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2: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平安银行的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银行业大变革的动荡时代,中国传统银行业也寒风劲吹。尽管中国国内银行没有像欧美顶级银行那样来势汹汹地颁布大规模裁员令,但是很多银行的基层员工队伍正在缩减,银行高管也频传跳槽信号,银行业昔日令人艳羡的“铁饭碗”的形象也渐渐褪色。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银行业面临困境?未来银行业应该如何发展?
中国银行业受到多方因素的冲击
目前,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产能过剩行业经营状况愈发艰难、金融脱媒现象日益严重、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不佳,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日趋增大。中国社科院的2016年《经济蓝皮书》数据显示,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6.8%。在这种形势下,银行受宏观经济面影响会面临较大的经营挑战。其次,实体企业经营困难。在目前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去库存化压力大,实体企业经营异常困难,最终必将传导到作为服务业的银行业身上,直接制约银行业利润的增速。再次,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埃森哲在的《中国金融服务业消费者洞察》中表示,互联网企业对金融业所带来的挑战,不仅是利润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变。
传统银行的转型探索
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传统银行开始寻求转型之道。平安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开始向互联网金融方向大力创新。
2015年,平安银行全国首个“贷贷平安卡”电商平台项目“元宝铺”在杭州成功落地。“元宝铺”由阿思拓旗下公司运营,是基于电商经营数据的卖家信用贷款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运用大数据分析和风控体系,为平安银行推送优质的天猫、淘宝等大型电商平台卖家的融资需求。
2015年,工商银行推出了e-ICBC体系,主要是三个平台:电商平台融e购、社交通讯工具融e联、直销银行融e行。业内人士认为,工行以电商平台积累大数据,核心思路仍然是将用户圈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客户有什么需求就提供什么业务,这是e-ICBC之下工行提供电商、社交通讯与直销平台的逻辑。
招商银行也低调推出了“小企业E家”。与工行力图打造电商平台不同,“小企业E家”围绕中小企业“存、贷、汇”等基本金融需求,开发了企业在线信用评级、在线授信、创新型结算、在线理财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一网打尽中小企业如闲散资金理财、生产链条、内部管理等多方面所需的金融服务,创新思维可见一斑。
有创新才有发展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果传统经营模式不改变,将很难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和客户需求。在信息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在金融媒介多元化的竞争中,传统银行应积极变革,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做好小微金融服务。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未来金融脱媒的形势会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态势下,银行应该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挖掘新的盈利空间。我国小微企业众多,潜力很大,有待开发。传统银行要强化普惠金融和与小微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立具有特色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
加强全方位数据收集。长期以来,银行对结构化数据收集的比较多,但是对于非结构化数据收集不够,银行应学习互联网金融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数据的处理方式,并以此来分析和挖掘客户的习惯,预测客户的行为,从而进行有效的客户细分,提高银行业务营销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从国内市场情况看,自1999年10月平安率先开办“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起,投连险就一直是保险市场中被关注的热点。虽然投连产品发展时间较短,特别在产品宣传和客户培养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经过近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无论在数量还是保费收入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鉴于前两年中国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据有关数据显示,从2007年初截止到10月投连产品保费收入300亿元,同比增长50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7.4%,在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占比甚至达到80%以上。
长期以来,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一直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一直是其“小心翼翼”的领域,但是在前两年付出了保费收入和市场份额双降的代价后,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的高速增长态势面前,中国人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先是从去年开始,中国人寿在部分试点城市销售万能险,今年3月底,中国人寿总裁万峰表示将顺应市场环境采取积极的进取策略。而其国泰裕丰投连险的推出便是举措之一,中国人寿于2008年4月22日,在银行保险渠道推出“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这是中国人寿的首个投连险产品。
二、目前投连险市场状况
1、账户设置情况及投资策略。
大部分保险公司会根据投资账户的特性而设立三到四个不同类型的投连投资账户。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和客观地研究对比不同类型账户的投资表现,把投连投资账户分为五类,并给予五类账户的详细定义,而投资策略是和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类型的投连险账户对应不同的资产配置比例和投资范围:
偏股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是所有投连账户中最为激进的投资账户。
混合偏股型账户:50%-7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投资于股票市场的比例有所缩小,因此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混合偏债型账产:30%-50%的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其他投资于债券市场,因主要投资于风险较低的债券市场,较小部分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所承担的风险进一步缩小。
偏债型账户:70%以上的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其他投资于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因仅有较小比例的资产投资于股票市场,因此进一步保障了投资者的收益。
货币型账户:90%以上投资于货币市场,主要是投资于低风险、低回报的货币类资产,这样保证了投资者的最低收益率。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自2005年以来出现了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牛市,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基金,证券交易指数持续上升,资本市场迅速升温。因此,这段时间投连产品在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迅速。推出投连产品的保险公司业也由2006年的6家增长到现在的20多家。
除去财险、以及寿险团险产品以外,共统计可公开查询资料的寿险投连险产品账户52个,从图1可以看出,其中大部分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都在4个或者5个,较符合前文五类投资账户的科学分类,也易于体现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不同资产配置策略以及收益表现,也体现了投连险的最主要特色之一,即投资者根据对不同风险的承受能力和对市场动态的判断,灵活地调整资金在不同类型账户之间的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战术性资产配置调整。如果投连险产品的账户设置主要以偏股型投资账户为主,或者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单一账户设置,过于迎合投资者谋求短期较大投资收益的心理,这必定存在较大风险,且使投连险的最与众不同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
2、中外资保险产品对比。
由于投连险在国外发展时间较长,产品模式已经发展较为成熟,因而许多外资保险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投连险产品,比如2004年1月由瑞典斯堪的亚公共保险有限公司与北京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的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不仅推出的所有产品都是投资型保险产品,而且在国内率先采用“基金的基金(FondofFunds)”作为公司投资连接保险的投资管理模式。而2006年12月,瑞泰人寿保费收入就突破了5亿元人民币大关,其未来发展前景也更被看好。
在中资保险公司当中,今年4月下旬,长期坚守传统险和分红险的中国人寿也推出了第一款投连险产品——国泰裕丰投连险,由此可以看出,投连险产品的未来是很值得期待的,而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投资者对其的正确定位。
目前,根据保监会2007年1-12月人寿保险公司原保费收入情况表统计,除去存续、养老、健康保险公司以外,中国寿险市场上共有45家寿险公司,其中27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05款,18家无投连险产品;而其中中资寿险公司21家,只有8家寿险公司开发了投连险产品共计17款,13家无投连险产品;外资寿险公司24家,就有19家公司有投连险产品85款以供不同投资需求的客户选择,仅有5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地区无投连险产品。
外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比例为79%,而中资保险公司中开发投连险产品的公司仅占38%,面对如此之大的差异,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投连险市场,以及投连险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一番深入的思考。
3、销售渠道。
