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低碳经济培训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低碳经济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低碳经济培训

篇1

    (2)重点低碳项目培训。强化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工艺和技术,大力发展低碳排放产业,着力提升金融业、物流业、生物医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健康产业和环保产业,建设新能源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生物质能、沼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增加碳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切实保障生态安全,重点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建设、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重金属和土壤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同时,促进低碳试验试点培训,依托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区及产业集中区,进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改造。规划建设低碳能源、低碳物流、低碳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低碳集中区,培育低碳产业集群。实现绿色低碳化,推广绿色低碳建筑,鼓励建立节能低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最大化的社区能源与交通保障系统。开展低碳家庭创建活动,制定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针对商场、宾馆、旅游景区等设施,加强对顾客消费行为的引导,减少试点商业机构的二氧化碳排放。

    (3)低碳社会构建培训。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其他社会渠道进行低碳宣传,使各级政府、企业和公众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全社会普及低碳理念,提高社会公众对开展低碳城市试点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建立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政府率先垂范,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低碳消费观,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使公众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碳足迹”,反对和限制高碳消费,使低碳生活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积极引导,使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构建低碳生活指数,评估低碳生活水平,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居民生活向低碳方式转型。支持各类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学会等非营利组织,向全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碳指导和服务。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和绿色消费,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低碳生活方式。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来加以推进。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教育培训发展。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对低碳教育培训的领导,成立加快低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当地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建立政府部门领导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联系制度,加强政企信息交流,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实行奖惩制度,每年对低碳教育培训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评。加强低碳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与专项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衔接,通过专项规划、低碳产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分解,确保低碳教育培训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加强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立规划公示、评价等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的分析和评估,定期向人大报告,自觉接受监督检查。另外,发挥规划对社会资源的引导功能,激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配置内部资源,积极吸引外部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强化政策扶持,引导教育培训发展。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教育培训政策、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及国家有关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研究和落实相关的配套文件和一系列教育培训规划,吃透、用足、用好上级扶持政策。从促进节能降耗、优化能源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碳汇等角度出发,贯彻落实相关低碳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立法形成地方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法制,对违反低碳和低碳教育培训规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惩处。在投资政策、项目招标、征用土地和执法等方面,适度倾斜高新技术产业或企业,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兑现在招商过程中的承诺,进一步提高政府信用建设,加大失信的惩戒力度。同时,建立各种相关制度,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

篇2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型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摇篮之一的嘉兴技师学院,专门成立了《发挥技工学校实训基地功能优势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研究》课题组,针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等进行广泛的实践和探索,提炼出校内实训基地七大功能,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最优过程,有效促进了嘉兴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夯实学生实训功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经过几年持续建设,学校实训基地已完全能满足学生实习所需。为了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水平。我们探索 “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法。

一是“理论与实践一体”。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习单一传授带来的不合理,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且在操作工艺上有所创新,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目前,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已基本覆盖全校所有专业课。

二是“车间与实训室一体”。创设真实的生产环境,实训室即为车间,教师即为师傅,学生即为学徒。学校建有全真的机械加工工场、电气控制实训室、烹饪热炒实训室、商业社会等实训环境,是职业岗位的全真缩影环境下的“实战状态教育”,增强了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教师的一体化素质。

三是“实训与生产一体” 。学生实习时的作品以企业产品为主体,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产对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尝试在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接单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整个过程全部实施企业化管理,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无对接。

四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一体”。学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引进企业现代管理制度7S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实训室作为车间单元,实训过程按照企业生产过程进行管理,让学生在准企业的环境中培养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五是“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一体”。专业课程标准以整体提升学生职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以职业资格标准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开展学历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多证制教学,提高资格证书的取得率。笔者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均持有2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有效推动了师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提升专业研发功能,推动教师科研创新

学校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课本上,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上,已不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因此,鼓励师生增强创新意识,利用实训基地先进资源进行专业提炼,开发技能新技术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提高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利用实训基地现有先进设备平台,学校相继成立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CAD/CAM俱乐部、电子制作、电子商务等专业工作室。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研修,将原有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特别是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与浙江固本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用型手机主板功能测试生产线5V充电测试电源的革新设计》项目,获得浙江省首届“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一等奖,与奥托尼克斯嘉兴有限公司合作《SMT生产线上料机改造(LD-300型)》项目,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届教师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文博工作室(平面设计)和CAD/CAM俱乐部成立以来,多名同学在省、市级技能比赛中脱颖而出,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约聘用,而参与辅导的教师也作为校名师培养对象迅速成长为优秀教师,有的已被评为市级学科带头人,成为国家职业资格考评员。

其次,拓展学科间的交互知识。研修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结合相关学科,拓展知识范畴,吸收不同学科的“高新技术”,为本专业知识技能 “助威”,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这项工作在近年来的技能竞赛辅导教师的组合上已得到有效体现,在刚刚落幕的全国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上,笔者学校参赛的四个项目的辅导老师均采用不同学科教师相结合的组队方式,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相辅相成,效果非常明显,比赛取得了三银一铜的好成绩,相关的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快速成长,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最后,学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课堂教学往往滞后专业发展新动向,工作室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可利用工作室先进的设备率先练习,引领专业“新潮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先进设备,以工作室为平台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研制发明新设备。2013年与圣路机械(嘉兴有限公司)合作进行万向轮装配系统开发研制,负责电气控制部分的安装与程序的编写,已取得初调成功,进入到优化阶段。

