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1: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兴市场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篇1

b. 协助中、外教授课堂教学,包括帮助授课老师准备课程材料及课堂评估,协助教授做课堂教学记录,搜集资料以及解决各项教学设备技术问题等;

c. 负责学生的学籍数据库管理及校友会维护拓展,并及时收集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意见;

d.使用多平台高效准确课程、活动信息,安排好学生论文答辩、毕业等各项工作;

e. 协助留学生参与学院相关的大型活动,时刻关心留学生学习生活,事无巨细地为留学生解决困难;

任职要求:

篇2

中图分类号:R541.7 R2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心悸包括惊悸、怔忡,是人群中广泛分布的心系疾病,也是多种疾病中的常见症状。通过心悸发作时心律失常检出率发现,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1]。因此,该病祖国医学多根据“心悸”进行辨证论治。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亚型,有研究表明[2],心脏病猝死的幸存者中,Holter提示100%有室性早搏,70%~80%有频发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有自身独特的发病基础、病理机制和辨治规律。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精髓,而证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近年来,该病证候研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现将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辨证分型

证候是患者机体的异象,证是对证候本质的病理抽象与概括的产物,目前心悸(室性心律失常)的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如董波等[3]认为阴阳失调是室性心律失常的基本病因,病机根本在于阴虚火旺。张伯臾[4]在其主编的《中医内科学》中将相关心律失常分为心阳不振型、心血不足型、心虚胆怯型、水饮凌心型、阴虚火旺型、瘀血阻络型。

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基本上是各医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辨证分型或单一证型论治,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为解决这种现状,医家多以“病证结合”为切入点,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证素辨证是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和传统辨证方法提出的新辨证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证候分析,可使病位、病性、病势更明了以深化对室性心律失常证候辨证的标准化研究。如姜瑞雪等[5,6]将1994年—2005年本科教材、中医专著中有关中医药治疗心悸的56 篇文献进行分析,将59种复合证型进行拆分,提取相关病位、病性证素,并根据其出现频次高低,将临床证型主要归纳为心气虚、心阴虚、心阳虚、心气滞血瘀、痰阻心脉、心火炽盛、心血虚、水气凌心等8种类型。后又将1 126例心悸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进行频次统计,然后依据中医证素的计量诊断方法进行证素辨证,运用频次统计法对证素辨证的结果进行统计。研究发现,导致心悸的病变,以虚为主,虚实交错为患。此外,由于单有证素分析,不能反映证的全部,在单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完善辨证信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又引入“多因素分析辨证”,如吴峻豪[7]将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的血压(收缩压、脉压)、血脂、心肌酶谱水平、凝血水平、血尿酸水平等微观指标以及心悸、胸闷、胸痛、乏力、头晕、气促、气短、惊慌感、失眠、苔腻、脉弦、脉滑、脉促、脉涩、脉缓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同时纳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心脾不足、湿停阻脉、心气衰微、血脉瘀阻、瘀而化热型心律失常各自独立影响的辨证因素,从而提出规范的辨证依据,以对各证型心律失常进行正确、科学的诊断和证明。

2 证候演变及分布规律

室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机十分复杂,随着病情的动态发展致证候分布繁杂多变,立足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医辨证角度,采用现代技术研究探讨室性心律失常证候分布,以求真正深入揭示其证候实质。李鸥等[8]在对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横断面调查时,搜集心律失常患者340例,经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分析以及筛选,其中心律失常患者阳虚、痰热比例较高。岑永庄等[9]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频度分析方法研究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中医分型情况时发现,室性早搏以心脉瘀阻和痰浊内阻型为多见,以气阴两虚和心脉瘀阻型最多,传导阻滞则以心阳虚为最多。尹克春等[10]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方法,根据相关标准制定临床观察表,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特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发现中医辨证分型从多至少排列如下:痰浊阻滞(32.5%)>血瘀气滞(27.4%)>心脾两虚(13.4%)>肝肾亏虚(11.6%)>水饮凌心(8.2%)>心阳不振(6.8%)。而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阴虚痰热证>痰热扰心证>心血瘀阻证[11],无疑是为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了参考依据。

3 辨证指标探究

3.1 四诊信息 中医证候研究证候标准的规范化、客观化,首先应考虑建立证候的症状体征辨别体系。临床四诊信息的量化研究中医证候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医传统诊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而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计量诊断可提高诊断的客观化、准确度。崔爽[12]通过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证候积分等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发现心律失常常见的前20位症状体征是:心悸、气短、神疲、倦怠乏力、脉虚、头晕、胸闷、脉数、活动/劳累病重、舌淡、失眠、面白少华、苔白、口咽干燥、舌红、心烦、纳少、脉细、苔薄、自汗,并通过聚类分析,总结出7类症候群,为临床准确辨证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此外,借鉴历来经验,如专家调查法,可增加其中医证候研究的准确性、规范性,完善其证候客观化信息[13]。现代化辨证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引入“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用配对病例对照法收集症状资料,再用判别分析法对证候进行标准化定量诊断(定量辨证),力求进行半定量化、定量化、客观化和标准化诊断研究的各种探索[14]。

为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心病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国中医药发200930号) 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经过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立足于四诊资料及客观指标,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证候分布规律、证候的标准、证候的时相性、证候的本质开展深入研究,从而制定出证候的标准化规范,建立具有相对意义的关于中医证候的宏观指标,是其室性心律失常诊疗接轨现代科技的必由之路。

3.2 常用微观指标

3.2.1 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 为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与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上相当一部分学者以心电图作为客观指标,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观察研究,探索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如陈伯钧等[15]将190例中医辨证分型后的冠心病患者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出各种类型心律失常,发现各型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气阴两虚和心肾阴虚型以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另外,通过研究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变化规律,来探析其辨证价值。耿黎明等[16]在探讨胸痹心痛患者QT 离散度(QTd)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时,分析具有完整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的132例胸痹心痛患者资料时发现,心血瘀阻型、痰浊内阻证患者的QTd、QT间期离散度(QTcd) 显著延长,易发生心律失常。刘静等[17]将267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人进行中医证型分类,观察中医证型与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的相关性,发现HRV 时域指标的水平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型主要为气阴两虚,其次为痰瘀互结,阴阳两虚病情最为严重,气滞血瘀最轻。

3.2.2 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 目前认为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是促发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慈书平等[18]对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相匹配住院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每组各30例,血液流变学正常者为对照组(A组),异常(增高)患者为研究组(B组),检查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结果B组异位心搏数、室上性早搏、室性早搏(PVS)、STT缺血性改变均较对照组增高(P

3.2.3 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型与冠脉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目前检测冠脉病变最主要的指标是冠脉造影,林敏婷[20]通过对8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状况得出:心脾两虚型平均病变支数为2支,肝肾阴虚型平均病变支数为2.60支,水饮凌心型平均病变支数为1支;血疲气滞型平均病变血管为2.33支;痰浊阻滞平均病变血管为2.03支。虚证以三支血管病变为主,实证以双支血管病变为主。考虑与三支病变患者心功能明显下降,组织供血不足,临床表现出气短乏力、眩晕等本虚不足的症状有关。目前冠状动脉造影(CAG)被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将其应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辨证的实质,为其中医辨证客观化提供有益探索。

3.2.4 其他 室性心律失常的部分中医证型与血压、血脂、凝血功能、心肌酶及血尿酸等单个指标间有一定的关系。李晓芳[21]从整体入手,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心律失常中医证候与所入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发现年龄、脉压、血尿酸、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poB)、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高血压病史这13项入选指标与中医证候的不同有总体相关。并与中医各证候进行多项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PTT、FIB、CKMB、apoB对诊断心阳不振型有重要意义;APTT、Fib、脉压对诊断气阴两虚型有重要意义;LDLC、CKMB、apoB对诊断痰火扰心型有重要意义;LDLC、INR、Fib、CKMB、apoB、PT、APTT对诊断心血瘀阻型有重要意义。

4 问题与展望

目前有关心悸与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研究均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欠缺。最突出表现在于临床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证候诊断“金标准”以及相关连系度研究欠缺。由于辨证诊断标准不明确,导致研究结论可信度和可重复性不高,相关研究的可比性差,难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严重制约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相互交流,阻碍了该病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建议在加强病证结合、宏观微观结合的基础上,开展大范围、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加强心悸与室性心律失常间的病证联系,通过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客观化指标的临床验证,并有效地组合各类有效指标,分别针对心悸(室性心律失常)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以期使中医的症状和证候诊断标准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统一,使其各种临床或实验研究结果具有有效性、科学性,从而提高中医学科研领域的效率,加强中医病证结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静,马莉,张雪.动态心电图及心率变异对心悸的病因诊断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2010,38(12):2728.

[2] 曹林生,冯义柏,曾秋堂.临床心内科讲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46352.