受传统保险模式的影响,投连险产品大部分是由各保险通过自有渠道进行销售。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投连险的强势热销直接推动了银保转型——从储蓄替代品转向投资产品,逐步呈现出专业化趋势。
外资保险公司率先吹响投连险号角,吸引中资保险公司跟进,从而改变了以往中资保险银保产品创新领头羊的地位。投连险在渠道、缴费额、投资收益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瑞泰人寿2005年初推投连险时,就选择银行、证券公司以及部分机构销售,放弃营销员的个险渠道。后面出现的投连险也都主要依托银行销售,而且,对于销售人员的要求高,需要有专业的理财知识,能够为客户提供合理的理财建议,从这个角度看,投连险是专业化的银保产品。
从投连险的长远发展来看,根据不同银行开发不同产品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已占据“先天”优势。自2006年以来,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加快了银行的整合力度,一路攻城略地,平安保险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深圳商业银行与旗下原有的平安银行整合成新的平安银行:中国人寿则成为广发行的第一大股东、入股安徽商业银行、民生银行等。与银行的“姻亲”关系决定了打造专业化银保产品的可能,大都会保险因与花旗银行同属一个集团,在投连险的初次行动中大获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银保投连险产品的发展体现了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将会更近一步拓宽投连险的未来发展前景。
4、产寿险投连险分析。
目前,财险公司也逐渐进入这一领域,开发将投连险与财产保险相结合的产品,也逐步受到了投资者的接收和认可。非寿险投资型产品开发始于2000年,其在传统财产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加入了投资功能,因此受到市场欢迎。截至2006年底,有8家保险公司累计开发30多个产品,保费余额329亿元。尽管与寿险投资型产品相比,非寿险投资型产品起步较晚,最初只有华泰保险公司一家开发这类产品,但近一年多来却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有8家财产险公司开始经营投资型险种,如华泰财险公司的华泰稳健、华泰居益产品,人保财险的金牛、金娃投资保障型家财险,平安财险的平安理财宝以及华安财险的金龙收益联动型家庭财产险。
5、收益率排名。
本文统计了目前市场上可公开查询历史价格的105款投连险产品共计160个投资账户,并将其自设立之日起的总收益率进行了排序,其中收益率涨幅前十位产品如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这前十位投连险投资账户中,有5个是中资寿险公司投连险产品,其余5个投连险产品是外资寿险公司的,而涨幅最大的新华人寿创世之约投连险自运营以来,总收益率高达445.45%,同时也是国内保险公司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寿险公司。同时,除平安投连险的基金投资账户和瑞泰投连险的平衡型投资账户以外,其余八个产品账户都是属于偏股型账户。
以2000年中国平安推出的投连险为例,2006年以后各账户的累积收益率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上行通道,并且在2007年期间,分别在2月初,6月初和10月份出现了几次比较大的波动,而这几次波动的时间点也同2007年证券市场的几次波动相吻合。这也进一步说明了投连险产品对证券市场的依赖性。
表2列出了在不同时间段平安投连险各账户以及上证指数的收益率情况并同上证指数波动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进行比较。从2007年全年的情况看,尽管投连险各账户的收益情况低于上证指数的市场表现,但是在几次比较大的市场波动情况下,特别是2007年5月至6月以及2007年10月至11月这两个时间段,投连产品的下跌幅度都远低于上证指数的下跌幅度,从而说明了投连产品良好的抗风险性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良好的风险管理控制能力。
如按照不同账户类型来看,根据世德贝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投连险产品的分析报告,2007年偏股型投连险产品的收益率都在50%~80%之间,其中招商信诺的“步步为赢”进取型账户(年收益率:78.2%,权益类产品比重:95%~100%)和“吉祥宝”趸缴型积极性账户(年收益率:78.06%,权益类产品比重:95%)在同类型账户中位居前列;混合偏股型账户年收益率在35.27%~94.37%,其中瑞安人寿成长型账尸(权益比例50%~80%)在同类产品中收益最高,高达94.33%。混合偏债型和偏债型账户由于权益类资产配置较少,因此收益相对较低。在这两种账户中,年收益率最高的分别是:瑞泰人寿平衡投资账户(年收益率66.51%),招商信诺“步步为赢”稳健账户(年收益率24.62%)。尽管投连产品在2007年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大部分投连产品的收益率均低于相对应的比较基准(上证指数+中信全债指数),不过在上证指数几次大的波动中均体现出良好的抗风险性,从而体现出专业理财机构很强的控制风险能力。
6、推出时间背景。
另外还可以从上表中看到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分排名高前的投连险投资账户的设置时间多在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最高点)以前。而在本文的统计中105个投连险产品的160个账户的设立时间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投连险账户都是在2007年设立,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资本市场的明显好转,吸引了保险资金的进入;
二是广大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投资的需求不断增长;
三是保险产品、技术、人才等实力的增强:
四是投连险在我国经历三个发展时期所积累的经验,使得投连险产品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和推出。
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中国投连险市场在2007年的井喷现象,这既是时机成熟投连险得以接连推出,同时也要看到投连险的急速发展而可能产生的风险,如:
一是投连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极度敏感性,由此引起的业务大幅波动的经营风险。
二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但毕竟发展历史较短,受政策调控影响较大,由此可能引起的宏观经济金融的政策风险。
三是由于平安投连险所引起的退保风波影响仍未消退,而导致这一风波的原因是销售投连险产品过程中,保险公司与基金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等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从而有可能由个例的逆选择发展到普遍的信用危机,引起信用风险,这样势必又会影响保险业的诚信形象,给投连险产品的发展带来障碍。
三、中国投连险市场的前景展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我国投连险目前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一般来说,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可以在不同账户之间转换资金,以避免或降低损失。但是由于部分公司投连险产品只有一个投资账户或者投资账户全部与股市相关联,因此其投连险产品各账户之间区别不大,风险趋同,没有达到设置不同账户以规避风险的终极目的,这也使投保人转换账户以避免或降低损失的愿望化为泡影。
2、某些保险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盲目追求短期快速利润的心理,推出的投连险产品账户设置单一,且大多账户倾向于股票市场或者偏股型基金,因而在今年的动荡的股市行情之下,投连险收益表现差强人意,投连险账户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收益率基本与其在股票市场内的配置份额成反向关系。因而严重打击了投资者购买或投资投连险的信心,对投连险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3、某些保险公司与营销员之间、营销员与保险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销售误导,无意之中夸大了收益,隐瞒了风险,严重挫伤了投资者投资保险理财产品的积极性。短期的求利求快心理必然会给投连险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留下隐患。
4、保险公司之间的投连险产品、或同一公司中不同投连险产品之间同质性较大,差异较小,突显不出各个公司或者不同产品的特点。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在各种金融理财工具中,投连险产品也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是具有保障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风险保障;
二是长期的理财规划工具,期限长治二十、三十年乃至终身,依靠保险公司强大的系统支持和专业的精算人员,能够为客户提供长期的理财规划;
3月15日,平安如期公布了2015年年报,2015年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38%。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历史上最好的业绩”却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的热烈反应。尽管平安的业绩非常靓丽,但其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表现却依然低迷。
上市公司好的业绩却并未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这确实是一个难以解释的奇特现象。对平安而言,刚刚过去的2015年,其中报和三季报的业绩也有不俗的表现,彼时,作为市场上的绩优蓝筹股,也被许多机构和投资者所看好,但在平安释放了业绩增长的利好以后,其股价并未有超预期的表现。如果说当时还有“股灾”做挡箭牌的话,此时的市场已基本从股灾的重创中恢复过来,但平安的股价表现仍一如既往的疲软。截至3月29日收盘,中国平安收于31.25元,又回到年报公布之前的水平,较2015年7月除权时的价格仍折价约30%。
于是,市场不禁要问,报表业绩高增长,并创历史最好水平的平安,其股价表现为何总与自身业绩表现和市场预期相悖呢?
准备金折现率下调隐忧
关于平安业绩增长与其股价表现的背离,市场上不乏机构和投资者对其进行的各种分析。比如,有机构认为,这种背离主要是由平安投资资产的质量所致。具体来说,由于平安投资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向了各种并不是很透明的非标资产,如债权计划、信贷等,投资者对这些资产的实际价值看不清楚。
还有分析认为,分红率过低也是平安股价低迷的一个重要原因。从2007年上市以来,平安累计实现净利润2081亿元,期间现金分红359亿元,分红比率为17.26%。尤其是最近几年,平安更是挣得越多,分红反而越少。这里隐含的逻辑是,分红比率过低难以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股价低迷则进一步打压了投资者参与的热情,两者之间的负反馈导致平安的股价无法提升。
从表面上看,上述因素都是构成平安股价低迷的原因,但仔细分析,事情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非标资产不透明并非平安一家所独有,其他保险公司都有非标类资产的投资,况且非标资产的投资比例受到监管的严格限制。事实上,在低利率的环境下,非标资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对冲收益率下行的重要手段。
至于分红少就更不是决定股价走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A股市场,重融资不重投资、重差价不重分红的痼疾从一开始就从未彻底根治过。很多业绩很差、长期不分红或分红很少的公司的股票借助各种概念和所谓的利好也能把股价炒到天上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平安股价的走势呢?
