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评价标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经济效益评价标准

篇1

一、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考核指标体系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此,首先必须了解对考核指标设置的要求。其指标设置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科学性 lunwenwang.com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转贴于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lunwenwang.com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针对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实际工作中需运用的考核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试图为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供理论参考。但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其中疏漏在所难免,请读者指正。

参考文献

[1] 周应良. 关于我国效益审计难点、对策的思考. 审计与理财 , 2005, (07)

[2] 周新玲. 政府效益审计的难点与对策. 审计月刊 , 2003, (11)

篇2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近几年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交通系统的内审工作也已经日趋完善。《审计署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把“全面推进效益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效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审计主要任务来抓,要求逐年加大经济效益审计分量,作为交通系统的内部审计人员要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从过去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向以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并重的方面转变,尽快探索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范围和时间

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范围主要涉及被审计单位有关的管理控制活动、对自身资源的运用效果等,具体包括:①被审计单位管理控制系统的健全性。如管理系统是否存在、合规和恰当,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内部管理制度的制订是否科学、合理,执行情况是否理想,有无漏洞出现。②被审计单位的物力及人力资源是否能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物力资源方面主要是围绕被审计单位的资金利用效果如何和实物资产的利用率来考核评价被审计事项;人力资源审计的核心内容一般是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检查单位管理机构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情况。

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挖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是面向未来的审计。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事后审计,以防护性为主,经济效益审计可能是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主要是强调事前审计的作用,以建设性为主。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评价标准,选择和确定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必须从交通系统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审计人员选择和确定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完整性原则。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性质和范围,从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和确定被审计单位应建立哪些考核评价标准,已经建立和使用了哪些标准,并进行归类、整理、充实和完善,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标准体系,并使体系内容指标相互衔接,相互制约,最大限度地覆盖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的各个方面。

2.责任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应是被审计单位和个人必须履行的经济责任,即所衡量、评价的活动及其结果应是被审计对象的职责范围之内,是其应当全部或部分负责的,是可以控制和调节的。

3.科学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内容必须科学合理。使用时无手续繁琐,程序不清,口径不当等情况,无违背客观规律的规定,以便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时能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真实情况。

4.合理性原则。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的水平必须建立在相对先进合理的基础上才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是所确定的标准在反映现有水平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增长提高因素和潜力,让其是被审计单位所期望能实现的,而不是遥不可及的。

按照上述原则选择了适当的审计标准后,还要注意正确处理好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关系,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对于交通系统内部的经济效益审计,更多的应着眼与宏观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收支审计的一般方法外,主要采用的是指标分析法,即运用相关的财务及其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交通系统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的具体指标包括以下几类:

1.反映财务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标。如经费自给率是用来衡量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预算收支完成率是用来衡量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实际完成的程度;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是反映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

2.反映经济实力增长的指标。如总资产增长率衡量的是单位本期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评价单位业务规模总量上的扩张程度;资产保值增值率是衡量单位当年资本在自身努力下实际增减变动的情况;收入增长率是用来说明单位自身组织收入的增长情况。

3.反映偿债能力的指标。如资产负债率是用来衡量单位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流动比率是衡量单位短期债务偿还能力;速动比率是衡量单位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强弱,是在流动比率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4.反映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如管理人员的技术构成比是反映单位管理人员水平和能力高低的。

5.反映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指标。如总资产周转率是综合评价单位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固定资产有效利用率和机器设备使用效率反映的是单位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流动资产周转率反映单位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状况,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

6.其他一些辅助指标。对于交通系统所属各单位,还要根据其工作的不同性质,加上一些定性指标,如公路养护单位要有好路率,运管和征稽单位有规费征收完成率等,综合指标还有安全生产方面和社会满意度等,也可将提高职工生活待遇以及有关社会费用负担能力等因素纳入其中。

四、结语

以上只是针对交通系统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一点个人探索,在民主政治日益完善、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审计已经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人员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尽早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思路来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篇3

