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22: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数字化教育市场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 远程教育课程的市场化属性及其运作 远程教育中教师虚拟团队的生态化培养模式 我国远程教育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远程教育中的面授 基于虚拟平台的远程教育立体化实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移动端的老年远程教育市场分析 数字化环境下现代远程教育的绿色发展模式 远程教育中的远程学习特点初探 卫星远程教育不同模式应用总结分析 公路养护管理的市场化模式分析 浅谈远程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中的运用 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在远程教育中的培养策略 分析开放远程教育模式下英语学习者的汉语思维定势 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远程教育中成人音乐有效学习模式的研究 论远程教育中的契约式教学模式 网络远程教育中的协同学习模式 远程教育(三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环境中的互动式远程教育教学支持服务模式案例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宗胜旺. 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河北大学,2010.
[7] 吴金秀. 英语混合学习学生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243-03
当下,因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科技和出版融合得更为紧密,也彻底改变了人们接受知识、获取信息的方式,数字化阅读正颠覆着传统纸质的阅读习惯。针对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也成为各个出版社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投身数字出版市场的大潮中,作为出版行业最稳定、最具活力、最有市场的一块“蛋糕”,儿童读物的出版数字化一直是各个传统出版社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到了2012年,还被确定为“中国少儿数字出版发展年”。但是纵观近几年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发展之路,却并没有呈现出如许多业内人士预期的那种火爆,反而发展得不温不火。
因此,作为数字出版行业最具潜力的儿童读物出版,有必要从理论的角度对其近年的发展之路进行思辨性的审视,对其数字化之路面临的困境进行认真分析,从而破除发展的障碍,找到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转型之路。
一、数字出版,儿童读物的转型之路
所谓数字出版,其定义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现阶段,数字出版已经从“涵盖互联网期刊和多媒体网络互动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博客、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网络游戏、在线教育、互联网广告等多种内容与载体形式研究延伸到移动技术、数字平台、网络运营等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更广阔更开放的领域”①。
数字出版甫一开始,就以便捷性、互动性、传播广泛性、低价性等优势,在中国出版版图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据《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公布的数字显示,在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在我国已经上升到213亿元,2007年达到362.42亿元,到了2008年,产业规模更是达到了530.64亿元。比较2009年和2006年,短短三年期间,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增长了3.75倍,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超过了55%,增长速度远在其他产业的增长速度之上。{2}
而在数字出版兴起之时,儿童读物的出版在中国正以稳健的姿态朝前发展。以2000年作为分界点,我国的儿童读物出版发展势头良好。有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儿童读物的出版数量已经达到了4万多种,占全国图书出版总数量的五分之一,增长速度每年更是以两位数的方式递进,超过了整个出版行业的增长速度,而在儿童读物的销售市场上,也形势喜人,每年销售种类有八万多种,销售总额达到60多亿元,超过了文学类书籍,坐上了中国出版业第三把交椅。
如此诱人的出版市场,也吸引了全国超9成的出版社参与进儿童读物的出版,有数据显示,目前有540家出版社参与儿童读物的出版,而全国的出版社总数仅仅是570家。
一边是儿童读物市场的高速发展,一边是数字出版的异军崛起,在此背景下,基于对传统儿童读物出版市场和数字出版的分析,多数圈内人士纷纷看好儿童读物的数字出版,甚至一度有人断言,随着数字出版的兴起,会在短期内蚕食传统儿童读物的出版布局。
因此,众多出版社相继投身儿童读物的数字化工程,建立网络平台,建立作品数据库,开发APP儿童应用,打造电子书运营平台等等,在数字出版市场纷纷抢占自己的阵地。
固然,数字版的儿童读物能全方位调动少儿获知世界的方式,改进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是鉴于人才缺乏、平台瓶颈、盈利模式不成熟等不利条件的束缚,儿童读物的数字出版并没有表现出预想的强劲。
互联网时代需要互联网思维。面对地球村经济下的市场竞争,目前发展状态下的中国儿童读物的数字出版行业理应更新观念,加强合作,加强融合,发掘内容,创新形式,从而促进数字出版的长足发展。
二、挖掘内容,掌控产业格局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的儿童读物出版社顺应数字出版趋势必然是出版社发展壮大的必经道路。而要在数字出版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主导话语权,出版物内容的精彩还是发展的正道。
当前,各个出版社的数字化之路无非走的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出版社成立新媒体部,全权负责内容编辑,开拓数字出版市场;另一种途径则是与网络技术公司合作,出版社提供出版内容,网络公司提供技术支撑,共同开发数字市场。
这两种方式利弊分明。前一种投资巨大,短期内看不见效益回报;后一种,传统出版社位于数字出版产业链条的最末端,单靠版权分成,盈利也是微乎其微。
在这种情景下,不论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还是对于数字出版方来说,内心都清楚,精彩内容才是主导数字出版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才是竞争的王牌。虽然多数出版社采用第二种方式来推进数字出版之路,但是鉴于盈利不明显,版权纠纷繁复,各个出版社参与度并不高,从而多数还是宁愿选择把自己出版社最精彩的内容通过传统纸张出版推向市场。
而要破解此问题,在完善版权意识的同时,则要打破传统儿童读物出版社和数字出版方的门户之见,在利益的分配上寻求最佳合作点,激发各方挖掘自己的优势,共同呈现精彩内容。对于传统出版社来说,要依靠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深厚的编辑资源、作者资源,挖掘最精彩的创作内容,创作最有创意的少儿故事;而对数字出版方来说,则要提供充分、先进的技术支撑,丰富儿童读物的外在形式,开发适合儿童的应用程序,给儿童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视觉、听觉感受,从而拓宽儿童读物的销售市场。
归根结底来说,不论采用第一种方式进军数字出版,还是采用第二种方式参与数字出版,内容还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论对于电子书、手机阅读,还是APP、点读机,内容才是支撑事业前进的核心。
而在深刻挖掘内容占领数字出版市场方面,一些起步较早的出版社已经摸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这方面的探索具有典型意义。
作为一家拥有丰富内容资源和雄厚作者队伍的儿童读物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进军数字出版这一领域初期,便找准定位,依托自己多年积淀起来的丰富内容资源,以全媒体新技术为手段,立足于“阅读教育服务”,将自己擅长的低幼教育作为切入点,开发符合儿童阅读习惯的互动式教育产品,为孩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方案,对即将升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深层次的能力开发。
主体内容开发完成后,在数字出版过程中,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网络公司进行合作,出版社提供内容板块,依托网络公司的技术和平台,将自己的拳头产品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媒介,送到千家万户,从而使出版社的优质内容得到最大化的实现。
三、国际合作,提升产业规模
数字出版浪潮不仅仅是我国各家出版社需要面临和应对,同样,国际上各个国家的出版社也必须积极适应和拓展数字出版之路。
在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化发展道路上,不是哪一家出版社依靠自己独立的力量就能完全融入“浪潮”,而理应将国际间以及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列入发展规划,不仅学习国际先进的创作理念和优秀的数字技术来弥补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和欠缺,更要将中国目前形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通过网络媒体等介质推向世界,形成品牌。
当前,凭借我国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儿童故事通过数字化技术也走了出去,儿童读物数字出版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迅猛,成绩有目共睹,但也面临内容同质化等现象的困扰,原创力欠缺也日渐表现明显,特别是传统出版社出版的郑渊洁、杨红樱等儿童作家创作的作品有很大的制约因素,在数字出版转化方面存在欠缺,而这点就需要我国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过程中积极与国际进行交流和学习。
以《爱丽丝漫游仙境》为例,此前,因为美国导演蒂姆・伯顿执导的3D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热播,从而引起人们对英国“爱丽丝”小说的关注。
作为英国的经典儿童读物,“爱丽丝”小说拥有独立精彩的内容形式,适合各种载体的呈现,在转化为数字模式的过程中,能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而实现与数字出版的无缝化转换。因此,我国的传统出版社在编辑儿童读物的过程中,就应刻意去观察作家的作品是否集奇妙的幻想、奇特的画面、经典的故事等等于一身,只有这样,在数字出版时,才会无障碍转化,便于进行多媒体开发,从而衍生出一系列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的、适合儿童口味的数字产品。
而在国际上具有如此成功模式的作品不在少数,如《哈利・波特》系列,不仅具有图书、电影等表现形式,还开发了食品、玩具等衍生产业。以此为参照,我国的出版社也迈出了相应的前进步伐。美国一游戏公司开发的《植物大战僵尸》进入我国后,在少年儿童中刮起了一股旋风,吸引了他们的游戏乐趣,利用这个契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取得官方正式授权后,出版《植物大战僵尸》系列图书,将电脑游戏与传统出版相结合,利用网络游戏的热潮来促进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出版之路,培养了儿童的阅读习惯和良好品质,得到了家长及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也可谓在数字出版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合作之路,给其他出版社在数字出版上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四、拓展渠道,形成盈利模式
虽然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的转型方向,但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数字出版市场的前进仍然受困于盗版猖獗、盈利途径模糊、消费习惯制约等等的困扰,从而造成盈利效果差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传统出版社投身数字出版的积极性。对此,积极拓展渠道、寻找适合的盈利模式成为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燃眉之急。而电子书包的建立不失为在盈利模式上的一种积极的探索。
所谓电子书包,是一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涵盖教育内容、移动终端和服务平台,主要针对中小学生的移动教育解决方案。该产品融合了数字出版、互联网、多媒体、电子阅读器等前沿技术,将打造全新的教育内容出版和服务产业链。③
而在电子书包上做的比较突出的当属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作为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新雅文化事业有限公司一直专注于儿童读物的出版,为了应对数字出版潮流,该公司积极拓展渠道,开发了“新雅电子小书包”。该小书包为彩色绘画本,针对儿童的教育特点,集合了中英文发声,存储了几十本优质图书,声画合一,配有容量16GB的储存器,不仅能收藏图片等内容,还支持音频文件、电子书等内容的下载,丰富了儿童的阅读体验。
以电子小书包为开端,该公司依托数字内容平台,还开发出电子书包更多的功能,诸如付费在线课程等学习资源,或者下载小说、歌曲、游戏等娱乐资源,在提供多种特色服务的同时,从而实现多种途径的盈利。④
除此之外,传统出版社依托自己多年形成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可以在数字出版方面做出诸如打造数字平台、进行网上学习培训、手持无线电子杂志开发等,从上到下、从点到面,拓宽盈利渠道,积极寻求合作,从而形成基于原有图书出版基础上的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
五、吸引人才,注入发展动力
具备优秀的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数字出版当然也不例外。它不同于以往纸质书的出版,也不同于传统出版已经形成的固有模式和流程。它对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面对这个新型行业,网络技术公司了解技术却不懂内容,传统出版社清楚内容却不懂技术,因此,既懂技术又知道内容的、既懂出版模式又知晓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数字出版产业急需的人才。
此前,就有业内人士表态称,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人才和管理人才奇缺,困扰着数字化进程的提速。如今,包括儿童出版社在内的传统出版社把数字出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予以重视,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也更为积极。
在人才的培养上,各个出版社有意储备人力资源,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长远目标来建设,制定相应计划,开展学习与合作,开展技术讨论和讲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让员工充分意识到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到数字出版时代编辑的作用和价值,让每一个编辑具备数字出版时代的特性,成为兼具各项本事的复合型人才。