[3] 董波,宋婷婷.稳律汤治疗室性心律失常阴虚火旺证的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2):1213.

[4] 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00105.

[5] 姜瑞雪,朱文锋,马作峰.心悸辨证分型及证素分布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84186.

[6] 姜瑞雪,马作峰,牛国英,等.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心悸证素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6):1258120.

[7] 吴峻豪.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8] 李鸥,徐浩,高铸烨,等.1072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4): 385386.

[9] 岑永庄,黎学松.冠心病常见心律失常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1998,30(8):34;51.

[10] 尹克春,林敏婷,刘淑娟,等.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36538.

[11] 缪灿铭,安辉,林凯旋,等.快速型心律失常中医证型的分布特点[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0):4849.

[12] 崔爽.心悸中医辨证分型的聚类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09,8(16):201202.

[13] 张凡帆,庞鹤,高颖.基于德尔菲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辨证依据重要性评估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1441147.

[14] 由松.中医症状及证候的量化方法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2):1315.

[15] 陈伯钧,张文清,张敏州.冠心病中医分型与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关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19):18571858.

[16] 耿黎明,杨振伟.胸痹心痛患者QT离散度与中医证型的对比研究[J].光明中医,2009(6):10591060.

[17] 刘静,马莉,王师菡,等.室性心律失常中医证候与HRV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595597.

[18] 慈书平,张启高.血液流变学异常与心律失常关系[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2,11(5):346347.

篇3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新兴市场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综述

1.金融的内在脆弱性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提出的银行挤兑模型,即DD模型揭示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银行在进行流动性转换的同时,会产生非流动性资产对应流动性负债这一内在缺陷,而可能出现流动性枯竭。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就会发生恐慌,然后发展为对银行的挤兑。班德特和哈特曼认为,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借短贷长的特征,银行间市场和支付清算系统网络的复杂性,加上金融合约中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信用特性,决定了金融部门比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更脆弱,更容易陷入系统性危机。

2.宏观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通过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杠杆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繁荣与紧缩长期波动的联动变化,揭示了金融的脆弱性。他将借款公司分为了三类:抵补性借款企业、投机性借款企业和“庞氏”借款企业。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金融机构在繁荣形势诱导下会趋于放松贷款条件来抢占市场和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借款企业也倾向于采取更高的负债比率,体现高杠杆经营特征。总体看来,企业的投机性和庞兹性逐渐替代抵补性。在一段时间的持续高涨之后,经济开始走向衰退,此时,任何一个对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因素的发生都会很容易引起生产企业信贷中断,拖欠债务和破产,银行资产形成呆账坏账,直至破产。

为了更好的解释明斯基的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Kregel提出了“安全边界说”。他认为,商业银行主要依赖摩根规则来进行贷款决策,即是否贷款主要参考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是观察借款人的现实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时候,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往往能有足够的资金来还本付息,借款人和商业银行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不断的被侵蚀而越来越低,此时信用风险敞口正在扩大,开始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降到最低程度时,即使宏观经济运行略微偏离预期时,债务链条就会断裂。

二、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特别高的原因

1.高通货膨胀率

新兴市场普遍有高通胀的历史。Borio和Lowe认为,未预期的通胀率下降会加大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增加违约风险。特别是通胀率下降的同时,如果央行又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比在通胀率稳定的时期更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压力,金融脆弱性将趋于增加。

2.恶化的财政赤字

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存在央行独立性较低、政府公信力缺失等问题。一旦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问题,市场信心受到影响,就会引起股市、楼市和汇市的震荡,金融风险急剧累积,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3.金融自由化

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国际金融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其自身的金融体制也往往是按照发展国家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并要面对发达国家所掌控的各国际金融组织的干预。新兴市场远不如发达国家市场那么成熟,所以这种发生模式是非自然的。此时如果并不具备充分条件而强行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或者采取了不恰当的步骤和方法,会加剧金融脆弱性,增加危机爆发的概率。

4.薄弱的制度建设

D-Kunt和Detragiache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与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存在着相关关系。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着制度缺失的问题,许多发生危机的国家都具有政府管理经验尚浅、投资保护不足,关联借贷,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透明度以及会计准则的不当应用等问题。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银行盲目贷款和高风险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加剧了金融脆弱性。

5.通货和偿还期的错配

新兴市场大量引入外资投资和国际借款,并大部分都表现为外币形式,而且风险管理薄弱,很少对汇率风险采取对冲措施。此外,对外负债很大部分是短期借款,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极易出现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D-Kunt,A. & Detragiache.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Working Paper.WP/98/83.1998.

[2][3]Kregel,J.A.Margins of Safety and Weight of The Argumentin Generating Financial Fragility.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1997.June,Vol.31:543-548.

[4]Mckinnon,R. and Pill, H.International Borrowing: A Decomposition of Credit and Currency Risks.World Development.1998.10.

[5]Minsky,H.P.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The Jerom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Working Paper.1992.No.74.

篇4

引言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改变了“大一统”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专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银行体系形成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银行以及农信社等多种银行机构并存的结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信贷市场的发展。2002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外资银行逐步进入我国,形成对原有银行结构的有效补充。在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之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提高了这 些银行的运营效率,完善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机制,我国银行体系的发展日益成熟,银行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今,我国的信贷规模已达到GDP的1.16倍,为金融与经济的顺周期联动性提供了条件。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

随着金融加速器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将其拓展到新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开放经济下的金融加速器和不同市场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分析。Gerlter、Gilchrist和Fabio(2007)建立了开放条件下名义价格刚性的小国经济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金融加速器机制和汇率制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 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效应比浮动汇率制度要大。Gatti和Gallegati(2010)构建了包含上下游企业和银行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下游企业的资产净值水平变动可能引发整个经济体系的波动。 Nadeau 和 Wasmer(2010)分析了美国劳动力市场中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发现工资和劳动需求的波动具有金融加速器的放大效应。

(二)国内研究

国内对金融顺周期性的研究起步较晚,到2000年以后才开始有学者开始对金融加速器理论进行研究,并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分析。袁申国、刘兰凤(2009)对制造业30个子类行业的货币政策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分析,认为有15个子行业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另外15个行业则表现出行业层面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其中金属制造业表现出的效应最大。

杨胜刚、侯坤(2011)运用中国宏观经济 1994 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对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负面冲击加速经济衰退的作用明显 大于证明冲击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本出如下假设并对其分别进行验证:

假设一: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状况是企业投资支出状况的重要决定因素。这个假设是金融加速器效应存在的前提条件。

本文用企业投资与企业总资产的比率IKit来衡量企业投资支出,用企业的资产负债率DAit来衡量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当企业资产净值恶化时,DAit将会随之下降。为验证假设一,本文建立如下模型:

Ikit=α+β1DAit-1+β2PAit-1+β3DSit-1+∑sI=1β4IControllit+et+fi+εit

其中,被解释变量IKit表示企业投资支出与总资产的比值,解释变量DAit表示企业的资产负债率,PAit表示企业当期总利润与总资产的比值,DSit表示企业的债务结构,即流动负债占总负债的比值,Controllit是一组控制变量,包括货币供应量的增速M2t,GDP同比增长率GDPt。考虑到金融加速器的作用机制有滞后效应,即本期的财务指标影响企业下期的信贷和投资,因此将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解释变量作滞后一期的处理。检验中重点关注系数β1,如果假设一成立,则β1应当显著为负。

假设二:经济衰退时期企业资产负债表状况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程度比经济繁荣时期大。这是金融加速器传导机制的非对称性。

为检验经济周期中不同时期的影响,本研究设立虚拟变量Downt,经济上行时期Downt=0,经济下行时期Downt=1。加入虚拟变量后模型设定为:

如果假设二成立,则β1和β2应存在明显的差异。

假设三:资产负债表状况对小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程度大于对大企业的影响。

为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仍使用假设一中的模型,并设置虚拟变量Scalei,令大企业Scalei=1,小企业Scalei=0,建立模型:

如果假设三成立,则β1和β2应存在明显的差异。

(二)数据说明

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君安经济、金融数据研究服务中心的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根 据财务报表季度数据的连续性和数据完整性,选取2003年第一季度起至2011年第三季度作为样本区间、847个企业作为样本的面板数据。根据企业的投资支出、总资产、总负债、流动负债、总利润等财务指标分别计算出IK、DA、PA、DS等指标作为变量。

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本研究使用ADF-Fisher单位根检验来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假设变量存在单位根,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结果可见,6个变量全部在99%的置信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通过了单位根检验,都是平稳序列。

(二)模型选择

首先对变量进行BP检验以确定使用混合模型还是面板模型。

表2的BP检验结果显示 p 值接近于零,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个体效应十分显著,不能使用混合模型。

其次进行Hausman检验以确定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chi2(6)=108.73

