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理论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教师教育理论,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幼儿教师教育理论

篇1

一、前言

幼儿园教师一直都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核心力量,是直接执行者也是经验积累着,但是在当前各地区幼儿园工作中,却明显的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水平进步慢等一系列问题,为幼儿园工作造成了严重阻力。本文针对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启示,寻找到解决困境的方式,推进幼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当前幼儿教师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幼儿教师定位的模糊。不同职业在社会中都会有一个定位,但是幼儿教师在社会中的定位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首先,同样是作为教师,明显的幼儿教师与其它中小学等教师还是有着区别的,不仅晋升空间小、福利待遇弱,在各个环节的发展中都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随着民营幼儿园的增加,各地准入标准的不同,幼儿教师的选择空间也相对较大,这些都无形中增加了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误解。在许多家长以及社会舆论下,幼儿教师可能会被片面的理解为“看孩子的”,明显的整体尊重程度不足,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幼儿教师自身的压力。社会定位的模糊,使很多作为幼儿教师的人对自身的职业也产生了一定的怀疑,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的职业,缺乏职业信心等。2.幼儿教师的晋升空间小。作为幼儿教师,还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困境问题就是福利待遇小,晋升空间小。与中小学教师相比,虽然都是教师,但是在工作中,幼儿园教师的晋升空间十分有限,甚至一些民营幼儿园连基本的福利都不能保障。这对于很多年轻幼儿教师而言,是不愿意继续下去的,缺乏动力。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幼儿园之间,这种差距也比较明显,因此师资流动比较大,不能很好地成长。而且还明显的存在着幼儿教师在入职之后的培训力不足,很难继续实现发展,这些都会导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困惑。3.幼儿教师性别比例不协调。在当前幼儿教师发展中,还存在教师男女比例不协调的问题。由于女性一直被认为比较心细,会照顾孩子等,在幼儿教师中以女性居多,而男性少之又少。在当前教学过程中,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调,对于孩子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许在短期内看不出来,但是女孩儿越来越汉子,男孩儿反而会有阴柔的成分,于此也有一定关系。笔者曾经见到过一个比较尴尬的场面,就是在一个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班级中,只有一名男生,开学一个月左右,这名男生因为受不了那种氛围而选择退学复读,这一问题的存在,是需要整个幼儿教育工作进行反思的。

三、提高幼儿教师教育质量的管理策略

1.尊重幼儿教师。现在要重申尊重幼儿教师这一话题,其目的就在于提醒大家对幼儿教师群体的认知的重建。无论是任何职业,在入职之后,就意味着已经进入到一定的社会角色中,要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然而这种价值的实现也是需要外界的鼓励与肯定的。作为幼儿教师,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而且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幼儿教育工作已经逐渐受到重视,成为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了,在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尊重,需要得到与其它教师一样的社会地位。由教育部门牵头,宣传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由教育部门牵头,共同推进幼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都是当前教育部门需要完成的[1]。2.加强幼儿教师入职后培训。任何一个职业,都存在着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现阶段,幼儿教育工作面临着时代提出的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教育工作的发展,作为教师,要适应这种发展,逐渐完善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当前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中,要加强培训,作为幼儿园要积极为教师寻找培训渠道,帮助教师不断取得进步。适当的考核制度的建设,推进教师自主的发展与完善,积极寻找途径拓宽自身的发展路径。在当前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方法,也要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内容,不断进行提高[2]。3.人文与制度并存的管理。想要提高幼儿教师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就要注重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性与制度性并存。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建设,帮助幼儿教师成长,促使幼儿教师成长,能够快速提高幼儿教师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在对幼儿教师的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到幼儿教师的成长,关注到幼儿教师的需求,体现管理中的人文性,才能使幼儿教师在舒适的环境下发展与工作[3]。

幼儿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承担着,是教学实践的第一梯队。在当前幼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需要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的突破发展。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推进教师的成长。

作者:赵敏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2

二、游戏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育实践现状

1.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认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提出一系列认可游戏的积极作用的主张。但是在实践中,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学本位主义教学观,长期以来占据我国幼儿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导下,幼儿仅仅是被动接收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的客体。教学方法是幼儿教师向幼儿的单向灌输。长此以往,幼儿园就演变为应试教育的“预演”。游戏的设计与内容不仅是完全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游戏的实施与情节往往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与安排发展,这样的僵硬化、机械化的游戏设计难以发挥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促进作用,违背了将游戏理论引应用到幼儿教育领域的初衷。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使幼儿提前接受小学所学知识的效果,但是以扼杀和牺牲儿童的天性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必须改变这种不足。

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向世界呼吁教育理念应由“学会生存”转变为“学会关心”,“关心教育”应该作为培养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系统而创新,对于解决“孩子们总觉得缺乏关怀”,“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关心”等问题颇有“疗效”。关心教育理论主张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的人,主张“超越学科”,批判人文教育,主张以“关心”为核心展开学校课程,主张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主张实现儿童关心教育的连续性。下面根据对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核心内容的深刻理解,谈一谈关心教育理论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