三、开发产品生产功能,培养师生职业素养

以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产品生产,是推动学生综合技能提高的措施之一。

一方面,实施校内创设企业运行模式,即教学过程生产化。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尝试在校数控专业五年制高级工班第四学年期间,选拔操作技能相对突出的学生进行组队,承接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车顺模具加工厂台灯底座、嘉湖数控机床厂加工数控机床手柄等企业产品来校加工,作为实训项目,将教学工作与生产任务同步进行,让学生体会到加工一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质量意识,成就合格的职业人。

另一方面,实施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模式。学校商贸旅游专业系与新焦点科技网络有限公司合作,开创电子商务营销新模式,将电子商务营销中心引进到校园中。学校安排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利用学校电子阅览室下午、晚上不对外开放的时间,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由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培训与实操。这为学生掌握网上商务业务知识技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通过产品生产,促进产、学、研的融合,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技能水平的提升与评价就显得比较直观。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团队精神,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四、拓展培训鉴定功能,促进技能人才培养

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学校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注重从学制教育向多元化教育培训转变,注重从基地教育功能向技工教育培训、技能等级鉴定和就业指导服务等综合转变。学校设立专门的处室负责技能培训、鉴定的管理与实施,利用基地资源,多形式、多工种培训、鉴定各类技能人才,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优势。

为大专院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率。近年来,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学校实训基地为本地区大专院校及社会人员开展就业前技能培训与创业(SYB)培训,仅创业(SYB)培训一项,3年累计培训人数达1885人,为社会培养多种类的技能人才功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学校扩大基地示范专业作用,为兄弟学校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开展培训鉴定,实现资源共享。基地已连续四年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开展金工训练,涉及钳工、普通车工、数控车、数控铣、线切割、电火花、磨工、机械拆装、数控车仿真、数控铣仿真、电焊工、管道工共12个工种,受训人数每年达500~600人。

另外,学校强化培训鉴定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下企业开展培训,深入一线岗位实施技能培训鉴定以及直接认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企业提高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开拓新的职业技能鉴定渠道,开设新的鉴定工种。

五、创新技能比赛功能,打造技能竞赛品牌

学校实训基地的不断扩大,设施设备先进性的不断提升,具有承办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电气工程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五大技能竞赛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每年承办全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进技能人才考核与选拔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借大赛东风,学校开展“以选促练、赛教合一、以赛带教”培养模式,提升比赛训练成效,形成以赛促教的良好循环。

所谓以选促练,就是以“训练―选拔―训练―复选―训练―再选” 的训练选拔循环进行的方式,让每个参与训练的同学都有一种随时被淘汰的危机感,从而全力投入,提高训练成效,培养技术高手参加技能竞赛。

所谓赛教合一,就是指技能比赛逐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之一,日常教学组织与技能比赛相结合,将比赛训练纳入课程教学,让更多学生接触比赛内容,开阔视野,形成赛教合一的良好氛围。

所谓以赛带教,就是借助社会大赛考评活动增补专业知识,拓展训练内容,是提升师生技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由于历年的技能大赛,特别是省赛和全国赛的试题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的精选试题,内含许多新知识、新技能,对于促进教学,提升技能,有着极大的帮助。

六、强化一体化教师培养功能,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一体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核心,教师的职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与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内外结合,采取“请、送、传”的方式,积极拓宽师资队伍的培养渠道,优化教师队伍。

“请”,指利用实训基地设备优势资源,请兄弟学校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答疑解惑,传经送宝,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承担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和企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指导任务,实行帮教。如利用暑假请嘉兴市首席技师开展专业培训,面对面讲、手把手教,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

“送”,指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送到高职院校进修,下企业锻炼。这是笔者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计划,每个专业每学期均安排1至2名教师下企业一线实践,进行生产锻炼(校外实训基地、相关企业等),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组织名师培养对象外出考察,学习兄弟学校教学经验,提升培养对象的综合能力。

“传”,指以老帮新、以强带弱。每位新教师及“名师培养对象”都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培养教师进行学习、听课、实训指导等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教学技能和科研水平。学校还以电气工程系率先开展技师结对工程,首批十名青年教师与企业技师或技术能手对接,开展技术交流与培养。借助对接,目前已有5名教师参与市、省以及全国技能大赛的辅导工作,其中一项取得全国赛银奖,有效促进了教师技能水平的快速提高。

七、拓宽基地辐射功能,搭建技能教学平台

嘉兴地处“长三角”经济区,以先进制造业为全市高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最为突出。作为技工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必然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而展开。学校现有五大实训基地,分别是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省电子技术示范性实训基地、国家示范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基地,省机电技术示范专业、省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示范专业、省数控加工品牌专业等与区域性产业群相吻合,涌现了许多优秀毕业生,活跃全市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有的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为当地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推动了本地区产业发展。

