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社区信息化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信息化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信息化管理

篇1

关键词:

社区信息化网络;多技术融合;社区管理

1社区发展现状

传统物业管理模式无法适应现代快速、便捷、互动的生活模式。如物业服务效率慢、保修反馈响应晚、信息不迅速、左邻右里不相识等传统物业问题,均无法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居民对小区的管理及服务提出新的要求。为了给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形成社区管理,开展了社区信息化工作,建立了信息化的网络社区,形成了网站、网络、数据库等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社区信息服务的管理要求,应将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涵盖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中心等,在大数据融合的基础上组建多技术融合的信息服务系统,从而实现综合查询、决策支持、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和协调等多项工作的合并。

2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社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偏低,大部门地区社区信息化建设工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的社区信息化建设已开始发展,在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各地较好坚持了以民为本的建设思想,从单一的人工服务到现代的信息处理,从社区的单项服务到系统平台的集成服务,逐步完善和发展,整合了社区建设的资料,以数据处理的方式进入平台,通过局域网的覆盖,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公布。确保每个社区至少设有一个信息服务站(点),为居民提供了各种服务,例如数据统计、业务办理、收缴费用、下岗人员培训、休闲娱乐等。物业服务企业依照市场规则运作,不断提高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居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公告、社区通知等。传统的社区居民楼都有楼长的设置,任何通知都以楼长为传播点进行下达,现在网络已覆盖小区,可以创建社区QQ群、微信平台,完成部分工作(垃圾费的收取、宣传资料的发放、小区意见收集)。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公布小区最新的通知公告,可以通过支付宝收取公共费用等。居民有任何困难可以通过平台向工作人员反映,从而有效解决了普遍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另外,通过服务平台的建设,也可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购买需求,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社区平台可以添加娱乐板块,以不同年龄划分,包括老年人的健身系列与保健模块、老年大学,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模块,孩子的素质拓展模块、艺术培训等。平台模块的多样化,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提升了整体社区的生活品质。以促进社区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前提,打破单一的社区日常事务处理模式,使社区平台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合理建设。另外,社区信息平台产品定位于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平台支持。一方面在信息获取过程中进行信息分类、信息验证、信息跟踪,另一方面对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跟踪、分析,为用户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针对不同的行业商家进行有效、高效的管理,方便了用户在社区中随时随地了解周边商圈信息,为用户带来最新最可靠的商家信息,为用户提供团购商品交易平台。

3社区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的应用

3.1扩展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的管理

为扩展社区居委会的管理,提供各种管理、服务信息化应用协助社区做好管理工作。在各种技术的融合下,建立各自社区的服务网站。以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和服务水平为出发点,统筹规划,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整合各方资源,逐步建成集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社区共享平台,从而实现对社区的信息化管理。对社区的工作人员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培训,让他们能准确录入与采集信息,对整理好的信息能按时上报系统。以城市的社区信息政务发展为基础,对社区的事务进行有效管理,以中小规模社区作为试点,对社区的居民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对流动人口进行备案。对社区的人口管理、计划生育、养老、社保、低保等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便民服务热线,搭建居民与社区人员的联系平台,也可通过微信平台传递信息。在信息平台可以开通远程教育模块,开辟网络学习、资源共享的频道,方便用户的学习与使用。下岗职工的信息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备案,在线完成人员再就业的培训与上岗工作,从而逐步促进信息化社区的发展。

3.2提供社区老人医疗服务

系统是一个集信息化和全科检查于一体的便携式医疗终端,通过将医疗设备与该终端对接,便可实现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自动化采集及公共卫生随访、医保结算、基础医疗等功能。居民只需要在社区医疗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便能进行包括心电图、尿常规、自动血压、血氧、血糖、呼吸体温脉搏监测在内的全科检查。让居民享受专业便捷的健康体检是“智慧社区”的一个缩影。社区平台系统包括面向公众的统一服务门户、手机移动应用及面向工作人员的社区综合管理平台、手机移动应用社管通。通过智慧社区平台,社区可以实现高效的网格化、智能化管理。而以互联网+手机/PAD模式建立的政民沟通渠道,则能让居民通过移动端APP第一时间掌握社区公告、通知、就业咨询、社区活动及所有办事流程。居民还可以通过手机端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事件一键上报到各个社区,便于相关社区第一时间处理。

3.3为居民的生活提供保障

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社区共享平台在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适合居民需求的信息化应用较为丰富,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显著提高;部门专业信息系统协同服务能力普遍提升,信息资源共享更加充分;规划和标准规范基本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运行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的过程中首先要实现公共区域视频资源全覆盖和无缝对接,打牢智慧城市数据基础,从而推进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社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以快速处理综治、计生、社保、医疗、教育、城管、物业等各类事务,将平台与实体社区相结合,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家庭单元,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优化社区服务。利用互联网整合社区周边业务,提供信息接入社区周边的各类服务商家,做综合性家政、外卖、物流等。同时,也可以将该管理平台应用在把控舆论导向、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

3.4加速平台的建设

选择城区部分有条件的社区进行平台建设试点,形成一批成本低、效果好、实用性强的试点项目。实现小区居民数据的采集,完成基本资源多方的共享,保障信息的安全性。启动对网格管理员的业务培训和试点智能小区建设。建成数据交换中心、社区管理和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进政务、人口计生、社保、民政、公安、卫生、教育、水电气通信等部门业务系统与社区综合信息平台的衔接,促进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推广应用局部范围内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并出台社区信息化管理办法。

