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模板(10篇)

时间:2023-08-29 16:22: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篇1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标新立异,把课改前的一些科学的正确的做法统统视为陈旧、落后,给予全盘否定,而是要批判地继承从前的做法。新课程、新理念,但我们依旧会面对考试这一环节,因此,以前教学流程中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做法仍然要吸收、借鉴,不然,考试结果出来后,我们怎样面对学生?怎样面对家长?面对社会?在课改中我们鼓励创新,但不能无原则地创新。针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甚至是随心所欲、牵强附会的观点看法,这一类的“创新”思维,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不能为顾及学生学习热情而完全给予肯定和赞赏,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引导,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我们的课堂上不能出现“虽然不对,但是很好”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教学评价。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新课改理念,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历史教学,充实学科底蕴,夯实学科根基。

2.如何活跃课堂气氛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课堂气氛一改以前的沉闷乏味,变得生动活泼,别开生面,但是仍然在这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盲目追求形式,取悦于听课人,出现表面的热闹与外在的活跃。小组讨论,教师一味迁就、放任自流,走上“放羊式”的合作交流。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或更长时间,选代表发言,这种民主集中制的讨论,部分掩盖了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往往能放不能收,既浪费了时间,有时又不能解决实质性问题,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2)穿新鞋走老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变“满堂灌”为“满堂问”。乍看群情激昂、热闹非凡,但总跳不出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增强学科整合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结构和学科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真正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课堂教学中既有师生互动,又有生生互动,既要活跃课堂气氛,又要科学调控“交流合作”的时间,准确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如果完不成一定写出教学反思,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3)如何科学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说实话,在农村初中学校,平时教学中能用到这些是不大现实的。在优质课、展示课这类活动中使用它们,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它们的吸引力又太大,教学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这样我们就面临着一个问题: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3.如何进行分层次教学

现在很多学校都办有精英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些班级内部又会有差异。因此分层教学显得尤其重要了。首先这种差异在备课中应有体现;其次在课堂上,应思考在精英班、实验班能顺利完成的任务而在普通班完不成怎么办?不同的层次的教学班在教学节奏、教学信息容量、知识的扩展与延伸,也应区别对待。再次,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考虑。最后,作业的批改、个别辅导上也应有所区别。即使在同一个班级也存在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又应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怎样才能让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学困生不掉队、既培优、保中又转差呢?这是我们共同的困惑

4.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2

重庆多数学校使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人民版的,面对如此纷繁复杂多达近180页的历史新教材的内容我们怎么办?我们坚持的原则是“宁断一指,不伤十指”,唯一可以自己做主的就是:大胆取舍!力争既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又尽量体现新课程精神,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那么,教材内容究竟如何大胆取舍呢?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课程标准。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一般有三个教学层次,识记、理解、运用。每节内容均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大多有理解层次的要求,极少有运用层次的要求。其中,课标中的“了解、知道、列举、说出、讲述、简介、描述、写出、判断”等属于“识记”层次要求;“归纳、概述、概况、说明、认识、理解”等属于“理解”层次要求;“应用、比较、分析、探讨、评价、评述”等属于“运用”层次要求。

每次集体备课前,要求我们老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课程标准的层次要求,然后重点围绕课标要求,进行备课活动、教学设计、问题展开、细节处理等的讨论。当然,每次集体备课后,老师们按既定的分工,完成自己负责内容的课件,以便交流共享。

(二)明确教材重难点。从教与学的实践来看,我们认为,教材的重难点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要求的内容。其中,“识记”要求一般是重点,“理解、运用”层次要求一般是难点。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第3课,课程标准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其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就是教学重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就是教学的难点。

(三)内容大胆取舍。从现行人民版教材来看,每课内容都很繁杂,因此,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大胆取舍!一般来说,重点突破“课程标准”中的内容即可,尽量不要节外生枝,臆想“考纲”,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个最严峻的问题!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的第4课,课程标准的表述为“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中,师生重点将“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具化为知识点,能理解“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有哪些积极、消极“影响”即可。

