第二种教材虽然能配合项目化教学但由于这类教材大部分以适度够用的原则来编写,为了使项目完整不得不将知识体系打散,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拓展以及知识的连续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这种情况要求我们编写教材的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上进行研究,使教材不仅能够贴合我们的课程实际适合我们的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还要高于我们的课程内容,保证知识体系性的前提下,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实施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这本教材中,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依据工学结合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充分注重“教、学、做”的有机统一,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把大赛的内容和要求也融入到教材当中,依托企业工作实际结合竞赛内容和要求来选择教材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及知识认知的完整性对教材进行编写。
1 内容的组织
基于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综合实训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为了既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还要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教学的需要。本自动生产线项目化教材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教材那样,以章节、知识点和语言体系组织教材内容的框架,也不是完全按照项目来组织内容完全以项目来贯穿教材的始终;而是将整体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基础理论篇以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过程中所需的核心知识来进行组织,内容主要包括气动技术、传感器技术、变频技术、伺服驱动技术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以及人机界面技术7个部分。每部分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自动生产线中所涉及的内容。而实践部分以自动生产线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自动生产线各作站安装与调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组织教学内容,将具体知识点的运用合理安排到相关项目中去,做到教材中不仅包括项目所需要的知识,也含有各项拓展内容。使这本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知识和技能的参考书,也是学生将来进行知识和能力扩展的工具书,通过本教材可以使原先比较琐碎的知识和技能,变得更加有系统、有条理,课程实施起来有依据性。
2 项目的选取
在进行项目化教材开发时,项目选取是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决定着教材的质量。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项目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项目内容应能够涵盖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所需的绝大部分知识点和技能点;项目的内容应该能使学生感兴趣,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有利于学生更专注于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项目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且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深度,不能过于简单,难度太小,学生会觉得没有挑战性;难度也不能太大,学生容易丧失信心,还有就是项目完成后应能看到具体的实践效果,学生经自己的努力工作以后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有成就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所以这里我们在实践篇中选择YL-335B自动生产线为载体,以生产线的各工作站的安装与调试为单一实践项目,即以供站站、加工站、装配站、输送站及分拣站的安装与调试作为单一的实中项目;以自动生产线整体安装与调试为综合实践项目进行项目的选取。
3 项目设计
在本教材中的实践篇中项目中的内容与结构总体上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项目描述、项目要求、项目资讯、项目实施及综合评价。项目描述和项目要求是对每个项目内容的准确描述和具体要求;项目资讯则是项目所必备知识与理论运用包括完成每个任务必须具备的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技能。在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回顾和补充部分知识在基础篇中学生可以自行学习,实践篇中主要是所需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提高;项目实施是用来指引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进行任务的实施,包含具体的工作步骤、注意事项;最后要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总结评价。以工作过程为主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完成的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4 立体化教材
与纸质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书、电子课件和电子教案等是今后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主要方向。我们编写的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化教材是包括纸质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电子课件、音像媒体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
5 结语
通过编写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项目化教材以及本教材在我院两届学生中的使用证明本教材从内容选取到实践项目的设计都与我们的课堂项目教学相配套,这本教材适合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六步骤教学法。通过进行这些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对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熟练和创新,还可以有效促进问题解决方法的迁移。
从我们编写的教材的过程和教材的使用可以得出编写适合项目教学的专业教材是新的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重大课题,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的编写者要了解当前自动化类教材的现状,明确教材的开发思路与教材建设目标,认清在编写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才能编写出适合高职教育的教材,并对学生的拓展和发展起到提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庆斌,郝超.高职项目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6):120.