篇2

有关信息表明,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加重细菌耐药程度、危害患者安全、增加患者负担等不良后果的主要因素。我国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问题日趋重视,卫生部于2004年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8 年3 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并连续下发了《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为探讨社区医疗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的有效模式,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HIS系统于2012年4月开始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进行了初步探讨,收效明显。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中心抗菌药物数据信息资料,其资料来源: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药物手册》、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抗菌药物使用分级管理目录、《药物交互作用表》、《药物配伍禁忌》、《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注射药物相溶性手册》及各种药物使用说明书等。

1.2 分析资料 编制应用软件

1.2.1 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将中心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性使用、限制性使用、特殊使用,进行分级管理。

1.2.2 将采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分类规划

1.2.2.1 临床干预功能模块:包含医嘱干预功能、处方权限功能、信息查询功能三个基本子模块。医嘱干预功能包含抗生素分级管理;联合用药限制;疾病用药限制(与诊断关联);科室和医生两级用药限制;药物剂量、溶媒选择、用药频次、疗程选择、配伍禁忌提醒;特殊人群用药指导。处方权限功能即医生抗菌药品处方权限管控。信息查询功能包含费用排名公示查询、个人抗生素使用情况即时查询和统计查询。

1.2.2.2 统计分析功能模块:包含药品所占比例与抗生素所占比例、抗生素处方统计(科室、医生)、 DDD值统计表、临床干预结果统计分析几个子模块。实现了多种报表自动合成,自动分析,动态监控。

1.2.2.3 处方点评功能模块:包含处方抽样、单处方点评、分类处方点评、全处方自动信息化点评等功能。

1.3 将系统与HIS系统、药房工作站整合,通过及时提醒与控制模式,实现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信息化管理。

2 结果

经过1年的试运行,中心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指标:医师使用权限、不适宜给药、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次费用等均有明显改善。抗菌药物占药品费用比例(%)、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均次费用分别从2012年第一季度的6.6%、16.8%、42.7元下降至2013年第二季度的2.48%、10.24%、24.62元,详见表1。

3 讨论

3.1 近年来, 院内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我国发病率约在9%~20%。抗生素的应用成为医院感染的第二大危险因子, 仅次于致死性原发病[1]。滥用抗生素不仅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上升、资源的极度浪费,还增加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概率,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2]。目前大多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主要是依靠制度管理,不仅工作量大,且存在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社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及时有效监管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3.2 有研究表明:社区感染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部分,是抗生素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3]。社区医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堪忧:适应证选择不当、个体使用剂量和方法不当、不正确的抗菌药物选择、联合使用、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忽视抗菌药物间的配伍禁忌、溶媒选择不当等情况时有出现。鉴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全人群,服务人群范围的扩大,比专科用药更难把握,所以急需建立一个便捷、快速、操作方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社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及时有效监管。

3.3 系统的建立,尽最大可能分析各种综合因素(医务人员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其他因素、费用控制等),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保障。①信息化抗菌药物全处方点评可直观地了解中心临床合理用药状况,具有实时性、准确性、高效性、可追溯性。②系统通过实时提醒、监控、统计分析、后台管理等功能模块,有效管理与控制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问题,进一步规范了医生医疗行为。该系统使用方便,经过1年的试运行,中心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主要指标:医师使用权限、不适宜给药、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次费用等均改善明显,明显提高了社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2-0043-02

高血压病分级管理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重点,也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对提高社区高血压管理的效果,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中心在2010年对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某居委运用信息化技术介入高血压病社区分级管理,为了解其管理效果,我们于2011年对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上海市黄浦区半淞园街道某居委2010年初在册管理的高血压患者共529人,其中男281人、女248;年龄35~86岁,平均年龄(63±5.2)岁;根据200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41人,其中男26人,女15人;中危组289人,其中男151人,女138人;低危组199人,其中男104人,女95人。

1.2 方法

在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块。中心门诊工作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信息联网,患者诊疗信息实时录入,动态更新。社区医生将2010年前该居委高血压管理对象的各种信息录入到高血压病管理模块,建立了高血压管理对象数据库,对高血压管理卡和随访卡实行电子化管理。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对患者自动进行危险分层,设定分组管理内容、随访频率和确定随访日期。管理对象在中心或站点就诊时通过社保卡上的身份证号识别,每次就诊时医师在医生工作站完成对管理对象的随访,并记录就诊时间、血压记录、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计算机有针对性的打印健康教育处方,进行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心理辅导和合理用药指导等措施,并把这些数据储存在本中心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器内,供医师调阅、分析、指导,提高社区高血压病管理效果。

观察时间为1年,比较管理前后患者血压控制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依从情况。

1.3 评定标准

1.3.1 血压控制效果

血压控制效果分为;优良、尚可、不良3个等级。1)优良:全年有3/4以上时间血压监测在140/90mmHg以下(>9个月);2)尚可:全年有1/2以上时间血压监测在140/90mmHg以下(6个月至9个月);3)不良:全年有1/2或以上时间血压监测在140/90mmHg以上(小于或等于6个月)。

1.3.2 服药依从性

服药依从性分规范用药、间断服药和不用药3种。规范用药指患者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换药;间断用药是指服药未遵医嘱,根据感觉随意用药,时服时停。