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当今世界政府审计的主流,它丰富和充实了政府责任监督体系。在政府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的标准,这就是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是审计部门或审计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是衡量经济效益优劣的尺度。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美、英等国在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时间上远远早于我国,而且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以及审计体制等也为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所以他们在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也显然比我国成熟。就世界范围来看,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由硬性指标和软指标共同构成。美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就是以硬性指标为基础毕业论文怎么写,针对不同被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一定的方法如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价[1]。

英国国家审计署对政府绩效确定了三项标准:钱是否花的少,尽可能少地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钱是否花得好,通过比较所投入资源与所产生效益进行评定;钱是否花的明智,通过比较预期效果与实际效果进行评估。英国政府绩效审计部门以这三项标准为依据,运用各部门各行业己有的评价指标,对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评价。[2]英国在评价方法上也有许多形式,如专家意见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具体评价指标的对比、定性分析、运用统计进行定量分析等[3]。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以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专题的研究文章并不多见,夏军峰简要介绍了国外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指出由于绩效审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审计人员不得不为每个具体的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标准,标准可以来自于基本的计划文书、预算文件、项目报告、国际机构的标准、政府的方针政策、专业机构的公告、过去的执行情况等。审计人员还应对绩效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做出判断,许多具体的审计标准应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建立中国学术期刊网。其他大多数研究者把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作为讨论的问题之一[4]。

张丽华指出我国目前开展绩效审计的障碍之一就是缺乏一套完整的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一些设想,认为公共机构绩效评价体系应包括被审计单位资源占用、资源利用、管理活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立政府绩效审计指标体系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还应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无法量化的影响绩效的因素,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5]。

张天正提出绩效审计应着力于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工作效率、管理控制体系、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结果。其中工作效率可以用公共资源的数量与需求量、设备和职工允许空闲的时间、一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等定量指标来衡量,其他几个方面则多为定性评价[6]。

邢俊芳、吕文基撰写的《经济效益审计》一书讨论了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利用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以经费自给率、经费节约率、单位工作量费用率、本年人均经费、本年人均经费、比上年经费节约率等作为考核行政机关效益的指标,显然上述指标主要是从经济性方面对绩效进行考量,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的考核不够[7]。

竹德操等编著的《经济效益审计》又进一步提出了本年实事完成率、群众来信来访处理率、所属地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所属地区引进外资增长率等效率指标,这些指标的贡献在于对行政机关的效益考核指标在考虑经济指标的同时考虑到了社会效益;其次,该书指出长远的经济效益、地区的合理经济结构难以从一时的指标中反映出来[8]。

二、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建立政府绩效评价标准的功能,在于保证政府绩效审计判断的一致性和客观性。[9]因此,审计人员在制定或选择评价标准时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

(一)评价标准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应当与被审对象的核心效用紧密相关。审计评价标准要能够对具体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且保证绩效审计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或采取正确的行动。随着审计的深入,审计目标会层层细化。审计人员应针对各个具体目标来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必须为每一项审计项目量体裁衣,根据审计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具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二)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必须简明、具体、易懂毕业论文怎么写,便于审计人员进行分析,易于判断被审计对象绩效的好坏,也有利于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审计评价标准应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的影响,从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现实的方法、管理能力、组织结构,且考虑发展潜力,主要对可控制和可调整的因素进行评价。

(三)评价标准的科学性

科学性主要是指审计评价标准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主观意志左右,在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不同的评价人可以使用该审计评价标准得出相同的结论。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涵盖特定条件下绩效的所有重要事项和方面。即注意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预算和实际业绩相结合,能够全面、辩证地考虑分析问题[10]。

笔者认为,除了上述三个原则之外,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由于政府各部门的目标、性质、职能各不相同毕业论文怎么写,故如果要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模式很难,所以,灵活性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根据不同的单位选用不同的标准,这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另外,还要遵循一致性原则,标准可能来自不同的方面,但是有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一定要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否则就不具有可操作性,是没有价值的。

三、我国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确定的指标体系由职能指标、影响指标和潜力指标三大类组成。

职能指标。它用来衡量政府在其职能范围内所表现出的绩效水平,具有直接性和主体性,如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等基本问题。

影响指标中国学术期刊网。它用来测量政府管理活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成效的影响和贡献,具有间接性和根本性。这一指标直接考察政府是否有所作为。