一、改善幼儿教育课程设计

基于诺丁斯的关心教育理论,可以将“关心”作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给幼儿提供“学会关心”的实践机会。从关心自我和他人的角度,可以关注自己的身体,使之成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点。在创造性游戏中,体验角色互换,关心他人的角色游戏;从关心最亲近的人角度,引导孩子关爱老师、同龄人、父母、爷爷奶奶,能适时感受他们的需要,提供帮助;从关心环境角度,引导幼儿参与教室环境布置和更换,关心幼儿园内一草一木的生长,适时呵护。每个班级也可以提供一片菜地让幼儿种菜、浇水;从关心创新、高科技角度,引导幼儿关注国家新的高科技,城市里面的创新建筑,家庭中的创意小玩意等等。

二、“关心型”幼儿教师形象的树立

“关心型”幼儿教师的形象树立不在一朝一夕,教师要成为地地道道的关心者。因而首先要建立关心意识,成为幼儿生活上、心灵上的好伙伴。其次,幼儿教师要有关爱的高能力和高技巧。幼儿教师不必讲解关心的重要性及如何去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关心关系,并示范关心过程,这样就可以引导幼儿感受关心、学会反馈关心、如何关心。幼儿教师在示范过程中,与幼儿真诚对话,并与幼儿建立密切的情感关系,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关心倾向和关心行为进行认可。

三、培养“关心型”幼儿

要培养“关心型”幼儿,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位“关心型”教师来引导幼儿体验、实践关心,进而学会关心。当然,幼儿不仅是被关心者,也可以成为关心者,关心老师、家长、幼儿园、动物、植物、空气、水土、家乡变化、家乡新建筑、创新玩具、新奇化学反应等等。幼儿观察和关心某事物,并作出一定正面反应后,教师要给予积极肯定和鼓励,让他知道关心世界万物――有生命的、无生命的、物质的、精神的事物都会给予神奇的反馈。

四、新型师幼关系互动

新型师幼关系是一种“关心型”关系:首先,幼儿教师要树立关心意识――淡化职业意识,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幼儿的真心朋友,要敏锐体察他们的需要和变化,为幼儿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让幼儿感受到你的关爱;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关爱榜样的作用――在示范关心的过程中,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交往的关系,以关怀、接纳、开放的态度与幼儿相处,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态度,在关心的体验和模仿中积累关心的情感,从而生成对他人的关心;再次,对幼儿的关心行为进行积极鼓励――对幼儿表现出的关心意识与行为,教师要进行鼓励与赏识,使幼儿更加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是关心的行为,并强化这些行为;最后,将关心渗透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在活动中,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感受到在他们的关心下周围事物的变化;与幼儿探讨和分享关心经验――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讨论关心他人和被他人关心时的感受,让幼儿理解何为关心、如何关心。

五、改善社区、家庭、幼儿园三位一体结构

我们可引导幼儿用关心理论关心社区、家庭以及幼儿园三者的变化,而幼儿园本身需要时刻关注社区文化、社区动态,把幼儿园教育融入社区,并招募社区中热心人士参与幼儿园教育,建立园社的共育平台;关心每一个家庭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关注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教师引导家长去关心社区和幼儿园的动态变化、理念、文化,关注并充分挖掘家L的教育资源,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教育等等;幼儿园和社区做好沟通、联系工作,引导社区关注家庭的物质、精神世界、观念,关心幼儿园的活动、管理、文化等等。在关心得到反馈的同时,可以促进三者良性前行,优化幼儿教育的周边环境。

篇4

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运用幼儿的生活实施幼儿教育,往往事半功倍。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合理地生活,孩子们吃了什么、穿得怎样、一天睡几个小时等日常生活问题都是教育的内容。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的内容应该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应该寓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入园、晨检、早操、学习、游戏、散步、进餐、午睡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从《纲要》中的每个领域来看,比如在社会领域,就提出了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活动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很多学习活动,都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进行深入挖掘,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2.生活就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过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从中可以看出生活环境的影响。这让我想到工作第一年遇到的一个小男孩,上小班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有严重的挑食现象,当时我觉得很吃惊也很疑惑,在一次家访过程中我问孩子的妈妈:“孩子为什么不会自己吃饭,那么平时是怎么解决吃饭问题的呢?”孩子的妈妈说:“他是我们家的老二,他爷爷盼了很久才有了这个孙子,平时衣食住行都是他爷爷一手包办的,从出生到现在小班,每一顿饭都是他爷爷喂的,小孩子很挑食,他爷爷每天都变着法给他做他喜欢吃的东西,以至于现在他只吃自己爱吃的东西,不爱吃的一碰都不碰,也不肯自己动手好好吃饭,我也跟他爷爷沟通过,他爷爷说他还小,就是应该大人照顾着点,真是拿他们没办法。”类似的案例不是少数,很多孩子由于祖辈的过度溺爱,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至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实,孩子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受到的教育是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他们就如温室的花朵,在外面遇到风雨就会倒下,过这种不合理的生活,就等于受到不合理的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在工作中我发现总有幼儿愿意主动地跟同伴或者老师分享生活经历。比如,每次放假结束以后,很多孩子都会主动说说自己放假的时候去了什么地方、吃了什么东西,等等,他们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述。事实上,这简简单单的一件事、一次经历,都是幼儿获得教育的途径。