二、探究学习太耗时间,用好方法就能过关

教师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更新,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多样化。因此我们的老师遵循这一原则,一般在每次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创设新情境,引用原始资料等,但这种教学方式解决一个教学内容就需要太多的时间:学生讨论得给时间,要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又得需要时间,教师启发和总结还要时间,这样一个问题的探究学习,让40分钟的课堂时间在热闹和愉快的氛围中飞快的流逝了。因此设计问题的技巧十分重要。为实现高效课堂,我们主要主要两大方面:

(一)用好自主学案,课堂上集中讨论重难点问题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将教学分成五个模块,模块一,“自主预习”,完成学案,即要求学生自主将教材内容学习、梳理一遍,并结合学案,将学案中的基础知识未填的空白部分自主填上,并把笔记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

从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完全能自主完成学案学习,每课大概需要课外时间15-20分钟。每节上新课时,老师可采取抽问、巡视等方式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一般需时2-3分钟即可。这样,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就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初步梳理,也不会占用太多课堂时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我们在课堂上一开始就可以进行第二个模块,即“互动课堂”,通过师生互动,将课标要求内容具化成知识点,仅需花时10分钟左右就把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落实了。接下来就有时间从容进行第三模块,即“图文探究”。 该模块,就是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由老师提高图文史料,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学习,这一模块需花时15分钟左右。教师提供的图文材料如何做到适量,提出的问题如何具有科学性呢?

(二)精选史料,科学设问

1、明确选材方向。原始历史材料浩若烟海,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时,一般应选取能体现课标要求的,特别是能体现课标中“理解、运用”等层次要求的材料。

如,针对“了解清朝军机处设置史实”这个课标要求,我们可以选取教材第18页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作为材料,然后设问;也可以选取一段《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转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作为材料,然后设问。

2、优化材料来源。材料来源,可以采用正史大部头著作,也可以采用教材原始图文资料,如教材中的“资料卡片、历史图片、知识链接、历史插图、历史地图、学习思考”等;还可以采用教辅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尽量多采用教材中的原始图文资料,同时适当补充权威正史著作史料,力争材料简洁、短小,只要能体现课标要求,达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以适应高考即可。

3、用好习题教辅。现行人民版教材,每课的课后均设置了 “材料阅读与思考”这类习题,同时,实际教学中,特别是文理分科后,文科班一般都有教辅资料以辅助教学,若能恰当利用好课后习题与教辅资料,既有了设问的材料来源,也通过课堂教学处理了相关练习,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具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如,前述“清朝军机处设置”材料,即可采用教材的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加以应用,即可实现课标要求,达到训练提高的目的。

4、优化题量设问。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针对课标要求,据材料创设情境设问,题量尽量少,设问尽量具针对性。一般来说,每节课,原则上不超过两个材料题,设问不超过6个,否则,将不能正常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如,前述“清朝军机处设置”问题,据教材上的图片“清代军机处值房”材料,可设问“据材料可知,清代军机处具有什么特点?”据《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中“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即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转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材料,可设问“据材料,体现了军机处的什么本质特征?”

三、学生启而不发,合作学习是最好的办法

在课堂模块教学中,尤其“互动课堂、图文探究、课外拓展”等模块的实施中,我们认为,要使学生的合作、探究真正地开展起来,我们必须考虑一下方面:

(一)营造氛围。氛围的营造首先是转变所有老师的观念。我们的老师有太多的担心与困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如何?高考考砸了怎么办?等等。学校当局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彻底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并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推行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用改革培养学生越来越强的自主探究能力,用改革让学生的高考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在教师中营造课改的浓厚氛围。

接下来就是如何发动学生了。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想动员,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小组学习的良好氛围。笔者在一个班做了较充分的思想动员,第一次开展合作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在另外一个班没有进行思想动员,结果半数左右的学生都不参与讨论,只顾看自己的书。足见思想动员的重要性。我们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以标语形式贴在教室里,营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文化氛围。做教师的还关心、信任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合理组建小组。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个性,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理搭配,进行科学分组:笔者利用作为班主任之便,将学生成绩上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每个等级两名,共六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固定后,由学生自主推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主持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建设保持了“同质”,使组与组之间有了可比性,从而促使合作学习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竟争的局面。小组一经确定,以后就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循环变动座位。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笔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独立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完成并在新课前上交学案,因此该模式中学生活动的第一阶段就是课前预习。