为顺应技工教育改革趋势与地方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把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把按需“招生”作为校企合作的起点;把“教改”创新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把“科研”合作作为产教结合的提升;把学生“就业”发展作为校企合作的目标。学校借助国家级示范校建设的契机,以建设特色数控加工、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饭店(酒店)服务与旅游等特色专业和“双师四维九能教师培养工程”特色项目为平台,建设以企业(行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和学校骨干教师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为专业发展适应现代企事业需求提供有力保障,开创了校企共赢的良好局面。

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及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为发挥实训基地示范作用,除满足本校学生实习外,还为提升本地区职业教育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对外服务功能,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率先在本地区面向企业职工开展高级工和技师提升培训与研修、考核与评价,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平台作用,引领行业(企业)的技能培训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迈进。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员参与,不断探索,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提升理论。课题组研究提炼的依托学校实训基地七大功能,构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由此,《嘉兴技师学院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制度》《高技能人才基地培训管理制度》等基地建设和技能人才培养系列制度经过实践,得到了有效验证,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提供培养途径。

图 发挥实训基地功能,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示意图

参考文献:

[1]周兴中,张满孝.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构建多证制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4).

篇3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5-0127-03

从大的方面和有关资料,结合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普遍认为随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和旅游开发进度,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就业市场。这个预测和中国的旅游发展与中国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对西部大开发的总方针政策是有直接关系的。从局部来看,我国西部发展和西部旅游已经悄然兴起,无论从政策角度还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不难发现,西部已经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民俗民风的特色旅游项目,并逐渐推向市场,这就需要地方学校在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培养上有所突破,随即就是实习实训环节的把握,这些是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找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出现的诸多思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优质服务意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方旅游项目的理解和深究,促使旅游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营造地方旅游开发和开拓的专业知识人才储备。

一、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地方旅游经济的需求分析

地方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及建设带来了契机。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既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着力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莘莘学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走出校门,请市场专家以及市场管理高手,共同来探讨旅游业的建设应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问题。通过行业走访和市场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旅游市场上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旅游专业人才,所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业要想高速、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依赖大批的既有旅游业的管理理论,又有很强的旅游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应改进人才培养措施,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校积累更多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切实做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准备。着力提高学生实习实训阶段对知识的巩固和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对地方经济走向的了解,但是从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从思想上对于实习实训重视程度不足。实习实训是旅游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一项重要途径。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培养方案是以其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修业年限等安排为基础而具体拟定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目前旅游专业在校学生中大多数对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真正理解实习实训的意义和作用。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为了找工作。所以一旦他们遇到与自己的择业条件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差距较大的实习单位时,就会出现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等懈怠的状态。还有部分学生主观的认为实习对于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因而对于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显然对于实习实训不够重视,而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会大大影响实习实训的效果。

2. 工作上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自我定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大多安排在酒店、宾馆,也有部分安排在旅行社等服务类行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据胡娜(2011)调查,相比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更容易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33.3%的学生表示在实习实训中“无法适应行业企业的教授方式”,有29.1%的学生表示“实习环境总体而言不很自在”,86.7%的学生表示“我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中思想上好高骛远,工作中不愿意吃苦受累。但是由于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员工在旅行社、酒店、宾馆等工作场合隐去自己的个人习惯和性格,而更多的考虑工作对象和客户的要求。这对于处于青年期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

3.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不强。在语言方面,特别是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有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而我国中职招收的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好多孩子的语言能力表现一般。旅游专业不仅涉及国语,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涉及很多地域文化。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某中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能让客人“转怒为喜”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的控制等等,都使学生在服务行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领域实习实训上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技能欠缺。

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旅游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是将职业技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素质教育就显得有点勉为其难了,因此造成了中职学生在素质养成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提升学生职业品质是帮他们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1. 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全成熟。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一般正处于十七、八岁这个较为特殊的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对社会了解不深,对即将踏上社会的工作生活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也极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这些学生有可能和同事甚至客户产生各种在校园里设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而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们来讲,他们抗耐压情况较为不稳定,很难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处理各种矛盾。所以很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会发现实际工作状态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也会因此而不时的在工作中产生不适应和抵触情绪。

2. 师资结构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符合专业要求。目前从事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中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在讲授旅游专业课程时,只能“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很难和今后工作中的实践直接结合起来,也很难具备良好旅游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因此,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不能够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

3.学生本身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对旅游职业的认识不到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缺少职业热情和职业意识。许多的学生在选择此专业时大多是根据喜好旅游喜欢玩的感性选择,很少有把旅游当做职业来选的理性认识,其实他们并不是爱好旅游事业;(2)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志力薄弱。学生从未意识到对从事旅游业的辛苦程度,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是在旅行社或者酒店工作,旅游业一直是个较辛苦的行业,与学生的粗浅认识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3)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主动性很差。旅游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服务,很难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投入率很高,沟通能力差的人很难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4)在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方面是十分缺乏的,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长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很强。当今职场却需要协作能力大于独自表现的人才,这也是很多单位用人时重视的品质。