3.为生活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主张要给儿童过儿童的生活,受儿童的教育。儿童教育应当供给儿童在生活上的需要。凡是一切呆板拘滞不合理足以束缚儿童生活的,我们都完全烧掉了。”可见,陶行知所开展的生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是为儿童将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

为生活需要的教育,比如,在组织的一次阅读活动《小老鼠分果果》中,我在幼儿能够看图书讲述故事的基础上,运用白板课件,让幼儿感受首尾相连、连环套式故事结构的趣味性,并能根据提示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每一页画面都进行了细致观察,寻找答案。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故事结构让幼儿在我的引导下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讲述。为了进一步增强幼儿的讲述能力,最后将整个故事中几个关键的心理变化以递进的方式展现在电子白板上,让幼儿在画面的提示下完整地讲述故事内容。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熟练地解决问题、更好地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

杜威曾指出“学校即社会”,即将社会上的东西搬一些进学校,这就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压缩到学校中,把真正的社会变成了虚假的社会,这种教育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中捉来,关进鸟笼里一样,顶多只是“顾念鸟儿寂寞,搬一两丫树枝进笼,以便鸟儿跳得好玩,或者再捉几只生物来,给鸟儿作陪伴”。这种教育,这样的培养方式,很难让幼儿逐渐适应社会的需要。

为了真正从根本上协调社会与学校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主张。我们应当以社会生活作为学校和教育的内容,以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整个社会是幼儿生活的场所,也是实施教育的场所。幼儿教育,应当将学习活动扩展到大社会和大自然中。事实上,我们可以向一些具有专长的人学习。在《纲要》中,我们可以看到:“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教育,不能只将幼儿关在狭小的教室或幼儿园内,应该让他们获得更多接触大自然、大社会的机会。比如说幼儿园周围的街道、商店,甚至是节日的气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自然的景色和动植物,等等,都能够成为幼儿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

三、教学做合一

篇5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114-01

指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可见,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其内涵在中国化中逐渐深化。然而,对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越是加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越加激化,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课题;幼儿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兴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发展幼儿教育的保障,也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一)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结构

1. 专业信念。专业信念体现教师对专业理想的认可程度。专业信念是判断一名幼儿教师是否成长为优秀教师的重要指标,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做出某种决策的充分理由的信念;(2)有关人们爱好特长的信念;(3)教师个人的自我信念和作为教师的职业信念;(4)有符合满足个人、社会、国家和教育目的的意志;(5)有关于怎样实现职业目标的恰适方法的信念。此外,专业信念还包括教师对自己过去、现在和将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2. 专业知识。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三方面,只有扎实、广博的知识基础,方能胜任教学岗位,在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

3. 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指幼儿教师顺利完成自己所教学科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总和,可以从师幼互动的质量进行判断,是诠释教师职业的有力武器,也是评价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关键要素。教师专业能力的增强,相应的就会增加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能够使其尽展才华,最大的实现人生价值。[7]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后,幼儿教师专业化有了统一的标准,]但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理想欠缺。幼儿好奇心强,不是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就是让教师觉得早熟或是不好教。面对幼儿的提问,部分教师固然会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但仍有许多教师敷衍了事甚至忘记、斥责等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幼儿教师专业理想的欠缺。此外,大多数幼儿教师之所以从事该行业,是因为想增加收入和获得职称,不在乎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教师的专业理想有待加强。

(二)专业知识不足。幼儿教师主要通过职前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方式积累专业知识。然而,当今的师范院校对理论知识重视不够,而侧重幼教技能的训练。此外,随着幼儿教育的日益重视,师资供不应求,师资来源混杂,教师专业不对口,严重制约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幼儿教师专业知识缺口较大,应该采取措施进行整顿。

(三)教学方法机械。在组织教学方面,幼儿教师依然以传统的“教”为中心,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权威,不顾幼儿学习特点进行强制性的知识传授。甚至在所谓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伪装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死搬硬套注给幼儿,较少关注幼儿的实际经验,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灵活策略,最终阻碍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三、理论与实践关系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学习型社会呼吁学习型教师,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储备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

(一)深化理论学习,丰富专业知识。教育作为传递文化的载体,掌握适当的理论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要求教师既要掌握学术理论,也要掌握实践理论。[9]今天,部分幼儿教师觉悟较低,认为没必要将高深理论用于幼儿教育,因此,从事工作后将教育理论抛弃,这种做法正是教师理论素养缺乏,低估幼儿教育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引导幼儿教师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树立前沿的教育观。具体做到:首先,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到园讲座,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其次,鼓励教师参加高一级的学习进修,多渠道学习脑科学、神经科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优化知识结构。

(二)将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教育理论比较抽象,但教育实践是具体复杂的。首先,教师面对的是处于发展变化中不同个体。因此,教师很难将某一理论用于不同的个体,需要进行因材施教。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较零散。因此,教师应利用创造性艺术,灵活运用多种理论。再次,教师须运用教学智慧进行创造性活动,吃透不同的理论。总之,教师应时刻防止将具体的理论通用于解决所有实践问题的倾向,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科研理论和实践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不同侧面,教育实践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教师需将理论研究的宗旨指向幼儿教师的实际现状,鼓励教育实践者学习理论,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应做到:首先,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引导教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结合教育实践交流经验。其次,加强实践练习,并将经验上升为实践知识。教育工作者需丰富实践经验,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教育理论,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宏斌.理论与实践关系认识的再深化[J].学理论,2012(27).