(三)设计好合作学习方案。这里的方案特指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历史教学问题设计。在选择合作学习材料和题目时,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依据课标,围绕重难点,难易适当,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单凭学生个人短时间内无法完成。要注意讨论问题的数量,控制在规定时间内凭学生能力足够完成的范围。

篇3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在探究式教学和实践中不少教师显现出一些困惑和问题,在实践过程中总感觉不是得心应手.笔者将目前物理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存在很多困惑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对探究式教学缺乏正确认识.探究性课堂不是课改的独创,以前的课堂中大量的学生主动活动,自主学习也是探究式学习.在新课改之前,我们分组实验教学其实就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因此探究式课堂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否则我们课堂容易被模式所固定,失去课堂的活力和生机.第二,对探究性教学资源的困惑.老师缺乏搜寻探究问题的技巧,也没有相应的经验积累的借鉴.因此往往对探究问题找不准,其结果就很难将学生引入到探究的氛围中来,学生没有教师引导,就会出现提出的问题漫无边际,与探究教学的目标相脱节,老师也感到自己力不从心.第三,对探究性教学缺乏正确的评价.一节探究式课堂教学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教师在备课时都希望自己的课内容充实,三维目标客观标准,学生活动充分,学习目标达到高度.但我们要知道,探究式课堂太活了,学生的活动容易“失控”.再加上部分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着困难,在探究活动中参与的少看热闹的多,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如何评价一节探究课是一个新课题.第四,对时间的困惑.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探究式教学与应试产生了矛盾.进行一节探究型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从而花费了很多时间.为了应试,就让学生苦练一些习题.带着困惑的老师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只能牺牲一些探究的时间来作题目.

2 如何正确理解科学探究

教师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是他们对探究教学的理解不到位.那什么是科学探究呢?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这种研究获得证据,提出的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这样一个活动过程,我们就称之为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在教学上,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得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及自然规律所用的一些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一旦学生有了对探究本身的理解,那么他们在以后遇到新的问题时,就情不禁地会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因此说科学探究是一种能够唤醒学生的无知意识,能够促进孩子的思维发展,并且让他积极地投入到这种研究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有效方法.当然,学生探究活动跟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是不同的.它的不同在于课堂探究需要教师的引导下,能使学生对哪些有疑问的地方,逐步明晰.

3 探究式教学中对策

虽然存在很多困惑,但对探究式课堂,我们要满怀憧憬,展望未来.探究式课堂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充满了无限吸引力,他也是物理课生命力所在.我们需要做到脚踏实地的学习相关理论,认认真真去探索和实践,点点滴滴去积累和反思.

第一,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依然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入手.我们要明确《课标》中对科学探究提出的具体要求.例如在“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够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并且能够从物理学的角度较明确地表述这些问题,以及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老师要明确,探究的七要素在一个探究活动中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并不一定面面俱到,而是要抓重点,根据探究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在课堂应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

篇4

一、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普遍现象存在的怪现象

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存在一些怪想象:地理学科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 ” ;许多农村中学地理课时得不到保障,有些学校随意减少地理课的课时,为所谓的“主 ” 科让路,以中考科目为主,片面追求升学率;由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还有现在乡镇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不少教师连教学常规都不懂。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在这些背景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对地理学科和地理知识越来越陌生了。

二、 当前农村地理教学困惑的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一) 城市与农村素质差异决定对地理等非会考学科的定位

由于城乡人员素质的差异,决定他们对学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度。由于城市或城镇人员普遍经受过较高的学历教育以及更加开阔的视野,所以相对而言,对比学历普遍较低,眼光普遍停留在学历的获得的层面的农村人员,他们对一些非会考学科的态度肯定是迥然不同的。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认识也是同步受到相关影响,城市的学校对非会考学科教学质量都有明确的富有激励的考核内容,但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态度基本上是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二) 农村学校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过程的不作为决定地理学科是游击队体制