三、结合地方的旅游资源及特点提高旅游专业实习实训的对策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累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操作技能。了解本地的旅游资源,从本地深渊厚薄的文化底蕴着手,提炼旅游亮点,体现当地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有助于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这个不是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依靠他们,虽然学生积累的知识不够,阅历较浅,但是我们还是要在结合教学基础上深入的解读历史,为学生提供精致讲解,挖掘有生命力的学习素材。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聘请行业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热心教学工作,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地方旅游品牌的建设需要对地方旅游资源要有充分的了解,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作报告、讲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也可以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学校要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就应该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并指导学生选择一些刊物和书籍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还可以派专业的教师做检查和指导。还有就是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技能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在实习实训不同阶段做好引导工作。在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动员工作。一方面强调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实习实训中有可能出现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专业知识方面准备及不怕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

实习实训中,学生往往会因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心理不适,也会因专业技能的欠缺造成自信心的减弱。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礼待人,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重视团队协作的精神。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而在实习中受挫。对于这种情况,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把工作当做主动学习的第二个场所,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做出实结,并以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展开讨论。也可以组织一二年级学生一起进行座谈,为以后的实习实训积累经验。

2. 学校应优化旅游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教学计划。旅游专业知识面广,教学量大,分布广,这就要求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思想敏锐、肯钻研、不断学习、注意旅游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学校应支持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组织的各类进修、考察、培训、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和行业实践,或定期去旅行社、酒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

总结,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习实训是学生将所学和运用结合起来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及教师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中职旅游专业的建设,只有在地方强大经济的支持下才可适应社会需要,因此经济和教育要紧密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此实习实训加以重视,在分析和解决实习实训中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旅游专业的教学,提高专业素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育出高素质的合适的人才,以满足其对人才的需要。

篇4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和改革的深水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人类发展应遵循的必然道理,有利于我国改革的顺利推进及资源的节约,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铁路被人们称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它是全国人民出行和货物运输的重要纽带。由于铁路建设具有高投资、能源消耗大等特点,因此其会对环境会造成重大影响。因此,应加强铁路建设中项目管理,把生态理念融入其中,使我国铁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的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使得一个经济体系的碳排放很少或接近与零,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低附加值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目标是减缓气候恶化、能源危机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生产全过程经济活动的低碳化,达到碳排放的最小化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多的生态经济效益;二是低碳经济倡导能源经济改革,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真正实现生态经济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目的是为了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铁路建设中项目管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根据欧洲的研究,运输业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是30%以上。根据英国研究机构对本国的研究,铁路运输二氧化碳的每人每公里排放量是公路运输的1/2,是国内短途航空的1/4。在过去的15年间,铁路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2%,公路运输下降了8%,而短途航空运输则上升了5%。由此可知,铁路运输相对于其它运输方式每人每公里碳排量是最少的,并且铁路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速度也较快。在低碳经济背景下,铁路运输方式能耗较低、污染排放少,这种节能减排的运输方式必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铁路运输的发展离不开铁路建设。近年来,我国对铁路建设投资的力度加大,铁路建设中的高污染、高碳排放等问题更加不容忽视,这不符合我国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把低碳经济的理念融入进去,减少碳排放量,将有利于铁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铁路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存在的瓶颈

(一)缺乏正确的低碳经济管理理念

一些铁路建设的领导干部及职工对低碳经济的内涵理解不深,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视不够,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安全。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许多资产和工人所掌握的技能很多具有资产专用性,工人所掌握的技能很难再用于其他行业使用,以及铁路行业的资产也很难适用于其他行业,因此,推行低碳改革的成本较大。为了达到低碳经济的要求需要更换新的大型设备,铁路建设人员认为这样不值得。

(二)低碳技术障碍

低碳技术是涉及各行各业关于有效控制温室排放的新技术,低碳技术是我国铁路建设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因素,不论是能源的高效利用,还是清洁能源的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强大支撑,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不可避免的产生很大影响。近年来,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低碳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低碳技术水平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铁路建设低碳经济的发展。许多铁路建设企业受到自身的科技实力、人员素质和经营状况等影响,缺乏对低碳技术研究的动力。

(三)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信息化水平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没有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大部分都是独立的,这样就会造成共享信息资源困难,信息沟通成本加大,对项目的高效管理非常不利;二是信息系统的运行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对原始数据信息不能如实的提供,虚假信息较多,影响铁路建设项目的运行;三是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滞后于信息化管理。实行信息化管理后,会对原有的组织管理流程产生冲击,迫使其调整或新增岗位设置,现实中组织结构变革的速度慢于信息化管理,致使信息化管理水平受损。以上这些问题都将会构成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推行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四)对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的低碳培训不足

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在运用低碳方面的知识方面欠缺,然而,把铁路建设项目与低碳经济融合发展的培训不足,导致铁路建设管理人员仍用原来的工作思维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不能自觉地想到低碳化发展,而仅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培训能够大幅度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需要加以重视。

四、低碳经济环境下提高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低碳经济管理理念

首先要深刻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注重能源结构的调整,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牢固树立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观。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碳排放,用实际行动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铁路建设项目的管理周期长,施工面广,对其低碳管理比较有难度,需要业主、设计、监理等与管理方加强沟通协作,履行各自职能,以保证低碳目标实现。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遇到最多的瓶颈环节,而且它也是几乎涵盖所有的GDP支柱产业,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管理应不断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与其它科研院所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加强与国外研发部门的合作,达到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能源的可持续目标。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提高铁路建设利用能源的水平,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在铁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发展。