1.3.3 非药物疗法依从性

指控制食盐慑入、平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健康教育、压力放松等措施的采用与否。

2 结果

2.1 信息化管理前后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依从性比较

信息化管理1年后,参加健康教育和接受生活方式指导的患者从管理前的20.2%上升到32.0%,自觉控盐、减少脂肪的摄入的患者从管理前的25.8%上升到43.0%,参加适度运动锻炼的患者从管理前的15.6%上升到21.0%,学会自我调适心情、释放压力的患者从原来的8.9%上升到19.0%。

信息化管理后高血压患者规范用药的比例明显增加,间断服药和不用药的比例均明显下降(表1)。

2.2 信息化管理前后高血压管理效果比较

信息化社区管理1年后,中危和高危组血压控制优良的比例,从管理前的120人(36.4%)上升到管理后的171人(51.8%),信息化社区高血压管理效果明显提高(表2)。

3 讨论

3.1 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带来的好处

高血压信息化管理非常适合全科医师在门诊诊疗中开展。只要将高血压管理对象基本资料录入高血压信息化管理软件,建立高血压管理对象数据库,与门诊医生工作站(临床诊疗管理软件)对接,全科医生可以在门诊医师工作站在管理对象来本中心就医配药时,如管理对象已到随访期(前后1周),信息化系统已设定必须由医师按规定内容完成随访或建卡,才能进行诊疗活动。完成随访后,高血压数据库会自动生成下一次随访日期,避免漏访。如果管理对象未到随访日期,系统亦会自动记录本次就诊日期、测压记录(系统已设定为35周岁及以上按年度首诊测压和管理对象每次就诊时测压并记录),药物处方,实验室检查。管理对象的每次就诊日期、药物处方、测压记录系统会自动生成到高血压数据库中,依据每次测压数据积累自动生成收缩压和舒张压2条血压曲线,便于观察分析。高血压管理软件可与医学检验管理软件和医学影像管理软件对接,系统会把各项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自动生成到高血压随访卡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高血压数据库中的对象在就诊时,全科医师通过医师工作站可以调阅该对象的资料,根据管理血压控制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靶器官损害情况和程度,及时调整诊疗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方案,有效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诊疗质量。慢病管理人员可定期进行分析、统计、效果评定和调整分组,有利于提高高血压病管理水平。

多年来本市高血压病管理,实行的是以疾控中心牵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人员为主的条线管理、社区团队医务人员上门随访采集数据的工作模式。存在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数据不完整等问题。信息化介入高血压管理后,改变了原来的工作模式。,并具有数据完整、资料正确、漏访率低等好处,亦能使全科医师真正承担起慢病管理的职能。

3.2 问题与对策

由于目前上海各区县卫生信息化平台没有全面建设完成和联网运作,因此目前本社区高血压管理的信息只能在本社区使用,三级医院和外区尚不能信息共享,因此高血压管理信息的“信息孤岛”现象特别明显,全科医师不能了解到本中心以外管理对象诊疗情况,需要通过上门随访来跟踪管理。

目前本社区高血压信息化管理采取的是社保卡上身份证号比对确认管理对象,不使用社保卡就医的高血压患者会成为管理盲点。由于本区尚未建立辖区范围内的检验LIS系统和影像PACS系统,因此中心信息化管理网以外的各种仪器的检查结果,必须通过手工录入的方式来完整资料,针对以上问题,中心将在今后社区慢性病信息化管理建设中逐步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馨, 自惠芙, 马克敏. 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对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影响[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12): 10-82.

篇4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70

Abstract Objective: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Baihe Town,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in communities.Methods:We established a government dominated diabetes mellitus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center,and built a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net work,positively exploring a mellitus specialized family doctor managing mode.Results:Through this management,patients' awareness rate of diabetes mellitus rose from 69.91% to 82.27%, and glycaemia monitoring rate was raised from 58.3% to 78.2%,while success rate of glycaemia and glycolated hemoglobin rose from 42.3% to 57.82% and 34.27% to 59.88%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o establish diabetes mellitus computerized management center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in communities,and the family doctor serving mode is worthy to be spread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Computerized Management;Family Doctor

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有文献报道中国糖尿病已达9000多万。由于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终身治疗,大多数患者是在社区环境中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测,因此,要提高居民糖尿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单纯依靠医院门诊治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并加强开展社区人群防治和对患者的干预管理,才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糖尿病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就上海市郊白鹤地区近2年来开展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情况作如下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8月加入糖尿病专项管理的糖尿病患者1055名,男472名,女583名,年龄30~91岁,平均61.7岁。所有患者均经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确诊。

