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1:5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中地理优秀教学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1 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1.2 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
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1.3 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
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1.4 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
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2.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2.1 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3.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7-0070-02
引言:
高中地理是一门十分基础的学科,它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全世界的地理面貌和气候特征,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的思想情绪。但是由于近年来,课堂教学的单一化、传统化,导致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大不如从前,从而出现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其意义
案例教学是老师通过某些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示,指引学生们对例子进行分析、探究、归纳,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实、具体,再由特殊到一般,使得同学能够了解到知识的一般性和原则性,而且还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实践性。案例教学也是以新课标准则为基础,体现了老师们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特性,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学习,并指引学生们独立自主地研究其案例,让学生们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的中心理念在于通过案例,让学生们都能活跃地参与课堂的教学,采用学生课堂讨论的模式,让学生们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知识的中心要点,养成能够独立思考并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当然其意义也有许多方面,它可以加固所学习的理论体系,并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了解,它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增强师生间平等互助的关系,进而提高老师们的教学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中的作用
1.生动具体,直观易学。通过实际的案例教学可知,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习惯。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利用近年来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一些自然变动,再根据所要上的课程,将其有效地结合到老师们所要上的课程中,这样不仅让学生们了解到了最近的各地实事,而且还会带动学生们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好奇心,这样学生们上课积极性提高了,老师的上课效率和教学的质量也会得到好的提升
2.能够集思广益。由于案例教学是要求师生们能够通过课堂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讨,所以他可以解决老师们一味单一的课堂教学,带动学生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加牢固,也减少了学生们课上记笔记的时间,学习的效益也会比从前有着很大的改观。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运用及其应该解决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强调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新课标改革对于地理的改动较大,使得老师在采用案例教学的时候出现了许多的麻烦,所以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应避免以下情况出现:
1.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与传授。虽然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们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把知识点从特殊归纳到一般,但是现阶段的案例教学并没有取得想象中的效果。原因就在于案例教学不是万能教学法,它也有着自身的缺点,所以老师们并不能一味地认为只要通过案例教学就能让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还要结合课本所需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前提。只有学生们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这样分析一些典型案例才会更加得心顺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调整好案例学习与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
2.切勿将案例教学与事例混淆。因为实际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有很多,但是不是与教学内容相关就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因为要作为教学案例,其例子不仅仅要与课程相关,还要体现课程所讲的中心理论思想,便于老师能够继续展开接下来的教学。所以说一个优秀的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通过整合加工之后,将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部分展示给学生,这些案例必须有典型意义,且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
3.案例选取要把握好难易程度。因为老师们挑选典型的例子时是要求根据学生们接受知识的程度来确定,如果例子的选取过于简单的话,它所表现出的知识点就会太少,这样学生太容易懂得其中的道理而不能激发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话,也实现不了启发学生自主思维、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但是如果老师选择的案例过于困难,超出了现阶段学生们的接受范围,就会使得许多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无法表达各自的见解与观念,这样的话,该典例就无法进行分析和探讨了,那就更不要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最终使得学生学的基础不够扎实,老师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完成。结合所述可知,老师们在选择实例作为典例时,一定要先分析其难易性,看学生能否能够接受,当然典例所包含的知识也要全面,既包含一些新的知识,又联系旧知识,这样学生们学起来就会有关联之感,所学的知识也不会脱节,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度,还使他们乐于开动大脑,参与到课堂的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总结:
案例教学开始并不是利于高中地理传统的教学,而是通过老师们精心的挑选和课堂上老师重点的讲解与引导,使得学生们能够层层深入地理解知识的要点,了解学地理这一门课程的精髓,发现学地理这门学科的规律性,最终培养出有着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优秀人才。所以在教学上,老师不能一味地采用案例教学,还要结合专业的传统地理教学,这样才能将教学的质量与效益达到最大化。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合理地运用案例教学也是授课老师专业化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王寅.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J].考试周刊,2012,(60).
