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的发展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1:5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经济的发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经济的发展

篇1

但是汶上当前的旅游经济还没有形成产业, 在汶上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如果要提升汶上的旅游产业水平,带动汶上经济的发展,就要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制定旅游发展的宏观政策

一个好的总体规划是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行为的总纲,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跟据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从社会资源分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和坏境等方面编制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发展编制方面要坚持以下原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汶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大量文物遗址,要突出环境保护、文化保护和适度发展的原则,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发展规划思路上要突出一下特点。

一是要科学规划体系,要树立“大开放、大旅游、大产业、大开发、大市场、大收益”的全新理念。要站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角度来规划好汶上大旅游,聘请国际顶尖旅游规划大师制定完善的大旅游发展规划。全力建设好以宝相寺为核心,南旺运河历史文化旅游区、莲花湖湿地和大汶河度假区,泉河、小汶河景观为辐射的大旅游格局。二是要突出打造核心竞争力。要明确旅游业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既要考虑汶上自身的旅游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同行业竞争的优势。三是注意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换。要以市场为主导根据市场来决策旅游产品开发,使其利于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实现多元化、纵深化的发展。

二、改善旅游环境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网络。在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上下功夫。在国道、高速路出口等关键地段。设置必要的引导标志,并在固定行程内或者交叉路口,设置明显的路标,引导游客轻松进入景区。同时,加强公路道路改造建设,在旅游旺季开通宝相寺、莲花湖湿地、南旺运河和泉河、小汶河景区的公交专线,尽可能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二是加强景区内的通讯、电力、供水、环保等建设。要努力实现移动通讯无盲区、电力供应无限制、景区供水无障碍、环境优美无污染。景区的厕所等基本服务设施应随时开放,并保持干净、卫生。三是加强旅游宾馆酒店建设。在旅游业中饭店是旅游接待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旅游创收的重要基地。目前建成代的四星级圣泽国际酒店、青岛喜客来大酒店,三星级莲花湖酒店、总督府酒店,还有如家宾馆、格林豪泰等10余家全国连锁酒店,将极大提高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四是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要加速汶上旅游网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查询服务、在线预订服务、客户服务、旅游信息导航,以及其他特色服务,同时争取与中国旅游网和山东省旅游网等地方网站进行衔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扩大影响力。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汶上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交相辉映,素有“千年佛都,儒贤圣地”之美誉。汶上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文化资源十分厚重,要采取措施把汶上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形成汶上旅游品牌。要深挖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东夷文化发源地”、“佛教圣地“以及南旺分水龙王庙”的作用,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运河文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以及优秀文化。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委员会,系统全面普查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汶上博物馆等载体宣传各种民俗风情。编印《汶上历史文化丛书》和各类宣传光盘,在各类国家、省、市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宝相寺太子灵踪节、庙会等大型活动,推出展示历史、民俗的大型文化参演。

四、加大旅游业务知识的培训力度

旅游业是知识性产业、旅游业发展的越好,竞争就越加激烈,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汶上旅游从业人员情况,当前急需对员工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让其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现代旅游的知识和方法,熟悉有关的法规和政策,掌握操作的规范。一是积极引进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政府要制定良好的人才机制,积极吸纳学习旅游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汶上旅游系统的各个岗位,发挥其专业优势,带动整体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二是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从旅游专业院校、国家旅游局以及顶尖旅游策划公司聘请专家教授、高层领导和专业人士进行授课讲解三是举办导游礼仪大赛,积极争取省市旅游局的支持,组织开展导游礼仪大赛,提高导游整体素质。

篇2

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报酬,从而形成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便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

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中国旅游产业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与国际旅游市场荏苒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差距主要表现在软件上,不仅是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有差距,还有营销体系、政策体系不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通往世界旅游强国的道路上中国依然有一段路要走。现时期的中国旅游业应该着手改进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营销体系,改善环境,建立健全合理的政策体系,这都需要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的共同努力,另外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包括高级、中级、初级管理人员以及普通服务人员。

二、旅游英语对开展国际旅游的重要性

据WTO的报告称,下世纪不仅旅游业将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且中国将于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旅游的热点。据测,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接待游人的速度将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 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旅游目的国,旅游人次将达到1.371亿,其次才是美国, 法国位居第三,西班牙第四、中国香港第五。从长远看,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前景十分光明,但我们不能过高地估计我国旅游业的优越地位,以为凭着丰富的文化、历史遗产和美丽的自然景观,不必花太大的力气,就能保证旅游业长久的兴旺发达。但是我国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困扰我国对外旅游发展的重要难题。旅游英语发展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国对外国际旅游的发展。