而在人才引进上,各个出版企业都依照按需引进的准则。最近几年,国内许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数字出版方面的课程,培养的目标也是基于数字出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各个出版社会根据自己出版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不同的岗位需求,去招聘一些相应的人员来充实到自己的人才库。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内容同质化、盈利模式模糊、专业人才缺乏等因素阻挡不了传统出版社融入数字出版的潮流,更阻挡不了儿童读物数字出版的前进步伐。如今,各个传统出版社应结合自身优势,发挥数字出版长处,走出一条具有各家出版社特色的数字出版之路。
注释:
①傅强.数字出版:新的革命[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②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0.7.21
③刘超.数字出版带动传统出版业升级转型.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 .7.17
{4}刘珊珊.传统少儿社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分析.现代出版,2011(8)
参考文献:
[1] 齐宝.APP儿童应用盈利还是难题.中国图书商报,2012.7.6
[2] 崔立,赵欣,白玫.出版商务周报,2011.12.15
[3] 李广宇.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现代出版,2011.9.12
现代设计是构建在现代工业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之上的,其最终目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全社会的大众消费者。数字化浪潮对设计艺术影响最为明显的是设计手段的虚拟化和无纸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一切信息可以数字化,设计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数字信息的进行处理,模拟出设计构思的结果,并可在虚拟的环境下反复修改。设计的整个过程完成了无纸化的操作,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并且节省了资源。数字技术加剧了设计产业进程,同时让产品设计过程从管理上更加科学化,在高新技术条件下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CAID系统。整个CAID是一个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它的中心环节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的全过程又包括了设计概念化、设计视觉化和设计商品化,从而使一个产品从最初的概念产生到最终实现产品转化为商品。在这当中最主要的手段是设计制造的计算机化,当产品项目提出后,设计人员通过大型数据库进行决策和定型,再利用计算机辅助市场分析得到产品的预期市场效应。这样,设计的概念化得以实现。然后是设计的视觉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大量介入,设计过程更加灵活便捷。不管从产品推出时间来看还是从产品性能上看,采用了CAID系统使企业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造出最优秀的产品,进而为企业赢得市场,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在高新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技术在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越显突出。在产品设计管理中心的统一调度下,CAID的各方面因素在通过网络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有机整体。“虚拟产品开发”(VPD)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应运而生。在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之下,企业顺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对市场迅速做出反应,尽快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VPD的基础是集成化产品与数据管理,产品开发过程的所有人员,都能迅速的重复使用、存取所需信息,利用计算机仿真实验来尽可能多的取代实物原型试验,减少使用实物原型浪费的时间,工程师就能更快更多的设计,从而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
二、数字划时代艺术设计新特点
设计产生以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探索新的设计,综观世界设计史,现代派设计运动在包豪斯时代倡导的“艺术与技术结合”奠定了现代设计的基本框架结构,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才得以真正实现。一位设计师曾经说过:“设计正在走向大众。我们看到的东西越来越有风格,人们因此也更挑剔了”。这说明人们的标准变高了,新技术的出现加速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的需要,在设计领域为设计师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自由,开辟了设计思维的新视界。
1.新软件成为辅助艺术创意的新工具。视觉传达是艺术设计最好的推销员,它是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艺术,通过标志、广告、包装、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视觉形象传达给消费者。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极大的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为设计实践开辟了崭新的天地。例如:设计一幅大厦将倾或陡遇海难的超常状态的画面,现实拍摄难度大、成本高,然而如果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大王photoshop或绘图专家coreldraw软件进行虚拟合成,就能为这种表现方法带来极大的便捷。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发展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生活,也为国内的设计领域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Photoshop、Corel-draw、3D MAX、Flash、Softimage、Maya等设计软件,已被许多爱好者熟悉和掌握。在急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一切都要求准确、快速,因此我们深刻的领悟到,设计不应该是独立独行的,而应该成为数码设计和网络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设计才能够得到发展。所以说,在数字化时代这样一个背景下,艺术设计需要向数字化发展。
2.新生代设计师成为网络主力军。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脑硬件的更新换代,互联网技术迅速普及和网站的大量建立,互联网广泛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近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80年代出生的新艺术家,他们也跃跃欲试地浮出台面。富裕无忧的80后被冠以:透明、轻盈的果冻一代,鲜亮自在,有时盲目勇敢。这一代年轻人对生活美学轻松追求,同时以活泼又不失自娱的方式来响应城市文明、政治社会现象、以及时尚流行消费文化。与以往的艺术家相较,他们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他们对科学对新知极感兴趣,他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他们在QQ聊天室中交换着纷杂的题材,从国际政经局势、流行趋势到八卦部落穿梭游走,并把这些知识与问题挪用到创作之中。这也直接影响了这一代人的审美:越来越时尚化和青春化,甚至婴儿化。有人爱装嫩,人老心不老;有人处在“成人版”的青春期,三十多岁了仍不断地买玩具,看动画,猛吃果冻。果冻艺术家的思考与实践,普遍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求新、求变的新生代人群从思想上为这一时期的设计发展提供了未曾有过的选择,为传统设计基础上的各种新设计的萌发,提出了新的设计方向。因此,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他们的创作必然会不断地满足和影响人们的各种需求,必将促使设计艺术的面貌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
三、设计教育多元化
数字化促进服务精细化动态化
解到中风十多年,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怎么也没想到数字会改变了生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居民健康数据库。行动方便,为他设立了家庭病房,每月安排医生定期上门进行护理、检查。
也是加强社会管理、更好服务群众的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录入,翔实的数据是数字建设的核心。则是一个繁琐、细致的工作。市把数字建设的数据采集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全市开展信息统一采集,系统掌握群众的居住、就业、社保、计生、教育等多方面基础信息,动态掌握、全面了解群众特别是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实际情况,提高了群众工作的精细化、动态化水平。
市在对部门已有信息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确定了部门需补充采集和完善的信息内容、规范,组建了900多人的市直部门信息采集员队伍,全面完成了部门小平台信息的补充采集和完善工作。同时,将大平台基础信息采集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结合,完善地名标志设置、信息采集试点、调查摸底、规范采集方式和规范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7000多人的统一信息采集员队伍,从年11月1日开始,上门入户现场登记,圆满完成了基础信息的统一采集和录入工作。
数字社区”数字城管”数字卫生”数字教育”数字审计”等一个个信息小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过去各部门各单位分散建设的一个个信息“孤岛”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连接。并且相互串联,共同形成一片茂密的信息竹林”社会管理思想、理念、技术和体制实现了全面整合与流程再造,建立了精细化、动态化的全方位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由主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政府的工作效率也得到快速提升。市民彭德亮在月湖区交通街道胜西社区仅用3分钟时间就完成了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个人身份证明,这在过去得要半个多小时。社区主任刘元玲说:以前查找纸质档案费时费力,信息不全的还要上门去核实。现在居民信息全部实现数字化管理,鼠标一点就能找到所要的信息,方便多了
数字化构建严密治安防控网络
市公众平安感调查位列全省第一,年。被评为全省平安感调查公众满意市,治安好转率位列全省第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我市着力推进九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和整合工作密不可分。
大力推进天网工程、公安大情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数字乡村管理系统等电子系统建设,市在数字建设中。完成了社区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为群众创造了平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目前,市政府应急指挥系统、天网工程(一期)公安大情报系统、消防应急指挥系统、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天网工程(二期)正在建设实施中,数字城管正在抓紧做好相关建设工作。通过规范审核和整合建设,九大信息化工程不只节约资金1700余万元,而且在运用现代手段,创新治安管理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使我市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社会治安动态管理成为可能。目前,正是因为有了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全市视频监控点达到936个,并仍然在强力推进中。市正朝着建设普及各治安堵卡点、乡村主要出入口、主要街道的视频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目标迈进,系统建成后,乡村主要街道、交通要道、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全面实行24小时视频监控。
市在街面巡逻、社区联防和校园、单位安保等激进社会治安防控手段的基础上,一个融技防、物防、人防为一体的现代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就此拉开帷幕。又增添了网上巡逻、视频巡逻等新的防控手段。同时,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以及应急处置能力、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又为“平安”建设编织了一道维护网。
数字化建设综合性多功能服务平台
一个随同着数字建设呈现的新名词,电超市。一个集收费、票务、社区服务、特许经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近年来,我区在数字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各行业、各领域多点开花,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智能智造发展方面基本情况。
在智能智造方面,主要调研了吉通机械、金冠电气等2家企业,基本实现了数字化转型升级。吉通机械引进了5条自动化冲压生产线,6000平方米的厂房30人管理就可实现年产值6-10亿元,人均年产值达3000万元,并且实现了人员零安全事故。此外,还引进15条全球最先进的铝锻、铝铸锻智能生产线,生产出了质优价廉的国产化智能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金冠电气通过引进1条德国通快钣金柔性加工生产线,缩短了生产周期,提升了产品质量,从而实现了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同时,引进了智能自动立体料库系统,实现所有生产数据由中心服务器管理,生产全过程数字化控制,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二)数字政务方面基本情况。
在数字政务方面,“一门式,一张网”综合服务审批平台现有入网审批事项714项,其中702项为“只跑一次”事项,占全部事项的98%。651项事项实现全城通办,37项事项可跨地域受理,网上办事大厅可受理510项,手机办事大厅可受理204项。创建“政企互动平台”20个,及时解决企业提出的疑难问题,并通过平台转发惠企惠民政策30余项。实施“并联审批”和“N证联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90分钟,88项工程建设类项目审批全部完成对接、即将实现一网通办理。“一窗受理”“一站式”办结模式基本建立,区政务服务中心铺设审批网络专线45条,对接政务外网3个,办事企业和群众只需通过“网上办事大厅”进行申报,无需再到各部门进行审批。
(三)城市管理方面基本情况。