[2]左亚文.论理论对实践的三种态度[D].武汉大学,2014.

[3].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6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起点,无论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讲,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幼儿教育都必须要被置于战略性的高度,整个社会都需要对幼儿教育有足够多的关注。幼儿科学教育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对于孩子们科学兴趣的培养,其次是孩子们的个性化发展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孩子们科学精神的获取和科学素质的获得。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

1.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注意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萌发对于科学的兴趣,然后要对这些兴趣加以引导,加以保持,要做到这一步,幼儿教师就必须要保持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当他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时,我们一定不能拒绝他们或者说是敷衍了事,而是要耐心地为孩子们解答,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2.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当孩子们培养出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之后,教师就要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进行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国旧式的教育是比较封闭的书呆子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创造力低下,逆来顺受,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这种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时代,所以说,我们从幼儿时代就要培养孩子们,让创新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科学,充满活力。

二、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1.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相当广泛,它是一门基于生活的学科,所以说,我们要从生活出发,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幼儿的生活环境对于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生活环境包括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对于家庭环境,教师应当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朋友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孩子们树立榜样,同时尽职尽责地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2.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除了源自于生活之外,还应注意教育内容要联系实际,确保教育内容是适合幼儿的,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知识。虽然幼儿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但并不代表我们要给孩子们灌输一些难点知识,根据幼儿的能力和阅历,我们应要向他们传输日常浅显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懂得知识,理解知识,逐渐培养科学兴趣。除此之外,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全面,不能跑偏,不但要向孩子们传输自然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三、幼儿科学教育方法的实践

1.带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方面的简单小实验。要想培养好孩子们的科学兴趣,科学小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从孩童时代就热衷于各种小实验,并且亲自动手进行各种类型的小活动。在当代幼儿教育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有趣的实验,例如放大镜的实验,光的直线传播等,这些实验不但工具简单,而且很实用,能够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能够培养对于科学的感悟,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2.运用身体感官进行科学探索。科学是基于实践活动的一门学科,实践对于科学兴趣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喜动不喜静,教师需要抓住孩子们的心理活动,为孩子们指定合适的教学活动,身体感官在科学方面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通过眼睛,孩子们可以观察到实践结果,观察到世间百象;通过耳朵,孩子们可以听到各种有趣的音乐和声音;通过双手,孩子们可以绘画,进行小制作,从而进行创新。所以说,我们要解放孩子们的感官,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3.利用好大自然这个天然的大学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长久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的重要话题。对于大自然,人类要保持敬畏的态度,要保护自然,从自然中学习。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出游,例如登山和夏令营等,通过对大自然的零距离接触,孩子们不但可以接触到青山绿水,还能够接触到花花草草,各种动物,从而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4.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玩具小制作。人类由猿类变为直立行走的动物,这一伟大的改变背后是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人类解放了双手,双手的活动对于孩子们来说具着重大的意义,它可以开发智力,提高创造力。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例如制作纸飞机,捏橡皮泥,进行黑板报的比赛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开发智力项目,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孩子们会锻炼双手的灵活度,从而增强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也会倍加珍惜,从而了解到劳动的意义,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成长也有促进作用。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人的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幼儿科学教育理论需要广大教育者进行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必须不断对幼儿教育进行开拓和创新,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之路进行良好的奠基工作,营造出一个科学、文明的教育乐园,为孩子们的美好明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7

身份伦理属于伦理学范畴,是特定身份的道德概念,也包含特定身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和。所谓基于身份伦理的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研究是指根据幼儿教师这一特定身份来探讨“语言暴力”问题及其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在现实幼儿教育环境中,绝大多数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也真心热爱幼教事业,将教育对象视如己出、关爱备至,不存在或极少存在所谓的“语言暴力”问题。但是,由于幼教行业的特殊职业背景和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极少数幼儿教师在特定环境或因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存在一些“语言暴力”问题。

一、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类型及其表现方式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是针对幼儿教师这一特定的伦理身份的语言行为,它属于语言暴力的范畴。一般是指幼儿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游戏环节或其他生活教育环节中,使用恐吓、嘲笑、侮辱或诋毁的不文明语言,致使“教育对象”身心受到伤害,使幼儿内心留有阴影的一种行为。在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中,有的教师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和效果而使用错误的方法,有的则是教师内心情绪或不满的一种宣泄,没有教育目的,这两者应该区别认识和对待。不论何种动因,其主要类型和表现方式均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1.贬低型是极少数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中较为常见而危害相对较小的一种。当然,也因为危害较小,所以才较为常见。一般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不信任、不尊重,持有怀疑或否定之态度,并通过语言的行为贬低学生。较为常见的方式:“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都不会” “每次都是你表现最差,你是班上最差的学生” “别人都比你做的好” “你真的太笨了,什么都不会”等。这种贬低型的“语言暴力”严重挫伤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破坏其学习兴趣,严重的会导致幼儿自暴自弃。