Prob>chi2=0.0000

检验结果显示p值接近于零,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在进行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之后,本研究对结果进行了Wooldridge检验以确定固定效应模型的残差项是否存在一阶序列相关,原假设是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检验结果如下:

F(1846)=915.723

Prob>F=0.0000

结果拒绝原假设,因此认为残差序列存在一阶自相关,因此需要考虑动态面板模型。

(三)实证结果

根据检验结果,本研究选择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在假设一的检验上使 用的数据为全部847家企业的面板数据,被解释变量为IK,解释变量为滞后一期的DA、DS、CA以M2增速和GDP同比增速。动态面板模型中还包含IK的滞后项。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三个模型的系数都十分显著,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除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以外系数符号方向均相同,结果较为稳健。固定效应模型通过了F检验,模型是显著的。动态模型的Sargan检验值大于0.05,可以认为不存在过度约束,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在相关性的Arellano-Bond检验上,两个动态面板模型的一阶差分残差项均存在一阶自相关,而不存在二阶自相关,因此通过了Arellano-Bond检验,认为模型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动态面板模型中还包含了被解释变量IK的滞后三期项。根据前人的研究,在有限样本下,系统广义矩估计比差分广义矩估计的偏差更小,效率更高。而且对比差分GMM方法和系统GMM方法的系数估计值,可以发现差分GMM法的三个滞后项系数均为负,且滞后期数越多系数绝对值越大,而系统GMM法滞后一阶项的系数为正,且滞后项对当期的影响程度随着滞后期数的增加而减少,因此认为系统GMM法的结果比较符合真实情况。接下来以系统 GMM 的估计结果为准进行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解释变量DA的系数为-0.0652,是小于0的,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信贷市场上确实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投资支出有显著性的影响。资产负债情况的恶化,也就是资产负债率上升,使得企业外部融资成本的上升,进而使得企业投资减少。解释变量DS的系数为-0.1490,小于0,这反映了企业负债结构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是负向的,即持有流动负债越多的企业对投资支出的意向越低,可以解释为流动负债的偿还期限较短,而企业往往倾向于用偿还期限长的长期负债进行企业投资,因此流动负债率越高,企业的投资支出越少。解释变量PA的系数为0.1086,大于0,说明企业上期的利润对本期的投资支出有正向影响,上期的利润越大,则企业本期的财务报表状况越好,更加愿意扩大投资规模。可见,企业上一期的财务状况确实对企业本期的投资支出产生显著的影响,这是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前提条件。

在对假设二的检验中,为研究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情况,本研究使用虚拟变量Down来区分经济的不同周期,值为1表示经济的下行周期,值为0则表示经济的上行周期。被解释变量仍然为IK,解释变量则为滞后一至三期的IK,滞后一期的Down*DA、(1-Down)*DA、DS、PA以及当期的M2增速和GDP同比增速。模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模型所有的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在假设一的检验基础上将DA变量拆分为Down*DA和(1-Down)*DA,Down*DA变量系数为-0.0670,(1-Down)DA变量系数为-0.0521,二者均小于 0且通过了t检验,因此这个虚拟变量的加入是显著的。且Down*DA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大于(1-Down)*DA,这说明在经济周期的不同时期,资产负债表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不同:在经济周期的上行期间,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系数是-0.0521,而在经济的下行期间,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系数是-0.0670,在下行期间资产负债状况对投资支出的影响程度大于经济的上行期间。

因此,这个结果验证了假设二,由此可见金融加速器的传导机制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下行期间的作用强于在经济上行期间的作用。在对假设三的验证中,本研究按照与验证假设二类似的方法,设定虚拟变量,大企业的值为1,小企业的值为0。被解释变量为IK,解释变量则为滞后一至三期的IK,滞后一期的Scale*DA、(1-Scale)DA、DS、PA以及当期的M2增速和GDP同比增速。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实证结果表明,模型所有的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所有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都具有显著性的影响。在假设一的检验基础将变量 DA 拆分为Scale*DA和(1-Scale)*DA,Scale*DA的系数为0.1613,(1-Scale)*DA的系数为-0.3076,二者都通过了t值的显著性检验,因此虚拟变量Scale的加入对模型有显著性影响。

从系数可以看出,对于大企业而言,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为0.1613,显著大于0,而对于小企业而言,资产负债率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为-0.3076,显著小于0。因此资产负债率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小企业体现出强烈的金融加速器效应,而大企业不仅未体现出金融加速器效应,反而出现资产负债率越高则下期的投资支出越大的反金融加速器现象。

综上可以看出:尽管模型结果与假设三的系数设想有些出入,但也从侧面验证了假设三,说明金融加速器效应在 企业规模上存在非对称性,小企业的金融加速器效应强于大企业。大企业出现反金融加速器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在经济转轨期间我国的金融机制并不十分完善, 未能做到完全的市场化,而大企业中国有企业较多,国有企业在融资方面较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在资产负债状况较差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从外部获得更多融资,从而进行投资以期改善资产负债状况,这也是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的特点。

结论

本研究从微观角度通过847家上市公司从 2003 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面板数据对我国金融加速器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企业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对企业投资支出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也观察到了经济周期和企业规模上的非对称性,金融加速器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更加显著。且从企业规模上看,仅在小企业中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而大企业中则出现了逆金融加速器效应。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认为我国信贷市场确实表现出具有特点的金融加速器效应。结果表明我国信贷市场确实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但是不如其它研究中观测到的强烈。尽管如此,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不断完善,金融加速器效应将会日益显著,因此仍然有必要通过政策手段对信贷市场的顺周期性进行正向的引导,从而为熨平经济周期,保持经济健康增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刘海博.信贷周期理论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2009(5)

2.曹建珍.房地产价格波动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基于金融加速器效应的视角[J].金融经济,2011(20)

3.陈守东,王淼.我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研究—基于面板VAR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1(10)

4.崔光灿.资产价格、金融加速器与经济稳定[J].世界经济,2006(114)

篇5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可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尤为多见。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一旦发生,猝死率高达75%~95%,抢救成功率低。为了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愈后,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尤为重要。

一、临床资料

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我院收治11例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60~84岁。平均72岁;临床表现有:心前区压榨样疼痛、胸闷、伴窒息,大汗淋漓等、并有恐惧、焦虑、紧张情绪;全部病例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确诊。其中急性下壁梗死7例,前间壁梗死1例,前壁梗死1例,广泛前壁梗死1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1例。发生室性期前收缩2例,室性心动过速2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室颤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房扑1例。

二、护理与观察

(一)监测生命体征

立即静卧、禁止一切活动,保持大便通畅。立即吸氧,氧流量为4~6L/min。立即心电图、心电监护,以利于医生初步诊断,判断梗死部位、程度,及早确定治疗方案;心脏危象往往突然发生,有效的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供心脏信息,心电图的表现是识别症状的重要依据,故心电监护及心电图的检查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至关重要。要按医嘱予镇静、止痛、使用血管扩张剂。还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及胸痛症状的改变,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并做好各项记录。

(二)掌握用药方法

应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道,一路静脉输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同时另一路输注营养心肌等药物;选择血管尽量选择上肢较粗大的静脉给药,选择较细的导管进行留置,避免选择下肢远端静脉。推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速度不宜过快,边推注药物还要边观察心律变化。

(三)危险指征及救护

危险指征不同救护方法不同:①对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可用阿托品1mg静脉输注,维持心率60~80次/min为宜,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②对窦性心动过速患者,主要是祛除病因、止痛、缓解紧张情绪、纠正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等。③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每分钟超过5个)、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或连发室性期前收缩常预示着心室颤动,医师、护士要密切观察,发现异常迅速报告,并积极配合医师进行抢救。④对出现心室颤动患者,应立即采取非同步直流电复律,即行200~300J非同步电击除颤,一次未成功可再次除颤,最高可达360J,同时纠正酸中毒、低氧血症、电解质紊乱。若出现细颤应先用利多卡因、肾上腺素静脉注射变成粗颤后再行除颤,以利于除颤成功。⑤对出现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应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起搏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四)心理护理

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时,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恐惧,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时,常伴有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顿等症状,主要由于室颤时心脏舒缩功能受限,致脑缺血缺氧。因此在患者病情平稳时,应允许家属陪伴以激励患者的求生欲,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述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使患者注意休息,坚持治疗,减轻思想负担。保持环境的安静,避免不良刺激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应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详细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并给予解决。除了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外,也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使家属保持安静,避免家属的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影响患者,加重病情。

三、讨论

AMI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由于心肌供血中断,缺血坏死的心肌组织引起心房心室肌内受体的激活,增加了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液循环及心脏内末梢局部儿茶酚胺浓度升高,缺血心肌发生过敏反应,同时心脏的交感神经刺激增加了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儿茶酚胺加快了由钙介导的慢离子流的反应传导,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在4~6min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使心输出量明显下降,重者可危及生命。

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对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应具有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精湛的护理技术和娴熟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及用药特点,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确保仪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参考文献:

[1]刘桂芳.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急救护理体会.哈尔滨医药,2006,26(4):67-69.