1.案例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鲜活的案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化,如在讲人文地理学“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浙江温州地区到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或者各国的“唐人街”。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能更好的使学生进入情景,激发兴趣。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二、地理案例教学的的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当时的大纲和大纲学习指导中都没有出现“案例”的字样,但是《学习指导》中把“采用了原理与事实之间的新的联系方式”作为该大纲的特征之一,而这种“新的联系方式”就是“鼓励采用典型个案或例子说明基本原理”。2001年,教育部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再一次修订时,正值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被吸收到修订的大纲中。“中国国土的整治和开发”仍作为选修课,但改为“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这是第一次在教学大纲中使用“案例”一词。该大纲与1996年版大纲的另一个不同,是把案例所在的区域名称从“教学内容要点”中删去,只在“知识要求”中规定了必学的案例,并在该区域名称后面加上了“等”字。
比较两个教学大纲可以看出,后者对教学要求的表述更接近案例教学的本质。首先,教学的主要目标不是定位在对某个具体区域整治和开况的了解,而是定位在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典型问题的了解上;其次,除了“知识要求”中规定的案例外,鼓励教师使用其他案例进行教学,使教学更加开放。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区域发展部分的教学要求中,继续提出案例教学的要求: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选择符合“标准”主题的区域,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并规定本部分至少选择3个中国案例,1个外国案例。
课程标准对案例教学的体现与现行教学大纲有两点明显的不同:一是由于区域发展内容的教学由选修变成必修,实际上使案例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二是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学的区域案例。虽然在大多数实验教材中,很可能仍选择现行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那些案例,但课程标准的开放对促进高中地理课程的进一步开放和适应各地区具体地理情况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更加明确地体现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学习原理而非仅学习具体区域”的实质。 二、作为学生研究对象的案例
在教学中,案例的使用经常会被泛化,只要是用于教学的实例,如教案、教学体会、教学实录等,都可能被称为“案例”。为了区别教师经常使用的各种例子,本文将“案例”界定为用于学生探索学习用的专门实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它具备如下特征:
1.情境化
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作为“举例”讲述给学生,而且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情境化是案例的突出特征。
2.典型性和针对性地理案例是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过的一类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学开发的案例都有明确的重点,有清晰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难以获得充足的教学案例,自己开发教学案例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即使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使用的也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的素材,如新闻报道。尽管这些素材也源于现实生活但它并不是专门为地理教学准备的。如果教师使用这些素材作案例,需要在选择时充分考虑素材的典型性和针对性,或者稍做加工,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
3.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地理教学案例从一开始背景的交代到问题情境的描述是相对完整的,有比较丰富的信息使学生对一个点、一个具体区域、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能设身处地地把自己置于案例的特定情境中去思考、去决策。一个出色的案例提供的是一个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存在着从各个侧面分析解释的可能性,内容的丰富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
4.可读性强优秀的教学案例常能吸引学生阅读。案例的情节、所给的材料和叙述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案例的可读性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既然案例的使用者是学生,如果学生对阅读案例失去兴趣,案例就会失去意义,所以案例应有既能令人愉悦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价值。 三、案例教学的特征和形式
1.案例教学的特征
案例教学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以案例为媒介,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对案例所含地理原理进行提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的方式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与其它教学法不同,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特征如下:
(1)教学过程开放。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是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2)学生自主学习。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真正被关注的中心,教师的角色就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参与精神,鼓励学生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案例教学中学生在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
(3)探究性。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围绕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
(4)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教学是使用特定案例学习某种原理或思想的方法。成功的案例教学是把原理的学习与实践的应用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
另外,许多尝试案例教学的教师都认为案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剂良方。真实的案例更能让学生产生与案例角色有情感联系的意识,将自身融人案例情节和角色,这时教师进行思想教育自然是水
到渠成。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两种形式 高中地理教学仍然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做基础,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明显提高。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而案例教学是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决策能力的途径之一。案例的使用有不同方法,这里讨论两种,一种是分析型,一种是决策型。
分析型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是:阅读案例一案例分析一内容扩展。下面是环境教育的一个案例(缩略):。
在北京市郊区的杨镇的有一片面积近3000亩的湿地。一家开发商看中该地区,准备在此开发建设“京东大芦荡休闲旅游度假村”。该消息传出后,当地村民十分高兴,并纷纷积极配合开发商的征地工作,并希望将来能到度假村工作。
但是,环保志愿者得知该消息后,却纷纷为这片湿地的命运担忧。当环保志愿者多次赴现场进行考察,四处奔走,先后在多家媒体发表文章,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保护这片湿地。
最终,当地政府对该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采纳了环保志愿者的建议。
呈现案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事件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事件中不同的角色所持观点各不相同,所采取的行动亦各不相同。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持那样的观点,采取那样的行动,又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冲突呢?然后安排学生对环境事件中色的身份、行为、观点及行为后果进行行为价值分析,了解人的环境价值取向起着什么作用。最后安排学生分析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及价值观取向。 这段教学的基本结构如下:
内容目标:国民环境行为价值分析
案例:要湿地还是要度假村?