近年来,淮安市坚持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引导,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之路,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职教集团化办学总体情况
1.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集团化办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它按照产业规律,将企业集团化经营模式引入职业教育,旨在依托行业,联系企业,加强学校和学校、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整合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做优。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创新,集团化办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推进产教深度对接,缩短校企人才供需距离;有助于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现集团内部学校、企业、行业等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有助于形成集群集约优势,提升区域职教整体服务能力;有助于深化校企一体办学,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职教集团化办学得到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201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把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项目之一。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积极探索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路径和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建职教集团700多个,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学校、90%以上的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规模效应不断放大,质态和效益也不断提高。
2.淮安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取得长足进展
淮安市职教集团化办学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积极实施职教发展“2112”工程(全省到2000年新建100所、占地100亩、生源2000人的职教中心),初步构建市、县(区)职教中心集团;第二阶段从2002年到2007年,在两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推动下,以产教合作为核心的行业型职教集团有了快速发展,区域型职教集团初具规模;第三阶段从2008年召开全市职教工作大会到现在。认真贯彻《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职教资源整合力度,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促进职业教育集约发展、优质发展。总体看来,全市职教集团化办学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一是规模明显扩大。市、县(区)以职教中心为龙头,建立了6个区域性职教集团;各重点职业院校以骨干专业为纽带、对接地方主导、新兴和特色产业,组建了行业型职教集团或协会26个、特色型职教集团或协会35个;全市职业学校参与组建的职教集团或行业协会14家。二是覆盖面广。目前,职教集团已覆盖全市8个主导和新兴产业、近50个行业部门、30多家企业,覆盖全部17所中职学校和4所高职院校、骨干和特色专业16个。三是类型多样。有以整合区域职教资源为主要功能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最典型的是盱眙职教集团,有以融合产教发展为目的的行业型职教集团,如以淮阴商校牵头的淮安建筑职教集团,有以地方特色产业为纽带的特色型职教集团,如中国淮扬菜职教集团。
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发挥行政主导作用,推进区域职教集团化重组
2008年以来,淮安市从整体提升职教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出发,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加快职业教育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步伐。重点建设一批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并以此为龙头,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走共建、共创、共融、共享的职教集约化发展之路。最成功的范例当属盱眙职教集团,集团成立之前,当地教育、劳动和其它部门都在办职业学校或行业培训,规模都不大,难成气候,难以满足当地产业快速集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此情况下,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将县域内跨部门、跨行业的职教资源进行整合,组建盱眙职教集团,由县长兼任董事长,校长兼县教育局和人社局副局长。并迅速在县开发区的黄金地段辟出400亩地、投资3.6亿新建了与工业园融合、服务园区产业的新校区。组建职教集团的当年,办学效益就实现倍增,学校年招生3000人,年培训创利润达千万元。更可观的是,依托集团优势,筑巢引凤,吸引企业入驻12家,与县内外百余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集团的外延进一步拓展,内涵不断丰富。盱眙职教的发展证明:加大统筹力度,整合职教资源,组建职教集团,是实现区域职教优质发展的明智选择和有效途径。目前,淮阴区、淮安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先后完成职教布局战略性调整,组建以职教中心为主体、校校联盟融合、校企携手合作的区域职教集团。区域职教集团化整合和运行,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四个优化:一是资源优化。改变了过去多头办学、资源分散的状况,形成“握紧拳头发展”的格局。二是投入优化。改变过去政府多线投入、产出效益低下的状况,便于集中投入,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三是管理优化。改变过去多头管理、无序竞争的状况,形成了“一个核心主体、一套管理班子、对外多块牌子”的集团化管理模式,管理效能明显提升。四是学校优化。这是上面三个优化的最终实现状态,目前,淮安市6个区域性职教集团旗下的主体校均创成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并进入下一轮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序列。金湖、洪泽完成职教中心改扩建工程,淮阴区占地212亩、投入3.5亿元,淮安区投资占地320亩、投入3.2亿元的现代化新校区即将投入使用,区域职教中心的基础条件、办学功能进一步优化,作为职教集团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凸显。最近两年内,省委罗志军书记、省政府李学勇省长、毛伟明副省长先后视察盱眙职教集团,充分肯定了集团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和成果。
2.加强政校行企合作,推动综合性职教集团建设
