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经营范围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业经营范围,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业经营范围

篇1

1发展博物馆商店的意义

博物馆商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依托于博物馆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博物馆商店的经营范围很广,从人们旅行必备的衣食住行,到独具博物馆特色的旅游文化用品、书籍、旅游纪念品等。伴随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增多,博物馆商店的经营范围还在不断拓宽。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是博物馆市场化建设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文博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1文化传播的载体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传播及长久利用,所以教育传播是其主要社会功能。。依托于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商品,被赋予了地方特色、文化个性。例如在我国古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商店的文化商品多以兵马俑文化为依托,除了仿制的兵马士卒、各种印制精美的画册,小的纪念图章等也以表达秦时期的古文化为主题。通过博物馆商店的经营,历史文化信息被传播出去,商品销售得越多,信息传播得越广。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有效促进博物馆教育传播的社会功能”。

1.2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文物的收藏、保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各国的博物馆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费不足,除了国家扶持、募捐赞助,商业经营已成为各国博物馆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的博物馆商店总体发展水平较差,但已逐渐加大经营力度,如上海博物馆从1996年至今,开发出1600多种文化商品,去年的销售额达到2400万元,超过了全年的门票收入,有效的发挥博物馆商店的作用。

1.3旅游购物的中心环节

旅游购物是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在文博旅游业中,博物馆商店的合理经营是提高博物馆旅游购物的水平的关键。由于各地的文化信息不同,各地馆藏资源不同,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各具特色,依托于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商品,与当地的文化信息相得益彰,是旅游购物中的特色商品。如武汉博物馆以楚文化为主题,设计开发的编钟系列商品,很受中外游客的欢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营销学理论,分析消费者心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优势开发商品,形成有特色的博物馆商店,提高博物馆旅游购物水平。

2影响国内博物馆商店发展的因素

2.1经营理念陈旧

陈旧的经营理念是影响国内博物馆商店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大都依靠国家扶持,“耻于言利”的思想一直严重的影响了博物馆商店的发展。除了收售参观门票,小范围的出售旅游纪念品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商店的现状,规模和作用相当于小商品零售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博物馆商店的经营理念亟待更新,它不仅仅关系到博物馆的经济收益,也是现代博物馆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

2.2经营方式单一

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经营方式单一。现有国内博物馆商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博物馆自主经营,另一类是博物馆把店面转租给个体经营。从经营现状看,商品陈列都以简单的柜台陈列为主,导购缺乏专业训练,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实质完全相同的两种经营方式,既不能吸引顾客的购买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呈现出经营惨淡的局面。

2.3缺乏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

缺乏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随处可见的仿真饰品、钥匙链、文化衫等,博物馆商店类似旅游景点的小商品零售店,毫无特色。缺乏针对馆藏展品的文化定位的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消费群的定位设计。产品质量差,缺乏精品。

3构建现代博物馆商店经营体系

3.1更新经营理念——“以文补文”“拓宽博物馆商店经营的领域,实现“以文补文”是现代博物馆商业经营的新理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各地博物馆商店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引起世界的瞩目,西方人开始更多的关注东方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给博物馆商店的规模化发展带来契机。国外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早在1955年,就创建了一个具有国际性的组织“博物馆商店协会,简称为M.S.A”(Museum StoreAssociation)。拥有二千多名会员,大多是美国的博物馆,德国、加拿大、澳洲、日本、中国台湾的一些博物馆也加入了该组织,他们经营的商品多与馆藏和文物有关,品种丰富。针对我国博物馆的消费市场进行分析,有组织、有规模的利用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商品,让游客通过我们的商品了解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通过商品走出国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博物馆带来收益,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文补文”。

3.2细分市场。经营规模化发展

提高博物馆旅游购物消费水平,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是最好的推动力。文博旅游业发展,人们旅游购物呈现出新的消费需求。

3.2.1消费群及其需求分析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把国内博物馆消费群大致分为4类。(1)、大、中、小学生。这类消费者多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为目的。他们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购买力较低。主要消费食品、小型的纪念品如印章、宣传画册、书签等。(2)、普通国内游客。消费目的是为获得一定的文化体验。他们有固定经济收入,购买力中等。这类游客人数较多,购买商品的种类很多,购买动机各有不同。从食品、服装等生活日用品,到特色的文化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成为购买的可能。(3)、海外游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寻根或对异质文化的向往,来到博物馆。他们经济实力较强,因而购买力较强,购买的商品种类很丰富,特别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商品最受他们的欢迎,这也是海外游客消费需求的中心。(4)、潜在消费群。这类人群通过书籍、网络等间接手段完成消费。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同,购买力也很难预测。

3.2.2细分市场

根据对消费群及其消费需求的分析,针对目标顾客细分市场,博物馆商店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销售策略,这是现代市场经营的必要手段。根据对博物馆消费群的大体划分,我们把博物馆商店的市场空间也大体划分为4大块,即学生消费市场、国内普通游客市场、海外游客市场以及潜在消费市场,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突出每一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如针对学生消费市场,结合学生的消费目的,以文化教育为主旨,消费等级偏低,可以开辟出售食品、饮料、小型文化纪念品为主的学生休闲厅,免费提供一些与博物馆文化相关的书籍、画册等。而对于海外游客的市场,特色的传统文化商品是商店经营的重点。开设海外专柜,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和环境,满足海外游客的消费需要。

目标顾客的确立,使得博物馆经营做到有的放矢,从营销策略的丰富,到不同文化商品的开发都更有针对性。细分市场使博物馆商店的经营从盲目经营走向秩序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多,博物馆商店的经营范围将获得更多的拓展空间。