案例使用:分析案例中不同角色的行为反映出的环境价值观
结论:环境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扩展:从环境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并认识其他社会现象中人的环境行为。
分析型案例教学需要教师从案例中提取引导学生认识地理基本原理的问题,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一步步学习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方法。
决策型案例一般采用分段式学习方法:案例(部分)呈现一提出问题一学生思考、判断、决策一案例(部分)呈现一检验判断或决策。这种学习的特点是案例本身为学生留下疑问和讨论的空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判断和决策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下面是曾在教学中使用过的案例(缩略):
包头是最大的工业城市,位于内蒙古中部偏西的后套平原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市区人口目前已超过100万。包头是“包克图”的转音,意为“有鹿的地方”。1750年仅有600户人家,1938年设市,1957年建设大型钢铁公司后,城市规模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50年代对包头钢铁公司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综合比较,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
A一包钢在河西,新城在河东,新城近包钢,距旧城14—20公里;
B一包钢建在离旧城不远的台地上,周围发展为新城,远期可与旧城连成一片成为一个整体;
C一工业区、新城、旧城分散布局。
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根据工业区位原理,比较包钢选址三个方案各自的优势和问题,你认为哪一个方案最好?为什么?当学生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后,教师继续呈现案例的结果部分。
1955年,由苏联专家组确定采取A方案,该方案的优点是占用良田较少;新发展的居住区(新城)受工业污染影响较小(以河流为防护带);利于大型钢铁企业发展。受该方案影响,包头市目前城市中存在的问题是新旧城分离,交通联系东西过长,不方便。……
比上述活动更为开放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只提出问题,不提供备选方案,直接由学生进行决策。支持这个案例教学的地理理论内容,可以安排在案例出现之前,也可以安排在活动之后、结论之前,还可以把原理的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与实际发生的状况做比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自己的研究活动中理解相关的地理原理。 四、案例教学推进地理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只提出使用案例学习的要求而不规定具体案例的做法,不仅对促进高中地理教学的开放性有积极意义,而且为推进高中地理评价方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以高中会考为例,现在对高中学生地理学习成就的评测主要以统一的知识内容和材料为主,例如下题:
读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影响上海宝山钢铁厂发展的因素是:土地、水源、市场、技术、能源、矿产、劳动力、农业基础、工业基础和交通等,将属于上海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因素填入空格中:——。
2.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上海工业地域的形成,增强了上海的经济实力。下列工业部门与钢铁工业在生产上联系密切的是:()
A.造船厂B.面粉厂C.织布厂D.机械厂
案例学习的特点是以理解、掌握、应用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为主,案例本身只是学习的工具,而不是要学生背下的内容。课程标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规定的开放性,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案例学习同一地理原理的现象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区域发展学习或其他地理原理学习成就的评价,就可能增加更为开放的方式,例如,采用如下的问题方式:
休闲与旅游:
使用你研究过的例子,解释旅游为一个地区带来的利弊;
国家公园可能遇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观点的冲突。举出你研究过的相关例子;
发展中国家开办的旅游有利有弊。使用你研究过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例子,解释这个论点。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特性于一身的综合型学科,具有知识性强、趣味性强、综合性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做到寓教于乐,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以基础课程改革为教育教学标准,高中地理教学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教育部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高中地理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遵循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融合的特点及原则,创设有利环境和情境,全面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然而,本文作者结合在教学和听课的过程,总结出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对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和激发不够。传统课堂的45分钟,教师授课时间占比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整节课下来,黑板上满满全是板书,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
(2)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枯燥,死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认知程度较低。
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如果授课老师在讲解过程中不注意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和贴近生活,教学质量会大大折扣。
(3)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差。目前许多学校都配置了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这些设备本来可以大大方便教师授课,然而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许多老师上课时使用的课件制作都较为粗糙,疏于讲解,而且对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往往仅将其当做一个幻灯机使用,导致教学效果较差。
(4)教师对优秀的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较差,现在网上有各种地理教学网站和QQ群等,里面都有大量优秀的地理教学资源,然而教师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能力却较为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
正是基于以上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国教育工作者先后引入了微课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和教学效果。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不仅适合于移动学习时代知识的传播、也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地理微课时间短、内容少、资源容量较小、交互性强、使用方便。