潜力指标。它反映的是政府内部的管理水平,体现政府管理廉洁、公正、高效的政治要求,实际上就是在测量政府在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方面的工作效果。

笔者认为毕业论文怎么写,政府绩效的评价标准应该划分为政府总体绩效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两个层次。政府绩效审计总体评价标准是带有根本性和指导性的原则标准,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本规定,也是政府部门开展一系列公共管理活动应努力达到的目标。项目评价标准是对一个项目是否实现其目标进行的评价,其重点是对活动产出价值的衡量。

(一)总体评价标准的设计

1.公共资源耗费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拥有社会公共资源的强制分配权,政府远景规划及年度财政预决算需要将财政收入分配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领域。公共资源耗费类指标主要考察政府行为成本,包括政府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占用。具体指标有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和社会综合发展支出。

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支出是财政用于新建、扩建、改建、重建固定资产的支出,其对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巩固发展国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补充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所需资金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基本建设支出往往是公共资源耗费的主要形式。

行政经费支出:公共资源耗费通常也必须考虑政府行政效率,衡量指标有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人员资金占用率等指标。当今政府治理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主导下的“大市场、小政府”。因此,行政经费所占比重过高的政府机构过多的消耗了社会公共资源。

社会综合发展支出:除了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外,政府还必须关注社会的综合发展。因此,政府在科教文卫事业上的财政支出、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其他公益事业投入以及在司法和国防建设上的投入,均能反映政府在公共资源的投向。

2.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需要是政府的根本职能毕业论文怎么写,也可以说是政府活动的产出。因此,在保障合理预算的公共支出后,对政府活动的产出绩效考察,即政府业绩考察应作为绩效审计的重点。政府业绩包括政府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政府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政策制定水平与实施效果、政府管理效益、政府管理社会效果等。可以通过设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标来建立政府管理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1)经济效益指标

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日益突出,由于经济是其他社会资源耗费的基础,经济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就无法顺利开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实现。因此,经济发展始终是政府尤为关注的“政绩”。在衡量政府经济管理能力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①宏观经济发展中国学术期刊网。包括人均GDP、经济发展速度、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社会总投资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指标。上述指标反映了地区或部门整体的经济运行状况,是考核政府经济绩效的重要指标。②居民生活水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主要包括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消费能力、物价上涨指数等指标。③政府调控能力。包括产业结构、招商引资能力、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市场监管能力和法规完善程度等指标。

(2)社会效益指标

政府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且还体现在其带来的社会效益上。作为一个现代型政府,仅仅关注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的人口和社会方面的指数必须纳入到政府绩效审计中。从质的规定性来看,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从量的规定性来看毕业论文怎么写,就是用一定的资源消耗获取满足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和其他有用效果,也就是说,是其付出的代价与其社会受益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具体指标有社会发展状况和人口质量水平。

社会发展状况:失业率、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公用设施保有量等指标,上述指标主要反映社会发展综合效益。

人口质量水平:人均预期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受教育程度等指标,主要是反映了人口发展状况和质量。

3.政府行政潜能审计指标

政府行政潜能指标主要是反映政府的施政效率和服务潜能,从而反映政府提供行政服务质量和能力。它包括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指标。定性指标主要包括:政府战略规划能力、政府应付突发事件能力、领导者基本素质、政府服务环境与条件、机关工作作风等。定量指标主要包括:行政人员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机关服务单位信息化程度、公务员处理事务速度、政府行政透明度、年行政复议次数、公众支持率以及服务满意度、廉政建设程度等。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设计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包括一般类指标和项目个体评价指标。

1.一般类指标

一般类指标是对不同项目绩效评价摘要是评价项目决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项目从立项直到最终完成是否做到了经济有效地运用资源。项目的成本效益比如何。项目的最终效益质量如何,包括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项目评价个体指标

项目审计评价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价应主要从项目的效果来评价。对项目的前期建设主要评价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立项程序的合法性、建设项目的机会成本的评价中国学术期刊网。项目的效果性评价应当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来评价。