从宏观上看,还是要先回到行业里去分析。众所周知,作为一个金融集团,平安现在拥有的金融牌照已经基本齐全,甚至还控股了平安银行,虽然平安银行业务的资产和利润贡献不可忽视,但从根本上看,平安保险业务在集团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对于保险行业而言,长期低利率环境是一把双刃剑,从负债端看,既能降低资金成本,又能增加保险产品的收益率;从资产端看,主要是面临着提高投资收益率导致的资产配置的压力,而且,低利率持续的时间越长,这种压力就会越大。3月初,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中国8家保险机构的信用评级至“负面”;3月16日,穆迪又进一步将中国寿险行业评级展望调整至“负面”。虽然此次评级调整并不是直接针对平安,但评级机构的悲观结论还是引发了市场对当前中国保险行业的担忧,在中国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此举也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对保险行业的信心。
从微观上看,尽管2015年平安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增长,但未来的盈利压力仍然存在。最近多家机构对2016年平安的盈利进行了预测,结果绝大多数机构给出了向下的盈利预测。这主要是经济下行和利率下调必然引起保险公司与利率紧密相关的负债成本,也就是保险准备金的上升,这会加重险企的成本和盈利压力。
与平安类似,刚刚公布2015年年报的中国人寿因为保险准备金折现率下降10BP,影响当年利润近100亿元。截至2015年年底,对于不受对应资产组合投资收益影响的长期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保险合同,平安保险准备金采用的折现率为3.55%-5.29%,相比2014年末下调了40个基点(以最低利率来看),这显然会增加平安的负债成本和费用。
保险公司准备金折现率对其盈利的影响巨大。折现率的提高或者降低,将导致保险公司盈利的增加减少。2015年,国寿在该类组合上采用的折现率为3.42%-5.78%,以最低利率来看,其所采用的折现率比平安的还要低。
考虑到未来经济下行的压力并未缓解,央行仍有可能进一步降息。根据多家机构的普遍预测,央行在2016年还将降息至少25BP,果真如此,则平安在该类保险合同方面将面临更大的折现率下调的压力。而折现率一旦下调,就会造成成本和费用的上升,从而影响盈利的增长。
再从2015年分季度净利润来看,平安前三季度已经实现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482亿元,第四季度单季净利润仅为60亿元,不但远远低于前三季度单季净利润,而且是多年来罕见的单季度净利润负增长。尽管有准备金率下调的负面影响,但这种业绩异常波动的情形还是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无独有偶,作为平安集团重要组成部分的平安银行2015年四季度单季利润环比大幅下滑,尽管其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0%。
2015年第四季度,平安银行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41亿元,而三季度则约为61亿元。单季环比下滑约20亿元,降幅超过三成,这一单季利润是2015年四个季度中最低的水平。尽管银行的利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四季度利润在全年利润占比中较低是常态,但平安银行2015年第四季度的利润出现如此巨大的降幅仍让人大跌眼镜。
根据测算,平安银行2015年第四季度的净利润占全年的比例约为18.9%,远低于近年来的平均值。数据显示,过去几年,平安银行第四季度净利润在全年的占比通常高于20%,其中最高的年份占比超过25%。
另一个扰动因素是平安2月寿险和产险的增长也出现了波动。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数据,平安2月寿险增量为256亿元,排名第六;产险增量为8亿元,排名第五。但从同比增速来看,寿险2月的增速为32%,在寿险前20名公司中垫底,大幅低于97%的市场平均增速;产险的增速为3%,也低于9.9%的市场平均增速。
互联网金融带来了什么
根据平安的年报,2015年平安的核心经营亮点如下:集团客户总量近1.09亿,新增客户达3078万,客户迁徙超过千万人次,客户迁徙效果显著;个人寿险新业务增速创近三年新高,产险业务增速和品质“双优”;保险资金总投资收益率创近年新高;银行业务持续创新商业模式,业务结构日趋健康;信托持续完善风控体系、业务稳健增长,证券经营业绩创历史新高,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业务快速发展;互联网创新业务快速发展:陆金所成为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APP成在线医疗第一入口。
从前几年“保险、银行、投资”的三足鼎立到如今的“保险、银行、投资、互联网金融”四驾马车并行,平安似乎更看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这从年报对客户经营创新模式和客户迁徙效果的描述中可见一斑。
平安年报对客户迁徙是这样描述的:“经过不断地创新与实践,公司发现线下客户向互联网用户迁徙后,通过互联网平台体验平安的多项金融及生活服务,客户的体验更佳,迁徙和转化的效率更高。另外,平安通过旗下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多年经营,积累了广泛的互联网用户基础,通过提供多项互联网服务,使用户充分接触并了解到平安的核心金融业务,最终成为平安的客户。”
年报还对横向迁徙和纵向迁徙进行了解释,横向迁徙指核心金融公司的互联网服务平台的用户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用户间相互迁徙以及核心金融公司客户间的相互迁徙;而纵向迁徙指核心金融公司客户向互联网用户的转化以及互联网用户向核心金融公司客户的转化。
截至2015年12月31日,持有核心金融公司产品的个人客户数近1.09亿,其中,APP用户达2971万,2015年当年新增客户数达3078万,同比增长57.8%。平安互联网用户总量约2.42亿,较年初增长75.9%,移动端累计用户数1.07亿,用户在核心金融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公司间的迁徙超过千万人次。3146万核心金融公司的客户通过注册互联网服务平台账户转化为平安的线上客户,占当年新增互联网用户总量的30.2%。在平安互联网用户中,持有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等平安核心金融公司的金融产品的用户数达5712万,较年初增长49.8%。
作为金融牌照齐全的金融公司,平安在交叉销售和客户迁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互联网金融尚未兴起之时,平安内部各子公司间的资源互换和交叉销售就已兴起。2012年平安产险暴增的时候,平安产险的高管曾坦言,有超过51%的保费是来自新渠道和交叉销售。此外,平安银行的信用卡是交叉销售的典范。根据统计,平安银行信用卡客户的62%和银行存款业务的22%来自于交叉销售;平安证券2012年IPO数量在证券业内排名第一,以规模较小的公司压倒所有券商,当然很多资源来自于交叉销售。平安信托2011年1100亿元的新增信托量,直销近1000亿元,平安集团保险客户买了550亿元。集团客户交叉销售对平安信托的贡献度已超过50%,平安信托90%的产品由自己600多人的团队直销,其他信托公司直销业务占比不到20%。平安健康险产品的销售都来自于交叉销售,即外包给平安集团其他子公司的销售渠道。平安大华首只基金募集资金的63.3%均来自于交叉销售渠道。
由于数据的缺乏,平安交叉销售方面的具体情况包括客户迁徙方向,客户转化率等,投资者很难获知。以平安银行与平安保险的交叉销售为例,根据银保业务和客户的现状分析,应该是银行为保险带来客户。过去银保渠道由于费用较高,各家保险公司均努力降低其占比(包括平安保险),集团控股平安银行以后,至少能给平安保险带来一定的协同效应,降低银保渠道的成本,但仍难避免归于“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尴尬。
交叉销售本质上也是一种渠道,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平安无论在集团层面还是各子公司层面,又多了另一个全新的渠道。如万里通,除了打通平安旗下各个金融渠道的客户积分兑换外,还形成一家较大的网络销售平台,通过积分返利的形式,万里通将属于旗下的金融客户引向实物销售。
而借助平安集团的力量,陆金所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P2P产品销售平台,除提供平安担保的P2P稳盈安e外,还有银行票据的“安盈票据”、贷款出表的“彩虹理财”等产品。
此外,平安直通贷款,也叫平安易贷,是由平安直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做渠道,搭线平安银行新一贷、陆金所P2P贷款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提供的贷款产品。而平安好房网则聚拢开发商新房、二手房租售,将商品房出售与平安基金的货币基金、平安的好房贷联系起来。
目前看来,虽然平安的交叉销售门类丰富,但协同效应产生的积极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把协同效应与利润的增长联系起来时,它对利润的贡献较小,远未达到市场最低的预期。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处在撒钱铺路阶段,且有不少重复建设,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运营成本。
把最近几年平安的报表与同业进行对比,无论是寿险还是产险,其业务成本在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并未有明显的优势,这表明交叉销售对降低业务成本的贡献似乎并不明显。从业务成本来看,平安的“一站式金融”并未呈现较好的协同作用,后期还需观察。无论是交叉销售还是互联网金融,它只是提供了集团内部存量客户交易的渠道,降低了获客难度,减少了成本,但维护客户成本并不一定会减少。此外,开拓新客户和新业务仍需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都使得整体运营成本并不一定会随着交叉销售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而大幅减少。
而且,当内部存量客户的迁徙转换达到一定比例之后,它必然会触碰到天花板,因此,如果没有新的增量客户的提升,这种存量客户的迁徙并不具有持续性。
综合金融前行之路何在
综合金融是平安的特色,但这种标签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牌照的齐全和业务种类的完整上,市场对综合金融其实是有更高的期许。表面上看,主要表现在交叉销售、协同效应,客户迁徙等方面;更深层次的分析,综合金融的优势应该体现在资产的扩张、利润的增加和波动性的减少,从而体现出在某一主导性业务上的品牌效应和绝对优势。
总体来看,目前平安的综合金融主要体现在获客渠道的便捷和资产的快速扩张上,但这种优势并未转化为利润和价值的体现。以2015年年报的数据来看,平安总资产收益率为1.14%,与上市银行前几年的数据不相上下,并未体现出超市场预期的绝对优势。随着平安银行的资产和利润在集团总资产和利润的占比逐渐升高,市场对平安综合金融的关注就不能离开银行业务前景的范畴。
与保险业务相比,银行业务与整体经济下行趋势的联系更为密切,未来几年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尽管有平安综合金融的渠道和客户优势,但未来几年银行业务的发展仍将面临不小的考验。
首先是银行不良款额和不良率的大幅攀升,这不是平安银行所独有,是整个银行业都存在的问题。数据显示,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从2014年末约105亿元上升到2015年末的176亿元,增加约71亿元,涨幅约为68%;同期不良贷款率从1.02%上升到1.45%,升幅超过四成。其中损失类贷款飙升近九成,从40亿元上升到76亿元,涨幅约为90%。
有机构整理了平安银行从2011年9月末至2015年底逐季度末不良贷款率的数据发现,过去四年多,平安银行的不良率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从最初的0.43%上涨到当前的1.45%。尽管1.45%不良率的绝对值并不算太高,但过去其整体上升的趋势令人堪忧。尤其是最近六个季度,其不良率和不良贷款总额逐季度攀升。除了不良贷款大幅增长外,关注类贷款的增长也不容忽视,增幅达到367%,是正常类贷款增幅的两倍多。
平安银行将不良贷款增加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公司不良贷款率上升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影响,部分民营中小企业、低端制造企业面临经营不善、利润下滑、融资困难等问题,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紧张、断裂、无力还款等情况。”这也充分说明,平安综合金融给平安银行带来大量客户和业务的同时,在银行资产风险控制上并没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平安银行的资产风险与其贷款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近年来,平安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不断下滑。数据显示,平安银行2015年全年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增加约19%,其中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余额增加约34%,增速超过整体贷款增幅,但投向制造业的贷款占比却由2014年的14%降至13%。尽管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仅微跌1%,但总额仍在上升。如果分季度进行统计,平安银行投向制造业的贷款余额呈现逐季下滑的明显趋势。
另一方面,平安银行小微企业的贷款增速也远低于房地产和全行贷款总额的增速,小企业金融事业部管理的贷款余额甚至降低了14%。从数额上看,截至2015年年末,平安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41亿元,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1074亿元,累计较年初仅增长5.6%。这一增幅不足全行贷款增幅的三分之一,不足房地产贷款增幅的六分之一。
虽然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已大为放缓,但不良率却在上升。平安银行年报认为:受宏观经济影响,小微企业现金流紧张,经营萎缩,信用风险上升,截至2015年年末,小企业整体不良率上升至3.13%,主要风险来自于存量互联保业务以及部分高风险区域的客群。
如果平安银行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放贷动力减弱的根源来自需求减弱或者风险大幅上升的话,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当前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令人忧虑的生存现状;如果这是银行业普遍存在的状况的话,那么银行未来资产变化的趋势则更令人担忧。平安银行是2015年首家年报的A股上市银行,在利润增长的同时,不良贷款上升、单季利润下滑以及对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力度的相对减弱,不能不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
理由一:按净资产定价不合理。不能仅按照净资产来计算股权出让价格,还要考虑银行的品牌、客户、市场和产品,以及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同样,我国的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由于有着特殊的市场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实际的市场价值往往高于用净资产等简单指标衡量的价值。我们廉价地按报表上的价值出售股权和收益权,外资机构得到的则是业务网络渠道和报表之外的巨大的无形资产。