3.2.3扩大经营规模,拓展销售渠道

博物馆商店经营范围扩大,使博物馆商店最终有别于小商品零售店。例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其博物馆商店的规模很大。馆内有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它城市设立销售点。馆内销售的书有6000多种,商品近2万种。博物馆开发商品非常慎重,但销售面很广,每年寄出1300多万本商品目录,为6O万人邮售商品。据前几年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考察的人讲,商店的营业额已超1亿美元大关。已从一个小纪念品中心,发展成推进文化教育的主要延伸机构和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

国外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看到博物馆商店在文化传播和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单一的经营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例如利用广告和网络资源扩大商品宣传力度,开设连锁店、专营店,直销、邮购、网络销售等多渠道经营,推动博物馆商店的发展。

3.3个性文化商品开发,提升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产品是影响消费水平最直接的因素。文化商品开发成为发展博物馆商店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文化定位设计。以不同的博物馆资源作为商品开发的文化定位;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以宫廷文化作为其产品的文化定位,而云南博物馆则以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服装服饰为特色,以突出少数民族风情为文化定位;其次是产品价值定位。根据不同等级的消费需求定位产品开发的等级,不仅要有精品也要有面对大众的消费品;最后是产品质量的定位。这是完成产品开发的关键。目前博物馆商店经营的商品大多直接从小商品生产制造商那里挑选,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现象严重。作为文化的圣殿,劣质的产品只能损害博物馆的形象。在“2002博物馆文化商品研讨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展的文化商品中有4O多件曾经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宾。运用传统元素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打造文化精品,这是博物馆开发文化商品的优势。

博物馆商店的经营应突出文化性的特征,而其中个性文化商品是体现文化性的根本,也是博物馆商店真正有别于旅游景点的零售店的根本。博物馆除了立足于本馆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以外,还可以互相利用馆藏资源合作开发,使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成为一种产业,不断推陈出新,赋有生命力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篇2

中图分类号:F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1-0151-0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旅游业所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加重。随着国家对中小城市政策的不断倾斜,小城市的经济也在飞速的向前发展,人们不再为温饱等生活必需的基础物质所困扰,外加交通的便利和人们收入的增加,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外出旅游就是其中一种方式,旅行社在小城市也不断地发展扩张,人们也更加的注重旅行社的服务水平。

一、当前小城市旅行社发展的现状

(一)小城市旅行社的总数不断增加

随着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多,各行各业在小城市中的发展也在不断加快。旅游业也在小城市逐渐成为朝阳产业,人们在选择出外旅游的时候也更加的倾向于通过旅行社来进行。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旅行社的规模和总数也在不断地增加。通过研究表明,小城市中的旅行社每年都在以10%左右的规模增长,并且还有加快的趋势。虽然旅行社的总数在不断增加,但每年关闭和停业的旅行社也在不断增加,旅行社的盲目竞争使得它们的“存活率”并不是很高,总数的增加不一定是说明旅行社行业发展良好,相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二)小城市旅行社经济收入进一步增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小城市的发展也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也更加的追求精神的享受。出外旅游就是对生活质量追求不断提高的表现,由于小城市的人口基数更大,消费人群也就更多,旅游市场的规模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小城市中,人们选择旅游社出游的也在不断增多,由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小城市旅行社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市场潜力巨大。

二、小城市旅行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旅游热点的重视过高

小城市的旅行社由于经营范围不广和企业经营效益不高,所以它们就会只关注近期的旅游热点来吸引游客,这样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于其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这种不利会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旅行社要时刻关注旅游热点和游客的兴趣喜好变化,一旦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信息就会失去大量的游客,这样在无意中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由于现代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普及,游客对于旅游热点也较为熟知,小城市的旅行社再不断地加大宣传力度就会造成游客的反感和内心的抵触,认为它的旅游产品不具有品味和个性化,只能盲目地去跟风逐利。所以旅行社对旅游热点的重视过高也会成为限制旅行社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对游客的管理较为松散

由于是小城市,所以缺少具有较高旅游专业素质的从业人员,旅行社的管理也就不正规和较为松散。其中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的大幅增加,小城市的居民也越来越多的投入到旅游大军中来。但他们的品味和兴趣爱好不同,旅行社不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提供出不同的,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旅游服务方案,使得在旅游过程中缺少了人文关怀,使得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会有被动接受的感觉,不能很好地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不能凝聚游客的心,所以旅行社在管理的过程中就会缺少凝聚力,就会显得十分松散。

(三)小城市旅行社内部没有合理的经营体系

小城市的旅行社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以及管理水平的低下,往往存在着盲目竞争、恶意竞争以及经常发生和游客产生矛盾的现象,这都与他们没有一个合理的经营体系有关。在小城市的旅行社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内部责任分工不明确、组织涣散以及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品牌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不同部门的职责不明确,企业内部还不具有明确的市场营销、产品策划和管理决策等部门,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出现多个部门去参与,这都和一个良好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所不符。同时没有一个合理的经营体系也会降低旅行社的竞争力,这都是小城市中旅行社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小城市旅行社没有形成内部的旅游文化氛围

由于小城市的旅游开展较晚,旅行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发展较慢,这些旅行社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很少去考虑旅游文化的营建,所以游客来到旅行社也不会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和这个旅行社独有的魅力。小城市的旅行社很多不能长远发展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旅游文化氛围的营建,旅行社和游客之间往往只是经济利益的往来,缺少人文关怀和个性化的贴身服务,旅游文化氛围的营建对于旅行社来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这种无形的资产的影响往往是巨大的。小城市的旅行社生存时间短,很多都是因为对旅游文化氛围的营建不够重视。