(1)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①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指标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通常情况下,当计算出的投资利润率高于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时,认为该项目方案是可行的。

②投资回收期

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经济性越好,投资回收期也是反映投资效率的一项指标,投资回收期越短,说明投资的效率越高。

③净现值

式中:n----项目的期限

Ik----第k年的现金流入量

Ok----第k年的现金流出量

i----资本成本

该指标是反映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获利能力的动态评价指标。当NPV>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该方案除了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之外,还能得到超额收益,故该方案可行;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基本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方案勉强可行或有待改进;当NPV<O时,说明该方案不能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赢利水平,该方案不可行。

④内部收益率

内部收益率就是使投资方案在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在项目计算期内,项目始终处于“偿付”未被回收投资的状况,内部收益率指标正是项目占用的尚未回收资金的获利能力,能反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其值越高,方案的经济性越好。

⑤净现值率

其经济含义是单位投资现值所能带来的净现值,是一个考察项目单位投资赢利能力的指标。应用NPVR评价方案时,应使NPVR≧o,方案才能接受。

⑥总资产报酬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的运用效果。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总资产的运用水平越好。

⑦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资产所有者投资回报效果的高低。只有当该指标数值等于或大于100%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才说明资产所有人的资产得到了保值或增值。

⑧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项目投资经济性的指标。计划投资资金节约率为负且越大,说明项目投资的经济性越好。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计划投资额应当是具有科学依据并经过充分论证的。

⑨借债偿还期

借债偿还期是指根据国家财税法规及工程项目的具体财务条件,以可作为偿还贷款的项目收益(税后利润、折旧、摊销及其他收益等)来偿还项目投资借款本金和利息所需要的时间。它是反映项目借款能力的重要指标。

(2)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社会效益多数难以用货币计量价值,因此社会效益审计评价多以实物或劳动量指标为主,并多表现为服务范围和质量的提高或改善。据此,我国社会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以下指标组成:

①资金节约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资金节约率为负数且越大,说明公共项目建设的成本越低,社会效益越好。

②工期计划完成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经济性的指标。在项目建设质量保证的前提下,工期计划完成率小于1(100%),说明公共项目投资建设的速度越快,社会效益越好中国学术期刊网。

③公共设施增长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公共设施增长率越快,说明社会的服务性功能越强,社会效益越好。公共设施增长率一般由城市标准道路增长率、城市公交营运线路增长率、人均绿地拥有量增长率、教育经费增长率、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率、每万人拥有病床数的增长率等具体指标组成。

④公益性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果性的指标。公益事业经费占GDP的比重越大毕业论文怎么写,说明财政对公益性事业的资金投资越多,政府对公益性事业越重视,社会效益越好。

⑤适龄群体就业率

该指标是反映社会效益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指标。适龄群体就业率高,说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安定,具有比较好的社会效益。

⑥教育水平人员结构比

该指标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人民接受教育的状况,是其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是否稳定、健康的晴雨表。

四、结束语

无论是总体评价标准,还是项目评价标准,它们的确定都需要我们在开展每一项政府绩效审计活动时不断的摸索。影响政府绩效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有表象的因素也有潜在的因素,有可预见因素也有不可预见的因素等等。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不可能包罗万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建立一种政府绩效审计的衡量尺度。审计过程中,应结合掌握的大量的活的情况进行对比测算。在此毕业论文怎么写,仅是对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还很不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本身是个系统,各种标准应联系的看。同时,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既有政府部门财政预算支出,又有重点项目、专项工程支出,还有各类基金支出、国有企业投资支出等等方面。所以,绩效审计指标的确立就必须分类别,按审计客体的不同分别设立,没有适合各类政府绩效审计的一个指标体系。总之,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我国才有可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及其各部门和项目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并使其不断完善,为即将在我国大规模开展政府绩效审计提供科学的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齐国生.美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审计,2001(1)58一59.

[2]管亚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借鉴与思考[J].陕西审计,2005(3)36.

[3]张健梅.英国绩效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财会月刊,2005(9)56一57.

