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劳动教育优秀案例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8 16:27: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劳动教育优秀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劳动教育优秀案例

篇1

根据十六大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确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实现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工作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实现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载体。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教育部发出通知

要求多元评价学生

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

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初中升高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钱江晚报》)

北京中小学教师必

修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至少要学习30课时。全市中小学教师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将在2005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轮的培训将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将负责组织专家设计教案,考核由全市统一组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齐鲁晚报》)

我国每8个青少年

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本来就是非常强烈,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很多老师、家长以为,事情发生了,对学生处理了,就没事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报》)

上海实施职业教育

工程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研究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劳动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终身培训体系构建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此外,还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和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等。

(杜启荣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闻晚报》)

瑞典中小学的

劳动技术教育

瑞典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重视手工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学的手工课从3年级至9年级连续开设7年。

手工劳动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 ,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手工劳动教育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它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适合,又不受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手工劳动教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较为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除手工劳动教育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年级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在7―9年级增加了技术课和幼儿保育课等。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有变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作些思想准备。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汇报》)

威廉姆斯的

创造力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性问题。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2.随机的探求。将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改变成另外的结构,并从随意变动结构的那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3.直观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培养表达的技巧,同时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4.以调适促发展。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强调发展胜于调适;通过积极调适而拓展出发展的多种选择及可能性。5.创造性倾听技能。辅导学生从学习听别人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6.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经验。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汇报》)

日本儿童的“食育”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

在饮食中培养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可说明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让孩子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还有,孩子在吃鱼时,怕被刺喉,家长便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以经常吃作为锻炼的道理。

(盛荣强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报》)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1.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某一问题。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4.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应性强,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作出反应。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自己能够提出新问题。

7.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8.机灵,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

9.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词汇。

10.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想像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1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13.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齐鲁晚报》)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西尔瓦经过对3000名3―5岁的儿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成功与他们所

拥有玩具的多少和类型、父母陪伴他们时间多与寡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给孩子们太多或者类型不当的玩具,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他们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不可能在某一种玩具上有足够的逗留时间并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研究者指出,与父母有很多时间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胜过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会玩电脑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齐鲁晚报》)

早晨睡懒觉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员对睡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被称为第二阶段睡眠,即在熟睡与做梦之间那段时间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说:“有些情况下人们在一个晚上会有50%的时间都处于第二阶段睡眠。假设我们每天都睡8个小时,那么最后的两个小时对于强化记忆尤为关键,但这两个小时的第二阶段睡眠往往因为人们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外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人也会因此受益。

篇2

学校的行为礼仪养成教育牢牢抓住“行为习惯”和“清洁卫生”两大根本,按照“低起点、小坡度”的原则,从“学生样子”到“文明”再到“优雅”,从“不乱丢乱扔”到“懂规则”再到“感恩回报”,逐级提高要求,并通过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形成习惯。学校提出: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问好开始。比如学校对学生问好的具体要求是:在校内遇见成年人时主动、热情、大声地用普通话问“老师好”,学校挖掘出“老师好”三个字背后至少有以下德育功能:克服“盆地”意识,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氛围;体现棕北学子热情好客、彬彬有礼;让来宾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

近年来,学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

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示范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由于劳动服务班有固定的时间,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明确的目标任务,学校逐渐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特色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课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十八年来,棕北学子学习质量和劳动能力比翼齐飞。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

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以开发劳动服务课程为契机,理性思考如何以课程来统领德育工作,最终确立以“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学校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分年级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 、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 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并在活动月中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

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76-01

惩戒教育区别于体罚,它与赏识教育同等重要,赏识教育是顺应学生内心的渴求,关注学生优点和长处,给予学生自信心。惩戒教育是对学生错误的纠正,能让学生明确是非。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教育惩戒是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要求,无惩戒的教育是伪教育,是不负责任的、缺失的教育。惩戒教育是一线教师无法绕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 用教育法规来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就有这方面的详细立法,如美国:在美国一些地方,如果学生不努力读书,要判刑入狱;学生如果将学校认为不宜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美国教师的惩戒权还包括:言语责备、剥夺某种特权、留校、惩戒性转学、短期停学、开除等。

韩国:前几年,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如对女生打小腿5下,对男生打小腿10下等,规定十分详细而明确。

澳大利亚:有一些公立学校设立了警戒室,学生违反校规校纪,会被叫到警戒室,由专门的教师依照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惩戒,或被送到农场从事体力劳动,最严重是开除,如果再不起作用,就被送到特殊学校。