理由二:境内投资者被边缘化。中国的商业银行要在2006年年底之前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同时在短时间内提高治理水平,以应对国际竞争。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引入外资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似乎已经成为必由之路。反过来,国内企业或是资金不足,或是很难帮助银行改善治理结构,在这场投资热潮中被边缘化了。
理由三:国人已付出巨大成本。在剥离不良资产之前,恐怕没有哪家外资机构愿意购买国有银行的股权。如今,经过几次剥离和注资的国有银行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这是外资机构热衷参股国有银行的一个重要背景。国内银行剥离数万亿不良资产,背后是全社会付出了代价。不少人认为,这时候让外资进来坐享其成,很不公平。
小心财富大量外流
2013年以来,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批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今后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挑战。我国银行业必须从战略高度认清转型的紧迫性,转变经营理念和业务模式,重塑核心竞争力,以期寻求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未来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两大方面的战略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零售业务的比重将逐渐增加,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中间业务发展前景广阔,金融创新伴随其中,必将带来一场新的业务变革。
一、战略转型的趋势分析
(一)持续大力发展零售业务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曾表示:“不做批发业务现在没饭吃,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同时,明确表示必须着手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实现收入多元化,改变传统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并树立正确的风险资本观。纵览国际银行业的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的提升,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当今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利润增长的后备引擎。国外银行的零售业务一般平均占整体业务的40%之多,而著名的国际大银行如花旗、汇丰、富国银行等,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都在50%以上,比如美国的富国银行,他们完整地经历了由传统公司业务向零售业务的转变,所以现在零售业务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年增加,这是提前布局的结果。从战略转型的角度看,过去30年中,美欧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从传统的储蓄存款转变为个人短期批发融资,正是充分意识到零售业务的发展前景和必然趋势后,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对自身业务重点的战略调整。诚然,在转型初期,美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艰难痛苦的过渡期,但沿着顺势而为的正确路线走下来,还是创造了现在骄人的业绩。随着国内金融监管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中国商业银行纷纷着力于零售业务的大力发展,加快了调整的速度。作为国内转型最为成功的股份制零售银行——招商银行,目前储蓄存款在全行自营存款中的占比接近40%,个人消费信贷在全行自营贷款中的占比超过20%,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0%,零售银行在全行业务中的比重不断增大,核心竞争力明显,未来可持续增长态势强劲。而招行实现这些亮丽业绩主要依靠的是“较早启动的先发优势以及先进管理机制下的零售战略执行力。”同时,零售银行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产品,招行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就好比开餐厅,一定要有独特的招牌菜。目前,招行“一卡通”、信用卡、财富账户等产品都独具特色,在同业中获得了较好的竞争态势。
就整个国内银行业而言,商业银行在财富业务、信用卡、借记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小微企业贷款、代销产品等多领域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金融服务不断创新,新产品层出不穷。零售业务领域正在成为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未来发展的前沿阵地。
(二)经营服务重点转向小微企业
无论是迫于金融脱媒加速的市场压力,还是监管部门的政策驱动,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业务重点必将逐渐从大中型国有企业转向小微企业。各家银行已充分认识到,小企业和小客户是个大市场,随着大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取直接融资能力越来越强,商业银行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向小微企业市场。同时,中央政府也在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落实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
在针对向小微企业服务的转型改革中,美国富国银行被银行业内人士反复提及,因为在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上该行有很多过人之处。作为美国小企业贷款排名首位的银行,富国银行拥有全美第一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1年能受理200万笔小企业贷款。其中,2/3通过系统自动审批,仅有1/3需人工审批,因此该行在全行业中操作成本最低。从富国银行的经验来看,低操作成本、高效率和切合实际的大胆创新将是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上突破瓶颈的关键所在。在国内,提到小微企业服务,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可谓是业界的一个典范。该行的小微贷款为小微企业提供单笔不超过500万元、平均150万元左右的贷款,主要采取抵押和强担保方式,新增客户多围绕商圈和产业链进行开发,散单占比较少。近两年,民生银行小微金融服务实现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抓手是“小微金融提升版2.0”,它使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升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和组织架构上,民生银行以小微专业支行和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为两大支撑点,实现传统零售银行和产业链金融“两翼”突破,深度开发的战略目标。同时,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表示:“未来5年,小微金融服务将占民生银行业务的半壁江山。届时,民生银行将真正成为‘小微企业的银行’。”
(三)向互联网金融领域逐步深化
当今,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传统的融资渠道,在和各合作方的合作中多数时处于优势地位。以银行和券商、基金及保险的合作为例,券商、基金、保险所发产品,要支付给银行渠道较高的管理费用,部分小型基金尤其是其发行的股票型产品基本上是在为银行渠道“打工”。2012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推动,部分涉及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由于其拥有大量用户同时具备商业运作平台,部分用户寻求的金融功能已经开始通过自身的牌照解决。已经出现一种趋势,就是类似支付宝这样的平台,他们大量的中小客户最终只在自身互联网链条内进行封闭运行,基本不需要银行的介入。如果他们逐步获得相关牌照,这些互联网企业链条上的中小商家、年轻用户从消费到理财都会在这一个体系内循环,基本脱离了银行渠道。其中,面对普通民众的大众化标准化服务,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可以叫“屌丝金融”,会受到互联网技术进步的深刻影响。
而商业银行做深做透互联网金融要着眼于利用网络平台,充分整合支付、融资、财富管理、移动金融等业务板块。同时,进行深层次的经营模式变革,第一是数据分析挖掘的变革。因为互联网时代是数据为王的时代,商业银行必须提高自己的数据采集、挖掘分析的能力。而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良好的数据挖掘才能更好地支持精准营销、支持管理决策及支持风险管控。第二是营销服务模式的变革。可以利用微信营销,利用微信做客户服务,其中,招行等多家银行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尝试。
二、战略转型的路径分析
(一)战略布局
目前,我国金融业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而近年来,银行综合经营的步伐明显加快,各家备战综合经营可谓争先恐后,除了保险、证券外,银行已基本涉足了基金、金融租赁、私募、信托等非银行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看到,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带来的传统存贷市场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压力,只有积极发展综合经营,全面调整金融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才是发展之路。
在专业化经营战略方面,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树立具有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例如,招商银行的综合零售业务、兴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民生银行的小微金融等,都已经成为业内的亮点。
(二)经营模式
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要尽快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加快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转型。随着新资本协议的实施,过去商业银行那种拼资本消耗、扩张贷款规模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将难以持续。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向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经营模式转变。同时,银行的资本充足达标主要依赖内部积累,资本的使用效率决定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三)组织架构
在广泛借鉴国外优秀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我国部分商业银行已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其中,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已取得了成功,平安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也已经启动。而平安银行针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充分的改良,设立了交通金融事业部等3个行业事业部,信用卡及消费金融事业部、私人银行事业部等11个产品事业部,以及平台事业部——公司网络金融事业,力求以客户为中心,整合银行内部的产品、服务和营销资源,对全产业链上的客户提供融资融智、撮合、线上电商等专业化的服务,塑造“综合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两大特色,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而谈到银行前后台的模式转变上,将向“大运营、大后台”的方式演变,将围绕建设现代商业银行运营体系理念,整合业务运营有效资源,构建覆盖全产品全业务,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的大后台格局。实现运营管理由注重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向服务保障和营销产品的根本转变。为内外部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有效控制操作风险和节约运营成本。
(四)客户结构
在当前的大形势下,银行的客户目标必然从以大客户、大项目为主的对公客户结构转变为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主的零售客户结构,将目标转移到创新型成长企业,关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同时,进行营销流程和风险流程改造,建立专门的营销团队,设立新的企业评分、信用评级系统等。
在客户分类上,主要借助中小企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来吸收沉淀存款。同时,在零售业务方面,强调对私人银行客户、贵宾客户、女性客户和老年客户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存款的吸收沉淀。
(五)产品创新
首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决定了客户分层管理和细分成为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础。在零售业务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针对高净值客户开立私人银行或财富管理中心,提供专属高收益理财产品,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个人财富管理业务。
其次,中小企业金融和银行卡等创新产品支撑银行业务的进一步增长。信贷和银行卡业务是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和中间业务收入提升的重要支点,也是产品创新最为活跃的业务板块。
最后,产品的创新与互联网金融在业务领域的融合,具体体现在支付创新、移动应用创新数及数据挖掘创新,以移动网络金融服务能力的革新带动大众需求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魏苗.利率市场化与中国银行业的战略转型[J].上海金融,2012年12期.