三、旅游市场国际化对人才的需要

一名合格的旅游业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必须具有艰苦创业的精神;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高等教育学历;必须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开拓精神;必须善于协调和善于沟通,勤勉敬业,诚实守信。因此,要大力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在旅游企业,也需要一批能从事应用技术的英语高级人才以及在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服务管理和服务经营的人才。与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比较,这类人才在知识、能力、专业面及深度上都应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在技术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需要提升,这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之中,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涉外宾馆酒店旅行社都为高级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会,旅游英语教育对英语高级人才需求负有时代重任。如英语导游首先要能熟练应用中外两种语言,口笔表达能力要强,口齿清晰度要好,反应速度要快,声音要亮,具有健全的职业心理素质,包括工作时做到不紧张, 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高效解决问题,正视各种挑战,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有清晰的认识,具备一定的演讲才能和组织能力,在各种复杂的场合要有果敢的处理能力。

四、培养旅游英语产业化人才途径

(一)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为适应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现场管理、导游等技能,就业后能很快上岗并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课程模式的目标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

(二)培养途径要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产学结合。因此除了加强实训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社会岗位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同时对学生进生国际旅游知识的培养,使他们不仅外语过关,而且还充分了解当前国际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快的适合国际旅游工作。

小结 旅游英语的发展是符合国际旅游发展趋势的,只有充分培养好专业旅游英语人才,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旅游的发展,为我国旅游经济提供充分的动力。使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元慧. 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 2009, (26) .

篇3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篇4

旅游经济是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旅游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旅游经济的作用

1.增加国家外汇收入,平衡收支

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作为国家支付手段的外汇,其作用日益显著。作为外汇收入的旅游业在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已经为各国实践所证明,为人们所认识。

2.回笼货币,积累资金

旅游收入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对于国家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起着积极的作用。据统计,我国在群众手里的节余资金超过2万亿人民币,而且每年以30%左右幅度增长。如何引导消费,更有效地回笼货币,渠道很多,而旅游就是一个新的渠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闲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消费日益迫切。

3.增加就业机会

由于旅游业促进了许多行业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业,它不但能直接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且能间接地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按国际的习惯测算,旅游业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人员比例大约为1:5。每增加旅游业的一间客房,可以直接提供0.75的就业机会,并间接地为2.5人在有关部门(饭店、商业、交通业)提供就业机会。目前,我市直接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数已达3万之多,间接的达2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二、发展旅游经济的途径

1.借鉴国际旅游经济的发展经验

西方发达国家,为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努力使凡与旅游经济相关联的行业,包括宾馆饭店、景点设施、娱乐、交通、购物等配套设施都做到尽善尽美和富有特色。我国目前因财政困难,对旅游业仅有少量投资,而且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发展旅游业及相关设施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因此,只有在更大范围内扩大对外开放面,对与旅游经济相关的各行各业,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是可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时期内改善我国的旅游环境。

2.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经济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因受国家高度保护的影响,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因缺少各种设施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以致服务质量普遍低下,导游素质差。为全面提高旅游业与相关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宏观管理,严肃纪律,提高企业和有关人员的素质。其中,特别对国有旅游企业,首先要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然后把企业推入市场,取消特权和保护,使企业能在市场机制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者,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按国际惯例和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以促进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1.加大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旅游是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确保旅游事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同时也包括到森林、海滨、乡村这样一些生态环境好,让人可以和大自然结合在一起的旅游方式。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指导,我国目前有近四分之一的自然保护区遭破坏,有十分之一强的旅游景观出现旅游资源退化,有些地方甚至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青藏铁路开通带来的旅游热潮,向人们打开了我国最大的绿色净土,若不注意生态环保,这块净土终将消失。发展生态旅的关键在于节省资源,保护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态平衡。

2.促进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指以景点内涵的历史、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旅游方式。文化动机是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活动主要属于精神文化活动的范畴,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更具精神人文和心灵感悟性,能使人得到更多的教益。一流品位的山水和自然景观,也都在不断加工中被注入、融合了文化因素,并因此而大大增强了其审美价值。如果没有了那些早已融入了它们肌体风骨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诗词文章,楼台亭阁、殿堂庙宇、碑刻雕塑、民俗风情等等,那么它们的价值、品位和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经营,形成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各级各类文化旅游产品。