主动顺应淮安集聚提升的趋势,推动职教集团化办学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政府主导型向多元合作型转变,积极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航母式”职教集团的建设。最具代表的是淮安市高职校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是在市教育局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推动下、由淮安市高职校牵头、按照复合型模式建立的职教集团。集团的组建体现了运作的规范性,集团有共同遵守的章程,明确了参与各方的责、权、利;体现了参与的多元性,有市教育局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政支持,富士康、达方、淮钢等24家区内外大中型企业和2个行业协会加盟,市内外19所中学、21所中高职和本科院校成为理事单位;体现了合作的紧密性,校际之间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联合办学、基地共享、专业互补等,校企之间借助淮安市高职校并入开发区、毗邻工业园区的优势,推进校企一体办学;体现了办学的针对性,集团主要服务集聚于开发区的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和现代物流等战略新兴产业。集团的成立将学校和企业作为利益共体有机组合,实现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和利益链的有效衔接,进一步推动区校一体发展,实现“三个零距离对接”:园区产业结构和学校专业结构的零距离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零距离对接,企业岗位技术标准和学校课程标准的零距离对接;也实现了“三个同步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和学校基础能力的同步提升,园区产业规模和学校办学规模的同步提升,园区产业素质和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步提升。淮安市高职校成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校,进一步提升了在集团中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既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形成有力支撑,也为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提供广阔空间和丰厚的试验土壤。
3.紧贴地方优势产业,组建淮安特色型职教集团
专业和产业是职教集团化建设的纽带。淮安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着力开展专业和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整个调研集中了教育、发改、经信委、人社等多个部门力量,深入学校、企业,历时一年,采集大量数据和信息,市、县(区)、校共形成20份翔实的调研报告,为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调整、推进集团化办学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积极引导全市11所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3所国示范校,立足自身专业,对接地方产业,依托行业组织和覆盖行业的企业,组建或参与淮安特色的行业型职教集团,加盟或组建多种形式的行业协会。淮阴商校利用其烹饪传统强校的优势,牵头组建了“淮安餐饮职业教育集团”,鼎力等6家市区顶级酒店成为其主要成员单位。同时,学校作为苏北唯一理事长单位加入“江苏省餐饮职业教育集团”。餐饮职教集团的成立,为校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推动校企合作开发淮扬菜品20多个、共同开发实训教材2本、共建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培养中级以上烹饪人才300多名,学校参加首届江苏省厨师节暨第七届全国烹饪竞赛(江苏赛区)竞赛,获团体优胜奖,校企合作取得双赢。目前,全市围绕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已组建4个特色型职教集团,其中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阴商校参与组建中国淮扬菜集团,既促进了淮扬菜产业的发展,也提升了职业院校烹饪专业的建设水平。金湖的石油机械职教集团、淮阴区的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淮安区的教学具职教集团也初具规模。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要路径。近年来,淮安市依托各种形式的职教集团,政行企校一起发力,推动校企合作迈上新的台阶。一是加强校企合作制度设计,稳定职教集团内部的“联姻”关系。市教育局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制定《淮安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组合评选标准(试行)》,从合作思路、合作基础、合作保障和合作成效四个方面构建了校企合作示范组合的标准体系,引导了校企合作的正确方向和实现路径。各职教集团还以章程的形式明确了集团内部校企合作的内容、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盱眙职教集团推出集团内部校企合作的“四项制度”,即组织引导制度、定期会晤制度、项目责任制度、督查考核制度,淮安中专校职教集团还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奖励制度。二是建立校企对话协作平台,构建职教集团内部的“互动”关系。市政府搭台,举办职教区域合作(淮安)论坛,携手中西部百所职校和市内百家企业、职业院校,共同探讨职教跨区域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推进集团化办学的新机制、新路径、新策略,努力构建政、校、行、企“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新模式。论坛在为校企合作带来探索性成果的同时,也带来了上百份校企深度合作的“签单”。市教育局连续举办三届校企合作论坛和校企合作现场会,展示校企合作成果,搭建校企沟通、对话、联系、互商、协作的平台,尤其是今年的盱眙现场会,既有职教集团运作模式下校企合作成果的多样、深度展示,还有极富借鉴价值的理论总结和探索,使与会者深受启发。三是创新校企合作发展模式,开创职教集团内部的“共赢”局面。在职教集团内部,关键要理顺的是校企关系,重点要创新的是校企合作模式。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淮安的职教集团形成了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覆盖全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23家大企业与职业学校签订了培养协议,建立冠名班62个。引企进校。全市职业学校引进“校中企”13个,引进企业生产线21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26个。淮阴区职教集团整体引入金恒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和实习融为一体,收益显著。校办企业。与校外企业合作,或依托本校专业和人才优势,建立校内企业17个,变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企业办校。淮安华丰机械有限公司投资兴办华丰职业学校,实现企业技术、人才、设备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完全融合,提高了生产和办学效益。股份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早在2006年由金湖职教中心率先尝试,校企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了小青青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目前市内这种模式试点最成功的一是淮阴商校,学校与中瑞教育集团旗下的华汽教育集团建立股份制合作关系,学校以场地、企业以设备和技术分别入股,共建了汽车维修专业和实训基地,当年招生400多人,商校实现了汽车维修专业零起点突破。另外一个成功案例是淮阴卫校,该校与上市公司迪安诊断采用股份制合作共建医药检测实训基地,学校以部分设备和场地入股,企业方以资金和大部分设备入股,建立实训基地,既供学生实训,又供企业对外经营,校企双方共同收益。这种股份制合作的优点在于明晰了职教集团内部校企双方的产权,构建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尊重了校企作为平等的利益主体的地位,更有助于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推动职教集团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行。这种新型的合作模式,在《中国教育报》做过经验报道,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吸引全国不少职业学校前来学习取经。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对策