在城市管理方面,我区主要建设了智慧交警系统、智慧城管系统及智慧综治系统,智慧城市管理雏形基本形成。智慧交警系统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视频采集系统,利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在线报警、在线定损、在线定责、在线报险等创新服务模式。智慧城管系统通过整合现有各类信息资源,实现设备、信息系统的共建共享,重点加强市场商圈、南北出入口等重要区域的视觉管理,实现了从动态巡查到日常监管、从末端处罚到源头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范,着力让城市管理无死角、监管无盲区。智慧综治系统在前几年投入的基础上,2019年又投入1800万元,新增了600个视频监控点位,其中50个监控点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向城市感知智能化迈出了极具意义的第一步。
(四)民生福祉方面基本情况。
在民生福祉方面,基本实现了生活缴费、生活服务线上办理的智慧生活模式。从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水、电、气等方面入手,通过安装智能终端,利用物联网卡稳定传输,将用户相关数据实时回传,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同时,开发了线上缴费接口,用户可以远程缴费,方便了居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城市智能物联。此外,通过手机APP软件,实现社区信息采集、社区事务管理、社区调度等功能,重点实施“1+N”行动模式,即建设一个数据中心、N个服务模块,主要包括家政服务、社会救助、退休人员认证、农合办理等50多个模块。
二、我区数字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我区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实施了多项举措,切实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贵州等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想要高质量快速发展,这些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一是缺少规划引领。从我区数字化发展现状看,各单位各部门“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现象普遍,都在建设各自领域的数字化系统,数据还未真正实现共享、开放,“数据孤岛”现象明显,未能实现统筹全局、协调有序发展。二是发展资金不足。受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和企业综合实力制约,虽然有些数字化建设项目得以实施,但更多的项目缺少启动资金和金融扶持,仍处于设计调研阶段,进展较为缓慢。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化建设的基石。由于我区的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加快数字建设的迫切需要不相适应。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对我区乃至我省来说,都属新生事物,特别是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而目前我区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强化人才培训和引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
三、关于加强我区数字化发展工作的几点建议
数字化发展是当前的时代命题,数字经济建设也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结合我区“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建设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3)01-0017-1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终端发展及其学习环境逐步完善。电子书包(课本)开始试点应用。全球知名机构新媒体联盟的2010 Honzen和2011 Horizon的两个报告中。都指出对学习科学技术发展影响巨大的技术之一——电子书技术将在未来2到3年内发展成熟,电子课本(e-Textbook)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代表了电子书的教育应用方向,逐渐进入出版行业和教育领域。据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迄今世界上已至少有80个国家计划推广电子课本,其潜在市场规模达500亿美元。谷歌、亚马逊、苹果、索尼等全球信息产业新贵和巨头都纷纷进军电子书及其阅读器市场,抢占相关技术市场先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肯尼亚等国,中国的上海、江苏扬州、深圳、香港、台湾等地区已开展教育应用及研究。同时国外的谷歌、亚马逊、苹果、英特尔、戴尔、微软、索尼、松下、飞利浦、Course Smart,国内的汉王、方正、盛大网络、大唐电信、中国电信、紫光、长城计算机、TCL、易方、华师京城、江苏梦兰、壹人壹本、中文在线、微创、浙江万朋、明博、福昕软件、天津津科、外研社、天闻传媒、大象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人教和高教出版社,台湾地区的明基、元太科技等企业都在关注电子课本的研究。但目前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教育应用还处于探索试点期。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书和电子课本是数字媒体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现代教育信息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强调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要“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努力为每一名学生和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2012年9月.杜占元副部长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将“三通二平台”的建设作为今明两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新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已成为整体推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抓手。2012年2月.美国奥巴马政府呼吁在中小学使用电子课本.教育部长Ame Duncan建议各州允许花钱买Kindles。Nooks和iPads的电子课本,而在过去对此未曾同意。
国际标准组织也很关注电子课本.ISO/IEC JTCl SC36(学习、教育与培训的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下简称“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8年3月在韩国召开关于电子课本的国际论坛。虽然中国占据全球电子书市场的第二位.但却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整个产业链尚未形成。如,以汉王为代表的电子书企业,虽在国内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了相当的份额,但是其后续发展也受到标准制定滞后的严重制约.急需标准层面规范指导。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规划和规范我国电子书产业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和出版总署都成立电子书标准研究机构开展电子书标准研究工作。台湾成立了电子阅读产业推动联盟,上海也成立了电子书产业发展联盟,并且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启动电子书产业专项研究。同时.上海市教委将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纳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华东师范大学于2010年10月向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专题组设立了电子课本标准专题项目组。国内意识到标准的重要性.方正在研发CEBX标准、汉王提出电子书终端标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准专家代表中国在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IEC JTCI SC36国际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目前,电子课本国家标准草案已提交,国际标准己立项,因此,立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这一标准的制高点.与国际水平持平.与国内外产业对接.开创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的新景象.并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首先分析国内文献研究。与电子课本相近的关键词有电子教科书、电子教材、数字化教科书和数字化教材,到2012年12月9日.在中国知网上以上述五个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文献612篇,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36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5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4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144篇),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72篇)。
按照上述关键词的年度命中数来看本领域的研究趋势.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研究在2010-2012年期间明显增多。
本研究筛选出与电子课本紧密相关论文和报告160多篇(其中英文40多篇)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定义、特征和功能、内容制作、标准格式、服务质量、教育案例与影响、出版模式等。其中徐丽芳,方卿等梳理了2006-2010年国内外研究情况.在电子书出版方面围绕媒介、内容、文件格式、设备和传播四点展开;电子课本开发方面,美国苹果开发电子书著作工具iBook Author、方正利用HTML5技术开发电子课本、英特尔和华东师范大学一同开发基于标准的电子课本的范例。
较有影响的研究课题方面;国外有英国的国家电子书观测项目NEBOP、韩禹的“电子教科书”中小学普及项目、新加坡的iN2015教育项目、intel的Classmate PC产品项目等;国内有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手持式电子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本研究团队成员周宏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0年国家青年项目“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本交作者吴永和主持的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本文作者马晓玲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课题“电子课本生态发展的研究”、本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顾小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国家一般课题“以‘语义图示’实现可视化知识表征与建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
电子课本所要研究内容很多,本研究将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和教育创新三个视角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一)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问题
采用生态理论来研究.电子课本的发展是演进的过程.涉及产品多样性、技术多样化、产业链。电子教科书市场是一演进过程,史蓉蓉总结电子书发展阶段,从萌芽阶段到第二次热潮.对于电子课本发展同样存在着一个演化进程。
理论研究方面.吴永和等吨《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白皮书》中对基础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进行较深入地分析,吴永和利用教育信息生态学理论研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教育资源库知识管理及运行机制研究”,杨晓露、陈斌、孙传远等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罗勇为从生态角度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构建方案及策略方面,王佑镁、吴永和、祝智庭提出教育信息化开放生态系统模型和建设策略,丁弦提出生态环境的构建方案.程艳林阐述数字出版生态的维护与治理的措施.张豪锋等研究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构建策略。
生态框架方面.Open eBook Forum电子出版生态框架。张学霞等构建出数字生态总体框架体系。吴永和的《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一书中研究了生态相关理论,并形式化描述构建学习服务的生态环境模型。总之,电子课本缺少生态发展框架来清晰系统地描述其演化发展。
(二)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
韩绍伟提出出版产业空间的重构。包括出版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边界的融合,出版与媒介产业的集中。吴永和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技术标准需求分析研讨会》提出电子课本作为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产物。祝智庭提出电子课本的阅读性和教学性,并具有互动性、关联性、富媒体性、开放性,并从融合角度研究了电子课本(书包)系统的思维框架等。
技术路线方面.方正的CEBX内容格式融合出版的版式和流式技术:钱冬明在现有二条技术路线上提出了四套解决方案;龚朝花等、陈桄等研究了电子课本关键的技术问题。
标准研究方面,马海群、夏兴通、Mihye Kim研究了标准研制的问题:吴永和在美国召开的第22届国际标准组织ISOBEC JTCi SC36会议上提交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等标准研制提案.给出融合相关标准组谱的框架:吴永和等从标准体系框架研究视角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吴永和阐述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相关标准组谱中4个方面的互操作:顾小清等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给出了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
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龚朝花等从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张鹤从从学习伦理和道德知识的角度.毕诲滨等从教材内容、资源支持、环境搭建的角度,展开兮析。吴汀文综述产业融合发面,提出融合要以媒介融合为出发点,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新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龙敏、施威等提出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总之.深入地研究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问题还不够,仍需进一步更深入地研究。