微课目前虽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但根本还在于课堂教学的综合把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微课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各种符合地理课堂需求的微课视频,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地理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了实处。一般来说,采用了微课的课堂会更加别开生面,更加让学生以最大的兴致参与到课堂当中,这也为新时代的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变革,解决了教学当中枯燥无味以及学生昏昏欲睡的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是以“探究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应用,探索微课应用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成功的在教材的部分重要知识点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作为最根本的目的。本课题通过实际教学的案例研究,对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本课题将通过较长时间的细心研究,以微课在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实际案例为突破口,在充分研究影响微课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对微课在地理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措施进行一系列的探讨,并积极构建一系列效果较好的微课教学案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地理教育教学过程,改进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知识点数量较多且较为琐碎,概念抽象,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低等特点。本文认为合理引入微课是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有效模式,可以整合网络上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激发起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使得知识点脉络更为清晰,突出重难点和考点。
二、课题研究现状
微课在我国的起步较晚,最初是以 2011 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 2012 年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代表。随着微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以及新课改的推进,关于微课的研究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在知网搜索关键词“微课”可以看到,最近五年来关于“微课”的文献数量都以50%的速度增加,且数量较多,有7575条,如图1。另一方面,无论是知网或者百度学术中关于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文章较少,例如在知网搜索 “微课”+“地理”仅搜索到203条结果,如图2。可见“微课”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丰富。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要实现微课的有效运用,我们课题组的共识是,教材抽象,微课能具体化;教材简略,微课能补全教材缺失的知识环节;教材知识老化,微课能让学生紧跟时代;教材只有文字,微课可以是动态视频加讲解。每个成员至少制作一个微课,自己确定适合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让学生学习,自己判断属于有效运用,再发博文,与其他成员交流。网上有一些地理微课QQ群,每天都制作出新的微课,内容涵盖初中高中地理的各个知识板块,我们要精心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微课来使用,同一节微课,有可能让学生看一次效果不太明显,可以让学生复制下来,多次观看,充分消化吸收,帮助他们攻克教材重点难点。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第一阶段:课题文献学习研究阶段。课题研究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理论指导下的课题研究才会有生命力和高度。因此课题组成员首先抽出一定的教学空余时间,主要采用文献法。认真学习有关“微课” 的相关知识,充分认识“微课”的重要意义;参照黎加厚教授的分类,每一种微课有其优缺点,各课题组成员选择一种模式自己制作一节微课,应用于教学中。还要把在网上下载的微课让学生学习,并观察效果。其次,工作室成员集体听课,判断这节课上,微课的应用效果是否显著。
第二阶段:课题小案例收集、反思、归纳阶段首先,课题组成员,轮流运用微课讲课,其他人听评课,写心得体会。其次,将自己在教学时所用的微课的与其他老师的方法加以比较,写博文总结得失,将自己在“微课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理清自己的问题,探寻有效的实施策略。再次,在分析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对的微课个性化学习进行效果分析。
第三阶段,主要是汇总、整理课题材料,加以科学地分析和提炼,形成丰富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个案分析等。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研究成果汇总,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博文、随笔、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室集体活动照片、地理微课等。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的应用作用探究
(1)引导预习――帮助理解记忆地理知识
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有很多散乱的知识点,如何让学生系统的记忆地理知识?如何使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教学的重点。微课教学倡导“先学后教”,课前让学生先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与下发的导学案相结合,梳理知识,进行全套的预习工作。许多课堂内容可以用多媒体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对地球有感官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
(2)解疑释惑―生动描述复杂地理现象
地理中很多知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是不知所以然,模棱两可的,因此如何让枯燥的地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感兴趣?这又是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一大应用。在《地球的运动》讲解中,我采用了动画的形式。通过一张张的动态图片,生动形象地演示出了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怎样公转的以及内部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这让学生对我们的地球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大有裨益。
(3)延伸拓展―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不一样,每个人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导致学生间存在很多差距。但是如果我们放任这种差距只会使差距越来越大,恶性循环,但若照顾后进生的话也会浪费很多学生的时间。所以,这时微课就又派上用场了――制作未学章节的微视频,让对之前知识掌握好的同学观看,预习下一章节,既可以照顾到掌握差的学生,又可以节省好学生的时间。
(4)提炼总结―重现章节知识解决问题
通常到了期末考试的时候,学生只记得一些计算公式,而对于解题思路和原理已经十分模糊。微课的又一大应用就是帮助学生再现章节重点,回忆所学内容。
(5)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关注点
以前的课堂从“教师主讲、学生主记”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方式是增加课堂的提问数量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有的简单问题还采用简单的方式进行,这种看是学生主体的课堂其实效率不高。而在微课程背景下,学生在课前需要独立观看,理解视频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课前预习的好坏决定了对微课程视频的理解程度。课堂上,学生则需要将自己的理解,表述给其他学生听,组内研讨。这样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二)利用微课提高课堂效率
(1)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课堂、微课的关系
多媒体在教学中是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全部。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程不使用多媒体效果会更好,比如《大气环境》中,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只需要教师讲解一下就可以,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有些内容需要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就像“洋流”的学习,可以给学生们观看洋流的视频,洋流的运动是怎么进行的?洋流对其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这些不能接触到的东西,对教学也是益处颇多。
(2)集体备课,加强微课的科学严谨性
“众人拾柴火焰高”,尽量进行集体备课模式,备课组长分发任务,尝试将复杂繁多的微课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具体教师身上,由具体教师收集资源,总结整理,搜索最新时讯整合制作成微视频。这样把任务分散不仅减轻了单个教师的负担,而且还集各家智慧于一身,最重要的是经过多轮审核可以有效的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产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3)了解微课和教学实际的内在关系