(三)加强信息化管理

篇5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前文述及,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为企业的战略服务,还应充分考虑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实现。因此,基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依据既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期“绿色”“低碳”的发展趋势,又要反映生态和谐、内外和谐、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故本文认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能仅仅以低碳经济理论为唯一支撑,还应融入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益思想。基于此,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动企业或组织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

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

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

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和谐的本意是从人的不确定性出发,探讨企业与环境、社会、市场、政府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活动包括招聘、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也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招聘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招聘人员应充分熟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了解有关环境法律及其他环保方面的知识。在招聘过程中,企业可以采用无纸化招聘的方式,同时优先选择具有环保意识的应聘者,尤其是环境敏感行业内的企业,如化工、石油等行业。企业还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环境部门,或者设置环保方面的高层职位。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尽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绩效管理环节绿色化,要求企业在员工的职责里纳入社会责任、生态责任等相关方面的指标。对于员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内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的行为要给予积极的提倡和宣扬;对于非本职工作范围的绿色行为,例如提出改善公司环境形象的建议,个人或小组的节能措施等,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激励。以此引导企业员工树立为公司整体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改进作贡献的思想。

篇6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研究如何从“人”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实践走向管理走向“绿色、和谐、以人为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 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祷蜃橹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 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M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

4 结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否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而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绿色化,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非绿色”“非和谐”的弊病,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转型,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谐”发展。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毕竟时间尚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低碳经济生产要素保障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13 年GDP 达到568845 亿元。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GDP 的直接创造者。然而,企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大户。2013 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375000 万吨标准煤,其中,约90%的能源用于企业生产。在当前能源持续短缺和环境日益恶劣的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构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要素保障体系,对于引导和推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 低碳经济的概念

目前国际上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2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构成

2.1 生产要素的内涵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认为生产要素的内涵,重在企业微观层面的实践,体现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对生产要素外部的可选性和内部的可控型。

2.2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内容

①低碳技术要素。从低碳经济的内涵看出,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动力,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程度取决于低碳技术的水平。企业应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企业可根据自身的生产特点,选择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固碳技术等低碳技术用于生产中。

②低碳人才要素。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为满足其需要,企业必须尽快建立一支全面的高素质的低碳人才队伍。要在全员中形成低碳、环保、绿色的共同价值观念,不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技术人员或是基层员工,不但要精通其专业,还要熟悉低碳相关的知识。

③低碳资金要素。低碳产业是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更需要依靠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用于工艺流程改进、生产设备升级、节能技术改造。据麦肯锡研究估算,我国企业在今后20 年中平均每年需新增约2300 亿美元的资本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绿色发展。

④低碳物资要素。物资是企业生产的必需要素,物资是否低碳直接影响到企业诸多经营环节的低碳化水平。历史经验表明,“先污染后治理”的代价沉重。因此,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应以污染预防的原则为指导,从源头抓起。即初始进入企业的物资要素如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生产设备均应体现绿色、环保、低碳的特征。

⑤低碳信息要素。低碳信息要素分为企业内部低碳信息和企业外部低碳信息。企业内部低碳信息包括企业低碳战略、碳排放核算、低碳技术研发、低碳项目投资等。企业内部低碳信息的披露反映出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将有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外部低碳信息包括低碳技术发展信息、低碳政策信息、低碳交易信息等。企业外部低碳信息的获取,有利于企业发现低碳发展机遇,制定和实施企业的低碳发展策略。

3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保障体系构建

3.1 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3.1.1 低碳技术创新的流程。低碳技术创新的基本流程包括:低碳技术或产品的构思、低碳项目确认、低碳技术或产品的研发、低碳技术产品的中试、低碳技术产品生产和销售、低碳技术扩散。在具体的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不一定按这个线性流程递进,有时存在多种循环及反馈,使各个环节得到优化,从而形成技术创新的统一过程。

3.1.2 低碳技术创新的实现途径。①引进国内外低碳技术,然后通过渐进型的技术渗透,完成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开发。它适用于小型企业,企业可跳过技术创新流程的前部分环节,直接进入低碳技术产品生产环节。企业可用较少的资金、人力和较短的时间,获取较为先进的技术。但它存在一定缺陷,企业引进的技术往往是成熟的技术,并不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企业无法进入低碳技术扩散阶段。所以,从长期来看,它并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甚至会使企业处于未来世界低碳产业价值链的低端。②自主创新。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可采取基于自主研究与开发为主的技术创新策略,从而提高长远竞争力。这种方式,由于要涉及到技术创新的整个流程,所以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且周期长,还存在技术风险。

3.2 深化低碳人才培养

①提高管理者的综合素养。管理者的综合素养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应与高等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定期组织管理者进行高端进修,引导管理者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等课程,完善管理者的知识体系。

②构建员工培训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体系,通过“产学研”中科研人才的互动,提高企业低碳技术人才技术方面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通过中国能源管理培训网等相关培训机构加强能源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技术和管理骨干赴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好的企业交流,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采用讲座、短训、函授等方式,强化对企业基层员工低碳知识的培训。