[2]侯丽敏,陈婷.胺碘酮静脉应用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对策.华夏医学,2002,15(5):713-714.

[3]叶任高.内科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19-226.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9-0068-05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顿较早提出了营销模式创新理论,指的是对目标客户和市场定位的重新选择,是产品与定价、分销渠道、沟通与促销的重新配置,是系统管理和执行决策等方面进行循环往复管理运行的体系。创新不仅包含产品、价格、渠道、品牌等市场因子的整合应用,还包括客户细分、目标市场和经营定位所形成的管理方式及配置相应的管理控制机制。该理论还提出,企业必须通过市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整合使用,才能有效管理目标市场,实现营销计划。[1]

近年来,工商银行海南省新华支行(以下简称为工行新华支行)各项业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从目前区域位置和发展瓶颈看,可以说是“山穷水尽”,只有把目标定位更高,将市场定位更远,大胆打破区域限制,放眼全省乃至全国,大胆走出去,在营销模式上从“近海作业”到“远洋捕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近海作业”到“远洋捕捞”包涵两层意思:第一,在做好本行所在区域业务同时,抢先在本省内跨区域、跨市县办理业务;第二,在做好本省业务的同时,大胆跨省办理业务。

一、工行海南省新华支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区域同业竞争激烈

工行新华支行作为海口市城区行之一,所处的海口市海府路一带集聚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同业竞争激烈。从竞争情况看,建设银行实施“安居工程”战略模式,整合管理部门、精简审批链条,大力抢占海南房地产开发市场;中国银行实施“大零售”战略模式,优化网点资源,大举吞食各行中高端客户;农业银行股改进入倒计时、工作力度加大,全力推行“大项目带动”战略模式,后来居上进入海南省重点项目,重新与各行分割优质客户业务份额,其资产业务和对公存款业务增势迅猛;深圳发展银行实施“产业链金融”战略模式,与各行分割了多年培育的大项目成果(上下游企业);光大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实施“负债兴行”战略模式,工作重心是加快负债业务和零售业务扩张,尤其是不计成本主攻对公存款,业务发展咄咄逼人。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采取“直贷式”战略模式,抢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工商银行的优势在于品牌形象、营业网点、服务网络、资金规模、分销渠道、人才等。目前,区域内同业各具优势,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不创新现有营销模式,推进“大胆走出来”营销,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各股份制银行将会对工商银行业务发展形成巨大冲击。

(二)受金融危机影响信贷业务萎缩

工行新华支行地处海口市政治中心,周边集中了政府职能部门和机构客户,远离新兴开发区,商务活动不多,公司类客户资源相对较少,不利于发展资产业务。目前,工行新华支行原有客户主要是电信公司、海南邮政、交通厅等企事业单位,如海南电信最高贷款余额13亿元,2009年仅有1.6亿元,存量客户的融资依赖度逐年下降。由于没有新客户带动,近两年来贷款规模始终徘徊在6-7亿元的水平。2008年来我行发放的5个房地产贷款均为非本地区域项目,房地产贷款占新增贷款总量的80%。

(三)票据市场资源有限

在信贷资源有限情况下,工行新华支行将票据业务作为快速提高经营利润的主要途径。但海南省票据市场主要集中在海马、APP等大客户,已被同行同业瓜分。为了寻找新票源,需要积极创新开拓外省市场。

(四)政府机关搬迁等因素导致对公客户的流失

“机构随政府走,业务随机构走”,对公客户的流动性较大,存在客户结构不平衡问题。随着省委、省政府相继搬迁,美兰区的发展将渐渐向市中心以外区域发展,部分对公客户出现“机构随政府走,业务随机构走”趋势。工行新华支行网点主要集中于海府路、原省委省政府办公方圆区域内,在目前资金规模较紧张的情况下,其他三大国有银行及中小股份制银行不计成本抓对公存款,揽存竞争相当激烈。目前,银行对公客户相对缺少,存款集中度过高,稳定性较差。工行新华支行百万元以上的对公存款客户数仅占8.29%,余额却占全部对公存款70%左右,百万元以上的客户是对公存款的核心客户。而1000万元以上客户仅有21户,5000万元以上仅有3户,两项余额仅占0.87%,高端客户明显不足,结构不平衡(见表1)。

(五)营业网点规模较小,财富管理未形成品牌效应

从工行新华支行营业网点分布情况看,除国兴大道支行属封闭式网点外,其余8个网点中就有7个密布在海府路、蓝天路、五指山路和海秀路方圆一平方公里范围内,周边各家银行网点林立,工行新华支行网点处于其他银行、城区兄弟行的“包围圈”内,业务辐射范围和客户资源有限。另外,大部分网点规模不大,许多营业网点内部环境、装修格调停留在传统模式上,不能有效地吸引客户眼球,财富管理未形成品牌效应,单产竞争能力有待提高。

二、工行海南省新华支行公司业务营销策略创新

(一)打破省域界限,跨区域营销票据业务

近两年来,在海南省本地客户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工行新华支行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就是组建一支“走出去”营销团队,大胆打破区域界限,跨省办理票据业务。从2006年开始,工行新华支行先后开辟了江苏、福建等外省市场,累计办理异地票据直贴业务超过15亿元;将市场拓展到华东、华北、东北地区,累计办理买入返售业务近75亿元,创造了可观的经营效益。从业务发展趋势看,跨区域营销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基层行要积极探索票据业务流程优化途径,把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焦点体现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系统处理等流程性因素上,保持并强化专业服务的竞争优势,努力向同行市场“票据大行”的目标迈进。为避免同行同业无谓的竞争,拓宽收益空间,有效实现跨省域发掘资源。今后,基层行可通过创新业务品种和营销方式,多渠道开展营销:一是直接与国内发达省份兄弟行合作,办理票据直贴及转贴业务;二是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办理买入返售及买断业务;三是直接与内地客户联系,非中介性寻找票源,开拓市场。

(二)打破省内区域界限,大力拓展信贷业务

在当前银行同业竞争形势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为摆脱单一区域资源先天不足的困境,资产业务的发展绝不能局限于本区域,把营销的目标辐射到海口市、海南省,就不会受于业务和客户资源的制约。海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0亿元中,计划投资2070亿元,40项新型工业重点项目中,有75%的客户在洋浦开发区注册;64项旅游房地产重点项目中,有61%的客户在三亚注册,此两地项目资源丰富。由于“十一五”重点项目集中主要在三亚、洋浦、琼海、文昌等地,希望在省行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地优质客户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城区行能将信贷业务拓展到资源丰富地区,拓展异地信贷资产业务。城区行在本省跨地区营销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同行竞争,而是兄弟行充分利用风险低、实力强、收益高、信誉好的客户资源,既是一种资源共享,也是从整体上降低信贷风险。集中全行力量应对同业竞争,有利于提升工商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三)组建上下联动项目分级专门营销团队

最近,海南省政府提出“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载体”的发展战略,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必然需要巨额的融资需求,由于政府机构客户及重点项目的特殊性,涉及行业较多、客户资源丰富、融资结构复杂,在调查评估、评级授信、偿债分析、审查审批、风险把控等涉及多重环节,这些重点项目营销涉及各专业部门,贷款准入、融资评估要求较高,而基层行客户经理队伍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在开展营销工作中会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为提高竞争效率,缩短业务处理流程,需要创新现有的营销模式,启动海南省分行与基层上下联动营销机制。2008年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已建立了营销“小分队”、“突击队”,对基层行营销的“帮扶”效果明显。在此基础上,为提高营销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重点项目,希望省行部门可以提前介入基层行的前台营销,与基层行对潜在风险点进行充分沟通,对业务的审批以及风险措施提出初步意见,避免基层行在调查、评估和审批等环节的重复劳动,对于资料完备、条件具备、效益较好的重点项目,基层行要主动联系省行,由省行牵头的项目营销团队尽早与项目业主接触,反馈支持态度,并向客户承诺审批时限。为此,建议由省行牵头成立项目分级营销团队,形成相对独立的机构,辅于一定营销资源和激励约束机制,成员由省行公司业务部、授信审批部、信贷管理部、法律事务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开展“高层营销、营销高层”的高瞻策略,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开展前期评估准备工作。