(三)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
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重点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Robed Polding等人采用设计研究方法研究了《电子书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估》。冯晗提出以产业联盟为基础.以商业模式创新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模式。英国JISC究了电子课本在英国高等教育应用的商业模式第一阶段情况。吴永和给上海市科委提交的2011年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议书《关于电子课本的服务模式研究及应用》,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教育服务运营模式与服务业态。建立三网融合与多屏融合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示范系统。
在研究方法方面.梁玉珠基于SWOT分析法研究产业发展,李听烨、苗地、吕欢等从云计算的角度对产业进行分析.肖洋从经济学的市场导向角度来剖析转型数字出版业务的驱动力及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内涵。
在发展态势和改进意见方面。黄孝章、张志林研究了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态势.刘灿姣等从总战略定位和盈利模式两方面对电子书产业提出改进意见.李华提出教材数字出版的方向是在线学习,向飒对产业的未来走势作出预测。但还缺乏系统地研究我国的电子课本产业发展模式。
本研究将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的背景下,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和标准研制等三个视角,来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发展中融合问题和产业发展新模式.为促进电子课本的出版与生态发展提供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进步.带来了文化生产方式三次革命。第一次是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使图书生产成为产业:第二次是19世纪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第三次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移动媒体等新媒体成为新兴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产业。电子课本就是其中产业之一。在电子课本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将推进电子课本相关领域学科发展。促进该领域的技术与标准研究水平
在数字时代下,电子课本将赋予课本的新生命,是人类知识载体新探索,该课题研究将带动电子书、数字阅读、数字内容、数字出版等方面研究水平(包括理论与方法)和相关技术与标准的发展。
(二)将促进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推进产业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数字媒体内容平台是重点发展项目。电子课本是数字内容、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教育服务等产业的重要部分:指导电子书标准建设.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进行模式创新,以推进电子课本相关产业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形式、推进人类数字学习水平。促进教育的公平、改革和创新
电子课本是教育资源的新形态、新载体和学习新的环境.将作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探索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手段,加强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和发展.推进学习方式创新和教学模式的革新,有利于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四)作为国际交流、合作与对话的平台。将提升国际影响和产业地位
在电子课本标准研究中,联合电子书(课本)的相关企业,关注产业化:依托主导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WG6电子课本工作组.积极开展电子课本的国际标准研制工作.并与SC36中各成员国(如,英国、法国)密切合作,关注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四、领域研究分析
从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所涉及的领域进行分析.包括概念术语表、参考模型、利益相关者组谱、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构建研究框架模型。
(一)概念术语表
笔者所负责的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术语规范》标准,对该领域术语进行定义,包括电子书、电子课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阅读器、数字化学习终端、学习平台、学习服务、虚拟学具等。其中电子课本是一个集中了在学校中的教学和学习领域里的数字模拟的媒介(有在线和离线媒体的优势),将教学需要的教材、教辅、工具书等按照科学的结构整合而成的综合教学资源包。
电子课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专用电子书.是教科书电子化或数字化之后形成的具有教育教学属性的数字出版物.是学习者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功能上兼具阅读性与教学性,还具有关联系、富媒体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四个属性。如图2所示。从不同层面展示了电子书和电子课本的内在关系;从特性、功能层面上阐述,电子课本是一种特殊的电子书,电子课本不仅继承了电子书的要素以及基本特性,还由于其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丰富了自身的其他教育特性。
(二)参考模型
从研究领域、元素类型和框架视图,来构建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的参考模型。
1 研究领域
电子课本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出版、商业、非盈利、政府、教育、学术等。其中制作、出版发行过程是在出版领域,而应用又是在数字教育领域。
2 元素类型
一个领域抽象出四种类型的元素:对象(object)、角色(role)、交互(Interaction)和权威(authority)。角色由个人、组织和系统扮演:交互发生在角色扮演者之间:对象是在角色扮演者之间的交互中流动的事物:权威提供交互发生的监管情景。简单地说,对象在权威监管的角色扮演者的交互中流动。
这四种类型的元素可以结合起来描述特定的场景。如图3所示,领域中对象、角色、权威和交互的描述模型用于场景建模。
3 框架视图
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才和教育的角度,构建研究电子课本的框架视角,如图4所示。技术视角涉及数字化学习技术和数字出版技术,社会视角涉及出版、商业、组织等,法律视角涉及版权、认证等.而教百视角涉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等,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班级等。
对象为电子课本及内容、电子书包终端、学习工具、学习服务平台等;角色为学习者、教师、出版者、服务提供商、技术提供者;权威为权威提供功能执行的监管情景:交互包括内容交互、服务交互、工具交互、人机交互等。
建立此研究参考模型,下一步将分别从社会、法律、技术和教育的角度系统研究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问题。
(三)利益相关者组谱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实体(人、组织等),与电子课本存在教育、金融、经济或道德方面的利益关系,或者在电子课本生态系统中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在制作一个电子课本或创建在生态中使用的系统或标准时.要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将电子课本中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分为九大类。(1)教材编审者:设想、创建或电子课本提供内容的实体,包括教材主编、编辑、审查者等;(2)权利所有者:拥有或被授予电子课本的数字权利的实体;(3)出版商:引出电子课本的制作,准备、提升并将它们分发给批发商、零售商或终端用户的实体;(4)服务提供者:提供辅助服务,例如,帮助制作、分发或保护电子课本或收集或分发消费者信息的实体;(5)技术提供者:提供软件或硬件,能够使内容安全地进行电子分发的实体;(6)销售商:吸引终端用户,能够使他们浏览和搜索元数据.并最终将电子课本卖给终端用户的实体;(7)发行人:将电子课本直接提供给终端用户的实体,或者受保护的交易中的其它分发者;(8)终端用户:电子课本生产的受众实体。通常是购买或租借并阅读电子课本的人,主要有学生、教师和家长;(9)监管者:对电子课本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的实体,如教育主管部门。
在这条潜在“价值链”中的每一类利益相关者都包含很多子类。有时候,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属于一个或多个利益相关者类别。
笔者将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分析电子课本出版和发展中各个角色。在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分析中就涉及利益相关者。目前,电子课本国际标准研制从利益相关者进行需求分析。
(四)电子课本生态系统
电子课本是电子书和课本融合的产物,那么,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发展.也必然是数字出版生态系统和教育生态系统走向融合的最终产物。电子课本的生态系统涉及的要素包括内容提供者(即生产者)、出版社、技术提供商、平台提供商、电信或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硬件生产商、渠道商、用户等,构成电子课本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所涉及生态的环境包括学习课本、学习终端、虚拟学具和学习(服务)平台,电子课本作为学习内容核心部分。学习终端为电子课本的内容承载提供设备。虚拟学具为电子课本提供工具支撑,学习平台为电子课本提供服务支持(如图5)。
(五)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是指生物在形态或功能上所经历的一连串阶段或改变,其本质上是从出生、成长、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电子课本是一种资源,像自然界生物一样,从其形成到最后消亡也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处于一种可持续再生的生态循环之中.具有再生属性.即可在特定环境下按特定方式进行的组合与呈现,实现二次开发与利用。
在内容层面上。电子课本的生命周期可以描述为:从原稿到用户获得产品XⅠ的使用权的过程是电子课本的初始生命周期阶段。主要经历了教材编写、出版商编辑出版、发行商发行、用户购买使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内部有各自的小过程,如出版内部的编辑、校验等;各个阶段之间的过渡也存在反复与融合,如,作者与出版商之间会不断协商稿本,直至定稿;整个初始生命周期里面也涉及一些、审核认证与费用支付机制。如图6所示。
从产品XⅠ到产品XⅡ的过程.是出版商对电子课本产品进行修改、更新与维护的过程,修订为产品XⅡ版本的电子课本。在产品XⅡ之后,遵循同样的周期,进入销售与使用阶段。生命周期就是这样循环、迭代,周而复始的进行下去。电子课本不断进行版本更新和生命周期循环.也可能更新到版本Xn的时候就不再改版或因某些原因不再出版(绝版)了。
五、研究框架
本研究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来构建其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1 研究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
明晰和全面地定义电子课本所有领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建立电子课本的研制、教育应用、出版发行等生态发展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制、应用实践和产业发展。
2 研究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
在数字内容产业方面.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技术的发展逐步走向融合.数字内容的格式标准如何融合出版产业标准和学习技术标准,如何支持合适的教育创新(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
3 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
涉及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购买协议、服务许可),构建适合电子课本的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如,整合图书馆系统、信息服务中心、教材管理功能),构建产业联盟和产业链等内容。
(二)基本观点
1 生态观
应用生态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指导研究,在技术与标准、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来具体体现。
2 融合观
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个领域的融合视角.考虑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融合、产业发展融合和教育应用融合。
3 产业观
从科研、学术和产业化统观电子课本的出版和发展,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
(三)研究思路
第一,采用生态观、融合观和产业观,分别从教育创新、标准研究和产业发展等三个视角着手,进行系统的文献分析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
第二.基于生态理论前期研究成果和分析电子课本领域研究成果,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指导标准研究、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并从这三个方面反馈信息.修订完善该框架模型。
第三,系统地分析数字出版业和数字学习产业的二套标准体系,梳理出标准组谱,从技术、应用和产业三个方面确定融合的技术路线.指导研制电子课本标准.示范指导支持教育应用的公共服务环境,如,电子书包系统、支持电子课本服务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并反馈来完善融合的技术路线。
第四,开展示范性项目,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地区应用项目,特别与英国Bolton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美国宾州Shippensburg大学。选择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合作研究电子课本教育中的数字版权问题.探索构建电子课本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