方法:⑴建立社区糖尿病信息化管理中心:中心建立以社区科为主要职能科室的糖尿病信息化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分患者管理组和家庭医生管理组。患者管理小组主要负责糖尿病患者的建档工作,包括资格审核登记、制卡、发卡及积分兑换工作,糖尿病患者凭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疾病诊断可在本中心申请加入糖尿病单病种管理并享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免费血糖监测、上门服务、获得积分等)。家庭医生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家庭医生糖尿病管理的监督和考核。⑵建成基于政务网的糖尿病信息化网络平台:利用政务网网络建成中心糖尿病信息化管理数据库,在中心主要科室及各村卫生室电脑终端上加载糖尿病管理软件,从而实现糖尿病患者档案的实时更新和信息共享,同时糖尿病人可以不受区域限制实现全网点监测。⑶成立以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制管理队伍:积极探索以辖区为单位的家庭医生制糖尿病管理队伍,全科医生主要对本辖区内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指导、风险评估、药物指导及双向转诊等。乡村医生以卫生室为平台对糖尿病人进行生理基础指标及血糖的监测,同时在病人与全科医生之间及时传递信息。主要的管理手段:①健康知识讲座:由健康讲师团及外聘专家进行讲课,每个社区每季度1次大讲课,糖尿病患者可持卡听课并获得管理积分。②社区坐诊:全科医师每周半天到村卫生室坐诊,对糖尿病人进行现场解答,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心理疏导等。③家庭访视:对血糖长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家庭访视,访视内容为强化患者及家属对DM相关知识的认识,并及时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④预约门诊:对长期在卫生室就诊且控制不良的患者预约至中心门诊进行相应的检查,以早发现、早治疗并发症。同时外聘专家定期进行个体化指导。⑤主题活动:在中心建立“慢性病健康馨园”,针对特定人群开展“我参与、我健康、我快乐”的比赛,对在年度内各项生理指标达到要求的病人予以奖励,并组织病人到社区介绍自我管理心得。⑷依托政府财政作后盾:中心每年向政府申请糖尿病专项管理资金,资金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免费血糖监测、体检和积分兑换,其余用于设备维护和人员成本。

评价指标:以2009年5月为时间切入点,对管理前后糖尿病管理人数、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监测率进行前后比较;对血糖达标率(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属达标,用毛细血糖仪);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建议:<7%为达标,≥7%为不达标,进行前后比较。

统计学处理:以6个月1个管理周期,统计周期末的检测数据进行统分析,进行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信息化管理前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监测率比较。糖尿病信息化管理后糖尿病管理人数由741人上升至1018人,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糖检测率分别较管理前的69.91%、58.30%上升至目前的82.27%、78.20%,见表1。

信息化管理前后血糖达标率比较:管理后6个月血糖达标率与管理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以后随着管理时间的延长,血糖达标率逐渐增长。见表2。

信息化管理后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情况。信息化管理前未常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通过管理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与管理后6个月作一一比较显示,随着管理时间的延长,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逐渐提高。见表3。

讨 论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现在我国已成为发病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占第3位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至关重要,并且在管理过程中予以不断加以完善,就本社区实施糖尿病管理以来作如下总结:①建立社区糖尿病信息化管理中心是提高社区糖尿病病人疾病管理的有效途径。糖尿病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理过程中要顾及辖区内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不可能像学术研究一样设定少量样本来进行。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智能化管理。本中心在人员配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糖尿病管理人数成倍增长,患者信息查询准确无误。此外,以社区科为主导的管理中心能够在整个中心层面上组织协调工作,避免出现医疗、预防各自为政的局面。②家庭医生制管理模式是社区慢性病单病种管理的有效手段。当前上海市正在积极推行家庭医生制服务,中心以此为契机尝试“1+1=1”模式,即一个全科医生+1个乡村医生=1个家庭医生。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家庭医生已成为病人得以信赖的朋友,医患关系日益融洽,病人遵医行为逐步提升。③与二级医疗机构联手是提升糖尿病管理质量的关键。慢性病防治离不开医务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区卫生局积极为社区搭建平台,由区内二级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负责社区医生糖尿病管理的规范化培训,为社区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糖尿病防治队伍,同时鼓励专家下乡服务,专家与全科医生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模式,是社区慢病管理的有效新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④以政府为主导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慢性病管理的有效保障。糖尿病管理是一项社会工程,单靠医务界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农村地区的糖尿病人往往受制于经济压力,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切实体会到老百姓的疾苦。本社区在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设立糖尿病专项管理资金,由于资金得到保障各项工作开展顺利,社区居民满意度大幅提升,政府执政形象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1 Wenying Yang,Juming Liu,Jianping Wen,et al.Prevalence of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2):1090-1011.

篇5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2.090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2-0-01

0 引 言

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区管理同样应随时代步伐积极推进。就目前的情形来看,社区信息化已不存在技术问题,更多的难点和阻碍是社区的管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依赖社区管理的信息化。社区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将采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为推动我国的社区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1 社区管理信息化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1.1 项目背景

该社区服务半径2千米,现有住户2 400余户,人口6 600余人。实行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来,该社区积极打造社区服务平台,建立健全社区网络建设,探寻社区服务与管理的新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也存在着诸如观念落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以及缺乏良好的保障制度等问题。

1.2 需求分析

目前,我国社区管理急需一套信息化系统,来提高社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社区的管理体系,减轻街道、居委会的工作负担。

2 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设计

2.1 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是既满足政府项目的服务满意至上的要求,又满足信息化项目的流程再造的需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2.2 系统框架

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采用B/S结构,在此结构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3个层次。

2.3 主要功能

2.3.1 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申请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系统管理、用户基本、项目开发管理、项目监控管理、绩效考核管理、资源管理和通信等。

2.3.2 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功能

社区管理涉及社^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区管理中心是社区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平台,其主要功能有组织、文明、治安、卫生与环境等方面的管理。

3 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的计划与实施

3.1 项目计划

在明确了项目目标、项目分解之后就要制订项目的进度计划,明确各分解步骤的执行顺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项目的质量,项目需要进行测试,测试的时间跨度从项目立项到验收。测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程序、操作者规程及用户规程。其中,被测程序需要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以及与社区综合管理系统的接口测试。测试人员需要准备测试文档,测试文档的主要内容包括测试设计、测试用例和测试规程等。