(四)加快基层“流程银行”建设

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重点项目的竞争,往往是谁的政策更灵活、流程更简化、响应更快,谁就能取得营销的主动权。20世纪90年代初,花旗银行、美国银行开始推行以“业务流程”为主导而不是“部门”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模式,建成以客户为中心、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前中后台分离与制约、以流程落实内控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流程银行”。[2]2006年6月,工商银行开始机构改革打破了专业和部门的界限,如信贷、结算、运行、票据处理等在金融同业中率先对分散处理下的“部门银行”向集约化管理的“流程银行”建设转变,并提倡在基层行全面铺开,客户反响强烈。当前,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机制,推行“上门审批”、“上门评估”,实行“评级和授信”合二为一、“评估和审查”一站式模式,审批控制系统及前台、、后台既相互制约又有合作,既防范风险,也增强了整体营销意识,加快业务流程效率,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得到客户广泛认可。

从基层行角度看,要想“走出去”跨区域抢占有限的信贷资源,必须以灵活积极和清晰简化的流程介入,建设“流程银行”,确保处理流程无障碍,突出五个“快”:快介入、快反馈、快论证、快审批、快发放。基层行推行“流程银行”建设的核心是根据客户类别和产品功能,将业务分设成一系列能快速反应和满足客户需求的业务流程,并将经营决策点直接定位于业务流程执行及客户关注的地方,进一步缩短基层行与省行对接环节,加快论证速度,提高贷款营销的效率。

(五)建立同业同行合作联盟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无论是同业还是同行,均存在自身区域、环境条件有限等因素,如能有机进行联盟合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必将实现双赢。目前,同业竞争虽然激烈,但也有合作商机,特别是作为工商银行的兄弟行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强沟通与合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共同应对外部环境竞争,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3]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结算业务、投行业务等方面,市场空间极大,况且风险需要分散,要将资源配置在最能产生效益的部门、客户和产品上。为此,要不断探讨与同行、同业合作方式,在市场份额重新再分配、信贷规模有限的格局下,在资产业务方面,尤其是针对大项目,要分散信贷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收益,就要谋求多方合作,创新合作金融产品和分销渠道,通过银团贷款或系统银团贷款等方式,以份额分成、利润分配等模式,加强与系统内兄弟行及省内同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共同占领新兴市场,提升经营层次,使同行同业实现双赢。在对公存款方面,必须建立顺畅、敏捷的信息传递系统,一旦发现优质客户资源,兄弟行互通信息,联动上级行领导或相关竞争行、专业部门共同营销,跟踪企业现金流走向及用途,通过联动营销确保优质客户的现金在工商银行系统资金池内循环流动,提高客户资金使用效益。针对大项目融资、中间业务、大额对公存款等资源,省行要建立健全科学的联动营销机制和考核分配机制,根据兄弟行贡献度、承担风险、工作量等条件,按一定比例分享利润,形成同行合作联盟营销的战略格局。

三、工行海南省新华支行个人业务营销策略创新

(一)用“零售产品项目开发”战略占领特定目标客户群体

零售业务项目开发的特点是针对某一特定目标客户群体,能够突破区域限制因素,通过项目产品的捆绑营销来占领特定目标客户群体。工行新华支行通过大力拓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工资业务、椰岛公务卡项目、中职院校运动卡项目和电信联名卡项目等业务市场,已经成功地占领了许多不在区域辐射范围内的客户群体,“远洋捕捞”效应已初步形成。

工行新华支行一方面要继续加大零售项目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力度,继续通过项目合作占领特定目标客户群体;另一方面,则要进一步进行互补营销。目前个人客户的财富大都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即借记卡主要用于存款和理财等个人收入项目,而贷记卡则主要用于消费支出等项目。也就是说,无论是联名信用卡项目,还是联名灵通卡项目,我们只开发了客户的一部分的财富资源,必须通过跟踪服务和捆绑营销,最大限度地开发客户的全部财富资源。

(二)用“财富管理”战略占领个人高端客户市场

一般来说,越是高端的个人客户,越是时间宝贵,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亲自到银行办理业务的寥寥无几。他们对银行的选择主要基于安全性、私密性和个性化服务的考虑,对地理位置的远近不如普通客户那么“讲究”。目前,以高端客户为服务对象的财富管理业务已成为银行关注的焦点。各大银行通过建设一批贵宾理财中心,集中优势力量为高端客户提供便捷、私密的财富管理服务。对于个人高端客户服务,硬件环境固然重要,但最终吸引和留住个人高端客户的是银行所能提供的优质服务。只要我们的个人客户经理通过向客户提供多元化、差异性的个人综合服务,给高端客户带来信任感和温馨感,就能实现从“近海作业”和“远洋捕捞”的突破,达到“只求所有、不求所在”的营销效果。

(三)用“网点布局二次创业”战略重新抢占市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规划,许多营业网点在地理位置上已经不具备优势;随着社会金融需求的快速变化,许多营业网点的服务环境已经不适应市场竞争和社会服务的要求。从零售业务发展现状看,市场营销最大的阵地还是营业网点,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营业网点的营销功能,提升其核心竞争,才能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从工行新华支行营业网点情况看,网点业务辐射范围和客户资源有限,各家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林立,“僧多粥少”的局面限制了网点单产水平的提高。要实现零售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网点布局的二次创业,重新对网点资源进行整合规划,将市场辐射重叠的网点迁移到市场空白地带,通过网点“搬出去”、人员“走出去”的方式实现零售业务的“远洋捕捞”。

(四)用“流动银行模式”创新“五进”营销方案

自2008年起,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个人金融业务实施“五进”的营销策略,使银行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巩固和扩大中高端客户市场份额。“五进”营销活动形式一般为讲座式和展台式,通过派发宣传资料和纪念品、预留客户信息和名片等方式向客户宣传营销银行主要金融产品,并进行后续的跟踪营销。但由于没有在当场受理和办理业务,“五进”营销活动效果无法立刻转换成营销成果。工行新华支行第三方存管业务在2007年火热开展时,通过派驻证券公司延伸柜台的方式抢占了较高的市场份额。未来能否探索参照第三方存管业务的模式,在制定严谨的风险防范流程和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在监管部门审批的前提下,创新推出“流动银行模式”,即利用节假日时间,以“营销人员+延伸柜台”的组合实施“五进”营销活动,当场办理灵通卡和个人电子银行的业务。如果“流动银行模式”可行实施,再加上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强大的网络优势,辅助于离行式自助银行的规划铺设,将会打破网点区域的限制,通过“远洋捕捞”,快速提高我行重点个人金融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巩固“海南第一零售银行”的发展基础。

四、工行海南省新华支行营销手段的创新

(一)数据库服务模式

一是精准营销服务。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通过收集和积累大量的客户信息,分析客户的交易习惯,预测客户购买某种产品的可能性,以及利用这些信息给产品以精确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计划,引导客户购买新的金融产品。二是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信息数据库,将客户按星级档次划分,按不同星级实施上门服务、制定理财计划、电话预约、定期走访、节日贺卡、亲情慰问、新业务推广等不同层次的差别化服务。同时,坚持做好节日送问候、喜庆送祝贺、丧事送安慰、家事送帮忙,使客户的心与银行贴得更近。

(二)网络服务模式

一是电子邮件营销服务。利用网络将工商银行新产品介绍、产品卖点及其使用方法制作成卡通漫画、动漫画等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客户的邮箱,使客户在第一时间了解并使用工商银行的新产品。对一些有趣的卡通漫画和动漫画,客户还会主动向其好友发送,这样工商银行新产品的信息就从现有客户向潜在客户扩散。二是在线博客营销服务。此种服务模式突破了传统的营销渠道,客户经理通过博客将产品信息、服务内容在博客上展示;利用在线提问和客户经理的答复,使客户加深对银行产品的关注和了解;其他客户在博客上对产品的肯定和赞扬,也能增加潜在客户对金融产品的信任,这种源自“第三者口碑”的“不花钱广告”能提高客户的认可度,激发购买欲望,有助于与客户建立永久的合作关系。[4]

(三)知识服务模式

服务不仅要看形,更要重质。网点员工、客户经理要走出去营销,必须培养成一个综合性、知识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掌握有关制度和操作流程,熟知工商银行产品与其他行产品功能异同,善于与客户沟通,能准确判断客户多样化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精于对客户进行产品组合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分析比较,引导客户选择最佳的投资、融资、理财方案。这不仅要求营销人员全面掌握银行个人金融、公司金融、会计结算、投资理财、法律、税务等相关业务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公关和应变能力,在不同时点、不同时机、不同环境,能针对不同层次客户择机有效推介各类金融产品,以知识型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