(五)小城市旅行社没有形成完善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

随着近些年小城市旅游业的兴起,旅行社也出现的越来越多,他们相互竞争不断发展。但随着竞争的加大,由于经营失败停止经营的也越来越多,很少有能成功经营较长时间的。究其原因,这和它们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使得他们在面临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市场的千变万化很难做到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壮大。

三、小城市旅行社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积极发展多样的旅游项目

小城市的旅行社要把目光看得更远更广,积极与众多的旅游景点合作,扩大自身的市场营销范围和经营范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也会不断提高,对于旅行的目的地也会更加的挑剔。他们不会再只为了去游山玩水,更多是想体会旅游带给他们的乐趣,不再以单纯的去景区看一看,而是更想和外面的世界多接触一下,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所以旅行社给游客提供的不仅要有景区观光还要有些开阔视野的现代都市旅游。由于游客的种类很多,例如一些老年人想要在晚年的时候多出去走走,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旅行社就可以推出针对老年人的老年游活动,多组织他们去一些舒适的地方游玩。对于恋爱中的情侣来说,他们沉浸在恋爱的甜蜜之中就更想去一些浪漫甜美的地方旅游,所以旅行社可以针对他们组织一些浪漫的爱情游活动,多去一些充满浓浓爱意和浪漫的景区游玩。还有一些是中年的全家想出外旅游的,他们往往是三口之家,营造一种家庭的幸福氛围就是首选因素了,可以选择一些海滩、野外、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让大人在远离都市工作压力的时候感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温暖,让孩子在远离作业和学习的压力时感受到和父母在一起游玩的快乐。

(二)提高管理水平

小城市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对于游客来说一切都感到十分的新鲜,这会让他们对自身的个性喜好和旅游景点都缺乏一个准确的认识和了解,这对旅行社的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怎样管理好不同类型的游客。要想提高对游客的管理水平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素质,小城市的旅行社可以多组织一些对员工的培训,请一些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培训他们如何处理好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以及和游客之间发生矛盾误会时应该怎样解决,这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都很有帮助。同时旅行社不能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都采用统一的管理方式,这样会让游客感受不到旅行社的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例如对老年人要提供更加贴心的全程照顾;对待年轻人,可以去迎合他们年轻富有活力的特点,在旅游的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忘却工作给他们带来的烦恼和压力得到身心的放松。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对不同游客的管理,同时还要针对不同收入人群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高收入人群要在多消费的基础上得到更加舒心的服务,所以旅行社对待他们要有预先的准备方案。对于低收入的人群,去旅游是想感受到游玩带给他们的快乐,忘却生活中的压力,旅行社在管理他们的时候也不要缺少温暖的关怀,毕竟低收入群体是占人口的大部分。人们在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会更加追求生活的质量和品味,所以旅行社要想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对游客的管理水平是必需的。

(三)积极建立小城市旅行社内部的经营体系

一个好的企业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特有的内部经营体系,这对小城市的旅行社也同样重要。旅游业在小城市的兴起,这对小城市中的旅行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小城市的旅行社要积极建立自己内部的经营体系,只有有一个健全的经营体系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面提到的小城市旅行社经营中经常会出现职责不明、内部管理混乱的现象,这都和其没有一个良好的经营体系有关。旅行社要分清权责,不同部门的职责要做好,不要出现越权管理经营的现象。负责市场营销方面的部门要努力做好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负责旅游服务的部门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决策者不要过多的去干扰员工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相信员工的才能。

(四)积极建设小城市旅行社的旅游文化氛围

一个好的旅行社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品牌,要让游客在旅行社中感受到一种特有的旅游文化,这种旅游文化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建立,这种文化就是旅行社的品牌形象。近些年常常发生的导游和游客以及旅游和旅行社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旅行社忽视对旅游文化氛围的塑造和培养,由于缺少这种旅游文化的氛围,使得游客和旅行社不能建立一种密切的关系,久而久之矛盾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旅游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旅行社从业人员本着人文关怀、顾客至上的理念去用心对待,这也是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就是这种看不见的竞争力往往才会决定旅行社的成败。

(五)完善小城市旅行社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

我们看到在小城市中旅行社往往不能长远发展,这都和它们没有一个良好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有关。小城市旅行社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完善自身的经营风险防范体系,这个防范体系需要科学合理的去建立,也需要不断地去完善修补。这个风险防范体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预警机制、风险控制体系和发生风险及时处理的部门。预警机制就需要对市场行情的变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掌控,在市场风险来临之前就要对企业发出警报以便于旅行社做好充足的准备。风险控制体系就是在风险来临的时候要把灾害控制在最小的可控制范围之内,一旦做不好就会使企业难以承受压力以至于失败,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处理困难风险的部门,即使预警机制发出警报要是处理不好也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四、结语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加重。在全面、协调的经济发展战略下,小城市的旅游业也逐渐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小城市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旅行社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旅行社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盲目竞争、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的问题,这在各行各业刚起步的时候都是常见的,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旅游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这些问题要不及时解决会成为旅行社的致命伤害。所以小城市的旅行社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不断修复自身的问题和努力达到一流的服务水准。

参考文献:

[1] 于 江.我国旅行社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4(10).

[2] 张 红,贾 哲.对我国传统旅行社经营管理的分析[J].科技展望,2015(4).