3.2 平台构建

3.2.1 机构体系

构建社区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核心是社区综合管理系统,而该系统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又依赖于社区的机构。目前,该社区管理部门之间多是条块状的结构,彼此之间各自为政,这就导致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和居民办事难的问题。因此,必须重组该社区组织机构,对该社区组织机构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建立一个社区管理中心,负责全社区所有的管理工作。

3.2.2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

社区综合管理系统是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一个重点。由于社区管理中心集中了诸多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因此该系统必须可以兼容不同的数据库类型和操作平台,建立统一的后台数据库,实现与其他单位的信息共享。在结构设计上应该具有扩展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业务、硬件系统等变化的需要。

4 进行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建议

4.1 更新观念

加强社区领导、工作人员、居民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社区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的理念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引入营销理念,借助广告媒体做好宣传,加大社区管理信息化的效益宣传。

4.2 优化运行机制

优化社区管理信息的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采用行政、市场等手段,重塑社区政府部门、社区群众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居民的关系,形成信息化条件下的“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市场运作,居民参与”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

4.3 完善保障制度

篇6

2社区信息管理标准化规范

现阶段,社区信息管理的标准都未形成全国统一的设计标准,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社区管理特点和方式,都建立了自己一套标准,如:上海、深圳、广州等重点地区。这些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基础数据、字段信息、管理模式、系统结构都各有特点,但都存在地区局限性。深圳地区的社区信息化设计标准,对社区电子政务覆盖面有限,并未将社区所有管理事物都拓展到系统中,并且对信息化建设关键技术定义方面存在片面性。上海地区标准覆盖面广,但标准定义仅停留在表面。我国为了促进全国社区信息化的长效建设机制,在鼓励各地方建设适合于本地需求的社区信息化系统,同时着手根据各地推广情况,设计符合全国推行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我们通过对上海、深圳、苏州等信息化建设典型代表性社区的调研,梳理和归纳出现阶段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和应用模块两种方式进行划分。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技术规范应涵盖如下几个方面:⑴社区信息化基本标准:电子政务规范、信息管理标准、软硬件采购和设计标准、网络建设、数据安全。⑵数据规范化标准:数据分类代码资源、数据字典、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⑶业务信息标准:户籍和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标准、多业务平台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多业务系统开发标准、数据管理中心建设标准、基础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互联拓展标准。⑷社区信息化管理标准:项目可控管理规范、信息化管理评估标准、运行与维护实施标准。⑸信息化集成标准:业务系统统一开放标准、多类数据转换标准、业务系统拓展标准、系统代码维护规范、用户使用培训规范。

其中,上述标准化中最核心的就是数据规范化标准,直接影响到社区信息化能否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党的十以来,国家在推广“大数据”平台建设,目标就是要实现全国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而在每个社区部署全国统一标准化数据分类代码结构是数据共享和管理的基础。数据分类代码主要应包含:房屋数据、单位数据、人口数据、户籍数据、社区综合治理数据、社区组织结构数据、社区计生数据、社区卫生数据、社区文化教育数据、数据、综合查询索引等社区服务和管理以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所包含的各类业务数据。与之配套的数据字典包含:名称、英文名、说明、数据类型、数据结构、大小、定义域等。数据传输与交换结构要求各业务系统在数据传输和交换时,各系统的数据库能相互兼容,并达到数据交换的要求,如:社区户籍信息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与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业务系统数据库类型不同,需要构建之间数据传输与交换方法,确保能实现两个业务系统相互共享对方数据库资源。数据多平台共享实施规范提出社区信息化建设中数据共享的基本要素、规则和方法,规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的各业务数据共享功能,以及共享安全性要求,同时对系统数据共享接口、垂直权限数据共享、区域权限数据共享进行了规范。

社区信息化标准可按应用模块划分应考虑上级政府与社区之间信息往来、社区内各部门之间的业务信息往来,根据部门职能设计与之对口应用模块,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⑴居民信息管理:包含居民基本信息管理(如:姓名等)、居民扩展信息管理(如:政治面貌等)、居民关系管理(如:父子关系等)、暂住居民信息管理(如:租房客等)、家庭信息管理(如:家庭包含成员)⑵民政业务信息管理:包含特别人群管理(如:宗教人士)、社会捐赠信息管理、殡葬信息管理、收养信息管理、低保信息管理。⑶社区经济事物管理:包含社区内企业信息管理、社区组织业务管理(如:社团等)⑷劳动保障信息管理:包含就业人员信息管理、就业培训管理、失业人员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外出务工人员信息管理。⑸计划生育管理:包含育龄妇女信息管理、计生专门信息管理(如:是否独生子女等)、查环查孕管理、孕产信息管理。⑹社区综合治理信息管理:包含综治对象管理(如:拆迁户)、社区经营信息管理(如:社区摊位)、违章建筑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纠纷和调解信息管理、社区安全信息管理。⑺卫生防疫信息管理:包含预防服务管理、保健服务管理、社区医疗服务管理。⑻基础设施管理:包含房屋信息管理、设施信息管理。⑼社区组织管理:包含党建管理、社区资产管理、制度管理、会议管理。⑽社区文化与教育信息管理:包含科普教育管理、文体教育管理。