我国的教育法中也有赋予教师批评教育权的规定,可是内容过粗,在实际教学中,学校、教师采取的批评教育类的做法学生或家长不认可,认定为教育失当,教师个人或学校受到一定的批评或处分。制定一个细化的、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师惩戒法”,可以规范学生和教师双方的活动底线,减少教育中的尴尬和矛盾。在法治社会的今天,用法律制度来约束,才是师生权益的最可靠保障。

二 实施惩戒教育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惩戒是把双刃剑,是一种有难度、有危险的教育技巧,要掌握一定的实施策略。(1)要可行。在惩戒学生前,教师一定要让“肇事者”明白他为什么受到惩罚,避免学生稀里糊涂地就接受了惩罚,让学生在惩戒中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2)要适度。注意惩戒的可接受性,要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做深入的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惩戒的效果。(3)要到位。惩戒的力度应与违规行为的破坏性程度具有一致性,对同样的违规行为的前后惩戒要具有一贯性。(4)惩戒后的再教育。在对“肇事者”进行必要的惩戒后,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学生促膝谈心,交流思想,让学生明确惩戒是针对不正确的行为,并非针对学生本人,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 实施惩戒教育要注意方式、方法

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门教育艺术。高明的惩戒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道德是非观念。

中国青少年发展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总结了惩戒教育的10个原则:惩罚孩子的前提是肯定孩子;犯错后立即惩罚;平日要把要求讲清楚;惩罚之前可以先对孩子进行警告;要向孩子说明惩罚的原因;惩罚前后要一致,要说到做到;惩罚不要“翻箱倒柜”,在惩罚时,旧事重提会让学生不明白自己为何受罚;惩罚要适度,要因人因事而定,对性格内向的孩子,瞪一眼或冷落他一会儿就够了;惩罚要对事不对人;打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惩戒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教师需要拥有灵动的惩戒教育智慧。可选智力方面,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就曾因偷杀校长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可用劳动教育方面,曾任美国总统的里根,小时候因踢碎邻居家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时工;可借自然的惩罚,孙云晓惩罚自己爱睡懒觉的小女儿,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后果。

四 提高教师实施惩戒教育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示码】B

【文章编号】1672-1128(2012)11-0033-05

呼图壁县地处天山中段北麓。居住有维、回、汉、哈萨克、蒙古等25个民族,县域面积1万平方公里,共有7个乡镇,22万人口,其中兵团8万人。县属小学12所,初中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7273人。如今,呼图壁县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已经完全普及,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为0,现在正面临着推进均衡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呼图壁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进展

1 改善了学校硬件条件

呼图壁县从2006年开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当年,该县撤销县维族中学和县哈族中学,将其高中部合并到县一中,初中部合并到县二中,小学部合并到县二小。实现了“民汉”合校、资源共享。2007年,呼图壁县将比较薄弱的八所农村学校统统并入位于县城的第三中学(含小学),实现了跨城乡学校重组。2009年,县四中建成投入使用,县里又将五所乡镇初中合并至县四中。与此同时,该县将乡镇的大部分村级小学集中到原乡镇中学校址办学。扩建的或新建的学校,无论是教室、实验室,还是操场、食堂,条件大为改观,环境相当整洁。此外,全县已完成了农牧区所有学校的校舍抗震加固工程,为全县所有中心校安装了取暖设施。这些工程的安排与实施,改善了农牧区中心校的办学条件。明显缩小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

2 制定了教育发展规划

呼图壁县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规划纲要,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了《呼图壁县教育发展2010-2015年事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走内涵式教育发展的路子,全面普及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双语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力争在全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自治区人力资源强县行列。《规划》确定了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整体思路、方案及具体措施。一是在项目安排上,将农牧区学校作为重点,进一步改善农牧区学校的硬件建设,提高农牧区学校的办学效益。二是根据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做好县城学校教育资源优化工作,保证县城居民子女就近入学,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三是坚持注重内涵均衡,建立合理的县域师资结构,整体提升县域内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根据规划,到2015年呼图壁县将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3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呼图壁县共有教职工2069人,其中初中612人(少数民族188人),小学998人(少数民族387人)。按职称分,副高级职称教师479人,中级职称1148人,初级职称287人,无职称80人。为实现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呼图壁县制定了县城学校骨干教师与牧区学校教师双向交流实施方案,实施城区与牧区学校对口协作帮扶,每年由县城学校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牧区学校支教,牧区学校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能的少数民族教师到支援学校挂教学习。该县还建立了农牧区教务主任到县城学校挂职锻炼、县城学校教务主任到对口帮扶学校进行指导的交流制度。与此同时,县教育局还定期组织县城骨干教师送教到牧区活动。