[4]夏军峰.国外绩效审计标准的借鉴[J].中国内部审计,2002.5

[5]张丽华.西方国家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与启示[J].财会月刊,2006(8)53-54

[6]张天正.引入绩效审计完善财政监督[J].财政监察,2003(1)38-39

[7]邢俊芳,吕文基,《经济效益审计》,人民出版社,1995年.

[8]竹德操,吴云飞,达式华,《经济效益审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7年.

篇4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篇5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难点

1.着眼于企业的整体利益,注意主次之分,选择经济效益重点审计项目

在选择项目要注意的事项有:首先,经济责任制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经济责任制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是企业负责人必须要承担的,因而,经济效益审计的选择需要谨慎行事,充分考虑到经济责任,在企业决策和投资环节着手。其次,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的阵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在审计时,把侧重点适当转移,转移到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方面。再次,企业的战略决定着经济效益审计的选择。在选择经济效益审计时一定要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出发,要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立场上。

2.基于完善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是否科学合理是难点

在评价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参照标准作为衡量审计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的依据,所以,在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周全考虑审计过程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注意事项来建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首先,系统性原则是放在第一位的。系统性原则是在分析经济要素中各种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因素,保证系统的周全性。其次,要考虑到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制定评估系统的目的在于考察经济效益审计有没有完成预期的目的,让企业的发展不至于偏离企业战略目标的方向。

三、构建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结构

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结构分为要素,分别为审计目的和责任,审计主体和客体,审计的手段、审计程序和审计周期等方面。

1.审计的目的

企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盈利,或者说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审计的目的又可以分为三个分支:第一,帮助企业建立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科学的管理中实现效益的优化;第二,对企业经营和投资的风险,可以起到降低和规避的作用;再次,有利于帮助企业反思自己的经营方法和结果,找到不足与需要提升的环节,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效益下滑的颓势。

2.审计的职责

经济效益审计职责体现在两个环节,即定量和定性。定量指的是,通过单位时间内货币的价值量进行度量,这种方法是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体现,透明度比较高,有很强的说服力;定性方面,企业效益的实现通过风险的大小和企业损失的多少进行衡量,透明度要逊色一些。

3.审计的主体

企业的审计主体大多数为具有专业审计工作的部门或者是从业者,如企业的审计部门等。

4.审计对象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为企业内部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如生产和销售活动,投资与决策活动,管理和监督活动等。

5.审计方法

开展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审计查证法、经济效益比较法、经济活动分析法、技术经济论证法以及审计评价方法等。

6.审计标准

审计标准主要有两种:首先是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其次是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这种标准时多样性的,如企业的计划和定额标准,技术指标和业务指标等。

7.审计程序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分为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后续审计阶段以及审计评价阶段。每个阶段的顺序不能错位,每个环节紧紧相扣。

8.审计时间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时间应与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同。可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相应的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从而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运行。

篇6

实施绩效审计评价,首先是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这些指标需要事先制订评价的标准,然后根据各指标的实际水平进行比较评价。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效益高低、优劣的判断尺度,是与审计判断直接相关的,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是绩效审计项目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绩效审计标准中所包含的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政府机关、公共机构、企业等相关单位所从事的管理活动内容。例如:资源投入情况、资源利用情况、资源节约情况、产出情况、投入产出比较、基本职能履行情况、单位对社会责任的回应情况或经营状况、公众的满意情况等等。然后针对相关指标进行调查取证,计算或测算各项指标的实际水平,为了判断各指标实际水平的高低,审计人员就需要参照一个基准进行判断,而这个参照基准就是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最后审计人员需要对每一个指标的实际水平和参照基准进行比较,得出审计意见,针对产生的差异分析。

一、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运用过程

无论是对政府基本职能的评价,对企业职能的评价,还是对政府负责的公共投资项目进行评价,对企业主要经营项目的绩效评价,或是对政府管理的公共资源进行评价,对企业资源利用情况评价,都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其中,使用的评价标准包括基本标准和卓越标准。基本标准是对多个被评估对象而言期望达到的水平,这种标准是每个被评估对象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水平。对一定的绩效来说,基本标准可以有限度地描述出来。卓越标准是指对被评估对象提出要求和期望,目前没有达到但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绩效水平。卓越标准并非每一个被评估对象都可以达到,而且卓越标准不像基本标淮那样可以有限度地描述出来,有的卓越标准甚至是无边界的。卓越标准可以促使被评估对象朝着更高、更优秀的目标而努力。不同的绩效审计项目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必须与被审计单位就评价指标达成共识。绩效审计指标、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绩效审计评价的运用逻辑见图1。