篇7

以上海市闵行区H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探索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

1.2方法

以精益生产理论思维来指导信息化改建,通过合理划分空间和功能分区,实现一站式服务流程。精益生产管理,是一种以客户需求为拉动,以消灭浪费和不断改善为核心,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成本和运作效益显著改善的一种全新的生产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强调客户对时间和价值的要求,以科学合理的制造体系来组织为客户带来增值的生产活动,缩短生产周期,从而显著提高企业适应市场万变的能力。精益生产是多品种小批量条件下的最优生产方式,实施精益生产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因而被誉为第2次生产方式革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医生责任制工作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需求也由传统的四病防治向计划免疫、定期体检、营养指导等健康促进、保健指导为主流的预防控制医学服务转变。参照“精益生产理论”的儿童健康管理中心信息化改建,对于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升服务内涵和服务质量,满足新型医疗模式下的儿童健康管理服务需求,探索儿童健康管理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结果

2.1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信息系统的设计,参照“精益生产理论”,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体验为导向,以减少资源浪费和改善服务为目标,以电子健康档案(eHR)为基础,整合原有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信息系统,增加流量控制模块、服务资源动态分配模块、短信平台、网上预约和付费模块等,着重解决一站式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大厅内人员拥挤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并根据大厅硬件条件,采用分区候诊、2次叫号的方法规范服务流程。

2.2儿童健康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设计

2.2.12次候诊分区叫号

流程合理且以儿童为中心的排队叫号系统软件,对简化服务流程,创建人性化等候环境,避免因焦急等待而进行的来回走动,降低运行成本,保证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实现可靠、直接的信息联络,改善服务环境并提高服务效率,实现医院候诊就诊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数字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叫号系统软件几乎涵盖所有服务功能区域和服务房间,实行2次候诊、分区叫号的方式对服务流程进行有效引导。服务对象刷卡取号后,在取号候诊区进行1次候诊,预检登记面向取号候诊区进行叫号,服务对象进入预检登记区进行预检登记,可以根据各功能区等待人数选择接种还是先体检、选择儿童喜欢的医护人员提供服务,在大厅进行2次候诊,再根据预检登记信息,软件系统自动判断由儿童保健功能区或免疫接种功能区的相应服务诊室进行叫号,整个服务流程在软件系统的指引下有序完成。

2.2.2大厅人流量实时控制与服务资源动态分配

大厅里人员拥挤和服务资源分配不均是开展一站式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理论上,当大厅出现人员拥挤时,可以通过预检登记环节延迟叫号来减少大厅人数,缓解拥挤现象。在信息系统中加入流量控制模块并动态分配服务资源,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2.3短信平台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短信平台可以通过实时调阅儿童健康档案,根据儿童月龄生成儿童保健和免疫接种预约通知。管理人员根据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日服务能力,控制短信发送数量,均衡控制儿童健康管理中心日服务人数。短信平台还可以发送接种注意事项、健康教育信息等。

2.2.4网上预约与网上付费

网络服务平台提供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和网上付费功能。儿童家长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功能预先查询本次需要的服务内容,通过预约功能将服务时间精确约定到分钟,在网上完成付费,进一步简化现场服务流程,缩短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

2.3效果分析

儿童健康管理中心的流程改造,使服务资源分配趋向合理,医护人员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缩短了服务和等候用时,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得到提升。在服务人员配备略有减少的情况下,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时所需等候和服务用时有较大程度缩减,服务人次数有明显提升。

篇8

今年4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再次强调了各级部门要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充分把握社区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区分不同类型社区服务并分类指导,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整合社区资源,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促进社区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建设高水平、现代化的和谐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帮、难有所助、需有所应。

那么,如何通过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带动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呢?

改善公共服务

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的任务就是将这四大职能电子化、网络化,全面提高政府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好社区信息化建设,各地政府部门要首先明确社区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根据社区服务的不同类型,确定不同的建设思路与建设目标,不断改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提高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中提到,要发挥政府、社区居委会、民间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个人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区居委会组织社区成员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民间组织,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整合社区资源,建设社区信息化平台,不断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自动化、现代化水平。

根据国发14号文件的精神,社区服务信息化应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信息化:以服务社区成员,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向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通过市场手段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化服务需求。

做好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信息化应坚持社会化的原则,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与社会组织的企业行为的有机结合,建立政府、市场和谐一致互动发展的机制,积极尝试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管理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承办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生活信息化服务,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丰富多彩的需求。

我们认为,在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有关管理主体应依据自己的社会性质发挥功能,不能错位,更不能大包大揽,否则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服务效果不好,即使建得起,也很难持续用得好。

第二,社区居民政务服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在市、区、街道、社区建立四级联网的电子办公网络环境,实现各类基层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建立健全各类政务和专业数据库,做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实现社区建设资源共享与互联互通。

社区居民生活服务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地要在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的原则下,由民政、科技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计划立项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卫生、规划、计生、综治等数十个延伸到社区的服务部门齐抓共管,遵循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在统一的平台下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第三,社区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服务信息化:做好社区居民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服务信息化,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利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手段,在培育、引导社区居民民主自治意识、引导民主管理内容等方面提供平台性的功能,为社区居民搭建基层民主诉求沟通的渠道和互动的平台,形成社区意识和公益精神,增进情感交流,消除现代社会常有的关系阻隔、人情冷淡的现象,造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气风尚,使得社区生活得以推进,社区文明得以培育,社区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得以提升。比如社区居民对身边事的建议意见、利益诉求、热点讨论、投票表决等通过社区论坛等形式展开互动。