1.职教集团化办学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中,与全国一样,淮安的职教集团化办学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共性的,也有一些是个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
(1)职教集团还缺少整体规划和建设,与地方产业的契合度不高。
目前看来,全市的区域型职教集团还不够大不够强;行业型职教集团数量明显不足,与淮安目前全力培育的“4+2”(盐化工、特钢、电子信息、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的对接度不高,对市内主导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类的职教集团也明显偏少。
(2)主体松散,结合度不紧,运转效能不高。
职教集团大多数不具备法人身份,实际上是各种利益主体的“独联体”式的组合,缺少法律效力的责、权、利的界定,往往是集而不团,运转效率偏低。至今,市内还有少数县(区)区域型职教集团内部学校之间还是一种松散型的联合,职教资源仍处于相对分散状态,没有通过集团达到有效整合,需要当地政府出面加以整合。
(3)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职教集团作为一种松散型的、自愿组合的团体,身份比较模糊,难以有效地行使管理责任,往往导致凝聚力、执行力不强。集团内部的约束机制、决策机制、执行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监督考评奖惩机制、进退出机制等还需尽快完善。
(4)核心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职教集团建设的根本问题、核心问题。实际看来,校企合作仍存在学校“一头热”,行业企业“一头冷”的现象,有些企业只是在职教集团挂个名,没有实质性合作项目,校企合作的形式有不少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实习实训资源,学校承担企业的部分培训等浅层次上,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技术研发等全方位、深层次合作较少。
2.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对策
职教集团化发展是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新机制、新路径、新模式。
(1)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作用。
要加强政府对职教集团建设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督查,将职教集团化办学作为推进产教合作的重点工程,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出台加快推进全市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引导职业教育集团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加强组织领导,在市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之下,成立一个由市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人社局组成的产教合作协调小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职教集团建设,引导职业院校服务地方行业企业。
(2)进一步推进产教深度对接。
组织有关部门和职业学校,持续做好职业教育专业和地方产业吻合度调研,建立产业发展、人才需求预警预测机制,引导职业院校科学设置专业,适时调整专业。为加大产教对接的力度,提高职教集团的运转效能,建议由政府来主导区域型、行业型和特色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在做好产业和专业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建设覆盖我市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行业型职教集团,集团包括行政主体:发改委、经信委、教育局、人社局和产业主管部门,学校主体:相关专业的中职和高职院校,企业主体:相应产业的企业,行业主体:相关行业协会。其中以专业实力最强的学校和最具合作实力的企业担任领头单位,由产业主管部门的负责人担任集团的理事长。当前重点围绕我市“4+2”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整合政校行企力量,组建相应的行业型职教集团。要积极策应中国声谷――淮安呼叫中心的建设,建立中高职院校广泛参与的淮安呼叫中心职教集团。力求以集团化的有效组织来整体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3)进一步推动校企一体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82
1 引言
《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是一门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业课。综合性是指在该课程中,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触摸屏技术等多种技术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到生产设备中;系统性是指生产线的传感检测、传输与处理、控制、执行与驱动等机构在微处理单元的控制下协调有序地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全面实践工业控制自动化职业岗位所需的相关知识,具备在生产一线从事机电和自动化控制设备的操作、调试、维护、生产组织和管理及技术服务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2 教学方法的选取
目前,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改革,更关注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背景下,特别是职业教育强调“工学结合”的实践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以任务驱动教学,将课堂移到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通过情景教学,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融合,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工作任务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完成任务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