2.讽刺型相对于贬低型而言,语言可能没有那么直接,大多通过反语义的方式进行表述,但殊不知这种潜在的危害是非常之大的,属于对幼儿伤害比较严重的类型。幼儿教师讽刺型“语言暴力”主要表现方式:“哎呦!你是全班最能干地方宝宝” “你怎么什么都是做得最棒的呀”你今天脑袋带到幼儿园来了吗”等。当然,有些教师在使用讽刺语言刺激学生的时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羞耻之心,使其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发奋努力,奋起直追,但事与愿违,效果极差。

3.恐吓型幼儿教师“语言暴力”是指以语言恐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错误行为。众所周知,幼儿是天真可爱的,由于其年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很多事物和语言行为都缺乏最基本的判断,本能性的缺乏安全感。因此,极少数幼儿教师就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使用恐吓性的语言,来达到某种目的。这是幼儿教育简化的行为,也是对幼儿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错误行为。幼儿教师恐吓型“语言暴力”主要表现方式:“再哭我就把你请到别的班去”“我让你爸妈把你带回去好了,不让你读书了”“小心我告诉你妈妈,说你不乖哦”“你再这样,我让全班小朋友都不和你玩了”“我要把你关起来”等。恐吓型的语言行为,对于幼儿来说,一般是“奏效”较快的,但却是一种短期效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哀求型。幼儿教育本身有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和“保姆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致使身心疲惫。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幼儿调皮捣蛋、不听指挥等现象时,教师受到身心两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无奈和十分消极的心态,继而采取哀求的方式解决问题,把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折射出来的问题“简单化”。幼儿教师哀求型“语言暴力”主要表现方式:“我怕你了行不行” “算我求求你了,我的小祖宗” “碰到你,算我倒霉好了” “我求求你了,让我省心点好不好”等。幼儿教师的这些话语,对于缺乏基本语言判断能力的幼儿来讲,其教育效果非常差,根本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甚至还容易误导幼儿的行为。

二、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成因

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虽是极少数教师的个体行为,却也长期存在,影响较差,危害较大。究其原因,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教师师德问题。从身份伦理的相关理论分析,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特殊行业的职业倦怠问题,当然还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造成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行为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也是相对复杂和多变的,但主要原因应该可以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师德失范。我国历来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视“师德”为教师之本,把“立德”作为教师之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物质利益的诱惑和刺激,教师队伍中的一小部分人开始忽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教师的职业修养,唯经济利益至上,价值扭曲,信仰滑坡。因此,一小部分的幼儿教师仅仅是把高尚的教育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基本的师德素养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忽视自身的人格修养,依法执教观念淡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耐心和责任心,滥用教育权利,不注重个人言行的导向作用,将个人在生活、感情或工作中的情绪带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教育学生,甚至述诸语言暴力,给幼儿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

2.教师的话语权失控。话语权是指用语言表达思想、表述观点的一种权利。虽然,一般意义上理解话语权似乎就是“说话”的权利,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它是一种很强大的语言力量,不仅是“说话”的权力,还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语言风格影响他人、褒贬他人。在一般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交流的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话语权都是受到一定限制和管控的。但是,由于幼儿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幼儿的话语“弱势”,导致幼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占有绝对的话语权,幼儿和教师之间不能平等地对话,逐渐形成一部分幼儿教师拥有话语的“霸权”,使用强迫、强加、强行的方式迫使幼儿“听话”或达到某种目的。另一方面,幼儿因其心理和行为的极其不成熟,在力量与智慧上无法与教师抗衡,幼儿的各种学习行为表现的评判权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具有单方面话语权优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保持单方面的主导性话语权,容易造成话语权的失控,将个人负面情绪带入教育活动中,不文明语言脱口而出。

3.特殊行业的职业倦怠。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教师因为周而复始地从事相同或类似工作,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在教师群体中,幼师又是最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群体。一般认为,幼师行业导致职业倦怠的特殊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无论学生如何变化,教师一般都在相同或相似的场所,讲授相同或相似的内容,这样重复性的劳动,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影响教师心情,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表现,“语言暴力”现象也随之产生。二是教育的对象。由于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为幼儿,而这个阶段的儿童生活自理或学习自律能力较弱,与之沟通交流等也非常不容易。教师的主要工作仍然是“生活照顾”和“习惯教育”,因此,幼儿教师难免会感觉烦躁和辛苦,进而影响其心情,为其“语言暴力”的使用埋下伏笔,带来先兆。

4.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是幼儿教师“语言暴力”产生的“土壤”之一。因为,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各种矛盾不断升级恶化,导致各种恶性事件频频见诸报端。这虽是国家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而且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自然会在历史的潮流中消亡,但这毕竟带来的一些恶劣的影响。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人都能意志坚定,善恶分明,忠于职守,但小部分教师受物欲的驱使,将其育人功能抛之脑后,仅仅是将其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缺乏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而有些家长也仅仅是将幼儿园作为“托儿所”,放松了对幼儿的管理。此外,当今社会儿童权利保护意识和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淡薄,忽略了对儿童的保护和教师执教过程的监督。这些都为幼儿教师对幼儿实施语言暴力提供了“土壤”。