促进跨部门应用

跨部门应用是促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重要基础。社区信息化促进跨部门应用,可以增强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五”期间,国内一些城市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社区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一些与城市信息化所不同的新特点,表现在:

1.社区信息化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应用。由于我国“条条管理,条块分割”的政府组织架构的特点,各个部门从自己的业务特点出发,多头下发软件到街道和社区,如:计生、统计、劳动、社会保障、综治、出租屋管理等信息系统,但各系统之间相互独立,信息不共享。社区信息化系统的使用和整合呈现出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新特点,既有条条之间的整合,又有条块之间的整合。

2.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业务系统的最前端。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业务系统的最前端,并根据各业务部门的需要为其提供最底层、最基础的数据。由于各条条业务系统都需要输入管理对象的基础数据,因此各系统启用和实际运行时都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重复录入,导致基础数据重复采集率高达80%,基层工作负担很重,社区居民很烦,人财物浪费很大。

3.社区信息化要为决策层、管理层、业务层提供可综合利用的数据。政府的相关部门或街道和社区只是掌握了数据的一些片段,政府无法从城市、街道、社区等各个层面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决策数据,社区政务服务方法传统,效率低下。

这些新特点给社区信息化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数据重复采集、信息孤岛问题严重、数据不一致不准确、数据无法共享使用、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社区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社区信息系统整合(包括部门之间业务的整合、部门内业务流程的整合、信息系统界面的整合、数据的整合、系统的整合等)亟待解决。

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社区信息化系统是政府所有电子政务系统在最基层的应用,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是政府管理的不和谐在一个层面的表现。要实现社区信息化健康、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区,实现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不断创新,必须依赖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通过不再重复上门采集、主动服务把社区政务服务可能扰民的行为降到最低,通过资源共享把贴身式、人性化的社区生活服务做到最好。

篇9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信息经济时代,社会各类领域对于经济管理模式和质量等,都开始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同步状况下,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开始成为必然之势。尤其是在金融管理建设领域之中,信息化已然成为一类必要的指导媒介,至于究竟怎样有效率地组织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改建工作,相关措施内容主要如后续所延展。

二、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需要遵循的要点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类社会工程项目,本身保留较强的复杂和系统性,因此实施过程中切勿盲目求成,最为关键的就是及时锁定契合点、构建标准化的信息化操作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科学、规范、合理性改革进程。至于该类工作的处理要点则主要表现为:

(一)锁定契合点

任何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形式都别具一格,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契合点选定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须结合自身所属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专属的区域经济信息系统设计。如一些中心城区因为信息化实力较强,所以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契合点主要限定在楼宇经济领域之中。所谓楼宇经济,实际上就是以楼宇作为核心,透过大力开发和出租写字楼等途径,贯彻招商引资和税源路径拓宽,以及区域经济带动等目标,如若欠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条件的支持,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动态将难以被快速精准化地掌控。因此,在楼宇经济发展期间,务必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经济资源等内容加以系统化认证解析,进一步为日后区域经济管理水准大幅度提升,提供保障。

(二)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区域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历程之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专业化信息平台的创建。特别是在金融行业领域之中,可以在满足信息化数据系统创建的要求前提下,细致化认证区域各项金融业务的招商、经营细节。如在一系列关键性数据被信息化平台成功地整合、校验解析之后,便可以确保在第一时间内精确化地映射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态。长此以往,辅助上级领导客观评价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并且科学预测日后变动趋势,最终为各类区域经济快速和健康性发展,提供更多可靠的指导性决策。

三、区域经济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借助网络技术、通讯、业务处理系统等,进行重要性数据收集、传输,金融风险预测,以及管理决策制定实施的行为流程。其可以说是金融体系构成要素的集合产物,核心目标在确保逐步理清和贯彻内在监测指标的前提下,修缮既有的金融管理信息化体系,最终顺利提升金融管理的水平。至于现代我国区域经济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则主要如下所示:

(一)拟定完善化的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针

作为现代专业化的金融管理主体,务必要针对所在区域经济行情进行细致化认证解析基础上,制定严密且可靠的战略方针,确保日后可以井然有序地组织金融管理结构扩建和信息化操作程序开发等工作。当然,为了切实强化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完整度和稳定效果,该类战略方针必须保证维持全方位性,某类层面上对于金融管理主体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愈加严格的规范要求。具体就是要求金融管理主体针对相关区域今后经济发展模式加以精确化预测,进一步针对区域金融管理的信息化技术标准、金融岗位分配方式做出合理调试。而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革新,是迎合信息化时展步伐的必要途径,同时对于金融行业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程序优化,以及整个区域经济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亦有着不可小觑的推动效用。

(二)明确金融信息化技术的规范标准

区域金融信息化技术进行明确的规范控制,存在一定的必要性,其不单单能够确保相关金融业务更加便捷、快速地交接运行,同时更可以全面迎合不同区域和时间段的金融行业发展要求。长此以往,令区域金融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容易操作,顺势减轻相关管理人员的压力、合理缩减以往管理中投入的过多成本费用,进一步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