随着全国的课程改革,初中地理也出台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但是,在实施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农村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再一次拉大与城镇的差距。有些乡镇地理教师非常不稳定,每个学期都可能发生变动,常常是一些不能胜任某些“主科 ” 科目的教师来临时担任,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科学性错误及不规范的语言,由于缺少地理基础,很多教师对一些地理问题不敢深究,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只讲分布不讲成因。还有现在农村学校很多都没有独立的地理教研组,平时的教研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 追求片面升学的恶果

当前社会、政府和学校对教学的评价最直接莫过于成绩排第几,省重点有多少,在种种不该有的原因下,家长、学校和学生都只学好会考学科,根本没有几个学生是用心去学习地理。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中学地理教育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中学地理课地位的低下,又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即使有的升入高中,也明显暴露出对地理知识的贫乏,甚至是地理基本常识,出现初高中知识不能很好的衔接,高中老师在教学时还要花时间、精力去帮助补习初中的一些基本知识,同时学生也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应试生。

三、 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 实实在在地自上而下提高地理等非会考科目的地位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课程的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因此,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跟从根源抓起,自上而下地提高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的地位,推动各界对地理学科的重视,这是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

除了主管部门的改革外,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使地理教学更具实效性,从而盘活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初中新课程标准》也中提到: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善于开发与利用地方性资源,盘活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突破口。

在对身边的地方性资源进行考察后,我发现我们身边的莲花山旅游区的教学资源丰富,于是,把课本教学的内容结合实际,并带领学生到实地进行探究实践,用身边的地理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教授地质、岩层、交通、自然环境等相关内容时,我会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莲花山旅游区内进行实地学习,对一些岩石的纹理进行解释,对风蚀效果进行说明等,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能够活用,特别有成就感。教师还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实地考察、收集主要岩石和矿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指导学生编辑地理手抄报、墙报、板报;引导学生利用学校广播站或有线电视网、校园网传播自编的有关节目,让学生不但学以致用,而且更热爱自然,增进爱国情感。地理教学的堂上效果和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四、 思考

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充分开发、利用本土旅游资源,对于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活力。因此,在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普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之下,充分发掘区域性文化资源,作为地理教学的有力支撑,盘活地理学习的实质,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增加学习的实效性,是提高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5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01

从古至今,教育界一直都在提倡一个观点“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非常赞同古人的话,创新问题应该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人的问题意识才是思维的动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一个准切入点。我们来看我国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填鸭式”教学或是“一言堂”的教学,只为了成绩而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会缺乏问题意识以及质疑精神。这些学生在常年的填鸭式学习中,丧失了思维的独立性,只会机械的模仿、循规蹈矩的背诵,盲目屈从于权威的教学,无法真正的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更无法从历史这门学科中来汲取知识,并且获得营养。因而初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国初中教育中对于问题意识的理解

美国的心理学家西蒙曾做过这样的表述“一个人若接受一项任务,但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它时,他面临的就是一个问题。”那么问题就可以被称为一个需要解决以及讨论的疑难和矛盾。因而,“问题意识”则就是指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当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比较难解决的实际或者是理论的问题,并且由此会产生一种怀疑的,困惑的,或者焦虑的探究心理,这种心理状态则会驱使个体来进行积极的思维和认真的探究,而后不断的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这种思维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统称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更真实的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学习就是一种自主的建构过程,“知识其实不是通常看到情况下那么简单,好像都是通过教师来传授的,其实是学习者们在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一定的学习资料和工具,而后自主地通过意义的建构过程获得的”。学生“问题意识”的生成以及解决其实是学生们自主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原则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包保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够针对教学的内容难点以及重点。只有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才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体温,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历史教学中做出的提问的重点要设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驱动作用,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也就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教科书之中直接找到的答案,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经过思考的过程才能得出的结论,该问题可能还会让学生们在课前翻看参考资料,或是上网查询才能够得出,这样的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学会思考,也会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这个过程之中,学习的兴趣会得到提高,引起学生的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上,可以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问题情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学会对待和保护学生们的奇思异想。对于学生所提出的不合情理问题以及做出的“怪异”回答,老师要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学生大胆直言,倾听学生的想法,乐于接受学生的答案。一些教师在向学生做出提问的时候,会期望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思想路径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的答案若是超出他们的希望,这些教师会不赞同,甚至讽刺学生的答案,这样会伤害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西汉“昭君出塞原因”,就需要以民主的平等的态度和学生进行讨论。尊重学生的见解,这样的做法,会为学生们开放性的质疑创设出新的情境。答案比较多,有学生在看了电视剧的编排后会说,“昭君自愿”说:昭君美丽且高傲,不屑买通画工毛延寿,结果遭到小人暗算,不能得到皇帝的宠爱,便自荐去了匈奴。还有说“毛延寿救国策略”画工毛延寿见到 “沉鱼落雁”王昭君,生怕皇帝贪色,误国误民,便“丑画”王昭君,说她是不详之人。学生们对于此就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会勇于辩论在历史课堂中展开讨论。