(四)文化渗透服务模式

银行产品的营销不能简单视为“一买一卖”,而是一种文化交流,在营销中巧妙地融入金融产品知识、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使交易关系淡化,从客户关系发展为朋友关系,从而拉近客户与银行的关系。在营销中,要了解目标客户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在银行与客户接触的各种层面上,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在营销活动中,争取客户的文化认同。如针对中高端客户,要通过与客户进行养生保健、投资理财、品茶品酒、收藏、艺术品鉴赏、高尔夫龄、车友等多维度交流,有效地消除营销人员与客户之间的交流障碍,让客户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与银行悄然拉近距离。文化渗透服务起到“脸与脸的相悦、心与心的相通、情与情的相融”的作用,使服务这种“情绪劳动”注入更多人情味,从而获取客户好感,这样,银行的产品也容易被客户所接受。

五、工行海南省新华支行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机制构建

(一)变革营销理念,储备“走出去”的源动力

创新营销模式,走出去进行深层次营销,首先就要实现营销人员理念的转变:一是从“满足需求”向“引导市场”转变;二是由“等客型”向“引客型”转变;三是从“表层”向“深层”(拓宽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提升服务内涵)转变;四是从“同质化”向“特色化”转变;五是由“关系型”向“价值型”转变;六是从“一次性”向“终身制”转变。在金融产品同质化、客户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服务理念、服务方式要应需而变、应变而变,仅靠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适应竞争形势,基层行营销人员要将主动服务渗透到客户的始终,以高技术含量的服务品牌吸引客户,实现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的立体扩张,为客户提供深层次、价值化的服务,减少与客户关系的短期行为,提高客户忠诚度。

(二)合理配置资源,夯实“走出去”的支撑力

实现走出去营销要做到几点:一要根据各营销部门和网点业务量、目标客户数,匡算需配置的客户经理职数;二要结合内部控制、前后台业务流程改革和机构扁平化改革,重新确定二线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以刚性约束和机制要求引导优秀员工充实到营销战线,按照业务需求,对公司部、网点、个金部个人客户经理和对公客户经理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在发达外资银行中,营销人员占比达45%以上;三要明确营销岗位的工作职责,突出客户经理的产品营销、客户关系维护职能,使客户经理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四要组建客户经理、目标客户和金融产品“点对点”营销机制,实现有机对接;五要建立综合性营销团队,形成一支客户经理与网点挂钩联动、基层行与省行上下联动、前中后台配合互动的综合性营销团队。

(三)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走出去”的竞争力

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推动营销模式创新的重要保障,激励机制要体现“岗位靠竞争、薪酬比贡献、业绩论英雄”的原则。一要推行任职资格认证制度。成为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必须经过职业道德、产品知识、营销技能、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具备营销理念、沟通技巧、专业知识、政策理论等方面专业知识,取得相应认证资格证书。二要建立客户经理履职考核机制。以年度业绩考核确定客户经理的续任、晋级、降级和退出,每年通过合理考核标准决定客户的升降和进退,对客户经理进行分级管理,建立客户经理专业发展通道。同时,将考核结果与人力资源提升项目中的绩效工资、等级档次及时对接,适时调整等级档次,体现“以岗定薪、以能定资、以绩定奖”的激励原则。同时,通过竞聘等方式把开拓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优秀员工充实到营销队伍中。三要推行全员营销、全面考核、工资含量定额买单制度。[5]将营销管理职能从专业营销人员扩展到全行员工,形成客户经理为主、柜员及其他人员为辅的营销体系,将团队个人贡献比例对营销团队的业绩进行合理分成,制定员工绩效量化考核标准,按业务难易程度、综合贡献度、承担风险等合理界定其营销积分,量化考核营销成果,通过设置合理分值和分润标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特别是对创造性营销(如跨区域成功挖转他行优质客户)、贡献度较大的相关营销人员给予重奖。通过机制引导,使员工与企业价值取向趋向统一,将员工个人价值实现融于企业的目标实现中,形成全行员工“走出去营销”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程鸣,吴作民.西方服务品牌研究评价[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5).

[2]易秋霖.中国的非均衡金融[M].北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7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转归主要为心脏泵衰竭和猝死。室性心律失常是慢性心力衰竭中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通常在猝死之前发作频繁。目前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的风险的预测和诊断能力不足,且多数心力衰竭的突发事件多发生在院外,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预测和预防。慢性心率增快[1-2]定义为人体的平均心率经常或长期达到或高于80次/min,通常取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平均心率。慢性心率增快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5],也是心力衰竭恶化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6]。有关慢性心率增快和室性心律失常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相关性研究国内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通过对心率变异性指标、室性心律失常的频数进行分析,来探讨慢性心率增快和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采用Framingham心衰诊断标准连续收治慢性心衰患者363例,入院时均行Holter检查。平均心率≥80次/min为慢性心率增快组(161例);平均心率

1.2方法

1.2.1一般资料的收集 所有入选患者均收集记录年龄、性别、身高、血生化等指标。心功能评价:对入选的心力衰竭患者进行NYHA心功能分级行心脏彩超进行客观指标检查。

1.2.2动态心电图 记录24 h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指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 min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5);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ANN);所有邻近窦性RR间期长度差异平方均值的平方根(RMSSD);50 ms间隔以上临近周期的比例(PNN50)及心律失常类型,频数。

1.3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检验,指标均进行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正态分布资料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非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

2结果

2.1慢性心率增快组与对照组CHF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吸烟、体质指数(BMI)、心功能分级等基本病历资料无差异性;TC、TG、LDL、空腹血糖(FBG)、肌酐(Cr)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LA、LVED、LVEF、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因动态心电图资料为非正态分布,故予以秩和检验,慢性心率增快组与对照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存在显著差异性,慢性心律增快组中位数高于对照组,P

2.2慢性心率增快组与对照组CHF和NYHA分级室性心律失常比较,见表2、表3。

2.3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回归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心率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 心力衰竭患者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心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显著正相关(P

2.5心率与室性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的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见表5。

3讨论

随着医学临床数据公布的不断积累,心率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认可,在诸多心血管疾病中,心率作为心力衰竭的治疗靶点变得愈发重要[7-10]。心率增快可增加心肌耗氧、缩短心肌灌注时间,心肌缺血加重,同时影响心内膜下心肌供血,加重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恶化心室功能,病理情况下可能同时伴有复极不均一,导致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在心力衰竭患者中慢性心率增快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鲜有报道。本研究就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本研究发现在虽然慢性心率增快组与对照组在NYHA分级比较中无差异性(P>0.05),但心脏功能客观指标比较中,慢性心率增快组LVEF、FS低于对照组,LA、LVE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慢性心律增快组与对照组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慢性心率增快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因变量,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NYHA和心率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因素。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心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P

综上所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慢性心率增快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具有相关性,二者均为心力衰竭恶化的危险因素,参与了心力衰竭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心率增加,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率增大,心率变异性减低,两者结合对心力衰竭患者潜在危险的筛选,及猝死的风险性预判具有良好意义。提高慢性心率增快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的认识,对我们在临床中能规范的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也有帮助,将使更多的心力衰竭患者获益。

参考文献:

[1]郭继鸿,胡大一.中国心律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6.

[2]郭继鸿.努力提高对慢性心率增快的重视力度[J].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2013,1(1).

[3]Swedberg K, Komajda M, B?hm M, et al. Ivabradine and outcome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SHIFT):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The Lancet, 2010, 376(9744): 875-885.

[4]Mao Q, Huang J F, Lu X, et al. Heart rate influence on incidenc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mong adults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2010,39(6):1638-1646.

[5]Swedberg K, Komajda M. The beat goes on: on the importance of heart rat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 33(9): 1044-1045.

[6]Diaz A, Bourassa MG, Guertin MC, Tardif JC.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resting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5, 26(10): 967-974.

[7]Ma parison of target and several important new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art failure[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Internal Medicine,2014,34(7):666-670.

[8]Woodward M, Webster R, Murakami Y, 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sting heart rat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112,680 men and women in 12 cohorts[J].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014, 21(6): 719-726.