[2]李瑞红.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发展经验 加快我国农信社战略转型[J].浙江金融,2012年5期.
最佳IR主页上市公司
2007年度投资者关系评选首次设置了“最佳IR主页奖”,旨在对我国初具规模的企业IR主页的数量和质量做一系统性的比较,树立优秀企业标杆,以推动我国企业IR主页建设的更快更好发展。
“最佳IR主页奖”的获得者应该在其投资者关系主页上有较为完备的信息披露,其披露的信息客观的体现了公司的各种有价值信息,且通过互动性栏目的设计,有效的促进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的交流。
基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将“最佳IR主页奖”颁给IR主页指数测评前十的公司,分别是:
第一名 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第二名 中国平安 中海油服 中国远洋
第三名 横店东磁 江山化工 瑞泰科技 广电运通 宝钢股份
从十强公司得分和信息披露情况看,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程度较高,高出总体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很多,说明投资者关系管理优秀的企业都比较重视财务信息的披露,互动性信息普遍披露不足,这是网站深入建设完善的方向。
十强公司点评
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在投资者关系管理方面一直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前列。特别是在互联网IR管理方面,中国工商银行的IR主页建设更是走在上市公司的最前列,获得这次最佳IR主页奖。
中国工商银行的IR主页具有信息全面性,透明性,同时界面也具有友好性和实用性。中国工商银行IR主页最大的特点在于财务信息的披露十分全面,从以往年度的公司年报到当年公司的各个财务报表以及多年度的财务信息比较分析都有。可以通过工行的IR主页获得如此全面的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工行IR主页诚信度和社会责任的体现。
工行今年第一次了社会责任报告,从IR主页上可以非常容易的找到这份报告。这在所有上市公司IR主页中也是非常有创新的,也是和今年社会责任的主题切合的,是工行IR主页的一大亮点。另外,工行IR主页还包涵了当日行情走势,多语言支持,内部搜索引擎等信息,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工行IR主页实现电子邮件交流,网上提问,可以获得分析师资料。
从界面的友好性来看,工行IR主页色彩,语言等方面都很出色。IR主页的进入也非常方便,在公司主页的最中央可以直接点击进入。在IR主页中,各项内容层次分明,对于想要了解工行信息的投资者是很便捷的。
总的来说,工行的IR主页完整透明,实用快捷,这些使工行获得本次评选的最佳IR主页奖。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出类拔萃。
在这次IR主页评选中我们发现,中国银行的互联网IR管理做得也非常出色。中国银行的IR主页建设考虑到很多投资者的需求,从财务信息到非财务信息,从网站建设信息到互动性信息都展示得非常全面,荣获这次IR主页评选的最佳IR主页奖。
中国银行的IR主页实用性非常强,进入IR主页,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各项内容,不仅具有链接,同时在主页中间也有各项内容的缩略展示,投资者打开中行的IR主页能开门见山,一览无余。
除了实用性之外,中国银行的IR主页提供的信息也完整透明。就财务信息来说,中国银行提供了多项财务报表,给出了往年的财务报告和近年的财务数据对比,完整地展示了中行的业绩。非财务信息方面,中行IR主页上也给出了财务日历,财务链接等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中行IR主页上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会议视频/音频资料的下载。对于中行的基本信息,如组织结构图等,在中行IR主页上也能非常方便地获得。
另外,中国银行IR主页还具有内部搜索功能,多语言支持,电子邮件信息,各类投资者都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中国银行的IR专员进行交流。
总之,中国银行方便实用、全面互动的IR主页使之获得本次评选的最佳IR主页奖。
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的IR主页进入比较方便,从主页的左下角可直接进入,主页的特点是色彩比较柔和,信息比较清晰;财务数据比较全面,包括了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往年的财务报告展示的也很全面。
中国平安IR主页的另一个特点是把公司的简介和公司新闻荣誉放在主页上,比较新颖。非财务信息方面,主页上有投资者关系年历,公司评级等信息。
同时,网页也提供了比较方便的财务链接和金融服务链接。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平安的IR主页提出问题,在网页上可以找到问题答疑,网页还给出分析员资料和电子邮件信息,方便了投资者与公司管理层的交流。
中国平安的IR主页比较完整,财务信息比较清晰,公司的介绍比较全面,在上市公司IR主页建设中属于比较规范和出色的。
中海油服
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IR主页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都比较全面。
财务信息包括了各个年度的财务报表。非财务信息包括了各期年报,中期报告以及公告信息。中海油服的IR主页还提供了重大设备动态信息,这个是其主页的一个特色。投资者还可以通过主页获取丰富的演示文档,以及关于股票的价格信息和股息政策。另外,主页还提供了很多链接信息,包括财务的和非财务的,有内部的和外部的。
中海油服的IR主页内容丰富,形式精美,比较出色。
中国远洋
中国远洋的IR主页在业绩公告、年报、半年报栏目中比较系统地列出了公司主要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包括了近年的财务报表和今年的财务数据以及年度比较,同时年报、半年报、公司公告的信息也很全面。
主页上提供了投资者日历和招股书,方便投资者对公司基本信息的了解。互动性信息方面包括了分析员资料和电子邮件信息。公司主页的特色在于提供了投资者在线定制信息的服务,同时内部搜索引擎的使用也给投资者带来便利。
中国远洋的IR主页是信息全面,操作方便,互动性强的主页。
横店东磁
横店东磁IR主页的特色之一在于公司链接了投资者互动平台。投资者在互动平台注册之后在线提出问题,在线得到解答。公司的IR主页比较简洁明晰,投资者可以快速找到相关信息。从信息的种类来看,公司IR主页对一般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很全面,投资者可以在其IR主页上找到各年度财务报表和相关年报公告。股票分红信息也可以在主页上找到,同时投资者可以通过主页提供的联系电话或是电子邮件和公司的管理层取得联系进行交流。
江山化工
江山化工的IR主页突出了互动性,设有互动精华、互动预告、投资者备忘录等多项专栏,还有丰富的主题交流活动,如路演的视频资料。该企业IR主页设有“在线实时提问”,投资者的各种问题都会得到及时的专人解答并载于“互动精华”栏目,这就为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创造了最直接和快捷的交流平台,为管理层更好地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打下基础。
瑞泰科技
瑞泰科技的IR主页较为完善地披露了公司的财务信息,投资者可以方便地看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利润分配表等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公司价值。“公司动态”中所披露的公司信息时效性强,更新速度较快,有利于投资者加强对公司实时状况的了解。此外,公司对于投资者提问的回答专业而中肯,可见公司对于投资者关系的重视程度。
广电运通
交易框架
根据中国平安2009年6月12日公告,其收购深发展股份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中国平安控股子公司平安寿险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不少于3.70亿股、但不超过5.85亿股的股份。每股认购价格为深发展董事会批准本次股份认购的董事会决议公告日前20个交易日的股票交易均价,每股18.26元人民币。交易额介于67.562亿元至06.82亿元之间。
第二步,中国平安受让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新桥(new bridge)持有的深发展512亿股股份,占深发展股份的16.76%。该协议赋予新桥一份选择权:新桥有权按照协议的约定,选择要求中国平安或者全部以人民币现金14.49亿元支付,合每股22元收购股份;或者全部以中国平安新发行的299,088,758股H股支付。换股比例为“I股中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换股价格以双方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平均交易价格计算,平安H股每股51.40港元,深发展以每股26港元作价。
中国平安承诺在本次交易完成时以及本次交易完成前的任何时点拥有深发展股份,不超过深发展当时已发行股份的30%。
整个交易金额上限按照现金换算约为221亿人民币。如果交易成功,中国平安将最多以221亿现金支配深发展的数千亿资产。中国平安2009年3月底的总资产为7500.67亿,加上深发展,可控的总资产达到1.2万亿,将成为金融业的航母,中国平安“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梦想将逐步名副其实(见表1)。
并购公告效应和幕后利益
对大多数并购的绩效计量表明,并购通常对目标企业股东有利,而收购方股东利益往往受损。那么,此项交易背后,究竟哪方得利?