3 教学内容的选取
以YL-335B自动化生产线为教学载体,该生产线包含供料、加工、装配、分拣及输送5个单元,涵盖了传感器技术、气动技术、低压电气控制技术、变频技术、步进电机技术、工业网络技术、PLC技术、电气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术、机械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技术、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修复技术等,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应遵循职业性、针对性、适用性和实践性,即既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使培养的学生适应企业对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的需求,也要依据认知规律,内容安排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依据这样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取首先应该从机电设备类企业的调研着手,了解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包括诸如生产线操作、生产线的控制编程、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生产线的维修、生产线的管理与维护等;其次明确岗位对应的工作任务包括生产辅助设备准备、生产线的调试与使用、生产加工工艺的制订、PLC控制程序的编写、机械电气及驱动装置的安装与调试、故障的诊断分析与排除、生产线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再基于这些工作任务进行能力重构,需要学生具备机械结构的装配能力、精度与灵敏度调整的能力、气动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能力、传感器的选择安装与调整能力、电路的布线、电气设备的安装与调试能力、变频技术与伺服驱动技术的控制能力、PLC编程调试能力等;然后进行学习性任务的建立,包括:自动线结构与功能的认知、自动线的操作、单站的机械安装与调试、单站的气动安装与调试、单站的传感器安装与调试、单站电气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单站PLC编程与调试、通讯设置及总线连接、整机调试运行及故障诊断与分析排除,结合这些学习性任务和YL-335B明确教学任务包括:自动生产线的认知、供料单元的安装与调试、加工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装配单元的安装与调试、分拣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输送单元的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整机运行与调试。
4 教学组织和实施
教学实施的过程应在学校自动化生产线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如果有校企合作,则可在工业现场,由企业专家边讲边做边评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活学活用,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子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分为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4.1 提出任务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定任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启发学生思考要完成此目标需要哪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哪些是学生已经具备的,哪些是需要新学的。学生领任务书,明确任务要求。
4.2 制定计划
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引入,启发学生分析与讨论,制定合理的计划。同时要将学生分组,划分学习小组时,教师要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能力及综合素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采用让同组学生的理论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形成互补,即“同组异质,组间同质”,通过这种分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学生分组自主分析与讨论,进行任务的拆分和人员的分配,制定实施计划。
4.3 方案决策
教师对各组所列方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决策方案。学生各组代表汇报计划实施方案。
4.4 任务实施
教师督查整个任务实施过程,进行现场的组织和管理,指导学生安全规范的操作。学生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4.5 任务完成情况检查
教师巡视检查各组学生完成情况,并做平时成绩的记录。学生各小组整理实训台,交验任务完成情况。
4.6 分析评价
教师对学生任务实施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怎么解决的,并启发学生进行任务的拓展分析与思考。学生自评、互评,总结,写任务报告,进行拓展任务的思考与实践。
5 总结
该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实现了课岗对接,教学的过程就是以岗导学的过程,同时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到企业从事生产线的操作、控制与编程、安装与调试、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也是学以通岗的过程。教学过程采用以任务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方式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在做中学到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教学的整体优化,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68-03
《电工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是高职院校机电类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内容,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的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储备,起到了桥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掌握常用半导体元器件的功能,能够分析典型电工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具有选用元器件、使用常用仪器检测电路、根据电路图正确装配、调试电路及排查电路的常见故障的能力。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得很紧密,因此选择适宜的教学项目,才能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本校的实践教学条件,对本课程实施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教师是主角,采用“填鸭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从上课开始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即使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也基本上是把原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到了屏幕上。