(四)研究框架
基于前面的研究内容、研究观点和研究思路等三个方面。再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考虑。以教育创新为应用需求,以产业为发展目标;以标准研究为抓手,一方面标准作为技术来规范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指导教育应用.创新作为生态发展的原动力.标准作为生态发展的规范力。此研究框架如图7所示,包括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观点和研究内在关系。
六、标准研制
电子课本标准研制涉及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等方面内容。
(一)标准专题组组织架构
2010年10月.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向工信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信标委”)申报成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以下简称“专题组”),由全国信标委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来共同指导、联合组建,专题组是全国电子书标准工作组下的一个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工作组。成立秘书处负责处理专题组的日程事务。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具体研制工作由五个专题项目组分头负责,分别是电子课本标准、电子书包终端标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虚拟学具标准和学习服务标准共五个专题项目组。每个专题项目组包括项目组召集人、技术专家和相关成员单位。专题组的研究组织架构,如图8所示。
其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教育技术分委员会主任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作为专题组组长。由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吴永和博士、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余云涛女士、华东师范大学何超工程师等负责专题组秘书处工作。并于2011年8月确定各专题项目组召集人。
(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框架如图9所示.由五个类别的标准组成,分别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体系框架标准。电子课本标准,学习终端标准。虚拟学具标准,学习服务标准。作为首期研发技术标准。另外,还涉及服务质量与管理、教育应用规范等是第二阶段研究应用层面的标准规范。
其中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格式规范、元数据、内容包装规范、XML绑定以及实践指南等。
(三)标准专题组目前研究进展
专题组召开了六次专题组工作全会、三次大的调研会、二次应用研讨会、一次专题组联盟参展,参加三次电子书工作组会议,参加三次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工作会议。并且各专题项目组也召开了会议。专题组和各专题项目组积极地推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制和应用示范工作。
目前,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和电子书包学习终端规范三个标准作为第一批立项的重点优先研制的标准。已完成标准草案。报全国信标委立项。同时完成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并于2012年12月21日。
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总体框架标准。是制定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基础。它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抽象概括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信息模型框架.描述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电子课本信息模型规范规定了电子课本的描述方法。目的是帮助实现电子课本内容的复用、互操作以及与应用电子课本的学习技术系统之间的交互。该规范定义了一个基本的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包含描述电子课本内容的元数据。
电子书包终端技术规范为制定电子书包终端产品提供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本规范不对实现产品功能的技术路线及产品试验方法进行限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究报告.分析了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发展状况,给出了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建设方案。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的制定提供了技术指导。
(四)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
1 相关标准发展时间线
电子课本标准涉及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包括国内外相关标准,笔者着重研究_.IMS的学习资源标准、ADL的SCORM、方正的CEBX、IDPF的ePub标准,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出版的元数据和格式等相关标准发展情况.如图10所示;
在数字化学习方面,1996年,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LOM)标准;1997年,ADL SCORM学习资源包装标准;2000年,我国开始制订国内的学习资源相关标准;2007年,IMS和ADL分别了新一代的资源包装标准IMS CC和SCORM 2.0:2010年,电子课本标准开始制订。
在数字化出版方面.2001年IDPFePub 1.0:2008年IDPF ePub 2.01;2011年10月IDPF ePub 3.0:在2010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格式企业标准方正CEBX制订。2010年.电子课本分别在国内CELTSC和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开展研究。目前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已形成标准草案。国际标准于2012年5月正式立项.9月在韩国召开第二十五届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明确了该标准的联合召集人,并确定该标准作为技术报告(TR)来开展研制工作。
2 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标准包括电子课本信息模型、内容包装、XML绑定和应用指南等标准规范。还涉及引用现有一些标准。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研究中.涉及的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如图11所示,标准来自于CELTSC、IMS、IEEE、ADL、ISO/IEC SC36等组织。学习资源类标准,包括元数据、包装与遍历、电子书、资源制作、学习资源集成标准。
在电子课本标准中,引用或参考了以下标准:DC元数据标准、IEEE LOM学习对象元数据、ISO/IEC MLR学习资源元数据、IMS CP.IHS CC、SCORM、CELTS-3、CELTS-8、CELTS-9、CELTS-10、cELTS-41、CELTS-42和IDPF的EPUB 3.0。其中EPUB 3.0标准包括EPUB Publications 3.0、EPUB Content Doeume+nte 3.0、EPUB Open Container Format(OCF)3.0和EPUB Media Overlays 3.0等四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理解电子课本使用者或者潜在用户的需求。我们通过用例征集、分析,以及实地调研和用户访谈的方式,对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项目建议书、用例和技术报告等需求文档。在SC36国际标准化组织成员国家中进行用例征集.征集活动从2010年10月开始.分别进行了二个阶段6个月的新工作项目研究期.共收集到电子课本的国内外应用案例32个,分别来自中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肯尼亚等国家闻,以推动电子课本的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制。
七、产业发展
从出版层面看.传统出版呈现向数字出版发展的趋向.出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而教育出版占整个出版的70%以上,教材出版是中心,电子课本又是重中之重。同时。电子课本产业还涉及教育和文化领域。即涉及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产业链。
(一)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
到目前为止.参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的48个成员单位(包括在理注册手续四家单位),构建标准研发的产业联盟,如表1所示。该联盟由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构成,以企业为主体,有44家,占91.7%,企业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中内容(电子课本)、终端、虚拟学具和平台服务等四个部分.这些企业基本上是整个产业中主要单位.可以看作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一个产业链体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电子课本的产业链已有一定的规模。外研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创而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主要参与电子课本内容制作方面:华东师大、英特尔、外研社、方正等开发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内容工具:汉王科技、易方数码、壹人壹本、戴尔、英特尔等主要是终端设备供应商;浙江万鹏、中文在线、微创、中国电信等为平台服务提供商;华东师大工程中心、中科梦兰、杭州源朝开发电子书包相关平台环境;华东师大、明博教育、华师京城、福听软件等在参与虚拟学具标准和产品的研发。所有的单位围绕着电子课本。加上最终的使用用户。基本上构成了电子课本较完整的产业链。
(二)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
柳建尧和沈楠研究了培生集团、励德爱思唯尔集团、汤姆森路透集团、阿克塞尔施普林格集团等国际领先出版企业数字出版的发展态势及成功做法.徐曙宁分析了美国数字出版业成功之道.王安琳和毕海滨综述了德国中小学教材的出版.主要是分析德国三大教育出版社——克莱特出版集团(Klett Group)、康乃馨出版集团(Cornelsen Vedag GmbH&Co.OHG)和韦斯特曼出版集团的相关内容。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方面.施威将数字出版产业的运作模式分为三类:单一主题模式、双主体模式、多主题一体化模式.齐学进根据人民军医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五种赢利模式.张宏则总结出七种数字出版商业模式及其对应的运作模式。陆臻以苹果和盛大文学为例分析了成功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所需具备的基本特质和所应满足的核心价值,郝志舟提出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构想:“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依托,以内容为策源,以硬件为支撑,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
其中,2003年2月英国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做的关于英国高校电子教科书发展战略与前景的研究报告.包括产业分析、市场分析、未来的前景、结论和战略建议,研究了电子教科书的生产和发行模式。英国对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研究开始于2009年,并在2011年年初完成。该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回顾了现时的电子教科书景观和提出可能的商业模式,以指导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后提出的建议:第二个阶段是一个与10个英国高等教育机构。8个教科书出版商和3个整合者合作的.有关4个电子课本的商业模式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地试验,在10所高校的图书馆进行的24个独立的实验中将涉及17种课本类型。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出版商涉及定价、销售量、制作损耗、销售额等问题,面向图书馆涉及购买印刷版教科书数量、印刷版和电子版教科书借阅量、若为学生提供电子课本对图书馆预算的影响等问题。面向学生涉及电子课本获取途径、如何使用、使用频率和每次使用时间、选择意向、电子课本的优势和不足等问题。
(三)电子课本商业模式研究
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概念性工具,用以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Osterwalder在综合了各种概念的共性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模型包含九个要素: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收入模型。
电子课本出版必然是在传统教育出版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的改进,以便符合新一代学生“数字土著”的特点。在内容方面.电子课本与教科书更为贴近.在形式或者技术上与数字出版的电子书更为相同。电子课本产业链及其出版的一般流程显示,其商业模式可以从价值主张、消费者目标群体、分销渠道、客户关系、合作伙伴网络、收入模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1)价值主张:即通过产品和服务能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电子课本的产生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电子课本使教育出版进入下一个阶段。也使教科书向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而在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的数据中显示,全国纸质图书出版产值达到936.01亿元.其中教材出版的产值占316.86亿元.加之教辅出版.业内保守估计教育出版有着70%的比重。电子课本的出版使用。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2)消费者目标群体:即所瞄准的消费者群体。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主要是在中小学试点应用.因此.电子课本出版的消费者目标群体我们定位为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