篇6

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发展以及我国的整体发展进行了解,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正确的看待各种问题与事件,对此,高质量的历史知识教学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大胆灵活的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于各种历史知识内在的学习兴趣,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与效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初中历史教学状况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自我意识逐渐觉醒,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注意力,而同时因为各种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需要记忆的东西相对角度,学生对于各种历史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以及过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就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对此就会导致学生自身的负担过程中,无法集中精神开展学习。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教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与手段,提高叙述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现阶段的教学重点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微课课件,开展相关内容的讲解分析、微课课件可以使学生在课前时间对文章进行概括了解,对于不同的历史人物形象、事件内容等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在着重的讲解重点内容,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历史课堂学生的整体效率,同时微课开可以有效的拓展各种相关知识与内容。

二、微课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以及理解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拓展各种教学空间,对于学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微课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与意义,其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探究以及分析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第一,微课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兴趣。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各种历史事物具有定的好奇心,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微课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学生自身的好奇心,展开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历史自主学习,进而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对此,在课堂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以通过这种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各种知识的学习以及探究能力,进而对整个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串联,通过各种故事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吸引,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以及能力。

例如在进行《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一文的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应用微课教学模式对远古时代的传说,对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曲折而的历程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炎帝、黄帝是传说中的华夏族的祖先;了解尧舜的和“大禹治水的故事”;结合本课内容,通过设置讨论题目“大禹治水的启示”。例如,在对“禅让”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把“禅让”过程制作成动画,并通过旁白解说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与“禅让”的了解,使学生了解“禅让”的意义;通过学生对于尧舜“禅让”的学习,培养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美德,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微课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学生通过进而加强学生自身的好奇心与吸引力,使学生具有探究欲望,进而开展知识的学习。

第二,微课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以及储备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历史事件,涉及到各个领域内容。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可以应用微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各种内容的理解,通过对各种历史知识的拓展,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的相关历史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过程中,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微课模式对其进行拓展。如可以将曹操治理手段与方式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开展,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困惑――如何号令群雄,扩大影响力”,进而引出曹操治理地方、壮大实力各种手段与策略。微课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各种精彩的教学内容,对此,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资源对整个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的弥补与拓展,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效果与质量。

第三,拓展了教学的空间域时间。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开展历史教学主要就是利用课堂时间的,但是在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冲破了这种枷锁问题,通过对各种历史教学内容的探究与整合,构建微信课件,并对其进行使用,此证模式有效的打破了传统教学空间以及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实际的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录制,在进行微课课件的制作,学生则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能力,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通过微课的播放“北京人 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 前额低平, 眉骨粗壮, 嘴部前伸”的形象,让学生引发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环境,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的模式把北京人能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以及其群居生活等相关画面进行展示,然学生充分的了解远古人类的生存环境以及进化历史。

结束语

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这对于初中教学来说是较为重要的。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以及探究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

篇7

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如果缺乏直观的感知,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难度就会加大。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新课学习的相关资料,从感知上增加认识,便于课内进行信息交流,这样的奠基环节能够为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学《不怕远征难》时,为了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笔者要求学生课前进行故事、图片、数据等资料的搜集,在课件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充分了解的艰难险阻。在课内教学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搜集信息的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全班学生的感知,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提高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又为接下来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资料,是拓展教学环节的有效路径,可以强化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活跃教学氛围。