微课就是教学设计的一种类型,但是微课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也有一定的考验。教师在微课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答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
六、课题的研究成果
6.1数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以“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例》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等。
6.2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变
(1)通过微课的应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高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的学习习惯,并具有一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考试成绩来看,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几个班级的平均成绩要明显高于没有进行微课案例教学的班级。
6.3微课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
在应用微课之后对上课学生进行集体访谈,访谈对象为100名进行该文科班学生,年级是高一下学期,男生30名,女生各70名。访谈内容包括:微课内容是否吸引学生兴趣,有没有出现知识点错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没有帮助,教师和学生有没有其他建议,通过这些访谈内容来评测微课的效果。
访谈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将微课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有效辅助学生预习新课,总结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复习知识等,微课视频包含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元素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最主要的是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掌握起来更容易,如果又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反复观看,而且能准确找到没掌握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林燕.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D].上海:上海大学,2015.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涵盖了多方面的知识,并且知识比较零散和抽象,学生在学习时经常遇到困难,而大多数教师并不注重情境课堂的运用,在教学中很少出现师生互动,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言或者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仍然认为死记硬背才是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学习,学生就必须采用这种方法,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也忽略了全面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虽然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之间有很大偏差,根本原因在于高中地理教学脱离实际和生活,教学内容和方式被传统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禁锢,教学结构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针对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由此应运而生。
二、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其一,运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经了解的地理知识、规律,将地理问题变成生活问题,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非常熟悉,因此会感觉到地理问题新奇、熟悉、具有挑战性。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因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地理的陌生感,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如何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呢?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见过空调暖气,为什么暖气安装在地面上,而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方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暖气、空调,因此他们会将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到仪器上,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其二,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和教材紧密结合,活动量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
例如:①选房购房活动,让学生收集开发商的广告,上网查阅资料,并到房产处实地考察,分析周边商品房的设施、布局、环境和价格等,模拟选房购房,让学生能够锻炼手动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②模拟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本地区一个地点,设计旅游活动,并自己模拟导游,写出选择、介绍景点、规划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的文字方案,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③解决环保问题活动,让学生到周边地区收集城市污染的资料,并上网了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居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让学生提出缓解环境污染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
其三,运用生活化实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建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创建探究活动。
例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并且经常出现酸雨,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
其四,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招聘会拥挤的场景、城市堵车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是和生活相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引导教学。
三、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的“地球自转”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只知道基本的概念,而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是“神舟七号”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优美的曲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曲线是如何产生的吗?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引力,吸引“神舟七号”做这种曲线运动。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拨动一下手中的地球仪,看看地球是如何自转的,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在手中的地球仪上标出南极、赤道和北极的位置,并思考一下,如果同学们站在这三个位置,看到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呢?生:在北极时是顺时针,在南极时是逆时针,在赤道上空看是由西向东运动。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地球是球形物体,转动是有周期的,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如下图):师:在图片中有同一恒星,如果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恒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光年,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出太阳转动24小时的角度和与恒星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吗?