3.发展特殊群旅游

篇5

旅游规划是指导乡村旅游发展的科学依据。各级政府部门在发展云南省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相结合的原则”[8]。二要分析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及周围环境。制定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特色品牌。三要重视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环境污染及生态的破坏。四要重视乡村民俗文化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当地有为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田园风光旅游景点,开设农家乐,促进农民增收,并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9]。

2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缺乏旅游开发资金是只有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应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10]。一是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可用市场机制调动社会资金的竞争性项目,政府应从其投资领域中退出,发挥投资引导的作用。可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积极的财政金融优惠政策,不断改善招商引资的软环境,优先支持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财政支持,从微观的角度为具有竞争潜力的乡村旅游项目或企业提供必需的信贷保障;此外,要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节气、民俗等文化资源,筹划并举办民俗文化节,展示民俗文化以吸引企业投资、外商投资及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利用各种融资手段,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旅游业投融资体系。要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充分吸纳民间资本,鼓励和支持农民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盟乡村旅游建设。建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标准,从资源、市场、服务、交通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协调管理;加强人员的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促使他们提高修养,崇尚科学。此外,要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拓宽营销渠道,与周边的旅游景区相结合,扩大市场。

篇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态旅游是为了实现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的目标,而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在实际开展中,生态旅游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大程度上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从而避免对自然地域的干扰,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旅游形态之一,以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持续性、提供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经济获益为目标,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必须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旅游业的进步促进着经济进步,生态旅游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刺激消费、刺激供应以及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环境问题的频繁出现使得生态旅游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然而,目前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并不稳定,诸多不良因素使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旅游资源盲目开发利用,破坏浪费严重

目前,一些旅游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开发旅游资源前,开发商缺乏对当地的自然保护区的考察、研究,不能提供相关资料作为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依据,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浪费严重,生态旅游风景区的环境严重恶化。

(二)管理体制混乱、方式落后,有效性缺失

由于部分自然保护区缺乏规划和管理,甚至将旅游区承包给旅游部门,致使旅游部门在缺乏指导和监督机制的情况下随意经营,生态旅游业在开发建设上出现秩序紊乱现象。这就使得生态旅游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宣传不到位

现在一些景区只限于局部景点,对于整个景区的系统性规划严重缺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同时,受政府投资力度不足的影响,景区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旅游区的特色景观得不到充分展现,无法达到景区知名度提高的目的,阻碍着景区的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三、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分析

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产品的关键内容之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现状要求下的重要产物。在开展推广过程中,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社会旅游消费的需求,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促进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解结合相应原则的基础上,必须深化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采取有效手段,确保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

(一)完善投资、规划体系

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必须对当地的地理生态环进行调查、研究,拟出不同开发模式,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对开发成本、成本回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个性化模式,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此外,要将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结合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的基础和前提,制定完善的规划体系。

(二)完善管理体制

完善管理体制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就需要在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体制,以及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实施适当的引进和借鉴。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化生态旅游系统的构建,建设切实有效的政策法规,从而完善相关机制,保证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顺利进行。

(三)深化生态意识

旅游区应该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游客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从根本上杜绝破坏行为的发生。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定,对旅游区附近的居民及游客进行约束,使旅游资源得到高效持续利用。

(四)加强人才培养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加员工的技能,使员工把所学的知识宣传给游客并告知旅游活动的要求及“最佳环保操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的生态旅游专业的人才,是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需要相关教育机构发挥出关键作用,对旅游专业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高素质的培养,确保其对旅游理论及规划研究的科学性。

(五)扩大宣传力度

针对一些旅游区宣传力度不大,应采用与周边城乡、景区资源、信息及交通互补的等优势加大景区宣传力度。在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系统协调下进行联合开发,实现多元化宣传。

(六)发展地区特色文化

地区特色文化是促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可以根据相关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发展民俗旅游经济。在展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的同时,也使生态旅游经济得以展现,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增强景区的综合实力,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宁银苹,陈学红.西部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为例[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2]吴万刚.龙门溪流域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1(06).