2.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被动地、强迫性地接受知识,养成了一种不爱思考、不爱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什么的麻木的学习习惯,束缚了其思维的发展空间,使其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3.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效结合。在教学的安排上,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授课,往往是在教室里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使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结合。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的内涵。“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也就是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它打破了理论、实验和实训课的界限,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为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室或实训车间,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的特点。(1)教学环境企业化。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授课地点的环境尽量与生产企业的实际生产环境一致。(2)课程内容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打破现行教材和教学模式,设计切实可行的项目,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实施
1.构建教学项目。《电工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是依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电子产品的装接与调试、电子线路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工作项目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本着以上课程设计思路,笔者构建了以下教学项目:(1)简单照明线路设计与安装;(2)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检测;(3)扩音机的制作与检测;(4)报警器的制作与检测;(5)三人表决器逻辑电路设计与制作;(6)数字钟电路的制作与调试。
学生通过以上六个项目的学习,制作出了六个学习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突出了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建设一体化教室,是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基础。我们将专业原有的电工实训室划分了两个区:工作区和教学区。在工作区配置了电子设备焊接、装配、检测工作台和相关的仪器仪表设备等;在教学区放置了六台可上网的计算机和一个资料柜,供学生查询资料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同时在教学区安放了六张可移动的桌椅,在教学时,可将学生分为六个教学小组。
3.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使学生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步骤:(1)布置工作任务。布置工作任务的内容,说明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条件和达到的学习目标,可提前对工作任务的成果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让学生尝试完成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如果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完成任务,不要在此阶段浪费教学时间,应尽快转入第三个阶段。(3)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针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任务,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4)查阅并理解和记住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如果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教师要通过详细地讲解来让学生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并理解和记住。(5)回归工作任务,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看看在掌握了这些专业知识后,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
4.采用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方式。考核评价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70%。在过程考核中对于学生所完成的每个任务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个人评价、组内评价和教师评价,分别占成绩的20%、30%和50%;另一部分考核评价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每名同学要上交一件自己制作的电子产品,这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四、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体会
1.构建合理的教学项目,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学项目的选择,既要涵盖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还要具有典型性、实用性,最好是日常生活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的,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室,是教学实现的基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室,使教学环境尽可能的与真实的生产环境一致,这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同时也要认真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加快教师观念的转变。