篇3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041-06

新锦江于1993年6月成功上市,成为我国第一家旅游上市公司。随后,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有所增加并不断调整。截至2011年12月,旅游上市公司共有21家,其中A股19家,B股3家。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分类原则和方法,当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或等于50%,便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类别;当公司没有一类业务的营业收入比重大于或等于50%时,如果某类业务营业收入比重比其他业务收入比重均高30%,则该公司划入此类业务相对应的行业类别,否则将其划为综合类。由于旅游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基本围绕饭店业、旅行社业和景点娱乐业及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所以一般将旅游板块划分为酒店类、景点类和综合类(冯青 2005)。基于此种分类标准,目前旅游上市公司A股中属于综合类的有6家:首旅股份(600258)、中青旅(600138)、中国国旅(601888)、国旅联合(600358)、西安旅游(000610)、旅游(600749)。本文试图通过这六家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和相关财务指标,分析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战略和业绩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其业务和规模的不断拓展,多元化战略成为很多公司战略选择。美国学者Rumelt用专业比率(SR)和关联比率(RR)两个量化的指标将企业分为不同多元化类型,并认为相关型和主导型多元化企业经济绩效最好;经济绩效最差的是非相关多元化及垂直结合型企业。

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张卫国等(2002)年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和多元化程度做回归分析得出,多元化程度与经济绩效存在负相关关系,但多元化类型对企业经济绩效有显著影响,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企业的经济绩效要普遍好于实施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但黄海波(2007)以房地产上市公司(2001-2003)为样本,研究发现多元化水平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但与用托宾Q衡量的公司价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张荔等(2011)通过对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程度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

旅游企业的多元化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但长期以来都以定性研究为主,如王东静(2003)对旅游上市公司采取多元化经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郑媛媛(2006)提出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可能带来的战略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经营管理风险和人才风险,并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控制措施;依绍华(2006.2007)则分析了旅游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实施条件和制约因素,并分析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后如何整合资源。直到近两年开始,才出现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的定量研究,如王彩萍和徐红罡(2008)以2001-2006年旅游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其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发现多元化经营带来了正的经济后果,即多元化经营提高了企业业绩;祁黄雄和陆建广(2009)通过选取2007 年旅游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部分数据,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不同类型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与其的关系,认为应该根据旅游上市公司的不同类型来选择多元化战略;黄海玉和黄文涛(2011)经过对2000-2009年沪深两市三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资源类旅游上市公司的相关多元化和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这种正相关关系并不是通过效率联结的;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相关多元化和绩效呈不显著负偏相关,通过效率也和绩效不显著偏相关,但是两者效果叠加则显著负相关。

由于旅游的行业特征,以及旅游业上市公司数量有限等原因,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不算很多。在有限的定量研究中,都认为综合类上市公司绩效与多元化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但实际经营中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如中国国旅集团和青旅集团已经采取多元化经营。因此,有必要分析综合类旅游企业中,采取不同多元化策略对绩效带来的影响。

二、综合类上市公司分析

(一)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类型

根据美国学者Rumelt的两个量化指标,即专业比率(SR)和关联比率(RR)将企业分为不同多元化类型,其中

专业比率(SR)=企业最大经营项目的销售额/企业销售额

关联比率(RR)=企业最大一组以某种方式相互关联的经营项目的销售额/企业销售额

并且采取以下划分标准:

SR≥0.95 专业型

0.7≤SR≤0.95 主导型

SR≤0.7,RR≥0.7 关联型

RR<0.7 非关联型

篇4

建德市属于典型的山区,地形复杂、环境多变、物种多样,给主导产品选择和产业布局带来10诸多不便;目前,主推的竹子、干果、油茶、珍贵树种四个产业,都存在总量太小,点多面广,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的问题;在布局上,除干果之外,都存在到处都有到处都不成气候的通病,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特色和亮点。虽然出现了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的苗头,但目前的经营机制还是以传统的集体经营和分户经营为主,约占经营面积总量的90%,经营主体自觉性不高,导致大量的基地处于失管状态。林业经营范围主要是山地,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较农田和耕地更差。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这一劣势更加凸显,目前采伐1m3木材的成本较之10年前增长300%,较之一年前增长约10%至15%,由于有实际农事经验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形势会越来越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成为林业发展的瓶颈。林业一产由于生产时间长,气候、环境变化多样,投资风险十分巨大,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政策风险,二是市场风险,三是意外风险。在现有体制下,我国的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力极大,同时政策变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对长远投资的行业相当不利;同样,由于投资回收期长,很难预测各种因素对市场的影响,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大;由于自然条件差,气候、环境、病虫害、森林火灾等不确定因素随时会对基地造成大面积甚至毁灭性的危害,意外伤害风险同样很大。以宏达等4家为代表,以生产木制品为主的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总注册资本金4126万元,2011年销售额4.15亿元,资本金只占销售额的1/10,资本不足,运作稍有不当,就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木制品企业主,大多农民出身,靠着敢闯、敢干、敢吃苦的精神,资金一步一步积累起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水平就成了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乾潭镇木制品企业长期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木制品产品主要有三大类:锯材、异形胶合板、家具,三者相互之间很难成为上下游关系,造成相互之间的交易很少,浪费了原材料资源,增加物流成本。旅游行业是市场化程度十分高的行业,应遵循市场规律,打破所有制界限,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现行的旅游资源经营权被国有公司垄断,抑制了旅游业的发展。建德旅游资源卖点在于水、人文和山,水是建德的特色,人文是建德的光辉历史,山是建德旅游的补充,《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都留下建德的痕迹,孟浩然、范仲淹、杜牧、黄公望、严子陵、、等历史名人都在建德留下足迹,但是在建德旅游中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篇5

    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概念:

    “农家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的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二、湖南长沙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长沙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去年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

    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模式:

    1.城市郊区型。城郊经济基础好,空气洁净,交通便利,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景区周边型。我市现开辟了8个森林公园,拥有大围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有灰汤温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3.基地兼容型。我市农村种植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注意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了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按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

    1.观光观赏型。我市农业种植资源极为丰富,长沙花木带、各地茶园果园药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开发观光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域。