③引进低碳技术人才。为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大学等已增设了再生能源专业、能源与资源工程等专业。企业可以引进这些学校的低碳科技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此外,企业还可以依托重大低碳科研项目、重大低碳建设项目等引进行业领军技术人才和善于全球经营、国际管理、资本运营的项目运作人才。

3.3 加大低碳资金投入

①提高低碳科技投入比例。低碳经济本身不是暴利行业,相对成本高、短期效益不明显,在我国投融资平台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发展和盈利能力,通过资本循环积累自有资金,才能持续地从企业内部获得资金来进行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设备改造。因此,在企业盈余能力增长的同时,应提高低碳科技投入的比例,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

②多渠道获得低碳资金。目前,国际领先的金融机构已成为碳市场交易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可以与其合作解决低碳项目开发过程中一系列的资金瓶颈。如:金融机构可以向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贷款、为原始碳排放权的开发提供担保、在二级市场上充当做市商为碳交易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等等。

③争取国家各种低碳专项资金。为了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发展低碳经济,国家、省已设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循环经济转向资金、产业技术与开发资金、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非粮引导资金、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补助资金、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企业应及时识别国家的各项政策、做好低碳项目的整体策划,以获得资金支持。

3.4 强化低碳物资管理

①选择低碳资材。企业选择资材时,在考虑其功能、价格合理的基础上,优先采购不污染环境或污染小、可循环利用的资材,尽量不用或少用有毒原材料,使用无废或少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特别是在能源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石油、天然气等碳排放系数小的能源和各种可再生能源。②使用能源计量器具。企业应配备国家规定的合格的能源计量器具,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情况、能源利用率、节能效益等进行统计和分析。此外,定期组织技术等部门对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进行自查自检,监控生产能耗,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努力缩小与行业先进生产水平的差距。

3.5 加快低碳信息建设

① 注重企业低碳信息的宣传和披露。一是争取ISO14000 系列环境管理认证、节能产品认证、中国低碳产品认证等,并附于企业产品外包装的醒目位置,同时在产品广告中注入环保、节能、低碳的元素,通过视听效应传达企业的低碳信息以此提升低碳品牌形象。二是建立碳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企业根据各自的发展现状,选取财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碳会计报表报告等表内表外的形式,从文字描述和数据说明上向外界展示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生产方式。

②充分利用企业外部低碳信息平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时关注国际组织、政府、民间机构等建立的低碳信息平台,收集高新技术项目、低碳项目、成果、专利及科技政策法规等多项数据,推进企业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与提高能效等领域的外部合作,从而解决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要素瓶颈和项目风险,以较低的经济成本实现低碳生产。

参考文献:

[1]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篇8

由于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商业银行对于其认知匮乏,同时也由于当下低碳经济成功的案例较少,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因难以确定可靠的投资收益,对于低碳行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从而导致低碳经济类的相关业务难以得到开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地位停滞不前,对于整体社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造成阻碍。

(二)与企业自身经营目标存在矛盾

目前大部分企业主要是以营利为目标,其目标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企业收益的最大化。而低碳经济表面理解是在经济发展时降低相应的能源消耗,从而保证经济的长久发展。但这一目标的实现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借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低碳经济模式需要前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巨额的成本投入与未来的投资回报是否成正比,令许多企业望而却步。这也成为了当前企业是否选择低碳经济模式的最大矛盾。

(三)缺乏对风险的可靠计量

由于低碳经济往往具有较长的周期性,而风险性和安全性是大部分商业银行在开展集资项目时优先考虑的内容,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前往往需要对企业进行资质审查和风险评估,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市场现状,低碳经济类风险预估缺乏一个标准、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风险的不可估以及担保中介机构的缺乏导致很多银行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投资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四)政府关注度不够

对于目前市场而言,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较为模糊,政府对低碳经济的行业补贴以及政策引导还远远不够,使得低碳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政府未完善法律法规,使得很多指标以及资质都缺乏认定,从而导致其中空白性较大,对于其有效的监督管理也是极其不利的正是这些原因,让一些商业银行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持有怀疑态度而不愿出资尝试。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发展对策

(一)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于低碳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是当之无愧的最大的资金支持者,而目前最为缺乏的则是该经济体系对低碳经济的认可,而政府部门则需要带头充当这一认可角色,即首先对低碳经济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保证让商业银行熟悉低碳经济,认识其发展的前景,并且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其次需要将国外的成功案例代入到低碳经济项目经营中,让银行机构体会到低碳经济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和价值。

(二)促进战略目标形成

很多企业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往往存在盲目性,而政府部门则需要推行一些优惠政策,让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雏形能够形成,而各大商业银行就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情况以及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商业银行与企业合作的顺利达成。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面作为担保机构,让更多的银行得以放心放贷,降低低碳经济放贷风险,实现低碳经济战略目标同时惠及企业和商业银行。

(三)把握时机推出低碳类金融产品

当前国际已有不少大型商业银行参与到低碳经济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也可紧跟时代潮流,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等,可采取金融工具的创新,如适时推出低碳经济类投资基金、碳排放量期货交易等金融衍生品,在市场上释放流动性,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也将吸引大量人气,加快低碳经济产业资金周转。