呼图壁县重视加强对双语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2011年选派了3位民语教师到南京、上海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推荐5人参加自治区两年制骨干培训,还直接举办了由59位教师参加的为期20天的民族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该县制定了民语教师考核方案,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以及提高民语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办法,促进提高民语教学水平。

4 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

呼图壁县注重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县政府不向教育部门下达升学指标,教育局控制全县学生统考次数,学校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家长也有机会参与家校联系活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逐渐更新家教观念。每年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分成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的形式,定期对学校进行普查或抽查,有效规范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了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蹲点调研组了解到,呼图壁县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小学高年级每日家庭作业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1-02

教学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进入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转换的基本方向是以就业为主体导向,不仅要彻底打破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学科化教学模式,还要打破学习与工作二元割裂的状况,走工学相结合的道路。中职护理专业要达到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卫生专业人才的目标[1],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势在必行。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研究

“教学模式”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随后,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渐趋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从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直至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样式,这种操作样式是加以理论化的。”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教授给出的定义是:“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对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较系统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体验,加以一定的抽象化、结构化的把握所形成的特殊理论模式。”上述各种关于教学模式的定义不尽相同,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教学模式这一术语的含义。

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能起到桥梁作用。

二、中职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的基本类型

(一)情境教学

1.概述。情境教学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出发,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思辨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参与和作用下,实现知识传承、能力提高和迁移、职业情感形成的统一的教学方法[2]。

1978年,李吉林提出情境教学的设想,目前已逐渐推广应用到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中。如李悦在中职护生护理技能实训中应用情境教学,通过实训前进行创设不同的诊疗场景、实训中多管齐下,培养学生在护理实训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操作的能力,有效改善实训效果[3]。

2.特点。采用这一教学模式,主要作用在于让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针对于护理专业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前收集大量与临床接轨的资料,准备不同临床护理的教学情景。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行动”等步骤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所扮演角色的语言、行为特点,系统完成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评价全过程,使自己的认知、情感、技能操作能力全面发展。

(二)案例教学

1.概述。案例也称事例、个案,最早就出现于医学领域。案例教学是指将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事例,学生以已学和正在学习的知识点去整合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效地认识案例,从而提升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探研该模式,文献研究发现,案例教学尤其适用于医学教育教学[4],如李国华等将案例教学用于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采取“提出问题―分析案例―讨论案例―总结评述”的步骤,认为案例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主动、有效的掌握护理学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效果[5]。

2.特点。护理专业案例教学的特点是着眼并针对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在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中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建立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方法,以此提高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情景最好选取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经常遇到的情景,缩短教学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案例中蕴含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就是今后工作岗位上不可回避的历练。

(三)项目教学

1.概述。项目即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指师生共同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的教学活动。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2003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针对护理专业教学领域的研究偏重于评价教学效果,比如项目教学对护士开展护理研究课程的效果研究、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等[6]。国内近年开始逐步在护理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如夏军阁、叶华在外科护理、外科实训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认为项目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实训项目的理论知识和适应临床一线岗位要求的专业操作技能、扩大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实现专业培养与临床工作岗位的零对接[7,8]。

2.特点。项目教学的实质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和小组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负责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并且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答疑的作用[9]。

(四)PBL教学

1.概述。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把学生置于混乱、结构不良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学习解决该问题所需的知识,一步步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当前已成为西方医学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它也必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PBL教学目前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并演化出多种流派[10]。

2.特点。PBL教学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具体问题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同变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在学生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如曹秀风等以进入医院实习的大中专护生为研究对象进行PBL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对比研究,认为PBL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11]。涂华婵则进一步大胆尝试,在中职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进一步提升了学习效率[12]。

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BL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效果均优于传统医学教学[13]。但是,PBL教学对各方面条件有一定要求,如卫承华等在医学院校实践该模式后认为,实行PBL模式:①成本较高;②部分学生因自学能力不够、已长期适应传统教学模式等原因,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内容学习中可能遗漏部分内容[14]。故在国内中职学校需要根据实际将PBL模式加以改革和推广,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笔者将国内外优秀数据库作为搜索库,对护理专业教学模式相关文献进行信息检索发现,其中被引频次较多的是关于PBL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在护理课程中运用的文献。综观国内护理专业三十多年的教学模式改革,一直朝着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进行,实践性、综合性、参与性是教学模式改革的三大突出特点[15]。学校、教师应共同努力,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医药卫生类(第一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3]李悦.情境教学在护理技能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2,4(4).