(3)分销渠道:即用来接触消费者的各种途径。传统出版时代,发行商、零售商在分销渠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字出版时代,电子商务平台、通信运营商等加入了进来。畅通的分销渠道保证出版产品可以顺利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实现价值的实现和资本的回收。电子课本出版是在传统出版基础上的发展.也是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一方面.其分销渠道可能包括:发行者、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服务运营商。
(4)客户关系:即同其消费者群体、合作伙伴等之间所建立的联系。对电子课本出版企业而言.客户关系主要是指与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渠道运营商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5)合作伙伴网络:即同其他公司之间为有效地提供价值并实现其商业化而形成的合作关系网络。电子课本出版商掌握的大部分是内容资源,需要技术、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支持,必须和这些伙伴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6)收入模型:即企业通过各种收入流未创造财富的途径。获得财富是企业运营的经济追求,电子课本出版企业的收入模型可以从版权管理、定价模型、销售模型方面分析。
版权管理分为内容版权和使尉版权。出版社在制作时可能没有内容资源。需要从作者或内容商哪里购买,这就涉及内容版权的问题。制作完成进入销售阶段,为防止盗版等问题.使用版权也应该得到保护。定价模型是从成本构成方面获取利润的途径.既要确保出版商的盈利又要比之纸质教科书便宜节约。销售模型主要是体现在销售方式上,目前电子课本可能有传统销售和网络直销两种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现状.本研究团队对电子课本出版进行调查,已完成问卷的设计,主要围绕着电子课本的内容来源、设计制作、生产流程、定价模式、销售模式以及用户服务等几个方面.试图了解电子课本出版行业的基本信息,以提出未来电子课本可能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八、教育应用
电子课本的教育应用根据其经历的时间和所使用的终端变化。分为二个阶段:
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初步试点教育应用.北京实施“绿色电子书包”计划在20所学校进行试点.同年.在台湾也首度展出当地研发的中文电子书包“文昌一号”并与北京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展开高中电子书包测试;2002年.上海黄浦区在区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内进行试点.辽宁出版集团等举办“电子书包联盟签约仪式”。至此,电子书包第一阶段的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但当时的电子书包主要是依托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终端。
到2010年,开始新一轮的电子书包项目试点。即第二阶段。较为典型的有上海虹口地区于2010年首批覆盖8所幼儿园,同年,江苏扬州市、广东的佛山市、江门市等开始在小范围内试点电子书包.台湾教育部也推出“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5所小学开始试点。本阶段的电子书包终端除了笔记本电脑之外,还有各种系列的平板,如Kindle、汉王、ipad等。
2011-2012年.电子书包因在小范围的成功尝试而得到较大范围的扩展.全国各个地区基本都已经开始或者在计划中,如江苏、陕西、重庐、云南、四川、山东、福建等。
到目前为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试点应用情况.经统计有以下地区、如表2所示。
2010台湾教育部门推动“电子书包实验教学计划”.在台湾五所小学开始试办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实践中.已有一定的基础和实践的积累.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典型。为进一步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示范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专题项目组开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应用与教育创新示范校”建设项目.不断探索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项目应用的经验,引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应用。目前,该项目的讨论会已于12月4日在北京召开.12月20日专题组第六次会议中。笔者主持讨论本项目草案修订稿。并于21日宣布该项目正式启动。
九、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标准研究、产业发展与教育创新的视角,阐释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分析了电子课本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关注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电子课本发展中的融合、电子课本的产业发展模式等三个方面问题。从电子课本概念、领域框架视图、电子课本生态系统和生命周期等方面进行领域研究分析。从研究内容、基本观点、研究思路等方面确定了本研究的框架:其研究主要内容为电子课本的生态框架模型、电子课本发展的融合问题、研究和探索未来电子课本的出版模式和架构,基本观点为生态观、融合观、产业观。重点在电子课本标准研制、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从标准研究组织架构、标准体系框架、目前研究进展和电子课本标准研制状况剖析了标准研究:从透视标准研究成员单位情况、国内外产业模式研究情况和电子课本商业模式剖析了产业发展:从国内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应用状况,探索电子课本示范应用。
本课题组凝练出本研究创新点.找到研究的难度和重点.配合全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工作.确定下步工作和相关计划。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
(1)理论研究的创新:电子课本发展缺乏理论模型,构建电子课本的生态发展框架模型,从理论层面,指导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2)统合实践的创新:从数字出版和数字化学习领域的融合基点,在实践中,统整融合电子课本的技术与标准、教育应用和产业发展。
(3)产业设计的创新:从电子课本的产业化(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方面,设计和构建电子课本的未来出版模式和架构,探索电子课本的定价机制、商业模式、数字版权、出版的教育信息化新机制.乃至构建电子课本的产业联盟和产业链。
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是近年来全球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有哪些优势与不足?作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它对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有何启示?本文围绕以上问题进行阐述。
一、翻转课堂:流程上的变革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也称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是指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下,教师提供微课、数字化互动媒体教材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学习资源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颠覆了“学生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后回家写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变成“学生课前观看教师推荐的学习资源、完成针对性练习,课堂上与同伴、教师互动交流”。简言之,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知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传递阶段与知识内化阶段,变革了课堂教学结构和组织形式,重构了教学流程和教学时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一种“流程上的变革”。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最早可追溯到1991年哈佛大学埃里克・马祖尔(Eeric Mazur)在“普通物理”教学中所创立的同侪互助教学方式(Peer Instruction)。2000年,迈阿密大学的三位教师(Maureen Lage,Clenn Platt,Michael Treglia)在“经济学导论”教学中,实施了“学生课下事先学习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开展进一步学习”的教学形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雏形。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佛罗里达州杰克逊维尔市举办的第11届国际大学教与学研讨会上,提出“教师利用在线网络工具制作学习材料,学生课下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这种“教室翻转运动”,他提出的“教师从‘讲台的圣人’变成学生‘身边的指导’”口号曾广受关注。K12阶段翻转课堂源起于2007年,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h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为使因故缺课的学生跟上教学进度,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音频讲解”式视频上传网络,供学生自主学习,腾出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快速测评、解决问题、总结反馈。这种模式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逐渐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关注,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可汗学院、慕课的兴起而风靡全球。
在国内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翻转课堂近年也备受关注,2012年中国知网收录有关“翻转课堂”的论文尚不足20篇,2014年迅速增至1100多篇。何克抗、张宝辉、梁乐明、黎加厚、金陵等学者都曾撰文探讨翻转课堂的本质、教学模式等,重庆聚奎中学、广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浙江温州第二中学、山东昌乐一中、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等也正在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其中,重庆聚奎中学的“三翻四环五步六优”、山东昌乐一中的“两段四步十环节”等模式影响较大。
二、翻转课堂能够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许多深层次教育问题难以解决
翻转课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时而生,主要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不同时空经历了多次知识学习的过程,分解了知识的层级,降低了知识内化的难度,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根据2012年美国教育咨询公司ClassroomWindow的报告,67%的受访教师表示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标准化考试成绩得到提高,99%的受访教师表示下一年将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下面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评价方式多元化三方面略作阐释。
1. 促进自主学习与互动
维茨洛克(M.C.Wittrock)认为,当个体主动积极内化、整合知识时,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加深。翻转课堂包括课前在线学习与课堂面对面学习两大环节。课前学习环节强调基于资源、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学生可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和学习节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束缚,注重学习的“沉浸”与“参与”,可有效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学生可以带着问题以主动学习的状态进入课堂。课堂面对面学习环节,注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交流、合作探究、评价反馈,促进经验交流、观点碰撞,促使认知的深化和知识的内化,形成高效的、有意义的学习。正如2011年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ain Gonzalez所言:“颠倒教室(翻转课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与交流。”
2.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传统课堂教学进度高度统一,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都事先预设,教学效果反馈相对滞后,师生互动不均衡,存在少数活跃分子和“沉默的大多数”现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上述情况发生根本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体现。教师回归到学生最需要的本原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从“舞台上的智者”变成“边上的向导”,从知识卡车的“司机”变成心智发展的“营养师”。教师表面上被“边缘化”,实际上承担的角色更加重要。正如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所说:“翻转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颠倒使得教师的责任更大了,这种课堂中需要的是有责任、有爱心、懂设计的专业教育者。”
3. 促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注重评价对象的分级鉴定,主要服务于考试选拔、考核奖惩和等级鉴定等总结性评价活动。翻转课堂注重评价的诊断性和过程性,更加关注教师的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学习资源的制作、课堂活动组织等素养,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解决、合作探究等能力。评价方式上,注重对小论文、反思日记、学习记录等表现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相结合,形成由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评价课程的多元评价方式。此外,翻转课堂的实施改变了家长在学生学习中的被动角色,家长可以配合教师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当然,我们评判一种教学模式的优劣关键还是要看课堂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学生是否进行了有效的知识建构,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是否有效提高。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客观上还面临网络教学环境支撑不足、优质教学视频匮乏、教师教育观念亟待更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要求较高等诸多挑战。同时,它并不适合所有课型,也不适合所有学段的学生,更无法解决按年龄分班、学习进度统一化等深层次教育问题。