(四)强化人才培训

人才可以说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这种新兴经济,更需要有新型的人才作为支持,即而对于人才的培训,商业银行需要培养一支精通低碳经济的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相应的金融操作和业务知识,同时在银行内部设立专门服务低碳经济的柜台,为企业提供便利。在业务开展后,配备专人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跟踪了解,定时汇报分析,有效防范风险。

篇9

目前全球面临着气候逐渐变暖的自然危机以及次贷金融危机的双重危机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然的趋势。低碳经济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等手段改变了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向着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1.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银行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搞好短期收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银行金融业实现低碳经济时定会影响眼前利益,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放弃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贷款,这样可以降低潜在信贷危机,进而为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处理好市场占比与绿色信贷的关系。银行金融业在推行低碳经济时必然会失去一些市场和客户,这个过程的转变是非常艰难的。从银行金融来看,资本充足率、存货比等多方面的因素同时约束银行可以使用的信贷资源,放弃那些高利益但高污染、高能耗的客户和市场,将这些资金腾出来加大对低碳经济市场的投资,占据绿色信贷市场,促进可持续发展。(3)处理好股东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银行是一个社会关系细胞,它不仅要对股东利益进行维护,而且还要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客户、社会、股东等的共同利益,实现股东、员工、客户共赢。

2.创新金融支持手段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金融支持手段必须根据客户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创新不同的金融支持手段。对于国家重大项目的低碳产业,可以在建设期由国家大型银行提供贷款,在建设后期可由商业银行提供贷款,并在融资成本方面给予优惠,从而保证低碳经济产业项目能够在充足的资金支持条件下顺利的进行;对于那些具有较强辐射的低碳产业的额核心企业,可以提供贸易融资,以及产业融资,保证整个产业更加绿色环保;对于掌握新技术的新材料生产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一些新型的担保方式来实现融资(知识产权抵押、未来货权质押等),这样能够促进该企业在市场竞争力的快速提升,高度支持低碳产品的使用;对于传统高碳行业中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提供低碳设备融资租赁等融资服务解决减排升级中的资金缺口;对于具有碳排放额度的企业,尝试开展排放权质押贷款、排放交易买方信贷、碳交易保函业务等融资支持,解决低碳经济转型中的资金瓶颈;对于为低碳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可以为其提供对应资金流的融资理财服务,使低碳产业通过资金流的延伸向传统高碳行业渗透。

3.重视低碳金融创新人才的培养

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银行在上一轮金融创新中已经落在了发达国家后面。金融创新人才缺失也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市场对所有主体都会给予发展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谁首先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谁就能够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在这方面,我国商业银行尤其要加大投入,以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带动低碳金融创新。培养金融创新人才可以从一些几个方面进行:(1)建立低碳金融专业管理队伍。金融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新型模型化风险计量技术。因此,可以加强金融管理人员这方面的培训,使其成为具有低碳经济知识和技术评估的高端人才。(2)加强低碳金融服务员工的培训。根据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各项政策要求,确定信贷从业人员的培训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低碳专业素质。(3)建立科学的考核和奖惩机制。优秀的考核和奖惩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低碳的销售拓展与绩效联系起来,完善信贷评价考核体系,促进员工为低碳市场发展不断努力。

4.建立低碳金融的潜在风险补偿制度

针对因传统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中存在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低碳经济成效的不可预见性,以及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对传统高碳型信贷客户的市场竞争和退出状况,银行必须及时分析和把握低碳金融服务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可以低碳经济项目贷款资金为标的向保险公司投保,并对低碳经济项目贷款的风险拨备进行专项管理;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中介机构合作建立低碳经济风险保障基金,建立低碳经济知识产权质押、核证减排额质押等新型风险保障措施的价值评估、有效登记和处置体系。

5.加强监管创新

金融创新与监管一直是相辅相成发展的。低碳金融创新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果没有一些相关的指导性操作规范或准则,就有可能使潜在的风险因素不断积累。由于低碳金融对各国监管层来讲都是新事物,而对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更高。一方面,可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仍然要结合我国在全球低碳交易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度设计;再者建立低碳客户信息监测制度。在对客户的金融服务过程中及时跟踪收集客户的环保动态信息和节能减排意向,并确定专门的部门对跟踪收集的环保动态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低碳产业发展趋势,建立符合各银行风险偏好的信贷评估标准,提出低碳金融服务的指导性意见,确立具有本行特色的低碳金融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金融服务方案。对具有节能减排意向的客户给予相应的低碳金融支持,促进客户节能减排工程的技改升级;对发现存在高碳特质的客户,应主动与其沟通,并通过利率杠杆的调节,引导客户将原有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向低碳环保产业、项目转型升级。

银行金融业实现低碳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各领域的相互配合,在制度、手段、内容上要不断进行创新,这样才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雨薇.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 金融发展研究, 2010, (08)