篇7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概述

城市在常规旅游里大多数时候都充当着旅游集散地及中间传输站的功能,本身的游览功能被弱化或者干脆忽略了。事实上,城市既是休闲旅游的客源地,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目的地。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及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延伸,城市的游览功能已经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开发,并由此树立了鲜明的城市形象以吸引游客,推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的关系

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一般来说,城市形象对旅游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一笔价值不菲的无形资产

良好的城市形象可以展现和提升城市的旅游吸引力,一方面可以不断地吸引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开会、购物、置业、投资,直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的市民也会因此而自豪,在物质上得到回报之后也会很自然的反映在精神面貌上,从而自觉的维护城市的形象,使城市形象越来越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城市形象是吸引旅游投资资金、旅游人才等旅游生产要素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城市形象吸引了投资者的兴趣,使其投入资金、技术来开发城市的旅游项目,建设基础旅游设施。旅游的发展和投资的加入又使得旅游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增加,促进旅游人才向城市流动。反过来,投资和人才的加入又使得城市形象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加强。

3.良好的城市形象有利于提高城市的旅游竞争力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旅游的一个品牌。树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就等于是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品牌。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有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品牌得到不断的加强,城市旅游的竞争立也相应的得到了提高,城市旅游经济就可以得到持续的增长。

4.良好的城市形象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开发和完善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其包括的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文化设施等重要内容正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政策,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客观要求。因此,在开发和完善城市形象的过程中会自然促进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具有号召力,对内具有自律力

城市形象是一个综合的印象和评价,它自然深入和渗透到各个方面,影响到周边甚至海内外各个地区和国家。知晓和了解城市形象的主体可以从城市形象中体会到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的品位等,从而决定旅游投资的方向和内容。城市的居民也会自觉的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城市良好形象也会使人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热爱和愿意发展该城市,进一步使城市形象得到巩固和提升。

三、如何着手城市形象建设

城市形象的开发、建设和完善涉及到许多方面,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建设涉及的几个基本方面如下:

1.从认识上充分意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城市的领导者要对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做出方针政策的指导和可实施的计划,并且要出成果,见成效。其次,要引导和教育城市市民对城市形象重要性的了解,使其积极投入到建设城市形象的实践中,自觉维护城市形象。

2.积极创造良好的经济形象

城市形象和经济形象实际上是相互关联,彼此制约的关系。促进经济的发展既是塑造城市形象的目的,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条件和基础,是城市形象建设的一个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政府才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城市形象建设中,人民才有更好的意识自觉建设和维护城市的形象建设。

3.在做好城市规划的同时注意文化设施的建设和保护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硬件因素,一定要抓好,努力做到在 “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特色化”中找平衡。另外,城市的建设不能忽略了文化设施的建设,更不能因为城市的建设使原有的有价值的文化设施遭到破坏、摧毁。对于这些建筑设施,应该实行保护性建设、维修。

4.努力提高城市市民的素质,塑造良好的市民精神风貌

城市市民在建设和展现城市形象中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城市市民是城市形象的建设者;另一方面,城市市民又是城市形象,特别是软件形象方面的表现者。因此,城市市民的素质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很大。提高城市市民的素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二是提高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水平,三是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

四、总结

综上所述,城市形象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形象可以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城市形象的提高。要重视城市形象的开发,建设和维护,为不断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努力。

参考文献:

[1]姚志勇.环境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裴泽生.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中的认识问题[J].中国旅游报,2002-09-18.

[3]徐德成,等.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业的抉择[J].地域开发与研究,1996(04).

篇8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意义是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基础来提高经济收入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国家创建的旅游项目中,农业生态旅游是放在首位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当地生态作为主体,同时发展旅游业和农业,两者同时进步。农业生态旅游是最近新生的发展方式,是把生态环境当作主体,在农业生态发展时,和其它旅游项目一起发展,将农业和旅游业综合起来,它的特点就是让旅行者旅游时可以欣赏秀丽的风景,也能看见当地的田园风貌,不但能够尝到特色的农家小菜,还能够亲自看到当地的农业活动,而且能够亲自参与体会,亲身尝试生态环境带来的生活方式,这种特色旅游业,即能大幅度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加民众收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特点

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虽然在最近很受人们青睐,可是由于地理位置不方便,“三农”问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一是农村的发展比较缓慢,农业经济主要是由传统农业来发展的,经济很难跟上,基础差。这是影响农家游的一大原因。