篇8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39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24-01实践护理工作运行中,护士长所制定的工作计划,绝大多数护士是护士长制定工作计划的贯彻执行者,要充分利用工作源为己工作。护士长与护士是隶属的工作关系,因此,严格管理是工作的手段,严格管理的内涵应该是规范规章制度,以护理工作质量的统一约束护士。实践中,放松护理管理,以调节心理行为是不科学,确实影响护理管理工作的实施。很多时候,科室的护理性照顾政策,是人为形成的多元标准,实施下来,会在工作生活客观上,引起护士攀比,挫伤积极工作心情。普遍多次被照顾的护士,会因为护士长的惯性照顾而缺乏工作自觉性,享受照顾成为理所当然。临床实践管理中,护士长工作内涵琐事繁多,兼顾工作上必有疏忽尽量在处理工作的细节上坚持工作原则,贯彻护理工作质量的统一标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管理情绪上,以善意关怀为主,检查严谨为辅,即不随意伤害护士自尊心,工作上还要奖惩分明,更要勇于承担责任。要学会倾听,多与护士交流,使护士在情感上与护士长忧乐与共,喜苦同存,护士长要以自己谦虚,谨慎,正直、亲和的人格魅力,赢得众多护士的尊重、理解,建立配合护士长工作的自觉意识。促进科室工作的完善。

护理管理中,要掌握技巧,大胆,果断、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缺少这种工作力度,很难这少工作中的诸多冲突事件。特别是在涉护士本身工作利益时,作为护之长,没有坦诚,旗帜鲜明的领导状态,很难做到抵制少数人的错误,效果会更大极限的会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护士长过于严厉的管理,疏远下属护士之间的关系的距离,敬而远之,不交心,会影响护士主动交流,自觉工作的意识,会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障碍。

知人善用是护士长管理技巧,知人:对自己了解,对别人理解;善用:个人放对位置,团队有效互动。践行中,充分发挥每一位护士的工作价值。护士长要善于协调不同类型的护士关系,护士长是科室的领导者,必须有愿意接受其领导的护士,有愿意为护士长排忧解难的护士来协助工作,两者之间才能相互依赖,才能提升工作效率。其一,护士长对高年资的护士要尊重,高年资护士工作年限长,临床经验丰富,观察病情细腻,救治自觉工作意识强,年龄和生活的阅历广,与患者交流多为亲和,起到稳定护患和谐,科室团结的奠基作用。其二,年富力强的中年护士,是科室护理工作体系的中坚力量,身心蕴藏着极大的工作潜力和韧性,工作弹性大,很多技术上的治疗工作是靠中年护士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历练,使之中年工作都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抢救中,遇事不惊,工作有序,果断、干练,沉稳,职业素养高,与医生配合默契。其三,年轻护士是护理团队传承希望的一代人,优劣势特点令人喜忧参半。因其刚参加工作岗位,独立工作能力差,思想活跃,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强,但缺乏临床经验,有时表现工作被动,护士长要有目标重视培养,对工作可能出现的细节问题,耐心说教,早日提高工作能力。同时,护士长要用自身的良好素质,做事公正、以身作则、言语慎重、过硬的护理技术,勤于管理,严于管理的工作作风影响她们,对于工作、学习上微小进步,要给予赞扬,扬长避短对年轻护士工作发展很有力。以鼓励情绪为目的,为护理事业培养人才。

护士长应用激励法(情感激励法、情商激励法、表率激励法、宣泄激励法、奖励激励法)充分发挥每个护士的作用,利用护理外环境的诱因,调动激发护士内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和能动性。应用激励管理机制,首先要把科室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根据护理管理目标,制定一整套适合本科室工作的特点的医德医风、劳动纪律、业务技能等考核标准,用适当的形式,把每个护士的劳动出勤、完成任务的情况、学术成绩,护理质量标准,信息资料定期进行公开,通过数据的比值性,激励护士尽快完成科室目标而获得自身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护士长要重点对护士的生活和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吧,关心呵护。尽所力解决工作生活的细节问题,创造严宽结合的环境,工作“严”子、字当头,生活排忧解难,对护士如同慈母、似至姐妹,形成温馨的工作氛围,激发每个护士的潜能与热情,增加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小结:

护理管理中,护士长作为管理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组织才能,管理中体现出护士长负责有效的管理原则,提高护理工作的正效应。正确的护士长管理心态和行为,是检验护士长管理水平的一个尺码,倡导护理管理实践中,采取以人为本,柔性管理,掌握激励、知人善用的工作原则,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做到关心和满足护士的生活工作需求,极可能的拓展护士工作机遇的空间,认识护士的工作价值,是护士长管理的最大目标,以此激发出护士工作潜能。用精神力量的凝集性鼓励护士自觉工作,把敬业精神、争先意识,作为完善护理事业激烈竞争中的一条工作捷径。合格的护士长,要将组织管理及现代化管理相融合,树立管理行为特色,工作中要识才、爱才,用才,容才,发挥最大的工作能量。为提高护理管理的整体水平,我们要开展对护士长心态行为与方法的研究,有利于推进与国际化护理工作模式接轨的宏观要求。护士长积极的心态,能决定护士实施管理行为的正确及方法的得当,相反,护士长消极的心态,也反映出管理行为有偏差,方法不恰当,彰显出管理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水平。参考文献

篇9

论文摘要: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存在着影响诚信建设的一些问题。相应的对策是:构筑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加强保险市场管理,加快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促进民族保险业的健康成长。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手段和社会产品再分配的特殊方式,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的三大支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信用作为经济主体间交往行为的自律性规则,既是道德规范的选择,又是一种经济利益的选择。在保险业的发展中,诚信处于道德规范与经济利益的冲突与摩擦中,信用建设问题已成为中国保险业必须认真思考且积极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当前保险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保险市场发生的各种问题,多与保险信用机制的不完善有关。这些影响诚信建设的问题主要有:

1.竞争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

2.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没有统一的有关信用度的认定机制,缺乏对失信者进行全社会惩罚的措施,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与监管;

4.在保险业内部,有关信用的信息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又强,使保险消费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难以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及发展状况、参加保险后能够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保险人的介绍作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综合使用;

5.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保险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一J误导甚至授意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对策是构筑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规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具有市场风险、以诚信作为经营基本原则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更应将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为发展之源,立身之本。具体对策:

1.建立完备、规范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要从组织管理、财务核算、责任累积、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要创新管理理念,广泛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成果来提高管理效率,加速产品开发、数据处理、资金划拨、成本核算、业务和办公自动化、网上营销等业务内容的电子化进程,提高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2.规范人从业行为,加强对公司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保险信用制度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仍以保险人展业为主,所以推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依法经营意识、使现代人了解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关键所在,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人常规的职业培训之中就显得成为重要。另外,也应加强对公司全体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员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员工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要创建道德环境,使员工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道德情感,理解并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员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并带领一大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各级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4.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建立保险信用体系的根本途径。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作为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户往往通过理赔、到期偿付、回访等判断公司及产品的优劣。因此可以说,企业信誉和服务质量是公司的两大命脉,诚信服务更是维护客户权益的重要体现,整个营销的全过程公司都必须提供始终如一的、全面的、及时的、周到的服务。首先,在客户买保险时,通过耐心细致、详细全面、客观真实的服务,使客户能明明白白买保险。其次,公司应在保单维持阶段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优质保险服务。当客户申请被接受后,通过电话回访、面见被保险人等方式与客户联系。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客户的陈述与投保单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实,以便发现问题能迅速处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塑造专业、真诚、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当客户发生事故前来索赔时,应尽量合理简化手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用真诚、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和社会大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和支持。

篇10

流动性是衡量证券市场绩效的主要指标之一。研究市场流动性对于加强市场流动性的评估、防范流动性风险,以及通过交易制度的改进提高市场流动性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一部分,国外对流动性的研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我国学者对股市流动性的研究起步较晚。综观国内学者对我国股市流动性研究,大多数研究均是利用国外经典模型,利用我国股市高频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尽管各位学者所采用的数据范围、研究方法、流动性的指标略有不同,但大多为国外理论的重复与检验。由于我国股市与国外市场有着不同的特征,学者们采用的方法不同,采用的数据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差异较大,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的性质、流动性的产生原因存在较大分歧,因此,国内学者能否合理的利用国外先进的理论体系研究国内市场成为学者们竞相研究的问题。

一、对股票市场流动性度量的新进展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属性。但同时又是一个很难定义的概念。对它定义很多,简单地说,流动性就是以合理价格迅速成交的能力(Schwartz(1990)。Keynes和Hicks对流动性的定义是“市场价格将来的波动性”或者“立即执行一笔交易的可能性”。到目前为止,学者较流行的一种代表性观点把“流动性”看作市场本身及参与者的某种能力体现。

Kyle(1985)提出了“流动性”四维度量的概念,即紧度、深度、弹性和即时性,并为广大学者所认可。通过四个维度,我们可以通过买卖价差(bid-ask spread)、换手率(exchange frequency)、市场冲击成本(market-impact costs) 和延迟与搜寻成本(delay and search costs)等指标计算流动性。其中最常用的为买卖价差和换手率指标。

经过研究的深入,学者多次证明仅以换手率指标不能衡量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买卖价差指标也存在片面性。因此,学者开始研究综合运用四维度指标,引申出新的度量指标度量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

在综合运用指标方面,刘敏,叶嘉(2004)综合运用深度和宽度指标构建了一个价量结合的指标。万树平(2006)给出了流动性指标的一种新的度量方法,研究了交易量、股票价格、波动性和流通盘的大小与各项流动性指标的影响。

在指标创新上,苏冬蔚(2004)创建“知情者交易成本”指标,规定知情交易者执行成本与买卖价差正相关,与流动性反相关。指出一旦控制住执行成本中普通交易者对知情交易者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买卖价差的区别将会缩小。结合国内股票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分割的实际,尹华阳、张鹏程、万华炜(2006)以流通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的比值)作为股份流动性的一个度量。罗登跃 ,王春峰 ,房振明(2007)建立了一个包含市场风险和两种流动性风险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用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理性问题。