(三)沿用科学人性化的竞争体制,令人员分工与协作变得更加合理

篇10

多校区办学作为时代的产物,拓展了办学空间,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学校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使学校面临着办学投入巨大、教学管理分散、行政效能降低等新问题。面对诸多实际问题,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寻求服务多校区管理的有效途径,即专注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多年来,我校致力于优先发展信息化环境建设,稳步推进信息化合理应用。

构建适应多校区发展的基础网络平台

中关村二小校园网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学校领导就高瞻远瞩地提出建设学校的校园网,由当时一条ISDN线路开始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2004年和2009年,我校承接了两所新建校,为将中关村校区多年积累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和各类资源同步共享到这两个校区,我们集中精力在校区间铺设光纤,实现多校区的高水平同步。

创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行政办公网

我校行政办公网是学校内部无纸化办公的载体,方便、快捷、高效。主要栏目分为每周安排、学校办公室、教学办公室、教育办公室、后勤办公室、党政工团、学习园地等,满足日常学校办公需要。为了方便传输文件、资源共享,网站上链接了“文件交换区”、“文件服务器”、“照片网站”、“对外网站”、“VOD点播”等板块,此外,我们还架设了一台 FTP服务器,把学校历年各种活动照片、教师自制课件、学科教案、科研论文到服务器上,不断丰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资源库,以便教师查阅交流,实现资源有效利用。

集中建立海量资源库,多校区共享数字资源

自校园网建成以来,我校不断充实网络上的媒体资源,目前学校资源库中有自行购买的教学同步资源库200G,各类影片10000部,各种音乐、语音素材20G。这些影片、音乐通过VOD系统供师生随时点播。我们把各学科光盘、磁带资料经过翻录等技术处理,全部链接到网站中,方便各科教师教学,从而大量节省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为有效保存学校历史资料,方便各个科室和教师查阅,我校自2005年开始探索建设照片库,目前学校照片库中已有各类招聘40余万张,翔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为解决中关村、华清两个校区空间小、硬件资源紧张等问题,我们建设了拥有47万册电子图书的数字图书馆。下一阶段,还将逐步将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融合,建设学校的全媒体知识中心。

搭设高效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

为了满足多校区办公及教育教学的需求,学校于2006年开通了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成为海淀区第一批远程教室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探索视频会议系统在多校区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创新应用。

目前,我校共建有6个视频会议室及远程教室。无论是每周一次的行政会、全体会,还是日常的讲座培训、教科研、评优课等大型活动,均采用三校区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视频会议系统的启用,真正实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三校区学生共同聆听分享;极大地提高了三校区干部、教师办公、研修的效率;确保了三校区同步、联动、互动发展。

2011年,学校开始启用弹性、灵活、高效的OA智能协同办公平台,提高了教师提交各项申请的办事效率,实现了管理的自动化。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物力,对多校区管理而言,避免了很多奔波之苦。

此外,网络的全覆盖、各校区之间的NGN数字电话系统,使多校区之间实现了无限漫游及点对点免费通话,让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延伸。

积极倡导低碳办公,文件集中输出方便快捷

我校积极倡导无纸化办公,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有效控制纸张和激光打印成本,精准统计每位教师的打印数量,我校自2010开始部署功能强大的IC卡网络文件输出系统,教师只需轻刷IC卡,即可在校园任意一台复合机上输出文件,还可以一次进行文件双面打印、草稿输出等节能操作。

打造促进学生发展的数字化教学环境

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打造高效的教育教学环境,营造出利于学生学习的数字化课堂是我校教学特色之一。自2000年起,我校教室开始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由投影仪、电脑、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组成的多媒体课堂遍布学校所有教室,实现多媒体、智能化的交互式学习,展现了一幅全新的数字化学习图景。尤其是交互式电子白板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高效。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海淀区信息中心组织的多媒体升级改造工程正在稳步进行,交互式电子白板正在替换原有的投影设备,学校多媒体教学必将步入崭新的阶段。

学校建有海淀区第一批试点单位的互动录播教室,集交互教学、师生互动反馈、中央控制系统及课堂录播于一体。课堂上,教师方便地制作交互式教学课件、讲解知识;学生手持遥控器参与互动,享受学习的乐趣;而电教中心快捷地记录着最生动的课堂。学校还建有各类专业制作中心,为积累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构建保障师生安全的平安校园

2009年百旺校区建校伊始,学校领导便对百旺校区的信息化建设寄予厚望,为更好地方便师生,百旺校区建设了基于CMIS卡的门禁系统,教师和学生可以方便地进出校园与教室,同时对于人员权限的管理也更加灵活准确。

为适应数字北京的发展要求,我校积极推进学生卡应用研究工作,积极参与海淀区中小学生“平安工程”实验,学生上学、放学使用刷卡系统进、出学校,既方便教师统计考勤,又可以知道学生到校、离校时间,以便让家长放心。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尝试学生卡与电话的有效整合。为了维护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保障学校财物安全,学校构建了全覆盖的校园网络监控系统,由专职人员负责值班,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及时解决。目前我校三校区共安装摄像头400余个,得益于校区光纤带来的充足带宽优势,我们将所有安防系统联网编组,配合强大管理软件可实现任意一网电脑对所有摄像头的有效监管。

创造多种渠道丰富学校形象

学校网站经过不断地调整、改版,已经成为呈现学校活动、展示学生风貌的重要窗口,各板块有专人维护,利用网络优势积极进行学校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