    2.参与体验型。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

    3.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丰富,长沙植物园、望城黑麋峰、浏阳大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等活动,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

    农家乐投资开发主体角度:

    1.农户联合型:特点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乡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公司)农户型:特点是:引进旅游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和接待量较大。

    3.(公司,社区)农户型:特点是:参与三方责任和分工明确:公司负责旅游景点(区)的规划、营销、培训;村委会协调,农户按规定接待、导游。

    三、长沙休闲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休闲农业还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有明显的盲目性。对休闲农业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

    一、适用的规范标准。

    2.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开阔,缺乏多样的特色设计。我市现有休闲农业主要是以观赏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没有整体的营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特有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长沙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水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长沙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

    2.丰厚多奇的乡村景观资源。我市环城的大水面大面积的种植产业,体现了鱼米之乡的色彩;浏阳、望城、宁乡的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显示了山乡风情;使人感受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魅力,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完善的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市周边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从客源上看,“长、株、潭”2005年,三市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5.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我市农家乐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旅游投资主体。

    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把这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亮点培育好、发展好,为之服务好。

篇6

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概念:

“农家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的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二、湖南长沙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长沙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去年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

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模式:

1.城市郊区型。城郊经济基础好,空气洁净,交通便利,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景区周边型。我市现开辟了8个森林公园,拥有大围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有灰汤温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3.基地兼容型。我市农村种植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注意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了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按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

1.观光观赏型。我市农业种植资源极为丰富,长沙花木带、各地茶园果园药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开发观光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域。

2.参与体验型。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

3.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丰富,长沙植物园、望城黑麋峰、浏阳大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等活动,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

农家乐投资开发主体角度:

1.农户联合型:特点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乡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公司)农户型:特点是:引进旅游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和接待量较大。

3.(公司,社区)农户型:特点是:参与三方责任和分工明确:公司负责旅游景点(区)的规划、营销、培训;村委会协调,农户按规定接待、导游。

三、长沙休闲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休闲农业还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有明显的盲目性。对休闲农业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

2.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开阔,缺乏多样的特色设计。我市现有休闲农业主要是以观赏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没有整体的营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特有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长沙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水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长沙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

2.丰厚多奇的乡村景观资源。我市环城的大水面大面积的种植产业,体现了鱼米之乡的色彩;浏阳、望城、宁乡的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显示了山乡风情;使人感受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魅力,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完善的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市周边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从客源上看,“长、株、潭”2005年,三市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5.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我市农家乐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旅游投资主体。

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把这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亮点培育好、发展好,为之服务好。

篇7

制度是发展的根本,诚信是企业的灵魂。为了开展好全旗旅游诚信服务经营活动,使之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我旗加强了旅游诚信服务制度建设。一是制定出台了《某某旗旅游行业诚信活动方案》、《某某旗旅游行业诚信公约》。二是为配合“诚信旅游在行动”活动的开展,相继制定了《某某旗旅行社管理办法》、《某某旗导游人员管理办法》、《某某旗景区(点)管理办法》、《某某旗星级宾馆(饭店)动态管理办法》、《某某旗旅游定点企业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使企业开展诚信活动有制度可依。三是积极组织旅游企业签订旅游局印制的《诚信公约》,签约率达100%。四是严格要求各旅行社使用《国内旅游合同》规范文本和《服务质量跟踪意见表》,并初步建立了旅行社和导游人员诚信档案。

二、加大宣传监督力度,为诚信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一是在“3·15”活动日进行了某某旗“诚信旅游在行动”的启动仪式。组织各旅游企业开展了以“创建诚信企业倡导理性消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发放了《某某旗旅游诚信公约》、《某某旗旅游资源》、《旅游小常识》和各旅游企业宣传资料等,并设立咨询台,为广大消费者答疑解惑。

二是联系《某某旗周报》、某某旗电视台等媒体对诚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进行宣传报道,大力营造诚信经营,理性消费,明明白白消费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氛围。同时力争将旅游行业纳入全旗行业“十佳”评选活动中,并与团委联系积极评选旅游企业“青年文明号”。

三是聘请了11名旅游行风监督员,并颁发了聘书;向全社会公布了旅游诚信监督电话和旅游质量监督投诉电话:3212731,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诚信服务体系,加强了全旗旅游诚信监督、督促作用。

三、树立典型,积极开展“旅游诚信经营企业”创建活动

自开展“诚信旅游在行动”活动以来,各旅游企业积极参与,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活动。

一是各旅游企业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开展诚信经营企业创建的具体方案,使诚信活动有方案可循;对员工进行了岗前培训和诚信服务培训,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均切实加强了安全管理,健全了安全制度,制定了安全应急预案,为杜绝安全隐患,确保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

二是各旅游企业分别根据自身行业和企业特点,开展了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服务和让利活动,并涌现出一批诚信经营的企业。6家星级宾馆(饭店)开展了以让利消费者和诚信服务为主题的“美食周”、“美食月”、“周年店庆”和“节日酬宾”等活动,让消费者得到真正的实惠;双扶饭店和广通宾馆还分别斥资30万元和8万元对宾馆内部进行装修改造,为消费者创造更加舒适的消费环境;维信国际高尔夫度假村制定了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反馈处理制度,并从5月初开始推出了每周三为高尔夫日,针对散客及嘉宾实行480元(含果岭费、球童费、球车费)的高尔夫项目消费;金港湾旅行社本着“诚信服务顾客至上”的宗旨,坚持走“诚信守约服务优”的发展道路,受到顾客好评,不断有游客送锦旗;新天地旅行社开展了“诚信旅游信誉树立诚信旅游形象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活动,实实在在为游客办实事,积极为摔伤的游客治伤理赔、到购物地为游客退换购买物品、在“青少年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中免去17名贫困生的费用等。