二、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特征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可以来源于多种渠道:既可以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可以来自于部门(或单位)制定的计划、预算和定额;既可以是其历史业绩水平、行业水平或国际水平,还可以是相关的理论依据或科学计算数据。由于绩效审计作为一种建设性审计而不是防护性审计,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查作为基本内容,不同于合法性审计和真实性审计,要围绕这些方面得出准确的审计意见和结论,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还应具有与传统财务审计评价标准不同的以下特征。

(一)可计量性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要求能够对每一指标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计量数值,无论该水平处于哪个层次。有了明确的数值标准,才可以为审计判断提供正确的结论依据。

(二)可调整性

随着环境的变化、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适时作出调整和修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另外,不同的被审计单位、项目都有其不同的职能和目标,因此应按照不同的水平设计其审计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标准应适应被审计单位的组织特征,不像传统财务审计的标准那样比较固定。值得注意的是,要求所有活动、系统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水平都完全达到标准是不现实的。另外一点就是要认识到,令人满意的绩效水平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考虑到被审计单位具体环境之后,一个富有理性的人所期望的绩效水平①。

(三)可实现性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应当是被审计单位应当负责、可以实现的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换言之,在被审计单位现有条件下通过努力应该或可以达到的水准。如果该标准水平远远超出被审计单位的能力,则不能依此评价被审计单位绩效实现程度。而财务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则不是以被审计单位的能力、意愿为转移的。

三、选择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指出,在开发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争取被审计单位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恰当与否决定了效益审计工作的成败,选择评价标准是效益审计的关键环节,其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正确性。

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确定是绩效审计的关键工作,绩效审计的审计评价标准决定绩效审计意见和结论是否正确、适当和有说服力。对财务收支审计来说,审计评价的标准具有法定性,是由财经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强制性的法定标准来规定,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具有法定性,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具有刚性。与财务收支审计不同,绩效审计的标准很多并不是在法律、法规中事先确定,需要审计人员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与被审计单位不断协商加以选择、制定。

绩效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受托者绩效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形成依据是特定审计对象的受托责任应该达到的绩效目标,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可依据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加以规范,②通过法规规范的受托绩效责任具有法定性的特征,属于强制性标准,其形成的依据比较明确,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就执行什么样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但通过合约或惯例来加以规范和约束的受托责任,由于合约的不完全性,难以将受托责任履行中的所有情形涵盖其中,很多情况下对受托责任的界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或者按照惯例,依据社会通行的习惯性规定约定俗成地履行受托责任,该标准就不具有强制性。

但无论属于哪种类型的标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评价受托绩效责任的履行情况,评价标准的选定必须依托特定受托绩效责任的特定目标。因此,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必须要从被审单位(对象)的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对被审单位(对象)的实地调查。要根据被审单位(对象)的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了解和确定被审单位(对象)应建立哪些考核评价标准,已经建立和使用了哪些评价标准,并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选择和确定审计所需要的“合适的”评价标准。同时,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审计目标,并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

理论上讲,所有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加以计量,受托责任的目标也应该是可计量的。但对于公共受托责任而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自身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用经济的手段精确加以计量,公共委托人对受托人的预期期望水平也会出现一个难以衡量的无止境的理想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现实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四、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原则