4.注意把握教学节奏。在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同学进度快,有的同学进度较慢,这时要注意督促进度慢的同学,把握教学节奏。如果进度差距较大,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5.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分小组的学习形式,使学生与人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明显提高;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了完成任务时的成功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全国各地技工院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园、购置先进设备,实施免学费、助学金等多项优惠政策,技工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技工院校生源主要是考不上理想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就业形势严峻,传统的老师讲解课本知识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工院校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理解工作需求能力、动手能力,打造应用型专业人才。为适应发展,在职业教育中广泛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势在必行。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能让学生提前经历实际工作中“接到任务-理解任务-设计解决方案-动手解决-根据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随时调整方案-解决问题”这一流程,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的节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简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理解任务、获取信息-制定方案-方案实施-成果展示-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工作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贯穿每个环节,学生不断获得成就,从而增强自信心,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技工教育,尤其是在学生即将前往企业实习的前一学期的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中运用,效果较好。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柔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教学中的应用
《柔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是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工厂工作流程,对PLC、变频器、触摸屏、伺服、步进电机、传感器、气动控制技术等内容进行综合学习和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不能给学生切身体验,教学效果较差。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不断思考、探索,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学生创造了体验工厂工作的空间,还锻炼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和课程特点,重点运用过程评价等教学技巧,认真落实任务书、解决方案等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任务、分解任务、动手实践、交流学习、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通过成果展示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起到了比预期更好的效果。
现在我们以《柔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中的“上料检测单元”为例,展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2.1 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主要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情境创设通过播放“MES网络型模块式柔性自动控制系统”工作视频来完成,我适当讲解介绍该单元的结构组成、作用及完成的动作,让学生熟悉该系统的作用,重点了解“上料检测单元”的动作过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简单记录该单元的结构组成及动作过程。
2.2 理解任务、获取信息
在创设的情境下,给学生布置任务:完成“上料检测单元”的安装、调试。为更好的完成任务,我组织学生分组,选出班上组织能力较强且较有威望的6名同学任命为组长,然后组长带头选组员,每组6-8人,分组别接收任务书,检查部件、原料是否齐备,并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间。
2.3 制定方案
在理解任务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制定方案(工作原理理解、材料准备、实物安装、软件编程、总机调试等)。这个环节,组长要根据组员的特长分派任务,组织组员对整个安装、调试过程的先后顺序、每个步骤的工作内容、人员调配、注意事项等进行讨论分析,制定出最适合本组的方案,并填写《“上料检测单元”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表》。学生面临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会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积极查看说明书、任务书,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来解决当前问题,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主要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工具书、说明书等查找相关资料、制定方案、确定方案是否可行,并针对学生制定的方案适当给予建议,学生根据所提的建议进一步完善方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让学生自信满满,并且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统筹能力。
2.4 方案实施
各组根据方案分工,有条不紊的完成各自职责,每完成一项工作,提醒学生及时填写《“上料检测单元”设备安装、调试记录表》,对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记录。经常巡回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及仪器设备,监督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安装、调试,同时鼓励团队合作,避免组长代工、独立完成全部任务。
2.5 成果展示
各组完成安装、调试任务后,均有5-15分钟时间上台展示,向同学们展示其完成任务的过程、碰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讲解采用了什么方法保证任务按时按量完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小组重点分析存在哪些方面问题。我则对每组的展示做简单评价,提醒工作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改进、整个任务的完成如何达到最优化,并检查学生的工作质量,工作任务是否完整,安装调试是否正确等。
2.6 评价
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过程评价,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及时发现及时表扬,重点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二是结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分别填写《“上料检测单元”学业评价表》,作为学生该课程得分的主要依据。