笔者通过事件研究法,分别对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在收购公告前后的股价超额收益率情况作了计算和分析,看并购双方股东从这笔收购中的获利情况。
并购,实际上就是战略性投资,好的投资必须是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NPV>0)。考虑到其他非并购因素对股价的影响,我们用个股股价收益率减去同期沪深300股指收益率,即:
并计算时间窗口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即:
P1是个股T日收盘价,P1是个股T前一日收盘价,Rm是沪深300股指收益率。)
之所以采用沪深300股指作为市场收益率,是因为中国平安和深发展都是该指数成员企业,用个股收益率减去沪深300股指收益率,可以排除大盘涨跌等因素在该时期对个股涨跌的影响。ARI和CAR,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资本市场对并购质量好坏的反应。好的并购,AR及CAR应该是显著大于零的,表明市场看好这笔交易;反之,小于零表明市场不看好该交易。
为获得因并购事件而导致的并购双方的超额收益率,必须确定事件发生时间和并购发生的窗口期。中国平安和深发展在6月12日公告,而在6月8日双双停牌,6月15日复牌,因此以6月8日为公告日,T=0,分别计算不同窗口期累计异常收益率,结果见表2。在该窗口期,如果市场(投资者)预期良好,即NPV>0,CAR应大于零;否则,CAR会小于零。
计算结果表明,无论中国平安还是深发展,在并购前都获得了显著的正向收益CAR>0。深发展的股价在公告日前一个月及复牌当天的累计收益超过大盘33%以上[CAR(-30,I)=33.55%]。而沪深300从5月4日至7月14日的收益率高达27.28%。也就是说,深发展的股东在两个月时间里获利高达60.83%。如此高的并购前超额收益率也可能意味着并购的信息遭到泄露,股价的异动反映了这种内部信息的提前泄漏。深发展的累计收益和异常收益情况如图1和图2所示。
中国平安的股价走势更为有趣。除了在6月1日涨停外,公告日之前表现的都不温不火。在宣布收购后,开始频频发力,平安股东赚得钵满瓢溢。这有两层涵义:一是收购深发展能直接增厚中国平安业绩(深发展2009年一季报每股收益0.36元,按30%算,增加平安每股收益0.108元);二是较高的A股股价会联动中国平安的H股股价,股价越高于承诺给新桥的股价51.40港元,越有利于换股的进行,而换股则可以节省大量现金。中国平安的股价走势和异常收益率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
交易支付方式分析
中国平安的股价在收购公告后一直走强,这既与市场对这笔交易给中国平安带来的未来业绩预期有关,也与中国平安巧妙的支付方式有关。支付的巧妙之处在于协议中的“平安以H股与新桥换股达成收购”以及“交易完成平安合计持有深发展增发后总股本不超过30%”的合同约定,这种约定才能以221亿甚至更少的现金撬动5000亿资产。
一、换股选择权与现金收购
中国平安收购深发展第一大股东新桥5.204亿(16.76%)的股份,外加以每股18.26元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不超过5.85亿。表面上看来,平安要为这笔最大将涉及221亿的交易用现金买单,但按照现有的协议,平安很可能只需花费不到100亿的真金白银,就能够将深发展30%的股份(总对价约为220亿)收入囊中。
协议中,平安就收购新桥资本手中深发展16.76%股份提出了两种方案:一是以每股22元人民币的全现金收购:二是以平安H股与之换股收购。如果全现金收购,涉及金额为114.5亿人民币。
协议规定“I股中国平安H股换1.74股深发展:平安以停牌前30个交易日的H股平均交易价格计算”,那么,平安H股按每股51.40港元交易,深发展则以每股26港元作价,如果换股,新桥的深发展股票价值将升值18.42亿港元(5.2+1.74X51.40-5.2X26)。并且,最近中国平安H股和A股股价频频高涨,6月15日股价高达61.30港元,近期股价在58.00港元,远高于规定的现金交易价。如果以51.40港元每股换股,随后在二级市场以58.00港元交易套利,套利收益还有近20亿港元。
而对于平安,一旦新桥选择换股,那么平安将节省近115亿的现金。平安需要做的只是增发H股新股,然后与新桥进行互换而已,无需动用真金白银。如果这样,中国平安只需为收购深发展的定向增发不超过5.85亿元而出资。交易额介于67.562亿元至106.821亿元之间。
二、要约收购底线与无风险套利
中国平安收购协议中规定:“交易完成平安合计持有不超过深发展增发后总股本的30%。”因为30%是中国资本
市场要约收购的底线。如果触发该底线,中国平安必须对所有流通股票进行全面收购,二级市场股价将会非常高,收购成本将急剧上升。
协议中约定平安参与深发展增发“不超过5.85亿股”,如果以5.85亿股计,加上新桥转让的5.20亿股,平安持有平安29.95%[(5.85+5.20)÷(5.85+31.05433)29.95%]的股份,刚刚接近3006。这为平安手中原有114亿流通股套利提供了便利。
平安认购深发展定向增发的价格为每股18.26元,但复牌后3天内深发展二级市场价格最高达24.53元,其差价6.27元,未满足30%上限承诺,中国平安可以把手中已有的1.40亿股深发展流通股在二级市场交易,可赚取8.78亿元。因为平安可以一面以24.53元售出,一面又可以18.26元的增发价买回来。
如果平安收购新桥实行换股,那么平安只需以18.26元每股价格、购进5.85亿股深发展,共计为106.83亿元,再减去平安出售原有股份赚取的8.78亿元差价,平安实际上只需花费不足100亿元的现金,就能够完成这场总价值221亿元的收购。毫无疑问,这中安排对平安将是非常划算的买卖,换股节省了120亿现金支出。
三、保守年收益达4%
深发展2009年一季度财报披露约有12亿净利,30%股份意味着有4亿利润归属中国平安。按照100亿现金投入,保底收益率达到4%,这还不算收购深发展所带来平安银行和其他金融业务的协同增值部分。一旦平安真正控制了深发展。平安就会将平安银行与深发展整合,整合后很可能统一使用平安银行的品牌,那么,平安“金融控股集团”的梦想实际上已经初步实现。
由于上述交易支付模式,将使同一笔收购的价值变得不同。收购的现金成本越小,投资回收期就越短,可用于业务整合的支出更大,业务协同可能带来的收益会更大,交易给收购方带来的净现值就越大。有很多收购,目标公司本身也是好公司,但由于收购的现金成本太高而导致在预测期内净现值小于零,进而成为失败的收购。
但上述所有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换股成立的前提下。中国平安换股是否成功面临三个不可控因素:如何尽快取得中国监管部门批复;中国资本市场在等待批复期间不发生大规模的回调:或者中国平安的股价能够在高位维稳,以足够高的利益诱惑新桥换股。
三方影响
对新桥而言,在2004年底以1.5亿美元收购深发展控股权,后来经过增发、权证行权、配股等,目前持股5.2亿股,占深发展总股本16.76%,为第一大股东。本次交易完成以后,新桥可选择拿114亿现金走,也可以选择2.9股的平安H股以及由此的套利收益。
通过本次交易,深发展也将迅速获得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其持续健康发展,并且,银行和保险之间的合作将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将体现在客户资源共享、资金拆借、银保销售、理财产品等多方面。这有利于提升深发展业务实力,加快深发展公司银行业务及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潜力。深发展2008年底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27%和8.58%,虽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最低要求《巴塞尔协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但距离中国银监会鼓励中小银行达到10%的资本充足率仍有一定距离。此次定向增发将募集67.56亿元~106.82亿元资金,可进一步提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进而支配更多的资产规模扩张。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收购带来的好处表现为:
其一,直接增厚中国平安业绩。深发展2009年一季报每股收益0.36元,按30%算,增加平安每股收益0.108元。
其二,扩大平安银行的地域和业务。收购深发展后,中国平安不管保险还是银行业务,将额外获得14个城市的分销能力,从而补充物理网络上的先天不足。借此公司的银行业务也推进至全国,保险和银行之间的协同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其三。实现金融板块间的战略协同。按照公告所言,本次交易将完善中国平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落实“综合金融,国际领先”的战略发展目标,推进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的均衡发展,并获得一家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网络的战略协同,包括更丰富的产品、更广泛的客户基础和交叉销售的机会。此交易将进一步改善本集团资产负债久期匹配、优化资产组合结构、加强偿付能力和内涵价值的稳定性。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广阔而稳定的发展前景,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也更能得到保障。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服务不断创新的今天,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已不能支撑其发展壮大的需求。商业银行必须在金融监管的约束下、外部竞争的压力下,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通过金融创新推出适合于当前经济环境中的产品与服务,以多元化的经营战略提升利润,增加竞争力。
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转型过程中的新引擎。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2016年6月23日的报告《中国私人银行2016:逆势增长 全球配置》中指出私人银行业务收益率高,且拥有连接财富端和资产端的独特优势,有望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点。国外商业银行私人银行得益于发展早,有较为完整的体系与成熟的框架。而国内商业银行虽然纷纷进军私人银行领域,在扩大业务规模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根据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前景设计有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如何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对促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二、私人银行概述
(一)私人银行业务概念
私人银行是公认的顶尖财富管理机构,但目前国际上关于私人银行业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际银行业实践表明,私人银行业务面向高净值个人和家庭,以财富管理为核心,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投资组合管理、投资、家族信托等金融服务,子女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健康管理等非金融服务,涉及范围广、产品服务多样。
(二)私人银行业务特征
(1)定位于高净值客户。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准入条件很高,主要针对社会上的富裕人士,即那些高净值客户。因为私人银行业务强调服务的增值效果,因此,只有客户的资金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银行才能通过提供这种服务方式盈利,客户也能够承受相应的成本,从而产生的收入成本配比之后的净收益能够优于其他的资产管理方式。各银行通过对自身业务能力、业务范围和经营战略的考察,确定各自的目标客户群。因此,对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客户的最低准入条件也不同,一般来说,最低要求为100万美元。
(2)专业与个性化的服务。通常来说,银行会为每一位开通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安排顾问专家,根据客户的财产状况、风险偏好、生活目标和预期的收益水平制定合适的财富管理计划,提供一系列的投资解决方案,包括现金、固定收益、股票和另类投资。因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一站式”服务,会涉及到税务、保险、投资、不动产、动产、法律等各方面内容,因而对投资顾问的专业性要求极高。
(3)以财富管理为核心。私人银行业务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开展服务的,主要包括:投资管理服务,这是私人银行业务中最基础的服务,指客户在与银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按照约定的投资计划和目标,由银行选择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服务;信托服务,即在一个标准的信托契约下,客户委托银行按照信托人的要求代为经营和管理财产;税务规划,指通过最佳的税务形式尽可能的为客户减少税务负担;保险服务,银行可以为开通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提供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财产损失保险等。
(4)低资本占用,利润高。私人银行业务核心是财富管理,因此投资时对银行自有资金要求较低,即使成本收入比很高,银行也能从中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而投资管理服务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占比为70%―80% ,并且大部分的高净值客户都属于优质客户,有着很好的信誉,不用像零售业务一样需要计提坏账准备。据统计,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利润都高达35%,增速维持在12%―15%。
三、国内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一)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1)发展历史。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十六世纪的瑞士,与专门向贵族和富人阶级提供的私密性极强的金融服务有着密切的联系。后得益于工业革命,私人银行业务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得以发展,伦敦成为了国际贸易和个人财富中心。二战之后美国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私人银行业务在美国兴盛起来,以摩根和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美国银行开始为社会上的富裕人群管理巨额财富。