三、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危害

幼儿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光荣而艰巨的,他们心系幼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幼苗”的茁壮成长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是值得全社会尊重的伟大职业。所谓幼儿教师“语言暴力”问题仅仅存在于极少数幼儿教师中,甚至可以说只是个别教师的错误行为。当然,“语言暴力”行为也还可以分为“有意”或“无意”、“严重”或“轻微”等多种类型和类别,其危害程度也相差极大。所以,我们讨论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性时不能片面地、偏激地看问题,既要分类梳理,也要充分认识极少部分幼儿教师“语言暴力”所带来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从身份伦理的角度分析,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严重破坏教师形象。破坏教师形象应该只是从幼儿教师“语言暴力”事件的面上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属于表象的危害。因为,全社会历来尊师重教,历来尊重教师的崇高地位,视教师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们还常用“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来形容教师职业的高尚。而当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发生并被披露时,其高大的形象正一步步被蚕食,教师在公众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已然不复存在。事实上,一些幼儿教师没有顾及个人的形象,对幼儿使用一些伤害人格、伤害自尊的“暴力性”语言,致使社会的负面舆论纷至沓来,教师形象大打折扣。由于此类现象的出现,人们正在从不同的视角重新诠释教师的形象。这点认识绝非危言耸听,绝非夸大其词,而真的是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2.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幼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碍往往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期。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往往会导致幼儿产生消极自卑、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性情暴躁等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幼儿未来发展。同时,幼儿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也会挫伤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幼儿出现厌学、逃学等,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四、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的伦理对策

1.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幼师师德修养。幼儿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明确自己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要求自我,不断树立崇高的正面形象,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幼儿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幼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对话意识,指导幼儿教师充分认识语言暴力的危害,不断提升语言修养和批评的艺术水平。

2.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方法。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理解能力较弱,对于事物无法进行清晰的认识,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以幼儿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教授给他们,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一些幼儿教师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幼儿无法理解,继而认为学生笨拙或故意捣乱,进而施以语言暴力。因此,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幼儿教师要在掌握儿童发展特点基础之上,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幼儿积极、有效学习,健康成长。

3.建立关爱帮扶机制,缓解幼师心理压力。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行为往往是由过大的心理压力造成。健全的心理机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之一。因此,建立健全幼儿教师心理关爱帮扶机制,缓解幼儿教师心理压力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园应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设立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定期邀请心理专家为幼儿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培训,开通心理专线,帮助幼儿教师及时缓解心理压力。相关领导要努力为幼儿教师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实施人性化管理,帮助幼儿教师排忧解难。

4.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学生权保体系。幼儿教师产生语言暴力行为,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监管不力,学生权保意识淡薄。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监管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加大对幼儿教师语言暴力行为的查处力度,避免出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将语言暴力行为纳入幼儿教师考核,从制度上杜绝语言暴力。建立学生权保体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监督教师行为,教师、家长共同管理学生,普及儿童法律保护知识,提升幼儿教师、家长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汨宝.教师“语言暴力”问题及其消除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0).

篇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及“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打破了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脱节,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生活来教育”表明生活乃是教育的内容,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的实际需要,教育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与生活应保持一致的高度。在体育教育中,我们从陶行知老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得到许多启迪与借鉴。 

一、幼儿的生活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基础 

“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告诉我们生活决定教育,教育的内容乃是生活,教育离不开生活且需通过生活进行。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的内容更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其生活的教育内容更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应“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也应“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 

体育来源于生活,结合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我们开展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对孩子体育兴趣的培养和参与积极性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我们在幼儿园里设立一些活动区角,如攀爬区、球类区等,我们的攀爬区是用各种小竹梯搭建的,幼儿可以自由组搭、自由攀爬;投掷区利用树木间隔挂上网兜,幼儿可以投过网、投进网;我们利用废轮胎自制秋千,幼儿可自由荡秋千……通过各种设置,让孩子体会到原生态体育的乐趣。 

结合幼儿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我们抓住孩子的兴趣点,精心创设能够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通过丰富的、活泼的、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幼儿体育课堂对孩子散发出强大的“磁性”。教师选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一些内容比较枯燥动作练习时,我们采用游戏教学法,教学中纳入“过小河”、“推小车”、“踩高跷”等游戏,这些游戏饱含生活气息,参与性强且富有趣味性。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理,而且培养了他们敢于吃苦、顽强拼搏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寓教于乐,促进了幼儿体育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总之,“生活化的体育”就是使幼儿的生活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重视教育与幼儿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幼儿现时的生活中挖掘可用的教育资源与教学材料,选择生活化的体育教育内容,使得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感受生活,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作能力、创造能力,获得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大环境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补充 

“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告诉我们学校的教育作用不应只限于校内,应该将学校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让学习者与广阔的社会大环境及大自然亲密接触。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好奇心是最强的,周围的任何现象和事物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成为他们观察和探索的对象。因此,幼儿园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幼儿园内,而应带着孩子们走出去,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获得更多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从而快乐、健康地长大。 

幼儿体育教学要将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孩子的身心健康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将体育课堂向外延伸,做到校内外相结合,培养孩子终身体育意识,这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社会即学校的”的思想相契合。比如可以鼓励家长带着孩子们参观体育赛事、体验农村的生活,帮助农民一起搬运粮食,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去社区,参观社区的体育比赛等,在幼儿园设计各种游戏学习实际技能,实地的教学、观察与操作比教室内干枯的讲授或视频、图片教学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孩子们也更愿意学习掌握某项技能。 