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不足

农家游主要是以湖光山色和农业生产相加为特点,建设风景区和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旅游资源,必须要建设许多基础设施,这样才能让观光者更好的游玩、体验。由于许多农民的收入很难支持这些基础投资,所以这些更加深层次的开发虽然很想做到却无法实现,所以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有很大困难。

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土人情也很丰富,各个地区的生活方式各不相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独一无二的,大好河山风光秀丽,每个地区的特色也完全不一样。这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特色农家游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更体现了我们国家农家游的内容十分丰富。

三、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建设模式单调

特色农家游是以农业生产方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特色历史、农业生产劳动等为主体,如果建设的构想都一样,这样就让农家游的模式显得单调,没有一点创意,每个地方都没有完全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没有充分的利用当地的特点来规划建设,无法吸引各地旅游者的注意,这就使得一些农家游无法保持应有的热度。

2.本土民众加入少

在许多发展特色农家游的地区,当地农民没有加入到旅游业的想法,因为生长的环境和自身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地农民很少加入,外地人口加入的较多,让许多来此的旅游者认为这是过度商业化,这不但没有让当地农民受益,生态农家游也没带领经济快速发展,反而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差,引起本地农民的意见。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还有许多的发展农家游地区,是开发商直接购买或者租赁获得的,所以损失了许多耕地面积,还有的地区,政府为了让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过度的开发建设,这使当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因为当地没有认真规划,不符合当地环境发展,使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建设的农家游景区没有体现本地的特色,景区建设的投入太大,不仅使当地民众失去了土地,还无法获得补偿,于是导致当地民众对发展特色农家游不再有信心,更加不愿意加入。

四、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优化策略

1.改善农业生态旅游

政府可以颁布生态旅游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大力宣传,这样来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当地的经济建设。

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相关部门定制旅游产业的法规,来保护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时全国的监督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使特色生态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3.开发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

不断创新生态旅游业的玩法,让特色农家游保持活力,不断的发展下去,那就要不断增加吸引力,并且能够让当地的民风名俗、生产方式、生活特点这些方面具有特色,让这成为当地景区招牌,吸引全国的旅游者。

篇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世界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

1、世界旅游经济的增长将继续快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第一,居民用于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长快于其消费总支出的增长。第二,政府用于旅游消费支出的增长快于政府总消费支出的增长。第三,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用于旅游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社会总投资额的增长速度。第四,用于旅游的净出口物品的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国际外贸净出口物品的增长速度。

2、世界旅游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呈增加趋势,但与其他产业相比,其增长速率呈减缓趋势。这是因为其他行业应用高新技术促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更快。旅游业虽然也在不断地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但毕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3、世界旅游产业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人数呈增长趋势,但每百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创造的旅游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原因在于成本提高)

4、在世界旅游产业中、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旅游收支在过去十年中一直保持顺差并呈逐步增加趋势,发达国家的国际旅游收支也逐步由逆差转为顺差。

5、世界旅游产业中,各地区的国际旅游收入在过去十年中其变动趋势是、从增加量看,欧洲、北美和东亚太地区排在前列;从增长速率看,以南亚和非洲地区最快。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选择

2.1、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现

2.1.1经济动力型发展观。经济动力型发展现是指从经济或产业角度出发,国家和企业将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置于首位的发展观念。经济动力型发展观指导下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旅游业的发展以入境国际旅游为主。第二,政府主导下的超常规发展。第三,外延型的数量扩张。其主要特点是以旅游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换取旅游业产值的数量增长,是一种外延型的数量扩张。

2.1.2双重动力型发展观。双重动力型发展现是指从经济和社会相结合的角度,既考虑旅游业发展的经济功能又考虑其社会功能的发展现念。双重动力型发展现指导下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第一,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由居民的消费需求推动的。第二,旅游业的发展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在正常情况下主要通过供求、价格和竞争等机制进行,政府很少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政府才采取某些限制措施,如提高旅游税收、限制居民出境旅游所携外汇数额等。第三,旅游业发展的规模较大,速度相对较低,但质量高。效益好。

2.1.3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现是指旅游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领域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观念。可持续发展现下旅游业发展的特征。第一,政府主导下的循序渐进发展。第二,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发展。第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发展。