(2)发展现状。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有着极高的私密性,其市场规模具体有多大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结果。从社会高净值人士所拥有的财富总额来看,据管理咨询公司凯捷2016年的报告显示,全球财富增长4%至58.7万亿美元,亚太地区高净值人士的资产几近飙涨10%至17.4万亿美元,超过北美的16.6万亿美元,欧洲财富增长4.8%至13.6万亿美元。
从私人银行市场总规模来看,根据Scorpio Partnership的数据,2014 年末全球私人银行资产管理规模(AUM)达 20.6 万亿美元。全球top3私人银行管理资产总额超6万亿美元,top10私人银行市场份额占47%,top15拥有的市场份额达54%。
(二)国内私人银行发展概况和前景
(1)发展历程。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外虽然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国内却属于一个全新的概念,进入时间较晚。2005年9月,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的开业标志着外资私人银行正式进入中国。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的私人银行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业,由此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正式拉开帷幕。
(2)发展前景。私人银行业务进入国内时间不长,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是未来银行的利润增长点,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国内高净值人群增长迅速,为私人银行业务提供条件。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国内高净值人群正稳步增长。据兴业银行与波士顿咨询公司2016年6月的报告显示,预计高净值人群的可投资金融资产2015-2020年年均增速约为15%,高于同期预设6.5%的GDP增速及整体个人可投资金融资产12%的增速。至2020年,高净值人群可投资金融资产占比将达51%。预计到2020年底,高净值家庭的数量将自2015年的207万户增长到388万户,保持年均13%的增速。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高净值客群市场之一。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收益率高,盈利水平有望提升。近几年,国内商业银行整体业绩下滑,而私人银行业务经营绩效在稳健上升。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在12家披露业绩数据的私人银行中,9家的管理资产规模增速超过20%,其中两家的增速更是超过40%。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5)》,2015年银行从私人银行理财产品获得收入大幅上升至157亿元,涨幅约1倍,各大私人银行成为银行零售业务甚至全行收入增长的重要引擎。2015年,民生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非利息收入35.67亿元,同比增长65.52%,占税前利润的5.87%,占营业收入的2.31%;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净收入为48.21亿元,同比增长31.97%,占税前利润6.42%,占营业收入2.4%。这些与花旗银行8%的占比相比较低,但增长迅速,未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经济形势推动私人银行业务。2015年宏观经济进入调整期,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市场波动剧烈。在这种经济形势的推动下,促使高净值人士更加理性、多元化投资。据统计,绝大多数高净值人士对2015年的投资收益较为满意。自2015年“811”汇改后,汇率的推进掀起了境外投资的热潮。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外收益率差距的扩大都使得高净值人士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这表明中国境外资产投资的热潮已经开启,为私人银行业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
四、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服务。据各家银行年报显示,各银行都在不断扩大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规模。截至2013年底,建行私人银行AUM较上年增长35.89%,中信、民生、平安和浦发私人银行管理金融资产规模分别达50.82%、49.76%、49%和40%。但众多客户表示,私人银行业务缺乏专业的服务。与国外为客户定制服务相比,国内私人银行更多的是在卖产品。从国内银行业的实践来看,目前从事财富管理的客户经理大多是从传统储蓄业务和对公业务的转岗人员,对税务规划、信托服务鲜有涉及,他们的专业技能远不及客户对财富管理的要求。
(2)缺乏产品创新。受传统业务影响,我国银行提供的保值和交易产品较多,较少涉及增值产品。而私人银行业务强调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为客户带来增值效应。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是资产管理,既要有现金、固定收益等产品,还会有投资基金、金融衍生品等产品。投资的模式与渠道也日益多样化,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投资工具上,将会大大限制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相比于国外而言,在房地产、税务、艺术品等方面的服务都较为缺乏,产品创新不够,不能为客户业务扩展提供有效的工具。
(3)缺乏细分的客户群体。虽然私人银行业务针对高净值人群,但面对1000万的客户和5000万以上的客户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服务准则。尤其是对高净值个人和高净值家庭,由于其财富水平与类型不同,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需求。因此,不仅仅需要对客户财富水平进行细分,更重要的是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来细分客户群体,打造以财富规划为中心的,包括财富保护、财富传承的服务链。
(4)缺乏外部环境支持。首先,我国一直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模式,虽然各金融机构都在探索混业经营,但并未形成规模效应,分业经营的框架仍难以突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其次,中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无法适应全球化的资产配置要求,受外汇管制等的影响中国私人银行业务还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再者,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健全使得私人银行业务存在一定风险。私人银行业务强调银行与客户的信任关系,只有全面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收入情况等才能定制适合的财富管理方案。
五、对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1)培养高素质的服务团队。商业银行在现有基础上,应该培养一批精通财富管理、资本市场交易、资本运作规则、保险、信托、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也可引进稀缺人才,短时间内提升服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顾问专家的客户关系不应该过多,私人银行业务不同于零售业务,给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服务具有长远性,每一顾问专家管理较少的客户可以保证服务的全面性。
(2)健全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产品和服务日益多样化,会面临同商业银行类似的风险,且私人银行业务包含法律、税务等各方面内容,因此对防范风险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银行仍是分业经营模式,造成私人银行投资范围相对较窄,风险对冲的难度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健全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对私人银行业务运作进行监控,严格操作流程,及时发现防范风险。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一直坚持实行混业经营以外,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逐渐放弃了对金融分业经营的严格规定,经过金融改革,先后走上了混业经营之路。国际上金融经营模式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的变化是多种利益博弈的结果。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之下,各金融机构间的业务不断交叉、重叠,相互渗透,差异不断缩小,界限越来越模糊,分业经营的模式再也无法适应金融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己经成为WTO的成员,按照规则要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于是外资银行纷纷涌入我国资本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必将和实行混业经营的外资金融机构展开激烈竞争,而外资银行,业务多元化,服务全面化,技术先进,是仍然以单一存贷业务为主的中资银行无法抗衡的,如此巨大的冲击,必然要求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快完成与国际金融业的全面接轨,所以中资银行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只是时间问题不再是选择性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动因
1.1 混业经营与分业经营相关概念的界定
金融分业经营是指金融业中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与现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证券业务及其他非银行业务分别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经营,国家通过法律明确界定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也就是说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不能相互交叉,都应该限定在各自的业务领域之内。对商业银行来说,分业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只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以及货币兑换等业务。
所谓金融混业经营,根据巴赛尔联合论坛的定义(JointForum,2001),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解释:(1)狭义的概念。主要指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中,可以在其中任意两个领域内进行业务交叉经营;(2)广义的概念。同一金融机构可以经营不同性质的业务,使得业务多元化,如商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保险业务、信托业务等。法律对金融机构的营业范围不做明确限定①。
1.2 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银行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已经是当今世界金融领域的一大趋势。从我国目前来看,银行业仍然以分业经营为主要模式。但是自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是金融全球化的诸多挑战,我国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事实,如果我们仍然实行传统分业经营,必然难以与西方国家混业经营模式下的银行竞争,甚至在本国业务竞争中也落于失败境地。因此,面对这么多挑战,我国银行业要想在国内外金融机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推行混业经营是非常有必要的。
2.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混业经营情况
2.1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的基本概况
江苏银行是由江苏省内无锡、苏州、南通、常州、淮安、徐州、扬州、镇江、连云港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挂牌开业。总部设在南京,注册资本78.5亿元②。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成立后,在企业的体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作为江苏银行的分支机构,淮安分行确立一级法人观念,在总行大的框架下“合规”运作,确立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更加严格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发展思路从以前的重规模、重速度向重内涵、重管理转变;始终秉持“源于城商行,高于城商行”理念,始终坚持市民银行定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支持地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为主,同时参与地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大力支持淮安经济社会发展。截至目2011年6月底,分行下辖11家支行和1个营业部,共32个网点,在职员工803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5.0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3.71亿元③。
2.2 江苏银行淮安分行混业经营业务分析