生:地球转动24小时的角度是360°56',恒星转动360°所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师:很好,我们将这两个数值成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太阳日为地球自转的周期,那我们每天见到的日升日落、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是由于地球自转。师: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有效的地理课堂是什么样的?首先应该知识准确,其次课堂气氛应该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整个课堂结构有序且有美感。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去教,教学效果差距明显,为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教师的内功不同。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获知,所以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仅要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还应该有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地理知识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教学的准确性,扎实的教学理论修养则是我们地理教师游刃有余于课堂、轻松把握教学环节的重要保障。
一、修炼内功,提升教学技能
虽然教师不是教学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将影响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教师知识的丰富程度和教学技能的高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教师大多依托于教材和教参来“教教材”,其实这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学科处于不断地发展进程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提高科学素养,我们地理教师必须强化学习意识,把握地理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确保自己课堂所教知识与时代同步。
教学技能的提升首先表现在,教学案例的新颖度和巧妙性上,前者反应了我们地理教师地理知识储备的更新和丰富,后者则表现了我们教师掌握和应用新课程理念的灵活程度,均是教师专业教学素养提升的表现,而提高自己的手段在于平时我们教师应多关注地理学科的前言动态,注意学生身边和学生熟悉的具有地理价值的教学资源。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仅仅具有知识和理论,无法与实际相结合,那么有等于没有,因此内功的修炼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就是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提升。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我们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这样的课堂呈现跟不上时代了,学生的思维很活跃,信息量也很大,我们的教学要注意挂图与文字的结合,注重板书和语言设计,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知识上来,科学合理地设置知识呈现顺序,通过多维度的探究互动将知识内容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准确而深刻的印象。
二、激趣导学,提升学习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学习和没学差不多,到了高中地理学习基本上是“从头开始”,这个过程中要想学生学好地理,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满不在乎”的心态才能得以纠正,并逐步形成积极的地理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驱使自己的地理知识和逻辑性逐步地清晰化、完整化。如何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应该选择适当的支点创设地理学习情境,多维度进行激发。
1.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学习成就动机是教育心理学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成功的感觉让人身心愉悦,并进步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正向的情感,实现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的跨越式发展,最近发展区理论也就是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给学生创设可以完成并获得较大成功体验的情境,实现发展区的跨越并建立新的发展区,将学习带入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而不能从教师的教学经验出发,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还应从文、理学生的特点出发,其实地理学科兼有文理学科特点,合理地设置学科教学的起点和偏向性,尽可能地减少顿挫感,循序渐进式地将教学内容铺展开来,让学生能够看到教学目标,意识到“跳一跳,够得着”,并生成主动探索的学习欲望。
2.展现地理学科魅力
从学科特点来看,高中地理内容尤为丰富,可谓“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尽显了学科魅力,涉及到天象、气象、地形、植被一切与地球有关的地理事物,而且教材中所呈现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教学时可以拓展和延伸的素材更为丰富,丰富的具有逻辑性的素材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能够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地理学习的效果也就自然提升了,而且学习就有持久性,符合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高中地理老师,我渴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出一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的道路,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的愿望,也应该是每一位高中地理教师共同的愿望。要实现这一愿望,首先要强化我们自身的业务素养,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切都不应该是空谈的,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提升教学技能,在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20世纪初,哈佛大学创造了“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即围绕一定的培训目的将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1]。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正越来越受广大地理教师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编写教材,因此,“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笔者介绍五年多地理新教材教学的经验积累。
1.“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
“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式诱导,思维多向流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能力培养效果好。贴近学生生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2]。
如在讲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二节“人口迁移”时,我设计了学生课外调查,调查农村人口外出情况,主要目的,在外停留时间和外出之后,家庭的主要农业活动怎么样安排等问题。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基本涵盖了本节内容中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以及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等主要内容。由于案例的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在此过程中思考、分析和相互讨论,贴近周围生活状态,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素质。
问题来源于生活,一方面达到了旧知识在教学中迁移的目的,另一方面切实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深刻的启发性,突出了实践性,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交往,过程的动态性导致结果多元化的发散思维培养,真正实现了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注重把知识变为能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