总之,“社会即学校”就是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不能局限在幼儿园,不仅幼儿教师要带着孩子走出去,更要和家长、社区密切联系,真正使得社会大环境成为幼儿园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开阔幼儿的眼界,让他们在社会的大海洋中自由地徜徉。 

三、教学做合一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明确指出:“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这与目前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如出一辙。幼儿园体育教学要求关注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参与性,面向全体幼儿,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要求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真正提升自身的体育水平。 

篇9

幼儿阶段是美术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是孩子发散性思维方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美术能促进幼儿大脑的协调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幼儿活动能力的提高。此外,美育有益于开发幼儿的智力,使其增强感受力、培养观察力、提高记忆力、丰富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促进创造力,总之,对幼儿的发展是相当有效的。

一、幼儿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国家应试教育背景之下,现阶段幼儿教育的发展普遍存在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好多的幼儿美术老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等同起来,机械地照搬,没有一定的方法可循。且教师过分放任自流,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师不敢教或不重视传授必需的技能技巧。其次,老师在教授的时候其形式局限,材料单一,内容枯燥,让幼儿和教师容易感到乏味、枯燥,从而失去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最后,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块,其幼儿美术师资也是比较缺乏的。幼儿教师肩挑重任,但真正受过正确的美术专业训练,善于指导、理解儿童的教师却为数不多。大多数的幼儿美术教育中用的是传统的老师,传统模式化教育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幼儿美术教育得不到实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意义和作用。

二、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

幼儿美术教育老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状态出发,来把握幼儿的教育活动。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首先就表现在激发幼儿的美术兴趣。不论是绘画的兴趣还是手工兴趣,或者是美术欣赏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和激发幼儿学习美术的兴趣。例如,幼儿喜爱绘画是天性,因为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观察方式,幼儿能够凭着自己的感受表达内心世界。所以,幼儿美术老师应该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出发,提高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作为一名幼儿绘画老师,这时候最适宜的就是给幼儿笔和纸,让他们任意地去涂抹,充分地感受颜色、感受自己涂抹的效果,激发兴趣。

2.多加鼓励,增强自信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其次还表现在多加鼓励,增强自信。幼儿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启蒙阶段,作为一名幼儿美术老师,应该适时给予鼓励,增强美术学习的信心。幼儿美术老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去鼓励学生,要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比如,针对绘画的同一题材,幼儿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都会有很大的不同,美术老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特点。如果发现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要及时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信心,获得自信和成就感。例如,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美术老师应该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把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老师就应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表扬,正面评价,增强信心。这样,才能够更加激发幼儿的美术创造力。

3.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策略,最后还表现在多角度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美术教育改革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应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要让孩子形成一种“照猫画虎”的习惯,应该具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性。幼儿美术老师要相信孩子是有表现能力的,要给予孩子表现的空间,允许孩子独特的、大胆的、有创意的表现。比如,在画动物的时候,老师为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应该让孩子自己想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动物样子。美术老师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的独特性和创意,再经过一定的指导,让孩子更具有表现力,增加自信。因此,在以后在美术课上会描绘得更出色、更有特点,更加具有创造力。

总之,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以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发展为中心,打破其幼儿美术传统教育的模式,借鉴和引入国内外美术教育的先进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美术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创意想象,启迪心智,进一步地提高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和质量。

篇10

2)实验实训中心及各教学单位应定期组织特聘专家、学术委员会成员建立实习考核专家工作组,工作组会定期、不定期对各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考核专家组要对带教老师进行横向考核并定期评优。

3)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在学校的教学经费中每年划出专项经费,重点用于支付举办有关会议、联系工作、调研检查、差旅等费用。其他建设经费由实习基地自行解决,同时对于一些实习基地,学校应收取相关实习基地管理费用。

4)基地一旦建成,不得随意变动。教务部门及教学单位应与基地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主动与实习基地单位交流经验,听取意见,改进工作,使之成为我校稳定的各专业所共有的教育资源。

2确定阶段实习工作,细化实习目的、内容,合理、科学地制定实习计划针对幼教专业的性质,根据学制,可将实习内容分为以下项目:

2.1大一上:幼儿园体验实习目的:

1)对幼儿园工作有初步的了解。

2)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

3)对幼儿园工作产生积极的情感。

2.2大一下:幼儿园保育见实习目的:

1)丰富幼儿园的感性经验,关注幼儿及其特点。

2)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熟悉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内容及要求。

3)了解幼儿园各项卫生保健制度内容及实施情况,重点掌握晨检和接待、日常消毒、安全服药、安全接送等环节的组织。

4)懂得幼儿心理保健的意义,主动呵护幼儿的心理安全与健康。

2.3大二上:生活活动实习目的:

1)进一步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各环节的内容,了解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的保育工作内容,丰富学生保教并重的观念,发现保教工作的不同点。

2)了解幼儿教师的职责,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初步学会组织、指导幼儿的生活活动。