(一)尊重被审计单位实际

选择和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必须从被审单位的实际出发,充分重视对被审单位的实地调查。要根据被审单位的行业特点和管理要求,了解和确定被审单位应建立哪些考核评价标准,已经建立和使用了哪些评价标准,并对这些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选择和确定审计所需要的“合适的”评价标准。审计人员应该明确不同的公共机构,政府机关的职能不同,有些机构是监督机构,而有些机构是服务机构,它们的功能和目标都不同,因此对不同的机构绩效水平应采用不同的标准。即使一些相同机构由于它们的公共管理活动和范围不同,产生的效益特征也各不相同。例如在财政支出方面,社会治安、治理环境污染、农民减负等支出应当侧重考虑社会效益,而重大投资项目等则应侧重考虑经济效益。这样,各公共机构及相同机构不同活动的评价指标就不能统一化。同时,审计人员必须要联系具体的审计目标,并围绕审计目标来进行。评价标准还应能为社会各方所理解和接受。根据《世界审计组织绩效审计指南》,合适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需要具备可靠性、有用性(相关性)、客观性、可比性、完整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等一系列要求和特点。

(二)保持可接近的高标准水平

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不能仅仅依赖某一类标准,这对于评价被审计单位实际绩效状况是不全面的,也容易出现偏颇。因此审计人员应充分把握好从不同类型的审计评价标准进行选择和比较,善于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地开展工作,站在宏观经济层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定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绩效标准,这个先进水平总体上而言比被审计单位的绩效实际水平略高(不排除个别标准水平可以低于实际水平),这样在评价过程中便容易得出标准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异,通过差异分析和发现原因,促进被审计单位在今后工作中由于有更高的目标而更加努力,做到“跳起来摘桃子”。

(三)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商

在绩效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通常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讨论与沟通,被审计单位衡量或评价自身工作成果的绩效标准是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主要来源。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绩效审计中都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标准,英国主张在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要与被审计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合理地利用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成果。《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认为审计师一般应该在主要绩效审计工作开始时将审计评价标准告知被审计单位,以便发现、讨论并及早解决他们和被审计单位管理人员发生意见分歧的审计评价标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指出,在开发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时争取被审计单位的投入是非常重要的。

(四)开展专业论证

由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既要满足审计人员发表意见的需要,又要结合被审计单位实践,还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这是一个“三难”的问题,往往在选择过程中会导致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存在较大争议,即便是依据一个公认的标准,这种分歧仍不可避免。为了能够在“三难”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和制定标准需要审计人员认真细致地开展专业论证,甚至要借助外部专家的力量。特别是在调整绩效审计评价标准过程中,可能存在没有可以借鉴的基准,开展专业论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五)考虑环境变化

有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往往会由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变化或对象的变化导致审计目标的变化,从而不适用于某一审计事项之中,所以确定绩效审计评价标准的建立应当考虑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与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有关的公共管理方针、计划、控制制度和决策过程,着眼于未来活动的改进和规范,使其处于不断修订完善的动态过程中,这更需要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合理选择确定,否则容易形成不恰当或不准确的审计结论,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声誉。例如:某些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公共机构的产出和最后的效果之间存在时间的滞后性,这些项目的效益需要较长时期才能体现出来,甚至建成初期可能有较大亏损,如果此时审计人员套用常见的绩效评价标准可能会造成评价的不公形成不恰当的审计结论。

(六)兼顾五个统一

在绩效审计方面审计人员首当其冲就会想到无论是评价绩效还是选择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需要兼顾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的统一、大局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统一、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统一。只有兼顾这五个统一,才能够正确发现和评价公共机构的大局观、社会责任观,才能正确评价当前利益、个人利益、短期利益对社会持续、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 审计署科研所课题组.效益审计程序与方法研究[R].研究报告,2004.

篇7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篇8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篇9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绩效审计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时存在难点。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与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

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当前,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发展的观念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篇10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审计通常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基础上,通过查错防弊来间接地提高经济效益。直到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受托责任理论和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西方一些企业开始注重健全自身的管理体制,大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工作效率。企业管理者对审计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要求审计工作的重心从传统的查账转到健全和完善企业管理机制,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由此相继产生各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审计形式,如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效益审计、综合审计等,这些审计各有侧重,但是核心都是以经营管理活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这些审计在我国通常称为绩效审计,可定义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就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审查,收集和整理有关审计证据,以判断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评价经济效益的开发和利用途径及其实现程度。审计署2007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未来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财务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逐年加大绩效审计份量,争取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并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绩效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绩效审计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开展绩效审计时存在难点。