尽管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仍实行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营模式,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淮安分行正在将业务范围向更广阔的空间推进,逐渐把业务重心从传统的存款利率业务拓展到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业务,利用商业银行在我国特殊的信用优势、网络优势,通过大力金融创新,形成了目前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多元化的初级混业经营局面。
淮安分行在每年年报的利润表中把营业收入分为两部分,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根据2007年至2010年的年报显示,淮安分行近年来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情况如下表:
数据来源:江苏银行淮安分行年报统计
淮安分行的非利息业务包含范围十分宽广,其中一些业务超出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因此很强的混业经营特征,还有一些业务是与其他一种或多种金融机构合作经营的,属于混业经营的初级阶段。正是这种跨市场跨机构的混业业务模式,为银行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为淮安分行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淮安分行的非利息收入中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这些是属于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的直接混业业务;理财业务属于交叉业务,融合了基金业务、信托业务、和证券业务;业务中主要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业务,包括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以及银银合作。从这些业务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淮安分行的混业经营在业务范围已经基本铺开,可以为其客户提供在中国境内最完善的金融服务。
1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也在迅速崛起。电子信息技术、网络经济已迅速进入工业、农业、贸易和金融服务等各种行业,呈现出电子商务潮流。而作为金融业一大支柱的保险业,和信息是紧密相连的。保险是一种承诺、一种无形产品、一种服务商品,保险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保险业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日新月异,其中所蕴涵的无限商机使得无数商家纷纷把目光投向电子商务。于是一种全新的保险经营方式——保险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网上保险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渠道和服务方式,以其具有的成本低、信息量大、即时传送和反馈、服务的连续性等特点,正在被越来越多国家的保险公司和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在国外,网上保险的发展已相当成熟,成为继个险、团险和银行保险之后的“第四驾马车”。
2 保险电子商务的涵义
发达国家大多数保险公司已经应用电子商务网络为客户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展势头甚为强劲。电子商务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管理商业交易的方法。因此,了解电子商务已成为现代企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必须面对的课题。那么,什么是电子商务呢?广义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利用电子工具(电话、传真、广播、电视、网络)从事的商务活动,如市场分析、客户联系、物资调配等。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利用因特网进行的商务活动。根据电子商务的定义,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工具来支持保险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行为,可以称之为保险电子商务(网上保险)。
笔者认为,保险电子商务指保险人或保险中介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形成的对组织内部的管理、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以及经营业务的部分或完全电子化这样一个综合的人机系统来进行的商务活动。这种商务活动可能是与原先的传统业务相并行的或者是相融合的。因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保险电子商务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是指保险公司或新型的网上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有关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并实现网上投保、承保等保险业务,直接完成保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并由银行将保费划入保险公司。
从广义上讲,保险电子商务还包括保险公司内部基于internet技术的经营管理活动,对公司员工和人的培训,以及保险公司之间,保险公司与公司股东、保险监管、税务、工商管理等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3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经过25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保险市场有了广泛的拓展,保险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除此之外,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按照入世时的承诺,对外资保险企业全面开放市场,保险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保险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去发展电子商务这一新的商务模式,将电子商务引入到我国的保险业中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电子商务在我国保险业中的应用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的网上保险业务还只能处于传统保险业务的补充地位,真正意义上的网上保险还需要一定的发展过程。
我国第一家保险网站是在1997年,由中国保险学会和北京维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insurance.com),这是中国最早的保险行业第三方网站。同年11月28日,由中国保险信息网为新华人寿公司促成的国内第一份网上保险单,标志着我国保险业才刚刚迈入网络的大门。此后,中国保险网在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保险公司和业内外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一直是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保险行业综合网站,点击率始终为国内同类网站第一名。成为中国保险行业的电子信息窗口以及保险业内各方面的网上交流渠道,为推动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0年8月15日,太平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cn),标志着中国保险业第一个贯通全国、联接全球的保险网络诞生,这是太平洋保险公司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致力于保险电子商务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2001年3月,太平洋保险北京分公司与朗络开始合作,开通了“网神”,推出了30余个险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保险网上营销。当月保费达到99万元,让业界看到了保险业网上营销的巨大魅力。
而国内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设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网络营销的积极探索,保险电子商务的网络营销渠道功能逐步显现。2000年8月18日,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启用一站式综合理财网站pa18(),平安大步进入电子商务。以平安门店服务中心、平安电话中心、互联网中心组成的3a服务体系的运行标志着平安的客户服务向国际水平迈进,其强有力的个性化功能开创了国内先河。9月22日,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建设的大型保险电子商务网站——“泰康在线”()全面开通,这算的上是国内第一家由寿险公司投资建设的、真正实现在线投保的网站,也是国内首家通过保险类ca认证的网站。
与此同时,由非保险公司(主要是网络公司)搭起的保险网站也风起云涌,目前影响最大的是一家由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友邦等十几家保险公司协助建立、由上海易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并运营的易保网()。通过易保网广场,客户可以客观比较各家保险公司的养老、医疗、意外、理财险等保险产品;可以通过网上招标获得量身定制的个性化保险方案;提供理财、投保、理赔等常识;提供车辆保险、家庭财产险等网上直销专业服务。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保险相关机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设立个性化的专卖区,客户只需要在一个网站浏览就可以完成对十几家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保险咨询,特别是其推出的保险需求评估工具,如同在线计算器,客户只要在网页上输入个人需求,服务器就能自动的列出各家保险网页,通过信用卡完成保费支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易保网上保险广场致力于为保险买、卖双方及保险相关机构和行业提供一个中立、客观的网上交流、交易的公用平台;帮助客户轻松了解、比较、购买保险;帮助保险公司和保险人通过网络新渠道开发客户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帮助保险相关服务机构和行业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4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网站的主要模式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我国目前的保险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第三方保险网站,即独立的保险网,他们不属于任何保险公司或附属于某大型网站,他们是为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客户提供技术平台的专业互联网技术公司。前文所提到的中国保险信息网(china-insurance.com)、易保网上保险广场(),都是目前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保险网站。中国保险信息网将自己定位为向保险从业人员提供资讯的一个内容提供商,它为保险的内外勤人员提供从保险新闻到行业知识的各类专业信息,属于保险业内信息提供商;而以“网上保险广场”命名的易保网,将自己定位为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保险业各方提高效率的网上平台,它包括b2b,b2c两种电子商务模式,致力于为行业中的各方提供一个交流和交易的技术平台;第三类为直销平台,如网险,它以的身份通过网络进行保险销售,从销售中提取佣金。以上是我国目前第三方保险网站定位的三大种类。
第二种模式是保险公司自己开发的网站。例如本文所提到的太平洋保险网站,平安的,泰康在线,以及我国最大的商业保险集团——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的.cn等等。应该说,随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在我国的日益完善,现在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这些保险网站,大部分处于电子商务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利用保险网站一些有关保险公司文化、保险产品及服务的简单介绍,还没有真正的网上保险业务。这类网站主要在于推广自家公司的险种,进行网络营销。这是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发展电子商务所处的阶段,但是也有像太平洋保险公司这样的保险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到了互动、在线交易这样的阶段。2001年,太保集团公司新成立的电子商务部对太保网进行全新改版,网络销售和服务功能大为提高,网上支付功能基本实现,成为b2c业务中重要的销售渠道。太保网建立至今,网上b2c销售总计实现收入3500多万元,其中在2003年5月,一位北京客户在线购买“安居理财保险”,成功通过太保网网上支付10万元保费,成为太保网开通以来最大一笔金额的网上交易,展现了电子商务作为公司重要销售渠道的发展前景。
5 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
保险电子商务发展是涉及到保险公司各类资源整合,涉及到公司所有利用互联网(包括internet与intranet)、无线技术、电话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信息沟通、电子化管理的活动,贯穿公司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保险电子商务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并逐渐成熟后,新的信息技术在保险公司内又一轮深层次的商务应用,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知识、技术、商业模式等在公司内的扩散和创新。随着我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实施,我国保险企业将在现有b2c销售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保单和电子签章,策划推出电子商务专有产品,对保险网站进行全新的改版,以网上销售保险完全电子化流程为目标,继续全面推进电子商务的建设,抓住未来网络保险快速发展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