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培养综合学习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等。笔者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思维探究载体,引导学生认真开展分析研究。例如教学《》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对的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措施进行了全面分析,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小组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积极意义。学生相互讨论,对开展的制度基础、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制度的中体西用、官办企业存在的问题、人才的匮乏、全球军备竞赛及缺乏核心有力的领导等方面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引进了西方的一些现代科技,出现了第一批现代企业,为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经验,以及为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等等。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既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又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于学生辨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针对难点实施辨析,强化理解掌握效果

初中生在历史学习中难免会有一些困惑,或是有不同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辨析的方式,不再简单充当裁判员,而是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辩论中搞清楚问题的实质,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例如教学《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大家对一国两制的有效实施及其取得的伟大成就都在思想上予以了认可,但是有学生存在疑问:在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一国两制”,资本主义制度的实施是否影响我们国家的性质。这样的问题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对此,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辨析,从港澳地区的根本政治制度、国防和军队及港澳回归中“一国两制”制度的产生背景等方面进行探究,让学生明白“一国两制”是在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特殊背景下,为解决和港澳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制度创新,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并不影响整个国家的性质,国防、军队等外交与方面的管理权限仍在中央政府,并且“一国两制”中的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在港澳地区实行,并不影响全国的制度性质,从而消除了学生困惑,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一国两制”的本质特点。

四、强化学习技巧指导,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历史学习中,有些学生学得很累,究其原因和死记硬背有关。笔者注重对学生灌输学习技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记忆中,一些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框架法记忆,按照时间的节点形成内在线索,将相关内容、人物、历史事件逐一附着在这条线索上,在学生记忆的过程中就会形成一条前后连贯、条理清晰、记忆牢固的知识点体系,这对于学生有效记忆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再比如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笔者要求学生通过提炼要点、相互提问、补充点拨的方式,既缓解了学习氛围的枯燥,又达到了把握要点学习方法的效果。另外,笔者指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把握一天中的记忆最佳时段,花费最少的时间增强记忆效果,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科学安排历史学习不同轮次的复习时间,做到精炼高效、节约时间。

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分析感悟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课堂所学在课后实践活动中得到巩固和体会。例如教学《改革开放》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课后自主搜集改革开放前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信息资料,大到本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小到家庭中条件的改善,如饮食结构的变化、家庭存款的变化、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的变化等,这样的对比分析有助于学生增进对改革开放成果的认识。笔者还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了交流活动,大家谈一谈对改革开放的认识,讲述自己的理解,交流搜集的资料。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对于改革开放的成效及其必要性、科学性就有了更深理解。在许多章节的历史学习内容中,这样的实践活动模式都可以广泛运用,教师要充分发掘课外活动资源,带领学生参观考查、开展专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理解效果。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广大教师要紧扣要点,授人以渔,优化模式,综合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云.强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成功(教育),2012(11).

篇8

学生对课堂内容抱有积极的心态,是提高其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融入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在情境教学的帮助之下,教师能够较为顺利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譬如在讲《美国内战》这一课的时候,针对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教师需要在讲课之前,把关于南北矛盾出现的背景以及多种可能涉及的要素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把全班学生划分为两组,并指出:“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的长河,走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当中,两组同学分别代表的是南北方的议员,你们现在要针对矛盾所在之处进行辩论。”教师的启发,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极大地提高。此外,实施初中历史情境教学还能够使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向学生展现出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情感。历史教学知识和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协调统一的,这一事实也说明历史教学当中应当融入一定的思想教育内容。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首先,从课程开始这个环节来看,教师要采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导入上课,重点应当放在激发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上面。一般来说,较为常见的开篇形式主要是借助诗词、歌曲、故事、图片和影片等,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譬如说在学习《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可以在课前播放一段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或者向学生展示三国时期的诗词作品,然后引导学生去揭开一幕幕真实的历史画面。其次,要灵活运用课本当中的插图、地图和实物,还有相关的音像制品。多种要素的综合运用,会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强化初中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从而充分体现出情境教学的价值所在。再次,在历史课讲课之前,教师有必要提出一些和教材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思考。最后,要善于利用教学活动课程。其实活动课也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利用,学生在活动课上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引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而将历史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譬如说在讲到西汉历史文化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无论是剧本还是道具,都应当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会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还会提高自身的能力。