篇10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156-02

1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新形势

目前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给予高度关注,甚至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前沿问题。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在较长时间段内国民经济仍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也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从整体来看,交通用能结构不会发生本质改变,公路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对环境有很大的压力,发展形势较为严峻。面对国内外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我国急需要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这又需要政策强力支持,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公路运输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建设公路低碳运输体系,以较大的发展优势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鉴于此,我国也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规划,提出我国将在2020年下降单位GDP碳排放的约束性指标,强调构建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体系。随着国内外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我国为了更好地应对新形势,提出的低碳公路运输体系不仅是一项严峻挑战,还是一项战略机遇。

2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境内公路里程的逐渐增加,全国范围几乎覆盖了公路运输网,为我国公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建设公路运输设施设备的时候,环境保护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社会大众逐渐摒弃了原来的先破坏后保护的理念,将低碳理念作为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念,重视对环境生态的保护和修复。

目前,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水平整体较低,虽然已经逐渐意识到低碳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公路低碳运输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效果不太好。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的规划尚不合理,公路运输系统发展不健全,很多运输存在迂回运输现象,不仅增加了汽车燃油,还增加了车辆污染气体的排放。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而车辆清洁能源的发展未能满足现有状况,能源消耗还是不断增加,这对公路低碳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限制。

3 低碳经济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对策

3. 1 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宣传

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需要在低碳理念的支撑下有效开展,而这就需要加大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低碳理念的认知,有效引导社会公众对公路运输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第一,为了使社会公众对公路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工具有正确的认知,降低公路运输资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危害,需要加大宣传公路运输低碳理念的力度;第二,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以及环境保护知识,告知社会公众环境污染对自身的危害;最后,加强对公路运输企业宣传低碳理念,普及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的知识,引导公路运输企业转变运营方式。

3. 2 公路运输发展的科学规划

公路运输的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因此需要合理科学地规划公路运输,制定公路低碳运输发展规划,以提高我国综合运输能力。制定公路低碳运输发展规划,第一,要结合国民经济和当地经济的发展状况考虑公路运输的规模问题,同时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问题,以确保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有效保护。第二,公路低碳运输规划的有效运营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以合理科学的布局支撑公路规划的发展,实现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和公路低碳运输规划的有机结合,有机衔接公路网和城市交通网,便于集散客运和货运。

3. 3 降低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

降低我国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可以从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减排措施两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升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目前,我国公路运输总量占全社会90%以上,其中货物运输总量占全社会一半之多,可见我国公路运输结构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可从下述入手:首先,在城市中构建综合客运体系,改变传统的道路公交客运方式,形成道路公交、轨道交通和其他交通形式共存的综合客运体系;其次,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中实施公交优先策略;最后,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加大绿化建设程度;第二,制定科学的节能减排措施。公路低碳运输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公路低碳运输战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结合我国公路运输业的整体特征,发挥政府在公路低碳运输发展中的宏观职能,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和措施。我国政府针对我国公路运输现状,提出了清洁能源在公路运输的使用策略,如减少车辆的运输空载率,不仅降低了车辆的燃油消耗,降低了公路运输的拥堵现状,还降低了公路运输的能源消耗,有利于降低公路运输的环境污染。

3. 4 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发挥科技创新对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的支撑作用,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建设现代化的公路运输基础设施。实现我国公路低碳运输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实现集约型运输方式,将新研发的材料、设备和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建设中,提高公路运输现代化建设水平;第二,实施公路运输的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管理中应加大科学技术的应用,变革传统的运输管理方式,加快公路低碳运输管理建设;第三,在建设公路低碳运输中,还需要依靠科技创新的作用,改造现有汽车技术,将清洁低耗的科技应用于汽车的研制使用中,改变现有汽车能源技术,如使用天然气车辆代替燃油车辆、使用混合动力车辆代替传统车辆或者对车辆的内部构造进行改进,生产清洁能源的汽车,扩大科技创新的应用范围,提高清洁能源汽车在汽车总量中的比重,降低车辆能源燃烧,减少车辆污染排放,加快空气质量的改善进程,实现公路低碳运输的协调发展。

3. 5 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

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培养公路低碳运输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以及技术人才。公路运输企业应强化对公路低碳运输意识的宣传,确保公路运输人才充分认识低碳理念,另外针对公路运输人才进行低碳运输培训以及岗位培训;第二,构建公路低碳运输人员的绩效管理体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降低运输车辆的能源消耗以及燃料消耗,强化公路运输安全,降低公路运输的各类损失。甚至可以说,对运输人才进行降低燃料消耗等方面的培训,对公路低碳运输管理有显著成效,这种成效甚至比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还要重要。据调研发现,目前很多国家通过对运输人才的培训,大大降低了车辆燃料的消耗,如德国、英国和荷兰等国,针对驾驶员采取教育培训、对驾驶车辆状况记录并激励等措施,使得车辆的燃料消耗降低了5%到18%。

4 结 论

总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面临低碳经济的背景,需要有效实施公路低碳运输策略,在公路运输低碳理念、公路运输科学规划、公路运输低碳环境、公路运输科技创新、培养公路低碳运输人才等要素开展工作,确保公路低碳运输发展科学合理性、经济环保性,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明确我国低碳经济下公路运输发展的基本工作,促进公路低碳运输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俊峰. 浅析公路运输现代化发展方向[J]. 科技向导,2013(11).

[2]周伟. 低碳公路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研究[J]. 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