3)会听、看游戏及集体教育活动,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学习做配班工作。

2.4大二下:游戏见实习目的:

1)观察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主要表现特点,认识游戏的教育价值。

2)观察幼儿自主游戏的方法,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3)学习组织幼儿自主游戏的方法。

2.5大三上:幼儿心理调查实习目的:

1)听、看并记录幼儿园教育活动,初步了解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指导方法。

2)了解幼儿园课程设置内容和班级管理的基本工作。

3)初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所学理论,观察记录幼儿在认知、情绪、个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

4)通过实践,初步了解幼儿园最常见的幼儿心理卫生问题及最易发生的意外事故,学习解决幼儿问题的教育方法。

2.6大三下:教育顶岗实习目的:

1)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性质和工作任务;在原任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按《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幼儿教师的主要职责全面参与幼儿园保育和教育工作,增强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的思想感情。

2)掌握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实习过程中逐步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利用和创设环境进行教育的能力,设计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

3)学习评价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3建立创新性实习基地,明确实习基地职责,严格把好实习单位质量关

1)实习基地应是符合国家办园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基本硬件条件良好,有6个班以上办园规模,办学情况稳定。实习基地应当是全日制县市级以上示范幼儿园,具有办学规模,师资稳定率高。

2)实习基地的幼儿园应保持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课程观;拥有指导实践课程的专业师资队伍;具备满足实习生所需的保教实习及生活的基本条件。

3)建立创新性基地的单位应对我校教育教学理念有较强认同感,本着自愿的原则,积极地配合我校师生从事教学实习等工作;积极选派本单位素质高、业务强的人员担任实习辅助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能保证实习计划的有效落实。

4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制定实习管理职责,确保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4.1实习主管单位的管理职责

1)实习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按照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

2)校长是学生实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切实做好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实验实训中心是具体工作机构,具体负责学生实习工作。

3)学校实验实训中心建立实习工作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工作的监督检查,形成良好的实习管理机制,确保实习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对实习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实验实训中心应当及时做出处理,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主管部门。

4)学校、实习单位和学生本人及家长在学生实习前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

5)实习期间,学校应当建立与实习单位及家长的沟通联系机制,争取实习单位的支持,使学生家长充分了解实习情况,共同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

4.2实习基地职责

搞好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离不开实习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为了齐心协力搞好实习基地建设工作,使其达到满足实习所需的条件,各实习基地应协助我院做好以下工作:1)将实习基地建设及接纳实习工作列入本单位工作计划,组织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有关事项,解决有关问题,做好实习指导人员的选派工作,安排实习生实习工作任务。2)依据建立实习基地条件,做好各方面的建设工作。包括相应的人员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使其达到目标要求。

4.3校外实训带队教师工作职责

校外实习带队教师主要指学校的科任教师,原则上不是实训中心部门的教师,他们属于学校实训带队的庞大队伍,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个人素质,极大地反映学校的教师素质。因此,此类教师的工作职责事关重要。

1)服从学校实训中心的实践教学安排,带队入园实习。

2)给予实践学习的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3)努力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原领导做好沟通和交流,真正地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

4)做好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评定、考核和相关资料的收集。

5)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幼儿园要为人师表,为学校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形象。a.了解实习的内容和具体要求。尤其是新老师,带实习前先仔细阅读实习计划,了解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认真细致地指导学生实习,配合幼儿园指导教师督促实习生按计划完成实习的各项要求。b.以身作则,按照所在幼儿园作息时间表上下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为实习生作表率。c.带实习期间,经常与幼儿园领导、指导教师交换意见,了解学生实习情况。d.检查学生到岗情况并做好记录,掌握实习生的表现及完成实习任务的情况,督促实习生严格遵守幼儿园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实习生守则,及时协调、解决见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为每个幼儿园都准备了实习记录本,每个幼儿园的大组长负责记录本的保管,早上把记录本放在门卫室,过了签到时间,他就必须将本子收走,所以这个本子请带实习老师到了幼儿园后到大组长那个地方去拿。拿到记录本后,首先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到各个班核实是否都到了),巡视时检查学生的仪容仪表是否符合规范,可以给学生照些相,作为实习资料保存。走的时候要填写记录本,记录本上有具体要填写的内容。e.严格把好请假关,对于违纪学生进行及时的批评和教育。学生请假必须经过当天带实习教师签字、实习班级老师签字及幼儿园领导三方签字,请假方可生效。f.了解和关心实习生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加强安全教育。g.带实习期间,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和专业特长到幼儿园班级听课,增加对幼儿教育工作的了解,从而丰富教学素材,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到各班门口看课表,选择性地去听课。h.根据实习内容,认真完成实习作业及总结。

4.4高职校外实训基地教师的工作职责

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师主要指校外的幼儿园的教师,学生实习直接面对的就是幼儿园的教师,幼儿园的教师就是他们的实践教师。因此,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到我校实习学生的实习质量,为此学校也把实习基地教师的工作职责纳入了我校实习教师团队的管理中来。

1)根据实习单位实习计划,结合实习生的特点,制定实习指导计划,并将计划交于实习单位和实习基地进行备案。

2)对实习学生的指导要多给予关心和支持,要以实际工作能力来指导学生。

3)负责实习学生的成绩的评定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