四、加大检查整顿力度,确保诚信服务活动落到实处

篇8

农业旅游扶贫的作用及功效正越来越为公众及各界人士所了解和认可。从农业旅游扶贫发展历程和实践来看,扶贫对象参与旅游业供给投入从而脱贫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及过程参与旅游经营;二是农副产品参与旅游销售;三是扶贫对象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参与农业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四是人力资源直接参与旅游经营,也就是本文所提的就业扶贫。

其中,前三者参与农业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客观保障性,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旅游的就业则受到诸多现实条件限制,在旅游扶贫中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据相关调查,至2011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仍达1.08亿人,该部分群体主要为年龄较大中老年人、妇女、技能缺乏或就业期望值高的人员,是未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巨大压力和挑战[1]。面对这种压力和挑战,农业旅游所具有的就业门槛低、劳动强度低、直接吸纳劳动力当地从业、收入丰厚等特征,恰是转移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好途径之一。据农业部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13.5 万家休闲农业经营体中,从业人员92.4%为农民,他们人均产值5.41 万元,是同期全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值的2.75 倍。

(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1998华夏城乡游”、“1999生态环境游”、“2006中国乡村游”、“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2009中国生态游”),农业旅游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在吸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方面,更体现出巨大作用。众多学者如黎洁(2005)[2]、操建华(2006)[3]、冯淑华等(2007)[4]、黄郁成(2008)[5]、吕白羽(2009)[6]等,都对此进行过研究论证。

但从目前中国农业旅游发展的规模以及现状来看,中国的农业旅游产业链过于短小单一,经营零散,以观光农业为主,尚处于粗放化的初级阶段,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受到较大制约。

二、目前农业旅游就业扶贫的模式及问题

(一)以城郊分布并带动就业扶贫为主

我国农业旅游目前主要呈现出围绕在城市周边的城郊分布状态,且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大都市周边农业旅游发展较为繁荣。现在全国影响较大的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尤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最。例如北京有农业旅游景点 130多个,广东的观光果园就有近百个。

(二)农业旅游产业链中以核心企业带动就业扶贫为主

从现有农业旅游产业链结构来看,诸多农业旅游经营企业的各级供应商一般都来自城市范围,农业旅游经营过程中所需物资和服务多由城市旅游企业或其他相关企业提供。而且,农业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基本是通过辐射宣传或城市内旅游经销商促销两种途径完成,并未形成农村扶贫空间范围内真正独立的产业链节点。因此,目前来看在农业旅游就业扶贫实践中,能够提供就业且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仅为农业旅游经营企业,且地域范围以城郊为主。

(三)存在的问题

从长期的农业旅游发展来看,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腹地的农业旅游资源及吸引力远远大于城郊,在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逐步发展影响下,城郊区位优势将逐渐弱化,目前的农业旅游布局状态及经营模式必将因而调整。一是从农业旅游发展空间范围的横向吸纳能力来看,广大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腹地尚有众多剩余劳动力未能充分通过农业旅游发展途径就业;二是从农业旅游发展产业链结构的纵向吸纳能力层次来看,农业旅游产业链结构短小单一,缺失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链中间节点空间,使农业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扶贫功能受到极大限制。

三、农业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扶贫发展对策

我国的农业旅游未来发展应朝向三个方向努力,将会极大提升农业旅游就业扶贫的能力。

(一)丰富农业旅游功能,扩大经营范围

从观光农业向休闲度假农业转变是农业旅游总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要进一步丰富农业旅游产品,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如特色农用交通、农俗节庆体验、农务赛事娱乐、农业生产体验、农家旅游纪念品等,这将会大大提升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增加客源及旅游者逗留时间,从而扩大劳动力需求量,实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拓展农业旅游产业链结构,扩展经营空间

目前短小单一的农业旅游产业链结构,在向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转变过程中,将滋生诸多界于原本供应商、旅游企业及消费者之间的各行业领域内的链条节点,如从事特色农用交通的运输业、农俗节庆赛事的文化业、农家旅游纪念品生产的加工业、借助农文化宣传的销售业等系列中间供应商。

当地农民剩余劳动力所具有的天然地方气息和文化背景是从事这些中间供给劳动的最佳劳动力,如畜力牵引的马车、牛车、狗拉爬犁等交通运输,农务习俗节庆活动的组织表演,农特产材质的加工或传统手工艺品的加工等。一旦形成高质量的规模经营,将形成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三)完善产业链上辅助节点,促进就业增长

在农业旅游的规模化和多元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需要外界环境支持和协调解决的制约问题,如政府角度的行政支持、法律保障、资源投入等,教育培训机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行业组织在产品规格、服务标准方面的规范,以及企业间交流合作的协调促进等。这些制约问题需要产业链上构建系统的支持和辅助节点,及时提供辅助支持,以保证整个农业旅游产业链系统的正常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产业结构调整要有效促进就业增长[J].中国劳动,2013(03):5-13.

[2]黎洁.西部生态旅游发展中农村社区就业与旅游收入分配的证研究――以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周边农村社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5(03):18-22.

[3]操建华.旅游业对农村和农民的影响――贵州省荔波县、云南省昆明市团结乡和云南省石林县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0):72-77.