三、翻转课堂对K12数字教育的启示
目前,国家教育信息化已从搭建平台转移到深化应用、促进变革的关键期。在线教育风起云涌,风险资本市场活跃,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抢滩布局。作为一种混合教学模式,翻转课堂融合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优势,对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颇具启发。
1. 抓住纸质出版物入口优势
腾讯课堂的《2014年K12教育市场分析报告》显示,K12教育市场规模2014年达到2549亿元,其中在线教育占比18%,人均消费达3043元。2014年在线教育机构以平均每天2.6家的速度增长,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金额超过44亿元,各种项目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一批曾经热炒的项目如美丽的肥皂泡,纷纷破裂,在其他行业一试就灵的互联网思维与操作模式,在K12教育领域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见效。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K12教育市场规模看上去很大,实际上具有区域化、个性化、碎片化差异,仅就内容而言,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区域、不同水平的用户需求各异,且付费者和使用者分离,市场条割分块,细分度高;②K12教育受政府严格管控,教育产品、服务、用户和评价等受政策影响大,沟通和推广成本高;③K12教育的功利性强,试错成本高,用户更关注产品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非价格,免费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④K12教育用户自主时间有限,部分在线教育产品无法有效切入用户实际使用场景,造成用户线下应用场景和线上应用场景的割裂,使用上极为不便。因此,传统教育机构从线下向线上引流、互联网教育平台从线上向线下导流,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双向合流的O2O模式正渐成共识。
传统教育出版机构一直是K12教育产品与服务的重要参与者,具有品牌、内容、渠道、用户等优势。目前,纸质出版物仍然是K12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重要载体。传统教育出版机构开展K12数字教育业务,应充分利用纸质出版物的入口优势,借助移动终端(手机、iPad)将纸质出版物与互联网服务有效关联、高度融合,打通线下和线上应用场景,基于实际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所得即所需”的服务。这或许是一条较为可行的路径。市场上的刮刮卡模式、“二维码+微视频”模式、点读机模式、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4D点读书模式等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
2. 研发基于实际应用场景的资源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目前,教学资源建设整体上存在总量不足、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缺乏优质的、成体系的、可普遍应用的交互式基础数字资源。因此,201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强调“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实施翻转课堂首先需要以微课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知识传授的责任,其质量决定了知识传授的效果。基于用户的实际应用场景,建设哪些关键资源以及如何保证这些资源的优质性必须优先考虑。
内容上,首先应建设基础性、示范性数字资源,包括数字教材、数字教参、数字教辅,以及与纸质出版物高度关联匹配的碎片化、多媒体、增值服务型资源,满足信息化背景下师生基本教学活动的需求;其次,可建设具有一定门槛的专业化、特色化资源(我们通常所说的区别于UGC的PGC),重点包括:①抽象内容的形象化,如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磁场感应现象描述等;②宏观内容的可视化,如太阳系的运行、地壳板块的运动、洋流成因等;③微观内容的具象化,如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等;④展示事物的连续发展过程,如动物化石的形成过程、植物的生长过程等。
形式上,微课资源建设应做到:①整体开发和设计结构完整,技术规范,使一个个半结构化和模块化的微课,在整个系统中能以一定的结构组合,形成有意义的关联;②单个微课知识粒度细化,针对特定问题,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指导单、微视频和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并匹配学习辅助素材与工具,形成相对完整的“微课资源包”;③微视频短小精悍,针对性强,讲解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讲授方式由“一对多”变成“一对一”,正如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所说:“这种方式并不像站在讲台上讲课,而像与学生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
3. 试点数字化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实施翻转课堂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支持,包括移动学习终端、学习资源管理系统、在线交流互动平台、学习智能跟踪系统、进阶作业诊断系统、个性化资源推送系统等。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促进教学理念、方法、工具、内容和评价等各环节的全面变革。《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2014年5月28日)指出,技术与教育相互渗透,呈现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和系统开放化结构性改变。专家指出,平台服务生态化、资源汇聚共享化、知识创建协同化和学习服务个性化正在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1.1 传播方式向网络化发展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网络技术和电视新闻传播相结合,联系越来越紧密,两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小。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将在40年之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用户。人们与网络接触越来越多,人们获得资讯的方式大多以互联网为主。随着电视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很多广播电视台借助网络,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电视网络直播,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新闻资讯,人们不仅可以获新闻文章和视频,获得资讯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北京奥运会,人们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直播,而且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看到奥运会实况。
而且,电视网络传播越来越个性化,也增加了与观众的互动。很多电视台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总是第一时间将世界、国内发生的新闻放在显眼的位置,同时设置不同的界面,在不同的界面和位置滚动最新新闻,方便观众阅读。而且有的观众可以借助这些平台将自己身边的信息已最快速度发送到网上。这种方法被很多电视台使用,在增加电视台点击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电视台的关注度。
1.2 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
目前很多电视台在录制、发射播出和接收过程中普遍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其快捷、方便等特点被很多电视台所使用。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编码,形成数据处理文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声音和图像更加形象和逼真,开辟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新天地。在处理影音文件时,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系统。这样处理后,信号处理链路基本不会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音频的传播方式达到广播的级别,而且数字视频压缩的比例也大大减小,达到无压缩级别。这样的电视台的声音和图像有了质的提高,而且目前电视台主要是通过卫星方式传播信号的,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信号传播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
1.3 电视频道专业化、多样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线电视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有线电视的普遍,人们家里的电视频道数量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省市卫视,甚至县级电视台都可以看到。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000多万,庞大的用户数量孕育了专业的电视频道,比如某些城市的旅游频道,主要是关于旅游方面的;科教频道,主要是关于孩子教育问题的。而且随着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闻频道应运而生,我国就有几十个新闻频道,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 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发展社会经济
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推动力,发达的经济是电视新闻发展的基础。因此,电视新闻传播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打好基础,经营好主业。同时也要注重发展影视制作和网路传输等产业,要做好宣传工作,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良好的品牌效应,形成品牌产业。比如我国知名电视台江苏卫视,江苏卫视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非诚勿扰》、《一站到底》等节目深受观众喜爱。再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节目都是注重宣传自己的品牌,在国内电视台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电视台要转变思想,要学会相互学习,借鉴其它电视台的经营方法,拓宽经营渠道,要利用多种资源,发展多种经营,改变传统的方法,改变原先只是依靠广告费推动电视台发展的思维。
2.2 注重增强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传播工作者要注重研究传播的规律,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我们需解决,而且与国外同行业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新形势下,面对快速发展的电视新闻媒体,我们首先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我国电视新闻传播在这方面研究并不深入,而且对那些实质性问题并没有取得突破。比如电视新闻传播的市场分析、市场定位等问题。而且有的学者并没有深入思考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照搬,缺乏实质性操作,并不会对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发展符合大众口味的节目,要以观众的需求为导向。观众作为电视新闻传播的推动者,在发展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观众也会制约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了解观众的需求和想法。在增加电视新闻传播交互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要发展电视新闻传播的个性,使电视台更符合人性,更贴近生活。要增加与观众互动,建立健全电视台的反馈制度,可以通过街头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与观众沟通。
2.3 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竞争力
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大媒体”意识,面对国内媒体业竞争日益残酷的发展趋势,为了占据主动权,[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在竞争中处于不败的地位。电视新闻传播必须要树立竞争意识,增加发展的紧迫感。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向专业化新闻频道发展,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建立一种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新闻直播频道,为社会、为观众提供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而且,电视新闻传播要注重培养各式人才,比如记者、编辑等。对于我国而言,国内众多媒体中只有中央电视台拥有这样的实力,开展24小时新闻直播。同时面对我国部分新闻频道名不副实的问题,未来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时效弱、新闻重复等现象。
3 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推动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正确的对策。要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要增强传播的效果,同时也要树立“大媒体”意识,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想法,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2-0145-02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ique upon Accountancy Item Management and Thinking//Wang Haitao1,2, Nie Yide2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for accountancy item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under the technique of accountancy item management, to be advantageous to raise the economy management level, promoting a modern market service consciousness, and overall deepening economy soft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ique; accountancy’s item; item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1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Shandong, China 266000