[4]韩庆奇,张宝,刘文宝,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应用中的基本模式及特征[J].西北医学教育,2013,(2).

[5]李国华,李加善.案例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

[6]Chen J.Problembased learning:Developing resilience in nursing students[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1,27(6).

[7]夏军阁.项目教学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

[8]叶华.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在外科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

[9]赵志群.对《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4).

[10]黄亚玲.PBL教学模式探索[J].医学与社会,2005,18(6).

[11]曹秀风,蔡美兰.PBL教学在护理学中的新进展[J].内蒙古教育,2014,(4).

[12]涂华婵.内科护理PBL教学中融入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4,(1).

篇6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244-02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一)不当的家庭教育内容出现的问题

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智育”,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在一些家长的观念中,智育就等于全面发展教育,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从而忽视了其他各育的发展[1]。

只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学习兴趣的减退、创新能力的丧失等。据笔者的了解以及笔者在与家长聊天中,发现现在很多孩子都出现了厌学的现象,有的甚至在小学阶段就开始讨厌上学,逃学、逃课更成了一些孩子的家常便饭。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现在的家长以及老师并没有过多关注对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很多孩子也是只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不得不承认这也是只注重对孩子智育的培养的一个很大的弊端。

(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出现的问题

在不同的家庭中,由于家长的素质与性格不同,所受的教育影响、文化熏陶不同,早期的生活经历、从事的职业和兴趣、特长等的差异,加上孩子在性别、气质、智力、相貌、健康等方面的差别,家长的教养行为也会千差万别[2]。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概括为四类。第一,专制型。家长的道德责任感十分强烈,但不理睬子女的需要,常用命令和责难来强迫子女顺从自己的意志。第二,溺爱型。家长不是从社会关系角度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而是把子女视为纯粹私人的财产,用过分的生物本能的感情去满足子女的需求,对子女百依百顺。第三,放任型。即家长在对子女采用专制式教育方法不奏效后,滋生了“朽木不可雕”之类的失望情绪,常常缺乏耐心,撒手不管。第四,民主型。父母能够充分理解子女的兴趣和要求,经常向子女提供足够而有效的信息,并言传身教,引导子女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而家长则表现出冷静的热情和有克制的疼爱[3]。

不当的教育方式使得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家长应理解有的时候孩子逆反心理背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与其批评打骂,倒不如与孩子心平气和地聊天,帮孩子一起找到错误的根源。第二,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眼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热情十分高涨,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让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参加各类辅导班而忽视对孩子真正兴趣的培养。另外,家长攀比心理比较严重,要求自己的孩子跟人家孩子一样优秀。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目标出现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决定着孩子的成败。因此,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非常重要,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目标模糊。民间流传着一些谚语,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

2.目标过高。家庭教育目标过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性格也会变得不好,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

3.目标过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求低,不强迫孩子进入各种辅导班对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利的。一些孩子一出现厌学情绪,家长就放任自流,同意他们辍学。让他们过早地进入社会,没有一些本该在校园里学到的一些书本上的知识以及人际沟通交流的知识,即便进入社会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一层面来说,家庭教育目标过低易埋没人才[4]。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长教育素质的欠佳

1.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家长的文化素质越高,就越能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而确定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使家庭教育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使家庭教育更好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2.家长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有关儿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很多家长在婚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这就需要在结婚前后进行补课,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办的各类家长学校、讲座等。但是很显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还是比较缺乏积极的学习行为。

(二)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是家庭教育失误的根本原因。“独生子女特殊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独生子女家庭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家长方面的原因,由于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而孩子又往往是家长对自己期望的延伸。因此,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多的参与。其次是来自祖父母方面的原因。由于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当然也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孙女或孙子,祖父母将其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当孩子犯了错,受到来自父母的教育和批评时,祖父母往往是站在孩子的立场跟父母理论。最后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他们无法受到来自兄弟姐妹的影响,从小就是自己一个人独享家里的一切物品。正是这样的环境,使得孩子不能够与人分享,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世界也是自己的,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5]。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