篇9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也取得很大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在大家一味“城市化”的时候,问题也逐渐凸现──房价居高不下、高通胀、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加重、环保压力空前巨大,在这些物质上问题外面还有更大的问题就是日益担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和快节奏下的都市人心理健康也急需关注。城市发展的同时,往往我们遗忘掉城乡结合部或者无暇顾及到城郊的发展。这样在城乡结合部就出现了治安、卫生、教育上的短板。如何保证城市建设能又快又好的发展,有能保证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享受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呢?同时又能对城乡结合部的一些问题做出积极的建设呢?笔者建议大力发展都市城乡结合部与休闲观光业互相融合相互促进发展。这种生态的互补的城市建设模式应该值得大家探索。

一、都市建设与休闲观光业融合发展现状

休闲观光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把该产业集中在正是由于休闲观光农业兼具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保健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休闲农业已成为国内外农业发展一个新的趋势。以前该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农村,具体实施下来的话,地处偏远,再加上都市人的紧张生活节奏很难估计到偏远地方。所以打破常规,把该产业“移植”到都市的城乡结合部,目前这种发展现状大致如下:(1)发展模式多样化。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的档次结构也随之更加丰富和多元化。(2)发展方式特色化。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有别于一般的休闲旅游业,它必须运用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去发展,因而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产品开发必须逐步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3)形象建设建设高品位化。休闲农业要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上规模、上档次、成气候。形象提升走品牌化。休闲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整体的形象,使得有资源特色、有管理能力的休闲观光项目同样受到影响;同时,休闲观光农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大、做强,必须突破以往“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因此,有资源特色与经营实力的休闲观光农场必须靠品牌推广来经营,以知名品牌的特许经营形成连锁经营的格局。当地政府应运用行政力量,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平台,将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进行包装与市场化运作,以提升其整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行业协调协会化。在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基础较好、已经成片开发的地区,应该鼓励其经营者成立协会之类的组织,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宣传促销、会员培训、活动安排和受理游客投诉等。协会应制定相应的章程,规范服务行为,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授牌、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宣传促销。如湖南在全国率先实行休闲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工作。

二、目前制约都市建设与休闲观光业融合发展模式的一些问题

篇10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根据市场的需求,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各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与优化,形成规模更大、品牌更鲜明、效益更佳的区域旅游联合体的旅游经济行为。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区域旅游经济协作系统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和运转方式(马海鹰,2004)。完善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有助于促进旅游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宏观驱动力。

区域旅游合作是通过旅游业要素的流动、共享,达到旅游经济增长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之目的,最终扩大地方就业,增加外汇收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的融合,改善国际关系,提升区域形象和地位等,其主要的宏观驱动力有:

1.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由于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作用及各地区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可移动性、地区差异性的特点。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旅游资源数量、结构、质量、分布不可能完全一样,主导旅游资源也会有显著差别,区域之间的资源具有互补性。资源互补通常是区域间旅游业联合的基础,实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可以跨越地理范围限制,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区域旅游资源的区域差异较大,互补性较强,为区域之间开展旅游合作,形成丰富、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扩大要素流动范围,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区域旅游业在其成长过程中,经济总是和规模不断扩张,市场范围逐渐扩大,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逐步加快。

原有区域空间越来越不能满足要素扩张的需要,需要寻找新的更大的空间。特别是区域旅游企业营销网络的扩大和客源市场半径的增加迫使要素突破本区域限制,向区域外更大范围流动。区域合作为这种扩大的要素流动提供了发展空间,使不同区域的旅游产业要素相互融合,形成最佳的配置效率。发达地区的大量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投资项目和投资区域,一般选择资源、劳动力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作为合作的对象,以实现其资本增值之目的,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劳动力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机会,当地的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两者的联合提高了双方要素的配置效率。国际上,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以著名的饭店集团为主)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渗透、联合,为这些国家的旅游接待业和旅游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就是这种动力机制的有力证明。

3.加强旅游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需要。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生产。旅游行业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有些产业甚至把信息作为赢利的核心,如旅行社业。旅游信息的不及时和不准确很容易造成旅游资源的重复开发和浪费。行政区的封闭式旅游发展忽视旅游信息的重要性,既不主动了解外界旅游信息也不向外旅游信息。这样就不能及时依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开发一些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4.合作开发与共同管理,实现区域旅游的“多赢”。

许多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跨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许多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会共同拥有某些独立旅游资源实体的一部分,如一条风景河流流经几个区域(地区或国家),一座山脉跨越几个区域,一片森林覆盖地涉及到几个区域,等等。这样,相邻的区域因为共同拥有某种旅游资源而成为联合的对象,需要合作开发资源,共同管理资源。如果不进行区域协作,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相邻区域要么没有能力(如缺少资金、技术、人才)开发,要么不愿意开发或暂不考虑开发(由于利益难以协调的缘故),最终共有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开发,失去其应有的旅游价值,这是各区域都不愿出现的结果。二是由于资源的跨地域性,各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互不相让、互不妥协,无法达成合作,也无法实现资源开发;或者都只是在各方境内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开发,而不顾及到其他区域,最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这种“不合作”多以第二种形式出现。一旦出现这种混乱局面,区域之间最终会“艰难”地走到谈判桌旁,开始不情愿又不得已的合作。无论这种合作出于什么目的,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本身都是有益处的。随着合作的深入,区域之间由不自觉到自觉,由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最终形成旅游资源合作开发、旅游业的共同管理的内在动力机制。

5.减少地区冲突,缓和区际关系,保持社会稳定。

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独立的利益,且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复杂的经济及社会交往中会触及其他区域的利益,由此产生区域冲突。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设施和项目的建设,旅游服务的提供与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便会产生区域矛盾和冲突。为了减少冲突带来的利益损失,区域之间常会选择协商方式实现联合协作,共同解决产生冲突的问题,以缓和紧张的区际关系,保持各自的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间的联合不仅具有经济的目标,更具有政治意义。