例如鲁教版必修二讲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热门案例:中国富士康工厂代工苹果,每个苹果4代净利润360美元,富士康只有6.4美元,深圳已形成了一个专为苹果提供皮套、贴膜、数据线等配件产品的产业,囊括了1500多家大小厂商,年产值逾千亿元。获得授权经营苹果配件的厂商要向苹果公司交纳相关费用,以数据线为例,每根数据线要向苹果公司支付5-6美元。与苹果在中国的高额获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内地代工厂接连发生的爆炸事故、存在的污染毒害和产业链中微薄的利润。西方和亚洲人权组织批评苹果亚洲供货商的劳工待遇过于苛刻。每一部苹果手机的成品都是绿色无污染的,但整个生产过程中,手机某些部件却可能对环境产生巨大污染。比如带铝壳的手机中使用到的铝粉,可能会引发爆炸并产生粉尘污染。2011年发生于苹果代工厂富士康成都工厂和日腾电脑配件(上海)有限公司厂区的爆炸事故犹在眼前。借助这个案例,让学生谈谈看法,引导学生加深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工业生产上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工业扩散带来的影响等的认识,有助于学生理解事件的两面性。
由于案例具有新颖性并且背景清晰,蕴涵深刻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与原则,学生经过努力而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收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从知识产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讨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由小故事引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培养了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
目前“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在地理这一学科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法本身主观性很强,教师对案例的选择不当可能给学生造成模糊的认识,不能真正发挥“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的长处。甚至课堂可能会侧重于案例的分析,忽略了方法的传授。
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附于“情景―问题探究”教学法。教师要对自己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有充分认识,要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与新思路,不断提高自身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一、乡土地理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学好乡土地理,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苍南的九寨沟―碗窑古寨”资源开发,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对“矾矿三废”排放,寻找解决的办法;对“江南河流污染”表示担忧,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学好乡土地理,酿出爱乡情怀
当今社会,很多青年学生对家乡缺乏热情,其原因就是对家乡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不知道家乡的自然和经济;也不晓得家乡的优势是什么。而生动具体的乡土地理材料和地理事物,通过教学,能够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建设家乡的志向。在课内,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在课外,家乡的山水、草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学生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潦沙滩等等。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通过身边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爱乡之情,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把爱乡之情付诸于实践。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由于教师乡土地理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从而使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乡土地理资源被埋没,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只重视教师自身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而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这样就不利于乡土地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针对上述乡土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现就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机结合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发挥好乡土地理资源,谱好这支家乡曲,就能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中图分类号】G632.0
1.地理教学模式概述
教学模式作为一个正式的科学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者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对于教学模式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地理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以一定的地理教学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并以此影响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形成的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方法体系。
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创新日趋活跃。我国教育界从1978年起正式对教学模式着手进行研究,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的教学模式,还在教改实验的基础上自主建构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模式。夏志芳在其主编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中提出了讲练式地理教学模式,地理案例教学模式,地理情境教学模式等10多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当代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教学模式如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以及萨奇曼的探究教学模式等。现今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有讲练式教学模式,互动交流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审美化教学模式等。
2.适合于旅游地理教学的模式设计
2.1旅游地理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博士(HowardGardner)在他的《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2]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研究人类智能结构的新理论。他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事实上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等8种智能中的多种并不同程度地表现在各自的社会文化生活方面。
应用到旅游地理教育教学方面,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内容中有很多适于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素材。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得出每个学生都是多种智能不同程度的组合,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事宜的学习风格与方法,因此在具体的旅游地理教学中应当做到“对症下药”,即应当根据旅游地理的知识特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实现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方面智能和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
2.2湘教版旅游地理教学内容分类