2.2、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2.2.1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其旅游产业的发展所作的长期谋划和指导原则。主要内容有:第一,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它是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首要问题,主要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指标、增长速度、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以及提高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要求等;第二,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赂目标的对策、途径和手段,即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等。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途径和手段主要为:旅游产品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市场的开拓、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旅游人才的培养以及资金的筹措等。

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可分三个层次,即全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和旅游企业经济发展战略。

2.2.2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和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第二,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与开发潜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资源状况是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对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有直接影响。第三,旅游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意味着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也不同,这对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也有影响。

总之,影响制定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的因素除上述三个主要方面之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产业政策、旅游市场需求与格局、周边环境利国际环境等。

三、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3.1适度超前战略。

3.1.1适度超前战略包含三层含义。首先,是指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前提下,在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如民航、铁路等)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略高于回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次,是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水平适度超前,即在旅游资源丰富、配套设施相对完备、可进入性强、商业价值高、经济效益比较好、发展旅游比较利益显著的城市和地区超前发展,而那些暂时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不能盲目超前。最后,是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整个阶段的适度超前,并不排除在个别年度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的情况。

3.1.2采取适度超前战略的主要原因

第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旅游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三,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已有设施为旅游业发展适度超前奠定了基础。我国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不仅非常丰富、而且很具特色,对境外游客吸引力很强。建国后,我国先后建设了一批旅游住宿设施,加上政府的主导作用,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是有保障的。第四,我国旅游客源市场广大,旅游需求旺盛,它为我国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第五,改革开放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创造了条件。发展旅游业需要投人大量资金,尤其是在发展初期阶段,所需资金更多,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和地面设施建设,这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旅游业率先和大量引进外资,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使旅游投资多元化,为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保证。

3.1.3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取得的成效

第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二,旅游产业的地位逐步提升。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目前已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第三,旅游产业的效益稳步提高。第四,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3.2可持续发展战略

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行业,其发展也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实现人口、环境、资源、技术和制度上的协调统一。在经济发展上,既要重视数量上的增长,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资源的节约;在生态环境上,既要注重保护,更要使保护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在社会发展上,既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又要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篇10

古镇――是指拥有优美的环境、别具民族特色的风貌、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的小镇,它深深地吸引了许多旅游爱好者。湘西古镇是我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对湘西古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不仅有利于当地特色文化和历史遗迹的保护,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然而,现今古镇往往只追求眼前利益,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无序的开发资源,使得大量无法再生的旅游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将会制约当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特别是一些兼具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景景观在古镇的开发过程中,大量的过度的注入人造元素,使得湘西古镇的历史遗迹、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威胁到古镇的生态安全。

自哥哈本会议以后,低碳经济将成为未来经济的主流趋势,所谓低碳经济就是要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以碳排放为主要指标来对环境进行监测,因此。分析和评价古镇低碳旅游和生态现状,制定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促进湘西古镇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首先被提出来的,是指通过消耗更少的自然资源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2006年,英国了由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完成的《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在这部报告中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Treffers等学者探讨了德国在2050年实现1990年基础上减少GHG排放80%的可能性,认为通过采用相关政策措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GHG排放的减少的共同实现是可能的。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最先是由英国政府提出来的,是指凭借技术创新以及政策措施所实施一场能源革命,是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潘家华研究员指出,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可持续发展。姬振海(2008)在《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一文中指出了低碳经济、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实现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综合以上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低碳经济其实质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目的在缓解目前愈演愈烈的环境恶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概念的一种延伸,其实质是绿色旅游,实现旅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古镇旅游低碳化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环节。发展古镇低碳旅游要以低碳技术为支撑,以低碳旅游发展政策为支持,以游客的广泛参与为保证,以人和自然地和谐共生为基本原则,进而谋求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它相比于生态旅游来说有更为详细的可衡量的指标体系。它是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标准,将旅行过程中的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转化为碳足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形式对旅游地的环境进行监测。它强调在整个旅游过程中贯穿环保意识。

古镇旅游开发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是如何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做好生态保护,学术界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很多措施理论性太强,实际操作则缺乏具体的衡量标准,而且在监督上存在困难。但是民族地区古镇旅游的低碳化将试图以碳排放为视角,寻求古镇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实现民族地区古镇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和谐发展。