2 Shouguang Technician School,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1 前言
网络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功能与影响,对经济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乃至市场经济中的深层次项目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现代经济管理中的会计项目管理工作十分需要也迫切需要具有先进网络媒体、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对管理的新要求。通过学习与市场分析,笔者认为要加强会计项目管理工作,必须明确信息技术对会计项目管理带来的影响,以现代意识和信息化水平与手段,应对会计项目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努力实现会计项目管理的现代化。
2 信息技术对项目管理的影响
纵观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会计项目管理工作经历了从手工做账到计算机信息化账目管理等几个重要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加强会计账目管理,诚信经营,公开、公平、实事求是地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以适应创建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适应保民生、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虽然是在会计项目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总体的管理模式、方法、手段以及管理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是从事经济管理研究者认真研究和思考的新课题。
2.1 管理日趋完善
与以往手工操作相比,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项目管理工作更具有科学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账目管理一目了然。不管是几个甚至几十个分管会计在工作,也不管是他们的管理具有怎样的模式,但当主机与各辅助计算机相连接时,就等于把个体与整体的管理连接在一起,使得总体管理一目了然,突破了单个管理的最大弊端。
2)结账效率大大提高。以往的会计管理者进行账目管理时大都是单一报账,进行面对面审计与汇兑,不仅效率低,出差率也相对较高。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手段使得主机与辅机相连,管理达到直接对话与网络结账。比如,在一个大型的超市,十几个收银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进行独立的工作,主管会计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对每一个工作人员进行监控,不仅使管理更科学,同时结账的时间和空间大大缩小,效率提高。
3)账目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以往那种手工做账,纸质存储的方式已经彻底被计算机信息所替代,几十本甚至一年的进出往来,可用一个计算机软件进行管理,其查询、修改、汇兑、报账与公示,既方便又明了。不利因素就是对账目的数字化管理带来挑战。
2.2 管理更加科学
与手工账目管理有所不同,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项目管理是它的科学性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化管理趋于统一性。统一的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特别是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加快,使得管理一步到位,并能做到随时调阅,随时查询,随时对账,随时掌握出入库账目,做到心中有数。
2)由于会计软件的统一性,特别是它的严密、清晰和规范性,使得管理更加科学,众多的账目一个人就管好了,而且节省大量的空间和物资,其账目管理的原材料也大大减少。
3)透明度越来越高。所有的账目要公示的话,就可以直接贴到网上,不需要纸张和人力、物力,一步到位,使公平、公开、诚信落到实处。
3 对信息化条件下会计项目管理的深层次思考
3.1 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
会计是个特殊的工作,它的工作环境虽然要求不高,但它的质量要求很高,对品德的要求也很高,特别是道德品质、诚信教育、公平、公开的意识必须达到职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否则,如果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发生偏移,就会出现假账、错账和虚伪、不诚实的内容,严重影响到会计项目管理的严肃性,影响到社会的公信度和社会的文明、和谐。所以说,加强会计从业人员教育,对于完善会计项目管理,优化会计工作环境,促进会计质量的提高与整体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学校、社会、家庭、企业、机关具有重要的责任,一方面要通过做人教育进行管理、深化,另一方面通过工作环境的优化与制度化规范进行约束和教育。这样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会大大促进从业人员的自我提高,营造良好的会计项目管理软环境。
3.2 开发更加合理、科学、严谨的会计软件
会计项目管理的核心是管理,其专业职能是会计的管理、开发与严谨的往来账目。因此,加强会计软件的开发对于搞好会计项目管理意义重大。要挖掘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会计从业人员研发适合会计人员和项目管理需要的计算机软件。特别是科研工作者,在研发会计软件时,既要尊重职业职责,更要体现专业特色。比如,会计项目软件要做到保密、严谨、科学和具有一次性数字输入与储存的功能,防止个别人对数字等进行随意更改。
3.3 加强管理教育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公共文化服务背景下农村图书馆治理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303183)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25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论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5日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一方面城市居民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医学信息知识越来越渴求;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和书店的医学类专业书籍,无论量上还是质上,都远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医学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学科专业性强,服务对象的信息需求相对集中,知识的集中度更高,与医学实践的联系更紧密,并且拥有专业的馆员队伍,这些优势方面使其具有开展城市服务的能力。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的含义
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简单说,是指高校图书馆不再将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学生和教师,而是允许城市读者进入图书馆,享受基本的图书借阅服务。从广义角度看,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不仅包括允许社会读者进入并且享受基本的文献借阅服务,还包括向城市读者开放校内读者享有的其他服务,如个性化信息服务、知识导航服务、信息检索教育、各种电子数据库的使用与培训、远程教育、文献传递等等。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深入,电子数据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资源,将电子资源与学科服务面向社会开放,才是将图书馆的资源真正的向公众分享。
二、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的优势
医学高校图书馆作为医学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具有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体和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其通过各类有形的或虚拟的资源为校内读者提供免费的文献信息服务,承担校内重要的文献信息消费和生产的场所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功能,这些优势和所具有的双重功能,使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具有优越的条件和现实的可能性。
(一)资源优势。医学高校图书馆拥有十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以河北联合大学建设路校区(原华北煤炭医学院)图书馆为例,截至2011年,共有纸质图书95万册,纸质现刊1,026种,电子图书260万册,电子期刊1.5万余种,订购中外文数据库30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已经形成了以医药卫生学科为主、生物及其他学科为辅,资料丰富、结构合理的馆藏体系。因此,医学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如果开展城市服务,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将会充分满足华北地区,特别是唐山市医药工作者和广大群众的需要,带动地方经济、文化、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技术设备优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发达的网络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能够为用户教育提供完备的技术、设备和场所,让用户通过网络迅速获得所需的知识信息。高校图书馆拥有数量众多、技术先进、功能强大的设备和软件系统以及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图书馆管理实现了系统化、自动化、集成化、网络化,并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毫无疑问,这既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社会服务奠定了物质基础。高校图书馆的软件系统、设备优势是国家长期投资的结果,社会上其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短时间内是无法与高校图书馆相比的。
(三)人才优势。医学高校图书馆是一个人才荟萃的地方,不但有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人才,还有医学等其他学科的人才。另外,医学高校图书馆能够以本校众多专家学者为依托,开展各种专业信息咨询服务,具有公共图书馆无法相比的巨大优势。高素质的队伍是高水平服务的关键,图书馆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不断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馆员素质的提高,为高水平服务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三、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的建议
(一)研究社会读者的信息需求。医学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展文献信息服务,必须研究社会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特点与医学高校读者有很大的不同。企业读者侧重于技术改造、产品营销、市场分析等内容,社区读者多侧重于消遣类内容,医学高校图书馆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读者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服务,推荐适合读者需要的相关文献。研究社会读者文献信息需求特点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既要从来校接受相关文献信息服务的读者中总结归纳,也要主动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读者阅读需要调查,从中归纳总结,为开展面向社会读者的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依据。
(二)调整管理模式。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要将封闭式的等理模式转化为开放式管理,树立“以人为本、以用为本”的服务理念。医学高校图书馆的本职是为在校师生服务,所以应该在满足校内教职员工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做好社会信息需求调研和预测,按照当地的需要和本馆的实际条件及现有优势,制定外来读者借阅制度,量力而行地对社会提供一些信息服务。
(三)循序渐进的城市服务。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应该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对城市服务这一议题上,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没有解决。这需要循序渐进地探索和完善,从部分服务到全面对城市服务。譬如,可以分时段对社会读者开放。高校的寒暑假期,在校师生借书量少,可以将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向社会开放。这样,既避开了师生利用高峰,又可以在寒暑假满足社会读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其次,可以扩大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数字图书馆突破地域限制,将不同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共享和利用,为科研教学提高了极大便利。向社会开放数字图书馆,可以为公众提供即时利用。在网络环境下,任何电脑只要进入该图书馆数据库,即可进行查询、检索。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城市服务更有利于社会读者了解医学知识,掌握医学知识。由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不平衡及各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社区环境的差异,要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完全对外开放仍然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整齐划一、一蹴而就的。同时,这种开展城市服务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应以一种层次、一种方式、一种范围向城市提供服务,而应采用多种层次、多种方式、多种范围的服务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