三、实施历史情境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时效性

教师应当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历史学科特点来确定历史情境教学中的侧重点,而不能简单盲目地来设置情境,甚至盲目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思考。有些教师为了营造出一种生动的课堂氛围,在网上搜罗了大量的资料给学生,但是在展示资料的同时并没有给学生讲解资料和课程有关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得历史课变成图片、故事展示课,这不是真正的历史情境教学。

2.参与性

在历史情境教学当中,如何正确处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点所在。在课堂上,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之展示出这些优点。比如在营造历史情境的时候,可以让不同性格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从而使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最终以愉快的心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

3.系统性

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只讲授新知识,而不顾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只有注意到这一层面,才会防止知识被割裂的现象发生。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法,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历史情境当中。

参考文献

[1]赵文君.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2(6).

篇9

1.引言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对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逐渐从热闹的形式回归到实在的本质,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那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初中历史教学回归本色,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

(1)实现教学方法的更新

初中历史教学要从“教法”的研究向“学法”的研究转移,教学活动围绕着如何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主演”,学生充当的是“观众”。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引导学生去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新课程中的“活动课”就是以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凡是学生能自己独立思考、操作、表达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切不可一手包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在讲授第二次中“英法联军”的内容时,把电影《》的相关场景制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播放,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接着用投影仪放映圆明园被烧的残迹的图片,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这样不仅可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可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多种方式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

巩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练习,练习要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能通过练习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如问答题可练习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字归纳能力,材料题能够练习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选择题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水平,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习心得、课堂小结的方式来总结归纳知识结构和教材内容,对旧知识加工梳理,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清理知识间的联系,找出内在的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清楚、完整和系统的印象。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于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4)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第一,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和课堂上参与情况应在学期历史学成绩中占一定比例。既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积极参与,发挥主体作用,又将历史学习纳入一个开放性的环境中,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在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而是放眼更为广阔的历史学习空间。第二,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的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选择题目来完成相关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题目,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过论”等。第三,学业成绩考核还要有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历史演讲、课堂剧编演、手抄报编写、历史小制作、历史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撰写历史名著读后感、历史影视作品观后感、专题历史问题探究小论文、历史名胜小游记,等等。

(5)利用身体语言的艺术

要想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口头语言,而且要有形象的身体语言。教师应充分利用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帮助教学。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无声言语,若恰当利用眼神来帮助教学,常常能收到出神入化的效果。当学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舞;当学生思维开小差时,一个严肃的注视会使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迅速改正。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恰当的眼神可胜过一次苦口婆心的长谈,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演员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用面部表情来增强教学效果。学习中,常常有疑惑、受阻、进展、成功的过程出现,教学时,伴随这些过程,教师应运用面部表情来烘托和渲染气氛。如发现问题时就满脸狐疑,而学生为想知道究竟会积极思索;遇到困难时,可紧皱眉头而引起学生低头沉思;遇到挫折时,可显得乐观、坚毅,给学生以战胜困难的信心;遇到成功时,可眉梢一动,露出舒心的一笑,好像眼前真是一派“柳暗花明”,学生也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演绎教材内容的深层次上,要具有艺术表演的风范,善于应用丰富的表情来展示教材内容,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哑剧演员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课堂上教师的手势动作也能使课堂生辉。教师应善于以手势助说话,复杂难懂的知识优势可用简单的动作解释得明明白白,难以言传的内容可通过形象的动作直接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示出相应的举动和手势,起到非常好的辅助教学语言的作用。

3.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是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一个表现,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袁勇.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152-155.

[2]冯宝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6,(3):147-149.

篇10

Shallow talk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in how open the exhibition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Zhang Jia rong

【Abstract】Along with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already drive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history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be subjected to the teachers and the students' widespread and great fame and welcome.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 orientation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development of big trend, it found out in continuously the development with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of perfect agree with point, advantage obvious.This style of writing with interaction the type teaching method is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of high school application of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tep for main describe point, with period have to history teaching in the high school certain of benefit, only provide reference.