6.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

旅游业区域合作,政府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区域合作与发展中的目标是全方位的,即在进行旅游业合作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政治上的信任与联盟。有的区域合作目标是要在合作的范围内实现区域一体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高度融合、共生共存、和谐统一。如欧洲联盟的合作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欧洲地区,以与北美和亚洲抗衡。近年来,东盟的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合作范围扩大到非东盟组织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中、日、韩三国。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经济自由化、政治一体化、文化区域化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旅游业成为“10+3”组织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旅游业合作是促进“10+3”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的主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下,世界范围内各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体不断涌现,而区域旅游合作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区域之间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据区域利益主体的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已成为必然。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微观驱动力。

旅游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是实现区域旅游发展目标的实现者和核心力量,是区域利益的主要实现者。区域之间的企业联合协作构成了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旅游企业作为合作主体,在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驱动力主要有:

1.企业发展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需要。

规模经济,又名规模效益,是指在一个给定的技术水平上,随着规模扩大,旅游企业的生产规模、资产总量、原料来源、市场范围都会不断扩大。在企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区域的要素供应、市场需求都不能适应企业的扩展,企业就向外拓展生产要素的供给、寻求新的市场空间、寻找新的生产项目、寻求新的投资区域和合作伙伴,通过兼并、合资合营、收购、重组、特许经营、连锁经营等方式与区域州同类企业或区域内企业进行广泛的合作,扩大自身的规模,占领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规模经济优势。

范围经济是由企业经营范围而不是规模带来的经济优势,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成本要低,就会存在范围经济优势。在旅游企业规模化发展的进程中,企业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更具有范围经济的优势。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

[1]薛莹。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03,(01)。

[2]李树民。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模式与动力机制[j].旅游学刊,2005,(03)。

[3]曹扬。进步完善我国区域旅游合作机制[j].商业时代,2006,(01)。

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多元化经营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将多种旅游产品合并进行开发,获得成本优势;在交易过程中,旅游企业之间互通信息,提高了合作效率,获得了交易效率优势。

2.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加强企业间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在世界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规范甚至恶性的市场竞争往往使竞争者两败俱伤,严重的会造成企业的破产。企业间一旦采取相互协商合作行动,就会开展分工协作,在竞争中谋求共同利益,减少甚至消除由恶性竞争而带来的损失。通过企业合作,能有效协调彼此的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丰富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份额,壮大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现实中,许多弱、小、散、差的旅游企业,一些处于同一区域的同类型且实力相当的企业,通过多种形式的协作联合,如兼并收购、重组参股、战略联盟、特许经营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小者长大,大者更大。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旅游企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企业实力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区域旅游基础的夯实和旅游竞争力的增强。

3.引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经验,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许多地区的旅游企业之所以显得弱、小、差,并非其资金、人力资源、区位或客源分布等条件不好,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规划设计和管理技术落后以及经营管理机制不灵活。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旅游企业要发展壮大,靠自身单打独斗,不进行行业联合、区域协作,就难以创新和发展,难以学习并借鉴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思想,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通过企业协作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探索、创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能获得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品牌、管理经验、经营机制和企业文化等。近年来,国外旅游企业集团携资金、技术、管理和相关旅游资源大举进军中国市场,除了一些国际大饭店已进入中国市场外,其他实力雄厚的旅游企业,如香港永安、日本交通公社、美国运通公司、迪斯尼公司、德国tui集团、凯撒旅游集团、舒曼旅行社纷纷以合资合作方式进入中国,为中国旅游企业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国际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4.扩大资源利用范围,拓展市场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实力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还包括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资源等。区域协作联合,可以增加旅游企业利用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和延长旅游产业链。在竞争激烈的经济时代,单个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变得极为有限,企业要有效地拓展市场范围,只有依靠联合,将其他企业的市场也纳入自身的市场范围才能实现目标。企业联合可以越过地区封锁和市场壁垒直接在合作对象的区域内面向市场开展营销,或吸引区域外的市场来本区域消费。旅游饭店集团的跨国、跨地区合作经营,就是通过在他国或地区建立连锁饭店(或成员饭店)直接吸引当地人,从而达到扩大市场之目的。旅游景区(点)的异地合作,则可以在异地向当地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最终吸引异地游客前来本景区(点)进行游览、观光、度假等活动,其市场范围要比原市场要增大许多。

5.联合治理并优化环境,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组织旅游线路、建设旅游设施和项目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资源分布跨区域,基础设施、旅游线路、环境污染跨区域等问题。如果单个企业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因成本、技术、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而收不到预定的效果。为了降低开发成本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成本,克服技术障碍,提高旅游经济效益,企业与企业之间往往联手行动,共同治理环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境河流、山脉、海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跨区域的旅游安全保障、应急事故和公共危机的处理;旅游政策环境的统一协调等领域已方面成为近几年旅游企业跨区域合作的重点。

6.政府和社会的引导与服务,使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政府为了实现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当地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引进管理和技术经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等目标,增强区域竞争力,为不同地区间的旅游企业合作提供引导与服务,如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扶持等,为企业合作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使旅游企业产生合作动力和需求。社会组织也经常为旅游企业的跨区域合作提供便利,如金融、咨询和宣传等,促使区域内的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区内外企业的合作交流。这些来自于旅游企业外部的环境条件也构成了企业实施跨区域合作重要的推动力量。

总之,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具有内在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复杂的外在表现形态。它以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发展为出发点,以区域社会系统(与旅游活动相关联的)的沟通交流为表现形式,最终以地域文化的影响与融合为归宿。这种综合性的区域互动过程不仅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机制,而且有着直接的宏观的区域主体利益增长机制和微观的经济主体利益扩张机制。通过对外合作,区域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将不断发展、演变,由弱小到强大,由混沌到秩序,由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