不可否认,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机制实际上一直是应试教育的实施机构。在此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形成了一切围绕分数转的局面。这样的结果无疑扼杀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整个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家长们受到整个社会、整个教育环境的“洗脑”,也开始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了,分数高了,考上重点大学了,才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孩子本应从家庭教育学到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但令人可喜的是,近几年,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一日,这就为家庭教育走出误区提供了可能性。

三、针对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方面的改善

1.家庭的“特殊性”的完善。首先,要及时改变家长错误的观念。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唯一的希望,会受到家长过多的关注,但请家长不要溺爱孩子。而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觉地磨砺自己,使其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其次,要有效扩展孩子的交际圈。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孩子很容易感到孤独,而且孩子经常独处,对孩子的身心是不利的。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多交朋友,提高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

2.家长方面做出的努力。首先,家长要给孩子正确的定位,所谓“正确定位”就是父母期望的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其次,家长还要加强对有关教育知识的学习。包括对孩子年龄特征的了解,以及孩子发育过程中心理变化的特点等,不让孩子做跨越年龄界限的事情。最后,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从小就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学校方面的改善

1.慈、严相结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对独生子女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他们需要帮助时,能够挺身而出。但是作为教育者,还要明白,明智的爱和严格要求是统一的,越是爱他们,就要更加严格要求,不能因为爱,就放任他们,同样道理,没有严格要求也一样没有教育[6]。

2.加强劳动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同伴,在家从小娇生惯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就要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集体观念以及自我服务劳动意识,引导他们和伙伴们友好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同学互相帮助,学会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从而在不断的劳动中认识到班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集体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德。

(三)社会方面的改善

1.加强儿童间的友好往来,贯彻互教原则。整齐划一的单元楼房,加之繁重的课业负担,作为独生子女,难以与外界进行正常的沟通。因此,必须鼓励孩子到群体中去。儿童是从模仿开始他的学习生活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儿童身上。因为他们之间往往是无所不谈的,一旦形成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共同体,最容易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如今广大父母在煞费苦心为孩子补充生理上的钙质的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成长所必需的另一种更为重要的“钙”质,那就是精神上的“钙”质。包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和自信;拥有坚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耐心,这样他们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参考文献:

[1]王仕民.平衡与渗透:德育和智育关系的现代走向[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2]王莹.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

[3]王素华,家长的教养方式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

篇7

马卡连柯曾说:“教育儿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的儿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个公民,也是世界的公民,他们将创造历史。我们的儿童是未来的父母,他们也将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者。我们的儿童应当成为优秀的公民,成为贤良的父亲和母亲。”让青少年接受学校的教育十分重要。“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近几年来,虽然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07年开始的国家助学金政策,不仅为广大的农村子女、城镇非农子女及城市特困子女到职业学校就读提供了资金上的援助,也为职业学校的扩大招生提供了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尽管如此,职业学校仍然没有改变招生难的现状,各个学校依旧把招生工作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千方百计、几乎是毫无选择地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生源复杂,学生素质差,为教育教学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而要把千辛万苦招来的学生能安稳地留下来就更难了。近几年来,职业学校学生的退学率的居高不下,成了学校和班主任十分棘手的问题。为此,本人从2008年至2011年对沈阳市两所中等规模的职业学校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调研,结果发现:所调研的学校退学率三年来均在15%左右;学生退学高峰均集中在入学后半年内;学校专业水平相对薄弱的专业均退学率最高;学生管理较差的班级均是退学率高的班级。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哪里?

一、退学原因分析

1.学生本人原因:

学生年龄偏小,专业思想不稳定,行为习惯差,不适用中专生活是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中职学校的学生初中刚毕业,一般入校年龄在十五、六岁,思想上还不够成熟,对人生的目标、未来的职业并没有长远的打算,对职业的选择也只是凭借一时的喜好,或因为跟自己比较要好的同学选择了某职业学校自己也跟随报名,对所要学的专业并没有更深的了解,只知皮毛,一旦深入学习并遇到困难,马上打退堂鼓。没有想到要学好一门专业需要付出较多的努力,而且也绝非如他们所想:只要学上两年就能分配好的工作,以后就可以象许多优秀的毕业生那样成就显著。因此,当学校的课程不断深入,专业不断加强,入学初期的新鲜感过后,就对自己的选择失去了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失去了信心,曾有的本不坚定的决心开始动摇,出现“站这山望那山高”的现象,于是提出退学,重新选择学校和专业。这种对专业理解的偏差和学习专业的不稳定是每所职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也是职业学校的普遍现象。据我们初步调查:在入学的第一学期退学的学生占退学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因不适应学校生活选择离开的占其中的20%以上。另外,因一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被“以追求升学率为第一要务”的初中学校忽视或认定为“差生”、“边缘生”不被老师重视,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习惯,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吸烟、喝酒、上网、打架等,成为学校和家长管不了的学生,而职业学校因生源较少,对报名的学生几乎没有选择,所以,这些学生来到职业学校后,仍积习难改,一方面本人对学校的管理很难短时间就适应,另一方面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要求对严重违纪学生进行处理,于是因各种原因被学校开除的学生自然屡见不鲜。