(一)绩效审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绩效审计的基础是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资料数据(包括财务资料数据和非财务资料数据),以此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任何经济效益评价都离不开基础数据和资料的支持,否则一切评价都将失去意义。基础数据和资料只有真实、合法,才能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否则会使绩效审计评价失去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各行各业经济违法违规、弄虚作假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必然会影响到绩效审计的顺利开展。

(二)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评价标准

我国的《审计法》及其它相关的审计制度仅仅指出审计要达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对如何具体开展绩效审计并没有定论,即没有绩效审计方面的指标评价标准。虽然2007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了关于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第25、26、2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在此三项具体准则中对经济性、效果性、效率性审计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作出了一般规定,但具体准则同时说明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选择适当的效率性审计评价标准,由于绩效审计的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甚至是同一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审计机构和人员如何选择适当的指标评价标准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绩效审计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技术

由于评价的对象不同,审计职业界不能为绩效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方法和技术。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可以灵活地选择与被审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绩效审计方法和技术的不统一,给审计人员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也使审计的风险加大,给审计证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绩效审计收集证据比较困难

当分析同类企业效益差距时,企业本身的资产质量、技术水平和销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类企业的对比数据,则比较困难。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导致结论的有失公正,同时造成严重后果。

(五)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面较窄

绩效审计需要多样化和创新的方法,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传统的财务审计人员视野相对狭窄,缺乏评价企业效益的意识、知识及技术技能。审计人员在开展绩效审计时须具备相应的独立性和胜任能力。这里的胜任能力除了传统财务审计所要求的胜任能力的含义外,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门类专业知识,能够深刻理解绩效审计工作,在评议企业业绩时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断。开展绩效审计的审计部门因此需要储备许多专业的人才,包括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现阶段开展绩效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1.避免两种倾向,正确树立绩效审计观念。当前在推行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盲目跟风,过分偏向绩效审计,而忽视真实合法性审计。对各类审计部门来说,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真实合法审计仍是主要任务。

效益升级也必须建立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二是脱离实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绩效审计工作规范。

2.要选择恰当的审计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

对一个审计项目进行审计时,先要确定审计目标,然后收集证据,对照审计标准,作出审计结论,最后证实审计目标。

只有建立了明确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据以提出审计意见。

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各种计划、定额标准、业务规范和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等,但尚未形成一种规范,仅散见于各种相关的资料当中,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审计人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慎重地评价被审计事项显得尤为重要。

3.要正确处理好几方面的关系。

(1)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微观经济效益存在于宏观经济效益之中,应服从于宏观经济效益,在绩效审计中,应克服小集体主义,从国家利益出发。

(2)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经济效益的关系。企业的持续经营要依靠长远经济效益的实现,不能光顾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长期利益,丧失了发展的后劲,绩效审计要注意审计企业是否存在短期行为。

(3)技术和经济的关系。这主要是指企业引进技术时,不但要注重其先进性而且应考虑其适用性和经济合理性,如果不考虑企业实际情况,盲目地引进高新技术,不仅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而会导致企业因成本太高而出现亏损。

(4)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是不断地波动,当价格波动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商品价值量的增长可以代表使用价值的增长,但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这种关系则会遭到破坏。因此进行绩效审计时,在审查价值增长量的同时,更要注意审计使用价值的增长量。

4.在审计证据收集和分析上投入更多精力。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中必须在努力选择切题的方法和技术的同时,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财务审计的证据可以通过遵循公认的准则,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收集和评价,绩效审计则不同,由于方法的灵活性和对象的复杂性,同时又缺少可供遵循的准则和程序,使得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一般都采取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增大调查的样本量的方法,以增加对总体推断的准确性。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对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给与特别的关注,在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可靠性方面注入更多的精力。

5.强化审计培训,使审计人员尽快地掌握绩效审计的本领。当前,最佳的方法是结合某些具体绩效审计进行培训,着重拓宽审计人员的思路,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发现与财务审计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以发展的观念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要进行绩效审计方法和经验的培训,重点提高审计人员绩效审计的能力和经验。此外,和其他专业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