根据对2003年4月颁布并实施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解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陈述主要采用“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两类形式,其中结果性目标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体验性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陈述。内容标准中每个教学要点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3]。因此,旅游地理的每一个内容也都蕴含着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只是不同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以湘教版教材为例将所有内容分为三个大类:即以陈述性的知识为主的内容——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包括旅游地理学科体系中最基础的知识,有基本概念,事物的特征,分布等。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的内容,学生应当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才能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并最终获得学习体会、观点和成果的内容。以情感的培养与激发为主的内容——即侧重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获得的内容。将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与湘教版旅游地理内容要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我们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其中“了解旅游活动的基本类型”,“了解旅游规划的类型”等内容要点重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资料,描述若干中国著名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并从地理角度说明其形成原因”;“针对某一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等内容要点重在培养学生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例说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重要价值,品读中国当代著名的旅游者,旅游景观的欣赏等内容要点重在通过旅游地理学习让学生培养正确的积极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本文主要以实践性为主的旅游地理教学内容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3.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旅游地理内容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建构”中的学生主体性,认为知识是在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基础上,通过与作为客体的知识主动、积极地进行互动中获得的。应用性是旅游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旅游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实施课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情境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拓展视野,并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启发式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等都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引问,积极探索解决一定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从某一特定的问题出发通过提供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进入探究式学习程序,并最终创造性地、有效地解决问题,获得知识的同时享受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旅游地理课程中涉及很多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内容,文中以湘教版教材第三章第一节中“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4]这一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案例设计。
“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影响”探究案例。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制定旅游规划的重要作用是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协调旅游开发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为了贯彻高中地理课程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的理念,要求学生对旅游业这个朝阳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产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等。
2)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组织本节教学
(1) 寻疑,布置课前预习
以长沙市为例,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名城及国家旅游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湖湘文化的集聚地,长沙市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但是来势喜人。对长沙旅游业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及研究文献已大量存在,因此,在课前可以提出预习要求:调查长沙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并强调“影响”的内涵与外延。
(2) 示疑—创造情境,揭示疑问
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交流与展示。同时提示学生自学教材中“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阅读材料,辅以多媒体呈现反应旅游业对当地产生负面影响的例子如“旅游对旅游地的影响—以凤凰古城为例”,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指明方向,揭示疑问即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积极影响是什么,消极影响又有哪些?
(3) 探疑-----深入课堂,抓住问题
此时,组织学生对所调查的结果分类,教师展示收集的关于长沙旅游业发展前后的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一些对比资料。引入教材中“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以上资料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活动中所显示的观点是否成立,并举例说明。教师评述并指导。
(4) 质疑-----发散思维,提出新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探疑的过程做一个适时的点评,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旅游业发展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是利弊共存的,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然旅游业发展兼具利弊得失,结合熟悉的景区谈一谈在旅游业发展中应当怎样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这就在探究原有问题的基础上转向了另一个相关联又更深层次的问题,在掌握所探讨的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出新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3)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总结
罗杰斯(Rogers)认为,人都有天然的学习倾向,但他“只对能够深刻影响个人行为的知识才有兴趣”。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来探讨“旅游业发展的利弊得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选取的材料如长沙市旅游发展这对于湖南学生而言是相对比较熟知的,这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正在学习着的旅游地理知识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有用的地理。此外,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的调查研究也很好地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实际生活能力和技能。此外,该教学模式的使用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能抓准学生的兴趣点,在真正理解学生的知,情,意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