二、湘西古镇低碳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湘西州是我国的典型的民族地区,其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湘西自治州有永顺猛洞河、凤凰古城、吉首德夯风景区和芙蓉古镇,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有体现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习俗的“舍巴日”和“赶秋节”;有表现土家族、苗族古朴民风的“摆手舞”和“接龙舞”;还有至今盛延不衰的土家族的打击乐“打溜子”和苗族的“猴儿鼓”等。全区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有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积淀,给湘西古镇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湘西古镇旅游近几年发展迅速。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数逐年递增。2009年湘西州旅游收入占全州生产总值的18.8%。

湘西古镇低碳旅游就是从低碳经济的视角看湘西的古镇旅游,在古镇旅游中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在价值导向、行动理念、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各个方面实行低碳化改革,使古镇旅游实现和谐发展。尽管从传统意义上看,旅游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但是目前,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显示,旅游业(包括与旅游业相关的运输业)碳排放占世界总量的5%,其中运输业占2%,纯旅游业占3%。湘西古镇旅游的发展模式仍然是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粗放型扩张型的开发模式,其碳排放量会更多。虽然近几年湘西古镇旅游给湘西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却是以古镇资源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而且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娱购等活动都是温室气体的排放源。主要表现为:

1.旅游开发中低碳意识薄弱

在湘西古镇旅游中,旅游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低碳意识不强,环保意识弱,只顾眼前利益,对旅游资源进行过度的掠夺性的开发,忽视了自然保护的长远利 益。在古镇的某些景点开发中,由于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论证,或者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开发没有做长期规划,盲目上马,致使古镇很多建设不合理、不配套,在卡发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环保因素,使得古镇旅游中低碳旅游设施和专项服务严重缺乏。政府对于低碳环保,往往是工业讲得多,旅游方面讲得少。公众参与低碳旅游尚未形成气候,环境教育和低碳意识的宣传还有很大差距。根据对古镇居民的随机调查,有近一半的居民认为旅游对古镇的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严重,85%的人对低碳旅游毫无概念,古镇的居民、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薄弱,在组织旅游和旅游开发中就不会积极采取低碳措施。通过调查发现,在湘西古镇旅游中,低碳设施、环保能源的普及率不到5%。

2.资金投入不足,低碳设施缺乏

在湘西古镇旅游中,由于湘西地处我省西部,政府财政资金有限,旅游企业追求的往往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又不注重对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投入,导致在对低碳旅游的开发投入明显不足。旅游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网络不够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综合接待能力低。在我国,低碳技术和低碳设施很多是引进技术,价格昂贵。资金投入不足使我们在古镇中很难看到低碳旅游设施和低碳旅游服务专项服务设施。在湘西旅游景区中,旅游观光电瓶车数量严重不足,生态停车场尚未构造,生态厕所鲜少。在进行旅游路线安排的时候,路线过于老套,未从低碳环保角度出发,很多路线安排不合理,没有合理安排景点组合,导致游客往往是从一个景点赶往另一个景点。没有充分享受自然景观,旅游交通碳排放大大增加。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缺乏资金支撑。根据资料显示,在湘西旅游中,每年仅有7%的旅游盈利用于旅游资源的开发,而用于低碳技术开发不到0.5%。如此鲜少的资金投入,对湘西古镇低碳旅游的开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3.旅游景区管理粗放,游客碳足迹超标

经营者和管理者对古镇采取粗放式的管理,环境管理和低碳管理的失灵,相应职能部门管理的缺失。使得湘西古镇对旅游旺季游客过分集中现象缺乏科学合理的的疏导或价格调控手段,游客的大量涌入,超过古镇环境容量,使得古镇生态环境不胜负荷,设施不够用。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古镇旅游高峰期,游客数量月达70多万,众多游客蜂拥而至,而相对应的是古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垃圾处理分布不合理,有的景区垃圾桶数量不够,导致古镇环境问题突出废弃物遍地,大气和水污染严重,物种多样性下降,很多人认为古镇旅游越开发,当地环境越差。沱江的水质和江中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游客的人均碳足迹过大。根据碳足迹估算方法,在湘西古镇旅游中,人均碳足迹约为4300kg,是我国人均碳足迹的1.1倍。

4.景区能源结构单一,低碳技术推广缓慢

古镇中遵循的是传统的生活方式,在能源使用上不是使用太阳能、水能、风能这样的清洁能源,更多的还是使用传统煤、石油、天然气等高碳排放能源。根据调查,煤是古镇的主要使用能源,仅有不到5%的酒店使用太阳能热水器作为酒店提供热水沐浴的工具;湘西地区水利发电不多,煤电占湘西电力的80%,旅游区的燃煤企业的废气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高昂的技术引进成本使得低碳技术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应用举步维艰,而在古镇旅游中要实现低碳化,除了要求游客低碳消费以外,更多的需要依赖古镇旅游开发中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湘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导致低碳技术自主开发几乎为零,低碳技术引进和应用鲜少。