二、对国内股票市场的特征分析的新进展

我国学者对流动性研究的初期,国内对流动性特征的研究主要局限在对流动性指标的刻画上。然而,中国股票市场既是新兴市场又是报价驱动型市场,在市场结构和交易制度上与欧美成熟市场大不相同。并且,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操作,“政策市”和“做庄”现象是我国股市作为金融市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政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对市场流动性造成显著影响。我国市场尚未完全开放,长期以来股市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小投资者(散户)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股市一直存在短期炒作和追逐利润之风,以理性投资理念为基础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在中国不适用。因此,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从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交易者结构、投资者理性、制度建设等方面我国股市进行了研究。

(一)股市信息披露制度与流动性的关系

Bagehot(1971)认为流动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存在逆向选择的影响,一笔交易的价格影响力,以及由于做市商的价格政策而导致的交易成本的比例会受到严重影响。

在量化我国信息对称性程度上,杨朝军,孙培源,施东晖(2002)采用Lin.Sanger.Booth(1995)提出的分解方法对非对称信息程度进行估计,发现我国股市中除交易量、波动性和价格水平外,信息的非对称性是影响流动性水平的重要因素,指出从我国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看,由于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和监管手段缺乏,我国投资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厉斌(2006)得出了我国股市新股上市之后首日流动性的变化模式,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新股上市首日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指出交易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反映了市场对私人信息的反应,这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

应用新的方法,我国学者还开始着手研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优劣。巫升柱(2007)从对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自愿披露水平与股票流动性的实证研究,得到,从静态来看,年度自愿信息披露水平对股票流动性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动态来看,中国股票市场自愿披露水平正向变动具有流动性信息含量,而负向变动则没有相应的流动性信息含量。吴战篪 ,乔楠 ,余杰(2008)研究了信息披露优秀的公司与信息披露糟糕的公司,表明信息披露的前后流动性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信息披露越充分,市场流动性越好,市场会通过流动性奖励的角度奖励信息披露好的公司。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降低信息的非对称程度,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会改善公司股票的流动性。完善各方面信息披露机制,降低整个市场的信息非对称的程度以减少投资者的逆向选择成本,是改善市场流动性,进而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手段。

(二)股市交易者结构与流动性的关系

以散户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下,买卖委托量非常巨大,大量竞争性的买卖委托使我国股市的买卖价差维持在较高水平。2006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交易活动已经步入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历史阶段。机构投资者掌控的资金量较大,这导致对市场流动性的需求成为机构投资者于个人投资者在市场需求方面差异最大之处。我国学者先后对两种交易结构进行研究,为优化投资者结构提供政策性建议。

在散户行为研究中,宋逢明, 谭慧(2005)研究中国和美国个股流动性,指出中国股市投资者散户因素和“政策市”和存在普遍的“做庄”现象,个股流动性受市场范围内系统因素的影响非常显著,在流动性风险方面存在着隐患。王林辉 董直庆(2005)关注第1次流动性跨越,分析资产上市前后的流动性差异,推导出了流动性下的股价模型与股市风险模型,发现市场结构差异、市场流动性程度不同,导致股票价格不同。

在对机构投资者的定义和行为效果的研究上,汪勇祥 吴卫星(2007)定义“有效投资者”概念。指出大量分散的中小投资者并不能为市场提供有效的流动性,计算得到市场流动性的高低取决于市场中“有效投资者”数目。黄峰,杨朝军(2007)提出对机构投资者来说,当前我国股市主要的流动性问题是流动性风险过高并难以和价格风险相分散的问题。流动性与股市价格同向演变的特点加重了投资风险中的系统风险含量,使机构投资者难以分散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损失。

(三)股市投资者理性与流动性的关系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1936年就发现了投资活动中的非理性羊群效应问题,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在涨时助涨,在跌时助跌,容易引发高度的投机和市场泡沫,使市场达不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我国学者开始对我国投资者对投资者理性对流动性风险与迁徙的作用作了尝试性研究。

尹华阳 张鹏程 万华炜(2006)结合国内股票市场股权结构人为分割的实际,以流通比例(流通股本/总股本的比值)作为股份流动性的一个度量,比较分析了几个以股票市场为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后,发现市场参与者的心理预期和偏好是导致流动性迁徙的重要因素。

罗登跃 ,王春峰 ,房振明(2007)建立了一个包含市场风险和两种流动性风险的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表明就中国股市而言,股市风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市场的预期收益率,我国股市的风险传递机制正在不断地发挥作用;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对风险的增加要求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正日趋理性。

(四)股市制度建设与流动性的关系

从流动性提供机制来看,证券市场可分为报价驱动型和订单驱动型。订单驱动型市场由计算机按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任何市场参与者都没有义务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在这种自由退出和自由进入的影响下,个股的流动性对系统流动性应该更敏感,一旦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出现问题,大量流动性提供者退出,个股流动性必然受到系统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订单驱动型市场上流动性提供者也可以更自由地进入,由于不存在指定的做市商,通过多个流动性提供者的竞争,存货的不均衡更容易扩散消除,因为高的买卖价差可以吸引更多的流动性提供者进入。在这种自由进入的影响下,系统流动性更容易扩散。我国学者从能否引进新的交易制度如买卖空机制、作市商制度作了尝试研究,为政策实施提供依据。

在卖空机制的预测上,廖士光 杨朝军(2005)利用中国香港股票市场上的数据来实证研究卖空交易机制与市场波动性、流动性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卖空交易机制的推出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最终的影响方向还要取决于市场中卖空交易者的类型、操作策略及交易信息的公开程度。屈波(2007)详细论述了我国股市的宏观外生因素、微观结构因素外生变量、证券市场本身运行规律外生因素变量以及公司基本面信息内生因素变量和交易参与者行为内生变量。指出规避和控制外生因素变量对金融市场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更多的是研究和分析内生因素变量是怎么影响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及其采用政策性方法和措施来规避和控制由此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三、简要评析

我国股票市场起步于2O世纪9O年代初期,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相比,市场发展尚不规范,不成熟,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不规范、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较严重。使得中国股市特点突出。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流动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模仿借鉴在到最近几年的创造性把国外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飞跃。然而,我国学者利用各种综合流动性指标对股市特殊性的解释仍然不够充分,我国股市的弊端在流动性研究中仍然存在。

研究流动性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市场流动性的评估、防范流动性风险,通过交易制度的改进提高市场流动性。对流动性的研究日趋完善与精确,将对为我国股市发展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在未来,如何更好的建立国内流动性刻画指标,模拟国内股票市场运作,发现国内股市特殊规律与方法,为完善股市政策,规避股市流动性风险,提高收益率,将是今后学者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Robert A Schwartz.Equity Markets Structure,Trading, and Performance[M ]. New York:Harper~.Row Publishers Inc.1 988。

[2]Haais,Lawrence Liquidity,Trading Rulesand Electronic Trading System[M],Monograph Serie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1990-1994

[3] Kyle, Albert, 1985,“Continuous auctions and insider trading”[M] ,Econometrica, 53, 1315-1336.

[4]万树平.价量分布下的股票流动性深度的度量[J].系统工程.2004(10):36-45

[5]苏冬蔚.基于中国股市微观结构的流动性与执行成本分析[J].当代财经.2004(2):44-54

[6]尹华阳,张鹏程,万华炜.股票市场流动性迁徙效应[J],统计与决策,2006 (3):97-101

[7]罗登跃,王春峰,房振明.中国股市总流动性与资产定价关系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7(4):33-37

[8]杨朝军,孙培源,施东晖.微观结构、市场深度与非对称信息:对上海股市日内流动性模式的一个解释[J].世界经济.2002(11):53-58

[9]厉斌.新股上市首日交易的微观结构: 流动性、深度与买卖价差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6(1):203-206

[10]巫升柱.自愿披露水平与股票流动性的实证研究- - 基于中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经验[J].财经问题研究2007(8):59-65

[11]吴战篪,乔楠,余杰.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市场流动性- - 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08(1) :138-141

[12]宋逢明, 谭慧.订单驱动型市场的系统流动性:一个基于中国股市的实证研究.财经论丛[J]. 2005(5):63-69

[13]王林辉,董直庆.股票价格与股市风险形成机理的流动性解释[C].管理学报,2005(7):481-486

[14]汪勇祥 吴卫星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1):143-147

[15]黄峰,杨朝军.基于机构投资者交易需求的中国股市流动性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2:)54-59

[16]廖士光,杨朝军.卖空交易机制、波动性和流动[J],管理世界,2005 (12):6-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