【Key words】Interaction type teaching method;High school;History teaching;Application

互动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某一历史问题进行不断的推敲和探讨,这个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畅所欲言。最后是反思,就是针对之前的学习进行反思,通过回忆和练习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这就是自主互动教学,自主是让学生自己参与教学和学习过程,互动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所以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自我进步,同时也让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述

1.1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概念: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共同学习的组织和团体,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共同实现学习的目标的方法。共同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配合和促进,大家可以进行共同探讨和学习。教师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后,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自主互动学习,极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特征: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主要有三个特征,层次性、自主性和互动性。层次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是分成不同的小组的,这些小组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来划分的。并不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一个组,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一个组。而是平衡的划分,把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的分配到每个组里。自主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学生有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互动性是指在进行互动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互动教学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1.3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的作用:首先,互动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平等交流的机会,在互动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其次,在互动教学中能够有效的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题型有多元化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因为互动学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想法的融合,让学生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在互动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都是比较轻松的,没有压力,不用担心自己说的对不对,只要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出来,很容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互动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原因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多,记忆比较难,是很多学生学习的瓶颈。历史知识冗杂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而互动教学可以通过在班级建设一个学习历史的组织和团队,由教师负责,学生参与,全面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指导。教师要主动多给学习行为滞后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处理好不同层次学生的表现机会,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这些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做起来把握不住重点,正确率低,而教师则没有很好的教学方法,不知从何下手,一味的照本宣科,导致对这些题的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主动推广互动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可以有效的解决历史探究题和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究,说出自己的想法,各抒已见,集思广益。这类历史题目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这更能发挥互动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互动教学法让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通过讨论和辩论来获取历史知识。可见互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3.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对历史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仍存在疑点和不清楚的地方。教师按照课时的讲解并不能完全的让学生消除疑虑和困惑,需要进一步的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注意方法,一味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导致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不高,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历史有着严重的厌学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该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情况,历史作为一门知识性的学科,需要用特别的方法去学习,不断创新。而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自主互动式教学在具体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有三方面的应用,这三个方面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

3.1 创设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来说,历史是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事件,之所以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历史时间离现实生活太远,学生无法联系起来。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具体的可以对某一历史时刻进行虚拟,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是某一时期的历史人物,选择自己要扮演的人物,通过历史教材了解该人物的具体事迹和情况。比如说在学习鉴真东渡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想象自己就是鉴真。鉴真的六次东渡每一次都遇到什么情况,如果这些内容书本没有相应介绍的话,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课前进行查阅和整理,然后像讲故事那样然让学生叙述出来,每一东渡遇到的挫折,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其他同学配合表演。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鉴真东渡的影视纪录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鉴真东渡这部分内容记忆深刻。这样的教学方式完全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只是旁敲侧击的给予辅导,课堂以学生为主,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虚拟了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氛围,这是非常好的历史课堂自主探究教学形式。

3.2 合作探究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对学生来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对于教师而言,要提前进行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给学生引导自主探究的方向,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自主探究并不是对任何历史知识都进行探讨,而是对平时学习过程学生遇到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容易出错以及比较重要需要深入挖掘的知识点,还有有争议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注意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提出正确的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初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关于战争的历史事件,讲这些内容的时候,需要学生掌握战争发生的时间、原因、内容和意义以及后续的影响。如果这些知识都分散开来记忆的话,就增加了记忆的难度。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讨。

比如在学习卢沟桥事件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给出问题和思路:

1. 卢沟桥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2.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原因?

3.卢沟桥事件发生的经过?

4.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造成的影响?

让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去探究,不仅把历史教学的多个方面串联起来,同时也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历史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纷纷各抒己见。通过讨论、争辩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充当好指导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即时的进行疏导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

3.3 反思总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是对之前创设情境和合作探究阶段的升华,就是在完成教学目标以后,要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记忆。比如说学完科举制度以后,让学生从自己对科举制度的理解进行总结,写一份对科举制度的感想。或者教师可以拓展范围,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科举制的资料来进行分析写作。最后把学生写的东西统一上交,教师评阅以后,选出几篇写的比较好的文章,在学生之间进行传阅。这也是让学生自主互动探究的一个方面。

4. 结束语

自主互动教学方式不仅对历史教材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同时也改善了课堂教学的传统形式。通过创设、合作和总结的学习形式化,让学生自主自由的学习。把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习,提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