由于学生性格活跃、渴望成就,为激发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过程评价,对于表现好的组别、组员,及时点名表扬,满足学生喜欢被关注被表扬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适当的表扬不仅能起到对受表扬学生的鼓舞作用,也能及时将好的做法在班里分享,帮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在本门课程中,我重点关注学生在元件选择与检测、工具仪表使用规范、工作过程记录等方面的表现,对在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其他小组借鉴他们的做法。
为了体现公平、公正,最后的学业评价环节需进行多方评价,需引导学生从考勤、纪律、实施过程、工作效果等多方面自评、互评,并结合教师评定,选出优秀小组,形成你追我赶的浓厚学习氛围。
3 结束语
在《柔性自动化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课程教学实践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特长,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可以从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激发了他们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效率,较好的完成了课程学习。
然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把握教学进度、管理课堂秩序、避免个别同学滥竽充数等。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能力,不但要吃透教材,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备好课,还要能了解学生,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出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探究者和创造者,从而真正让每位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e Guangzhou subway in 2010 experienced Asian line of large-scale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line six construction, will usher in another round of 2015, 2016 new construction peak. In the new round of the peak of construction,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fo line after line six section, two, seven lines first phase, the first phase of line nine, line thirteen, line four, a southern extension of paragraph, eight line northward, line fourteen, line twenty-one, knowledge city line line, in a short span of three years, the Guangzhou MTR 236 km length doubled. Faced with such a large construction tasks, new line construction of st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become the be the first to bear the brunt task, do a good job of planning of new management, on the scale of new lin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ork has played a management thought of unified, guidance work smooth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orderly development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line construction, the station equipment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广州地铁历年以来的建设,工程的“关门工期”是固定不变、从不拖延的。而车站设备安装工程前一手土建结构工程因拆迁、地质结构复杂等问题,其工期往往拖延,在“关门工期”不变的情况下,车站设备安装工程工期只好压缩。因此,工程管理策划在具备工期短、专业多、技术难度高、环境因素复杂等因素的车站设备安装工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引着业主项目管理者顺利开展工作。
一 工程项目概况信息的收集
地铁新线线网建设遍布于广州市的东南西北,每条线路贯穿的区域环境不同,有繁华的闹市、各级机关单位所在地,也有乡村小路、各城中村农民用地等。因此,在管理策划中,工程项目概况信息收集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工程项目概况信息内容包括:线路的规划报建和征地拆迁的现状;车站类型(如地下站等)及数量;线路的长度和涉及的区域;临时场地的边界条件、临时场地的位置及大小;临水临电的接驳位置,容量大小和管径尺寸;车站的附属结构的完成情况,人员和设备、材料的进出及运输通道;现场是否具备加工场地和场地的仓储条件;车站的位置和周边的物业;线路的概算等。
二 项目组的组织架构职责划分及考核评估办法
采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龙骨,以“管理工作模块”为支撑的矩阵管理模式。通过设计要求的完善化、施工图纸的标准化、管理程序的规范化、评估考核的全面化、常态化建立稳定的管理体系。根据车站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项目的组成,将项目管理全过程划分为“前期工作”,“施工过程管理”,“后期工作”三个阶段,共11个“管理工作模块”。
(一)车站设备安装工程项目管理架构及职责划分
(二)各阶段工作模块划分如下:
1、前期工作
1.1 工程前期工作模块一:项目招标输入
跟踪招标设计概算的编制进度,控制招标限价。根据概算金额,组织业主团队对分标模式进行讨论确定,同时根据各个车站周边及工程的特点,建立备选承包商的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对既有的承包商库进行删选,最终确定备选承包商库。
负责核查全线各车站周边条件(地面场地面积及与市政道路的接驳情况、临水、临电、市政给排水接驳、市政交通接驳),组织业主团队对施工的重难点及相应措施进行讨论,反映在该项目的招标文件中。
1.2 工程前期工作模块二:对外协调
参加与该线路有关的前期征地拆迁、管线迁改、借地补偿等内容的会议,尤其是涉及到与各车站附近乡村协调的会议,掌握车站设备安装及装修工程地面场地的面积、权属、借地原状、借地赔偿等信息。负责与前期部、土建部协调车站施工地面场地、临水临电等问题。
与广州市交委就该线路各车站周边停车场、公交车站、自行车场等公共交通设施的施工场地、与地铁工程的施工接口、施工工序等问题预先沟通,明确双方的需求及工期目标。
跟踪广从路改造工程的方案审批进度,评估最终方案对于地铁工程的影响及风险。
项目招标阶段,负责与企业管理部、广州市标办、交易中心等单位进行协调沟通工作,重点关注开展招标工作的前提条件的收集、准入资质的确定及评标办法的修改意见反馈等工作。
施工进场前负责牵头与车站周边村委、派出所、医院等外单位的沟通、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