2.学校原因

学校个别专业设置、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使学生感觉所学专业不深,不透。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偏多,学生喜欢的专业实践课较少,从而使原本文化功底较差的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产生厌学情绪。部分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学校所推荐的企业所需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不能突出职业学校学生的优越性。个别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不够得当、责任心不强,班级缺乏凝聚力,对不稳定学生不能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等导致班级管理不利,使学生退学。

3.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的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职业学校学生单亲家庭子女较多(有的班级单亲学生占60%多),家庭教育缺失,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自我约束力差,家长管教无力,学生我行我素,致使一些家长把学校当成了大班幼儿园:不管孩子学与不学,只要能上学,不在社会上学坏就好,对孩子没有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基本处于无奈和放弃的状态。因过低的想法,放纵的行为,使学生不珍惜也不重视学校的学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能安心求学,导致频繁转换学校。还有:近年来因国家的助学金政策,使各职业学校的农村学校、家庭困难学生增多,虽然有助学补助,但许多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微薄,而学生本身又不知节俭,使家长供其读书很感吃力,致使学生不得不中途退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二、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第一,加强学校的专业建设,增强学校吸引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职业教育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对师资、设备、环境的要求。如果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低水平普通教育加一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势必成为二流教育。”职业教育能否培养数量、质量保证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至关重要。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需要有专业的教师、需要更多的仪器、设备、实习基地等,也就是说要想办好职业教育,必须有大量的投入,但在一些为了解决生源不足的问题,社会上哪个专业热门就开办哪个,根本不考虑自己学校是否具备了开办给专业的师资、设备等条件,因此,这样的短期行为势必造成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学生和家长的感受,使学生没有真正学到该学的技能,对学校产生失望,直至退学。所以,学校想留住学生,首先必须提高办学水平,以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和管理来吸引学生,使学生能学有所获。从各学校退学人数的分析情况看:学校的骨干专业学生相对比较稳定,退学率低。

第二,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是稳定生源所必须的。无论是学生还是学生家长都希望能在管理严格的学校学习和生活。混乱的教育教学秩序必然使学生和家长失去安全感,从而导致退学的发生。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办学、严谨治校,在教会学生学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选出有爱心、责任心、特别是加强对班主任老师和其他科任老师的考核与管理,使其认真带好班、上好课,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

第三,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稳定性必不可少。中专学校由于在招生过程中为吸引学生报名而进行夸大其实的宣传,给学生造成了一种好高骛远的不良影响,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只想将来可以不出力又多挣钱,因此,当深入学习专业并动手实习时,便产生了厌烦情绪,觉得自己应该是设计师而不是劳动者。要改变学生的认识和观念,应从入学抓起,在招生宣传时要实事求是地跟家长和学生讲明学生未来的岗位及薪资情况,避免夸张的宣传;开展入学实践周教育,让优秀的专业教师为学生做本专业的专业理想教育,分析本专业的市场有人情况、专业素质要求和如何才能学好本专业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展示,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向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与有人单位的联系,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信息,主动为学生提供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氛围浓,重视对学生培养的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做好铺垫。要做好学生家长的工作,使其提高认识,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管理,既不能对孩子的教育全盘撒手,不管不问,也不能孩子稍微犯点错误就诚惶诚恐,不假思索,选择退学。

总之,学校应高度重视学生退学现象的发生,通过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内部软件条件和外在环境,通过过硬的专业队伍和专业技能建设,通过正规、严格、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耐心细致的学生思想工作,来巩固和稳定学生,使学生在校能安心学习、正真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并学会做人,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为社会、为学生的家庭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小红.学生品德问题及教育方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当代青少年德育问题及对策.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17

[3] 张淑华.劳动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中国轻工业教育,1999.1

[4]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篇9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

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篇10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