三、湘西古镇低碳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

我国的低碳经济刚刚起步,古镇低碳旅游是建立在低碳经济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如何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促进湘西古镇低碳旅游的开发,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开辟新领域,缓和我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压力,是一个急需研究的课题。笔者建议从以下途径人手:

1.培养发展低碳旅游意识,旅游消费低碳化

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提高景区资源和能源利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温室效应,改善环境气候的有效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培养低碳旅游的生态意识就是发展低碳旅游制度安排上的意识。政府加大对低碳旅游意识的宣传教育,着重培养和树立公众的环境意识,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和发展低碳旅游的意识,促进民众对古镇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养。旅游企业及相关人员要把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性环保消费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强化生态教育。建立健全低碳旅游开发的制度保障机制。从体制上建立一种低碳旅游开发机制,这需要这个部门和旅游企业相互合作,积极制定和贯彻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政策措施。通过低碳旅游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游客对低碳旅游路线安排的合乎理性的意识形态信念,能够淡化发展低碳旅游的机会主义。

游客和旅游企业也要自觉提高低碳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低碳经济从我做起的观念。游客要尽量选择低碳旅游方式,避免碳排放过多或是超标,尽量减少乘坐飞机、减少自驾游,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住宿不使用或少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具、餐具。旅游结束后计算自己旅行中的碳排放,并通过植树等方式进行“碳补偿”来为缓解气候变化做贡献。

2.加大低碳旅游投入,强化减排责任

政府作为低碳旅游推广的主要支持者,要加大对低碳旅游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古镇低碳旅游提供政策支持。这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政府要加大对古镇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注意低碳环保,基础设施去碳化是解决气候危机的核心问题。其次政府应当出资帮助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古镇低碳旅游除了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外,也需要加大科技和文化投入。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古镇低碳旅游的发展。要加大低碳旅游科技投入力度;广泛与国内外有关科技单位合作,大力提高古镇低碳旅欧科技文化水平,制定古镇低碳旅游发展科学技术政策体系,积极推广清洁卫生技术、资源保护与修护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以及能源节约技术;科学引导古镇低碳旅游开发和低碳旅游活动的科学规划,在超负荷运转的主景旁建设新的景点和低碳娱乐设施,增加景区的旅游客容量,将旅游线路进行合理安排,让游客尽可能多的接触大自然,享受自然、人文风光,减少游客的碳足迹。   湘西旅游可以制定低碳减排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制度,对没有达到减排目标的旅游企业进行惩罚,对相关人员进行问责。要完善减排的管理机制和体系,制定并实施旅游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计算旅游过程中交通和游客的碳排放,严格控制旅游每个环节碳排放数量,从源头上控制碳排放。

3.加强旅游监管,制定低碳旅游发展方略

旅游管理要实现精细化,既要实现旅游业的发展,又要实现节能减排。这就要求旅游管理监督要可持续。成立湘西古镇低碳旅游综合环境管理的监督机构,加强行业督导,切实做到部署到位、管理到位、服务到位、执行到位,做到目标 具体化,监督细致化。对古镇的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建立旅游企业低碳审计制度。强化对旅游业极其相关产业、辅助行业、衍生行业的监管力度。必须制定包括环境规划、碳排放规划在内的规划。做到开发和保护并举,在不破坏古镇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科学的开发利用。应将低碳旅游作为古镇基本建设项目,在保护环境的原则下,鼓励投资古镇的低碳旅游设施和专项服务设施建设;对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应给予资金支持。充分重视古镇旅游发展中的文化调适,保护古镇的民风、民俗、民情等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和精粹。

湘西旅游应当制定古镇低碳旅游开发的中长期战略,湘西古镇低碳旅游可定为:感受自然,感念文化,保护环境。采用价格手段对高峰游客进行合理分流,促进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古镇内的建筑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民情相协调,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碳排放量要严格控制,古镇内要设置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环境保护设施。监督机构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古镇环境保护中来。

4.改善能源结构,促进低碳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